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笔记随笔

2024-05-28

北京笔记随笔(共11篇)

篇1:北京笔记随笔

在北京四

01

华灯初上的京城,不同于白日,绚丽多彩的霓虹灯提醒你,泱泱古都,汇聚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追梦人,年轻而有活力。各种时髦的文化活动,每天层出不穷,看演出,也许能够更接近它。

陈小建议看话剧《恋爱的犀牛》,在大麦网预订了票。这出剧由孟京辉执导,廖一梅编剧,搬上舞台,一直演到今天。

我对话剧的认识停留在上学时读过的《雷雨》,莎士比亚的剧本,知道它对演员的素质要求极高,很考验台词功底。最近一档热火的《声临其境》节目中,见识到一部分话剧演员对各种人物语言的处理、掌控能力,令我对演出期待万分。

演出场地在东直门外的蜂巢剧场三楼,地方不大,晚7:30的一场。我和小周6:50到时,门外已是人海,一眼望去,平均年龄应该不到30岁,顿觉不合时宜的尴尬。陈小安慰:没事儿,你们俩平均年龄更小。

检票口的姑娘在对旁边一带着俩孩子的爸爸说:这个不适合孩子看。小周人高马大,没人注意他,他自我解嘲:恋爱宝典啊,我们俩一个看太晚,一个又嫌早。

剧场是简陋的工业风,水泥的地面和墙,舞台并不大,三面用塑料薄膜围着,两张木床,一张在地上,一张吊在半空,几张木椅,一架貌似跑步机作用的铁床。

观众席满满当当,大概都是游客或者像我一样第一次走进剧场的人,大家的眼神里透露出的都是好奇。被告知演出时长1小时45分,关闭闪光灯和声音,不要拍摄,尊重原创,尊重演出人员。

一切与想象中相去不远,除了每幕剧中间的搞笑桥段。当年被称为“先锋戏剧”,有它的独到之处。经典的台词和表达的观点,在近20 年后的今天,仍能接受,不觉得老朽过时。能成为经典的,一定具有超前的意识或思想。

男主人公马路,不同于马景涛的声嘶力竭,几乎是字字泣血地对着女主明明喊出:

“如果中世纪,我可以去作一个骑士,把你的名字写上每一座被征服的城池。如果在沙漠中,我会流尽最后一滴鲜血去滋润你干裂的嘴唇。

如果我是天文学家,有一颗星星叫明明;

如果我是诗人,所有的声音只为你歌唱;

如果我是法官,你的好恶是我最高的法则;

如果我是神父,再没有比你更好的天堂;

如果我是哨兵,你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的口令;

如果我是西楚霸王,我会带着你临阵脱逃任由人们耻笑;

如果我是杀人如麻的强盗,他们会乞求你来让我俯首帖耳。

可我什么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的人,我能为你做什么呢?“

“你是我温暖的手套,冰冷的啤酒,带着太阳光气息的衬衫,日复一日的梦想。

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渴望已久的晴天,你是我猝不及防的暴雨。

你永远不知道,你是我赖以生存的空气,你是我难以忍受的饥饿。

你永远不知道,我的爱人,

你也许永远不会知道……”

我羞于承认,人到中年的自己,被这样激烈的感情感动了。剧中的马路是个偏执的男孩子,有些羞涩,与周围的人不太一样,总玩不到一起去。他固执地坚持自己的喜欢,无论女孩子明明怎么对他。这样的偏执,是坚持吧?这样的感情是爱吧?求而不得的一份无望的爱,使他崩溃,不愿妥协,不愿屈从,伤害别人,更伤害了自己。

他写诗,日思夜想,要把最美的字眼献给她:

“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自惭形秽

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绝望万分

一切路口的警察亮起绿灯让你顺利通行

一切正确的指南针向我标示你存在的方位

你是不留痕迹的风,

你是掠过我身体的风

你是不露行踪的风,

你是无处不在的风。。。。。。

我是多么爱你啊,明明。”

原谅一个蹩脚观众的语无伦次吧!话剧给人的冲击力直观、巨大,你亲眼见到,演员在雨水里摸爬滚打,眼圈通红,背后透湿,你忘记年龄、身份、场所,你被饱含深情的倾诉深深打动,真的是必然的。

我无法准确说出好与不好,对我这样的门外客,看得进,有触动,愿意回味,瞥见平常生活之外的世界,就是收获吧。小周跟舅舅谈论剧情,背诵的台词比我记得准确、记得多,也许在他看来,话剧只是现场版的电影。

陈小带着娘亲去梨园看京剧。说观众大都是外国人,一个个津津有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的呢。娘很高兴,京剧的热闹对她的胃口。梨园像过去一样,围桌而坐,桌上有精美的茶点,她直惋惜,小周没去,桌上吃的剩下好多。

