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会计教学工作反思

2024-07-13

中学会计教学工作反思(精选6篇)

篇1:中学会计教学工作反思

我校是独立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为适应形势,目前正在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课程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该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既要使学生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财务软件的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为提高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引进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为独立学院向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转型提供经验借鉴。

一、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在做中学”的语言教学法,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这种教学法实践性强,重视学习情境的营造,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任务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完成任务,而是对于新的知识点,围绕任务进行适量的教学和实际操作演示;对于学生面临的问题,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怎样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后及时评价总结[1]。由于任务式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语言以外的其他课程教学中也受到重视,有不少课程都尝试着采用这种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任务描述与教学组织

我们在20xx级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尝试采用了任务驱动式教学法。该门课程有三分之二的课时使用了传统教学法,由于任务式教学法的探究式特点,没有会计软件基础将很难实施任务式教学,在使用传统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软件(金蝶)有初步了解后,余下来的课时运用另外一种教学软件(用友),使用任务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

1.任务描述。模拟企业会计角色中的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创设出会计主管、总账会计、出纳三种岗位。会计工作岗位不同,其任务也不同,教师将每一特定岗位的具体任务和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完成的任务。具体任务分配如下:会计主管:负责系统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系统安全、有效、正常运行;负责初始建账工作以及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会计: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具有总账、报表、工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系统的全部操作权限。出纳:负责现金、银行账目的管理工作,具有与现金和银行存款有关的一切操作权限。

2.教学组织教师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每组三人,为更好地配合教学,分组时先征求学生的意见,遵循自愿组合与协商组合的原则,分别在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岗位上进行轮换。教师在分配任务后,把重点和难点以及注意事项向学生交代清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密切关注每一个小组的工作进展,随时准备解决各小组工作中遇到的专业难题。出于节约教师资源的考虑,一个班由一个老师指导,小组间完成任务的时间不一致,先完成任务的小组充当小老师,去帮助有困难的小组。当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后,每个学习小组以截图的方式上交完成任务的结果,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总结和启发,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心得,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三、教学效果反馈

结课时,为探索任务式教学法在会计电算化课程中运用的有效性,采用发放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大部分问项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将“很不满意”赋值为1,“不满意”赋值为2,“一般”赋值为3,“满意”赋值为4,“很满意”赋值为5。要求学生实名填写,记作一次平时作业,共收回有效问卷135份,问卷中问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如表1所示。问卷中设有提问项“你在你们组做实验时是属于领导者还是跟随者”,用以测量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的效果的评价有无显著差异,运用单因素anova分析法.学生认同任务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小组合作方式,认为小组合作能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能增强集体荣誉感,能提高自主解决问题以及自学能力。表2中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显著性水平为0.05的前提下,学习积极性不同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显著差异。将数据分为“领导者”和“跟随者”两组,分别求均值,结果表明学习时主动性强、属于领导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总体的满意度更高,认为任务式教学模式对提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巩固基础知识的作用也更大;而学习中喜欢跟随他人一起完成任务的学生更加满意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认为小组合作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的作用更大。

四、结束语

总之,学生对任务式教学法从是认同的。由于财会专业的复杂性,学校很难安排对口的校外实训基地供学生实习,向职业教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任务式教学,每个小组岗位的设置模拟真实的财务工作室,小组成员挑选的时候先要摸底调查,一个组需要有一个学习热情高、主动性强、愿意带领其他学生学习的组员,实行岗位轮动,学生可以全方位地熟悉每个岗位的工作特点。推广这种教学方式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要加大实验室的教学投入,切实改善实验室条件,全真模拟现实工作中的会计工作情境,增强真实性感觉,以提高学生的职场适应能力。第二,需要培养“双师型”教师,他们一方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技术,另一方面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历,能第一时间解决学生在软件操作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能真正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2]。

篇2:中学会计教学工作反思

一、教学建设方面

《会计基础》课程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涉外会计专业核心课。通过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掌握账务处理程序,能够进行简单会计操作。本课程在会计电算化、涉外会计专业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财务会计、税法、成本会计等课程学习的基础。

