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创新思维

2024-05-05

写作创新思维(通用8篇)

篇1:写作创新思维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

写作,是人类运用语言符号表达思维成果的精神劳动,是作者通过思维运作,凭借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维成果和思想感情的人类特有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创造性的、制作精神产品的活动,是将思维成果转化为文字符号的能动过程,是制作信息载体、传播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智能的重要手段。

写作,是安邦济世的“大业”,永垂后世的“盛事”。写作既是一种精神生产方式,又是一种精神生产手段。这种生产方式和手段渗入到各行各业,已经融化为其不可割裂的组成部分,成为各类专业人才不可或缺的内在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上谋生就业的手段。在现代化的信息社会,人们的一切政治、经济、文化、生产活动等都离不开写作。写作成果是属于全社会、全人类的,写作成品作为科学研究的“结晶”,知识信息的“集结”,将更为普及,使用频率也将会更高。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越是发达便越重视写作。写作的兴旺会更有效地传播知识信息,提高全社会的生产、工作效率,有力地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的繁荣,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思维在写作中居于核心地位。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过程。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动过程,它既能反映客观世界,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客观世界。思维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文章是思维的结晶,决定一个人写作素质的关键,就在于其思维能力。人的智力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等,而这些智力发展的高低强弱均直接依赖于思维能力,同时又影响着、推动着思维能力的发展。思维能力在诸种智力因素中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思维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写作活动的基本规律,从写作学界“生活→思维→文章”、“物→意→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发现→构思→表达”等表述中,都表明了是思维活动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思维过程是写作主体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对信息的原材料进行改造加工的过程。大脑就像一个加工厂,通过思维系统这个机器,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新的产品。任何作品都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客观事物到一篇文章,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这就是作者头脑中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时的思维活动。聚材取事、命题炼意、谋篇布局、定体选技、措辞造句等,都有思维活动。思维贯穿整个写作过程,没有思维活动,就没有写作活动;没有思维的深度,就没有写作的深度;没有思维的成果,就没有写作的成果。思维是写作的一个根本源头,只有善于思索,才能善于写作。

思维创新是写作的本质特征。思维创新,即高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它是对“信息”进行不同加工、组合、演变升华的结果。思维创新就在于要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悟出新道理,提出新见解,立意新颖,思想深刻,写出独特处,给人以新鲜感。思维创新是写作进步的灵魂,是写作兴旺发达的动力。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有新事物出现。改革发展生机蓬勃,国际风云变幻多端,形势发展很快、变化很大,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也层出不穷。时代大变革,格局大变动,利益大调整,事业大发展。客观事物是错综复杂、千姿百态的,反映到思维创新上也是千变万化的。思维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要求,思维创新是决定文章价值的关键。写作实践活动在不断发展,千变万化,只有思维创新才能适应读者的实际需要。写作的活动过程,已不再是对客观世界机械式的定型加工过程,写作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思维创新。写作是开启思维创新的钥匙。写作,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行为活动,不仅只是记录思维成果,而且诱发创造性思维,造就创新人才。提高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能力,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成功的写作,就是一种创新,是写作主体思维创新能力的标志。写作主体的思维创新,往往能产生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发现问题,冲破旧的模式,建立起新的模式。这就需要开动脑筋,对现实中的疑惑进行深入思考,力求把零散的东西变为系统的,孤立的东西变为相互联系的,粗浅的东西变为精深的,感性的东西变为理性的;把书本上别人的东西经过思考消化,变为自己的;把书本上死的知识经过思考消化变为活的,为我所用。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观点。这样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写作是科学、是艺术,而思维创新在写作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贯穿写作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写作的本质属性。

写作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写作是术科、是技能。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社会,取得第一手的写作材料,并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写作能力只有通过写作实践才能获得,写作理论知识和他人的写作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通过写作理论的指导,利用写作知识的积累,通过写作实践这一媒介、桥梁,将写作理论、写作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写作能力。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写作是术科、是技能,具有突出的术性、技能特征。“物——感——思——文(意化、内化、物化)”,写作行为的纵向推进,如同经线;写作主体、写作客体、写作受体、写作载体、写作成因的横向综合,如同纬线;采集、运思、表述、评改四道环节,写作能力的程序操作,如同织梭。写作主体通过织梭,就能将经线、纬线巧妙地编织成作品。写作以能力为本位,以用为目的。

