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高考加分政策

2024-07-23

各地高考加分政策(精选6篇)

篇1:各地高考加分政策

教育部要求各地半年内完成高考加分项目调整

根据教育部的统一要求,全国省级招考部门须在半年内完成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前天,记者从北京市高招办获悉,市教育考试院正按教育部要求研究北京高考加分政策,明年上半年将提出北京版的.高考加分调整方案并报教育部审批。

高考加分政策备受关注,因为加分直接影响高考录取结果。然而记者从部分高校了解到,加分在

高招过程中的影响力已经在降低。目前,各高校对地方加分只会在高考录取时考虑,分专业时则还按考生的“裸分”计算,即考生被录取后优先满足高考实考分高的学生的专业要求。而香港中文大学等港校则对各类加分不予承认。

有统计显示,教育部的加分政策只有14项,而各地的加分政策却多达200项

篇2:各地高考加分政策

不同于考场上实打实的较量,获得加分意味着孩子能在考试枪鸣响前出发,与起跑线前的其他考生拉开差距。而在1分之差就能掀起排名变动的中考面前,加分项目所带来的5分、10分甚至20分的差距,显然无法令家长们毫不在意。

加分种类多样,有的地方15%以上考生都有加分

这些日子,云南昆明好多家长坐不住了。在昆明市各区县教育局近期公示的中考加分名单中,有11229名考生获得中考加分,占71311名中考总人数的15.74%。在这些考生中,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和少数民族考生占比最大,分别为4916人和4902人,两者合计9818人,占总加分人数的87.43%。

“加分人数占比过大,对排名影响太大。”尽管孩子只是读初二,家长朱亮(化名)却格外关注这件事。

目前,昆明市中考加分政策包括省市三好学生、户籍在少数民族自治县或其他民族乡的考生以及农村人口独生子女的考生等七类。

实际上,这已经是“瘦身”的结果:从的十大类24个小项最高加50分,降为现在的七大类21个小项最高加20分,最高加分分值由50分降为20分,最低加分分值则由20分降为5分。

根据昆明教育局政府信息公开网数据,去年,昆明中考加分人数就已破万,占到总考生的16.44%。既然加分人数和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为何今年家长的反应特别大?

“今年昆明中考总分由880分降到了600分,总分大幅度降低,但是加分却并未相应减少,造成起点不公平。”朱亮说。

据了解,今年昆明中考包括13门科目,其中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生物学和信息技术5个学科成绩合格及以上者,每个学科按10分计。也就是说,获得20分加分等同于考了两科满分成绩。“我们孩子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在最近的一次毕业年级三模中,数学考了120分满分的有143人,考了117分就已经排到了全年级400名,一个学校才差3分中间就差了200多名,更别说全市了!”朱亮表示。

这也是昆明许多家长的心声:在中考总分大幅降低的背景下,目前的单项加分分值太高了,是否能够适当调整单项加分?

面对家长质疑,昆明市教育局表示:“加分政策是由17个单位组成的招生委员会制定的,如省三好学生的加分政策由教育部门出台,体育类加分由体育局出台,少数民族加分由民宗委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加分由卫计委出台等等。每项5—20分的配套制定,自执行以后一直未变。调整加分项和分值涉及方方面面,需要上下联动,各部门之间协调进行。为了保证政策连续性,今年不会改变加分政策。”

政策类加分多为全国性加分项,鼓励类加分各地政策五花八门

昆明中考加分掀起波澜,其他地方状况如何?

,上海迎来7.51万名中考考生。其中有约人享受加分照顾或同分优待,占总考生的2.66%;在4.7万名南京中考考生中,加分考生占总人数比例为2.6%;济南共有64290名中考考生,加分考生人数为1412名,约占2.2%;在4.3万名太原中考考生中,加分人数为1089人,所占比例为2.5%;即便是在有10万余名考生的广州,7377名加分考生占中考总考生人数比例也为6.98%……相较之下,加分考生超过总考生人数15%的昆明的确有些突兀。

而在上述地方的加分考生中,少数民族考生和农村户口独生子女考生是加分榜单中的大多数。据统计,在南京,1200名加分考生中,有937名为少数民族考生加分,占78%;而在济南,少数民族考生加分达1230名,占比接近九成;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郑州,1307名因少数民族而加分的考生占了1528名加分考生的85.54%;在太原,1089名加分考生中,有253名为少数民族考生,676名为农村户口独生子女,两者占总人数的85%。

