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2024-07-19

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共6篇)

篇1: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乡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发展与群众诉求矛盾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农村新政策的执行中产生的新型社会矛盾逐步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且呈逐年增长之势。在试点农村宅基地颁证过程中,各种矛盾表现比较突出。政府各种惠民政策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矛盾突出。我乡移民安臵点,部分移民对土地问题、房屋问题诉求多,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实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访、闹访问题仍无法彻底控制。

二是农村综治维稳、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农村社会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乡、村两级定期开展各种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落实措施解决。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对社区矫正人员一人一档管理;对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管理;对重点上户等重点人员定期上门沟通疏导、掌握动态;对流动人口管理仍未规范,由于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难;对精神病人高度关注的特殊人群,农村精神病人由于家庭困难绝大多数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给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三是农村文、教、卫、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群众反映很好。农村垃圾池、农家书屋、村健身场所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群众积极性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农村网络信息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对农村网络信息的要求较高,有待进一步普及落实。

二、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是基层组织者法律知识欠缺、工作方法简单。村、社基层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对于一些政策规定自身未吃透,解释工作开展困难,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层组织工作浮于表面,对可预见的矛盾没有做过深、过细、过实的工作,不能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二是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利益化的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忽视社会管理,缺少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对群众关心不够,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动迟缓、水平不高,组织力和号召力不强,群众有了矛盾直接找乡、县解决,甚至采取上访、闹访等方式,从而影响社会治安。

三是基层综治工作有待加强。对特殊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其中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基层力量薄弱,对重点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空档问题,乡镇基层力量严重不足,有待加强完善。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策

要减少影响农村安全稳定的因素,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针对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是面广量大的各类矛盾这一特点,要建强基层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吸收具有一定学识、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法律知识、会做群众工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加强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

三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村社干部缺乏法律知识是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广泛开展法律进农村、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要诚信守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加大对群众的心理疏导,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避免非理性的冲动。

四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村基层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要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顺利开展农村基层综治工作。

篇2: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镇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近年来,……镇按照十七大“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出了诸多有益尝试,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

一、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基础。一是抓好镇党委自身建设,提升管党水平。坚持民主生活会常态制,建立班子成员早会制度,促进党务公开,保证党内民主。建立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对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方针政策、总体要求以及相关具体政策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化宗旨意识,坚定群众路线。紧密结合……实际,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激化纳入党建工作规划和工作计划。党委书记要担负起社会管理工作的领导责任,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服务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以自身行动影响和带动基层。

二是抓好农村党组织建设,保证队伍素质。大力抓好项目书记产业党员培养,结合村“两委”换届,将“政治素质强、致富能力强、服务群众观念强”等“三强”型农村优秀党员选进村党组织班子,保证了村支部书记队伍的指导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整体素质水平。规范开展党的组织生活,切实做好“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工作,注重党员党性培养。建立党员志愿服务承诺制,抓好农村党员志愿者工作,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在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广泛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组织联系困难群众帮发展、党员联系群众访

民情活动,扩大党组织服务群众范围。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测评活动,以群众满意为唯一测评标准,不断改善服务群众质量,保证农村党的队伍素质。

三是抓好农村社区党组织规划建设,确保组织领导。继续推进“双先双覆盖”工程,按照党建先行、规划先行的要求,在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结合……镇实际情况,规划建设……等示范社区。先行成立了示范社区建设领导小组,注重社区建设的相关政策宣传,严格按照中央及省、市、县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指导社区建设,规范征地拆迁等相关行为,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积极推进了社区建设工作的科学规范化进行。

四是抓好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机关等领域党组织建设,提升管理层次。成立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人员经费,促进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实施党建“凝聚力”工程,选派机关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务工作志愿者,广泛开展“七星级”企业党组织创建活动,着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层次。大力开展“思想作风纪律建设”活动,改进机关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实现机关效能提升。加强站所建设,切实提高各站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农村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做好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镇政府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深化实施“三级联创”工程,促进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牢固树立公仆意识、服务意识。镇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各部门在各村设立服务代理站,实行为民服务代理制,零距离、无缝隙、主动式和全方位地为群众服务。坚持“不与民争利”,优化、强化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积极对上争取资金70万元,全部用于解决教育债务。建立村级动态监测机制,派干部包村落,让领导包管区,将农村社会管理纳入政府职责范围,总体实现了农村基层社会的统筹监管。建立了“村情档案”,及时了解村情民意,方便解决矛盾纠纷,提前掌握信访苗头,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切实维护了基层社会稳定。

二是坚持和完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领导监督。注重加强教育培训,提高权力机关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法律和政策水平,保证其领导监督权力的高质量行使。坚持和完善选举制度,严格按选举法规定的选举制度办事。政府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和帮助,完善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度,保证会议高质高效率开展

