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2024-08-04

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通用8篇)

篇1: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txt27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船帆;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遇到险运,亦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日期:2010-01-20来源:张雁

建立和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益,促进廉政建设。通过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一些地方采购中出现了贪污、受贿、泄密、拿回扣、开大发票、购进假冒伪劣商品等以权谋私、损公肥私腐败现象,阻碍了政府采购制度的推行,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切实加强对政府采购工作的监督,提高监督效果。

一、强化监督机制,规范运作

一是要实行采购、验收、付款三个环节的分离。采购由政府采购中心组织实施;验收由使用单位(必要时会同采购中心)执行,并签发验收单;由财政部门根据采购合同及验收情况直接将资金拨付给供应商,以分解权力,形成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二是要实行采购管理、实施、监督三种职能的分设。财政部门只负责采购计划审核和采购资金管理,不包揽采购事务;监察、审计、工商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对政府采购工作进行监督,不直接经办采购业务,让管理、实施、监督三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政府采购中心、监督部门分别承担,相互制衡,相互约束。三是要建立和强化三项工作制度。建立内部监督制度,通过政府采购办公会议、民主生活会、内部信息及时通报情况,相互监督;要坚持事前报告与定期报告相结合的制度;重大采购业务要事前报告,让监督部门做到心中有数,主动介入,主动实施监督;要建立干部岗位交流制度,让采购岗位的干部不断摆脱各种关系的羁绊,减少谋私的可能。

二、加强过程监督,跟踪设防

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公开明示

要建立和认真落实采购事务公开制度,做到“六公开”即将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项目、采购过程、采购结果、举报电话(传真)等向社会公开。还可以采取设立举报箱、发送调查问卷、走访等形式征求群众意见。采购公开要做到“公开、具体、实在、全面、”采购前公开采购政策、采购程序、采购项目、举报电话;采购后公开采购过程、采购结果、合同履行情况。公布的情况越具体越能堵塞采购漏洞。实事求是地公开各种数据,决不能糊弄群众、弄虚作假。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公开的都要让其见“阳光”,防止暗箱操作。

四、完善法律法规,依法监督

目前,政府采购领域仅仅只限于一个《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一些地方性政策法规,尚不很完善。应尽快制定出台《政府采购法》、《政府采购监督实施细则》、《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制度》、《对供应商准入政府采购市场管理的规定》、《对政府采购人员从业资格的规定》等一系列相应的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管理监督政府采购行为,保证采购活动的正常、有序运作。

关键词: 监督 建议 政府采购 对策 若干

篇2: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必要时开展民主恳谈或专题询问。

就有关财政资金投入较大、事关全局、事关民生的项目或有争议的项目尝试开展民主恳谈或专题询问,广泛地集思广益,集中民智,使项目安排更加科学合理、符合民意。

(二)加强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保证工程质量。

质量是项目的生命,质量是项目发挥效益的保证。住建、招投标、建筑业管理及项目实施主体单位等相关部门要按各自职责对政府投资项目实施过程进行全程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工程质量。

(三)坚持建管并重,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项目效益。

切实加强建成项目后续管理和使用,特别是民生类工程项目,严格制定和执行运行管护制度,完善和细化项目后续管护办法,落实项目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人,切实加强项目运行管护,充分发挥项目的效益;建立健全项目运行管护监督检查机制,确保政府性投资项目高效管理、有效运行,持久发挥效益。

(四)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

政府重大投资项目交付试用期满后,政府应当进行项目后评价。后评价结果报人大常委会。

篇3: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对政府审计监督的影响

1. 对政府审计监督目标的影响。

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 与原来的模式相比较, 核算中心作为会计记录计量和出具会计报告的单位, 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这样的情况下, 就会作为中间环节, 增加了审计客体。从而就会出现两个审计客体之间责任的不明确, 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责任认定的困难。由于核算中心是集中化办公, 会计人员与单位报账员属于不同的单位, 受条件所限, 在原始凭证记录的事项发生一段时间以后报账员才到核算中心报账, 当时的具体情况也不能完全说明, 这样就缺乏对单位资金使用进行直接、及时的监督, 审计出现问题时, 两个单位容易出现互相推脱的情况。

2. 对政府审计监督方式和方法的影响。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 会计凭证、账簿等档案的保存与原来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 会计电算化给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也有利于审计效率的提升, 但同时, 审计机关原来驾轻就熟的审计方法手段不再完全适用于新的形势, 比如原来审计程序的执行、收集查阅会计资料的方式方法、下达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方式、具体落实的方面等都需要进行调整。

3. 对参与审计人员的影响。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 审计人员对于核算中心提供的会计信息, 要掌握具体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上的差别, 熟悉会计记账电算化的操作规程, 能够进行电算化账套的数据获取和分析。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后, 为了通过核算中心的审核和监督, 单位的一些不合理的支出, 甚至违反财经法纪的行为和事项, 常常会采用种种方法完善相关手续或者干脆用其他单据替换。核算中心审核后, 将不合规定的经济业务合并到单位发生的其他繁杂的业务中去, 给审计人员的在账实相互对应的真实性审核上增加了难度。每个审计单位的会计业务集中发生在核算中心, 审计人员容易对核算中心产生认同感, 造成审核依赖, 影响审计人员的独立判断。这些客观情况, 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监督的应对

