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2024-05-30

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共9篇)

篇1: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2015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监督与分析

院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委员会:

这一年里器械科及各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在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1.设备的维修与维护:

要求一线工程师及时响应临床维修需求,保修、响应、处理能够及时完成并做好记录,每月对工程技术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要求超大型设备每日巡检每周保养,常规医疗设备每三个月保养一次。全年维修各类医疗设备5840台次、完成设备保养3824台次。2.电气安全和仪器使用安全:

对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高度重视,购买了电气安全检测仪定期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状况进行巡检并做好记录。加强对医疗设备安全使用培训,组织了3次设备相关的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操作安全意识。维修人员培训时重点强调安全意识,在维修设备的过程中考虑自身和患者的安全。3.上岗资质管理和安全防护:

完善特种医疗设备和放射类医疗设备的岗前培训,取得合格的上岗资质后持证上岗。目前我院有各类操作资质证书人员145人。注意医疗设备使用的安全防护,完善设备引进前安全方面的前期论证和相应配套设施的环评卫评,每年组织射线设备的安全性测试,对潜在问题及时处理。每年组织放射设备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体检。

4.计量检定与特殊设备被安全管理:

按照国家要求每年制定医疗设备的强检和周检计划。对检定为不合格产品在维修后检测合格前严禁使用。对压力容器的压力表、安全阀按管理部门提供合格证有效期严格进行管理。并由有资质的人员对整个检定过程进行管理。5.急救设备的管理调配和应急演练:

精确掌握全员急救设备的分布和运行状态,每天有专人进行跟踪管理,对此类设备使用中产生的问题及时处理。器械科的急救设备调配中心有各类公用设备59台,在全院医疗急救设备调配过程中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每年组织3次应急设备调配演练,对演练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及时整改。6.不良事件管理:

全年接收上报的不良事件212件,妥善处理212件。定期请专业机构专家到院进行不良事件管理讲座,提高应对不良事件的处理能力。

7.存在的问题与改进:

检查中发现个别工程师设备保养不及时,已做相应处理并限期改正。设备报废管理不到位,要求责任人优化报废流程,严格按照江苏大学有关报废制度规范执行。应急演练中存在个别急救设备位置信息错误,要求负责应急设备管理的专职人员每周去现场核对急救设备具体位置和使用情况。压力容器及特种设备专职管理人员变更,及时做好资质培训和有关交接。

篇2: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1、医疗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负责审定“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指标”,对全院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和技术指导。

2、医疗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半年召开会议一次,讨论总结全院的医学装备质量和安全情况,对有缺陷的科室给予技术指导和支持,并针对所发现的制度和流程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下一次会议中对改进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以做到医疗装备质量的持续改进。

3、小组成员按时参加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会议,监督和参与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

4、组长或其委托人为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管理小组会议召集人。

篇3: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有关医学装备和医学计量的关系,本人曾做过“计量技术是保证医学装备量值准确可靠技术基础”的论述。如果不夯实计量技术基础,就很难适应现代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建立医院有效的测量控制体系,目的在于实现医学装备的质量目标,保证医学装备通过测量过程控制满足医学诊断治疗数据的准确、可靠,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疗质量[1]。医院只有正确把握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与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关系,才能确保医学装备质量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

1 医学装备与医学计量

医疗卫生与计量监管系统对医学领域的诊断、治疗设备和医学计量术语曾有过多种称谓:如对医学装备类设备多称为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医疗仪器、医疗卫生装备;对应用于医学装备方面的计量多称为医用计量、医用设备计量、医院医用设备计量、医疗计量、医疗卫生计量、医疗装备计量等,众多名称极不规范,不利于装备与计量的管理和交流。计量的特点应该是标准、统一和准确,从学科领域考虑,名称应统一、规范。为此,笔者在《医疗装备》杂志和《中国计量》杂志上,对医学装备和医学计量的定义曾做过专门论述,将应用于医学领域的诊断和治疗设备通称为医学装备,将应用于医学装备方面的计量通称为医学计量。

1.1 医学装备

用于医疗卫生领域的装备在过去习惯上大多称为医疗装备,本人认为还是称医学装备更为科学。医学装备与医疗装备的英语表示均为“medical equipment”,但在汉语中,医学与医疗在概念和内容上却不同。医疗装备是一种习惯叫法。“医疗”意指疾病治疗,从词义上,医疗装备应仅限于治疗方面的装备,内容局限。“医学”是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保健)、卫生、预防、诊断和疾病治疗的科学,从这一概念出发,医学装备可泛指医学及医学科研领域所配备的仪器、设备、器材及技术力量等,内涵要比医疗装备广泛[2]。

医学装备是医疗卫生领域所配备的医疗、诊断设备的总称。从医学与医疗的不同概念,本文以医学装备取代医疗装备等称谓,从词义和内涵上更为科学、确切。

1.2 医学计量

1.2.1 医学计量体现了医学科学技术领域计量的宗旨

计量是计量学的简称,是研究测量、保证测量统一和准确的科学[3]。

医学计量是医学领域有关测量的科学,是计量学的一个分支,是医学科学技术领域保证人体生命体征(化学、物理)参数、用药剂量等计量单位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医学计量体现了医学科学技术领域计量的宗旨。

1.2.2 医学计量科学、准确

现代医学科学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诊断治疗的定量规范化和数据规范化,医学计量所涵盖的是医学测量领域的整体,既有对医院的计量保证,还包括对医学科研、教学的计量保证;既有对诊断、治疗计量器具的测量,同时还包括对科学实验分析计量器具的测量。所以,医学计量更为科学、准确地表达了医学装备的质量技术状态。

