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2024-07-06

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精选14篇)

篇1: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四年级下册科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填空。

1.凤仙花(俗称)指甲花,是用(种子)繁殖的。

2.植物的种子由(种皮)、(子叶)、(胚)构成,其中(胚)可以发育为一株完整的植物;另外种子表皮还有(种孔)和(种脐):胚分为三部分(胚根)、(胚轴)、(胚芽);胚根发育为(植物的根),胚轴发育为(植物根与茎相连的部分),胚芽发育为(植物的茎和叶)。植物形成种子后的处理办法一般是(送给他人)或(制成种子标本)。

3.风仙花的花分为(花瓣)、(花夢)、(雄蕊)、(雌蕊)等四部分组成(其中雄蕊和雌蕊统称花蕊),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成的,果实中含有(种子)。注:要形成种子昨蕊与雄蕊缺一不可。

4.风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发芽)、(长出茎叶)、(长出花蕾)、(开花)、(结果)以及形成种子等几个阶段,生命周期大概(140)天左右。由此可见一般植物的一生是由(种子)、(发芽)、(成苗)、(开花)、(结果)、(形成种子)几部分组成(长出茎叶、长出花蕾统称成苗)。

5.风仙花耐(早)不耐(寒),喜欢(阳光充足)且(通风)的环境。播种后每隔(8)左右浇一次水,开花后每隔(5)左右浇一次水。一生施(1-2)肥。

6.植物的叶由(叶柄)和(叶片)构成,其中叶片上有(叶脉)。风仙花的花是在(叶柄)与(茎)相连的部位长出来的。

7.风仙花不断地生长,它的(茎)和(叶)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8.用花盆种养风仙花,先要往花盆里装(松软肥沃)的土:用花盆播种风仙花,可按照(播下种子)、(掩上土)、(浇适量的水),然后放在(有阳光)的地方。

9.风仙花的果实是(纺锤形),果实内部有(种子),种子的颜色是(黑色)的,风仙花的叶子是(披针形),花的颜色是(粉红色)有淡淡的(香味)。

10.生物从(出生)到(自然死亡)都要经过几个不同的时期,所经历的几个时期叫(生命周期)。

11.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植物的(茎)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2.植物的茎:像牵牛花、菜豆是(缠绕茎);像草莓,甘薯是(匍匐茎);像葫芦、南瓜、豌豆、葡萄、爬山虎是(攀缘茎);像竹子、松树、柏树、杨树、柳树是(直立茎);其中风仙花的茎属于(直立茎)。

13.一棵完整的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二、判断题。

1.风仙花是用根繁殖的。(×)

2.风仙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指甲花。(√)

3.种养风仙花的花盆底应该留一个小洞便于流出多余的水。√()

4.凤仙花在生长期间应该天天施肥。(×)

5.凤仙花播种后每隔8天左右浇一次水。

(√)

6.凤仙花的果实成熟后用手捏会自动炸开。(√)

7.凤仙花的发芽时间和播种深度有关系,播种越深,发芽越迟

(√)

8.植物的胚可以发育成一株完整的植物。(√)

9.凤仙花的种子是活血化瘀,利尿解毒的良药。

(×)

10.风仙花是直立茎。(×)

三、问答题。

1.采集风仙花、油菜、蚕豆、花生、黄豆、绿豆等作物的种子,仔细观察比较风仙花的种子是什么样的,与其他的种子有什么不一样?

答:风仙花的种子小颗粒,黑色,比油菜稍大。

2.凤仙花的种子如何处理?

答:赠送给他人和制成种子标本。(制作标本的过程中注意:①种子一定要晒干②密封好瓶口贴上标签)

3.简述制作风仙花种子标本的过程。

答:将收获的风仙花种子晒干(防止种子发霉腐烂)。装入无色透明的玻璃瓶中。密封好瓶口。④贴上标签。

4.将凤仙花种子播在什么位置更恰当?

答: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并通风的地方,播种深度1厘米左右。

篇2: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一)生长发育是一连续的过程,又有阶段性整个儿童时生长发育不断进行,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有一定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生长速度不同。第一年为生后的第一个生长高峰,第二年以后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生长速度又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高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各器官、系统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各系统发育速度的不平衡与其在不同年龄的生理功能有关。

(三)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规律。如出生后运动发育的规律是:先抬头、后抬胸,再会坐。立、行(从上到下);从臂到手,从腿到脚的活动(近到远);从全掌抓握到手指拾取(从粗到细;)先画直线后画圈、图形(简单到复杂);先会看、听、感觉事物,认识事物,发展到有记忆、思维、分析、判断(低级到高级)。

篇3: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1 育成期

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奶牛的体形、体重、乳腺的发育, 影响奶牛一生的泌乳性能, 因此, 育成牛的培育对奶牛是非常重要的。

实践证明给育成牛提供的营养成分过高或过低, 都会给奶牛成长带来很大影响。过低, 造成育成牛发育迟缓, 在初配时体格过小, 乳腺发育受阻, 影响产奶性能;过高, 则导致育成牛过肥, 脂肪易沉积在乳腺内, 使终生产奶量下降;另外, 育成牛不产奶, 营养水平过高, 只投入不产出, 意味着生产费用加大将导致饲养费用提高, 经济效益下降。因此, 对育成牛的营养水平要适度。既要保证在初配时达到一定的体形体重, 又不要过肥过大, 即满足育成牛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 又不要增加饲养的成本, 实现这一点, 就要了解育成牛的这一段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做好科学的饲养管理。

