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事件案例

2024-06-05

中毒事件案例(通用11篇)

篇1:中毒事件案例

X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上 报 文 件

××××[×××]×号 签发人:× × ×

关于X县X村X屯 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报告

X X X X X X:

X年X月X日下午X点X分,我中心接到X县卫生防疫站报告,该县X乡突发中毒事件,中毒10人,已死亡3人,7例重症病人正在县医院抢救治疗。接到报告后,我中心派出两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与X医院和X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一行6人,赶赴现场协助开展调查处理及抢救病人。至X月X日止,死亡4人,6名现症病人正在X医院抢救。现将调查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县X乡X村X屯位于X县城西南面,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0公里,全屯共有30户,120人,均为苗族。该屯为山区,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和卫生条件很差,属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该村有一名乡村医生。

二、中毒发生经过: X月X日上午X 时左右,村民X(男,39岁)将今年三月三(农历,苗族的传统节日)做好的糯米与玉米混合在一起的面粉(酵米面)做成水圆独自食用,于当天下午4时出现恶心、呕吐、头昏、头痛、乏力、腹胀、腹痛等症状,次日病情加重,下午3时30分在家死亡。死者生前,其亲属赶来探望,其家人为了感谢亲友,又用酵米面招待前来探望病人的亲属,进食9人,吃后均发生中毒,其中有2人相继在家中死亡(均为女性),剩余7人送X医院抢救,1人(女性)因病情加重经抢救无效于X月X日X分死亡。

三、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结果(一)流行病学调查

1、病人分布情况:中毒发生时间X日~X日,病人集中在X屯,为4家不同的住户,曾先后在X家进食。进食10人,发病10人(男性7人、女性3人),住院7人,死亡4人(1男、3女)。最小年龄12岁,最大年龄56岁。

2、进食情况:中毒者均进食了X家制作的水圆,进食量为两个至10个不等。

2、潜伏期 最短6小时,最长24小时,平均15小时。

3、临床表现 主要为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痛、腹胀。重者意识模糊、抽搐、发绀、呼吸困难、休克、昏迷。(二)卫生学调查

中毒者进食的水圆是X用自制的酵米面做成的。X按苗族传统方法于三月三(农历)制作酵米面,即将玉米和糯米用水浸泡10天左右,经水淘洗后湿磨成糊状水面子,用布兜起,再用柴草灰吸去过多的水分而成,带有不同程度的酸臭味。当时,制做的酵米面未吃完,剩余的经凉晒后,用塑料编织袋盛装、存放在屋内,约有X斤。据进食者反映,酵玉米面水圆有酸臭味。

在调查的过程中,了解到在制作酵米面过程中卫生条件很差,而且,当时气候阴天、多雨,湿度大,不容易将面晒干;加工用具、盛装的物品卫生状况也很差,容易使加工的食品原料受到污染。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无法对剩余的酵米面进行病原菌分离和毒素的检测。

四、中毒原因分析与初步结论

根据现场调查,中毒的病人均进食过用同种酵米面制作的水圆,不食者不发病,因此,认为中毒食品是酵米面。中毒病人发病的潜伏期短,但发病急,病程进展快。所有的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无传染性。周围群众和进食者均不知道食用经长期存放的酵米面会导致中毒。据此,结合现有的资料综合判断,初步认定本次事件是一起在加工、贮存酵米面过程中因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而引起的食物中毒。

五、事件处理经过、采取的防制措施

中毒事件发生后,自治区、地区、县各级党政领导、卫生行政部十分重视。X作了做好中毒者的救护工作、全力抢救中毒者的指示:X派出X中~、X医院、XX卫生监督所有关专家和业务技术人员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赶赴现场指导调查抢救工作。

XX在事故发生后,指示有关方面要尽快查明原因,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中毒者。X县委、县政府在接到中毒报告后,立即组织卫生、公安部门赶往中毒发生地进行调查,并立即将中毒病人送县医院救治。X派出卫生防疫站、X医院有关业务人员共10人组成的调查抢救小组连夜赶往X参与调查和抢救工作。因X县医疗条件有限,连夜将6名中毒者转X医院救治。对中毒者的治疗除采用常规的催吐、洗胃排除除毒物和护肝、护肾、防止脑水肿、抗感染等措施外还采用目前较为先进的血浆置换术抢救治疗中毒者。目前存活的6例病人中仍有3例危重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调查小组在现场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封存了剩余的酵米面,向村民讲明此次中毒事件的原因,要求还存有酵米面的家庭不能再食用,防止再次发生中毒事故。至X日为止该乡无类似病例出现,社会安定。

六、今后的工作建议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是严重的食物中毒,治疗困难,病死率高达40~100%。我区部分地区有食用酵米面的习惯,并常发生中毒,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建议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一)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画等形式开展宣传工作,使群众知道酵米面的危害性,戒除不良的饮食习惯,自觉做到不吃酵米面,并教会群众一般的中毒自救常识。

(二)一旦发生酵米面中毒,应积极组织有效的抢救工作,尽快把中毒者送医院抢救治疗。同时,按国家突发事件报告制度有关规定上报疫情,并做好各项防制工作,防止事故扩大,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三)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发文机关,盖章)××××××××××(成文日期)抄报:

××××××××××(印发机关)××××年×月×日印发

篇2:中毒事件案例

食品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为加强我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及时、科学地处理突发事件,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保证师生身体健康,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开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专项预案》的要求,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食品安全应急预案:

