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教育叙事

2024-07-17

家庭的教育叙事(共6篇)

篇1:家庭的教育叙事

应该说我是喜欢安静的人,所以自我意识中,便向往那种静谧的教育氛围,也有意识的想把孩子塑造成为安静的类型。俗语说:“静能生慧。”我觉得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真正静下来的时候,他才会潜心做好一些事,比如读书,比如思考。比如汲取。

班上一个男孩子叫林,是个急脾气,一天当中屁股几乎是挨不住板凳的,每天都是把腿放在凳子上,跪着爬在课桌上上课。一节课的注意力超不过5分钟,只要外边有些什么风吹草动,他便会以极其专注的姿态去听或去看。下课铃声未落地,他的手便早已紧握抽屉里的乒乓球拍,身体趔在位子以外,准备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向后操场进军。他说话也几乎不经过大脑,一种只需我犯别人,不许别人犯我的姿态,嘴快得口无遮拦,说话速度又快声音又响亮,并且脏话连篇。走上讲台交个作业,从最后一排到第一排,手便要在走廊边上的孩子头上如弹钢琴似的拨弄一遍,无论男生女生都对他不敢恭维。而你若要批评他,你未张口,他便泪如雨下,抽泣个不停,并且抹着眼泪,还斜着眼睛瞪着那些告他状的孩子,嘴里念念有词,似乎是诅咒的一些脏话。

我们班是新教育实验班,我教了8年的高段数学之后,接手了这个一年级班,改教语文,带着孩子们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尝试。我当时在看薛瑞萍老师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觉得把音乐带入课堂,给孩子们以静的启蒙暗示很有同感,便在课堂上放经典音乐给孩子们听。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放的是班得瑞的《仙境》,春日倦倦的空气中,孩子们有的趴在桌子上悠然自得的翻着手里的童话故事,有的在本上随意涂鸦画着自己心里构想的作品,有的轻轻交头接耳,还有的趴在桌子上进入了梦乡,响起了鼾声,甚至还从嘴角流下香甜的涎水,嘴角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大体上很安静。突然,一声焦躁的喊叫,伴着手舞足蹈的抓狂,如同晴天霹雳,把我们一个个都从自己地美梦中惊醒,定睛望去,是他,浑身颤抖,手舞足蹈,发狂地一声喊,我吓坏了,以为出了什么状况,忙过去问他怎么回事。原来是他正在画画,同桌的女孩子弄坏了他的画,他已气的嘴唇发青了。之后和他家长交流,说是因爸爸妈妈做生意很忙,爷爷奶奶在家照看,对他百依百顺,疼爱有佳,再加上是独生子,当然是娇惯了些,所以做什么都要顺着他的心,要不就和你大喊大叫,发脾气发的要死。

二年级,我们班实行的是轮流当值日班长,几乎每天的批评栏里,都会有他的名字,只要他的名字一上黑板,他便像失控了似的,在班上委屈地流着泪大喊大叫,应该说是嚎叫,记他名字的原因都是爱说话,爱做小动作,影响周围的同学。我知道这是他性格的问题,想要他真正安静下来是有悖于他的天生个性的,但他这种不体谅别人,不会宽容,惟我独尊的品性却是后天造成的,不排除家庭教育的因素。除了爱动,爱发脾气,爱以自我为中心外,他算是个聪明的孩子,并且爱好体育,发言也算积极。于是,我便在班上言说了他的这些优点,说服孩子们同意他做一星期的值日班长,目的是想给他这个责任,以约束他自己的行为。他很乐意。我强调,班干部首要的是要以身作则。他没耐心听完我的话。于是,第一天,大家反映他在值日的时候,总是找那些爱说话的男生说话,并且眉飞色舞,别人说他,他说我是班长,你管得着我吗?第二天,几个女生哭着告状,说他故意在批评栏里记下不讨好他的几个女生的名字。第三天,几个男生私下给他零食以贿赂他。第四天,他在讲台上做鬼脸,逗得大家哄堂大笑。第五天,他聚集了几个哥们,说他们是梁山好汉。一周过后,全班五分之四的孩子投反对票。他又哭,哭得很无辜,很伤心。我似乎发现了的症结,他的好动使得性情浮躁,家庭的娇惯使得自己总以自我为中心,心中没有他人,从来不会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迷恋游戏使得心中有着低级的价值观,觉得打打杀杀便是真哥们。他的身上,到处都是一种浮躁的气息,并且如野蛮的低级动物,毫无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我想先从辨别是非,学会为他人着想入手。他喜欢看课外书,在升入三年级后,教室搬到了操场后边,每天上课,操场上上体育课的班级络绎不绝,他坐在最后一排靠窗的位置,脖子伸得老长,探向窗外,痴痴地看操场上快乐玩耍的学生们。随着班级共读的开展,他渐渐喜欢上了看故事书,他多次央求我在当当上为他订书,他给我的书单大多是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柯南探案集》、《福尔摩斯侦探集》等,我没有制止他的书单,我心里想,若可以把他的心从操场或者从漫无边际的遥想中拉回到书本中来,他是不是会心里宁静些?读书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时候,甚至包括我上语文课的时候,他也会把头伸进抽屉里,偷着看自己的课外书。我没有制止他,也没有打扰他,至少课外书战胜了后操场的喧嚣。但他的品格仍然很差,这是意料之中的,他几乎像李逵那样无脑子的勇猛与莽撞,做事从不想任何后果,不辨是非,不管他人感受。

因为我也喜欢捧着书在教室里看,他总会蹲下身子看我手里书的封面,然后大声的念出来,觉得这个时候,他和我是一个档次的人,因为我们都属于喜欢看书的人。那段时间,我在教室里看的是《水浒传——金圣叹批评本》。他显得特别激动,他告诉我,《水浒传》,他从幼儿园就开始看,那种小人书版的,字少图画多的那种。一二年级还看,看的是注音版的,三年级仍看,看的是青少版的,他入迷与水浒好汉的义气之中,他讲起武松打虎津津乐道,谈起李逵杀虎也绘声绘色,讲到打得痛快处,还会大显身手一番。我问他喜欢看水浒的原因是什么?他说因为这些梁山好汉很讲兄弟义气。我问他什么是兄弟义气?有谁欺负了自己的兄弟,哪怕失去了自己生命也要为他打抱不平。我问你最喜欢那个人物,他说武松,我说为什么。他说武松力气大,用拳头就打死了老虎,他们都怕他。还有他杀人杀得很痛快。我说你最不喜欢里面的谁?他说,最不喜欢白胜,不讲义气,把晁盖几个都招出来了。义气,打打杀杀,惟我独尊,这是他的为人价值观。他问我最喜欢哪个好汉,我说我喜欢鲁智深,因为懂得真正的朋友义气是什么,他是个至性至善的人,他是个为朋友着想的人。他若有所思,说我怎么没看出来,我要再去读读。嘴里嘟囔着,踱回自己的座位,那一天,他显得异常安静。

