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024-08-05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用10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灌阳县观音阁中心完小 潘芳勇

【内容摘要】: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然而语文学科最大的特性除工具性之外,更重要的是其人文性。而对人文性特点体现的方式之一,就是来自语文教师对学生情感、情操、心智、人格、品质的培养。这就是说语文教学除教学生学好语文和必要的语言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情感的陶冶与熏陶,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本文主要是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 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者,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

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既然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相同,那么阅读同一文本就应该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情感反应。因此,教师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全方位地去感受体验文本中的感情,并说出、写出读后的感受和体验,使学生受到文本情感因素的熏陶、感染。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一)语言感染

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每次,我在读课文时,教室里静得出奇,学生都沉浸在文本的情境中,读完一篇课文,学生总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每每 我都会陶醉其中。

(二)表情感染

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景界,身临其景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三)情景渲染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四)实物演示

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五)表演体验

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的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学生们眼眶里噙满了眼泪,伴随着一片呜咽声。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三、教师要做好评价反馈工作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应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老师的教学活动提供自主的空间,评价具有激励、调控、导向功能,但不恰当地评价也具有抑制、误导的不良作用,因此,一个恰当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评价的权力不止属于教师,评价的主体应是学习活动中的同伴。他们在自由交流过程中,成长的不只是知识、能力、思维,还有思想,情感等等。其次,教师也是学习活 3

动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涌现、迸发的催化剂。不同的学生,其个性方面也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的评价也应因人而异,如对待大胆、外向的学生,既要肯定其积极性,也要避免一言堂,注重培养学会交流;对于胆小、内向的学生要多加鼓励,如“你的想法很新颖”,“不要紧,大家都在认真听”等等。另外,从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来看,其发展水平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因此,教师也须根据不同的情况,予以相应的评价。这样,就避免或减少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由于不当评价产生的畏难、打退堂鼓等不良倾向。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喜悦中有效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

四、小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个人参与实践过程中对各种经验的体验结果,这种体验,一方面取决于他自己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机体体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因教师、同学对自己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产生的积极的经验或体验。因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构建过程是师生实践的过程,活动的过程,是在相互评价中师生、生生互动提高的过程。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其本质,使其免于流于形式、徒劳而无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总之,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培养美好情怀,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篇2: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基础课程标准》提出教学中要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特别强调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其基本内容是: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是学生学习、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首先,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与知识技能教学目标培养和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培养结合起来。其次,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和掌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积累愉快的体验,不断增进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三,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克服困难、质疑、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端正学生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第四,要善于挖掘学生身边的数学题材,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习惯用数学的眼光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为与课程目标相迎,就必须从小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数学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数学教师本身应具备积极丰富的情感。1.教态要亲切,语言要和蔼。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恩做了许多实验,最后得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率=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可见教师的情绪在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春夏之交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低落。为改善这种状况,我总会以活力的状态、亲切的笑容、激情的师生问好调动气氛,学生往往被感染,充满兴趣的学习。

2.数学教师要会自我调控感情。课堂上展现的是教师积极向上乐观的一面,个人烦恼和不快应抛掉。针对学生的错误能泰然处之,能和学生贴心,点拨和启迪。这样,必定能感染学生,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

3.作为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努力钻研业务、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观念,具有敬业精神,由此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二、不要偏爱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

1.学生需要尊重。学生是需要尊重的,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各有不同。我们不要用主观的喜好面对他们。他们是具有平等人格的生命个体,我们要学会“蹲下来看孩子。”

2.不要偏爱。后进生是受伤的花朵,更需要老师格外的扶持,格外关心。如果教师对后进生冷淡训斥,歧视甚至放弃,无异于对受伤的花朵再砍一刀,只能促使花朵过早枯萎和夭折。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不但需要用知识丰富他们的思想,还需要以关怀与爱去温暖他们稚嫩的心灵。教学要民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偏爱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漠不关心,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

3.及时评价。作为教师应不断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赏识学生,评价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捕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给予鼓励。这样,不但能调整学生认知行为,而且在情感上也能产生积极的效果。

