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2024-08-03

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共9篇)

篇1: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振兴。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日趋严重,从我县近几年批捕起诉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看,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加。三年来共办理批捕起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30件32人,同比上升5%;二是暴力型犯罪案件占很大比例。这些案件中有抢劫、强奸、伤害、杀人等重大犯罪22件24人,占75%,其中尤以抢劫发案最多,次为强奸;三是犯罪低龄化趋势明显。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14—16周岁的共14人,占未成年人犯罪人数32人的44%;四是犯罪人员身份上,在校学生8人,农民或无业人员24人,适龄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成为未成年人犯罪者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以上数字分析可以看出,未成年人犯罪活动已成为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与此相对应,预防减少和遏制青少年犯罪已刻不容缓。下面,笔者就如何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略谈管见: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其所生存的社会环境。好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预防青少年违法

犯罪,必须着力抓好整个社会风气整治这一重大复杂的基础性工程,对此,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领导社会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进一步加大精神文明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各级教育部门、宣传、青年团、妇联会、居委会要与法制宣传部门全力配合,引导人们尤其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防止和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的滋生蔓延。同时,要积极培育和完善文化市场,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精神食粮。倡导开展格调高雅、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整顿、净化,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对那些制造、销售、贩卖、传播淫秽及内容不健康的音像、书刊等物品的工厂、摊点、门市、录像厅、网吧要坚决予以取缔,狠狠打击,绝不手软,防止和杜绝“文化垃圾”的传播,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使青少年在高尚、文明、昂扬向上、健康有序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加强青少年在校教育,构筑良好的青少年人生行为规范体系

青少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同时由于学校教育的渐进性、规范性、科学性相对于家庭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优

势,可以说一个人的人生观形成过程,就是学校教育过程的再现。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教育,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出发点,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主义接班人。青少年学生身心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世界观尚未定型,自我保护、辨别是非、抵抗侵袭能力较差,可塑性极大。因此,在贯以始终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同时,更应着重对其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要坚持开拓创新,深入调研,采取得力措施,要全面贯彻义务教育法,确保每个适龄儿童、青少年都能及时接受学校教育。一是要树立尊重知识、尊重教育的思想。接受义务教育是青少年最基本的权利之一,任何家庭、单位或个人都必须想方设法予以全力保障而不能以任何理由剥夺或变相剥夺之。二是对因贫、因病或因居住环境等造成的适龄青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以及全社会各个层面都要给予关注,继续拓展“希望工程”、慈善捐赠救助、群团组织支持等渠道予以解决,做到不让一个青少年辍学。三是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要加强对在校学生的管理。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可能存在的歧视差生、放弃对违规学生教育甚至为过分追求学生队伍整齐划一而开除违规学生的做法,代之以根据后进学生不同的情况,分类教育引导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在强化校内管理的同时,把教育管理工作向校外延伸,与家

庭配合,严密掌握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以外的“第三空间”活动状况,及时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落实教管措施。不让一个在校学生退学或荒废学业,坚决筑牢青少年步入社会的第一道防线。要不断拓展层面,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法,聘请法制校长、法律工作者,定期授课,以案释法,使青少年学生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切实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其法制观念。使他们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敢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并勇于同社会丑恶现象、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加强青少年犯罪处理工作,强化挽救措施

司法机关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中,要始终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工作方针,在工作中着重体现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要突出抓好犯罪预防,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多种宣传媒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定期深入到学校开展法制宣传,配合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结合具体案例,开办青少年法庭,让青少年参加庭审旁听,以此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办理青少年犯罪案件时,要慎之又慎,专人办理。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既要重视对那些罪刑较严重者予以严肃处理,及时打击,更要注重对失足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和挽救。根据其身心发育特点,加强引导和依法规范,动员各方力量在案前、案中、案后加强协助

教育和接茬教育工作,促其加强自身主观世界的改造,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同时,还要适时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和制定对策,积极开展“维权岗”活动,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四、更新家庭养教观念,改进教育方法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影响着青少年子女思想认识、性格、情感、意志、道德、信念、人生观的逐步形成。因此,家长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并积极改进教育方法,创造和谐家庭环境,宽严相济,以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人生观、高度的法律意识教育、引导青少年子女健康成长。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更新父母对子女的养教观念,坚决防止过分溺爱或“家法”相加等极端作风,充分认识父母与子女之间在亲权上的隶属与在人格上平等的关系,针对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特点,对子女尽心爱护、悉心教育。要经常保持与子女之间的感情思想交流,做他们的好朋友,留心他们的一言一行,关系他们的思想认识、学业进展、言行举止、社会交往,及时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释之以法,坚持不懈地做沟通、引导工作。坚决摈弃动辄打骂体罚等粗俗作风,竭力防止在青少年幼小心灵上烙下不良印象或造成创伤,为青少年撑

