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2024-08-23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通用10篇)

篇1: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物理是一门以唯物辩证法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物质运动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所以要学好物理,应学一点唯物辩证法,学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物理现象,分析物理过程,归纳物理变化规律。这样我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变得更深刻、更透彻,应用也更得手。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提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减负?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基础知识是进行科学创造的基础。因此,要想发展创造力就必须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熟”、运用“活”。当然基础知识并不等于创造力,并不是知识越丰富,创造力越高。相反,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只要有创造力,一样能做出创造发明。

篇2: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基于以上原因,在新课程实施的初期,对新课标下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可以为课改和新课程的实施提供参考。

1.物理探究性实验的定义

物理探究性实验是为了探求物理知识,学会一定的物理研究方法等而进行的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活动。它是物理领域中的科学探究。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几个环节,也可以是全过程,分别是“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实验探究现己成为理科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日前一些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理科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

2.物理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2.1主体性原则。整个探究性实验学习活动始终要围绕学生自己发现—选择—探究—解决问题这个研究活动过程来设计,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探索,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其中只起点拨的指导、领路作用。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问题情境或探究内容的兴趣和探究动机,要保证探究活动过程对学生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自主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各尽所长,充分发挥。

2.2目标的原则。做每个实验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具体到探究的每一步也要有明确的目标。这里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当然具体到每个探究性实验,其目标可能有所侧重。只有明确了要达到的目标,探究就有正确的方向,学生就能在探究过程中经受住困难或挫折的考验,从而对探究过程的艰辛与乐趣体验得更深刻。

2.3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原理科学、装置合理、操作程序和方法正确,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全过程都科学、合理,所采用的设计标准、方法、步骤等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或实践基础,得出的实验结论就可能是正确的。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观察和记录实验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也正是探究性实验设计的宗旨。

2.4趣味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究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2.5简约性原则。简约性是指要用尽可能简单的实验方法和实验装置,用较少的实验步骤和器材,在较短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日的。用简单易行的、合理的实验设计,冲淡学生怕实验准备工作麻烦的情绪;用新材料、新工具降低实验的操作难度。实验设计简约,装置简单,操作简便,节约时间,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干扰,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探究目的上。简单就是美,恰当的实验设计既突出实验重点,又没有冗长的实验步骤。

2.6互动性原则。现代教育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互教互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交流实现了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了共识、共享、共进。

3.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是实施物理实验并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的根本。物理实验中蕴藏着极为活跃的因素,随时会出现许多学生意想不到的问题,对与活化学生学习的知识和训练思维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际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问题。

3.1目标的全面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在目标上主要强调知识的获取,包括一些具体的实验技能。而探究实验教学应具有更加全面的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方面,而且应该包括态度、情感、能力等诸多方面。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要求,即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

3.2内容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所谓“最近发展区”,就是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教师的引导应高于学生原有的水平,否则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但也不能差异过大,否则会导致学生学习失败,对学习失去兴趣。

3.3内容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很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也可以使学生在知道和理解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清楚所学的知识能用于做什么和怎么做,同时对物理的本质和价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3.4内容要结合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中的实验可以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探究……”等字样的实验,是一类基本的探究性实验,是课程标准规定了的。这样的实验的例子有以下一些: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通过实验探究决定导线电阻的因素,知道电阻定律;通过实验,探究单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第二类是在表述上有“通过实验知道……”“通过实验认识……”“通过实验了解……”“通过实验理解……”“经历……实验过程,了解……”等字样的实验。这样的例子有: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通过实验理解光的折射定律;通过实验知道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对于这样的一类实验,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它们设计成探究性实验。

有些课程标准上要求“通过实验演示……”等字样的实验,这类实验,也可根据情况设计成探究性实验,比如: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以粒子散射实验。

还有些实验是不适合被设计成探究性实验的,主要是仪器使用、操作训练等类型的实验。比如:初步了解多用电表的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多用电表;以多用电表为测量工具,判断二极管的正负极,判断大容量电容器是否断路或者漏电。

4.展望

新课程的实施势在必行,科学探究作为基础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目标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实验是物理探究的重要科学方法,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革应当关注探究思想的介入,改变将实验的功能仅归于验证理论和培养动作技能的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升展是必然趋势。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比如,如何安排实验探究的内容、时间,如何对物理探究性实验进行评价,如何开发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资源比如实验室资源、教师人力资源,等等。

参考文献:

[1]王诺.巩固成果、开拓进取,深入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验与推广工作——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月1日.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人学出版社,7月第1版.

[3]陶洪.物理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2月第1版.

[4]张永娟.浅谈中学物理三种水平的探究性实验.现代物理知识,,第4期.

[5]吴建军.论探究性实验教学改革[J].辽宁高职学报.206月.

[6]吴建军.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4月.

[7]林秀仪.小议探究性物理实验与中学物理教学,华南师范大学.

[8]保罗·朗格朗著.终身教育导论[M].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年3月.