开展医学计量有利于建立适于医学计量特点的检定系统,实施有效的量值传递。医学计量检定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医学领域计量单位的统一和对人体(生命体)各种参数测量的准确一致,从而实现对患者的准确诊断与治疗。医学量值管理系统有利于实现医学领域量值传递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是临床结果准确性的可靠保证。

2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

20世纪60年代以来,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全面质量管理认为,装备质量是过程的产物,过程包括构成装备寿命周期的选型论证、采购、安装、临床应用、维修等,必须使影响质量的全部因素在装备的全过程、全寿命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使组织具有持续提供符合规定质量要求的装备保障能力;坚持进行质量改进,最终满足社会和患者的需求。这些管理思想、工作原理及实践,都集中体现在建立并运行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上。

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就是通过构成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过程、程序和资源有机的整体活动,使影响医学装备质量的全部因素在管理、使用以及技术保障的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出现质量安全事故,从而长期稳定地满足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需求,并通过持续改进使医学装备质量不断提高。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包含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两大部分。

2.1 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

广义上讲,质量保证的核心是提供信任,包括在组织内部向管理者提供信任,并向社会和其他方提供信任。质量保证对外是为了取得社会对质量安全的信任,对内满足质量所提出的要求。为了提供这种信任,通常要对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中的有关要素不断进行评价和审核,以证实该机构具有持续稳定的使装备满足规定要求的能力。在医学领域,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医疗机构用于诊断、治疗、检验和医学科研的设备质量达到预先规定的标准,以使之安全、有效、准确、可靠。

医学装备属于一种特殊产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大变革,现代高新精密医学装备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医院的现代化将以高新技术为特点,以高质量为标志。医学装备的量值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诊断结果和治疗效果。

医学装备是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持条件,是开展医学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医学装备技术为临床医学从经验诊断治疗向定量规范诊断治疗提供了科学手段,医学装备的精准程度直接影响病情诊断和治疗效果。由于数字化、智能化、影像化、多功能以及综合参数检测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质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医学装备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难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以及老龄化和健康观念的变化,医学模式已由单一的卫生服务体系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换,人们对以促进身体健康水平的医疗保健装备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计量法的深入宣传和贯彻执行,各级计量监督部门加大了对医学装备强制检定的力度,人们的计量法制意识普遍增强,由于医学装备质量引起的医疗纠纷也引起了人们对法制计量工作的重视,计量信得过单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目标。

2.2 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质量控制技术和活动,而不是组织中所有的质量管理活动。

质量控制的内容包括围绕医院质量管理中的每一环节的医疗安全保证。对于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涉及从事装备质量工作的人员、机制、标准、法规、应用环境、用电安全、计量测试和对医疗仪器设备的操作等多项内容进行控制,并对质量活动的成果进行分阶段验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查明原因,采取相应纠正措施,防止不合格装备应用于临床。同时为了使每项质量活动能够真正做好,质量控制必须对于控制内容、目的、因由、时间、地点及控制方法等做出规定,并对实际质量活动进行监控。

《ISO/IEC 17025:2005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适用于检验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准则,是证明其技术能力和所运作的有效性,以及证明实验室有能力出具有效的检验和校准结果的标准。

《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是目前国际上测量保证和计量管理方式的体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以企业计量管理工作为核心的重要标准。我国推荐性标准为《GB-T 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

测量控制体系通过“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实施控制,它既包括了对测量标准、标准物质的控制,也包括了对医学装备(亦即工作测量器具)的控制,因此,测量控制体系对于保证医学领域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学装备的量值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对病情的诊断与治疗效果,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建立医院测量控制体系、实施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控制是实现医学装备质量要求的可靠保证。

参照《ISO 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医院有效的测量控制体系,目的在于实现医学装备的质量目标,保证医学装备通过测量过程满足医学诊断治疗数据的准确、可靠,降低医疗风险,保证医疗质量。

测量控制体系所采用的方法是:从基本的测量设备的校准(检定)到测量设备的统计控制技术。

测量控制体系的总体要求是应能保证满足规定的计量要求,即最大允许误差、最大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率、环境条件或操作技能要求。具体保证办法是:

(1)所有测量设备都应被计量确认。

(2)对重要的测量过程应加以监控,并保证长期处于受控状态,医院应对受控设备做出明确规定。

在ISO 9000标准中,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换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并将“产品”定义为“过程的结果”。ISO 10012测量控制体系依据这项原则提出了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计量确认过程和测量过程是测量控制体系的核心。

2.2.1 计量确认

(1)计量确认定义

计量确认是为保证测量设备处于能满足预期使用要求的状态所需要的一组操作。

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检定)、必要的调整或修理及随后的再校准(检定),以及要求的封缄和标签。

计量确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能满足使用的要求。

(2)计量确认过程

计量确认过程的含义是把计量确认活动作为一个“过程”来对待。计量确认过程有2个输入:即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和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有一个输出,即测量设备的确认状态。

确认程序应包括为满足计量要求所需要的允许测量不确定度所要求的设备误差。

(3)确认间隔

应根据医学装备(包括测量标准)在测量过程中的记录,如稳定性、用途和使用情况等,在适当的时间间隔(通常是定期的)对其进行确认。计量确认间隔应能保证医院设备不超出允许误差极限。

对列入国家强制检定目录的医学装备,计量确认间隔一般按国家检定规程规定时间要求确定。

一般情况下,计量确认可以满足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但不能保证在2次间隔内由于测量设备移动、环境改变、人员变化或操作不当而偶发的故障。

2.2.2 测量过程控制

(1)测量过程的定义

测量过程是确定量值的一组操作。测量过程通常亦可称测量。测量过程的影响因素包含有关的资源和测量人员、测量设备、测量程序和测量方法,环境条件也应作为其影响量因素之一。