一、设立预防处理食物中毒应急小组: 组长:李建中 副组长:韩万平

成员:徐海青 颜怀胜 徐克英 李贤明 徐发军 赵典春 胡琳琳 徐小明 陈姚兵 李启平李泽辉 各班班主任

1、组长负责全面指挥。

2、副组长负责处理紧急事件,并逐级向教育卫生部门上报情况,正确引导新闻部门如实报道事件、避免误报和虚报。

3、其它成员做好保护现场及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对中毒者的抢救工作。

二、应急处理、上报程序

1、任何人发现与怀疑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应立即报告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启动预案,采取抢救措施。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者与附近医院联系救治患病医生。

3、立即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报告时间距离发病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4、责令食堂立即停止怀疑食品的加工、供应。保护现场,收集信息,防止人为破坏现场,协助卫生部门进行事件调查、处理。

5、班主任负责协助医生护理患病学生,如发现人数较多,治疗护理在班级进行。重病师生负责转送医院治疗。

6、德育处做好师生思想工作,稳定学生情绪;负责家长的疏导工作;协助学校领导做好善后工作。

7、各成员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调查,并预测发展趋势。

8、后勤部门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障抢救中心必须品的供应。

9、食堂负责人协助卫生部门作带菌检查和取证工作,按照卫生部门的要求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10、根据上级部门指示采取进一步措施。

三、防止食物中毒的措施

(一)健全食物中毒报告制度

认真贯彻执行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的精神以便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二)广泛开展预防食物中毒宣传教育

广泛深入地开展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结合本单位(店)实际情况,充分得用电视,黑板报,宣传画等各种形式宣传普及有关卫生知识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管理水平,减少食物中毒发生。

(三)细菌性食物中毒预防措施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应根据防止食品受到细菌污染,控制细菌的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项基本原则采取措施,其关键点主要有:

1、避免污染。即避免熟食品受到各种致病菌的污染。如避免生食品与熟食品接触、经常性洗手、接触直接入口食物的还应消毒手部、保持食物加工操作场所清洁,避免昆虫、鼠类等到动物接触食品。

2、控制温度。即控制适当的湿度以保证杀灭食品中的微生物或防止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加热食品应使中心温度达到700℃以上。贮存熟食品,要及时热藏,使食品温度保持在600℃以上,或者及时冷藏,把温度控制在100℃以下。

3、控制时间。即尽量缩短食品存放时间,不给予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机会。熟食品应尽快吃掉;食品原料应尽快使用完。

4、清洗和消毒,这是防止食品污染的主要措施。对接触食品的所有物品应清洗干净,凡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物品,还应在清洗的基础上进行消毒。生吃的蔬菜水果也应进行清洗消毒。

5、控制加工量。食品的加工量应与加工条件相吻合。食品加工量超过加工场所和设备的承受能力时,难以做到按卫生要求加工,极易造成食品污染,引起食物中毒。

(四)预防常见的化学性食物中毒措施。

1、农药引起的食物中毒,蔬菜粗加工时以食品洗涤剂(洗洁精)溶液浸泡30分钟后再冲净,烹调经烫泡1分钟,可有效去除蔬菜表面的大部分农药。

2、豆浆引起的食物中毒。生豆浆烧煮时将上涌泡沫除净,煮沸后再以文火维持煮沸5分钟左右,可使其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彻底分解破破坏。应注意豆浆加热至800C时,会有许多泡沫上浮,出现“假沸”现象。

3、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烹调时先将四季豆放入开水中烫煮 10分钟以上再炒。

篇3:急诊中毒事件的发生特点探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5年3月1日至2007年3月1日收治的618例急诊中毒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这618例患者均经前瞻性资料收集, 其就诊诊断治疗资料及中毒情况记录均比较详细, 符合此次研究要求。此外选取我院急诊患者全部患者共92483例患者作为参照。

1.2 一般方法

详细记录急诊中毒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家庭基本情况、文化程度、中毒类型、中毒原因、中毒途径, 按照上述指标对患者进行分组, 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研究。

1.3 分类标准

患者职业分类依据是国家统计调查制度分类标准 (GB6565-85) [1];中毒途径经病理诊断最后确认, 分为消化道中毒、皮肤接触中毒、呼吸道中毒、血液途径中毒等[2];毒物分类依据为ICD-10标准[3]。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我院于2005年3月1日至2007年3月1日共收治急诊患者92483例, 其中中毒事件618例, 比例为0.67%。患者中年龄范围为3~79岁, 平均年龄为 (41±0.57) 岁, 其中急诊高发年龄段为15~45岁, 平均为 (31±0.44) 岁, 共492例, 比例为79.61%, 2~14岁患者共84例, 比例为13.59%, 46~79岁患者共42例, 比例为6.80%。618例急诊患者中男性326例, 女性292例, 男女比例为1.12∶1,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患者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患者共457例, 比例为73.95%, 初中文化程度中毒患者96例, 比例为15.53%, 高中文化程度21例, 比例为3.40%, 高中以上学历患者44例, 比例为7.12%。

2.2 中毒类型

618例急诊患者中其他化学品中毒共328例, 比例为53.07%, 其中又以酒精中毒比例最大, 患者人数达到210例, 占其他化学品中毒比例为64.02%;药物中毒患者共184例, 比例为29.77%;食物中毒共97例, 比例为15.70%;中毒类型不详患者9例, 比例为1.46%。

