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事故尸检分析

2024-07-17

道路交通事故尸检分析(通用6篇)

篇1:道路交通事故尸检分析

对交通事故认定书、尸检报告书不服的处理办法

在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交警队出具的报告书有两个,一般情况是交通事故认定书,在遇到死亡事故时,当事人还会收到尸检报告书,若对这两种认定书不服,应如何处理?

有两种办法:

一、向上级公安机关投诉或者反应,上级公安机关如果认为确实存在错误,可以撤销,并责令重新做出。

对于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异议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51条 “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

第54条 “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经审查认为原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责任划分不公正、或者调查及认定违反法定程序的,应当作出复核结论,责令原办案单位重新调查、认定”。

对于尸检报告书的异议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43条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

当事人对检验、鉴定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送达之日起三日内申请重新检验、鉴定,经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后,进行重新检验、鉴定。重新检验、鉴定应当另行委托检验、鉴定机构或者由原检验、鉴定机构另行指派鉴定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重新检验、鉴定报告之日起二日内,将重新检验、鉴定报告复印件送达当事人。重新检验、鉴定以一次为限”。《交通事故处理工作规范》 第62条 “各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成立由具有交通事故处理高级资格的交通警察组成的交通事故处理专家小组,负责交通事故认定的审核、复核工作。

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对承办单位的交通事故认定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或者接群众投诉经审查发现“交通事故认定书”存在错误的,应当作出撤销该“交通事故认定书”的决定,由承办单位在规定期限内另行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

对承办单位拒不执行上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决定的,按照《公安机关内部执法监督规定》予以撤销或者变更,同时按照《公安机关执法过错责任追究规定》进行错案追究”。

二、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向法庭提出自己对事故认定书有异议,并阐明理由,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采纳。

因交通事故认定书只是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在人民法院审理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诉讼中,要对其进行当庭质证,对其不服的当事人

可以向法庭说明自己的理由,人民法院有权决定是否采纳,并有权决定事故的赔偿责任比例。

篇2:道路交通事故特征分析与对策

1 道路交通事故的特点分析

1.1 现代城市交通具有混合交通的特点

这是城市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交通事故发生后分析其特点可发现, 因混合交通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占到了总数的50%, 且其事故死亡率高达60%;无交通标志和无交通控制交通事故占总数的40%, 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0%.

1.2 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事故更加频繁

据统计, 上海、浙江、广东都是交通事故的高发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大了这些城市的客、货运量, 交通密集度大幅度提高, 导致这些区域的交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这也是交通事故增多的主要原因。

1.3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较高

据不完全统计, 高速公路发生交通事故的次数和造成的死亡人数常年都是城市道路的1.5 倍和3 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 高速交通事故的数量逐渐增多, 且其死亡率较高, 易引发连环交通事故, 危害性较大。

1.4 违章驾驶

驾驶员或公路上行走的人的违章行为极有可能引发交通事故, 这是导致我国交通事故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因交通参与者的违法行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占总数的90%.其中, 超过87%的交通事故都是因机动车辆驾驶人员经验不足或违规操作而引发的, 因行人的违规行为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不足3%.此外, 通过分析可发现, 引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包括疲劳驾驶、超载、驾驶人员的综合素质低下、车辆的性能较差以及道路设计存在问题、道路标志不完善等。

2 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的主要对策

2.1 改善公路设计, 以人为本

在道路设计中, 应适当学习国外道路设计的安全审计制度, 并积极监督道路的建设和管理过程。在公路设计评审阶段, 需要重点强调设计的人性化和合理化, 设计过程中应多以行车和用路者的需求为依据, 并分析交通的行进动态。此外, 在设计过程中, 设计人员应重点考虑道路使用者的心理、生理特点, 设计要尽量与行车规律相符, 从而为交通安全运行创造必要的条件。

2.2 提升车辆自身的性能, 加强车辆维护

提升公路上行驶车辆的性能可确保交通运输的安全性, 加强对车辆性能的监督和检测, 可确保车辆在道路行驶中的安全性, 避免因车辆存在问题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 应对运行车辆进行定期维护, 从而保证车辆的性能;不断完善相关的安全设施, 积极鼓励车辆安装自动限制装置、交通情报通信装置、自动监控装置;避免存在问题的车辆上路, 完善机动车辆的报废制度, 从制度上避免车辆“带病”行驶, 并完善机动车辆的荷载标准, 约束车辆的改装行为。

