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2024-07-18

测绘现场服务承诺(精选6篇)

篇1: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测绘公司服务承诺

1、服务目标: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提高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完善测绘公共服务体系,确保测绘工作准确性,力争测绘产品合格率100%。

2、服务时效:

(1)单位房测绘为14天:

接件及时受理,分件1天,勘丈绘图9天,审核4天

(2)商品房初始登记测绘、单位房分户测绘为24天:

接件及时受理,分件1天,勘丈绘图16天,审核7天。

(3)私房测绘为7天:

接件及时受理,分件1天,勘丈绘图3天,审核3天。

(4)房屋预测绘为19天:

接件及时受理,分件1天,勘丈绘图13天,审核5天。

(5)变更测绘为7天(房屋数据不变,信息改变的):

接件及时受理,分件1天,勘丈绘图3天,审核3天。

(6)测绘配图为2天。

篇2: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我单位承诺:

1.严格遵守合同协议中乙方的义务、权利和责任条款,全面履行本招标文件和合同协议中的有关规定。2.严格遵守合同协议中乙方违约责任。

3.本项目成果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4.中标后积极配合业主、质量监理部门的工作,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5.对业主及质量监理部门有关进度和质量等意见,及时作出响应和调整。

6.按照合同要求提供所有资料。

7.产品验收合格后,用户使用过程中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乙方将免费提供维护服务。

篇3: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证据审查,物证定位,点线系列直角坐标,现场测绘

0 引言

交通民警在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完成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作为一种专业技术图,历来是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案件处理中的重要证据[1]。因此,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测绘既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又是交警的一个重要取证环节。为此,公安部在1993年就专门制定行业性技术标准予以规范,并分别于2009年和2014年对其进行了修订[2]。可见,规范交警的道路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工作,提升其交通事故现场测绘技术,一直是提高交警执法办案水平的一项基本技术要求。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测绘的传统方法是交警使用皮尺等工具人工现场测量,手工绘制完成[3]。近年来,由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数码照相技术和打印技术的发展,应用摄影测量技术进行交通事故现场测绘[4,5],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方向。如詹总谦等[6]将双像立体和单像纠正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引入现场勘查,实现交通事故现场的可视化重现并运用软件可以绘制现场图。苗新强等[7]借助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在图像信息的辅助和引导下,实时完成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的测绘。这些研究成果,为提高我国交通事故现场测绘技术水平提供了理论支持,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是,这些绘图技术中,现场测绘的基本方法与交警手工绘图相同,一直沿用的是一种传统的交通事故现场图定位方法[8]。该方法的应用起步较早,方法设计较为简单,也没有形成完整技术规范。特别是由于历史原因,缺乏法治视野下对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的证据性考量等问题,导致该方法绘制的现场记录图作为证据常常出现瑕疵,最终严重影响其证明力[9]。

总体来看,现场记录图作为法定证据在案件执法中作用重大,但是,关于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基本方法的相关研究还非常有限。为此,论文通过对现有方法的深入分析,从交通事故证据审查的新视角,针对性提出了现场物证定位的基本观点,并设计研究基于现场物证定位的现场测绘定位新方法,以期为交警人工现场测绘现场图提供有效方法,并为交通事故现场测绘新技术提供基础方法与技术支持。

1 交通事故现场图定位方法分析

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现场记录图(以下简称现场图)作为交通事故现场勘验笔录的一部分,属于法定证据中的勘验笔录类证据[10]。行业标准中(强制性)定义是“用图形符号、尺寸和文字记录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环境、事故形态和有关车辆、人员、物体、痕迹等的位置及相互关系的图。”[11](现场实景记录图是实景照片标注,本文不做研究)。

