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2024-07-10

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通用18篇)

篇1: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一、置换问题

题中有二个未知数,常常把其中一个未知数暂时当作另一个未知数,然后根据已知条件进行假设性的运算。其结果往往与条件不符合,再加以适当的调整,从而求出结果。

例:一个集邮爱好者买了10分和20分的邮票共100张,总值18元8角。这个集邮爱好者买这两种邮票各多少张?

分析:先假定买来的100张邮票全部是20分一张的,那么总值应是20×100=(分),比原来的总值多2000-1880=120(分)。而这个多的120分,是把10分一张的看作是20分一张的,每张多算20-10=10(分),如此可以求出10分一张的有多少张。

列式:(2000-1880)÷(20-10) =120÷10 =12(张)→10分一张的张数

100-12=88(张)→20分一张的张数或是先求出20分一张的张数,再求出10分一张的张数,方法同上,注意总值比原来的总值少。

篇2: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题目中往往有两种分配方案,每种分配方案的结果会出现多(盈)或少(亏)的情况,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盈亏问题(也叫做盈不足问题)。解答这类问题时,应该先将两种分配方案进行比较,求出由于每份数的变化所引起的余数的变化,从中求出参加分配的总份数,然后根据题意,求出被分配物品的数量。

其计算方法是:

当一次有余数,另一次不足时: 每份数=(余数+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有余数时: 总份数=(较大余数-较小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当两次都不足时: 总份数=(较大不足数-较小不足数)÷两次每份数的差

例:学校把一些彩色铅笔分给美术组的同学,如果每人分给五支,则剩下45支,如果每人分给7支,则剩下3支。求美术组有多少同学?彩色铅笔共有几支?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一、一题多用, 尽显习题的训练功能

“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是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目标中重要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之一, 因此, 课本从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开始, 几乎每个练习都安排有一组口算的习题。怎样用好这类习题呢?

也许很多教师只是让学生做一做、写一写得数, 然后校对一下答案就算完事。而我认为这样不能起到口算训练的效果, 也难以达到教学目标中“熟练”的要求。

我在做此类习题的时候, 常常会安排这样的几个层次:

……

1. 全体起立, 每个学生从第一列开始认真报一报每一题的得数, 不比谁报得快, 只比谁报得准。

(学生认真地报答案, 陆续报完并坐下。)

2. 老师找到了那么多认真报得数的学生, 比如××、××, 还想继续找出几个最认真的。起立, 从最后一排往前再报一遍。

(兴许个别学生没报完就坐下了, 从后往前再报一遍可以给予弥补。)

3. 大家都报得非常认真, 老师请两位同学来比赛。

(随意地指题, 让两个学生同时报答案, 几次后分出胜负。可以进行两三组比赛。)

4. 大家都想赢?这样吧, 老师再给你们一次练习的机会, 等会儿我们再比。自己认真地再报一报答案吧。

5. 同桌两人比比看, 看谁有进步?

6. 拿出你的笔, 写上你正确而漂亮的答案。

……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口算的练习都要经过这6小步, 可以视具体情况而灵活应用的。

总之, 一组简单的口算习题, 我们可以多次地、多种方法地使用, 达到口算训练的目的。一年级的学生没有家庭作业, 我们不能指望学生在课后、在家里进行多少口算练习,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课堂上的每一次练习机会。

二、启发思考, 挖掘习题的智力因素

发展学生思维的主阵地在课堂, 主要的依据是教材。同样的教材, 由于教材智力因素挖掘程度的不同, 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一样。对于课本习题同样如此, 帮助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 从而获得不同的收获。

例如课本第92页练习十二的第2题:

当学生做完该题后,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说说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第一组的得数越来越大, 第二组的得数越来越小”。有的学生说:“8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大, 得数也越来越大;7加几, 加上的数越来越小, 得数也越来越小”。还有的学生说:“8加一个数, 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大1, 得数也一个比一个大1;如果加上的数一个比一个小1, 得数也会一个比一个小1”。甚至还有学生有这样的发现:“8加上双数结果还是双数, 8加上单数结果就变成了单数”……

有时, 做完习题后,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 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的发现往往会比我们期待的更多、更精彩。

三、举一反三, 领会习题的内在意义

有些习题虽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 但它却不是以一个新知识点的形式出现的, 教材也没有安排相应的例题教学, 但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却是全新的。例如课本93页练习十二第9题填表:

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表格, 读懂表格也是一个难点。像这样的习题, 就要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其内在的含义。我在处理时, 是这样做的:

……

1. 通过观察、讨论, 正确找到表中的3个数学问题, 并正确解答。

2. 说说自己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有什么体会?

3. 练一练:

说说找到了哪些数学问题?该怎么解答?

4. 比一比, 与刚才的表格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

5. 再练一练:

你又是怎么找到数学问题的呢?怎么解答?

6. 与刚才的表格又有什么不同呢?

……

通过练习, 学生不仅学会了看表格的方法:有时需要横着看, 有时却需要竖着看;还知道完成表格首先要找到问题, 再根据具体的问题, 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用加法, 有时却用减法等等。当然,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我们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类似下面的变式练习:

如此“举一反三”, 学生不仅能正确地解答表格中的问题, 而且还能体会到用表格表示数量关系的简捷与明了, 习题的价值与意义得以进一步提升。

四、强化细究, 体现习题的思维价值

有些习题, 学生真正理解“为什么”是需要“深入加工”的, 需要提供更多的实例进行细究。

例如课本第58页练习七的第4题:

不计算, 在得数比8小的算式后面画“√”。

当学生正确地做完题目, 说清“为什么”后, 我随手写下了“3+5=8”, 并抛出问题:根据你刚才的体会, 你能很快地编出得数比8小的加法算式吗?学生有的减少第一个加数, 编出了2+5、1+5、0+5;有的减少第二个加数, 编出了3+4、3+3、3+2等等;还有的同时减少两个加数, 编出了2+4、2+3等等。接着, 学生根据老师的板书又提炼出了方法:只要让其中一个加数减少, 或者让两个加数同时减少, 就能让得数变小;相反, 就能让得数变大。同样地, 还可以让学生根据“8-2=6”编出得数比6小 (或大) 的减法算式。

如此“细究”, 提高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思维训练机会, 拓展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为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提供了可能。

五、多样呈现, 落实习题的预设目标

有时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 能真正实现习题的目标价值。

例如课本第79页“想想做做”第4题:先估一估是多少, 再数出来。如果像课本那样直接呈现给学生, 学生往往为了追求“准”而舍去了“估”的过程, 直接用数的方法得到答案, 这样就达不到“估一估”的目的, 怎么办呢?我在教学时是这样处理的:

……

1. 投影出示有10个草莓的图片, 数一数有多少个草莓?

