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2024-07-29

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共10篇)

篇1: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本次进行调查的目的就是要了解我校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及他们的心理发展的情况,比并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反映我们大学生所出现的问题,为了以点带面并使调查对象有代表性,所以我们小组把调查目标放在贵州大学南校区的所有同学,不分学院、专业及性别,由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他们正处于中学生向大学生跨越的桥梁上,大部分第一新生对大学生活充满了好奇,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稍有侧重,我们小组通过实地走访与大一的学生进行交流,但还是以大量的调查问卷发到很多学生的手里,既有大二的,也有大三大四的。所以本次调查应该说是面面俱到,具有代表性。

主体

1.研究大学生周末安排的背景和主要目的:

由于我们都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不是那么了解,感觉大学生活是那么的无聊,抱着高中老师说的“大学生活是清闲的,轻松的”观念,我们对大学生周末生活展开了调查,让我们自己了解一下大学生活的状况。希望大学生活不是大部分新生说得那么无聊。

2.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其简介:

开始吧,我们对调查对象的选择确实有点头疼,选花溪大众吧你觉得工作量大,只选一个学院的大学生吧,又觉得范围太小,好了,后来我们决定对整个南校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什么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材料学院……都有了。

3.主要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展开了我们准备好的调查。

4.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我们的调查问卷,全部调查问卷的题目都是我们自己亲手设计,问卷内容后边附有,感兴趣的到后边查阅。然后我们开始我们的`问卷调查。有亲自到寝室去请同学们填的,也有上C语言课请同学们帮忙填的,还有早上跑足球场请晨练的同学填的,还有在食堂别人吃饭时打扰别人填的,都有,调查生活正是丰富啊。

这问卷调查中没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愿意花那么几分钟为你填这个调查表的,因为他们也调查过。知道这还只是举手之劳。但也出乎意料的是,有些调查问卷收不回来,例如在寝室里发的一些调查表就没收回来,去收调查表的时候有些给我们弄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但还好,发给女同学的调查问卷都收回来了,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资料。总共发出去180份问卷,收回来147份调查表,其中有124份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以后进行资料分析的依据了。

然后是实地调查,我们有时候也去晨练,看看晨练的情况啊,有时还打电话问问我们社团里、学生会里认识的同学,问问他们的休息时间安排这些的,一方面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一方面又能获得调查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还在网上发了几份问卷调查,但成功率不高,获得的信息颇少,

5.整理分析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

通过整理,得到如下信息:

(1)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一般,占60%的比重,有17%的人自己感觉良好,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很糟,只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2)周末大多数同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时间。比例为4:1.而在这些有空闲时间的这些同学中又有40%左右的同学把它作为娱乐时间,有 40%的同学用于学习,有10的两者兼顾。没时间的主要是做兼职和进行各种培训的同学了。有49%的同学进行的培训有书法,音乐,舞蹈等,37%的同学学的是社团中要求的和社会办公,设计,口语等,14%的学习其他的。

(3)在娱乐中又分为很多种:打球的比较多,其次就是在寝室上网的、聊QQ的,都比较多。出去聚餐的,喝酒的比较少。平时周末娱乐消费大部分在100D300之间,少部分超过300元.

(4)关于周末和哪些人一起度过问题:65%的同学和自己的死党、普通朋友度过,有25%的同学和男女朋友一起过,7%的同学泡图书馆,只有3%的同学几乎独自度过。

(5)关于平时做锻炼问题和晨练问题:

总的来说,女生平时运动的很少,而大部分男生整个周都会做大量的运动,只有少部分男生很少做运动。晨练呢?大多人有时(偶尔)回去,占80%以上,只有20%的同学一直保持着晨练的习惯。

(6)关于周末起床时间:

在调查的同学中,数据分析有51%的同学在8:30左右起床,有20%的同学7:30左右起床,有17%的同学11:00左右才起床,有12%的同学6:30左右起床。

(7)关于周末熬夜问题:有50%左右的同学经常熬夜,有30%左右的同学偶尔熬夜,有10%左右的同学很少熬夜,有10%的几乎没有熬夜。

(8)关于周末睡懒觉问题:

有时会睡的大约占52%,睡得天昏地暗的和经常会睡的占40多,几乎不睡的只占百分之几。

6.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观察、通信了解。问卷分析用的是比例分析。在与观察的对比。

6.研究的主要方法7.对调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这次调查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和耐心。调查还算顺利,除了问卷调查有些收不来外,几乎没大的问题。也让我们亲自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还是有些过于清闲,尤其是大学新生,对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合理的安排,大多都爱睡懒觉,没有再像高中一样过得那么充实,难怪人们都说大学生很懒。但业余生活倒是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要搞,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学习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也可以深入研究。话又说回来,相当一部风大学生确实有些懒,生活不是那么感觉良好,自由支配时间有了,业余生活丰富了,但早起的人少了,晨练的人少了,锻炼的女生少了。很多人感觉自己一天都在忙,但不知道自己忙什么,只有少部分是考研族,而大多只是为了考证和自强,没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希望我们的生活不再像大多人说的那么无聊。

篇2: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承受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坚定的信念、意志和心理素质,才能支持自己建功立业,实现宏伟目标。本文通过对二外中文系03级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本文明教育 人生观教育 持久战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大多数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书育人,有些教师往往是只教书,而缺乏寓于教书中的育人和缺乏‘授业’中的“传道”。”[①]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的道德水平难于同知识智力水平相符合。而以前对大学生在舆论上的吹捧,也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不再需要德育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更加放松。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腐败现象等,也对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手段,通过基本文明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培养合格人才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一要求,基本文明教育必须分三步走,或者说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校规校纪教育。校规校纪是基本文明素质的规范要求和准则,与基本文明教育密切相关。它通过集体对个体的约束,纪律对“自由”的约束来形成一种秩序,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校规校纪教育是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顺利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听报告,大学生管理条例考试等形式,使学生对学校纪律、规定有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橱窗对以往的学生违纪典型进行宣传,并在学生中展开充分的讨论,使他们用这些来警戒自己。