学期初,《会计基础》课程任课教师通过集体讨论,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明确各章节的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并对教案、课件进行讨论、编订和修改。任课教师还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案例、模拟业务进行讨论和统一,希望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学期的期末考核,可以看到教学目标出基本完成,大多数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完成考核内容及业务操作。极少数同学业务操作内容完成不好。

二、教学方法方面

根据《会计基础》课程的特点,本课程理论讲授、例案教学、演示教学及实际操作等方法。

1.理论讲授与演示教学

对于《会计基础》的基本原理,如会计假设、会计要素、借贷记账法等,主要采用讲授与演示相结合的方法。

2.案例教学与实际操作

对于会计处理方法等知识,如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等,采用案例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的企业业务实际案例,让学生亲自动手对会计流程进行实践操作,并制定了实践课的验收标准。在操作前,对数字书写、汉字书写、票据填制的基本知识讲讲解并书写样式,学生进行了大量的练习。

三、学生教学管理方面

根据学院课程负责制的要求,《会计基础》任课教师加强了对学生教学的管理工作。

1.加强了学生出勤率的管理

09级学生出勤率情况较好,均达到95%以上,各班只有少数同学偶尔有旷课现象。各任课教师对旷课现象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谈话等方式增强学生出勤观念。

2.教学过程中注重分层次教学和素质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中都能注重分层次教学,对学生能力效强的同学布置难度稍大的任务;学生能力差的同学,运用多种方式教学以及单独辅导的方法。采用课堂提问、互动教学、学习奖励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渗透式素质教育,引入企业制度和会计法规,并在实际操作环节强调会计人员必备的谨慎、整洁等素质,布置任务时在考核要求中规定相应的要求,要求学生必须达到。

四、考试方面

教学过程中按照学院要求任课教师安排了周考和月考。通过月考,任课教师都发现学生对借贷记账法掌握不好,在考试结束后单独安排课时对借贷记账法进行了辅导,并增加了借贷记账法的练习内容。

期末考试采取闭关笔试形式。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都参与了《会计基础》的题库建设。《会计基础》题库依照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要求,力争覆盖所有知识点,难度适宜。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对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同学,学期结束后教师也给予的辅导。

五、课程建设方面

?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有课件,配套教学案例。

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希望最大程度的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任务,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1.制订教学大纲时,对学生学习能力估计不足,借贷记账法等原理方面学生掌握速度比计划时间长,为了使学生能够学懂学会,在教学过程中只能调整了教学进度,增加教学时数。

2.实践教学课时稍少,学生熟练程度稍差,今后《会计基础》课程应增加实际教学课时,丰富实际教学内容。

篇3: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一、教学反思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极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及时采用有效措施,调整教学方案,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在第一次教授基础会计中“生产过程的核算”时,笔者引入讲台制作过程的案例,让学生分析讲台制造所需材料、人工、水电费等,课堂上学生说听懂了,但做题目就不知道怎样下手。课后,笔者认真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写道:“学生从初中到中职,没有接触过企业,不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流程,单纯讲解理论和原理,学生肯定不感兴趣,更不用说理解。”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笔者翻阅了第一次的教学反思,改变了教学方法,以学生平时玩的QQ农场为例,以QQ农场的经营过程作为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QQ农场的操作过程联系到我们企业的经营过程,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这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发展的作用。如果我们总是凭借自己以前的教学经验或者是教材上的知识进行教学,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不能满足现在企业的人才需求,无法让专业教学与社会接轨。而教学反思正是搭建“教”与“学”的桥梁,它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反省和分析,不断发现自身在教育教学、专业素养方面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让自己成为一个活水源。如,在向学生讲授“会计凭证装订”时,笔者只介绍了左边装订线装订法,后来有个学生问如果采用这种方法,那么有些原始凭证可能会因为没有折叠好而被订在一起,这样不方便查看。课后,笔者进行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教学不仅仅为考试,更要与实际相结合,将企业常用的另一种方法左上角装订法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本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积极参加企业社会实践。”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