三年级的下学期,我想要锻炼孩子们的自主能力,想给孩子打造一间信任为基础的教室,把“道德发展六阶段”带给孩子们。我们在课堂上玩关于信任的游戏。两个人站在相隔一米左右的距离,其中一个人向后倒,由另一个人接住。孩子们自由结合,又是他在哭,还生气地摔板凳,为什么,没人愿意和他玩这个信任游戏,是因为大家不信任他,怕他故意失手,不接住自己。他哭得很痛,说保证一定不会。但还是没有一个人愿意。我说,我愿意,我相信你。于是我向后倒去,他吃力地接住了我。于是,开始有人愿意信任他,玩了一次又一次,他笑得很开心。

“孩子们,这种接人游戏就算连续玩过100遍,只要有一次你对面的那个朋友,开玩笑或故意不接住你,你会怎么想?”我突然地发问,使得孩子们全都愣住了。

“我以后就再也不敢往后倒了。”许久,一个低低的声音回答。

“如果你的朋友向你道歉,并且保证再也不让你摔倒呢?”

“我还是没有再往后倒的勇气了。”很多孩子附和。

“或者我会再次相信他,但是我会怀疑他的。”一个女孩子回答,声音里都露出了胆怯与怀疑。

“孩子们,这就是信任。信任一旦破裂,将无法修补。”孩子们瞪着清亮的眼睛注视着我,我继续说着,“要打造一间以信任为基础的教室,首先我们必须互相信任。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你搞砸的事实。你弄坏了东西?我们可以坦诚地说。然而,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或者我们之间大致上还会维持一定的关系,但这个关系已经不会再和从前一样。”

寂静,长久的寂静。这似乎是件很可怕的事情。

“是的,孩子们,我们彼此信任,我们为能够拥有彼此的信任而自豪。我们更不想失去这份信任,因此,我们都会日日反求自己,维持可以拥有这份信任的资格。静心想自己的学习生活,你违反纪律或没有完成作业等等,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这个能力?”我试图把信任从抽象转向具体。

“很多时候,我完不成作业都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只想玩。”

“我总想找别人说话,都是自己约束不了自己。”

“我作业磨蹭,都是在做小动作。”

“我数学题不会做,很多时候都是没有专心听讲。”

“我和同学闹矛盾,都是因为自己心中不为别人着想。”

……

“是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好的我,一个坏的我,这两个自我经常打架,好的我胜利了,我变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坏的我胜利了,我将拥有很多恶劣的习惯。道德发展六阶段中的第六阶段,便是这样的一个理想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当你做到了最好的自己,你就做到了对老师的信任。”我有深意地望了林一眼,他也正看向我,羞红了脸,遇到我的目光,很快的转移,然后低下了头。

伴随着“道德发展六阶段”的道德训练,我们共读了《绿野仙踪》。在讨论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这样一个问题:“当你读一本书的时候,当你和故事中的那些人物一起欢笑一起流泪的时候,那本书也就成了你的故事。我们读《绿野仙踪》,就是在读我们自己的故事,就是我们自己在寻找自我。现在你知道那个自我其实在哪里呢?”我问孩子们。

“我们要找的东西其实就是最好的自己。”林异常安静和沉默,思考后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对,稻草人的智慧,狮子的勇气,铁皮人的善良,都是他们在经历的一件件事情当中,在他们彼此的帮助当中表现出来的。但是,他们自己并不知道。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些品质并不知道,但是,那些在观察我们的人却很清楚。就像你们,你们也许不知道自己身上有哪些美好的品质,也不知道自己将来能做成什么,但是,我却知道,因为我每天都在观察你们,因为我们在做共同的事情的过程中彼此需要,所以,我送给大家的礼物,就是我看到的你身上的美好品质,或者看到的你的将来。”我拿出自己为孩子们写好的纸条。

“彬彬有礼。”在林的纸条上,我写下的是这个词。

林又红了脸,正好此时前位的那个女生碰掉了他桌上的文具盒,只见他眼睛怒睁,嘴唇欲启的时候,只见他面部的表情慢慢地放松了,默不作声,弯腰捡起了自己的文具盒,那个女生红着脸向他道歉,只听他低低地回了声——没关系。

四年级,我们班实行了班币管理制度。大家依照班级规则做事,班干部各负其责,并且为了班级荣誉自我约束,自己管理自己。林是班级的体育委员,负责两操和路队。他的确变得安静了很多,也懂得以身作则,心中有了班级荣誉感。开学几周,几乎每周都为班级争得了两操一活动流动红旗,强烈的荣誉感使得他异常兴奋。

到今天,虽然他仍然好动,拥有着巨大的活力,虽然他脾气仍然急躁,但他在努力为他人着想,虽然他有时候也会口吐脏言,但他如宝贝似的珍惜着“彬彬有礼”那张纸条。生命的成长是个过程,孩子们需要从内心深处的自觉自省。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美好的东西带到他们面前。当内心里真正得以安静的时候,这些美好的东西会逐渐渗入他们的灵魂,然后沉睡的灵魂会渐渐苏醒。

篇2:家庭的教育叙事

在他们小的时候我总是会帮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的辅导,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小区里他们也算是是聪明的。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变成了同学口中的“傻瓜”老师眼中的“问题儿童”。随着弟弟们跟着家里转学到珠海,生活的改善,大城里的繁华,渐渐迷失了自己,连续几年的考试中都考得非常糟糕。

造成我弟弟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是因为,父母离异,分居两地,根本没有时间管孩子的教育,再加上他们独生子女,父母一般都会比较溺爱,孩子都是阿姨带着,更加养成了他们刁蛮,任性的性格特征,使他们不懂得感恩,倒是会把“仇恨”牢记。

其次,我作教育工作者,本应该对晚辈们承担起教育的任务,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但是我经济达不到要求。那么我就应该在学习和求学的道路和方法上多指导他们,我发现得太晚了,我自认为他们会像小时候一样努力学习,谁知他变成这样。这是我最大的遗憾。

篇3:家庭的教育叙事

1《摩登家庭》的叙事艺术

1.1《摩登家庭》的笑点设置

笑点是情景喜剧最主要的叙事手段之一。《摩登家庭》中笑点的设置是与故事和人物塑造紧密结合的,是真正在故事的讲述中体现笑点。这种笑点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反差”制造不和谐,而一旦不和谐就会产生滑稽怪诞的效果。而这些笑料的设置主要通过三种反差实现。