起一片健康成长的蔚蓝晴空,引导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抵御不良影响的渗透、侵蚀。

五、强化自我约束,增强个体免疫能力

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黄金时代,重要阶段。随着未成年人的不断成长,其认识和思维能力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这个环节,社会、家庭、学校都要加强管理,培养其珍惜自我的思想意识,进而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政治理论、思想品德、法律知识。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保持健康心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较强的法制观念,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明是非、辨美丑、识善恶,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外界因素的干扰腐蚀侵袭,增强免疫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要慎重交友,经常向父母和老师汇报社交情况,加强沟通与了解,将自己的行为置于父母和老师的关爱监督之下。要修炼品行、磨炼意志,坚持勤俭节约,反对浪费。要关心爱护同学,珍惜荣誉,反对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要强化管束,做到不该看得,坚决不看;不该动的,坚决不动;不该去的,坚决不去。只要青少年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警、自律,就必定能从根本上预防、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篇2: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一个严重而复杂的社会问题,预防、制止、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大局的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第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青少年工作。各级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必须充分认识做好青少年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认真调查研究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积极探索和制定新时期预防和遏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措施和方法,规范和落实社会各部门在综合治理中的地位,发挥具体作用,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真正做到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第二、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建议各级党政机关成立专门负责抓预防青少年(青少年)违法犯罪、保护青少年(青少年)、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等工作的机构。同时要求各级公安机关成立相应机构负责抓这项工作,明确和统一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

同时要充分发挥公安信息系统的作用,把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信息、青少年违法犯罪信息及帮教信息纳入计算机管理,加强信息研究,找出工作规律。要以社区警务为平台,社区民警在日常管理中注意发现和收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信息,对排查出有违法犯罪形迹的青少年,主动协助有关部门做好深入细致的矫治帮教工作。同时,多形式地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第三、发挥专门机关的职能作用,严厉打击各种刑事违法犯罪活动。公安机关在同青少年违法犯罪斗争中居首要地位,对发生的各类刑事案件要快侦快破,并依法予以惩处,决不让其兴风作浪,形成气候,危害社会。对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严

重犯罪分子,该严惩的一定要严惩,要充分发挥法律的震慑作用,警钟鸣,这对那些有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收敛其不良行为也有促进作用。监狱、劳改,劳教部门、工读学校、看守所要根据青少年的性格、心理特点、案件性质做好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感化、挽救、改造工作,使他们感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增强改恶从善、悔过自新的决心,从而自觉接受改造,重新做人,早日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第四、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会同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文化市场、网吧、美容美发、按摩店等休闲娱乐场所的清理整顿工作,遏制丑恶现象的蔓延扩散,不断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要从重从快打击危害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对现行案件的侦查破案力度,严厉打击那些教唆、胁迫青少年犯罪和引诱、强迫青少年犯罪的犯罪分子。

第五、强化教育工作,净化社会环境。家长要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切实做好家庭管理教育工作,不仅要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而且要为他们提供精神食粮,教会他们如何做人,用正确教育方式管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学校要切实转变单纯追求升学率的观念,树立教书育人的新观念,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全面发展,能正确分辩真、善、美、假、恶、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与学生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沟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教育;学校要成立青少年活动组织,积极开展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各种娱乐活动,使之对学习、生活充满信心,要改变不良的教育方法,针对突出的问题做好启发诱导工作;严禁教师打骂体罚学生,对有劣迹的青少年不能采取“推出门”的做法,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确保青少年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对父母离异及无父母照顾的青少年,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更多的关心;各有关职能部门要

加强社会管理,对封建迷信、邪教、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坚决清除,特别是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对引诱和唆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要严厉打击,预防和遏制各种诱发违法犯罪的不良因素,努力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六、加强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在学校要充分发挥公安民警兼职法制副校长的作用。要进一步提高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水平,规范兼职法制副校长的工作,明确其对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周边地区治安管理以及矫治帮教的工作职责。定期上法制课,对青少年进行学法、知法、守法教育。法制副校长要把有问题的学生纳入重点帮扶视线,协助学校建立矫治帮教领导小组,指导学校开展矫治帮教工作。此外,要结合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为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采取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化、教育及地政的手段进行综合治理。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一定狠下决心,坚持不懈地抓出成效,抓出成果。

篇3: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家庭因素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 父母是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培养, 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 而有些家庭模式, 例如, 过分宠溺、简单粗暴、气氛异常、经济贫困等家庭都有可能使子女形成不良的个性, 从而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二、社会因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促进社会全民进步的同时, 也使得一些崇拜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比较消极的生活方式的出现。于是,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对社会风气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比如, 染色馒头、着色芝麻、注水牛羊肉等等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每一个环节无不存在着道德滑坡、违法乱纪现象, 而这些“丑陋”的存在确实影响着青少年幼小的心灵。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 促使我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 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当前的文化市场中,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文化娱乐制品充斥了大量的迷信、暴力、色情等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内容, 也使得对于社会了解不大清楚的一些青少年产生了诸多消极的影响。