三.课堂教学中贯穿“情感教育”。

没有兴趣,学习就是沉重的负担。而这一点,在写教案设计目标时就应有意识。1.设计目标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新课程新教法中,我重视由情感引发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的时候,采用故事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很快让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做的:上课一开始我问,同学们,你们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吗?同学们说听过,我接着鼓励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故事中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老师这里就有4只丑小鸭,它们都遇到了难题,只要解决了这些难题,它们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丑小鸭解决难题吗?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他们都说愿意,于是学生很自然地复习了旧知连加连减,在故事中提出数学问题,不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而且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精心选取教学内容,创设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1)教材中很多内容并不是要教师面面俱到,而是根据例题进行取舍。如在讲二年级下册“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时,我让学生在游玩中自由组合,不光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解决了游玩中的数学问题。(2)根据形象思维占小学生优势的特点,抓好直观教学,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具体性。(3)小学生爱玩爱动,强化观察、制作实验活动,让他们多种器官并用。(4)小学生注意力不能持久,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益于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巩固学习兴趣,保持旺盛的情感状态。如适当开展小游戏活动,作律动操,都是成功的实践经验。

3.多元化评价,在成功中学习。心理学发现,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一些触摸不到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访谈、问卷、利克特量表等方法进行评价。学习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需要。成功会使人愉快、自信,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特征比较困难,于是让他们分组猜想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如果学生找出的规律不正确,就引导他们举出反例来。不管哪个组合作好、排除规律快,还是猜想错误,我都及时给予肯定与评价。这样,学生们信心十足,享受到了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

篇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从这位学者的回答可见: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十分重要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就此谈谈看法。

一、利用数学教材自身编印特色, 灵活地创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 而要创造机会, 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 日积月累, 感受、体验与内化, 从而逐步形成。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的编辑, 还是教材印刷用的纸质和色彩来说, 都是十分精妙和漂亮的, 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这为老师导入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节课时, 我说:“我们来一起认识一个新朋友好吗? ”学生开心极了, 我说这个新朋友就是数学课本, 我告诉学生:“这些课本是我们国家, 为我们免费提供的, 我们一定要好好读书, 爱惜我们的书。”大家都高兴地点了点头。我让学生跟我一起翻到数学课本的扉页, 扉页上印有“智慧老人、淘气、笑笑和机灵狗”, 看到这些, 学生更高兴了。有学生说:“老师, 我也很想和他们交朋友。”我说:“好呀既然是朋友就要互相帮助, 他们以后还将一直陪伴着我们读完小学的课程, 我们更要爱护我们的课本, 并且认真读书, 要不然我们会失去这些朋友的噢。”虽然课本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 但学生很开心。课前这简单的师生对话, 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了祖国的伟大, 懂得了要珍惜书本, 喜欢交朋友并知道朋友之间要互相帮助, 促进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在课堂教学中, 要切实用好教材, 密切结合数学课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才能扎扎实实地实现。

二、认真挖掘数学教材内容, 恰如其分地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丰富多彩, 知识连贯有序, 深入浅出, 可以让学生很轻松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是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教师课前认真钻研教材, 利用智慧灵活运用。

例如,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分钟能干什么》这一节课时, 教材似乎内容不多, 但想顺利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却并非易事。对此, 我花了较多时间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细心研究, 吃透教材, 认真备好课, 大胆创新。上课伊始, 我首先让学生观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录像, 当时有一个60秒的倒计时画面, 让学生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这样安排的意图是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 为新知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资源, 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多给予机会让学生敢于发表意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并让学生在与同学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互相帮助和支持中, 感受同伴间的友谊和真诚, 从而愿意与他人交往与合作, 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培养合作精神。

三 、联 系 、运 用 生 活 实 际 , 培 养 学 生 的 情 感 、态 度 与 价值观。

小学生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学生在学习时, 按实物计数能力与口头计数能力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更鲜明、强烈。特别是在应用题教学中, 学生思维语言水平尚低, 更需要实物和动作参与其中加以支持和补充因此,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 要联系和运用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比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小熊购物》时,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真切的购物环境, 我先要求每位学生从家里带至少一件玩具到教室, 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 找了学校的一间空教室, 制作了一间仿真的商店, 在柜台和货架上摆上了各式商品标明了商品名称、规格、售价等信息, 并到小商店购买了各种面值的样品人民币。来到这间商店, 每个学生都惊呆了。我告诉学生活动的注意事项和要求, 在小组内选出两个“营业员”、两个“顾客”分别扮演“小熊胖胖”和“小熊乐乐”。“小营业员”与“顾客进行买卖活动。在买卖活动中, 学生扮演角色, 彬彬有礼地报出货名、数量、价格, 认认真真地填写购物小票, 计算钱数, 付了多少元, 花了多少元, 还应找回多少元, 算得非常精确。活动中学生相互评价, 看看两个“营业员”谁的生意更红火, 哪个“营业员”最优秀, 谁买的商品最实用, 并简单说说商品的特点。

篇4: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科学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那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以下从三个方面浅说在数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初步实践和思考。