首先,人物自身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反差。比如Phil,他总是认为自己是一个酷酷的爸爸,然而其行为以及结果却恰恰相反。在他初次见Harry的男性朋友的时候,妻子Clair使眼色让Phil给他点厉害,结果Phil不小心闪了腰,反而被女儿的男性朋友抱到沙发上,令人忍俊不禁。这种人物言语与行为不符构成的笑点在其他主角身上都有所体现。

其次,人物关系不协调造成的笑点。Clair与Phil两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自称他们是一个团队,但实际上两人经常互相拆台。如Clair与Phil发现儿子Luke做了错事,Claire做出要严格处罚的严肃态度,于是使眼色让Phil给他教训,然而Phil却只是笑着说Luke做得不对,这显然与Claire的预期不符。这种人物关系之间语言与行动的落差和不协调,也使笑料频生。

最后,事情的动机与结果的反差。本剧主要通过悬念设置或偶然性因素产生反差制造笑料。比如,Cam以不熟练的拉丁语安慰拉丁裔的园丁,让其喝水休息一下,实际说出来的话是让他去上厕所、去卧室休息,结果Cam用其不解以及惊讶的表情让观众发笑;而当Jay握着狗管家的手与Mitchell谈论Gloria时,称自己要的就是不一样的她,此时其妻子Gloria恰好只看到这一幕,以为他是对狗管家说,于是产生误会式笑料。

1.2《摩登家庭》的镜头特点

首先,《摩登家庭》叙述的是三个家庭的家长里短,采用了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手持摄像机来拍摄。“这种‘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完全将情景喜剧从摄影棚的人造内景中解放了出去,使情景喜剧的空间不再局限于摄影棚的三面墙之内,空间的真实感和自由切换带来的是现实生活的质感。[1]”同时,这种表现手法也满足了受众的窥视欲望。受众既能近距离探究别人的生活,又可以置身事外,尤其对于剧中人滑稽的行为和尴尬的境况可以尽情开怀,并起到增强笑点的实际效果。

其次,此剧大多数镜头是单镜头拍摄。这样的方式使剧情的戏剧性有所增加,笑点不再是单纯的笑料叠加,而是在前后文的叙述中让观众自己领会。在笑过之后,留下的往往是一种浓浓的温情、感动或对自身的反思。

最后,固定镜头的采访部分也是《摩登家庭》的特色。这一部分使受众不仅了解可见的事情的情况,还可以看到人物内心真正的想法;同时,这种方式也易于对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背景交代和补充解释,使首次出现的事情不至于突兀,有利于叙事。

2《摩登家庭》的人物关系

2.1 婚姻关系

首先,《摩登家庭》表现了当下美国中产阶级的婚姻形式。Claire和Phil的婚姻中,Claire是一个家庭主妇(第六季中Claire成为了Jay的法定继承人),而Phil则负责在外工作赚钱。第一季的第一集人物出场时,Claire说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十分颓废,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重蹈她的覆辙,那么“她就完成了她的任务”。之后Phil纠正说是“我们的任务”,于是Claire就改正说是“我就完成了我们的任务”。通过这一简单的对话,观众可以了解到在这种婚姻中,妻子Claire是整个家庭的坚实后盾和负责人,相比之下丈夫Phil要清闲得多,而这正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要的婚姻形式。除了主流的婚姻形式,《摩登家庭》还表现了老少配和同性婚姻的形式。通过这三对主流和非主流的婚姻形式,此剧不是流于表面而是深入肌理地透视美国家庭婚姻关系的多个侧面。

第一,婚姻中夫妻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婚姻是将两个出生背景、成长经历、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的男女组合起来共同生活的关系产物。《摩登家庭》不同于以往同类电视剧含蓄的表达方式,直接通过固定镜头采访的形式,将夫妻之间的明暗想法都展现无遗,具体而真实地面对婚姻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比如,Phil不同意Claire的意见,争执不过就听从了Claire,但事实是他不顾Claire的意见,直接按自己的想法去实践了。在面对镜头的采访环节,在一再确定Claire不在的情况下,就表示对她意见的无所谓。

第二,婚姻中夫妻之间的互相猜疑和信任危机。Gloria偶然听到Jay在梦中称呼一个女人,从他的称呼Gloria直觉判断这个女人不是她,因为她一向讨厌宝贝这个称呼,自然对Jay产生了怀疑,进而发现了Jay隐瞒的另一件事情。但是结尾真相的揭示意在阐明夫妻的相处之道,那就是有时夫妻双方对某些情况的隐瞒只是一种善意的表现,相互之间的坦诚和信任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婚姻中夫妻之间的包容和理解。在《摩登家庭》中,这是夫妻关系的主要处理方式。比如,Jay为了Gloria将自己心爱的狗管家送走,而Gloria也经常包容Jay的各种坏脾气等。Phil和Claire经常因为三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摩擦,但最终他们都能理解对方。

2.2 亲子关系

《摩登家庭》中除了两性之间的婚姻关系,对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的表现也是一个叙事的重点。剧中设置了亲生孩子、继子、领养孩子这三种情况,具体真实地展现了美国当下社会家庭亲子关系的多个层面。

首先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平等问题。人人平等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在父母与孩子之间理应也是平等的,然而事实却有些落差。比如,Claire告诉Alex要尊重姐姐的隐私,但是她自己却想办法了解女儿的隐私,这是对平等亲子关系的一种消解和讽刺。从这个侧面也映照出美国社会现实与人人平等观念的一个悖论。其次是父母对孩子的保护。比如,忙碌了一天的Jay终于有机会和妻子过情人节,但是两人却因担心孩子不在状态。Jay找理由偷偷地给女儿Claire打电话询问她的病情,而Gloria也悄悄地打电话给Manny确保其没有被欺负,可见他们对孩子的关爱。最后是孩子对父母的反叛。正是出于父母的保护心理,孩子才总是觉得束手束脚,于是反叛心理开始出现。比如,Claire关心Harry与一个男孩的关系,于是拐弯抹角地问Harry,Harry为了堵住妈妈的嘴,说是两人各取所需是性伙伴的关系,这让Claire瞬间无语。

