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2024-09-03

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精选10篇)

篇1: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第一单元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能力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议一议”:

学生阅读教材P12页“想一想,议一议”,问:你对大熊猫知道多少?

二、学习目标:

阅读教材“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环境中有哪些因素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2、生物能影响和改变环境吗?

3、生物怎样适应环境?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1、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2、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3、学生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4、学生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二)探究的一般过程

1、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2、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三)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1、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2、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3、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4、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四)实验探究

1、由各组同学按方案进行。

2、教师巡回指导。

3、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后面的结果交流。

(五)结果交流

1、有代表性的小组展示报告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2、教师选出有代表性的小组进行交流,并引导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吸取经验。

四、小结

五、课后练习

1、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2、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分等

二、实验探究

七、课后反思

篇2: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一节。人和其他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而且迄今为止,生物圈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影响还具有破坏性甚至毁灭性,所以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迫切愿望,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

二.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生物学知识,但他们从小学的《自然》及生活中的电视节目中已了解了许多生物学的知识。他们能说出许多生物的名称、知道地球上哪些地方有生物生存等,但没有构成“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整体体系──生物圈的概念,不知生物和生存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了基本条。

七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的规律要求在教学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他们不喜欢枯燥的说教,但乐于观察、分析图片,参与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喜欢讲自己熟悉的人或事等以表现他们的活力,针对此,教师可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空间,更能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

三.设计理念

根据基础教育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改变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以活动教学方式为主,通过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力求在整个教学中体现出“三维”教学目标。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生物圈,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应该积极、主动认识并保护这个家;

2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学会尊重和理解他人发表的见解。

(二)能力

1使学生初步具有搜集、处理图文资料,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2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讨论问题,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三)知识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

3尝试搜集和分析资料;

4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日常生活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题。

老师和学生亲切谈话,让学生说说每天从醒来睁开眼睛到现在坐在这里听老师讲,都经历了哪些事,看到了哪些生物和哪些生物有接触,并让学生说说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况,然后引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的家“生物圈”。

(二)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做游戏、观察分析图片、亲身体验等实践活动,学习新知。

1.生物圈的范围

请同学通过讨论,说说地球上都有哪些地方有生物的生活,再让学生结合本自己说出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问题拓展:水圈、大气圈和岩石圈是截然分开的吗?

问题转承:为什么生物圈中有生物,地球上其他地方没有呢?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

(1)承开始上话题,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一个学生扮演一种生物),介绍这些生物生活的“家”的情况,并告诉同学这个“家”给他的正常生活提供了哪些条。

(2)学生观察书上六幅图片资料,分析讨论以下问题:

讨论题:①向日葵生长需要什么条?长颈鹿的生活需要什么?

②向日葵和仙人掌,牛和海豚的生存条有什么异同?

③为什么干旱会使粮食严重减产?

(3)做游戏:在地上画两个大小一样的圈,请男生和女生分别站在这个圈内(脚不能站到圈外),圈内所站人数多而且所站时间长的组获胜。

(4)亲身体验:这里有盆花,来体验做园丁的感觉养花。

总结:动物、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条是一样的,它们都需要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还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也正是由于地球上只有生物圈上才为所有生物的生活提供了这些基本条,所以生物圈中有生物,而地球上其他地方没有。

(三)通过角色扮演、联系实际,拓展新知,巩固学生对所新知的理解并拓展学生思维。

1.问题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类面正面临着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不足和能源短缺等危机问题,我们能不能再寻找一个类似生物圈的地方来缓解这些危机呢?我们是否可以到别的星球上寻找呢?

学生提供他们在前收集的其他星球的一些资料,请几个同学分别扮演我们襄樊籍的航天飞行员聂海胜和其他星球。假定聂海胜现在想去这些星球旅行,请其他星球向地球人介绍他们星球的条,然后让聂海胜来决定他的去否。

2.读一篇报道《白河怎么成了“吃人”河,十年夺走近百村民性命》。让同学谈感受。

3.让学生谈谈自己作为襄樊的小主人能为襄樊的环保做些什么贡献。

篇3:七年级生物课改的几点感悟

一、课改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新课标强凋, 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由居高临下权威转向“平等个体的首席”。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本人在多年的课改实践中深深体会到, 课改的过程是学生探究讨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而不是过去那种“我讲你听”的灌输式过程, 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学会了撰写探究报告单、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科学小论文的方法,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即增强了生物综合能力, 实现了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使生物课堂的教与学充满了活力。