2.3 中毒原因

中毒意图分为意外中毒、自杀性中毒、他杀性中毒、中毒意图不明四种情况。在急诊中毒事件中意外中毒事件发生429起, 比例为69.42%, 意外中毒事件中, 男性患者287例, 女性患者142例, 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杀性中毒患者共176例, 比例为28.48%, 其中女性117例, 男性59例, 二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他杀性中毒1例, 男性, 年龄为43岁;中毒意图不明患者12例, 男女患者数量对比无统计学意义。中毒原因与中毒类型存在一定的联系, 具体情况见表1。

2.4 患者职业

根据临床资料统计显示, 急诊中毒患者中学生最多, 为246例, 比例为39.81%;其次是农林业从业人员, 共211例, 比例为34.14%;企事业单位办公人员中毒患者为142例, 比例为22.98%。不同职业患者显示出不同的中毒类型, 其中学生中毒以食物中毒和化学品中毒最多;农林产业人员以化学品中毒最多;办公人员中毒类型无明显差异。患者职业与中毒类型的关系见表2。

2.5 中毒途径

消化道中毒患者为584例, 比例为94.50%;皮肤接触中毒11例, 比例为1.78%;呼吸道中毒9例, 比例为1.46%;血液途径中毒7例, 比例为1.13%;其他中毒途径患者7例, 比例为1.13%。

3 结论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压力增大以及饮食习惯和其他不和谐因素的存在增加了中毒事件的发生概率[4]。临床探究结果表明急诊中毒事件在急诊病例中的比例正在逐年增大, 因此加强急诊中毒事件发生特征的分析研究能够为预防中毒事件、降低中毒事件发生率、及时有效地救治中毒患者提供有益的借鉴[5]。

通过本次研究可以发现, 急诊中毒事件主要发生在年轻群体中, 并且不同意图的中毒事件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毒事件在不同职业人群中也有差异, 因此在进行社会管理时, 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集中社会资源对学生群体进行预防中毒的教育;构建覆盖面广的心理健康咨询治疗网络, 对办公人员、管理者等群体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和人生观教育;注意加强毒物管理,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教育等方式控制中毒事件的发生概率, 尽可能降低毒物对社会的危害。

摘要:目的 探究急诊事件中中毒事件的发生特征, 为预防中毒事件、提升临床治疗急诊中毒病例效果提供实践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05年3月1日至2007年3月1日收治的618例急诊中毒病例, 利用统计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在所有急诊病例中, 中毒病例比例为0.67%;急诊中毒患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尤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中毒患者为多;中毒患者年龄集中在15~45岁;学生群体中毒较多, 比例为39.81%, 多为食物中毒。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人员中毒事件发生比例为34.14%, 化学品中毒类型最多。企事业单位办公管理人员比例为22.98%;按照中毒类型分类, 其他化学品中毒数量最多, 比例为53.07%, 其次是药物中毒和食物中毒;意外性中毒事件比例为69.42%,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自杀性中毒事件比例达到了28.48%, 女性明显多于男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职业和中毒意图与中毒类型有着一定关系;中毒途径多为消化道中毒, 比例为94.50%, 其余为皮肤接触、呼吸道中毒、血液途径中毒等。结论 要切实加强对于中毒高发人群的教育和管理, 综合利用法律、行政、思想教育等方式预防各类中毒事件的发生, 医疗卫生系应建立起完善的中毒事件应急体系, 最大程度降低中毒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急诊中毒,特点,探析

参考文献

[1]韩虎生.急救中心急性中毒150例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 (5) :652-653.

[2]林绍鹏, 林珮仪, 江慧琳, 等.城市群体性伤害事件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 2013, 33 (5) :424-427.

[3]邵旦兵, 孙海晨, 唐文杰, 等.群体中毒事件院内抢救节点[J].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 (6) :570-572.

[4]李安, 王小红, 郝凤桐.综合医院急诊科和职业病科对急性化学中毒救治情况比较[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3, 31 (3) :212-214.

篇4:中毒事件等

一天早晨,一位董事长死在自己别墅的车库里,死因是氰酸钾中毒。他是在准备把车开出车库时。吸入了剧毒气体而致死的。可是,案发当天,既没有人接近过车库,现场也没有发现任何可能产生氰酸钾的药品和容器。那么,罪犯究竟用什么手段将这位董事长毒死的呢?

调查这一案件的侦探发现,汽车的一个轮胎气已经跑光了。被压得扁扁的,他马上就识破了罪犯的作案手段。

你知道董事长是如何被谋杀的吗?

答案:轮胎里充满了高压氰酸钾气体,罪犯是在前一天晚上-悄悄溜进车库作案的。第二天早晨,当被害人想开车时,发现一个轮胎气太足了,这样车跑起来会很危险,便拧开气门心放掉一些气。就在这一刹那,剧毒的氰酸钾气体喷射出来使其中毒身亡。

叶子下的古币

布莱克探长接到他的朋友——收藏家凯恩的电话,说有一枚稀有的古金币要拿到市场去拍卖,为了安全,请探长陪他一起去。

探长下午如约赶到,没想到呈现在眼前的竟是凯恩的尸体。他被钝器击中,死了不到半小时。

探长翻转凯恩的尸体,发现上衣翻领上有一枚绿色三叶形徽章,徽章后面有一样东西闪闪发亮,仔细一看,正是那枚古金币,藏在徽章的夹层中。他将金币放回原处,又把尸体脸朝下恢复原状,若有所思地凝视着死者身上外翻出来的衣兜。