1. 明确审计责任的划分。

工作中应首先明确核算中心和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责任:各单位的法人主体和会计主体地位在集中核算制度下没有有改变, 单位的财务仍然由原来的负责人负责, 核算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 财务收支的审批由被审计单位提供。应该明确:一是财务收支的真实性由应被审计单位负责, 资金来源上除单位的正常运转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外, 还有预算单位的收费、罚没、和争取上级单位的补助资金, 核算中心对每个资金的性质来来源不尽然了解, 对于支出的真实与否也主要是根据发票和收据上的凭证记载据以会计估计和判断, 进行发票和票据的真伪查询, 不对真实性探究。二是会计记录、计量、报告的正确性由核算中心负责, 会计资料是否完整, 会计分录的记录是否恰当, 报表是否正确合规应由核算中心负责, 这也是其主要日常业务。三是资金支出的是否符合要求、有关原始凭证的真伪应由核算中心和被审计单位双方负责, 虽然单位负责审批, 但核算中心需要有基本的会计判断, 从真伪性上有初步的鉴别, 行使资金监管的责任。

2. 调整审计重点, 加深审计拓展。

在审计的重点上,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本身就是对财务收支的监督, 但就目前来说, 核算单位的关联单位或其所属的二、三级单位并未完全纳入集中核算的范围, 这些单位与上级单位关系密切, 俗称单位的“尾巴”。集中核算单位往往为了逃避财务监督, 向“尾巴”转移资金、通过“尾巴”进行账务处理, 离开了核算中心的监管范围。审计监督的重点, 应随被审计单位违规手段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着重加强核算中心财务收支监管不利或者未达到处。一是应不局限于核算中心的会计记录, 要让“账实对应”贯穿审计的始终, 对资金, 特别是财政专项资金进行跟踪审计, 必要时实地清查, 彻底清查是否违规挪用、浪费、转移, 促进单位资金使用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合理拓展审计工作把被审计单位、部门的没有集中核算的资金、账户, 这些“尾巴”的财务状况纳入到审计工作中来。

3. 改进审计监督方法, 增强人员素质。

为应对集中核算带来的变化, 保证审计机关科学发展, 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把计算机审计、联网审计与会计电算化结合起来, 提高计算机水平, 有条件的应与核算中心的系统联网。在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上, 应用重点抽样、综合分析等多种审计手段, 减少翻阅纸质档案和手工统计计算的时间和审计劳动强度, 使审计工作更有针对性。二是加强人的建设, 注重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结合集中核算对审计监督的影响, 着重培养审计人员对集中核算的理解能力和观察能力, 做到既懂审计, 又懂集中核算制, 争取在审计方式和方法上有所创新;提高对审计和会计法律法规的理解, 按照《审计法》规范的程序针对集中核算的新方式做出调整, 使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增加审计的执法手段, 强化审计监督职能。

总之,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给政府审计带来了一些便利的条件, 同时也是对传统审计手段的拓展, 在平时的审计工作中, 审计工作者应根据不同的影响, 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政策, 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方法, 更新改进审计工作理念, 这样才能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的作用, 使审计工作不断发展。

篇4: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对策

1.深刻理解法规体系的基础上确定更趋理想的质量监督管理模式

我国建设工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建设工程法律,建设工程行政法规,建设工程部门规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就是我国建设工程领域的基本大法,其中第六章即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其他行政条例与部门规章都是在基本大法的框架范围内制定。而王连昌,张树曦在《行政法学》中将建设工程质量法规分为行政法规和工程技术法规两大类别也不无道理,总的说来,我国法律法规体系自改革开发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也在逐步变化和完善。而5号部令的出台,从工程质量监督机构的监督机构的定位、监督方式、监督内容和程序、监督责任、不良行为的记录管理、监督机构和人员的考核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为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的实际开展提供更充足的法律依据和基本保障。但要深刻理解该部令的含义,完善监督管理的模式则是我们质量监督改革的重点。

首先要在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理解部令5号发布的背景,同时根据目前建筑市场内存在的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带来的约束工程质量水平提高的因素,然后根据这些具体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规律的体制与机制提出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模式。在创建初步的模式框架后,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改善或完善部令对工程质量监督的方式与内容。最后,对釆用的新型模式应逐步摸索,善于总结,对实施的效果和长效性应进行实地的验证,不搞形式,不做一刀切,方能是新的模式实施后能客观有效的发挥作用。

2.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促进工程质量水平的提髙

全面质量管理(简称TQC),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运用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所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管理活动。它是一种科学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与以上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却又不同,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充分满足顾客要求为基准,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以维护建筑工程市场秩序和保障工程质量为主旨,但其管理的机制与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范围内对参建的各方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实施全过程、全方位与全员的质量监督管理即为笔者想阐释的“全面质量管理”。