篇3:浅析高中物理的学法

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对初中物理学习突出,中考物理接近满分,学习物理也很有兴趣,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出现极大反差,物理一直走下坡路,成绩直线下滑,很短时间内就从初中的物理尖子变成了高中物理学习的“困难户”。

二、形成原因

一些学生初中物理非常拔尖, 但进入高一后由于不适应新的物理学习,致使物理成绩不断退步,严重打击了学习物理的自信心,最后甚至放弃了物理学习。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知识容量差别。高中的知识容量较初中的知识容量大大增加了,要学的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很多,规律联系繁杂。而在学习过程中又不能像初中时的简单记忆性学习, 高中更强调理解和综合能力的运用。

2.数学应用能力要求差别。数学能力在物理上的运用 ,初高中差别悬殊较大, 初中学习物理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较低,在学习中甚至可以使用计算器;而高中物理学习对数学应用能力的要求较高, 高中物理大纲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处理问题的能力。物理学是一门定量的科学,表达和处理问题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种语言,可以简明确切地表达问题;数学是一种工具,可以进行推导和运算。不会运用数学,物理很难学好。物理知识不是公式的堆积,不作物理分析,乱套公式,这不是数学本身的过错,而是不会运用数学。因此,高中物理大纲明确提出要培养运用数学的能力, 引导和培养学生善于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物理中。

3.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差别。初中是物理学的入门阶段 ,是物理的普及阶段,知识内容浅显易懂,对学生的分析与推理能力要求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是物理知识的深化学习,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能力, 特别是新课程物理学习强调学生要有分析与推理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从感性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转变, 这也是初高中物理学习落差大的成因之一。

三、学法建议

针对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落差较大问题, 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 我们建议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习物理的素养。

1.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高中的物理学习不能光看概念与规律的结论,更要重视概念与规律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每个概念与规律的联系和构成,才是真正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明确地将“过程与方法”列为三个课程具体目标之一。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的过程中,要注重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应对科学探索进行再探索,对科学发现进行再发现,让自己沿着物理学家的足迹,领会他们独具匠心的创新意图,从而培养自己的思维,进而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2.注重课前的预习工作。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 ,由于知识与规律较初中难,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能及时发现自己在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欠缺的知识;学生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质疑,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可以提高自己的记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上课时学生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已有的内容, 重点记书上没有的内容或自己不太清楚的内容,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重点、关键问题,从而把更多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这样就可大大提高自己的听课效益。

3.学会构建物理情景。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都是在分析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在进行物理概念、规律学习时,首先,应通过具体事例弄清物理现象, 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清晰而正确的物理情景。也就是说, 应该让自己有足够的感性基础,有知识建构之源,然后才可对问题进行正确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才可顺利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在概念、规律学习中忽视现象、忽视物理情景的建立,而是片面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物理规律的表述、结果,自己学到的概念、规律就会如同空中楼阁一般,时间一长,要么忘了,要么弄错。例如:在简谐振动的概念学习中,如果不认真观察弹簧振子的振动产生过程, 建立振动的物理情景, 而是用大量时间做练习,结果,时间一长,自己就会忘记,所以,学会构建物理情景,养成良好的构建物理情景的习惯, 将大大提高学习物理的能力。

4.重视物理实验。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对实验的考查是高中物理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是研究物理重要手段,许多物理规律都是从模拟自然现象的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多做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概念,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学做物理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要认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弄清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了解一些仪器的性能与使用,明确实验的步骤。做实验时,要遵守操作规程,依据步骤,认真操作,仔细记录,通过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总结实验结论。其次,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自己设计实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了“重心”,可采用“悬挂法”测验物体重心所在;学习了“摩擦力”这课后 ,可用橡皮筋系在木块上 ,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物体的质量,看出水平面上摩擦力与重力间的定性关系。这些实验对我们掌握物理规律十分有益。再次, 复习物理实验时,可以按照力、热、电、光这几部分分类进行专项训练。对每一部分的特点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最后,做实验题,要注意认真分析题目中提供的信息,明确研究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的作用和选择、实验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评估。

5.善于总结 ,提炼方法。在学习中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掌握了某一类知识或某一种方法呢? 可拿出以前做过的物理习题,尝试判断题目的类型,考点(知识背景),常用解法及特殊解法,解法的具体步骤、关键步、易错处,以及此题常见变化的物理情景及其解决办法, 以上设问如果能在短时内作出正确的回答,则说明真正掌握了此类知识。所以,在结束每个小阶段的学习后,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形成优良的学习物理的素养。

摘要:在具体的物理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些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突出,而进入高中后,学习出现极大反差,成绩直线下滑,特别是高一新生,情况最为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初中物理与高中物理落差较大。本文从三个维度分析产生较大落差的原因,并提出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学法建议。

篇4: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

高中物理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能是依赖性很强、性格很脆弱的人。但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有独到见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清晰的判断力,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些看法。