(三)加强农村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一是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水平。按照能人治村要求,加强农村干部队伍建设,结合村“两委”换届,实现全镇村“两委”成员交叉任职比例达 %,“一身兼”比例 %,“三高三强”型人才达到 %,有 名党员致富能手被成功培养成村干部。实施“递进培养工程”,将农村优秀人才纳入“农村后备干部储备库”,加强后备干部培养,积极培养选拔年轻干部、致富能手和妇女干部。持续深化“能力提升”工程,重视干部队伍的能力建设,深入开展冬季集中整训活动,统一干部思想;明确工作目标,制定科学的考核方式,加强培训,严格考评,使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社会管理能力。加强大学生村官培养使用,大胆交任务、压担子,帮助成立“大学生村官远程教育志愿者服务团”,在服务农民的实践中锻炼成长,先后有 名大学生村官考选为公务员,村大学生村官 成为全县第 个大学生村官党支部书记。

二是培育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公共服务。镇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与支持,大力促进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的发展,通过它们提供大量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农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解决广大村民的归属感,增强凝聚力,使其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随着社会转型的逐步深入,我国社会结构也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基层社会更面对着众多的新问题与新挑战。就……镇而言,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地矛盾逐步凸显。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征用了大量土地,特别是在用地集中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如,*村人口*人,耕地面积*亩,*等*个项目征用土地*余亩,对依靠种地为生的群众影响不小,如何在新形势下保证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工作等需求,这无疑给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是大量“两新”组织注册经营。“两新”组织从业的白领人员思想活跃、流动频繁、需求多样,使得传统基层农村党建面临新的挑战。

三是大量文体团队活跃在基层。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不断高要求,基层群众自发组织、自愿参加了各类文体团队,这些团队已经成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但需要予以正面引导。

四是大量失地居民的转型。随着**的规划建设和县**战略的实行,大量农民变身为市民,生存环境及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城中村支部书记如何凝心聚力,服务城镇建设;如何引导居民抓住机遇,成功转型、加快富民强村步伐。这些问题,对村

支部书记思想素质、能力本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五是大量社会摩擦出现在基层。动迁矛盾、房屋装修、群租现象、劳资纠纷、医患冲突、交通问题、消防安全等社会摩擦集中出现,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课题。

三、新形势下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为有效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社会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抓好农村基层党建创新工作,提升服务社会管理水平势在必行。而基层党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和战斗力的基础,须主动出击,既要加强思想理论体系的创新,也要做好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要探索建立“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负责落实、业务主管单位协同配合”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社会管理格局,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

一是改革基层组织设置。进一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加强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探索“联村并点”模式,加强小村党组织建设。按照“场所共用、资源共享、独立办公、各负其责”的原则,创新村级组织设置,逐步合并人口较少、公共资源较少、无办公场所的小村,实现场所共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目标。探索“产业+支部”党建模式,加强产业强村党组织建设,增强为民服务能力,促进党建与产业共赢。

二要转变工作方式。农村党支部的功能应由“指导型”向“服务型”转变,寓管理于服务中,引导群众提升素质,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构建和谐新社区;带头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带头创业致富、为民谋利,在群众中树立起可信、可靠、可敬的形象;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的建设,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筑牢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组织根基。

三是重视队伍建设。进一步发挥基层党员干部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党务工作者队伍。各级党组织一方面要派干部担任或兼任新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另一方面要拓宽视野,有计划地物色、培训和培养一支素质高、工作积极、热心党务,在群众会员中都有威望的党务工作者队伍,建立长效机制,提高新社会组织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效。争取青少年群体,占据主动性。在社会发展的潜力,正确引导,会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发挥好“党工团”的作用,积极探索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切实推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顺利展开。

四是拓宽管理领域。进一步发挥“两新”党组织在加强社会管理中的协同作用。要变管理于服务之中,建设好服务型党组织,大力推广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要继续推进非公企业“双强争先”活动;要及时配强配好党组织,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力度。

篇3: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按照农业部、省、市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文件要求, 自2009年以来, 河北省迁西县把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做为农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总体目标, 通过强化管理, 摸清了全县资产、资源存量, 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壮大了集体经济实力, 增强了集体服务功能, 对迁西县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以开展“农村财务管理达标年”活动为抓手, 从建立健全农村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入手, 出台了一系列财务管理文件, 建立健全了农村财务管理委托代理服务制, 制订了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工作流程, 417个村全部进行了清产核资, 目前全县资产总额14.33亿元, 其中货币资金2.05亿元, 固定资产8.4亿元。农村集体资源总面积163万亩, 其中集体所有农用地面积151万亩, 建设用地总面积7.6万亩。摸清了迁西县资产现状, 为村级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程序化轨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第一, 提高认识, 宣传发动。按照农业部、省、市相关文件要求, 利用公开栏、广播等形式进行广泛宣传, 使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加强财务管理的意义所在。