2.3 改善交通环境, 完善交通安全措施

当交通公路的硬件设施达到一定的标准后, 交通事故应对措施的制订方向应向软件转移。交通的软件环境主要指的是安全保护体系、安全标志等。在交通建设中, 应注重交通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 且注意配套设施的建设。在道路设计中, 应做好标线、交通信号灯和可变信息牌的布置工作。在雪、雾霾、雨等天气中, 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会上升, 因此, 应制订相应的管制原则, 合理控制交通流量, 疏通道路上的车辆。在城市道路设计中, 应实现人车分流的目标, 合理规划交通线路, 科学控制道路的进口和出口。如果发现某条道路的车流量超出负荷, 则应采取限制交通流量的方式缓解交通压力, 避免引发交通事故。此外, 路段管理者在对流量进行调控时, 应及时将车流量信息传递至在道路中行驶的车辆, 并通过合理分析, 为车辆提供最佳的行驶路线, 从而确保交通顺畅, 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2.4 合理立法, 加强执法力度

在交通事故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 需要加强道路安全法规体系的安全建设。目前, 我国道路交通法规体系包含大量的法规法律, 且在其他交通管理文件中也有所体现, 这在我国交通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交通环境的变化, 需要适当调整交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各地都要依据实际情况对车辆进行严格的管理, 相关单位应根据各地区的车辆报废标准开展报废工作, 严禁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在道路上行驶, 且禁止低速车辆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加强对道路中基本设施的管理, 严惩破坏道路附属设施、非法占用车道的行为, 追求有肇事逃逸、救驾等行为的驾驶员的法律责任, 从而使道路交通的参与者认识到交通事故的严重性。

2.5 增强安全意识

在交通管理过程中, 相关单位应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了解交通管理的制度。具体而言, 应由各个部门与政府机构相互配合, 加大交通法规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驾驶员的法律教育和道德教育, 使其认识到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利用报刊、广播、互联网、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宣传道路安全知识, 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从而使道路参与者能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此外, 在交通管理中, 还应增加对高新技术和科技的资金投入, 提高交通信息服务水平, 并建立应急抢救系统, 从而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和死亡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为了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需要相关部门改善交通设计、加强车辆维护、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安全意识, 从而提高我国道路交通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韩向方, 李晓杰.道路交通事故分析及交通安全对策[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S1) .

[2]李伟楠, 王雪松.基于事故深度调查的城市交通事故特征分析[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2 (12) .

篇3: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

摘 要:目的:综合分析法医病理学(forensic pathology)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方法:选取本单位在2014年11月-2016年7月180例存有死因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尸体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再进一步明确死亡原因。结果:180例尸检中,有175例能够确定死因(占97.22%),5例未能发现明显死因(占2.78%);180例尸检中,其中有128例为病理性死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疾病:①呼吸系统疾病;②消化系统疾病;③心血管疾病;④神经系统疾病;⑤产科疾病等;47例外力致死报告中,其中有35例机械性损伤、10例机械型窒息、2例其他,各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系统的尸体解剖以及准确的死因分析是提高医院诊疗水平的有利因素,能够对处理医疗纠纷、公正解决民事医疗纠纷起到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研究意义

法医病理学尸检是处理各类死因不明且存在有争议事件的主要方式之一,病理学尸检一方面可以为有关部门处理且调解医疗纠纷事件提供可续的数据参考,另外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医院的临床诊治水平[1]。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本单位在2014年11月-2016年7月180例存有死因不明或者有争议的尸体进行系统的病理学检查,其中有150例受司机机关委托、30例受卫生部门委托;180例尸体中有125例男性、55例女性;平均年龄为(56.22±20.65)岁,≤10岁有22例,占12.22%;11~20岁有30例,占16.67%;21~30岁有58例,占32.22%;31~40岁有62例,占34.44%;>41岁有8例,占4.44%。

1.2方法

采用10%福尔马林对所有的尸检标本进行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部分做组织化学染色,部分做毒化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性死亡分析

180例尸检中,有175例能够确定死因(占97.22%),5例未能发现明显死因(占2.78%);180例尸检中,其中有128例为病理性死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的疾病:①9例呼吸系统疾病者,占7.03%(9/128);②21例消化系统疾病者,占16.41%(21/128);③52例心血管疾病者,占40.63%(52/128);④30例神经系统疾病者,占23.44%(30/128);⑤16例产科疾病者,占12.50%(16/128);心血管疾病中有心肌炎、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以及肺心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有脑出血、病毒性脑炎以及脑肿瘤等,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有肺动脉栓塞、小叶性肺炎等,产科疾病中有羊水栓塞、宫外孕劈裂、产褥感染等,消化系统疾病中有急性坏死性肠炎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等,各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外力致死分析