1.1 现场图定位方法的技术性分析

目前,绘制现场图这项调查取证技术工作中,现场图测绘方法主要是行业标准中规定的直角坐标定位法、三角定位法等现场图定位方法[11]。这些方法沿用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的基本方法[12]。现在交警现场调查常用的是其中直角坐标定位法。该方法通过选取基准点,并分别以沿道路方向和垂直道路方向坐标轴建立坐标系;依次测量基准点到有关现场车辆、人员、物体、痕迹等(统称为现场元素)的待测点的两个坐标值进行定位[11]。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该方法的侧重点在于对现场元素单一点的定位测量,而对于现场元素位置及相互关系这一基本技术要求欠缺考虑。结果是,不能适用对交通事故现场上众多现场元素的大量测点的整体定位,易出现现场元素间定位不准、定位缺失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可见,该方法没有形成现场测量与绘图的完整技术规范,不能体现现场图的基本技术要求,只是适合现场实地对现场元素测点的测量。

1.2 现场图定位方法的证据性分析

从现场图定位方法绘制的现场图来看,作为证据的最终目的更多是用于道路原址恢复现场元素的位置。如图2所示的是用该方法绘制的一起小客车碰撞自行车交通事故,造成自行车驾驶人当场死亡的交通事故现场图。

由图2分析可知,图中只对车辆、尸体等现场元素进行了相对定位,这种定位的前提其实是假设已知现场道路情况的,即在图中没有现场道路定位,也没有对现场元素与现场道路进行相对定位。利用该图,只能在图中记录的现场道路原址上才能恢复现场元素的原貌。仅从现场图单一证据来看,不能确定现场元素在现场道路中的准确位置。可见,现场图定位方法中,现场道路基本结构是被作为一个隐性已知的前提反映在现场图中。这样的现场图实质是一种恢复现场元素的凭证。因此,现场图定位方法并不能完整体现现场图证据性要求。

综上所述,现有交通事故现场图定位方法实质是一种现场元素定位测量方法。这种方法现场测绘定位的对象是现场元素,其技术性是侧重于现场元素测点的现场测量;其证据性则更多体现在现场道路基础上恢复现场元素。作为交通事故证据使用时,因其定位技术性及证据性方面瑕疵,会直接影响其证明力,给案件的鉴定等进一步处理带来实质困难。

2 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定位分析

2.1 物证定位属性分析

交通事故现场图是交通事故执法中的一种法定证据。交通事故案件绝大多数属行政案件,但有些案件会达到刑事立案标准。因此,从证据审查视角来看,应该按照刑事证据审查标准来把握。然而,我国证据审查理论体系发展相对较缓慢,相关法律规定相对滞后。2012年底出台《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后,才建立起刑事证据审查的基本理论和操作体系[13]。依据我国刑事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审查的基本要求,综合分析交通事故现场图的标准定义及其在整个交通事故执法中的证据作用可知,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定位核心与实质不应该是现有现场图定位方法的现场元素定位,而应当是交通事故现场的物证定位。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包括现场元素及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现场道路及其结构物、标志、标线、路旁建筑物等所有道路结构要素,简称现场道路。

物证定位具备证据性和技术性基本特征。其证据性体现在测绘定位对象上是交通事故的现场物证,而不仅是现场元素。体现在现场图作用上,是对现场物证的位置的固定,需具备证明案件发生后物证位置这一事实的证明力;而不需要借助现场道路的原址辅助证明,即应从现场图上完整反映全部现场物证的位置特性。技术性重点体现对全部现场物证的整体定位技术,而不仅是现场元素单一点的测量技术。

2.2 物证定位的技术构成分析

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定位的技术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将交通事故现场及其现场元素在现场道路中的准确位置予以确定,称之为现场定位。另一部分内容,是将交通事故现场物证的准确位置记录(固定)在图纸上,称之为现场图固定。