写作要科学地进行实践。写作成品是在各种社会实践中产生、使用和发展的,是用来处理社会实践中各种具体事务的,写作动脑动手的能力来自实际写作锻炼,只有与相关的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和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写作科学实践。就像学游泳一样,只有虚心认真地学习,亲身到水中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吸气换气和划水的规律,才能逐步走入水中的自由王国。不敢下水的人是永远学不会游泳的。只看书本上的理论,不下水实践的人,也只能望洋兴叹。通过写作实践把写作理论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并在写作实践中勇于探索,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自己主导的写作实践成为正确的而不是盲目的实践。要科学地进行写作实践,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减少随意性。写作有其内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文有定则”、“写作有要道”、“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写作规律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状态的客观存在,是“定则”、是“要道”、是“规矩”,是写作实践活动的主宰,应当被写作活动遵循体现。写作按规律进行事半功倍,违背规律则事倍而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文无定法”、“作文无秘诀”,写作方法是写作实践活动的手段,具有独特的个性,可以取舍、自由挑选运用。

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一是要思想认识到位。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维支配行动。要解放思想,把发展变化与变革的意识融于思维创新,强化主观能动性,勇于突破自我,善于重塑自我,勤于发展自我。在思想上要把思维创新作为写作的灵魂,作为写作的动力,将思维创新变为写作的自觉行动。二是要心理操作思考到位。思维创新是一座挖掘不尽的能力宝库,是写作潜能的内核。韩愈说“行成于思”,孔子提倡“再思”。做事取得成功是由于多思考。古人讲“三思而后行”,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这很值得思维创新借鉴。多想出智慧,思则得之,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要多谋善断,思维创新既要考虑得周密,又要善于作出决定。只有努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形成自觉思考的良好风气,思维创新的能力才能增强。为什么相似的写作条件,相当的智力状况,有的人笔下生花,写出的文章出类拔萃,而有的人写出的东西却平淡无奇,没有特色?究其原因,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是是否思考到位,是否能熟练成功地掌握运用创造性思维。三是思维创新引领到位。思维创新引领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写作是由采集、构思、表达、修改组成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的引领。采集中的观察、体验、调查、摘录等,无不由思维创新引领。构思中主题的确立、材料的取舍、框架的设计、表达规模、角度及技巧的运用等,更是由思维创新引领。表达是对构思成果的物态化、定型化,是进一步深化、精细化,还是由思维创新引领。修改是对构制成的成品进行主题的审视、结构的调整、词句的润饰等,也离不开思维创新的引领。整个写作过程,从始至终都由创新思维引领。思维创新是进行写作的纲,一纲举则万目张,用思维创新引领写作科学实践,不仅使头绪纷繁的写作内容条理分明,也使笔下生花异彩纷呈。

(作者单位:山西阳泉煤业集团党校 山西阳泉南庄煤炭集团)

篇2:写作创新思维

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创新思维

广西藤县藤州镇第三中学卓义燕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而教育是民族创新的源泉,因而在写作教学中,注重结合写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作文教学;形象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

【中图分类号】G415.67【文章标识码】C【文章编号】1326-358712-0037-01

纵观如今中学生,由于长期以来教师命题启发或写作前提示的影响,直接导致学生思维状态不活跃,思维领域狭小,思维能力欠缺,作文中千篇 一律,千人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很少写出具有创新意识、健康个性和鲜明特色的作文。正是由于长期以来所造成的学生依赖心理,淡化了独立意识,使学生习惯于在教师圈定的思路模式和规定内进行思维和写作。为了改变这种约定俗成的思维定势,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尤为重要。

所谓“思维”,就是指人的认识活动。我们常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运筹”其实就是思维的过程,是否能“决胜”的关键。作文同样如此。作文就是以思维为核心,运用各种能力和技巧的一种综合性智力活动。也可以说,作文是思维的体现结果,思维是作文的一种先前准备。没有活跃、敏捷的思维,各种智能和技巧都不可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水平,也是发展学生智力、开拓思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

一、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也叫想象思维,是人脑运用形象DD表象(意象),通过联想、想象、直觉、类比等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其方式和作用有:再现性形象思维,如将记忆中的曾感知过的事物在意识中再现出来;再造性形象思维,如在阅读中,将作品中描述的内容依据自己的经验和记忆中储存的表象再造成形象;创造性形象思维,如为了达到写作中的某种目的,利用记忆中的表象,通过夸张、移植、交合等手段,来创造作品中的新形象。

为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要大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生动的语言,使其开阔眼界,扩大生活面,多观察、多体验、多读书和读好书,勤奋写作。

下面我要谈一谈进行创造性形象思维的具体方法:

1、夸张法。比如在写吐鲁番盆地夏季白天温度很高,光着脚在那里的山上走路,脚会被石头烫的起泡。如果引导学生在作文里将温度一夸张。学生就不难想出“火焰山”这个词了。

2、移植法。如要布置学生写一座理想的美丽校园,提示学生不妨把一些公园或其他校园的美景“移植”到一处来。这样,学生笔下的校园可能就很理想、很美丽了。

3、转嫁法。如两个人同时向一位歌唱家学习唱歌,其中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结果两个人的成绩高低悬殊。其实我们可以把这种情况转嫁到黄莺(歌唱家)、八哥(专心致志者)、乌鸦(三心二意者)身上,再加以生动的描绘,不也成了一片想象丰富的童话了吗?此外,还有时间、地点或人物的转嫁。

4、梦幻法。有时学生做了一个很美妙、很奇怪的梦,如果让学生把梦中的情景用文字描写出来,不是也可以成为一篇奇妙的想象类的文章吗?

其实培养形象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仅谈以上几种常用的方法。

二、逆向思维的培养

文章立意,贵在新奇。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如果按顺向思维破题,可能角度不新、立意不佳。这时不妨将思考问题的思路反过来,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习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人们思维的反向性上,即从现有的思路上返回来,从与他相反的方向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逆向思维是一种开拓思路的方法,常常是能另辟蹊径,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产生新的观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一度被人否认的说法,有人将其赋予了新意;对旧说,有人提出了新的解释;有些流行的说法,人们提出了质疑。例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般是批评得过且过的人。在我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时,有一个学生提出来:既然做和尚,就要干好本职工作,撞好钟。这样的说法又有什么错呢?

中国有句古语叫作“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如何看待这句古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从而提出与这句古语截然相反的观点:比如“露相”并非“不真人”,历史上著名的典故“毛遂自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勇于展示自己,扭转了赵国的命运。我们怎能不承认毛遂是一个真人呢?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思维大胆,观点新颖。

社会是发展的,很多观念也都在发生变化。告诫学生应灵活多变的看待曾是颠扑不灭的真理,或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事,对写出创新作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三、发散思维的培养

当然,我们在运用逆向思维的同时,不能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忽视事物的多面性。其实,任何事物都有着多方面的属性,就拿人们最简单的表情哭和笑来说,哭和笑本身是痛楚和欢愉的表现,但有时哭却是笑,笑却是哭,不是有“出嫁女子哭是笑,落第举人笑是哭”之说吗?再比如,蚕,我们既可以歌颂它“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奉献精神,也可以嘲笑它作茧自缚的愚蠢。所以指导学生遇事要善于从多角度、多方向进行多方面的思维,这就是创新思维中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DD发散思维。

一次,我布置学生以“雪”为题,运用发散思维,写出至少三个不同的立意。经过一番思考,同学们写出了这样的答案:(1)赞美雪的洁白无瑕,一尘不染。(2)赞美它滋润万物的奉献精神。(3)鞭挞雪的虚伪懦弱DD以洁白的外衣掩盖世间的罪恶(4)鞭挞雪的冷酷无情,所到之处雪压冰封,万木萧条。同学们充分发散思维,将“雪”的内涵挖掘得非常深刻。

其实不光客观事物有着多方面的属性,不同的写作主体由于经历、认识、素质、修养的不同,面对同一事物、同一题材,各自的感受和认识也有差异。比如一次我布置学生以“0”为题,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作文。“0”这一个简单符号,有的说它像一个黑洞洞的枪口;有的说它像一口深深的枯井;有的说它像一轮红日;有的说它像妈妈滴滴的眼泪……不同的同学对“0”有着不同的认识,这就是所谓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指导学生看问题要考虑多种因素,想象各种可能。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篇3:突破思维定式与写作创新

一、出奇制胜的逆向思维。

近几年我国特别强调植树造林, 每到植树节前后, 各地报纸广播总要发表一些有关植树造林的消息和文章。当别人满足于一般化地宣传植树造林如何重要, 满足于泛泛地介绍某些先进单位的植树造林经验的时候, 新华社有一个记者别出心裁, 写了一篇题为《学习南京市绿化经验要注意三点不足之处》的消息。他突破了报道先进典型必要介绍先进经验的思维模式, 直截了当地抓住南京市这个绿化先进典型在绿化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做文章。这样的报道, 对正在大力推广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地方是有重要启发意义的, 因而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作品。这位记者所采取的正是“逆向思维”的方法。

对一个记者来说, 当别人都一窝蜂去作某种同类型报道的时候, 自己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 来个“逆向思维”, 不失为跳出思维定式框框的一种好办法。