47例外力致死报告中,其中有35例机械性损伤(占74.47%)、10例机械型窒息(占21.28%)、2例其他(占4.26%),机械性损伤中有脑损伤、心脏损伤、膀胱损伤、肝损伤以及颈静脉损伤等,机械型窒息中主要有溺死和缢死等,各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系统的病理学尸检一方面能够调解医疗纠纷,另外一方面也能够有利于民事和刑事等案件解决,为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发挥出其重要作用[2]。本文的相关研究中180例尸检中,有175例能够确定死因(占97.22%),5例未能发现明显死因(占2.78%);180例尸检中,其中有128例为病理性死亡。从上述研究数据不难看出,病理性死亡原因占据很大部分。在病理性死亡病例中占据比例最高的是心血管疾病,因此相关工作人员在进行病理学尸检时需要对疾病以及外力致死的心脑原因进行详细检验,避免发生遗漏情况[3]。一旦疾病与损伤是单独存在的确定其死亡原因并不困难[4]。一旦人体健康组织或者器官受到各种外界因素影响而出现致伤情况,直接造成的并发症等或者在原来的基础疾病上会使得患者的病情进一步恶化,一般情况下不存在因果关系时为死因的判断造成较大的困难。法医尸检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执业资格,在规定尸检内进行尸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患者的病史以及基本案情等,拟定计划性的方案措施。倘若有第三方如检察机关在场时,需要进行全程录像处理[5]。

参考文献:

[1]刘勇.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3):22-23.

[2]李宏伟,张海鹏,刘彦军等.法医病理学尸检对死因分析的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4,15(19):191-192.

[3]方义湖,张可丽,于海胜等.202例医疗纠纷的病理尸检的回顾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42(4):456-460.

[4]尚京丰,钟斌.法医病理学尸检在医学司法鉴定中的意义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4,18(35):178-179.

[5]苏波,汪浩,孟祥志等.老年人尸检37例法医病理学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卷,2012,09(2):1-2,4.

作者简介:

沈淼淼(1990~),女,汉族,本科,宁夏平罗人,工作单位:宁夏盐池县公安局,主要研究法医。

篇4:道路交通事故尸检分析

关键词:猝死,尸体解剖,病理学

猝死 (Sudden death, SD) 是指未能预期的、非创伤性的、非自杀性的突然死亡。世界卫生组织 (WHO) 定位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 多数学者主张定位1 h, 但也有人将发病后24 h内死亡者归入猝死之列。由于绝大多数SD发生在医院外, 死亡急骤, 难以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其突发原因常常不明确, 并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同时, 猝死事件经常牵涉到相关医疗纠纷和民事、刑事案件, 因此, 一般需要委托当地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病理尸体解剖, 系统的尸体解剖不仅可以明确猝死的原因, 也可为医学鉴定和解决医疗纠纷提供可靠的依据。该研究就山西省长治地区2004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的51例猝死尸检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 从病理学的角度探讨猝死发生的病因及发生机制, 帮助人们对猝死有更多的认识, 从而做到早期诊断和预防, 减少猝死的发生,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省长治市卫生局委托长治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为该地区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进行尸体解剖51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11例, 比例为3.6:1。其中全身尸体解剖的32例, 局部脏器解剖的19例, 尸检标本均经10%中性福尔马林充分固定, 常规石蜡切片, HE染色, 并由高级职称以上病理诊断医师光镜下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 做出尸检病理诊断报告, 然后认真查阅每例尸检病人的临床资料, 登记分析其年龄分布、季节分布、死亡诱因、病理学死因及病理形态特点, 其中重点分析病理学死亡原因和病理形态的特点。

1.2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分布

51例尸检中, 最小者为出生后21 h, 最大者76岁, 其中<10岁4例 (7.84%) , >60岁1例 (1.96%) , 以41~50岁所占比例最多, 占35.4%。详见表1。

2.2 季节分布

猝死的发生以夏季最多, 有17例, 其次是冬季, 有14例。详见表2。

2.3 诱因分布

51例尸检中, 由于情绪激动为诱发因素的病例占13例, 为25.4%, 在治疗过程中死亡的有11例, 占21.7%, 活动后引起猝死的有7例, 占13.7%, 安静状态下死亡的有6例, 占11.8%。详见表3。

2.4 病理学死因分布

心血管疾病共27例, 其中冠心病23例, 心肌炎3例。二尖瓣狭窄1例。神经系统疾病共6例, 其中脑出血5例, 脑膜炎1例。呼吸系统疾病共4例, 其中肺栓塞2例, 羊水吸入综合征1例, 喉水肿1例。产科疾病3例均为羊水栓塞。消化系统疾病1例为肠梗阻。药物过敏性休克共4例, 其中输液反应3例, 吸入性药物过敏1例。其他原因中外伤致死2例, 电击伤1例, 术中死亡1例。详见表4。