(2)测量过程控制

测量过程控制是将测量作为一个过程来考虑,监视和分析由测量过程获得的数据并采取纠正措施,使测量过程的不确定度连续保持在规定的技术要求之内。

测量过程控制是测量设备计量确认的补充,测量过程是以2次间隔内通过多次核查,及时发现测量过程的变化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实时控制测量过程使之保持在规定的要求之内,使测量过程处于长期连续的质量控制之中[4]。

实施测量过程控制,医院应对每台医学装备的使用要求确定性能特性,对其量化并进行监测和控制。性能特性包括:测量不确定度、稳定性、最大允许误差、重复性、复现性及操作者的技能水平。

对不合格设备应隔离并给出明显标识,停止使用。

对多功能多参数医学设备,经证实能在一种或多种功能或量程内正常使用时,则在标签或标记上标明可使用的功能或量程,但应采取措施以防止在有故障的功能或量程内使用。当发现设备不准确或有故障时,通常先进行调整、修理,直到能准确工作为止,否则应考虑降级使用或报废。

当考虑以往测量有明显误差风险时,医院应采取纠正措施,并对以前测量诊断结果的有效性重新评估,直至追回患者重新诊断。

3 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与装备质量保证的关系

3.1 医学计量与质量保证的关系

3.1.1 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技术基础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装备采用高新技术,测试水平不断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已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贯穿于设备寿命运行周期的全过程,渗透于医学装备管理的各个方面。

3.1.2 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技术手段

医学装备的质量大多以定量化为特征。因此,计量工作就成为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基础计量管理包括计量标准的贯彻、精密测量技术的推广、理化实验鉴定和技术分析等工作。基础计量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保持测量手段的量值统一、准确和一致,并符合国家标准;保证医学装备质量可靠稳定以及合理配套;定期对医学装备进行检定和维护,严禁不合格设备投入使用;完善测量技术、测量手段和技术培训工作;逐步实现计量工作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对于不能定量的质量特征,如外观、形态、包装及内部缺陷等要逐步改进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使之更完善,更科学化。

3.1.3 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守护神

在医疗卫生领域,计量测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体各种生命体征参数的获得是通过测量技术而实现的,现代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都离不开计量测试。对体温、血压、心电图、脑电图、CT、MRI的检查,对放射剂量以及各种化验,均属计量测试范围。计量技术是医学装备保证的守护神。如果医学量值失准就会导致实验结果出现错误,从而直接影响到诊断、治疗结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计量参数超过阈值还会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命。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院装备采用高新技术,检测水平不断提高,计量保证能力已成为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医院在开展计量工作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计量法,提高全员法制计量意识。全面采用国际单位制,保证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仪器设备量值的准确可靠。建立医学装备技术经济效益评价和设备配置、档案和人员管理制度。医院要把强制检定、设备测试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计量是医学装备的技术基础和手段,设备商检、安装、调试、验收都需要通过计量检定、检测验收才能保证设备质量;设备在使用期间要依据国家计量有关规定,定期进行计量检定。对于未列入强制检定项目的医学装备,医院应建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自行定期检测;修理后只有经过再计量、校准合格后方能投入使用。计量是医学装备技术保证的核心。

3.2 质量控制与装备质量保证的关系

质量控制的根本目的是确保医学装备的质量满足社会、就医患者和法律法规等方面所提出的质量要求(如适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和安全性等)。质量控制的关键是过程控制,即对整个质量环节中的所有阶段和过程处于受控状态,以防设备失准而引发医疗事故。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某些活动是相互关联的。随着数字化、智能化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应用,医学装备技术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其综合技术、部件、元器件来源逐渐走向专业化和个性化,在这种条件下,无论医学装备管理机关还是医学工程部门,都应把装备应用安全与质量控制作为质量管理的重中之重。显而易见,在综合技术保障中预防维护、校准与计量是保证应用安全和实施质量控制的关键任务和关键手段。医学装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医疗卫生工作的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加强对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是国内外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

随着医疗装备质量水平和装备水平的提高,加强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保证。将医疗装备质量保证纳入医院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医疗质量、实现医院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人才、技术和医疗设备是医院现代化的三大支柱[5]。

当前,开展医学装备质量控制、加强临床使用安全管理、降低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已经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国内部分医疗设备质量的抽查检测统计,装备的质量问题与医疗事故在医疗安全影响因素构成中占30%。国内某部门通过组织医院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使装备检测合格率由质控前的76%上升到97%,取得了显著成绩。2010年1月18日,国家卫生部正式发布了《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要求在医疗机构制定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体系,这标志着国家更加重视医学装备的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工作。

4 结论

医学装备质量是医学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安全保证。质量保证已经成为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理论和实践证明:计量是实现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重要技术基础,是实施质量控制并保证医学装备质量及建立评价技术水平的重要手段。计量确认是保证医学装备符合质量要求的检定或校准,测量过程控制是实时控制测量过程使之保持规定要求,它是测量设备2次计量确认间隔的补充。计量确认体系和测量过程控制是目前国际上测量保证及计量管理方式的核心。所以,医院只有建立计量确认体系,并实施测量过程控制,才能真正满足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要求,有效实现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目标,有力促进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摘要:目的:从医学计量、医学装备、质量控制的定义方面论述了三者与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关系,以重视并提高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能力。方法:应用医学计量检定与质量控制技术进行分析。结果:医学装备质量是医学诊断与治疗效果的安全保证。医学计量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技术基础,质量控制是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手段,量值准确可靠是对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体现和确认。结论:医院应始终正确把握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与医学装备质量保证的关系,有效实现医学装备的质量保证目标,有力促进医学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医学计量,医学装备,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参考文献

[1]杜和诗,高慧.第六章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M].曹荣桂,李泮岭.医院管理学:医学装备管理分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5-150.

[2]孙志辉,杨冬.军队卫生装备质量控制工作的现状与发展[J].医疗卫生装备,2010,31(3):9-11.

