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课题

2024-07-12

小学语文教师课题(精选8篇)

篇1:小学语文教师课题

小学语文教师课题 小学语文教师怎样写小课题

小课题是指每一段或者每一部分的小标题,就是把每段的人物、做的事情、作者的感想勾出来,然后就总结这个部分的标题。可以用主谓宾的方式去填补!

篇2:小学语文教师课题

徐 跃 前

复兴中心小学语文课题组县级课题《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从2006年10月开始,到今天结题,已历时两年多时间。我通过对全部资料的学习,总体看法是一个字:“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料积累“详实”。该课题研究共积累了37项资料,其中主件《课题研究简报》11期,《典型教学设计》40份,《教学反思》39份,《行动研究报告》54份,《课题研究论文》40篇,《学生优秀习作》38篇,还有获奖论文53人次,发表论文16篇等。这些资料的形成是课题组成员汗水的结晶,是课题组负责人心血的凝集。同时,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料,也充分体现了课题研究的整过过程是扎扎实实的。

二、研究措施“坚实”。措施,是课题研究的有力保证。如果没有很好的措施,整个研究活动可能就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研究目的。复兴中小课题研究的措施是十分得力的,也是十分科学的:理论支撑研究,分组进行研究,调查铺垫研究,教学充实研究,行动彰显研究,活动促进研究,网络激活研究。这些措施贯穿于整过研究过程,为课题研究取得完美的骄人的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设计反思“朴实”。课题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为教学效果、为学生发展而研究。该课题在4本《典型教学设计》及4本《教学反思》中,充分体现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如石海军老师在口

语交际课《我想这么做》的教学设计和反思中,充分利用了媒体教学资源,创设交际情境;利用学生生活资源,打开交际话闸;开发学生情感资源,达到交际效果。从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和积极反思中可以看出,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和运用了各种教学资源,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教学的效果。

四、行动研究“扎实”。行动研究法是该课题三大研究方法之一,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整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在3本《行动研究报告》中,每篇报告都从不同的侧面让学生去探索,去求知,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如贺双华老师的《引领成长》,采取分周分步进行的办法,老师向学生讲怎样评价一个人——家长向学生讲自己成长的故事——学生向长辈讲成长的快乐和烦恼——班级交流成长经历——讲述伟人成长的故事等。广泛利用各种资源,多方协助形成合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五、论文撰写“丰实”。撰写教学论文是课题研究不可缺少的途径。在4本《优秀论文集》中,老师们都能围绕着课程资源问题,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撰写了很多精彩的论文。如石翠凤老师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文中,就从“开发利用社会资源,融入生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享受生活;开发利用课外书籍资源,阅读生活;开发利用教材资源,揣摩生活;开发利用家庭资源,体味生活”等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各种资源的开发,整合为语文教学资源。

六、学生习作“真实”。学生得到进步、得到发展是各种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题组第二小组研究的子课题是“有效整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习作(写话)教学”,研究的成果之一就是4本《优秀习作》。从这些习作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对农村丰富的资源进行了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才能够写出自己真实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如《树的哭诉》、《小孤山》、《再见了,小鸟》等都不失为观察身边事物、留心课外资源的优秀习作。老师对学生能够把丰富的生活资源用笔记录下来写成作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热情的鼓励。

七、阶段总结“殷实”。阶段性的研究计划和阶段性的资料积累是课题研究落在实处的具体体现。不难看出,该课题非常重视阶段性的资料及时整理归档,两年的课题研究分为四个学期实施,简报、设计、反思、论文、习作等重点过程性资料也分为四个相应时段收集归档。对每个时间段做了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收获,有哪些反思,下步研究怎么落实等都及时写进阶段总结,形成研究简报。在研究中及时总结,在总结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反思工作,一步一个脚印。

八、《研究报告》“厚实”。肖校长是我县小学语文教研的一面旗帜,该课题组在他的带领下,其研究成果无疑又为全县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报告》引言简洁,背景真实,意义深远,内涵丰富,目标明确,原则科学,对象明了,内容精湛,方法合理,步骤清晰,组织严密,管理有序,措施得力,成果丰硕。如其中肖校长的三次专题讲座:《小学语文教师怎样进行课题研究》、《整合农村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漫谈》和《怎样进行行动研究》,既为参加课题研究的成员指