2 奶牛育成期的生长发育特征

2.1 体形体重的变化

在育成期内从断奶到性成熟阶段, 牛的体重增重较快, 体长增长也很快, 尤其在体躯变深变宽、胸围腹围方面变化最大。因此在育成阶段牛的体尺发育应达到一定程度。一般要求在10月龄时体高应达到110~115cm, 由于黑白花奶牛发育完全成熟一般需60个月, 所以在育成阶段, 体躯发育还不能达到完善, 为使体躯充分发育, 除注意育成期的培育外, 还应注意第1胎与第2胎之间的饲养管理。

2.2 繁殖机能的变化

在育成阶段, 牛要经过体成熟和性成熟两个过程。母犊牛生殖器官的发育随体躯的生长在进行变化, 6月龄前后生殖器官的生长在大大加快, 逐渐进入性成熟阶段, 即初情期。黑白花奶牛性成熟期在11月龄左右, 但营养水平和气候的因素影响性成熟的早晚。一般情况, 低营养水平, 初情期出现较晚, 最迟可到18月龄左右;高营养水平, 初情期可出现较早, 最早的在7月龄。正常营养水平在11月龄出现初情期。体成熟是指牛的肌肉、骨骼和内脏器官发育基本完成, 并具有了成年牛固有的体态和结构, 11月龄牛生长发育程度达不到以上标准, 因此, 性成熟并不等于体成熟。

在初情期出现后, 如果发情伴有排卵, 则可能受精, 但若此时配种, 由于母牛体格太小, 容易引进难产。在分娩时, 如犊牛体重超过初产母牛体重的10%时, 难产率可达4%~5%。性成熟并不意味着配种适合, 决定着配种适宜期的主要依据是体重。育成牛配种适宜期的体重, 应达到成母牛体重的70%, 即可进行配种。但同样受到气候、营养条件的影响。各地标准不尽相同。美国规定初配牛体重的下限为315kg, 一般要求15月龄, 体重达到340kg时配种。日本的参照标准为体重达到350kg。我国没有统一的标准, 大型品种可参照美国的标准, 小型品种则标准适当降低。配种过早难产率高, 而且影响小母牛的发育, 乳腺发育不良, 产奶量低;配种过晚会增加育成期费用, 并推迟产奶效益。所以一定掌握好适时配种, 不宜过早或过晚。

2.3 乳腺的发育

黑白花奶牛体重在90~243g之间时, 是乳腺发育的重要时期, 应注意调整营养, 但是初情期之前若体重增长过快, 不易于乳腺发育。大型品种在该阶段日增重不应超过0.7kg, 也不能低于0.5kg, 尤其要避免牛过肥, 多余脂肪会沉积在乳腺组织内, 影响泌乳器官的发育。乳腺外形很好, 但乳腺内填充着大量脂肪, 在榨奶前后, 乳房容积变化不大, 影响产奶, 俗称肉乳房。乳牛在配种后的快速体增重, 可以促进乳腺发育, 应注意利用这一规律。

2.4 消化机能的增强

犊牛出生时瘤容积小, 皱胃容积很大。断奶后瘤胃发育很大, 短时间内其位置和形态可达成牛化。刚出生时瘤胃与网胃加在一起仅占四个胃中容积的1/3, 到4月龄二者占80%, 同时瘤胃粘膜纤毛数量和长度增加, 消化功能与犊牛有很大区别, 因此, 断奶后应增加粗料喂量, 确立以粗饲料喂奶牛的基础。

以上是育成牛的生长发育规律, 要利用这些规律进行科学饲养管理。

3 奶牛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根据不同时期, 饲养管理各有侧重。

3.1 育成前期

这个时期是指120~180日龄, 为哺乳期的接续阶段。断奶后犊牛的瘤胃功能发育迅速, 应适当喂一些粗饲料, 养成犊牛多吃粗饲料的习惯, 但此时犊牛的消化道容积仍然有限, 应喂一定量的精料。精饲料配方:玉米55%、豆饼22%、麦麸19%、石粉1.5%、骨粉1%、食盐1%, 另加一些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断奶后犊牛的饮水量随着月龄和体重的增加而增加, 3月龄时饮水量为体重的8%~9%, 到6月龄时应达到体重的9%~13%, 中间月龄递增率为1%左右。

到15~16月龄后应注意观察育成牛的发情变化, 育成牛的发情持续时间为22h, 平均15~18h, 发情周期为18~24d, 平均20d。

育成牛的卵巢较成年牛的卵巢要小, 妊娠60d时, 位于耻骨前缘。经产牛卵巢则位于耻骨前缘的前下方即腹腔内。在检查时要注意区别。在人工授精时, 育成牛子宫颈较紧, 插入授精管时要小心仔细。

3.2 初次妊娠期

在妊娠的初期, 胎儿的体积很小, 增重很小, 不需要对母牛增加精料。因此, 妊娠前期可按育成牛饲养。放牧条件好时, 补充一些干草供自由采食就可以满足要求。如果是舍饲, 每天喂1.5kg精料, 干草11kg, 如果使用青贮, 则干草可用5.5kg, 青贮10kg左右。

在临产前的2~3个月内, 妊娠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显著增加, 同时子宫压迫瘤胃, 使牛采食粗饲料的量减少, 因此, 应该增加精料比例。精料比例应控制在体重的1%以内, 青贮料每日8kg, 青草可自由采食, 标准是在产前3个月内, 日增重在1kg以内为限。

在妊娠期舍饲时, 应该保持轻度的运动, 以增进食欲, 对顺利产犊会有好处。

在妊娠中后期应按摩乳房, 1次/d, 5min/次。温水清洗乳房, 对促进乳腺发育, 提高产奶量非常有利。同时使牛适应产奶后的挤奶过程, 一般按摩可在妊娠5~6个月时进行, 至产前半个月停止。

篇4: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关键词: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科学教育

