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古诗赏析

2024-07-14

绝句古诗赏析(共15篇)

篇1:绝句古诗赏析

《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绝句》的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绝句》

作者:僧志南

原文: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诗意: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篇2:绝句古诗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州桥》古诗绝句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州桥》

作者:范成大

南望朱雀门,北望宣德楼,皆旧御路也。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注释:

1、朱雀门: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的正南门。宣德楼:宫城的正门楼。

2、州桥:也在汉桥,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宣德门和朱雀门之间,横跨汴河。

3、天街:京城的街道叫天街,这里说州桥南北街,是指当年北宋皇帝车驾行经的御道。

4、父老:指汴梁的百姓。等驾回:盼望宋朝皇帝回去。驾,皇帝乘的车子。

5、失声:哭不成声。询:探问、打听。

6、六军:古时规定,一军为一万二千五百人,王者有六军。这里说的是宋朝官军。

翻译:

州桥南北,天街之上,父老伫足,盼望王师,丧国的痛楚,沦为异邦蹂躏的凄惨,令人苦不欲生。

盼啊盼,盼了几十年,忽然见到宋朝使者,一时间该有多少话要说,有多少泪欲流啊!

可他们强行忍住,因为屈辱的遭遇虽然难堪,盼望官军的情绪最是激烈。

赏析:

孝宗乾道六年(1170),范成大奉命出使金国,将沿途所见所感写成72首绝句,《州桥》是其中一首。作者以白描手法,撷取了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盼望光复的殷切心情,隐晦地流露了作者对议和不战政策的不满。

篇3:绝句古诗赏析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 (公元764年) 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这首诗究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我主要从审美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看法。

情景相生, 优美与壮美兼具, 喜悦与忧郁并存。“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 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愉悦的氛围。上句, 以“黄”衬“翠”, 以“白”衬“青”, 色彩鲜明, 《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 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 ‘青’上方见得‘白’, 此说有理”。“翠”是新绿, 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 黄鹂的啼叫, 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而黄鹂居柳上而鸣, 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 下句则以白鹭的灵动之势写自然的生气:淡蓝色的晴空下, 一行白鹭振动翅膀, 翩翩起舞。一个“上”字, 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 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的意味。诗句有声有色, 色彩鲜明而不杂乱, 声音圆润而不嘈杂;静中有动, 静而有张力, 动而不失轻盈幽雅, 这正是一种优美的境界。那么, 这种优美的境界, 能给我们传达出诗人内心什么样的情愫呢?大自然生机勃发, 诗人心有所动, 又怎能不颔首微笑, 发出愉悦的轻呼呢?

可是不要以为诗人的心情就此定格, 且看后面。“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在这里, 诗人的视角进一步转换:从窗口望去, 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似乎近在眼前。一个“含”字, 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 望见的是否真的“西岭”?也许这并不重要。一说这是写诗人看到窗棂上早春的残雪, 联想到西岭上终年难化的积雪。再看门外江上, 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泊”字, 写出船此刻停留未开。“东吴”, 是指船由东吴来, 还是到东吴去呢?这也许并不重要。有论者说,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 蜀中与东吴之间的商船已可通行, 也有说东吴是泛指江南一带。在这里, 引起我注意的是两个词语:“千秋雪”和“万里船”。“千秋雪”极言积雪之厚, 时间之久, 千年的积雪, 要何时才能融化?“万里船”极言行程之遥远, 空间之无限, 要想到达心中想望之地, 又谈何容易!如果说前面两句诗中, 黄鹂、翠柳、白鹭、晴空这一组意象给人的是优美的感受, 那么后两句中“千秋雪”“万里船”的意象带给我们的则是崇高感。崇高, 审美范畴的一种, 又称壮美。就审美对象而言, 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 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 它使主体受到震撼, 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 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同其他审美范畴相比较, 崇高与悲剧性相近, 都伴有巨大的情感跌宕。上文的“千秋雪”和“万里船”就其本身 (作为审美对象) 而言, 从数量上和空间上具有强大的威力;就审美经验而言, 他们带给主体一种“坚冰难化”的痛苦或“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沉重。那么, 与前两句相比, 这两句里, 我们体会到的还只是愉悦和轻松吗?李渔《窥词管见》说:“词虽不出情景二字, 然二字亦分主客, 情为主, 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 非借物遣怀, 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 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在《绝句》 (其三) 中, 诗人着意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图, 先写黄鹂、翠柳, 声色纷呈, 相映成趣;次写白鹭、青天, 飘逸出尘。然后诗人移步换景, 用蒙太奇的手法, 先让西岭雪山的千年积雪冲击我们的视觉, 震撼我们的心灵, 再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停靠在浣花溪边的那艘船, 让我们去询问它来自哪里, 又将去向何方?或者会想起三国时那位奉命出使东吴的费某说过的一句话:“万里之路, 始于此桥。”诗人全篇并未有一个字的抒情或议论, 但我们分明可以觉出他情思的变化, 或惊喜, 或微笑, 或拈须, 或徘徊, 或沉吟, 或泪下。