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丰富自己的教学思想,最终从经验型教师上升为研究型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首先就要进行教学反思。教师的工作是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平时的教学中会出现一些精彩片断、巧妙的设问、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瞬间灵感、学法指导或不足之处等典型教例,如果每节课都进行反思,把这些宝贵的经验都记录下来,并不断进行整理和总结、经验论证、教学研究、相互交流,定会提升自身教育教研能力。

二、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每一位教师的成长都离不开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有感而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一)记教学成功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精彩的片段、教法改革或创新等,课后要及时记录这些课堂的闪光点,并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如,在讲“支票的填制”的时候,笔者借助多媒体,先播放支票的填写规范、填制要求和传递过程的微课,然后重点强调支票填写容易出错的地方。微课形象生动的演示,加上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把它收录在教学反思中:“基础会计的内容可以利用‘短、小、精、趣’的微课来呈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丰富了教学内容。”

(二)记教学失误之处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以即使你的教学设计得再完善,也可能有疏漏、失误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不足之处,查找根源,以免重犯。例如,在讲授“科目汇总表中关于会计科目的排列顺序”时,笔者说“一般按照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的顺序进行排列”,快下课时,一个学生突然问:“我没有按照这个顺序排列编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我以后是不是可以随便排列?”笔者当时就脱口而出:“可以的,结果是一样的。”但在课后的查阅资料中,发现为了方便登记总账,会计科目的排列顺序应与总账上的会计科目顺序一致。笔者把这个失误及时记录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要为企业做账的,这些行业里习惯性做法要让学生知道,不能只从数学的角度去看待会计。”

(三)记教学灵感顿悟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有一些在课堂上突然产生的灵感,若不及时在教学反思中加以记录,实在可惜。如果说灵感使教学得以生动,那么课后的顿悟和反思则是锦上添花。如,在讲授“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特征”时,笔者突然想到用“生女孩是资产,生男孩是负债”来形容会更形象生动,学生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后来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同,这种比喻的方法是事先没有设想到的。在课后,笔者记录了自己的灵感:“对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和特征可以采用生女孩是资产,生男孩是负债的比喻来解释”。

(四)记学生的创新或疑惑之处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有时会产生一些独特见解或者精彩回答,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更要将学生的这些“创新火花”记录下来,实现教学相长。如,在讲授“错账更正法”这一内容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给学生练习:从银行提取现金1000元,结果记账时少记了900元,正确的改法是采用补充登记法。这时有学生提问:可否采用红字更正法编两张记账凭证:(1)借:库存现金100,贷:银行存款100。(2)借:库存现金1000,贷:银行存款1000。学生的提问有创新,笔者当场表扬了这位学生,而且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可以,一部分学生认为不可以,经过笔者的点拨启发,我们认为不可以,因为错账更正方法的选用是有适用范围的,这道题只能用补充登记方法。

总之,好的教学反思是连接“过去”的教学经验与“现实”的教学研究对象和“将来”的教学事件之间的桥梁,它是教师智慧的结晶和能力的体现,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潘建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反思[J].青年教师,2002(3).

[2]马建军.会计教学反思之我见[J].职业教育研究,2008(8).

篇4:《会计平衡公式》教学反思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生成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2-0202-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2.130

《基础会计》是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是会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文讲授的内容——会计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会计平衡公式,是会计核算的最基本理论,是以后讲述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运用复式记账和编制资产负债表等方法的理论依据。它是本章的重点,也是全书的重点,由于该部分内容理论性较强,内容较为抽象、空洞,不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因此它也是本课程的难点。

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会计”这门课是非常陌生的,同时由于职专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社会阅历缺乏,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是有相当难度的。为了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和掌握会计平衡公式,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我们以实例教学为突破口,用通俗易懂的实例灵活地穿插其中,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到所学内容“似曾相识”,既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对例题的分析,推导出会计的平衡公式,总结、归纳出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

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教师要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将经济业务对会计平衡公式的影响及变化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使他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资产和权益是相等的,为什么经济业务的发生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将会计基本等式牢牢地刻在自己的脑海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整堂课上下来,笔者感触颇多,收获颇多,具体可概括如下:

