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2024-08-23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共9篇)

篇1: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摘要: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呼声越发高昂,随之而起的“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也登上教育舞台,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堂实施据课程标准要求,其首要目标也是要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到底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又应该如何培育?本文在根据诸多知名学者关于该主题的研究基础上,从自身对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要素以及其培育的大致方向做了简要的讨论。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课 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理念 情景 社会实践活动

一、概念界定

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探索很多人学者早已进行诸多有益探索,有的关注点放在了思想政治课程目标,有的从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入手,有的也结合时代背景考虑学生自身发展需要来阐述自己对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解读,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做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自身实践和认识活

【】动获得相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1,这样的定义虽然体现了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几点大致内容,但是没有跳出原有教学目标所设维度,也未能很好地突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点之处。周健认为:“思想政治学科素养不仅要注重

【】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2,这里虽然表明了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过程性以及它后续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着眼点局限于发展本学科素养,没有看到素养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表现。

关于素养,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品质,一个人若想具备这种品质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以及自身的体验才能获得,也就是接受教育理论之后,在用理论解决自身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自身获得某些体验的积累并逐步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实践方法等等,只要人不脱离社会,在社会的任何生活情境下都需要具备各个生活情境所需的素养,例如学生在学校要有学生应备的素养,而在家要有作为子女应备的素养;教师在从教时要有职业素养,工作之余在家中,要有为妻为夫或是为父为母为子为女等应有的素养,谈到素养,有各种各样的素养,情景不同对人素养的要求不同,不同人的素养高低也不同。基于此,讨论核心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核心素养即是一个人无论其角色、职业、生活情境等等不同条件下所具备种种素养的高度凝练并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对待和解决问题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一个人所具有的理论知识、实际可操作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统一。例如学生的学习是要通过理论知识的吸收并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内化成自觉行为,让自己终生受益,而通过一次次体验、实践、获得,最终形成的综合的品质就是核心素养。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即是参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主体,即是学生和教师基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且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解决并从中内化形成的指导自身在后续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由此,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着眼于学科,是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二是注重的是一个过程带来的意义和价值,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理念要求

(一)三维目标要真正做到有机统一

过去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在设定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时,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在很多情况下这三者无异于充当的是教案或者教学设计的套路,并没有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当然也不可能在课后收获显著成果。例如在一份经济生活中《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教案中,其这样表现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识记替代品和互补品的含义、理解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和对生活必需品与高档耐用品的需求影响;能力目标,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评述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购买商品是比较经济合算的,从而可以提高其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市场活动的自主性、竞争性和独立精神。从所设的三维目标来看,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明显脱节,仅仅通过识记和理解知识点达不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市场所需精神等等目标,思想政治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核心素养,但是需要在与知识、能力目标通过教学过程中实实在在的探究活动的实施,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活动中的评价,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觉将能力的提升与教学过程结合在一起,实现自身知识体系、能力提升以及价值取向等整体塑造,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对教学过程中探究活动的分析、解决,使三维目标有机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其

【】向以“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共同参与”3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变。

(二)突破学科限制,加强思想政治课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有机结合

教育部启在高中课程方案和高中科标的修订工作过程中,对如何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实、落细、落小,在提出学科素养理念中,首先就提出了跨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此基础上,高中各科课程标准修订又阐释了各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把“立德树人”这样一个总的要求变得可操作,变得更加具体。而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标准来看,因其学科的特殊性,其归宿就是发挥其德育功能,但是在教学过程又不单是通过对这一学科知识的识记和讲解来达到此功能,当然其他科目如果只是注重对本学科教学过程的探索,那么“立德树人”也是空谈。比如说很多高中都实行文理分科,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可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只要是花功夫学习的学生都能够比较熟练地解决学科的一般问题,但除做题以外,在做人、做事方面却没有很好地展示出科学精神,这就足以体现中学教学的落脚点“德育”目的没有达到。由此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若仅仅是基于本学科知识点,因其内容指向性强的特点,例如经济生活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知识的讲解;政治生活注重对国内政治生活初探以及国际社会政治生活尝鲜;文化生活注重体悟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风采,哲学与生活主要是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从内容来看理论性较强,抽象色彩也较严重,仅基于本学科教学很难提起学生学习兴趣,也无需再谈形成本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至多能上升到能力目标的层次,难以触及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培育。如果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教与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高中课程修订就曾明确提出来思想政治课要拿出1/3的时间,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让学生真正地接触社会,体验才能形成真正地理念,形成他真正地素养。比如说在思想政治课中讲解《认识运动,把握规律》中提到的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物理运动等等知识,教师大可不必认为这不是教学重难点就一句带过,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以前储备的理科知识展开一个实践探究活动,展示自己所能证明的各种运动,既达到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缓解学生心底所认为哲学的枯燥心情,活跃课堂氛围,又能够在这样一个跨学科的探究活动中启发学生挖掘这些运动背后的深层意义,通过让学生知道运动是有规律的这一事实达到对其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规律办事情,尊重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等价值观的培养,进而才有探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可能。