第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基本的人际交际交往礼节,规矩的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等。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的最基本的言行举止,也涉及到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基本行为,这是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基本行为规范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种细小事情中,它是靠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形成。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而习惯一旦养成后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这方面的教育单靠德育课中的说教和开大会是讲一讲是远远不够的。习惯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学生按照习惯行为做时,在意识中他往往并没有想过应不应该这样做,而只是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这个可以通过在宣传栏里进行宣传提醒,或者学习、讨论有关文章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制定教室、寝室、食堂文明公约,并把查找身边不文明行为和订立文明公约过程作为教育过程。心理学认为,习惯的改变往往不是可以自觉完成的,而要靠外界的约束和刺激长期形成。所以,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如文明行为稽查队,对同学中的不文明行为随时检查、督促,对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当然,基本文明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理解,不可动辄批评学生素质低,不如以前好。

第三,人生观教育。人生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总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教育是基本文明教育的巩固和升华。邓小平同志一再强调:“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②]可见,人生观教育有多么重要了。大学是他们人生观树立的主要阶段,很多学生文明素质较低,其实正是他们人生观不太成熟的表现。他们通过生活的经验和独立的思考来形成自己的观点,有时受到不良思潮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人生观表现为消极、颓丧,或偏激,自以为看透一切,或单纯功利主义,必然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的偏激,或玩世不恭,得过且过,或逆反心理,喜欢“对着干”,甚至发生自杀。仅1998年上海高校大学生自杀事件就有21起。[③]大学是他们最需要各方面给予引导的阶段。这个引导,不可能是宣讲式的口头教育,简单的谈心效果也不会好,而是全方位的示范,良好的社会行为及秩序的教育,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学做人”。这首先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包括行政教辅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特别是任课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以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来无形地教育学生,行动胜于雄辩,这样产生的教育效果要远远大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说教。其次,要在学生中树立正气,表扬高尚品格行为,打击歪风邪气,所谓“善善恶恶”。

总之,大学生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刻不容缓的任务,对它需要充分的认识,即对它产生的根源有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可以通过教育提高文明素质,对此应充满信心。同时也要认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注释:

[①] 引自《浅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杨永康

[②] 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p111

[③] 引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祥兴

参考文献:

(1)《浅议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杨永康

(2)《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展望与思考》陈静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王祥兴

(4)《浅议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吴玮

(5)《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大学生自杀现象谈起》

朱莉莉

(6)《论一年级大学生的心理调适》戴迪萍

篇3: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 随机从某独立医学院校3个年级抽取656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生312人, 女生344人。生源地为南方的大学生124人, 生源地为北方的大学生532人。关于南北方的地域划分, 本研究以《现代汉语词典》中指出:北方指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 南方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为准。贫困生85人, 非贫困生571人。

(2) 使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EPPS) 对这6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其中116人稳定性因子得分超过5分, 共收回540份有效问卷。

1.2 研究工具

EPPS于1953年编制, 它以莫瑞的人类需要理论为理论基础, 主要测量个体在15种不同心理需要上的反应倾向。EPPS所测的15种需要为成就、顺从、秩序、表现、自主、亲和、省察、求助、支配、谦逊、慈善、变异、坚持、异性恋、攻击。

1.3 方法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差异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1) 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倾向前5位依次是:慈善需要、坚持需要、支配需要、求助需要、秩序需要。这与谭伟棠等的“医科大专生与本科生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的研究”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该篇文章中, 医科大专生的心理需要倾向前5位依次是:异性恋需要、秩序需要、持久需要、省察需要、成就需要;医科本科生的心理需要倾向前5位依次是:成就需要、异性恋需要、求助需要、秩序需要、持久需要[1]。

(2) 男女大学生求助、慈善、坚持、异性恋、攻击需要因子得分差异极其显著, 自主、变异需要因子得分差异显著, 见表1。男大学生有更高的自主需要、异性恋需要与攻击需要;而女大学生则有更多的求助需要、坚持需要、慈善需要和变异需要。

注:*P<0.05, **P<0.01

(3) 南北方大学生EPPS中秩序、变异需要因子得分差异显著 (见表2) 。表明南方大学生做事更具有计划性, 喜欢按部就班地完成学习或工作, 而北方大学生则更乐于接受新鲜事物, 喜欢变化与尝试。

注:*P<0.05, **P<0.01

(4)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EPPS各因子得分比较无差异。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慈善需要排在各种心理需要的首位, 这对于以救死扶伤为终身职业的医学专业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倾向, 但从事医护工作, 不仅要有善心, 更重要的是面对生死攸关时要有理性、冷静的头脑与持之以恒的毅力。坚持需要排在第二位, 这也是一项医学生必备的心理品质。同时, 医学专业繁重的学习任务也有助于个体坚持的培养。秩序需要不论是在以往的研究中, 还是本次调查中都排在各种需要的前列, 这反映了医学院校的特点, 注重认真、严谨的精神, 凡事注重细节, 并有条不紊地执行。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成就感不强, 这可能与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对自身成就期待值较低有关。成就需要是一个人不断拼搏努力的深层内在驱动力, 成就需要的缺乏易导致个体行为的懈怠。所以, 应加强教育引导, 使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具有成就感。

摘要:目的 研究当代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需要情况。方法 使用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进行测评, 并进行差异检验。结果 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慈善、坚持、支配、求助、秩序5种心理需要最高;男女生求助、慈善、坚持、异性恋、攻击5项需要因子得分差异极其显著, 自主、变异需要因子得分差异显著;南北方大学生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中秩序、变异需要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需要总体倾向是积极的, 男女大学生心理需要情况有较大不同, 南北方大学生、贫困与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需要情况相差不大。

关键词:独立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需要,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参考文献