逆向思维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1. 换质法逆向思维。

这种方法, 在我们的采访写作过程中, 可以用来改变报道主题, 即把别人曾经采访过的新闻主题变换一下, 变成性质相反的报道主题。如, 有一时期, 传媒关于领导干部改进工作作风的报道不少, 山西省有一家报社也发表了一篇表扬某市委书记的报道, 说是太原有一栋楼建成一年多不通水电, 有关部门互相推拖责任, 一百多户居民为此怨声不绝。后来市委书记一过问, 6天解决问题。从全国范围来讲, 这一篇报道已不怎么新鲜了。可是远在千里之外的《羊城晚报》却把它拿去转载了, 高明的编辑只是在大字标题中反问了一句:“事事惊动市委书记怎么得了?”这样一来, 报道主题变了, 思想内涵也比一般的表扬深了一层, 给人们以更深的启示。

2. 换位法逆向思维。

任何事情都有上下、左右、前后、正反之分, 当别人执“此一端”进行报道时, 我们可以执其另一端进行报道, 这样不但可扩大报道的视野, 且给人以新鲜感。比如, 新闻作品《溧阳兴办开发区杜绝盲目乱圈地》正是在全国出现兴办开发区高潮时, 抓住了溧阳市制定了不准乱圈地的土地管理法规, 果断出击, 最终完成了这篇对全国各地处理开发区圈地问题都有借鉴意义的佳作。

搞新闻报道的人, 眼睛不能总盯着一头。原先没有的事情突然有了, 是新闻;同样, 原来有的东西突然消失了, 也能构成新闻。问题是, 突然出现的事物往往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突然消失的事物则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二、豁然开朗的发散思维。

在我们采访写作过程中, 发散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打开思路, 从出人意料之外的途径获取宝贵的新闻素材, 写出独具匠心的作品来。

首先, 展开思路, 举一反三。

记者欲很好地进行发散思维, 必须保持思维的流畅性。即指当你展开思路的时候, 能够举一反三, 沿着同一方向发散出去, 形成同一方向的丰富内容。使报道起来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自然比“吊在一棵树上”好得多。

第二, 横串纵联, 进行“相关联想”。

从甲想到乙, 从东想到西, 横串纵联, 这样易于开阔思路。一年夏天, 一位记者去陕西报道夏收形势, 他走了一个又一个村庄, 收集了很多材料, 可是不知道从哪落笔。他苦苦思索了一夜, 凌晨, 突然听到布谷鸟悦耳的叫声, 就此联想到民间关于布谷鸟催促收割的传说, 联想到整个八百里秦川夏收夏种搞得又好又快, 布谷鸟还叫什么呢?《布谷鸟, 你不要再叫了!》这个通讯题目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报道被评为新华社好新闻。

第三, 要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使思维触角四处延伸。

观庐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观察和思考其他问题也是一样。同样的新闻事件, 不同的记者写出的报道千差万别。因此, 如何学会不断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 从中选出最能表现主题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借鉴这种发散思维方法, 就可以突破陈旧思维的约束, 使报道更加生动, 更得人心。

三、一览无余的统摄思维。

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 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就意味着要对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新的发现。

统摄思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统”和“摄”。

“统”, 是把各种各样的信息集中起来, 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 使原先零碎的、杂乱的信息组成系统的、条理分明的材料。有一些零碎的信息, 分散来看, 没有多大新闻价值, 一经综合分析, 往往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着大新闻。换句话说, 统就是把“乌合之众”变成队伍整齐的“战斗大军”, 从而为“摄取”创造条件。

“摄”字, 就是摄取、撷取相关信息的意思, 摄取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异中观同”, 一种叫“同中观异”。

篇4:写作教学创新思维例说

关键词:低段作文;绘画引路;指导写话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复杂劳动。自由文字以来,写作就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么作为低年级段的作文起步教学又该如何去教呢?

一、基本理念

教改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所以在低年级段培养学生的习作是很有必要的。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也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的重复写“一句四素具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教学设想

1.绘画引路

低年级学生刚学识字,会写的字还不多,但孩子们对绘画很感兴趣,先举个例子,这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学习完关于春天的课文,我要求学生也描写一下春天,把你看到、想到的写下来,可结果没想到,大多数孩子不知怎么去写,因为他们刚开始写作,不懂任何方法技巧,所以就不知怎么去写,大多写的是:春天来了,大家很高兴。或:春天来了,树木发芽了。后来我改变主意,让孩子们来画春天,结果大家兴趣很高,一幅幅美丽生动的春天图就展现在了我的面前,接下来,我让大家把自己画的画写下来。我笑了,对孩子们说:“你们写得很好!老师真替你们感到骄傲。”他们特别兴奋,所以说起步阶段要牢牢抓住孩子的兴趣,不作条条框框限定的规定。我发现,孩子们画的大多是他们最熟悉和喜爱的一些东西,如可爱的小动物、小玩意儿和幼儿园里学过的东西,而且画的色彩也很鲜明和艳丽。

