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2024-07-09

《黄帝内经》学习心得(精选12篇)

篇1:《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素问·藏气法时论》浅析之心系部分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阐述了五脏之气的生理及病证的传变、转归、预后、治法与药食五味所宜等内容。后人将其中五味与五脏相合补泻称为五脏苦欲。后世医家利用五脏苦欲补泻理论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所谓“五脏苦欲”之“苦”,即患也,困也,也就是难以忍受之意。“欲 ”者,喜也,即需要之意。五脏所苦,实属五脏之病理变化 ;五脏所欲,乃是五脏生理之特性。因此,遂本脏所欲,顺其性而治者为补;逆本脏所喜,反其性而治者为泻。这与《素问·至真要大论》“衰者补之,强者泻之”的含义截然不同。该理论从五脏特性的“苦欲”这一特殊角度,揭示了饮食调养及药物治疗的规律,对后世医家有着重大启迪。

金代著名医家张元素最先明确地将苦欲补泻理论与具体药物联系在一起。他在《医学启源》中谓:“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 ;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黄芪、甘草、人参 ”由于张氏补充了五味补泻药例,从而促进了苦欲补泻理论在中药学领域的应用,对后世认识和总结药物功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弟子李东垣据张氏补泻药例又结合《素问 ·至真要大论》之运气学说而有发挥,后世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五脏五味补泻”均收入了张元素对苦欲补泻隅举的标准药物,从而进一步扩大了该理论的影响。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心之苦欲理论对后世心病治疗及饮食调理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出发,粗浅地探讨一下我对该理论的一点见解。

《素问·藏气法时论》中“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等条文,揭示了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利用药物气味之偏救补人体五脏阴阳气血之偏的治疗大法。后代医家缘此以为经,创制出了生脉散、清营汤等千古名方,至今仍在临床广泛使用。在食疗养生方面,药食物的性味理论也是指导健康饮食的重要法则。

心为火脏,主神明。“心苦缓”。指心气苦于驰缓,心气容易涣散不收,比如《范进中举》中多次落第的范进因得知自己中举,而导致大喜过望,神气涣散而精神异常。心气驰缓主要表现于心的阳气不足,以致心悸、气短、自汗及神昏等,汗多不只伤津血,也耗心气、心神。所以治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也要敛汗收气。以免气阳虚脱之变。酸味药有收敛作用可以收敛心之神气,故“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药如酸枣仁、麦冬、五味子、龙骨等。前面提到的生脉散,由麦冬、人参、五味子构成。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助阳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收敛心之神气,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助阳、敛汗收气、生津止渴,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本方现代除用于治疗肺系疾病属气阴两虚证者,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心律不齐、心肌炎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生脉散对心系疾病的应用正是现代对“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经旨的很好诠释。

在五行理论中,心主火,肾主水,而水克火。人之生机在于水火,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心火炎上,故宜使之下;肾水泄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心体濡润则心火得润下,“心欲软”即指心火润下,为心之所“欲”。咸在五行中归属水,水曰润下,咸味之品能润下,故补心用咸味药。心主火,心火亢盛为其常见的病变。心火亢盛,则可致刚急、坚燥之证,如烦躁、谵语、癫狂等症状,无一不是刚烈之象。对此火旺之证,可用水制之,引水克火,使心火下行,则心体可救。咸味药有水性,为心之所欲,故能补耗散之心气。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的磁朱丸,磁石味咸,入肾,滋肾水,使水火交济,则心火下行,诸症自除。再如清·吴瑭《温病条辨》中治疗温邪深入下焦的三甲复脉汤,其证表现为热深厥甚,心中憺憺大动,心胸疼痛等心气耗散之象。其中的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名为三甲)均为咸味药,三药共凑调补心气之功,力猛而专,临床中对证使用,疗效确切。

以上是我对心之苦欲补泻理论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脏腑发病及其用药原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而五脏苦欲补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五脏苦欲补泻的原则,对于指导临床实践至为重要,正如《医学必读》说:“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要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五脏有苦欲,药物有五味,各随脏喜恶的不同,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所以医者不仅要掌握药物的性昧,还须了解药物的归经和功用。

参考文献

[1]方光平.五脏苦欲补泻之探析[J].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2002,23(2):43-45.[2 ]陈勇.蒋麟,张廷.试论《内经》“苦欲补泻’’理论对中药学的指导意义[J].中医杂志,2005,1,46(1):63-65.[3]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 :人 民卫生出版社,2000 :4 16.