明了研究的方向,又展示了一位老教研工作者的经验结晶,是不折不扣的不可多得的教科书。

其他各项研究资料也一应俱全,反映出该校的老师是研究型的,该校的领导是专业型的,该校的课题成果是优秀型的。如果要说美中不足的话,我个人的看法有三点:一是少数资料“大众脸谱”,如一些论文、设计、反思等,没有体现“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课题思想,如果将这些资料放进任何一个语文课题,既无关痛痒,也无伤大雅;二是实录课例“凤毛麟角”,如果将那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彩教学片断辑录一些,然后结合反思,也许资料会更好。三是图片资料“留有余地”,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重要实践活动摄些图片,充实资料。

最后,感谢教科所领导为我创设了一次提高班的学习机会,感谢肖校长及全体课题组成员为我们展示了一台高档次的群英汇演。我完全同意该课题按时结题,并建议教科所将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列为全县教育科研优秀课题成果。

篇3:中小学教师做课题如何“创新”

能够“见人所未见、知人所未知, 思人所未思、创人所未创”当然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 但这种“创新”不是一般人尤其是中小学教师所能做到的。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是一种过程性的创新, 是一种渐进性的创新, 是一种超越式的创新, 并不是说所有的东西都要是“崭新的”, 完全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没有研究过的、没有基础的, 也并不是说要自己完全创造发明的。笔者认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创新”有三种:一是“人无我有”的“创新”, 这种“人无我有”也并不是说要完全自己首创的 (这是一种创造) , 而是“人人心中或有, 人人笔下皆无”的“创新”, 即别人心中也有同样的想法, 但没有人把它写出来, 我最先把它说出来、写出来, 就是我的“创新”;二是“人有我优”的“创新”, 在别人成果基础上的超越或深入, 别人有的想法做法, 我在理解的基础上比他想得深一些, 想得广一些, 做得更好一些, 做得更上一层楼, 站在别人的肩膀上提出属于自己的而又符合事物内在规律性的新见地;三是“人优我变”的“创新”, 吸收别人的经验进行革新改造, 别人的想法做法已经很优秀很完美, 我在学习吸收的基础上, 或换个角度思考, 或从另个方向着手, 或进行变革改造, 或进行类比移植。

目前,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时, 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创新”程度不够:有的课题研究选题不新, 在炒别人的陈饭, 又炒不出新的味道;有的课题研究思考不深, 走别人的老路, 没有自己的新意;有的课题研究做法不新, 只是平常工作的延续, 没有革新改进;有的课题研究成效不亮, 或效果不明显, 或没有提炼出自己的特色;有的课题研究表述平淡, 形式单一, 呆板枯燥;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平庸, 教育教学变化不大, 成果数量不多, 档次不高。以上种种表现, 反映出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意识不强, 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质量, 因而, 中小学教师做课题研究要增强“创新”意识。

具体来说,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实现“创新”:

一、选题要有“新”意

所谓具有“新意”的选题, 指的是那些尚未解决或未完全解决的、预料经过研究可获得一定价值的新成果的课题。如新见解、新观点、新思想、新设计、新手段等。这种创新的课题在哪里?一般而言, 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点上, 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矛盾点。比如新事实与旧理论的矛盾, 新理论与旧理论的矛盾, 不同学科之间的矛盾等等。中小学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领域保持经常的关注, 了解自己所从事领域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的最新进展, 包括新成果、新观念、新策略、新提法、新方法等, 特别是大家都在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 存在哪些争论、分歧甚至冲突, 要通过查阅相关报刊杂志、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进行网络搜索, 搜集与所研究的课题相关的现有研究成果, 了解相关选题的研究现状和动态, 进行比较, 进行思考, 并对现行已有的理论、结论、常规、制度、策略、行为、观点等进行批判性和辩证性的否定, 或进行变换角度的重新审视, 从中选择一个别人没有研究过、或者别人研究不深入、或者与别人研究角度不同的问题, 尽量选择切口较小的选题, 避免重复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已经取得了成果的选题。