首先应知道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是影响建设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其利益趋向、项目定位与采购均对工程质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如在设计方案的选择、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选择上,就会尽量压低在工程质量控制上的投入,降低工程质量的保障。所以首先对建设单位的质量行为的控制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同时,对设计质量行为、监理质量行为、施工质量行为等的控制也非常重要,比如在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关键点上,设计单位应考虑相应的质量保证措施以有利于工程质量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再者,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也应严格执行国家规范的要求,按设计意图实施其责任行为,加强过程控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

3.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的程序,明确质量监督工作流程,强化监督效能

近几年,各级政府均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主线,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行政行为、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质量为重点,从解决影响制约发展环境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积极开展行政效能建设和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突出对部分行政执法监督的机关和部门进行重点监督,防治腐败滋生,促进监管效能。同时幵展行政效能建设,是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完善机关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提高工作人员素质,改善机关服务质量,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

笔者认为,规范质量监督工作的程序,明确质量监督工作的流程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5号部令第六条规定对工程项目实施质量监督,应当依照下列程序进行:

(1)受理建设单位办理质量监督手续。

(2)制订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3)对工程实体质量、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质量检测等单位的工程质量行为进行抽查、抽测。

(4)监督工程竣工验收,重点对验收的组织形式、程序等是否符合有关规定进行监督。

(5)形成工程质量监督报告。

(6)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档案。

4.进一步加强住宅分户验收工作的管理

住宅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与农业的商品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与一般商品有许多不同之处,其生产周期长,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多、使用寿命长、经济投入高、又是一次性产品,建成后不可逆转,不能批量生产,每一栋建筑物都是不可重复的。因此住宅工程一直以来就是各级部门监督管理的重点,以往住宅工程执行的是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即验收时以分部分项和检验批为单位进行验收,这种做法存在漏检的可能,住户入住后就会发现这些漏检的问题,住宅是居民购买的最大宗商品,都很重视质量问题,维修、维权的事情经常发生,引起政府对住宅的工程质量越来越重视,强调分户验收,变“抽检”为“全检”。分户验收是指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在工程梭工前,依据审查合格的施工图设计文件以及国家有关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对每户住宅及公共部位进行专项质量检查验收,并出具分户验收合格的活动。住宅工程涉及千家万户,住宅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部分,而要保证住宅分户验收工作的落实,务必对住宅工程复验工作明确要求,制定措施,加强监管,凡分户质量检验不合格的住宅工程,不得进行梭工备案,不得交付使用,同时加大对住宅质量分户验收制度执行情况的抽检力度,对在分户验收中弄虚作假、降低质量标准的,将不合格工程按合格工程验收的,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不良行为记录,情节严重的,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施处罚。进一步落实了落实和强化各方主体的质量责任,使住宅分户验收工作不走形式,以切实保障广大民众的切身利益。

5.开展创优夺杯活动,全面带动工程质量的提升

一般而言,质量水平高,社会影响面大的优质工程,对区域内整体工程质量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如果釆取正面引导、样板引路的管理方法,积极鼓励企业幵展“创优夺杯”活动:一是组织精品工程经验交流和技术观摩活动,学习借鉴外地创优夺杯先进经验;二是引导施工企业釆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材料,实现施工精细化;三是突出工序质量控制,突出事前预控和过程控制,突出细部亮点。从而全面带动工程质量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加强信息技术的更新和监督人员的技术培训

建筑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的日益提升要求监督人员必须及时进行必要的学习与培训,监督机构也必须注重对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以老带新,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认知机会。同时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指导方针,加强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技术管理的提升,从抓学习、抓制度入手,加强教育培训和业务考核,树立监督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依法行政的意识,培养一支“政治过硬、技术权威、作风清廉、把关严格”的监督队伍。

【参考文献】

[1]陈翰文.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探讨[J].经济符理论坛,2005,6(13):13.

篇5: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政府具有其独特的作用。Curien(1989)从政府的态度和作法角度来对法案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进行了分析[1]。Leydesdorff and Etzkowitz(2001)、Etzkowitz(2003)则用三重螺旋理论解释官产学研关系的变化[2,3]。王飞缄和吕海萍等(2003)、游文明和丛曙(2004)、黄开胜和孙友松等(2004)、上海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2007)则结合中国实际对政府在产学研联合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4,5,6,7]。上述研究虽然从不同侧面分析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开放区域中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政府竞争问题很早就引起了经济学家们的注意。斯密(Smith,1776)分析了政府税收对可移动要素和不可移动要素的影响,进而对君主和社会收入的影响[8]。研究政府竞争问题的代表性人物还有蒂布特(Tiebout,1956)、布雷顿(Breton,1996)、Brueckner(2000)、Wagener(2001)、Conley and Konishi(2002)等[9,10,11,12,13]。何梦笔(2001)继承和发展了布雷顿等人的政府竞争理论并对政府竞争理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14]。何梦笔、李扬和冯兴元等(2002)、冯兴元(2001)则应用政府竞争理论研究了中国的现实问题[15,16]。有关政府竞争的研究主要是从税收、公共产品供给和经济增长角度来探讨的,没有深入分析产学研合作中的政府竞争行为及其对产学研合作成效的影响。笔者将政府竞争理论运用到产学研合作中来分析政府行为,提出在产学研合作中应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政策建议。