现场定位是在现场道路结构固定条件下,借助在现场附近选择的固定点和固定线,来现场测量确定现场及现场元素在其中的位置[11]。现场图固定,是将全部现场物证作为对象,依据一定的定位原理,人工或借助计算机应用一定的绘图方法将现场物证整体准确绘制记录在图纸上,形成现场图。现场图固定是物证定位技术性的集中体现。现场定位是现场图固定的前提与基础;现场图固定是现场定位的最终目的与归宿。可见,现有现场图定位方法的技术侧重点仅是现场定位,而物证定位的技术侧重点则是现场图固定。

2.3 物证定位的内容体系构建

从证据审查的角度来看,物证定位具备证据性,直接体现是具备证明交通事故案件发生后现场物证位置事实的证明力,一个基本要求便是全面、客观、精确反映现场物证的位置特征。依此,必须是脱离开现场道路的实地,完全从图上反映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准确位置关系。为此,物证定位必须构建完整内容体系:首先包括交通事故现场的车辆、人体(尸体)、物体、痕迹等所有现场元素的位置固定,即现场元素定位;其次,还必须包括与交通事故有关的现场道路结构物、标志、标线、路旁建筑物等所有道路结构要素的位置固定,即现场道路定位;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内容,是精确地将现场元素和现场道路这两类现场物证相互之间的准确位置关系进行固定,即现场元素与现场道路的协同定位。可见,现场物证定位内容体系涵盖了现场图定位方法的现场元素定位内容,但还增加了现场道路定位及其与现场元素的协同定位。物证定位内容体系见图3。

3 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测绘定位新方法研究

3.1 方法设计原则与思路

目前,在交通事故现场取证工作中,现场图仍然以交通警察人工测绘为主,而计算机绘图较多应用于交通事故的再现与分析中。因此,设计交通事故现场测绘定位方法,需要以人工测绘操作的方便性、可行性且能够服务计算机绘图技术开发为原则。

在现行技术标准中,统一规定了各种现场元素的一个或多个固定点(简称为测点,一般是投影点)用于定位[11]。在这一规定基础上,运用平面定位基本原理,设计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测绘定位方法基本思路是:把交通事故现场元素、现场道路等实物体空间位置定位,简化为交通事故现场平面内的点的坐标系定位。具体是,首先在交通事故现场建立简便易行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对于现场元素定位,可以应用直角坐标系把交通事故现场所有元素测点进行定位;对于现场道路定位,可以选择道路结构要素的特殊结构点,如道路边线的特殊点、延续点等作为其固定点(即测点),应用直角坐标系进行定位。考虑现场元素及现场道路全部测点,即现场物证固定点(或称物证测点)的数量及其整体分布等状况,在现场图固定时,通过在同一平面内按照一定方法关联定位坐标系,完成现场元素定位和现场道路定位的协同定位,最终实现物证定位。

3.2 定位点线直角坐标系建立

交通事故现场图是以正投影俯视图形式绘制的平面图[11]。在平面上,表述物体位置的简单有效方法就是建立平面坐标系。考虑能够直观反映现场物证位置关系、人工测绘方便、图形美观等原因,选择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测绘定位。具体方法是,选择现场一个或几个固定物作为基准点,选择直线(或近似直线)状的一侧路缘或道路标线所在直线作为基准线,以基准线所在水平面为现场定位平面。在该平面内,以基准线为直角坐标系的一个轴,称为基准坐标轴;以过基准点(在定位平面内正投影点,下同)的基准线的垂线为直角坐标系的另一个轴,称为方位坐标轴;垂足点为坐标原点,称为基准坐标原点。这样即可在交通事故现场建立定位的平面坐标系进行现场定位。进行现场图固定时,在图纸上标画选好的基准点、基准线即可建立现场图固定坐标系。这样在交通事故现场及现场图纸上均建立了物证测绘定位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称之为点线直角坐标系,如图4所示。在点线直角坐标系中,把需要定位的现场物证测点(在定位平面内正投影点,下同)的基准坐标和方位坐标测绘标注即完成物证定位。