二、思考要有“深”度

中小学教师平时要善于去观察思考分析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对一些现象多问“为什么”, 分析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 探索改进、解决的办法;要善于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经常小结教育教学中最成功细节、有失误和有创新的细节, 分析查找原因, 从而形成理性认识;要通过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 用相关的理论来诠释、分析、思考、探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 用相关的理论来启发、指导、引领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 把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这样对问题和现象的思考, 就会比别人站得更高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多一点, 比别人挖掘得深一点, 从更深更高的角度来思考探究一些问题和现象, 从而得出别人没有得到的结论, 实现课题研究有深度, 有广度。

三、方法要有“适”度

课题研究要用到一些科研方法, 但要把握一定的“适”度。有的老师在方案中把许多科研方法都罗列出来, 什么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法、行动研究法等等,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却没有用到什么方法, 或者用了科研方法, 但用得不规范, 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过程规范性的怀疑, 进而影响到课题研究成效的可信度。要通过学习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 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常用的教科研方法,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 不在于科研方法的多少, 而在于科研方法是否适当, 要根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过程的需要, 选择适当的教育科研方法, 并且规范地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要求去实施。比如, 要了解现状, 就需要用到调查法, 并根据实际情况, 或用问卷或用访谈, 或两者结合起来用;要了解典型对象的变化, 就要用到观察法, 并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观察, 运用多种工具 (如录音机、照相机、录像机等) 记录, 及时整理反思。中小学教师对实验法要谨慎运用, 因为教育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 自变量和因变量很难确定, 相关性很难把握, 相关变量的控制更有难度, 如果一定要用到实验法, 最好在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规范地操作。

四、举措要有“力”度

课题研究是靠“做”出来的, 就是要经过大量的实践, 而课题研究要有“创新”, 就需要有改进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的新举措, 而且这些新举措要有一定的“力度”, 在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要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有所区别, 有所改进, 有所革新。如果一个课题研究中的措施、策略与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区别, 那么这个课题研究就没有什么创新, 课题研究的价值也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中小学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 一定要去思考改进教育教学的新思路, 新途径, 新方法, 新策略, 新模式, 并且在教育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 不断进行探索, 不断进行研讨, 不断进行总结, 不断进行提炼, 不断进行提升。

五、成效要有“亮”点

一个课题只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 多多少少会产生一定的成效。这种成效主要体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体现在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变化上, 体现在教师教学行为发生变化上, 也体现在教学效果的变化上, 作为全校性的课题还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校的管理、师生的精神面貌上, 对这些成效要进行全面概括提炼, 同时要突出核心, 突出“亮点”。

许多课题在表述成效时往往出现二个问题:一是过分夸大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在成效中罗列了学校近些年来取得的所有成绩和荣誉;二是只是进行面上的笼统的描述, 没有实际的典型事例叙述和具体的数据比较分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原因有二个, 一是以为一个课题研究可以改变一切, 学校所有的变化和取得的成绩都是因为这个课题研究带来的;二是没有仔细收集整理分析研究过程中的材料, 只好笼统地进行描述。

因此, 在进行课题成效表述时, 首先要做的工作是平时注意收集研究过程中的材料, 比如典型的案例、调查的数据、观察的事件、教学的设计、研讨的记录等等;其次是对收集到的材料要进行整理分析, 尤其要加强对有变化的数据、事件的分析, 进行比较, 找出变化的特征, 突出变化与课题研究的关系;第三是围绕课题的核心来组织材料, 其实中小学课题研究所产生的效果是有一定的限度的, 在表述效果时, 必须选择那些与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的、研究措施与结果变化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内容, 与课题研究真正成效无关的材料即便是再大的成绩也要“忍痛割爱”, 否则得不偿失, 不仅不能增强课题研究的成效, 反而造成别人对课题研究成效可信度的怀疑。

