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2024-07-08

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通用8篇)

篇1: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一 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要有一颗挚爱之心

任何一名优秀的教师,都需要具有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幼儿园是孩子家庭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幼儿教育是爱的职业,爱心是幼儿教师的本质属性。有爱心的教师清楚,幼儿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对孩子耐心、细心、呵护与培育并重,每日生活、活动都孕育着发展。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安全的管理每一项工作,都牵连着家家户户。

2.要有一颗求知心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新能层出不穷,需要教师设计富有活力的生活,创造崭新的世界。倘若教师不及时更新知识,不积极谋求完善知识结构,无意识发展科学思维,还以陈旧落后的知识和方法去教育管理学生,这势必就误人子弟。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一种知识更新的紧迫感,迫使自己充分利用点滴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克服困难,勤奋刻苦钻研,使自己有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在教学中及时反映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幼儿教育的前沿成就。只有如此,幼儿教师才具有永久的魅力和价值。

3.要有一颗合作之心

教师要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处理好自己与集体、与家长、与其他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形成教育的合力,既有利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又能使教师个人保持愉快的心情。幼儿园的工作更加需要相互信赖的合作气氛,创造相互理解、彼此信赖、互相支持的氛围,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和渠道是在合作中拓展的。

4.要有一颗健康乐观之心

幼儿园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圈。幼儿的生存发展需要特殊的环境,需要童心和童趣。无论是真诚活泼的年轻教师,还是饱经风霜的老教师,一旦面对孩子,就需要保持或激发童心和童趣,真诚相待,欢快游戏,让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童年生活的灿烂美好。幼儿教师要对自己的潜能有乐观的估价,对教育工作的成效和事业的发展充满希望。敢于迎接挑战,善于激励自己,承担风险,在教育教学中尽其所能,发展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充分相信自己,取得工作的成功。

5.要有一颗创新之心

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是幼儿教师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精神的行为表现。面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压力和挑战,人才素质和创新能力将成为国力竞争的焦点。因此教育必须创新,急切呼唤创造型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具有探索的兴趣,在工作中善于开拓创新,及时发现和捕捉学生的火花,并及时引导其进行思维创新;这样的教师能够在教育生涯中扬长避短、推陈出新,形成自我特色,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篇2: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幼儿教师战斗在幼教一线,他们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践行者,所以,对幼儿教师进行教育理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的教师,才会实施现代的教育。所以幼儿教师应通过对中外教育理念演变的了解,对先进教育理念的关注,来树立正确的现代化的教育观和科学的儿童观。

2.创设宽松、公平、多元化的环境,帮助幼师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

美国科普作家加德纳认为:“人类所有的.智力活动都是在各自的文化背景中展现的。”个体智力的发展受到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教育条件的极大影响,甚至因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点是为幼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公平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使之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心态。

3.注重幼教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反思幼师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教师在培养学生个体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滞后于形势的发展,以至于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缺乏将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因此,幼师教育教学的内容应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之掌握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到每个教育教学环节当中去。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智力全方位的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知识,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智力潜能,从而获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萌发创新意识,迅速提高创新能力。

4.引导学生学会参与和合作

篇3:研究型教师的素质及自我培养

一、研究型教师的内涵及特征

研究型教师是指具有深厚的理论素养、丰富的专门知识和一定的研究能力,不断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实践,始终带着敏感的研究意识在教学与科研实践中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反思并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一)先进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的自我定位和对教育质量、学生成人成才标准、师生之间关系,以及课程等方面的基本态度和看法。教师日常的教学行为和教育态度归根结底都潜移默化地受其自身教育观念的影响。它包括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学观。

1. 教师观

教师不应当按照传统思想来“解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而是领会主旨并把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教学活动中[2]。在被称为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教师更多地是激励学生思考,教师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的人,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3]。教师具备了这种观念,才能做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才能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2. 学生观

学生观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和学生的发展。现代学生观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努力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展学生的潜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促进有差异地发展。

3. 课程观

对课程的研究和发展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应具有研究课程的意识。教师发展与课程改革是一对相互促进的因素。

4. 教学观

教学观对教学活动具有根本性的影响。研究型教师的教学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对知识的共同探究过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启发和补充。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并使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和体验,以求得新的发现,进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扎实的教学能力

研究型教师的能力具有多向性,如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探究能力。

1. 教学反思能力

成长=经验+反思,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所谓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它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表现、行为依据进行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反思有利于教师自我激励与提高,是教师不断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尽快成为研究型教师的一种途径[4]。