3.3 系列直角坐标系定位方法

为了确保现场物证定位目标实现,对于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定位的内容体系远远复杂于现场元素定位这一特点给测绘带来的实质困难,在所建立的定位点线直角坐标系基础上,采用建立关联系列直角坐标系方法,简化现场物证的测绘。具体方法可以分为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双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及多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等。

3.3.1 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

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是在点线直角坐标系基础上,根据现场物证测点的分布位置,通过关联基准坐标轴建立关联的系列直角坐标系。具体测绘定位步骤如下:(1)以基准坐标原点建立的点线直角坐标系进行基准定位:首先将基准点作为第一现场物证测点定位;其次,方位坐标轴与道路结构交叉点作为物证测点需定位(即测量其基准坐标予以定位即可);最后,沿基准坐标轴方向选择基准坐标原点紧邻的(或左或右的一侧)一个物证测点进行定位。(2)基准定位之后,基准坐标轴不变,将点线直角坐标系的坐标原点由基准坐标原点,改变为已经定位的紧邻的物证测点在基准线上的垂足点。这时形成坐标原点不同,但基准线坐标轴重合的一个新的点线直角坐标系。(3)以该坐标系测绘定位紧邻新坐标原点的下一个物证测点。以此类推,由近及远建立若干直角坐标系,依次测绘定位该侧全部物证测点。(4)同样方法再完成基准坐标原点另一侧全部物证测点定位。最终,形成了共用一个基准线坐标轴,坐标原点之间的距离是相邻物证测点在基准线上垂足间距离的一系列关联的点线直角坐标系,共同完成了现场物证定位。该方法示意图见图5。

3.3.2 多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方法

多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是根据现场物证固定点的数量及分布位置,在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的基础上,通过关联多个基准点构建多条基准线系列直角坐标系用于测绘定位。其中常用的是两条基准线建立的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也称之为双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具体方法是:以其中一条单线系列直角坐标为主线系列坐标,在其定位平面内,再建立另一个单线系列直角坐标作为副线系列坐标,利用这两个关联的单线系列直角坐系共同完成全部物证测点测绘定位。在该方法中,必须将辅线系列坐标在主线坐标系中进行定位,称之为辅线坐标系定位,目的是用以关联主辅线两个系列坐标。具体方法是将辅线系列坐标的基准坐标原点,以及其基准线上位于现场两端的至少一个点作为物证测点在主辅线系列坐标中同时予以测绘定位。此外,利用辅线系列坐标在进行基准定位时,可以省去其方位坐标轴与道路结构交叉点作为物证测点的定位。该方法示意图见图6。

在图6中,基准点1及与其临近的基准线(道路一条边线)建立主线系列坐标,对分布于其附近的大多数物证测点进行测绘定位。基准点2及与其临近的基准线(道路另一条边线)建立辅线系列坐标,对分布于其附近的其余物证测点进行测绘定位。副线系列坐标的基准坐标原点及基准线坐标轴右侧外端一个点,在主线和辅系列坐标中同时定位,将主线和辅系两条线系列坐标系予以关联。这样,通过两个基准点构建相互关联的主辅两条线系列直角坐标系,共同完成对现场物证定位。以此类推,三线以上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均需设一个主线坐标系,同时需对其余辅线坐标系进行定位。

4 方法应用技术

4.1 方法的适用

点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方法的关键是关联的直角系列坐标的建立,核心是基准点、基准线的选择。其中,基准点的确定相对简单,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基准线的选择。从便于现场测绘,提高测绘精度方面考虑,基准线选择交通事故现场的直线型结构物,如直线型道路边线、标线等,是适用该方法的最佳条件。因道路结构特性及交通事故现场范围特点,一般情况下,在道路直线路段的交通事故现场范围内,其道路边线基本是直线或近似直线,基准线选择较为方便,适用该方法效果最好。在道路平面交叉路口的交通事故现场范围内,道路边线或其延长线也可以作为坐标基准线。在这种情况下,该方法应用效果较好。在道路弯道的交通事故现场范围内,道路边线不是直线(或不能近似为直线),这时必须设定出现场的一条直线(没有实际结构物,如弯道曲线的一条弦等)作为坐标基准线,才能适用该方法。此外,采用多线坐标时,最好选择平行或小角度交叉线作为基准线坐标轴。