每个人在北京,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喜欢的。

02

小周期待着周末,舅舅要带他去崇礼滑雪。

崇礼是下一届冬奥会的会场,离北京3个多小时的车程,如果出城不堵的话。陈小说,北京周边好玩儿的、好看的地儿太多了,他在北京,还没看遍。

冬天没啥,春天就太美了,玉渊潭的樱花,十里画廊的杏花,周边山上漫山遍野的野花,一夜间就都开了,粉嘟嘟的、红艳艳的,随便开车往哪条路,眼睛都不够用的。

我一直听着,看着两边因为含有硫酸钙,显得黑乎乎、光秃秃的群山,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会工作、会玩儿、能发现美的孩子,生活会给他丰厚的回报。

崇礼的气温比北京更低,零下二十几度,裸露在外的脸片刻就被吹麻了。小周和舅舅玩双板,先上初级赛道,等教练指导、练习过后,就要去高级赛道。我这样一个四肢不勤的人,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进了检票口,有的热闹,瞧瞧就好。

北方人滑雪,大概跟南方人游泳一样,是很自然的一件事。高手如林,滑单板的占大多数,男女老幼,个个从头到脚一身专业装备,从高级道上潇洒自如一路曲线下来,像彩色的大鸟从天而降,难以言说的曼妙。

我就看着,也快乐的。

作者:陈燕

公众号: 陈大的午后花园

篇2:北京笔记随笔

到达目的地需要三十个小时。火车在开。车里有人在走动和说话的声音。我仰在低矮的床框里装模作样地看书。突然喜欢上这种既在外出又好似在家的感觉。不用脚步,不会疲倦,可是人在前进,日子也在前进。这日子,安静里有点嘈杂,嘈杂里有点安静。这样既不觉得热闹,也不觉得孤独,刚刚好。翻着书的时候,内心里以为没有虚度时光,于是会安然。摸着书页不知所云的时候,可以思念一下过往,或者憧憬一下未来,忍不住有眼泪或者微笑。这些神经质的表情不用担心会被发现,有一种不被人打搅的美好。

去北京,最惦记的是地坛。在此之前,心里的地坛一直蹲在史铁生的散文里。对史铁生满怀崇敬。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快乐。读过他的散文集,对里面的两篇散文经典《我与地坛》与《想念地坛》读了很多遍,对这个与史铁生的生活与写作密切相关的地方充满了无比丰富的想象。地坛,究竟是怎样神奇的所在呢?

地坛,是一座安静的公园。在《想念地坛》里,史铁生这样写:“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确实是这样,地坛少了许多旅游景点的那种游人如织。它如一个处子,衣着整洁地、清清爽爽地、甚至是满含羞涩地等着你的到来。

一进地坛,一股清纯之气迎面扑来。这清纯之气来自于地坛无边无际、从上到下的绿。

这绿首先来自于无数高大的松树和柏树。松柏树树干苍黑粗壮。用手轻轻抚摸,坚硬油滑,让人体验到一种成长的蓬勃和韧性。松柏枝层层叠叠地给树穿上了一袭深绿的新衣。左看右看,斜看正看,这些全心全意向上生长的健壮的树都被人着意地规划成一条条直线。这严谨的线条给生机勃勃的园子平添了一份庄重肃穆。想起在最狂妄的年龄突然残废了双腿,每天都摇着轮椅到这里来的史铁生,觉得这些沉默无言的树似乎又都融进了一丝忧郁。

这绿还来自于树下成片成片竞相生长的草和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低矮的植物。它们匍匐在湿润的泥土表层,干干净净、安安静静。

头顶有细碎的阳光洒下来,这光柔软而明亮。我想着这光的温暖,因为它曾给予过命运多舛的作家那么多的慰贴和希望。绕着园子走了一圈,园子太大,我走着走着就找不到东南西北,找不到出园的路。在这绿意盎然的园子里,我不敢轻易发出声响,连呼吸也小心翼翼。我在细心倾听和使劲捕捉史铁生曾经用心感受并用笔记录过的东西:那些和他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呢?那些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的蜂儿呢?那些寂寞如一间空屋的蝉蜕呢?那些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的露水呢?所有这些,我似乎都没有看到。此时此刻,对作家的敬佩更甚。一个在风华正茂的年纪就被命运残忍地捉弄无奈坐在轮椅上的人,他能清晰地听到如此阔大的空间里这么多来自大自然的片刻不息的弱小生命的声响,该有着一颗多么强大的内心!怀揣着一份敬意走过地坛,无端地生出许许多多对生活的热爱!