(三)必、选修教材教学比重分配要合理,传统授课方式需突破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在进步,中学教育普及化已经形成,但是普及化也显现出一些问题。在以往入学率较低的时候,学生水平都比较高,现在教育普及带来的是更多样化的学生,他们的主体差异性在这个信息时代的映衬下尤为明显,如果坚持用过去统一的教材模式和教学方式来面对各有特色的学生,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显然是行不通的。在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强烈呼声下,特色办学将成为必然趋势。根据中学思想政治课教材编排来看,包括了四本必修教材,分别是《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生活与哲学》,对于必修教材各地都在研读,此处不再赘述。此外还有6本选修教材,选修1《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选修2《经济学常识》是必修课程《经济生活》的延伸和扩展,概略地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经济理论的学生选用;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是必修课程《政治生活》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政治学的学生选用,也供关注国际政治的学生所选用;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是必修课程《生活与哲学》认识论的延伸和扩展,为有兴趣学习和研究哲学、逻辑的学生选用;选修5《生活中的法律常识》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于学生就业、工作和生活具有终身受益的作用。它供有志于攻读法律专业的学生选修,又供喜爱法律愿意掌握维权工具的学生选修;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是必修课程《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的延伸和扩展,是典型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特点的一门课程,供有兴趣学习和研究伦理学的学生选用,也供关注社会道德问题、着意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学生来选修。在目前重视高考分数的大背景下,很多地方对于选修教材往往是根据自身学校实际选取一到两本进行教学,而对于必修教材则是下很多功夫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达到仅是对知识层面的把握,加之配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方式,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那对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也是达不到的。面对这个难题,很多地方响应了课程标准培育学科素养的要求,例如浙江改革方案七选三的考试中,就有35种组合之多,而对于思想政治必、选修则是增加选修一和选修二的比重。另外在一些地方,例如广东等地,很多学校的下午课程安排中,多数是学生的选修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了很多关于思想政治的选修课,如知识产权法、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等课程,学生结合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来选择选修课程,找到该课程的授课地点去上课,给学校、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也满足了学生个性需求。既然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是基于思想政治课程理论知识的探索,通过对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所遇到且值得探究的问题的解决并从中内化形成的指导自身在后续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可见调整必、选修教学比重、改变传统授课方式不但没有忽视对课程知识的探索,还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个性选择要接受的教育,是有利于提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也为自己在以后的发展中形成综合性品质打好基础,这是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理念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方式

(一)注重情景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对于情景,很多学者从生活情境、社会情景、现实情景三个方面入手,这是有科学性的。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围绕教学内容,选择一些生活化的案例来进行辅佐教学即是很好的生活情境引领。例如在《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这一目中,我曾选取过“端午节,小明一家三口去逛超市”的情景以及通过情景对话中的内容设置几个探究活动来推进课堂教学,逛超市这样的行为每个学生都曾体验过,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可以说提升学生的亲切感,从而能够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根据情景解决探究活动中问题的动机。此外,利用社会现实情景推进课堂教学也是对学生思维的引领。例如在对《政治生活》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国家外交、社会政治经济政策以及社会重大事件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也可以将这些作为教学素材贯穿教材知识点设置成探究活动供学生提升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宏观认知。最后是教师可以从当前社会较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教学相结合,设置探究活动。例如学生在教师所设置的最近出现的备受争议的“为女儿偷鸡腿的妈妈”事件中,层层解析,最后落实到学生认为社会保障急需完善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案例教学中,学生通过现实情景的探究就很容易提升自身的政治学科素养。

(二)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型思想政治课构建,完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评价机制

高中课程修订中提出思想政治课要拿出1/3的时间,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对实践活动课的重视。在操作层面,要不断实现完整的课程结构设计,积极拓展各类教学活动,凸显知行合一、学思并重、问题教学、社会实践等特色。在教

【】学过程中,要善于提出各类实践性较强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4。例如在《政治生活》中教师对于联合国这一知识的讲授就可以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模拟联合国会议,在会上教师可以是此次模拟会议的主持人,学生可以根据近几年有关联合国的热点问题选取一个议题进行开会,比如说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代表主要的几个与会国家围绕“是否同意日本加入联合国安理会”的议题展开会议并结合教材知识说明自己的理由。在这样的活动实践课中加大了社会现实与教学的结合,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分析、理性思考,明确自己的态度和立场,充分把握了社会现实,学会了用理性的思维评判各种社会现象,这正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所在。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实践活动课的构建理念固然是好,但是不论是活动进程还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都是动态发展的,如何在活动课中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的问题就显得尤为关键,所以在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中完善核心素养评价机制很有必要。既然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反映的是学生的综合品质,就难用分数来衡量,故只能通过整体上来评价。首先可以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来考查,在探究活动中教师给出了既定的问题和材料,同学之间在小组考核表上可以相互为组内同学按照成员参与小组探究活动的贡献情况进行打分,随后教师根据课堂探究活动的观察以及小组对探究活动问题的解决情况做出最终评价。例如在学生在组内可以自制一张课堂评价表,教师可以为每组制作学生课堂表现表,定期对每位同学和每个小组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汇报。其次是教师可以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来评价,思想政治课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活动,而是在活动中去解决问题,而问题设置的主体也不仅仅是教师,同样也可以是学生。学生可以根据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结合教材内容自由设置问题进行探究,教师根据学生问题的选择以及解决问题的逻辑、方式等探讨给出评价。

总之,教育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的塑造相应地也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其培育必然是学生、教师、教材这三者在课堂与课外探究活动实施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后达到的综合性升华的结果,以此来体现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以及学生通过这样作用的一个过程自觉形成解决问题和探索新领域的综合性品质。

参考文献:

[1]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年5月

[2] 周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刍议[J]中学教学参考第253期 2016年1月

[3] 张志红.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高中政治教学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 2015年第12期

[4] 崔潇.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探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学科研修2016年第2期

篇2: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核心素养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高中思想政治培育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内容上相互交融、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政治认同’决定着学生成长的方向,是‘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共同标识和魂魄;‘理性精神’是达成政治认同、形成法治意识、实现公共参与的主观(主体性)要求; ‘法治意识’是‘公共参与’的必要前提;‘公共参与’是‘法治意识’的必然表现,也是‘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的必然结果和行为”。

政治认同

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就是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

应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长期实践取得的根本成就,展现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 导;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价值表达,树立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想信念。

理性精神

注重培养有思辨理性的智性公民。理性精神要求我们思考问题要全面辩证,要避免单纯自我思考的片面性、狭隘性,要在考虑全面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想,还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做到深刻而不感性,要透过现象去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以彰显理性特质。经过这样的过程所形成的自己思想也一定是思辨的、理性的,而拥有这种思辨理性素养的公民才是一个真正具备理性精神的智性公民。

《生活与哲学》课程的教学就是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这一核心素养培育的一个重要平台。学习哲学与培养理性是一致的,或者说学哲学就是一个培养理性意识、理性精神的过程。如在哲学的方法论教学中,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重点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要分清主流与支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注重系统优化的方法)、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坚持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等,无不是在对学生进行理性精神的培育与熏陶,也是在致力培养有思辨理智的智性公民。

