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2024-08-25

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精选8篇)

篇1: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临海路小学2010~2011年学

省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

我校是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模范小学、江苏省先进少年军校、连云港市平安校园、连云港市防震减灾示范校、连云港市绿色学校。

自2010年初启动省级绿色学校创建以来,我校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成立了省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校长翟新梅任组长,副校长张雷鸣任副组长,校长办主任朱艳、教务处主任穆成香、德育处主任江波、总务处主任伏剑、工会主席廖文海、少先大队辅导员王菁晶为组员,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创建工作的组织体系,绿色创建被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 程。

二是健全了创建工作制度,形成了规范化创建、特色化管理、经常化考核的制度体系。相继建立健全了《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创建工作制度》、《学科渗透环境教育制度》、《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管理制度》等12项制度。为把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我校对年级、班级、教研备课组、各处室实行目标管理,实施定期考核、随机抽查,力促创建措施的落实。

三是严格落实了创建工作计划,努力提高环境教育的参与率。学校工作计划、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少先大队和各个年级、教研备课组计划,都将绿色创建和环境渗透教育纳入其中,严格按照计划抓好落实。与此同时,注重拓宽环境教育途径,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环境教育体系积极,营造人人关心创建、个个参与环保的浓郁氛围,师生参与绿色学校创建率100%。

四是积极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校园环境整治、校园污染控制齐头并进、齐抓共管。一年来,校园植树20余棵、种植花木草坪220多平方米,校园绿化覆盖率大幅提升,达到43.2%;学校周围无镇村工业,无超标噪声源,校园建筑施工、校舍维护等,均选择在节假日期间进行,防止校园噪声超标。实行严格的校园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坚持环境卫生日查制度,确保校园净化、教室美化、厕所干净。目前,我校公共区域干净整洁,道路走廊无泥土,垃圾分类处理,校园内无噪音、无烟尘、无污染。

五是有计划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活动。学校在临海社区建立了“社区环保实践基地”,每两周双休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环保实践活动,诸如清除白色垃圾、散发环保宣传单、向居民宣讲秸秆禁烧等,同学们用他们绿色的心灵感染社区的广大居民。一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禁毒日宣传活动、参观科普展、“我们的校园我们的家”校园护绿大行动、校园植物调查、“环保伴我行”夏令营、废旧回收等活动。植树节期间,组织学生每人种植一棵树;世界地球日期间,组织学生观看保护地球的录像;世界环境日期间,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宣传环保知识。

六是开展环保小卫士评比和环保竞赛活动。我校制定了“环保小卫士”评比条件,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环保小卫士”评比活动,每个班级评出一名,共评出“环保小卫士”18名,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予以表彰,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了他们关心环境。爱护环境的责任感。在我校,见脏就捡成为自觉,爱绿护绿成为时尚。与此同时,我们还在四~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环保知识竞赛、环保小制作竞赛和“让我们的世界更绿更美”演讲比赛等活动,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节约一张纸、节约一粒粮食的“四个一”活动,使广大师生的节约意识明显增强,节水节电节纸节粮蔚然成风。

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2010年12月 临海路小学2011~2012学

省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

2011年~2012年学,我校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 》,注重加强师生环境教育,扎实开展绿色学校创建,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领导重视,常抓不懈,狠抓落实

为提高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自觉做好环保工作,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纳入了议事日程,制定了切实可行了创建方案,把环境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定期召开创建工作会议,研究分析各阶段环境教育及创建工作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有指导、有行动、有效果、有总结,确保创建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为进一步抓好创建工作的具体实施,2012年4月,我校成立了五个创建工作小组:创建办公室、环境教育组、创绿活动组、宣传材料组和环境建设管理组。各个工作小组严格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创建具体工作的落实。

二、搞好校园“三化”建设,营造环境教育氛围

1.努力促进校园环境“净化”。校园清洁是学校“净化”的最具体表现.为了做好这方面工作,我校制订了《环境卫生管理制度》,成立了学校卫生保洁评比小组,把保洁提到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做到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有总结。每天由卫生保洁评比小组对各个班级的责任区进行检查评分,在《一日言行文明规范记录》上公布评分情况,发现问题,即时改正,把保洁评比结果纳入到学校“模范班级”评比内容,促使全校师生都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2.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近年来,我校根据实际,对校园进行了绿化和美化,使我校校园绿化覆盖率达到51.4%,确保校园有足够的绿色植被。我校总务处具体负责学校的花草管理,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共同协商解决。现在,我校的花草树木剪修整齐,树叶翠绿、错落有置。整个校园充满生机,校园建设实现了净化、绿化和美化,校园绿化成效显著。

3.不断完善环保教育设施,加大环保教育宣传力度。创建活动中,我校不断加大对环境教育设施的投入,对各种环保设施进行更新或添置。在校园的适当位置设立环保标语牌,悬挂环保主题的图片或美术作品.增设环保宣传栏,学校宣传媒体定期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文稿,在校园中营造了良好的环保氛围。从班级的黑板报、手抄报,到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广播站;从校园随处可见的标示、标牌到图书馆书库阅览室的书刊、报纸、书画作品展示等等,校园处处都可以感觉到绿色的存在。

三、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渗透环境教育,增强师生的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学科教学进行。特别是各科的教材,既含有本科系统的知识,又含有丰富的环境教育的素材。因此,我校的环境教育特别强调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求各科老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中环境教育的知识点,找准结合点,把环境教育融于教学设计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机地渗透环境教育。近年来,我校所有学科特别是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等学科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根据本学科特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不仅获得了本学科的知识,而且通过长期积淀,培养了爱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新观念。与此同时,学校每年都选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环境教育培训、与兄弟学校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环境教育水平。

四、组织实践活动,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

学校除了利用课堂主渠道渗透环境教育外,还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各类环保实践活动。

一是利用植树节搞好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广泛开展“爱绿护绿”活动。要求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植树活动,每人种植一棵树,为校园添绿。学校还制定了《爱护校园花草树木公约》,教育学生自觉养成爱绿护绿的良好习惯。

二是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港口集团东联公司调查访问,了解铁矿砂码头生产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并和东联公司的领导、技术人员一起探讨防止污染的可行措施;分批组织学生参观黄窝水库,了解饮用水源的水质情况以及防止污染的具体措施,增强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三是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小制作活动。①要求学生利用废品进行美术工艺制作,如用废饮料罐制成小台灯,用废纸盒制成小楼房、小汽车等。②要求学生自己动手画制一张环保小画报,做到图文并茂,突出环保主题。学校通过评选后将优秀的工艺制作和美术作品放在宣传栏的“环保橱窗”展示。③以“地球是我家”为主题,进行环保绘画比赛,以此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环保的兴趣。

四是结合四月份爱国卫生月、六月五日世界环境日,组织学生上街宣传参与面向社会的环境监督和教育活动。

五是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撰写环境调查报告、环境教育论文等,并向区级以上投稿;组织学生参与区级以上环境类(知识竞赛、征文、绘画、摄影、电脑制作等)比赛,提高师生的环保水平。