2.5 主要病理学形态特征

2.5.1 冠心病

27例心源性猝死中23例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引起的。肉眼观察:主要表现为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 心腔扩张, 冠状动脉管壁明显增厚, 管腔呈偏心狭窄, 该研究中冠状动脉狭窄多为Ⅱ~Ⅲ级。光镜下冠状动脉壁有粥样斑块及钙化, 管壁增厚, 管腔狭窄, 部分冠状动脉管壁有较多淋巴细胞等炎细胞浸润。心肌缺血表现为局部心肌细胞萎缩, 灶性心肌细胞肥大, 肌浆溶解、心肌断裂, 伴少量炎细胞浸润, 间质淤血水肿、灶性出血及纤维组织增生。心肌梗死时心肌细胞横纹模糊, 核固缩深染或消失, 心肌断裂、肌浆溶解, 间质疏松伴中性粒细胞浸润, 后期肉芽组织长入梗死灶而发生机化。

2.5.2 心肌炎

该研究调查中有3例为病毒性心肌炎, 肉眼观察心脏无明显变化, 镜下心肌细胞变性、坏死, 间质水肿, 其间可见大量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浸润。

2.5.3 脑出血

该研究调查中3例为桥脑出血, 2例为蛛网膜下腔广泛大出血导致猝死, 镜下可见脑血管破裂出血, 该处脑组织坏死液化。周围神经胶质及神经元退变坏死。

2.5.4 脑膜炎

1例为病毒性脑膜炎, 3岁女童, 尸检脑组织切面充血、水肿。镜下脑实质内有较多淋巴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浸润, 血管充血, 血管周围间隙扩大, 有数层淋巴细胞围绕形成“淋巴细胞套”。

2.5.5 肺动脉栓塞

5例中, 2例为血栓栓塞, 3例为羊水栓塞。前者见肺动脉主干及其分支处有红色血栓阻塞。后者镜下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见大量羊水成分, 如无结构角化物等。

2.5.6 羊水吸入综合征

该研究资料中有1例, 显微镜下多数肺泡腔内可见羊水、胎脂物质、胎粪小体和脱落的上皮, 局部肺泡高度扩张。

3 讨论

3.1 年龄、性别及季节方面分析

该研究调查的猝死事件中, 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3.6∶1, 猝死发生的年龄高峰在41~50岁, 有18例, 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可能是因为41~50岁年龄段的男性工作、生活压力较大, 并且其中多数人嗜烟酒。长期吸烟可以使血压升高, 血小板粘附性增加, 诱发冠状动脉痉挛, 提高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 诱发心源性猝死[1]。也有人研究显示, 雌激素对人体心血管系统会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从季节分布上看, 猝死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

3.2 诱因分析

该研究51例心源性猝死中因为情绪激动诱发的有8例, 活动后诱发猝死的有5例, 治疗中猝死的有5例。精神因素、生活方式及剧烈活动都可以诱发猝死,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神经和血管中枢, 使得交感神经兴奋, 从而使心肌兴奋诱发心源性猝死。另外, 治疗中药物的应用和手术的刺激也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这一点经常会牵涉的医疗纠纷的问题, 应该综合评判[3]。

3.3 死因方面分析

51例尸检病理诊断为心源性猝死的有27例 (52.9%) , 居首位, 其主要病症有冠心病、急性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等。引起猝死的中枢神经系统6例 (11.8%) , 呼吸系统疾病4例 (7.8%) , 过敏性休克4例 (7.8%) 。

心源性疾病一直以来都是猝死的首要因素。该研究中, 心源性猝死占52.9%, 居首位。心源性猝死中以冠心病患者最为多见, 本资料分析结果, 在心源性猝死中, 冠心病占85%, 其次是心肌炎。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发生心源性猝死最主要的原因, 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病变, 由于心源性猝死多发生迅速、并且发生在院外, 因此, 在病理学方面很难有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有人认为心肌一过性的功能障碍, 是导致心跳骤停的原因, 或者是因为冠状动脉发育畸形或者有炎症改变而引发[4]。值得注意的是, 心源性猝死患者现在越来越年轻化, 该资料中最年轻的是32岁男性。急性心肌炎也是40岁以下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原因之一, 而病毒性感染是引起心肌炎最常见的原因[5,6,7]。

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中, 引起猝死的主要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实质出血导致脑疝引起死亡, 该研究资料中, 3例是脑干出血, 2例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颅内血管畸形等, 它是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一种常见的, 并且是很严重的脑部并发症, 以前人们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 脑出血后血肿压迫微循环才是引起脑组织损害的主要因素。但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有持续出血的现象, 这种现象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 并且脑出血引起的血肿分解可以释放多种活性物质, 这些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8]。脑出血一般都有一定的诱发因素, 发病迅速, 死亡率非常高, 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该研究资料中, 脑出血病人3例是喝酒后发病, 2例是剧烈活动后诱发猝死。有文献研究[9]结果显示大约有12%的猝死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 该研究统计结果为11.8%, 基本相符合。