篇4:师范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的调查

文献综述

核心概念的界定

心理应激。心理应激是指在某类刺激作用的环境中,有机体因为客观的要求与本身的应付事件的能力不平衡,因此会产生一种为了适应周围环境而身心紧张的反应状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多多少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变化以及刺激从而改变或影响个人。如果个人能够感知到或者接收到刺激及信息,就会相应的产生一些主观的评价,也会伴有相应的生理和心理的一系列变化。应激的产生包括应激源、中介变量和心理-生理反应三部分(侯玉波,2005)。

应激源。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应激反应的刺激性因素。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接触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生活事件,有时会产生慢性紧张或突然的创伤性体验等(郭汉军,高兰,亚森·艾力,2011)。它可以是身体的、生理的和社会文化因素的。能使个体处于身体或心理上的应激,这些刺激物可能来自于社会、环境、工作、生活的躯体、精神和心理等。但仅有这些刺激物是不能够直接引起应激反应的,还需要许多中介变量(胡军生,王登峰,滕兰芳,2007)。

国内外研究概况

应激的研究最早是始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Selye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应激这一概念。认为应激是指人或动物有机体对有关环境刺激的一种生物学的反应现象,加在机体上的一些不同的需求能够引起,属于非特异性的(Babar&Shaikh,2004)。之后,一些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对应激的定义又再一次重新进行了界定。Lazarus认为应激是指环境或内部需求超过个人或社会制度、或身体的组织系统的适应能力。中国学者陈宜张认为,应激是机体经过激烈的刺激或有害的刺激以后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由相关数据的统计得出,目前应激的定义大约有300多种(Kanner et al.,1981)。

本研究问题的提出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和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调查分析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的总体情况,考查了师范类大学生面对应激所选取应对方式的性质,探讨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来源地的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分析其存在差异的原因.

研究假设。师范类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普遍存在心理应激问题;不同性别、年级、专业、来源地的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状况与性别、年级、专业、来源地因素有关。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本次关于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分析,在某师范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师范类学生中随机选取216名学生。共发放216份问卷,回收21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210份,问卷有效率为97%。其中男生87份,女生123份。

研究工具。选用梁宝勇、郝志红等人编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共有85个项目组成;选用了解亚宁编制的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一共由20个条目组成,是有关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和措施。

数据管理与分析。本论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主要进行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分析

经t检验分析,所得结果表明,男女性别在正性标准分和负性标准分上有显著性差异 ,不同年级的师范类大学生在各项标准分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通过各年级之间在各项标准分上的比较,可以得知, 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在各项标准分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大四学生与其它年级的学生之间在各项标准分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之间的师范类大学生在各项标准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来源地的师范类大学生在各项标准分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讨论

师范类大学生在过去一年中的心理应激总体情况讨论。在现今复杂的社会中,受多种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加上大学生尚未完全发展成熟,面对多种压力,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应激问题。但这种心理应激问题在大多数学生中并不是十分严重,师范类大学生中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应激为中度偏小水平,这与研究假设相一致。

不同性别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讨论。通过t检验发现,不同性别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有显著性差异。在分析中,女性在过去一年中所获得的积极和消极评价的事件大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天性较为敏感细心的特征有关。同时,大多数女性较为感性、男性较为理性,面对同样的积极或消极事件女性的情绪起伏较男性要大一些。

不同年级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讨论。对不同年级的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进行调查得出,不同年级的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存在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为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之间的心理应激问题存在显著差异。大四学生处在一个身份即将转变的特殊阶段,面对毕业、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等多种问题,他们要为以后的发展做出选择,心理压力较大一、大二、大三学生要大一些。

不同专业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情况讨论。原因可能是研究的被试群体不同,是师范类大学生。相比之下,对于师范类大学生不论是什么专业都属于师范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具有师范生这一优势,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全方面快速发展,国家需要大量人才的建设,对各个领域的人才都十分珍惜,不论是理工类、文史类还是文体艺术类的大学生就业前景都比较广阔。不同专业的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压力相近,因此其心理应激情况相差不大。

师范类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应激问题,心理应激水平为中度偏小; 不同性别、年级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来源地对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应激问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篇5: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

一. 实践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 个人承担任务:主要参与小组讨论以及调查问题的提出与设计,另外,实事求是的参与了调查内容的填写回答

三. 实践收获和感悟:.收获:通过实践调查的显示结果,我从中也总结出来现在的大学生的一些普遍的学习情况及心理困惑。

首先,在学习方面:一直以来,大家都习惯了高中学习生涯中的格式化的学习模式及方法,在高中,每天的学习任务都很中,压力也很大,为了考大学这个目标,为了能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不被挤得头破血流,大多数学生都时刻绷紧了神经,应该说,高中的大部分同学都还算是有比较好的学习习惯,至少,即便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都还处于一种被迫学习的状态下,之前有提到高考这个现实而残酷的警示牌,另外来自家长的期望与压力,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与自身压力,老师的督导等,我们都知道,高中的学习环境与大学是截然不同的,高中时期,你会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来约束你,学校有很多大大小调的规章条例来管制你的行为,你有一张满满的课程表,每天都有繁重的任务,自主安排的时间很少,而大学却截然相反,我们拥有的更多的自主时间,突然进入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开始接触与高中老师的教学全然不同的模式,各种不适应接踵而来,老师上课太快听不懂,跟不上进度,自主时间太多不明确要怎么安排自己的学习,也不知道要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去学习,所以刚进入大学出先了对所学专业不了解,偏科尤其是数学,学习找不到状态等问题,甚至有些同学觉得本来很憧憬的大学生活突然变得没有方向和积极性,但是比较好的一面是,绝大多数同学表示自己正在努力去适应去改变这样一种状态,从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都拥有很明确的人生目标,这一点是非常好的。

