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2024-07-26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通用2篇)

篇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发挥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在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升我省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的重要意义

标准是创新成果的固化和推广,是企业组织生产、服务、管理的技术依据。认证是对产品、体系和人员进行合格评定的活动和程序,是推动技术法规、管理标准贯彻实施的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大局,我省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注重运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等手段,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促进了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但必须看到,我省仍然存在标准制订数量少、层次低,认证对产业发展的保障能力薄弱,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投入不足,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技术支撑能力不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十二五”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采取强有力措施,推动我省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我省经济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再上新水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省转方式调结构大局,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名牌战略,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标准、认证、品牌为抓手,以检测技术平台为支撑的产业优化升级推进体系,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同、企业自觉的产业优化升级工作格局,大力营造依靠质量、标准、认证、品牌推进产业优化升级的社会氛围,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较快发展、资源环境得到保护、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

(二)基本原则。一是创新驱动、标准先行原则。坚持把创新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通过产品、管理和生产各个环节的不断创新,提升产业的层次和水平;鼓励企业实施先进标准,引导企业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标准。二是质量提升、认证保障原则。充分发挥认证在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作用,通过有效认证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持续提高产品质量总体水平,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认证监管体系。三是产业联动、整体优化原则。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开展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既注重产业链上下游不同阶段产品标准认证的协调和衔接,又注重各类相关、临近产业标准认证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我省产业的标准化和认证工作水平。四是人才为本、文化引领原则。重视标准化和认证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建立熟知并善用标准化和认证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文化和理念,用文化的力量影响和引领产业提升。五是节能减排、持续发展原则。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标准和认证体系,并将其贯穿产业升级全过程。加强企业用能和排放计量,不断研发制订有关标准,通过认证督促企业实施,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建立一套比较先进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认证市场体系和检测技术支撑体系;形成政府、部门、企业重视实施标准化战略和认证工作的机制;打造一批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区域品牌;建设一批能够支撑我省产业升级的国家级和省级质检中心;培育一批在不同产业层次和优质产品聚集区起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

三、重点任务

(一)着力构建先进的产业标准体系。一是加快联盟标准的制订实施。机械、化工(含橡胶轮胎行业)、纺织、家电、家具、五金、太阳能产品、食品饮料(含农产品深加工行业)、陶瓷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要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优势企业为主体,以核心技术为抓手,大力开展联盟标准的制订和研发工作,将高水平的企业标准转化为联盟标准。鼓励产业集群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将联盟标准逐步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到“十二五”末,全省产业集群联盟标准推广实施率达到30%。二是加大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力度。省、市、县各级应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我省企业积极参与或承担国内外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到“十二五”末,争取在我省设立的国际和国家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总数达到50个,建设省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标准制订工作组80个以上。三是完善产业发展急需的标准体系。选择关键技术和产品,制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行业发展的企业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订实施一批严于国家标准的节能减排地方标准。在国际标准制订、认证结果互认等方面,加强与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到“十二五”末,力争使我省企业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60项以上,制订地方标准300项以上,主导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300项以上。

(二)大力加强认证的推广和监管。一是进一步加大认证的推广力度。鼓励更多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开展各类自愿性认证活动,着力推进质量、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推动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力度,依法规范生产强制性认证产品企业的行为;在制造业重点行业有序推进产品合格认证。大力开展节能认证示范区建设,推动制造业特别是新能源产业有序开展产品合格认证和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测量管理体系认证;进一步完善节能认证鼓励政策,经认证的节能环保产品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享受有关的优惠政策。加强对低碳产品、碳足迹、碳标识、节能量等认证的研究,为全省减排工作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大对认证机构的监管力度。针对部分认证机构存在的工作不规范、认证质量和诚信度不高的问题,要依法采取约谈、告诫等多种措施,促使其履行认证活动主体责任。对存在严重问题、扰乱认证市场的认证机构,要向国家认监委建议,依法吊销其认证资格。三是进一步加大对获证企业的监管力度。重点对强制性认证产品生产企业加强执法监管,依法查处无证生产等行为。进一步加强对自愿性认证的行政监管,对不按规范要求组织管理生产的获证企业,要督促其认真整改。要发挥公众和市场的舆论监督作用,增强获证企业实施认证规范的自觉性,保证认证有效。