一、课堂教学用学生感兴趣的案例创设情境,可以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用学生感兴趣又比较熟悉的案例展开讨论,启迪、活跃学生的思维,并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如讲到资产与权益的平衡关系时,教师可以校园旁学生经常光顾的一个小饰品店为例子,从小店设立、经营到小店扩大规模整个过程中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变化讲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认真进行分析,从而自然而然地归纳出“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设计课堂内容,通过案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长此以往,教师将会收获更多的喜悦。

二、课堂教学应巧妙回应学生生成性问题,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真正的课堂不是教师预设的课堂,而是动态生成的课堂,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会提出许多老师课前没有涉及到的问题,教师要善待“意外”,巧妙回应学生这些奇思妙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如在分析完企业的经济业务不会破坏资产和权益的平衡关系时,有学生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这个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思考过,如果单纯从数量关系来看是成立的,但是其含义却不一定相同。当时除了考虑到课前准备不足和时间因素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刚刚接触会计知识,正好可以通过这一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也可以借此激发学生对会计课的兴趣,于是我将这个问题作为课后拓展知识进行思考探讨,让同学与同学之间或者同学与家长进行讨论。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巧妙地解决了课前准备的不充分。

三、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会计”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技术性,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会计凭证、账表等实物展示,运用实务案例,让学生多做练习,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到“四种类型的经济业务”时,有的学生提出了疑问:企业的经济业务是否只有这四种类型?有些业务会不会破坏会计平衡公式?这个问题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通过课前设计的表格和同学们通过社会调查搜集到的经济业务分组讨论分析进行验证,最后学生自己得出肯定的结论。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一知识点深信不疑,且记忆深刻。

四、课堂教学要以教师为主导,发挥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每个问题都应当让学生进行解释、讨论,而教师则应围绕教学内容及时进行引导,避免偏离教学内容。从教学设计开始,到课上通过预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再到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因疑而问,整堂课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破疑解惑。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点拨、启发下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中,形成了多思促多疑,多疑促多问,多问促多知的认知规律,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效率。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我们要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

篇5: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孙燕

——倡导主动学习,培养动手能力

一、实务操作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我讲解理论的时候,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应用,这也是学习的目的。如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关键是做会计分录,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我都会随机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作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我首先分类练习,主要分下列几类:筹集资金、供应原料、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及分配过程等,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真实业务练习。为了节约时间,通常我读业务题,同时让学生理解分析,然后学生依次按顺序站起来回答,因为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来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为将知识系统化,给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带领学生作一遍,再给学生另外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应用那些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可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

二、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

在学校里,那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往往是出类拔萃的学生。因此对学生的教育,更应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我觉得这个问题在我们学校更是如此,学生自学的能力特别的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从我大学学习的经验来看,学期结束,大部分学生不会看课本,而且即使看也只是看一部分,很少有学生系统将课本看一遍,所以也就很难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因此在我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和再学习的能力。

具体说来包括课前预习,每次下课之前我都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且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在下次上课时让他们回答,问题越具体,学生通过看书就回答得越准确。要求他们带着问题去看,看书的过程中要不停地问自己“为什么”。同时,由于我带的班是商务管理专业,在课堂上注重对会计前沿问题的探讨和讲解,尤其注重对财务分析与财务管理的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而且还推荐相关书籍,建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阅读和学习。

三、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

学生对一门课程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于对老师的印象。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在教学上要有创新外,在师德师风上的优良品质的塑造也同样重要。因此,我认为学生对老师的好感,更加体现在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的关心与帮助上。在担任05级基课程的教学时,我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面提供了一些帮助,主要有:

(1)组织学生观看“余世维”在时代光华管理学院的《成功经理人》讲座。目的是教会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会他们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经理人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等。

(2)认真听取学生对我的教学方面的意见,与学生交流,商讨改进的措施。(4)对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当然,对于我们这些青年教师来说,教学经验不是很丰富,还需要今后不断的积累。例如,我将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整改的思路与措施总结如下:

(1)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一方面,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另一方面,能将科研和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方法作为教学的源动力,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的奠基石。

(2)根据课程和学员的实际情况,能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做铺垫。

(3)加强网上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使所培养的人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

总之,我作为一名教师是始终把学生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学生的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让学生满意。

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二

孙燕

——生产过程的核算 “教学反思”主要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这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可以说根据新的教学理念,对自己教学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积极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我喜欢对自己上的课进行反思,常从一堂课的教学设计、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学习活动的促进、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评价学习行为等方面去反思。本文针对基础会计课的“生产过程的核算”这一堂课进行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应该说是全面而成功的。

教学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这一过程要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前的预设,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一关也把握不好的话,那就无法上好一节课,而这环节的水平主要通过教案的编写和课件制作去体现。

1、目标定位明确,重、难点突出,选择教学方法恰当。

生产过程的核算一节,是基础会计中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重点列举了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掌握生产过程核算的主要内容,一是归集和分配各项费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二是编制会计分录。前一节学习了供应过程的核算。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会计分录的要素和编制原则,因此,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知识目标:了解生产过程涉及到的主要账户结构。能力目标:掌握生产过程的会计分录编制。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态度。教学重点:生产成本的归集及编制生产过程的会计分录。教学难点:完工入库产品成本的计算、结转及会计分录。

教学方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演示法。

2、教学过程设计符合逻辑要求。

从导入到原有知识回顾,然后进行新课教学,课外拓展,德育渗透,按常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一幅春景图导入,那是因为播种给人带来的希望,与产品生产给人带来的希望有内在的联系。而新课内容举了好多例子,而每一个例子代表一种类型,因为学生学过基本知识,能正确把握借、贷的方向,只要把有特征的会计科目提醒学生,他们就会很快写出会计分录。对于容易混淆的购入材料和耗用材料的会计科目进行比较,把已学过的入库产品成本结转和新课的生产产品成本结转进行比较讨论,让学生理解会计科目并明确方向。然后把供应过程核算与生产过程的核算进行比较,真正让学生能温故知新,就能达到教学目标。由于现在有些单位严重出现做假账的行为,很需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于是把朱镕基总理的“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话语作为温馨提醒送给学生,让学生能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另外对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也作了多角度的预测。

3、教学方法运用也符合这节内容教学的要求。

对记忆的内容,强调朗读,加深理解;对重点理解的内容,进行比较,便于巩固;对小组讨论来完成难理解的内容,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同进还综合运用提问、讲授、比较、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完成教学过程。

二、课堂教学效果也不错。

第一、自己预测及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三分二以上的学生能明确的理解并熟练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小部分的学生比较模糊或者是不能理解的内容,利用自习课时间给予辅导,基本也能掌握,至于个别学生进校时成绩差,来校后学生目的性又不明确,自己也不想上进的学生,是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可以说是教学的一大悲哀,即使再给予不断的辅导,也不一定会全部理解。

第二、从时间安排来看,基本上还是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第三、从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配合看,许多问题都是学生来解决,比较题与题之间的相似点和区别学生基本上能把握,教师只作点拨,能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我讲解生产核算理论的时候,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应用,这也是学习的目的。如本课中的关键是做生产过程会计分录,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我都会随机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作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我首先分类练习,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真实业务练习。为了节约时间,通常我读业务题,同时让学生理解分析,然后学生依次按顺序站起来回答,因为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来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为将知识系统化,给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带领学生作一遍,再给学生另外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应用哪些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可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

四、授课中的不足

第一、多媒体教学不习惯。平时习惯于用粉笔在黑板上板书,突然改用多媒体教学,学生觉得新鲜,而教师却不习惯。本来可以用手势或眼神跟学生沟通,现在却因为要不断地按鼠标,把自己的那份热情也变为应付课件了,这样本人也难以进入教师角色,课堂气氛显得不够活跃。

第二、在大的教室教学不习惯。平时在标准的教室里讲课,兴奋时激动时会走到学生中间,并能做些适当的动作。而突然间在一个比平时大好几倍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感觉上把自己和学生的距离拉远了许多。走过长长的讲台,转到学生中间,感觉很不自然,而且还没走到学生位置的时候就要回到讲台上按鼠标了,真的不习惯。