2. 投影出示习题中的第一幅图, 只能看一会儿, 要求估一估比10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3. 数一数草莓到底是多少个,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4. 出示习题中的第二幅图, 仍要求只能看一会儿, 估一估比刚才的14个草莓多, 还是少?大约是多少个? (投影出图片让学生观察后, 随即拿走图片)

5. 认真数一数、圈一圈, 看看自己是估多了, 还是估少了。

……

表面上看, 这样的处理与直接出示习题让学生做没有什么分别, 从量化的作业结果来看, 也不会区分出什么优劣。但是这样的处理, 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估”了, 既落实了习题的预设目标, 又培养了学生的数感。由此可见, 习题的呈现方式也不是单一的, 而应是多样化的。

六、渗透孕伏, 品味蕴含的数学思想和解题策略

低年级的数学教师往往会认为数学思想是那么高深莫测, 不会在一年级涉及, 而解决问题的策略到四年级才教学, 低年级没有这部分内容, 所以不用管。其实不然, 在一年级上册, 很多习题中就蕴含了数学思想, 体现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就要求我们在习题教学时, 不能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

例如课本第87页“想想做做”第3题:

当学生做完这三组题后, 让学生比一比每组的两道题, 说说自己做题的体会。学生很容易发现每组的两道题得数是相同的, 而且学生发现, 算下面的题目就是像上面的题目那样“想”的, 例如算9+5, 就可以想9+1+4, 这样能算得又对又快。显然, 学生对于“9+5”转化成“9+1+4”已经有了很真实的体验, 转化的数学思想也就在学生的脑海里发芽了。

一年级的数学知识是简单的, 但可以提炼的数学思想与解题策略却也不少。例如学统计的时候, 就蕴含了分类的思想与列表格的策略;结合小棒图认数, 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画一画图形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运用了画图解决问题的策略;做减法想加法又是互逆思想与倒推思想的渗透……这些都值得我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注意。

篇4: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期中自测题

1.1米=( )厘米 700厘米=( )米

2.一个三角板上有( )个角,其中直角有( )个。

3.2+2+2+2=( )*祝ā。? 6+6=( )*祝ā。?

4.课桌高70( ),一根跳绳长约2( ),语文书的长度大约是23( ),一条跑道长400( ),爸爸身高1( )75( ),一支铅笔长18( )。

5.每朵花上有( )个花瓣,一共有( )个花瓣。

6.正方体有( )个面,每个面上有( )个直角。所以一个正方体的表面一共有( )个直角。

7.数学课本的封面有( )个角,它们都是( )角。

8.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 )上的( )角去比一比。

9.右图一共有( )个角。

二、我能比。(8分)

96-988 33+1565 4823+22

8+3240 60-1535 1443-29

300厘米3米 100厘米5米+50厘米

三、我会判。(10分)

1.一座楼高20厘米。 ( )

2.两个因数都是6,积是12。 ( )

3.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 ( )

4. 5+5=5*? ( )

5.计算6*?要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 )

四、我会算。(17分)

1.我能快速算。

60-20= 74-9= 80+20-70=

36+5= 89+10= 56-9+40=

95-70= 94-40= 35+50-25=

2.我能细心算。

36+27+19= 74-39-26=

41-27+38= 64-27+38=

五、我能行。(8分)

1.我会画。

(1)画一条2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个钝角。

(3)画一个直角。

2.我会量各边的长度是多少。

六、我能解。(32分)

1.衣服原价80元,现价65元。这套衣服便宜了多少元?

2.小丽有故事书36本,小明比小丽多12本,小明有故事书多少本?他们两人一共有多少本?

3.小华走一步大约40厘米,她从教室门口到花坛走了5步 。教室门口到花坛有多少厘米?等于多少米?

4. 如下图,林林跳了25下,比方方多跳17下,红红比林林多跳了19下。算一算,红红跳了多少下?三人一共跳了多少下?

方方 红红 林林

5. 成人票价:5元

学生票价:3元。

他们买门票一共要花多少元?

6.按要求将下面的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该怎样剪?请画出来。

篇5: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带答案

4-1=3(个),8+1-3=6(个)弟弟最多。

2、第二中队有8名男同学,女同学的人数跟男同学同样多,第二中队共有多少名同学?

8+8=16(名) 答:第二中队共有16名同学。

3、大华和小刚每人有10张画片,大华给小刚2张后,小刚比大华多几张?

10-2=8(张) 10+2=12(张) 12-8=4(张)答:小刚比大华多4张。

4、有8个皮球,如果男生每人发一个,就多2个,如果女生每人发一个,就少2个,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

8-2=6(人)答:男生有6人。 8+2=10(人)答:女生有10人。

5、学校举行乒乓球比赛,一共有30人参加,小刚也参加了,他要和每个参加比赛的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30-1=29(次)

6、小红去参加数奥比赛,一共有28人参加,她要和参加比赛的每个人握一次手,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28-1=27(次)

7、小红去参加数奥比赛,一共有45人参加,她要和参加比赛每个人照一张像,一共要照多少张?

45-1=44(张)

8、小明共有18元钱,第一天花了一些钱,第二天花了一些钱,第二天一看还剩下6元钱,问小名两天花了多少钱?

18-6=12(元)

9、教室里有15人,先走了6人,又走了几人,最后只剩下2人,问一共走了多少人?

15-2=13(人)

10、有20个橘子,第一次吃了一些,接着又吃了一些,最后只剩下5个,问一共吃了多少个?