[3]杜和诗.关于医学计量的定义[J].中国计量,2002(9):32.

[4]叶德培.一级注册计量师基础知识及专业实务(上、下册)[M].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1.

篇4: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医学检验质量;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30-02

0.前言

实验室信息系统(LIS)的诞生主要是由于现今临床检验的多样及效率化,多种检验技术设备的智能化迅速发展。在医学检验方面所应用到的各种仪器设备大多数是由计算机所控制操作的,智能化水平程度较高,因此管理系统模式也倾向于计算机管理模式。对实验室信息系统安全在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实验室信息系统及医学检验简要介绍

1.1实验室信息系统介绍

实验室信息系统是指以实验室科学的管理模式为基础,借助现代通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室各种信息进行高效管理,从而整体上提高实验室综合效能的人机系统[1]。灵活简便的实验室信息系统能够帮助有效提高医院实验室的整体工作效率,使其强度大大减弱,以此避免出现因疲劳操作而出现的不必要失误,从而增强了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整体效率。大部分医院已对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性能及重要性有了明确的认识,并对其进行了科学正确的应用,有效提升了自身的医学检验质量。

1.2 医学检验概括介绍

医学检验主要是将检验标本做为工作的重心及主线,对于其质量方面控制主要在于检验中及检验后。医学检验所涉及部分众多,在部门、层次及环节上均有所关联涉及,因此控制难度较大。由于控制难度等各类因素的影响,在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整体效率时常会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安全隐患由此埋下。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建立之初,主要是用于实验室大量信息的传送,为实验人员控制仪器提供便利。现如今,在医学检验质量方面应用实验室信息系统能够提升其整体质量及安全,避免出现失误。

2.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医学检验质量方面的应用价值

2.1 医学检验质量中室内质量的应用价值

原有的医院检验质量工作模式主要是:在室内进行检验质量的控制,与相关明确的检验规范相对应,测定出一系列的平均参数及标准差,之后再对信息一一记录、描点,定期绘制质量控制图,进行小结。

而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主要工作模式是:在室内进行质控,将所有的测试信息与相对应的检验人员信息进行记录整理,之后将其传送至数据库内。在系统中完成测试值与质控标准的对比,显示出最终结果的合格状态,并发出警告。对于进行了重复性质控测试操作的数据也会被具体记录,医院相关科室的管理人员能够对仪器设备的具体质控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实验室信息系统能够在系统内部对相应的质控标准进行设定,每天的室内监控最终结果也能够实现实时性监测。相关的管理人员能够对质控的具体情况进行实时性监测及失控情况下试验的暂停。对检验质量方面的失控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在小节中也会将其记录在案,以此帮助实验室能够对仪器设备的情况进行掌控,对医学检验质量进行提升,工作效率有效提高。

2.2 医学检验质量中危急值报告的应用价值

在进行医学检验时,一旦出现危急值却不及时处理,极易造成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影响。因此,在检验中如果发现危急值,应迅速向临床发起报告,以便采取正确的解决措施。在LIS中预设检验结果的参考范围和危急值范围,当检驗结果超出参考范围时,以上下箭头标示;危急值产生时,则电脑上结果以红色显示,同时发出报警音,提醒检验人员及时处理[2]。医学检验人员在对最终的检验结果确认无误后,应及时向临床科室进行报告,填写好相应的危急值记录报告,将其进行发出,并在其中标注好危急值。

2.3 医学检验质量中标本处理的应用价值

在应用实验室信息系统对医学标本检测完成后,依照相应的仪器指示进行检测标本的入库排序,并将其放置于指定的存放柜中。实验室信息系统将会自主建立起一个供于查询的界面,在界面中输入相关的信息,如条码、序列号及库位号等,便可进行标本试管的存放查询。另外,实验室信息系统还可进行标本存放时间及处理功能识别的操作,不仅能够通过条形码等信息对条码试管进行查询,还可进行标本的定位查找,对一些经过处理后的标本进行再次存放记录。

2.4 医学检验质量中电子病例对接的应用价值

将实验室电子信息系统与医院内的信息系统进行连接,能够帮助实现检验科室与相关临床类科室两者之间信息数据的传送共享。将实验室信息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进行紧密连接,能够在实验室信息系统中将临床医师的医嘱及检验相关项目的具体信息进行明确显示,节省了相关的信息核查时间,而对于临床科室而言,也能够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的便捷性功能对所检患者的最终结果进行及时查看。对检验人员而言,通过LIS与HIS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这样有利于更及时地发出准确的报告,并能向临床提供相关建议[3]。对于系统中所记录的医学检验结果信息及其档案的基本信息也能够进行实时的迅速查询。在计算机中还可将所记录的检测信息进行复制,对其进行警示或解释类备注说明。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在现今的医学检验方面也逐步推进实现了现代化,智能化。各种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实验室信息系统的普及应用也成为了当前医学实验室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组成部分。实验室信息系统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及较为深远的意义,会对其最终的质量效率结果发挥一定的作用。对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医学检验质量方面各部分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推动医学检验工作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映亮,徐灼均,莫和国.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分析后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01):118-119.

[2]李勇军,丁继光,曹佳佳.实验室信息系统在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10):1502-1503.

[3]彭文红,罗宗煜,元淑巧.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在检验科室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9(24):77-78.