六、表现要有“奇”招

课题研究成果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要多种多样, 许多课题的表现形式单一, 只是文字叙述, 给人呆板枯燥乏味的感觉。要做到表现有“奇招”, 一是要点面结合, 在表现课题研究内容和成果时既有面上的概括, 也有点上的展开, 既有定性的分析, 也有定量的分析, 既有数据的统计, 也有案例的叙述, 既有经验的总结, 也有具体的做法, 既有理性的思考, 也有实际的操作;二是要“图文并茂”, 学会运用各种图表, 善于把一些数据的描述用图表的方式呈现, 不仅清楚, 一目了然, 而且表现新奇, 有变化:一个流程图更能反映出教学的过程, 一个折线图更能表现出数据的变化, 一个饼型图更能体现出各种事物的比例关系, 一个结构图更能表现出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 一个示意图更能展现出所要表达的内容, 一个数据表更能反映出数据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当然, 图表的运用要适当, 要根据内容和目的来确定运用哪种图表, 同时要用文字对图表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

七、成果要有“高”度

课题研究做了, 肯定会产生一定的或大或小的成果, 真正的课题研究最大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自己的教育教学有所改进、变化, 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显性化, 用课例、实录、图片、录像、数据等把这些改进、变化反映出来, 展示出来。课题研究最完整“成果”是结题报告, 对结题报告要尽可能规范化, 要按照结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基本格式、基本要求去组织研究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所得, 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创新, 提高结题报告的质量。课题研究最有价值的“成果”是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 对这类成果要尽可能档次化。课题组成员要勤于耕耘, 善于动笔, 写出尽可能多的、质量高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 并且勇于投稿, 积极参与评奖, 发表获奖的数量越多越好, 质量越高越好, 档次越高越好。

创新是课题研究永远追求的目标, 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来自于课题研究过程的“创新”, 中小学教师要致力于创新, 要勇于创新, 要善于创新, 用“创新”的意识来引领自己课题研究的“创新”行为, 用课题研究过程中点滴的“创新”行为来实现课题研究整体的“创新”, 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篇4:小学语文课题设计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题;设计

生活的外延等于语文学习的外延。可以说,生活有多么浩大,语文学习就有多么广阔,只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学习,让学生把语文学习变为生活、生存的一部分,变成愉悦心灵、提升素质、发展思维、反思历史、感受现实的必经途径和过程,他们就一定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出乎寻常的快乐,就一定能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将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语文学科进行整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同时,应把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课题研究,引入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来。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语文学习的丰富内涵

综合实践活动理念告诉我们,它是基于学生的需要、兴趣、经验来设计和实施相关活动。只有产生了兴趣,学生才会对活动倾注全部的热情,活动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进小课题研究是实施语文教学的必要途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的过程。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生活的时空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创新精神和运用文字的实践能力,促使学生养成“勤于动脑,敢于质疑;勤于探索,独具慧眼;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科学态度,符合新课改理念。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引导学生学完小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后,组织学生开展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以表演、演讲的形式,赞美家乡。如“我的家乡好”本地孩子说“我的家乡人杰地灵,钟敏毓秀。有爱国诗人屈原,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有的说“我们这的纽荷尔,长虹等脐橙新品种誉满天下。”“九畹溪漂流更是惊险刺激”来自外地的孩子说:“我家乡的荔枝玲珑剔透,甜润爽口”,学生那对家乡的热爱,那份自豪感真令所有的人震憾。手抄报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家乡的民俗风情,介绍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中秋节等节日的来历及传说、古诗、对联等等。通过这次活动,使语文课堂的内涵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课本以外的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二、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其它学科的整合

确立学习主题,阅读课文,你会发现,语文涵盖了方方面面的知识,但有的知识单靠课堂教学是无法真正让学生掌握的。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范围,包括学生与自然、社会等问题,它的主题设计和实施体现了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的整合,使传统的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等一篇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的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是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在教学时,应用学科整合的方式,把课文语言转换成画面,形象地再现美丽的景色。同时,有机地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引进课堂,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去查一查、读一读介绍祖国名胜的书籍,进一步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敢于把语文知识的丰富内涵放到开放的综合实践天地中,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交流总结,那么学生的收获会远远超过课堂所得。