其次,在心理困惑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心理期望与现实的差距:大学新生在入学前大都为自己描绘了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博学多才的教授,和蔼可亲的师长,意气风发的同学,自由的学术空气,美丽的青春故事,幽静的菁菁校园等等。然而,入学后的新生很快就会对大学的现实感到失望:他们没有发现大学里有什么惊人的智慧宝库,没有找到梦中的彩云公主,也没有遇见幻想中的白马王子;大学教授也不像传说中无所不知的饱学之士,大学同学也只是土头土脑的一群;什么“学人”“博士”之流,仍然都是食用人间烟火的动物,与常人无异;他们要面对索然无趣的专修科目,要到乱糟糟的学生食堂打饭,还要到布满灰尘的图书馆翻阅陈旧过时的图文资料。总之,一切都与他们设想的不一样,理想与现实的反差十分巨大。大学新生的心情是失望的,心理是迷失的。B.自我价值感失落:有很多考上一流大学或一流专业的学生在原中学是几年一贯的拔尖生,进入新学校后,拔尖生集中到一起,各自拔尖的优势没有了,优越感、自豪感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失落感、不安全感,从而产生焦虑、挫折、压抑等消极心理感受。强中自有强中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家长口中的骄傲,同学身边的榜样,教师眼里的尖子,到了大学校园这些光环由于太多的骄傲、太多的榜样太多的尖子都消失了。C.学习目标的失落:入学前,新生所受到的教育都是以升学为目标的,考取大学等于目标已达到,因而入学后就失去目标,不知所措了。而且,进大学前后,新生的求学心态也有很大的转变:未考取大学时,求学意愿强烈,学习非常紧张,进大学之后,求学意愿低落,学习非常松懈,形成了“两极现象”。D.生活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挫折:绝大部分学生的高中生活都是走读生活,加上紧张的学习压力,学生的团队生活很少,彼此相处的技巧没有得到锻炼。加之紧张的学习,中学时期也无暇顾及交往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家的生活,人际关系简单。进入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要朝夕相处,但生活习惯、性格特点、自身修养都有所不同,因此很容易产生矛盾,很多大学新生为人际关系难处而伤心苦恼.大学新生来自四面八方,个人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惯不同,又共居一室,同吃同住,时有矛盾发生,人际交往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他们许多人都感叹:找不到真正的知心朋友。另外大学里师生关系冷淡,互不了解,新生很少从教师那里寻求帮助,也是公认的事实。E.情感的失落与爱的寻求:大学新生,在情感上存在一个从对家庭、父母的依赖到对立情感的建立过程。最大的困难之一就是想家、想念父母。特别是在遇到困难时。对家对父母的情感依赖是稳定的、可靠的,踏实的。带着这样的情感依赖。希望在新群体中也能够建立起这样真挚的、可靠的情况。然而,期望现实有跟自己开了玩笑,在同学中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感觉,同学之间的情感是那么飘忽不定,难以琢磨。情感的失落往往也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篇6: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当代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分析其情况,从而探究出其解决对策,贯彻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配合教育体制改革,帮助大学生提高其心理素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对策。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无论是学习生活和就业等各方面都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这一压力不仅对步入社会的人造成影响也给在校的大学生造成影响。大学生在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而出现心理问题,会给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等带来不利。而且大学生处在人生的第二次段乳期,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旦处理欠妥,就会出现心理问题,产生不可忽视的危害。特别是现在一些大学生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长的溺爱,就读大学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独立地生活,在人际交往上可能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出现交际困难。同时又害怕遇到困难,虚荣心有强烈,对一些细小的问题无法进行冷静的处理,所以容易在心理上走先偏激。还有很多大学生上了大学法学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是很感兴趣,边产生抑郁,厌学的情绪。有一些学生来自农村的,要靠国家的贷款才能维持学业,为此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不愿和他人交往,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还担心学习成绩和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考虑这些,就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等不良状况,出现心理障碍。从这些可以看出,大学生以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他们急需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次调查主要以我校2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调查、抽样调查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来进行的。针对“你和同学之间的关系怎样”这个问题时,有60%的同学认为融洽,有30%的同学认为平淡,有10%的同学认为紧张,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在“遇到挫折,您和周围的同学一般会有怎样的反应”这个问题上,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能够冷静处理,有30%的同学不知所措,有10%的同学绝望沮丧,有5%的同学觉得自己会大发脾气,有5%的同学选择求助他人,这说明了他们多数有较稳定的情绪,遇事多数学生能冷静处理,其次主动求助他人。有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与周围环境动态平衡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趋于成熟的表现,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还不 1

知如何应对挫折;在“你对自己的人生前途的态度是怎样”这个问题上,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很乐观,有20%的同学认为命运难测,有20%的同学抱有“能过一天是一天、得过且过”的心理,有30%的同学想尽力争取明天的幸福,也有10%的同学很悲观,这说明了大多数学生的意志还是健全的、人格还是完整的;当问及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何计划时,有60%的同学还是有计划的,有40%的同学对自己的学习一点计划都没有;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高,有2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比较高,有5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一般,有1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智商和情商较低,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智商和情商是正常的,其智力和情商的总体水平高于同龄人;且他们有较完善的自我意识,能较好地认识自己,只有小部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比较缺乏。在“遇到快乐事你会跟谁分享、遇到不快乐事你会跟谁沟通或求助”这个问题上,有40%的同学选择好朋友,有10%的同学选择父母,有5%的同学选择老师,有10%的同学选择同学,有15%的同学选择兄弟、姐妹或亲戚,有20%的同学选择自己消化,这说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善于进行自我调节,遇到快乐事能跟他人分享;遇到不快乐事大多数会跟周围人沟通或求助,但仍有部分大学生采取了自己消化,这部分大学生可能与性格内项和自卑有关。综上所述,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还是健康的,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有30%的同学经常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有10%的同学偶尔会由于种种原因感到疲劳和压力;在“上大学后,你最烦心的事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会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而烦心,有25%的同学因为就业竞争太激烈而烦心,有20%的同学因为恋爱不成功而烦心,有15%的同学会因为经济困难而烦心,有5%的同学因为和他人关系不和谐而烦心,有5%的同学没有烦心事,这说明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大,烦恼多,心情压抑。心理压力增大、心情压抑,易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

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的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素质水平是高的,是值得养育他们的人民胜任的。但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存在着心理素质较差的群体,他们在大学这个黄金时段中徘徊和挣扎,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不利,也严重影响着祖国的未来。