法治意识

注重培养有规则制约的守法公民。“法治”,即法的统治,强调法律作为一种社会治理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并且关切民主、人权、自由等价值目标。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主要内容,一是要对学生加强规则意识的教育。要让学生知道凡事要按规则行事,不能为了张扬自己的个性,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忘却规则的约束去任性处事;二是要对学生加强权利义务意识教育。要让学生知道,权利与义务在法律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

对“法治”思想进行多维度的深入的分析,这样也就可以借此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方面的素养。例如:我们可以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从纵向角度通过历史的回顾,挖掘法治思想在中国社会历史中的变迁与发展,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比目前我国在法治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所呈现出的长处与不足,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法治与民主、平等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运用哲学矛盾观分析法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还可以运用发展观以及实践的社会历史性特点分析我们当前提倡的法治与我国古代法家提出的法治、我国当前提倡的德治与我国古代儒家提出的德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等等。

公共参与

注重培养有责任担当的负责公民。公众参与,主要指的是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通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它包括公众在公共政策形成和实施过程中直接施加影响的各种行为的总和。党的十八大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一个整体来阐述,其中就包括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完整建设格局。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这里的公众参与就是广大公民的社会参与,是指公众在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拥有知情权、话语权、行动权等参与性权利,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意见和建议,能够合法地采取旨在维护个人切身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行动。而具体参与的形式包括政治参与、立法参与、行政参与、司法参与等多种参与形式。

公民公共参与的素养现状显然将直接关系到公民社会参与的效果以及整个社会的社会建设的能级水平。把公共参与作为核心素养尤其是作为我们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一方面是由不断推进的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快推进相对滞后的社会建设的紧迫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由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以及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与其他学科相比,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素养培育,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教学资源显然更为丰富。

篇3: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为例,试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切入,谈谈为何以及如何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以培育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何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强调,要“研究制订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自此,以学生核心素养推动教育和课程改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作为核心素养实现的载体,“学科核心素养”也开始成为许多学科专家研究的对象。只有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才能理解以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为重点的教学如何转型,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1. 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要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首先必须理解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个体在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性品质”,它是人的发展不可缺少的DNA,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发展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它以学科学习和学生发展的意义和价值为关注点,是一种特定的“学养”。

其次,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一方面,核心素养体系对教学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核心素养的落实会强化各学科确立和发展本学科核心素养,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各学科教学只有从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协调并进,将各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圆融互摄,才能将促进学生成长与满足社会需要相结合,真正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

就思想政治课而言,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由“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有机组成。这表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围绕这四个要素展开,充分体现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2. 教学与课标一致性的内涵

教学与课标的一致性是指:课程和教学的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与课程标准保持高度的一致。其依据在于我国政策明确规定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更是评估教育质量的准绳。因此,在政治课的教学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发挥课程标准的纲领性指导作用。只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才能保证课程实施的有序、有信、有效、有度。

新一轮课标修订以核心素养体系为依据,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课程实施的风向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与学科课程相结合、确立学科核心素养,使各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有据可依。思想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落实核心素养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应然要求。

二、为何要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

以核心素养为灵魂、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更加强调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强调各学科共同发挥育人功能,将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小、落细、落实。

1. 是以素养发展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课改的应然要求

深入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使课堂教学转型,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核心素养这个关键。没有核心素养的改革,是缺乏灵魂的,而没有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是缺乏依归的。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表层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学忽视课程标准而过于依赖考纲,使得教学内容零散化、机械化;知识教学流于表层,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和情感温度;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应试方法与成绩高低,忽视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发展性评价不足。以核心素养体系为纲修订课程标准,细化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可以使学科课程目标科学化、具体化,便于教师操作和实施,使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更加契合课标的要求,这是深化政治课程改革的应然要求。

2. 是打破传统教学困境,增强育人实效性的迫切需要

思想政治课是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德育课程,重在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品德素养。但囿于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困境,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失去了它应有之功能。以学生考试成绩为最终目标的教学,取得高分、高升学率的背后却是学生综合素质低下、道德水平的滑坡。当务之急,破解传统粗放、低效的课堂教学困境之关键,需要在课标“标杆式”的引领下,以培育好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与评价标准,凸显学科育人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自觉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是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促进人的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稻盛和夫曾提出“成功方程式”:人生和工作的结果=人格理念×工作热情×能力。他认为工作热情和能力的取值为0~100,而人格理念的取值是-100~100。这个方程式启示我们:人格理念(或称思维方式)对个人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呼吁终身发展的时代,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人格理念的培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与课标相契合,意味着教学更加注重学科育人的功能,它能将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学科能力、学科经验内化到学生心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其本质就是转变学生的思维品质。这种基于学科素养生成的思维,必定能促进学生适应社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的培养。

三、如何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

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核心素养是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应获得的品格和关键能力,重点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以学科知识为核心的课程标准是从具体学科出发,规定教学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着力解决的是“教什么”这一教育的基本问题。由此可见,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是将核心素养落实于具体教学实践的桥梁,各学科教学必须基于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实现与课标的一致性。

1. 提升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

马克思·范梅南说过:“最好的教育关系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具有其本身和内在的意义”,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构建理解性课堂。理解性的政治课堂,是情感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而非一味理论灌输性的课堂。政治教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理论本身是死板、缺乏活力的。只有将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创作加工,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增加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契合度,才能触及学生情感的共鸣点,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促使素养的内化。

2. 完善学业评价,构建发展性课堂

学业评价对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反馈和导向作用。我国长期采用以纸笔测验为主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政治教学与课标的一致,必须研制完善学业质量评价的具体标准,打破传统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从形式到内容的转变,构建发展性课堂。发展性的政治课堂,不是传授应试方法与经验的课堂,而是因材施教、挖掘潜能的课堂。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潜能、个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注重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结合,形成基于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立体评价,让评价服务于教学,提高教学与课标的契合度。