这种欲抑先扬的反衬手法, 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传统, 如《诗经》“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其实在杜甫的其他作品里也有这样的手法, 如《绝句》:“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 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杜甫诗歌的抒情方式是多样的, 正如梁启超所说, 杜甫是一个“情圣”, 他可以直抒胸臆, 如《望岳》, 也可以即景抒情, 如《登高》, 还可以寓情于景, 如《绝句》组诗。在《江南逢李龟年》中, 诗人用“歧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写往日的盛会, 转而用“又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来写今日的相逢。全篇没有直用“喜怒哀乐”之词, 而用“寻常”、“几度”, “又”几个字, 寥寥数语, 写尽无限的感慨, 而“落花”之“好”, 正反衬了落魄之人的失意与沧桑。这正是“老年识尽愁滋味, 欲语还休, 而今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境界啊。

篇4:志南《绝句》诗赏析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注释】

短蓬:小船。

系:结、扣。

杏花雨:杏花开时下的雨,即春雨。

杨柳风:杨柳吐绿时刮的风,即春风。

【翻译】

参天古树的树荫下拴着一只小船,我一个人拄着藜杖走过了桥东。春雨飘到身上,衣服将湿未湿,春风吹过脸颊,却一丝寒意都感觉不到。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了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志南和尚游兴大发,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称春神为东君,称春风为东风。 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即早春的雨,“杨柳风”即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诗情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初夏的雨为 “黄梅雨”,道理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一丝寒意,这是怎样让人心生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 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可考,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健。但就《绝句》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篇5:《暮江吟》古诗绝句赏析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准确地来说应该叫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暮江吟》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暮江吟》

作者:白居易

原文: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注释:

1、暮江吟:黄昏时分在江边所作的。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2、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也指晚霞。

3、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此处指碧绿色。

4、可怜:可爱。

5、九月初三:农历九月初三的时候。

6、真珠:即珍珠。

7、月似弓:峨眉月,其弯如弓。

诗意:

一道残阳倒影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粒粒真的珠子,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篇6:《乡村四月》古诗绝句赏析

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说到古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古诗的类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四月》古诗绝句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乡村四月》

作者:翁卷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作者简介: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南宋诗人,永嘉(今浙江温州)人,生卒年不详,他一生没有做过官,屡考进士不中,布衣文人。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他的诗大多讲究技巧,有清新淡远的意味,讲究锤炼字句,写景善白描,时有佳句,为人传诵,着有《四岩集》、《苇碧轩集》。

注释:

1、白满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着天光。川:山原,平地,河流。

2、子规:杜鹃鸟。

3、才了:刚刚。

4、山野:山陵和原野。

5、蚕桑:种桑养蚕。

6、了:结束。

译文:

山陵、原野间草木茂盛,远远望去,一片葱郁。稻田里的色彩与天光交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大地一片欣欣向荣。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起了活儿,村里没有一个人闲着。他们刚刚结束了种桑养蚕的事情又开始插秧了。