我国现在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呢?这是当下社会以及每个家庭都非常关注的热点话题。教育孩子,首先应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健康的人。所谓“健康”,WHO定义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是有理论依据和规律可循的,必须建立在儿童生长发育的基础上,遵循儿童发育的规律和特点,以儿童的未来和整个人生为最终目的。儿童生长发育研究的快速发展,为儿童的养育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教育是儿童成长的动力和载体,将其和发育儿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产生更适应儿童发育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教育科学可以从发育儿科学尤其是神经心理发育等进展中获得启示。

一、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及其特点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生命不同阶段与儿童的心理社会发展有关,每一阶段均有一个特定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即是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遇到的挑战或危机。成功地解决每一阶段的发展问题,就可健康地进入下一阶段而形成完整的人格。

1.婴儿期(0~1岁)

这个时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信任对不信任。人生第一年的发展任务是与照顾者建立起信任感,学习爱和被爱,良好的照料是发展婴儿信任感的基本条件。如果小儿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小儿的感受是愉快的,其对父母的信任感就得以建立,这一信任感是儿童对他人产生信任的来源。信任感发展的结果是乐观,对将来有信心。相反,如果小儿经常感受到的是痛苦、无人爱抚,便会产生不信任感。婴儿会把对外界的恐惧和怀疑情绪带入以后的发展阶段。所以在1岁内,家长主要的任务是满足婴儿的各种生理需要,注意营养、保暖、清洁卫生,预防和治疗疾病等,让小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而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

2.幼儿期(1~3岁)

本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自主对羞怯或怀疑。这是幼儿语言和动作发育的高峰,通过交流和动作来探索世界,从而形成独立自主感。但幼儿又缺乏社会规范的意识和经验,表现出任性,喜欢以“不”来满足自己独立自主的需要。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去做想做的事,对其独立行为缺乏耐心,将会使孩子产生羞愧和疑惑,他们将怀疑自己的能力。家长应给孩子提供各种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主性,对孩子合理的行为如自己吃饭等应给予支持,不能干预。虽然这时孩子做的不像家长所期望的那样好,但家长不要嫌麻烦,更不能责备和埋怨,任何事情都全部包办。台湾家庭教育学者郜莹说过“爱孩子的心要大,帮孩子的手要短;妈的手越长,孩子的手就越短”。而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却错过了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自主性的最好时机,等到成年后,再埋怨孩子的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但已经晚了。

3.学龄前期(3~6岁)

这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主动对内疚或罪恶感。孩子开始主动探索周围的世界,敢于有目的地去影响和改变环境,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如果对他们的好奇心给予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则有助于他们主动性的发展。孩子喜欢各种游戏,“玩”是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方式,孩子通过“玩”来得到身心营养,父母不要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而是科学地引导,教孩子在学会赢前先学会认输,从而培养孩子以游戏的心态来面对各种挑战,这对他以后人生的挫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指责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禁止他们有一些离奇的想法或游戏活动,或要求他们完成其力所不能及的任务,就会使他们产生内疚感、缺乏自信、态度消极、害怕出错。

这期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理念是“子职教育”。所谓子职教育就是教育孩子去了解和学习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孩子应尽的职责是学会对自己的言语、行为等负责,对自己基本的生活能自理。平时在家里摆碗筷、收拾整理玩具、穿衣、系鞋带等,他们都能胜任,应给他们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喜欢做事,而且让他认识到这是他应该做的事,别以为不让孩子做事就是疼爱孩子。子职教育还包括对父母或长辈应有的态度及责任,以增进子女本分的教育活动。这表面看起来是在教导孩子孝顺父母长辈,但更深层次的作用是帮助孩子学习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拥有良好EQ、对家庭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4.学龄期(6~12岁)

这一时期主要的心理社会发展问题是勤奋对自卑。此期是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决定性阶段。孩子迫切需要学习文化知识和各种技能,学会遵守规则,从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如果在这个时期孩子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并受到鼓励,则可发展勤奋的个性,养成对任何事都能认真、积极地去做的态度。如果无法胜任父母或老师所指定的任务,遭受挫折和指责,孩子就会产生自卑感。

在此期,良好态度和习惯的培养比学习成绩更重要。对于孩子的教育,“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在社会上流传甚广。在这样的理念下,许多孩子三四岁就开始学习英语、汉字、背算术口诀、上各种艺术培训班。但从长远来看,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100米冲刺,而是比耐心、比方法的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人的一生很长,人们需要在成长过程中,经历各种挫折后一步步成长、成熟起来。家长对孩子过度的培养、过高的期待和过分的溺爱,都是错误的。相对于学英语、学拼音、学算术等,父母更应从小着重培养孩子的习惯、性格、爱好,形成良好的人格。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时期,以后绝大部分人都能上大学,在几乎人人都是大学生的情况下,家长为孩子未来担忧的不应是他的学习成绩,而是他的人格。如他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相处能力、抗压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坚忍不拔的毅力等,这些因素对于未来能否成功的影响远远超过学习成绩。

二、结语

运用小儿心理发育的特点,发现孩子、懂孩子是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家长不要处处用大人的逻辑去培养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兴趣并因势利导地培养,才能给孩子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学习迁移理论认为:学习的迁移即已获得的情感和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影响。只要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健全的人格,有了良好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就能主动勤奋地学习,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有强烈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比学任何具体的知识和技能都重要。布鲁纳认为“所学的态度和方法构成的一般迁移才是教育的核心,应该重点培养”。当孩子对学习有着积极的态度,就会充满信心,注意力集中,迫切期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从而将已有知识和方法积极主动地运用到新的学习中。这样的态度和做事的风格对孩子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乃至整个人生都意义重大,孩子就会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郭英,张雳.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篇5: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体 重