当他察看这位独居死者的厨房时。凯恩的侄子汤姆走了进来,知道叔叔出了意外,汤姆惊问是怎么回事。探长从碗橱里取出一个茶叶罐,打开盖子让汤姆拿着,自己边从罐中取茶叶边说:“今天早上,你叔叔打电话叫我下午来陪他到市场拍卖一枚古金币,很显然。凶手抢先来到这里。看来凶手搜遍了尸体,但一无所获,因为你叔叔并没有把金币放在衣兜里。”

探长停顿了片刻,把一壶水放在炉子上说:“你替我把它拿出来吧,它就藏在叶子下面。”汤姆立即放下手中的茶叶罐,离开厨房。过了一会儿,他从叔叔身上找到了金币。

篇5:危机事件处理(食物中毒)

如何防止食物中毒:门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的卫生标准进行食品的采购、配送、周转、上架、加工、展销、包装等,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工衣和加工工具等。遇到食物中毒的事故时,按照如下程序正确操作:

 如在商场发现有员工或顾客食物中毒,商场员工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报告内部报警中心和门店店长,同时安排防损员维护现场秩序,疏散围观顾客。

 商场管理人员亲自或安排人员立即将中毒人员送往就近医院或通知“120”到场处理,防损员应保护现场,维护商场的正常营业秩序。

 防损部负责对顾客或员工的呕吐物、食物等进行取样工作。

 如在商场发现员工或顾客食物中毒突然死亡,商场员工第一发现人应立即报告内部报警中心和门店店长,门店管理人员立即打110报警,同时保护好现场。

 对于商场应该承担责任的食物中毒事故,需第一时间打电话到保险公司报险,门店需填写《出险通知书》,然后连同其它所需资料交给门店防损部,由门店防损部交保险公司负责索赔事项。

 对于商场不承担责任的顾客食物中毒事故,我们可以陪同协助处理,但由顾客支付医疗费用。

 对于员工的食物中毒事故,如符合工伤条件,需由门店人事上报社保局,按工伤保险程序索赔。

 对于促销员自身责任的食物中毒事故(如外出就餐等),由促销员或供应商承担医疗费用;如果是商场的责任,商场需要承担医疗费用。

 事后门店防损部视情况填写事故报告上报总部防损部,并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或本公司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工作。

篇6: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本着师生健康和生命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及时有效地控制食物中毒事件在我校的发生,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特制定如下工作预案。

一、管理目标

1、普及食物中毒的有关知识,提高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2、严把每个环节质量关,将食物中毒事故的因素控制到零。

3、完善信息监测报告网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

4、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二、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领导小组。由校长负责指挥,副校长负责保证转送病人的车辆,随时待命;政教处负责与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及时沟通,加强宣传工作,稳定师生情绪,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和恐惧心理;总务主任负责指挥食堂工作人员保护中毒现场,配合卫生部门的调查及善后处理;班主任负责联系家长,掌握学生家长的电话,确保紧急情况下与家长的联系畅通。

二、应急处理

1、立即停止供应、食用可疑食物。

2、班主任帮助或指导中毒者采用指压咽部等紧急催吐办法尽快排出毒物。

3、班主任尽快将病人转送附近医院救治。

4、校长及时向疾控中心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报告的内容:(1)发生中毒的地址、单位和时间;(2)中毒人数及死亡人数,主要的中毒表现;(3)可能引起的中毒食物等。

5、总务主任负责指挥相关工作人员保护好中毒现场,封存剩余食物,未经卫生防疫部门同意不得随意处理。收集可疑中毒的食物及病人吐泻物等,以便尽快查明中毒原因和尽快抢救病人,防止中毒事故进一步扩大。

6、总务主任和安全工作人员以及校医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事故调查,将病人所吃的食物,进食总人数,同时进餐而未发病者所吃的食物,病人中毒的主要特点,可疑食物的来源、质量、存放条件、加工烹调的方法和加热的温度、时间等情况如实向有关部门反映。

7、总务主任负责指挥相关人员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对中毒现场进行消毒等善后处理。对中毒食物可采取煮沸20分钟后掩埋或焚烧。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混合消毒。食品用工具、容器可用1—2%碱水煮沸或漂白粉溶液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可用20%石灰乳或5%的来苏溶液进行消毒。

三、经常性防范措施

1、严把食堂质量关:把好食品卫生监管及食品卫生关,严格执行“食品加工、销售、饮食卫生五四制”、做到进货要到有卫生许可证的经营单位采购,并相对固定,采购新鲜洁净的食品原料,采购保质期内的定性包装食品生产标签标有生产单位、生产地址、生产日期、保存期就及产品配料等内容从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定期健康检查。

2、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指定专业的保健医生监督检查,领导带头抓,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确保我校食品卫生工作扎扎实实,杜绝食品中毒事件的发生。

篇7:2020黑龙江鸡西中毒事件

经公安机关对现场提取物检测,未查出有毒物质,排除人为投毒可能。经医院化验检测,食物中黄曲霉素严重超标,初步判定为黄曲霉素中毒。

据了解,受黄曲霉菌污染的粮食及食品不能食用。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最强致癌物之一,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1mg黄曲霉素即可致癌,如果一次性摄入20mg甚至可以直接导致成年人死亡。1993年它就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