3. 强调能力导向,构建实践性课堂

时代的变化发展使社会对个人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高素质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以往的政治教学大多采用理论灌输、教授应试技巧的方式实现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则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模式下培育出的学生只是会背书和考试的机器,而不可能是有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因此,政治教学必须将旧观念转变为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观,构建实践性的课堂。实践性的政治课堂,不是被动接受的课堂,而是主动参与的课堂。政治课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讨论和辩论,而是走向社会进行参观、访谈和调查;不只局限于政治学科的学习,而是与其他学科圆融、渗透,开发更具特色和开放性的校本课程。学生在个体实践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往往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成个人相伴终身的能力和品格。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思想政治教学与课标一致性,是思政课教改必须遵循的规则。政治课教学只有做到有“标”可依、有“标”必依、执“标”必严、违“标”必改,才能确保学科教学目标指向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彰显学科育人价值,真正落小、落细、落实立德树人的各项要求,培育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

参考文献

[1]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

[2]贡和法.以“素养发展”为导向的高中政治课深度教学[J].新课程研究,2016(5).

篇4: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情感素材

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加新鲜的血液。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标准修订中,就对学生核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学科核心素养又是一个相对抽象化的概念,怎样才能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加以构成,再进行一个合理的划分,就是下文要研究的内容。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作为个体,当面对不确定或者复杂的现实情境时,可以将特定学习方式中衍生出的探究技能、思维模式以及学科观念进行综合运用,将跨学科之间的知识技能、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内在动力系统结构化,然后进行情况的分析、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所呈现的综合性品质就是所谓的核心素养。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首先是素养,这是种品质,是后天形成而并非天生。而形成素养不仅是“教化”而来,更多的是靠自身“阅历”养成,是一种人人都会得到的品质。换句话说,不管你身处怎样的职业、何种角色,也不管你受教育程度达到怎样的标准。都会在你自己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将各自素养进行表现;其次就是核心素养,这中间包含的是情感态度、知识以及能力的三个维度。换句话说,核心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有预期目标的结果。就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例,这里主要说的就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品格;最后,就是学科素养。这是一种经历了特定学习后的技能养成。将这些概念理清之后,我们就能够了解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对学科核心价值和意义,进而让思想政治课程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服务。

二、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

1.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加以培养

在人的一生中,是众多智能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其中主要的发展就有:语言智能发展、人际交往智能发展以及数学逻辑智能发展等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片面地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各种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情感心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绝对不能缺少的。如,在进行《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时,对于“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知识点学习,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对知识的输出去死记硬背的话,学生一旦遇到真正冲突情况的时候,就真的会首先考虑国家的利益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就可以多给学生举一些实际的例子,告诉学生现在安稳幸福的生活都是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在此基础上注意对学生准确人生观的引领,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

又如,进行经济生活中“商品”的课程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商品为什么要出现呢?”这样学生就会对商品的形成前因进行分析,目的就是为了分析商品经济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

2.情感素材在问题对话中的导入

开展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过程中,首先就是教师对知识深入浅出的理解,将知识教学的挑战性不断提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就是将学生思维能力加以最大程度的培养。教师在进行案例的讲解时,要注意让学生有感而发,而不能是单纯地生搬硬套。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展开情感素材,让学生能够主动进行探究和思考,尽量鼓励学生能将教学情感感悟完整地表达出来。在教师进行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争取使其能在情感体验中将思想品质加以升华。利用相互探讨或者辩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是非观。

比如,在教学生活与哲学课程时,物质的变化是需要量的积累而形成的。教师就可以利用日常生活的各种现象来进行课堂的提问:比如,生活中有哪些不文明的现象是不容易被发现的?这时学生就会积极地进行回答。等到回答的差不多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可使用的解决方法,进而完成教学。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提问更加有深度的问题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比如在国外就有针对我国人民而设立的中文标语,比如“垃圾请丢在此处”或者“禁止大小便”的字样。学生这时的情感一定会有所觸动,从而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培养以及情感的调动。

在我国教学体制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模式还会继续发展和完善,对本文讨论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建立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希望学生在学习效率和主观能动性等方面有所提高。在改革的基础上如果教师可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和束缚,那么效果可能会更好,希望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教学和学习水平。教师也会为学生更好地学习一直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培君.让学生终身受益:浅谈思想政治课的核心素养[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6):57-59.

[2]李彰有.试论政治课教学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优化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5(12):57-60.

[3]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2013(5):85-87.

篇5: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在高中教育中得到越来越深入的贯彻实施,高中政治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不断得到丰富。以往在文理分科的高考考试格局下,政治学科作为文科综合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考查从数量和难度上来说都较大。而该学科的人文素养培养在以升学率为主要衡量指标的高考指挥棒下很大程度上被忽视,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和人文素养的德育作用。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高中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考查方式的变化必然会给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式带来新的要求。

一、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

我个人认为,虽然高考改革方案对政治学科的考查方式进行了调整,但是从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以及实际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来看,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使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知识,养成基本的公民素质;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分析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有如下表述:“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恰当地采取释疑解惑、循循善诱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笔者认为,综合新课标精神的要求以及高考改革的相关规定,高中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关注意识

人们在从事信息活动时产生的各种认识以及观念构成了人们信息意识。人们之所以对信息的把握存在差距,关键就在于人们的信息意识具有强弱的差距。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呢,我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信息时代环境下信息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追求知识、终身学习、开拓创新的观念;其次,让学生养成对信息的内在需求,形成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获取和接受各种学科知识的好习惯。因此,我们要具备获取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善于发现真实和有用的信息,将信息现象与学科需要结合起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突出教学的引领作用,既要注重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深度”又要注重课堂教学情感的“温度”,做到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知识讲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通过有深度的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智慧形成冲击和挑战,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问题对话和情感素材分析,引领学生进行思考,进而在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想和认识。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通过情感体验升华思想道德品质,养成基本的人文素养,达到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高层次目标。

3.注重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当前的高中生生活在国家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归根到底就是体现在作为社会成员的公民意识上。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而高一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的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必修2《政治生活》教材共计四个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国际社会,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可以视为公民意识培养的良好依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为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打下基础。具体来说:第一单元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意识;第二单元要注重培养公民对国家机关和政府以及公职人员的有序监督意识。总之,在政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利用现有教材编排内容和形式上的优点,挖掘其国民意识内涵,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着力点。