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西医学计算药量的根据。 小儿初生体重平均约3kg,出生后前半年平均每月增长700g,7个月到1岁平均每月增长500g,2岁时体重为12kg,2岁以后平均每年增长2kg。以下公式通常用于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1周岁内 ┤ 7~12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6×0.7+(月龄-6)×0.5

└ 2~12岁 体重(kg)=年龄×2+8

身 长(高)

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身长的显著异常是疾病的表现,如身长低于正常的30%以上,要考虑侏儒症、营养不良等。身长是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3岁以下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上采用立位,要求足跟、臀、两肩部及枕后同时紧靠立柱。

正常新生儿出生时身长平均约50cm,出生后第1年增长25cm。2岁后用下列公式推算: 身长(cm)=75+5×年龄。 此外,还有上部量、下部量的测定。

头 围

头围:用软卷尺齐双眉上缘,后经枕骨结节,左右对称环绕一周。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 ,前半年约增加8~10cm,后半年约增加2~4cm,2岁时达48cm;第二年仅增加2cm,5岁时50cm,15岁时接近成人头围,约54~58cm。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头围过大常见于脑积水和佝偻病后遗症,过小见于脑发育不全及小头畸形。

胸 围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出生时胸围平均32cm,小于头围1~2cm。1岁~1岁半时头围与胸围相等,以后胸围逐渐大于头围。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cm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佝偻病和营养不良则胸围较小。

囟 门

囟门: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后囟则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后囟至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部分出生时已闭合)。前囟出生时大小约1.5~2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1岁~1岁半时闭合。前囟检查对儿科临证很重要,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迟闭或过大见于佝楼病、克汀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常见颅内压增高,常见于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牙 齿

牙齿:牙齿可分为乳牙及恒牙两种。约自6个月起(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最晚2岁半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6。6~7岁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17~30岁恒牙出齐 ,共28~32个。

呼吸

呼吸:年龄愈小,呼吸愈快。1~3个月每分钟约45~40次,4~6个月每分钟约40~35次,6~12个月每分钟约35~30次,1~3岁每分钟约30~25次。

脉 搏

脉搏:年龄愈小,脉搏愈快。新生儿~1岁每分钟160~120次,1~3岁每分钟120~100次,3~5岁每分钟110~90次,5~7岁每分钟100~80次,7~12岁每分钟90~70次。

血 压

血压:年龄愈小,血压愈低。一般收缩压不得低于9.9~10.7kpa(75~80mmhg),不能超过16.0kpa(120mmhg),舒张压不得超过10.7kpa(80mmhg)。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约高2.7~5.3kpa(20~40mmhg),各年龄期小儿的正常血压,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收缩压(kpa)=10.7+0.27×年龄

舒张压(kpa)=收缩压×(1/2~2/3)

篇6: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1.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这是小儿生理特点之一,用来比喻小儿时期的生长发育非常快速,形体发育,动作功能,智力发育及脏腑功能活动均快速增长,不断向完善、成熟的方面发展。古人观察到小儿这种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动态变化,理论上用“纯阳”来概括,称小儿为纯阳之体。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的过程中,表现为生机旺盛,蓬勃发展,好比旭日之初升,草木之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并非说正常小儿是有阳无阴或阳亢阴亏之体。纯阳学说是以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客观存在为基础,成为生理特点的理论依据之一。

2.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这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脏腑是指五脏六腑,形气是指形体结构、气血津液和气化功能。小儿出生之后,五脏六腑都是娇柔嫩弱的,其形态结构、四肢百骸、筋骨肌肉、气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和相对不足的,这种体质特点,古代医家早有论述。清代吴鞠通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将这种生理现象归纳为“稚阳未充,稚阴未长”,奠定了“稚阴稚阳”学说。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充,肺脾娇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举例]五脏六腑功能皆属不足,尤其以肺、脾、肾三脏更为突出。

⑴ 肺常不足 ⑵ 脾常不足 ⑶ 肾常虚

此外,小儿五脏功能生理特点,还表现为“肝常有余”及“心常有余”。当然,由于小儿脏腑经络柔嫩,精气未充,感邪后易化热化火,引动肝风,以及由于肾阴不足,心火易炎,此乃“肝常有余”、“心常有余”的另一含义。

关于纯阳与稚阴稚阳学说

“纯阳”与“稚阴稚阳”都是古代医家用来说明小儿生理特点的理论。“纯阳”是指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稚阴稚阳”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骨骼肌肉、筋骨皮毛以及精神意识等与成人相比均属不足。

“纯阳”最初用来说明宇宙现象。[原文]《颅囟经·脉法》中用以引申说明小儿的生理特点,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之后,历代医家也纷纷用“纯阳”理论说明临床的脉象特点、治疗法则、疾病性质与发病特点。但是从生理方面来理解“纯阳”,则认为是用以说明小儿时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特点的。

稚阴稚阳学说在理论上是纯阳学说的发展,说明小儿体质除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之外,还存在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也为小儿发病容易这一病理特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篇7:中班科学:昆虫的生长过程

活动目标

1、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了解昆虫的生长过程。

3、尝试比较分析昆虫成长过程的共同点。

活动准备

蜜蜂、蜻蜓、蝴蝶、蚕、蚊子、苍蝇等多媒体图片或视频资料,蚕生长过程图片(蛾、卵、蚕、吐丝作茧、蚕蛹),蚊子生长过程图片,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播放轻音乐,边念儿歌《毛毛虫变蝴蝶》边做动作。

二、开拓视野。

1、教师介绍蚕的生长过程。

——每个小动物都有自己的生长过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千姿百态的昆虫世界,了解一下昆虫是怎样成长的。

——(出示蚕的图片)师:请问这是什么昆虫?你了解它的生长过程吗?