2. 教学监控能力

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馈调节能力,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自我意识,是研究型教师素质的核心。它是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化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学会如何教的关键。

3. 教学探究能力

教学探究能力是指教师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教育教中存在的潜在问题,善于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法,进而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内在地要求教师探究能力的提升,它不仅是研究型教师成长的必然途径,而且是研究型教师的重要素质。

(三)良好的科研素养

研究型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较高的科研能力,掌握有效的科研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

二、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

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必须具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创造性的反思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把这些能力加以灵活运用。研究型教师素质的自我培养,可尝试校本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案例教学研究等几种模式。

三、开展校本研究是研究型教师素质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以研究为线索,统领教育教学工作。具体地说,校本研究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

校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师即课程; (2) 校本教学研究———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法研究等; (3) 校本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参与式培训和教学反思,凸显“以教师为本、以能力为本、以发展为本”; (4) 校本管理研究———促进构建现代学校制度的研究。

校本研究强调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者的整合,是校本研究活动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

摘要:当今是知识经济时代, 当代教育实践要求教师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研究型转变。这一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教师实现专业化的必然途径, 更是促进学校发展的需要。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 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个性化的实践智慧、创造性的反思能力, 并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这些能力加以灵活运用。开展校本研究, 是研究型教师素质自我培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研究型教师,教育观念,教学能力,校本研究

参考文献

[1]蒋芸, 边玉芳.试论研究型教师的特征及其培养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 2004, (8) :60-62.

[2]钟启泉.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 2002, (8) :12-17.

[3]UNESCO.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R].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08.

[4]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J].教育研究, 2001, (12) :17-21.

篇4: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由于各個年龄的幼儿其自身心理特征不相同,因此各年龄段的幼儿所适用的玩具也不尽相同。如果让三岁的幼儿组装玩具的玩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因此在利用玩具引导幼儿游戏时,要科学地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玩具。由于各种原因的制约,目前我们幼儿园还达不到幼儿自由选择玩具的条件,对此,我们应当善于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尤其是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开发成玩具,甚至可以利用各种废弃物制作幼儿玩具,如饮料瓶、包装纸、硬纸盒、废纸等。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幼教工作者首先具备制作玩具的本领,同时在玩具制作过程中要充分显示玩具的趣味性、知识性和美感。实践证明,我们自己动手利用多种废物制作的玩具,既经济又受孩子们的喜爱,有的小朋友甚至对它们爱不释手。这样,幼儿在增强动手能力的同时,智能得到了培养,而自信心、成就感也相应增强。

二、玩具配置要突显主体性

一个再好的玩具,如果在引导幼儿游戏时,只是一味的讲故事,只顾自己如何去讲,而不顾幼儿动手去做、去玩,也不顾幼儿脑力开发和健康心理的形成,是不会产生良好的使用效果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使用玩具一定要唤起幼儿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在玩的时候不只是用手而是更多地用脑,甚至用自己的情感去玩、去体验。在小班活动中,我给幼儿一块橡皮泥、一块布,几个小纽扣,先让他们将橡皮泥做成一个小人,然后启发幼儿思考布可以用来做什么,当他们想到做出衣服的时候,再启发幼儿思考衣服是怎样才能穿在身上,幼儿自然想到穿衣要扣纽扣,就会将小纽扣点缀到小泥人的身上,这样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改进,作品更精致,创造力、想象力也得到发挥。而在游戏过程中同时得到提升的是幼儿的多种心理素质,例如战胜困难的毅力,坚持不懈的耐心,取得成绩的自信等。

随着幼儿创造意识的增强,我们还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阅读经历或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喜爱的玩具来。我们在传授或指导制作方法和技巧的同时,应当深入到幼儿的制作过程中与幼儿分享过程和结果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们的制作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建立一种被认同、受欣赏的心理感觉和一种成功后的心理愉悦,并且树立起自己能够做好任何事情的自信心,为幼儿的终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品质基础。

