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2024-07-26

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精选5篇)

篇1: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文绍军

加快农村社会综合改革的步伐,既是党和国家的现实需要,也是实现全民小康无可逾越的制约条件。如何确保站在改革前沿的村委会成员始终在法律轨道内活动,困惑基层党委和政府多年,因其涉及到一系列的法律瓶颈。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虽然现实政治生活中,基层政府撤换村委会成员的事情经常出现,但一些村委会成员因不满政府撤销其职务提起行政诉讼的案例越来越多,其结果往往是政府败诉。原因很简单,村委会成员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与政府并无行政隶属关系。所以,政府无法对村委会成员做出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处分。

笔者对此深有感触。某村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成员共同贪污、截留、挪用民政部门下发的救灾粮。虽然我们可以从法律上将其定性为贪污,但却够不上追诉标准,也无法依《治安管理处罚法》追究行政责任。再加上罢免村委会成员的机制不健全,极有可能出现罢免受家族、宗族势力的潜在影响而无果。我们唯有从纪律的角度来惩处。相比而言,村支部书记的违法违纪行为情节更轻一些,但因其是党员,所以我们直接按照《党员纪律处分条例》给予党纪处分。而另两个违法违纪情节更严重的村委会成员,因其不是党员,所以无法给予其党纪处分。又因其不是行政监察对象,所以无法给予政纪处分。最终,这两名村委会成员除了被责令退赔外未受到任何处理。从这个简单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明显得感觉到其中的不公平、不合理。长此以往,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被动。

那么,惩处村委会成员真的就没有法律依据了吗?非党员的村委会成员真的就可以恣意钻法律的空子了吗?答案是否定的!之所以会出现上述尴尬局面,是因为实务界对行政处分的本质和委托行政的认识还不够深,以致出现了偏差。而且,理论界对村民自治的研究一直没有重大突破。但是,其实解决这个问题的道理却是十分简单的。

第一,行政处分是内部行政行为。这应该是无异议的。如果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行政处分就没有必要了。处分的依据就是组织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等。这些规定对组织外部是没有直接效力的。道理很简单,但现实中经常出现内部行政处分效力的外部化,如在公务员考试中若报考者在原学校、公司等受过处分肯定分受到影响的。所以,有的人依此不知不觉地怀疑起行政处分的性质。可以这么说,只要你是我这个组织的人,我就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处分你,而其最高处分就是与我这个组织脱离关系。

第二点,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其前提是正确认识政府与村委会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村里的事就是村委会的事,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村委会所做的事都是村民自治事项。比如说,村里的群众打架斗殴,当然村委会成员可以去调解,但不能以“自治”的名义排斥公安局派出所的管理。又比如说,政府救济贫困群众的救灾物质,虽然现实中我们可能更倾向听取村委会成员的处理意见,但这并不能抹杀它的行政行为属性。政府发放救灾物质是行政行为而非村民自治事项,可以从《行政复议法》中推出,比如该法规定:未依法发放社会保障金公民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复议,进而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显然,我们是不能就村民自治事项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这就存在一个问题,明明是政府的职责,为什么由村委会成员承担?这其实是政府在委托村委会或村委会成员履行部分政府职责,这显然不属村民自治事项。

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出,村委会其实不仅仅承担村民自治的职责,而且还协助政府做好各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还受政府委托履行部分行政职责。对于村委会成员违反规定履行职责,应由政府直接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再由政府追究受托者——村委会成员的责任。所以,基于委托关系,政府是可以处分村委会成员的。譬如说,可以对其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如果这个受托组织内部还有职务、级别划分的话,还可以给予降级、撤职处分(如政府可以委任村委会主任为某村民政救灾物质发放办公室主任,自行设定不纳入行政编制的职务和级别)。当然,最重的处分就是解除委托。而村委会成员因违规履行受托行政职责所受到的处分,不应影响其正常履行村民自治职责。说得浅显一点,看似独立的村委会,现实中已经被我们人为地划分为左半身、右半身。政府可以处分它的左半身——受托履行行政职责时,而不能处分它的右半身——履行村民自治事项时。也就是说,只要村委会或其成员履行了受托的政府职责,政府就可以处分他,但政府不能以此种处分为由而干涉村民自治事项,只能依法进行指导。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理解这一观点的难点就是,正确认识到行政处分的内部性质,不能认为某公司处分了员工,一旦员工与公司脱离了关系还必然继续受其影响。不能认为政府处分了受托组织的村委会成员,就干涉了村民自治。因为从法律上讲,政府委托村委会履行行政职责主要原因是当前的村里暂时还没有其它更有影响力的其它组织,而政府完全有权另行委托其它组织履行这部分职责。所以说,政府处分村委会成员并不一定就是干涉村民自治,而是有法律依据的。