第三、语言表达水平、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风趣和幽默的语言,由于本人性格决定了教学的习惯,自己教学上的严谨,难以让学生开怀大笑;语言也缺少磁性,难以形成抑扬顿挫的教学情景;教师的笑容也不灿烂;缺少创新,还是运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三

孙燕

——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

一、教学设计合理

教学设计是在课前进行的,这一过程要理解所教课程的内容、分析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学生的水平、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运用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并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可能的教学效果。这是课前的预设,是教学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一关也把握不好的话,那就无法上好一节课,而这环节的水平主要通过教案的编写和课件制作去体现。

1、目标定位明确,重难点突出,选择教学方法恰当。

《基础会计》中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一节实践性较强,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出纳岗位工作任务,掌握日记账的记账依据、记账规则,做到准确规范记账。因此,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为:(1)了解出纳具体工作。(2)掌握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登记方法,会登记日记账。(3)培养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增强职业意识。教学重点:日记账的登记方法。教学难点:准确、规范登记日记账。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

2、教学过程设计合理,方法得当。在原有知识回顾与导入环节,通过观看实际工作情景和分组角色演练,使学生了解岗位经济业务流程,明确了出纳及其他会计人员的工作任务,巩固了上一项目知识,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在新授环节,首先结合实际工作对教材进行处理,摒弃了教材中不符合实际的操作方法,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其次,通过演示模拟教学项目,设计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实现了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考,老师在做中指导,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再次,通过学生对出纳工作的再认识,使得学生对实际的会计工作不再陌生,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总之,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方法是基础会计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长期坚持下去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学生职业能力的提高。

二、课堂教学效果不错

1.自己预测及从学生反映的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熟练掌握日记账的登记方法。对于小部分比较模糊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给予辅导,基本也能掌握。

2.从时间安排来看,基本上还是能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

3.从课前预设和课堂过程的配合看,许多问题都是学生来解决,教师只作点拨,学生的主体地位已经突出。

三、存在的问题不少

1.缺乏教学设施,如果能在模拟实验室操作,则更具有实际工作的情境,效果会更好。

2.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记账的规范性做得不好,还有待于反复操作练习。

3.语言表达缺少风趣和幽默感。由于本人性格决定了教学的习惯,教学上的严谨,因而语言也缺少磁性,难以形成抑扬顿挫的教学情景。

本节课基本上还是展现出了我的全部精神风貌,有成熟的,也有不足,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做好教学反思,并把它作为提高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四

孙燕

——物资采购成本的核算

2009年月4月15日本人在经贸部管理部会计083上了一堂公开课,通过这次公开课,我收获颇多,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公开课进行一下反思: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我准备的比较充分。在备课过程中,我深入研究教材,对这方面的知识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力求做到重点突出。

2.在备课过程中,我注重了例题教学,以一仿真的例题为主线,使这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另外,我选的练习题针对性强,层次性强。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还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例子。

3.教学环节中注重方法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启发式思维为手段,复习归纳总结知识,力求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落实,在落实过程中,真正做教师导、学生学,并且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分析解决问题。

5.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会计的积极性。

二、不足之处:

1.也许是因为紧张的缘故讲话速度太快,教学仪态显得不是很大方 2.课后巩固不够,没有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布置相应的练习,只是 盲目地让学生完成作业、课时训练,缺乏作业的反馈,这样也就不清 楚学生到底掌握了没有。

3.新课新知识点的导入,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到位。4.课堂掌控能力有待加强。

有待改进:1.温故知新, 让课堂内容充实完善起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问题讲清楚。

2.多向老教师请教,弄清楚重难点再备课,备好后请老教师提意见,修改后再上课。

总之,通过这次公开课的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很多地方需要改善,今后要督促自己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及时调整,以期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