三、实施语文激情教学的方式

第一,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语文教学注重“言为心声”,语文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有声语言传播知识,而语言就是语文情感表达的媒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讲解课文时要在语言上表现出应有的吸引力,教学语言要丰富多彩,表达要形象生动,讲课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和幽默性,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教师利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向学生传达语文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他们体味到语文学习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最终激发学生的积极进取心,和教师一起创设语文激情教学课堂。第二,课堂教学要张弛有度。语文课堂教学要“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平铺直叙的讲课方式是很难点燃学生的学习激情。教师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各样的讲课方法,让语文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张弛有度。在课堂教学高潮时要引导学生达到思维高峰,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热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其中。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课堂上获取语文知识。第三,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小学语文可以教学没有定法,但是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注重教法的灵活性,让课堂不断注入新鲜活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之感受到语文学生的乐趣。另外,语文老师必须要具备较高的个人素养和专业技能,能够运用广泛的学科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臣服教师的学识,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从而让语文课堂更加富有激情和魅力。

篇5:小学语文课题

小学语文课题

1、赶海(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第一课时)

2、荷花(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2课,第一课时)

3、鹿和狼(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8课,第一课时)

4、槐乡五月(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1课,第一课时)

5、剪枝的学问(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26课,第一课时)

6、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课,第一课时)

7、三顾茅庐(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第一课时)

8、第一次抱母亲(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3课,第一课时)

9、天鹅的故事(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6课,第一课时)

篇6:小学语文课题小结(共)

2.新课改的需要。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课程体系,更多的强调体验、参与和生成;强调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首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每个学段都设有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成为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与学生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的落脚点则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自身特点所决定。语文教育的任务是什么?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认识到这些,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看到语文教师应负的职责和努力的方向。

4.学生发展的需要。要把学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它绝不仅仅是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这样有形的时空观念,而更应该是一种能在有限的时空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最大的精神成果的无形的时空观念。由于语文教育自身具有的多效性、多职能、多项目,决定了语文教学应该拓展更大的空间,依托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概念的界定

综合性学习

查阅众多资料,综合“课程说”“学习方式说”“过程说”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我们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实施语文课程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意识地利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等课程资源,运用业已形成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和学到的各科知识,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尝试解决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使学生在此过程中激发兴趣,发展能力,获得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个人综合素质。

语文素养。课程标准这样解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平的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些年来,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一些省市先后进行了语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改革实验,同时注意了综合化的探讨,为本课题的选择和实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总的研究目标是:以服务于语文课程实施为宗旨,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研究,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体系,力争使其具有创新性、可持续性和推广价值。最终研究成果形式:情趣课堂、实验报告、学生成果、教师论文与案例。

具体目标是:

1.运用教育科学和语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和认识小学语文教育和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及本质特点,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语文教育质量。

2.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研究,探究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最佳途径,探索并构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情趣课堂。

3.通过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方式研究,凝聚并带动一批科研型的教师,在教育科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素质。

4.为小学语文课程的实施提供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各种模式和优秀的教学案例及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研究内容

根据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概念的界定及内涵的研究,结合本课题研究成员的教学专长,我们将研究内容确定为:

1.语文课堂模式研究。建构与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教学模式,建立多项交流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

2.拓展教材内容研究。引导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基础上,把自己求知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把学习扎根于广博的生活空间,把思维扩展到无限的知识海洋中。

3.实践活动探索。开辟语文教学空间,着力探索在语文学科本身、学科间的整合、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中如何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性活动。

4.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探讨。通过师生读书活动,班级读书交流汇报、书香校园的打造,摸索课外阅读课型模式,培养师生爱读、善读、博读、导读、恒读的习惯与能力。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大量收集相关资料,广泛阅读有关书籍,通过分析、比较、吸收,指导实践研究的进展。

2.行动研究法。课题组老师通过边学习边实践边沿就,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把行动的过程作为研究的过程。

3.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和反思,及时收集好活动的过程性资料,并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概括,以科学地解释教学研究中的规律,最后形成有一定推广价值的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理论学习阶段XX.4-XX.6

主要是成立课题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学习课题方案,了解课题研究的背景、目标、研讨课题研究的内容实施及措施,使成员较快进入研究者的角色。