20-5=15(个)

11、张大爷家养了5只白鸭,养灰鸭和白鸭的只数同样多,张大爷家一共养了几只鸭?

篇6: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考试时间:

班级 姓名 分数 一、我会口算(共10分)72-8=  5×9= 36-9=  57+9= 30+70= 76-40= 8×4= 7×5= 70-7=  35+8= 9+44=  5×4= 9×6=  24-7=  3×8= 7×8-20= 4×9+4= 32-20+50= 7-3×2= 二、我会填。(每空一分,共28分)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①一张床长约200()②长颈鹿高约3()③一本语文课本厚约2()④一座楼房高12()⑤小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是6()。

⑥看一场电影的时间是120()。

2.)小丽的身高是83厘米,小兵身高1米,小丽比小兵矮()厘米。

3.)7+7+7+7=()写成乘法算式是()读作();

4.)两个乘数都是8,积是()。

5.)你能用0、3、5 这三张数字卡片组成()个不同的两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它们相差()。

6.)2和7的和是()2个7的和是(),2个7的积是()7.)8.)在〇里填上“﹥”、“﹤”或“=”。

26〇17+18 31﹣8〇3×7 100厘米〇98米  9.)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8×()<60  42>()×6  27>4×()()×5<36 70>9×()()×3<22 三、我会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1分,共5分)1.)4个3列成加法算式是()。

①3+3+3+3 ②4+4+4  ③4×3 2.)明明有3件不同的衬衣,2条颜色不一样的裙子,一共有()种穿法。

①5 ②6 ③3 3.)下列图形中,有二个直角的是()。

4.)下列线中,线段是()。

5.)可以用测量物体长度单位的是()。

①时  ②角  ③分  ④米 四、我会用竖式计算。(每题2分,共12分)90-54=  38+44=  38+59=   60-27-9= 100-(42+19)= 86-(52-28)= 五、我会画我会画(共6分)1.)画一条比5厘长的线段。

2.)在下面分别画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六、我会动脑(每空1分,共9分)1.)观察物体(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小狗看到的是图();

小猴看到的是图();

小羊看到的是图()。

2.)用两种方法表示下面的时刻 七、我会解决问题。(每题5分,共30分)1.)看图列式计算。

2.)一个餐厅有3张8人坐的桌子和1张6人坐的桌子。这个餐厅共要配几把椅子? 3.)买东西 ①电吹风比手表贵多少钱? ②小刚的妈妈带了50元钱,买一个电吹风和一个台灯,钱够吗?还差多少元? ③买一块手表、一个台灯和一个电吹风共需要花多少钱? ④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来,并解决它。

篇7: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从62、27、54、73、38、28、46中选出合适的数填空。

( )+( )=( )+( )=( )+( )

小明给小军18元钱后,两人身上的钱一样多,那么小明比小军多( )元。

同学们做操,从排头数,小军在第28个,从排尾数,小军在第27个,这队同学共有( )个。

( )里最大能填几?

( )-9﹤80 80-( )﹤20+25

30+( )﹤40 26厘米+( )厘米﹤1米

( )米-80米﹤16米 1米-( )厘米﹥12厘米

把10分成( )和( ),这两个数的积最大。

小明家住5楼,小明每上一层楼要1分钟,从1楼到5楼回家共需( )分钟。

小丽得了6朵花,小华得的花比小丽得的多3倍,小华得了( )朵花。

把一根长15米的钢管平均锯成3段,每段长( )米,需要锯( )次。

二年级有三个班,如果从二1班调1个同学到二2 班,两班人数就相等,如果从二2班调1 个同学到二3班,二3 班就比二2班多2人。二1班和二3班比,( )班人多,多( )人。

二、巧算(用简便方法计算)

1、400-29+362-71+38

2、399+299+599+199

三、应用题

二年级2班共有学生43人,比二1班少2人,二3班比二1班多4人,三个班一共有学生多少人?

一筐苹果连筐重30千克,卖出一半苹果后,连筐还重18千克,筐重多少千克?原来苹果重多少千克?

三人量体重,甲乙共重52千克,甲丙共重46千克,乙丙共重48千克,三人各重多少千克?

黑猫钓到15条鱼,白猫钓到5条鱼,花猫钓到7条鱼,黑猫要给白猫和花猫各多少条鱼,三只猫的鱼才同样多?

附答案

一﹑填空。

1、(62)+(38)=(54)+(46)=(27)+(73);

2、36;

3、54;

4、88, 36, 9 , 73 , 95 , 87;

5、5, 5;

6、4;

7、24;

8、5, 4;

9、1, 2;

二﹑巧算。

1、=400+(362+38)-(29+71)

=400+400-100

=700

2、=(400-1)+(300-1)+(600-1)+(200-1)

=400+300+600+200-4

=1496

三、应用题

1、43+2=45(人) 45+4=49(人) 43+45+49=137(人)

2、30-18=12(千克) 18-12=6(千克) 30-6=24(千克)

3、52+46=98(千克) 98-48=50(千克) 50÷2=25(千克)(甲)

52-25=27(千克)(乙) 46-25=21(千克)(丙)

篇8: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思考一:教材展现的情景图告诉我们什么?

仔细阅读教材,教材的情景图是一群孩子用不同形状的工具测量书本的短边,发现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量得的数量不同,初步感悟用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的必要性;二是虽然测量的是不同长度,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量得的数量可能相同,如测书本用了5枚回形针,测铅笔盒用了5把小刀,数量都是5,但是由于回形针与小刀长度不同,还是不能比出两者的长度,由此引起认知冲突,再次感受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接着用同样的立方体测书本与钢笔盒,才分出长短。通过这一过程,形象地让学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接着安排练习,分别用相同的工具(立方体或平面图形)估测不同的物体。然后再出现尺子和1厘米的长度,建立1厘米的表象后,开始用尺子量长度是整厘米的物体。

思考二:有必要让学生体验“用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长度”这个过程吗?