(三)全力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一是规划明确一批区域品牌发展重点。将区域品牌建设的重心放在全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上,放在产业聚集区和优质产品生产基地的培育和发展上,放在具有代表性的特色产业和产品上。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重点选择3至5个企业、在规模较小的中小产业集群中选择2至3个企业作为区域品牌的培育对象,充分发挥省长质量奖、山东名牌、优质产品基地创建等各项政策支持作用,提供各类技术保障,有针对性地加强培育。二是建立和完善品牌评价体系。积极修订和完善品牌评价产品目录,注重吸收更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产品进入目录;更多关注高端高质高效产业产品和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产品,区域品牌评选向产业集群、优质产品生产基地倾斜和聚集,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名牌企业和区域品牌。到“十二五”末,力争全省形成区域品牌100个。三是优化品牌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对涉及安全、关系国计民生、群众反映强烈、社会关注度高的食品、家电、建材、农资等产品的执法打假力度,优化企业的品牌发展环境,加大对潜力区域品牌产业和产品的政策保护力度,维护好企业的品牌权益。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集聚,逐步实现由单个产品品牌向品牌企业、区域性品牌的转变,不断壮大优势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区域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加快推进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已有平台效益。加强内部管理,提升检测能力,提高利用效率。针对部分检验检测机构人才匮乏的情况,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广开渠道引进人才,对急需的专业人才采取公开招聘方式引进。在薪酬待遇方面,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同工同酬,支持技术人员多劳多得。二是提升新建平台服务能力。在平台的布局上,紧紧围绕全省“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使检验检测平台建设与全省产业总体布局相一致、与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相吻合、与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相适应,推动检验检测技术服务向产业发展方向延伸,不断满足全省经济发展需要。三是区分层次,搞好分工,实现差异化发展。国家级质检中心要做到建设高起点、人员高素质、检测高水平;省级质检中心要做到专业化检测、专业化服务;市(县)级检验检测机构要能够满足当地产业聚集和特色需求,真正为当地经济发展发挥技术支撑作用。着力打造计量、质检、标准化、特检、认证认可、纤检和信息化技术服务等7个平台,夯实产业优化升级检验检测技术基础。到“十二五”末,争取建成国家质检中心48家、省级质检中心100家。

(五)努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一是精心选择培育龙头企业。根据全省“十二五”规划、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和当地产业特点,区分不同层次、类型和产业,重点关注人才聚集度、科研水平和产品附加值较高,开拓空间大,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在优质产品生产基地中有实力、有影响、有辐射作用的企业,从中选择培育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省级每年重点选择培育20个左右,各市重点选择培育3至5个,县(市、区)重点选择培育1至2个,力争形成覆盖各个产业,在省、市、县三个层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骨干龙头企业300个。二是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发展。针对龙头企业的具体情况,确定培育方向、培育内容和培育方式。在制订实施标准、人才引进、财政税收、项目申请、银行贷款、土地政策、技术改造等方面对龙头企业重点扶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率先制订实施国际先进标准、积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推动龙头企业成为实施先进标准的标杆、引领科技创新的先锋、聚集优秀人才的盆地、实施质量体系认证的模范。三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总结推广龙头企业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成功经验,带动广大企业强化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品牌意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可靠,形成全面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新格局。

四、组织实施

(一)制订推进规划。各级政府要依据我省“十二五”规划和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要求,对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工作作出规划。规划的制定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全省经济总体布局,符合当地发展实际需求;要5年有规划、年度有安排、季度有重点,把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分解到每个年度,落实到每个部门和有关企业;要对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指标,明确政府、部门、企业在推动当地产业优化升级中的职责分工,加快工作进度、提出完成时限;要狠抓规划的落实,加强协调调度和督促检查,严格年终考核,兑现有关政策,确保规划落到实处。

(二)突出工作重点。要根据我省“十二五”规划和“一蓝一黄”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布局要求,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目标,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要把人民群众关心、媒体关注、监督抽查发现问题的产业和产品作为重点,强化标准实施、认证监督和许可把关,扶优汰劣,净化环境,促使相关产业、产品加快优化升级,有效推进产业的调整振兴和全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各级领导干部标准化和认证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加强企业在职人员标准化和认证等知识的继续教育。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人才共建、定向培养。注重引进熟悉掌握标准化和认证知识的专门人才,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社会舆论、行政管理、企业生产等环节营造形成注重利用标准化和认证等手段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理念和氛围。

(四)科学设置市场准入门槛。要以集约化、专业化、高端化和绿色发展为方向,综合运用标准实施、生产许可、认证认可、登记备案等手段,科学把握市场准入关。要加强对强制性标准、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实施的监督,对达不到标准和认证要求的生产企业责令停产、转产或取缔;要对重要工业品和涉及健康安全的产品,根据山东产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实际,以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为基础,在节能、环保、安全方面制订实施一批地方标准,督促企业逐步按规范实施,引导生产要素和区域重点产业集聚发展;要鼓励行业领先企业结成标准联盟,制订实施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联盟标准,通过综合技术手段提高准入门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市场投向,避免“一窝蜂”跟进和低层次重复建设。