引起猝死的原因中肺动脉栓塞是另一常见原因, 该研究资料5例肺动脉栓塞中有2例是血栓栓塞, 3例是羊水栓塞。大块肺动脉血栓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手术后卧床、房颤右心室附壁血栓的形成是肺栓塞的诱因, 另外糖尿病, 严重感染可能也是引起肺栓塞的重要原因[10]。该研究2例血栓栓塞中, 1例是骨折后卧床病人, 1例是车祸后住院病人。肺动脉栓塞常继发于长期卧床或手术后病人, 生前临床常常不能明确诊断, 临床应该提高对肺动脉栓塞的认识, 综合分析临床资料, 对这类患者, 早期诊断, 及时治疗才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11]。对于羊水栓塞尸检病人, 病理诊断通过显微镜下在肺泡壁毛细血管内见大量羊水成分可以确诊, 它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病程异常凶险, 病人常在短时间内死亡。因此, 临床医生对突然出现原因不明呼吸困难、胸闷等心肺功能障碍的孕产妇, 应高度警惕羊水栓塞的可能, 避免其诱发高危因素, 导致死亡[12]。

通过对该地区51例猝死的临床病理研究与分析, 总结了其临床病理特点, 同时, 认识到有一部分死因是无法确定的。猝死的发生都比较迅猛, 大多未能给予诊治和抢救, 如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抢救, 有的是可以转危为安的。心源性猝死最常见,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对猝死的干预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春芳, 李集体, 陈海珍.心源性猝死患者的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指南, 2010, 8 (13) :8-9.

[2]赵子琴, 陈玉川, 张益鹄.法医病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64-409.

[3]Reilly JG, Ayis SA, Ferrier IN, et al.Thioridazine and sudden unexplained death in psychiatric in patients[J].Br J Psychiarty, 2002, 180:515-522.

[4]王藴强.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和预警因子的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 2013, 3 (2) :36-37.

[5]刘明, 王慧君.病毒性心肌炎猝死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2005, 17 (7) :445-447.

[6]Knight B, Myocarditis.In Fovensic pathology[M].London:Edward Arnold, 1991:459-460.

[7]王红月, 黄文丽, 杨荣福.猝死中心肌炎病例的病理学特点分析[J].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7, 36 (12) :805-809.

[8]方琪, 许丽珍, 包仕尧.脑出血病理生理机制研究新进展[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2, 10 (1) :60-62.

[9]丁琼, 冯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猝死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0, 18 (10) :1468-1469.

[10]金敬顺, 潘建新, 李娟.肺动脉栓塞猝死3例临床及病理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 2010, 15 (10) :1513+1519.

[11]王尚文, 贺睿, 李桢.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12例法医病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2) :541-542.

篇5:道路交通事故尸检分析

我国新一轮经济的快速发展, 带来了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同时带来了道路交通事故的爆发性增加, 2009年, 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238 351起, 直接财产损失9.1亿元, 与去年同期相比, 分别下降10.1%, 7.8%, 9.8%和10.7%。全国万车死亡率为3.6, 同比减少0.7。统计表明, 尽管由于各方面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 使得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状况有某种程度的改善, 但总体状况尤其是危险程度仍然十分严重, 因此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1 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和诱发的因素

1.1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

我国道路根据事故发生后的形态可分为如下类型:

1) 碰撞型:为两辆行驶车辆或多辆行驶车辆之间发生碰撞及行驶车辆与道路中间隔离物、道旁防护栏、停放车辆等固定物相撞的事故现象;2) 刮擦型:为两辆行驶车辆或多辆行驶车辆之间发生刮擦的事故现象, 进一步可分为同向刮擦与对向刮擦;3) 翻坠型:为行驶车辆倾翻于行驶道路上、旁或坠入道路旁的田野、河沟、水塘中的事故现象;4) 火灾型:为行驶车辆行驶过程中起火燃烧的事故现象;5) 碾压型:为行驶车辆碾压人、动物及其他物质的事故现象;6) 其他型:为上述未列入的一些事故现象, 如前面高速行驶的车辆所装货物因捆绑不实下落中引起后随车辆受损形成的事故现象。

1.2 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诱发因素

1.2.1 人的因素

在道路交通系统中, 人是四大要素中唯一的自主型变量, 因此, 人是交通事故的核心。人的因素主要包括驾驶员、车内乘客、行人及骑车人, 这些因素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所占比例各不相同, 机动车驾驶员为最主要的因素。