3《摩登家庭》的社会文化内涵

3.1 对于家庭的回归

“9·11”事件的发生,给美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心理阴影。为此,美剧着力塑造了很多拯救世界的英雄人物。然而2007年的西方金融风暴又将很多美国人卷入失业的焦虑和危机中,使得全社会都笼罩在深深的不安中。2009年《摩登家庭》的出现,表现了美剧重新开始关注家庭中的温暖和温情,给美国社会很多处于焦虑和恐慌中的个人带来一股温暖的风,很多美国人重新发现“家”这个避风港,暂时抛弃社会生存带来的恐慌和焦虑,心灵得到了暂时的救赎和平静。

3.2 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摩登家庭》的叙述主题总结起来就一个字——“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爱的观点,二是爱的方法,在这里统称其为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所谓爱的世界观,也即爱的观点,就是爱可以战胜一切包容一切。比如,Jay告诉Mitchell自己很多方面和Gloria不一样,但“这就是我想要的人,我想要的就是不同的人”,这就是一种因爱而包容的观点。在每个具体的家庭中无论父母还是子女都有自己的个性,而维系他们的就是洋溢着浓浓亲情和爱情的大爱。如Mitchell和Cam之间的同性恋情一直让Jay无法接受,但是当Mitchell带着两人领养的孩子出现在Jay面前时,事实并不是Mitchell想象的那样不接受和抵触,而是亲人满腹的理解和关爱。而爱的方法论,就是如何维系这一份爱。《摩登家庭》通过三个家庭家长里短的情节,让观众在开心之余,也学会了如何用爱来维系家庭的温暖和谐。剧中Mitchell和Cam在一个聚会上认识了一个新闻记者,Mitchell本来想让其报道自己正在做的一个官司,然而新闻记者却对Cam开始感兴趣。后来,意识到问题的Cam去看了Mitchell的官司现场,最后也在镜头前有力地支持了Mitchell。

3.3 对人性的观照和反思

《摩登家庭》在美国当代三个家庭琐碎的日常生活中观照出人性的弱点。此剧通过固定镜头采访的形式,与正常叙事时空相结合,使受众既看到人物的行动,又了解人物的心理。通过行动和内心的比对,人性的弱点比如表里不一、虚荣心、攀比心等都在镜头中展露无疑。有一次Mitchell和Cam两人本来因为虚荣心而闹不和,后来两人忽然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爱的宣言下两人重归于好。但是,后来两人又因为一个陌生人对他们的爱而虚荣心爆发,于是两人又去求证到底那个人爱的是谁。这段情节令也令观众在开怀大笑之余对人性深处的弱点不断反思。

4 总结

《摩登家庭》通过对三个小家庭的日常生活的揭示,既反映出美国社会的真实状况,也透视了人性的弱点。因此,《摩登家庭》就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家庭情景喜剧,而是包含了美国诸多社会状况和人性反思的多元而深刻的电视剧。正因如此,《摩登家庭》才能不只使人们发笑,而是在发笑过后令人产生很多认同和思考,这也是它作为家庭情景喜剧的代表能成功回归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篇4:“家庭三部曲”的叙事时间

摘要:“家庭三部曲”是李安电影的经典之作,也是华语电影中不可忽视的电影作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话语理论分析可知,“家庭三部曲”中李安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以凸现叙事重点;通过“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其深刻的叙事意图。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4-0039-04

1990年,李安编写的电影剧本《推手》和《喜宴》同时获得了我国台湾地区新闻局最佳剧本奖及优良剧本奖,他开始走出人生的困境。《推手》很快由台湾某电影公司投资拍摄,上映后好评如潮,一举获得台湾金马奖八个奖项的提名,“由此华语影坛诞生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台湾影视界评语)”,《推手》的成功坚定了电影公司对李安的信心。第二年,台湾某电影公司继续投资拍摄《喜宴》。《喜宴》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获得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奖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李安从此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导演。1994年。李安执导了《饮食男女》,影片再次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并位居当年台湾十佳华语片榜首。《推手》、《喜宴》、《饮食男女》三部先后推出的影片,因共同的家庭题材被电影评论界称为李安电影的“家庭三部曲”。本文将主要利用电影叙事学这一新兴话语理论,从“家庭三部曲”意味深长的叙事时间人手,分析影片通过控制叙述流程和叙述频率来营造时间的畸变,实现叙述过程中时长和时频的安排,以达到剖析电影的真实内核和本质内涵、看到隐藏在影片叙事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目的。

一、时长:文化的呈现与意蕴

“电影首先是一种时间的艺术”,法国电影理论家马塞尔·马尔丹曾就时间对于电影的重要性有一针见血的揭示。事实的确如此,电影和诗歌、戏剧、小说等传统艺术一样,如何掌握好叙事时间,是创作者建构“可能的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具体说来,电影创作者可以通过分割、打乱、重新安排的方式来实现对时间的“绝对控制”。用电影叙事学研究者李显杰的话来说,便是一种“时间的畸变”。在他看来,“‘时间畸变’是一切虚构叙事,尤其是电影叙事的中心环节”。

法国叙事理论家热奈特对这种“时间的畸变”有着相当深入而细致的研究。他认为:“叙事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讲述的事情的时间和叙事的时间(‘所指’时间和‘能指’时间)。这种双重性不仅使一切时间畸变变为可能,挑出叙事中的这些畸变是不足为奇的(主人公三年的生活用小说中的两句话或电影中‘反复’蒙太奇的几个镜头概括等等),更为根本的是,它要求我们确认叙事的功能之一是把一种时间兑现为另一种时间。”经过热奈特的分析可以发现,叙事作品的时间其实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故事时间,一是叙事时间。故事时间指涉的是现实生活,叙事时间指向的是虚构世界。电影的时间处理其本质上便是对以上两种时间关系的处理,即要么通过长镜头,使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等同或者接近;要么通过蒙太奇,使叙事时间超越故事时间,以短暂的几个镜头来代替长久的时间。当然,电影本质上是属于蒙太奇的,因为电影毕竟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叙事时间内,讲述远远超过现实生活中两个小时的精彩故事。这样,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的长短,以及两者的对应关系,便构成了电影叙事学的时长概念。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非常讲究时长的安排,往往通过刻意放慢叙述节奏使影像仪式化,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相对重合,进而凸现叙事重点。如电影《推手》,片中太极拳镜头的呈现几乎造成了叙事的“停顿”。据统计,影片用了五个场景、近十分钟的叙事长度集中表现太极拳这一中国传统武术的神奇魅力。