二、课改促进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进程

相对而言, 新的实验教材内容繁杂抽象, 知识的衔接联系不大紧密, 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形象直观化。因此, 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更谈不到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这与课改的要求和精神是不相符合的。这就促使你不得不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因为它有明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许多问题是由学生探究讨论回答出来的, 而不是教师直接讲出来的, 其结果是既节约了时间, 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真正体现了向45分钟要质量的要求。例如, 在学习“血液成分”一节时, 我在阶梯教室利用展示台、幻灯等设备, 在大屏幕上展示出血液分层图的课件, 并投影出观察与思考的3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 然后又展示出血浆成分示意图, 让各小组探究出其成分和功能;最后展示出显微镜下的血细胞图和电镜下的血细胞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探究讨论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结构特点和功能。为了突破难点, 还投影出表格让学生动手完成, 最后叫一两名学生将自己完成的表格放在展示台上展示, 由学生评价并补充完成, 印象深刻。又如在学习“血液循环”一节时, 我在大屏幕上展示出心脏跳动推动血液在胸、肺循环中的流动过程及其动、静脉血的转化和所经过的血管, 使学生一目了然, 直观形象, 便于理解。学生对我提出的问题争先恐后地发言且对答如流。这比以前单用挂图、模型等教具的教学效果要好得多, 既便于课堂教学, 又便于学生生物综合能力的培养, 体现了新教材教学的要求。

三、课改加大了启发式教学的力度

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即由被动式学习转向主动式学习。与此相适应, 生物教师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不断探索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的新的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课改进一步加大了启发诱导的力度。每节课, 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 创设问题, 探究教学策略, 让学生先浏览本节内容, 看图进行资料分析, 然后讨论交流观察与思考中的讨论题或本人创设的问题, 通过合作互动, 最后解决问题。整堂课处于学习积极性高涨的气氛中。例如, 在学习“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时, 我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与思考”中的图片, 然后围绕其讨论题进行探究讨论。通过同学们的踊跃发言, 合作交流, 使问题一一得到了圆满解决。既回忆了七年级上册中学过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四大类群, 又复习了八年级上册所学的动物的类型, 寓教于乐, 轻松愉快, 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这也是反复使用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四、课改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俗话说, “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善于看到他们的闪光点, 多给点鼓励和表扬, 少一点批评和指责。也许这个学生在语言表达、反应快慢方面有欠缺, 可是他也可能在观察能力、实验技能、作业、文明礼貌等方面比其他同学强, 教师要善于表扬, 给予鼓励。因为生物新课标所提倡的是开放性育人目标, 这就要求生物教师更新育人观念。学生的智力和思维方式毕竟有差异, 各方面的能力也各不一样, 但是只要某个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特长, 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 让他发挥其优势, 发展个性, 适当给予激励性的语言, 以调动他在其他方面的积极性。只要每个学生日有所获, 那怕是小小的一点进步, 也应该给予肯定, 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较大的动力, 这样就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相反, 如果某学生对某一问题答错了就当堂批评, 今后课堂上还会有那么多学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吗?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吗?会提高他们的生物综合能力吗?所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话是有道理的。我真切地感受到, 课改使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更全面合理, 这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总之, 通过探索, 我们已初步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直接受益者首先是我们的学生, 其次是我们老师。课改大势所趋, 势在必行。我们应该进一步领会其精神, 使课改更深入, 更有成效。

摘要:作为生物课教师, 真切地体会到了新教材带给自己的全新感受。课改更新了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课改促进了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进程;课改加大了启发式教学的力度;课改改变了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我们应该进一步领会其精神, 使课改更深入, 更有成效。

篇4:七年级生物课堂教学心得

一、钻研教材与备课

反思过去的教学,自己在备课中只是做了一些皮毛工作———对教学内容钻研的不够深入。由此,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自觉性不大和钻劲不足。那么,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只有让学生重视了,需要了,他们才会主动自觉地去学。因此,挖掘教材中丰富的知识和事例是一个无形的引导学生重视学习的前提。教材是否钻研透彻和备课是否深入很大程度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在展开课堂教学之前,生物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搜集每节课的相关生活事例资料,设计教学过程,思索将要运用到课堂中的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生物兴趣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对于授课的各个环节确定方法和时间,做到每节课都有备而战,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二、坚持抓好授课环节