第二, 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为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 县委、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及时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任组长、农工委书记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县财务管理领导小组, 办公室设在农经中心, 具体负责全县集体财务规范化建设的指导监督。及时掌握各乡镇运作中的具体情况和存在问题, 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各乡镇、村也相继成立了领导小组, 层层落实责任, 形成县、乡镇、村三级齐抓共管, 健全了一级抓一级的工作机制。

第三, 清产核资, 强化重点。着力抓实财务清理基础工作, 界定权属、重估价值、核实存量、登记产权、整章建制。为进一步

心采取召开调度会、现场观摩会、工作进度汇报会等多种形式, 制定工作进度月上报制度, 实时掌握工作进展, 解决工作难题。

第四, 加大力度, 重视培训。以加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为主线, 着力提高农经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每年举行5期集中培训, 培训对象主要是乡镇主要领导、农经站长、农村财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 培训人数达1058人次。通过培训使乡镇领导明确具体工作目标及其担负的责任, 业务人员切实掌握相关政策、法规, 做到了规范化操作, 为财务管理提供保障。

第五, 全面权衡, 选好试点。根据各个乡镇实际, 如领导班子、群众基础、所处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考虑, 采取“试点先行, 带动全县”的工作策略, 选定三屯营镇、白庙子乡两个乡镇, 开展建立农村集体财务监管机制的试点工作, 试点乡镇严格按规定步骤、标准规范运作, 通过试点乡镇情况看, 使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增加, 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最大限度地实现集体财富的保值增值。

三、存在不足

第一, 农经管理队伍不稳定。对于村会计人员基本是随着两委换届而变动, 一届村班子, 一任新会计, “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严重, 直接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连续性。

第二, 村干部财务管理的意识淡化。税费改革后, 有的村集体统一经营收入甚少, 历史遗留的债务较多, 集体资产存量很少, 且存在闲置、丢失等现象, 有些村干部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满于现状, 增收、创收意识淡化, 存在等、靠、要思想, 制约着集体经济快速发展。

第三, 农经执法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 造成了农经执法的弱化。

四、工作建议

第一, 纵观当前农村管理现状以及今后发展趋势, 制定出台具有法律效力、可操作性强并便于农经执法的农村集体财务监管的法律法规, 真正实现用法规制度管人管事, 同时建议就农经执法组织专题培训, 提升农经队伍执法水平和工作效率。

第二, 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农经队伍。农村会计做为一种职业, 实行村级报名, 乡镇考核聘用。

第三, 随着迁西县财务规范化监管网络的建成实施, 进一步加强农村主要干部及财会人员的培训, 提高农经政策法律法规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要以加强财务管理为突破口, 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入手, 真正使财务管理置于“阳光”下操作, 做到干部清清白白, 群众明明白白, 规范村组集体财务运营程序, 维护农民群众利益, 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努力开创“十二五”农经管理的新局面。

摘要:2009年, 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成为农经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和总体目标, 河北省迁西县成立财务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 并加大宣传力度, 重视会计队伍培训, 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促进集体经济健康稳定发挥积极作用。

篇4:咸宁市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调研

一、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乡镇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队伍建设逐步加强。乡镇财政所管理体制彻底理顺,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建设问题纳入各地财政部门的议事日程。

二是“乡财县管”改革不断深化,乡镇财政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切实加强乡镇部门预算管理,建立缓解乡镇财政困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断规范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经费管理。严格乡镇账户设置,规范乡镇票据管理。

三是乡镇财政专管员制度建设强力推进,专管员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专管员全覆盖,建立健全专管员信息管理制度,扎实开展专管员培训,积极落实专管员下乡补助政策。

四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基本建立,监管成效显著。

各县(市、区)乃至各个乡镇都成立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管领导小组,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落实领导专班的运转效能,充分发挥农村财政管理局履行日常监管工作的职能作用,加强财政内部科(股)室的协调沟通机制,从根本上理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体制。

建立监管机制,通过统一监管台账、统一监管档案、统一监管流程、统一监管制度,加强票据管理、印鉴管理、资金拨款审批、资金盘库等各项基础管理,确保监管工作有序进行。

创新监管方法,突出抓好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和实效性。

五是规范化财政所创建工作全面启动,财政所面貌焕然一新。

明确创建目标,统一创建内容;落实创建措施,加大创建投入;严格申报程序,把握创建质量;统一使用标识,提升创建水平。

六是村级财务和“三资”监管代理程序规范,服务指导到位。

各地在财政所设立了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和“三资”监管代理服务中心,打造“一条龙、一站式”服务窗口,实现了服务代理工作的全覆盖。