三、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教育体制中却也存在着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少学校还是热衷于应试教育、追求升学率, 而忽视德育教育, 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脱节, 盲目地超越、拔高, 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 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现厌学、辍学的现象, 从而过早地进入社会, 为青少年走上违法道路提供了可能。作为学校主体之一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其“言传身教”有时也极大地伤害了学生的心理, 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再有就是有些学校本身存在问题, 与家长沟通不及时、不顺畅, 有了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无法对学生的不良“苗头”进行有效抑制, 导致不良习气不断蔓延, 从而陷入犯罪的漩涡。

四、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少年不断的犯罪, 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青少年本身的素质不够坚强, 此时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生理的不断发育的阶段, 各个方面都还不成熟, 辨别是非, 区分良莠和抵制外界影响的能力、自控能力都较弱, 自我保护、自我防范的意识还不强, 更加容易走上歧途, 走向犯罪的深渊。找出问题存在的根源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有效防治。首先强调家庭, 家庭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基石, 青少年父母在为子女创设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的同时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补充更多的知识, 不断增强自身作为一名监护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尤其是在法律以及德育方面知识的学习, 并且家长要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等行为, 以良好的状态来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其次强调社会, 社会是保障, 国家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营造一个清新、干净、文明的活动环境、生存空间。三是要发挥学校育人的作用, 培养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在教育中, 一要针对青少年的思想情况和表现实际, 安排专门时间, 加强对理想、道德、爱国主义, 社会主义的教育;二是在各门类学科教学环节中, 加强德育渗透;三要教育青少年遵守国家法纪和社会公德、规范, 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 进一步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四要注意遵循青少年的心理特点, 道德认识发展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 循序渐进;五要对已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 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矫正。最后突出“法”的权威, 有关的政法部门要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 对于可能危害到青少年成长的犯罪要严厉打击, 对于已经犯罪的青少年要对其做好改造工作。严厉打击不法犯罪的现象, 使社会得到维护与稳定, 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篇4: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关键词:职业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和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国内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积极加大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本文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利用学校特有的优势和教育者的特殊作用,联合家庭、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法制、青春期教育,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二、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2001年至2015年,我国福建省相关机关共逮捕了233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其中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为505人,是该省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黄某某仅仅因父亲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等案例都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据有效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提升了68%,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还存在上升趋势,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较快,五年中增长了接近70%。在暴力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下,现阶段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较多的暴力行为。

其次,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暴力程度不断加深;而主要的犯罪形式为团体犯罪等。

三、 青少年人犯罪与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一)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缺乏法制观念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法律知识以及违法犯罪行为产生深刻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并灭有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缺乏法制观念教育将导致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不仅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反而失去法制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忽视法制的功能及作用,也不利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1]。

(二)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更没有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程度,对课程的深度以及内容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效率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无法应用这些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保护自己。

(三)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学为主,而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通常不是法律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需要首先进行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较低,导致学生也无法有效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造成学生法制课程学习效率低下,职业学校法制教学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无法对青少年犯罪起到预防作用。

(四) 学校社会家庭未形成合力。现阶段,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法制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家庭法制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以及家长没有进行有效的联合,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引导,也没有共同应用法律知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2]。家庭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忽视是导致青少年忽视法律知识重要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四、 职业学校预防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薄弱,而在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功能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法制课堂,然而在提升法制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仅要广泛的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还应当将培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作为教学的中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针对各种犯罪现象,应用法律知识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 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在提升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渐构建专业化的法制知识,将法律知识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例如,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会计法、税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讲解,应用多个经济犯罪的实例,促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形成法律意识[4]。同时还应当促使教材内容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相结合,法律知识应由浅入深、系统性的向学生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应提升法治教学规范性,提升学生对法制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 加强法制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积极加强职业学校法制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聘用专用的法律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构建并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为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以及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教学实效性,可以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真实的案例介绍给学生,随着案情的发展,学生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并在案例当中对法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 形成青少年犯罪防控的社会合力。现阶段,我国在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为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构建健全的法制教育体系做努力。学校方面在积极构建健全而系统的法制教学系统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监督并引导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而社会方面,应利用传媒等工具,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传播[5]。从而促使我国逐渐形成青少年犯罪防控的社会合力,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五、結论

综上所述,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逐渐增多,这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同时青少年犯罪还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安定,不利于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的研究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少年的法制意识,为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昆山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万红. 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以昆明F社区为例[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No.13304:117-128.