一、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观念,细心研究数学教学规律,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开展调查研究,力求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数学诸多心理因素的根源,为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现实基础。

【案例1】如教学测量长度的方法,我选取学生身边熟悉的东西进行测量:测量课桌有多长?先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再提出问题: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让学生自己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开展测量活动,经过实际测量得出:“课桌有4枝铅笔长;课桌有3个文具盒长;课桌有4拃长;课桌有60厘米长。”等许多不同答案。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明白由于测量的标准和使用的单位不统一,所得结果也不同。单位的不统一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的不方便,使学生体会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在数学教学中,我注意根据教材内容运用游戏、实际操作、竞赛等方式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态度与他们对数学的认识、价值观及情感等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只有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在学习过程中来不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数学学习中能刻苦认真、谦虚自信、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

二、在科学方法和能力方面培养

科学方法是形成科学态度价值观的基础,科学方法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与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与随意性,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实事求是是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核心。在数学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认识以下三点:

1.联系实际生活,展现知识结构,渗透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我们学生学习的大量书本知识均来源于古今现实生活实际,这就为我们学生引入新知识提供了大量的形象、具体真实的背景材料。也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價值,为学生具体地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客观的形象事例。

【案例2】 如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直线平行、平行四边形等概念,这些知识生活中的光线、铁轨、窗户等事物的数学的抽象物。“有趣的七巧板”蕴涵着线段平行、垂直概念。在学习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后,教材安排了“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利用图形来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通过具体测量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到有关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潜移默化的发展了学生的顺序抽象概括的意识和能力,获得利用几何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的切身体验和实习经验。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性的重要。

2.鼓励学生从数学角度描述客观事物与现象,寻找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因素

我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身边的事、善于分析遇到的现象的习惯,到社会中去如打折问题;家庭购买汽车的收入和支出问题;汽车所开路程和汽油的消耗比例问题;每天上学途中骑车的速度、路程和时间问题;上学骑车遇到顺风、逆风或者刮风、下雨时的速度和路程、时间问题;骑车上、下坡的角度与省力、费力问题;自行车前后轮与车轴转动的圈数关系;秋游时学生人数与汽车车辆数、座位数的问题;学生使用的课桌边缘、笔记本边缘、操场上的单双杠中都有平行线的概念;哪位优秀生有望被选上作为推优生的概率统计问题。社会处处充满数学,作为一个现代的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社会现象,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在现实中采撷教学事例,为解决问题服务是十分重要的。

3.在教法上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组织、科学编排,通过介绍生动、有趣的典故、发现史,或适当、合理地运用图片、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深奥的原理,促进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了再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在教法上多下功夫,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水平,加强数学的应用实践环节,注重用数学解决学生身边的问题,注重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展开数学教学,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重视在应用数学中传授数学思想和方法,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内容的主线,通过“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体系,多角度、多层次地编排数学应用的内容,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磨练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人人都能学好数学,人人都能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也就是数学教学要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所以,在教学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对学生自信的培养,使每个学生都能相信自己能学好数学,在学习中能得到成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信任。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取得进步和成功时,及时肯定和表扬;当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时,及时鼓励和安慰,给他找小帮手,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爱、宽容和信任,消除学习中的紧张情绪和恐惧心理,把教师的期望转化成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克服一切困难,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在教学实践中,把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交给不同能力的学生去解决。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激励机制,如奖励、表扬,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体会自己的成就,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成功的欢乐,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愿学的心理倾向。

篇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动力,又是科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在新课改下的科学教学中,教师从创设情景、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等方法,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篇6: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蓝 甜

摘 要: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在语文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加以培养,不仅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更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好好学习,因此语文教学要担负起这神圣的使命。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次,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课堂教学艺术,教师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敞开心扉,坦诚地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流。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从以下方面实施。

一、注重文本的朗读与感受

现代阅读观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体。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因此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朗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作用,也便于学生从个体角度深切体会文章的情感因素。所以,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老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声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除朗读外,语文阅读教学中还要注意运用默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其他阅读方法感受文本的意蕴。例如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课文配乐朗诵,而后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随音乐朗读,学生相互点评朗读。整整一堂课,在反复朗读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而且在朗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敬爱的周总理的高度赞扬和深切缅怀之情。在第二节文本阅读课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表达了自己阅读课文后的独特情感体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中得到了培养。

二、重视文本的阅读与体验

现行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包含了丰富的思想情感,即使是一些说明文,也写得趣味盎然,引人入胜,蕴藏着作者的审美情趣。为了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拨动情感之弦,使抽象语言文字的学习变得情趣盎然,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形象的方式可采用以下几种。