黄曲霉素,是一种常见腐生真菌。多见于发霉的粮食、粮制品及其它霉腐的有机物上,是一类的致癌物。黄曲霉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长毛,发霉的花生,大米,玉米,坚果等等,甚至发霉的筷子上都会产生黄曲霉素。都在我们生活当中,因此提醒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食物储存时间过长,储存不当千万不要再食用了。尤其是农村的老人,生活节俭,舍不得丢掉不好的粮食,希望看到的年轻人一定要告诉老人,不要食用变质的食材。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

1、引起急、慢性中毒:

黄曲霉毒素是剧毒物质,其毒性相当于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黄曲霉毒素属肝脏毒,除抑制DNA、RNA的合成外,也抑制肝脏蛋白质的合成,黄曲霉毒索引起人类的急性中毒事件,国内外均有许多报导,最典型的是印度的霉变玉米事件,该事件直接导致了数十人丧生,数百人患上不同类型的肝脏疾病。

2、致癌性:

黄曲霉毒素有极强的致癌性,长期摄入黄曲霉毒素会诱发肝癌。它诱发肝癌的能力比二甲基亚硝胺大75倍,是目前公认的致癌性最强的物质之一。另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导,黄曲霉毒素含量在30~50ug/kg时为低毒,50~100ug/kg时为中毒,100~1000ug/kg时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鉴于黄曲霉毒素对人类的巨大危害性,我国对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作了严格规定,其中,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为5ug/kg(即5ppb)。

黄曲霉毒素的种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B1、B2、G1、G2,其中B1被认为是主要的有毒物质,有2种这些毒素的代谢产物M1和M2。其中黄曲霉毒素B1主要存在于农产品,动物饲料,中药等产品中;黄曲霉毒素M1是动物摄入黄曲霉毒素B1后在体内经羟基化代谢的产物,一部分从尿和乳汁排出,一部分存在于动物的可食部分,如乳、肝、蛋类、肾、血和肌肉中,其中以乳最为常见。黄曲霉毒素M1的毒性和致癌性与黄曲霉毒素B1的基本相似。

篇8:一起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报告

1 事故经过与临床

2006年1月27日中午12时, 呼和浩特市某单位组织员工到火锅店聚餐, 使用碳火锅涮肉, 约下午2时许, 有人感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 未引起注意, 继续聚餐。下午4时左右, 多人出现剧烈头痛、头晕、乏力、恶心、呕吐, 部分人出现视物不清、意识模糊、呼吸困难、抽搐、大小便失禁。疑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急送我院救治。截至下午6时30分, 共收住患者56人。入院后全部患者急查CoHb均为阳性 (排除食物中毒) , 同时予以吸氧, 重症患者送高压氧治疗。根据吸入较高浓度一氧化碳接触史, 急性发生的中枢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 结合CoHb测定结果[1], 确诊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根据其症状、CoHb含量, 按中毒程度分为轻度中毒38例, 中度中毒18例。56名患者中, 男26例, 女30例, 年龄20~58岁 (平均年龄36岁) 。经检查, 其中发热8例, 体温37.2~38.0℃, 白细胞增高14例[ (11.0~13.5) ×109/L], 心肌酶活力高于正常6例 (55~98U/L) , 心电图ST段改变5例, 脑电图可见弥漫性慢波3例。胸片:右肺见云絮状影2例。肺纹理明显增强2例, 头颅CT:脑部有病理性减低区1例。

2 治疗经过与预后

患者入院后即刻予以鼻导管持续吸氧, 重者高压氧治疗, 氧疗同时给予静脉滴注中枢苏醒剂脑活素或胞二磷胆碱, 伴心肌损害者给予ATP、CO-A、大剂量维生素C, 对于伴有脑水肿并发症的患者给予脱水、利尿、皮质激素。有发热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

愈后及转归, 56例患者经上述抢救治疗, 症状、休征迅速改善, 住院最短5d最长14d, 复查相关指标全部恢复正常。无一例后遗症发生, 痊愈出院。

3 讨论

本次造成集体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为碳火锅所致, 碳炉产生的气体中, 一氧化碳含量可高达6%~30%。由于天气寒冷, 门窗紧闭, 地方狭小, 通风不良, 多个碳炉同时燃烧, 燃烧不完全产生一氧化碳, 患者吸入过量造成多人集体中毒。

经验、教训与预防:大脑对一氧化碳最为敏感, 缺氧的耐受性极差, 因此对一氧化碳中毒的抢救应分秒必争, 越快越好, 尤其是重症患者。尽快将患者脱离中毒现场, 吸入新鲜空气, 氧疗, 有条件者尽早高压氧治疗。高压氧能加速CoHb的分离, 促进一氧化碳的清除, 使Hb恢复携氧功能[2], 迅速纠正组织缺氧, 有效率达95%~100%。尤其是对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及后遗症有明显的防治作用[3,4]。减少了病残程度, 改善生存质量, 在氧疗的同时, 预以醒脑、脱水、神经营养药治疗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和职业性中毒。需加强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宣传, 认识它危害的严重性, 普及安全使用煤炉、天然气知识。生活性一氧化碳中毒, 冬春季多发, 疑有一氧化碳中毒时, 应询问发病时的环境情况, 如炉火、烟囱有无通风不良或外漏, 同室中他人有无同样症状出现, 如为一氧化碳中毒, 要迅速离开事发地, 并报告相关部门。本起一氧化碳中毒事件, 因为在食火锅时发生, 需注意与食物中毒鉴别。在早期有人感到头痛、头晕、乏力、恶心时, 如引起重视, 意识到可能为一氧化碳中毒, 尽早脱离现场, 就不会造成多人中毒。

关键词:一氧化碳中毒,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71-974.