——(出示蚕生长过程的图片)师:雌蛾产卵以后,经过一段时间孵化出幼小的蚕,幼蚕慢慢长大,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长大的蚕开始吐丝,给自己做一个茧,然后住在里面,在茧中它慢慢变成了蚕蛹,又过上一段时间,蚕蛹变成了蛾。蛾又产下卵,依次循环。

2、幼儿自主阅读,了解蚊子、蜻蜓的生长过程。

——请幼儿打开书本,一起了解蚊子、蜻蜓的生长过程。(参见幼儿用书)。

——提示:“蜻蜓点水”可不是蜻蜓在喝水哦,而是蜻蜓在水里产卵。

3、比较、总结昆虫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启发幼儿观察、比较蚕、蚊子、蜻蜓生长过程的共同点。

——教师小结:昆虫整个生长过程大致分成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是在不断地变态。

三、互动游戏。

1、请幼儿给蚊子的生长过程、蚕的生长过程图片排序。

2、请幼儿用动作模仿昆虫生长过程的每个环节。

活动应变

可以找昆虫生长过程的视频,让幼儿更形象生动地了解昆虫的.成长过程。

活动延伸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养一些蚕,让幼儿观察蚕的生长过程。

区角活动

益智区:将蚊子、蚕、蜻蜓的生长过程图片按阶段排序。

美工区: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昆虫的成长过程。

环境创设

将昆虫成长过程的图片贴在主题展示区。

家园同步

1、家长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昆虫生长过程的视频,和幼儿一起观看,并跟幼儿讲解。

2、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养一些蚕,让幼儿更直接地观察昆虫的成长过程。

随机教育

昆虫成长过程的每一步都经历一次质的蜕变,其过程非常的艰辛,鼓励幼儿学习昆虫坚毅的性格,不怕苦、不怕累。

相关链接

观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关于昆虫的节目。

附录:昆虫的成长过程

篇8:儿科学生长发育试题

一、教学方法要儿童化、兴趣化和游戏化

1. 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进行体育教学, 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小学生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 教学活动中, 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小学生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 体育教师应懂得他们的心理特征, 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 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此外, 还应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 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 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 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学生以情绪的满足,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 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 因此,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才能提高他们的兴趣, 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小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 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他们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此外, 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 以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3. 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 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 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 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 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 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 对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 抑制能力差, 注意力不易集中, 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 因此, 教师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 加深形象化教学, 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他们。通过游戏, 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 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二、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 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五个方面。福建省教委公布的1985年至1995年全省学生体质调查结果, 显示我省中小学生在耐力、柔韧和力量素质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上好体育课, 对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小学体育教学应重视全面地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1. 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在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 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时期, 由于肌纤维较细, 蛋白质含量较少, 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 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 加之儿童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 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 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 或中等负荷的练习, 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 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 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 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 以防引起关节损伤, 抑制骨骼生长。

2. 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时期, 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 反应快, 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 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 宜于儿童练习, 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 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 小学生不宜采用。

3. 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 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 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 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 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 但必须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运动距离, 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 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 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 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体位、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 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 在体育教学中, 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 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 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关节的软骨较厚, 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 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 所以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柔韧性。年龄越小, 柔韧性越好, 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 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 与此同时, 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 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 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 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篇9:精选试题内容,启迪学生智慧生长

一、关注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命题时,要注重语文知识的生活化运用,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和成长的需要沟通,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形成能力。

例1:“节假日期间,我们会与家人一同外出旅游。如果你去过苏州的寒山寺,到过杭州的西湖,观赏过北京的香山枫叶……触景生情,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些古诗名句:“_________”

例2:安慰会给别人带去温暖和力量,鼓励也会给别人带来自信和力量,如果你们班的小芳不幸得了重病,丧失了生活的勇气。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用一段话写下来,并用上一个名言警句。

例1中架设一座通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用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古诗文积累,把积累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积淀,活化为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例2既有所指向又相对开放,既能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又能检测出学生的表达能力。例1、例2都是把检测的目标定位在学以致用上,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语言的规律,都是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

二、关注阅读感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暴露出学生的疑问、矛盾和困难,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与独特个性。所以。在命题时不妨给学生多一点由感而知、而觉、而悟的空间,促使他们整体地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作品的思想倾向,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3:“村子里,炊烟袅袅升起,飘过了林梢。他知道,那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这是《背篼》中的一个小节,请你说说:袅袅升起的炊烟为什么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背。在呼唤自己?

例4:读了《经营梦想》,了解了林清玄先生的成长经历,如果让你来采访林清玄,你最想提什么问题?你最想告诉读者什么?

例3中的问题力图要求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表面,深入到语言的内部去,理解、体会、感悟这里的比喻表达的深刻含义:孩子理解母亲的心情,炊烟升起了,天色已晚,该回家了;母亲在记挂了,在呼唤了。这样的试题能让学生在表达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并点燃孩子们思维的心灵之灯。例4的阅读题意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在阅读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感所得。这些试题一经出现,将会不断刺激学生大脑,增加他们挑战困难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心智,丰盈他们的生活体验。

三、关注多元解读,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注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编制语文试题时,不要再追求过去那种有着标准答案的命题设计。而是立足学生的知识经验和阅读感悟水平,为学生搭建多元解读的对话平台,为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提供空间,让学生的答题过程伴随着智慧之花的绽放。伴随着个性与灵性的展示。

例5:在圆形上添几笔。它变成了什么?想一想,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

例6:“读了短文《五花山》后,你愿意画出五花山的游览图,或者为五花山设计一段导游词吗?也可以写写读了这篇短史后内心想到的话。究竟选择什么,先想一想。再完成。”

例5、例6的命题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发挥和个性思维的空间,学生们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可以想象答案一定是丰富多彩的,充满童趣的,更是充满个性风采的。例6还给了学生一个自主选择表达阅读成果的机会,令所有学生都得到学习价值实现的满足感、成就感。