4.2 具体方法选择

应用点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方法时,需要统一确定现场物证的测点再根据现场物证测点数量及具体位置分布情况,选用单线还是多线坐标。在一般情况下,交通事故现场元素和现场道路等物证测点相对较少,或分布密度相对较小时,宜选用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当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测点较多,或分布密度相对较大时,一般采用多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方法。采用多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方法时,尽可能选择双线坐标,最好不超过三线坐标。

4.3 定位距离测量技术要求

交通事故现场图是正投影的俯视图。因此,对于现场物证测点的定位坐标测量,必须是基准线所在定位平面内的长度距离。对于与定位平面高差较大的物证测点,在实际测绘时,使用激光测距仪的智能水平模式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此外,作为证据的基本要求,必须控制其测量误差。参照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标准[14],具体测量误差控制标准见表1。

5 应用案例

以图2的现场图为例,具体说明文中研究的交通事故现场物证测绘定位方法。根据图2记录的该现场元素较少,现场道路结构要素简单等情况,可以采用单线系列直角坐标定位法。测绘所得现场图见图7(因图2定位数据不足,为保证数据完整性,图中部分需要现场测量数据进行了估计,图中说明栏等内容省略)。

新旧两种方法绘制现场图对比可知,图2只实现了对现场元素进行了定位,在图中没有现场道路定位,更重要的是没有将现场元素在现场道路中予以定位。从证据审查角度来看,利用该图不能单独证明现场物证的原始位置特性,将会影响其证明力。图7采用新方法定位测绘的现场图,将现场元素与现场道路的测点统一为现场物证测点,在单线系列坐标系中予以整体定位,完全实现了现场物证定位所包含的现场元素定位、现场道路定位及其协同定位内容,避免了图2中的不足。新方法满足测绘定位的技术要求同时,满足了现场图固定现场物证的证据性要求。

6 结论

1)现场测绘定位的实质与核心是现场物证定位,物证定位是将现场元素定位和现场道路定位协同考虑的一种物证固定技术。

2)点线系列直角坐标测绘定位方法能够真正实现交通事故现场物证定位。

3)点线系列直角坐标测绘定位方法具有多种应用变换,能够适用交通事故现场多变、复杂等情况对测绘定位技术的要求。

篇4: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关键词】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现代测绘

人们对地理信息的应用需求较大,但垄断性、专业性较强是开发、管理及获取地理信息的显著特征,因此,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及技术的优势,实现测绘服务同信息化工作的有机结合,构建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地理信息空间框架的空间定位平台,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信息共享的问题,还能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概述

以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为依托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综合信息终端、宽带网络的作用,整合多种类型的空间信息,将地理信息服务于社会公众和相关政府部门,在不同领域和行业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我国地理信息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就是信息管理难度较大,因为面对的行业不同,所以对地理信息的需求也会有所差异,该平台中涵盖的地理数据信息具有数量大、种类繁多的特点,导致地理要素的维护及管理工作效率较低。

在固定的抽象空间中,一些空间数据资源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公共性,应用频率较大,这些基础性的数据信息即为地理空间框架数据。以矢量数据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行政境界、交通、地名、水系同数字高程模型及正射影像共同组成了地理信息框架数据的内容,一方面能够发挥定位参考的功能,便于用户在系统中加入新的空间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对目标空间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分析[1]。

二、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构架及服务模式

(一)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应用于对空间数据的检查更新、分析查询及浏览输出,是实现对大量数据资源科学存储的前提,可以更加高效、规范的对空间数据进行管理。基础测绘成果管理系统、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更新及维护系统、基础测绘产品数据库是构成基础地理信息管理系统的三大子系统。