2.因势利导

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让孩子动手试一试,动口说一说,动脑想一想,如根据季节、气候、节日等特点引导孩子们观察,画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图画,如教师节画可亲可敬的老师,中秋节画圆圆的月饼和月亮,画飘飘的秋叶等,带着孩子们去捡捡树叶,看看树叶的形状,让他们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手里的树叶像什么,只要有心,就会有用不完的材料,讲不完的故事,略加指导,孩子们就会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3.肯定激励

鼓励孩子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去主动发现生活中有趣、有意义的事,并通过绘画把他们表现出来,并且要不断地肯定激励,对于表达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多说一些鼓励的话,并个别辅导,让他们张扬自信,放飞个性,不断进步。

三、指导写话

孩子有了“畫”,下边的“话”就有了活水源泉,因为他们在画画时也会先构思,在构思中,他们的小脑瓜里就会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的想法、情节,所以他们的“话”就会有物、有序、有理、有情。

开始不作具体要求,让孩子们畅所欲言,“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接着,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画的图,把画的东西讲出来,先请同学、老师或家长评议,再逐步学会自己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话地去写,力求写一两句完整通顺的话,最后,逐步提高要求,这样慢慢就达到了基本的写作目的。

四、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借助视觉感官,通过思考理解文字、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意义的一种智力活动。古人把看(阅)和读分开来说,认为看要广,读要精,夏丏尊、叶圣陶曾在他们的合著中强调:一般读物主要是“阅”,语文读物主要是“读”。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相辅相成。叶圣陶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重在理解和吸收,为写作者提供写作材料和表达技巧的借鉴;写作反过来也促进和提高阅读能力。

所以,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些阅读训练,为了使低年级的学生不害怕、不胆怯,设想将游戏活动引进阅读课堂。如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讲自己读过的故事,这样也可以增加大家阅读的兴趣,同时也从别人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可以在班级建设一个读书角,将大家的书相交换读,这样不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同学之间的友谊。

这样有助于孩子学习作文知识,培养说话和写作能力,既巩固了知识,又注重了应用。让他们能够放飞童心,为今后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一个值得永恒探索、不断拓宽的起步作文途径。

参考文献:

夏丏尊,叶圣陶.阅读与写作[M].岳麓书社,2012-01.

篇5:写作创新思维

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高坡镇初级中学校

李 强

新课程改革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发展,而创新能力的核心和基础是创新思维。指导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谈以下几点做法:

一、扩展描述,创造新形象,培养创新思维的形象性

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而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形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形象性。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扩展性描述,使文中单调干瘪的形象变得鲜活有生气。

1、改变诗词体裁,创造新形象

语文教材中诗词体裁的课文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形象性,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诗词体裁的课文有其特殊的特点:语言的高度凝练性,结构上的跳跃性,艺术形象的富于想象性。教学此类体裁的课文时,让学生将其改写成记叙文的形式,在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插图和生活经验,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加工、改造、创造艺术新形象,使形象丰富、生动、鲜活;补充、完善诗词中空缺的结构,使情节连贯、有序、具体。而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无不浸透着学生的创作个性。如改写《西江月》,学生细致描述了夏夜天气的微妙变化。其中有的联想到月亮姐姐吵醒了沉睡的鹊儿的美梦,要和它说悄悄话;青蛙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庆祝丰收的好年景;星星也为这迷人的夜景而感动的落泪……一个个新鲜奇妙的形象孕育而生,学生微妙神奇的想象力在这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2、扩充情节内容,创造新形象

将课文中简略或一笔带过的情节描写,发挥想象联想,增加内容,扩充成形象逼真、内容具体的新形象。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结合插图,通过想象,学生们用生动的语言展现出了不同人物的动作、神情、心境,体会角色的社会意义。通过扩充情节,一个个生动鲜明的崭新形象跃然纸上。

二、学习写法,迁移运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迅速而轻易地从一类对象转向另一类对象的思维特性,称为创造思维的灵活性。语文课本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名篇佳作,都蕴含着可供借鉴学习的写作技法,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典型的写作技法,指导学生学习,积极灵活的运用于写作,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1、学习写作的语言艺术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正确精当地运用语言,准确具体地传达出事物的个性特征,创造出典型的艺术境界,作品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文中通过替换、比较、选择,让学生揣摩用词的准确美;抓住优美语句品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声响美,描绘的意境美,抒发的情感美,在熏陶感染中鼓励学生积累(赏读、背诵、摘抄)、恰当地运用于写作。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文中的月色描写时,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用词的优美,感受月色的朦胧美。在训练环节上我安排了仿写训练,让学生仿写一段景色,恰当地选用优美词句,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语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生动有灵气。

