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的老师的作文

2024-07-18

熟悉的老师的作文(精选14篇)

篇1:熟悉的老师的作文

刚上了三年级我们充满期待着新的语文老师,原来她就是赫赫有名的教务处冯主任。她是个大忙人也是个大能人。

她虽然个子不高,但是潘长江说得好啊,浓缩就是精华!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透着聪明智慧,她的脸上常常都浮现出淡淡的微笑,可是又不失严厉,只要她一笑,洁白的牙齿就会露出来。她小小嘴巴里发出的声音很好听,读书讲故事时感情非常丰富,声音非常地柔和,故事讲到一半时去批评同学声音却变得很严厉,又回到讲故事声音还是非常地好听。她在朗读课文时好象在讲故事,很生动。

她讲课时,眼睛不断扫视着我们,使爱动的我有些害怕,不敢随便做小动作。她讲课很生动,上课我没有再讲话了,只是偶尔玩尺子和笔都被眼尖的冯老师交到黑板台上。还有我们班的李金鑫同学乘老师在黑板上写字时做小动作,这时冯老师幽默地说:“李金鑫,你知不知道,我冯老师的外号可是叫孙悟空,我前面长着两只眼睛后脑袋也有长眼睛的哦。”逗得我们哈哈大笑。果然,有一次我想试一下,就在她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我同桌悄悄地说了一句话,立刻转来她严厉的声音:“欧阳霖,我看你还是不要讲话了吧!是想考验我是不是孙悟空吗?”

还有一次下课时,冯老师把课本放在我这里保管,我无意中打开一看,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都是字,我恍然大悟,原来冯老师教的那么好都是她有备课的,原来要准备的那么清楚,看来,我要想学好本领也要做好笔记,以后才会出色。

篇2:熟悉的老师的作文

袁老师不仅是个和善的老师,还是一个对工作非常负责,对学生很有耐心的老师。每一次的作业和考试,她都非常认真地给我们讲评,很少让同学们相互批改作业。

二月一日,照例是学校寒假前的修业式,除了拿到成绩单和寒假作业,与以往不同的是:班里每个同学都拿到了一张数学期中测试卷,上面每一题后面,袁老师都非常认真地标出了做错该题同学的学号,这让每一个同学都了解自己做错了哪题,做对了哪些题。

这是我第一次拿到这样的试卷,相信袁老师一定得花不少的时间,因为她要每份卷子,每一题地统计。

看完了这份卷子,尽管我的期末考试成绩不算很好,但我知道了,除了因为粗心这个老毛病,计算题错了一道外,其他几题都是立体图形的题,这样我就可以在寒假里多练一练这方面的题。

一份与别的数学老师不同的寒假作业,融入了袁老师的时间和心血,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学期来。数学的学习,自己哪个单元掌握的不好。虽然概念和应用错一罚十,计算题错一罚一百,但这比一份一份地做试卷好多了。

谢谢袁老师为我们做的这份卷子,虽然被罚,可等到新学期开始时,我们原来学的不好的单元,肯定都被“罚”得很好。

篇3:熟悉而又陌生的作文题

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请以“绿色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 (1) 角度自选; (2) 立意自定; (3) 除诗歌外, 文体自选。

今年江苏的作文题目似乎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熟悉的陌生文题!

说其熟悉, 身边的事, 日常的话, 打开任何一种媒体, 扑面而来的都会有“绿色”的影子, 只不过或浓或淡罢了!百度一下, 找到与绿色相关网页约100, 000, 000篇, 生活位列其中, 绿色不为生活, 又为什么呢?所以, 是熟悉的, 每位考生都熟悉。另外, 题型也是熟悉的, 考生们轻车熟路, 不必介意多少, 沿着反复练习过的提示性材料+题目的形式做就可以了。要求也是熟悉的, “三自一限”的原则没有变。

可是真正熟悉中学作文教学的人会知道, 目前的中学作文是作文与生活基本脱钩, 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得不令人忧虑。诸如“假”, 说假话, 写假事;“大”, 青春年少, 却是那样的老成, 充满了世事沧桑, 毫无青春与朝气;“空”, 内容空洞, 不实在, 不具体;“抄”, 一段一段甚至整篇整篇地抄写别人的作文;“套”, 千人一面, 没有个性和特点, 几乎是从一个模式里走出来的。作文与学生生活与思想实际严重脱离, 学生无内容可写, 形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 作文时学生多半是无病呻吟;作文教学存在着“虚空化”、“成人化”的倾向, 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 逐渐失去对作文的兴趣。也许, 正因为如此, 造成了学生写作思维的平面化与呆板化, 学生对于绿色生活的理解也多停留在概念化的层面, 可真正地写成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 就有难度了!可能会见绿色而不见生活, 诸如这样的思路:审绿, 读出绿意, 准确地把握好绿意;点绿, 点缀绿意, 或用散文笔调诗情画意地将绿意点染到文中;阐绿, 或用论文笔法有理有致地阐述绿意。或者, 不能把绿色生活上升到精神层面———一种生活的理念, 而停留在“低碳生活”方式的简单叙述之列, 诸如:随手关灯、开关, 拔插头, 不坐电梯爬楼梯, 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 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 不乱扔电池等。由此, 对于广大的考生而言, 又是陌生的了。

不过, 今年高考作文不再是去年的引导学生品味生活 (《品味时尚》) , 而直接要求学生去书写生活本身了, 从作文的承继角度来看, 江苏的作文命题思路是很不错的。有两点值得肯定:

其一, 坚定不移地走生活化道路, 把学生的写作方向拽向真实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 关注生活的事, 直至关注我们的星球!绿色生活, 表层的可以写在具体的生活中的举措, 深层的可以写心灵的绿色。诸如: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绿色消费, 环保选购;重复使用, 多次利用;垃圾分类, 循环回收;救助物种, 保护自然……地球的绿色当然需要, 可心灵的绿色也同样不可或缺, 社会的浮躁与喧嚣之下的人的疲惫的心灵不正是需要绿色来安慰吗?繁忙的应酬, 激烈的竞争, 逼得我们不能有半点懈怠, 心灵的疲惫需要热闹浮华背后的绿色的清净, 需要散淡的月光与柔柔的晨风的清洗……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 不就是要远离喧嚣浮躁, 寻找到生活的本真吗?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 它离不开活动。”启发我们的莘莘学子, 广泛接触丰富多彩的人类生活, 参与并体察我们的生活, 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哲、理、思, 这样才能考好作文。