一、如何进行物理专业的创造教育

开展创造教育,发展学生的创造力,这是物理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需要。创造教育是应用创造学原理与方法组织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创造精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育。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严密组织学生进行发明创造的思维训练,培养独立创造的个性品质。创造教育的核心是发展创造性智力,所谓创造性智力是能够产生创造机智,发展创造效能的智力。为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智力,在物理教学中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1、培养创造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和正确人生观,激发学生为现代化而创造的动机。中外杰出的物理学家在科学的崎岖道路上登攀,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贡献的思想和行为是青年学生的光辉榜样,通过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业绩,激发学生为祖国而创造的热情。在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充分利用物理知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价值,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智慧、潜能的充分开发。把知识能力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去创造财富,产生价值。例如,利用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让学生了解下个世纪几个重大迫切的社会问题:粮食问题、能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癌症等疾病药物问题。通过讲解某些物理知识与上述问题挂钩,无形之中把课程内容贴近实际,联系社会与人,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人格品质,对科学执着的探索精神,培养创造品质,研究科学创造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标新立异的能力。

2、培养创造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培养创造观察,在物理这门学科中显得尤为突出。由于物理变化中常常同时出现多种现象,有的瞬息即逝,所以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俄国杰出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就是从深入地观察唾液分泌等现象入手,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英国细菌学家费莱明1928年通过非常细致的观察,发现了毒霉素等重大科学成就,这些都足以说明观察在科学研究、科学创造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努力提倡师生平等,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相反的想法和问题,鼓励学生超过教师思维轨道的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让学生敢于质疑,不管是书本上的或是教师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实验过程中所出现的现象。“疑者、觉悟之机也”,善于存疑才能产生探究的动力,这不仅可以加深理解,增进巩固,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甚至作出新的发现。所以,物理实验的每一步都要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观察。

二、物理素质教育中应注意的问提

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大学教育的目标来看,大学教育不能只限于给学生的一种职业的训练,而是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全面发展的人。

如何减负?从不同的角度看“减负”的“负”有三层含义:一是学多悟少的“负”,叫“负重”;二是外部压力造成的“负”,叫“负荷”;三是被动承担的“负”,叫“负担”。在培养创造力的总原则下开发智力,是减轻学生学多悟少的“负重”的有效方法;而加大情商(eq)教育的投入则是减轻“负荷”的有效手段。当外部压力造成的“负”超过了自身的承受力,就成了超负荷运行。电视里曾报道过学生残害亲生母亲的事情,这是超负荷运行的结果。此外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针对学习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规划都是“减负”的有效措施。当实施“减负”以后,有些地方出现了学生觉得无聊,家长感到无奈,老师感觉无措的现象。事实上,“减负”只是手段,是教育改革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突破点,“减负”后,还应该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来丰富学生的生活。如科学制作,它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动手制作科技制品,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创造能力。

篇5:浅析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造

刘宝亮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就要深刻理解新课程理念的精神实质,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搞好“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提高驾驭新课堂的教学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落实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

1解决初中入高中课堂教学的过渡问题

初中物理知识与高中物理知识相比是相对简单的,在学生升入高中时,教师不应该一开始就给学生加压,加学习难度。比如高中开始就学习受力分析、动力学、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等等这些有难度的物理问题,学生会感觉高中物理很难,面对问题束手无策。鉴于此,教师不可操之过急,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在第一学期或者利用一两个月的时间,按照实际要求先培养学生的理解、识记以及一些简单应用的能力,并且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刚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自学自控能力相对较差,布置的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任务总是很难落实,这样,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和课文内容,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文本的时间,同时,教师要随时给予指导,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愿意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了杜绝课堂呆板不活跃的场景,教师要适时地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此外,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布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速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课前海量阅读,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和点拨。

3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皮亚杰说过:“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教学要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个耐人寻味的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探究“影响液体沸点的因素”时,笔者当堂表演了如下魔术: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烧瓶中的水又重新沸腾。“哇!”学生当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这是怎么回事?”“真奇怪啊”……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冷水来降低物体的温度,而学生经常认为只有提高温度才能使停止沸腾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而在此实验中,给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会重新沸腾起来。由于这个实验现象与日常观察到的现象相悖,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4注重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具有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实践性等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利用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物理知识,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实战技能。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物理实验教学特别重视起来。

首先,用实验可以突破教学难点

由于物理学科的独特性,物理学中的难点较多,很多问题比较抽象难懂,在教学中单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的,即便是现实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学生只是认识一个事物的表象,无法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模型,这样接受物理新知识就有有很大困难。对此,教师利用实验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仅实现了新课标中要求将传授式教学变为探究式教学的原则,而且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在实际操作中将难点突破。诸如学习重力在斜面上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找一个比较光滑的薄板作为斜面,把一个重物放在这个斜面上,发现重物下滑并压弯了板,这说明重力的作用效果就是压斜面和沿着斜面下滑。当然还要说明,在不同的实际情况下,重力的作用效果是不同的,让学生试着做一些实验,亲身去感受,这样的实验教学,就会帮助学生很快掌握重力的作用效果分别是什么,对实际问题进行受力分析时也会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进行。

其次,利用实验分析物理过程

物理教学是一个传授知识、接受知识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得出结论的过程。这就是物理教学探究性的特征。利用实验教学把一些物理过程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比如,学习“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时,可通过用打气筒对篮球打气的实验演示体验这个物理过程。