去北京,如果不去看升旗,犹如写一部没有主题的文学作品,即使是在鸿篇巨制里精雕细刻,它都一定会失去灵魂。

凌晨两点起床,坐车,走路,微凉的夜气里裹挟着急促赶路渗出的汗液的味道。四点到达恢宏的天安门广场时,那里已经是人山人海。来自全国各地的人都在晨光初现的时候匆匆忙忙奔到这里,只是为了能目睹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的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忍不住用一些分行的文字记录下那难忘的心情:

本不想告诉你

我前半生所有的慎重与坚持

都是为奔你而来

不想告诉你

还因为你是始终保持沉默的

那一端,我说了

你未必能听,听了你也未必能懂

但是我依然固执地认为

那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

我下了决心一定要

来这里一次,来这里看你

无眠的夜和长长的路

盼望用蓬勃的心跳去体会

那慢慢从下到上升腾的路径

用尽了全力,看到了无数的背影

与短暂的飘扬,在那一个万众瞩目的

时刻,星星早已隐匿的天空

真实地罩住我那一张,湿漉漉的脸

是的,那一刻,无数的人满怀着骄傲与自豪在那鲜艳的红色下热泪盈眶!人到中年,似乎已经难以装下宏伟与庄严,但是,仍然会有让人热血沸腾的事激荡我们的内心,比如看升旗。

看过升旗,随着人流,我们还登上了八达岭长城、参观了故宫、瞻仰了天坛、聆听了卢沟桥的枪声……北京,伸出双手,敞开胸膛,满是真诚地接纳着我们这些怀着朝圣一般心情的人们。

回去的路上,我放松地躺在火车硬卧的中铺上。车窗密闭着,但是我感受到凉爽。我知道,车里没有风,那风是从心里吹来的,所以感觉格外舒服。稍微侧头,透过车窗可以尽情地看外面。白色的云朵,葱郁的树木,明亮的阳光,温柔的河流,巍峨的建筑,高高的山,铁轨上碎碎的石块……所有的一切,都叫人隐隐生出欢喜。

长时间在火车上,我并没觉得有倦意。火车在不疾不徐地奔跑,那种状态一如我少了许多波澜多了几分沉稳地走过了几十年的岁月存在的状态。在火车上,我又想起了曾经长时间徘徊在地坛里思考生命出口的史铁生,想起了在天安门上空飘扬的红旗,想起了登上八达岭长城时高举双手忍不住想呐喊时胸腔里那火热的心跳……在火车上,我还想起了那位脑瘫的农民诗人余秀华在她那篇《只要星光还照耀》的散文里写的文字:“人间也许不够好,不会给谁欣喜若狂的感觉,但是它毕竟是我们住惯了的地方,其他的地方不熟悉,没有试探的雄心。”

也许,对这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人间,我们需要的除了毫无条件的热爱,还应该具备的就是这样一种踏踏实实地、不慌不忙地、不惧不怕地行走。因为不管曾经经历过什么,悲伤的、喜悦的,痛苦的、兴奋的,我们最终还要继续在这条独一无二的路上风雨无阻地前进甚至是横冲直撞下去!窗外的无数风景,那么快地来到眼前,又那么快地从眼前消失,就像短暂而无法回头无法逃避的人生,目标,永远都在前面!

篇3:地洞笔记——梁小斌经典散文随笔

被你一脚踢下河滩的不是一块石头,而是一块冥顽不化的冰。这块冰在大海上,像是一块白色的光斑。阳光对付它,根本用不着曝晒,周围的空气,还有暖暖的海水就可以使它逐渐缩小。阳光靠近一点看,这块冰在消失之前,可能会像一条鱼那样翻动,时而露出鱼肚白。但这块冰只能变黑,变得坚硬。这块冰在变小,它应该融化在水天一色的俗套诗意中。但是,偏不!原来,这冰块的内核是一块黑色石头。

上面刻着几个字:融化到此为止。

逃避生活

仅仅因为我害怕在黑暗中找不到座位,所以我很少看电影。我跟在步履矫健的朋友后面走,我终于觉得我不应该跟他们去舞场。我虽然也盼望学会跳舞,但一直没有勇气模仿别人的舞步,哪怕是偷偷地模仿的勇气也没有。我知道生活的情趣附在我身上,我就会感到沉重,总觉得身上有一股我不熟悉的气息。

凭着我的自然天性的萌发,我被染上那种陌生的气息也还能够走几步,但不久,就会感到失魂落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需要我具有能力,在黑暗里找座位就是本事。既然我没有能力,这个能力就变为我以外的怪物,时刻要吞噬我,我不小心就会被它吃掉。

我逃避生活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我没有办法克服我的胆怯心理。现在已经不是这个我要学会克服障碍的问题,而是生活里所有的技能要压碎我,这个事实横在我面前。我读过很多英雄人物的故事,他们为了加入生活,拼命挖掘自己生命和意志的潜力。照这样的榜样,我也应该勇敢一点才对。但我想,我是一个在生命和意志上没有丝毫潜力可挖的人,我彻底地承认我的懦弱,为什么要羞于承认呢?