除此以外,学校还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如环保讲座、环保主题班会、环保知识竞赛等,让环境教育深入人心,使全体师生都积极参与环保实践活动。

环境教育的有效开展,师生们参与环保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现在,全校师生都养成了不吸烟、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节约资源、随手关灯等文明习惯。

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2011年12月 临海路小学2012~2013年学

省级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实施报告

近年来,我校以创建绿色学校为载体,以培养师生环保理念、环保行为养成为主旨,环境教育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不断拓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文明校园已初步形成。

2012~2013年学,我校对照《江苏省小学“绿色学校”评估标准》,着力于搞好自查自纠,提升创建档次,力争顺利通过省级绿色学校的考核验收。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强对绿色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细化分工,倒排工期,实施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序时进度汇报制度、考核奖惩制度。领导小组带头学习,领会绿色学校的内涵与意义,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环境教育和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再次召开了全校教职工大会,打响了冲刺省级绿色学校的攻坚战;创建办公室及时修正了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计划;环境建设管理组对学校花草树木布局进行了布局调整;学校分管领导参加省级绿色学校培训回校后,立即组织创建培训,使全体教师对绿色创建的内容、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有力地促进了创建工作的开展。

(二)完善创建工作制度,继续深化环境教育。建章立制,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是确保创建取得成效的重要举措。为此,我校结合实际,修订完善了《临海路小学环境教育制度》、《校园环卫管理制度》等制度,,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使创建措施得到了较好落实。学校将《核电.科普知识》做为学校环境教育校本课程,全书分两个部分:核科普篇、田湾核电篇。注重环境教育的学科渗透,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知识点,备课时写明环境教育目标,将环境知识教育与环保行为培养有机渗透到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2011年6月,我校有3篇环保教案在区环保局、教育局举办的优秀环保教案评比中获奖;2012年12月,我校开展了环境教育教案评比、观摩活动,共收到环保教案18篇;2013年6月,有3篇环保教案被推荐参加连云港市优秀环保教案评比。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创建氛围。学校在显著位置设立了环保标语牌,悬挂了环保主题图片或美术作品.增设了环保宣传栏,学校宣传媒体刊出或播放环保内容的文稿。学校小海鹰广播台每周一次的环保广播讲座从未中断,每个班级都组建了环保红领巾监督岗,班级黑板报开辟了“环保园地”,在高年级学生中征集了具有个性特点的“校园环保标语”26条。三年来,班级先后举办了35场以“绿色校园”、“低碳生活我参与”为主题的环保班队会,学校举办了6次环保知识专题讲座,举办了5次“绿色校园”演讲比赛、环保手抄报比赛、低碳环保知识竞赛、环保科技小制作比赛,评选出了42名“节水节电节约纸张学生标兵”。

(四)加大投入,打造花园式的绿色校园。我校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近几年不间断地改善校园环境,加大了美化校园环境的投入,按照“绿化、美化、人文化”总体要求,铺设草坪,栽种花草树木,建设人文景观。宽敞的教室、宽阔的草坪球场、舒适的塑胶跑道、先进的教学设施、读书漫画、植物园、艺术长廊等文化景观的布置,处处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环保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苏马湾生态园、宿城风景区、在海一方公园等,让学生感受家乡的自然美;组织学生参加植树节、地球日、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节日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比赛,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重视细节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节能习惯,是我校绿色创建工作的一大着力点。比如,为了节约用水,学校厕所冲水龙头由专人负责,反复调试水龙头的出水量,大大节约了厕所用水,在洗手处也张贴了节约用水的警示语,提醒大家节约用水。所有的水龙头都定期检查,一旦发现漏水现象,总务处总是及时更换。开展环保进社区宣传,也是创建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校先后组织了4次环保进社区宣传,受众逾千人,有近300名学生深入街头巷尾、社区广场宣传环保知识和秸秆禁烧,散发环保宣传材料达1000份之多,向学生家长发出了保护环境、低碳减排、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禁烧秸秆等多份倡议书,用孩童们幼小的绿色心灵感染和影响广大公众,收到了较好效果。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学校环境教育与外界的沟通联系尚显不足;二是校本课程中的环境教育“份量”尚显不足。今后,我们将以环境教育为抓手,不断拓宽新视野,探索新思路,谋求新办法,推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

连云港市临海路小学

二0一二年十二月

篇2: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为引导绿色建筑健康发展,规范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日前,建设厅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该细则自2010年1月15日起施行。

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引导我省绿色建筑健康发展,依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以下简称“评价标识”)分为“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有效期为1年,“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有效期为3年。

第三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省范围内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实施与管理。

第二章 组织管理

第四条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指导和管理我省范围内一、二星级评价标识工作,制定管理办法,监督实施,公示、审定、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公布通过的项目。

第五条 成立“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省绿标办”),负责评价标识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并接受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监督与管理。“省绿标办”设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科研设计处,具体办事机构设在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第六条 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负责评价标识的申报以及咨询、指导、服务工作,并遴选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若干专家进行评价标识评审工作。

第三章 工作程序

第七条 申请单位可随时提交评价标识申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于每年5月31日和11月30日后各组织评审颁发一批评价标识。

第八条 “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申请应由业主单位、房地产开发单位提出,鼓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物业管理单位等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申请。

第九条 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应当通过施工图设计审查;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当通过工程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一年以上,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无拖欠工资和工程款。

第十条 申请单位应当提供真实、完整的申报材料,填写评价标识申报书。

申请“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提供:

(一)《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申报书》一式4份;

(二)工程立项批件、申报单位资质证书、施工图审查合格文件、全套施工图、相关评价分析报告、与参评项有关的计算和说明等,以及其它与设计评价有关的资料,装订成册一式4份。

申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项目应提供:

(一)《

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申报书》一式4份;

(二)绿色建筑设计评价标识证书(未进行设计评价标识的需提供设计评价标识阶段的相关申报资料),工程用材料、产品、设备的合格证书、检测报告等材料,以及必须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营管理等资料,装订成册一式4份。

上述要求的设计文件、图纸、技术书、竣工图等,只需提供与绿色建筑评价内容相关的资料。

第十一条 各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核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对审核通过的项目签署推荐意见后,统一报送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

第十二条

省建设厅科技发展中心遴选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若干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省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专家委员会下设规划和建筑、结构、暖通、给排水、建材、电气、建筑物理七个专业组。评审委员会依据国家及我省相关标准、规范要求,审查申报材料,进行质询、讨论和评议,确定获得星级的项目。

第十三条 根据需要,评审委员会可组织核查小组对需要实地核查的申报项目现场核查。核查小组由5~7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被核查项目所在地级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派人参与核查工作。核查的内容和要求如下:

(一)听取申报单位对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的介绍;

(二)实地查验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凡核查小组要求查看的工程内容和文件资料,申报单位都必须予以满足,不得以任何理由回避或拒绝;