因此,今后对于类似村委会成员贪污救灾粮的情况,行政监察部门要理直气壮地履行监察职责,但不能直接给予非党员村委会成员行政处分,而应追究委托单位——某些政府部门的责任——它有监管受托村委会成员的法定职责。而政府部门则可以视情形追究村委会成员的责任,直至解除委托关系,但不涉及村民自治事项。

湖南省道县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办公室主任

篇2:呼吁着力破解皮革业发展的瓶颈

1 原料皮生产应走向标准化

基于我国牛、羊、猪等动物的饲养屠宰的集约化生产程度较低, 大都为分散饲养和个别屠宰, 原料皮生产也是分别处理。因而原料皮———这个制革生产的第一要素的品质和质量难以得到保障。为此, 原料皮的生产和发展亟待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的方针, 这是破解此难题的途径。

1) 需要行业协会对话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出台鼓励“皮”“肉”兼顾的政策, 动员畜牧业、科技人员和养殖者培育“皮”“肉”俱佳的良种, 鼓励大力发展集约化、机械化科学养殖和培育优良品种, 从源头上提高原料皮的品质。

2) 需要行业协会对话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出台鼓励集约化、机械化屠宰的政策和机制。机械化屠宰剥皮较手工屠宰剥皮可防止皮张的割伤和保障去肉、去油干净, 且集约化屠宰剥下的鲜皮便于就近的制革厂家立即运回组批制成兰湿革, 即使不能立即制革也便于使用本公司的发明专利“新美廉·防菌防腐防霉防盐斑防虫的鲜皮处理法及其处理剂”进行处理, 这样可防止此前用“盐干法”和“盐湿法”腌鲜皮易生盐斑、腐烂、霉变和生虫, 从而保障原料皮张固有的品质和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如此, 对于提高原料皮的质量乃至整个皮革行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都能起到关健的促进作用。

3) 希望行业协会对话和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学者支持帮助我公司牵头制定《鲜皮处理技术企业标准》, 在此基础上再制定《原料皮生产的行业标准》, 而后上升为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宣传教育分散饲养者、个别屠宰者和分散的鲜皮处理者, 学习掌握保障原料皮品质和提高原料皮质量的知识和相应的生产技术;规范原料皮的生产走向, 标准化尤为重要。这样对于参与原料皮生产的个人和皮革行业都十分有好处。有好处的事情, 人们都愿意去做, 关健是亟待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科学规划引导、宣传教育, 组织实行。

2 将制革污水和皮化废液净化, 重复利用, 实现零排放

将制革污水处理为达标水再排放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 本人曾发明了“将原料皮回软污水净化, 重复利用, 实现零排放的技术”。该发明专利进入实审程序后, 本人从媒体上知晓某公司申请了“从浸水到坯革工段废水全封闭循环系统”。本人抛砖引玉并做垫脚石, 而令他人有了全面、高新的发明, 此乃行业幸事。于是本人停止了发明专利的答辩, 只希望此后取得发明专利者, 将其专利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 实现制革业节约用水、节约皮化原料和污水零排放的攻关目标。如此他们将是制革业技术革新和造福人类的功臣, 将永垂史册, 请努力莫停步。