(二)普适计算

在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使得信息技术应用环境相继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就为人们获取实时性的信息提供了很好的途径[2]。普适计算产生的基础就是实际物质空间同信息空间的相互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构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过程中,可以融合普适计算的思想,在网络中定位和更新信息技术,最终将地理信息服务通过信息终端提供给需求者。

(三)多媒体电子地图

多媒体电子地图在空间信息表现方式和效果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弥补了传统地图的不足,利用视频、动画、图标和图片等方式,可将各地区的空间信息状况更加立体、直观的表现出来,提高了地理信息的实效性。该产品提供信息服务的途径简便,在显示信息内容方面也更加丰富和完善,同时还具备定位、测量距离、缩放和统计分析等多种功能,将全面化的图像及时呈现给用户。在商业模式下,集合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和内容,针对不同行业进行导航、定位服务的过程是位置服务中心的主要功能体现,要想发挥以上作用必须要利用全球定位系统、Internet、移动通信等手段来实现。

(四)基于Internet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

互联网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包括房产、旅游、交通和教育等多方面的信息,相关政府部门在其门户网站中分享的各类服务信息是该系统信息的主要来源[3]。只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实现空间位置地理信息同電子地图的整合,就可以将更具空间方位、实时性特点的信息提供给政府和人民,明显改善地理信息服务水平。

三、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

(一)实现测绘成果的共享

基础测绘成果是形成框架地理空间数据的核心,要想保证测绘数据的准确性,使地理信息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需要提高测绘部门的专业程度,增强测绘成果的可用性[4]。构建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让公众更加了解现代测绘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相关测绘部门在管理和更新地理信息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实现单一测绘成果向全方位地理信息服务的升级和转化,解决了当前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便于用户操作,保证用户能够获取准确、易懂的地理信息。

(二)对多种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作为整合不同信息功能的基础性信息,服务平台能将现代测绘成果更好的应用于信息服务过程中,实现多种信息资源汇集的基础就是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要想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还需要对空间信息的编码进行统一化的整理,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在框架地理空间数据的基础上,能够划分空间位置的级别,显示空间位置分布状况,而在相关工具的作用下,这些进一步划分而来的信息能够组合成新的集成信息,可以直观的体现在用户面前。

四、结语

作为转变地理信息服务途径、强化测绘成果实际应用和地理信息资源共享的关键,地理信息服务平台能够更加高效的服务于社会和人们。近年来,国家相继加大了对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力度,并将其纳入当前工作的重点事项。这就要求测绘部门必须提升地理信息服务平台的管理水平,做好平台的维护及更新工作,实现向网络化服务和动态服务的转化,加快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军,蒋捷,周旭,翟勇,朱武,丁明柱.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总体技术设计研究[J]. 地理信息世界. 2009(03)

[2]李志刚. 建设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开辟测绘成果应用新途径[J]. 地理信息世界. 2006(02)

[3]肖建华,罗名海. 论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的若干问题[J]. 工程勘察. 2006(03)

篇5:测绘企业信用承诺书

为营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树立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形象,本企业郑重承诺:

(一)依法办理企业登记注册,提供资料均合法、真实、准确和有效。

(二)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三)本单位承诺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如有虚假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四)本单位承诺对测绘成果和测绘成果质量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到成果保密、质量合格。

(五)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守合同、重信用,不制假售假、商标侵权、虚假宣传、违约毁约、恶意逃债、偷税漏税、价格欺诈、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六)自觉接受政府、行业组织、社会公众、新闻御舆论的监督,积极必履行社会责任。

(七)发生违法失信行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接受行政执法部门给予的行政处罚、约和惩戒,并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八)本《企业信用承诺书》同意向社会公开。

承诺人:

篇6:测绘现场服务承诺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

库热西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

(根据录音整理,2014年6月13日)

尊敬的旭明副省长,同志们: 上午好!