如果心理不胆怯,行为也就果敢了。但我细想,我的胆怯既然已经是先验的,那为什么非要让“勇敢”把胆怯挤跑呢?有些英雄少一条腿,有些英雄眼睛瞎了,他们想办法弥补生理的残缺就行了,而我的残缺,我的心理的变形是任何矫正术都无法使它恢复常态的。

笨拙

在现代,人们普遍的观点是,要想逃离现实,必须有足够的金钱。金钱,能把一个吃掉你的对象,变为一个美学的对象。有了钱,你可以旅游、欣赏,你可以不接触人,也可以接触人。你可以只接触人的表象信息,而不接触他们内在的心灵。在现代,接触别人内在心灵,就是别人要异化你的那颗心灵,所以说,不追求理解,是防止过分接触的好方法。你逃到一个适当的位置,欣赏自然,美学上叫做欣赏角度。我们是笨拙的,我们就是得不到这个欣赏角度,自然并不愿远离我,它反而要寸步不离,不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欣赏它。

这个笨拙是全面的,但它也仍然是单纯的、透明的,笨拙仍然是纯朴的,它是一个喜剧,是一种幽默,是一个现代堂吉诃德:不过,他已经不是在向风车进攻。他已经永远失去了进攻的概念。他根本没有想到世界上还有进攻,他的勇敢在于他敢于逃跑。这就是智慧,因为他想到了逃离,不怕最大的危险,也要逃离。

笨拙,它显示在这个人的逃离举动总是失败的。一个失败主义者,但它并不视失败为失败,没有能够逃离隐居的人,实际上也就是没有能力在真实生活中生存的人。

假如,我想从工厂里逃出来,但逃跑总是不成功,为什么逃跑是不成功的呢?因为这是一个人的逃跑,有如一个隐士的举动。个人的行动总是无出路和意义的,个人行动只是一种美学行动。因为大多数没有逃跑,大多数遵循的是一个实际生活并使之和谐的法则,是政治经济学的法则。而少数人的法则则是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法则。浪漫主义在现代不是描写天国,不是再现幻想,浪漫主义是生活方式。浪漫主义经历了幼稚阶段,它如今的唯一的方式就是逃离现实的举动。

生活如同女人

生活如同女人,她漂亮你就想接近,并且是不负责的接近。她丑陋你就想回避,离她越远越好。这是一个对生活的理论概括,实际情况是生活不论漂亮还是丑陋,你都要和她打交道。你命里注定是逃不掉的,这样就产生了无法逃避而派生出的人生观。

生活的形象给人以视觉的美感,这是美好信息,是人接近生活的首要前提。人如果脱离不了生活的制约,自然希望生活变得美好起来,这就是宗教。我的诗也曾经散布过一种宗教意识,宗教是一种期望,一种需求,一种自身无力的表现,但他至少还相信他的呼吁是值得的。

人的虚无的意识,就是欣赏生活的意识。人究竟要欣赏生活的什么呢?显然,人要欣赏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所谓文学是回忆,就是站在较为安全的地带,对无法介入过去的回顾。这样,人成为自我分裂的人,他首先在实际生活着,另外还要欣赏自己的处境。

爱是存在的

我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爱是存在的。我遵循着伟大阳光温情脉脉的规律生活,我是不怕困难,我是能够抑制自己个性的。我也有日常生活,但我从不重视日常生活,就像匆匆吃过饭,赶忙要跑出去。我为了得到爱,我认为人应该是崇高的,人应该显示出值得爱的地方,人必须拼命扭动身躯,必须拥有激情。人在认定爱的存在的情况下,有他一整套生活的方式。

如果这个世界上爱不存在了,人又是孤单的人了,这时人就不想动,但人仍然得行动,得生存。这时候,人才有机会回顾自己的日常生活了。他不得不进入这没有意义的生活,他感到日常生活的繁杂,他发现自己是一个凌乱的人。

不,现在又出现了第三种人,在没有爱的情况下出现的人。这种人没有对外部世界的任何幻想,他根本不关心、想也不想生活的意义,他津津有味地活着,他唯一的任务就是把日常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这种人是自我生存的崇拜者,是把人自身活着当做宗教来看的人。这种人进入生活严谨的风度令人吃惊,他能够沾沾自喜地欣赏自己在生活,他是现代生活的导师。

(摘自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地洞笔记——被世界开除》 作者:梁小斌)