课题组成员在学习相关理论特别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主要研讨了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基本明确了该研究实施的几大领域,并进行了初步的分工。

(二)进入实施阶段XX.7-XX.7

1.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举办首届江滨实小校园文化读书节,引导学生开放读书,通过首届校园读书之星、书香班级的评选,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在校园掀起读书热潮。其间刘爱华老师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开设《亲爱的汉修先生》新书推介课,吸引全体家长也参与到书香校园的打造和书香家庭的建设中来。严娟老师开设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展示课《秦兵马俑》,代表学校在市区各级比赛中获一等奖。李智勇老师一堂《雾凇》以其精美的画面欣赏,精心的教学设计、精当的综合性活动,在区校长书记赛课中获一等奖。

2.课题组理论学习及培训。听取江苏教育科学学院王一军等、市区教科所专家来我校作课题论证指导,进一步指导实验研究的开展。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拓宽渠道,引语文实践活动的源头活水》。

(三)整合研究阶段XX.8-XX.1

21.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对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和反思,评选第三届校园文化读书节之“读书之星”“书香班级”及首届“书香家庭”并隆重颁奖。结合春秋游,开展了解家乡文化“走进焦山”等主题实践活动。

2.进行课题中期汇报,举办阅读课型的研讨活动,成果在全校推广。

3.推出《江花》校报,主要刊发学生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

(四)总结评价阶段XX.2-XX.41.课题进入整理完善和总结自评阶段,着手编写《江滨实小语文课外阅读推荐书目》《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课题图片汇编》《实验教师论文集》以及学生成果汇编。

2.全面进行课题试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摸索了一套综合性学习的选择策略

依据现代教学理念,在教学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师生、生生的互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题确定应该首先思考学生关心什么,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要以学生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为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遵循以上原则,经过课题组老师的研究探索,对综合性学习的主题选择方面我们总结出以下几大策略:

1.挖掘教材因素,在课堂学习中发现问题

课堂是实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最基本和最便利的资源,其中不仅蕴藏了丰富的综合性学习资源,而且是听说读写各种语文能力的孕育地。因此紧密结合语文教材,立足课堂,设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运用,是教师首要重视的阵地。

比如四年级《生命桥》一课的学习,老师们结合开展了一个关于动物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系列活动:阅读作家沈石溪,听作家讲座,动物趣味交流会,编一编人和动物的童话故事。孩子们兴趣盎然,从活动中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更得到了听说读写等多方面综合能力的训练。

2.注重多向整合,在学科融通中提炼主题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多学科的交叉中体现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新教材提倡打破学科界限的跨领域的学习,让学生徜徉于学科之间,汲取多方面营养,综合性的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再如一年级《春到梅花山》一课学习之前,一年级家长委员会发动组织了亲子游梅山的活动,孩子们画梅花、写梅花、颂梅花,不仅从感性上走进课文,感知了早春梅花的烂漫气息,理解了“梅花山成了欢乐的海洋”的空前盛况,还通过画笔来表现梅花的缤纷色彩,淡淡清香,并且在“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吟诵中,更增添了对报春的梅花的喜爱。

3.开发课程资源,在生活实践中采撷主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立足于学校的语文学习和生活语文的天然联系,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观察生活,体悟人生,培养学生具有对周围事物的敏感核对社会的责任心,能够不断的发现发生在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如春节前夕,有心的老师结合这一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市式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为(1)讲1-2个有关“年”的故事;(2)手机3-5副你最喜欢的春联,并背一背;(3)有书法爱好的同学参与社区“写春联送春联”活动;(4)感受年文化,写写春节见闻等。在这样讲故事、集对联、抒感想的活动中,学生们感悟着社会,锻炼了听说读写以及收集信息整理资料等能力。

还比如今年的春游主题就来源于课题组老师的设想《诗话镇江,走进南郊》很富诗意和家乡情结,活动以中央电视台“科学探索”栏目近期热播的五集纪录片《诗话镇江》的收看拉开帷幕,有收看电视剧,了解家乡镇江;收集资料,制作读书卡;有春游南郊,寻访古迹;有春游后中的摄影书画、主题征文的评比,赞美家乡,抒发情怀。如今各项活动正在进行中,孩子们也正翘首以盼着。