1、表情感染。小学生的情感是具有感染性的,在一定条件下,小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用爱憎分明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表情以及身体动作去激发学生、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朗读时面部所表现出的喜怒哀乐,手势中的握拳摆手等等。让学生在你的各种表情中不知不觉地走进文中境界,身临其境般地去领悟文章内涵。

2、语言感染。语言是人们交流情感的重要信息,具有直接的感染性。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因此,教师用爱憎分明、抑扬顿挫的声调,真挚的语言阅读,能叩击学生的心扉,激起他们的感情波澜,从而使深刻的道理渗透到学生的心田。

3、画面渲染。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非常广泛,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赏心悦目的艺术世界,美妙神奇的童话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能引导学生畅游其中,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因此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画面去激发学生的阅读情感。

4、实物演示。一幅幅画面吸引着学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给学生观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在引导一年级学生阅读《看花灯》时,我问学生:“课文中都写了哪些灯?你还见过什么样的花灯?”然后用多媒体课件,把正月十五灯展的各种花灯呈现出来,再让学生在原文中标画出相对应的句子,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并由对现实的感受转到对语言文字的赏析上,学生朗读这些句子时,充满感情,沉浸在语言文字描述的美丽情境之中。

5、表演体验。体验指的是少年儿童通过自身的经历和实践,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过程。语文课堂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引进体验教学思想,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章和句子所要表达的精神。如在一次口语交际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模拟在具体情境中扮演一个社会角色。如老人、妈妈、售票员、路灯管理员等等,体验其中的苦与乐。学生们兴趣浓厚,纷纷按要求不折不扣完成。口语交际课上,学生们争相表演,表达了内心要讲的话,抒发了请求、抱歉、赞扬、悔恨等感受,整个课堂被一片真情包围着。课后,他们一气呵成,写出来的文章构思精巧,情节迭宕起伏,发人深思,引人入胜。

篇7: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较高的技能以适应和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需求,而且需要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就成为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的成功与否与学生良好品德、健全人格的形成即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认为,它就是教学创新方面最富于挑战的环节,也是素质教育能否落到实处的最终着眼点。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物质财富。“借鉴历史、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是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情感、态度、价值观于历史教学,培养出具有深刻文化素养及身心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不良的社会思潮影响和侵蚀了可塑性极强的中学生,一些学生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对自己对社会毫无责任感,学习动机不明确,厌学逃学现象严重,甚至有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为此,作为一名多年兼任班主任工作的中学历史教师,我深感在新时期历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在太重要了。突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也是教学具有教育性规律在新课程中的体现。

新的课程标准与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其内容涵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个方面的教育。高中历史课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育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主要包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培养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即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意识,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三)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不同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新的课程标准更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相结合起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是高中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我们处在农村的中学新课改还处于摸索时期,在这样一个新旧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相碰撞的特殊时期,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陷入贴标签式的情感教育。具体表现为一些教师注重形式化,脱离具体的特定历史情境,孤立、人为地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这种教学方式不仅空洞、生硬,也是无力、低效的,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排斥和反感心理,认为你是在生搬硬套政治理论,使历史教学中这部分教育失去原有的价值,造成事与愿违。

二、新课改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 当今社会,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资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没有教育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没有引导学生对人生的负责,使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例如有一位高三学生曾对历史作这样的评价:高中三年的历史学完后,感觉就像背完一本目录。时间、地点、事件,这些乏味的数据连同统一规定的结论一起丢给我们,很难从中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其中的人性味道。这位学生的评价让我们历史教师不禁汗颜。作为人文素质教育基础学科的历史教育,竟然让我们的学生感受不到其中的人性,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学历史教育的一大缺憾。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缺少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欣赏,表现在学生心灵的枯竭,思维的定势,人生态度的世俗化以及行为方式的畸形。行为上表现为浮燥自大或自卑,感情冷漠麻木等等。又如在课堂上讲战争史中战士的伤亡学生却不以为然、对中国近代的落后挨打麻木不仁、对新中国的艰难漠不关心等等。又联想起历史课上播放《南京大屠杀》片段时,面对日军残害中国人民的暴行,个别学生不仅无动于衷,反而与别人在下面搞小动作,甚至还在谈笑;这些历史本应该引起学生对战争的深刻反思,由此产生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正义感,但是部分同学的反应不得不引起历史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感情世界的深思。或许可以理解为个别学生的“幸灾乐祸”出于个性的标新立异,但每次都有,尽管是少部分学生的对生命的淡漠的共性表现,决不是偶然可忽视的现象。相反,近年很多中学生对影星歌星的崇拜,丑化抵毁英雄,似乎出现了“世上无英雄仅存影星歌星”的文化“恶臭”现象;现在的一部分高中生,受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悲观消极、妄自菲薄,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外国的一切,丧失了起码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表现出不屑一顾,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民族精神表现出一种漠视甚至嘲讽,也出现了一批所谓的“哈韩族”、“哈日族”。以上事实说明中学生在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是严重缺失的,学生无论对历史知识的获得,还是在思维能力的增强上,如果最终没有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这样的历史教育,很难说是一种成功的教育。