篇5: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安全监测及报告制度

1、使用科室每天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检查,使之保持状态良好,时刻处于应急状态。2、使用科室发现故障及时通知维修人员检修。

3、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设备的有关程序规范操作,不得随意添加或删减步骤。

4、设备物资供应科每周必须对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医学装备进行巡查,发现隐患及时处理,保障装备的良好状态。

5、遇重要节假日或长假,科室必须提前进行医生命支持类、急救类学装备的安全检查工作。

篇6:教育装备安全与质量管理案例

——北京教科院燕山向阳中学安全工作亮点简讯

北京教科院燕山向阳中学于2016年10月18日搬入宏塔新校,并于2017年3月与北京教科院签署合作办学,为这所燕山地区的老校注入新的活力。为切实做好党的十九大期间学校的安全工作,有效的防止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财产和全体师生的人身安全,落实我校“安全到岗,责任到人”的安全职责,强化校园安全监督检查,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推进我校安全、和谐、健康发展,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充分认识做好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紧迫感,把学校安全教育和防范工作抓细、抓实、抓出成效,让安全工作渗透学校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全面服务校园教育教学建设,为我校教书育人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安全基础。因此,我校在学校安全的制度建设、安全管理、设备维护、监督检查等方面,根据学校实际逐步完善各项制度,形成了良性程式,助力我校教学工作有序运行和安全保障。

一、安全排查要抓牢,让校园巡检常规化。

我校校园教育装备主要由校园信息系统、班级多媒体系统、实验室教育装备、多功能厅和网络机房等设备模块构成。为保障设备有序和安全的运行,我校特安排专项监察人员进行巡视与检查。早晨校园7点开门后,由我校安全老师负责进行全校巡检,重点检查校园信息系统和重点部门的安全问题,如发现问题及时联系校电教信息员解决问题,并上报主管领导。班级装备安全责任到班,由班主任及其指定学生专项负责,班级设备的课堂启动及操作,下午放学后检查“三关”——关闭外设、关闭电源、关闭门窗,学校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抽查,如发现问题隐患,会及时进行安全工作指导。另外,学校静校后,还安排指定安保人员进行全校复查,特别是针对各实验室和多功能厅、网络机房等重点部门,力争早发现早排查,防患于未然。另外我校还在总务主任的监督指导下,在重点区域,按照上级安全部门要求,配备灭火装置、安全照明装置与安全通道引导图等安全设施,确保我校面对突发问题时,能及时处理险情。我校以定时定点定人员为主三级人员日常巡检工作有序开展,为我校教育装备的安全做出有力保障。

二、教育设备勤使用,让课程建设多维化。

教育装备是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硬件基础,在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的有力支持下,可以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活动,丰富教育教学方式。所以我校积极拓展课程改革和校园实践活动,将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引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改革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各个班级根据校德育处和教学处组织的活动,制定班级特色文化内容,并利用信息发布系统制作成电子文化墙阅览,既展示了我校常规工作的开展,也凸显了班级文化活动特色,使班级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我校还利用先进的多功能厅组织学生开展诗朗诵、管乐队、文艺汇演等等各项活动,发掘学生潜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各个实验室和专业教室教育设备的开放,更让校本课程和课外实践课焕发了新的活力,在“科技向中”这一目标的引领下,航空技术、3D打印、面塑、围棋等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课程,促进学生文化和科学素养全方位发展,进一步拓展我校硬件应用效率,提高我校管理水平。

三、硬件建设保质量,让设备管理规范化。

校园教育设备硬件建设要以保证质量为核心要求,我校通过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总务主任为具体实施人、以安全干部、学校电教老师、信息员为专项工作员的分工合作模式,通过规范的程序和有效的监察进行校园设备的质量监管,实现设备使用和维护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让每一件教育装备都有质量保障。针对老师和学生进行定期培训和总结,规范设备使用和操作步骤。针对校园云平台与无线网络统一管理并进行系统维护,确保教师办公硬件和软件的正常运行。加强设备的后期使用及检查追踪,与安全监察部门及售后服务部门联动协作,对校园产品进行检查与测评,对易燃易爆危险品定期开展风险排查,确保安全使用,如发现安全问题,第一时间向生产和安全监管部门报告情况。

四、课程教学提质量,让教师发展信息化

校园先进的教育设备,也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了机遇与挑战,促使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促进自身业务水平发展。教师在课程教学时,要结合班级教育装备,如便捷录制微课的班班录、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电子展台、能积极与学生互动的电子白板,充分把各种教育装备经常地、全面地用起来。教师将课程内容与电子信息媒体紧密结合,通过多媒体的深入应用,引领学生健康发展、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从而推动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使校园教学设备服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推动教学和育人方式改革。我校还根据具体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加强教师的装备通用技能培训力度,着力提高教师应用水平,使教师能在课堂上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课程服务,为学生服务。

五、设备维护有保障,让学校厂家联动化。

为保障校园装备安全有效运行,我校还与相关厂家单位签署合作协议,消灭安全隐患,排查危险故障,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安排厂家进行售后定期检查,在每个学期的开学初、学期中和期末,进行常规检查,排查设备问题,确保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其次,利用信息化网络平台,有针对性的对我校设备进行监控与调试,并及时对系统进行实际维护,确保网络通畅与信息安全。各个厂家还要保证联系的紧密和及时,当学校设备发生突发问题,要优先解决,不得无故推脱延误,协同学校与有关单位及时处理问题,确保学校教学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最后,还要定期对我校教师与相关学生进行技术培训与应用指导,解决广大师生在使用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设备使用技巧和应用效果,切实提高售后服务质量。

篇7: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一、设备情况:

特种设备:供应室压力容器正常,安全性能良好,压力表和安全阀处于安全状态。

检验科安全阀到期,于明日到双流进行检测;

制剂室安全阀到期,于明日到双流进行检测;压力表已经检测。

二、急救设备

急救设备完好,肺病科氧气设备带漏气已处理。三、一般设备

老年病科输液泵气泡报警已处理。

四、卫材库房

已经准备完善,并通知大部分各科室已领取。

篇8: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2009年对国内部分医疗设备质量的抽查检测统计, 装备的质量问题与医疗事故在医疗安全影响因素构成中约占30%[1]。加强在用医学装备的质量管理与风险管理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近年来, 我国学者从质量控制方面入手逐步开展了关于医学装备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的现状、关注热点及趋势。