“既然国家已经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中考为何又要给农村独生子女加分?”这是许多家长的疑问。

“农村户口独生子女加分属于过去政策的延续,既然现在国家政策有变化,教育部门应及时进行调整。”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在少数民族考生加分上,“对于生活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地等的少数民族考生来说,这项加分有必要,但如果考生一直生活在汉族聚居地,那加分可能反而有失公平。”

由于我国普通高中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考试招生大多在省级领导下,由地市或县区具体组织实施。因此,各地加分政策大相径庭。目前,各地中考加分大致可分为两类:政策类与鼓励类。其中,政策类加分政策大多为全国性的加分项目,如烈士子女、军人子女、见义勇为子女、华侨、归侨及台胞子女等。而鼓励类加分政策则多为地方性,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特长生及赛事获奖者,或三好学生、优秀干部等荣誉称号获得者等。

一些中考加分政策颇具“地方特色”。譬如,根据《宁夏银川中考加分政策》,凡来银川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家子女可降低一个分数段参加录取,每个分数段为10分。今年,银川的157名中考加分考生中,有58人因此加分。而在呼和浩特,从业以上(含10年)的环卫工人子女可加4分……

加分“瘦身”成趋势,但更关键的是探索有效的综合评价体系与选拔方式

“中考加分是在高考加分实施之后出现的,基础是中学招录与分数相挂钩。”储朝晖说。

这些年来,各地曝光的中考加分“丑闻”屡见不鲜:加分考生大半出自同一场比赛、本来“连冰鞋都踩不稳”却一路成为花滑“二级运动员”、一直是汉族,中考前却变身少数民族……不管是政策类还是鼓励类,加分的初衷都是为了优待特定人群,弥补中招制度的某些缺陷,背后蕴含了教育公平,但在分数决定升学的事实面前,一些加分项目反而有可能为考场外的较量打开“豁口”。

底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各地陆续清理高考加分项目。不少地方不约而同地选择跟随高考脚步,对中考加分进行“大瘦身”。从今年已出台的中考加分政策看,虽然仍有不少省市还有鼓励类加分项目,但取消地方性鼓励类项目,调整和完善全国性政策类加分,正成为趋势。

北京从起取消市级三好学生和艺术、体育、科技方面获奖考生加分项目,并将于起将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的适用范围调整为“从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在初级中等教育阶段转学到北京市就读的少数民族考生”。海南省教育厅调研员龙官吾表示,海南省中考加分将根据国家的政策变化做出相应调整,总的趋势是减少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

也是在去年,哈尔滨取消艺术、体育类比赛获奖考生加分项目,以及“全国劳动模范子女”“获得省级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人员的子女和享受省政府或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的子女”“为我市引资到位100万美元以上的侨眷子女”“用朝鲜语授课的朝鲜族中学的初中毕业生”等地方性鼓励类加分项目。成都则将从中考起彻底取消少数民族考生中考加分。

篇3:也谈完善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

关键词:高考体育项目,优惠加分政策,完善,作弊

前言

2010年1月浙江省教育厅和浙江省体育局出台关于对“三模三电” (航空航天模型、航海建筑模型、车辆模型、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和电子制作) 和定向比赛加分项目进行进一步规范操作的通知。首先在发文之前, 该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在社会各方召开了一系列征求意见会, 广泛听取各阶层各方面人士的意见建议;深入各地开展专题座谈会, 通过调查研究, 对该省的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局部调整, 并加大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力度, 以维护高考政策的公平、公正。从这一系列举措中, 不难看出浙江省有关方面对于往年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的不够完善的部分进行了调整。

通常一名高考学生, 要通过体育项目获得高考优惠政策给予的加分, 他要通过以下一系列程序:

1.向基层学校递交符合加分项目报名条件的相关材料

2.基层学校审核报名材料, 符合条件的学生集中公示

3.输入报名系统, 打印出加分登记表, 送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审核盖章

4.审请材料上报到当地招生机构汇总

5.审请材料上报到所属市地招生机构汇总

6.审请材料上报到省考试院汇总审核

7.参加省统一测试

8.达到加分成绩标准的学生公示

9.加分

笔者就这一系列程序中, 就为何有高考体育项目加分作弊为入点来分析议论个人观点之于如何完善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