影片一开始,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一位身穿中式长褂,脚穿中国布鞋,正在打太极拳的老人。接着是一组特写镜头,从老人舒展放松的手掌到安详平和的脸部表情,从老人矫健轻盈的步伐再到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这近三分钟的无声画面中,既展示了老人的气定神闲、悠然自得,也体现了中国太极拳所具有的陶冶性情、休养身心的功能。第二个场景是朱父利用闲暇时间,在中国城担任太极拳教练时的情形。镜头以特写和近景的方式,耐心而细致地呈现了朱父教学生太极拳时的各种招式:列掌、回身、云合、吊勾、挪步、白鹤亮翅等。第三个场景是郊游时,陈太太突然犯了手臂酸痛无力的老毛病,朱父利用太极拳的拿捏功力为陈太太治病。镜头这时从烧烤现场后移,隔着烧烤形成的烟雾,以短焦距镜头慢慢呈现朱父治病时的推、揉、捏、运气等动作,既渲染了中国传统功夫的神奇,又显露了两个老人相互依靠、自求多福的怅然和悲伤。第四个场景是朱父在餐馆打工受气,不向地痞流氓屈就的情景。片中七八个汉子一起去推朱父,试图让他摔倒,但朱父岿然不动,镜头就这一场景停顿了三十六秒钟;接着是警察接到无理餐馆老板的报警,以为朱父在餐馆闹事,于是前来带朱父回警察局,十几个警察试图去推朱父。电影以特写、近景、中景等镜头,展现警察对朱父的推、拉、摇等动作,时长也占据了三十多秒钟。第五个场景出现在电影最后。当朱父的洋儿媳向朱父的儿子朱晓生讨教太极拳的推手动作时,镜头表现为两人舒缓的对练和具有深刻人生哲理的对话,该画面停顿了近三十秒钟。

从以上可知,《推手》中对太极拳的展示体现了李安对时长的一种刻意安排。正是在这种具有轻重缓急的时间安排中,以具有较高体育价值和深刻文化内涵的太极拳为主要意象的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一种近乎仪式化的强调。这种意图同样也鲜明地体现在后来的《喜宴》和《饮食男女》中。

《喜宴》中最能表现李安这一叙事安排的便是电影中的婚宴场面。与仅占用一分十四秒时长的西式婚礼仪式相对应的,便是李安刻意渲染、占用了将近十二分钟的那场奢华的中式婚宴。镜头首先展示的是中式婚宴前的种种准备过程:新娘新郎精心化妆,穿上漂亮的婚宴礼服,向父母双亲行跪拜礼,喝寓意早生贵子的莲子汤,马不停蹄地照婚纱照,一切准备就绪后再由装饰喜庆的车队将其送到婚宴现场,然后在众多宾客的欢呼声中进入仪式现场。婚礼仪式同样琐碎复杂,有主婚人、证婚人宣读贺词,新人同拜高堂、夫妻对拜,有预示早生男孩的圆房习俗,还有众人和新人一起参与的猜谜、抛花等游戏。仪式结束后便是同样热闹的酒宴。新人按规矩依次向每一桌的宾客敬酒,在众人的调侃和祝福声中,被逼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酒宴终于结束后,新人又猝不及防地要被一帮并不熟悉的朋友闹洞房。这一系列镜头是对中国婚礼习俗的大书特书,与故事时间几乎重合的叙述时间以其超长的时长突出了中国婚礼的喜庆热闹,在西方社会这一叙事背景中呈现出浓郁的异国风情。

《饮食男女》中对朱爸做菜镜头的时长处理和《推手》、《喜宴》中的时长处理有异曲同工的效果。《饮食男女》片头近四分钟的叙述时间中,通过十几个蒙太奇镜头的组合和剪接来展现切、洗、炖、炒、炸、煎、酱、腌、蒸等中餐烹调技艺。除了烹调技艺的展现,电影也展示了朱爸用于烹制菜肴的各种工具和已经烹制好的各种菜肴,“以处处特写的夸张处理,将中国的烹调铭刻在西方观众的记忆里”。这些场面的叙述客观上既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繁琐,也导致了叙事时间的延宕。

李安在“家庭三部曲”的某些地方采取延长叙述时间,放慢叙述节奏的叙述策略,导致了故事时间的暂时停滞,主要行动被迫延缓,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影像中的奇观化呈现。不过,李安这种奇观化呈现与张艺谋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菊豆》等电影中的奇观化呈现是不同的。正如有学者认为,张艺谋电影中的“酿高梁酒”、“颠轿习俗”、“点灯家规”、“挡棺哭殡”等连普通中国人都觉得是特异的民俗奇观,是“一种被抽象了的不知年代、不知地域的个别类型,并无普遍意义可言”,是与传统中国的某些陈规陋习联系在一起的,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相反,李安电影的文化奇观是“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具有普遍性的传统文化意义,是中国人普遍行为在文明进程中发展衍变而成的杰出艺术,是传统文化辉煌的标识之一”。虽然李安在叙事过程中对这些传统文化有一定程度的批判意识,但这依旧无法掩盖李安对它们的迷恋和这些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时频:抽象的隐喻与象征

频率原是物理学上的概念,表示事物在时间或范围内重复出现的次数。法国电影理论家热奈特将频率引入电影叙事学领域,表示“故事中事件发生的次数和电影叙述中该事件发生次数之间的关系”。热奈特还将叙述频率进一步区分为四种形态:叙述一次发生一次的事件即单一性叙述;多次叙述多次发生的事件;多次叙述发生一次的事件即重复叙述;叙述一次多次发生的事件。其中较为引人注意的便是影片中的重复叙述。所谓重复叙述,即指在一部影片中同一类似画面的反复出现。

当然,由于没有两件完全相同的事件和两个完全一致的动作,重复叙述更多的是侧重于事件或动作之间的相似性。画面的反复出现明显包含有导演独特的叙事意图,也往往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和思考。就影像本身而言,重复出现的影像容易超越自身的所指,成为某种象征符号,具有抽象和隐喻的内涵。这种叙述策略也深刻地体现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

在《饮食男女》中,表现街市车水马龙的画面先后出现了四次,分别穿插在影片的叙述过程中,预示电影故事发生在充满骚动和喧嚣的现代都市。随着“饮食男女”的片名跃然于屏幕上的是十字路口交通繁忙的情景,但是镜头很快急转,画面上出现了朱家古朴宁静的院落宅第。这种对比跳跃的镜头剪辑,很明显赋予了繁忙的交通和陈旧的古屋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而揭示电影关系的是一种触及传统与现代尴尬、充满对立的叙事。这一类似画面第二次出现于朱爸的老友老温去世之后,它预示着朱爸与老温之间传统友谊的结束,朱爸进一步被迫融入新的现代生活。这一类似画面第三次出现于朱家第五次家庭聚餐,正是在这次晚餐聚会上,朱爸终于向众人宣布了自己的婚恋消息,真正开始面对自己真实的情感,开始新的生活。第四次出现是在最后一次家庭聚餐结束后的片尾,与片头构成呼应,也象征人物彻底卷入现代生活。