(三)听取业主及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系统功能及运行情况的评价意见。核查小组向业主及监理单位咨询情况时,申报单位的有关人员应当回避;

(四)核查小组应向评审委员会提交书面核查报告。

第十四条 评审完成后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和公示,公示期为15天。

第十五条 经公示后无异议或有异议但经审查异议不成立的项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经过备案的项目,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作颁发证书和标志,并公告。经审查异议成立的项目,将不予审定并向申请单位说明情况。

第四章 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评价标识持有单位应规范使用证书和标志,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第十七条 评价标识证书和标志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统一制作颁发,并监督使用。

第十八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评价标识进行虚假宣传,不得转让、伪造或冒用评价标识。

第十九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暂扣其评价标识:

(一)建筑物的个别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不符;

(二)证书或标识(挂牌)的使用不符合规定的要求。

被暂扣评价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经整改后,由省绿标办核实,符合要求的,发还其评价标识。

第二十条 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撤销其评价标识:

(一)建筑物的技术指标与申请评价标识的要求有多项(三项以上)不符的;

(二)被暂扣评价标识超过一年的;

(三)转让评价标识或违反有关规定、损害标识信誉的;

(四)以不真实的申请材料通过评价获得评价标识的;

(五)无正当理由拒绝监督检查的。

被撤销评价标识的建筑物和有关单位,自撤销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再次提出评价标识申请。

第二十一条 评价标识持有单位存在本细则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情况之一时,知情单位或个人可向“省绿标办”举报。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二条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江苏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未规定的其他类型建筑,可参照本细则开展评价标识工作。

篇3: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1 研究对象

江苏省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师资现状

随着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不断向前推进,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体育教师专业化已成为未来体育教师发展的趋势,抓好体育教师工作已愈来愈显得是当今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1]。中职学校的体育师资状况直接影响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进程与效果。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其突出与重要。

3.1.1 教师的性别结构与年龄结构

男女体育教师数量之间合理搭配,能够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而且对于教师的科研、学习、生活也非常有利。调查显示,中职学校体育教师性别结构较为合理,男性占68%,女性占32%,教师性别保持这种比例,进行分班教学时,有利于发挥男女教师的优势,对于体育教学的开展十分有利。

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45岁以下的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94%。影响江苏省中职学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主要因素是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职业学校在校生数量的急剧膨胀,教师的需求量增加,许多新教师的引进,使得职教体育教师队伍年轻化。

3.1.2 教师的职称结构与学历结构

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制度采取的是评聘结合,由于职称的评聘与工资、岗位津贴及住房补贴等福利待遇挂钩,教师评聘到较高的职称,在物质与精神上都能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中职学校在职称评定方面,由于地方政策的差异,各个学校的评定标准不一。大多数职业学校职称评定与普通高中的评定标准一致。苏南和苏北的个别市属职校,教师职称评定按高校职称评定标准来评定。中职学校育教师的职称结构相对较合理,中教一级和讲师占的比例较大,高级教师与副教授也能占到相当比例,在一定的程度上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教师的学历反映了教师本人接受教育的程度,体育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具体操纵者,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和发展水平,也是直接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2]。因此,体育教师的学历教育关系到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成败[3]。

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达标要求是本科以上。调查显示,中职学校的学历情况为:硕士占6%,本科占85%,专科占8%,中师占1%。中职学校的学历达标情况良好。学历达标率达91%。较高的学历达标率为体育课程改革的科研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教学现状

3.2.1 教学目标达成现状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师对课程目标有较深刻的认识。调查显示,有90%的教师把“掌握体育锻炼方法,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70%教师们赞同“掌握体育卫生知识,树立‘健康第一’”的目标,而“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技术水平”只占39%,54%的教师重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这一目标。

以上可以看出,体育教师已经改变了以往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单一的教学目标观点,教学目标向多元化发展。教师在教学目标上侧重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对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目标要求有下降趋势。

3.2.2 教学内容实施现状

大多数教师能够根据教学目标、五个学习领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体育与健康的内容。少部分教师对于课程改革精神一知半解,使得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调查显示,教师们围绕学生的健康选取教学内容的占68%。有63%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选取教学内容,有61%的教师能够考虑职业中学的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选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选取教学内容的教师占53%;有48%的教师是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选取教学内容。

从教师们选取教学内容的情况看,大多数教师把学生的健康放在首位,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兴趣。但是,有少部分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不太明确,对课程缺乏深度理解。中职教师还需要强化课程理念,加强对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把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3.2.3 教学方法实施现状

体育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和手段[4]。科学地解决体育教学方法问题,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学导式教学法、发现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法和传习式教学法。中职学校教师用学导式教学法的占19%。用发现式教学法的教师占12%。用研究式教学法的教师仅占2%。传习式教学法仍然是中职学校教师的主要教学方法,它占教师的67%。由此可见,教师们的教学方法与课程改革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3.2.4 教学评价实施现状

体育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环节,是对体育教学工作及其效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过程,它主要有反馈、调控和鉴定三大功能,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调查显示,教师自评占45%,达标评价占40%。过程评价占17%,学生自评占13%,学生互评占10%。职业学校教师教学评价的方法比较单一。多数教师为了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任务,把测试与教学评价相结合,使得教学评价简单化。部分教师事业心不强,怕麻烦,不愿意采用其他能促进学生积极性提高的好的评价方式。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江苏省中职学校有较好的教师队伍。教师性别比例合理,教师队伍年轻化,职称结构合理,有较高的学历层次。

2.江苏省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现状是大部分情况较好,部分不足。教师对课程目标有较深刻的认识,大部分教师能够根据课程目标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部分教师教学方法较陈旧,教学评价方式单一。

4.2 建议

1.建立职教特色的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目标根据《指导纲要》的精神,突出健康第一、终生体育和就业教育的内涵。

2.整合中职学校特色的教学内容

各地各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职业学校应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加强基础,发展个性,突出职业为教学目的。内容改革应体现教育改革的时代性,还要体现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选择更应体现灵活性与多样性。

3.改善中职学校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应该注重与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注重教学情景的合作性,注重技术与理论的全面发展。广大一线教师应选择好教学方法,拓展思维,勇于创新,运用和引进多种新的教法,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教师要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做到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评价与课外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相结合;考试与测验相结合。努力做到评价方式多元化。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31所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江苏省中职学校的体育师资现状、教学现状进行调研与剖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教师,教学

参考文献

[1]吴昊.走向贯通:新世纪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观[J].体育文化导刊.2006,(2):63-65.

[2]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组.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98.

[3]俞爱玲.体育教师学历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浙江体育科学.2002,(2):38-39.