4.强化主题阅读,突破时空局限鲜明主题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是本课题着力研究的一个方面,老师们在其中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二)总结出综合性学习活动实施的步骤

综合性学习改变了以往单一的知识观,改变了过去师授生受的被动式学习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实践探索,老师们总结了一套实施步骤,即“确定专题——制定方案——具体实施——总结展评”。

1.确定专题。结合新课标“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教师在单元学习前首先要心中有数,做到及时引导学生选择综合性学习的专题,便于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相关信息。

2.制定方案。为保证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老师要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活动的具体方案。方案应该包括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案和学生实施综合性学习的行动计划。具体来说,应包括专题名称、预期成果和成果表现形式等。

3.具体实施。有了方案,组织学生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活动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根据自己定出的活动计划活步骤,在本次活动主题的统领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步一步开展活动。教师要及时做好组织交流工作,同时因地制宜的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使学生初步掌握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人际交往等获取资料的方法和途径。

4.成果展评。结合班级园地或专题班队活动课,让学生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予以展示,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展一展,通过倾听和欣赏,分享他人的活动成果和心得感受,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尝试对自我或本组成员在活动中的不同表现作出反思或评价。

(三)开展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的类型探索

根据《新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课题组成员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探索,与专题的选择策略相对应,我们研究总结了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课本拓展类。

结合教材的内容,进行创造性的处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将语文知识融入实践性活动中,如办小报、编演课本剧等,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综合运用知识,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2.主题活动类

相对应于学科间的融合,指导学生开展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达到课程的整合。

3.问题讨论类

与“语文和生活相联系”对应,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来研究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平时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发现,也可以来自于自然或社会现象,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独立完成,如查找资料、访谈等,也可以是同学间合作完成。

4.社会实践类

学校是个小社会,结合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教师善于发现活动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因素,引导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增长才干。

5.专题阅读类

之所以与课本拓展类并列,一是因为专题阅读在本课题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师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二是因为小学阶段的专题阅读贯穿始终,除配套的《新语文读本》、师生共用的《拓展阅读》外,我们还研究编印了一套拓展专题阅读的书目,学生在专题性阅读中大大的拓展了阅读面,提高了阅读能力与素养。

(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动的结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宽松开放的大语文教学环境,创设了自主发展的广阔空间,使学生得以充分施展才华,使各种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充分运用,整体提高。

1.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课题研究以来,实验班级的学生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中唤醒了心中的语文学习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语文心理,促进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语文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和学习效果;在查找资料、归纳整理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资源意识,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2.锻炼了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团结意识。

3.增强了社会责任感。由于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大多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如学生参观污水处理厂后意识到的环保问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学生进行的名人名言、诗与画的收集,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树立了社会责任感。

4.激发情感,激活思维,增加了学生的文化积淀。生活的领域有多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领域就有多宽。缤纷的世界、多彩的生活是最生动、最鲜活的课程。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文化营养,充实自己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的最大优势就在于“综合”,实验班级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五)教师形成了较成熟的教学策略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学校既为课题研究的教师铺路搭桥,也给老师们压担子,营造了一个进取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热情更高,更具自觉性。

篇7:小学语文课题研究

浍南镇中心小学:于三红 陈素梅

我的课题研究来得很是偶然。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天,新课本刚发下来,不少学生刚打开课本,就发出阵阵惊呼:“怎么这么多要背诵的内容!这一学期可怎么过呀!”这也难怪,上学期很多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背完了课本上指定的背诵内容,而我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推荐给他们背诵的20首古诗词,很多学生一首都没背。

背诵是语文教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可大部分学生对此不太感兴趣,掌握的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背诵呢?我的眼前突然一亮,看过那么多的课题研究,我何不把这也当作一项课题来研究呢?于是我给自己确定了本学期的第一个研究课题——如何让学生过好背诵关。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怎样才能让学生对背诵感兴趣呢?如果能让他们认识到背诵的妙处,他们肯定会对背诵感兴趣的。《杨氏之子》是本册要背诵的课文中较长的一篇。教学时,我一改以往先范读课文的做法,开场白之后,我合上课本,抑扬顿挫地背诵起来。在我背诵的时候,学生们不时发出惊讶声。下课之后,很多学生都围着我:“老师,你背得真好,一个字都没错!”“老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才背下这么长的课文的?”