1 方法

为保证挖掘文献的数量, 本研究设计了3组检索策略: (1) 1组主题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及“医学装备”+题名或关键词“质量管理”; (2) 2组主题分别为“医疗器械”、“医疗设备”及“医学装备”+题名或关键词“质量控制”; (3) 3组题名或关键词为“质量”。以万方数据库 (网络版) 为基础扩展到CNKI数据库 (新平台) 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检索 (2003~2013年) ;再沿参考文献追溯, 将数据汇总并通过统计软件查重, 获得样本文献;提取关键词等参量, 进行文献计量;运用SPSS构建词篇矩阵、g CLUTO图形聚类工具包进行关键词词篇共现分析与聚类可视化分析[3], 根据g CLUTO solution报告的文献编号进行文献评阅。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计量

共检索到258篇文献, 根据刊登栏目及文献评阅进行分拣, 综述类文献为106篇 (41.08%) , 研究论著类为72篇 (27.91%) , 科学管理类为80篇 (31.01%) 。

(1) 年代分布。2003年2篇, 2013年达到51篇, 见图1。

(2) 期刊分布。源自61种期刊。其中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 (CSTPCD) 收录的有26种、刊文178篇;中国科技期刊要目总览 (PKU) 收录的有10种、刊文54篇;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 (CSCD) 收录的有5种、刊文7篇。发文量≥40篇的期刊为《中国医疗设备 (含原刊医疗设备信息) 》、《中国医学装备》、《医疗卫生装备》。

(3) 作者与作者单位分布。第1作者单位166家, 153家为医疗卫生机构, 发文238篇, 其中部队与武警医院116篇、省级及省部级院校医院59篇、市级医院59篇、县级医院4篇;其余源自医药管理、高校院所、医疗器械药品检验检定等机构。

2.2 关键词频次分布

经剔除宽泛词、合并同义词, 共获得88个关键词。频次≥2的关键词截取为49个, 见表1。

2.3 聚类分析

将SPSS生成的49行×258列的关键词词篇共现矩阵导入g CLUTO进行聚类, 聚类方法选择重复二分法, 相似性计算采用cosine函数, 聚类标准函数为I2。根据ISim、ISdev、ESim、ESdev 4个指标及可视化山峰效果[3], 聚为3类为佳, 见图2。

根据关键词频次及对图3做拉伸处理得出的行聚类结果树状图谱, 结合文献评阅进行分析表明, 我国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

2.3.1 聚类0 (质量管理体系研究)

该聚类山峰高度最高、体积较大, ISim 0.142, 表明聚类簇间对象联系紧密, 主题很集中。关键词19个, 聚类树状图, 见图3。

该聚类涉及文献180篇。“质控管理、质量保证、质量监测、质量评价”等关键词映射出该聚类聚焦在医学装备质量控制系列研究专题。文献分析表明, 该主题研究受装备管理如何调整功能定位以加强医院自身质量保证[4]、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引发医疗风险报道、医学计量监管等方面的因素驱动, 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 对医用X线机等单项器材的质控研究已见报道[5]。近年来, 由总后卫生部调控, 配套有质量检测仪器质控规范及技术操作程序的部队医疗卫生机构质控网络体系相继建立[6,7]。2009年, 卫生部下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综合医院评价标准 (修订稿) 》和《综合医院评价标准实施细则 (征求意见稿) 》, 推进建立医学装备管理保障体系的构建;2010年, 卫生部下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 (试行) 》, 提出要开展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控制;2011年, 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医学装备质量保障。政府层面指导对我国在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使研究对象由单机扩展到高风险系列设备, 研究内容扩展至装备管理全过程, 促进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体系的融合。该聚类关注的研究领域、研究特点以及值得探讨的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装备管理的质量管理研究。序号8、10、21、28关键词表明研究主题强调从配置管理、评估论证、采购、到货验收、库房、档案等一系列物资管理环节对医学装备全面实施质量控制;另外, 对高风险、高值、植入性等医用耗材的质管研究展现出一个新侧重面。

(2) 工程学质量管理研究。代表性关键词序号是3、4、7、16等, 潜在意义在于为保证在用仪器质量、降低医疗风险引入了预防性维护技术流程, 明确了临床工程师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功能定位[8]。

(3)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频次最高的序号1关键词“质控管理”为典型代表, 大量研究分析了国内外现状, 解读了相关法规标准, 在构建在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体系、制定技术操作规范、开展培训带动人才培养、建设“区域合作网络”等方面进行了探讨。近期有学者对医学装备的医学计量、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的关系, 质量控制、质量保证与医疗质量的关系, 安全管理与质量管理的关系等做了专题阐述[9,10,11]。目前研究趋向于从工程学技术、科学管理及医疗技术流程监管等方面出发汇集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善的相关措施, 构建医疗机构乃至区域卫生的质量管理体系, 积极探索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对接模式[12,13]。

2.3.2 聚类1 (质量管理方法学与实践研究)

该聚类峰高仅低于0峰, ISdev 0.025, 表明集群内对象间相似性高、主题集中。类内关键词15个, 聚类树状图, 见图4。文献集中在清洗消毒、再生医疗器械、危重病学、血液透析、外来医疗器械、手术器械等的质量管理及其方法学研究。

诸多文献强调了医学装备的生命周期管理[14,15], 指出应结合绩效评价质量效益[16]。探索质量管理信息化与数据平台建设的报道近年逐渐增加, 研究内容覆盖了医用耗材、库存、档案管理等管理流程, 突出作用是为预防性维护等质量管理环节进行实时动态管理及数据库支持提供参考[17]。