篇4: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一、对现状的总体分析和评估

六年来,全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较大进展: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基本解构,“三以一化”专业课程体系基本形成;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结合越来越紧密,职业教育特色明显;开发出一大批优质课程,带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和创新带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但是,课程改革任重道远,特别是课程实施层面和行动导向教学层面尚需攻坚克难。

1.全省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1)课程改革全面展开,课程意识不断加强

教师问卷问题40:你对所在学校开展课程改革的总体评价

A.好(21%)B.比较好(52%)C.一般(24%)D.差(3%)

教师问卷问题38:您所在学校领导对课改的重视程度

A.很重视,身体力行,率先垂范(35%)B.重视,积极行政推动(37%)C.基本重视,作为重点工作布置(18%)D.不太重视,没有实质性推动(8%)E.不重视(2%)

数据统计显示,各学校课改都在全面启动。特色纷呈的符合职教规律和地方特点的多种培养模式在积极探索,各层次的课改培训不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逐步树立,教师教育观念逐步转变。据统计,93%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校在推行课改,教师对学校课改满意率为73%,学生对学校课改满意率为66%。86%的教师认为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职业教育必然选择。69%的教师认为项目课程的实施给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好处。六年中,87%的老师参加过2天到一个月时间不等的课改培训,8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课程理念发生了转变,并认为培训在课程理念的转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课改培训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磨课听课、知识竞赛等。91%的专业教师、72%的文化基础课教师都不同程度投入课改的实际工作。92%的专业每两年对课程方案、主干专业课程标准进行修订。

(2)德育课程内容丰富充实,“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德育课程在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发挥着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在四门德育必修课程之外,《社会与生活经济》等一批融合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礼仪、环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补充课程、校本课程使德育课程内容逐渐完善和充实,形成了系统化的德育课程体系。调查显示,94%的学校开设校本德育活动课程,61%的学校开设实践性的创业就业类指导课程,83%的学校开设社交礼仪、环保、心理健康类的课程。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三以一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在开发、实施、评估三个层面都有所展开。据统计,57%的学校专业制订了符合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的课程方案,68%的专业课程具有新理念的课程标准,31%的专业课程基本实现项目化,67%的专业课程部分实现项目化。与此同时,各学校的专业实训条件也围绕新课程的实施有机地改善和调整。教师、学生对学校专业实训场室条件满意率分别为72%和67%。70%以上的学校计算机机房和多媒体设备完善,使用率较高,教师对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较积极。“三以一化”课程体系基本形成。

(3)课程研修氛围逐渐形成,专业课程团队逐步成长

教师问卷问题22:颁布《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以来,您和同事、同行之间的业务讨论和交流

A.明显增加(26%)B.有所增加(46%)C.同以往一样(26%)D.有所减少(2%)

教师问卷问题21:学校教研室层面的有关课程的研究活动次数是每月

A.无(9%)B.1次(25%)C.2次(33%)D.3次(14%)E.4次(15%)F.5次以上(4%)

教师问卷问题24:参与课改以来,您主讲校级以上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的情况是

A.无(9%)B.1次(25%)C.2次(33%)D.3次(14%)E.4次(15%)F.5次以上(4%)

数据统计显示,很多新的知识处置、创造性的课程实施都是在围绕课程的校本研修活动中展开。在课程开发、实施、研究的过程中,专业教研室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的专业课程团队在课程集体开发和实施的行动过程中逐步成长。教师集体备课共同实施为18%,集体备课、个体实施为34%。对行动导向的、与新的课程体系相匹配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实施层面不断研究和创新。理实一体化教学、情境教学、工学交替、企业现场教学等教学方式占专业教学的41%。专业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加强,能宏观了解、透彻把握相关职业活动的占29%、基本了解的为59%。85%的学校认为培养的学生企业基本满意。

(4)学生评价改变明显,评价体系有望形成

教师问卷问题45:学校倡导的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有

A.课堂表扬或批评(20%)B.作业、周记的批语(12%)C.考试的试卷和测验试卷(13%)D.经常的谈心交流(14%)E.家访交流(9%)F.让企业人士来评价(9%)G.所有老师、家长、学生等参与定期的面对面评价(11%)H.专门的作品展示会(7%)I.其他评价(5%)

数据统计显示,82%以上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的评价主要是看平时表现与学习态度。各地区、各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普遍展开。无论是教师卷还是学生卷反馈,以考试(笔试)为主要形式的唯成绩评价方式在职业学校已经逐渐退出主导地位,而全方位、多形式、多视角的学生评价方式在各学校普遍开展。与此同时,对课程的评价、对课堂的评价、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方式也在改变,94%的老师认为学校主要是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对自己进行评价。85%的学校建立了对课堂评价的新标准,65%的专业有对课程实施后的总结和评价。多元化、多主体、专业性的职教课程评价体系有望形成。

(5)课程管理体制创新,校企合作特色明显

各职业学校在学校层面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以专业部为主,处室服务的二级管理体系成为导向性学校管理体制,62%的学校已经实行二级管理体制;很多学校借鉴企业管理模式,成立专门机构,对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品质进行管理;专业教研室已兼具课程开发、实施、研究、学生教育的多种功能,成为职业学校最基本的課程管理单位。82%的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与企业共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86%的学校有明确的课程改革制度或建立了相应的制度。

六年来,职业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扬主体性,各显神通,探索出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的方式和路径。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层次接触,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课堂教学、专业教育、课程评价等各个层面,最大限度展开校企合作,使职业课程具备职业特性,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企业的学习氛围。

教师问卷问题25:您所在学校聘请企业人士作为专业的辅导员

A.每班都有(10%)B.有些班有(54%)C.基本没有(29%)D.没有听说过(7%)

教师问卷问题27:您认为学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A.很浓,很有企业文化氛围(17%)B.有一些专门布置和企业特色(62%)C.有一点墙面的布置(18%)D.基本没有(3%)

教师问卷问题34:您每年下企业的实际时间是

A.一周-二周(23%)B.一个月以上(32%) C.一周不到(14%)D.没有下企业(31%)

2.问卷显示的全省课程改革的明显不足

(1)德育隐性课程相对薄弱,文化基础课程缺乏职教特质

目前,84%的德育课还是以讲授为主,德育显性课程存在学科化、概念化教学现象。德育隐性课程缺乏宏观构架和整体设计,缺乏氛围和序列,与显性课程割裂明显。据统计,只有34%的学生认为学校社团活动和兴趣课堂开展得好,30%的学生认为自己学校的学风好,26%的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是较关心或很关心的。职业学校尚未形成大德育的课程观念,机制缺失,育人队伍相对单一。文化基础课内容囿于传统学科内容的束缚,缺乏职教特质,常常是单独开辟一个简单的专业模块以作迎合,而整体内容不具浅显性、广泛性、生活性的原则。84%的文化课老师认为职业学校的文化课只是内容难度比普通高中有所降低,其他方面区别不大。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实施中,教师授课方法单一,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欢迎率不到25%,教师的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

(2)课程实施推进相对缓慢,课堂教学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目前,职业学校课程开发方法相对成熟,课程开发观已经树立,但专业教学法的培训和指导缺乏,课程开发和实施无法同步推进。不少学校课程开发停留在开发方案、标准、教材层面上,课程运营环境、课程资源、课程实施方法跟不上。课程改革从开发层面进入实施层面需要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索。