其二, 材料的引导恰到好处。三句提示性话语, 通俗而又深刻, 层层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渐渐地引向深度。“绿色, 生机勃勃, 赏心悦目。”此句是对绿色的描述, 可谓观其形。“绿色, 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此句是对绿色功用的阐释, 可谓析其质。“今天, 绿色成为崭新的理念, 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句是对绿色的价值进行嫁接, 可谓搭其桥。关键在于末句, 把绿色上升为价值理念, 与生活对接, 引领正确生活的方向与绿色生活的潮流。胡锦涛总书记今年4月30日参观世博园广东馆, 鼓励广东倡导绿色生活;今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也是“低碳减排以·绿色生活”, 号召公众从我做起, 践行绿色生活, 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还是回到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吧, 那上面是明明白白地规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纠正为文造情的不良写作倾向。”作文教学就是要回归生活, 以生活为本源;这是作文教学返朴归真、正本清源的关键所在。本次江苏高考作文, 既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作文教学的新课改理念, 也合乎时代发展方向, 作文就是应该要关注时代生活啊!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生活犹如泉涌, 文章就如溪水, 泉源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流个不歇。”

篇4:嫁接熟悉:作文中值得关注的现象

如今的高考,材料作文已然一统天下。材料是写作的引子,也是写作的抓手。但是,在材料作文写作过程中,有一部分学生不是从总体上认真审视材料,不去仔细辨析核心概念的内涵、外延以及与“邻近概念”的区别,不梳理材料的内在逻辑,而是生搬硬套或无限延伸,凭自己的喜好或想当然,千方百计地将材料的主旨“嫁接”到自己熟悉的甚至写过的话题中去,结果当然只能是“牛头不对马嘴”。这种现象非常危险,其实质就在一个字,那就是“套”。这种现象非常值得关注和警惕,我们不妨称之为“嫁接熟悉”。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这里我们不妨先比较一下两道材料作文题:

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个下午。”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不久前刚刚结束的市级期末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陶侃是东晋人,少时家境贫寒。有一年,在荆州刺史的任上,因战备需要造一批战船。他常去现场视察督导,发现大量的剩竹头和木屑,扔得到处都是,于是就让人将所有的木屑和竹头都收起来,不准弃掉,大家都很纳闷儿,觉得这些东西没有什么用处。到了春节前两天,突然天降大雪,第二天,雪化得衙门前到处是水,陶侃就让人把木屑拉来铺在地上供人行走。

陶侃去世后,东晋大将桓温组织伐蜀,发现缺少许多装船用的竹钉,于是陶侃生前下令保存的竹头全派上了用场。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之前学生写过的、市级期中统一考试的一道材料作文试题。

我对这种现象的注意,正是在不久前进行的期末考试的“乔布斯与苏格拉底”作文阅卷之后。其实,即便是在阅卷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学生所写作文的主旨和立意让人莫名所以,总感觉与材料的内涵风马牛不相及,不知从何而来。当时并未引起太多的注意,以为只是有部分学生审题发生了偏差;但认真分析、多方了解之后我发现,这审题偏差的背后,作祟的可能正是“嫁接熟悉”。

比如,以我所教班级学生的作文为例,这次作文的分数十分“惨淡”,全班区区41名学生,得分在40分以下的多达9人,这其中就有人去写“物质与精神”,也有人写“摆脱尘世的束缚”,还有人写的是“有用与无用”,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但这其中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这些学生所写的基本上都是他们熟悉的甚至是曾经训练过的话题:

“物质与精神”,源于我们曾经训练过的材料——默罕默德的名言“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拿其中的以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摆脱尘世的束缚”,则源于讲评过的“一群企业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岗什卡雪峰,试图逃离城市,结果依然无法真正做到内心宁静”的材料;而“有用与无用”,则干脆直接搬用了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的内涵。

诚然,材料作文中确实存在着“殊途同归”的现象——不同的材料诠释了同样的内涵。但这绝不是一条普遍规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上面所举的例子来看,学生“嫁接”来的这些材料的内涵与第一则材料并不完全相同,有的若即若离,有的相去甚远,而有的甚至毫无关联。那么,为什么还会在作文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嫁接熟悉”的现象呢?我觉得,原因可能有二:

其一,从客观上来说,这可能与有些作文材料内容隐晦,审题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和把握有关。

尽管“淡化审题”是作文发展的必然趋势,“审题定生死,立意分尊卑”的评判标准也正离我们渐渐远去,但我们无法回避的是,时下的材料作文无疑还是需要有一个审视材料进而确定立意的过程的,因为毕竟审题能力也是作文的一项基本能力,但一定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难易适度”。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上面所举的第一则材料选用的是名人名言,理解的难度较大;第二则材料属于叙述类的,相对来说要简单一些,更容易理解一些。对于乔布斯,通过最流行的手机和电脑,学生应该有所了解,但未必全面;苏格拉底何许人也?乔布斯“愿意”从苏格拉底那里“换取”什么?又为什么愿意拿“所有”去换取短短的“一个下午”?这些或都许是困扰学生审题的一个最大的问题,也是这道作文题审题的难点所在。学生审题准确率不到20%的事实,也许是这则材料审题难度太大的最好说明。

在短时间内读不懂材料、不明就里的情况下,学生能怎么办?可能也只能凭自己一厢情愿的主观理解,“拿熟悉观照陌生”。如此,“嫁接熟悉”也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所以,命制材料作文,依然要秉持“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理念,“贴着地面飞行,不在云端跳舞”。所选用的材料,要让大部分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如果大部分学生“尽力跳”,结果依然“够不着”,那这样的作文材料也就失去了考查的意义,因为审题毕竟不是作文能力的全部。

其二,从主观上来说,这可能也与有些学生走马观花、不认真审视材料,而是试图“以不变应万变”、寻求捷径的思维有关。这其中又有两种现象值得警惕:

一是“以一对万”。这可能更多源自教师的指导思想。曾经听到过一节大市级高三作文教学的公开课,令人震惊的是,整整45分钟,教师公然宣扬的就是如何拿事先就已经准备好的、经过反复雕琢的所谓“万能材料”来“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实现“一则材料打遍天下”的目的。有些教师自身尚且将“嫁接熟悉”奉为“圭臬”,那么在这种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又怎么会不去生搬硬套,强行“嫁接”呢?