3 改革传统的制革方法, 研发用纳米、超声波和酶技术制革的新方法

在《第30届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协会联合会大会》期间, 本人提出这个问题, 并与四川大学张宗才教授研讨了这个问题, 会后曾上书中国皮革协会领导, 呼吁动员业界专家学者注重研发这样的技术。2012年1月13日, 由川大吴莲、李冰晶对张宗才教授和本人的设想进行研究完善后, 以四川大学的名义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名称为《将制革用水及皮化溶液磁化预处理为纳米小分子与超声波增强的制革方法》简称《纳米超声波制革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已于2013年7月24日授予专利权。敬请业界专家学者将其再创新和完善, 以使之为制革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希望业内专家学者和有志于革新的人士, 努力研究酶法制革的新技术, 此乃皮革业的必由之路, 请捷足者先登创造出辉煌业绩。

总之, 我的格言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需要人们不断发现阻碍进步和发展的瓶颈问题并设法解决之。想到才能做到,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本人的理念是:发明创造来源于实践、思索和钻研, 将奇思妙想用科学技术实现就是发明, 就能创造出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就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服务于人类。

愿本人的上述狂言和理念能给人以启发, 使之敢想敢做, 勇于创新, 攻坚克难, 齐努力共奋斗, 为皮革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相关链接!!

新疆新美廉科技有限公司及发明专利介绍

新疆新美廉科技有限公司是2004年9月8日注册的科技型民营企业。公司在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简称:“新美廉科技”, 意为世界上最新的高质量的经济适用的。

公司的宗旨是研究、开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 以淘汰原始的传统的落后的技术和产品。公司经营范围为科学研究、技术推广服务, 技术培训, 商务信息咨询;综合利用钾盐剩余物研发、生产、销售“鲜皮处理剂”、“公路防滑除冰雪剂”、“锅炉水处理专用剂”、“PVC专用原料”、“新型建筑材料”等国家专利新产品。

“一种防腐防菌防霉防盐斑防虫的鲜皮处理剂”于2004年5月26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004年9月荣获《第五届中国国际发明展览会》金奖, 并被列入《新疆自治区技术创新项目计划》和《新疆自治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项目计划》。

该处理剂是由钾肥尾矿和一些防菌剂、杀虫剂组成, 并采用将各原料干燥、粉碎、混合的方法制成。使用时将处理剂撒在鲜皮上腌透, 使鲜皮快速脱水保鲜, 其中羊皮、猪皮为10天左右, 牛皮为30天左右。在长途运输中不需干燥, 在堆放时可达6~8个月不会变质, 具有防腐、防霉、防菌、防盐斑及防虫的作用。该技术克服了传统盐腌法易腐烂、发霉、产生盐斑和生虫的问题, 且操作简单方便, 无需特别的设备和能耗。

由于盐业市场垄断, 专利发明至今一直因为原料盐采购价格过高而无法实现产业化, 虽经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和相关组织调停、发函, 明确该专利所用原料为固体废弃物, 不属于盐业专控经营范畴, 而且符合循环经济应该得到扶持。但公司呼吁、抗争了10年, 至今仍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

篇3: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为了促使校本研修真正成为教师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多元发展和深度发展的有效载体, 我们开展了基于教师专业需求的个性化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分类型错时发展:构筑立体研修网络

不同的研修任务, 必须采取不同的研修平台。因此, 要分类推进学校的校本研修, 关键是要区分具体情境中的研修目标、研修类型。

我们以“有效课堂教学”为主题, 分学科确定了三个研究专题, 其中:语文学科开展“有效作文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数学学科开展“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综合学科开展“课堂常规有效调控的实践研究”。针对不同学科的不同研修任务, 探索并形成了以下四种研修类型。

1. 基于个人的自我反思——常态研修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 是校本研修的出发点, 也是最终归宿。学校鼓励教师围绕研究专题阅读相关理论著作和专业书籍, 做好观点记录, 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围绕专题上好推门课、预约课, 每位教师积极参与首届“运河赛课节”活动。每位教师精心备好一节精品课, 同时把上课与反思结合起来, 把反思与再实践结合起来。

2. 基于年段组的同伴互助——磨课研修

年段组的同伴互助, 是校本研修的基本形式。我们按语文、数学、综合三大学科分别设置不同的学科年段组:语文、数学分低、中、高三个年段组;综合则以学科为单位分组。语文组骆老师执教状物作文, 教案由年段组的五位老师共同参与设计, 体现了同伴经验和智慧的共享;数学组围绕“作业设计有效性和目标细化”, 由低段的余老师和高段的许老师执教研究课, 教案由年段组通过现场教学设计比赛产生;综合组由江老师与王老师同课异构, 探讨英语学科的语段教学。几位老师的课在年段组内经过多次打磨已经成为学校的精品课。