四、关注选文情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学生学习语文,接触语文材料的过程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通过优秀作品的长期浸染,能移人性情,提升人格,能为学生终生发展打好精神底色。因此,在阅读文章方面的命题时,要注意到文本是语言和思想、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更体现了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伦理观、人生观、自然观、审美观等。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注重以下三类文章:a有感染力的散文作品,力求让学生喜闻乐见,使学生的情感、人格受到熏陶,b挑选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开阔学生的眼界,引导学生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c选择乡土题材的文章。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只有阅读材料内容饱满、意蕴丰富,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凭借,也使考试的过程成为一种高尚的情感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一句话。当我们注意命题材料的价值取向,关注学生个体情感熏陶的过程时,测试就不仅能成为学科知识的增长过程,也能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篇10:7个月宝宝智力发育测试题

2、培养动手能力的游戏(10个月后再玩): 涂鸦、盖瓶盖、搭积木、玩套环、套杯等

3、促进手眼配合的游戏: 捡豆豆、扔东西

4、培养认知能力的游戏: 照镜子、认身体、认动物、辨大小、敲敲打打、辨颜色

篇11:《萝卜的生长》中班优秀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萝卜种子,了解萝卜种子变成萝卜的生长过程。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萝卜。

3、关注植物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萝卜。

【活动准备】

1、萝卜生长过程图片。

2、萝卜种子若干、松软的泥土、废旧的杯子、罐子人手一个、大萝卜,

3、幼儿的小动物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萝卜的种子以及大萝卜,激发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萝卜种子。

师:小朋友的桌面上有什么,你们见过吗?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2、出示大萝卜。

师:这又是什么?他是什么样的.啊?你们知道吗,这些白白的大大的萝卜就是这些小黑种子长大变成的了。

二、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并学习种植萝卜。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师:仔细看看萝卜是怎样长大的。萝卜生长在哪里?种下去的种子过一段时间会怎样?(发芽期、幼苗期、肉质根生长期)小朋友们多吃饭吸收营养才能长大,那我们的萝卜吃什么呢?(萝卜的生长环境、种植季节、成熟时间)

(小结:秋季、夏季种植最适宜,两至三各月成熟,水分、阳光充足有助于萝卜的生长)

2、学习种萝卜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种萝卜?

(1)种植需要的材料

师:那种萝卜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幼儿讨论)

(2)教授种植方法。

师:看看老师是怎样种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老师的种植方法:用手将萝卜的种子按到土里,再浇点水。)

3、幼儿尝试种植。

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又困难的幼儿。

三、引导幼儿在接下来的日子,观察管理自己种的萝卜。

师:萝卜种好了,接下来我们可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萝卜,让它赶快长大!

【活动反思】

篇12:中班科学教案:植物生长的摇篮

土壤——植物生长的摇篮

二、活动目标

通过实验和动手活动,使幼儿感知土壤里有水、空气、腐烂物等成分和与植物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及动手操作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三盆土(粘土、壤土、砂土)、挖土的铲子、卫生纸、可以种植的菜秧、一小盆水、三只盘子、四个纸杯(其中三个杯子杯底扎些小孔,一个杯子装水)、一只量杯。

五、活动过程

幼儿提前两天到种植园,拔出几棵青菜和小草。看一看,植物能不能离开土?观察前几天拔出的青菜和小草。

(1)青菜和小草都干枯了。

(2)因为它们的根离开了泥土,离开土壤就会干枯。

探究的问题:土壤中有什么? 用小铲子挖泥土。

(1)土壤里有树根,还有烂了的树叶。(2)土壤里有死虫子。(3)土壤里有蚯蚓、蚂蚁。

轻轻捏捏卫生纸包的泥土。(1)纸湿了。

(2)泥土里有水分。

把泥土放入有水的杯子中。(1)有气泡。

(2)泥土中有空气。

说一说,植物为什么会在土壤里生长?(1)植物在土壤里生长,是因为土壤里有肥料。(2)因为土壤中有水分和空气。

比一比,三种土壤(粘土、砂土、壤土)有什么不同? 将三杯土放在三只盘子上,用量杯分别向三杯泥土中浇同样多的水。(1)砂土里的水很快流到下面的盘子里去了。

(2)壤土里的水只流了一点,其他都被土壤吸收了。

(3)粘土里的水都在杯口,渗不下去,下面的盘子里没有水。

想一想,植物种在哪一种土壤中,根吸收到的水分和养分最充足? 种一种,哪种土壤最适合植物安家? 幼儿将青菜秧种在三种土壤中,引导幼儿每天观察记录青菜的生长情况。

记录青菜在三种土壤中的生长情况。

六、注意事项

1.幼儿取泥土包入卫生纸中时,教师注意引导幼儿选取较湿润的土。这样,纸湿的效果较明显。2.幼儿向三杯土浇水时,水不宜多,以防水从杯口溢出流到盘中,影响观察。

七、拓展思路

篇13:科学施肥对桉树生长的影响

桉树具有耐贫瘠、适应性广、干形好、生长快等优点,是较好地短周期工业原料林树种,桉树人工林的面积逐年扩大。但是,桉树种植在施肥量和施肥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肥料作用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桉树的生长。

二、桉树施肥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肥问题

当种植桉树的树穴挖好后,就可以进行基肥施放。目前,在基肥施放中存在着三个主要问题:基肥施放位置过浅、基肥施放位置过深和基肥没有均匀施放。首先,基肥施放位置过浅。当苗木种植以后才施放基肥,将肥料直接撒在坎面上,导致苗木难以有效地吸收肥料。如果遇到连续的阴雨天,受到雨水冲刷后,容易造成肥料流失。其次,基肥施放位置过深。如果将基肥放置在穴底深处,刚种植的苗木根部无法接触到基肥,而等苗木根部接触到基肥后,大部分肥料早已溶解流失。这主要是由于雨水渗透,使得钾、氮等易溶的元素溶解流失,导致肥料失去效力。最后,基肥没有均匀施放。虽然将肥料施放在适当的位置,但施放时没有进行充分搅拌,基肥没有和泥土混均,过于集中。当桉树苗的根部和过于集中的复合肥相互接触时,就容易产生肥害。浓度过大的复合肥极易将苗木根部灼伤,阻碍桉树苗木生长。