一、高考体育项目加分工作日益严峻的根源

一些高考学生的文化成绩距离自己的求学目标比较接近, 但把握性还不够大, 如果在高考文化成绩基础上再多出10分20分, 那样子就能保证本人上到理想中的大专院校。考生的平时成绩让家长担心的就是差这么一点点保证, 怎样才能拿到成绩以外的10分20分呢?例如2009年重庆的“何川洋事件”, 其父母为了确保成绩优异的孩子能上北大清华, 不惜违法乱纪进行少数民族身份造假, 妄想通过这种变相手段拿到20分的高考优惠加分。当然这个事件只是高考政策加分中身份认定方面的造假, 进行高考体育项目加分作弊的目的和这个事件却是同出一辙, 一部分家长就是因为子女的文化成绩一时半会提高不上来, 于是他们就从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等途径中想办法了。

针对整个的加分流程, 我们不难看出其中一些容易人为操控的不完善之处。

1.考生容易获得报名测试资格

据浙江省2009年已统计到的4000多名高考加分考生中, 近600人左右是“三模三电”和定向比赛, 群众投诉、质疑的重点对象主要是这批人。回顾2009年及之前该省按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体育项目加分测试认定工作, 对于申请加分的学生条件放得很宽, 要求加分的测试对象只要参加了全国性比赛, 获得了国家二级运动员的称号之后, 他们都可以申请加分测试报名。一个没有讲明项目、范围、规模的全国性比赛可以给人一个多大的活动空间呢?历年的体育项目高考加分提到的“其他全国性比赛”到底指哪些比赛?“其他全国性比赛”所指向的是那些容易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的项目, 这给一些钻空子的有心人提供了很大的平台。有需要的学生家长和部门就冲着其他两字各为所需给学生拿到了测试资格和称号。这种走歪门斜道的人势必还带动了其他和他们有同样心思的人一起漫延了这股风, 造成了资格比赛组织不够规范、获奖获证人数增加较快等情况。这类学生凭着这种资格赛和称号申请了普通高校招生体育项目加分统一测试。

2.测试对象在基层学校公示过程中强调力度不够。

公示操作对于高考加分操作来说, 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社会监督过程。特别在基层学校的公示过程中, 是非常容易识别出一名学生是否有特长, 平时是否参加过特长比赛, 是否存在着作弊行为的。在基层学校的公示中应该具体明确公示出学生特长优势内容及指导老师, 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参加的全国性比赛及获得的二级运动员称号。作为基层学校以及当地体育主管部门同样要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原则, 要维护绝大部分高考生的利益, 在最初的审核一关就堵死投机者。有一些经办人的态度却刚好相反:抱着不得罪人的态度, 怀着一种学生反正要通过省统一测试以后才加分的侥幸心理, 审核资格马虎一点好了, 送上去测试的人多点就多点, 学校就做个样子公示一下好了, 要是最后能加到分那不是更好?多个人上线上重点, 何乐而不为呢?

3.省统一测试方面的工作有漏洞

这一方的工作本来完全可以鉴别考生是否真正具有某个项目的特长, 但是就在这一关键中的关键, 让一些考生真正蒙混过关。几个部门联合组织这样规格的加分统一测试, 首先在选聘测试工作人员素质方面没有保质保量, 一些裁判没有严格执行项目竞赛规则和既定的测试标准, 给一些测试学生大开绿灯, 因而在2009年一下出来很多在“三模三电”上的特长生, 给真正有学科特长的学生也整成了同一高度。是什么原因使得工作人员可以不顾忌在场的领导小组和监督人员, 可以看在测试人员的情面或者说违反工作人员测试纪律给予测试者方便呢?省内某些项目可调配的资源非常有限, 举办赛事中常常出现工作人员既是选手的老师, 又是教练员, 还是裁判员的现象, 这种现象也造成了在学科回避方面形同虚设。本来造假的学生在统一测试过程中很容易露马脚, 却因为工作人员的配合被有心人当成了走过场, 所以最后结果必定是给“有资格有成绩”的考生加分了。