中心思想:

整首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喜爱,对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因此,翁卷有乡村诗人的美称。挥墨了一幅农民丰富、繁忙的乡村田园生活。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篇7:古诗绝句《月夜》译文及赏析

【原文】

月夜

唐·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注释】

更深:古时计算时间,一夜分成五更。更深,夜深了。

月色半人家: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隐藏在黑暗里。

北斗: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的七颗亮星。

阑干:这里指横斜的样子。

南斗: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南斗”。

偏知:才知,表示出乎意料。

新:初。新透:第一次透过。

【译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边庭院,北斗星横在天上,南斗星也已西斜。

今夜出乎意料的感觉到了初春暖意,还听得春虫叫声穿透绿色窗纱。

【赏析】

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

此诗首揭“更深”二字,为以下景色的描绘确定了基调,也给全诗笼罩一种特殊氛围。“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体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阑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两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静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为月轮西斜,诗以星斗阑干为映衬,这就构成两句之间的内在关联。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正是诗人全身心地去体察大自然的契机而得到的佳句。从虫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说明诗人有着深厚的乡村生活的根柢。因此。这两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没有长期乡村生活经验的人固然说不出;便是生活在乡村,也并非人人都说得出来。今夜虫鸣,究竟是第一回还是第几回,谁去注意它,这须得有心人,还应该有一颗诗心。一个“新”字,饱含对乡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说清新,又有欣悦之意。

“春气暖”自“今夜”始,表明对节候变化十分敏感,“偏知”一语洋溢着自得之情。写隔窗听到虫声,用“透”。给人以生机勃发的力度感。窗纱的绿色,夜晚是看不出的。这绿意来自诗人内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们就可以明白:诗人之所以不描写作为春天表征的鲜明的外在景观。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气氛来烘托诗的意境,就是因为这诗得之于诗人的内心。

诗人是以一颗纯净的心灵体察自然界的细微变化的。诗的前二句写景物,不着一丝春的.色彩.却暗中关合春意,颇具蕴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气暖”。结句的“虫声”,“绿窗纱”互为映发。于是春意俱足。但这声与色,仍从“意”(感觉)中来。诗人并非唯从“虫声”才知道春气已暖,“春气暖”是诗人对“今夜”的细微感觉,而“虫声”只是与其感觉冥合的一个物候。因此,诗的意蕴是深厚的。构思的新颖别致,决定于感受的独特。唐代田园诗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诗一二者并不多见。象本诗这样深得陶体真趣的。就更为寥寥。至于说本诗有无隐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无证,不好去穿凿。

【拓展】

刘方平

篇8:古诗词赏析方法谈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入手, 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

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 (hè) 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陶渊明 (365—427) 字元亮, 或云名潜, 字渊明,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 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 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从表面上看, 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 表现的是归隐山林的遁世思想;但把这首诗和其他的诗对比来看, 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晋义熙二年, 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 诗人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著名诗篇。这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词, 迎新我的颂歌。由此可知“愿”是指“归隐田园, 远离官场”。它反映的深刻思想变化, 它所表现的精湛圆熟的艺术技巧, 不仅为历来研究陶渊明的学者所重视, 也使广大陶诗爱好者为之倾倒。

二.要能准确找出诗眼、题眼。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最爱”就是该诗的文眼, 极富表现力, 表现了作者喜爱钱塘湖春景的情感。

又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断肠人在天涯”的“断肠”就是该诗的文眼, 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 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可见, 品读诗词, 抓住“诗眼”是关键。

三.要能生动描写出诗中意象来体会诗人情感。

常见的意象:1.月——思乡, 怀人怀乡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3.鸿雁———思乡怀亲, 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等等。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也表达了游子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四.要能正确地分析诗词所用的修辞及其效果。

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 常借用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反复等修辞, 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就能更好体会诗词的形象, 领悟作者感情。