在研究教材的同时,我们来研究一下学情。学生在学习这个内容之前是否对测量一无所知?因为赛课中好几位老师在让学生用不同形状物体测量之前,先说说打算选什么工具来测量,学生回答除了尺子还是尺子。学生已经知道了有现成的工具(尺子)可以用,却硬塞给学生不同的工具测量,他们能否感悟到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况且总是非常勉强地硬拽着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或不规则的物品以及用立体的、平面的图形来进行测量,所谓“强扭的瓜不甜”,这样致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迷茫。再者,学生学过了“比长短”的内容,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笔者认为二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了比物体的长短,应该选用直条形的物品去测量,而不是让学生用圆形的、弧形的、立体的、平面的东西去摆。奥苏贝尔曾说过,教学的关键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也就是要先了解学情,摸准起点,这对于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学生自己已经走到三楼了,为什么还要他们配合你退回到一楼重新再走一次?毕竟不是让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研究“长度单位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呀!

思考三: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什么?

既然学生对测量长度已经有了相对正确的认识,笔者的看法是:这节课的重点应是认识厘米,并建立1厘米的表象。有几位赛课教师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结果基本上都要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体验。如果一节课把过程性目标无限放大,那么知识技能目标如何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都是在知识的探究与技能的形成过程中自然而然渗透的,而不是另起炉灶、独立行事。不过话又说回来,根据教材的安排,这是学年初的第一课时,考虑到此时学生还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心还在假期里飞翔,所以期初第一课时的内容适当减少,把“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单独作为一课时,也未尝不可。

思考四:如何做到教材和学情两者兼顾?

一天的听课,笔者始终在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既尊重教材,又关注学情?也就是让学生体验到必要性并理解“厘米”这个长度单位。为此,我对书本情景图稍作改动,就是让学生用长短不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而不是用不同形状的物品测量。课前每桌下发一些小棒,不同桌学生之间的小棒长度有所不同,同一桌的小棒长度相同。每桌再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棒,用小袋装起来,并设计以下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并形成1厘米的表象。

环节一: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小棒(不同桌学生的小棒长度不一样)量一量书本的短边,反馈时重点提问:为什么书本的短边一样(教师拿几本比一比),结果却不一样?是不是摆错了呢?引导学生发现摆的小棒长度不一样:小棒长一点的摆的根数少一些,小棒短一点的摆的根数多一些。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同样长度的物体用不同长度的工具测量,结果不同。只有小棒的长度相同,测得的结果才会相同。然后用PPT把画面定格在用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短边(即下图的左边书本图)。

接着投影画面出现用另一种长度的5根小棒摆在书本的长边,与前一个画面进行比较(如上图),让学生感受结果相同并不表示长度相等,关键还是所用小棒的长度要统一。然后让学生练习,用一定长度的小棒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教学从两个方面来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用长短不同的小棒作标准去量书本的短边,再让学生感受、比较书本的长边和短边都摆了5根小棒,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体验尺子产生的过程

学生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比较两个物体的长度(这两个物体的长度都比较短,其中一个比一根小棒长一些,另一个比两根小棒短一些),设问:长的物体长多少根小棒,能比出来吗?怎么办?引导学生发现小棒短一点就可以了。学生换成用准备好的1厘米长的小棒去摆,都正好,可以比较出长的比短的多了几根小棒。

然后引导学生第二次动手,用1厘米长的小棒测量练习纸上的物体的长度,提问:为什么现在的结果相同了?接着进一步启发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便吗?你有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把小棒一小段一小段接起来,课件演示连接的过程,形成一把尺子的雏形。向学生介绍:大家想了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古人也是这么想的,用这样的方法发明了很好的工具,你知道是什么吗?课件演示标准的尺子。

[设计意图]设计中让学生用统一的小棒测量物体的长度,使学生经历实物测量的过程体验,贵在检验“测量标准要一致、测量工具要统一”的重要性,从而明白“尺子”产生的必要性,为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作好铺垫。

环节三:认识1厘米

先介绍尺子,然后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在尺子上找1厘米(顺着数倒着数均可),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用手指比划表示1厘米的长度,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再从准备好的图中找出长约1厘米的线(有画成水平的、竖的、斜的、也有大于1厘米的和小于1厘米的),并用尺子验证。接着不用尺子,让学生画一条1厘米长的线(不说线段),同桌比一比谁画得准,再用尺验证。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观察、认识尺子,通过在尺上找、用手比、闭上眼睛想、身边找、图上找、徒手画1厘米的长度等一系列活动,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充分检验1厘米,使学生对1厘米有深刻的认识,逐步建立长度观念,为后续学习几厘米和其他的长度单位奠定基础。

篇9:让二年级上册数学课堂丰富多彩

一、分析总策略

根据课标,教师选择了符合自身实际的教学思路,把注重夯实基础,培养基本技能和突出创新意识,侧重师生互动融合在一起,让教学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每节课的设计都充分围绕师生互动进行,让学生在学中理解,在课堂交流中培养思考能力。

我在每一课中回顾教学——分析得失——查找原因——寻求对策——以利后行,在反思中记录教师教学过程中心得体会,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二、逐单元回顾教学得失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可以用夸张和对比,加深学生的记录。如学生用尺子量厘米和米,让学生用想象与夸张进行对比:如一个人有76米高吗?想象一下三层楼才24米,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改过来,并且在以后的练习中都自己先想像一下再填空,有的比一比量一量再填空。长度单位强调:硬币曲别针每组4样,每次总有个别学生不带学具,这也是个问题,处理练习时学生估测有一定难度,尺子上刻度找1厘米,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了解米尺,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教材中认识线段,要记住线段的特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通过量画线段了解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还可用颜色表示,是线段就红色,不是线段就是绿色打X,让学生看得更清楚。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先让学生通过摆小棒等实践活动,获得对计算方法的直观理解,再让学生把学具操作中感受运用于探索笔算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分别完成从口算到笔算,从不进位、不退位向进位退位的算法发展,教学求比一个数少几的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和讨论,包括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思考方法的迁移,知道用减法解决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实际问题,通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体会到进位加和退位减的方法,在交流中总结出进位加和退位减的规律。