我有一位学生非常勤奋,曾在上学期快要结束时一连给我看了她写的若干篇记叙文,都是围绕“乞丐捐款”而展开的,只是情节和谋篇略有不同。问她为什么写这么多内容大同小异的记叙文,她的回答让我非常吃惊,她觉得这些作文时可以应对本学期我们训练过的所有作文。结果当然不能够如她所愿,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这种做法贻害无穷。

二是“求同对接”。这主要是学生贪图捷径的想法在作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甚至考场作文时我们总会发现,有些学生在拿到作文材料之后,不是“慢慢走,欣赏啊”,不是认认真真审读材料,切切实实走进材料,去理解去分析,进而把握材料的内涵,确立写作的主旨,而是“闭目过电影”,试图走捷径,去记忆深处搜罗“类似”,以彼“套”此,求同对接,结果当然只能是“貌合神离”。

所以,面对材料作文,我们还是要引导学生老老实实地走进材料,“披文入境”去分析和领会材料的题旨,进而确立出写作的主题。只有准确理解了题意,并按照要求去立意、去构思,才有可能写出符合题意的作文来。这其中,应该没有捷径可走。

尽管作文要求中都明确指出“不要套作”,但是在平时甚至考场(包括高考)作文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嫁接熟悉”的套作现象依然普遍存在。而“嫁接熟悉”的结果,极有可能就是“牛头不对马嘴”。

篇5:我熟悉的老师作文

印象最深刻的是您的眼睛,虽小,却有着别样的风采,无时无刻不流露出对我们的一腔期望,也会随着我们的表现而变化。

当我取得优异的成绩时,她的眼里流露出满意的神色和收不住的笑意,能温暖整个冬季;当我因贪玩而受伤时,她的眼里装满了责怪,却掩饰不住担忧……当我上课走神时,她的眼睛会说‘听课啦’;当我犯错时,她的眼睛会说‘注意啦’;当我取得进步时,她会点点头,‘不错哦’,随之浮起满意的笑容。总之,她的眼睛会说话,一个眼神就让你秒懂。

就在昨天,一个语法我没懂,我急急忙忙的跑过去,看着她的手上有如此多的作业要改,我是问还是不问呢?正当我举棋不定的时候,老师说:“怎么了,小彤?”我答道:“这道题选什么呢?”老师不缓不慢,不厌其烦的说到,hope+to do sth。明白了吗?这时,我突然恍然大悟,原来就这么简单啊!

我们的英语老师上课十分有趣,经常用一些特殊的方法来教我们如何快速掌握学习要领。其它老师讲三遍的我们不一定记住,但她只需一遍,就能让我们茅塞顿开,再也不会忘记。但她上课该严肃时十分严肃,讲话的同学全部站起来,加以批评。

篇6:熟悉的老师作文350字

我是二年级时从甘肃天水转过来的插班生,刚来时,对周围环境不熟悉,也没有朋友,有些不适应。学习上更加糟糕,基础差,什么也不会,跟不上大家的学习节奏。比如,活动单上的思路导图啦,字词的所包含的意义啦,读书笔记等等,梁老师每次都是耐心地教我,直到我听明白为止。

有一次,我不会画思路导图,把活动单拿回了家里写,我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写完已经十点多了,我开始想思路导图,我想了半天也没想出来,我让妈妈帮我一起做,大半天过去了,还是没结果。我说:“妈妈,咋们给梁老师发个QQ吧!”妈妈说行,发完,我想:“都已经这么晚了,梁老师应该不会回吧?”没有想到,不一会,梁老师回复了“你要抓住重点,找出关键词来写。”我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就画出来了。

篇7:我最熟悉的老师作文

no.1 幽默风趣。“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数轴。”“哦,数轴是什么?”艾秋一起身问道“很好,我们现在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需要三个人肉道具。”“啊?”同学们惊恐万分地盯着老师看,仿佛这不是上一节数学课,而是在做一项惊险万分的试验。随着我们惊愕的目光,老师快步走到我们面前,“捉”住了三个同学,硬是把他们拉上了讲台,正当我们幸灾乐祸地看着可怜兮兮地站在讲台的同学时,郭老师发话了:“现在这位同学站的地方当作原点。”晕,原来是这样一个“人肉道具”呀!虚惊一场。

no.2花样众多,数不胜数。“下课喽!”一下课,我们班的教室就变成飞机展了。不信?你瞧,飞机在我们头顶上空飞翔,盘旋。以张宇雷为首的男生一下课就开始放飞飞机了,这个张宇雷可真“雷”呀!他不仅用纸折纸飞机,还用筷子,笔,橡皮来做飞机,真是千姿百态呀!虽然他们只在老师不在的时候放,但始终纸包不住火,这不,被老师发现了呢,只好等待老师发落。郭老师严肃地问:“你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了吗?”张宇雷还想做最后的垂死挣扎:“可是,别人也和我一样玩的呀,有罗瑞杰。”“哦?你还知道什么?”郭老师面无表情地问,“我还知道,我要倒霉了。”郭老师终于忍不住“嘻。”地一声笑出声来,我们一见气氛缓和了,也跟着哈哈大笑起来了。郭老师的处罚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呀!折100架纸飞机,上面各写一条名人名言,诶!可怜的张宇雷,事已至此,你只好认栽吧!