三、指导使用强调游戏性

在各种生活游戏、智力游戏中不能只让幼儿单纯的摆弄玩具,这样很难收到利用游戏提高幼儿心智能力的作用,而且时间长了幼儿也会对玩具失去兴趣。这时我们将围绕玩具编排一些生活游戏,或者让幼儿自己根据玩具来想象一些生活游戏,并用玩具来完成游戏。例如又漂亮公共大汽车玩具,幼儿玩的时间长了就会生厌。我们就引导幼儿模拟一个“坐车”的生活游戏,于是小朋友们这个当司机,那个当乘务员,有的当乘客。幼儿不仅在游戏中懂得了文明礼貌。而且也体会到了交通规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一种健康的心理也会逐步形成。现在我们幼儿园小班都设置了区角“娃娃家”,游戏前我们引导幼儿了解游戏的整个过程,让幼儿去完成,或者只告之游戏的结果,然后让幼儿去独立地模拟游戏过程。在游戏的选择上,我们多采用一些具有教育意义和引导价值深远的游戏,把玩玩具与学习品德教育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学做游戏的过程中懂得礼貌,懂得尊重,懂得谦让,懂得坚持,懂得感恩,懂得是非。如在开展“娃娃家游戏”活动时,有的幼儿去做饭,有的幼儿给娃娃穿衣服,还有的帮娃娃铺小床……游戏中每件玩具都“活”了,都不再是游戏的道具,而是生活中活生生的人了。

篇5: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内容摘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培养与提高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将成为当务之急。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是在我国学前教育迅速发展时期对师资需求激增的背景下产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承担着我国许多地区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工作。近年来随着全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的重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全面实施,非学前教育师范生不断加入幼儿教师队伍的行列,使得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的就业竞争力越来越大。

职前幼儿师资的专业素质培养需要全面的进行,其中幼师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是难点和重点,它必须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养成,仅靠理论的传授与认同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教育实践环节,让职业幼师生在真实的幼儿教育情境中实践、体验、感悟、操作,才能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培养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的教师进修学校,我们期望通过课程改革来提升职业幼师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岗位适应能力,其中改革教育实习是重点内容。

本文从当今社会对学前教育师资要求、职业幼师生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培养职业幼师课程改革的需要三方面入手,分析了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改革的意义。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思想理论和知识分类观原理为依据,对职业幼师教育实习改革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心理学支撑做了深入剖析。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完善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改革,笔者研究了张雪门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实习管理经验、陶行知倡导的用“艺友制”来培养幼稚师范生的经验、以及陈鹤琴运用“活教育”理论举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经验,并从这些教育家的幼儿师范教育思想和实践中获得启发,以指导今天学校职业幼师培养的教育实习改革。本文以无锡市锡山教师进修学校近四年的职业幼师生教育实习的管理实践为例,从课程计划的编制、“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教育实习的教务管理策略三个方面入手,具体阐述了非师范类职业幼师生培养过程中教育实习管理的具体做法、经验,并对教育实习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本文立足于笔者的工作实践,来源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对当前学前教育职前师资的培养提出了积极的意见和建议。

篇6:幼儿审美素质的培养

摘要: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意义、特征、实施方法做了初步的研究与探讨。关键词: 幼儿 审美素质 培养

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伟大进步,它充分肯定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功能。其核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提高人的独立性、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使人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幼儿审美素质教育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意义。

1.1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健全人格心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即人的“个性”。伦理学范畴的“人格”是指人的品德和尊严,是人之“善”的本性。

以美术活动为例,幼儿以其内心的需要出发,通过色彩、形态等造型语言来进行表现,并将这种表现传达给观众(家长、教师、同伴)。观众在欣赏作品时体验到幼儿创作时的感受,对其造型和表现流露出赞许之情。观众的同感和赞许反馈回幼儿,有利于进一步形成幼儿对自我表现的自信、喜悦等良好的情绪体验。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可以 获得自由创造的快乐体验,其创造力和自我表现的愿望被不断激发,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也得到培养。1.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大脑潜能的开发

人的大脑两半球的功能是高度专门化的,有着明显的分工。每一 半球的功能独立、完整,又是相互配合的。曾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美国科学家斯佩里博士研究发现,在一般情况下,大脑左半球主要具有言语的、分析的、逻辑的、抽象思维的功能。左右半球能够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任何复杂的心理活动,例如艺术活动、科学活动都必须依赖于大脑两半球不同功能、不同工作方式的互补与协调才能进行。

上述研究表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审美活动主要是由大脑右半球 支配的,对幼儿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将有助于他们大脑的健康、协调发 展及大脑右半球潜能的开发。

1.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幼儿所接触到的美的事物及创美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他们从事审美活动时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 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幼儿一般智慧的发展。已有很多事 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 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2.1 审美素质的内涵