学生问卷问题20:在教室上课时,你主要是

A.坐着听讲、记笔记(78%)B.研讨交流(13%)C.小组学习活动(8%)D.上台汇报展示(1%)

学生问卷问题21:在实训场室上专业课,你们主要是

A.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行练习(17%)B.按照老师布置的步骤练习(63%)C.为了做一件产品小组共同工作(11%)D.按照教材上的习题练习(9%)E.为企业加工产品(0%)

数据统计显示,只有57%的学校有新的课程方案,68%的专业课程有新课程标准。目前,专业课39%还是在教室进行,只有37%的专业課在专门的场室进行。虽然在很多学校都有精彩纷呈的课堂范例,但职业学校课堂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单一。在教室进行的课程,无论是文化课还是专业课,主要还是以学生坐着听教师站着讲为主,进行互动交流的课程方式很少,学生自我展示的方式更少;在实训场所进行的专业课,基本还处于模仿老师的操作进行练习,按照教师布置的步骤进行练习的阶段。真正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以项目课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还未普及。

二、对课改推进工作的建议

1.克服两种错误心态,加强校级指导协调

课程改革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渐变过程,是有计划分步骤的课程变革。课程改革进程中存在着两种病症:一种是急躁症,希望课程改革快速推进,急于见到成效,期盼通过行政推动达到效果,在推进遇到阻力时,又无法创造性开展工作打破僵局,急躁冒进;另一种是观望症:对课改无动于衷,课程理念不思转变,变革自我行为习惯困难,始终处于等待和观望中。职业学校应克服这两种错误心态,宏观构建,点滴入手,创造性地开拓工作,推动课程改革进程。

课改涉及职业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许多工作不是现有的学校组织架构所能顾全,需要在学校层面建立一个专门的课程改革领导和工作小组(机构)予以指导协调,校长应为组长并切实参与工作。该机构按校领导的决策,提供工作实施方案;沟通纵横信息,掌握动态;视工作需要进行跨部门、跨处室的协调;协助教务部门开展校级课改活动,对部、室的课改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课改工作应常态化,建立常规予以保证。

2.完善职教课程体系,构建学生学习体系

职业学校应宏观构建职教课程体系,注重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等主体课程之外的各类隐性和显性课程的开发和深化。其中,公共选修课和学生社团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载体,是职业学校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问卷问题26:你们的专业选修课开设

A.你喜欢,对自己很有帮助(41%)B.一般,和其他专业课没有区别(36%)C.没有选修课(23%)

学生问卷问题27:你觉得你们学校的兴趣班和学生社团活动开展

A.开展得很好,大部分同学都参加(34%)B.一般,一半以上的同学没有参加(41%)C.很少(19%)D.根本没有(6%)

职业学校通过选修课让学生了解职业和企业,用来自社会和企业的活生生的素材和案例,以主题等方式组合实施。选修课和社团活动要重情景、重行动、重感悟反思、重职业素养培养。这样的课程才能对学生的职业价值、行为、情感产生综合而有效的影响。专业课程改革在由开发向实施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还必须构建学生的专业学习体系。改变学校教学管理只致力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局限做法,构建学生课前(预习、咨询)——课堂(汇报研讨)——课后(深化拔高)的专业学习体系和氛围。

3.组织专业教学法培训,倾力课堂教学改革

课改必须改课。职业学校的课堂应该是鲜活而灵动的,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专业、感受生命价值的所在。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施,必须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式与之匹配,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的教与学关系,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寻求开放、快捷、灵活的学习途径。随着课改在学校全面实施,下一步工作必须聚焦课堂:及时推出好课的标准、好教师的标准,引导课堂层面课程改革的方向;在继续做好课程开发技术培训和双师型教师技能培训的同时,着重开展对专业教学论指导下的专业教学法的研究;形成相对固定的与专业贴合的以学为主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法体系,组织较大规模和范围的培训,指导课堂层面的课改实施。

4.适度规范教材使用,广泛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问卷问题19:您在教学中是如何利用教材的

A.完全按教材内容上课(5%)B.基本按教材顺序上课(23%)C.有一些调整,补充一些相关知识(46%)D.教材只是参考书,按自己对课程标准的认识教学(26%)

教师问卷问题46:除专业教材外,您及同事所采用的课程资源有

A.网络(18%)B.图书馆的专业书籍(10%)C.专业杂志和报纸(10%)D.各种教具、挂图、模型(11%)E.积累的补充资料(11%)F.往届学生的作品(8%) G.社会和市场上的产品(7%)H.各类案例(8%)I.参观企业生产现场(7%)J.企业人士的报告会、讲座(5%)K.其他(5%)

学校应适当规范专业教材的使用,以教研室为单位,集体讨论,相对固定,自成参考体系。职业学校师生更应摆脱对专业教材的依赖,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中,把教材作为参考书,以项目为载体,活化专业领域知识技能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中,要发挥专业团队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共享课程资源。教研部门对以教材为代表的课程资料的管理和服务要建立一条完整的机制和体系,帮助和指导学校、教师开发、掌握和利用专业课程资源。

5.注重系统专业教育、开发引导学生发展

学生问卷问题7:你对将来就业的岗位清楚吗

A.很清楚(15%)B.较清楚(28%)C.了解一些(33%)D.不太清楚(22%)E.一点不知道(2%)

学生问卷问题13:你对专业的感情

A.一直很喜欢(21%)B.学习后,越来越喜欢(41%)C.不太喜欢(23%)D.无所谓(12%)E.不喜欢(3%)

学生问卷问题11:学校安排你们接触对应专业企业的机会

A.很多,每学期一周以上(15%)B.较多,一学期2-3次(23%)C.不多,一学期一次(33%)D.一次都没有(29%)

数据统计显示,职业学校必须建立指导学生专业成长的专业教育系统,抓好从招生前的专业宣传、入学后的专业教育到毕业生的持续跟踪调查等学生专业学习全过程的所有环节,为学生创造一个具有浓厚企业文化氛围、浓郁专业学习气氛、与企业零距离对接的专业学习环境。

职业学校重视教育,强调管理,而对开启学生心智、引导学生发展缺乏应有的关注。现时的课程改革为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职业通道,但仅靠改进和匹配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不能解决全部教育的问题。必须研究职校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探索将学生引上成才之路的办法和措施。职校学生大多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也是专业和职业的被动选择者,对他们的开发十分费心费力,现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分类分层教学、“三创”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都或多或少包含了开发的元素,但往往自发、零散和无序,缺乏整体的设计和系统的运筹。开发课程与开发学生是一种互动互补的对应关系,都必须遵循“设计导向”的原则,它们的方向、目标和行动路线均有共同处,区别在于开发课程是以既定目标出发,规划行动路线,学生处于静态;开发学生是从学生出发选择目标与行动路线,学生处于动态。在课改实施过程中,开发学生应是隐伏运行的一条主线。开发学生对中职教育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应提上研究日程。