[2]王佳.一氧化碳中毒210例高压氧治疗体会.职业与健康, 2008, 24 (6) :602.

[3]房广才.临床高压氧医学.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5:169.

篇9:“王明中毒事件”真相

认定属医疗技术事故

在1943年8月的《王明同志现病临时诊断和今后治疗初步意见》中,我们可以看到如下诊断:

根据王明同志全部病历研究,原只有心脏病、慢性扁桃腺炎、痔疮,在治疗过程中,因为药物而引起中毒,其中以慢性汞中毒为主,以致全身衰弱并存在下列各种病变,即:慢性胆囊炎、心肌衰弱症、慢性轻度肾炎、自主神经失调、多发性神经炎等。

受当时延安医疗条件和药品的限制,在王明患病治疗过程中,因为甘汞的副作用导致王明尿液中含有汞。王明和夫人孟庆树为此致信中央,告发主治医师金茂岳是国民党特务,要毒害王明。

当时整风运动刚刚开始。对此,中共中央立即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审查金茂岳。1943年8月6日,刘少奇、任弼时、康生、邓发、李克农等亲自参加调查。从这个调查委员会的规格,可见中央对王明的身体健康是极其重视的。

审查问讯后,金茂岳专门致信康生和中央各首长,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检讨:

我再诚恳地向党坦白地讲,我没有一点意思用药毒害我亲爱的王明同志,也没有受任何人的指示(使)、利诱、威胁等,及利用红十字会来害王明同志,这完全是因药发生的副作用,肝炎而又用其他药来治发生中毒现象……

在出现轻微中毒后,会诊专家决定由李鼎铭用中药医治。当“征求王明同志的意见”时,“王明同志表示仍要金主任主治(大约是在肝发炎的时候)”。

而王明在《中共五十年》中不仅诬蔑毛泽东指使金茂岳陷害他,还编造了金茂岳在“阴谋败露”后跪在孟庆树面前痛哭流涕的情节。上世纪80年代,金茂岳在接受中央档案馆同志采访时得知此事,时年80岁因患脑血栓瘫痪在床的他,费力地欠起身子说:“王明放屁!混蛋!没的事!”

王明住院规格高条件好

在傅连暲和石昌杰1943年11月11日的《关于王明同志住院的经过情形的报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王明住院的条件和规格非常高,医护人员都是精兵强将,在生活上也是“需要什么买什么,一切费用都是实报实销”。

他所住的房子除了三个窑洞外,还有三间平房。在他住院期间,大家都觉得他是很特殊的。好多特殊的药品(如割扁桃腺时的药品等)及医生、护士、生活等问题无不满足他的需要。关于孟庆树同志在王明同志住院时,所有医生、护士都觉得她表现不好,这表现在她常常发牢骚,与王明同志经常吵嘴,常常影响到王明同志的病情。

事实上,对王明的病情,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极为关心。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去医院或家中看望,及时解决医疗问题。1943年9月9日,毛泽东、周恩来还给重庆的董必武发电报说:“如有此机会,你可顺带交涉王明、王稼祥等大小7人乘这次苏联来延飞机去苏治病。此间亦经过联络参谋向国民党交涉,如得许可,苏机当可照办。”

这批文献上世纪80年代末出自康生家属曹轶欧之手,系延安整风时期负责调查此事的康生所秘藏。如今这批珍贵的第一手史料重见天日,使得王明的谎言不攻自破,也使得扑朔迷离的“王明中毒事件”真相大白于天下。

篇10: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一、总则

(一)目的

为建立和完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机制,进一步增强应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反应能力,确保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时反应迅速、决策正确、措施果断、运转高效、处置得当,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已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食源性疾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执行。

本预案适用于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

(三)编制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市、区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四)食物中毒事件分级

根据食物中毒事件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我院将食物中毒事件划为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三级。1.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例(含100例)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含10例)死亡病例。

2.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100例(含100例),或出现死亡病例。

3.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级):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例,未出现死亡病例。

4.分级标准将根据相关的分级补充和调整规定作相应调整。

二、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院长负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指挥。各职能科室依照职责和本预案的规定,根据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需要,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的建议。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并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立综合协调组、医疗救治组。

组 长:麻大才

副组长:尹仲彪 胡建华 组 员:各职能科室负责人

指挥部办公室工作职责

1.落实指挥部的各项部署,组织实施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同时根据总指挥的指示,组织召开指挥部成员会议,研究应急处理有关工作; 2.研究协调解决事件应急处理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3.检查督促各科室、各部门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及时有效地控制事件,防止蔓延扩大;

4.负责相关信息的报告、新闻公告及其他相关工作; 5.完成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各工作小组工作职责

1.综合协调组:由办公室牵头组成。其职责是:协助总指挥负责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现场处理;协调解决应急处理工作中条块之间的困难和问题;协调做好社会稳定和安全保卫工作。

三、建立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制度

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及时按规定报告。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一)报告责任单位及报告时限、程序

1.医院应当在接到食物中毒报告后2小时内向宁安市卫生局报告。

2.市卫生局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应当通知有关辖区的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报告内容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分为紧急报告、进度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1.紧急报告应当包括时间、地点、暴露人数、有症状人数、主要症状及严重程度、临时控制措施、现场调查负责人的联系方式等。2.进程报告是在紧急报告要素的基础上,增加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原因初步判断等。