出台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和“三资”监管办法,全面推行村级财务会计电算化,对村级财务软件进行全面升级,做到“三资”监管代理与村级财务委托代理同核算、共软件,并实行县乡联网。

规范财务管理,维护基层稳定,提高保障水平。

二、农村财政财务管理工作尚存问题

一是乡镇财政所履职条件差。

可概括为“五多五少”:工作职能多,人员编制少。目前乡镇财政所承担工作任务有20多项,其中仅惠农补贴就达30多个项目,而绝大部分财政所在职人员数与编制要求相差甚远,有些偏远地区财政所甚至只有3至5人;工作成本多,经费安排少。据测算,一个管辖3万农户的乡镇财政所,要保证工作正常运转和专管员切实履行农村财政监督、管理、服务职能,一年约需日常公用经费25万元左右。目前,除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惠农补贴省里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外,市级以上财政部门对财政所几乎没有经费安排,而县市区本级预算安排的经费又太少,财政所普遍存在经费缺口;贯彻落实的政策任务多,年轻化、知识化和技能型的专管员少。全市基层财政所平均人数只有11人,35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61%,大专以上学历的占总人数的39%,有的财政所平均年龄51岁,最年轻的也有48岁;旧房危房多,必要的办公用房和办公设施少。全市乡镇财政所现有办公用房中,使用年限20年以上的所45个,有19个财政所办公用房属危房,28个财政所无单独办公用房,财政所建设资金需求大,而上级财政部门安排的资金数额太小;工作任务多,待遇报酬少。目前,乡镇财政所的工作职能越来越多,专管员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责任越来越大,但工资待遇却不高。虽然乡镇财政所履行的是行政职能,但财政所定性为事业单位,也未实行参公管理,以至于乡镇财政专管员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无法落实,与乡镇同类单位相比差别较大,影响了基层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手段不强。表现在:资金信息难掌握,乡镇财政主要掌握经过财政所直接发放的补贴资金以及财政部门下拨的有关资金信息,而没有经过乡镇或是直接由主管部门下拨的资金,很多乡镇难以掌握其信息,导致资金监管存在盲区;审核把关难到位,由于专管员力量不足,加上监管条件和监管手段落后,对补助资金和项目资金的事前审核难度较大;专管员权责不对等。基层的同志普遍反映,制度规定专管员职责多,但赋予的手段少、事权小。

三、进一步加强农村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是以专管员制度建设为抓手,着力加强乡镇财政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充实专管员力量,按照定人、定岗、定村、定责的“四定”办法,落实财政所人员编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开招考录用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并建立专管员轮岗、交流制度,合理调配人员,充实基层力量,逐步建立一支搭配合理、业务熟练、扎根基层的乡镇财政干部队伍。要进一步加强专管员宣传教育,加强专管员服务于民、廉洁自律的意识和职业道德教育。要进一步强化专管员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市、县、乡三级培训计划,努力提升专管员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要进一步完善专管员创先争优和奖惩激励机制,大力开展专管员“学标兵,创业绩”活动,积极推行痕迹工作法、专管与协管同步工作法、盲区清除法、流动红旗法、星级评定法,创新活动内容和方式方法。

二是以资金监管为主线,不断强化“两基”建设。

要完善管理制度。要按照“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要求,整合现行惠农补贴项目,简化工作流程,实行统一发放,高效率、低成本地将补贴资金发放到农民手中。

要进一步明确各个环节的职责,做到信息畅通,彻底解决“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问题。

要创新管理办法,建议按乡镇成立“乡村财务代理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农村公益事业“以钱养事”和村级财务代理服务工作。

要加大惩戒力度,将信息通达、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制度化、常态化、网络化,强化村级财务常规性审计和干部离任审计制度,增强村干部责任意识和守法意识。

三是以规范化创建为重点,切实改善乡镇财政工作条件和资金监管手段。

要进一步加大制度建设力度,从基础资料、基本信息、基本流程、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使创建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乡镇财政所配备必要的办公、文体设施和交通工具。要加大乡镇财政资金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实行信息通达和反馈的网络化,提高资金监管效率和水平。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篇5: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第 1 篇:农村社会调研报告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4 篇

筹资 3.4 亿元,新建高产农田 11.8 万亩,新增耕地 8000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 4 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1680 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 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 3.5 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311 个村,惠及 50.8万人;开通有线电视 677 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 7.5 万口,卫生改厕 2.4 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440 个;建成农家书屋 115 个,农村文化中心户 721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 96%;全市 3 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 4.1 万人下降到 1.7 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