新课改形势下,新的历史课程目标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并指出:“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是时候让历史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回归了。

三、历史教学实践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以下就自己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谈谈几点看法:

(一)、用讲述法激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时间上纵横古今,空间上囊括中外。为了帮助学生学好历史,克服对历史的陌生、枯燥感,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历史人物的活动情节,进行生动的讲述来增强感染力。如讲述林则徐这个人物形象时,过去传统方法是:介绍林则徐的成长经历,主要事迹(如虎门硝烟)及意义,再提问学生“从林则徐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哪些精神?”目的在突出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气节。而现在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的一张图片: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的林则徐蜡像,并说明经过成千上万的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在馆中。问:英国人怎么知道林则徐的?林则徐的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为什么当年英国的敌人竟成了他们崇敬的对象?这样的例子会使我们的学生信服,并会深深感受到人格魅力跨越国界的伟大力量和民族气节亘古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二)、用情境法唤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具有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学生无法直接感知、无法重复验证,两者的关系很疏远。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围绕一个主要历史史实创设情境,激趣启情,缩短历史与学生的时空感,让学生充分经历感性认识活动,如观投影、看录像、听故事、赏歌曲等,使学生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产生的特定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特定历史情景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强烈兴趣,产生学习的最佳状态。如上秦始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秦始皇于公元前259年出生。13岁他父亲秦庄襄王去世,他继承王位。22岁,举行成人加冕典礼,从此开始亲理国事。39岁,实现了国家统一。50岁病死。欧洲人称他为“中国的拿破仑”。有一本外国人写的书《影响人类历史的一百个人物》,把秦始皇列入其中。根据这段材料,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13岁时,你在干什么?22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39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50岁时,你希望自己在干什么?也就是用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感到要应该发奋学习,才会有作为的。

(三)、用比较法调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挑选恰当、鲜明、可比性强的内容进行比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点燃其灵感的火花,使他们主动参与,而且可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产生,以达到提高记忆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如通过对商鞅与张居正这两位古代改革家的比较,我们会认识到要成就事业,必须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大刀阔斧的精神;通过对司马迁和司马光两位伟大的史学家编撰史书的情况的比较,我们要学习他们的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玄奘与鉴真的比较,我们一定会为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和友好交往的国际主义精神等这些早已融进中华民族意识形态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用联想法帮助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有了很大的改观,内容也更能适应中学生的认知需求,但受到课时和篇幅的限制,在有些地方显得比较抽象,往往是经过浓缩的书面语,其可以拓展的空间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对话与交流,情感就象催化剂一样,有力推动着联想和想象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当联想和想象递升到一定高度时,又会反过来促进情感向更高的阶段攀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都从不同的侧面说明了情感与联想和想象之间的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学生,愿意根据自己所储备的知识信息,针对教材的空白之处,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超越时空,走近历史,与历史进行身临其境的接触,触动历史的脉搏,加深对世界的认识,最大限度的释放自己情感。如讲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这部分内容时,可让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包括地理、语文、生物等学科的知识,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等展开想象,讲叙泼水节、那达慕等节日的概况;诵读《木兰辞》、《敕勒川》等优美诗歌;还可以表演历史短剧,这样的历史课堂气氛一定会很活跃,师生之间距离也会由此拉近,课堂教学效率也会得到提高。

(五)、用辩论去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

辩论是最具激情,最富有挑战性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挑起问题,让学生去辩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起到教师起不到的作用,同时也是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突破的重要途径。例如:结合必修一第二单元相关内容“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根据这一主题设计了论题:正方:“没有鸦片中国就不能接触到近代文明。”反方:“没有鸦片战争,中国迟早也会进入近代化。”通过辩论,使学生明白:侵略、抢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发动战争的主观动机,带来近代化只是客观效果。近代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即使没有鸦片战争,中国也会以别的契机进入近代化的。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感受到落后是会被挨打的,作为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的崛起而读书的历史责任感。