如贺知章的《咏柳》中“二月春风似剪刀”, 把春风比喻剪刀, 变虚为实, 想象奇特, 生动形象描绘出柳的生命力, 流露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尾联“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 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五.要能辨别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诗词所用的表现手法: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化用诗句, 以丰富的内涵, 引入联想。鉴赏古诗词, 一定要了解典故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 发掘典故诗句在诗中的妙用。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词人以魏尚自喻, 希望自己也能受朝廷重用。运用典故, 使表达含蓄。

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名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 纵意宕开大笔, 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 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 日、月、星、汉 (银河) 都显得渺小了, 它们的运行, 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 既是眼前实景, 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 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六.要能明白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

古诗在写法上一般是通过叙事写景来议论抒情。因此可以从记叙了何事, 描写了何景, 抒发了何情入手来解读诗词。

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前十句描写雪景, 后八句叙述送, 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总之, 培养与提高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但只要我们老师教学时教给了学生赏析方法, 一定会有收获的。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文学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诗词的阅读考查, 主要体现在对诗词知识的了解、语句划分节奏停顿、对内容情感的简单理解把握, 以及对诗词的赏析。

篇9:杜甫《绝句二首(其一)》赏析

一、精工的格律美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其平仄、押韵、对仗十分讲究。其平仄显示如下:

就其平仄而言,这里第一个字本应用仄声字的,但律诗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第二句的第三字本应用仄声,但由于“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式,对句必须变成“平平平仄平”,即第三字必须变成平声字,在对句中增加一个平声字来弥补出句中缺少的平声字,又叫“对句救出句”;三、四两句恰好相对。就押韵而言,除偶句末尾都押“ang”韵外,第一句和第三句也押韵,押“i”韵,音韵十分和谐。可见整首诗切合音韵,声调合拍,节奏均匀而多变,具有音乐美。

就其对仗来说,其对仗尤显精工。近体诗的对仗,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数词对数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该诗中一、二句的“迟日”对“春风”,“江山”对“花草”,都是名词对名词;最后一字“丽”对“香”是形容词相对,三、四句的“泥”对“沙”,“融”对“暖”,“飞”对“睡”,“燕子”对“鸳鸯”,这些词性莫不一一相对,并且句式也相同。

可见,该诗的格律,几近完美。

二、诗意的绘画美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那么此诗可为例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细细读来,短短的二十个字,不由得使人联想到这样一幅画面:在初春明媚的阳光里,水碧山青,江边是多么美丽。和暖的春风轻轻吹拂着,送来花草的芳香。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忙碌地飞来飞去,衔泥造窝;沙子晒暖了,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慵可爱。这是一幅多么富有诗意的画啊!经纶世务者看了,一定会起退隐之心;穷途失意者看了,一定会宠辱皆忘。

这又是一首多么富有画意的诗!这首诗一句一景,用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香味这短短的十个字,对大好的春光进行了概括的描绘,后两句还配以燕子和鸳鸯来点染。前两句写的是静景,后两句写的是动景,静中含动,动中有静,十分鲜活,使得这幅明丽的画面充满了动感,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幽美的画卷。使人感到读这首诗犹如在赏一幅画,赏画中又有无尽的诗意。

三、闲适的意境美

这首诗所选的意象都是一些极其平凡的事物,日、江、山、风、花、草等没有一个不是自然界、生活中触目可见的景物,但是经杜甫的大脑一组合,经杜甫的手一点拨,却显得平中见奇,所有的景物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在诗中,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充满了生机勃勃而又安宁恬适的春天气息。透过这些意象,我们可感受到诗人那轻松、愉快、恬然、闲适的情怀。这些美化的意象与作者的情感一一相通,构成了美妙的意境,反复诵读此诗,自然会感受到诗人所传达的柔和春意和闲适的情怀,油然而生春不醉人人自醉的感觉。