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 3 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 500 万只、年销售额 8000 万元、带动农户 220 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

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

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推进部门资源整合。加大农业、科技、商业、交通、财税、金融等有关涉农部门资源的整合力度,引导其自觉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大合唱”,同心协力把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好。具体来讲,就是要

把单项服务拓展为综合性、系列性服务,把产前生产资料、生产资金供应、产后销售、加工、贮藏、运输等环节有机地联结起来,并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切实为“三农”服务。三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业农村工作网为载体,围绕农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加强数据库建设,重点建设农业批发市场行情、农业科技成果、农村综合信息、科技人才、农业资源、农业企业、农业政策、项目开发、招商引资,以及气象、水文、抗旱防汛等数据库,及时发布符合农民需求的信息资源。

2、以服务均等、成果共享为目标,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体系。“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急不得,也慢不得,等不得。应从群众最急迫、受益最直接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抓起,从投资少见效快、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做起,积小变为大变,积小胜为大胜。一是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牢固树立农业基础设施先行意识,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发挥仙洪试验区的示范效应,重点建好百里网箱养鳝经济圈、4 万亩优质稻和 1 万亩吨粮田三大特色板块,以特色板块促进农民增收。围绕三大板块建设,抓好高产农田土地整理、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及水产基地建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设,力争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把产业板块的现代格局做出来。加强产业通道建设,把仙洪线打造成对外大连通、对内大循环的经济大动脉。二是公共事业向农村覆盖。坚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通过提供创业培训、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力实施“阳光工程”、“温暖工程”、“雨露计划”和“技能就业计划”等转移培训项目,做好市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做好农民工工伤保险工作。同时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农村社会事业,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加强生态环境专项治理。把农村污染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一方面,大力推广农业新科技和标准化生产,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我市、张沟等地的水产生产就做到了“养殖过程有记录,投入品有规定,养殖程序有规范,销售产品可追溯”,产品免检进入韩国市场,成为出口备案基地。另一方面,加大小城镇污染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严格控制城镇污染向农村排放和扩散,积极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扶持全市各个乡镇逐步建设污水处理厂。

3、以市场动作、活跃流通为手段,加快构建商业性服务体系。大力加强农村现代商业性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广大农村流通不畅的现状,让现代商业走进农村。一是发展农产

品流通服务。在改造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同时切实落实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改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依托富迪、丰联等农村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双百市场”等工程,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运行规范、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流通网络。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构建农户、生产基地、批发市场、配送中心、连锁超市紧密联结的流通链条。二是创新农村金融服务。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当前,国家加快扩大内需的方针已经确定,金融信贷政策已经放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积极支持商业金融机构在农村布局设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创新农村金融贷款担保抵押方式,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提供多渠道的资金支持。三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建立全社会参与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多元投入。

4、以互助合作、利益联结为纽带,加快构建互助性服务体系。积极培植多层面、多功能的专业合作组织。一是扶强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专合组织。培育壮大一批以龙头企业

为主导的专合组织,以“协会+实体”、“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实行订单作业,既为农民提供培训、标准化种养等经费保证,又通过公司做好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拉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的问题。二是优化由专业大户和农村党支部带头领办的专合组织。对由种、养、经销大户联合举办或由农村党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支部牵头创办的专合组织,通过业务指导、人才培训、利益协调、资金扶持等措施,促使其向健康持续的方向发展。三是扩展适应新时期农村需要的专合组织。对市场或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专业组织,加大支持力度,如社区综合服务社、留守老人帮扶组织、农村法律援助中心等。

5、以改革创新、强基固本为核心,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工作为抓手,强化措施,加强引导,稳步推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一是建立组织,延伸党的触角。以市委名义出台推进合作社党建工作的相关意见或政策,用政策手段激励农村党组织引办领办合作社,通过党建工作引领合作社健康科学发展。如在对乡镇党委党建工作进行考核时,将农村基层党组织扶持合作社发展情况及合作社党建工作情况纳入考核重要内容,实行硬帐硬结。二是加强指导,激发组织

活力。切实加强对合作社党建工作的指导力度,为每个合作社选派 1 名机关干部作为合作社党建工作联络员,指导合作社党支部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有计划地开展党建工作,激发党支部活力,实现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有效结合。同时,严格按照《合作社法》指导合作社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理顺合作社党组织和合作社理事会之间的关系,共同围绕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各个关键环节,明确内部分工,让合作社党员能力在岗位上提高、作用在岗位上发挥、形象在岗位上体现,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强化教育,提高能力素质。大力实施“党员素质”工程,围绕产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业发展需要,采取远程教育站点培训、聘请专家授课指导、社员能人现场指导、示范基地实践等方式对合作社党员进行教育培训,让合作社党员通过不同形式的学习,树立带头攻克技术难关、带头开拓市场的先锋意识,提高带头致富的本领。