[2] 姚建龙. 转型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控制——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为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2014,No.38004:63-73.

[3] 徐忠. 试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学校教育的预防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8-72.

[4] 吉朝珑.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No.13302:45-50.

篇5: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教学目标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通过课前的提问导入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我国除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之外,另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是:

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c.保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法

D.民法通则

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

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

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

年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浙江省少管所调查表明,大部分因杀人而进少管所的少年犯的业余爱好是看武打录像、武侠小说和玩电子游戏,最羡慕的人就是武艺高强的武侠英雄。他们认为,打架时动刀子让对方流血便是英雄的表现。而许多犯偷盗罪的少年犯最向往的则是做一个有钱人。一位少年犯说家里父母很宠他,每月给他的零花钱有上千元,但和社会上一些人出入歌厅挥金如土的”潇洒”样相比,他觉得自己仍很寒酸,于是便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一起去偷。

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年份 犯罪比例 以1987年为100 备注: 1987年 1991年 1997年 13.6/万 21.9/万 30/万 100% 161% 220%另:未成年人

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

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能否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直接关系到革命前辈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的大问题。因此,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和保护,但是我们通过前面的讨论知道,在当今社会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我国现行的法律又不足以充分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所以,制定关于保护青少年的专门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

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作用。典型例题

四川省成都市某镇的经济状况不差,但每到开学之际,总会出现学生流失现象。这年秋季开学后,又有6个该上初三的学生没有到学校上课。学校先后出动数十人次给家长及学生本人做动员工作却毫无效果。为孩子们的前途忧心忡忡的学校再三考虑,将这6名学生家长推上被告席,请求法院判令这些家长承担让孩子接受教育的责任,并缴清拖欠的书本费和杂费。

阅读以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

为了解决资料中所反映的问题我国颁布了哪些相关法律?分析与解答:

为了考察学生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这一教学重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语言组织与表达的能力,设立此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

材料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和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种违法犯罪事

件时有发生,迫切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国家给予特殊关注。事实证明也只有法律才能切实保障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

为了打击一切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保障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国先后颁布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这两部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小结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作业结合本课内容,组织学生到当地法院的少年法庭进行旁听,或者到当地的拘留所、少管所参观,观看违法人员的改造情况,让违法人员讲述他们的违法经历,即所谓的“污点教育”。分析这些违法人员违法的

篇6: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教案

授课时间:2014年12月4日 授课地点:五年级教室

授课内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授课教师:罗佳林

参加人:五年级全体学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逐步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自觉性,使自己健康地成长起来。

二、教学过程:

1.出示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

图片:“三缺一,凑个手”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图片:地摊“游戏”莫伸向孩子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2.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10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

三、揭示主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据公安部调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

未成年人犯罪人数绝对值增加,近几年每年查获15万。比1986年增加1倍

不仅犯罪率上升,而且出现年龄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从这方面来说,也必须加强立法,约束青少年的行为。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第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板书)

此项原则的意义:就是国家、社会和家庭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防止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发生,救济、恢复已经被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板书)

人格在法律上指能够作为权利和义务主体的资格。内容包括人的姓名、人身、荣誉和肖像等。人格尊严受到新生是公民做人的起码权利。宪法规定?quot;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尤其重要。不尊重人格尊严,就谈不上保护。

第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板书)

各项保护措施都要适应未成年人特殊的年龄、生理、心理特征,才能有效。第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简称教育原则。(板书)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们;而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加强自我保护,勇敢地同侵犯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做斗争,达到保护的目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篇7:减少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查报告

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只有积极深入地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才能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促进国家的未来建设。据统计,当前我国14-25岁的青少年在社会总人口所占的比例大约是25 %。在我们**县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大约占所有犯罪人数的8%左右,每年审理的未成年被告人达百余人。因此我们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深入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特点、发展趋势及预防工作。

一、青少年犯罪原因

(一)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

14-18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具有其特殊的心理与生理特点,这一阶断处于正在发育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已渐渐完善,而心理发育尚不成熟。从青少年的心理变化来看,一方面:求知欲增强,交往需要增加,有虚荣心,喜欢刺激,富于幻想,易接受暗示,模仿力强,有好胜心,易于冲动,有较强的独立意向,希望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去行事,认识问题往往较直观、片面,缺乏成年人所具备的分析、判断、辨别能力。这种身心发展的不平衡,使青少年抵抗外部环境的干扰能力显得相当脆弱,一旦遇到外界不良因素刺激,很容易作出越轨的举动。另一方面,一些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缺乏自制力,也极易采用非法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县某校一起聚众斗殴案中,两位男生仅仅因为餐桌上的一名话引起口角,便各自纠集一大帮人摆场子,打群架,造成了恶劣影响,甚至其中一位被告人因为持械造成三人轻微伤而被判有期徒刑,自此失去了自由。我们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常因遇到一些因法律意识淡薄,而走向犯罪的未成年被告人。例如去年的一个案件,几名在校初中生因为上网玩游戏缺钱,从而想到找人“扒”钱用,于是几人预谋商量后,晚上在路上对行人采取威胁、恐吓并实施殴打,从路人处劫得手机和几百元现金,在庭审中这几名被告人都不认为找他人要钱是犯罪行为。我国刑法规定,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的期徒刑,而且抢劫犯罪是没有数额限定的,不因为你不懂法而不受法律追究,最终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不等的有期徒刑。