授课环节一般包括:导入新课﹑推进新课和小结新课。

导入是向学生传递课堂新知识的关键,富有疑问的导入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授新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总结是一堂课的回放。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往往与枯燥无味并肩同行。因此,要想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收益,生物教师除了不断增强教学技能外,对课堂教学语言也要严格要求———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简洁明了,深入浅出,还要将备课过程中搜集到的相关资料运用到课堂中来,使课堂更加情感化﹑生动化。

三、利用教具与创设小话剧

刚着手生物学科教学的时候,我两手空空地走上三尺讲台,除了课本与教案。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后,课堂氛围逐步低沉了。

在多次反思与观察之后发现,我很少利用教具和创设情境教学。后来,我琢磨着把教具和情境创设引入课堂。例如,使用教具———染色体的双螺旋结构﹑细胞的结构模型和膈肌的运动模型等;组织学生表演小话剧———单细胞生物疟原虫对人类的影响﹑消化和吸收及影响不良等。由于教具的形象和小话剧的情趣,生物课堂也逐步变得活跃而富有情趣了。

四、理论与实践

为了能够博采众长,我经常参加科组公开课的听课与评课。从听课中,我领略到不同的教学方法,初步体味到了“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句话的含义。

由于生物不作为中考科目,因此,一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对生物学科无所谓的态度,导致他们的成绩总是不能提高。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如何能学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以“生物在生活﹑中考和高考中的作用”为话题给学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压力,并且在每节生物科结束之前布置一定的练习,在下节新课开始之前检查,通过化难为易的讲解完成上节课内容的复习。

五、开展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篇5: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它也是人类诞生和生存的空间。生物圈的范围是: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三圈中适于生物生存的范围就是生物圈。

水圈中几乎到处都有生物,但主要集中于表层和浅水的底层。世界大洋最深处超过11000米,这里还能发现深海生物。限制生物在深海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光、缺氧和随深度而增加的压力。

大气圈中生物主要集中于下层,即与岩石圈的交界处。鸟类能高飞数千米,花粉、昆虫以及一些小动物可被气流带至高空,甚至在2米的平流层中还发现有细菌和真菌。限制生物向高空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缺水、低温和低气压。

在岩石圈中,生物分布的最深记录是生存在地下2500~3000米处石油中的石油细菌,但大多数生物生存于土壤上层几十厘米之内。限制生物向土壤深处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缺氧和缺光。由此可知,虽然生物可见于由赤道至两极之间的广大地区,但就厚度来讲,生物圈在地球上只占据薄薄的一层。

生物圈存在的条件

1.必须获得来自太阳的充足光能。因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而其基本来源是太阳能,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合成有机物而进入生物循环。

2.要存在可被生物利用的大量液态水。几乎所有的生物全都含有大量水分,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3.生物圈内要有适宜生命活动的温度条件,在此温度变化范围内的物质存在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变化。

4.提供生命物质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O2、CO2、N、C、K、Ca、Fe、S(氧气 、二氧化碳、氮、碳元素、钾元素、钙元素、铁元素、硫元素)等,它们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或中介。

生物和生物圈

1.生物的特征:

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②生物能进行呼吸

③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⑤生物能生长(由小到大)和繁殖

⑥生物都有遗传(相同)和变异(不同)的特性

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捕食、竞争、合作、寄生。

生物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知识点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蜗牛、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提高生物成绩的方法

勤问

学习都是从发问开始,科学研究也是从问题着手。保持好奇的天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是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

动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探究生物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只能通过动手做才能学会……向自然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收获会更大!

多思

篇6:七年级生物教案:探索生物的奥秘

1.什么是生物,它具有哪些特征?

2.生物学的发展史。

3.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需要生物学知识。

4.我国在生物研究科学中取得的成就。

5.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与生物科学的密切关系。

二、初中生物课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1.生物课的内容

2.什么是观察法?

3.什么是调查法?