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调研报告(3)

为推进新形势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工作,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我乡组织开展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调研活动,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的现状和成效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呈现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当前农村社会管理状况和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因发展与群众诉求矛盾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推进和法制的完善,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不断变化。农村新政策的执行中产生的新型社会矛盾逐步表现出来,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且呈逐年增长之势。在试点农村宅基地颁证过程中,各种矛盾表现比较突出。政府各种惠民政策理应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群众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盲目的曲解法律法规,矛盾突出。我乡移民安臵点,部分移民对土地问题、房屋问题诉求多,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文件精神落实安臵政策,多次做工作,但移民上访、闹访问题仍无法彻底控制。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二是农村综治维稳、治安管控、特殊人群管理。农村社会安全形势相对稳定。乡、村两级定期开展各种不稳定因素大排查,将排查结果及时上报、落实措施解决。特殊人群的管理控制工作日益完善,对社区矫正人员一人一档管理;对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建档管理;对重点上户等重点人员定期上门沟通疏导、掌握动态;对流动人口管理仍未规范,由于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管理困难;对精神病人高度关注的特殊人群,农村精神病人由于家庭困难绝大多数得不到治疗,流散在社会给社会,给社会治安带来隐患。

三是农村文、教、卫、公益性事业的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的要求提高。近年来,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群众反映很好。农村垃圾池、农家书屋、村健身场所等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群众积极性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的落实完善。农村网络信息管理问题日益突出,群众对农村网络信息的要求较高,有待进一步普及落实。

二、农村社会管理中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是基层组织者法律知识欠缺、工作方法简单。村、社基层工作者自身法律知识欠缺,对于一些政策规定自身未吃透,解释工作开展困难,容易造成新的矛盾。一些基层组织工作浮于表面,对可预见的矛盾没有做过深、过细、过实的工作,不能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与沟通,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二是群众基础比较薄弱。在当前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群众诉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和利益化的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忽视社会管理,缺少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对群众关心不够,发现矛盾、化解矛盾的行动迟缓、水平不高,组织力和号召力不强,群众有了矛盾直接找乡、县解决,甚至采取上访、闹访等方式,从而影响社会治安。

三是基层综治工作有待加强。对特殊重点人群的管控工作有待进一步落实、完善,其中流动人口管理、重点人口管控等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农村基层力量薄弱,对重点人群的管控仍存在空档问题,乡镇基层力量严重不足,有待加强完善。

三、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对策

要减少影响农村安全稳定的因素,提高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有针对性地改进和创新工作方法。

一要加强农村组织建设。基层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依法办事,依法管理,依法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提升基层组织做群众工作的水平,提高基层组织的号召力和控制力。

二要完善矛盾化解机制。针对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的主要是面广量大的各类矛盾这一特点,要建强基层调解组织。完善人民调解队伍结构,吸收具有一定学识、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法律知识、会做群众工作的人员担任调解员,加强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调解队伍的素质。

三要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广大群众、村社干部缺乏法律知识是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广泛

开展法律进农村、——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法律进社区活动,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教育群众要诚信守约,尊老爱幼,邻里和睦,正确处理婚姻家庭和邻里纠纷;加大对群众的心理疏导,引导群众通过协商、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解决矛盾纠纷,避免非理性的冲动。

四要加强综合治理工作。基层综合治理工作关系到农村基层社会稳定,要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治理工作,要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部门牵头协调、司法行政部门为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齐抓共管机制,顺利开展农村基层综治工作。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社会调研报告(4)

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 xx 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 65 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 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

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

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

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 900斤,价格是 7 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 400 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 500—600 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

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 1986 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 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 30 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 40 岁以上的较高,在两个县 189 份问卷中,40 岁之上的有 119 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 9 人,占 7.5%,30 岁以下的有 21 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 8 份占 38%。从 XX 年春季学期开始,安徽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将不用再交杂费,从而可以享受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中国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中国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第 2 篇:农村社会调研报告农村社会调研报告 4 篇

通过调研,同学们加深了对农民和农村的认识,他们在思考,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同学们也希望能再有机会

与农民的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调研团虽然结束了在 xx 的调研活动,但为了保证调研的可比性和普遍性,调研团的成员又决定加印问卷返回各自的家乡,展开追加调研,为此次调研能真实地反映问题增加素材和数据。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xx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 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XX 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

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

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 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 900斤,价格是 7 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 400 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 500—600 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 手把手‟ 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

取座谈了解、实地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详细调查了解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就调研中所反映出来的全市新农村