(二)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个性生活、成长的第一空间,是他们最早接触的“小社会”。家庭在青少年心目中的位置,应该是最为重要的。父母代表社会对子女的教化也是最为深刻的,一些家教及家训会影响子女的一生,甚至有的还世代相传。相关调查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在家庭这一环境中能否健康发展,与家长对家庭的责任感、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引导,与其自身性格和言行举止有着密切的联系。若父母对家庭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对子女的态度适当,教育、引导得当,自身性格,言行举止良好,家庭内的凝聚力,亲和力增强,正面影响加大,子女实施不道德行为,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很小。相反,子女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就大。

诸多的家庭因素导致了青少年的不良成长。表现为:一是家庭破裂。近年来,随着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失和、失教家庭逐渐增多。在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单亲家庭的占15%。二是父母素质偏低,亲子沟通不足。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见识面狭窄,又不积极主动学习,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与长辈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导致孩子在他律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引导。三是家庭教育观发生偏差,教育方式方法不对。一些家长存在“树大自然直”等观念,忙于生计,长期外出打工,从而疏忽了对孩子的教育。在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父母外出打工的占50%。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动则打骂、训斥,使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有的父母对子女娇生惯养、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骄纵霸道等性格。他们中一些人因而养成了不良性格,形成了不良的意识和行为习惯,凡事总是先考虑自己,从个人角度出发,不达目的的不罢休。因此为了达到个人目的,满足自身的需要,他们可以不择手段,甚至以身试法。我们在审理案件过程中曾遇到这样一个案列:这是一起未满15周岁的未成年人叶某杀母案。

我们还发现一些家长对子女的管教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自觉与不自觉地放弃了对子女的管教义务。对子女身上的错误和缺点,或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或是蜻蜓点水,关心帮助、沟通不够。生活在疏于管教家庭中的子女,因得不到父母及时而悉心的管教,生终由小错而大错,直至违法犯罪。下面也是我们审理过的一起真实的案例:17岁少女溺婴案。这起案件值得我们大家反思,我们认为家庭也是有一定责任的,如果家长在平时多与子女沟通交流,多关心过问一下子女的生活,或者能及时发现子女的异常,可能悲剧就不会发生。

(三)学校教育的偏差

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的偏差,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现在一些学校一味追求高升学率,教师平时很少注重对学生道德、法律方面的教育。许多学校所开设的法律课程往往被文化课所挤压、侵占,成了摆设,甚至很多学校并未开设法律课程,使得在校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制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个别未成年人因此不知法、不守法,极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如前面所讲到的几名在校初中生抢劫的案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法造成的。另外,有些教师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缺乏耐心,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辍学流入社会。而社会的复杂性大大的提高了这些辍学学生犯罪的危险性。所以,我们认为,学校要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使他们今后能成为守法的公民。特别是对于犯过小错误的学生更应注重教育而不应将他们过早地推向社会,从而推卸学校老师所应承担的责任。

(四)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社会资源配置方式和流向的转变以及社会成员能力和机遇的不同,使得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对社会资源的`拥有和职业安排的差异加大,社会贫富进一步加剧,使青少年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盲目地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念和心理需求,转化为青少年潜在的消极因素,成为犯罪意念的“恶性肿瘤”;加之一些社会不良青年对其的污染,使他们掉入“偷、摸、扒、抢”的旋涡,既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处于受教育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其思想行为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最为直接。当前,文化领域中的糟粕和不健康因素泛滥成灾,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让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容易失去自控能力,严重侵害了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使一些学生盲目仿效,进而腐化堕落,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如我们审理过的一起强案中的被告人张某案发时正在上高中,在暑假期间因看了黄色光碟后产生了性犯罪的想法,后对邻居家的女童下手,并实施了犯罪行为,最后也是被判处了徒刑,这不仅影响其求学,更是在自己的人生上刻下了抹不去的污点。另外,我们遇到过有些孩子盲目追求物质享受,从而走向极端的案例。如未成年的被告人徐某拐儿童案。还如,有的青少年家庭条件一般看到周围的人都用苹果手机而羡慕不已,后来趁人不备到偷偷拿朋友的手机,他岂不知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构成盗窃罪的(目前**盗窃罪的追诉标准是元,一部苹果手机一般价格在4000元左右)。