5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有许多摸不着、看不到的现象,学生对那些抽象的概念和现象缺少丰富的感性认识,很难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什么创新。而物理教学中大量的内容又是实验无法直接向学生提供的。例如:天体运动、大型船闸、航天发射、磁场、电流方向等,这些学生都难以见到的、有重要物理意义的教学内容。可利用电视录像或多媒体课件,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把所讲的对象化小为大、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快为慢、化繁为简,从而把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变成看得见、看得清,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遥远的东西变成眼前的,使事物的形、声、色直接付诸于学生感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了大量感性材料和时空环境,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观其色,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加深认识,形成映像,深刻地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使教学难点得到了较好的突破。

篇6: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

蔡万忠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当前进行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知识教育的进度,难以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为适应当前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必须改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以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对物理教学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提出只有改革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育改革;发展

一、改变传统物理教学理论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主体,学生为附体,教师的工作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塞给学生,这种填鸭式教学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新课标改革要求,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为附体,教师的工作任务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知识。

二、改变传统学习方法

新课标改革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因此,在未来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1.人性化引导,兴趣化培养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一件事物产生良好的.兴趣,可以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兴趣在新课标改革中十分重要。例如,在物理学“万有引力”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对学生们提出:为什么地球要绕着太阳转?为什么苹果成熟后向下落?一系列的提问引发学生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并体现出了对这一现象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查阅资料、询问老师,以解决当前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基础化学习,探究化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需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学习,而对于相对深奥的知识,要让学生自己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对相关知识进行探究化理解、学习。例如,在进行“开普勒三大定律”讲解时,老师根据宇宙运动规律,列出了开普勒三大定律的几个式子,然后让学生们结合宇宙运动规律,寻找这几个式子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拿到这些式子后,都忙碌了起来,有的去翻书找资料,有的相互探讨,经过一段时间后,大家或多或少地得出了答案。然后,老师针对学生的答案,对开普勒三大定律进行了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更加深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理性化传授,实践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理性化传授物理知识,多组织实践活

动,让物理走向日常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例如,在速度、加速度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到游乐园对过山车进行观察。让一部分学生用秒表对过山车经过某一段路程进行时间测量,而另一部分学生通过投影的方法,结合相似三角形原理,根据某一段直线路程在地上的投影,计算出直线距离,然后让同学们对过山车经过这一路段时的速度、加速度进行计算,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当前新课标改革的大背景下,为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对素质教育的要求,对传统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在高中物理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引入新的教学工具,结合以往教学经验,从多种途径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发展多样化教学。我们只有积极深入教学过程,对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思考,发展创新、勇于实践,才能够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琴。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科教文汇,2010(3)。

[2]文波。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尝试[J]。法制与社会,2010(19)。

篇7:浅析高中物理教学法

【摘 要】 高中物理教学应采取图示教学法、媒体教学法、总结教学法、单元教学法、实验教学法,加强重点难点问题的解析,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重点

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越来越受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关注,随着新课程的提出,新的标准和新的要求也逐渐出台,对于高中物理原有的教学也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也将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我国物理教学的效果,如何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如何改变教师与学生在物理课上的角色,如何将新的教学方法带入到当前的教学之中,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物理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具体学科,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在高中物理教学第一线的实践经验,经总结和归纳出以下几个较为粗浅的教学方法:

一、图示教学法

物理是门相对具体的学科,有些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具体,所以用图示的方式让学生更为直观的去理解所讲授的知识,例如,像物理教学中的摩擦力,斜坡的摩擦力的计算,这时老师就可以在黑板上画出斜坡,再画出一个有一定重量的小车,斜坡的角度等等,让学生从图形上直观的看到所讲授的内容,让学生更为有兴趣去进行学习。图示教学法广泛的应用于物理教学中,像浮力的解释,角度的表达,力和反作用力等。

二、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法,是当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学校和教室的硬件要求更高,并不像图示和教具的方法更为直接和相对较为廉价。但是多媒体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教学内容和较为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可以增加教学的外延性和内涵性,引入一些相关的视频,进行更为直观的教学,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就可以学到要学习的内容,还可以运用一些相关的远程教学,利用一些全国重点院校的网上教学课程和远程教学等先进手段,对学生进行网络教育,还可以应用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像无线客户端,自主网络任务学习、个人PC机联网教学等教学方法,从多元化、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颖性,而且还给学生更为丰富的学习端,更为灵活的进行学习,多媒体教学和多端网络教学势必将成为未来不仅仅是物理教学更是各门学科教学和学习的主流方式。

三、总结教学法

总结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对于系列和同节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总结和合理的归纳。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复习时的系统性归类,而且还让学生对于整体的学习有个切实的把握,不仅教会了学生知识,而且还教会了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归纳的习惯,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才是教育的重点,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知识永远都是学习的重点,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方法和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是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学者的重中之重。在运用总结教学法的时候,教师本身就应该对于知识有个系统的了解和善于归纳的能力,才能更好的施教于学。