3. 基于教研组的团队协作——分类研修

教研组的团队协作, 是校本研修的关键环节。教研组起着对各年段进行沟通和协调的作用, 对各年段的专题研究进行一个总的调控。其中, 语文组围绕研修专题对全校语文老师的习作教学进行问卷调查, 总结习作教学的不足和成功经验, 同时对学生的习作现状进行抽样调查, 以寻找习作教学的突破口;数学组围绕研修专题制定《作业设计有效性和目标细化情况记录单》, 强化课堂效果评价的针对性;综合组围绕研修专题制定各学科的课堂有效调控策略, 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 既体现学科特点, 尊重学科规律, 又注重发扬个性特点。

4. 基于全校的专业引领——展示研修

专业引领是校本研修持续提升的重要路径。要检验教师在年段组、教研组以“草根式”的研修活动所取得的效果究竟如何,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各自的课堂教学成果搬上舞台, 在全体教师的检阅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学校围绕各学科研修专题, 第一学期开展了三次以“智慧·互动·成长”为专题的全校性校本研修课堂展示活动;第二学期开展了两次“名师引领, 骨干践行”的校本研修课堂展示活动, 并邀请区教研员及城乡互助共同体的老师莅临指导, 取得了很好的辐射和促进效果。

二、分层级错峰发展:搭建互助研修平台

围绕课题的核心理念和主攻目标, 我们优化实施了近两年的“大关附小青年教师研修成长俱乐部”, 从而在校本研修的错位发展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俱乐部坚持自愿加入的原则, 现有成员24名, 占全校青年教师总数的60%。俱乐部以“同伴互助研修, 快乐健康成长”为研修宗旨, 下设“思想引领部”“专业提升部”“娱乐生活部”。自运行以来, 俱乐部充分发挥自愿、自主、自动、自觉的草根精神, 致力于形成互助、互动、互补、互生的团队文化, 真正成为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研训平台。

1. 制订个人专业生涯规划——主动研修

俱乐部引领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年度成长规划。规划建立在对自身优缺点和已取得成绩的理性分析上, 从思想进步、业务提升、特长爱好等几个方面对本人在一个年度内将达成的目标及如何发展作出具体规划。规划在年初拟定, 要求在俱乐部开展的系列活动中, 经常自我对照、明确目标、分解难度、逐步达成。在年底对照规划进行总结反思, 并汇集资料, 制作成长档案。

2. 体验丰富多彩的沙龙活动——快乐研修

“让教师快乐地工作, 让教师主动地成长”是俱乐部的活动愿景。因此, 在“思想引领部”与“业务提升部”实施活动的同时, 还启动“娱乐生活部”的沙龙活动, 如乒乓球比赛、相约星巴克、外出采风、电影之旅等,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俱乐部成员提供了宽松愉悦的研修氛围。

3. 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潜心研修

俱乐部建有自己的活动网站, 这是成员们讲述自己教学故事的最佳平台。网站主要有以下栏目:俱乐部公告、博文及评论、名师博客、俱乐部书架、博文分类、新浪微博等。网络平台是成员之间互动交流、分享成果、激励评价的友好界面, 不仅实现了教师与网络的互联, 还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互联, 是一个“三维”一体的研修系统, 大大提高了研修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4. 分享同伴的实践智慧——互助研修

俱乐部以青年教师成长中心、骨干教师研究中心、科研人才发展中心为载体, 带动各个梯队的教师共同成长。教师无论参加哪个“中心”的俱乐部活动, 每个学期都牢牢锁定三大目标:上好一堂精品课, 做好一个小课题, 写好一篇新论文。有了目标, 成员在俱乐部中通过自由交谈、课题协作、优势互补等切实分享各自的思想、经验和智慧。