2、学习不同文学样式的写作手法

语文课文中安排了各种类型的文学样式。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指导学生学习此类作品的写法,巧妙灵活地运用于写作,切实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学《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这篇演讲稿时,我指导学生学习演讲稿的写法:以强有力的证据,分条屡析地阐明自己鲜明的观点。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我精心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比赛。在撰写演讲稿时,学生们写出了诸如《学会运动》、《树立自信》、《做时间的主人》等演讲稿。教学《三峡》,指导学生学习按顺序写游记的方法……为此我组织学生进行了游览、观赏等活动并指导学生写作训练。

当然还可以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学到其他的写作手法:内容的详略得当、结构的总分式、典型环境中的心理刻画等,教师要细心挖掘,携取一点,以点带面,迁移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寻找思维的发散点,变通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性

依据一定的知识和事实求得某一问题的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特性,称为创新思维的发散性。这是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向着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和常规的自由发散的思维方式,是从已知信息中衍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而新颖的新信息的思维。语文教学中隐藏着许多可供发散思维的信息源,教师要善于捕捉,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从新角度、新观念出发认识事物,变通思考,敢于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赋诸笔端。

1、文尾续写法

依据课文故事结尾的发展情况,猜测、想象故事可能继续发展的趋势,进行续写。一些课文结尾给人以模糊的答案或造成悬念。如《孔乙己》,孔乙己命运结果怎样?可让学生猜测孔乙己的不同命运。即使没有明显的悬念结尾,教师也可故意设置续写的提示。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我安排了续写于勒再次回来时的情景的训练,进行思维的扩散训练。总之,续写可突破思维的唯一性、集中性,让学生的思维生发开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

2、写读后感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读后感应鼓励学生力求从问题的不同思考点出发,选取一点,抒发感慨,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立意出新。如写《伤仲永》的读后感,有学生从方仲永出发写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有学生从“父利其然也”出发进行评价等,形成观点各异,百花齐放的局面。

篇6:写作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视域下《应用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写作教学应从内容到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和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作 者:王岩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3刊 名:科技资讯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年,卷(期):“”(35)分类号:G424关键词:应用写作 现实需要 措施 发展趋势

篇7:辩证思维方法写作

月有阴睛圆缺——辩证思维方法写作

世间万物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而辨证思维正是以世间万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为基础,而进行的对世界进一步的认识和感知,并在思考的过程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得到某种结论的一种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相对立而存在。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联系的观点、发展的眼光、一分为二的观点,是辩证思维的三柄利器。在作文中,我们若学会运用辩证思维,便可以培养我们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尤其是当思维僵化或凝固时,辩证思维能帮我们打开思路,拓宽思维的空间,不仅能摆脱写作时无话可说的境地,而且还能让我们将事理阐述得更清楚、更入里、更透彻。正如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所说的“辩证思维可以使人全面地、动态地看问题,使人能越出日常经验的狭隘界限”。

可通过学会运用以下几种主要的辩证思维方式写好作文:

1.正反式。这种辩证思维方式在议论文中比较常见,表现在提出论点后,通常从正面与反面分别进行论证的写法。例如,启凡《发问的精神》中的这样两个段落:

段一: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而开其端。勇于发问、勤于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盈,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段二:有人也许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本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的人大概“自以为是”。可是让我们仔细想想,就会看出他的话有很多漏洞。

《发问的精神》这篇文章的意图是提倡发问。段一是从正面提出了自己观点的正确,即发问带来的好处;段二是从反面提出了相反观点的不正确,即不发问会带来好多不足。

正反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它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2.联系式。 我们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首先弄清事物之间有哪些联系。既要考虑事物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又要考虑事物内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阶段的纵横联系。只有弄清这些联系之后,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或主要矛盾中的主要方面来写。如:

欧洲人喜食沙丁鱼,但沙丁鱼很难养,因为它们生性懒惰,常拥挤在一起而静止不动,死亡率很高。为此,人们在饲养的沙丁鱼中放几条鲶鱼,鲶鱼又喜食沙丁鱼,沙丁鱼为了活命,四散而逃,由于游动又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但是,如果鲶鱼放得多了,沙丁鱼都成为鲶鱼的美食,人们又怎样尝到新鲜的沙丁鱼?可见,能否吃到新鲜肥美的沙丁鱼关键还在于能否控制好鲶鱼的投入量。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就如一个工厂的发展吧,最主要的固然是领导是否得法,职工是否肯干,但与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有关政策能无联系吗?与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销路、运输以及农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都有必然的联系。我们学习的进步也往往会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联系在一起,往往“小不周而乱大谋”。