1 产学研合作中地方政府竞争的动机与内容

1.1 地方政府竞争的主体与动机

地方政府竞争的主体包括各级的政府机构总体、相应的分支机构和其所属的官(职)员。地方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是因为产学研合作一方面与各级政府的职责密切相关,比如科技局、教育局等。此外,由于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而地方政府往往倾向于支持和鼓励产学研合作。各级政府机构参与到产学研合作中的动机包括经济的动机和非经济的动机,这些动机的集中表现就是官员和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前景。当然,我们也不排除个个别政府官员借着产学研合作进行腐败的可能,但这会受到公众和制度框架的一定约束。

1.2 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

地方政府竞争的内容是围绕科技资源而展开,竞争的基本策略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外部争夺科技资源;二是减少内部科技资源向外流动并促进内部科技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具体来说,围绕产学研合作的地方政府竞争包括人才的竞争、优势机构的竞争、资金的竞争、优惠政策的竞争等。比如说,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到本地创业投资,千方百计吸引国内优秀学校和世界500强企业到本地办分支机构。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受到更高一级政府或中央政府的制约,因此向更高一级的政府机构申请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就成为地方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竞争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比如说,一些地方政府围绕着建立产学研试验区和示范基地而进行着各方面的竞争。在863计划、211工程、985工程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项目的竞争中也或多或少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1.3 地方政府竞争的手段

为了达到有效促进产学研合作的目的,地方竞争会充分利用其所能利用和控制的资源来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进行竞争。竞争的手段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本文将主要从地方政府在竞争中所提供的资源角度来进行分类。

1.3.1 制度供给竞争

为更好地吸引优势科技资源并加强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各级地方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产学研合作。比如说,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管理办法,产学研合作发展规划、知识产权保护规定等。有的地方政府还成立了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机构,负责产学研合作的领导和协调。

1.3.2 资金供给竞争

在制定产学研合作的相关制度的同时,地方政府也对产学研合作提供不同类别的资金支持,如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产学研合作的相应补贴,另有一些项目还有税收减免等优惠。

1.3.3 人员服务竞争

人员服务竞争包括政府提供专门的咨询服务、组织协调及对外公关等方面的竞争。比如说,举办各种产学研合作的论坛、帮助向上级部门进行公关、开展区域科技合作等。

1.3.4 其它竞争

其它竞争则涉及到与产学研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诸多方面。其中,产学研合作的基础设施竞争是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说,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交易平台、公共实验平台及其他资源共享平台等。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提供土地优惠、开展科技奖励等也是竞争的一些常用手段。这些方面的竞争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成效。

2 地方政府竞争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2.1 地方政府竞争对产学研合作的有利作用

2.1.1 促进产学研合作相关制度的完善

产学研合作是围绕知识(信息)生产方面的合作。知识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不完全性、不对称性等都会影响市场机制的有效发挥,因而需要政府来弥补市场失灵,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地方政府制定相关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更好地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同时,制度和规则的制定也为政府的行为提供了程序化和可预期的约束,从而有利于政府行为的规范化和透明化。在一个开放的区域中,制度的优势是相对的,因而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会促使产学研合作制度的完善。这是因为如果某地的制度不利于产学研合作,则产学研合作的主体便可能会“退出”该区域而“进入”另一区域。另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竞争也会强化制度学习机制,“好”的制度会很快地引起其他地方政府的关注和学习。

2.1.2 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质量

地方政府的竞争给了每一个地方政府转换职能的动力和压力。地方政府只有进一步转换职能,才可能更好地促进产学研合作,分享产学研合作成果。政府职能的转换也是提高政府服务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转换政府职能的关键在于更好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1.3 降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扩大产学研合作的范围

产学研合作相关制度的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将降低产学研合作的交易成本,强化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并扩大产学研合作的范围。这可表现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开展、产学研合作实体的成立、产学研合作成果的交易等。

2.2 地方政府竞争对产学研合作的不利作用

2.2.1 不利于地区间的科技合作

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可能会采取一些非正当的竞争手段,从而不利于区域间的科技合作。比如说限制内部科技资源向外流动,互相拆台,相互抬扛等。

2.2.2 导致政府越位

政府在对产学研合作的干预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会得到强化,从而造成政府越位,伤害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并容易使市场机制扭曲和滋生官员腐败现象。