1) 驾驶员。驾驶员驾车在道路上正常行驶, 需要不断地认知道路情况, 确定措施并实施操作。情况—措施—操作这一过程, 实质就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 首先由感觉器官 (主要是视觉、听觉、触觉等) 经传入神经系统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经过思考判断, 做出决定, 然后经传出神经系统传递到效果器 (手脚等运动器官) , 从而使汽车产生运动。实际上, 驾驶员的情绪、身体条件、疲劳程度以及疾病、药物等与安全驾驶都有密切关系, 信息处理正确与否对行车安全有着很大的影响。驾驶员对信息的处理是在一定的时间下进行, 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的, 如果不能及时准确地对信息进行处理, 必然引起交通事故。

2) 行人和骑自行车者。引起交通事故的人的因素中, 除了驾驶员外, 行人、骑自行车者在交通事故中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行人的心理特征:行人的交通特性是由行人的心理特征决定的, 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a.行人决定是否开始横穿道路的主要依据是自己与驶近的汽车间的距离。b.行人横穿道路时的平均速度与年龄和性别有关。c.行人结伴而行时,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 往往互相以对方为依赖, 忽视交通安全导致事故。

1.2.2 车辆的因素

1) 车辆的主动安全性。车辆的主动安全性, 反映了车辆驾驶员在正常情况下, 汽车能够按照驾驶员的意图运行, 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的能力。主动安全性通常取决于车辆的制动性、操纵稳定性、汽车的后备功率、关键总成部件的疲劳强度、汽车的照明效果、驾驶员工作区环境质量等因素。

2)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车辆的被动安全性, 体现在发生事故的过程之后, 如何保证成员不受伤害或最大限度减少伤害程度的能力。被动安全性包括车辆的耐撞性能、抗翻滚性能、成员的约束系统和吸能结构、不同车辆碰撞相容性问题和碰撞后紧急撤离等。车辆主动安全性的提高, 有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 但无法避免。当事故发生时, 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带来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往往更为重要。

1.2.3 路的因素

影响交通安全的道路条件几乎包括了所有的道路要素。道路的几何要素或线形组合不合理, 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道路的几何要素不相识包括平、纵、横及其相互的协调, 还包括视距保证。

1) 道路线形因素。道路线形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包括曲线半径、曲线频率、转角、坡度与坡长、线形组合与安全的关系。曲线半径减小, 事故率上升;转角增加, 事故率增加;处于下坡阶段时, 坡度越大, 事故率越高;处于上坡时, 事故率基本无明显变化。2) 视距因素。视距包括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超车视距。视距越小, 交通事故率越高。3) 其他道路因素。路面状态与交通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路面状态通常包括的因素有路面强度、稳定度、平整度、路面病害等。路面湿润、下雨、结冰状况下, 汽车的制动性能、操纵稳定性能、抗侧滑性能都会大大降低。

2 道路交通安全保障对策

为了提高道路的交通安全水平, 极大限度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必须从影响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出发, 寻求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的措施。由于交通事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要有效地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状况, 忽视或强调任何一个方面的作用, 都可能收效甚微。因此有必要从人、车、路、环境、事故紧急救援等多方面同时考虑。

道路安全保障体系见图1。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道路交通安全状况不容乐观的严竣形势, 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事故的类型, 探讨了人、车、路三种因素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交通安全保障对策, 以期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尽可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关键词:道路,交通事故,诱因,安全对策

参考文献

[1]刘运通.道路交通安全指南[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赵恩棠, 刘希柏.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3]孔令旗.高速公路运行车速与道路安全性关系的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 2004.

篇6:道路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与预测

道路交通的进步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数不尽的生活便利、经济效益和社会繁荣,但道路交通事故的频繁发生也给人类带来灾难,交通事故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公害。据统计,2010年全国共接报道路交通事故3906164起,其中,涉及人员伤亡的道路交通事故219521起,造成65225人死亡、254075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9.3亿元,其中死亡人数占全年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比例达82.0%。

交通事故具有随机性特性,但从统计的角度看,一个地区在较长时域内发生的交通事故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交通事故总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发展趋势及其规律,科学地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测,对于制定交通安全管理目标、提高交通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统计图表分析法

事故统计是运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大量的事故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事故发生的规律,为事故预防指明方向。统计图表分析法是常用的事故统计分析方法,它利用图表表示的形式,对过去的、现在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统计,提供事故发生及发展的一般特点及规律,可供类比,为预测事故提供依据,可用于事故发展趋势分析及中、短期预测。本文利用福建省2000-2010年的交通事故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采用统计图表分析方法,对道路交通发展趋势、福建省交通安全总体水平进行研究分析。

1.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是一种应用极为广泛的数量分析方法,它用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统计关系,侧重考察变量之间的数量变化规律,通过回归方程的形式描述和反映这种关系,帮助人们准确把握变量受其他一个或多个变量影响的程度,进而为控制和预测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福建省交通事故相关指标与4个影响因素[1,2](指GDP、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下同)的数据,采取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对今后交通事故进行定量预测。