除上述重复叙述外,《饮食男女》中最重要的重复叙述无疑是周末晚餐聚会这一场景。这一场景一共出现了六次,每次都是朱爸先在厨房忙着炒菜做饭,随后和三个女儿一起围坐在一张摆满美食的餐桌旁。朱爸的三个女儿都有自己的工作生活,平日很少能聚在一起,于是朱爸就想依靠周末聚餐来联络一家人的情感。不过事与愿违,每次周末聚餐的气氛都不是那么和谐,女儿们突然宣布的事情和决定总会让朱爸大吃一惊。第一次是二女儿买了房子想搬出去;第二次是二女儿买房失策,钱财被骗,无可奈何地宣布不得不留在家里;第三次是小女儿宣布已经有孕在身,即将和一陌生男子同居;第四次是大女儿已经和同事秘密结婚,很快就要搬走。正是周末聚餐这一看似平淡无奇的重复叙述,蕴涵着生活的种种戏剧性变故,让朱爸和三个女儿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让这个貌合神离、勉强维持的家庭一步步走向崩解的边缘。朱爸一次次沮丧失落后,终于开始梳理自己以前的生活,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世界。等到第五次家庭聚餐时,朱爸终于鼓足了勇气向大家宣布了他将和大女儿的同学锦荣结婚的消息,让女儿们大吃一惊。最后一次聚餐时,餐桌上只有朱爸和二女儿两个人,而且二女儿也即将离开故土,远赴荷兰上班。有意思的是,朱爸就是在这最后的晚餐上恢复了味觉,让他尝到了全新生活的美好味道。从作为重复叙事的周末聚餐可以看出导演安排的六次重复的叙述“丝毫没有脱离叙事的链条,而是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环节”。

与《饮食男女》一样,时频的运用在《喜宴》中也非常明显。在电影中,高父原本是国民党部队的高级将领,曾经在社会和家庭中都处于强势地位,但是随着环境、年龄的变化,他日渐衰老。影片中先后出现过四次高父沉睡的近景。第一次是高父初到美国,晨练后静坐书房,很快就眉头紧锁,手臂下垂,进入沉睡状态,害得儿子高伟同还以为父亲停止了呼吸。第二次是威威和高伟同商议堕胎之事,高母因无力阻止,呆坐在地上,而高父则坐在椅子上酣睡。镜头不言而喻地说明,“这位英姿飒爽的将军,此刻身体时时受到死亡的威胁”。面对子辈的选择,此时的父亲显得多么软弱无力。第三次是高家父母明白真相以后,开始慢慢接受了这个中西合璧的同性恋家庭。当高家父母返回台湾正在机场候机时,高父没有离别的感伤,只是一个人安静地坐在一旁,头轻微地下垂又不自觉地进入了睡眠状态。高父苍老衰弱的表情让他“渐渐丧失了唯我独尊的地位,变成了再普通不过的老人”。

同性恋身份的高伟同在矛盾的环境中所具有的复杂痛苦的心情同样在另一组时频中得到体现。按塞门的话来说,高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直接去健身房,所以健身房这一场景的重复叙述同样具有一定的潜在含义。电影片头部分就是高伟同在健身房锻炼的一系列镜头,那是由多个镜头组成的蒙太奇段落。随着磁带中的画外音,年迈的父母又开始催促他考虑婚姻大事,使得高伟同在健身房眉头紧锁,一脸的郁闷,直到举重器一声沉重的坠地声响,片头才结束。当第二盒磁带寄来时,父母在录音中告诉高伟同他们已经在婚介俱乐部为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对象,并准备安排他们见面,随后高伟同到健身房锻炼的画面又再次出现。洞房之夜威威和高伟同假戏真做,并怀上了孩子,此时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一方面高伟同和塞门的情感出现了裂痕,他无力阻止塞门的离去;另一方面高家父母迫不及待地想保留孩子,以延续家族的香火,而威威却执意要去堕胎,高伟同也无力阻止,影片此时自然又出现了高伟同在健身房锻炼的场面。通过重复叙事,一个并不起眼的健身房却让观众对人物之间的矛盾一目了然。李安也正是通过这种“以一遍话语表示类似事件反复发生的重复叙述,以空间的叠加造成时间上不断循环、无限重复的艺术效果”,从而实现了其深刻的叙述意图。

参考文献:

[1]黄文杰,李安华语作品文化解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3,(3):15。

[2]马赛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何振淦,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195。

[3]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与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65。

[4]热拉尔·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

[5]陈林侠,论当下电影的片头形态与叙事功能——以侯孝贤、李安和蔡明亮导演的台湾电影为个案[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5。

[6]李晨,李安电影的东西方文化奇观——解析“家庭三部曲”[J],华文文学,2004,(2):24,25。

[7)丁惠,李安电影的文化奇观(J],电影通讯,2000,(5):20。

[8)胡星亮,周振华,洪宏,李燕,西方电影理论史纲[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

[9]丁卉,李安电影的叙事策略[J],当代电影,2001,(6):66。

篇5:家庭教育叙事

(一)家庭教育,其实是一个与孩子心理沟通的过程,是一场心理战,所以,不妨多施些小计。讲究点策略。

我女儿今年9岁,爱吃羊肉串,隔几天就想去吃一次,自谓“解谗”。

一天,要吃中午饭了,女儿突然说:“我不想吃饭,只想吃羊肉串!”

“不行,饭做好了,不能吃那个!“我断然拒绝,可孩子仍然要吃。爸爸说:“太脏了,不卫生,不能当饭吃!”女儿拿眼瞟了一下奶奶,态度强硬起来,“不,我就吃,不吃羊肉串,我就不吃饭。”

奶奶心疼了,“别让孩子上火,吃什么不都一样!”

爷爷说:“能花几个钱,走,爷爷领你去吃!”