2.2.3 使产学研合作流入形式

竞争给地方政府造成压力,在一些情况下,特别是处于竞争不利条件下的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数字上与其他地区相当的产学研合作的成效,便可能强行撮合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使产学研合作流入形式。另一方面,政府的全面介入也会强化市场主体的依赖心理和道德风险,千方百计地想从政府那里得到优惠政府和资金的支持,而并不真正地从事有价值的科技创新和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比如说,某些高科技企业往往只生产普通的商品,而一些企业获得的专利也并无太多的实际意义。

3 规范产学研合作中地方政府竞争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

地方政府竞争行为的规范和产学研合作的成效都与政府职能转换密切相关。特别是在政府对经济的影响还相当强的市场经济转型时期,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转变政府职能要进行相应的机构改革,合并和撤消一些机构,剥离政府的一些职能。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政府职员的素质,转变工作思路、办事作风和工作方式。转变政府职能要与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加强市场中介机构的建设同时进行。

3.2 加强对政府的监督

在产学研合作的有关环节和过程中,政府相对于民众和市场主体而言是一个强势者,政府的行为若不加以有效监督便可能使政府行为无限膨胀,从而为腐败提供温床。加强对政府的监督首先要使政府行为公开和透明,其次要加强新闻媒体的自由度。

3.3 完善专家评审制度

产学研合作往往涉及到高精尖的技术问题,政府官员难免会有顾此失彼、应接不暇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有关的专家在政策制定、项目评审等方面的全面参与。虽然专家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但关键的问题是专家评委的意见要真正地起到作用,而不是屈从于政府官员的意志、看政府官员的脸色行事。同时,对于个别专家基于个人利益而作出不合实际的评审意见也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防范。

3.4 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和机制

市场机制能有效运行就可以减少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过多干预。与产学研密切相关的市场体系包括知识产权市场、高新技术交易市场、高精尖人才市场、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等各类市场。

3.5 加强市场中介机构建设

篇6:消防监督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 派出所;消防监督;保障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1-0208-02

1 消防监督检查概述

消防监督检查是指公安消防机构依法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并依法实施处罚。消防监督检查是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

消防监督检查的形式:对公众聚集场所投入使用前的消防安全检查,对经营单位履行法定消防安全职责的监督和检查;核查违反消防安全的投诉举报;举行大规模群众活动前检查消防安全;基于其他火灾监测的需要。

2 当前基层大队消防监督现状

2.1 消防监督人员数量少,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的现役消防官兵和公安的消防队员,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万分之零点九,而发达国家消防工作人员占其人口的比例超过万分之十,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还不到万分之零点七五,我们的消防警察只占到发达国家中只有十分之一,超过发展中国家的五分之一。广大基层消防大队的监督人员一般是一到三个,作者所在的大队便只有一个大队防火检查人员编制的消防单位的监督人员在从事日常工作,进行监督抽样和消防验收、工程设计审查和验收公众聚集场所火灾危险性以及举行的大型群众性活动前的检查,火灾调查,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我们还必须处理突然各类火灾的任务。由于警力不足,消防队员经常扮演多个角色,不堪重负。

2.2 消防工作任务加剧,消防监督人员在数量上有些不足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扩大的城市规模和社会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火灾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基层消防监督人员不仅必须承担在这方面的监督任务,防火宣传,行政处罚,火灾调查,审查和验收的建设项目和公众聚集场所开业前检查也是每天的日常工作,也负责中期检查活动,并完成更高层次的部署和安排各种指标,工作量非常大,同时基层大队消防监控官员和参谋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完成日常任务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繁重的工作量和消防监督人员在这方面的约束,缺乏有效的监管执行效率的火灾危险,仅能有效地保护的任务的完成数量,但质量不尽如人意。

2.3 监督执法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消防监督人员的短缺,同时,人员的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1)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不强。部分基层中队干部的工作转移到执法工作的第一年,虽然接受专业培训,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培训的效果不理想,使他们不能迅速适应岗位要求。

2)一些执法人员的道德素质低,缺乏专业操守,他们的自限,无法承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的冲击和腐蚀,拜金主义严重或不同程度的出现,享乐主义,为自己的经济利益,贿赂,甚至犯罪。

3)部分基层干部和专业素质和专业素质低,工作作风是不正确的,缺乏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态度,在实际工作敷衍了事,没有发挥领导作用监督和指导,消防监督执法工作。

2.4 监督执法程序不够严谨

随着新《消防法》不断完善,火灾处理程序应该相应作出调整。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消防监督员的一部分习惯于依靠的旧思维,老办法,老经验执法办案,重实体,轻程序,重实战,轻保护,这种现象仍然局部存在。一些消防主管甚至不熟悉消防监督程序,错误适用法律规定的现象,法律文书制作不标准,随意执法,人力资源和关系凌驾于法律之上,不能公平执法公正执法,消防法律、法规在某些方面成为一张纸上的规定,也使消防监督执法已经失去了预期的效果。同时,在火灾的执法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行政干预的问题,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利益考虑问题,往往对一些大型项目未经审计的第一建设,不接受第一次使用,这无疑存在增加的火灾隐患,消防执法监督工作处于被动地位,造成了严重影响消防监督执法权威和说服力。