篇5: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建设的实施意见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成员所共同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体系、行为规范准则和物化环境风貌的整合与结晶,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办学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为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全面提升办学品位,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校长室经过广泛调研和深入思考,决定以“正文化”为我校文化建设的龙头,用三年时间精心打造“正文化”品牌,形成本校的特色。为“正文化”建设正常有序地开展,取得预期的成果,特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支队伍(干部、教师、学生)建设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以提高“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水准为目标,大力开展以“正”为核心的正文化建设活动,弘扬“以正为范、以正为荣、以正为美、以正为乐、以正为贵”的良好风尚,形成“人人讲正、事事重正、时时求正、处处显正”的良好局面,不断提高全体师生的道德水准和人文素养,培育奋发有为、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增强学校文化软实力,推动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实现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三年的持续努力,使学校“正文化”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原动力,使“正文化”真正走进每一位师生员工的心灵,“人人讲正、事事重正、时时求正、处处显正”蔚然成风,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学校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学校各项工作在“正文化”引领下呈现新气象,“正文化”成为学校的靓丽名片。

三、工作任务

(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 1.校园大环境文化建设。

借助校园北扩及改建的东风,配合南北景观大道和60000平方米校园绿化工程,精心打造“正文化”建设景观,力争布局科学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怡人。科学设置文明用语警示牌,增强育人内涵,让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正文 化”的内涵。

2.精心策划教室环境布置。

教室是“正文化”建设主阵地,学校将对教室大环境布置统一要求,各部、各班在此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布置。文化建设办公室、政教处(团委)将定期对教室“正文化”建设环境布置工作检查评比。

3.学生宿舍环境文化建设。

创新宿舍内务和“正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宿舍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统中挖掘新意,用融合的手段为宿舍内务和“正文化”建设注入生机和活力。着力把宿舍建设成为体现学生共同理想追求和价值取向、弘扬正气、团结友爱、温馨宜人、品味高雅的“正文化”建设基地,发挥其对学生的导向、陶冶、约束和凝聚作用。

4.校园餐厅环境文化建设。

餐厅作为我校校园“正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校园“正文化”建设的影响越来越深刻,充分使校园餐厅文化建设的平台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素养、团结协作精神以及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餐厅文化应将传统的饮食卫生文化、珍惜粮食文化等与“正文化”建设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创建我校餐厅特色文化品牌。这不仅是对餐厅的简单环境美化,更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

5.实习室环境文化建设。

实习室是学生掌握技能的重要平台,也是“正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各专业实习室要把本专业的特点与学校“正文化”建设的内涵和目标紧密结合起来,精心布置实习室环境,努力打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富有教育性的育人环境。

6、办公室环境文化建设。

办公室文化是一所学校主要的文化标志之一,是一所学校最直观的文化显现,彰显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品位、办学水平和文化内涵。各办公室要在醒目位置张贴体现学校 “正文化”内涵的标语,每一张办公桌上都放置学校座右铭“正派做人,正确做事”的标牌,让每一位教师时时刻刻感受“正文化”的熏陶。

(二)师生行为文化建设

1.领导行为文化。在“正文化”的引领下,通过三年努力,打造出一支战斗力强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全体行政干部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具有高品位 2 的职业境界,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高远的战略眼光,具有创新的思维和先进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踏实而严谨的工作作风。干部队伍端正的处事风格成为全校师生的榜样,为我校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教师行为文化。一是强化师德教风建设,教师遵守《师德规范》;二是建章立制,严格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三是搞好校本培训,用“正文化”武装全体教师的头脑,让“正派做人,正确做事”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四是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用三年时间,形成具有我校“正文化”特色的丰硕成果;五是加强对“正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督导、检查和评比。

3.学生行为文化。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从2012年起,用三年时间,编撰15册以“正文化”为主题的、适合我校实际的校本教材。按照我校学生管理条例要求,强化学生文明习惯的养成。通过系列主题活动和优良环境的打造,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到“正文化”的熏陶,从而纠正部分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校园活动文化建设

1.举办专题讲座、教师演讲比赛、编撰校本教材、学术报告等活动,让学习实践“正文化”成为每一名教职员工的自觉行为。

2.利用法制讲座、学生社团活动、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征文大赛、书法大赛、歌咏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正文化”的熏陶,高质高效推进“正文化”建设。

3.定期在各教学部开展“正文化”建设主题活动。

4.利用运动会、重大节日精心策划系列文艺演出,力争每台节目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得精彩。

5.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开放家长学校,开展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教育活动,向社会展示我校“正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1、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门类齐全、操作性和执行力强的学校管理制度。建立规划、章程、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后勤保障管理制度、仪器设备管理制度、校产管理制度、图书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食堂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宿舍管理制度、师德规范、班主任工作制度、奖惩细则、教育教学安全事故问责制度等等。

2.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各项制度一旦确立,必须严格按制度执行并进行督查、评比,使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努力形成民主、科学、自主、以人为本的管理文化,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将所有制度汇编成册,人手一份。

四、实施步骤

1.2012年8月~12月。宣传发动、分析校情、制定规划;挖掘、整合校园文化资源;全面组织启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环境文化建设、师生行为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初具成效。

2.2013年1月~2013年12月。进一步推进校园“正文化”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高水平举办各项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推动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完成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学校内部管理科学、高效,人际氛围更加和谐,师生行为习惯明显改善,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3.2014年1月~2015年6月。总结提高,建立校园“正文化”建设的工作常规和一系列体现我校“正文化”特色的规章制度。学校成为“正文化”建设氛围浓厚、校园环境优美、内部管理民主高效、教学质量一流、师生行为规范、文化底蕴丰厚、人民满意、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五、保障机制

1.健全机构。学校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行政组班子成员为组员。

2.端正思想。各职能部门分工负责,相互协调,上下一心,齐抓共管。学校把贯彻落实《校园“正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的情况纳入对各部门、各教学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3.落实责任。文化建设办公室、政教处(团委)作为“正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主要抓好各项活动的策划工作,各教学部、各班级具体负责校园“正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

4.经费保障。加大经费投入,把校园“正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安排专项经费,保障“正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及时、有序、高效开展。

篇6: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来源:人社局 发布时间:2012-01-11 09:40:55

为贯彻落实中发15 号文件精神,加快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为后备高技能人才成长创造条件,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动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有关问题的意见》和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规范技师学院管理和做好预备技师考核试点工作的通知》等要求,特制定本实施办法,请遵照执行。

一、考核对象和范围

1、预备技师的考核对象为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经省批准纳入招生计划招收预备技师学制班的学员。2、2007年、2008年经省厅批准,各地已招收具有高级职业资格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开展技师学制教育(不包括2008年9 月底前未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六年半或四年一贯制技师班学生),毕业时可直接参加技师国家职业资格(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鉴定。对于按规定经过考核合格的学生,发放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并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从2008年10月开始,除省厅同意并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批准的部分知识技能型专业可开展直接培养技师试点外,省厅将选择部分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及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经省劳动保障培训部门和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专家对相关学校资质条件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鉴定考核方案等进行评估论证后,进行预备技师试点,实行预备技师培养考核制度。