在教笔算中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数位对齐,从个位加减起,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引导者与合作者,让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趣味运动会、掷球游戏、跑步接力赛、口算比赛、填数游戏、奖励水果等活动设计借助美丽画面的呈现,吸引了学生参与,使他们兴趣盎然,从易到难的由浅入深,在设计中发展了思维情感态度,渗透保护大自然的品德教育,把问题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里中体现解题多样化、口算、摆小棒、笔算均可,通过学生自己讲解,互相质问教师引导到改正展示都水到渠成,学生不仅学会了笔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一举两得。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有一定的学习基础,我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分析,畅所欲言的空间,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具有多种选择,择优而用的科学研究态度,同时也照顾到下游学生有限的解题能力,为他们能顺利解题提供一定的帮助。在练习课中采用系列游戏活动,如:小医生门诊,快乐加油站,夺红旗等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又培养他们认真检查,做题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不仅会判断、改错,而且还要说出对的理由和错的原因。只有准确表达出观点才算是真正理解了算理,也就是会说重于会做。

在批阅中,订正单纯计算题同位互批,有错的让错的学生改正过来,还要说出计算过程,也是让其他同学有了一次巩固学习的机会,一举两得。

在应用问题中,学生经历、体验、探索,不仅用脑去学习,而且调动多种感官去体验和感受,教师一没“牵牛”二没“放羊”学生开放性问题创新能力得到有效保证。

应用题的改革大致有两点:1、情景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多彩而丰富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搜集整理信息,并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然后制订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将答案回到实际情景中进行检验。2、对传统应用题进行改造,有的题将原条件进行变动,然后研究结论会有什么变化,有的题原来就多种解,现在不仅仅满足于解题,而且要引导学生用画图和列的方法系统地找出各种解,让学生体验到学数学不是在记数学,背数学、练数学、考数学,而是在做数学,以环保贯穿始终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同时懂得如何珍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保护好地球环境,计算中避免三个数三叠进行连加法连减的竖式加强计算时细心和计算后检查,及时提问,巩固练习,加大训练力度,最大的问题是个别学生解题速度太慢,与计算速度快的学生差距越来越大,教师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注重题目及时纠错练习。

在加减法估算中,掌握整十估算,让学生利用自己思维策略进行,在整理和复习中总结出笔算加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不同点笔算加法(进位、不进位),个位满10向十位进1,笔算减法(不退位、退位)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当10,总结出先加个,再加十,先算第一位,再算第二位,个加个,再加十,同学自己发明口诀并找喜欢口诀、说,授人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长高了这一课,让学生从猜测到动手测量要特别关注和引导。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知道角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创设情境,交警叔叔指挥交通用实物红领巾三角板纸扇时钟演示,感受角,探索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画角从方格图中的顶点画角并做上标记,画直角的练习让学生要画直线和尖角,不要画弯角,选定一个顶点,先画条边,另外那条边与之垂直画出来的直角才有作用。在方格中角最好标上字母让学生好辨认。

第4单元表内乘法(一)这一单元有2-6的乘法口诀,我让学生每天背组口诀,然后进行练习。口诀中按5、2、3、4的规律进行归纳,最后编6的口诀由学生自编,让学生首先是练习熟记口诀,让学生选好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有较多的练习机会,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展数学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情境,同时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口诀从一开始,我就每天教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排口诀如第一天1的口诀,第二天2的口诀,第三天3的口诀,等以此类推,但在后面考试和练习中发现有的学生口诀是一半语文字,一半数学字,有的口诀是省掉部分字如:一一得一,写成一得一,二五一十写成二五十,五五二十五写成五五二五等,要找出部分错题,反复纠正,让学生印象深刻,在乘法初步认识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根据课标提出新的数学理念,对教材资源做了适当的补充与调整,在教学中从连加引入乘法,教无定法,让学生感知过程,感受乘法中的因数、因数积与加法中加数、加数、和、及减法中被减数、减数、差的名称区别了解名称的区别与算式不同后在读作写作和表示的意思再进行区别使学生分清加、减、乘突破学生对乘法意义理解的难点,个别学生出现了3+5=15的错误,也因此而纠正过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间接经历一次知识再创造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思维的灵活性,给学生更多鼓励,欣赏学生成果,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也意识到关注弱势群体不够,在热闹的不举手自发喊出答案的背后,又隐藏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因此我设计有层次性和开改性活动,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如做一做布置完,在检查同时布置练习题,检查到一半时评讲练习题,再布置指导丛书相关练习题,再继续检查,使学生没有空闲,在教跳格子,数轴图时,要圈出数字再打箭号比较好。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放松让学生用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一旦获得成功,将会更有信心,他们也才更加有动力。

教学中采取生活探究——应用,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给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发现每句口诀的含义,并在乘加、乘减中让学生列多样的解题方法,如玉米图三又可列乘加又可列乘减如:4×3-2=10

篇10: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1)4+4+4+4改写成乘法算式是( )。

(2)三角板上最大的那个角是( )角。

(3)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鲜花一样多,一共有27朵,黄花有( )朵。

(4)( )九三十六

(5)( )÷5=6

(6)( )×( )=24

(7)( )÷5=( )

(8)两个因数都是7,积是( )。

(9)被除数是8,商是4,除数是( )。

(10)40里面有( )个5。

二、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6的3倍是18。 ( )

(2)数学课本封面上的直角比课桌面上的直角小。( )

(3)2+3×4=14。 ( )

(4)因为2+2=2×2,所以3+3=3×3。 ( )

(5)钟表上显示3时,时针和分针成直角。 ( )

(6)地图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绘制的。 ( )

(7)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 ( )

(8)计算2×7,14÷7,7×2,14÷2,用的口诀都是“二七十四”。 ( )

(9)求6的4倍是多少?列式是6 × 4。 ( )

(10)86-68=9×2。 ( )

三、选择: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每个2分,共10分)

(1)所有的( )大小都是相等的。

A.角 B.直角 C.锐角

(2)计算5 × 7应想乘法口诀( )。

A.七八五十六 B.五七三十五 C.五五二十五

(3)求8是4的多少倍?列式为( )。

A.8 ÷ 4 B.4 × 8 C.8 × 4

(4)计算64-42÷6时,先算( )。

A.64-42 B.42÷6 C.64÷6

(5) 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 )