二、造成的社会危害反响

1.质疑政策的公平性, 损害高考信誉

高考加分是一项执行多年的政策, 目的是推进素质教育, 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帮助高校选拔一些专业需要的特长生。如果很多考生对于某一项技能都很快上手, 轻易达到某个成绩层次, 很多人都会的东西就不应该是特长, 起码衡量技能的成绩层次要上升到确实反映了学生在该方面是优于他人的。职能部门出台的政策不规范, 一旦没有明确和严格的定量标准, 就会被投机之人“泼了脏水”, 出现了少数人参加的谁也不知道的全国性比赛, 造成体育项目加分测试对象人数增多, 也意味着在依照政策操作的源头上出现了漏洞。越多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政策上的优惠, 社会反响方向会转向职能部门, 而不是作弊学生。在这种背景下, 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的招生制度的权威性就难以得到真正确立, 从而质疑职能部门出台政策的公平性, 损害了高考信誉。

2.败坏社会风气, 影响社会稳定

在基层学校的公示对象在于老师同学是不陌生的, 如果在基层学校公示期间强调周围的人去看一下公示对象情况属实与否, 也给上一级的操作部门减少了干扰因素。特别是测试结果出来之后的基层公示工作没有配合做好, 走了过场, 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学校和体育主管部门上报的学生明明没有项目特长而弄虚作假的, 却享受着不该享受的优惠加分, 那么肯定考生家有背景, 肯定走后门了。长此以往, 社会会习惯于以一种近似麻木的心态来看待这种事情。这种现象会给那些脚踏实地积极上进的考生和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工作人员一个沉重打击, 从而加剧助长社会不正之风, 阻碍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三、完善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建议

当前, 广大社会人士认为出台的高考加分政策既要更好地发挥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的作用, 又要更好地促进高考公正、公平。通过现在已公布的政策来看, 浙江省有关方面对于“三模三电”等体育项目高考加分进行定项目、定赛事、定名次的三定管理, 加大信息公开和过程监督力度。在完善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工作中, 笔者建议:

1.要重视基层调查研究工作, 政策符合实际, 可操作性强。

省级的高考加分政策原则上都是本着教育部的规定执行, 但是很多问题应该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例如高考加分政策中少数民族加分一条, 汉族学生通常都享受不到, 但在浙江的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高考学生, 只要符合户籍在景宁畲族自治县, 且在当地完整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考生, 可以在其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加5分投档。浙江省出台这条政策就是考虑到汉族在该自治县是少数民族, 如果浙江省有关方面不进行调查研究依照教育部文件不出台这条政策, 那么这些汉族学生就享受不到国家政策的优惠。高考体育项目加分政策作为高考政策加分中的一块内容, 也应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不断完善政策, 不断在工作中查漏补缺, 听取基层和社会的意见, 把招生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体现在工作的方方面面。行业中有一句话:招办就是“照办”, 照着政策办事。出台的招生政策符合本省实际情况, 操作性强, 无论从防止考生、工作人员作弊, 还是维护国家招生考试的权威性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出台的加分政策目的性应明确

教育部出台高考加分政策, 其目的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拥有体育、文艺等方面的专长, 又经过了专业部门的测试, 在考试成绩之外给予一定的加分, 是在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 鼓励学生注重全面素质提高的一项措施。可是, 由于本身制度上的缺陷, 被人利用, 被人投诉, 有关部门如果是直接把这个加分项目砍掉或降低加分值, 其实都是不理智的。对于那些真正有项目特长的考生来说, 这些无辜学生受到了那些作弊者无端的牵连。另外取消了高考加分或降低加分值的政策, 恐怕会造成这些偏才怪才的考生在某学科的天分受到打压。为了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应该坚持学科竞赛加分20分投档政策, 总不至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特长是特长, 艺术、体育特长就不是学科特长?!在三十多万名的考生中, 每一名考生都应是公平、公正原则的对象, 毕竟一项政策到具体的一名考生身上, 不要说10分或20分的分值, 就是1分之差有时也会造成考生的终身遗憾。对于有考生钻空子的事件, 只能说明该工作存在人为操纵的部分和不完善之处, 可以通过方方面面去完善制度, 去监督过程, 从而有效维护这一工作的操作机制和信用关系, 却不能“一粒老鼠屎而端掉一锅粥”的思想而否定掉该政策对高校招生制度的补充作用。

3.联合有关部门共同维护高考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

高考加分政策出台是高考工作中的敏感部分。最后一关的具体操作是落到招生部门, 群众的目光似乎就落到该部门, 但其实涉及到的方面很多是招生部门无法解决的难题。

长期以来, 我国二级运动员审批都是由地市级体育行政部门执行, 这个应该是很明显的事实存在, 只要这块的腐败在, 造假在, 很多后续工作做的都是填补漏洞的工作。主管部门应该制止假二级的产生, 测试考生拿在手上的可是“货真价实”的证书。