三、分阶段错位发展:铺设高效研修路径

基于“高效课堂”培育的课堂创新工程, 是个性化校本研训实践研究的重要载体之一, 也是实现高效研修的有效途径。高效课堂的培育, 涉及三个要素。第一个是目标, 目标是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是高效课堂的核心;第二是过程, 过程就是将目标操作化、具体化, 它是高效课堂的关键;第三是评价, 对目标达成情况进行反馈并作进一步矫正, 这是高效课堂的难点。在实施过程中, 只有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高效课堂的培育才可能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1. 初始阶段的规范格式——刚性研修

课堂教学是围绕目标展开的, 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们发现教师对于目标的设计和落实普遍存在三个问题:第一是目标没有操作化, 导致无法导向;第二是目标没有转化为具体的教学任务, 导致无法落实;第三是目标没有体现在课堂练习和作业设计中, 导致无法检测。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目标导学的具体实施策略。首先, 统一目标表述格式, 要求全校教师在备课时统一将目标表述行为化、数量化、对象化;其次, 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 将目标任务化、活动化、作业化。这样的研修模式, 目标清晰、操作规范, 便于一线教师直接从课堂行为层面磨炼自己的专业技能, 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

2. 落实阶段的随机应变——弹性研修

高效课堂的培育, 目标明确是前提, 而如何真正将目标落实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 则是关键和难点所在。一方面, 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展开过程中, 始终不忘目标, 始终以目标为导向处理和应对课堂流程。首先, 在课的导入环节呈现目标。要求每位教师上课前, 把课时目标事先写在学校统一下发的“白板”上, 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在任务驱动下, 组织学生高效学习。其次, 在课的展开环节检测目标。要求关注目标的过程化检测, 以练习和作业为依据, 进行学生自我检测、同桌互相检测、小组共同检测、全班集体检测。最后, 在课的总结环节评价目标。要求教师强化课的总结环节, 至少要有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评价。另一方面, 倡导教师对具体情境具体分析、不同目标不同落实, 使整个研修具有一定的空间和弹性。

3. 深化阶段的和而不同——个性研修

为了切实推进高效课堂培育, 我们在深化阶段采取了“主题细化”“常态观摩”和“典型展示”等策略, 取得了较好的推进效果。

第一是“主题细化”。在“目标导学, 当堂达标”这一高效课堂主题统领下, 各个教研组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语文组细化为“基于目标导向的课时教学内容的选择”, 重点研究“目标导学和有效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数学组以复习课作为研究载体, 确定了“基于目标优化的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重点解决复习课的目标导学策略和当堂检测手段;综合学科确定了以“目标导学下的有序合作探究”进行实践研究, 寻找本学科的高效课堂路径。

第二是“常态观摩”。通过推门听课、交叉听课、“一人一课”等方式, 促进教师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逐步运用“目标导学, 当堂达标”的高效课堂模式。

第三是“典型展示”。在主题细化和常态观摩的基础上, 以教研组为单位, 各自推出相应的学科高效课堂展示课, 通过组内磨课、同伴议课、全校观课、专家评课的方式, 在学校层面树立高效课堂的典型, 推广高效课堂的经验, 深化高效课堂的再实践再思考。

篇4: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长期以来资金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性因素。据2006年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对四川省46个县(市、区)的89位党政领导进行的专项调查显示,超过6成的被调查者认为制约本地区工业发展的首要障碍是资金不足。当前,在大多数地区,县域资金供求矛盾呈加剧趋势,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瓶颈”十分重要和紧迫。

2 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瓶颈”形成的原因分析

2.1 金融服务弱化

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国有商业银行却在县域实施退出战略,收缩县域网点,减小业务权限,有些乡镇甚至没有金融机构,而且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和严格的授权授信制度使县域金融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缺乏积极性。农村资金通过商业银行上划、邮政储蓄等渠道被抽走,县域资金不仅得不到扶持,反而日益外流,县域金融机构存贷比不断下降,存贷差逐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和地方商业银行可用资金相对较少,服务方式比较落后。因此,县级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此外,国家在农村信用社业务方面的创新工作、县域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存在种种限制,县域中小企业、农民贷款普遍存在困难。