篇8:作文从熟悉入手文章因动情起笔

学生们可能会有这种体会:写作文, 凡是碰到一个好题目,涉及的是自己平时熟悉、关心的东西,可写的内容就多,而且也容易写;相反,写起来可就费劲了。比如老师要求写“母爱”,有些同学与父母朝夕相处,能时时感受到母亲的关怀,甚至还有难忘的经历,写起来自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有个别学生身边没有父母的陪伴和温暖,甚至家庭缺失,当然他们也就对母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写作时也便无事可叙,无感可发。可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非常重要。

熟悉的东西是我们写作的对象和方向,但如何将自己熟悉的东西写得具体形象呢?我认为还得从两个方面努力:

其一,留心观察,让熟悉的材料写具体。我们应该养成平时留意生活、观察生活的好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才能使生疏为熟悉,使我们对熟知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认识得更透彻,大脑中就会储存大量的素材,写作时信手拈来。同时,还可以练习写《观察日记》把自己看到的、觉得有意义的事,用三言五语记录下来,积累起来,当写作时,翻开看看,那么,一件件事情,一暮暮情景就容易回忆起来,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去选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言之有物。

其二,丰富词句,使熟悉的材料写形象。

我们平时要在文辞上下功夫,勤动笔、多动脑,将自己遇到的好词妙语佳句抄下来,常翻多看;将一些修辞手法、文言句式、说明方法、辩论手段及其例句等写下来弄懂用熟,这样在写作时,用它们去表达就会使言之有物的文章形象生动,笔下生辉。在教学中我就要求学生们身上时常携带一支笔、一小本,将日常生活中自己所听、所见、所感的有用的素材记下来,闲暇时多翻看常回想,有机会我还组织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共同分享各自的素材,这样坚持不懈,学生的写作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的语文教学也深受其益。

文章不是无情物。很多同学所以动笔,主要是心灵受到某种冲击之后,感情才流于笔端。的确,一篇为人称道的好文章,往往渗透着作者真挚深厚的感情,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具体熟悉的材料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并给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震撼力呢?

一、运用细节描写表达动情瞬间

我们作文的时候应该善于从往日经历中挖掘和捕捉最动情的瞬间,把这种瞬间写得细上加细,我们就称这一处为细节,这样,文章就有了亮点,而这一亮点正是作者最动情之处,把这一小情节写细, 就能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激动人心的时刻, 就能捕捉到作者此时此刻的感情。例如朱自清与父亲相处,共同经历的事肯定很多,但他在《背影》中只选取车站送别这一幕场景来写,极力渲染父亲臃肿蹒跚的身体攀过月台的背影。就是这个背影,触动了作者心中的感情,对作者产生了强劲的冲击力,所以作者观察得细致入微,描写得具体真实,也正是作者具体描绘的这一处细节,让读者们深切感受到一位普通父亲的高大形象,一位处境艰难父亲的爱子深情,作者和读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

二、借助景物描写传递真情实感

景物描写,既能增添文章的美感,又能传递作者的感情,是表达的重要手段, 例如在《乡村的风》中,作者描绘了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景物:“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卷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乱是乱了,却乱出了味道。”“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从这些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乡村的风的剪不断的情怀,对自然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留恋。作者也正是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将自己的感情活灵活现地传递给了读者。

三、适时联想留下情感空间

有时,在写实的基础上,适时地插入恰当的联想,也能很好地把感情表达出来。例如《散步》中“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作者由对初春的赞美联想到对生命的感叹和对亲情的抒怀,由物及人,联想到孩子会像新芽一样一天天长大,母亲会像小草一样慢慢老去,作者将自然界事物的和谐共融、一家三代的互敬互爱、一个男人的担当从字里行间巧妙地渗透了出来,使读者能很好地体会到身处其境的情感,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篇9:《一位我熟悉的人》作文设计

一、轻松谈话,导入作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快乐的作文情境,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表达生活,流露自己的真情实感。语文新课程标准认为“写作是自我表达的需要,是自我感情的流露,是学生自觉、自主、自由的学习过程”。下面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的做法:

师:小朋友们,生活里的人真是形形色色,怎样来写人呢?请小朋友们谈谈关于写人的一些妙法。(学生交流、讨论)

生:写人离不开写事,人物总是在事情中表现出来的。看来我们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清楚,人物才会形象丰满。

师:对。大家还有什么高明的看法?

生:写人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大千世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此我们要抓住每个人的特点来写,这样写出的人才会个性鲜明。

师:太棒了!就像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那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永远刻画在我们的脑海里。有没有更精彩的?

生:老师我与他们想得差不多,不过我要补充一点:写人物一定要学会描写人物,比如外貌、语言……

师:英雄所见略同,和老师想得一模一样,写人物写得生动与否,至关重要的就是学会人物的描写方法。

二、精彩片段,感悟方法

利用学生所写的片段,让他们感悟写作方法的技巧,而不是大谈写作方法的作用。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写作技巧,这非常重要,这是学生一生都受益的。作文指导过程中,有讨论,有启发,有感悟……不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到作文中的得与失,而且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技法。例如:

师:人物的描写方法包括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及心理活动等。请看作文——

我班有个“刀子嘴”叫赵滢。他中等身材,憨厚的面容,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让大家“刻骨铭心”的是他的嘴。他那张嘴犀利得像把刀子,班上不少同学都被他“教训”过。

思考:读了上面的精彩描写,你有什么体会和新的发现?

学生交流:外貌描写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比如以上片段就突出了“刀子嘴”,重点刻画了“嘴”,使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

老师再出示学生作文精彩片段:

我卷起袖子,让妈妈坐在椅子上,开始洗头了,我让妈妈低下头,将她那长长的头发浸泡在水里,双手轻轻地捧起水往头上浇。待头发全部弄湿,我倒上洗发露,用手不停地在她头上东抓西挠,上捧下按……

思考:看了上面精彩的片段,同学们一定有许多体会和发现,谈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生:这一片段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刻画动作,当然就离不开动词。

生:这一片段描写,非常细致,非常传神,将“我”洗头发的过程写得不仅条理,而且很细致。

生:对,这样就能写出“我”给妈妈洗头发的认真,也就自然地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人物的动作描写是直接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将人物写活的一个重要手段,确实不可少!