四、单元教学法

单元教学法,就是把教学的内容划分为几个教学的单元,进行分段讲授和实行,例如一个教学内容,可以划分为任务布置,学生自觉学习,重点讲解,练习复习,单元总结,这几个部分分步进行,有理有绪,在第一部分中的任务布置,教师就可以把这部分当作课程的导入,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让学生从自己所学的知识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也可以找出一些错误示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找到正确的方法。在第二阶段学生自觉学习时,教师可以在旁进行指导和大体把握,让学生逐渐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和学生,并且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问题,进而激发起学生自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第三部分重点讲解时,教学就应该根据在第二阶段的时候发现的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对于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点,也要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和抽象的释义,使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更有规律性概念和工式等,在第四部分,教师应该在讲解完重点,直接进行相关的练习,让学生把已经了解的知识进行记忆加深,趁热打铁,有利于强化学生学习知识的理解,进而吃透单元知识,最后教师就要对于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总结和归纳,在上一教学方法中,笔者已经就总结教学法有了详细的阐述。

五、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对是物理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物理教学是基于实验的基础上的一种学科。实验教学可以根据实验的难易和危险系数分为演示教学课和学生自主实验教学课。所谓演示实验是指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为配合教学内容而演示给学生和实验。因此主要是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其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引起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起一定的示范作用。为了确保演示实验成功,并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课堂演示实验要首先做好准备,力求演示的现象清楚,并配以必要的说明和讲解。学生自主实验教学法,学生实验是物理实验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掌握实验技能,使学生受到物理学研究的实验方法的初步训练的主要措施。在实验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于学生的指导,而且还要按照严格的要求进行实验,首先要保障学生的安全,然后再根据教学的指导进行相应的实验,在此期间,还要对学生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方向以及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规范、指引、帮助和解答。

可见,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要从教师的自身出发来完善教师本身的不足,还要从教学方法出发,来完善课堂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综上的方法,还应该更加灵活的运用到实践的教学中,并在教学中找到一些不适应发展的方面,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提高,才能在今后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当然,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我国物理教学的效果,学校还应该加强对于物理学科建设的投入,增加实验室的数量,优化硬件,优化实验器具,不断满足物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同时学校也应该增加教师的深造和培训机会,不断提高老师自身的素质,完善自身能力,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共和国教育部普通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 周洪宇.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M].湖北教育出版社,2011.[3] 王克田.谈高中物理新教材中的课题研究教学[J].山东教育,2011.8.【作者简介】

篇8:浅析高中物理课堂的改革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学生能力的高低, 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物理课堂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 就其中几个问题简单论述一下。

1. 教师只注重自己的教,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

教育心理学曾提到, 知识的接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 当主体遇到外界新的刺激时会产生两种适应机能:一种是利用原有图式去接受新刺激, 将其融入原有的图式中去;另一种是新的刺激在原有图式中找不到适应的结构, 主体会重新建立结构图式, 接受新的刺激。由此我们知道, 学生在接受新的知识时, 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的, 高中的学生在知识方面的积累已经足够, 所以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注意引导方式, 让学生适应新的知识应建立在旧的知识的基础上。

2. 教师只注重知识传授, 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激发

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内在学习, 是指依靠学生内在驱动、充分开发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学习, 是一种主动的、自觉的、创造的学习模式, 这种学习模式是教师和学生所应追求的正确的学习模式;另一种是外在学习, 是指单纯依赖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学习, 是一种失败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可以分为三种情况: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其中认知内驱力是学生取得进步最重要的动机, 属于内部动机。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 不仅要讲好书本上的理论知识, 更应该将自己对学生的喜爱传达出去, 让学生也喜爱老师、喜爱物理课程。因为学生自己喜爱物理而努力学好它是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想要取得好的物理成绩是自我提高内驱力, 而喜爱物理老师想要学好物理是附属内驱力, 所以情感的激发也是做好老师这一职业的必备素质。最后的问题是学生的物理程度参差不齐, 这给老师的备课、授课都增加了难度, 每一堂课的成功最关键的是备课, 而备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备学生”。

二、改革物理课堂教学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到, 课改的新目标是要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做出规划。首先要明确研究课题, 针对课题学生存在什么样的疑惑, 然后带着疑惑去让其动手做实验寻找答案, 最后让学生针对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做出分析, 老师对学生的分析做出评估, 这个流程可以简单概括为“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其中高中的许多物理课程都可以按照此方法进行, 这里就分子热运动的实验来举例。

例如, 在进行分子热运动的探究实验时, 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相互之间有没有作用力?针对这些疑问我们提出以下问题:①抽掉玻璃板之后会发生什么?②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 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中吗?③液体、固体之间也能发生扩散吗, 还是只存在于气体之间?

通过实验, 我们发现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瓶子里的气体和空瓶子里的空气会混合在一起, 它们的颜色会变得均匀;继续通过实验我们会发现装着蓝色硫酸铜溶液和无色清水的界面, 在静放几天后界面开始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固体之间也会发生扩散, 但是时间太久, 不能短时间得到实验结果, 通过课本得知把磨得光滑的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 五年后它们会相互渗入1mm深。通过这个实验, 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切物质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结论。

在课程进行的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的参与性, 拓宽学生的学习时空, 比如:这个实验可以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去, 如“为什么卫生间的烘干机除了有风之外还有一定的温度”“为什么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等问题, 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物理是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它并没有脱离实际。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老师也应该紧跟社会的步伐, 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理念下, 推陈出新, 探索出更适合学生、更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既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又要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薛美琼.浅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实施模式[J].基础教育研究, 2012, (12) .