篇7:七年级生物总结

一、指导思想

一学期来,我们七年级生物备课组的全体同仁在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基础下,树立素质教育思想,积极投身教育改革,治学严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严于律已、宽以待人。教育思想端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讲团结,讲奉献,顾全大局,精诚合作,服从组织安排,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积极完成本职工作,以校为家,以人为本。

二、在教学方面

1、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们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一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们着重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对调皮的学生我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学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 1 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这样,学生对我们也就慢慢的喜欢和尊重,也开始喜欢学习生物。

3、积极参与课改,认真听课、评课。

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以提高教学水平。随着课堂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不断学习、更新理念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物学知识日新月异,发展很快。在备课过程中,我们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不断查阅资料,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并在教学中实施。为了赶上时代步伐,我们在复习大学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还经常上网查阅资料,了解现代生物学新成果、新观念。

四、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大部分的学生上课认真,学习积极,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但有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课本,不听课,不思考,不做作业;有些同学考试不认真,成绩很差也没有羞耻感。由此,导致部分同学学习成绩很差。但我们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篇8: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初中生物课程的新理念, 新课程内容标准的十个一级主题中第一个就是科学探究。新课改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桂林市初中进入新课改已有六年, 在我们目前的以大班课堂教学为主要组织形式的教学中, 探究性学习推进得怎样了呢, 作为教师, 我们的感受是较难推进, 往往是流于形式, 实际上学生收获较少, 正视探究学习的困难并寻找适合我们教学条件现状的解决途径已成为课改中一个紧迫而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探究性学习是一项参与性和体验性的, 并在教师指导下展开的具有学术性的创造活动, 同时也是学生在比较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自主的、开放的学习活动。因此, 将生物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 探索可行并有效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模式是可望解决目前生物探究性学习的推进所面临的困难的一个可能途径, 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 我们开展了《初中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策略研究》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让学生真正学会做生物科学的探究。在课题实验之前, 我们需要对学生在生物科学方面的探究能力进行深入调查, 对现状进行分析, 以此为基础展开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被调查测试学生的基本情况

所测试的学生均为广西桂林市区初级中学七年级的学生, 他们已经完成了七年级《生物》课程的学习, 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的《生物学》教材。为分析影响学生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因素, 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抽样:分为民办名校、普通中学两个类别进行抽样:

1. 民办名校:

抽样学校为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和桂林德智外国语学校, 两校学生均选拔自广西范围内的各所小学, 在入学前都通过了各自学校组织的英语、数学、语文等科目的考核测试, 学生的总体素质较高。

2. 普通中学:

抽样学校为桂林市第七中学、桂林市第八中学、桂林市第十一中学、桂林市第十二中学、桂林市第十六中学、桂林市第十七中学, 这六所学校都是桂林市市区范围内教育局直属的普通中学, 学生来自市内各相应学区, 学生总体素质为桂林市学生的一般水平。

上述抽样学校共有2098名七年级的学生成为此次调查测试的对象, 其中有148名学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实验对象, 即将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一系列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 他们均是志愿报名参与;其余1950名学生 (794名民办民办学校学生, 1156名公办学校学生) 为参照群体。

三、调查测试问卷的设计、调查测试的方法

1. 调查测试问卷的设计。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是: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 我们此次调查测试主要了解学生经过一年初中生物课程常规的学习后, 在科学探究上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结果及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方面的情况。我们设计的问卷首先是通过封闭提问的形式分别对学生的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及结论、表达与交流等六个方面的探究能力进行测试, 最后通过开放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掌握情况做综合考察。题目难度只限于体现课标的一般要求, 考察学生的达标情况。

2. 调查测试的方法。

本次调查测试采用的方法是闭卷测试, 要求独立完成, 给予充分的时间。告知学生不是考试, 不计成绩, 所以不需要写上自己的姓名, 能认真如实地回答有关问题, 就算是很棒地完成这次任务了。

四、调查测试的结果

我们把此次调查测试的每一题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赋予一定的分值:评为“A”得2分, 评为“B”得1分;评为“C”得0分。对学生的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情况如下:

1. 学生总体科学探究各方面能力情况 (如下表所示) 。

在测试的项目中, 所抽测的对象在做出假设方面表现最优, 成绩达到了70%的百分率, 这是我们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常规教学中,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上做得最好的方面;其次是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方面, 成绩达到了50%的百分率以上;而在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及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综合能力方面是非常需要加强的。

2. 两类学校学生在科学探究诸方面能力的比较:

两所民办名校的学生在探究各方面的表现基本上都高于普通学校的学生, 特别是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综合能力这三个方面的平均成绩高于普通中学20%以上。他们在提出问题、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结果及结论、探究综合能力这五个方面的平均成绩达到50%的百分率。但在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方面没有达到, 这是需要注意加强的方面。

六所市属普通中学学生只有获取相关信息、作出假设两个方面成绩平均达到50%的百分率;需要在科学探究的多个方面注意加强。

3. 实验组和参照群体情况比较。

我们把实验组和参照群体调查测评的结果运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 显示实验组标准差 (Std.Deviation) 大于10, 表明两组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值得一提的是对民办名校调查测试结果的差异性检验分析:所检验的12个项目中每一项的标准差 (Std.Deviation) 均小于10, 显示实验组与参照群体无显著差异。

五、问题与讨论

1.此次所采用的调查和测试题目难度只限于体现课标的一般要求, 调查测试的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经过一年初中初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后, 虽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础, 但生物科学探究能力达标情况堪忧, 学生在科学探究能力的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探究综合能力方面都有都有明显不足。这样的结果反映出进入新课改以来, 我们所进行的常规教学存在一定问题, 无法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突破。这是否与以大班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下,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 难以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 使探究学习的推广因受到限制而困难重重有关?生物科学的探究往往是个漫长的过程, 往往需要经过反复实验、反复地调整方案, 反复地验证,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活动中, 出于对教学时间、学生基础、教学条件等因素的考虑, 不能在课堂上安排大量的全程探究活动。重视生物课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延伸, 是可望解决目前生物探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难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需要就此进行教育实践和深入研究, 探索可行并有效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策略。

2.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七年级结束时已具备一定的科学探究的基础, 在八年级开展象课文延伸的全程科学探究活动是个很好的时机。

3.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在做出假设方面表现最优, 其次是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方面,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通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常规教学, 在做出假设、提出问题、获取有关信息、结果与结论这几个方面探究能力的培养上做得较为有效一些, 我们指导学生的课外探究活动中需要针对存在不足的设计实验方案、表达与交流、综合的探究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及注意考察其有效性。

4.民办名校的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基本高于普通层次的学校, 说明了综合素质对科学探究能力会产生影响。尤其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探究综合能力这些方面的影响更为明显。如何能使综合素质稍弱的学生特别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有更大提高,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5.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参照群体在科学探究能力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主要是因为我们课题的实验对象选取的是对探究活动兴趣相对较高的学生, 是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产生的。这表明进入初中进行了半年的生物课程学习后, 学生探究的兴趣对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有一定影响, 我们需要注意去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但民办名校实验组和参照群体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统计分析, 表明对于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探究的兴趣对生物学方面的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6.由于我们在科学探究教学方面的实践研究尚处初级阶段, 我们选取的实验对象是对探究活动兴趣相对较高的学生, 致力于先形成初中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策略。但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导致实验组和参照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 不利于检验我们课题研究所形成的生物课外探究性学习活动策略的有效性, 我们需要增加策略有效性验证实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8.

[2]汪忠, 刘恩山.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2一40

篇9:七年级生物了解生物圈

【关键词】生物兴趣 激发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166-02

一、教学的直观性

因为七年级学生本身的兴趣特征,年龄分布,对事物的认知水平以及知识等因素的影响,在头一次接触生物课程中的专用概念,例如:细胞,器官等,都是充满着好奇心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应更加着重注意生物课教学的直观性。而生物课中的高度集中直观性是其他科目中没有的,无论是从形态到结构,还是种群到生态,大部分都是可以触碰得到的。尽管,很多是光用肉眼没法看到的,要用到放大镜或显微镜等相关仪器才可以看到的。而这样一个本身特有的条件,使得学生在观察时可以取得相关的知识和原理,一方面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另一方面能够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更好地进行生物课程的学习。比如:在茎的疏导作用中,在选用天兰葵的茎下端放入红墨水中,在1小时的阳光照耀下,拿到课堂中,让同学们进行观察,接着提问:被放入红墨水中的天兰葵产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变红了?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通过茎传输到哪里?茎疏导的水和无机盐在茎的哪个部分率先开始了?茎的横截面哪一部分被染红了?这些都说明了水分和无机盐是利用木质部进行传输的,茎的木质部是由木纤维和导管所形成的。接着,又继续问:水分和无机盐是利用木纤维进行传输的还是导管?让学生利用放大镜进行观察,木质部的红线就是导管,原因是木质部的导管是上下连接的。那我们就得知,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的哪个部分进行传输的?学生都会非常乐意的进行回答,就是木质部的导管。而这样充分利用直观性的工具进行教学,能使得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运用观察的形式来达成其目的,充分表达了以训练为主的特性。