那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呢?下面我将根据此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学生自己应当要有正确和谐的自我认知;要培养良好的求知欲和浓厚的探索兴趣 ;要有健全的意志品质,敢于面对各种挫折;要有健康的情绪体验,提高情绪调节

与控制的能力。心理素质的高低好坏不是先天的,而是在于后天的学习、实践和锻炼。积极参加心理素质的教育活动,听取心理素质的教育报告,学习心理素质的常识,积极参加课外社团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校园文化体育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都有效地控制自我和科学的发展自我,增强自信心,树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2.高校应当加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提高其承担责任的能力;根据不同类群大学生的特点,有层次地加强心理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鼓励并支持学生参加社团活动,通过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提升大学生的素质,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从而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篇7:大学生生活消费情况调查报告

资料收集人员:周英、邓秋月、周雯雯

问卷问题设置人员:廖娜、李仁杰、叶庆

问卷调查人员:李厅、黄萍

资料整理:周英

摘要:近几年,一些网络媒体报出大学生“花钱大手大脚,盲目攀比跟风”的现象时常存在。根据我们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消费还是挺合理的。许多的新产品、国际品牌、新消费观念的不断涌入,而大学生是时尚生活的追随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人群。所以,大学生的消费观念的塑造和培养非常重要。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此次的调查对象全是2012

级学前系5班的大学生,每人发放1份调查问卷。

(二)调查目的通过调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情况,通过了解在院学生在学生街的消费情况,来简单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消费习性。大学生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行为决定了大学生消费的影响不只局限于家庭,市场上的很多消费都与大学生息息相关,大学生消费已直接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和国民经济。目前,大学生消费市场已经形成,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普及,了解大学生消费将是有助于学校,父母从学生孩童时提高孩子的正确消费的态度。正确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不要贪小便宜,不要盲目攀比,促进大学生在更好地消费。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设置一些选择题,例如:每月生活费多少?来源及怎样消费分配?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目前普遍大学生的消费并不是很高

现在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400元—500元和500元—1000元两个范围内。月 消费总额在400元—500元有15%,每月总额在500元—1000元占75%。每月消费总额在400元以下的几乎没有,此外有少数大学生的月消费总额在1000元—1500元。这就显示了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总额不高。

(二)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有所降低

据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大学生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父母,但完全依靠父母的仅占35%,有45%的大学生是通过勤工俭学或打假期工的收入和父母补助来完成学业,有8%的大学生有奖学金的收入。

(三)大学生消费趋于理性化

和通常印象中的大学生“无节制消费”不同的是,调查报告指出,全国大学生平均每月消费总额主要集中在400~500元和500~1000元两个范围内。每月消费在400~1000元之间的大学生有74.7%。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每月消费性支出为873.33元。可以看出,大学生每月的消费总额普遍与家庭经济情况相匹配,并偏低于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调查中也发现,仍有21.5%的学生存在负消费现象。这些学生中一部分是家庭经济情况不佳的贫困学生,但也不乏由于过度消费产生的校园“负翁”。

“餐饮消费几乎是所有大学生消费的最主要构成。”调查显示,35.6%的大学生每月餐饮消费额在250~350元的范围内,在350~500元的范围内的有28.2%。

(四)据旅游消费也是大学生的主要支出之一

调查显示,90%的同学都会去旅游,60%的大学生每学期旅游的费用在400以上,可见旅游也是大学生的一大支出。但大部分学生都会选择离学校近的旅游景点,总之大学生的旅游消费趋于理性化。

(五)通讯消费

在通信费用方面,平均而言,每位同学每月消费70元左右,并且使用高档手机的同学比较少,大部分同学都是使用的一般手机。

(六)恋爱消费

从调查显示,63%的同学有恋爱经验,而恋爱的支出主要是吃饭、零食、逛街、电影及礼品方面。他们大多承认了为了追求爱情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这是让人有所担忧的地方。

(七)大学生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

这挂在食堂里的标语在提醒着同学要节约粮食,严禁浪费。但是多数同学对此却熟视无睹,不但将吃不了的饭菜倒掉,有的甚至将整个的馒头整盘的菜扔掉。食堂的收餐车每次总是“满载而归”。据食堂工作人员介绍,几乎每位去食堂就餐的学生都会或多或少的浪费一些饭菜,有的是因为吃不完,有的是因为饭菜口味不好,而有的学生则纯粹是为了炫耀,以“浪费为荣”。可以说饭菜浪费,令人担忧。

洗手间是水资源浪费的“重灾区”。洗涮完毕,自来水依然在流淌是常见的现象,而旁边就贴着“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标语。洗衣服采取“大水漫灌”;涮拖把犹如“洪水滔滔”;喝不了的开水随地倒掉。有的水管坏了,水流不停,却无人理睬,水是生命之源,如此三、有关大学生消费的几点建议

大学生消费不仅仅关系到自己、学校,而且还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问题。现从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对大学生消费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自己合理的消费观念,要理智地对待自己的消费。作为一个纯消费者,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靠家庭,所以自己的消费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承受能力,还要有自制能力,不能盲目地陷入感性消费的误区。如今有的学生消费上大手大脚,还有沉迷于盲目消费中,比如最近许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这将大大增加自己的消费负担,更重要的是大学生也会在盲目的消费中迷失自己,以至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另外,大学生也要具有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进入大学,已经开始慢慢地融入社会,社会中欺骗消费者的各种不法行为屡禁不止,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大学生要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二)学校应加强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事实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 “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与人生观、劳动观、金钱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没有充分开展,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指导目的。