四、和谐的物态美

杜甫的一生是漂泊的一生,潦倒的一生。在他的诗中,所描绘的物态大多是那么凝重、沉郁,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等。但在这首诗中,山光物态却显得十分温馨与和谐。万物在春光下自由自在地生长,在融融的春光里,江山是秀丽的,花草是幽香的,燕子是自在的,鸳鸯是娇慵的,一切都那么协调,那么合拍,那么自然。明代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说:“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

篇10:古诗绝句《嘲桃》译文及赏析

原文

嘲桃

唐·李商隐

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

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

注释

无赖:刁钻蛮横。夭:形容草木茂盛。

平明:天大亮的时候。露井:没有盖的井。

为开了:“为”有帮助的意思,“开了”指开花的始终。

却:回头。拟:打算。笑:嘲笑。

译文

刁钻的桃花蕊欣欣向荣,黎明时盛开在露井以东。

本依靠春风助才得怒放,回头来却打算嘲笑春风。

赏析

这首《嘲桃》讽刺桃花在春风中扬扬得意之态和忘恩负义的恶行。

桃花当然是美艳的,“无赖夭桃面,平明露井东”,可爱艳丽的小桃花在水井旁活泼地绽开着花蕊,那平静深碧的`井水中也倒映出桃枝光彩洋溢的花影。井边一树桃花,这本身就是一幅生动的写意画,充满了诗意与色彩的明暗对比。桃花的美丽还在于它早开,桃李报春,得风气之先。那妖艳的花枝在和暖的春风中摇曳招展,风姿绰约,确是迷人。然而,就在桃花得意扬扬的时候,它忘了是谁将它催开。非但如此,它还一边炫耀它的美艳,一边却嘲笑它的恩人一一春风的无形无色。“春风为开了,却拟笑春风”,何等薄情,何其忘恩负义。美艳当然是值得骄傲的,但不可因此而自炫;美艳也不全是天生的,有时会得益于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更不可因此而忘乎所以。“嘲桃”是一种比喻,愿人们以此诗中的夭桃为戒。

全诗采用讽谕的手法,表面嘲桃,实际嘲人。首句嘲桃之撒赖元行,次句嘲桃得意之早,三句嘲桃之无能耐,四句嘲桃以怨报德。从表到里,最终揭示了其卑劣无耻的本质,真是深入见骨。

拓展

李商隐(约8-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创作背景

篇11:杜甫《绝句》其一古诗词赏析

绝句(其一)

(唐)杜甫

迟日①江山丽,

春风花草香。

泥融②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③。

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湿又软。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时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阵阵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飞翔的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美丽的鸳鸯睡在沙上晒太阳。

杜甫《绝句》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杜甫《绝句》作者简介

篇12:古诗绝句《题诗后》译文及赏析

【原文】

题诗后

贾岛·唐代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注释】

吟:读,诵。

知音:指了解自己思想情感的好朋友。

赏:欣赏。

得:此处指想出来。

【译文】

这两句诗我构思三年才得来,一读起来禁不住两行热泪流出来。

了解我思想情感的好朋友如果不欣赏这两句诗,我将隐迹故,以度残年,再不作诗了。

【赏析】

贾岛作诗锤字炼句精益求精,布局谋篇也煞费苦心。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全身心投入,执着追求完美境界的`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作者作诗每字每句都精益求精,反复推敲,这首诗就是他视艺术为生命、追求完美的精神境界的真实写照。