(五)做好结合文章。要与质量兴省战略、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结合,善于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推进战略实施;要与科技进步奖评选、省长质量奖评选、名牌评选等结合,把标准和认证实施情况作为重要评价要素和依据;要与国家部委的重大部署和专项整治活动结合,充分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促进相关工作深入开展;要与各部门、行业的经济管理活动结合,以标准化和认证手段指导各项具体业务工作。要注意运用成功案例推动工作,总结规律,创新机制,形成模式,固化流程,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山东省质量兴省工作领导小组要组织协调省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科技厅、民政厅、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交通运输厅、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商务厅、卫生厅、环保厅、统计局、工商局、林业局、质监局、旅游局、检验检疫局等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建立省级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联动机制,协调工作办事机构设在省质监局。研究制订有关政策措施和工作实施方案,及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各级政府要建立相应的协调领导机制,把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摆上重要位置,形成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相关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完善鼓励标准创新激励机制。各级政府要将技术标准的研制列入科技计划。对有重大创新或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项目纳入省级科技进步奖的评奖范围。

(三)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省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重点支持产业标准的实施推广、标准体系建立、标准数据库建设等,支持获得国际领域互认资格的重点项目,支持节能产品、低碳环保等重点领域认证技术研究和推广。各级政府要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形成省、市、县三级运用标准化和认证手段共同支持产业优化升级的财政保障机制。

(四)加强对各级政府部门工作考核力度。要把标准化战略、品牌战略和认证工作纳入对各级政府的考核范围。由省质监局牵头,会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统计局制订考核办法,具体组织考核工作。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中发挥作用及取得成效的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体系。

山东省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二月八日

篇2: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用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认证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

深府〔2013〕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的《深圳市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和《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优化空间资源配置,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创新工作思路,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一)重大意义。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史上的奇迹,但同时也率先遇到了空间资源紧约束问题,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给产业可持续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当前,深圳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挖掘土地资源潜力,优化空间资源配置,保障重点产业发展的空间需求,是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以“高新软优”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增强城市发展后劲,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必然选择,对打造科学发展的“深圳质量”,努力实现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基本思路。牢固树立创新发展、深圳质量的理念,更加突出规划统筹,推进空间规划与产业规划有机衔接,实现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优化;更加突出有扶有控、有保有压,以结构性、差别化的土地供给,引导空间资源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配置,限制、淘汰落后产能;更加突出节约集约,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促进优质要素资源向产业基地和园区集聚,提高空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更加突出改革创新,着力在土地整备、二次开发利用、产业用地用房供给等方面取得新突破,释放产业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更少的空间资源消耗支撑更长时期、更高质量的产业发展。

二、创新城市空间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三)统筹产业空间规划。加强规划引导,科学布局和优化产业发展空间。统筹规划配套完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总部经济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优势传统产业园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产业空间载体,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引导部分生产制造环节向深汕特别合作区和对口共建的省级专业转移工业园转移,实现产业布局的区域统筹和协调发展。

(四)加强产业空间分区规划指引。推行产业分区规划管理,引导新增产业项目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加强重点片区规划布局,推动建设功能完善的城市综合体和复合型城区。注重产业分区的均衡化布局,加快特区一体化协调发展。建立基本生态控制线内建设用地清退与线外新增建设、建筑物功能改变和容积率提高等挂钩机制,对基本生态控制线内产业转型升级给予一定的支持,推动企业转型和生态环境恢复。

(五)探索规划服务产业发展新方式。建立以空间二次开发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通过创新产业用地分类、鼓励土地混合使用、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上限、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资源、集约布置配套设施、规范土地的弹性引导与量化控制等措施,满足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提高产业项目规划审批效率。

三、创新空间资源供给,支撑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六)完善空间资源供给模式。房地并举,优先供房,建立“以房招商、以房养商、以房稳商”新机制。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成长型企业、中小企业空间需求,引导企业优先采取租赁、购买的方式解决生产及配套用房。挖掘存量用地潜力,鼓励项目企业和土地使用权权属企业合作,加强对社会存量资源的充分利用。

(七)强化土地供应的产业导向。按照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完善产业供地预申请制度,对不同产业用地供给方式和供地年限实行差别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土地供应的针对性、导向性和有效性。支持土地混合开发利用,鼓励发展产业综合体。探索经营性配套设施用地和产业配套设施用地的市场化配置方式。出台完善产业用地供应机制拓展产业用地空间办法。