另外, 切实实行统一测试中的回避制度, 加强监管力度。个别工作人员 (既是考生的指导教师, 又是裁判) 顶着多种身份拿不懂行去挤兑监察小组, 觉得在测试过程中不按既定程序走给考生开绿灯, 不懂行的人也看不出来的, 完全无视原则立场。对于工作人员在测试工作进行之前有一定的保密制度, 对于违反纪律的工作人员也应该有处理。这种现象如果不清理, 单靠招生机构去出台政策去围追堵截加分作弊, 靠他们的一己之力能达到考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吗?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中第二章第十三、十四、十五条明确讲明考试工作人员应回避工作却隐瞒不报的、玩忽职守及协同考生作弊等一系列犯规舞弊行为的均应视情况处理。

只有通过制度立法加大刚性执行处理力度, 只有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出力去维护高考的公平、公正、公开政策, 做好社会公示监督, 才能做好高考体育项目政策加分的系列工作。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规范管理“三模三电”和定向比赛高考加分项目的通知.浙江教育考试网.2010-1-09.http://www.zjzs.net/main.asp?id=1758

[2]郑代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诚信危机及其化解路径.中国考试.2009 (9)

[3]重庆文科状元民族身份造假其父为县招办主任.新浪网.2009-6-27.http://news.sina.com.cn/c/2009-06-27/031518103205.shtml

篇4:浅析高考加分政策

关键词:高考加分 政策 分析

高考是历年社会关注的大事,千千万万的考生期望通过这跟独木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高考加分增加不少胜利筹码。

一、 高考加分政策的历史沿革

我国自建国以来就实行高考加分政策,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政策侧重点。主要可以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1976年的“优先录取”阶段。

1950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1950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中规定,对于“参加工作三年以上的革命干部及革命军人、兄弟民族学生以及华侨学生, 考试成绩虽稍差, 得从宽录取”[1]。此后至1965年, 优先录取的对象比较稳定地分为以下六类。(1)工人、农民、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工农干部; (2)复员建设军人、转业军人; (3)参加革命工作满三年的在职人员; (4)烈士子女; (5)少数民族学生; (6)华侨、香港、澳门学生。

第二阶段:1977年—2000年的“降分录取”阶段。

这阶段取消了工农成分学生及革命干部的优先录取政策,继续对少数民族学生、港澳台青年、归国华侨青年等实行优先录取政策。自1980年以后国家对三好学生、学科竞赛获奖者、体育艺术获奖者、包括农林院校等实行高考降分录取政策[2]。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暂行条例》,详尽规定了可以享受加分政策优惠的项目和分值。这一条例奠定了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基础。

第三阶段:2001年—现今的“加分录取”阶段。

从2001年开始, 高招录取政策不仅确定了高考降分与加分对象, 而且对降分与加分的幅度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高考加分政策出现优先录取、降分录取与加分录取三种形式并存局面。

由于没有形成有章可循的政策法规,教育部在每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招生文件中都会对加分情形有所规定。

二、高考加分政策存在问题分析

1、政策制定的随意性大[3]

根据网上不完全统计,全国各种高考照顾加分多达192项,加分项目已涉及科协、体育、外事、民委、计划生育、残联、公安、民政、工会等十多个部门和单位[4]。加分种类繁多,比如,四川省的“见义勇为”加分政策;河北省的“农村独生子女”加分政策;重庆市对三峡库区移民子女的加分政策等。把这些内容作为加分对象,用来奖励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违背了高考加分政策的初衷,因为高考加分政策最初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种缺陷而制定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提升素质、综合全面发展。

2、加分幅度各地不一

由于近年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权力下放到省一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省市出现了加分对象不一致的情况:除了教育部规定的加分对象外,各省市还加入了其他的加分对象,如河北省在高考加分政策中规定,“省授予‘教育世家’称号的教师直系子女报考师范院校的照顾20分;农村户口的独生子女照顾10分”,其他省份则没有此类加分对象。部分省市规定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报考当年在省级招委会确定的测试项目范围内,经测试认定达到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技术等级标准的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