老师继续出题:哎呀,我又遇到了数学“难路虎”啦!此时我心里不断地嘀咕。

同学们,此时小作者一定会展开复杂的内心活动,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来补一补!

生:哎,真是冤家路窄,我真的太倒霉啦!上次考试我被白白地扣掉了六分,使我与第一名擦肩而过。

生:哎,这条讨厌的题目怎就这么奇怪,明明知道我不喜欢,可还……老天爷,请你帮助我,今天一定要让我做出来,不然就会吃两堑,也不长一智呀!

师:太逼真了!看来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将人物写活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谁读了以上的心里话,不被深深地震撼呢?其实这也增强了作文的情感性和真实性。

学习人物的描写方法就一定能将人物写活、写逼真,下面我们将刚才学到了本领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出示作文,大胆构思

在学生文思如泉涌时,让学生快速成文,一吐为快。因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不要限制得太多。作文:写一位我熟悉的人,通过一两件事写出人物的特点。例如构思:

1.人物的特点是什么?

2.通过哪些事情来写?

篇10:我最熟悉的老师作文

我最熟悉的老师是薛老师。她有一双大大的眼睛,约30岁左右,平日都穿得漂漂亮亮的。

老师很关心我们。记得有一次,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我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当时我的脚很痛很痛。这时候,薛老师看见了,连忙把我扶了起来,对我说:“你没事吧?”我说:“没事,可是我的衣服全湿了。”于是老师就把我带到她的办公室,帮我打电话给妈妈。在等妈妈的时候,因为我的衣服湿了,冷得发抖,老师看见了,连忙把她的外套脱下来包住我,还找来毛巾把我擦干。见到老师这样对我,我觉得很感动,很开心。

有一个这样关心我们的老师,我真的很高兴。

篇11:我熟悉的老师作文500字

唐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她那炯炯有神的眼睛上戴着一副眼镜,樱桃般的小嘴,清爽的短发,爪子脸,说话时,总有着迷人的微笑。

唐老师,您真是我们的好老师,记得有一次期中考试,我没有考好,上课时也没有精神,您知道后,把我叫到办公室,抚摸着额头对我说:"林子扬,一次失败是没关系的,下次努力就行了,不要退缩,在哪里跌倒,就在哪爬起来。"望着老师对我信任的眼神,我的信心又重拾了回来。记得还有一次,我惹您生气了,我做课堂作业时,速度太慢,像蜗牛一样,全班都做完了,就差我一个,您就把我叫到您的讲桌旁做,守着我直到我做完为止,还严厉的批评我,从那以后让我牢记在心,做作业再也不敢慢吞吞的了。

唐老师,您辛苦了!您为了我们这个班操了很多心,放弃了多少自己休息的时间,您竭尽全力把全部知识教给我们,我们就像棵棵幼苗一样吮吸着知识的甘露,茁壮成长。

篇12:我熟悉的一个人老师作文

我们的苏老师也是品德老师,还是我们班的班主任。

苏老师长着一头黝黑黝黑的头发,像墨那样黑,两只眼睛炯炯有神的,可老师总是说自己眼睛很小,可这双眼睛是一双“千里眼”。这双千里眼极为厉害,能够看透人们的心思。在上语文课时,就算离老师有十万八千里的人做小动作,苏老师也一样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并告诉我们他(她)在做什么小动作。

苏老师讲课十分生动呢!声音也十分清脆、清楚,我们时常被苏老师的课程所吸引,有说有笑的,好像溘然之间就变成了温馨一家人。

在课堂上,苏老师不但传授我们知识,还让我们领悟生命的真谛,教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上进、有自己思想的人,鼓励我们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从小时候就打好基础,把基础打扎实了,将来才能迎接人生光辉中的的新挑战。

苏老师曾对我说过:“写作文时要学会应用符号,加上好词好句,这样才能写出好作文。”现在你们知道我的作文为什么写得还不错,就是因为我把苏老师说得这句话像名言一样牢牢地记在了我的心里。

下课时,苏老师总是面带笑容,说话温柔可亲。同学们都欢天喜地地和苏老师讨论一些课外的趣事、故事和没讨教老师的问题。

人们曾经说过“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我们的`苏老师就是一位好老师,可我们并不希望苏老师和万卷书交换,因为我们的苏老师是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讲,苏老师是最好的老师。

篇13:熟悉的距离

肖, 远方的你是否依旧?细数过去的时光, 你退学都半年之久了,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那个和你不分彼此的我。

四季轮流更替如此默契, 让人看不出任何破绽。我似乎感觉到这一年的秋天就是我们相知的季节, 唯一让我清醒的是身边没有你。

那首满载我们成长痕迹的歌曲, 曾经如此熟悉。那个容纳着许多快乐回忆的“秘密基地”也曾经如此熟悉, 如今却显得落寞而清凄。它似乎在诠释着我们的一去不复返的青春。依旧是如此熟悉的学校, 每一寸土地都留下过我们的快乐回忆。

还记得我们曾经的豪言壮语么?说过要登上旗台一起升旗, 享受全校师生的注目礼?是否记得我们曾一起立志回报父母、老师, 要好好学习?可如今, 你却放弃了, 放弃了我们的梦想, 放弃了我们的希望。我们说好的要一起考大学, 要一起去旅游, 去看大海……可是你却丢下了我, 甘心过起了轻松而平庸的生活。

还是如此熟悉的歌, 还是如此熟悉的地方, 如今却引起我阵阵心痛。它们都在嘲笑我们呐!笑我们的懦弱, 笑我们的不执着。

禁不住来到我们曾亲手种下各自愿望的地方。那些回忆如此熟悉, 就如发生在昨天。你曾偷偷告诉我你的愿望就是希望我俩都成为有钱人, 过富足快乐的生活。我当时笑你头脑太简单, 你竟没心没肺地大笑。我说我们都要好好学习, 做一辈子的知己, 永远不分开。可我忘了告诉你最重要的是心与心的距离。