(二)追肥问题

合理的追肥能够促进桉树茁壮成长,但是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桉树追肥仍然存在以下问题:追肥和桉树距离太近、追肥和桉树距离太远、施肥开沟位置不恰当。首先,追肥和桉树距离太近。在追肥时,许多人认为将肥料施放在离植株越近的位置,就越有利于植株吸收肥料,有利于植株快速生长。然而,太近的施肥距离,容易造成局部林木或部分幼苗产生肥害现象,严重时植株将被肥料灼伤、灼死。挖沟施肥的距离太近,不但会灼伤植株,而且也容易导致病菌侵入伤根部位,诱发青枯病等,造成更多的病株。其次,追肥和植株的距离太远。在追肥时,有些人担心苗木会被肥料灼伤,就远远的施放肥料,认为植株会慢慢地吸收施放的肥料。然而,由于肥料施放的位置太远,等到桉树根系接触到肥料施放的位置时,肥料中的营养成飞大部分都已经流失。这种施肥方法严重浪费了肥料。最后,施肥开沟位置不当。许多林农不了解恰当的桉树追肥施放位置,每次追肥均在两棵桉树间挖沟。在首次施肥后,桉树在施肥沟附近生出一些须根,加强了对肥料的吸收。然而,部分林农在二次追肥时,仍然在同样的地方开沟,破坏了桉树的根系,不利于桉树的快速生长。

三、科学施肥的影响因素

(一)土壤因素

红壤、赤红壤与砖红壤是种植桉树的主要土壤。这些土壤的土层风化明显,土壤结构较差,土体高度淋溶,土壤偏酸性。相关研究表明,红壤与赤红壤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过土壤的pH值通常在4.5~5.5的范围内,土壤酸化。土壤中含有大量的Mn和Al,但是缺乏P与其他一些元素。在我国桉树种植的主产区———华南地区,土壤的pH值较低,土壤中P的有效性难以发挥。在灵山、东门、雷州、高要、开平、阳西、雷州等地区的研究试验表明,影响桉树生长的首要元素是P。P肥一次性集中施放后,能够显著加快桉树的生长。在广东省许多地区土壤的pH值低于5.5,在桉树施肥时应当将P2O5的施放量控制在180kg/hm2。因此,P肥的最佳施放方式就是一次集中施放,在施放是注意对桉树根部的保护。此外,还可以将P加入基肥中,改善土壤中缺乏P元素的情况。

(二)养分因素

养分是影响桉树快速、茁壮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加强桉树养分管理工作,科学合理施肥,促进桉树生长。相关研究表明,增大叶面积是桉树养分管理的关键,桉树叶子面积增大后,就能够获取更多的光能,促进光合作用,有利于桉树充分吸收养分。当土壤养分缺乏时,尤其是缺乏P与N,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将会同时降低。我国桉树人工林产量只是世界桉树人工林平均产量的27%左右,并且产量变化幅度较大。桉树在种植3a后,开始出现叶面积指数快速降低,桉树生长开始放缓的情况,这种情况在我国较为普遍,是我国桉树人工林产量较低的重要原因。桉树在成长过程中如果发生缺少养分的情况,就会在叶子上明显的表现出来。当桉树缺少养分时,桉树的叶子将会逐渐变红,树皮逐渐变成褐色,桉树生长开始放缓,甚至停滞。此时,就应当及时地施肥抚育,保证桉树生长的养分供应,促进桉树返青生长,充分吸收养分。

(三)肥力因素

K、P和N在桉树生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K和P能够有效地促进桉树的材积、胸径生长,K和N能够有效地促进桉树的高生长。部分种植桉树的土壤含有大量的粘粒,吸附P的面积大,因此,P肥施放应当一次集中大量施放。如果采用少量多次施放的方法,大部分的P将会被Mg、Ca、Al和Fe固定,难以取得理想的施肥效果。所以基肥需要高P组合,而进行追肥时就应当采用高N组合。

通常,第一周期桉树十分的合理配比是:

150kg/hm2P2O5,100kg/hm2N和50kg/hm2K。

此外,在桉树施肥时,还必须注意合理施用微量元素B。当K、P和N被大量施用后,桉树会增加B的需求量。如果缺乏B,桉树就容易出现树干弯曲等症状。

四、科学施肥及其意义

(一)科学施肥

在实际的桉树施肥工作中,应当根据土壤肥力变化和肥效进行合理施肥。

首先,重施基肥。桉树施放的基肥应当是有机肥和无机肥的合理搭配基肥。每棵桉树应当施放750g左右的有机肥,搭配施放30gP、15gN、15~30gK,适量施放Cu、Zn、B等微量元素。在施放时,需采用科学的施肥方法。在造林时,应当将基肥一次性施放在穴底后再进行回土,这种方法能够保证基肥作用的充分发挥。值得注意的是施肥后需要合理控制回土深度,如果回土太浅,就容易灼伤桉树幼苗,不利于桉树成长。造林时,可以施放P和有机肥;造林成活后,可以追施P、N,从而提高桉树幼苗的成活率。若是施用1号肥,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进行重复施肥。