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状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近年来,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服务功能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拓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广泛的活跃性。

1、政府主导作用日益凸现。在充分认识构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康发展。一是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坚持以政策引导为核心,鼓励和引导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特别是在税费收取、信贷支持、资金扶持等方面对各类服务组织实行优惠政策,将支农资金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服务组织发展。如采取“银行+协会+农户”捆绑式信贷模式,为镇 40 多户养鸡户贷款 320 万元,有力推动了该镇养鸡业的快速发展。二是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开辟专栏、专题等方式,大力营造关心、支持“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舆论氛围。同时,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典型进行表彰奖励,发挥导向和激励作用。三是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服务环境。按照市有行政服务中心、镇有便民服务中心、村有便民代办点的目

标,构建了三级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各镇办场园统一将计生、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服务类部门,农技、水利、财政等农业服务类部门,城建、国土、规划、房产等村镇建管类部门,纪委、司法等综合调解类部门集中到便民服务中心办公,实行一个窗口审批办证、受理举报、矛盾调处和咨询服务。各村建立村(居)便民代办点,由村干部担任代办员,为群众代办有关事项,提供咨询服务。全市已建立市级行政服务中心 1 个,镇办便民服务中心 15 个,村便民服务点 116 个。

2、民间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方兴未艾。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围绕畜禽、水产、蔬菜三大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截至底,全市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61 家,带动农户 12 万户,年营销额达 13.6 亿元。一是组织形式逐步规范。自《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广大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走正规化发展道路,争取市场地位、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意识逐步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形式上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有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专业合作社、杨林尾裕波兴隆棉花专业合作社、彭场禾丰水产专业合作社等 26 家专业合作社经工商部门注册成功。此外还有昌湾养殖协会、大武牧业协会等一大批农业协会,也在积极筹备注册专业合作社相关工作。二是服务内容不断拓宽。不再局限于以前的种植、养

殖营销服务,而是逐步扩展到种子、农药、化肥、农机等方文秘范文面,为农民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镇今年新成立的金汇农机合作社,共有 8 个农技大户入社,从购种、育秧、耕整到施肥、病虫害防治、收割,为农户提供一条龙式全机械化服务,既解决了农机散户各自为阵、小打小闹的问题,又降低了农机服务价格,还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三是服务主体实现多样化。在尊重农民意愿、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前提下,服务组织参与主体进一步多样化。如盛世佳人绿色果蔬合作社不仅有种植户的参与,也有运输、销售大户的参与;金汇农机合作社既有农机大户的参与,也有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人员参与,还有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汇化工有限公司的参与。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扩大了生产基地的规模,实现了农企双赢。

3、农业支撑与保护体系得到加强。一是农业政策保护体系不断强化。始终以农业为基础,视“三农”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落实惠农政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我市从彻底取消了农业税,现在农民负担只剩下灌溉水费一项,去年全市负担总额 1900 万元,亩平仅 14 元。在严格控管农民负担的基础上,认真落实中央惠农补贴政策,去年全市共发放农村各项惠农补贴 23项,共计 2.62 亿元。其中发放水稻良种补贴 1369 万元、油

菜良种补贴 696 万元、农机补贴 440 万元、粮食直补 1529万元、农资增支补贴 6002 万元。从减轻负担不让农民“掏腰包”,到发放补贴政府给农民“送红包”,农民切身感受到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种田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二是农业投入不断增加。过去是一个水患比

较突出的地方。这几年,在中央和省委重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我市筹资 8 亿多元,综合整治东荆河、汉

江,更新改造排湖泵站、沙湖泵站等大中型排灌设施,同时采取“林水结合、以林养渠”的模式疏浚农村中小沟渠,彻底改变了过去“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的局面;筹资3.1 亿元,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做到了通村通组通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筹资 3.4 亿元,新建高产农田 11.8 万亩,新增耕地 8000 多亩,土地产出能力大幅提升;筹资 4 亿多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 1680 公里,全市通村公路通达率达98%,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农民出行难、农产品运输难的问题。三是新农村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抢抓省委省政府在仙洪线开展跨区域新农村建设试点的机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整合项目、整合力量,加快推进仙洪试验区片产业发展、交通建设、村庄整治、集镇改造以及改水改电等各项工程建设,目前已投入各类建设资金 3.5 亿元,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在仙洪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下,全市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已累计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311 个村,惠及 50.8 万人;开通有线电视 677 个村(居),实现了村村通目标;建成户用沼气池 7.5 万口,卫生改厕 2.4万座;建成甲级村卫生室 440 个;建成农家书屋 115 个,农村文化中心户 721 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 96%;全市 3 万名农村特困对象整体过渡纳入农村低保范畴;血吸虫疫情发病人数由的 4.1 万人下降到 1.7 万人。