3 适应变化,顺应形式,建立新的消防监督工作机制

3.1 分清责任,打破旧的监督机制

前提是要创建一个新的监督机制,打破旧的监督机制。旧监测机制几十年的地位,他将监督人员与监督单位绑在一起,一对一管理,消防监督人员,监事作为长期的消防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导致低效的监督,责任不清,职责不明形成依赖消防监督人员,甚至消防工作人员的监督单位主管了解隐患的单位,通过降压,徇私舞弊等现象也解决这些问题,仅仅是为了打破现有的机制。落实责任,要改变旧的监督机制,要注意区分的监督和管理的责任,不再扮演监测单位的消防管理人员,要使监督单位尽到自己的职责,做自己的监督。

3.2 依法治火,以法律作为消防监督的行为规范

依法治火是消防管理,消防验收的一贯原则。给消防责任明确的解释,监督单位的义务和责任更加明确,这就要求消防部门要督促准确适用法律和法规的规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严格执法,以适应新情况。否则,由于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适用法律和法规都不得违反执法程序引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将严重影响消防检查的形象,甚至被检控渎职罪。进一步加强执法,严肃执法纪律,提高执法能力,以适应新变化的重点。

3.3 调整人员,严格考核,提高监督工作效率

消防监督人员的消防检查,思想觉悟,工作态度,专业素质,道德品质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果,责任心将直接影响到消防验收。

3.4 改变机制,加大消防检查的透明度

消防检查,在中国一直由军队执行,这个制度造成的消防检查,经常出现外行领导内行,降低较高的绝对服从命令,而不是科学的决定,没有透明度,影响消防检查的公正性和精度的现象。监督机制的变化,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尽量避免行政命令,而是科学决策,集体讨论,集体决策,增加透明度和吸纳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作出适当的监督和批准的决定。

3.5 加强培训,加强消防安全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了解消防法规,摆脱在过去长期的大包大揽的影响下对监督单位的影响,以改善监测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对本单位的消防监督人员长期依赖。检查消防管理监督单位没有人了解企业的隐患摆在我们面前,是能够检测到的专业素质,要求各单位的防火和消防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因此需要监测单位的消防管理、消防安全人员,提高专业素质,以确保监测单位的消防安全。

3.6 改善消防监督工作的区域化局限和重点城镇的消防规划工作

一个是要加强问责制,当地政府从根本上改善消防安全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采取不同的地方政策要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防火监管要求和当地消防法规,不能盲目的地方保护,必须与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各地的发展相匹配;消防规划和消防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搞好城市消防规划工作,尤其是以人口集中地的任务为重点,政府的消防规划,城市消防规划到总体规划,城市建设,重点小城镇规划工作的全面部署。

4 结论

消防监督理论,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墩而就。需要消防理论、科技工作者和广大消防干警共同努大,在理论研究和监督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不断充实、完善和发展。

消防行政执法部门作为国家消防安全监督管理行政机构,拥有消防监督执法权,其管理行为也涉及到社会诸多方面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新时期、新阶段,特别是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实施以后,消防行政执法部门更要进一步提高消防监督执法水平,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管理服务的新期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标准,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按照科学规律来谋划发展大计,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推进消防工作和部队建设又好又快发展,为社会安全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

环境。

参考文献

[1]王洪宝.消防监督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应采取对策[J].社会广角.

[2]黄为民.浅谈消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如何强化消防监督工作[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

[3]熊军.论消防监督工作的改革和创新[J].武警学院学报,2008,2.

[4]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2008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修订)[M].

[5]中山市公安局.中山市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规定[Z].2008.

[6]深圳市公安局消防支队.深圳市公安局消防支队消防监督管理"三分三定"工作方案[Z].2010.

[7]黄忠.对落实“三分三定”消防监督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EB/OL].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网,http://10.40.48.248/gdxf/,2009,11,20

篇7: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缺乏统一的规范, 配套的法律规范体系不健全。

《政府采购法》至今已实施了7年多, 这部法律出台时过于仓促, 内容上存在着不少有待完善的地方, 而实施条例迟迟未能出台, 致使实际工作中缺失清晰的法律依据和严格的可操作规范准则。政府采购法与招投标法之间也存在一些交错和不够明晰的地方。之后, 规范性的实施细则一直未能出台, 都导致了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缺乏权威科学的审计规范和依据, 造成了依法审计监督依据缺乏的局面。2010年初, 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征求意见稿) 》, 但至今未能颁布实施。

(2)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不健全, 审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监督管理中职能划分不清。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业务杂、涉及面广, 系统的运行客观上需要各个环节的相互配合, 各负其责, 协作履行监督管理职能, 才能确保建立一个有序规范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进而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优势。《政府采购法》中分别对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审计机关、纪检监察机关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责做出了相关的规定, 但对于各监督主体在政府采购中的地位、作用等方面的概念规定相对模糊, 对于负有监督职能的部门的监督重点、方式和方法缺乏操作性, 不够明确。