[2]吕春富.试论高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J].学周刊, 2011, (28) .

[3]郑录永.新课标下高中物理教学的几点建议[J].学周刊, 2011, (21) .

[4]赵立斌.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学周刊, 2011, (28) .

篇9:高中物理素质教育浅析的论文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个高素质公民的前提条件,也是适应现代社会的必要条件。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这种思想是在人的遗传素质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人的素养,以达到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目的。那么在物理学科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素质?实施教育目标?本文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些看法

一、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物理学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从实验出发,寻找规律,再用实验去验证结论。所以,它要求学生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去对待,实事求是,不靠主观臆断去猜测、捏造。

一般来说,在中学阶段所做的实验基本都是定性的研究物理量间的关系的。定性分析也是一种极其重要的科学方法,定性和半定量化的方法的运用,可使我们抓住物理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一下子就陷入对细枝末节的探讨。过度的定量化,容易使学生迷失在各种形式的数学推演和运算之中,而伤失了对丰富而生动的物理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过度的定量化,使物理更为抽象难懂,更容易使学生伤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和信心,这些都是与我们物理教学目的的本意背道而驰的。实际上在许多情况下,定性方法比定量方法更为有效,而且定性和半定量化分析方法的应用对于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科学素养的培养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一般来讲,定性分析有利于物理问题的解决。很多科学工作者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总是先理解题意,定性地分析物理过程及其特征,定性地考虑多个不同的求解途径和可能的结果,最后才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去解题。所以,在演示完定性研究的实验之后,及在得出关系式前,还应和学生说明,得到这个关系式并非就是这个实验,而是设计更严密的实验多次实验最终得到。这样,学生也会逐渐形成一种意识:要做研究,必须严格、一丝不苟,尊重客观事实,来不得半点虚假。

二、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学生亲自做实验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此过程中也在锻炼学生的素质,那就是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在学生实验中,一般采用的是合作方式(目前以两人一组居多)。两个学生或者几个学生一起出主意,然后一起参与动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已经开始学习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其中一位同学负责安排任务的分配,其中一位负责检查等等。当然,也应做适当的轮换,让每位学生都体会到各个位置的重要性和不可分割性。将来他们所要踏入的这个社会就是一个需要人与人合作的社会。在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会使学生养成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也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化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三、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思考问题的习惯

在物理课程中,强调的就是认真观察,在观察事物时,不带任何的主观色彩,而是以自然观察的方法以及用实验来观察的方法。我们的物理课程一直坚持对学生进行“物理学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样的教育。

第一、作为教师应注意不给学生造成这样的错误印象,好像通过课堂上的一两个实验,收集三五组数据就可以得出一个物理规律。而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课堂上用于归纳物理规律的实验不过是科学方法的一种演示。这一点,在前面已经提到过。

第二、重视“猜测”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我们一直重视从事实归纳科学规律,而后用演绎的方法利用这些规律去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有两点常被忽略。其一,单纯的演绎不能得到新的认识;其二,单纯的归纳得出的规律只适用于与原型相同的场合,不能成为普遍规律。这两点都告诉我们:创造性思维往往需要猜想。这种猜测也是在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才可以,而不是胡乱猜测。

四、在学习物理过程中积累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物理课本中所出现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理想模型、等效替代法、类比推理法、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等等。以类比推理为例。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而且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给学生以启示,使学生易于掌握新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旧知识。如在學习静电场一节内容中,“电场”概念的建立是极为重要的,但由于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般难以理解。那么可以用力学中所学重力场与之做类比:地球周围存在着重力场,地球上所有物体都处于重力场中,都受到了地球的作用力——重力。同样,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电场对处于其中的电荷有电场力的作用。再由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了与地球位置有关的重力势能,引导学生总结出,检验电荷在电场中也应具有与场源电荷位置有关的电势能。如此类比,相当于在新旧知识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从已掌握的旧知识中顺利地接受和理解新知识。

五、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物理学的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或者发挥更大的作用,也需要教师的努力。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相应跟上。要主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要环节和过程,包括备课、考试出题、教学测评、学习情况调查分析、教学研讨和交流等等,使他们通过转换角度,调整自己的方位,打破教与学的封闭和隔绝,体悟教学的真谛,唤起他们求学上进的精神动力,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扬长补短,多方完善,从而把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实践性”紧密结合在一起。一切以提高学生素质而努力。

篇10:高中物理新课程三维目标浅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亮点之一就是在物理课程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了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对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如何理解,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摆在我们广大物理教师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课程的三个维度既有各自的内涵,又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对课程总目标的解析,同时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可能独立于其他维度而加以贯彻,必须以一个有机的整体渗透到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具体地来说,知识与技能需要在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和学习过程中得到落实,而方法的形成、过程的体验则必须以知识为载体,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自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落实三维课程目标呢? 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1.1 三维目标的内涵