《基础会计》教学反思五

孙燕

——实务操作与理论学习同样重要 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桶流动的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致于误人子弟。会计学科知识更新很快,市场经济下新的会计事项不断出现,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一些与财务有关的制度、法规或规章。如2006年就出台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在实质上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只有这样,才有能力在教学内容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适当调整或增减变动。

仅仅掌握所教课程的课本,但对于教师是远远不够的。俗语说:“要想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

会计是一门实用型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在我讲解理论的时候,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的经济业务,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一些理论知识。但那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学会应用,这也是学习的目的。基础会计课程中的关键是做会计分录,为了让学生掌握该部分内容。每学一个账户,我都会随机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作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容易混淆它们的用法。因此我首先分类练习,主要分下列几类:筹集资金、供应原料、生产过程、销售过程、利润及分配过程等,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真实业务练习。为了节约时间,通常我读业务题,同时让学生理解分析,然后学生依次按顺序站起来回答,因为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答,所以他们不得不努力思考,站起来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整个教学过程很流畅。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为将知识系统化,给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带领学生作一遍,再给学生另外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自己做。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作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应用那些知识。这样反复练习,可使学生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技能。

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1.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师德师风建设的同时,努力钻研新准则和准则指南,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教材内容更新滞后的情况下,尽多的把最新的专业动态传授给学生。

2.加强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方法作为教学的源动力,以科研成果作为教学的奠基石;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走出学校去,企业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要请进学校来,共同提高会计教育的质量。

篇6:会计教学反思

郭玲玲

会计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所以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个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采用项目教学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法,是基于探索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其本质是既强调学习者的认识主体作用,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一种将工作作为课程内容的载体,即按照工作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而不是根据知识的相关性组织课程内容。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学设计者把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巧妙地隐含在一个个任务之中,即教学进程由任务来驱动,而不是对教材内容的线性讲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相对开放的教学组织方式,以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

(一)综合性。职业教育要培养的能力及其学习内容具有综合性。通常以从典型的会计工作任务中开发出来的教学项目为核心,按照会计工作过程的逻辑建构教学内容——它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围绕项目或单元教学任务,设计出一个个学习环境及其活动、一个个具体项目、技术及其方法。这不仅涉及会计专业知识,还必然涉及跨专业知识。

(二)自主性。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从收集信息、制定计划、选择方案、实现目标、反馈信息到评价成果,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做活动的主人——学生既了解总体、又清楚每个具体环节的细节;创造了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的宽松环境。学生的学习较多采用工作小组方式进行,同时创造条件、创设真实的职业情景,通过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的项目教学,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或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尝试,这便于学生发挥特长,有助于形成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与协作精神、及时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和展示、评价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学生学习的成果主要不是知识的积累,而是会计工作能力行为提高——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形成这种多样性的能力,主要不是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在职业实践中培养。

(四)多元性。职业教育与学习的评价方式、评价标准和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评价方式:不仅用笔试、口试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强调运用完成项目的方式,考核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评价标准: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的目标要求、进步程度,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评价解决问题的学习成果标准并不是对与错,而是“好”与“更好”。

评价主体: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独立探究的自学-探索能力、小组合作的社交-管理能力、合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行为表现,进行主动、客观地自我评价,总结自己的体验;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对自身学习成果的反思;与此同时,教师给予恰当指导;着重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过程和效果进行反思;对学生的评价更注重对学习的指导。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指导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已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生成与变化。

一堂课应达到如下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教学方法恰当

教学方法可采用:讲授法、启发法、比较分析法、小组讨论法。

2、教学方法应用符合这堂课所授内容的要求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知识采用启发法引导学生去分析,难点的知识采用讲授法和比较分析法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3、教学过程设计符合逻辑要求

从导入到原有知识回顾,然后进行课堂教学,课外拓展,德育渗透,按常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问原有知识便于本节课知识的学习。然后通过课堂练习,巩固账户,帮助学生记忆。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活跃课堂气氛。会计课本来就比较枯燥,学生的话除了借就是贷,所以要把一堂会计课上生动了就感觉特别难。怎样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是特别关注的地方。

上一篇:祝贺新店开业贺词201下一篇:小学家长学校年度自检自评情况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