2.3.3 聚类2 (安全管理与风险管理研究)

该聚类峰较高, Isim 0.119, 表明聚类簇间对象联系较紧密, 主题较集中。该类关键词15个, 聚类树状图, 见图5。2、23、26、27、40序号关键词聚类结果显示主题相对聚焦在医学装备安全管理、风险管理及衔接医疗质量管理等领域。

安全有效是医学装备临床应用的首要前提也是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18,19]。风险管理与质量管理互为支持体系, 前者通过风险分析、评估方法获得风险因素、风险程度等数据, 为更有目的地开展质量检测、制定预防性维护方案、进行质量评估以及制定质量控制决策提供手段和依据[20,21], 后者的检验校准、质控规范等措施则在风险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2,23,24,25]。22、36、37、43序号关键词表达了此类研究所关注的样本是辐射性、生命支持类等高风险医学装备。

3 讨论

本研究从2011年以来的样本文献中提取的质量改进数据表明我国医疗机构在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26,27,28]。文献数据表明, 加强质量管理、风险管理及安全管理研究和医疗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对提升在用医学装备的应用质量与医疗质量, 降低医疗风险有着重要意义。但仍存在以下议题值得探讨。

3.1 应与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接轨

医学装备质量管理是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不可忽视的组分, 并越趋重要。本研究样本文献中仅有10%的文章涉及到医疗质量、医疗风险、医院管理的专题探讨, 且研究内容尚未实质性渗入临床路径, 缺乏与临床医护人员的专题合作研究。装备管理与临床工程人员需要转变思路, 要在物资管理、工程维护研究的基础上从医疗技术流程的质量管理中找到研究点;同时要明确质量管理体系的活动内涵, 在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质量管理环节严拓细化。

3.2 需要建立质量管理规范与信息交互机制

在国际及国内质量管理标准规范框架下, 总结研究成果, 建立适宜我国国情的在用医学装备质量管理规范, 对进一步指导、评价医疗机构有现实意义。建议在国家卫计委陆续下发的各种应用技术管理规范 (试行) 、《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2011年版) 》等基础上纳入装备技术质量管理指标, 在装备的完好率、使用率等管理指标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技术评估与工程学内涵。

此外, 还要发挥信息技术对医学技术体系的支撑作用, 整合现有质量管理资源, 推动区域卫生医学装备质量管理工作的普遍开展, 以加速技术转移, 实现应用、监管、生产3方信息便捷交互。

3.3 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

篇9:医学装备质量与安全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更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始于苏联援建156项工程,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研制成功, 高铁的顺利开通,“蛟龙”号实现深海探测,大型运输机和大型客机已完成布局,见证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绩。2013年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规模突破20万亿元,是2008年的2.2倍,年均增长17.5%,占全球装备制造业的比重超过1/3,稳居世界首位。虽然我国已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总量持续增加,许多高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总结我国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产业安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现状

(一)装备制造业进口额呈总量持续增加趋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大量增加的同时,进口额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额达1164.2亿美元,进口额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口总额的比重达47.8%;2003年进口额达2177.3亿美元,进口占比达到峰值52.7%,之后维持下降趋势;2008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进口额虽增至5201.7亿美元,进口占比重新降至50%以下,为45.9%;2011年进口额为7302.7亿美元,占比降至41.9%;与2011年相比,2012年进口额略有上涨达7608.3亿美元,进出口占比略降,为41.8%,维持较为稳定的态势。

(二)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集中度较高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主要集中在日、韩、美、德、法、英六国,20世纪90年代,来自这六国的设备进口额达进口总量的60%以上,进口额最大的前3名分别是日、美、德三国;2000年,日、韩等六国的进口额占比降至60%以下,至54.4%,后一直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自2001年以来,来自于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额占比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分别从2001年的24.7%和9.9%降至2011年的15.9%和4.8%,而来自于韩国的进口额占比从8.1%一路上升到2011年的15.6%。2011年六国进口额占比为43.9%,韩国取代美国成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第二大进口国,进口额最大的三个国家分别是日本、韩国、德国。

(三)装备制造业进口中间品、高端设备比重上升

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分为成套设备和中间品两类。据统计,1997年以前,我国装备制造业以进口成套设备为主,如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中光纤制造装备、石油化工装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轿车工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高技术装置和大型成套设备都主要依赖进口。1997年以后,我国装备制造业进口主要以中间品为主,普通机械制造业中间品进口比重占总进口比重由1997年的33.9%上升为2011年的44.6%,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由1997年的82.7%增至2011年的90.4%;2011年,整个装备制造业中间品进口占比达到了57.9%。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子行业中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如农业机械中的大功率拖拉机和高端水稻玉米收割机70%以上需要进口或者依赖外资企业,内燃机中的大功率高速机80%以上需要进口,石化机械中的大功率泵阀和反应器60%以上需要进口,机床工具中的高端数控机床95%以上需要进口,基础件中的高压液压泵90%以上需要进口。

(四)装备制造业进口主体为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增速强劲

一直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的进口企业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近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受国家装备制造业鼓励进口政策的影响,进口量大幅增长,成为了仅次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第二大进口主体,在平衡进口主体结构上起到了积极作用。2010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口3855亿美元,同比增长40.6%;而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进口额分别为538.4亿美元和699.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55.7%和15.5%。2013年,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口额占比分别为44.9%,25.6%和29.6%。

二、中国装备制造业进口造成的产业安全问题

(一)威胁国家经济安全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装备制造业的安全关乎国家经济全局。但从总体上看,无论是在进口总量还是进口来源国上,特别是在高端装备上对国外依存度较大,例如在汽车冲压生产线上取得技术突破的同时,进口装备依旧在焊装、涂装、总装、发动机等几大工艺上处于绝对垄断地位。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达50%以上,较高的对外依存度会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滞后,使国民经济建设受制于人,增加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例如,南方航空集团花费10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多轴联动数控磨床,外国公司要求设备联网,以便监控和限制设备使用领域,这会直接影响我们对设备的使用范围,如果我们使用在军用飞机的生产上,就有可能泄露国家军事、经济生产活动中的重要信息或秘密。