(六)、提供材料,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由于历史课文是粗略地介绍历史事实,教学时,我让学生呈现课前收集的历史材料,如图片、故事、文字、名言警句、诗歌等,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去伪存真。同时我提供大量的史实材料,如图象、文字等,如在历史学习中,我带领学生接触哲人的思想,诵读政论家的言辞,领略文者的诗句,钦佩武者的韬略,有时候让先人的墨迹呈现于学生眼前,有时候让历史的旋律和歌声氤氲于学生耳畔,有时候让真实的历史纪实镜头震慑于学生心魄。同时结合现代教学媒体技术,丰满历史事件和人物,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变得真实、生动、丰满,激励和吸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索,从而促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发展。如在上《马关条约》时引出《春愁》这首诗,并配以“阿里山云海”的图片为背景。茫茫云海、美丽富饶的宝岛风光,配上这首《春愁》,一种思恋故土、痛恨侵略、渴望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和早日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责任感跃然纸上,从而非常巧妙的将当今热点“台湾问题”镶嵌其中,使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让学生回到历史,进而回顾台湾发展道路的不平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希望台湾早日回归的热情。

(七)、分析史实,深化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比较等活动,对具体史实进行分析,弄清重点、难点,认识历史事实的实质,找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形成科学、系统的历史表象,深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心灵世界强烈的反响和共鸣。例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南宋时期“精忠报国”的岳飞;戊戌政变甘洒热血的谭嗣同等等。学生对于他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认为他们是勇敢、壮烈,是优秀的中华儿女;有人则认为他们都是自愿赴死,死远远不如活更有价值;有人认为,人为了气节、大义可以牺牲生命,但他们完全可以在不丧失气节的情况下保全生命,为祖国和人民做更多的事,死是一种逃避,是缺乏责任感。争论结束,虽然没有得到统一的答案和认识,但教育的收获就在这种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责任感。

篇8: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生产生“情感冷漠症”的原因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隔代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 人们追求物质文明, 改善人居环境, 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在农村, 大量的富余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 于是, 很多家庭只能是老人当家, 小孩子留守, 以至于汉语词汇中多了“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这样的新名词。而这一现象也就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 由于“留守老人”对“留守儿童”的管教缺少方法或是正确的引导, 也由于父母对家庭教育的缺位而缺失, 导致了“留守儿童”患上我行我素、妄自尊大的情感冷漠症。

二、独生子女与长辈宠爱

计生政策的有效实施和养儿成本加重, 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小孩, 小孩的一切似乎成为家庭生活的焦点, 祖辈疼爱及父母宠爱, 在这样的家庭“温室效应”中, 小孩要风得风, 要雨得雨, 长辈们则是“捧在手里怕摔了, 含在嘴里怕化了”。而这样的溺爱, 就促成了独生子女麻木不仁、以德报怨的情感冷漠症。

三、物质文明与唯我独尊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较为丰富的物质需求, 物质的丰富逐渐让小孩失去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朴素精神。在一些家庭中, 长辈节衣缩食、勤俭节约, 把美味的食物留给儿女, 漂亮的玩具买给儿女, 华丽的衣服送给儿女, “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了家庭的轴心。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养成了贪得无厌、唯我独尊的冷漠情感。

四、沉迷网游却难以自拔

根据笔者从教多年的经验得知:中学生处于人生逆反期, 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孩子, 在家缺少父母的管教, 在校或是学习动力不足, 或是不服从老师的管教, 或是违反校纪校规, 经不起外面的诱惑等等, 由于种种原因, 促使这些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 也促其走进情感冷漠的误区。

那么, 如何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呢?

一、创设情境, 正确引导

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创设情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及正确的价值观。如上完《散步》之后, 给学生布置一道拓展延伸题:回家后给父母做一件事情, 并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践行, 用文字表现出来, 深刻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另一方面, 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以问切的手法把脉学生, 以欣慰的心态鼓励学生,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以人为本, 适时评价

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以尊重学生为前提,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鼓励学生用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社会和自然, 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促进学生潜能的开发、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提升, 让每一个学生具有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学习动力。适时评价, 平等对待, 相信他们都能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三、开阔视野, 提升品位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 是成就人生的必由之路。借助国家对义务教育的重视, 加大对农村中学图书室的完善及不断的充实, 语文教师抓住契机, 罗列必读及选读书目, 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引导学生把更多的精力用到读书上来,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提升品位。