女儿欢天喜地跟着爷爷走了。父母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彻底失败。

我坐在桌边反复思考,总结了一下失败的教训:无论是我对孩子强制式的命令造成和孩子之间关系的对立,还是老人缺乏原则地对孩子迁就,都犯了同一个毛病,都是以“孩子为中心”,家长被孩子所控制了——我面对孩子的教育,或愤怒,或无奈,缺少方法。看来我该多想想应对的招数了。

其实这也是一场战争——心理战,所以要讲究策略,女儿聪明伶俐,很会揣摩大人的心理,更会钻空子。所以对于每个家庭成员,虽然角色不同,表达方式可以不同,但要达到共识,目标一致,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因此,首要的任务是统一战线,可老人虽然认同道理,却总是心太软,这时就要多动点脑筋了。

不久之后,在爷爷奶奶家里,女儿又犯瘾了,哼哼着要吃羊肉串,奶奶虽然知道害处多,但被孙女软磨硬泡,不免动了心。我心生一计来了个“调虎离山”,和颜悦色地找个借口,立即带孩子出门,使孩子暂时脱离情绪对抗的情境,也避免爷爷奶奶的“保护伞”过度呵护。

回到家里,为了避免和孩子“唱一台戏”我没有对她发脾气,因为那样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强化孩子爱发脾气的毛病,另外,有时候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或某种精神压力也会找借口发泄出来,要想孩子保持心理健康,就必须让孩子适度宣泄,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吐露自己的委屈,忧虑,牢骚,怨恨等不快,使其达到心理平衡。所以我就“以逸待劳”,让孩子尽情发泄,冷漠地应对,沉默是金,岿然不动,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果然,我的沉默起了作用,孩子闹得没劲了,主动向我承认错误,并表示她最近练琴有些累。我也给她个台阶下,“你饿了吧,快吃饭,动画片快开始了。”女儿听话的拿起筷子。

可是,这羊肉串的小摊就摆在家门前不远处,来回经过,看到正在烤着的羊肉,听到叫卖声,女儿的脚步又迟缓了,这对于她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如果简单的制止,会造成心理压抑,严重时会导致心理疾病。我灵机一动,“声东击西”转移女儿的注意力,“你看,那个人那么胖,走路都喘,咱们吃多了羊肉串,也变得那么胖,多难看----”直接让孩子看到了后果。然后“投其所好”,“你看,那边的书店搞什么活动呢?那么热闹,咱们看看去!”女儿高兴地说“好,去看看。”一边走我又告诉孩子,我学会了“炸羊肉串”,可以在家里自己炸,既卫生,又好吃,还可以多吃其他蔬菜,我这招“暗渡陈仓”女儿果然中计。

又一日,我和女儿下楼时遇见邻居带儿子去医院,仔细一问,正是吃了羊肉串,拉肚子。邻居愁眉苦脸地说“恐怕是痢疾,要打针。”女儿大惊,我则因势利导地述说了羊肉串的危害:1不卫生2含致癌物3易肥胖----然后又乘胜追击,领孩子上网查阅科学的饮食搭配,让她明白只吃肉,不吃水果,蔬菜,会使身体易困倦,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影响学习精力,易引起肥胖等。所以不能常吃。另外,还会养成不知节俭乱花钱的坏习惯。女儿信服地点了点头。

那天以后,女儿再没要求吃羊肉串,每当路过买羊肉串的小摊前,我故意逗她“吃不吃了?”女儿总是很坚定地摇摇头“太不卫生了,又没营养,不吃了!”

此后,我也经常将这些计谋应用到教育孩子的其他小事上,并且屡战屡胜,其实,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孩子和父母相处时间长,地利——熟悉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的精神松弛,人和——遗传因素以及父母和子女之间密切的亲缘关系,使家长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有效地利用这样的优势,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抓住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作为教育契机,体察孩子的情感,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改变说教责骂的态度而代之以更灵活的教育方式,家庭教育还是“有计可施”的。看来,家庭教育也要学学兵法,有策略才不会乱了阵脚。

家庭教育叙事

(二)教育 孩子是我们每一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望子成龙”是我们做父母对孩子的殷切希望,然而要想使孩子成为有用之材,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家庭教育 是必不可少的,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女儿成长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相信每一个家长也和我一样都是从老师的学生一步步成了孩子的老师。我的家庭教育的故事也是发生在日常生活里的点点滴滴:

培养女儿良好的阅读和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良好的习惯都是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慢慢养成的。相信众多的家长都有给孩子从小讲故事的习惯,很快孩子们就习惯了听我们讲,当他们上了小学后就应该培养她们自己阅读的习惯。为了培养女儿的这个习惯,我和女儿有了一个约定从每天我讲慢慢变成了她讲一段我讲大部分,后来变成了她讲一半我讲一半到了后来她自己阅读。现在的她阅读到精彩处都是她讲给我听。

为了让女儿养成良好的复习功课的习惯,我煞费苦心。女儿原来回家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当天学过的课程一般不见她复习,督促了多次也未见成效。后来我发现她在家经常拿着课本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摆上几个本子当学生,还有模有样的给学生批改作业,发现了她这个爱好,我就投其所好在家里给她准备了一块活动的黑板让她当老师,我们做他的学生,顺便让她把当天老师教的知识照着课本给我们讲一遍,女儿很开心,那段时间每天早早吃完晚饭,她就安排好座位,把我们都教一遍,这一个小小的策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她教的很认真而且很开心,不但复习了当天的功课还或多或少的体会到了做老师的辛苦。孩子好的学习方法的养成是一个缓慢的逐渐的过程,家长要有耐心等待孩子的蜕变。看着孩子化茧成蝶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是一份享受的过程。

女儿的学习方面------不能只看重成绩,要多给予鼓励。

记得听过一次儿童心理专家的讲座,决定孩子长大成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智商,一是情商,前者对孩子的影响力是百分之二十,后者是百分之八十。也就是说只看重孩子的成绩是没用的,孩子的情商不高照样不能成才,让孩子学会做人、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处,使其能一生持续的学习有质量的生活,这种隐形的教育远比单纯的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的多,所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不能只看重成绩,要从生活的点滴中让孩子学习。

女儿的成绩从来都不是班里最好的,我也从来没有因为她的成绩批评过她,只要平时看她努力了,无论她考的如何,从我这里得到的都是鼓励,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去接女儿放学回来的路上,她班里的一个跟她很要好的小姐妹跑到我的身边问我:“阿姨,我听瑶瑶说她每次考试无论考的如何你都从来没有批评过她,瑶瑶还说你跟她说如果这次考得不好妈妈很厉害的批评了你,下次你考试会更紧张,发挥的会更不好,是真的吗?”我笑着说:“当然是真的了,有时候她考的不好,但是她一样努力了,当然不能再批评她了”。她的同学竟然拉着我的手说:“阿姨,你到我家把这些话跟我妈妈讲讲吧,我每次考不好,妈妈都是连打带骂,吓得我都不敢回家。”我很惊诧于孩子与我讲的一席话,后来我跟她妈妈沟通了几次,再后来我问过那孩子,她很开心的告诉我说妈妈不再那么厉害的批评她了,她妈妈告诉我孩子的成绩没降反而更好了。