A.5+5+5=15 B.5+3=8 C.5×3=15

四、计算。(共18分)

1.直接写得数。(每个1分,共8分)

9×3= 54÷6= 36÷4= 9×7=

15÷3= 4×3= 7×6= 9÷ 9=

2.直接写得数。(每个2分,共6分)

3×6÷9= 45÷5×7= 4×8+3=

3.用竖式计算。(每个2分,共6分)

9×4= 63÷7= 35+46=

五、在( )里填上 “>”、“<”或“=”(每个3分,共12分)。

24÷6( )24÷3 3×6( )2×9

12-4( )28÷4 5×7+7( )42

六、画一画:在□下面的横线上画△,要求△的个数是□的3倍。(4分)

□□

算式为( )

七、应用题。(每题4分,共24分)

1、丽丽每天写8个大字,一个星期能写多少个大字?

2、红、黄、蓝三色气球一样多,一共18个,红气球有多少个?

3、运走一些花盆后,剩下的和运走的一样多。已知运走了36盆,原来有多少盆?

4、有20块糖,平均分给明明和他的4个同学,每人分几块?

5、一本故事书共80页,小红每天读4页,小明每天读的页数是小红的2倍。小明每天读多少页?

篇11: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二、命题出发点: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不同层面学生的认知需求,以激励、呵护二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科学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

三、命题原则: 以检验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关注学生的情情感为主线,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馈于生活;有效收猎学生已有的数学记忆,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出“偏”、“怪”题,努力让不同层面学生的思维均不同程度的发展。

篇12: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一、直接写出得数。(共20分)42+20= 30+29= 83+6= 03= 47=53= 88= 93-7= 96= 53-3+9=67= 18+60= 85= 37-32-5= 83+4=75-3= 87= 38-18+25= 9+57= 34+9=

二、填空。(共16分)

1、50米26米=()米 3米-100厘米=()米32厘米19厘米=()厘米 20米+80米=()米()6=30()8=48()()=187()=42()9=27()()=362、三个小朋友,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进行一次,一共要进行 次比赛。

3、在下面的()里最大能填几?()27()7()65()9 30()4()15 35()45()()154、6个3相加,写成乘法算式是(),这个式子读作()。

5、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支彩笔长约10()。妈妈身高1()62()。教室大约长10()。木床长约2()。

6、在○里填上+、-、或、、=。8○6=48 36○73-37 97○652○2=4 43○67 18○9=9

三、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共10分)

1、5个3相加是多少?正确的列式是()A、5+5+5=15 B、5+3=8 C、53=152、用2、6、0三个数字组成的两位数有()个。A、2 B、4 C、6、3、5+5+5+4,不可以改写成算式()。A、54 B、53+4 C、45-

14、4个好朋友见面互相拥抱一次,共要拥抱()次。A、3次 B、4次 C、6次

5、下列线中,线段是()。① ②③ ④

四、判断:(共5分)

1、9个4相加的和是13。()

2、小强身高大约是137厘米。()

3、角都有一个端点,两条边。()

4、时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5、1条直线长100米。()

五、画一画:(共8分)

1、画一条比10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2、在方格纸上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钝角。

六、计算。(共20分)

1、用竖式计算。(12分)67+32= 46+28+23=96-54= 82-37-12=

2、列式计算:(共8分)(1)5个7相加得多少?(2)两个加数都是18,和是多少?(3)一个乘数6,另一个乘数是4,积是多少?(4)比6个9的和多15的数是多少?

七、用数学。(共18分)

1、每辆小客车最多可以坐9人,4辆小客车最多能坐多少人?答:4辆小客车最多能坐()人。

2、水果店上午运来48箱水果,下午运来37箱。①一天共运来多少箱水果?答:一天共运来()箱水果。②卖出56箱,还剩下多少箱?答:还剩下()箱。

3、学校有女老师43人,男老师比女老师少27人,学校一共有老师多少人?答:学校一共有老师()人。

4、一个茶壶32元,一个茶杯4元。①买8个茶杯和1个茶壶一共要用多少钱?答:买8个茶杯和1个茶壶一共要用()元钱。②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答案:

一、直接写出得数。(共20分)62、59、30、0、28、15、64、20、54、59、42、78、40、0、28、32、56、45、66、21二、填空。(共16分)

1、24米、2米、13厘米、100米、5、6、29或36、6、3、66或492、3次比赛。3、4、20、8、44、5、3、4、4、24、63=18读作:6乘3等于18;36=18读作:3乘6等于18。

5、10厘米、1米62厘米、10米、2米。

6、在○里填上+、-、或、、=。、=、、+或、、-。

三、1、C、2、B、3、A、4、C、5、④

四、1、2、3、、4、、5、五、画一画:(共8分)

1、画一条8厘米的线段。

2、直角要有角标。

六、1、67+32=99 46+28+23=9796-54=42 82-37-12=332、(1)57=35(2)18+18=36(3)64=24(4)69+15=69

七、1、94=36(人)

2、①48+37=85(箱)②85-56=29(箱)

3、43-27+43=59(人)

篇13: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一、以学生为中心载体, 构建积极主动学习的对话环境

相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二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却比一年级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学习习惯好些。 要实践课堂对话互动模式, 授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构建一定的以学生为中心载体的对话环境, 使学生在对话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进行沟通与交流, 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能力发展的目的。在授课教师构建课堂对话环境时, 应该充分注重学生主体作用, 紧密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 让学生充分解放天性, 进而更好地融入课堂对话教学。 比如, 在进行“100以内混合运算”的课程学习中, 授课教师可以在学生对教材了解的情况下, 将学生进行分小组合作, 再对授课教师所提数学运算进行分析和讨论, 让学生在自由讨论过程中得到最终的运算结果, 并且研究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进行运算, 最后再由授课教师对运算方法进行总结。 授课教师通过合理构建对话环境, 让学生敢于沟通和交流, 进而为有效进行对话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引导对话顺利开展, 加强对话教学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对话教学, 最重要的是使得对话的双方在情感和心灵上引起共鸣, 进而使得双方互通思维。 然而, 在实际教学实践中, 因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年龄偏小, 在自我思维形成的过程中仍旧不够完善, 所以授课教师应该通过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对话。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授课教师应该将对话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实现更深层次的对话, 从而落实对话教学应用。