四、家校联合, 共同关心

明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关系, 学校教育是学生形成性发展的催化剂, 家庭教育是学生持续性发展的基础, 加强家校联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生活, 关心家庭, 关注社会, 营造一个“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的学习氛围, 品味酸甜苦辣, 感受悲欢离合,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作为语文教师, 通过多种方式、渠道, 增加对学生家庭的了解, 取得家长的理解和信任。作为学校, 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制度, 共同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篇9: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关键词:审美情趣;亲情意识;爱国情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总目标之一,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摒弃传统课堂的弊端,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完善教学目标,并借助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的价值,以期能够为学生全面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阅读想象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审美情趣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而且,也是语文魅力的有效展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挥想象力,进而去感受文本中的美,同时,也为高质量语文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秋天的雨》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悟大自然的能力,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跟随着笔者的描述去感受秋天的美好,感受文本的语言美。之后,我还引导学生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发挥阅读的价值,使学生读出作者对秋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而且,还能借助想象力来促使学生感受美,进而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二、在自主思考中培养学生的亲情意识

亲情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作为一门以人文性为特点的学科,与亲情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素质教育下,我们可以借助问题情境创设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中形成一定的亲情意识,进而促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那份无私的爱。

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怀》时,为了让学生感受文本中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也为了激发学生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在授课的时候,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①文章中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②思考文本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③“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这样的描写有怎样的好处?④为什么说是“慈母情深”?从哪些地方可以表现出这方面?……鼓励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主思考上述问题,并结合教材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对学生亲情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的形成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在小组交流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小组学习是课改以来广受教师喜欢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直接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师一言堂的弊端,对学生自主交流能力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深入挖掘教材价值,有意识地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爱国情感得到培养和形成,进而为学生健康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夜莺的歌声》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也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授课的时候,我将学生分成了不同的小组,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思考讨论“课文围绕‘夜莺的歌声主要写了什么事?”“小夜莺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在思考中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同时,也促使学生在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的同时,能够真正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精神,进而使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

总之,在小组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的三点之外,我们还可以借助语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等等,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且也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篇10: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摘要: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研究依据,根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开展了相应的地理教学实践及效果检验,结合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实际,探索实践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方法和测评。优化和完善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实践教学,为中学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培养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升中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方法

测评

新一代人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特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未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以下几种重要品质: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的思想道德以指引他们的行动;具有积极地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与对逆境的处理能力;具有对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的关系的正确认识、评价与责任感;具有高水平的科学文化素养等。由此看来,新一代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修养。因此,从中学生教育特点出发,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对他们的情况作具体分析,有的放矢,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中学教育特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育模式,使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教学更具有实操性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实践

1、图片资料分析法

图片、资料分析法可以借助多媒体,利用图片、录像、卡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其形象、生动、鲜明的特点,容易引起学生联想,使学生印象深刻。

教学案例

展示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 观察学生在讨论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对环境的态

度。

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多少与深度,在表述这些环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漫画,并说出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对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42]。

2、情景剧教学法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地理价值观教育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课间剧、角色扮演法,环境情景可以培养学生的价值体会,提高理解和谅解他人的能力,使之能站在别人的价值立场上考虑问题并理解其行动。利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时,角色可以全部由学生自己来课间剧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多元智能,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性。

教学案例

在广东省发展核电是否利多于弊?(以大亚湾旁边建核电厂为例)角色分配:

角 色

(一)主持

(二)中国电力部长

(三)香港市民

(四)大学地理系教授

(五)环保团体代表

(六)核电厂负责人

(七)居住在核电站附近的居民

(八)香港特区政府代表

扮演同学

“在广东省发展核电是否利多于弊”这一个角色扮演活动中,每一个演员的表演如何、大部分同学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学生评委们的评判水平如何、学生角色扮演的认知差距何在、如何来加强角色学习、如何来处理角色矛盾等等,教师要认真地总结、正确地指导,以便让学生对某些角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结果分析:如果这节课教师用传统方法从文字层面上对学生讲授我国新能源的有关问题,不仅课堂枯燥、沉闷,而且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在采用上述方法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发言人数显著增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辩论法

争议性问题的辩论是培养学生价值观的有效方法,运用辩论法进行教学的关键在于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同时听取别人的想法并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在争议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原有观点中的缺陷和漏洞,从而调整、改变和提升自己原有价值观。

教学案例

1993年起,西安市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令拆除二环以内大型燃煤锅炉,改用燃油、燃气锅炉,引导污染大的工业企业外迁,汽车尾气含量是否超标与交通违章挂钩,居民楼采用集体供暖或采用燃气壁挂式锅炉,„„。

[问题辩论]市民甲:煤改气工程有利于提高西安大气环境质量。

市民乙:煤改气工程成本过高,不宜实施。

你支持那方的观点,为什么?