最熟悉的路, 最熟悉的物, 却再也找不到最熟悉的感觉, 因为你变了。踏入社会的你已不再单纯, 似乎完全忘了我们说过做过的一切。你说外面的世界如何的精彩, 你谈起享受眉飞色舞, 你甚至让我也放弃学业放弃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梦。那一刻, 我感觉美好的理想正离你而去, 看着曾经多么熟悉的你正在变得陌生, 渐渐离我而去……

有一首诗, 是一首爱情诗, 也许用在这里形容我们姐妹不尽适合, 但恰如其分地道出了我的感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 你却不知道我爱你/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 却不能在一起/而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明明无法抵挡这股想念, 却还得故意装作丝毫没有把你放在心里, 而是用自己冷漠的心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所不同的只是诗中的爱是情爱, 我们之间的是友爱罢了。当我盼望姐妹俩并肩为心中的理想而战斗时, 你用你的陌生与冷漠对爱你的人掘了一条无法跨越的沟渠!

王勃的诗写道:“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我是无缘与你再做知己, 互助互励了。也许, 在我的人生之路上, 在求学路上, 我还会有新的知己。也许, 她或他也可能中途弃我而去, 熟悉的他们会成为一个个令我陌生的商人、工人、打工仔……但我将义无反顾, 始终如一。因为这条道路, 我虽陌生却又熟悉。无数前辈和学兄学姐早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正如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点评:回忆宛若空气, 充斥在每一个你我熟悉的角落。文章娓娓道来与好友曾经历的风风雨雨, 表达了对友谊的深情怀念和物是人非的深深叹惋。篇末引用王勃之诗反向比照, 表达作者坚持求学的决心和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升华了文章主旨。以第二人称的视角, 既利于抒发感情又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不足之处是语言稍欠凝练。 (杨霞)

篇14:创造“熟悉的陌生”

文学博士,著名舞蹈理论家和评论家,编剧,大型晚会策划人和撰稿人。现任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今天我跟大家探讨的题目是“创造熟悉的陌生”。

在我看来,艺术的精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创造熟悉的陌生”。换句话说,艺术创造最高的任务,一个很大的核心,终身要为之奋斗的事情,或者我们看到艺术精品为之感动的时候,其实我们常常不知不觉进入一个“熟悉的陌生”的境界。远的不说,就说说《金陵十三钗》,很多人在现场流了眼泪,我认为张艺谋是老谋深算,他根据一个非常优秀的小说做了一个电影,这个电影里面至少有一半以上用的都是英文对白,虽然核心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京一个天主教堂,里面的语言、音乐、唱诗班的声音、教堂里的建筑等等,所有一切都是西方的观众、美国的奥斯卡评委们非常熟悉的;可是发生在抗日战争中,面对日本兵的南京大屠杀,是一个熟悉环境中的陌生的故事,这是第一层。

第二层,就是美国和法西斯是主要的战场,在这个氛围里把二战这样一个大的背景,放在美国人很熟悉的事情里,《辛德勒的名单》在奥斯卡获奖的片子当中是非常引人注目的,而且流传很久的,讲的是德国法西斯对于人性的践踏;《金陵十三钗》讲的是二次大战西方非常熟悉的大的社会背景下,日本法西斯对中国年轻女孩的残害,所以熟悉的同时又是陌生的。为什么说老谋子老谋深算?我觉得他深深地把握、紧紧地抓住熟悉和陌生之间独特的关系。

第三层“熟悉的陌生”,在那个故事片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或者叫做母题,母题是一个非常深刻的东西。宗教信仰中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东西,叫做救赎,基督为了所有人的安宁、幸福和解脱,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以自己的生命做了对全部人类的救赎。人其实满足一般的温饱和生活欲望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很多人不能安静下来,于是有了巨大的欲望,这种欲望既是人类文明前进的历史火车头,又把人们带进非常深的无底深渊,那个深渊的名字叫罪恶。宗教就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救赎,我们的佛教里面也有这样的救赎,提倡普度终生,“度”就是要把人从灾难中、从罪恶中引渡到一个干净的世界去,“度”本身就是一个救赎。《金陵十三钗》就包含了救赎,谁救赎了呢?一个就是故事片里的殡葬师,这个家伙在电影里刚出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个醉鬼,加上只认钱,闯入天主教堂搜罗钱,见到美女色心大起,看到中国金陵十三钗秦淮河女人的时候两眼放光——就是这样一个人,最后莫名其妙地扮演了神父,完成了自己的救赎。还有谁得到救赎了呢?就是秦淮河的妓女们,这些妓女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曾经的美好,而且为了那个美好,所有的妓女把自己扮装成学生,替那些被日本人点名的真正的女学生去救赎。“救赎”这两个字在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中是极其深刻的,很容易拨动人的心灵的。这个救赎的母题就是“熟悉”,将这样一个“熟悉”放到独特的、陌生的故事环境中,我认为就是创造了“熟悉的陌生”。

我认为好的作品都是创造了熟悉的陌生。如果看一个作品的时候不能引起共鸣,他就离我们要么太远要么太近,太近就是你看上去根本没有新鲜感,只剩下熟悉了;但是如果根本看不懂,不能引起共鸣,跟他毫无关系,那也是很残酷的,就只剩下陌生。好作品一定是熟悉的陌生。谁在做艺术创造,如果把熟悉的陌生抓到手里了,我相信他离艺术的精品就很近。我再给你们举个例子,也是舞蹈界的例子,有一个舞蹈作品叫做《土里芭人》,主要表现青年男女的爱情,中间有一个环节非常有意思——男女演员从舞台上排成一队下去,又排成一队上来,在上来的时候每个演员手上抹了黑色油彩,跳到高潮的时候互相抹黑脸,这是南方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的习惯,就是在青年男女谈恋爱的时候,互相用抹黑脸表达爱慕,所以那个节日上谁脸上最黑,身上都黑了,说明这个姑娘或者小伙子非常招人喜欢;如果一天了还是白的,那就肯定娶不到或嫁不出去了,赶紧回家自己抹一抹再出来,这是很好玩的风俗习惯。这个舞蹈中很多演员都把脸擦黑了。