[4 ]杨德平.五脏苦欲补泻学说对组方遣药的指导意义[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4,6(4).26-27.[5]刘春阳.《素问·藏气法时论》心苦欲理论探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0,2 2(3)8-9.[6]郑洪新.张元 素医学全书.医学启源 [M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 :16 .

篇2:《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医学界对体液(阴液)动态平衡系统就有所认识,虽然由于历史条件限制与现代的认识比较是不完善的。《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此段可谓是对人体水液代谢的经典论述。

东垣在其著作中,曾引用《素问·经脉别论》以上的一段原文来论述和说明正常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即水液入胃,经过脾的转运,将精微布散全身,并上输于肺通过肺气肃降,通调水道,而输注于膀胱。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膀胱中之津液,经肾的气化,将其中之浊者化为尿液而排出。这种代谢过程,还必须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阴阳的升降出入,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断进行平衡调节,以保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此即水液代谢之理。

综上所述,水液代谢的生理过程,需要多个脏腑的综合调节,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为要,若三脏功能失调,则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过程,破坏水液代谢的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或津液大量丢失等病理改变。津液生成不足或大量丢失而伤津化燥,甚则阴液亏虚,乃至脱液亡阴,其治宜滋液生津、滋补阴液、敛液救阴。津液停聚则为湿、为饮、为水、为痰,其治当以发汗、化湿、利湿(尿)、逐水、祛痰为法。

以下是几例水液代谢理论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从水液代谢来看治病“巧于开表”。水肿:水肿乃水道不得通利,水

饮痰湿停聚为患,治疗水肿之患不论表里内外各部,皆从调理三焦气化入手,肺气得宣三焦气化自利矣,不论其表里、寒热、虚实皆当巧于宣肺,巧开表闭。癃闭:癃闭一证亦乃由于三焦气化不利,肺气不得宣降,“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功能失常。当此之时,亦然应当开人体之表,使肺气宣达水道通利,三焦气化自然恢复正常,小便之苦可解。

二、从水液代谢来看消渴(糖尿病):脾主运化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脾阴、脾阳的协调作用来完成,从而起到运化、升清、统摄之功,具有维持机体活动和化生津液气血的重要功能。脾阴与脾阳的不足,在消渴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治疗重在治脾。

三、从水液代谢来看痰饮证:饮证属于阳虚阴盛,本虚标实,其产生主要是脾虚而涉及于肾,进而导致脾肾阳虚,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蓄积而成。故治饮当以温阳利水为原则,消逐水饮为目的。而痰的形成与肺、脾、肾、三焦气化功能有关,气行则血行,气血流畅则脾气散精,水道通调,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无以生。所以治痰必须治气,最终而杜绝生痰之源。从《内经》“饮入于胃…”学习中引发的思考:

篇3:《黄帝内经》学习心得

【關键词】认识内经对疼痛病机阐述,分析、探讨、归纳、理解“不痛则痛”在临床辨证应用。

【中图分类号】R2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233-01

1、 营卫损伤: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气伤则气机阻滞不通所致;如寒湿外裂,营卫气伤,可出现头痛、身痛,给予一定量的按揉,营卫运行畅通,达到温煦肌表的效果,从而缓解疼痛,故《素问。调经纶》:“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通”。