刚才,旭明副省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介绍了浙江省的基本情况,同时围绕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如何更好地为省政府服务谈了很好的意见;德清县委张晓强书记介绍了德清的基本情况。在此,我谨代表国务院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向浙江省委、省政府长期以来对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关心重视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对德清县委、县政府为开好这次会议所做的精心安排和周到工作表示谢意!对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取得连续多年走在全国前列的优异成绩表示祝贺!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和各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工作实现了良好开局,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绩。在此,我代表国家局党组,向参与地理国情普查、战斗在地理国情普查一线的所有干部、职工、同志们表示敬意!

当前,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已进入关键期。今天,我们在浙江德清召开全国现场交流会,梳理工作、交流经验、查找问题、明确任务,就是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通知》和张高丽副总理在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电视电话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更加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普查工作,确保普查任务高效优质按时完成。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深化认识,增强做好普查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开展地理国情普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作出的一项重要决定,是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新举措,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是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是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新需要,也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深化认识,坚持“以普查带监测促转型”的战略途径,以对国家、历史、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完成好这一光荣使命。一要把普查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克强总理强调,地理国情是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重要支撑。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高丽副总理指出,抓紧开展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对于我们做到心中有数,立足底线思维、进行宏观思考、更好把握大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推进解决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意义重大。国务院把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交给我们,是对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极大信任,是对测绘地理信息保障能力的全面检验,也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真正从幕后走到台前的重大契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普查工作。普查工作是“一把手”工程。去年8月,各省局主要负责同志与国务院普查办签订了责任书。今天,各省局“一把手”大都在座,可以说,你们对普查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普查工作的推进力度。希望大家切实担负起责任,把普查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亲力亲为、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我们不能把普查工作仅仅当作一个项目管,而要作为一项事业来干,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全力以赴加以推进。

二要牢牢抓住转型发展机遇期。高丽副总理要求我们以地理国情普查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当前,几乎所有传统产业和传统服务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服务的旺盛需求已催生出新的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业态,特别是随着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迫切需要,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应运而生。过去,我们的地理信息资源不够丰富,数据分析能力不强。现在,我们已经具备了资源、人才、技术的独特优势。这就要重新定位我们的服务方式,提升我们的服务能力,延伸我们的服务领域。作为领导干部,我们要主动谋划转型思路,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转型升级是个系统工程,涉及管理方式、技术手段、生产模式、人才队伍和服务对象等多个方面,国家局将在战略定位上提出思路,在体制机制上搭建平台,各地也要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以地理国情普查为牵引,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方向,因地制宜谋划自身的转型之路,推动我们的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力量,使普查工作做到保质量、保进度、保安全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国陆地国土范围的多要素、全覆盖、无缝隙地理国情普查,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实施难度大,任务十分艰巨,时间十分紧迫。

一要确保普查质量。决策始于科学,科学尊重国情,地理国情普查是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最终形成的普查成果,将提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决策参考,应用和服务于各部门各领域。因此,质量是普查成果的生命,确保普查成果全面、真实、准确,是普查工作的核心和关键,这也是我们的职业特点和长期养成的职业习惯,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光大。要强化过程质量监督抽查,前移质量关口,防范出现大范围错误,防止重大质量事故,决不允许弄虚作假。国务院普查办组织的两批次过程质量抽查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大家要认真总结经验,督促整改落实,确保普查数据经得起历史检验,确保普查成果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