篇6: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研究背景

教育体制改革对教师培养学生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能型的人才不仅要牢固地掌握基本文化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核心素养。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了初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词汇、语法等知识,还要重视学生“听、说、读、写”各项能力的全面提升,同时通过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当前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现状

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在开展学生全能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弊端。

1. 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忽视能力的培养

我国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家长都过于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其实,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相关技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对孩子成绩的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单调、枯燥而又死板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是孩子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大多数的孩子只是成为了学习的机器。这与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的概念是极为不符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锻炼学生各方面的技能,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2. 课堂教学之外缺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

大多数的初中英语教师倾向于“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要效率”,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老师讲、学生记”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增强是无益的。

3. 英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师与学生缺少互动

英语,顾名思义,使学生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不少初中学校在英语教学中陷入了这样一个困境———“哑巴英语”,学生会写,但不会读、不会说、不会表达。这种现状与当前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在英语学科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相违背的。

三、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

1. 教师要注重课本知识与课外延伸阅读与实践的充分结合

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基本内容就是“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注重以课外延伸阅读和实践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挑选一些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英语课外阅读书目,让学生分小组地进行阅读和交流,这样一来,既可以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同时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情谊,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 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

初中英语教师要想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演讲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张开嘴”,同时在讲台上进行演讲表达自身的想法也可以使学生更加自信,增强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根据文章中情景安排学生饰演不同的人物角色,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坚持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是教学活动根据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而开展。

3. 开展专题讨论活动,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初中英语学科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一个重要内容还表现在要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等形式,挖掘人物的优秀品质,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教书育人”首先是对学生意志品质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平是社会对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切实起到“言传身教”的模范指导作用。

四、结语

总之,素质教育的推行使教师要重视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方面教师要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为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趋势也越来越为明显,在这样一个社会大环境下,初中学科的英语教学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在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当前我国初中英语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过于重视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之外缺少课外实践活动延伸等问题。本文针对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初中英语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一论题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情境设计教学活动以及开展专题讨论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核心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29.

[2]王笃勤.初中英语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47-51.

篇7: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内涵;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3-0049-03

【作者简介】张忠坡,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棠张中学(江苏徐州,221113)教师,高级教师,徐州市名教师,徐州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徐州市政治学科中心组成员。

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自学和接受教育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福建师范大学余文森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素养,就像房屋的地基,它决定房屋的高度。”

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是一个分类培养,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的特点和要求是不同的。具体到思想政治学科来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是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因此,从思想政治课教育价值取向看,其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应是: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各个模块知识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素养与学科能力。

思想政治素养应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民意识、公共参与等方面;学科能力主要指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核心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哪些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稍作探究。

一、在模块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规定,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大政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整个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德育的目标和内容被有目的、有层次系统地分布在4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的教材中,各个模块的概念、观点、原理、事实材料、案例分析等文字知识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因此,以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的思想政治课堂,既要遵循教育教学固有的原则,更要遵循该学科的属性特点,以保证教学目标落实的有效性、高效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充分利用模块知识的教学,巧妙地引导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原理,正确领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经济生活”的模块为例。宏观层面上,通过该模块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国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珍惜诚信的价值,增强法治观念,树立进取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关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增强实现伟大“中国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点层面上,教师要巧妙地通过知识点的教学,及时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商品基本属性的讲述,强调生产者要为用户提供货真价实的商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通过对货币的学习,强化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对待金钱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学习消费的知识,强调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强调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讲生产经营,强调劳动光荣,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强调劳动者的权利意识和义务观念;讲市场经济,强调对我国经济改革取向的认同,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强调竞争意识、法治意识、规则意识的培养,牢固树立诚实守信、以道德操守为重的意识;等等。

二、在时事政治教育中引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社会热点问题,引领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关注人文,注重实践,弘扬主旋律,是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特点之一。时事政治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学生对知识掌握了多少,也不在于学生的考试分数应该有多少,而是在于帮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树立一种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并促使学生将这种科学的观念及规范内化为自身思想道德素质。

及时传达和解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的内在要求,也是政治教师应有和必需的责任担当,更是促进学生实现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性精神、法治观念、公共参与的有效时机和途径。

政治教师要认真研读党的大政方针,引领学生感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细心品读十八大报告原文、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的原文,以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大节日和重要场合发表的讲话和言论精神;要关注政策热点、时政热点、社会热点、生活热点问题,平时讲课和训练就要热点问题化,注意从多角度解读热点问题,坚持热点与理论的结合,激励学生自主归纳知识、自主设计问题,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习惯和能力。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十二五”巨大成就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巨大成就取得的原因,从而引领学生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认同,对中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通过对“十三五”规划的讲解、剖析,指导学生参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出谋划策,从而引领学生坚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念,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强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中国梦”的责任感,形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家国情怀和价值观;通过对十八届四中全会会议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依法治国的讨论与思考,让学生意识到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国梦的强有力的保障,强化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追求,在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行为规则。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科核心能力

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与基础,思想政治课首先要确保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课堂基本教学目标愈能充分实现,学生的学科能力愈能得到提升,学生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能力就会越强,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更好的提升和巩固。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学科核心能力,就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教材或文本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形成有效信息。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凡是学生自己能看懂、读懂的内容,坚决不讲、不教,教师讲的、教的必须是学生读不懂、看不懂的知识。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思维、视角读出自己的理解、见解,并提出读不懂(是什么)的问题,提出有思考性(为什么)的问题,提出批判性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学生经过阅读后能够根据从相关材料中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取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思想政治课要重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做到由A及B;形成辩证思维的能力和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思考能力。

学生能对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对文本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不仅弄明白疑难性(理解性)的问题,而且弄明白质疑性(批判性)的问题;不仅得到问题的答案,而且对问题产生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此基础上能够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