3、加分造假愈演愈烈

高考加分因加分对象和标准的模糊性而可能成为教育腐败的又一个领域。例如2006年《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湖南上千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舞弊丑闻”,重庆就出现了伪造少数民族身份骗取高考加分的造假事件,其中波及2009年重庆的高考文科状元。此类事件的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敲响警钟。

三、规范高考加分政策的思考

(一)缩小加分范围

在制定加分政策时,笔者认为可根据现有的教育情况对原有的加分对象进行调整。具体来说有几下点:

1. 对补偿性加分政策而言,特别是少数民族考生,可以继续保留,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的考生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基础教育方面比较落后,对这些考生实行加分照顾对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有着重要意义。

2. 对鼓励性加分政策而言,这也是目前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争议最多的地方,尤其是对省优秀学生以及国家二级运动员的争议。笔者认为:(1)取消省优秀学生(含省“三好”学生和省优秀学生干部)的加分。目前,已经取消这项加分的有云南、重庆、河北等省。(2)取消国家二级运动员的加分政策,保留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奖者的加分。因为二级运动员证的发放标准宽泛且发放量不受限制,就有可能会出现大面积造假事件。

3. 避免特殊时期的加分政策[5]。在特殊时期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可以用其他方式以奖励,高考加分政策不是一项奖品,也不是社会福利手段。

(二)规范加分程序

制定加分政策时应该尽可能地征求民意,甚至举行听证会。因为加分政策不仅仅关系到个人、部门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考生的问题。涉及公众利益调整的重大公共决策,只有经过了公众的普遍同意,才可能保证利益调整的相对公平。

(三)统一加分标准

制定统一的加分标准,以保证具有同一加分项目资格的考生不会因为各省市的加分分值不一致而出现不公平。1. 对“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实行优先录取,取代原有“适当增加分数,不超过20分”的规定。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如果对此类考生实行优先录取,不仅彰显出其优势,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2. 根据各类竞赛者的获奖名次分别实行不同的加分标准。比如:对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全国决赛一等奖获得者给予20分加分、二等奖获得者给予10分加分、三等奖和省赛区一等奖获得者给予5分加分。3. 对其他加分对象(主要是补偿性加分对象)的加分标准实行不变:加分或降分20分。

(四)强化监督检查

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过程应该经过政府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评估的基础上才能颁布,应该制定加分政策的专项法规,避免每年重复繁琐出台,同时也可以体现政策的严谨性。

加强权力监督和制衡,配套设置一系列周详、到位、透明、有效的公众监督机制,以实现目标公正和程序公平的有机结合。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资格审查制度,细化标准,强化责任,同时邀请纪律监察部门、考生或家长代表等参与审查过程;其次,要完善加分对象公示制度。一旦加分对象人选确定后,教育主管部门就应尽快通过学校、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将之公布于众,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最后,要加大对“荣誉造假”的打击力度,通过建立一套公开、公平、规范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采用有防伪标识的荣誉证书或识别系统,以及加大围、追、堵、截力度,严惩造假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不给造假留下任何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1950 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上) [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

[2] 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80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的报告》,转引自杨学为,高考文献(下)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张芳,高考加分政策下的教育腐败[J],教学与管理,2009(3).

[4] 彭建华,普通高考照顾加分政策问题思考[J],学术纵横, 2010(3)

篇5:高考加分政策加分条件有哪些

各省(区、市)应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依据法律法规,充分考虑近年来基础教育发展情况,精准确定加分资格条件,合理降低加分分值。根据各地调整和规范高考加分实施方案,有关省(区、市)地方性加分政策仅适用于向本省(区、市)所属高校投档时使用,且分值不得超过20分,同时不得与其他项目分值(包括第46条、第47条规定的分值)累加。所有高考加分项目及分值均不得用于高校不安排分省招生计划的艺术类专业、高水平艺术团、高水平运动队、高校专项计划等招生项目。

篇6:高考加分政策

增加20分投档

应届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考生有下面几类: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受到省级及以上党委、政府表彰者;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

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国家一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和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全国运动会、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世界中学生体育比赛选拔赛获前六名以及参加上述比赛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称号的考生均须经由省教育考试院组织的全省统一认定。

增加10分投档

考生包括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及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籍考生以及烈士子女。

优先录取

退出部队现役的考生,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军人的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三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的子女以及残疾人民警察、因公牺牲人民警察的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的子女报考高校,在与其他考生同等条件下享受优先录取。

上一篇:唐诗之杜甫:春宿左省下一篇:电力技术人员个人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