二、青少年犯罪的特点

青少年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犯罪,由于青少年的年幼,身心不成熟,其生理、心理都与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别。青少年犯罪有以下的特征:

(1)犯罪类型集中。以简单暴力犯罪和侵犯财产犯罪为主。其中又以暴力犯罪为重。这和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发展尚不成熟,又正处于血气方刚之时有很大的关系。综合**地区近三年来的未成年人犯罪统计数据来看,暴力犯罪占所有案件的59%,其中,以聚众斗殴犯罪和寻衅滋事犯罪为重,分别占总数的26%和23.2%,而侵犯财产犯罪所占比例达35%。

(2)具有盲目性与突发性。突发性是指青少年犯罪在事先往往没有明显的动机会明确的作案目标,没有预谋和准备阶段,常常是在某种偶然事件的诱发和特定情境的刺激下突然、临时起意,或因一句话,一件小事发生口角,感情一时冲动,顿生犯罪念头并立即实施,即所谓头脑一热,感情一时冲动,说干就干,根本不考虑行为的后果。在我们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占最大比例的聚众斗殴犯罪均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便发生了斗殴。而故意伤害等其他暴力犯罪的也仅仅是因为被告人的一时气愤引发。在侵犯财产犯罪中,大部分涉案人是一时见钱眼开,均为临时起意,没有预谋。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主观恶性相对较小,也易于教育矫正,故在我们在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一般情况下能适用非监禁刑(不削夺人生自由),也都是尽量适用非监禁刑。

(3)文化素质偏低,从我院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的文化程度上看,文盲占0.2%,小学文化占12.7%,初中文化占70.9%,高中文化占15.45%。大专文化占0.68%。由此可见,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初中生所占比例最大。这是因为初中生文化程度低,文化修养素质差,不仅使他们容易为外界不良因素引诱,价值观念容易被扭曲,而且也使他们法制观念淡薄,自制能力差。而文化程度越高,接受的教育越多,人的思想就会越成熟,犯罪几率也就相对比较小。

三、青少年犯罪的预防

(一)强化家庭的监管力度

我们知道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细胞,是人生活的起点,对未成年人来说其生活的第一场所,学习的第一所学校就是家庭,家庭对人的个性特征、心理特征的形成,道德情操的陶治有重要影响作用。为人父母者,应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注意自己举止文明,以身作则。做为家长首先就要增强法律意识,行的端做得正,才能引导孩子遵纪守法、堂堂正正做人。未成年人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和形成,不仅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教育、更需要家长严格、科学的管理。但无论是正面的鼓励、引导,还是反面的批评、限制,都必须掌握一个度,必须掌握科学的方法。鼓励过分和批评无度都不能起到应有的、预期的效果,反而会使得其反。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既要注重对孩子的智力和能力的教育,也要注重对孩子道德、生理、心理、法律知识的教育。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密切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并予以正确引导,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那么,做为家长如何才能让孩子远离犯罪、健康快乐成长呢?首先要培养孩子要爱学习。通过学习提高人的素质,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过得充实,所谓“无事而生非”。很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未成年人,都是因为不爱学习、不爱读书、不求上进,天天觉得无事可做,于是就想歪点子,动歪脑筋,偷鸡摸狗,坑蒙拐骗,打架斗殴。当然,这里的学习除了文化课之外,也包括科技知识、法律知识等,只要对人的成长发展有益的,我们都可以让孩子去学。二要注意孩子的小节,严格要求,养成好习惯。许多未成年人犯罪都是因为过早涉足社会,结交了一些不法分子,在一起称兄道弟,是非不分,胆大妄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要让孩子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慎重,要让孩子学会如何“择友”,尤其是与社会人员交往时要注意,千万不要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要让他们牢记古人的忠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三要让孩子适度使用网络,要远离黑网吧。我们在办案中发现网吧已经成为青少年犯罪,特别是中学生犯罪的重要发生地。主要表现在,受网络游戏内容的渲染,青少年盲目模仿,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计后果,一些痴迷于网吧的青少年,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诱惑,很容易产生违法犯罪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另外,长期泡在网吧的青少年比较熟悉网吧的环境和出入人员的情况,于是选择网吧为作案地点,将出入网吧的人员作为实施犯罪的对象。在审判实践中有些未成年被告人,如果他不是去了不应该去的象网吧这样的地方,他就不会沉迷于网络游戏,也就不会发生后来抢劫他人钱财这样事情。四、要强孩子对犯罪的自我防范意识和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地方能去,什么地方不能去,遇到事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增强辩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要让孩子管好自己的手、脚和眼,不该去的地方不去,如网吧、游戏室、舞厅等;不该伸手时不伸手;不该看的不看,如低级趣味的报刊、录像等就不能看。