(三)对于社会而言,要积极开拓大学生消费市场,从产品的种类、价格、服务多方面满足不

同经济条件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规范市场秩序,为大学生确立一个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其消费。无论从哪方面讲,大学生的消费市场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了,它已严重影响着高校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四)对大学生来说还应加强合理储蓄的观念。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清崎曾经说过:“理财与你挣了多少钱没关系,它是测算你能留住多少钱以及能让这些钱为你工作多久的能力。”在调查时,当问及对理财的认识时,很多同学表示陌生。当问及一学期结束后经济情况如何时,大部分同学都坦然承认自己的消费已经超出计划范围,甚至有些同学还需要向别人借回家的路费,略有剩余的同学也想着如何把剩余的钱花完,只有极个别同学有储蓄的意识。

结束语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特殊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一方面,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使得大学生消费呈现出不同一般的发展,大学生消费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也会影响着方方面面。对于成长中的大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定型阶段,极易受家长、教师、同学及社会其它成员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而,如何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消费观念是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样大学生消费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高校的大规模扩招而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大学生市场是一个规模和潜力都很巨大的市场,如何规范并合理的发展这样一个市场也是摆在我们大家面前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只有在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共同努力下,大学生消费才会一路走上

参考文献:

包仕国:大学生消费文化与价值观调查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刘鑫: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分析及对策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5陈燕梅: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3)

吴鸿: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10.6

附录:大学生月消费状况调查问卷

访问员自律的保证

失信就是失败。——左拉(名言)为了我们小组的成功,我们保证调查得到的资料来自于被调查者的真实情况,并对所交资料负责。

问卷说明

您好!

首先,感谢您能花时间和精力来填写这份问卷,该问卷意在了解大学生月消费现状。希望您提供宝贵的信息。请您真实、坦率、认真地回答每个问题,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您在此问卷

所做的调查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利的影响,所以请您不要有任何顾虑。真诚感谢您的参与!2013年12月4日

[基本情况]

性别:A.男B.女

是否独子:A.是B.否

你的家庭户址所在地:A.城市B.城镇C.农村

[单选题]

1.您平均一个月用去多少生活费?

A.500元以下B.500—800元C.800—1000 元D.1000-1500元

2.您现实中的消费来源

A.父母给予B.勤工助学C.奖学金D.3者兼有

3.您每月消费的主要项目是什么?

A.伙食B.购物(服装、饰品)C.学习费用(书籍)D.交际

4.您每月学习方面的花费(包括文具、书籍、复印等)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50元C.50-80元D.80元以上

5.您平均每月的伙食费(包括零食饮料)为多少?

A.300元以下B.300-500元C.500-750元D.750以上

6.您平均每月的电话费(电话卡、手机费)大约为多少?

A.25元以下B.25-40元C.40-60元D.60以上

7.您平均每月购买日常用品的花费大约为多少?

A.20元以下B.20--40元C.40-60元D.100元以上

8.您是否有定期出去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如果有,平均每出大约为多少?

A.50以下B.50-100C.100-200D.200以上E.没有月用于这方面的支

9.想买东西钱不够时怎么办?

A 先向别人借了再说B 向父母要钱C 用自己平时存的钱D 其他(放弃购买等)

10.您认为目前大学中的消费氛围如何?

A很好,完全符合同学的要求B 较好,对同学的消费有积极影响

C 一般,不太符合同学的要D 较差,缺乏学校的有序引导E 极差,文化消费市场比较混乱

11.你的个人消费理念是()

A.能省则省B.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C.看到喜欢的就会买D.毫不在乎肆意挥霍E.其他

12.您对自己找兼职工作赚钱有何看法?()

A.不考虑,浪费时间B.看机会C.很感兴趣,锻炼自己的能力 D.生活所迫无可奈何

篇8:大学生生活心理情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心理健康,防震教育,大学生

2008年5月12日, 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0级特大地震, 其破坏性很大、波及范围很广、伤亡人数很多, 在人们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处在学校和社会之间, 对各类重大社会突发事件极为关注和敏感, 而其心智又尚未完全发育成熟, 心理波动较大, 极易因受到这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而产生各种负性情绪和心理问题。为了解震后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及情绪反应情况, 本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西北民族大学学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 以期为指导震后心理干预和防震教育的顺利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从西北民族大学的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蒙古语言文化传播学院、藏语言文化传播学院和医学院学生中, 随机抽取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有效问卷446份, 有效回收率为89.2%。

1.2 方法

采用自编《大学生防震常识和震后心理健康情况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该问卷为自评问卷, 包括3部分: (1) 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年级、省份等。 (2) 防震教育问卷:包括防震基本常识、学校防震情况、家庭防震情况等。 (3) 震后心理健康问卷:包括地震后的情绪反应、地震后其情绪对生活的影响等。问卷在30分钟内填写完成, 并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进行频数描述。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为西北民族大学在校学生, 其中男203人, 女243人;年龄为18~24岁;汉族132人, 回族57人, 藏族48人, 维吾尔族38人, 蒙古族62人, 其他民族109人;重灾区133人, 轻灾区313人。

2.2 震后大学生的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 (见表1)

从地震后大学生的情绪反应、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震后工作开展的认知等3方面来评估震后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反应情况。

2.3 大学生的防震教育情况 (见表2)

从大学生对防震基本常识的了解、学校及家庭对地震的应急准备情况、学生在校是否接受过地震逃生训练和学生对学校开设防震课程的态度等4方面来了解我国高校防震教育的开展情况。

3 讨论

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孔燕认为灾难性事件引发的创伤后心理应激反应是普遍存在的, 不仅灾区人有, 灾区之外的人也可能出现[1]。5·12地震发生后, 因为灾害本身的不确定性及对灾区人民的牵挂, 导致不少大学生产生恐慌、焦虑等情绪。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从心理学角度看, 它是一个负性的应激源。由于其突发性、威胁性和广泛性, 往往引起舆论哗然, 社会群体惊恐不安, 社会危害严重[2]。本次调查结果显示5·12地震后超过50%的大学生出现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 32.74%的大学生觉得不能为灾区提供进一步的帮助而有内疚感, 34.30%的大学生更加珍视亲情、关注健康, 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研究结果一致, 灾后人们的亲和力增强, 行为的趋同化倾向和自我意识弱化或增强[3]。41.03%的大学生经常担心自己遭遇地震, 3.14%的大学生感觉日常生活变得单调并且不重要, 兴趣减退。灾难过后, 大众的应激反应引起的心理障碍如果能得到及时、正确的疏导, 心理状态将会逐渐恢复正常, 否则将很有可能转变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造成长期的精神痛苦[4]。