如果这个舞蹈到此结束了,还停留在熟悉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熟悉的陌生,你们猜猜这个导演怎么做的?在大群舞当中一下推出了整个舞团里面最漂亮的姑娘和最高大英俊的小伙子,一下子把这两个人推到整个舞台表演最前端,女孩把男孩的衣襟抓住一把撕开,大家有点惊讶,一把撕开干什么,就看到女孩美丽的小手一掌按在男孩的胸膛,一打开就在胸膛上按了一个黑黑的手印。当时掌声就起来了。这个时候男演员也把住了这个女孩子,我当时咯噔了一下,这个怎么弄?难道要三级片吗?这个导演太聪明了,抓住这个女孩,让女孩把身体转过来,一把把整个后面衣襟撕下来。当时全场就沸腾了,然后男人的大手印按在女人的背上,按完了以后全场掌声雷动,大家觉得太过瘾了,很多人觉得太漂亮,简直太好了。说好的人被感动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莫名其妙就这样被感动了,一个娟秀的女孩的手印印在男人的胸膛上,一个男人的大掌印印在女人秀美的背上,他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东西在心里一下子勾起了很浓的感情,其实就是因为按一个印记是人类最熟悉的事情。谁要是告诉我这一辈子没有跟印记打交道你一定是火星来的,至少你有户口本,至少你贴过邮票,爱到深处的人会在对方的脸上印一个唇印吧?你至少跟公章打过交道吧?你总要报销吧?出租车不报,医药费总要报销吧?所有人类的一切行为常常和印记相关,“印记”这个东西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但是它在这个事情上创造了熟悉的陌生。这种熟悉的陌生在我们内心激起了巨大的心理反应,我们觉得很好,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说它好,所以我们在艺术精品的观察和分析中,注意到创造熟悉的陌生是多么重要。

创造熟悉的陌生是艺术创造至高的任务,就舞蹈精品而言,我想有这样四个点要告诉大家:第一是选材要“独”;第二是个性要“明”;第三是形象要“亮”;第四是语言要“绝”。

所谓选材要“独”,先给大家放一个作品,也是大家熟悉的,就是“千手观音”,在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作品。观音的形象是大家非常非常熟悉的,中国人拜观音是平常不过的事情,而且很多人越来越相信,特别是现在生活太紧张了,压力太大了,不孕症特别多,很多人要求子就找观音,听说很多庙很灵的。这个作品中大家仔细看一下,我们看到的这个“舞蹈的观音”的形象,为什么说是熟悉的陌生?因为在舞蹈的作品中创造了一个非常让人叫绝的独特的形象,中间的演员叫邰丽华,现在已经被很多人当成活观音了,我在央视举行的元宵晚会上,亲眼看到邰丽华出现时的骚动不亚于胡锦涛,我还注意到胡锦涛要跟她照相,部长们要排着队跟她照相,各种各样的人要跟她照相,人民大会堂工作人员也要跟她照相,扫地的工作人员也要跟她照相,很多人把她当成活观音了。

这个活观音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这个作品有21个演员,其他20个演员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一个邰丽华,那20个人的表演,似乎只剩下手了,这是导演精心设计和策划的结果,镜头一直在给邰丽华,她头上戴着高高的冠,这个冠高到什么程度?你们目测一下这个冠是她脸的几倍?至少是三倍,只有那么高的帽子才能把后面的人全部挡住。21个人中间为什么有5个男孩子呢?因为5个男孩的个子会比女孩高,手臂会长一点,摆出扇形的面的时候,如果只用女演员就不行,就不够了,也不够高,摆不出来了。原来是16个人已经很成功,但是不如现在的21人。请大家再看21个人的道理,在21个空间中,在人的平行视线上可以成为一个满月。人是很懒的动物,当他能数清楚几个手的时候,就会说那是“6手观音”等等,但是当数量数不清楚的时候就变成千手观音了。人就是这样独特的心理。你现在数,我把镜头静止着也不一定数得清楚,密密地排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特点,构成了艺术形象非常独特的状态,然后就是中间这个邰丽华安静地、安详地、慢慢地、一点也不笑地做着美妙的传达。观音菩萨可不能轻易笑,我们都说救苦救难的观世音,有难的时候一叫观世音,观世音就来了,帮你救苦救难,所以这样一个作品的选材包含了很深的用心。我个人认为达到了一种极致,这种独特的状态,创造了一种熟悉的陌生,在此之前没有人达到,看了以后觉得很陌生又很熟悉。我们注意到作品里面手臂伸出去和缩回来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你觉得要伸出去了,突然缩回去了,你觉得要完全缩回去了,她只缩回去一边,把一边保留,形成半扇以后觉得要一起收回去了,她还摆一个半圆,反正让你猜不透要干什么,好像在跟你捉迷藏。这个作品我认为在选材上是非常独特的。什么叫选材要独?你的选材要有熟悉的基础,还要有陌生的再创造的空间,千手观音具有熟悉的最深的基础。

nlc202309010603

我认识一个朋友,说全家在那看春晚,打牌的打牌,折腾的折腾,闹的玩的,一家子老小,突然之间都安静了,因为千手观音开始了,居然全家都安静下来看,然后我的一个朋友说,演完的时候一回头看到80岁的老妈妈正在掉眼泪,他赶紧问怎么了,他妈妈说了一句“这可是观音啊”。那次晚会结束以后宋祖英见了我就说,“我每次都是一等奖,就今年被你们舞蹈打败了。”宋祖英是开着玩笑跟我说的,我回说,你不是被舞蹈打败的,你是被舞蹈着的观音打败的,你还敢跟观音打吗?这个“观众最喜爱的得票”数远远超过赵本山,是40%几,赵本山是16%点多,差别如此大。后来有人跟我开玩笑说,中国老百姓可信观音呢,大春节晚上投票不投给观音,这一年不倒霉吗?熟悉到如此程度,深入到民心的时候,就不得了了。我们现在很多艺术家不太考虑“熟悉”的问题,心中想的都是自己内心里想表达的东西,那是不行的,那样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因为他不能和人们真正的内心产生广泛的共鸣。“熟悉”就是在最深处产生广泛的共鸣。人性的深处有着共同的东西,能超越国界、超越语言、超越仇恨、超越民族的,所以一个艺术家一定要问,你的题材是否碰触了最广泛的人性的基础,最广泛的真善美的基础。我认为创造熟悉的陌生第一选材要独,是指你在选材的时候是否关注到最深层的东西。