二、着重培养生物课中学生的自主开发性

对于激发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兴趣,从最基础上说都是为了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而学生本身是具有相应的能力的,这样又推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开发性,理解和把握生物运动的规律性。在进行课堂实验的过程中,要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开发性三者相互结合。例如:关于种子萌发条件的一课中,可以做个相关实验,利用同一菜豆种子,用烧杯把菜豆种子分别绑在同一铁丝上,一粒在水中,一粒在空气中,另一粒一半在水中,一半在空气中,接着把烧杯在阳光下进行照射,时间为7到8天。然后让学生们进行观察,使得学生可以主动的回答相关问题的答案,例如:这三粒种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利用自主开发性进行研究和分析,得知相应的答案,而生物课正是激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分析的主要阶段,所以,对于要进行教师指导实验外,还可以任命相应的组长和组员,使得每个组员都可以轮一次实验,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开发性,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程的兴趣,使得学生培养爱分析和爱探究的特点。

三、建造自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身为一名生物教师,要对学生的相关兴趣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关心学生生活上所遇到的问题,爱护学生的个性和发展,帮助学生解决难题。而这些对于刚步入初中的学生来说,是可以起到爱屋及乌的效果的。唯有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才可以做到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知根知底,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对于课堂的氛围建造需要以下几点:第一,放下架子,师生平等,让学生接受你。第二,平易近人,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温柔和可亲。第三,课堂教学当中应富含情感,使学生保守激情的熏陶。第四,对学生充满耐心,理解学生对问题的不懂。第五,经常鼓励和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第六,允许学生保留和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在讨论学习中不给学生脸色。教师和学生要在相互学习和探讨中成长,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形成一种自主和谐的氛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获得相关知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寻求兴趣来源

所谓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是联系实际,使得学生能够对兴趣充满持久性和主动性。而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无论是在什么地方都是离不开生物的。所以,生物教师要使得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生物,在日后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进行实践和运用。学生在完成课堂中所给出的任务后,还要在课后开展多一点户外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亲临田间或校园中,认识多方面的生物知识。

五、总结

总而言之,在如何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上,本文已经做了上述四个方面的论述,使得学生可以更进一步积极主动的探索生物学的奥秘,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艾小英.如何培养初一学生生物学学习的兴趣[J].生物教学,2012(9).

篇10:七年级生物教案

本文提出了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三种能力: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与探究

关键词

黑暗处理(因为光合作用需要光,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黑暗处理消耗掉叶片中原来的淀粉;黑暗处理是实验中非常关键的步骤。) 酒精脱色(色素能溶于酒精,排除色素颜色对实验结果的干扰;酒精脱色是实验中关键步骤。) 自主与合作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 探究能力(新课程教学理念)

一、学情分析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查阅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探究历史,明确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水分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但都忽略了自然界的其他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对植物生活的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光合作用发现史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忽略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绿色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是从何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

实验材料最好是天竺葵,植物,教师可在实验前1~2天组织学生分组选择不同的材料,对植物进行暗处理1昼夜,并启发学生对这一步骤的目的进行思考。注意实验材料的处理一定要在正常生长的状态下,否则实验效果不理想。

“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步骤可分为5步:①暗处理;②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③酒精脱色;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当进行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 h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部分遮光?让学生明白,遮光与不遮光是这个实验中惟一的变量,是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

酒精脱色时,教师要告诉学生,用酒精脱色是因为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酒精是易燃、易挥发的物质,所以不能直接加热而选择隔水加热。实验时,教师应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加热时不能直视烧杯口。当绿叶在酒精中脱至黄白色时,停止加热,用镊子将叶片轻轻夹出,用清水冲洗,动作要轻柔,因为酒精脱色后的叶片比较脆,要防止叶片破碎。