在女儿的兴趣培养方面-----尊重孩子的意见和选择。

许多家长认为,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是让孩子多学习知识,看到人家的孩子报美术、音乐等很多的兴趣班,也不管孩子是否有兴趣就赶鸭子上架逼着她学不喜欢的东西,()几年后就会发现孩子的发展与父母的期望相悖甚远,我原来给女儿周末报了三个兴趣班,一个周下来,她只有半天写作业的时间,记得一次上课回来女儿跟我说:“妈妈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后来我仔细考虑,还真是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太满,确实让她失去了应该玩的时间,我征求了她的意见周末减成了两个兴趣班,她有了一天的时间自由支配,现在的兴趣班她学的比以前更用心。

经常与女儿心与心的沟通

每个孩子都有一扇心灵的大门,家庭教育的关键是我们家长找到打开这扇大门的钥匙,探讨孩子心灵的深处,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才能让孩子对你敞开心扉。女儿即将进入青春期,关于青春期的一些注意事项我含蓄的跟她探讨过多次,她好像都不太配合,为了让她准备充分、开心轻松的迈入女孩子敏感的青春期,我从网上搜集了许多关于女孩青春期的一些注意事项,从书城购买了一本知名心理专家写就的女孩子青春宝典《我该怎么办》并在六一节的那天作为礼物送给了我即将迈入青春期的女儿,收到礼物女儿很开心,抱着书爱不释手,空闲的时候她很认真的阅读书里的内容,并试着与我探讨心存疑惑的事项。有了青春宝典的答疑解惑,有了我的引导,进入青春期的女儿度过的一样轻松,一样愉悦。

其实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无限的潜能,只要家长开发得当,没有孩子不能成才,天生笨的孩子是几乎不存在的。所以我们做家长的也应该不断的学习,跟孩子一起成长。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我相信在我们家长、老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会在我们共同的呵护中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家庭教育叙事

(三)时间过得真快,女儿已经长得比我还要高了,已不再是向我撒娇的小姑娘。有自己的思想了,这让我很是欣慰。

“交换空间”节目是中央电视二台一档极富创意的栏目。不知从哪天开始,女儿迷上了这档节目。前几天的一档儿童房间设计更是把女儿想“搞设计”的胃口吊得足足的。那一期节目我也看了,“红队”和“蓝队”两个家庭分别有一对双胞胎,一方是男的,一方是女的。双方家庭在设计师的指导下,分别大胆设计了适合女孩的粉色世界和适合男孩的宇宙空间创意,他们巧妙地利用了大幅的墙面,大胆地用蓝色与粉色覆盖了整面的墙,配上极富童趣与美感的夸张画,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爱好画画的女儿羡慕得不得了。一边看,她一边说:“爸爸,如果我的房间里的家俱可以搬动就好了!”“爸爸,如果我的墙面能让我改变成我喜欢的颜色就好了!”“爸爸,我房间的家具没有个性,太普通了!”……哈哈,好家伙,难不成真的要来个“颠覆”?

昨天傍晚,当我打开大门时,女儿把我拉进了她的房间。我的天哪!整整一个墙面都被一幅美丽的图案占据了。一个小男孩在吹泡泡,在他吹得越来越大的泡泡里,女儿写下了大大的四段文字:“请尊重别人的微笑,不管他笑的理由你知不知道,不管他的快乐多么渺小”“微笑是生活的花朵,开着就是一首歌。对它有意无意的伤害,都是一种过错。”“请尊重别人的眼泪,哪怕他哭得你毫无准备,哪怕你一点儿也不伤悲。”“眼泪来自人的心灵,这溪流永远不会结冰。如果没有这条溪水,生活也不能这样常青。”这些充斥了整面墙。“爸爸,你不会批评我吧?”“怎么会呢?我欣赏还来不及呢!”我一边看一边说,打心眼被女儿的执着所感动。“小飞,这画是什么时候画的?”“就今天放学回来后啊!”“那你的作业呢?”“早做完了!今天中午我就在设计怎样让我的墙面美起来,所以,我抓紧做了好多作业。一回家,我就开始干起来啦!哈哈,还不错吧!”我连连点头。女儿突然对我说:“爸爸,你真的会让我给白墙上色吗?”我有点犹豫了!但我不想让女儿失望。于是爽快地对她说:“会!这个暑假,我允许你全面改造你的房间!”“真的?也~~”女儿用她惯用的方式表达着她的好心情。

走出女儿的房间,我为女儿的大胆创意而欣喜,也暗暗下决心:今年暑假,我一定要让女儿的心愿得到实现。或许女儿的房间会少了些现在的整洁,但我可以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充满童趣与快乐的空间!这个空间,应该属于我可爱的女儿!

孩子就是孩子!

篇6:家庭教育叙事-比惩罚深刻奖励

故事发生在一个法国家庭。一天,孩子放学后,在客厅里玩篮球。忽然,篮球飞向了书架上的一个花瓶,“嘭”的一声,花瓶重重地摔到地板上,瓶口摔掉一大块。这不是摆设品,而是祖上传下的波旁王朝时期的古董。

孩子慌忙用把碎片用胶水粘起来,胆战心惊地放回原位。

当天晚上,母亲发现花瓶有些“变化”。吃晚餐时,她问孩子:“是不是你打碎了花瓶?”

孩子灵机一动,说:“一只野猫从窗外跳进来,怎么也赶不走,它在客厅里上窜下跳,最后碰倒架子上的花瓶。”

母亲很清楚,孩子在撒谎。每天上班前,她把窗户一扇扇关好,下班回来再打开。

母亲不动声色地说:“是我疏忽了,没关好窗户。”

就寝前,孩子在床上发现一张便条,母亲让他马上到书房去。

看到孩子忐忑不安地推门进来,母亲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盒子,把其中一块巧克力递给孩子:“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会开窗户的猫,以后,你一定可以写出好看的侦探小说。”

接着,她又在孩子手里放了一块巧克力:“这块巧克力奖给你。因为你有杰出的`修复能力,虽然用的是胶水,但是,裂纹黏合得几乎完美无缺。不过,这是修复纸质物品的胶水,修复花瓶不仅需要黏结力更强的胶水,而且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明天,我们把花瓶拿到艺术家那里,看看他们是怎样使一件工艺品完好如初的。”

母亲又拿起第三块巧克力,说:“最后一块巧克力,代表我对你深深的歉意,作为母亲,我不应该把花瓶放到容易摔落的地方,尤其是家里有一个热衷体育的男孩子。希望你没有被砸到或者吓到”“妈妈,我……”

上一篇:经典最伤感的话爱情微语录下一篇:莫名幸福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