比如, 学生A有4件不同颜色不同款式的短袖上衣, 有4件不同款式的裙子, 如果1件短袖上衣搭配1件裙子为一种穿法, 请问学生A一共可以有几种穿法? 有学生给出的解题思路为:先选择短袖上衣, 1件短袖上衣能够分别搭配4条裙子, 每件短袖上衣都能搭配4条裙子, 所以就有4×4=16, 就有16种穿法。 也有学生给出了这样的解题思路: 先选裙子, 1件裙子能够分别搭配4件短袖上衣, 每件裙子都能搭配4件短袖上衣, 那么4+4+4+4=16, 就有16种穿法。

所以, 授课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这样的提问方式, 不仅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 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 而且所选的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促进课堂对话教学的实现。

三、利用课堂提问对学生对话进行引导, 促进对话教学的开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培养是授课教师在日常备课过程中非常值得重视的问题, 也成为数学授课教师的一项重点研究工作。 通过课堂上教师提问环节, 引导学生就问题开展对话与讨论, 其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对提问的分析和解答过程中促进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开展,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对话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动态交替对话中合理转换。

比如, 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关于“角的初步认识以及生活应用” 中, 授课教师可在课堂开始时先向学生提出此类问题:“什么是角? 角有哪些种类? 生活中都能在什么地方看到角? ”首先给学生确定一个探究学习的目标, 带着目标翻阅教材, 再根据所提的这些问题展开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探讨。 在此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以适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对话, 在对话中再找寻新的问题, 诸如:“角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又与什么无关? ”从这些问题的讨论中, 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教材所要求的知识点, 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对话探讨,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有利于学生活学活用于日常生活。

综上所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模式越来越收到重视, 并且成为众多数学教师所提倡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这对于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地开展学习和进行思维等具有极大的推动意义。 所以, 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更应该将教材所要求的学科内容与学生个人自身特点进行有机结合, 创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思考的良好对话环境, 进而引导学生和其他载体之间开展积极对话, 促进学生通过对话教学过程牢固掌握教材知识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最终达到对话教学有效实践的目的。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 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随之进行改革和创新, 逐渐侧重于以学生的主体, 强调在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作用。特别是对活泼好动的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更具有重要意义。对话教学是实现学生教学过程中主体作用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话教学的方式, 增进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进而形成积极向上、活跃的学习气氛, 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晓燕.小学数学课堂对话式教学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0:67.

篇14: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教学目标]

1.经历5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知道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熟记5的乘法口诀,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2.在编制、记忆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逐步培养观察、推理、分析的能力。

3.体会学习乘法口诀的意义,感受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

经历5的乘法口诀编制过程,熟记5的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理解5的乘法口诀的意义。

[教具准备]课件、题卡。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谈话

孩子们,每天上课之前我们都进行口算练习,看到你们表现得那么出色,老师也想和你们比一比?谁敢和老师进行一下PK。

2.师生比赛

口算:

3+3+3+3+3= 9+9+9+9= 7+7+7+7+7= 8+8+8=

6+6+6+6+6= 6+7+8= 7+8+9=

师:老师完胜呢!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结果吗?那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秘密武器,你们知道是什么吗?

师:没错,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3.出示情境

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什么吗?(福娃)

师:老师去商场购物,看到这些福娃很不错,老师想买一些。如果我买2盒,会有几个福娃?能用算式表示吗?

师:5?也就是表示2个5。(出示点子图)那么5?就等于10。

师:买3盒呢?会有几个福娃?4盒?5盒?10盒呢?算式怎样表示?

二、探究建模

1.观察后你发现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那你们有没有发现这些算式都是和谁有关?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5的乘法口诀”。(补充课题)

2.编制口诀

师:既然我们要学习的是口诀,那什么是口诀呢?看来很多同学都有一定的了解了,对!口诀就是让我们便于记忆,能很快帮助我们算出乘法得数的口令。熟记口诀,我们就不用每次算乘法时还用加法或看点子图来计算了。有谁知道关于5的乘法口诀的吗?

师:真厉害!你刚才第一句说的什么?

你知道“一五得五”说的是这里的哪个算式吗?(板书:一五得五)

这里的“一”和“五”指的是?“得五”的意思是?

师:在编制口诀时,通常我们会把两个乘数中较小的数放在口诀前面。那5?=10和2?=10,编制口诀的话,前两个字是?3?和5?呢?(师板书:二五、三五)

师:如果让你们来编制剩下的口诀,你觉得自己能编制出来吗?

哦!信心满满,那我们赶紧来试试吧。翻开课本52页,请补充完整例1。

3.记口诀

师:大家自读5的乘法口诀,你们发现了一些规律了吗?

师:同学们的发现还真不少,口诀的特点基本都说到了,可以看出同学们这节课都学得很认真,但老师还得强调一点:当积是整十时,直呼出几十,积是十几或几十几的,要按数的读法读出来。

师:现在同桌之间比一比,谁能先记住5的乘法口诀。同位互记口诀,展示评价。

4.师生对口诀

师:都背得挺熟练的,那接下来我们进行对口诀,现在我们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来比赛,我说口诀的前半句,你们来说积,看哪一组反应最快,声音最响亮。

三、巩固练习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那口诀有什么用啊?

师:好,那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会不会用5的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

1.P53第5题。

2.P53第2题。

3.P52第2题。

四、回顾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1.背5的乘法口诀给爸爸妈妈听。

2.和家长对口诀。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1?=5 一五得五 5?=5

2?=10 二五一十 5?=10

3?=15 三五十五 5?=15

4?=20 四五二十 5?=20

5?=25 五五二十五

篇15: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配对求和

【知识要点】

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他从小就很聪明,在他8岁的时候,老师给班上同学出了一道题:

1+2+3+4+……+99+100=?