(二)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工作质量问题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质量是审计监督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然而,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实践中, 仍有诸多因素影响工作质量的保障和提升。

(1)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人员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对审计监督主体人员队伍素质的高要求性。尤其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 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业务中, 仅靠传统审计监督部门的人员及专业知识是决难适应对其开展监督工作的要求。

(2) 审计范围不全面, 审计深度有待提升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审计范围涵盖面是很广泛的。由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深入, 审查内部控制和法制建设;由政府采购流程深入, 审查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由政府采购资金筹集、划拨和使用方面深入, 审查其规范性;从政府采购效益方面入手, 在审计政府采购真实性和合规性基础上, 向效益性审计评价方向拓展。但目前大多数的政府采购审计还局限于对采购活动本身的审计, 审计范围不全面, 审计监督缺乏深度, 忽视对整个政府采购活动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审查。

(3) 实施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难度较大

随着政府采购规模不断扩大, 尤其是基于财政性资金的本质, 客观上需要深入开展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监督。然而, 效益性审计开展面临很多问题。一是缺乏明确规范的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相关效益性审计准则指南, 仅能在遵守已有法律规范的同时, 借鉴国外的经验准则开展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监督工作。二是建立系统有效的效益评价体系需要一个“实践——提升——再实践”逐步完善的过程。三是审计资料收集难度大。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监督建立在充分获取适当的审计证据基础上, 而审计资料的收集难度大恰恰是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的重大难题之一。四是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关于宏观方面的对策建议

(1) 健全政府采购法律规范体系

《政府采购法》只是一部框架性的法律, 至于具体的操作与执行则要依赖实施条例。国务院法制办于2010年初公布《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 (征求意见稿) 》, 至今仍未实施, 导致了政府采购执行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制度规范依据。

(2) 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政府采购管理体制的规范需要从机构设置、职能划分等方面入手。一是要规范政府采购管理机构设置, 对政府采购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进行梳理、整合, 统一规划设置, 实现名称、级别、格局统一性和对等性, 确保采购执行机构相对独立性。二是对政府采购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关系职能进行划分和明确, 严格实行管办分离, 坚持管理与操作分离原则, 各负其责, 做到管理有方、操作有规。三是理顺工程项目政府采购管理机制, 协调好招标投标法和政府采购法的关系, 理顺建设部门、财政部门、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工程政府采购管理工作的关系。

(3) 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构建规范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制度建设方面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等。流程管理方面要强化采购预算审批及其操作性, 强化对供应商竞标监督管理, 坚持采购执行与资金结算分离。尤其要严格按照各环节 (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实施——合同签订——货物验收——资金支付) 要求有序展开政府采购活动。规范政府采购执行程序, 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体制, 构建规范化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 为政府采购审计监督提供一个有序、规范的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客体。

(4) 规范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设置, 明确相关主体监督职责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有序开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审计监督氛围和外部环境。一是规范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设置, 统一设置, 实现名称、级别、格局统一性和对等性, 明确各个主体的监督职责, 从而使政府采购监督制度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 更具有操作性。二是划分各个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监督重点、方式和方法, 协调主体部门之间的职责, 理顺监督管理关系。三是明确各个监督主体在政府采购过程中监管的“切入点”、监督的具体对象、内容和程序等。四是规范综合管理与行业管理的衔接, 形成规范的协作机制。五是在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时, 各监督主体应坚持统一和效能的原则, 减少重复监督, 确保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的顺利开展。

(5) 加强领导, 统一思想, 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审计机关对该项工作的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而其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采购参与主体对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认识、理解和配合。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重要意义, 强化组织领导工作, 从根源上确立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理念, 减少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开展过程中的阻力和不必要的抵触。

(二) 关于微观方面的对策建议

(1) 坚持以人为本, 开发人力资源, 建设高素质的政府采购审计监督人才队伍

政府采购是一项系统工程, 开展采购活动, 不仅要求具备专业的招投标知识, 还必须对市场行情、商品服务特性质量有较为精确的了解。而高质量的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需要高素质的政府采购审计专业人才作为保障。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目标的实现和职能效用的发挥, 人才是关键。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复合型政府采购审计专业人才队伍”。

(2) 深刻认识政府采购风险, 围绕风险环节点, 有的放矢, 开展审计监督

政府采购的风险包括制度风险、封闭风险、方式选择风险、委托代理风险、寻租风险五个部分。深刻认识政府采购风险, 对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开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体系的角度来认识政府采购风险, 不仅有利于从全局把握政府采购风险的生成和类型, 还有利于审计监督围绕风险环节找到有效切入点, 有利于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 有利于采用针对性的审计方法, 有的放矢, 有序展开政府采购审计监督工作。