为此,我们把“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深度思考”看成是影响、决定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最核心的因素。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参与学、参与教、参与评;参与听、读,参与讲、说。多用讨论式和辩论式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在阅读特别是思考的基础上,大胆地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分享,使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得到增值、完善、补充、更正,使自己学习和认识的水平不断提高。

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应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能够综合使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四、在活动体验中促进核心素养内化和提升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这门课程的最终教育、教学效果不是简单地通过笔试来评价,而更主要的是通过学生在真实生活实践中的表现来评价。因此,活动参与是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培养途径之一,衡量思想政治学科素养的水平的对象是“行为”而不是“答案”;水平的证据是“表现”,而不是“要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必须改变过去以灌输为主的课堂模式,更多地采用体验式的活动型课堂模式,教师要创设灵活多样的情境让学生或辩论,或角色模拟,或情境体验,或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升华。

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活动的设计一定要突出主题,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所有情境或活动的目的都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思想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生成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悟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和意义,逐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可以通过模拟“阶梯电价”听证会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政府官员、消费者、电力公司人员、新闻媒体人员、专家学者等角色体验,感受民主决策的重要意义;通过小型辩论会让双方通过激辩“金钱是否万能的”,从而加深学生对金钱的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通过模拟招聘会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就业结构性失衡的认识,深刻领会“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通过模拟法庭、旁听等形式感受学法、遵法、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意识。

实践证明,体验式教学是思想政治课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它要求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巧妙地设计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参加各种活动,在活动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交融。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生成知识并获得能力的提升,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不断内化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8: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及其与课堂活动的关系

学生学习一门学科可以获得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定的预期能力要求,即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确定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对学生学习具有导向性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课堂活动极为重要。

1. 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与学科核心能力

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可以习得或强化且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能力,我们称之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学习角度和应试角度。从学习角度看,学生思想政治学科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等;从应试角度看,则将其归结为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原理的能力以及组织语言的能力等。这些能力研究有明显的实践性目的,能够有效指导教师教学和学生应试。

上述学生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种类较多,但其中一些在其他学科学习中也可以获得,并非是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如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运用原理的能力等。显然,如果缺少学生的核心能力,思想政治课就容易迷失方向,成为一门文科综合课。所以,研究学生的学科能力要基于学科特殊性,寻找思想政治课中应培养的学生学科核心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德育课程,承载着培养未来公民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系统学习,能够获得参与未来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性是思想政治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将体现学生社会性发展需要的能力,称之为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能力。在上海市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研究者和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形成共识,即:思想政治课要提升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以及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这三种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确定和表述,就带有鲜明的思想政治学科的特征,更符合思想政治课的任务,更能体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

2. 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的获得需要有效的课堂活动

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怎样习得?毋庸置疑,传统的、由教师主导下的学习方式也能让学生积累能力。但教育目标所希望达成的能力,是合理分配教学资源,使学生习得长期的、稳定的能力。相比之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更能达成这一目标,因为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活动。正如杜威所说,“通过活动才能产生经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让儿童自己用思想做试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直接接触各种事实,这样可以获得更深刻的印象,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

思想政治课的学生活动包括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活动又分为探究性活动、体验性活动、制作性活动和专题式活动。[1]相比灌输式、记忆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活动的进步之处显而易见,可以说,这些活动的探索和实施,丰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科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如何组织课堂活动已成为教师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要环节,成为评价一节课的重要指标。

有效的课堂活动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氛围,但如果过分追求课堂气氛又会导致课堂活动精彩有余、实效不足的问题。因此,我们所说的课堂活动必须是以学生的能力发展为导向,设计的课堂活动应该是通过教师创设情景等方法,把思想政治课的知识转化为感性材料,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探究,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学生参与活动,通过听觉、视觉、空间知觉、触觉等在大脑指挥下的协同活动而获取知识。概括地说,课堂活动是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在过程中生成知识,在思考中提升能力,在体验中凝聚情感。

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路径分析

有研究认为,学生学科技能是其学科能力的核心,表现为操作形态的信息及其组织,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的操作形态,所谓“操作形态”就是知识的操作化(运用)。[2]观察、分析、选择、判断、实践,就是知识的“操作化”,这需要通过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得以实现。

1. 要解读教材知识

思想政治学科教材内容的阅读性较强,而且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通过阅读文本可以达成部分甚至较大部分的知识目标。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的认知和能力起点,就会让学生进行重复性学习,以致学生感觉思想政治课无趣、收获不大,本学科的价值引领意义更无从谈起。

要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教师就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能力起点。做好“加减法”,减少知识的重复性学习,增加核心要义的相关设计。所以,教师应该深刻解读教材内容,揭示教材内容实质,使教材知识散发智慧。在这一前提下,教材知识不仅仅是学习目标,更应该成为发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载体。

2. 要善于创设情境

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这是一个过程性目标,这个过程就是通过学生足够的情景体验,在体验中逐步观察分析、选择判断、解决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有显著的社会性,创设的学习情景更多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现象等真实情景,这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时空,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现象中产生知识的体验感。教学情景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与知识建立联系,具体表现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即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用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甚至把习得的原理运用在新情景中。

3. 要搭建问题链条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学习活动不是由学生主导的,它离不开教师的任务驱动,即课堂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指引。搭建问题链条能够体现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明确学生每节课可以达到的能力要求,并以此来设计相应的活动,建立“能力培养—能力评价”的体系。需要注意的是,问题链不是将问题碎片化,课堂活动设计的问题链要用系统化、结构化的问题串联,主次分明。一般来说,问题链条是教师从学生经验出发,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体现学生思维的加工过程。

总体来说,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可以如此:教师设计适当情景,学生从情景经验出发,简化或结构化情景中的要素,结合问题形成情景要素和思想政治课术语的对照,在一定的价值观念作用下,提出解决方案,检验和反思解决方案,形成策略,自觉反馈到新情景或现实情景中。

三、课堂活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能力的实证分析

观察分析的能力、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是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科的学习应该获得的核心能力,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后形成的带有本学科特点的具体能力表现。因此,思想政治学科课堂活动的设计应围绕这三种核心能力,积极调动学生思维,有效生成。