3.结案报告应包括事件经过、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结果、结论、控制及预防性措施的建议等。

4.报告时间要求。紧急报告应在知悉事件后2小时内报告;进程报告应根据事件处理的进程变化或者上级要求随时报告;结案报告应在事件处理结束后10日内报告。

四、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反应和终止

(一)应急反应原则

发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医院以及有关部门要按照分级反应的原则,作出相应级别的应急反应。对在学校、区域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的重大食物中毒事件,要高度重视,可相应提高报告和反应级别,确保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得当,维护社会稳定。

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应采取边调查、边处理、边抢救、边核实的方式,以有效控制事态发展。

(二)应急反应措施

(1)发布信息和通报。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及时、准确、全面、公开、透明地向社会发布本地有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

(2)开展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和效果评价等。(3)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样品采集和实验室检验。根据对初步调查情况的初步判断,进行采样检验。

五、医院具体工作

(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的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别管理。

(2)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一旦发现食物中毒病人,应按规定报告市卫生局以及市卫生监督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分级反应和终止

应急反应终止前,市卫生局应加强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等的联系,尽早组织专家对终止应急反应的条件进行评估和技术指导。

六、食物中毒事件善后处置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直接责任人及主要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对有关科室予以通报批评;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要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未按照预案规定履行报告职责,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隐瞒、缓报、谎报的;

2.未按照预案规定采取应急措施的;

3.对事件调查不予配合,或者采取其他方式阻碍、干涉调查的;

4.违抗医院应急处置指挥部命令,拒不承担应急任务的; 5.工作人员在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期间有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的;

6.对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处置工作造成危害的其他行为。

七、附 则

(一)本预案由医院负责解释。

(二)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泸水县片马镇中心学校

篇11:疾控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第一部分 总则

一、目的

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在食物中毒事故发生时能做到迅速查明原因,进行现场控制、医疗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处理办法》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县辖区范围内的食物中毒事件。

三、工作原则

食物中毒事故应急调查处理要做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属地管理、分级响应、依法管理、措施果断、依靠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全面提高社会防范食物中毒的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对可能引发食物中毒事故的各种情况进行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调查、早处理。

第二部分 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总指挥:XXX XX县疾控中心主任

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卫生学调查组、检验组、后勤保障组、社会宣传组

二、各组成员及职责

(一)流行病学调查组 ‘ 组长: 成员:

职责:负责流行病学调查、采集样品

(二)卫生学调查组 组长: 组员:

职责:负责事故现场的卫生学调查、采集样品(三)检验组 组长: 成员:温

职责:负责样品的检验共组

(四)后勤保障组 组长:

组员:职责:车辆的准备以及其他需要

(五)社会宣传组 组长: 组员:

职责:与新闻媒体沟通 提出事件后的宣传重点

第三部分 预警报告

(一)报告程序

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和接收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县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生食物中毒事故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等有关内容。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应当及时填写《食物中毒报告登记表》,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二)报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管辖范围内的下列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实施紧急报告制度:

1、中毒人数超过30人的,当于2小时内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2、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者死亡1人以上的,应当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并请市级疾控中心调查。

3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地区性或者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的应当于2小时内上报卫生部,并同时报告县人民政府和上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4、其它需要实施紧急报告制度的食物中毒事故。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涉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的报告。

县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跨辖区的食物中毒事故报告,应通知有关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并同时向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四部分 应急措施

一、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准备

(一)采样用物品

1、食品采集:灭菌性塑料袋、容器、各种采样工具。

2、涂抹样品采集:灭菌生理盐水试管、棉拭子。

3、便样采集:采便管、培养基。

4、患者呕吐物采集:无菌平皿、采样棉球。

5、血样采集:一次性注射器、灭菌试管。

6、其它必备物品:医用酒精、棉球、记号笔、胶布、手电等

(二)调查文书 现场调查笔录 询问笔录 食物中毒个案调查表 食品采样记录 非物品采样记录 续页 消毒处理通知书

(三)现场快速检验

装备食物中毒快速检测箱。(四)取证工具

录音机、照相机、摄像机。

(五)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服 口罩 眼罩 手套 靴子

(六)参考资料

《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等。

二、食物中毒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1、尽快查明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经过: 确定食物中毒的病例。查明导致中毒的食品。

确定食物中毒致病因素(病原)

查明造成食物中毒的原因(致病因素来源及其污染、残存或增殖原因)。

2、提出和采取控制食物中毒的措施。

3、协助医疗机构对中毒病人进行救治。

4、提出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措施和建议。

5、积累食物中毒资料,为改善食品卫生管理提供依据。

三、调查前的准备

县卫生行政部门在接到食物中毒的报告后,应立即着手在2小时内组成调查处理小组,携带调查物品赶赴现场。调查人员应分头对病人和中毒现场进行调查。

四、现场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

1、流行病学调查组调查内容

对病人和进食者的调查 调查人员在协助抢救病人的同时,应向病人详细了解有关发病经过;重点观察与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精神状态、临床表现以及呕吐、排泄物的性状;登记发病时间、可疑餐次(无可疑餐次应调查发病前72小时或之前的进餐食谱情况)的进餐时间、可疑中毒食品及食用量等,并将调查结果认真登记在《食物中毒个案调查登记表》中。调查完毕后请被调查者在个案调查登记表上签字认可。对病人的调查应注意以下环节:

对疑难中毒事故的调查应对有关可疑食物列表分别进行询问调查,调查时注意调查和分析发病者与未发病者的进食食物的差别。应十分重视首发病例,并详细记录发病前的症状、发病的日期和具体时间。尽可能调查到所发生的全部病例以及与该起事件有关人员(厨师、原料处理人员和食品采购人员等)的发病情况。如发病人数较多,可先随机选择部分人员进行调查。

选择最了解事件情况的有关人员(包括病人),详细了解有关食物的来源、加工方法、加工过程(包括使用的原料和配料、调料、食品容器)、存放条件和食用方法、进食人员及食用量等情况。

通过调查综合提出以下信息:(1)发病人数。(2)可疑餐次的同餐进食人数及去向。(3)共同进食的食品。(4)临床表现及共同点。(5)用药情况和治疗效果。(6)需要进一步采取抢救的控制措施。

调查时应注意了解是否存在食物之外的其他可能与发病有关的因素,以排除或确定非食源性疾病。对可疑刑事中毒案件要将情况通报给当地公安部门。

2、现查卫生学调查内容

对可疑食品的加工过程调查,向食品加工制作场所的主管人员或企业负责人详细了解可疑食物加工、制作的流程,将可疑食物各加工操作环节绘制成操作流程图,注明各环节加工制作人员的姓名,分析并标出可能存在或产生某种危害的加工操作环节。

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进行初步检查,重点检查食品原(配)料及其来源,加工方法是否杀灭或消除可能的致病因素,加工过程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交叉污染,是否有不适当的贮存(例如:非灭菌食品在室温存放超过4小时),以及剩余食品是否重新加热后食用等内容。

了解厨师和其他参与食品加工制作人员的健康状况,以排除或发现食物被食品加工人员所携带的病原污染的可能性。

请加工制作人员回忆可疑食物的加工制作方法,必要时通过观察其实际加工制作的情况或食品加工时间——温度的实际测定结果,对可疑食品加工制作环节进行危害分析。

按可疑食品原料来源和加工制作环节,选择并采集食品原(配)料、食品加工设备和工(容)具等样品进行检验。

对现场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食品污染和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记录,必要时进行照相、录像。

3、采集样品

现场调查人员应尽一切努力完成对中毒发生现场可疑中毒食品的样品采集工作,根据具体情况采集病人排泄物、血液等样本。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见下表。

食物中毒检验样品及采样方法 样品种类

采样数量

采样方法 粪便 2ml(g)

置样品容器内 呕吐物 50—200g

置样品容器内 血液

不少于3ml

静脉无菌采样 尿液 30-50ml

取清洁中段尿

固体食品 200—500g

切取一部分置样品容器内 液体食品 200—500g

摇匀后置样品容器内

其他样品根据检验需要

视情况采集可能含有毒物的样品 样品采集时应注意以下环节:

采样的品种

一般按病人出现的临床症状和检验目的选择样品种类。样本一般包括病人的呕吐物、血液、尿液、大便、剩余的食品、食品容器和加工用具表面涂抹等,可能条件下还应采集厨师和直接接触食品人员的手拭、肛拭等。采样可根据现场具体情况进行,如:对腹泻病人要注意采集粪便和肛拭;对发热病人注意采集血液样品;对怀疑化学性食物中毒应采集血液和尿液;无剩余可疑食品时应采集相关容器、用具、抹布等涂抹样品。

采样方法

样品应按照无菌采样方法采集。备检样品应置 冰箱内保存(温度通常控制在4℃左右);采样时应注明样品名称、来源、建议检验项目等。

采样人数

对一起发病规模较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一般采集10—20名具有典型症状的病人的检验样品,同时应采集部分具有相同进食史但未发病者的同类样品作为对照。

4、调查情况的初步分析

病例确定

通过现场核实的发病情况和进食情况分析,提出确定病例的标准,按确定的病例标准对现已发现或报告的可疑病例进行鉴别。

病例确定标准可参考以下方面:(1)计算病人出现的各种临床症状与体征的频率,确定病人的突出症状与伴随症状。(2)按临床发病情况,确定病人中毒的轻重。(3)按是否有医师诊断确定病例是否为临床诊断病例。对尚未报告或就诊的病例进一步进行登记调查。

对病例的初步流行病学分析(1)按病例发病绘制发病流行曲线,分析病例发病时间的分布特点及联系,确定可能的致病因素。(2)绘制病例发病场所或地点分布图,分析病例发病地区分布特点及其联系,确定可能的发病场所或地点。

分析事件可能的发生原因

根据确定的病例标准和病例流行病学分布的特点,应提出是否是同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意见,并就食物中毒的致病因素、可疑中毒食品及其来源、中毒原因,进食可疑中毒食品的时间、地点等提出假设,以指导抢救病人和进一步开展的调查及中毒控制工作

三、食物中毒的确认(一)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确定中毒原因而进行的。

(二)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符合以下条件的可确定为食物中毒: l、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2、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较短。

3、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4、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5、食物中毒的确定,最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但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原因不明食物中毒。必要时可由三名副主任医师以上的食品卫生专家进行评定。

(三)根据进餐情况和临床症状确定食物中毒患者。

第五部分 后期处置

一、撰写调查报告

对此次事件调查的材料进行汇总、分析,撰写食物中毒调查报告,上报给政府、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

上一篇:应收账款法律风险下一篇: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活动心得感悟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