由于地震灾害具有小概率、突发性、严重性的特点, 平时社会大众对有关防震减灾的工作和教育采取漠不关心、心存侥幸等态度, 以致当灾难来临时不知所措, 产生相应的心理障碍, 如担心、焦虑、恐惧、忧伤等。根据有关报道[5], 产生以上心理障碍的主观因素主要是防震减灾意识的淡薄, 这种意识主要反映在:一是公众对地震知识的了解, 二是对避震和自救互救知识的掌握。相反, 如果学生阶段就能全面、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必备的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 在面临突发性灾害时, 就可以进行简单甄别, 不会人云亦云, 更不会制造、传播小道消息和谣言[6]。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起步较晚, 尽管我国经历了“非典”、禽流感、雪灾等突发性事件, 但公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危害性认知水平仍不高, 公共卫生意识淡薄。预防为主的方针未得到广泛落实, 许多重要的应急设施形同虚设[7]。本次调查结果也显示分别有55.60%、68.39%的大学生家庭和所在学校均没有防灾应急准备和未接受过相关知识教育。因此, 我们应该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和开展相关防震教育, 在本次调查中有88.79%的大学生呼吁学校应该开设防震课程, 进行防震教育, 国家应建立更加完善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在经历了“非典”、禽流感、雪灾、地震等突发事件后,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暴露出许多问题, 这应引起政府及社会各界对突发事件的高度重视。国家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应针对社区、学校等基层组织开展并进行防灾教育, 加强监督和检查, 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真正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 并根据形势的变化及实施中发现的问题, 及时提出更新、修订和补充的建议[8], 促使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熊润频.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心理“减灾”[N].经济参考报, 2008-5-26.

[2]吕秋云, 丛中.SARS心理干预的基本方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 (8) :534~535.

[3]王子平, 王绍玉, 陈非比.地震社会学初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 1989.

[4]姜丽萍, 王玉玲.不同人群在灾害事件中的心理行为反应及干预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0:691~693.

[5]邹文卫.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J].灾害学, 2006, 21 (3) :114~119.

[6]姚玉红.地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12) :2403~2404.

[7]郝清华, 王群英.加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思考[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8) :1488~1489.

篇9:高校学生假期生活情况调查

这次调查的对象是西北8所高校学生,在春季学期开学初以及秋季学期开学初对这8所学校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测试卷912份,回收率为91.2%。同时,利用网络“大学生在线”论坛、博客等进行发帖调查。调查学生中,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占80%,有城市学生占20%。

对大学生假期生活的调查

从相关调查数据中可以得知,在校大学生假期生活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种形式。

走出校门,进行社会体验 从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相关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得知,当代大学生在假期里走进社会进行体验的目的主要是:第一,为了增加自己的经济收入,这部分学生占35%左右;第二,想自力更生,不希望假期也依靠父母,这部分学生占36%左右;第三,为了让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提高,这类学生占到28%左右。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生假期进行社会体验的方式也逐步变化。2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当今社会热门、发展速度较快的网络公司;18%的大学生会选择成为市场调研员和营销策划员;34%左右的大学生会选择假期家教辅导、促销活动、餐厅服务等方式;15%左右的大学生会选择做社会志愿者;12%的大学生会选择其他。

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可以充分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很多大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实习,这样不但可以让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同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又可以开阔视野、锻炼自己,最大限度地接触社会,为今后工作积累较多的社会经验。利用寒暑假打工赚钱的大学生不少,这些大学生总结出这么一句至理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多吃点苦,父母少花点钱。”但是,打工类的学生多数都是从事的传统苦力为主的工作,由于学生接触社会时间不多,加上工作时间较短,公司不会利用一个月的时间来培养这些短期工,因此大学生大多选择技术含量较低的工种。但是,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种,只要大学生用心去对待,正确去面对,就会有所收获。

坚持学习,继续深造 当前,社会竞争逐渐激烈,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知识能力的需求更加严格。大学生不再满足于自己考取学校学习的知识,而是采取诸如“专升本”“考研”“出国”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业提升。假期时光成为了这些大学生努力深造的“黄金时期”。

外出旅游,享受自然风光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希望生活张弛相济、劳逸结合,到大自然中去享受精神上的宁静,成为了一种时尚潮流。不少大学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外出旅游,不但让自己的阅历得以丰富,生活经验得以增长的重要途径。这部分学生家境较好,能够获得家长经济上的支持,或者部分学生平时节衣缩食,利用周末打工积累资金,利用假期外出旅游。大学生在旅游过程中可以充分体验到出门在外的不易,从而培养和提高了与人交流的能力。

在假期里,22%的学生会选择整日看电视,18%的大学生會选择尽量睡觉,而有16%的大学生终日上网,男生集中于打游戏,女生聊天看情感剧。在他们看来,假期就是全身心放松的时间,从而没有进行相应的学习安排。

大学生假期生活呈现出的问题及对策

虽然大学生的假期生活丰富多彩,可是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充分反思。

没有规划和安排好假期时间 从相关的调查研究中得知,在校大学生只有少数合理规划和安排了自己的假期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假期生活没有明确的安排,随心而定。不少学生回顾自己的假期生活,没有太多的感觉,甚至一些学生认为假期特别无聊,还不如在校读书快乐。从中可以得知这些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寻找事情来充实自己的生活,长期的被动学习导致这些学生在生活中缺乏积极性和自我要求。但是,当读到三四年级的时候,多数大学生的心智和社会阅历逐步成熟,逐渐懂得利用假期生活为自己今后走入社会奠定相应的基础,最大程度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力和生存能力,开始慢慢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