2.2 产业基础不强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的影响,县域经济普遍运行质量低,缺乏支柱产业和企业。县域经济中的绝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低,产品竞争力差,获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不强,一些企业甚至难以提供合法有效的担保。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较低,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不够健全。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偿债意识差。一些企业长期拖欠银行贷款本息,甚至借改制为名恶意悬空和逃废银行债务。县域农业投资大、回报期长、回报率低,且易受自然灾害影响,其风险大于其他行业。这种状况使县域经济主体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更难以上市直接融资。

2.3 财政体制不佳

现行分税制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财权上收和责任下移,县乡财政困难。中央集中过多,地方财政增量中的大部分被中央拿走,与此同时,省和市财政也对所属县(市)集中财力,处于基层的县乡财政成为层层被集中的对象,在支出责任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的情况下,县乡财政实力大打折扣,即使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县域受惠的份额也很低。加上县域经济总体运行质量较差,公有资产的市场化运作力度不足,县域财政收入普遍较低,许多地方的县级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有的连工资也发不出,难以依靠自身有限的财政收入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科技、教育以及各产业的发展。

2.4 外资引入困难

当前,利用外来资本已成为各地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流方式。随着国内招商引资工作的加强,各地甚至同一县(市)内的乡镇招商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一般来说,在外资方面的情况,发达地区好于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好于县区。面对僧多粥少的局面,加上本身条件的限制,县(市)招商项目获得青睐的难度越来越大。

3 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瓶颈”的对策思考

3.1 国家层面:着重财政金融制度创新

当前,消除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些制度性瓶颈因素,单纯依靠地方政府是难以实现的,相关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从国家层面上来加以解决,尤其是财政金融体制机制改革要有所突破。

3.1.1 加快以平衡事权和财权为重点的财政改革

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分税制,增加县域税收留成比例或新开税种,使县域具有与事权相当的财权。建议尽快推行省与县直接结算的财政管理体制,增强县级财政调控能力和发展的活力,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行省直管县体制。对经济薄弱县,应继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县域道路、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在省一级还可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通过贴息、担保、参股等形式引导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3.1.2 完善以扩大金融有效供给为重点的县域金融体系

要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职能,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综合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县域城镇化和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建立县域资金回流机制,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立法明确规定经营存款的金融机构有义务为其经营业务所在的县域按一定比例提供信贷支持。充分运用税收、利息补贴、再贷款、再贴现、再担保、再保险等有效的政策工具,引导基层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信贷资金投放。进一步改进小企业贷款管理办法,降低抵押贷款门槛,扩大抵押物的确定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建设,建立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服务对象的企业和个人征信体系。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组织等地方性新型中小金融机构,并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

3.1.3 加强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为重点的资本市场建设

加快开通创业板市场,鼓励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直接融资。积极探索建立区域性小额资本市场,为达不到进入二板市场资格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包括为处于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私人权益性资本。

3.2 地方政府层面:着力投融资平台打造

破解县域经济发展“资金瓶颈”,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桥梁纽带作用,否则,将事倍功半。因而,地方政府要努力增强金融意识,加强信用基础性建设,搭建投融资平台,有效增强县域经济的投融资能力和运作能力。

3.2.1 扩大外资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解决资金难题的关键性措施来抓。树立县域以外就是“外”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招商迎商氛围,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根据县域地理环境、资源优势、经济特色统一规划未来发展方向,努力做好项目储备和推广工作。鼓励和引导驻地中央、省直企业积极争取更多的集团资金投入,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大胆采取多种方式对外合资合作。

3.2.2 吸引“银资”

要创新符合县域经济特点的担保机制和模式,建立健全贷款担保基金及担保机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建立资产拍卖转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切实解决县域担保、抵押贷款难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信贷增长激励机制,积极开展银企洽谈会等多种活动,促进银企合作互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积极引入国内外各种金融机构到县域内设立分支机构或培育县级商业银行、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积极发展各类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中介机构,引导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行业建立自律机制,简化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加大信用整治力度,规范社会信用,大力开展创建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村镇、信用个人活动,严厉打击各种逃废债务、金融欺诈、拖欠金融贷款的行为,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3.2.3 启动“民资”

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项目建设主战场。鼓励和支持国有中小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股权融资。大力发展信托、基金、债券等投资工具,为社会资金进入投资领域提供渠道。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和中小担保公司,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3.2.4 上市融资