其次,合理追肥。随着树龄的持续增长,基肥的肥效将会不断下降,将难以为桉树生长提供充分的养分。因此,为了促进桉树充分生长,就应当合理追肥。一年生的桉树,当基肥施足后,可以不再追肥。但是如果桉树生长迅速,可以考虑适量追加施放K、N肥。二年生的桉树,需要重视追肥工作,可以按照每棵桉树15~30g、P15~30g和K30~90gN追施1号肥;或者每棵桉树追施500~750g2号复合肥。三年生的桉树,因为在第二年已经追加施肥,肥料依然有足够的效力,可以不用再追加施肥。四年生的桉树,按照每棵桉树15~30gP、15~30g K、30~90gN追加施肥;每棵桉树追施500~750g2号复合肥。

(二)科学施肥的意义

科学施肥能够有效地促进桉树生长。基肥和追肥是桉树施肥的两种重要方法。基肥的施用效果通常和土壤的肥力负相关。随着树龄的增长,基肥的肥效随之降低。基肥以无机肥P、N、K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其中P的作用最大。施放基肥后,应当根据桉树的树龄,合理追肥,一年生追肥小于三年生追肥,三年生追肥小于二年生追肥,追肥也是以P、N、K配合施用。科学的施肥后,桉树的蓄积量、胸径和树高均显著增长。科学施肥不但能够提供桉树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桉树茁壮成长,还能够维持林地土壤肥力,保持土壤养分。

五、结语

综上所述,较为贫瘠的红壤、赤红壤与砖红壤是种植桉树的主要土壤,为了促进桉树快速生长,在短期内获得较高的生长量,就必须采用科学的方式进行施肥。在具体的施肥实践中,需要合理进行基肥施放和追肥。科学施肥后,P、N、K等桉树所生所需的养分得到了补足,桉树的成长速度和成长质量等都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

摘要:不合理的施肥阻碍了桉树生长,桉树施肥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基肥施放和追肥两个方面当中。要做到科学施肥,就必须综合考虑土壤因素、养分因素和肥力因素,重施基肥,合理追肥。通过科学施肥,满足桉树生长所需的养分,促进桉树快速、茁壮生长。

关键词:科学施肥,桉树,生长,影响

参考文献

[1]马涪,谷宜园,奚国强等.广西桉树林地土壤养分状况与施肥研究[J].土壤肥料,2005.

[2]曹继钊,韦颖文,黄开勇等."广林9号"无性系桉树速丰林配方施肥试验[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6.

[3]宇万太,周烨,徐永刚等.追施氮肥当年与翌年对桉树生长及各部位氮贮量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0.

篇14:和学生一起分享生长的科学课堂

一、唤醒内需———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生长

生长具有内发性,因而唤醒学生的内在力量是生长性科学课堂的逻辑起点。学生的内在力量往往需要被唤醒,然后才可能主动生成强大的内在力量,实现与经验、环境的最佳建构。体现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应积极致力于唤醒并尊重生命内在的力量。例如好动、好奇、好探究、好想象等。这些都是学生内在的力量,因此,要求科学教学要力求灵活化、情境化、探究化、丰富化。所有教学设计应该致力于唤醒、激活与各种智力“相对应的地方”———即孩子内心深处最渴望、最需要的东西,这对学生养成积极探究未知事物的意识和能力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将人体骨骼模型带到了教室里。课未上,已有几个学生开始“蠢蠢欲动”不约而同地对骨骼模型的材料产生了兴趣: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如果是假的那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上课了,他们还在讨论着……面对着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好奇的眼睛,我不禁改变了自己的教学计划,也加入了这个探究活动:让我们来摸摸看好吗?在交流中,有的说是真的人体骨骼;有的说是塑料做的;也有的说是白色的石灰做的。这些答案我既没有否定也没有肯定,只是微笑着做了一个手拿放大镜观察的姿势:老师建议大家用“它”试试。孩子们立刻明白了我的用意,当即就用我提供的放大镜来观察……

二、追寻真实———让学生在返璞归真中生长

生长具有真实性,因而我们追寻真实的科学课堂。“千教万教,教人求真。”一个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我们提倡课堂要朴素真实,因为只有在真实的课堂上我们才能发现真正值得研究的问题,只有在真实的课堂学习经历下,客观知识才可能成为学生的经验与实践智慧,学生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三、聚焦生成———让学生在丰富可能中生长

“生长”具有生成性。学生是未完成的存在,“未完成性”意味着学生的生长具有各种可能性,丰富可能的方向与方式是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所在。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课堂上,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与兴致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无论是他们的言语、行为还是情绪方式的表达,都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呢?答案是毋庸置疑的———聚焦生成,及时地对科学教学中的探究目标、主题、流程等各方面的设计因势利导、打破计划,进行合理高效的生成性设计,让课堂成为学生自由生长的乐园。

四、引领对话———让学生在交流感悟中生长

生长具有共生性,人的生长不仅相互依赖,而且互为资源与借鉴。因而,在科学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我们不能理解为师生之间的简单问答,而应该理解为蕴涵着教育性、生长性的相互倾听和言说,如交流与探讨、独白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表现为“教学共同体”中与学生平等的一员,还应发挥着学生所无与伦比的“能力培养”、“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这样的师生和谐交流与沟通,必将使孩子的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升。生命的内在力量与外在环境、个体成长与集体成长的和谐统一确保了生长的价值意义所在。

五、凸显“人文”———让学生在情感碰撞中生长

生长具有情感性。每个学生都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充满人文灵气的个体,因此,教学探究活动中也应该凸显出丰富的情感色彩,体现润泽的“人文关怀”。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是学生个体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都是一些我们所触摸不到的生长,很容易被忽视。因而,教师就要真正做到蹲下来教科学,通过有效的策略促进学生鲜活人文个性的健康生长。

上一篇:浅谈钢铁企业安全生产现状下一篇:安徒生童话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