1.3 研究数据来源

文中涉及的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指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下同)、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指标及4个影响因素统计数据均来自福建省统计局网站《福建统计年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相关指标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网站,全国各类事故统计数据来自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网站年度统计分析。

2 交通事故发展趋势与交通安全水平分析

2.1 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

事故趋势图是用连续曲线的升降变化来反映事故的动态变化过程的图形,可以使人们掌握事故发生的历史过程和趋势。

我国目前在交通安全管理上常采用的绝对指标有交通事故起数、受伤人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即交通事故四项指标。根据2000-2010年福建省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变化情况建立事故趋势图,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事故起数、受伤人数、事故经济损失三个指标自2001年后均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死亡人数指标在2002-2004年间有小幅攀升,自2004年后也基本呈现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近年来福建省交通安全状况正趋于好转。主要原因有:(1)国家及地方加强了交通安全的立法工作;(2)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整治措施,例如实施了城市道路的“畅通工程”、实施了公路危险路段排查及整治、实施了针对醉酒驾车等违法行为的集中整治等;(3)道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及人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

2.2 交通安全水平比较分析

绝对指标可以反映事故总体的概貌,但由于缺乏比较基础而难以反映总体安全水平。相对指标是通过对事故总体中的有关指标进行对比而得到的。利用相对指标可深入地认识交通事故的发展变化程度、内部构成、对比情况、事故强度等。

2.2.1 万车死亡率

万车死亡率属于强度相对数,采用该指标,通过柱状图观察,分析比较福建省与全国的交通安全水平。2000-2010年全国及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比较如图2所示。

万车死亡率是常用的宏观评价指标,它反映了区域内机动车密度的影响,由于机动车保有量与出行的相关性很强,因此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从图2可知,除2002年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数据与全国的数据非常接近之外,其余年份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总体交通安全水平偏低,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2.2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属于结构相对数,反映了交通事故在统计地区的严重情况,2000-2010年全国及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如图3所示。

从图3可知,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比全国的比例高出许多,平均达86.5%,2000-2002年接近达到90%,2005-2010年比例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福建省道路交通运输是所有生产领域事故最严重的环节,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整治,进一步遏制重特大事故,有效控制交通低事故率、低死亡率,则福建省总体安全生产水平将有大幅度的提高。

2.3 交通事故严重程度分析

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的相对比常用来反映事故的严重程度,从统计角度看,比例越大,交通事故后果越轻微,比例越小,则交通事故的后果越严重。2000-2010年福建省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相对比例统计如图4所示。

从图4可知,自2003年开始,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比一直保持较低的比例,平均约等于6:1,而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数据显然高很多,例如2002年交通事故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比[3]:美国为81:1,英国为82:1,法国为22:1,德国为59:1,加拿大为72:1,说明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总体上后果较为严重,这跟福建省总体道路等级低、道路条件差(山区多,地形复杂,地势险要),易发生重特大事故及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有很密切的关系。

3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相关学者开展交通事故预测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预测法、灰色理论预测法、时间序列法、神经网络法等[4,5,6,7,8]。考虑到道路交通是一个涉及到多因素的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看,交通事故的严重程度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客观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9,10],因此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考察交通事故指标与GDP、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量之间关系,以建立交通事故预测模型,从而为制定合理的交通安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福建统计年鉴》中说明,自2004年开始,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不含轻微事故,因此事故起数、受伤人数及经济损失三项指标前后统计口径可能存在一定偏差,失去了回归分析的意义,而死亡人数指标前后统计口径是一致的,故选取死亡人数指标作为随机变量,选取GDP、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量作为自变量(数据见表1),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设y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x1为GDP、x2为机动车保有量、x3为公路通车里程、x4为人口数量,则假设

式(1)为线性回归方程,式中中回归系数。

依据表1数据,通过SPSS求解,得出回归方程为

由式(2)可知,GDP、公路通车里程与死亡人数指标是负相关,即随着GDP的增加、公路通车里程的增加,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相反机动车保有量及人口数量对死亡人数指标是正相关,即随着机动车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增加,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

3.2 回归效果的显著性检验

上述回归方程的回归效果是否显著还需要进行检验,一般用F检验法,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由样本观测值计算得F值,若F≥F1-α(m,n-m-1)(其中m为自变量个数,n为自变量的样本容量),则认为回归效果显著。

F检验统计量的观测值F=11.307,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1,通过查F分布分位数表得

显然F>F1-0.01(4,11-4-1),故拒绝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即认为四个影响因素总体对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

3.3 单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当整个回归效果显著时,并不代表每个变量xi对y都有显著的线性影响,因此还需要对单个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一般用t检验,对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若由样本值算得的ti≥t1-α(n-m-1),则认为xi对y线性影响显著。另外,ti2是个无量纲的量,所以ti本身除可以作为检验统计量外,ti之间也可以作比较,简单地说,哪个ti值大,说明哪个变量对y的作用显著、重要。