这一段由沙丁鱼与鲶鱼的联系想到工厂的发展与领导、职工、政策等的联系,想到学习的进步与小事的联系,处处离不开联系,议论全面、周到,让人信服。

3.发展式。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任何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有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因此,我们在写作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事物、新观念不断产生。我们只有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比如,关于“钱”这个话题,在以前的年代,人们知道只能“向前看”而不能“向钱看”。“钱”多了,这在当时是不能容忍的,认为是资本主义。那时人们都只能一心“向前看”而绝不能“向钱看”。到了今天,顺应时代的发展,“向钱看”又被人们重新提起,而且越来越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人们再也不会谈“钱”色变了。比如下面这位同学就是站在时代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等待“向钱看”的:

我们是在“向前看”的同时想到了“向钱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把商品推向市场,而把商品推向市场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有了钱就可以扩大再生产。生产越来越红火,金钱也会愈积愈多,人们的生活就会越来越好。在这种竞争力很强的形势下,办企业、办工厂都要讲效益。所谓效益好,其实就是赚的钱多。要有钱,才能谈得上进入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向钱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

当然,提倡“向钱看”也不能一味盯着钱,心里想着钱,挖空心思去赚一些昧心钱。有些人为了钱,连人格、国格都可以不要,这不是我们提倡的。我们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真本领,在市场经济中大展雄风,多赚些钱。这种“向钱看”的行为才是我们所提倡和希望的。

4.并列式。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许多事物总是有内因外因、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因此,从两方面并列地去分析事物的内外因、利与弊、得与失也是辩证思维在作文中的一种重要体现。比如某地模拟考试中有这样一个考题:以“果断与犹豫” 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显然,要写好这个题目,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

果断,固然很好,“当断不断,必受其乱”,这是古人之言,但干什么事情都果断行吗?诸葛亮,一代名相,辅佐蜀国,决胜千里,其果断之智,是何等雄姿;毛泽东指挥三军,爬雪山,过草地,决胜三大战役,是何等果断。所以,果断,不是武断,不是硬断,而是明断。

犹豫,固然值得商榷,有些果断之事不断,必然丧失良机,而有些事情就要三思之后方可果断。马谡失街亭,也是诸葛孔明误用人的犹豫使然;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是明政府的犹豫不断使然。所以,犹豫不是坏事,恰恰是等待时机,待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考察无误之后,方可实施,这才是真正的果断。

佳作展示台

做人要有博大的胸怀

一个人要登上成功的高峰,除了种种努力外,还要有博大的胸怀。试想如果一个斤斤计较于针芥般的琐事上的人,又能干出什么大事来呢?一个胸怀宽广的人是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的,即使上天给你一个不公正的待遇,你也应该以大局为重,胸怀大志,放眼未来。

拥有博大胸怀的人,才能成大事。唐太宗李世民就是一个宽宏大量的历史人物。魏征曾是唐太宗的哥哥李建成手下的官员,他看到李世民战功卓著,人才济济,威胁到太子的地位,就暗中劝太子尽早除掉李世民,结果被李世民识破, 李世民登位后,不仅不记旧恨,反而拜魏征为大夫。正是他们的坦荡胸怀,广开言路,终于形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贞观之治”。

博大胸怀的人能够接受他人的意见,有利于弥补自己的不足,毛主席的《关于诗的一封信》在《诗刊》上发表不久,北京大学有位学生给毛主席写信,信上说那句“遗误青年”的“遗”字,应该作“贻”。毛主席看到这封信非常高兴,特地向《诗刊》编辑部的负责同志打招呼,请他照北大这个学生的意见加以改正。一个建立过丰功伟绩的人民领袖,能不以地位高、功劳大而骄傲,虚心接受一个学生的指点,这不是一则令人佩服的佳话吗?

心胸狭窄,鼠目寸光的人是不会有所成就的。三国时期东吴将领周瑜,年轻有为,才华横溢,但是心胸太过狭窄。当他看到孔明的才华在自己之上时,愤呼:“既生瑜,何生亮!”他不能容忍一个比他更强的人,于是他三番五次地想把孔明害死,但是孔明都巧妙地摆脱了困境,最后周瑜被气得吐血身亡,可怜!可悲!