结果分析:通过辩论,使学生作为西安市民,了解西安市政府为保护环境所实施的措施,支持和响应政府的决策,作为地球公民,为了防止全球的大气环境污染,自己应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使学生懂得:环境无价,生命无价,健康无价[43]!

4、校园文化熏陶法

学校作为社会精神文明辐射源,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地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质是人文精神教育的“隐性课程”。通过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的作用,使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上与其认同,发挥着课堂中无法完成的一些作用。

利用地理活动的机会,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可以以互联网班级主页、墙报,手抄报,倡议书等形式来进行,如杜绝和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的号召,对“贺卡”发送是对资源浪费的正确认识,“节约每一滴水,从我自身做起”,使学生了解资源的有限性,使学生自我体验到资源危机感;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协

调,组织学生参与西安市“创卫“活动,参与大擦洗活动,利用劳动课开展绿化校园、美化校园、净化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会其行为对生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环保参与意识;通过学校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有关地理和其它学科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体现地理思想、发挥地理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增长知识、积累经验、丰富思维。

5、户外教学法

是地理学习的一种独特的方法,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最容易满足审美者对美的需要,是完善审美心理结构的原初动力。在野外观察中,教师要加以适当引导,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充分发挥想象力,细细品味其中固有的美感,从而获得最佳的审美效果,使学生获得美的感知,美的享受。这既可以培养其审美能力,又可以陶冶其高尚的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启迪和教育学生,使学生更好体验到地理的自然美因素,以达到促进自身发展的目的。能够提供直观感受,使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某一过程从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这种方法对于初、高中学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教学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学生走出教室,通过与社会、与大自然的接触,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和情感体验,提高价值判断能力,从而促进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教学案例

根据提前搜集有关资料,选择教学时间组织学生到西安北郊团结水库实地考察,观察水质污染与治理状况,实地观察,出示讨论提纲:(1)西安团结水库水质的现状如何?(2)西安团结水库水质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西安市政府在治理团结水库水污染方面有哪些举措?(4)我们为团结水库的保护与治理应做些什么贡献? 现场学生讨论,活动后要求每个学生就西安团结水库水环境的污染与治理问题写一篇小论文。

结果分析:通过户外教学活动,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在亲身观察中体会到城市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并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反思,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价值观念,进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当地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社会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

二、测评的目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地理新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知识中心论”的影响,再加之现行的大部分考试很难关注到价值观这部分的内容,所以大部分教师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是过多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几乎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有关教育。这样就无法实现《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无法适应地理教育改革趋势的需要。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中,确确实实应该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但是在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知识、技能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和评价的,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和评价。所以在现实中,各种地理考试,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在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的时候,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些外显指标去测量和评价一个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往往被忽略。所以要实现地理教育的全面改革,实现《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就必须关注对地理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测评工作。

三、测评的内容和方法

1、测评的内容

在测评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1)学生是否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初步形成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是否初步具有了对社会和自然资源的责任感,是否养成了关心和爱护人类环境的行为规范。

(2)学生在分析价值问题时是否具有较全面的价值意识,是否能善于理解和谅解别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3)学生能否批判性的思考自己对环境、资源、人口以及有关社会发展问题的态度和行为。

(4)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一些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2、测评的方法

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测评,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和观察法。

(1)问卷法:即在评价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调查、书面测试等手段,设计评价对象的相关问题,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常常用书面测试与问卷调查法,通过投射技术让评价对象回答,按照设计标准对问卷结果进行分

析量化,从中了解他们的认识和观念。

(2)访谈法:师生之间的沟通和访谈是评价学生各种情意表现的有效方法。教师可以从与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团体座谈、公开讨论,或者偶尔的闲谈中了解他们的态度、兴趣或价值观等。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姿势、表情、声调,还可以通过追问要求学生澄清或具体说明对某些问题的看法,所以能更准确,深人地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要通过访谈有效了解学生的真实情意状态,教师要得到学生的信任,要保持温暖、积极倾听的态度,要在访谈前准备大量清晰、简要的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大胆、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3)观察法:主要是通过行为对比观察,来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虽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知识和技能那样外显出来,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如对比被试者在环境意识方面的行为差异,是否随手乱丢垃圾,攀折花木,乱踩草坪等,通过对学生某典型行为、举止、习惯的考察,也可间接地反映出他们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白文新.地理教学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 郭文毅.地理新课程价值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天水师范学院学报.[4] 陈松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教学研究.[5] 杨叔子.科学与人文相融则利,相离则弊,高教探索.[6] 刘学梅.谈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设计,地理教学.[7] 李连科.价值哲学引论,商务出版社.

上一篇:学习林工精神爱岗敬业演讲稿下一篇:推广普通话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