小高斯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答案:5050.小高斯是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的呢?原来,他用了一种巧妙的方法—配对求和。

例题1、计算:

练习1、计算:

例题2、计算:

练习2、计算:

例题3、计算:

练习3、(2)

例题4、计算:

练习4、计算:

例题5、有一堆木材叠堆在一起,一共是10层,第1层有16根,第2层有17根,……下面每层都比上层多一根这堆木材共有多少根?

练习5、(1)某学校体育馆的北区共有30排座位,呈梯形,第1排有10个座位,第2排有11个座位,…….这个体育馆北区共有多少个座位?

(2)

有一串数,第一个数是10,以后每个数比前一个数大5,最后一个数是90,这串数字连加的和是多少?

例题6、小红读一本长篇小说,第一天读了30页,从第二天起,每天读的页数都比前一天多4页,最后一天读了70页,刚好读完.问:这本小说共有多少页?

练习6、小美看书,第一天看了5页,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看2页,最后一天看了25页,小美这些天中一共看了多少页?

例题7、在下图中,每个最小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边长是1根火柴棍。问:

(1)

最大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整个图形由多少根火柴棍摆成?

练习7、有一列数按如下规律排列:4、8、12、16······这列数中前30个数的和是多少?

【课堂练习】

1、3+7+11+···+43+472、1000-81-11-82-12-83-13-84-14-85-15-86-16-87-17-88-18-89-193、100-98+96-94+92-90+···+8-6+4-24、(1+3+5+7+···+999)-(2+4+6+8+···+998)

5、小王练习毛笔字,第一天写了8个大字,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写3个,小王30天一共写了多少个毛笔字?

篇16: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9×7=

44-8=

72+8=

7×6-30=

4×6=

7×8=

6×9=

5×9+9=

67-30=

2×9=

54-7=

6×4+20=

8+67=

40+36=

8+24=

9×8-8=

二、填空。(20分)

1.笔算两位数加减法注意()对起,从()算起.2.38与25的和是(), 差是()

3.每个角都有()顶点,()厘米=1米, 25厘米-4厘米=()厘米.4.()四十二

五()四十五

六()五十四

左图里有()个角, 有()个直角, 用“¬”表示出来,在图中加一条线段, 使它成为四个直角.5.

6.第二条线段是第一条线段的()倍

7.一个茶杯高16(),小明身高1()24()

8.左图一共有()条线段.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1.是一个角.()

2.5×9和9×5都可以用口诀“五九四十五”计算.()3.小明比小红高5米.()4.6×8读作8乘6.()5.9×6比5×9多1个

()

四、按要求填空。(8分)

1. 在()里填上“米”或“厘米”.(4分)

一根跳绳长2()

一枝钢笔长14()

一根铁钉长6()

一幢楼房高16()2.不计算在得数比50小的式子后面的括号里打“√”.(4分)

14+36()

32+21()

76-18()

68-17()

23+12()

72-25()

五、量一量, 画一画.1.先估计, 再量一量.估计()厘米

量()厘米

2.画一条是下面线段3倍的线段.3.画出两个对称图形.估计()厘米

量()厘米

六、观察长方形,从正面看到画“○”从右边看到画“√”,从左边看到画“×”.(4分)

七、猜一猜.(6分)三人参加象棋比赛, 分别得了第一、第二、第三名, 连一连

八、笔算下列各题.(10分)28+36= 73-29= 48-23+37= 97-28-36=

九、调查本班学生家用电器情况, 填入下表, 在根据多少涂色表示.(8分)

根据统计结果你想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十、列式计算.(10分)1.2.

3.5个

4.□,有几条线段?(2分)()○()=()

十一、解决问题.(11分)1.奶奶家有25只大鸡, 小鸡比大鸡多36只, 小鸡有多少只?(2分)

2.花园里有红花8朵, 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3倍,蓝花的朵数是红花的2倍,黄花和蓝花各有多少朵?(3分)

3.一个□有4个直角, 8个□有多少个直角?(2分)

篇17: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3.一个食指宽约(),小朋友的两只手臂打开的长度约()。

4.鸡蛋比鸭蛋多8个,也可以说鸭蛋比鸡蛋()。

5.用直角和锐角拼出的一定是()角。

6.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法计算比较简便。

7.3×7=21 读作()。

8.看一看,这支铅笔长()厘米。

9.联系生活,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火柴棒长4()高16()二、判断(12分)1.对的打“√”,错的打“×”(4分)(1)用 这样的一张纸能折出直角。()(2)桌子上的直角比书上的直角大。()(3)5×2=10表示2个5相加,或5个2相加。

()(4)这是一条线段。

()2.下面的图形中,哪些是角?是的打“√”,不是的打“×”。(4分)()()()()3.连一连(4分)直角 钝角 锐角 三、看图填空(每小题3分,共6分)(1)加法算式:

乘法算式:

或(2)每组画5个○,画3组。

乘法算式:

或 四、画一画(每小题3分,共6分)1.画一个直角,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3分)2.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3分)五、计算(48分)1.口算(共20分)35+40= 53—9= 42—0= 78—4= 8+64= 90—7= 17+53= 17+13= 29-10= 22+37= 15+20= 54-50= 66—3+9= 52—(6+34)= 55+30+4= 43-30-8= 2.在○里填上“>”、“<”或“=”。(共6分)42—8○35 45○82—25 1米—30厘米○70厘米 72+9○83 79○94—16 14厘米+86厘米○1米 3.笔算下面各题。(共22分)65—37= 80—23= 45+38= 36+47—29= 95—28—19= 48+25+17= 81—(33+26)= 六、解决问题(共14分)1.有56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多15只,白兔有多少只?(3分)2.一卷铁丝长76米,第一次用去24米,第二次比第一次多用27米。(7分)(1)第二次用了多少米?(2)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 有7人毕业了,又新增加了15人。

学校合唱队原来 有64人。

篇18:二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答案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保安队长个人先进事迹报告、年总总结下一篇:描述雨的好词好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