我现在再给大家放一个作品,是一个少儿舞蹈的作品,这个作品的名字叫《宝宝会走了》,在选材上非常独特。中国少儿舞创作有一大段时间走入一个歧途,就是成人化现象特别严重,所有孩子的舞蹈都成人化了。我看过一个最极端的例子是《红红的蝴蝶结》,看得我心惊肉跳:一上来一群小女孩穿着红色的裙子,跳着少儿舞蹈经常有的摆娃的动作,跳得挺来劲的,跳着跳着前面排成一大排,然后一起往回走,看到孩子们手在动,想在干嘛呢,然后一排红色的裙子,一转身的一瞬间,把红色小衣服都脱了。幼儿园不大的孩子,里面有一小条红的,在胸前裹着。我说这是干什么?又开始跳了,又一转身,看到孩子手上又忙活开了,再一转身小裙子都解了,里面一个小三角。这个编导太大胆了!又跳,又往回走,我说还要干什么,只见她们再一转身,一群5、6岁的小女孩一人带着一个大墨镜,然后“红红的蝴蝶结呀”……我说这哪里是祖国的花朵,整个一群小妖精。这编导我都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完全是成人的理念,5、6岁的女孩哪有三点?青春亮丽的女孩当然很漂亮,可小女孩什么还没有呢,你非让她来这个,又不好看,一群小妖精,这太过分了,完全没有少儿舞蹈真正的东西。创造“熟悉的陌生”要看是什么样的熟悉,小三点虽然是熟悉的,但却是很糟糕的,那是违反人性的。我们所说的“熟悉”要贴近真正的人性,贴近人性的基础,贴近真善美,而不是把成人的东西强加给孩子。

但是《宝宝会走了》非常有意思,这个人是河南开封的一个编导,他全部的心思就在观察孩子,编了很多很多少儿舞蹈,比如还有一个上春晚的舞蹈叫《我可喜欢你》——我有一块糖给你吃,你喜不喜欢我?我有好看的衣服给你穿,你喜不喜欢我?孩子特别希望被别人喜欢,他就抓住了这个。《宝宝会走了》也是。我们说个性要明、形象要亮、语言要绝,他创造了一个“坐屁蹲”的语言,很北方化,走着走着就坐下去,学步的孩子们嘛,走不稳。我看到,部长们看到这个作品都笑得非常开心。

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舞蹈动作是非常花哨的,技巧也是非常夺人的、眼花缭乱的,但是不感人,为什么呢?我认为说的不是人话,说的是神话、仙话,说的是云彩之外的话,说的不是大地上的话,不是人心深处的话。这就有问题了,说的是非常非常陌生的,对大多数普通舞蹈观众来说是陌生的,但是对于舞蹈演员、舞蹈教师是熟悉的。这就糟了,我们现在很多舞蹈作品表达的时候,说的不是我们大众熟悉的东西,也不是在大众熟悉的基础上创造一个陌生,而说的是我们自己舞蹈圈子里面非常熟悉的、高度技巧化的、高度风格化的语言,可是他对于大众来说完全陌生,这是很要命的。表达内心的语言不接地气,不接人的普遍内心。

我们刚开始做《妈勒访天边》的时候,那个主演是非常好的演员,做的东西非常帅非常漂亮,他用了很多种技巧表现妈妈去世后内心的痛苦。但各种各样技巧都用了,还是觉得观众看的时候没有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我们也觉得很奇怪,然后又让这个演员找,后来这个演员经过很长时间磨合终于找到了,是从生活中找到的——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他的一个很亲的亲人去世,那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莫名其妙产生了胃痉挛,他那天并没有吃坏东西,也没有什么问题,可是生命中的亲身经历,胃痉挛突然来了。然后,在他的独舞中,当妈妈已经躺在地上,他跪在妈妈面前的时候,他开始寻找那样一个独特的感觉,这个地方所有音乐都停止,他先是一动不动跪在那个地方,然后从腹部的抖动开始,腹部一点点抽搐,后来变成全身的抽搐……后来有人告诉我,他们每次看到这里的时候,内心非常感动,有的人眼泪就下来了。可能胃痉挛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但是妈妈去世那种痛彻心骨的感觉一定是熟悉的,而“陌生”在于他把众人所熟悉的东西转化成为独舞演员独特的艺术创造,肢体的语言,这个语言建立在真正的身体的感受上,生命的体验的基础上,这就是我们说的要创造熟悉的陌生。

《红色娘子军》是熟悉的陌生,《白毛女》是熟悉的陌生,很多人都非常喜欢看《白毛女》,它有一个非常大的主题,社会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我相信不仅是舞蹈艺术,所有的艺术都应该创造熟悉的陌生,因为只有熟悉的陌生才能传达给人巨大的感染力。只有贴近了人类的真善美之最根本,作品才有生命力;只有创造了新鲜的视觉形象,创造出一个个有个性的艺术形象,用独特的角度,用非常极致的语言创造,我觉得才能达到艺术感染力,这也是我创造之后的一点点体会,不知道这点体会是不是对大家有帮助,如果大家能够记住我这句话,我觉得我今天就是非常幸福的人。

上一篇:新加坡留学注意下一篇:语文S版一至六年级词语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