可能是受了我的影响,这篇课文的背诵情况非常好,三节早读课,全班46名学生都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我留心观察了一下,很多学生背诵时都模仿我的语调。见学生的积极性已被调动起来,我决定趁热打铁,给他们下了一道“战书”——本星期的班会课上,我将和他们比赛背诵古诗,全班同学可以联合起来对付我。我还和他们一起友好协商了比赛规则:比赛双方轮流背,已经背过的,不能再背;谁背得多,谁就获胜。

古诗背诵比赛,学生以两首诗的优势战胜了我。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从背诗情况看,上学期20首古诗大家都能比较熟练地背诵了。

比赛结束后,我和学生又有了新的约定:今后只要有背诵的内容,我都和他们一起背,看谁背得快,背得好!

日积月累,学生通过背诵积累的东西越来越多,有时课上我信手拈来古诗词的前一句,他们能很快地接上下一句。背诵已不再让学生头疼,他们也都体会到了背诵带来的乐趣,正如一位学生在题为《乐在背诵》的作文中写的那样:“背诵课本上的精彩华章,让我的作文文采飞扬;背诵优秀的古典诗词,让我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源远流长。”

篇8:小学语文教师课题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全面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知识观、人才观。因此应加强对教师观念的学习培训, 把新的教学理念传输给教师, 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 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 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只有改变教师教学观念, 才能让教师从思想观念上接受现代教学理念, 使他们在日常的教学中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二、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提供硬件支技

农村小学教师的课务繁重, 这就要求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平时。学校要为教师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学习的习惯提供物质基础和舆论氛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设校园网、多功能网络教室等,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学习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同时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中去, 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与氛围。

三、优化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为学科教师提供技术支持

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 教师年龄老化, 信息素养不高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 如果教师信息素养得不到提高, “农远工程”实施的效果也很难得到保障。

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持续性的问题, 主要靠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单靠一两次的学习培训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过硬, 数量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农村小学应加大引进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来校就业, 使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结构在学科和年龄上保持合理。引进高校毕业生, 不仅可以把他们所学的先进教育技术和教育理念带到农村小学, 而且可以利用他们实现校本培训。

四、结合农村小学现状, 科学安排学习培训内容和形式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培训经费普遍紧缺, 交通也不方便, 参加学习培训的教师既要应付工作又要应付学习, 负担十分沉重。所以在组织农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学习培训时更应该注意科学性。第一, 要更新教师传统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 要让教师明白, 他们才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 它的出现, 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 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 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因此, 学习培训内容除传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 还应加强对小学教师信息观念、情感意识及信息伦理道德和终身学习等方面的培养。第二, 学习培训内容要切合农村小学教学实际。信息培训工作应该建立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 增强培训工作的实践性、针对性、实效性。因此, 学习培训的内容应涉及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常规多媒体的运用与制作、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网页的编制等, 同时, 应将学习培训内容渗透到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中, 学以致用, 使教师认识到学习培训对教学真正有用。第三, 学习培训内容要符合不同层次的教师。不同的教师群体间, 信息素养差异较大, 一刀切的学习培训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因此, 信息技术学习培训内容可分层划分, 以适应不同的教师群体。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信息素养评价标准, 为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提供激励机制

教师对采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没有积极性, 是制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关键性问题, 只有通过设立一定的激励机机制, 才能撬动教师信息技术学习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要随着农村地区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程度在每个阶段对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要使农村小学教师感觉到能够实现这个标准要求, 而不是硬性的遥不可及高要求。

制定不同阶段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这样教师很容易判断自己是否符合规定的信息素养标准的要求, 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积极性, 满足他们的成功感。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对于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 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等多方参与、相互协调,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 能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摘要:文章根据赣南农村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和途径。

上一篇:有你同行作文400字下一篇:党委书记努力做好岗位工作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