审美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审美兴趣 和能力。还包括审美情趣和爱好、识别美丑的能力、艺术才能和特长 等。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审美兴趣在幼儿的认知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有了兴趣,幼儿能对对象形成主动开放、积极接纳的心态。而审美能力是指幼儿在审美的过程中对具体审美对象进行感受和表现的能力,它是在审美活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是后天有意识的艺术教育和无意识的文化熏陶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审美能力制约着学前儿童艺 术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审美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具有不同审美能力的儿童,在感受美和创造美方面体现出来的效应是有显著差异的。同时幼儿审美兴趣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审美能力的发展,只在当他能真正欣赏和创造美时,他的审美兴趣才能得到进一步的保持与发展。

2.2 审美素质教育的内涵

审美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幼儿对审美活动的兴趣,提高幼儿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既不是要培养儿童成为艺术家,也不是要让艺术完全成为其受教育的手段。而是要萌发幼儿最初对美的兴趣,给人生一个好的开端。美的事物能激发人们的情绪情感,与学前儿童的认识特征和情感特征是吻合的。幼儿普遍喜欢鲜艳的色彩、动听的乐曲、富于变化的形体,即使在婴儿阶段也会注意和喜爱这类刺激。而且,幼儿心理的可塑性大,充满好奇心,容易培养审美兴趣。

美的事物围绕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者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相应的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都将是狭隘的。如果说兴趣构成了学前儿童审美活动的原动力,那么审美能力则是幼儿成功地从事艺术活动所必须的心理特征。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如果你对音乐没有欣赏力,没有情感,那么你听到最美的音乐,也只是像听到耳边吹过的风,或者脚下流过的水一样。,在审美活动中,只有具备了审美感受力和创造力的幼儿,才可能真正投入审美活动,并从审美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审美教育。3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3.1 幼儿期审美的特点 幼儿期是个体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交际”的范围也日渐广泛,不再局限于家庭的狭小天地,而且有了众多的同龄伙伴,并在不同游戏中形成了一个“儿童社会”。“儿童社会”不仅满足孩子渴望参加成人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且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审美实践活动,但由于受知识、经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审美标准,在活动中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感情。因此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3.1.1 大多注意审美对象的外形美,对那些鲜艳、活动、富有儿童情趣的审美对象易产生美感幼儿喜欢美丽的色彩,喜欢有趣的,特别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童话、故事和节奏感强烈的儿歌。在文学欣赏中,他们喜欢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的艺术形象。幼儿故事中的小羊不能是呆板地站着,而是咩咩地叫着:小熊是吧嗒、吧嗒地走过来的,小花猫是喵喵地叫着跑过来的……。可见幼儿对作为审美媒介的文艺作品的生动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着特殊的要求。3.1.2 情感强烈、外露、不稳定是幼儿审美的又一特点

审美本身就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是构成审美心理的要素。幼儿在审美过程中,情感活动十分强烈。孩子来到野外,看见花呀、草呀、小动物呀,会高兴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滚,表现出极大的审美愉悦。孩子在听故事时听到伤心处会掉眼泪。同时,幼儿的美感体验并不深刻,且缺少稳定性。如:有的孩子正在玩积木,可看到其他小朋友玩娃娃家有意思,就会扔下积木去玩娃娃家了;有的孩子在纸上画小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用橡皮泥捏小鸡,他又觉得捏小鸡有趣,跑去捏小鸡了。孩子越小,这种表现越突出。3.1.3 审美想象日渐丰富,且带有幻想色彩

在审美活动中,幼儿的想象是大胆而又奇特的。孩子编的故事怪诞离奇,会令人目瞪口呆。游戏中的想象更为丰富,树叶、瓦片、小草,在他们眼中简直是世界上最美的餐具和佳肴;儿童的画往往是造型夸张、构图出格、想象奇特,鱼可以游到天上,太阳、小鸟、云朵却画在地上。同时,幼儿的审美想象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他们把自己强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审美对象,审美想象则随着自己的感情而变化。如妈妈让孩子画一只小鸭子,可孩子画了四只。妈妈问他为何不按要求画,孩子却说,“一只小鸭子多孤单呀!许多小鸭子在一起玩 才有意思。”孩子的回答说明他在画画时注入 了自己的感情。

3.1.4 审美评价愿望强烈,标准简单,且有两极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表现出急于对各种事物做出审美评价的强烈愿望。如孩子在看电视、听故事时,总是急于分辨谁是好人,谁是坏蛋。这故事是好听还是不好听,充分显示情感的两极性(爱与憎、乐与悲、好与坏)特点。古尔维奇说: “儿童的评价,见解往往是很原始的,并且大致在他们的概念范围内转来转去,好与坏、对与错、喜欢与不喜欢。虽然如此,但无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不能轻视这个美学见解的幼芽。,3.2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的特点 幼儿审美素质教育,通常简称为“幼儿审美教育”或“幼儿美育”。根据幼儿期审美的特点,在对幼儿进行审美兴趣、意识、情感和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点: 3.2.1 情感表现性