(二)强化学校教育管理力度

许多青少年尤其是在校的学生之所以会触犯法律甚至受到刑罚的处罚,很大程度上与学校、教师的法律道德心理教育、管理力度不够有关。学校应当全面开展法律课程的建设,保质保量上好法律课程,让青少年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学校也可以与公检法机关合作,形成法制教育联动,定期邀请资深法官、检察官、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进校园,立足工作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以案讲法、专题教育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提高学生学法用法水平。同时,学校和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的评价要以鼓励为主,完善学校考核考评工作的指标体系,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正确引导帮助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同时,学校要改善教育内容,加强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教育、人生观的教育。另外学校也可以与司法机关、家长建立“三角力”框架。以学校为平台,定期开展三方会议,为学校如何更好的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献计献策,为家长如何更好的管教孩子,更好的与孩子沟通,成为孩子的好朋友与家长们倾心交流,为未成年人构建一个和睦的家庭环境,安全的学习环境,温暖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建全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防控机制

构建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的防控机制,需要公、检、法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投入,形成多方合力,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公安机关应加大对教唆青少年犯罪的教唆犯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净化学校周边环境,整治社会不良场所。检察机关应注重对微罪免予起诉的青少年的教育挽救力度,预防他们再犯。审判机关则针对已经起诉的少年,构建审教一体化机制,对涉少犯罪案件推行专业化审理,使法官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好教育、感化、挽救工作,减少重新犯罪率。同时要加强法律宣传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类型比较集中的寻衅滋事和聚众斗殴等犯罪的宣传力度。针对学校,发动群众,通过图片展板、电视台播放典型案例、法制讲坛等各种形式向青少年展示犯罪的构成及犯罪后果,以达到预防、震慑目的。

(四)社会其它力量预防

篇8:预防和减少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

通过对近四年汉阴县发生的案件情况分析, 青少年犯罪案件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 从犯罪身份来看, 未完成义务教育辍学在家的学生居多

经过统计, 在72件123人青少年犯罪中, 涉及此类学生案件52案101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2%和82%。

(二) 从犯罪性质看, 以侵犯财产的盗窃、抢劫犯罪最为突出

许多涉案青少年贪吃享乐, 从小摸到小偷开始, 进而滑向犯罪的深渊。近四年来, 共受理青少年犯罪72案123人, 其中涉及财产的盗窃和抢劫共51案80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和总人数的71%和65%。

(三) 从犯罪形式上看, 两人以上共同犯罪增多

辍学青少年无所事是, 浪迹街道, 三五成群, 拉帮结派进网吧、录像厅, 观看不健康影片。通过对近四年的青少年犯罪进行统计分析, 共同犯罪有40案86人, 分别占青少年犯罪总件数和总人数的55%和60%。

(四) 从作案手段上看, 手段不断成熟, 具有反侦查能力

有些青少年作案手段达到职能化、成熟化。在作案前多次踩点、跟踪、摸底, 然后周密策划, 选择时机, 准备作案工具。作案后又毁灭现场, 销匿证据, 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

(五) 从文化程度上看, 文化程度偏低

以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最多, 占88%, 社会危害严重。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 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不良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一是各种宣染色情、暴力等不健康内容的书籍、网络、音像资料充斥市场, 污染社会;二是对管制刀具等控制不严, 造成青少年可随意购买;三是法制宣传不力, 实践中司法部门虽然也积极开展“送法下乡、送法上门、送法进校”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活动, 但力度不强, 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

(二) 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教育不当, 会使青少年的心灵形成障碍, 导致不正确的人生观,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家庭教育匮乏, 造成子女法律意识淡漠;二是单亲家庭和父母外出务工等给青少年心灵造成伤害;三是家庭经济条件差, 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造成一些青少年去偷、去抢;四是父母对孩子教育失当, 过分严厉容易伤害其自尊心, 过分溺爱容易导致其道德欠缺;五是父母不能很好履行监护义务, 对子女关心不够, 使子女孤独、自卑、怨恨、狂妄, 走上犯罪道路。

(三) 学校教育体制原因

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 但是农村边远山区学校热衷于应试教育, 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了对孩子的道德、法制教育。对一些学习差的学生动辄就是批评辱骂, 变相体罚, 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灵心, 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 丧失人生目标追求, 走上犯罪道路。

(四) 心理、生理因素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阶段, 辨别是非、区分良莠和抵御外界影响的能力差, 自控力弱, 容易冲动狂妄, 在一定内外因素的作用下, 容易产生突发性犯罪故意, 或实施犯罪。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一) 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与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经济差、父母离异、外出务工、不当的教育方法等是孩子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应通过合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是父母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二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三是培养青少年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四是加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教育, 从而达到趋利避害远离犯罪的目的。