篇4:北京的春节随笔

今天弟弟妹妹们包饺子时打电话来了,想必她们也觉得缺少了些什么,呵呵,没有人带他们一起玩了。去年的这个时候还叽叽喳喳的,一群人在姥姥家的院子里跑来跑去,笑着、闹着,带着弟弟妹妹们玩扑克,以打听她们幼小心灵中的神秘事件为快。在她们心中我依然是那样的年轻有活力(我也这么认为的嘿嘿),姐姐也不例外哦。虽然我们姐妹两是最大的,但是我们的心仿佛是最年轻的,能给弟弟妹妹带来快乐和动力,这样来看我们还是蛮称职的嘛。

当然了我们也是爸爸妈妈快乐的心肝宝贝,虽然不爱做饭,不爱刷碗,可是能看着妈妈做饭,在她身后转来转去,陪她聊天,总之有讲不完的话,直到饭熟为止。妈妈也一定也觉得做饭很快乐,有人免费陪聊。到了晚上,真正属于一家人的时刻到来了,亲人客人们走了,我们一家人开始打扑克,好象每次都是我和姐姐一伙,爸爸妈妈一伙,这是最好的组合,最亢奋的时候能玩到天亮,真是难为老人家了,呵呵。记不得谁输谁赢了,只记得等爸爸出牌的时候,我们等了差不多一分钟,还是没有动静,姐姐叫爸爸快出牌别磨蹭了,这时才听见爸爸答应,原来是睡着了,真是厉害,笑的我们前仰后合。

仿佛还在昨天,但还是到了今天,今天自己在家里,没有看到爸爸妈妈,她们在和姐姐一起过年,姐夫代替了我打扑克的位置,她们有了新的组合,不过相信她们玩的也一定很开心。虽然这个年有点安静,但是没有寂寞;过去虽然很快乐,但现在也别有乐趣,现在我给这个家带来了欢乐,也填补了他们四年来的空缺与孤单。别人代替了我的位置,我同样代替了别人的位置。对他们来说,这个年也是快乐的,至少不再是两个人,虽然也仅有三个人,但仿佛找回了当年那个完整快乐的家。去年的大年三十,婆婆他们也是在这里过年,两个人的世界却是充满了泪水、思念与凄冷,那段刻骨铭心的痛与爱完全冲淡了新年的快乐。今年的那个时刻,我们彼此有了幸福的笑,看到老公吃到了饺子里的一角钱,笑的酷似开花的馒头,呵呵。我给他讲了弟弟们的故事:姨家的弟弟告诉我,他们为了能吃到饺子里的钱,拼命的吃,吃到实在撑的不行,把饺子也吃完了,也没见到那个一角钱,后来二姨刷锅时一看,硬币在锅底,原来那个饺子煮漏了,哈哈哈。……听着他们笑的都肚子疼了。

生活就是这样,年复一年,但都在变化着,每个人有自己的位置,上帝的安排永远都是最惬意的,你失去的恰恰是别人得到的,在舍予间彼此快乐着……给自己一个笑脸,所有关爱你的人也都在笑,给生活一个微笑,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美好!

篇5:’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培根随笔》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伦理等许多方面,其中有《谈读书》《论真理》《论嫉妒》《论死亡》《论美》等著名篇章。对于各种方面的内容培根都写出了自己的想法,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培根的人生态度和处事方式。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我们应当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只有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角色,他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一份色彩。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朋友是一个可靠的支柱,让我们可以得到依赖;当我们跌倒时,朋友是一枝拐杖,扶助我们站起来,并告诉我们: “从哪里跌倒就从那里站起来!”当我们做事想半途而废时,朋友是一本备忘录,提醒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当我们获得成功时,朋友是一本字典,教我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做,且时刻告戒我们“胜不骄,败不馁”。朋友是可以倾诉、可以依赖、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我们应该珍惜身边所有的朋友,他们不仅是一种角色,他们还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论嫉妒》中,‘自身无德者常嫉妒他人之德,因为人心的滋养要么是自身之善,要么是他人之恶,而缺乏自身之善者必然要摄取他人之恶,于是凡无望达到他人之德行境地者便会极力贬低他人以求得平衡’。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篇6:有关道德笔记随笔

夏日的一个傍晚,我与爸爸像往常一样出去饭后散步。突然前方传来一声很刺耳的刹车声,接着只听到“砰”的一声。走到路口一看,原来是一位年轻的叔叔骑电瓶车闯红灯,被刹车不及的小轿车撞倒在地。只见地上歪歪斜斜地躺着一辆半新半旧的电瓶车,破碎的后视镜和车灯撒了一地,好像在默默地哭:“摔得我疼啊!我粉身碎骨啦!”。年轻的叔叔按着受伤的手臂“哎唷哎唷”痛苦地叫着。小轿车的车头部位也“伤痕累累”,双跳灯像没精神的眼睛无精打采地闪着。不一会儿,原本通畅的丰潭路立刻排起了长龙一样的队伍,队伍里一些心急的司机不断按着喇叭,刺耳的声音扰 乱了宁静的傍晚。