幼儿对美的兴趣、情绪、情感和态度总是毫不掩饰的。在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中,教师应让幼儿充分表现其情感和体验。例如:早上一入园,幼儿就告诉老师:“妈妈昨天给我买了一个好漂亮的大蝴蝶(风筝)!”这时教师应当与幼儿一道描述风筝的美,表达自己对风筝的喜爱之情,让幼儿的审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泄。3.2.2 情节虚构性

幼儿审美情节往往不因现实中的审美对象才发生,而是他想象中的。尤其体现在编故事及绘画活动中。例如:幼儿在画小白兔时,突然说:“小白兔迷了路,到处找妈妈。”画熊猫时,不按老师的要求而添画了床、吊针,还解释说:“熊猫生病了,在打吊针。”这时教师决不能批评幼儿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做,因批评只会扼杀 幼儿的想象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尽量保护幼儿的这种超现实的审美情趣。3.2.3 手段表现性

在幼儿审美活动中,手段总是为了表现一定的审美内容及形式 的。例如:幼儿在砂堆里插上树叶,表示“绿在沙漠”。又如,教师请幼儿自己想办法表现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儿画出了小朋友穿着厚厚的棉袄,有的则用白色手工纸剪出美丽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纸屑抛上天空制造下雪的景象。3.2.4 主体自主性

审美活动不是由教师强迫幼儿进行的,它是作为活动主体——幼儿的自主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幼儿获得的是对美的自我体验。对幼儿的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师在玩色活动中害怕幼儿将颜料弄脏了衣服桌椅,常会代替幼儿完成点色的过程,不让幼儿自己动手。这样的活动,幼儿完全是旁观者,根本谈不上对美的自我体验。3.2.5 目的非功利性

幼儿审美教育不以掌握大量的知识和技能为目的,而是以陶冶情操、培养情感和态度为目的,因而是非功利性的。一些老师和家长为了让幼儿掌握“一技之长”,而强迫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特长班” 这样做,只会使幼儿失去真正的乐趣,是一种“揠苗助长”的过激行为,是不可取的。4 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

多年幼教工作的实践,我总结出几点培养幼儿的审美素质的经验与感受,简述如下,与同行共勉:

4.1 引导孩子去发现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艺术作品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要经常借助它们引导幼儿去发现美,让幼儿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是培养幼儿具有良好审美情操和审美能力的前提。

大自然是人类艺术之源,自然界中蕴涵着各种美的事物和现象。我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让孩子观察各种物体的外形、色彩,讲解某些自然画面为什么美的原因。如色彩鲜艳的花朵与暗绿的叶子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以鲜明的感觉。艺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体现出来的美比生活中的自然美更集中,更强烈。在初次欣赏油画《天鹅湖》时,幼儿只说好看,却说不出为什么好看。再次观察时,我让他们观察这幅画的内容、色彩,说画家是如何表现安静的气氛的。通过启发,孩子们发现灰兰色的天空、深绿色的湖水、白色的天鹅在视觉上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平静的湖水、姿态优雅的天鹅在形态上形成一种静谧的气氛。这些特点构成了整幅画面的静态美,给人一种恬静、闲适的情绪体验。渐渐地,孩子们能够发现周围事物及艺术作品中蕴涵的美了。4.2 让美育贯穿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中

美,对于幼儿来说是个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务就是要将其具体、丰富化。4.2.1 幼儿的生活环境美

教师要创设出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让孩子们置身于美好的环境中。请孩子们与老师一起布置教室,让他们走到那儿都有玩的、有学的,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孩子们拥有一个愉快、满足情趣的天地。并从心底里产生要爱惜、保持美好环境的强烈愿望,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4.2.2 幼儿一日生活中的语言美、行为美

在 幼儿的一日生活各环节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幼儿礼貌用语美、谈吐语言美、交往礼仪美。当发生矛盾时用礼貌语言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时有要态度亲切。在描述事物时要尽量运用动词和形容词。如教师问:“你们都看见过什么样的天?”有的说兰兰的天,有的说晴朗的天,还有的说乌云密布的天、晴间多云的天、下雨的天、没有一丝白云的天等等。4.2.3 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