(二) 净化社会环境,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不良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重要原因, 应从以下方面解决:一是公安、工商等加大对网吧的监管, 规范网吧经营, 构建绿色上网空间;二是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增强社会责任感,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三是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创造条件,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为青少年提供倾诉心声、情绪宣泄、心理疏导的场所。

(三) 建立长效预防机制, 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司法机关应联合其他部门成立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领导小组。根据青少年特点, 针对性地开展帮教工作, 坚持以教育为主, 依法从轻或免予处罚。社区应不定期地邀请法官、检察官以案说法, 并通过录音、录相等途径尽可能扩大社区家庭的参与率, 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以及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 营造良好的社会、家庭氛围, 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守法意识。

(四) 改变传统教育方法, 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一是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坚持德才兼备, 既重教书更重育人, 引导其全面健康发展;二是重视法制教育, 从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通过模拟法庭等方式宣传法律知识, 使其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三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注重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律意识。

(五) 明确责任主体, 为无业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社区应加强辍学青少年归档统计和管理工作, 劳动保障部门应通过发放宣传手册、举办业务能力培训等手段, 增强辍学少年的的法律意识, 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 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对不能就业又无生活来源的外地青少年, 应列为重点联系对象, 给予教育、帮助和监管, 公安、民政等部门应积极与其来源地联系, 帮助他们返回家乡, 预防其走上犯罪道路。

总之, 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只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摘要:近几年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 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工作,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汉阴县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积极探索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措施, 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预防机制,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侯宇清.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与控制策略[J].法制博览, 2013, (03) .

篇9:浅析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

自身预防

“青少年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御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伤害”。青少年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才能增强抵御犯罪感染的能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家庭预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青少年成长的基础,是人生的第一课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家长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要加强学习,严于律己,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加强自身修养,做青少年心目中的标准;杜绝一些不良嗜好、恶习,做好榜样。

2家长要采取科学、合理、适当的教育方法。要因势利导,言传身教相一致,掌握好批评和表扬的场合和分寸,避免子女的逆反心理,使青少年自觉服从家长的批评和教育。

3家长还要与学校、社会搞好配合、加强相互之间的沟通,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学校预防

学校,是青少年接受培养教育,努力学习成才的阵地,学校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教育程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学校要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牢牢把握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政治倾向和道德水准。德育教育只要方法得当,常抓不懈,就会使青少年利用榜样的力量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腐蚀,达到预防违法犯罪的目的;其次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的目的,要因人因材施教,要注重“双差生”转化教育,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成长。

2学校要深入开展法制教育。青少年最明显的缺陷是法律知识欠缺,即使违法犯罪了,有的还全然不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法制课纳入教学计划,并配置法律院校毕业的专职法律老师,不定期地分析学生的思想表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他们交流,有针对性地搞好法制教育,逐步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

3加强青春期教育和心理矫治。主要应把握好以下几点:首先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教育,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其次进行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偏差及时进行教育矫治,对症下药;最后进行青春期理想道德教育,注重培养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一代青少年。

4搞好校园治安整治。定期分析学校内外的治安状况,对影响学校教育和管理的门店、书刊、音像、商业摊点等,要积极联系有关部门共同整治,对扰乱校园秩序、流氓滋事和危害师生人身安全的不法分子要依法查处。

社会预防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不是一个家庭、一所学校的事情,而是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是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求社会各界协调配合,群防群治,共同做好预防工作。

1广泛开展社会教育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公安、司法、街道、村委会等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司法部门可以选派业务精通、法律知识渊博的骨干定期去学校做法制宣传教育,送法进校,开展“警校共建”、“院校共建”活动,达到预防犯罪,减少犯罪的目的。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模拟法庭,参加公审公判大会,收听收看一些法制宣传节目。

2继续抓好普法宣传,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司法、教育、共青团、先锋队、妇联等单位和部门要结合实际,组织举办展览会、报告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宣传;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做好预防和挽救工作;更要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加大打击力度,决不手软,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3深入开展扫黄打非活动,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应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方面要求工商、文化、公安机关要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文化市场的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带有黄、赌、毒加强公共娱乐场所管理;文化宣传部门要利用媒体对腐朽落后的文化公开曝光,揭穿其伪科学的真正面目;教育科技部门要加强高新技术的管理,防止和减少高档次的网络犯罪,让青少年健康轻松上网,避免黄色网站和不良网站的侵害。另一方面要求宣传部门积极倡导“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方针,多为青少年补充有助于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和充实有利于成长的精神食粮。

上一篇:太极拳开班仪式讲话稿下一篇:姑娘你在哪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