二要确保普查进度。国务院9号文件印发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绘地理信息主管部门迅速响应、积极行动,普查工作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总体进展情况较好,但也有个别省份相对滞后,推进力度不够,影响了整体进度。地理国情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由省情、区情、市情、甚至乡情、村情构成,普查是全国“一张图”、统一时点,开不得“天窗”,容不得任何一个地方掉队,全国上下必须“一盘棋”。普查标准时点为2015年6月30日,现在仅剩下一年左右的时间了。各地必须以大局为重,细化工作计划,加快工作节奏,用倒计时的方法推进普查工作,确保普查任务在统一步调、统一标准、统一时点要求下圆满完成。三要确保普查安全。安全生产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是不能踩的“红线”。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这根弦,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科学制定安全生产各项制度、措施和预案,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安全生产排查和检查,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要加强对全体普查人员、特别是临时人员和聘用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用高新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装备设施保障安全,提升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确保每位普查人员人身安全,把普查工作打造为平安工程。要守住资金使用安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和财经纪律,严格资金使用管理,严格规范相关程序,保证不出任何问题。同时,要确保数据管理和使用安全,决不能发生失泄密事件。四要加强督导检查。克强总理在近期召开的几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反复强调抓落实的问题,决定对国务院部署的工作进行全面督查,检查落实情况。地理国情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要工作,各地各单位都要守土有责。这次会议不仅是现场交流会,也是一次现场督导会,希望领导干部分片包干、靠前指挥、精心组织、真抓实干,深入一线、体察实情、解决问题、做好服务。普查办要统筹安排好工作计划,不定期开展督查巡查,对进展缓慢的要予以通报,对出现重大问题的要严肃追究责任,确保普查实施按计划推进,努力把普查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做好。

三、进一步探索创新,普查成果应用要努力实现社会化、最大化、最优化

普查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要把普查与监测相结合,做到边普查、边应用,强化分析、强化创新,早出成果、早见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充分发挥普查成果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要深度谋划普查成果应用。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既是基础测绘服务方式、服务对象、服务领域、服务范围的延伸和拓展,又是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转型升级和提升跨越,更是我们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重大突破和作用彰显。国家局将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政府宏观决策、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民生需求等,创新开展成果应用研究。各地要结合区域发展重点热点难点,深度谋划成果应用,尽快形成有份量、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让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在使用中体会到普查成果的价值所在,感受到地理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我们要走出去,主动与有关部门和行业搞好资源和成果整合,广泛开展沟通交流,深入了解需求,找准成果利用切入点;要请进来,跨专业、跨学科听取专家意见,汲取好经验,征询好建议,不断丰富和完善普查最终成果,力求普查成果的服务对象和应用范围最大化,为领导宏观决策、部门科学管理提供最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同志们,这个要求非常重要,我们普查的最终目的是要落到监测上,监测的目的就是服务大局,这个大局就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是各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是民生改善的大局。如何使我们的普查成果最终能够和大局紧密结合起来,希望大家深入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浙江省已经拿出了一个本子,希望同志们也能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普查本身不是目的,关键看我们的结合点找得准不准,看测绘地理信息的独特优势能不能和各省关心的重点问题结合好,看将来能不能拿出让领导信服、让群众满意的成果。我们的功夫一定要下在统计分析上,下在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上。

二要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总书记日前在两院院士大会强调,“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重大突破,把关键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创新也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永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在我国是第一次,可以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但正因为是首创性工作,才给了我们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能力水平、大胆创新实践、彰显作用价值的难得机遇。各地要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找准方向、扭住不放,在攻坚克难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普查生产技术上加强创新,努力实现普查数据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使普查成果的应用能及时跟上社会各界的需求;要在普查成果应用上加强创新,着眼于普查成果应用社会化,在普查成果与国民经济深度融合、成果展现形式上加大探索,形成直观形象、内容丰富、应用价值高、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紧密的普查成果应用和服务模式;要在普查管理上加强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创新管理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联络员机制和普查信息网络直报、巡查督查通报和目标考核等制度实现精细化管理。与此同时,要加强地理国情评价体系研究,设立并定期发布地理国情指标指数,权威展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地协调程度等,更好推动普查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直接与经济增长和社会民生挂钩,并以此扩大地理国情普查和监测工作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上一篇:专业舞台灯光中英文对照表下一篇:小学部春游方案2014高年级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