4、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能力逐步提高。以专业合作社为主要载体,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领办、创办社会化服务组织。一是由党支部牵头引办。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发挥支部党员双带作用,利用“双建双带”基地的辐射功能,引导党员干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统一生产、统一服务、统一营销。张沟镇先锋村网箱养鳝协会,就是在网箱养鳝产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通过张沟镇党委的引导,由先锋村党支部牵头,依托网箱养鳝“双建双带”基地建立的。二是由农民党员能人创办。由农民党员能人牵头发起,采取“合作社+种植、养殖户”的运行模式,其特点是依托种植、养殖大户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农户抱团发展,共同致富。镇天利养鸡合作社由共产党员致富能手印家斌牵头创办,短短 3 年的时间内,发展为集饲料、疫苗、种鸡、药品、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年产种鸡 500 万只、年销售额 8000 万元、带动农户 220 多户。三是依托核心企业联

办。积极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企业的资金、信息、技术、管理优势,联合建立产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相关产业。郑场镇引进的北京挑战饲料有限公司,在带动全镇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大面积增加的同时,也推动该镇养猪业的迅速发展。该镇党员程远虎依托该公司,成立了郑场养猪专业协会,专业从事牲猪生产及流通,年销售额达万元。

二、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新形势相比,与现阶段农民需要的社会化服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新要求相比,我市现行的服务体系还有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仍然存在一定的现实反差。

1、当前的社会化服务与农民的客观需求存在现实反差。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分工分业越来越突出,现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很难满足广大农民的新需求,主要表现为:服务内容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服务仍停留在生产经营阶段,难以满足农民对项目资金、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司法维权、精神文化等多层次的需求;服务缺乏针对性,有些部门或组织提供的服务脱离“三农”实际和缺乏操作性,难以满足农民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等多领域的需求;服务力量薄弱,导致服务体系断层,服务数量有限,服务时间滞后,服务效果总体上欠佳;服务管理不够规范,缺乏有力的长效监管措施,特别是少数服务组织过于倾向商业化,在经济利益冲突时,有牺牲农民利益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2、农村综合改革目标与公共服务职能的发挥存在现实反差。长期以来,涉农部门的社会化

服务是以纵向领导体制为主的网络,主要职能是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且侧重于技术服务。尽管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种种原因,尚未形成有效工作合力和发挥整体公共服务职能,也很难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各类组织服务愿望高涨与服务手段不足存在现实反差。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相同步,以专业协会、龙头企业为主体的各类组织服务“三农”的热情空前高涨。而“三农”社会化服务涵盖的范围广、内容丰、环节多、时效强,必须通过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并辅以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手段,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由于长期的、历史的原因,当前对“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仍显不足,特别是投向农民专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显得严重不足,导致各类服务组织规模偏小、条件落后、发展缓慢、服务功能较弱,陷入了想做事情却又没有手段的两难境地。

4、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与服务主体发育缓慢存在现实反差。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客观上需要

比较健全发达的“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现有的农村服务体系中,综合配套的服务少,服务主体的功能与农民的需要相差甚远。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组织和协调,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外,其它大部分民间服务组织特别是各行业协会尚处于起步阶段,开展服务工作也是各自为政,缺乏同其他组织联手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三、完善我市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现有经济基础、资源条件和新农村建设实际,积极探索构建行政性、公益性、商业性和互助性等“四大”服务体系,着力提高基层党组织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快“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程。

1、以转变职能、便民服务为重点,加快构建行政性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推动,离不开政策的支持与保障。一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始终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充分认识加强“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举措,坚持以创新的思维超前探索、寻求突破,推动“三农”社会化服务由服务传统农业为主向服务现代农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以政府公共服务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以农业龙头企业服务为骨干、以其它公益组织服务为补充的新型“三农”社会化服务

篇6:农村社会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党的“十六大报告”用了很大的篇幅讨论了“三农”问题。“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65岁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有近万,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啊!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啊。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走访中,他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安徽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在调研中,濉溪的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说他们多年来都是冬季种小麦,夏季种大豆,种植方法也从没改变过。他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小麦一亩地最多产900斤,价格是7角/斤,大豆一亩地最好能收入400元,一亩地一年的毛收入一千元左右,扣除化肥、农药等,一亩地一年的净收入为500 —600元,除去家人的口粮剩的就更少了。当问到是否需要农业技术时,他立即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又说“书上关于种植、养殖的都看不懂,要政府派人‘手把手’的教是不可能的,农民太多了”。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农村教育的现状是由很多原因引起的。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

上一篇:三社联动服务项目方案下一篇:《浪淘沙·往事只堪哀》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