知识与技能: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结构、相互作用、物体运动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初步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关注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基础的物理实验;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实验报告,描述实验结果。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物理事物,并形成物理表象;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物理概念,进而理解物理规律,并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尝试运用已获得的物理概念与规律,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做出判断、解释;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物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具有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的学习体会、看法和成果,有一定的交流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领略在探索中的艰苦与喜悦;敢于坚持真理和创新,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及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放弃或修正错误观点;关注并思考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问题,了解并体会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热爱祖国,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1.2 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立体来看,就如同一个立方体的长、宽、高三个维度。因此,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依存,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是核心,重在智能的提升;过程与方法是载体,是关键,是操作系统,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提供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级目标,是动力系统,重在人格的塑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完成一维目标后,再落实另一维目标,把三维目标简单地相加起来。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相互融合的,就像我们要拿一个立方体,不可能只把”高”拿起来,而不拿起“长和宽”一样。学生只有在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在积极反思、大胆批判、实践运用的经历过程中,才能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三维目标的提出,是新课改的亮点 2.1 国内外的教育形势呼唤“三维目标”

在国内,课改前,教育存在着种种弊端,导致教师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忽略过程与情感的培养。“考试文化”促使做习题成为应用知识和学习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学生与社会生产脱节,只懂知识,而不会灵活运用。国民素质得不到很大的提高。

在国外,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是国外在教育目标研究方面比较突出的,即把教育目标分为三个领域:认识、情感、动作。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技术的拓展也日新月异,社会对人们知识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渐渐地,人们发现,学校里所学的知识根本不够用,已经不能适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率先对基础教育目标进行了改革。他们多以布鲁姆教育目标为指导,不同程度地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把培养少数精英的目标改成培养全体公民的科学素质,从只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转化为培养学生科学方法、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及国际教育形势的要求,经过国内专家长期调查研究,决定开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课程标准随之诞生,三维目标也应运而生。

2.2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目标的对比

进入新课改后,课程标准首次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对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三维目标,我们只有在与教学大纲的对比分析中,领会其精髓,才能为今后课堂教学怎样“改”指明方向。

2.2.1 “知识与技能”的对比

知识与技能目标一直是基础教育课程的主要目标。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对知识方面要求到:“学习物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实际应用,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以及物理学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的关系”[1]。这个要求略显笼统,对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在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关于知识方面的要求就显得系统、详细。哪些知识该了解,哪些知识该知道,哪些知识该尝试运用,都有所规定,为总的教学目标的制定指引了方向。但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教学大纲就规定得很详细,显得过于死板。而课程标准分板块地系统制定教学目标,富有弹性。

具体来看,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参考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双基”为基础,但对原大纲中“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部分做了删除调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其他学科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比教学大纲,我们发现课程标准对知识的调整有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标准中物理的知识量有适当减少。如:对光的色散,光谱和光谱分析不做要求。(2)在某些较复杂的问题上,课程标准也降低了教学要求。例如:对电场的叠加降低了要求。(3)增加与现实生产、生活中密切联系的物理知识。比如:要求通过实验,了解自感现象和涡流现象,并能举例说明自感现象、涡流现象的应用;新增了“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4)新课程标准不过分追求逻辑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的严密性。课程标准不规定教学和教材的先后顺序,例如:能量的概念贯穿始终,可以通过能来定义功,而以前却是先定义功,后讲能。

在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稍高些。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而课程标准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要求能用文字、语言、图象等描述物理现象、解释物理规律。

总之,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课程标准真正做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2.2 “过程与方法”的对比

过程与方法目标是我们过去一直忽视的一个目标。

只要你记住这个结论,什么类型的题目用什么知识去解决,就行了。结果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好象听懂了,下课后类似的题目却不会做,要说到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就更做不到了。事实上没有过程的参与就没有体验和感悟,就不能理解知识,形成技能。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过程,而教学大纲偏重从物理学科出发,主张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的,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也就是说,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与给予,没有强调过程与方法。

课程标准从教学目标出发,对物理实验内容和实验方式做了调整。对比于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淡化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区别,在课堂教学中,部分演示实验鼓励学生参与。物理实验不再只是简单的验证某一知识或规律的验证性、测验性实验,而是让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达到获取知识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情感的目的。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里,每一个主题内容后都有相应的活动建议。用“通过”、“调查”、“设计”等行为动词,表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过程,并在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物理方法,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易于实施。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三维目标的灵魂.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功能。并在课程具体目标中制定了详细具体的目标,便于操作实现。不仅如此,在课程性质中表明“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 [2]。在内容标准中提到“在合作中注意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有合作精神”,“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2]。当然,在实施建议中的各项建议都不同程度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要求。可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始终贯穿于课程标准之中。

然而,教学大纲中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涉及较少,仅仅在教学目的中提到“培养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创新意识,结合物理教学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1]。在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中提出“发挥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功能。”[1]。而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中,没有十分明确的要求,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难于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教学目标。

从上述三个角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三维目标是为了解决我国教育现状的弊端而制定的。它不过分强调知识,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里,改变过去教学中学生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现象,减轻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提高学习兴趣,陶冶情操,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2.2.4 围绕三维目标,制定教学评价