1. 观察分析的能力

观察分析是指人们有目的地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入地察看分析,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过程。提升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情景之中,剖析现象中的因素,有意识地找出情景中的关键点,在问题导向下做出判断。需要指出的是,观察分析的能力是基于文本的分析,而不是简单的阅读。

政治课中相当部分的经济常识属于西方经济学范畴,多注重定量分析上的实证研究,特别是数理实证研究。数理的方法使得不少经济问题可以利用数据来进行分析、预测,借此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如“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一课,在传统教学中,我们通常运用大量历史事实和生活经验材料来证明结论,但学生缺少思考,对知识的把握只能处于陈述性知识阶段。因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学术语,可以分别用收入分配总量的人均GDP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作为变量,建立坐标图,构建出两者间的图形关系。

材料:基尼系数反映的是贫富差距,即分配公平问题。我国收入差距处于“警戒线”之上,但反映国家富裕程度的人均GDP即效率在不断增长。效率和公平,哪个更重要,它们是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问题:建立坐标图,预测人均GDP (效率)和基尼系数(公平)关系曲线的变化趋势。

上述课堂活动的学习过程可以描述为,学生提取学习材料中“基尼系数、人均GDP”两个因素,分析因素分别代表的内涵是“积极性、生产力”,思考的变量是生产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以此构建图形关系。

这个教学设计采用了分析、预测的方法,依靠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经济领域中的一对重要关系。整个学习过程是学生在既定的情景下,将自己观察到的因素、分析出的内涵、考虑的变量结合起来推测,如此就形成了自己的学习体验,从而建构了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也为后续的态度学习打下了基础。

2. 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

不同于其他学科,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学科所获得的核心能力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认知,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思想政治课不仅要解决知识问题,还要解决思想方法与态度问题,实现学科价值的升华。这不仅是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且是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要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完成所担负的显性德育的学科使命。

价值判断是某一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和多大价值的判断。学生在思想政治课中获得的价值判断能力就是学生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做出好与坏或应该与否的判断。思想政治课堂上的行为选择,是学生从比较开始,经过鉴别、分解、取舍,达到自组织的思维操作过程。行为选择能力是几种能力凝聚而成的合力,价值判断是其前提和基础,提升学生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首先要塑造其价值观。

思想政治课原理具有科学性,学习过程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学生的推理过程也是体验过程,有助于形成价值判断。如在“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本节课的核心知识,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问题。学生是否认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价值判断的能力范畴。本节课可试用论证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价值判断,用合理的推理和事实来论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的论点。

第一,探求理论来源。笔者设计问题,“从人民权力运作的轨迹图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突出的特点是什么”。权力运作的轨迹是从人民那里来,最终回到人民那里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突出反映人民权力是核心,即国体决定政体,这是论点的理论来源。第二,追寻历史依据。为跳出“历史周期律”,保证人民的监督和权利,我国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第三,论证可操作性。设计问题“针对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新情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该如何运作”。该问题不仅能检验学生运用原理的能力,也成为论点的现实证明。通过以上三方面论证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需要始终坚持”这一结论。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理论上存在着“双重委托失真”的可能性,在运作中也出现了“投票怪象”等现实性问题,这意味这项制度需要不断完善。本节课必须面对这些真实问题来回应学生的质疑。笔者又设计问题,“如何正确看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通过“始终坚持”与“不断完善”,培养学生辩证认识事物的习惯,掌握判断事物的方法。

由此可见,质疑也是对学生价值判断能力的一种训练。对于一些理论层面不完善、操作层面不理想的知识,会出现学生质疑的情况。但质疑不是怀疑或否定,学生质疑与思想政治课坚持正面引导并不矛盾。教师在课堂活动设计时要充分预设,特别注意把这些知识放到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之中,不仅鼓励学生质疑,甚至教师也要主动质疑。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品质,主动回应质疑更能突出思想政治课的真实性与思辨性,也有助于训练学生掌握价值判断的方法。

3. 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课要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核心要义就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步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究其过程,是学生运用生活经验、专业知识,选取恰当的思想政治课原理,采用合适的方法与策略,对问题的解决提出程序化的方案,并能检验与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更高层次的要求体现在“主动”二字上,这能反映学生的自觉性。在这个意义上,教师应该统筹“知、信、行”的关系,调动学生把思想政治课知识转化成自觉行为,正所谓“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学生主动性的来源之一是兴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市场经济的作用”一课,三大机制交互作用,知识点复杂抽象。一材料一结论的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材料中理解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优胜劣汰”等作用。这种印证式的学习方式或许有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它无法关注或评价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习得。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材料,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比如,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引入了国产手机竞争的案例,设置“试用市场主要功能的相关知识,分析国产手机竞争的现状,并预测未来竞争方向”的问题。不少学生有国产手机,且对型号、技术等都颇为了解,但回答该问题的前提是“市场的主要功能”,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翻译”成理论术语,为学生主动参与社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供理性引导。

在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也能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做学生活动的旁观者,或象征性地参与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发言后,必须及时做出评价和总结,鼓励理性的讨论,尊重多元的答案。基于感性认识或感情色彩的分析无益于未来公共问题的讨论,教师要肯定有依据的推测行为,纠正有偏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有理论支撑的结论。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就能形成解决社会问题的程序性步骤,并能把类似方法运用于其他新的情景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公共生活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有些经济领域现象还具有时间或空间的特性,比如,每年各地都有“农产品卖不出去,媒体寻求公众的帮助”的新闻。教师可以组织微探究活动,分析类似事件,提出解决方案,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的实践能力。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学有所获、学有所发,学习就不会带有功利性,而是愿意参与,投入热情,进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活动固然很重要,然而我们也要避免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发生,致使思想政治课陷入华而不实的困境,使得承载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思想政治课失去灵魂。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的课堂活动设计必须紧扣内容实质,基于学生经验,精心设计问题,灵活促进生成,必须有要素分析、逻辑起点、流程发展和目标指向。总之,优化课堂活动,提升学生学科核心能力,实现学科价值,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与研究需要我们坚定信念,敢于创新,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胡兴松.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续论(十)[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3(3).