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在审美素质教育中要充分注意审美对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因为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其审美体验的产生不只在施教者的说教,更在他所选择和运用审美媒介的感染力。因此,在审美教育中,要多采用图片、实物、电影、电视等生动有趣、孩子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并使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审美活动。4.2.4 注意渗透于各个教育领域的审美因素

幼儿美育作为与体、智、德并列的教育方面,它渗透于健康、科学、艺术、数学等各个领域的活动中。因为美是一种体验,美的因素无所不在。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应以美育人。例如:语言活动中有语言美,数学活动中有数字美、形状美,体育活动中有动作美、造型美等等。教育活动本身应是美的,幼儿美育也只有在各领域中交织、渗透、强化,才能最终提高幼儿的审美素质。4.3 要为幼儿提供更多审美实践的机会 美育不仅要培养孩子对美的欣赏力,还要培养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引导幼儿多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如让孩子进行绘画、泥工、折纸、剪贴、制作小玩具、学习表演歌舞和童话剧等。4.4幼儿审美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 4.4.1重视课堂外的教育因 素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规范的活动。对教师来说,比较容易在计划中渗透审美活动的有关内容。但对于没有事先计划的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往往不能给予应有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美育潜课程的问题。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环境、教玩具、活动材料、教育设施的完美外观、教师的端庄衣着、文明礼貌言行、师幼之间亲切友爱的交往等,都能给幼儿以美感,使幼儿在美的教育中不断发展其审美素质。

其作用是一些专门的教育活动所不能替代的。4.4.2 重视家庭、社会对幼儿美育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受教育的场所。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文化修养都应成为孩子的楷模,使孩子从家庭这个小天地里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4.5 消除审美对象可能对幼儿产生的消极影响

篇7: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越来越被社会所关注。幼儿师范忧校的音乐教师,要适时改变观念,顺应学校发展,从师资、教材、教学方法、实践模式上入手制订出一套适合男性特征的音乐素质培养模式。

关键词:男幼儿教师 音乐课程 项目目标

5月,牡丹江幼儿师范学校并人牡丹江师范学校,,月,牡丹江师范学校升格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9月为适应市场需求我校招收了第一个男生幼师班(往届招收的男生与女生同班上课),由此拉开了我省幼儿师范院校职业化背景下招收男生幼师班的序幕。随着近几年来社会对男幼师生需求量的不断高涨,男幼儿教师也成为幼教队伍中的“香悖悖”,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由于观念上对男女所从事职业的局限性,在幼儿园男女教师不成比例,更使得男幼儿缺乏男子汉气概,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一点男孩子的感觉都没有。这些都让幼教工作者看在眼里,疼在心中。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式,我校走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招收男幼师班。学前职业化教育中音乐是艺术教育的一种,但它又有别于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转型后的学前教育专业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课程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和幼儿园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音乐素养,以及幼儿园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弹唱、伴奏、艺术鉴赏能力等。因此,探讨男幼师班的音乐教学培养模式就尤为重要。

1男生班教学师资占首位

现阶段我校音乐专任教师都是音乐学校毕业,也有一些兼职教师是来自其它音乐团体的。学校升专后,无论是教师的数量还是业务素质,都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提高。这就需要教师按岗位、年龄、需要和本人意愿有针对性地参加各种培训,有条件的要到其他艺术院校或师范院校的音乐专业进修,以达到专业适应市场,教师适应专业,教学适应学生,学生适应社会。针对男生班这个特殊群体,一些艺术课就要安排相应人员来上课,比如舞蹈课、声乐课,可以安排男舞蹈教师、男声乐教师专门上课,根据男性的特点安排相应的课程,以便于在今后的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男性在幼儿教师队伍中的优势。

2针对男生好动、求知欲强的特点合理安排敬材

(1)文字型教材

一些理论课如乐理、和声,包括一些技能类教材文字表述部分都是不可忽视的。男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文字性的知识重视不够,这时教师就要使学生理解:理论是一切音乐活动的源泉,幼儿教师音乐理论素质直接关系到其他音乐学科的发展,进而直接影响在未来幼儿园工作中的音乐教学水平,因而一定要提高对理论的重视程度。

(2)目标式教材

在一门课的教学中,教师安排多个目标项目通过一段时间或一学期的学习来完成目标项目,最终达到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掌握知识的目的。

(3)见习实习

通过见习实习活动,男生能摆脱从事幼教事业的心理压力,并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3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指导男生班音乐课教学