评价是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的,评价体系可以引导教学目标落实的倾向。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指出教学评价应该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但是,在具体的评价内容方面,教学大纲过分地强调了“考试”的作用。而且所谓的考试,绝大部分是以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过程中的考试,要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虽然说考试只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但由于中、高考的选拔方式,使多数教育部门和教师错把考试作为评价的唯一途径,使得中学生陷入“考试文化”不能自拔。

课程标准改变了以往对考试过分强调的现象,把评价内容,制定为实现三维目标的程度上:“物理课程的评价上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2]。评价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一致,这样就为改进教学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课程标准在评价内容中,并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使教师更能灵活地进行评价,因材评价,更能够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从目前的试验对比来看,“三维目标”教学对学生的中、高考成绩没有造成多大的影响,相反,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三维目标的指导教学下,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们讨论了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这些几乎都是理论方面的,但理论要和实际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三维目标。在如何实现三维目标方面,许多专家和在职的优秀教师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三维目标却涉及较少。我就这一方面,谈谈我浅薄的看法。

3.1 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针对农村学生基础差,见识少,知识面狭窄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索研究。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应用、再发展的史实教育,使学生形成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重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受到方法论教育;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予以适当的鼓励,使学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重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

针对农村学生存在着迷信权威,思维定势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注意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要渗透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中。以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针对农村现有的资源,选准探究内容,创设科学探究情景,鼓励学生提出探究问题,收集资料,营造探究气氛,亲历探究过程,学会交流合作,学会质疑答疑,体验探索究的乐趣和价值。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

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寓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的过程之中,根据农村当地的习俗和文化特点,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情感。结合时代背景及当地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义务感和责任感。

当然,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很多时候三维目标不能够同比实现,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可以侧重某一维目标的教学。注意,只是“侧重”,而不是“只需”。也就是说,在侧重某一维目标教学时,其余两维目标不能丢,必须是三维目标相互融合,同时实现。

现在,我们举一教学实例,用“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这部分内容来说明在农村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师:远距离输电面临的困难是什么? 生:在输电导线上有功率、电压的损失。师:输电线上功率损失的原因是什么?

生:根据PI2R,任何输电导线都具有电阻,因而输电过程中,必然有一部分电能转化成热而损失掉。

师:输电导线上的功率损失用P表示,输电电流为I,输电导线的电阻为R。那么功率损失的表达式是什么? 生:PI2R。

师:显然,在输电导线上的这种损失是一种浪费,一般要求这种损失不超过10%,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输电中的功率损失呢?

生:根据PI2R,要减少输电中的功率损失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减小输电线的电阻,一是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

师:那如何减小输电线的电阻呢?现实中实现起来会不会有困难?

l生:根据电阻定律:R线可知,要减小输电线的电阻R线,有如下方法:

S1.减小材料的电阻率,现实中一般用电阻率较小的铜线或铝线作导线材料。2.减小输电导线的长度,不能实现,因为要保证输电距离。3.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这是可行的。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积极,表现很不错。但是请同学们看看窗外的输电导线。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是不是可以无止境地增加呢?为什么?

生:不是。可适当地增加导线的横截面积,太粗却不能。太粗会带来架设困难,而且不经济。

师:很好,我们知道用减小输电线的电阻这种办法只能有限地减少功率损失。同学们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 生:可以考虑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师:如何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呢?

生:在输电功率一定的条件下,根据PUI可知,要减小输电导线中的电流I,必须提高输电电压U,这就是采用高压输电的道理。师:同学们,今年过年的时候,与往年不同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很冷。我们南方地区遭受了严重的冰雪灾害。

师:对,在这场严重的冰雪灾害中,许多高压线断裂,高压铁塔倒塌。那么,同学们知道为什么高压线和铁塔会被毁坏吗?

生:因为高压线上的冰结得太厚,导致过重,高压线和铁塔不堪重负,就被毁坏了。

师:对极了。根据资料显示:高压线高高的铁塔在下雪天时,可以承受2~3倍的重量。但如果下雨凇,可能会承受10~20倍的重量。电线结冰,遇冷收缩,风吹引起震荡,就使电线不胜重荷而断裂,继而拉倒了附近的铁塔。南方持续长久的雨凇,造成多数220千伏以上线路出现严重覆冰,造成输电线路和杆塔上面的冰层越裹越厚,致使输配电电线频频跳闸。南方电网出现了危机。电力工人为保护电网,保障居民的正常用电,日夜不停地奋战在电网战线上。他们深入山区,爬上高塔,徒手除冰,全然不顾个人的危险和劳累,一直工作着„„当然,在后期道路畅通后,从全国四面八方都有许多电力工人赶来增援,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众志成城,抗击冰雪。所以,这个冬天并不冷,我们被爱温暖着„„ 生:责任、爱、团结„„

这节课,学生通过对“怎样减少输电功率损失”的分析,经历了科学探究、分析推理的过程,在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方法,也在方法的运用中不知不觉地加深了过程的体验,形成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与技能,升华了情感,形成辨证唯物主义观念。亮点在于老师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把高压输电部分与冰冻灾害中保网保电相联系,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物理知识应用在生产、生活中。

上一篇:文明村先进事迹申报材料下一篇:高职学生社团文化及其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