大力引导和支持规模较大、已经具一定基础条件的企业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和运作模式,争取到资本市场上市直接融资。

3.2.5 盘活“闲资”

坚持“以资产换资金”的原则,对闲置土地、闲置厂房及设备、宜林荒滩、养殖水面、道路冠名、广告发布等资产使用权或经营权通过资产招商、出售转让等形式,实现资产盘活增效。

3.2.6 争取“国资”

根据国家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开发更多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将这些项目列入地区、省及国家项目扶持范围,获取更多的项目资金,如国债资金。

3.2.7 挖掘“潜资”

主要是通过精简机构(包括机关、乡镇、学校),减少冗员,节省非必要性开支,以节省财政支出来实现筹资。

3.3 企业层面:着眼企业素质和效益提升

县域企业是投融资功能的承载主体,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速度和水平。最关键的是要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和盈利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融资吸引力。

3.3.1 提高理性决策能力

认真研究现代企业经营管理方法和国家产业政策,把握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培育拳头产品,提高科技含量,打造企业品牌,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3.3.2 切实加强内部管理

强化员工培训和内部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实行规范化管理,特别是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会计处理及编制财务报表,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包括采取表外融资、金融租赁融资等方式。

3.3.3 增强诚实守信意识

增强诚信意识,树立企业良好的信用形象,靠自身的综合水平、经济实力和良好信用取信于社会,取信于公众,取信于银行。

参考文献

[1]徐加明.对县域经济发展中融资瓶颈问题的思考[J].理论学刊, 2005(12):64-65.

[2]闫恩虎.构建促进和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7(5):28-34.

篇5:破解惩处村委会成员的法律瓶颈

一、从学生文化基础实际出发, 在教学中贯彻知识含量够用为度原则处理教材内容

因人施教, 因材施教的准则要求我们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少而精”, 突出针对性, 降低难度, 体现可行性的做法化解内容、时间、基础三者间的矛盾。如:对《英美概况》教材在尽量保持它内容的完整性的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删减, 突出主要内容, 把删掉的内容简要的贯穿其中。英国的宗教斗争和宗教改革是个难点, 英国的宗教派别和宗教斗争非常复杂, 但它又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之间有着密切关系, 而且它还包括了许多习俗和典故。处理这一问题时, 要求学生必须记住一些关键词 (key words) 。为了便于理解教学内容, 先用汉语将英国历史上的宗教改革内容归纳为几点, 即:反对罗马教会对各国教会的控制;反对教会占有土地, 出售赎罪券;不承认教会有解释《圣经》的绝对权威;不承认教士沟通神与人的中介作用, 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最高原则, 教徒能够与上帝直接相通、相遇;要求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仪式, 简化形式, 主张教士可以婚娶等等, 而后建立了英国国教 (the Church of England) .至于苏格兰的长老会教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和威尔士的加尔文为理宗教会 (the Calvinistic Methodist) 简言之即可。这样归纳要点, 并英语加汉语的讲述, 极大地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 学生易于把握, 这种做法收效甚好。

二、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在教学中加强文化渗透培养语言的交际与应用能力

我们在英语各科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因缺少英美文化知识而不理解英语句子含义和文章要旨的事, 其原因就是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语言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土壤, 东西文化的差别, 决定了东西方语言逻辑的差别。所以教学中介绍西方文化时要对比东方文化讲解, 在差异中寻求统一, 只有这样作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美国有些人认为东方人说话不直率, 交谈中尽管用了很多“是、是”, “对、对”, “好、好”, 但心里想的却一字未露。东方人的这种“客气”使缺乏东方文化知识又不会“听话听音”的美国人往往不得要领, 结果就错误地认为东方人“虚伪”。例如: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 (Yelsin) 访日前和克林顿会谈时, 克林顿总统就提醒他不要相信日本人的“是” (yes) 。克林顿说:“当日本人说“是” (yes) 的时候, 他们的意思可能是“不” (no) 。“When the Japanese say‘yes’, they may mean‘no’.”当记者问日本首相宫泽喜一对克林顿的话有何评论时, 他就用外交语言开了个玩笑说:“是的, 我们不种香蕉。” (Yes, we have no banana.) 这句话按英语说法为 (No, we have no banana) 他又在该说“不”的地方说了“是”, 和克林顿玩了一回幽默。类似这样的内容扩展和案例插入, 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含量, 又能引发学生的猎奇心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坚持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统一, 在教学中渗透技能培训, 提高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