(1)指导发现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根据男生好钻研的特征通过指导的方式对所授音乐教材进行组合,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观察和分析的书面或影像资料,学生在课前结合自己对音乐知识的个人理解进行预习,将遇到的问题拿到课堂上寻解。同时,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这样,既能缩短技能形成所需的时间,又易于学生深人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发展。

(2)项目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将音乐课程教学内容依据认知规律和音乐技能形成的规律,分解为若干相互联系的小项目,使之成为便于学习的大的项目载体,并建立相应的评估反馈系统。如果达到预定的项目标准,即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项目标准,则考虑建立新的项目目标,并配以相应的矫正措施。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4提高实践在男幼师班音乐课教学的地位

通过实践,教师可随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在他们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应通过学习、检验、提高、再学习、再检验、再提高的方式促进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

(1)课堂实践

将音乐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分散到各课程、各教学环节之中,组织、辅导学生根据不同科目编写教案,进行模拟课堂教学实践,使学生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也可提前进人教师角色体验,。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2)艺术实践

专门为男生设计一些具有男生特征的工作项目,并创造他们与女生班级的项目竞赛,提高他们自身的满足感与自豪感。同时可按期举办各种形式的儿童剧或文艺演出,让学生参与策划、组织,从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驾驭能力,以及在未来工作中与其他教师协调配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能力、示范能力。

(3)社会实践

适时安排学生下乡支教,安排去幼儿园实习,体验教学的乐趣。并带着问题和思考回到课堂,寻求教师的解答和指导。

总之,幼儿师范男生班音乐教学改革不仅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性别年龄特点来进行,而且要适应迅猛发展的形势和千变万化的世界,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培养开拓型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3)评价学习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不服输的特征。结合教学目的和任务以及学生初始技能水平测试的结果,把音乐课程教材内容分解为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并指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分别对教学状态进行评价,其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在追赶中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程度。

(4)“问题”教学

在音乐课程教学中,根据男生好学好问的特征设计教学方法。所谓“问题”教学就是提出解决学习问题的五步程序,即“提出问题一确定问题一提出可能答案一分析各种答案一选择合理答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形式,求得对问题的解决,获得知识和技能。

(5)案例实践教学

在儿童剧创新编排的教学中,通过选择具有典型特征的剧目作为教学内容来分析、排演,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形象生动地进行教学。

(6)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通过“学生分组一小组讨论一学习结果评价”等活动,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主张教学从学生心理需要出发,提倡“合作”学习。

当然,每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均有一定的适应范围,也必然有其各自的局限性。所以,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所学情况来合理运用。

篇8:幼儿教师素质及培养

一、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指标要素的设计

作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 应具有一般高校教师所具有的基础素质, 即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与健康的身心素质, 扎实地掌握所授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 拥有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教育教学、沟通协调和教学研究能力。此外, 熟练的专业技术能力、相应的职业指导与创新创业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以及高职教育类型的独特性对高职院校的教师素质提出了诸多要求。本文分别从人格、知识和能力三个层面展开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指标要素的分析。

(一) 人格层面

教师“为人师表”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拥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身心素质。以身示范, 传授知识, 方能使学生“亲其师, 信其道”。端正的政治信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开展工作的前提。身心素质则包括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两个方面, 健康的身体素质是展开教育工作的物质保障, 包括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卫生保健知识、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等。心理素质则包括丰富的情感、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开朗的性格、多样的兴趣等, 心理素质对于提供教师工作的内驱力具有重要价值。

(二) 知识层面

教师掌握所教学科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 教师要对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全面掌握, 透彻理解。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要求高职院校教师既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知识也熟知行业专门知识, 同时还要掌握必需的教育学理论知识。在了解本学科发展与行业发展最新成果的同时及时把新的知识、方法介绍给学生, 在指导学生专业实践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技能。

(三) 能力层面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服务于生产、建设与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师应具有与所授理论课程相匹配的专业职业技能, 以及将课本及行业内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的相关能力。为将所掌握的知识与行业现状相结合, 推动行业进步, 教师应具有科技服务能力。高职教育不仅提供学历教育, 更提供了职业培训与定向引导, 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任务应由教师承担, 教师自身具有创业与创新能力, 有助于学生的学业进步和职业生涯发展。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担负了学生与社会联系的桥梁, 其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进行教学研究时, 教师体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能够保障教学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上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评价指标要素进行了论述, 本部分将引入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通过对权值设定后计算出的数值进行一致性检验, 找出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评价影响较大的因素, 为提出有效的“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对策提供改革依据。