二、实施程序和办法

1、教学评估。申请开展预备技师培养考核的学校,须将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及实训条件等材料报省、市劳动保障部门,由省厅或委托有条件的市劳动保障局组织技工教育及技能鉴定方面的专家对其教学计划与职业标准相符合程度、设备设施、师资等软硬件条件进行评估,确定是否具备开展预备技师培养考核的资质条件,以及专业设置所对应的职业名称,经省厅批准后方可列入预备技师招生计划。学校在招生结束后应将省厅批准的招生计划、省厅同意备案的新生花名册,抄送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备案。开展预备技师培养考核的学校应具备的条件:

(1)具有与所培养、鉴定技师职业相适应的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内容应与国家职业标准要求相符合;

(2)具有与所培训、鉴定技师职业相适应的培训考核场地和设备、设施条件;

(3)具有与所培训、鉴定技师职业操作技能考核相适应的、符合国家标准的检测仪器;(4)具有与所培训、鉴定技师职业相适应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对于部分已经省厅同意招收预备技师学员的学校,在本 实施办法下发后,要对照上述条件抓紧完善,不完善的在一年内整改,到时省厅将进行评估,不符合条件的将取消试点。

2、考核内容和方式。经认定开展预备技师培养考核的学校和专业,按照我省确定的《首批预备技师专业设置目录(暂行)》(见附件1)所对应的职业名称,根据国家职业标准中技师等级要求组织预备技师考核。理论知识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重点考核相应职业的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技能操作考核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方式,重点考核实际操作技能以及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生产过程不能进行现场实际操作的,可采用仿真模拟等方式进行考核。技师综合评审部分不列入预备技师考核内容。

3、做好预备技师考核与日常教学的衔接工作。经教学评估后,省厅将选择若干所管理规范、教学质量高、培训内容符合技师标准要求的技师学院进行理论免考试点,试点院校学生每学期各科考试成绩合格,可视同预备技师理论考核成绩合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组织其参加操作技能考核。

4、劳动保障部高技能培训联合委员会成员中的我省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可开发与预备技师考核要求相适应的职业功能模块教学体系,由省厅组织专家评估论证,报经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审核认定后,开展课程认证考核试点 工作。对通过全部职业功能模块考核,成绩合格的学生,可 认定其预备技师考核合格,发放预备技师证书。

5、预备技师考核由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按照技师社 会化考评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学校在完成技师专业规定 的教学计划后,将申请预备技师考核的学员名册及考核方案 报各省辖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审核,各省辖市职业技能鉴定 中心负责按照省厅批准的招生计划和报备的新生花名册对 考生资格进行初审,同时按规定将审定的考核方案及考生取 得高级工证书信.息在考核前10 天报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复 审备案,按规定组织命题和考务管理,严把考核质量关。

三、组织分工和质量管理

全省预备技师考核工作由省、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分工 负责。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对全省技工院校预备技师专 业考核工作的组织、指导与考核过程的督导,核发预备技师 证书。省辖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负责制定预备技师考核方案 并报省中心审核备案,负责本地预备技师考核的组织实施和 考核过程的质量管理。

预备技师考核按照职业技能鉴定有关规定,实行“考培 分离”,以保证考核的公正公平性。要按照职业技能鉴定考 务管理的有关要求,加强对考评人员的管理,严格实行考评 人员回避制度。各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派遣质量督导员,做好 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的监督检查。

有关技师学院、高级技工学校要按照相关规定,建立学 籍专门档案,记录在校学生完成预备技师课程学习成绩情 况、企业实习情况。在学生毕业时,各技师学院、高级技工 学校应将预备技师学籍档案报劳动保障部门备案。

四、证书核发和考核收费

篇7:申报江苏省模范学校自查报告

申报江苏省模范学校自查报告

江苏省教育厅:

近年来,在市、县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全校上下迸发出极大的热情与活力,以富于创造、卓有成效的劳动,赢得了学校跨越式的发展,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后获得了“市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等多项殊荣。

学校占地面积32668平方米,校舍总面积为7168平方米。有25个班级,1500余名学生,由于学校控流工作措施得力,学生巩固率100%,实现了多年无流生的佳绩。现有在职教师95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82人,占教师总数的87%,并且大部分在35周岁以下,是一支年轻向上而又充满活力和拼搏精神的群体。

按照《江苏省模范学校标准(修订稿)》有关要求,我们组织力量对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了全方位的、认真的自查。我们认为,我校已经具备了申报省模范学校的条件。现将我们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鲜明、具体的办学思想深入人心,教育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我校明确提出了鲜明、具体的办学思想: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办学宗旨,以‘全面育人,发展特长’为办学方针,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舍中人’为具体培养目标。”这一完整的办学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的基本精神,体现了全面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我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教育本质、教育功能的深刻理解和追求,在理念上的高度概括。这一办学思想的确立,使我们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能遵循正确的方向,建立在坚实、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

近年来,我们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对办学思想的宣传、普及和研讨,不断加深对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密切结合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使其日渐深入人心,广大教职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可喜的变化。

实行依法治教,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确保学生违法犯罪率为0%;完善教代会制度,保障民主参政议政和校务公开落到实处,为教育教学“上质量”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们认为,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是一个根本性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是我校各项改革得以深入,顺利推进的思想基础。回顾几年来我们走过的历程,这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深刻变化所产生的重要意义是极其鲜明和显而易见的。

二.以主体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开展,不断深化,取得一定成效。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实现发展规划提出的办学目标,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两年来,我们以主体教育思想为理论指导,以教育科研为导向、动力,大胆改革、探索,不断创新,在改进德育工作、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一定的进步与成效。

1.以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自觉性为切入点,创设学生自我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全面推进德育建设。从确立学生是德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健全了德育领导、组织系统,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初步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和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网络。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舍中人”为龙头,在德育的内容体系,德育形式、渠道、方法、手段体系,德育的评价方法、技术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和深入地研究,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德育工作呈现出崭新的局面。

2.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为蓝本,结合我校学生和师资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展开、不断深化,成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教学改革的深入使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了明显改观。

3.稳步推进课程设置改革。主科和副科、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立体课程体系初步形成,技能课、活动课、社会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内容、活动形式、师资配备、配套制度逐步健全,为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创设了广阔的空间,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使学生自主选择成为可能。

4.围绕校级课题申报制度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健全了教研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建立了学校教育科研室,初步形成了以教科室主任牵头,教研组长分头负责的学校教研运行机制,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教研成果,学校整体教研水平有明显提高。

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两支队伍建设取得明显进步。

1.完成了学校行政机构调整;逐步完善了校长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和校内结构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教代会的民主管理、参政议政职能得到加强,学校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2.以学校食堂管理社会化改革为切入点,全面推进了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用人机制、整合校产资源以及校产资源再开发的宝贵经验。