闯红灯,很多人认为只是一件小事儿,但是这么一个细小的交通规则,要是我们不遵守,就会酿成大祸,伤害他人伤害自己。记得刘备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道德的事儿,再细再小我们也不能去做。

道德是多种多样的,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归入道德。诚信、礼貌、节约、低碳……这些都是“道德家族”的“成员”。一次撒谎、一次浪费、随地吐一口痰……这些都是违反道德的“法律”。

篇7:《容斋随笔》: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是古代文言笔记小说,内容包罗万象,有对宋朝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有对宋朝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入情入理的分析。其中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

【关于作者】

洪迈从小就勤奋好学,一生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他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多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这部著作。

【精彩选读】

大义感人

楚昭王遭到吴王阖闾的猛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乡亲们给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乡亲们回去吧,何愁没有国君呢?”父老乡亲们说:“哪里还会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父老乡亲们纷纷跟着楚昭王出逃。申包胥见状连忙赶往秦国求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

汉高祖刘邦进入关中后,召集了各地有声望的人,并对他们说:“父老乡亲们长时间被秦朝苛酷的刑法所迫害,现在我统治关中,与大家相约定下三条法律。我之所以入关,是为了替父老乡亲们除去祸害,并不是为了侵犯和虐待老百姓,请大家不要担心。”之后刘邦又派人和秦朝官吏一起到各郡县乡邑,向百姓宣传政策,关中的百姓都很高兴。不久,项羽率大军入关,所过之处,鸡犬不宁,血流成河,人民对项羽大失所望。于是刘氏四百年的江山基业就这样奠定了。

唐明皇李隆基为了躲避安禄山的叛军,逃到扶风(今陕西宝鸡东)时,士兵中有许多人想逃走,而且谣言四起,对唐明皇出口不逊。唐明皇召见将士们说:“我用人不当,以致安禄山发动叛乱,现在必须长途跋涉以避开叛军的锋芒。各位仓猝之间跟随我出走,不能与父母、妻儿告别,对此我感到很惭愧。现在大家想回家就可以回去,我继续前往四川,今天在此和大家诀别。回去见到父母和长安的父老们,替我问候他们。”众将士听了都哭着说:“无论是生是死,我们都跟随皇帝陛下。”于是谣言便自动消失了。

安禄山的叛军围困张巡驻守的雍丘城(今河南枸县),将士们劝张巡投降,张巡于是率领众将士朝拜皇帝的画像。将士们都痛哭流涕,张巡把劝他投降的六个将士带到皇帝画像前,用忠义大孝指责他们,然后把他们斩首,守城将士的抗敌决心更加坚定了。

唐德宗时,河北有四个人叛乱称王。李抱真派贾林劝说王武俊,并假托皇帝的话说:“朕以前的确把事情做错了,朋友之间发生了误会,尚且可以相互道歉,何况我身为天下君主呢?”王武俊于是首先倡议其他称王的人一同归顺朝廷。等到德宗皇帝在奉天(今陕西乾县)下诏书时,王武俊派人对田悦说:“皇帝正为了国家大事担忧,用恩德安抚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改过自新,归顺朝廷呢?”

王庭凑窃据了成德(今河北正定)以后,韩愈奉命前去安抚。王庭凑前去迎接韩愈。到客馆后,王庭凑又在庭院内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韩愈向王庭凑和士兵讲述了安史之乱以来背叛和归顺朝廷的利害关系及祸福相互转化的道理,王庭凑害怕军心动摇,挥手让士兵出去,最终王庭凑还是归顺了唐朝。

以上这几件事,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所用的方法都是相同的。我们宋朝在靖康(1126—1127)、建炎(1127—1130)年间所遭受的灾难严重到了极点,但是却没有听说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这是为什么呢?

【国学任务】

下面几个成语均出自《容斋随笔》,请你根据释义写出来寄给我们,全部答对就能获得精美奖品。

1. ( )也萧何,( )也萧何: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 )( ):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盼望已久终于如愿的欣喜心情;在远离家乡的地方碰到了老朋友,指使人高兴的事。

篇8:《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先讲个段子,这天小红碰到小明问:小明,今天上美工课,带笔不?小明说:带毛笔。请问:今天需不需要带笔?如果带笔,带什么笔?