给定α=0.05,查t分布表得:

可以看出,4个影响因素中,GDP对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指标作用最为显著,其次为人口数,第三为公路通车里程,第四为机动车数量。对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5,只有GDP变量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其他3个变量与死亡人数的线性关系均是不显著的。

3.4 向后筛选策略下的回归分析

由于上述单个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中,分析出只有GDP变量对死亡人数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因此采用向后筛选策略让SPSS软件自动完成自变量的选择,以建立只包含线性影响显著的变量的回归方程。

通过分析,依次剔除出方程的变量是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里程、人口数,最终保留在方程中的变量是GDP。此时回归方程及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概率p值约等于0,无论显著性水平设定为0.05还是0.01,概率p值都远远小于显著性水平,因此随机变量与自变量间的线性关系显著,建立线性模型是恰当的。

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可以看出随着GDP的不断增加,死亡人数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同时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3.5 道路交通事故预测

经检验,回归效果及各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当给定x=x0时,可以预测出y0的估计值及y0的1—α置信区间。

其中:

若假设福建省GDP按10%速度增长,2011年将达到16210.832亿元,根据式(3)预测模型,2011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预测值为2547人,且95%的预测区间为(2065,3029)。

4 结语

利用2000-2010年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统计图表分析方法,对福建省交通事故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指出,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交通安全状况趋于好转,但通过万车死亡率、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例等相对指标方面与全国对应数据相对比发现,福建省交通事故占各类事故比重非常大,总体交通安全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偏低,加之交通事故总体上后果较为严重,因此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交通安全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选取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为随机变量,GDP、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四项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利用近11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四个影响因素总体对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且GDP、公路通车里程与死亡人数指标呈负相关影响,机动车保有量及人口数量对死亡人数指标呈正相关影响。采取向后筛选策略线性回归分析得出,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GDP之间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且随着GDP的不断增加,死亡人数将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并以此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

通过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及其规律分析,科学地对道路交通事故进行预测,冀希望为有关部门制定交通安全管理目标,实施合理的交通安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根据福建省2000-2010年交通事故相关指标,采用统计图表分析法进行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分析与安全水平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交通事故各项绝对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从万车死亡率、受伤人数与死亡人数比及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重等相对指标看,交通安全总体水平偏低,交通事故后果比较严重。对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与GDP、机动车保有量、公路通车里程、人口数四项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得出四个影响因素总体对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线性影响是显著的,采取向后筛选策略线性回归分析得出,死亡人数与GDP的线性关系是显著的,根据回归结果建立了交通事故的预测模型。

关键词:交通事故,统计图表,多元线性回归,发展趋势,分析预测

参考文献

[1]毛力增,段里仁,毛恩荣.道路交通安全影响因素的国际对比与系统分析[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7,7(3):111-117 MAO Li-zeng,DUAN Li-ren,MAO En-rong.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alysis on road traffic safety factors[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7,7(3):111-117

[2]吴卢荣.基于模糊聚类的马氏链模型在交通事故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17(12):32-38 WU Lu-rong.Application of markov chain model to the prediction of traffic accidents based on fuzzy clustering a-nalysis[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7,17(12):32-38

[3]沈斐敏,房曰荣,陈伯辉.道路交通安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4

[4]丁新国,赵云胜,陈瑞晶.区域道路交通事故驾驶员原因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96-99 DING Xin-guo,ZHAO Yun-sheng,CHEN Rui-jing.Re-search on the effect of driver's behavior to regional road traffic accident with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5):96-99

[5]钱卫东,刘志强.基于灰色马尔可夫的道路交通事故预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3):33-36 QIAN Wei-dong,LIU Zhi-qiang.Road traffic accident forecast based on gray-narkov model[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8,18(3):33-36

[6]姜华平.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3,11(1):35-38 JIANG Hua-ping.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predictive model of highway accidents[J].Journal of Shandong Jiaotong University,2003,11(1):35-38

[7]刘志强.道路交通安全研究方法[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0(6):15-19 LIU Zhi-qiang.Method of study on road traffic safety[J].China 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0,10(6):15-19

[8]郭建钢,伍雄斌,等.福建省道路交通事故预测模型及其应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7(1):109-112 GUO Jian-gang,WU Xiong-bin,et al.Predicting model of highway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in Fujian and its ap-plication[J].Journal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8,37(1):109-112

[9]房曰荣,沈斐敏.福建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3):106-109 FANG Yue-rong,SHEN Fei-min.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ork safty and e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province[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3):106-109

上一篇:村务、党务公开制度下一篇:xx美容院元旦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