【拓展】

贾岛

篇13:绝句古诗赏析

《春日》是一首游春诗, 诗人借景喻情, 通过描写泗水河边百花齐放的绚丽春色, 表现了一种怡然自得的情趣。诗题《春日》的“日”在这里当日子、时日讲, “春日”就是春天的日子。第一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这里作美好讲;胜日: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寻芳:就是观景;芳:花草。泗水:在山东省境内。滨:水边。这句的意思是:在春光明媚的大好日子里, 我到泗水河边去游览、观赏花草。第二句“无边光景一时新”。无边:没有边际, 说明在河边, 放眼看到的地方极广。光景:风景。一时:很快, 说明春天的到来使大地更新、变化很快。这句的意思是: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地, 一时之间都换上了春天的新装。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这里当“随处”“到处”讲;识:认识;东风:这里比作春天。这句的意思是:在大地一片春光中, 到处都可以认识春天的面貌。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盛开;总是:都是;春:春光。为了押韵和平仄的需要, 诗人在这句中把“总是春”排列到句尾, 理解时应倒过来, 意思是:春天总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纵观全诗, 首句既点明了天气 (胜日) , 又点明了地点 (泗水滨) , 同时也点明了主题 (寻芳) , 而接下来的三句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了“寻芳”的所见所得, 尤其是“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句, 色彩浓丽夺目、抒情显赫厚实, 写出了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的感觉, 广为后人所传诵。

由于这首诗展现了春天的诗意盎然和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象, 又具有独特的意蕴, 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和掌握该诗格调与内涵的基础上, 才能正确朗读和讲解这首诗。笔者认为, 关于《春日》的朗读可如下设计:

(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 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 “///”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篇14:古诗词赏析三法

“知人论世”,诗评术语;就是说学习前人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对一些作品,不知其人其世,就不能够理解,就看不出其佳致。“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如子美《丽人行》,岂可不知五杨事乎'试看《本事诗》,则知篇篇有意,非漫然为之者也。”解读一些隐晦蕴藉的典故,更应该注重对典故原意的追寻和诗人择典使用时当下语境的重建。

杜甫在《兵车行》中借典故,既讽刺时政,又有效地避免了潜在的危险。“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借汉武帝穷兵齄武讽刺唐明皇的开边,“在这样强烈、尖锐的讽刺下,若不托之古人,而直言‘我皇,或‘今上,那就杀头有分”。辛弃疾在怀古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占》一词中一共用了孙权、刘裕、宋文帝、北魏太武帝、廉颇五个典故,历来的评论家对此颇有不同看法。只有清楚这首词是65岁高龄的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力劝韩惦胄自立即北伐的主张不成,反被调离抗战前线,报国无门的政治态度和个人遭遇后,才能对这些典故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正确的评价。李白则直接用典故来比况,突显诗人的“自我形象”。例如,意气高扬时,诗人自况为扶摇青云的鲲鹏,“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典出《庄子·遣遥游》),尽显自信豪迈之气。遭罹打击时,诗人自况为受辱的韩信和蒙谗的贾谊,“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肝路难》,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屈原贾生列传)。长安放还之后,诗人心情苦闷,就将自己比作消极避世的楚狂接舆,“我本楚狂人,风歌笑孔丘”(《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典出《沦语·微子》),借对孔子的嘲笑,表达了诗人愤懑的心情和狂傲叛逆的精神。应募永王之前,诗人热情又起,矢志报国,就将自己比作“东山再起”的谢安,“但得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典出《世说新语·排调》),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秦军的谢安石自比。表达了他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地去面对敌人、平叛立功的心愿。由此看来,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感情、为人品德等各个方面,以及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政治、风俗民俗等情况,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用典和鉴赏诗词。

二、语境意会法

就是指赏析典故时要善于进入诗词的意境,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准确理解。从读者这方面来看,由于每个典故都凝聚着某些不断发生的心理体验,沉淀着许多人类的文化意识,所以,当读者读到诗歌中的典故时,在他们脑海中自然而然地会浮现出典故的原型故事,在这一连串联想中,诗歌意境得到了凸现和丰富。在这里,典故已成为读者欣赏具体作品进入审美过程的一种重要导引。只要善于展开丰富想象,进A诗人创设的诗情画意,便能揣摩典故所包蕴的含义。《锦瑟》一诗通过“迷”、“托”、“思华年”,“情悄然”等漏表达了一种困惑、失落和幻化的内心体验,渲染了一种悲剧气氛,创造了一种感伤凄美的艺术氛围,一个迷离、恍惚的意境。有了这一整体把握,对庄周梦蝶,望帝魂化杜鹃等典故化实为虚的创造性活用便有了深入的体悟。