3.干部队伍经过初步调整,在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方面取得一定进展,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知识结构、年龄结构渐趋合理,校外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措施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择优聘任、动态管理的队伍优化机制取得初步成效。

四.学校环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净化、美化、优化的环境建设目标提前实现。

紧紧抓住启动创建“省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示范初中”的发展契机,在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用近4年的时间,耗资300余万元,基本完成校园环境建设的各项任务,学校基本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1.按照建设“人文校园”、“生态校园”的`理念,制定了舍中校园总体规划。围绕创建“古诗词文化特色学校”目标,以古诗词锦句装饰教室和学校的公共场所,营造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明确了校园的功能分区和再建项目的风格、色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累计投入近100万元,新建了自来水深水井、浴室、学生大餐厅,并对校园给排水、、供电、照明、广播、通讯和闭路电视网等线路重新布局;对锅炉房及附属设备、配电室及附属设施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地提高了基础设施的负荷能力,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投入20万元,在全县农村中学率先建成了由三十台高主频电脑组成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全了信息技术课程。

4.三年累计投入190余万元,建成了成了2500平米的三层教学楼两幢,使目前学校的教学用房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思路,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卓有成效

目前“每周一诗”活动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将把特色创建活动逐步引向深入,准备用三年时间让这一特色项目在我校真正扎根、开花、结果,让每一个跨入舍中的人都能感受到浓浓的古诗词文化氛围。具体措施有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创建古诗词文化特色学校做好各项保证工作。开辟创建工作的宣传教育阵地,利用学校橱窗,定期刊出特色创建的动态、师生的教学及学习心得,形成独特的特色创建氛围。2、师生全员参与,营造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根据进度,扎实开展好“每周一诗”古诗词背诵活动,要做到“每周一诗”全员参加,不但学生要背上,老师也不例外。班级板报开辟一块“古诗词专栏”。学生人手一册古诗词的课外阅读书,定期交流阅读心得体会。每学年在教师中举行一次“经典古诗词朗诵会”,并让全体学生观看。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的第13周开展“古诗词校园文化节”活动,开展诗歌朗诵、背诵竞赛、名句接力赛、以及名句填字游戏等活动,创造良好的创建环境。

以上是我校自查情况的汇报,特申请省教育厅对我校进行考核验收。

11月10日

篇8:江苏省绿色学校实施报告

一、强化组织领导, 建立联动机制

1.加强组织建设

为切实加强对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 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 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 全体校委会成员组成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统管学校安全工作。学校还根据《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的要求, 建立健全了覆盖校园全时空的安全防范机制, 形成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分解体系。

2.坚持制度管人

学校十分重视通过制度管人。除健全完善了涉及门卫管理、校园值班巡查、师生食堂卫生等的十项制度以外, 还制订了学生课间安全管理、学生集散护送、接送学生车辆安全管理等制度。针对学校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 学校又分别制订了食物中毒防控、学生意外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校舍和建筑物安全、极端恶劣天气应对等十项应急预案, 使学校的安全防范、安全保护、安全应急等措施覆盖到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从而构建起一个全时空覆盖、全面有效的师生安全防护网。而每学年初与全体教职工签订的《安全责任书》, 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安全责任。

3.实现内外联动

学校与海安经济开发区交巡警中队、海安经济开发区中心派出所、海安火车站铁路公安派出所建立了综合治理、护学值勤、规范接送学生挂钩对接工作制度, 与学生家长签订了《学生安全教育管理责任书》和《接送学生车辆管理及学生上放学交通安全责任书》, 从而形成了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和平安创建联动机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 强化安全意识

1.营造安全教育环境

学校在教学区及活动区张贴了许多安全提示语, 提醒学生注意活动安全;在师生食堂张贴了食品卫生知识条幅, 提醒食堂工作人员及广大师生注意食品安全;在校园主干道两侧及学校门前公路两侧竖立了交通安全警示牌, 提醒大家注意交通安全。

2.开展常规教育活动

学校通过进行国旗下讲话、上好班会晨会课及制作板报橱窗、开展红领巾广播等常规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宣传。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 安全知识是其重要内容;每周二的晨会课是学校规定的安全专题教育课;每月一期的学校橱窗及班级黑板报都有涵盖防火灾、防触电、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食品中毒、防网络诈骗等安全知识内容;学校红领巾广播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安全知识宣传等。

3.开展专题教育活动

在开展常规安全教育活动的同时, 学校还抓住各种特殊节点, 开展专门的安全教育。例如, 每年3月是“安全教育月”。每到这时, 学校都要结合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 (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 制定周密的活动方案, 并认真付诸实施。每年的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在此前后的防灾减灾宣传周, 学校在进行相关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的同时, 还组织全校师生开展紧急疏散演练。这样的演练活动, 不仅强化了师生安全意识, 更使他们清楚了紧急疏散线路, 增强了出现突发事件时的逃生本领。每年的全国法制宣传日———12月4日, 我们都要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法律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此外, 在“6·26”国际禁毒日、“11·9”消防宣传活动日和“12·1”世界艾滋病日等, 我们都要开展相应的专题教育活动。

专题教育活动和与常规教育活动的有机结合, 有效增强了学校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 提高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三、加大经费投入, 增强防范能力

2011年以来, 学校先后投入近30万元, 从人防、物防、技防三方面增强了校园安全防范能力。在人防方面, 学校按规定聘请了两名保安, 并为他们配备了电警棍、强光手电、警用催泪喷射等装备。在物防方面, 学校购置了40多个灭火器;为所有教室都安装了防盗门窗, 确保了教室内全套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安全。此外, 在校园周边道口, 学校树立了警示牌, 并在路面划设了人行横道线, 安装了减速带。在技防方面, 学校沿校园周边围墙安装了先进的电子围栏周界报警系统, 在校内各重点区域安装了20多个高清摄像头, 在微机房等处安装了监控系统。所有电子监控系统都与公安系统联网, 一有情况发生, 学校安保人员和公安部门即能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四、顺应时势变化, 突出工作重点

学校安全工作不仅涉及范围广、社会影响大、工作内容多, 还具有时势变化快的特点。因此, 海安经济开发区实小根据时势的变化, 调整工作举措, 突出工作重点, 以增强安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春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 学校即加强食品卫生宣传教育, 提醒食堂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工作, 教育学生不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同时做好个人卫生工作。夏季天气炎热, 是儿童溺水事件多发季节, 学校就扎实加强防溺水专题教育, 提醒学生做到“六个不准”: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秋季气候干燥, 是火灾事故多发季节, 学校就教育学生不玩火, 更不放野火, 以确保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冬季不少路面结冰, 人在行走中很容易摔倒甚至摔伤, 学校就教育学生走路时要避开结冰路面, 无法避开时则要减速慢行, 确保自身安全。

此外, 在个别地区出现涉及校园的侵害案件、失窃案件或交通事故时, 学校便及时加大校园安全防范力度, 切实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上一篇:四川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下一篇:心语荐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