先说天性,天性是隐藏于人心的一种本能,是遗传和原生环境形成的,是客观存在而难以捉摸的,但天性的好恶却极大的影响着一个人的事业成就和为人善恶。

比如上面段子中的小明,我们可以称之为――逗逼,天性随意而有趣。了解天性,并充分改良和利用好它,对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

人不应该和天性为敌,而应该充分的了解并良好的驾驭天性,使之为你服务,这样,你就真正变成为了自己的主人。

人的天性虽然是隐而不露的,但却很难被压抑,更很少能完全根绝。只有长期养成习惯,才能改变人的天生气质和性格,纪律和教育的作用是让天性懂得守规矩懂是非。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天性在三种情况下最容易暴露出来:

一是在私人的空间里,因为这种场合不需要装模作样;

二是在感情冲动时,因为情绪一激动人就可能忘乎所以;

篇9:《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读了《培根随笔》以后,我有许多心得。像《谈死亡》让我明白了不能因恐惧死亡而止步不前,要抓住生命中的每时每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谈报复》让我明白了不可存有报复的心里,但当法律缺失和让对方明白报复的来由,使对方悔罪,还是有情可原。但为私愤进行的报复是我们明确反对的。

《谈厄运》让我明白,厄运并不是十分不好,厄运也造就坚忍,能激发出人们的潜能,厄运也最能发现美德。人生不能总是一帆风顺,关键是要拥有良好的心态,勇敢去面对厄运,阳光总在风雨后的。

在《谈大胆》中我明白了大胆的真正用处在于拙于计议,长于实干等等。

让我感悟最深的是《论友谊》,培根说:“向朋友倾诉衷肠可以产生两种效果:它使欢乐加倍,又使忧愁减半。”这是友谊的第一个效果。第二个成效是助长智慧,第三是朋友的帮助。所以我们不能没有朋友。

篇10:《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家、哲学家,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在1597年,培根发表了自己的处女座《培根随笔》,将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以随笔的形式展现出来供世人分享。

在《培根随笔》中,论礼仪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它让我明白了在跟人打交道的时候需要注意礼节,对我们来说,只有学会了礼貌,懂得做人的道理,才能够学会与人交往。“讲究礼仪的人一定能赢得好名声,正如伊丽莎白女王所说的:‘礼仪就好像一封永久的推荐信。’”我认为对人大气,谈吐文雅,同时十分大度便是礼仪最好的表现,培根让我明白了怎样做才是真正的礼仪。这一篇文章简短易读,风格平实流畅,每一句话都有着针对性,手法也十分巧妙,也让我明白了一些写作技巧。可见,读这本书不但能够悟出人生的道理,还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水平有所提高。

篇11:《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作者简介:

弗兰西斯 ·培根(1561~162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使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新工具》是培根的主要哲学著作之一,首次发表于1620年。培根本计划写一部大书,名为《伟大的复兴》,分为六个部分,《新工具》是其中的第二部,但未能完成。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好句好段摘录:

1.知识就是力量。

2.只知哲学一些皮毛的人,思想会导向无神论。但是,深入了解哲学,会把人带回宗教。类别:人生

3.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类别:人生

4.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无论是古人、今人,只要是其英名永铭于人类记忆中的),没有一个因爱情而发狂的人: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软弱的感情。类别:事业

5.礼节要举动自然才显得高贵。假如表面上过于做作,那就丢失了应有的价值。类别:修养

6.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类别:科学

7.内容丰富的言辞就像闪闪发光的珠子。真正聪明睿智的却是言辞简短的。类别:道德

8.美的至高无上的部分,无法以彩笔描出来。类别:人生

9.一般来说,青年人富于直觉,而老年人则长于深思。类别:青年 读后感: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她就出自弗朗西斯•培根之口。作为16-17世纪一个兼顾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培根,用他独特的视角,洞察哲学伦理处事之道。凝聚成了薄薄的一本《培根随笔》。虽然只有薄薄的一本,但却能从中品出多种味道。它是一本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作是思想上的享受。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欣赏的一篇是《论逆境》。“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这是全片中我最欣赏的两句话。可以说,这是全篇的精华所在。从这两句话中或者说全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带给我诸多启示。遭遇逆境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不幸,因为他给我们带来困难,挫折和痛苦;遭遇逆境也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万幸,因为他给我们一个锻炼的机会,他考验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智。可以说,正式逆境的磨练,造就了历史上一批又一批的伟人。

这让我想起了爱迪生发明的电灯丝。一种,两种,几百种,几千种,面对诸多失败的材料,他没有选择放弃。这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使得人类走进光的世界。

伽利略也同样如此,虽面对教会的迫害,但依然坚持“但地球仍在转动”。他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真理,在逆境中我们看到了他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们在遇到逆境时不同的表现,决定了他自己的命运。消极的人,遇到逆境,只得叹息、报怨,最终堕落;积极的人,却能从逆境学会坚持,得到勇气