诗人创作时并不是把典故生拉硬搬地放进诗里,或拘泥于典故原意,而是重新赋予它新的意义,使它与自己的诗情诗意浑融一体。如《贾生》这首诗表面上和典故类似而实则构成了反讽的效果,貌似合理的命题在主体意识的反思下被揭示出它的荒谬性。这个典故的本义是说贾谊深受皇帝的宠幸,只要领会“可怜夜半虚前席”是说汉文帝与贾生谈话到夜半时分,不是问他黎民百姓的疾苦,治国安邦的大事,不是真正赏识和重用贾生,才会清楚这个典赦原来是反其意而用之。

三、源流鉴别法

诗人们常常以前人作品的语句为基础,加以增减改造,从而锤炼出符合自己需要的富于表现力的句子,我们对这种原句与化用句加以比较鉴别,则更能鉴赏出其中的妙处。

王勃《滕王阁序》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化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其春旗一色”而成。与原句相比较,不仅语言更为优美,而且意境更为阔大,不愧为“惊人之语”、“神来之笔”。

宋代诗人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脱化自五代南唐诗人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比较两句诗,只改动了两个字,“竹影”改为“疏影”,“桂香”改为“暗香”,但它们所创造的意境和表达的主题却不大相同。江为诗写的是竹子和桂花,但并未抓住它们的特点,并且两种事物之间也没有内在的联系。但他锤炼出的“桂香浮动月黄昏”却是具有某种典型性的艺术意境。林逋只改动了两个字,用来咏梅就成了千古绝唱。因为竹影在水中只有黑糊的一片,只有梅影才具有稀疏横斜的姿态。桂香浓烈,梅香幽渺,只有梅香与月下的寂静环境有一致性,因此林通赋予诗句的新的形象、新的意境。

篇15:戏为塞外绝句的语文古诗赏析

戏为塞外绝句(之六)①

[清]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睛雪共难消。

【注】①林则徐因领导禁烟运动而被革职,谪戍伊犁。这首七绝作于赴戍新疆伊犁途中。 ②笏:封建时代大臣朝见天子所执的狭长的手板。③琼瑶:美玉。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5分)

9.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作具体分析。(6分)

8.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形象2分,简析2分。意思对即可)

9.①反衬(或乐景衬哀情)。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②比喻。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

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③拟人。“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④双关。“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⑤对比。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答两种即可,每种2分)

【解析】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形象的题目,这是一个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

要使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形象的特点,还要点明形象的意义,即诗人寄托的思想情感,可以结合诗歌注释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介绍和对诗歌整体内容的理解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结合诗句及注释,我们了解到诗人被发配到了伊犁,道远寂寥。重点分析第三句的“相对笑”,一个“笑”字表现一种乐观与豁达。“满头晴雪”又包含着对国家的忧虑,壮志难酬。

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分析前两句。从比喻的.角度,分析第一句。从拟人、双关和对比的角度来分析第三和第四句。

这是一首咏景抒情的诗。首句写天山的雄伟壮观。用“万笏耸琼瑶”来刻画天山,这更为形象,且能引起读者更多的联想。

笏,是古代朝会时大臣所拿的狭长板子,形似一曲背老人。用“万笏”来形容天山,既状其山峰之众多而连绵,也状其山势之狭长而微曲。

“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积雪,非常贴切。用一个“耸”字,点出了积雪的位置,是在天山的群峰之巅。次句即景抒情。

林则徐这次西行自然是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出门一笑莫心哀,浩荡襟怀到处开。”(《戏为塞外绝句》之七)的情景,寂寞、空虚之感自然会向他袭来。

所以这第二句的意思是:高耸壮美的天山到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自己也含笑对山灵,“相对笑”嗓子,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中只能苦笑而已。第四句与一二句相照应,“满头”,既指山头,也指 人头。

上一篇:共产党员正家风 范文下一篇:对朋友说的励志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