(二)削弱了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配套的高端结构材料领域,有25%的品种完全空白;有45%虽能生产,但质量不稳定,保障能力不足;完全成熟的29%材料中,却有部分存在着原材料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可持续发展问题。因此大量高端装备制造业设备依赖进口,这将进一步削弱我国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利于产业链的整体布局和升级。一方面,大量依赖进口设备会陷入“技术落后——引进——技术再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另一方面,我国引进的国外装备大多是成套设备和中间件,存在设备进口与技术进口脱节的现象,随着设备元器件的集成化程度也越来越高,成型的产品或国外散件的国内组装不利于我国对先进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加上国外企业为了达到对设备关键技术的封锁,设备故障拒绝提供维修技术指导而是返回国外厂家修理,降低了进口先进设备的技术溢出率。endprint

(三)推高行业生产成本

一方面,装备制造业进口设备特别是高端设备有着技术含量高、不易模仿的特点,客观上会造成由垄断而来的虚高成本,加上运抵国内还需各种税费、保险费和运输费,这会进一步推高各行业的生产成本。例如,‘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产业购买装备的资金总额达到2000亿元,而这些设备中约有70%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内汽车企业投资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进口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进口设备一般由国外公司派技术人员进行维修和保养,配件和维修费高昂,维修周期长。例如民航天津空管分局从芬兰进口了气象观测系统设备——闪电探测仪,2013年11月,闪电探测仪突然出现故障,经机务人员检查,属于主板故障,厂家拒绝提供该设备的配件和维修服务,只提供整体主板,采购报价10余万元人民币,供货期最快也要1个多月时间。

(四)挤占国内企业市场份额和生存空间

由于大量进口国外设备,国外的装备既凭借良好的品牌形象和产品品质夺取和占据了我国国内装备制造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又凭借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了自身竞争力,并利用我国国产高端装备产品立足未稳的弱势争夺订单,排挤国内装备制造业企业。外国装备制造商在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同时,还推高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行业生产成本,严重挤压了我国企业的盈利空间,削弱企业竞争力,使得刚起步的企业濒临亏损的边缘。

三、强化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途径

(一)拓展装备制造业设备进口来源国

拓展装备制造业进口来源国,降低因进口来源国集中度高而产生的不确定风险。在进口来源国集中的情况下,一旦主要依赖的国家发生不能预期的各种变化因素,如经济、政治、法律等,不仅将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直接产生影响,也会对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并将直接作用于我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可以扩大选购国外先进设备和关键部件的范围,适度增加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优化进口格局,减少贸易风险,增强应变能力。同时,可以考虑实行差别税率,适度降低部分先进设备进口环节税,加大一般贸易引进高新技术产品的力度等方式,鼓励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非集中进口来源国进口设备。

(二)鼓励装备制造业企业兼并重组

企业要想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就必须适应技术变革和市场变化,协调产品成本与劳动生产率达到规模经济。一要鼓励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兼并改造效益不佳、生产存在问题的企业,发展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示范工程项目,争取国家资金扶持,扩大示范工程项目在全国的影响力。二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兼并国外装备制造业企业,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扩大市场占有率,走跨国经营的企业扩张之路,实现装备制造业转型跨越式发展。要在装备行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自主品牌、主业突出的重点骨干企业。

(三)增加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度

产业集聚能增加产业的竞争效益和创新效益。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要想摆脱依赖国外进口设备的局面,需要增加产业集聚度。一是建立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逐步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聚集区,加强产业布局控制,避免重复低水平建设。目前高端装备已形成以上海临港、沈阳铁西、辽宁大连湾、四川德阳等为代表的产业示范基地;工程机械主要品牌企业集中在徐州、长沙、柳州、临沂等地区;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以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为中心的产业集聚区。二是在产业示范区加强主企业的配套企业建设,强化装备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未来要在主企业示范区布局和培育高端配套企业,改变配套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较弱,装备较差,没有能力自我升级,限制整个装备制造业升级的现状,形成主企业与配套企业相互促进、互利共生的局面。

(四)推进装备制造业“产学研”转化进度

我国装备制造业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一般为18个月左右,而美国1990年就实现了新产品试制周期3个月、设计周期3个星期。装备制造业包括的零部件数量多,产品结构层次复杂,产品设计工作量大,生产周期长,加之大量的先进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还在高校、科研院所被束之高阁,没有转化成生产力,未来应加大力度推进“产学研”转化进度。一是以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大项目为载体,采取跨部门大联合,由学术界、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参与,将政府的创新资源和战略、研究机构的成果和企业的生产能力结合起来。二是积极采用先进工艺和设计方法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如越来越多的汽车及机械零部件、电子电器、电动工具、家电、模具、医疗器械等,在新产品研发过程中开始使用3D打印与数字化技术,从图纸到实物,从数月缩短到几天时间,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

(五)突出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

据中国质量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全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质量管理不成熟、关键设备和零部件国产化率低,依然是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瓶颈。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质量,需要加强装备产品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标准、计量、检测检验、质量控制技术、质量工程技术等在企业质量控制与质量管理以及质量监管体系环节中的应用,推进卓越绩效、六西格玛、精益生产等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着力提升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品牌是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无形资产,加快品牌培育,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品牌建设工程”,促进品牌产品系列化发展,推进品牌产品跨国经营与国际化发展。

上一篇:自我管理心得体会下一篇:私募基金如何构建合规风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