(八)实行差别化地价政策。充分发挥地价杠杆作用,对符合我市产业发展导向的总部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研发及总部,给予地价优惠支持;对容积率较高的新建产业项目,给予地价优惠鼓励;对在我市属于落后产能的企业和产业项目,采取提高土地资源使用成本等限制政策,逐步转移、淘汰。出台宗地地价测算规则,推动差别化地价政策落实。

(九)创新特殊功能区土地政策。以开展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特殊功能区定位,根据区内产业导向,实施特殊的土地政策。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土地供应、地价管理、招商引资、开发建设、运营管理、收益调节等方面先行先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严格土地管理,规范市场运作,保障产业发展;支持国际低碳城积极探索土地开发利用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的有效途径,形成以低消耗、低排放为特征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空间结构;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保税区推进城市更新,拓展空间资源,营造良好的产业、人文和生态环境。

(十)加大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筹集力度。制定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和收购投资计划,鼓励企业通过市场竞争方式取得新增建设用地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支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落实城市更新项目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规定。对已出让的产业用地,鼓励提高容积率并按一定比例配建创新型产业用房。出台创新型产业用房管理办法。

(十一)优化创新型产业用房配置。按照租售并举的原则配置创新型产业用房。采取租金补贴或租金优惠等措施,重点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培育创新型产业用房市场,允许以“限销售对象、限销售价格、限二次转让周期”的方式向市场流通创新型产业用房。

(十二)推进工业楼宇市场化运作。按照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修订深圳市工业楼宇转让暂行办法,规范流转管理,盘活工业楼宇存量资源。适度放开工业楼宇分割转让范围,建立转让时限控制、准入资格审查、政府优先购买和转让增值分配等制度。

(十三)健全产业配套住房政策。全面推进住房保障和人才安居工程,以“租、售、补”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企业职工住房需求。在产业集聚园区科学布局保障性住房,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在符合规划控制原则和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可在产业用地内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保障性住房。对产权归政府、由政府统一调配的公共租赁住房,可配置一定房源给重点企业用于解决人才住房需求。出台加快发展产业配套住房实施意见,健全产业配套住房保障政策体系。

四、创新二次开发利用机制,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十四)整备产业用地资源。结合全市产业空间布局规划,综合运用规划、土地、资金等多种手段,加快整备成片土地资源,保障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完善土地整备政策,强化市、区联动,建立健全各区(新区)土地整备与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增减挂钩机制。对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原使用土地纳入土地整备范围的,实行相应的优惠政策,促进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

(十五)引导社区土地资源服务产业发展。进一步规范社区土地资源管理,按照“集中布局、周边配套”的原则,调动社区股份公司、保有富余产业用地企业的积极性,鼓励社区企业以资金、土地、厂房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社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和效益。

(十六)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升级改造。通过政策优惠、手续简化等手段,加快推进旧工业区拆除重建类升级改造。提高工改工项目比重,支持拆除重建的旧工业区项目升级改造为我市鼓励发展的工业产业园区。

(十七)鼓励旧工业区综合整治。支持旧工业区实施综合整治和功能改变等混合类城市更新,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高效益产业和高素质人才集聚,建设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现代化产业园区。对于涉及旧工业区局部加改建、部分功能调整等改造的,在规划、土地和财税等方面给予支持。

五、创新监管服务,保障产业空间资源高效利用

(十八)搭建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建立全市统一、公开、常设性的企业空间供需服务平台,实现企业需求与空间资源供应信息的高效链接。健全企业用地用房申请联动联审机制,由市产业主管部门牵头,会同各区政府(新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进行初审、联审,快速高效地明确供地、供房顺序和规模、标准,为满足企业空间需求提供便利。

(十九)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加强市、区协调和部门联动,明确各方监管责任,建立全过程动态监管机制。采取检查、考评、通报等措施,及时监测、分析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利用效益。健全产业项目用地用房准入、退出机制,鼓励和引导低附加值、低效能产业有序退出,为优质生产要素提供发展空间。

(二十)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贯彻执行国家对闲置土地处置的有关规定,出台实施意见,加强对建设用地出让后的监督管理,有效遏制建设用地供后闲置行为。对符合规划并经市政府批准允许限期开发的闲置产业用地,可以通过建设创新型产业用房等方式予以利用,提高闲置产业用地处置水平。

深圳市人民政府

上一篇:全国各地中小学校长的名单下一篇:精华的生命精华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