《培根随笔》读后感

第一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在这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论美》.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语言简洁,内涵深刻,充满哲理.”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第二篇:

《培根随笔》读后感

《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数十篇随笔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是《论美》篇。这是一篇关于“美”之作,语言简洁,内涵土独特,充满哲理性。“美”本身是个很广泛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人生观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体形。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

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在,他们虽然具有美貌,却由于缺乏优美的修养而不配得到赞美。所以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因此,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这样,每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 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

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 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第三篇:

《培根随笔》读有感

很多人都喜欢这个伟大的哲学家——培根,但我却不!我讨厌这个站在贵族立场与男权视角的培根,我讨厌这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我讨厌这个拥有着功利主义思想、深谙于官场运作的培根!

不过,前两天读了《培根随笔》后,我才发现了另一个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培根。我看到他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我恍然明白:“噢!原来还有这样一个培根!”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避开这文章中写的都是美、德兼备的男性帝王不说,这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读完这书后,我忽然想起,人是没有十全十美的,而且每个人的理想与信念不同,当然,所追求的事物和追逐的梦想也各不相同,不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在别人身上,也不能依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他人。况且人是有两面的嘛!应多看看别人的优点,吸取精华之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为将来漫漫人生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第四篇:

读《培根随笔集》有感

培根曾说“多读书是有好处的,尤其是读那些在公众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的人的写的书。”利用假期时间,我有幸阅读了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被马克思称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同时又在宫廷内身兼重任的弗兰西斯·培根的著名随笔《培根随笔集》

培根一生热衷于做官为宦,但他的志向却远不止这一个方面。他想给不幸的爱尔兰带来和平安定;他想简化英国法律;他想改革教会;他想研究自然;他要建立一种新的哲学。为达到这些目的,除了利用做官的地位和权势外,他一直在著书立说,推行他的各种主张。由于他自己经历了官海的浮沉,阅历丰富,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因而写出来的东西才能力透纸背,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本书从政治,经济,国家的真正强大,真理,革新,爱情,礼貌,野心等各个方面,向我们传输思想。文章大多短小精炼,正如他自己在《谈快捷》一文中说:“冗长而玄妙的讲话不利于快捷,就像长袍拖裙不利于赛跑一样。”所以培根力求以最短的篇幅摆明事实,讲清道理,摒弃那种空洞、肤浅、冗长的毛病。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学习,不仅可以节约我们的时间,更有利于让我们的思想更加深刻,语言更加紧凑。同时本书的笔调客观冷静,他不追求抒情效果,不卖弄幽默风趣,更不谈自己。所以读这本书,不像是读小说一般轻松自如,也不像是在听着一位老朋友在那里娓娓道来,反而更像是在听一位高人说教,一位法官判案。这可能是由于培根身为哲学家和科学家,所以思想深刻,有道理。同时他还从事过法律工作,所以语言更是准确至极。大诗人雪莱曾这样称赞他:“培根勋爵是一位诗人。他的语言有一种甜美而庄严的节奏,这满足我们的感官,正如他的哲理中有一种近乎超人的智慧满足我们的智力那样;他的文章的调子,波澜壮阔,冲击你心灵的局限,带着你的心一齐倾泻,涌向它永远与之共鸣的宇宙万象。”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这本由58篇短文组成的随笔集为培根在世界文学史上奠定了伟大散文家的地位。

本书中几乎篇篇都包含大量的名言警句。比如:初生的幼崽总是其貌不扬,革新也莫不如此,因为它们都是时间的幼儿。《谈革新》 通过形象的比喻,教授我们:任何形式的革新无论成功与否,都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逐渐变得成熟,为我们所接受。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常常有人会质疑我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也有很多有志之士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我认为培根所说是最一针见血的。我们常常去阅读一些语言类的书籍,想让自己变得更加善谈更加为人们所敬佩。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妨多读读培根的书,他在书里所提到的很多观点和语言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他在《谈话语》中这样说到:慎言胜于雄辩。打交道时说的投机胜过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说的酣畅淋漓,若没有精彩的对答,则显得乏味。对答如流,随机应变,但不能胸有成竹、洋洋洒洒的发言,则显得浅薄、虚弱。培根更是在《谈国家的真正的强大》一文中认真的总结了以下几个要点:避免苛捐杂税;鼓励平民和“自由仆役”;允许异族入籍归化;严密注视可以兴兵的正当理由;掌握制海权;奖励战士等等。像这类振奋人心、引人思索的语句在本书中数不胜数。

上一篇:篮球运动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下一篇:写景散文800字范文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