篇8:论写作教学的创新思维

关键词:写作教学,创新思维

为了重新树立教师与学生对写作的信心, 唤醒他们对作文的热情, 在此我仅就如何在小学阶段的写作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展开论述。

一、课堂模式小创新

实际上小学作文教学是很富有个性的学习创造活动, 是培养学生个性, 开发创造潜力的沃土。如利用一年级学生活泼爱动、爱说的特点, 在每节语文课前都安排2至3分钟的“小小巧嘴巴”活动, 让部分学生轮流上台讲一两句话, 说得好的给予表扬。一年级孩子比较天真, 又比较喜欢在教师、同学面前表现, 所以都比较积极。他们会把在家里、学校见到的或想到的事件、想法等, 统统搬出来说一说。到了一年级下学期, 学生学会了拼音, 又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字, 就可以鼓励他们说了之后再写下来。到了二年级, 学生积累的字更多了, 又学习了查字典的方法, 我又让学生把“天天一句话”上升到“天天一段话”。当然学生的说、写材料都是从实际生活中选取, 只要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说, 不要求一定要有意义, 只要学生感兴趣就好, 这样开始作文训练, 学生不仅毫无压力, 而且我手写我口, 非常乐意。对学生的写话, 教师每周一定要抽时间点评, 并搞一些小活动, 如评出本周的“小小作家”, 将他的名字精心布置在每期板报的“优秀小作家”栏目中,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名字进了“优秀小作家”心里乐滋滋的, 兴致更高了。

二、巧设故事接龙, 加强想象作文练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在小学写作教学中要挖掘教材有利的创造因素, 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与学生探讨成才过程, 有意识塑造学生的创造性格。如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 指导学生说说写写。一般低年级的课文故事性很强, 富有情趣, 学生常常会被故事的情节深深吸引, 而故事的结尾又常常意犹未尽, 这就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也提供了丰富的说、写素材, 如《狼和小羊》一课, 故事的结尾写道:“狼向小羊扑去”。教学到这时, 我们可以这样进行说写训练:“这时会发生什么呢?小羊一定被狼吃掉吗?”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 说出了许多不同的想法, 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的时候, 小羊一闪, 狼扑到了河里被水冲走了”;有的说:“狼向小羊扑去的时候被一个石头绊倒了, 跌昏了, 小羊就跑了”……在学生充分练说的基础上, 我们可进一步要求学生课后充分思考, 把故事写完整, 进行写的训练, 巩固说的成果。

《语文课程标准》还要求从学生个性发展角度出发, 鼓励写作的个性化表达, “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少写命题作文, 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作文。写想象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是个性化表达和创意表达的重要方式。小学生也特别喜欢写这类文章。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 让学生假设某种情境, 在根据这种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联想。如可以让学生写“假如我是……”学生写出的文章各式各样, 有写“假如我是春天”“假如我是医生”……许多文章都表达了美好的愿望, 表达了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鼓励学生多写想象作文, 运用文字把自己幻想中的画面色彩、情感、意向表达出来, 例如写“二十年后的我”“未来的……”“我要发明……”, 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进行海阔天空的幻想。但需要注意的是, 想象要合理, 有一定的依据, 不是胡思乱想, 即使是童话创作, 也要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事实依据。

三、加强评改创新

教师要重视评改, 把握评改要求, 讲究评改策略。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要求, 确定各个年级评议和修改的重点。每次习作的评改要突出本次写作的要求, 避免面面俱到。对低年级写话的评改, 要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写得好的地方, 可以批上一两句发自内心的话, 或者画上一个鼓励性的标志或线条;对写字、用词等方面特别明显的问题, 可以适当指出, 但无需有错必改。此外, 作文的评改还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评改内容上和要求上体现针对性和弹性, 有的侧重材料, 有的侧重构思, 有的侧重遣词用句, 有的侧重书写, 对优秀作文要求可适当高些, 对较差的作文要求可放宽些。

当然我们也可以巧设其他活动, 如从学生生活切入写作, 通过演讲式、竞赛式、采访式、讨论式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 激发学生情感, 训练写作创造能力。还可以将信息技术与小学作文教学进行整合, 利用因特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搜集和素材获取, 同时师生可以利用QQ、论坛、博客等进行沟通交流, 促使师生互动。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文字处理和绘画等形式结合起来, 丰富作品的呈现方式,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或通过表扬、向校报推荐发表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乐趣, 激励再创造。总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互动性、拓展性、实践性方面的写作训练, 以增加课堂的交互性,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通过师生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使作文教学课堂得到改进和优化。

总之, 在这个创新的时代,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 我们语文教师应群策群力, 充分发挥创新潜能, 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无硝烟的攻坚战。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广, 《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新世纪出版社, 2005.7

上一篇:城市管理与法规下一篇:上半年市委宣传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