选择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可是生活质量不高 在假期生活里,在校低年级大学生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逛街、上网、看电视、睡觉等。从中可以得知这些学生的假期生活是比较盲目的。如果在假期生活里经历了系统的学习或者短暂的打工之后进行写休闲生活,是无可厚非的。可是,不少学生选择丰富多彩的生活,细细算来没有太多的质量而言。假期生活选择休闲型没有错的,但是如果将休闲停留在放松的角度上是不对的,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充分让休闲和学习工作互相促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假期生活质量。

学校加强引导和管理丰富学生假期生活 高校是培育社会人才的地方,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就是对人进行培养和教育。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不但包括在校期间,同时要延伸到假期中,从而对学生进行全程、全方位的培育。学校在进行假期生活引导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进行人性化管理。借助于制度建设,可以对大学生假期管理逐步强化,从而保证大学生将学业同社会生活充分结合起来。

学校可以推行社会实践学分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实践。比如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将社会实践课程加入到课程管理中,让每位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学生度过学习型假期;对假期勤工俭学管理制度进行规范,较好地实行岗前培训制度;还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的集体学习或者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等等,让学生的假期生活逐步丰富起来。

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提升假期生活质量 在假期里,大学生要制定相应的生活目标,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适应力。当大学生具备了初步的信念、目标和兴趣之后,才会有机会、有目的地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而度过一个充实而愉快的假期。对于学生来讲,学习永远是第一位的,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时光享受休闲生活的同时,应充分抓紧时间进行知识的学习。当然,不同年级的学生在不同的假期里,具体的诉求和相应的生活方式是不尽相同的。但不管是处于哪个阶段,当经过假期生活之后,要对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回顾,从中总结不足之处,以此对下一回假期生活进行较好的规划和安排。

篇10:大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报告

我们调查了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检查职业学院、河南财经学院、郑轻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等几所院校。我组共收回106份儿调查问卷。其中大一男21女23,大二男15女10,大三/四男21女16。对所有问卷数据分析后,我们发现,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有很明显的不同,且男女生也有很大区别。

大一女生情绪大多为“一般”或“郁闷”,有60%的同学对自己人际关系满意,对学习要求普遍偏高,要求为优秀的有50%,而要求奖学金的占30%,剩下的20%要求不高。大一女生对恋爱这个问题不清楚占80%,认为“应该”或“不应该”各占10%。上网较少,一般每周低于5小时。对班级、校外活动有兴趣。平时经常学习的占60%,周末一般8:00前起床,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每月花费有70%为300~500元,多用于学习和购物。对于毕业后的打算,有30%的同学关注就业,60%的同学希望考研。整体观察,由于刚进入大学,好奇和陌生使她们自我要求教高,态度积极。

大一男生则表现出较愉快的心情。有60%的同学对学习要求较高,而剩下的不愿太过于专心学习。对于恋爱,有40%的同学认为“应该”谈恋爱,而更多的则表示不清楚。大一男生上网比较频繁,平时每周5~10小时。平时喜欢学习的占一半。周末起床较晚,很多人为10点以后。在消费方面,有20%的男生月消费在800元左右,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同学聚会和旅游。有30%的同学开始关注理财。假期愿意做社会实践的占30%左右。大一男生关心考研的不多,有半数同学没有考虑过毕业后的事。相对于同年级女生,男生表现出个性和其他能力的培养,但也表现出较多的享乐。

大二女生普遍认为应该谈恋爱,上网时间有所增加,学习要求有所下降,周末起床也比大一晚一些了。他们开始关注兼职,假期也增加了些对社会实践的信心和责任。有80%的同学希望假期打短工或做社会实践。这时期就业目标以就业居多。着说明大二女生开始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关注社会现实和以后的生活,表现出积极努力的一面。

大二男生有70%的关注就业问题,这是不断接受到就业信息刺激的结果。在花费上,多用于恋爱的部分明显增加,占到40%左右,另有40%的人多用于聚会交朋友。对于恋爱,有70%的男生表示赞同,有20%的“不清楚”,对自己人际关系比较满意,但对学习生活安排不满意,学习要求有所降低,表示“偶尔学习”的占了多数。大二时男生表现的更为成熟的理智和情感,他们希望在友情、爱情等方面有所成就。很多人对成绩不愿强求,认为不挂科就行了,认为更多东西如领导能力、创造力和学习能更重要。

大三大四女生心情较多也表示有压抑感、无聊,对自己是生活不满意,以至于有60%的女生希望毕业后结婚,“考研”和“就业”平分了剩下的部分。对于恋爱,有60%的表示赞同。这比例相对大二女生有所下降,大概是失败的恋爱经历和现实两方面得影响所致。他们很少

参加班级和校外的活动,购物占花费的很大一部分。

大三大四男生在毕业后打算上就业占到50%,结婚占到20%,考研占20%,创业占10%。在生活态度上。70%的男生积极做事。对未来充满憧憬。在恋爱上赞同,在消费上用于恋爱和聚会上较多。同时,他们更多关注理财,关心学习。

纵向比较可知,女生从高中刚入大一,表现出对学习,考研较高的热情,而对恋爱,人际交往比较冷淡。进入大二,与社会接触面不断增加,开始考虑就业,恋爱问题,在进入大三大四后。外界压力增加,希望有个归宿的心情加重了。而考研,就业也成为很现实的东西。这些促使她们更加努力,想摆脱目前这种困境,读大学的过程让她们快速成熟,快速的适应社会现实。而男生的不断成熟表现在责任和理想的发现。他们从大一到大二的希望友谊和爱情,再到大三大四的渴望就业,结婚,创业。男生表现出一种责任和担当,已经有撑起一片天空的渴望和能力。横向观察,同年级男生没女生重视学习,男生把一些精力分到交友和社会活动方面了。女生表现出更多的务实和勤俭,也表现了畏惧困难的弱点。不同专业相比,理科专业学生关注就业多于考研,二文科专业的学生则相反,就业或是考研的抉择,除个人喜好外,受到就业形势的很大影响。

上一篇:幼儿园8的加法教案下一篇:发展天水劳务经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