篇9: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思想政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5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

(一)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4月8日,教育部正式下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

由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被正式提出并委以重任。那么,又该如何界定这个“新名词”呢?所谓“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由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而成,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需先正确认识“学科素养”。目前,关于“学科素养”的界定缺乏较为统一的意见,有侧重于能力层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了解学科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科学的世界观,以及能用科学态度与方法判断与解决学科问题的能力;也有综合性要求的,如学科素养是指在学科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养成的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品质和基本经验的综合性要求;甚至还有侧重于心理素质方面的,如学科素养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养成的、学科特有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素质。为此,必须追本溯源——首先正确理解“素养”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学科素养”,进而厘清“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

素养,一般来说有两种含义,一是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二是通过实践或训练获取的技巧或能力,如军事素养等。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素养”应指后者,即希望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并使之终身受用。当然,“素养”有很多,在此,我们只讨论“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性的最符合时代要求的素养要求。而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即是在“核心素养”的基础上择要挑出具备鲜明学科特征的素养要求。

正如前述,素养需经过大量实践活动使某些学习技能内化为平日的修养。因此,素养的培育和发展侧重于能力层面,但绝不止于能力,更需将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与自觉的行动。当然,能力内化为素养,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更要教师的引导。为此,我们应把“学科核心素养”的着眼点放在素养内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能力培养的过程,且这种“关注”在基础教育阶段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知识可能不丰富,能力可能不突出,但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旧是美好的。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只注重“传导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多地关注如何使学生将能力内化为素养,从而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所谓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顾名思义就是指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中学生发展方面需要掌握的核心素养要求。关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界定,学术界争论颇多,有的只是简单拼凑现有的课标中的课程目标尤其是能力目标的相关表述,有的则是照搬其他学科核心素养表述,这些都是不科学的。为此,有必要从现有的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教材等教学资源入手,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代背景,体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鲜明特征等基础上建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此,很多人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如罗燕芬还尝试对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出了新的定义:学生通过思想政治课教育及自身的实践和认识活动,获得相关的政治学科基础知识和技能,情感、观念和品质的素养。笔者认为,这样的概念界定虽然呈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外延,也指出了几个必要的环节,但仍没有突出把握“素养”的要旨——既要讲求知识的传导和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如何使能力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并服务于终身学习。

既然缺乏必要的权威性的界定,那我们能否尝试用几个关键性词汇概括,并以此为基础窥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准确内涵。在这个方面,嘉兴市教育学院高中思想政治教研员沈毓春做了大量探索,他认为可用“经济参与、公民实践、国家认同、文化自觉、国际理解、法律意识、思维训练”等加以概括。笔者认为,首先,这个概括基本涵盖了现有浙江省使用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如“经济参与”主要指代经济生活(必修1),“法律意识”主要指代生活中的法律常识(选修5);其次,这个概括立足学科本质属性,具有鲜明的学科特征,如“公民实践”既突出了“公民”这一主体,也展现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和开放性,在实践中认识社会、融入社会;再次,这个概括着眼于学生成长过程,如“思维训练”关注的是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不断培育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最后,这几个词语具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如国家认同包括了文化认同,而只有做到了文化认同才会有文化自觉,所以文化自觉是国家认同在文化层面的重要体现。

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讲求课堂引领策略

正因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属性,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更为重视课堂的“思想引领”作用,如在设计教学三维目标时需更多地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要求在课堂教学的某一环节引起学生思想共鸣,使学生感情得到升华。因此,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仍要讲究课堂引领策略,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课堂引领的模式有很多,下面这个模式就较为完整,值得借鉴。

思维引领多用在课堂导入环节,或以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入题,或以新近时事入文,用以引发学生感性思考相关知识乃至人生道理。问题对话引领和情感素材引领主要用在推进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如问题对话引领可用于师生对某一话题的互动环节,在你来我往中进行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进而厘清材料主旨,落实相关知识,引领学生思想;情感素材引领就是强调教师在选择背景材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考究,既能满足相关知识点的落实,又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素材有自己的多元体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此外,教师还得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教师要自主设计一些“新”作业,如可把题目的背景放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在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也落实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抓住教学关键问题

所谓教学关键问题就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最为紧要的教学困难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教师认为学生较难掌握的知识点,但更多的应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当然教学困难问题也许很多,这里指的是最典型的师生反映最多的教学困难问题。只有抓住并妥善处理了教学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才有可能得到培养。

唯物辩证法认为:“分析和解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主要矛盾时,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要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就必须抓住教学关键问题并妥善处理之。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抓住教学关键问题。为此,可充分发挥学科教研组的集体力量,在各自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教学关键问题,同时经教研组全体教师讨论确定本校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关键问题。遵循以上原则的好处是可以充分发扬民主,发挥集体的力量,使讨论的结果尽可能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尽可能接近学生实际情况。在对教学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时,笔者认为可以借鉴柏彬提出的四条判定原则,即源于自己教学实践的;自己提出并想解决的;对改善自己的教学状况有帮助的;自己力所能及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仅可以广泛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营造一个崇尚科研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出、确定教学关键问题,使学科核心素养也能“接地气”,适应本校情况。

(三)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理应关注学科特殊属性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在阐述本课程性质时明确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也就是说,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不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一般功能,更有进行德育的特殊职责,这是它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培育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这一特殊的学科属性,而不仅仅只关注某些学习能力的提升,这样可能会使具有德育性质的特殊学科沦为“普通学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视,也是我们在确认学科核心素养时不得不关注的要点。又如新课标关于政治生活(必修2)的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国家观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而政治生活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含有丰富的公民意识的内容,均可视作公民意识教育的良好素材。

总之,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殊属性,在利用现有各种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公民意识内涵,加强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教育,为高中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着力点,同时为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做一名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应贯穿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笔者坚信,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确认与培育必将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王烨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罗燕芬.高中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3(5).

[3]周宏斌.高考改革背景下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初探[J].新课程,2015(1).

上一篇:制药企业生产管理GMP范文下一篇:机械公司年度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