(3) 明确政府采购审计监督范围, 实施延伸审计, 对政府采购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对政府采购审计监督的审计范围介入而言, 从政府采购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介入, 审查内部控制和法制建设。从政府采购资金筹集、划拨和使用方面介入, 审查其规范性。从政府采购流程介入, 审查招投标过程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从政府采购效益方面入手, 在政府采购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 向效益性审计评价方向拓展。同时, 对于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评价更应关注从政府采购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入手, 而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效益性审计。籍以从多方位、多角度介入政府采购审计监督, 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

(4) 创新审计理念, 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力推审计转型。

想要提高一个审计项目的质量, 降低审计风险, 必须做好审前调查。古人云: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审前调查是审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直接影响审计实施阶段工作质量的好坏。所以必须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 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 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 把审计前调查工作做细、做好。在审计方式上要做到知彼知已, 在审计理念上由财务数据向业务数据审计转变, 从而真正实现新时期的审计转型目标。

(5) 构建政府采购效益性审计评价体系, 逾越效益审计瓶颈, 充分发挥政府采购审计其在公共财政管理中的效用

篇8:对政府采购实施监督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1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

1.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从去年开始,笔者所在监督所每年把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作为食品卫生监督执法的重点工作来抓,成立了以所长为组长,副所长为副组长,食品、公共场所、学校卫生和稽查等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按照省卫生厅的工作计划,每年都制订详细的量化分级管理实施方案,要求科室每月上报工作进度,并将它纳入科室和个人半年及年终工作目标进行考核,加强了食品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2注重宣传,狠抓培训

为了让全社会了解这项制度,2年来,笔者所在监督所把宣传和培训工作当作首要任务来抓,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多途径、多形式地宣传,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体检发证的机会,在发通知和办证的时候向各单位发放量化分级管理的宣传材料。针对不同食品行业,带有一定专业性的报道,又有通俗易懂针对普通老日姓的量化分级管理的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其次是广泛、深入地开展培训,为了让卫生监督员尽快熟悉和掌握这项新的制度,多次举办卫生监督员量化分级管理培训班。并从四平地区各县(市)卫生监督所抽调业务骨干共同参与笔者所在城市A级单位评定工作,既增加了评定工作的公正性又锻炼了监督员对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的认识。

1.3精心组织,稳步推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先选择食堂条件较好、积极性高的学校食堂作为第一批重点实施单位进行推广。对每所学校食堂都确定专门科室和人员负责指导,要求力争创出样板,做出精品。结果参与评定的几家食堂硬件得到了进一步地完备,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地健全,管理得到了进一步地规范,各种标识一目了然,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和法律意识有了明显地提高。最后有两家被评为A级单位。为了总结和推广学校食堂的食品量化分级管理经验,去年笔者所在监督所将数量多、分布广的餐饮业作为第二个重点实施行业,今年将大型食品超市作为新的管理对象,并代表吉林省制定适用于公共场所的评定标准。

1.4严格评审,规范管理

为了确保评审工作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笔者所在监督所将申报程序、评分标准和举报电话在单位的显著位置和网站上进行公示,做到了评审结果随时能够查阅。为了防止暗箱操作,笔者所在监督所专门成立评审专家小组。由于这是一项全新的管理制度,没有现成的经验照抄、照搬,于是对各种标记、制度和申报资料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要求。在评定级别后,严格按照规定的频次实施监督。为了强化对高风险,低信誉度单位的监督,并对一批D级单位进行了集中处罚。

2存在的问题

2.1很多单位基础条件差,与标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一点在个体餐饮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2.2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程序复杂,卫生监督员的工作量大,经营单位有压力。对每一家都要经过许可打分和至少2次的经常性打分,卫生机构内部又要经过几次签字审批,还要公示和授牌,A级终审权定在省级,笔者所在城市B级单位还必须报市级备案等,这一系列限制给推广工作增加了难度。

2.3国务院食品安全的《决定》文件出台后,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受到了影响。量化分级管理必须进行经常性打分,而现在两个环节的食品卫生日常监督管理权不在卫生监督机构,因此,部分卫生监督员对此有顾虑,不敢大胆开展工作。

2.4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进展缓慢,县(市)之间很不平衡,乡镇及以下的量化分级管理工作难度更大。目前,县市级基层卫生监督机构大都仍在按过去老一套模式工作,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工作仍未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推进速度缓慢,影响了卫生监督执法的权威性。

3建议

3.1改进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程序和方法。如:扩大基层(包括监督机构科室)的自主权限,将老的A级单位复审权下放到地市级。

3.2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要使这项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首先必须加大宣传,同时建议省部级卫生监督机构也要定期在媒体上进行宣传,为基层量化分级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3.3进一步加大培训和技术指导力度。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改进,很多监督员对工作不适应,对新知识不能领会,不能将量化分级管理知识应用到工作中去,必须不断加强培训使这项工作日常化。

3.4严把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卫生许可证发放关,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关口前移。

上一篇:外商独资公司投资材料时间及流程下一篇:中公教育专家解读2015国考面试九大测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