英语教学改革要遵循语言学习规律, 正确处理基础知识讲授和应用技能训练的关系。针对过去外语教学“重阅读轻听说”, “重知识轻技能”, 培养“聋哑英语生”的现象, 当前要求在打好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但孤立的强调加强某一项技能的培养是很难做到的, 因为外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 最好的办法是五项技能综合训练, 在英语教学改革中要谨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同时, 五项技能是渗透在各科教学中得以培训的。因此, 在《英美概况》教学中也负有渗透技能训练的任务。在教学中我经常结合教学内容事先设计一些案例或互动话题, 利用自制的课件, 在下课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到讲台上, 师生互动, 台上台下互动, 以此培训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其效果是既归纳总结和加深理解了本堂课的教学内容, 又培训了学生们的思辨能力、演讲能力和组织能力, 有效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四、按照英语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标准的规定在教学中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表明了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内容的特定性和教学质量标准, 是看学生能否达到会阅读和翻译与其业务相关的资料。书写涉外业务工作的应用文, 针对这一要求, 我把诸多共性方面的常用词汇, 用每人三五句的方式, 一个跟一个的朗读, 不要求会写, 只要求看到能认识即可, 这样为同学们扫清阅读上的障碍。重点对那些带有专业性的常用词汇, 有针对性的分专业进行扩展和介绍, 如:在商务英语专业突出经济方面的词汇, 如:贸易顺差 (trade balance) 、贸易逆差 (trade imbalance) , 石油禁运 (oil embargo) , 以及一些国际组织的名称, 包括石油输出国家组织 (OPEC) 、亚洲及泛太平洋经济协作 (APEC)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国民生产总值 (GNP) 等等内容的介绍和讲解。在实用英语专业则充实一些经常遇到的出国、签证、移民之类的事宜做了认真的讲解。如美国移民归化署 (the United States Immigration and Naturalization) , 还有人们经常提到的绿卡 (Green Card) 等。在英语教育专业重点讲解英美国家的文化教育, 充实介绍他们的现代教育改革信息。这种将就业教育潜移默化的融入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五、遵循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是破解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

多媒体网络代表了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方向, 他拥有取之不尽,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它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声音为一体, 具有特殊的效能和提供了无限想象及设计空间, 能够辅助我们有效地化解《英美概况》教学中的各种困境。首先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保持学习热情的持久性。多媒体课件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出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同时刺激学生的眼、耳、脑等多种感觉器官, 激发学习兴趣, 引起对知识的探求。例如在讲解美国民权运动是, 我利用视频为学生播放了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 (我有个梦想) 讲话的部分内容, 使学生从他慷慨激昂的演说中感受到了美国社会, 人们为了人人平等, 消除种族歧视所做的不懈努力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同时对学生的朗读和听力技能的培养, 提供了原汁原味的活的材料。其次, 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信息传递的数量和节奏, 扩展课堂教学时空界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使用中即能节省大量的板书和讲解时间, 又能充实学生需求的大量知识和有关资料, 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 在讲美国自然地理时, 我自制多媒体课件在宏观上展示了美国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山脉、河流等真实画面, 解决了理科生地理知识缺乏的困境。在微观地貌教学中针对学生们的兴趣, 通过视频教学扩展讲解了为什么美国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会成为美国乡村音乐的圣地、美国西部得克萨斯州游荡的凶猛野牛如何造就了勇敢侠义的西部硬汉 (tough fellow) 牛仔及美国“西部文化”为什么经久不衰的原因。通过课件展示的西部长角牛的图片使学对牛仔的勇敢开拓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摘要:概要本文对高职高专英语专业开设《英美概况》教学状况和困境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制约教学质量的瓶颈及其产生的原因, 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破解的途径。

上一篇:经济类考研词汇下一篇:售后支撑部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