(一) 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层次分析法 (AHP) 是Saaty教授提出的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其步骤一般为按隶属关系构建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两两比较, 构造判断矩阵和计算。本文秉持指标与评价目标的一致性、各评价指标的相对独立性、同体系内指标的相容性原则建立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评价模型。将影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因素分为人格、知识与能力层面 (准则层) 。综合学者提出的有关思想和观点, 将“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评价划分为更详细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 (指标层) , 具体如表1所示。

(二) 构造判断矩阵, 层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通过经验总结及相关文献的查阅对影响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各因素相对重要性作出评价赋予权重, 并按照判断矩阵标度及含义表 (具体见表2) 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 计算各特征向量W与最大特征根λmax, 利用一致性指标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之比CR作一致性检验。当CR<0.10时, 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调整判断矩阵, 使之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对于1-9阶的判断矩阵, 参照Saaty给出的RI值。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A-B矩阵的形式如表2所示。

经过计算得出:W= (0.4881, 0.1862, 0.8527) , CR=0.0158<0.10

B1-C矩阵形式如表3所示:

经计算得出:W= (0.2565, 0.8468, 0.4660) , CR=0.0079<0.10

B2-C矩阵形式如表4所示:

经过计算得出:W= (0.1747, 0.3288, 0.9281) , CR=0.0033<0.10

B3-C矩阵形式如表5所示:

经过计算得出:W= (0.1553, 0.0829, 0.3436, 0.6500, 0.2003, 0.1634, 0.6014) , CR=0.0399<0.10

通过对比, 可发现以上矩阵都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可接受W和λmax。

(三) 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与结果分析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 计算针对上一层次而言的本层次所有元素的重要性权重值, 称为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是将所有元素方案对于目标的排序权值, 从而进行综合方案选择。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评价建立的层次总排序权值计算如表6所示。

计算得出:CR=0.4881×0.0046+0.1862×0.0019+0.8527×0.0527=0.0475

RI=0.4881×0.58+0.1862×0.58+0.8527×1.32=1.5167

由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层次总排序结果具有满意的一致性。从表6的层次总排序中可看出, 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影响最强烈的因素有:C10职业指导能力, C13教学研究能力, C2职业道德, C9科技服务能力, C3身心素养和C6行业专门知识。这一发现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有效培养具有重要启示价值。

三、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对策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影响最为强烈因素的分析, 本研究认为,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

(一) 开展职业指导培训

高职教育的本质即就业教育, 学生通过在学校接受职业指导培训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需指出的是, 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设立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 其任职人员大多缺乏系统的、一体化的职业指导教育和正确的职业指导理念, 其工作重点仅为提高学生就业率, 职业意识较为淡薄, 造成职业指导培训内容对学生作用不大, 学生在职业的选择层面仍犹豫不决,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提升职业指导的实效性, 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高职院校须创新学生职业指导工作思路, 通过全面开展对于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的职业指导培训, 提升教师的职业指导能力, 借此促进学校教育质量与就业质量的提升。

(二) 提升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能力是指对教学问题的探讨上升到方法论, 形成普适性的理论成果的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研究能力, 可充分挖掘教师的教研潜力, 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 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实现。同时也能帮助教师不断学习进步, 提高教师驾驭课堂以及有效设计教学环境的能力, 营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环境氛围。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 还可增强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 形成团队合作精神, 在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 形成教师在教学中研究的良好习惯。高职院校应在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过程中, 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师教研能力的双重提升, 实现相互间的促进与良性循环。

(三) 促进职业道德养成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毕业时成为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扎实的文化知识、较强的职业意识、创新意识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并有正确的职业理想、就业观与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个人发展。在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是确保学生就业顺利与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基本保证。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有高超的专业技能, 也要求其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 尤其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需要自身的不断努力, 更需要通过教师的以身作则, 使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达成。

除了上述三方面的关键性能力、素质因素之外, 高职院校教师其他各类知识素养的高低也与教育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 如教师的科技服务能力、身心素质等。作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 他们应具有及时将所掌握的知识技能与行业发展相结合、推动行业进步的科技服务能力, 同时, 身心素质状况也应纳入对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工作的考察体系之中, 每一位教师在形成自身良好身心素质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培育着学生的优良品质。

参考文献

[1]宋小平.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及其素质结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

[2]许树伯.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88.

[3]钱艳芬.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职职业指导工作[J].成人教育, 2008 (1) .

[4]上海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Z].http://www.shedunews.com/web/template/ZCQGH201002/note.html.

上一篇:学校动员大会主持稿下一篇:关于物业公司财务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