在学生进行观察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将实验现象记录在表格里。实验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结论。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回忆第3章“鉴定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实验,根据淀粉遇碘液变蓝的特性,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叶片的未遮盖部分遇碘变蓝,说明这里产生了淀粉,叶片的遮盖部分遇碘没有变蓝,说明这部分没有淀粉产生,所以,绿叶只有在光下才能产生淀粉,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根据上述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难点: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教具及实验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实验器材,学生实验设计报告和相关图片等,教学挂图。盆栽银边天竺葵,黑暗处理后,放置于光下3~4h;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2) 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自主与合作学习:利用各种媒体调查和收集资料,学会鉴别、选择、运用和

分享;

(2)训练表达能力:尝试将你获得的信息表达出来;

(3)活动与探究:通过探究光合作用的条件(阳光)、产物(淀粉),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明确生物圈中的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保护植物、爱护环境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 提出问题

教师: 展示多媒体课件(课本P88海尔蒙特的实验)

教师: 海尔蒙特的实验证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水分和植物生长的关系。

教师: 海尔蒙特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阳光。

教师:还忽略了什么问题?

学生:空气。

教师:根据以上资料,我们可以发现什么样的问题呢?

学生:柳树生长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究竟是从哪里来的?阳光、空气等环境因素是否与柳树重量的增加有关?今天开始学习的新内容:光合作用

(显示板书: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2.解决问题

【师生互动】

教师: (板书: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学生:每组同学按照实验提供的材料完成实验。

教师:哪位同学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出实验过程吗?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①暗处理;② 叶片部分遮光后光照3~4h ;③酒精脱色 ;④清水冲洗、滴加碘液; 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教师:为什么要对一片完整的叶片部分遮光?

学生:不知道。

教师:遮光和不遮光是这个实验的唯一变量。

教师:为什么用酒精脱色?(叶绿素溶于酒精而不溶于水)。

教师: 淀粉遇碘呈什么颜色?

学生: 蓝色

教师:叶片遮光部分呈什么色?

学生:不变蓝色。

教师:为什么不变蓝色?

学生:没有产生淀粉。

教师: 未遮光部分呢?

学生: 蓝色

教师: 通过实验你看到蓝色了吗?

学生: 看到了。

教师: 根据你的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绿叶在光下合成了淀粉。

教师: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请第一组同学说出你们的结论。

学生: 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与光有关。

教师: 总结给出结论: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分别是光和淀粉。

【讨论、交流】

(1)实验前,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再移到阳光下照射3~4h,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对实验植物暗处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一部分在叶片自身的生命活动中被消耗掉,另一部分运送到植物的其他器官储存或利用,实验时测到的淀粉是叶片细胞新制造出来的,这样使实验结果更科学。

七年级生物植物的光合作用由收集及整理,请说明出处

(2)家里种植的花草如果长时间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在灌浆的时侯遇到阴雨天

天气,就会造成减产。你能说说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让学生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

教师小结:实验中叶片被遮光的地方不能制造淀粉,说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条件,如果植物长时间得不到光照,就不合成自身生命活动必需的有机物,所以家养花草长期放在黑暗处会死去,小麦灌浆时遇到阴雨天会减产。

教师:请同学阅读(课本P90的一段文字)

教师:什么叫光合作用?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四、板书设计:

第1节 植物的光合作用

1.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讨论: (1) 略

(2) 略

光合作用: 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同时释放出氧气。

五、目标检测

将绿色植物叶片放在暗处一昼夜,然后把此叶片一半遮光,一半曝光。经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汽处理叶片,成功地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1、在此实验中,看到的现象是 ( )

A、叶片全变蓝 B、遮光一半变蓝

C、曝光一半变蓝 D、叶片全不变蓝

2、在此实验中,将绿色植物叶片先放在暗处处理的目的是 ( )

A、将叶片中的水分消耗掉 B、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C、增加叶片的呼吸强度 D、提高叶片对光的敏感度

3、此实验的设计具有很强的逻辑上的严密性,具体体现在 ( )

A、没有对照实验 B、本实验不需要设对照实验

C、曝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D、遮光处作为对照实验

六、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从海尔蒙特的实验入手,引导同学们对光照与植物生长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本节课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学生阅读课本有关知识,了解实验的有关内容,自己动手实验,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等生物科学素养。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过程是微观生命活动,内容抽象,只有通过外在实验现象来推理内部活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能把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设计,主动参与实验的设计与操作作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上一篇:写植树节作文500字下一篇:世界因你而精彩高中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