2脉络缩踡 :《素问。举痛论》:“寒气容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此种疼痛往往很急,客为强烈,如得热则脉络舒缓,疼痛缓解。然复感于寒,则疼痛加剧,病程延长。故又谓:“得炅则痛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3血虚脉滞:寒气客于血脉,血气滞涩不畅,引起供血不足而致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此种疼痛对热较为敏感,按压搓揉产热,可是凝聚的气血行散,拘急的经脉通畅,可使疼痛缓解,故又谓:“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至矣”。

4气血疑迟:《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寒主收引,可使经脉收缩,血气相对迟涩虚滞而致痛;寒性凝滞,可使血气稽迟,凝涩不通则痛。此种疼痛痛势亦较为急剧。后世“寒主痛”之说即本于此。

5血涩脉急:寒气入客血脉,气血滞涩致痛;反过来,血气滞涩,引响血脉本身的供血,从而引起或加剧血脉络拘急牵引致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则血泣脉急故协助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若邪客浅表,血涩脉急,脉络牵引,常他处疼痛。《《灵枢。刺节真邪》:“其邪气浅者,脉偏痛”。

6血气稽留:《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此原文是对“或痛宿昔而成积者”的回答,其意为:寒邪疑滞,脉络瘀阻,血气稽留疼痛经年累月不去,日久即可成“积”。当然“积”反过来引响周围组织产生血运障碍,同样可引起疼痛。

笔者认为:脉络收缩,血气虚滞。乃不通之渐;血气稽迟,血脉阻滞,乃不痛之厉,血气稽留,血脉堵塞,乃不通之及。总因经脉营卫血气产生不同程度的障碍,即可引起疼痛,故后世有“不通则痛”之说。结合具体的病邪特点,疼痛的性质和表现,理应由所不同。如因寒者急痛、、剧痛、因热者灼痛、满痛,因风者窜痛,痒痛,因湿者闷痛。重痛,因燥在者涩痛,干痛,因痰者酸痛,因虫者绞痛,因食滞者胀痛,因外伤着剧痛。但不同层次的病变,所产生的疼痛表现亦有所不同。如营卫气伤常表现为周身疼痛;脉络缩踡常表现为拘挛性疼痛;血气虚滞常表现为缓慢性疼痛或痛无定处;血气凝迟常表现为剧痛 ,痛有定处;血涩脉急常表现为牵引疼痛;血气稽留常表现为疼痛固定不移,迁延日久不愈;痛在气分者多见胀痛。或时作时止,痛无定处;痛在血分者多见刺痛。呈持续性。不离其处。

7聚沫斥裂:《灵枢·五癃津液别》∶“寒留于分肉之间,聚沫则为痛”。《灵枢·周痹》∶“,风寒湿气客于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分裂则痛”。寒凝肌腠,间液凝聚成沫状,排斥肌肉,筋膜,斥裂致痛,此种疼痛常表现为胀痛、酸痛,甚至疼痛较为剧烈,如风湿结节、痰核、腱鞘炎等

8脉满纷争:《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脉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入侵,炅气(人体卫气、正气)奋起抵抗,正邪相争,脉络满盛,血气缭乱,肿胀充血,引起剧烈疼痛,扪之抵抗拒按。

9阳热亢盛:不论何种病因,只要造成阳热纷争,邪热亢盛,热灼伤经脉血气,皆可致痛。《灵枢·痈疽》:“阳留大发,消脑留项,名日脑烁,其色不乐,项痛而如刺似针”。此种疼痛常呈现火辣烧样感觉,局部红肿。扪之灼热,一般痛势比较剧烈。

10五脏气血逆乱: 《素问·方盛衰论》:“ 气上不下,头痛巅疾”,气血逆上致痛,常呈突发性疼痛。《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故卒然痛”。五藏气机逆乱,气血厥逆,故卒痛不省人事,当然,此类疼痛应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移默化,血气久逆所造成的。《素问·通评虚实论》:“暴痛、巅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临床所见,此类疼痛常表现为头胀痛,甚或头痛如破,比较剧烈。

11、六腑气津失常:《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寒邪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失于温运而致痛,常表现为胃肠痉挛,肠鸣切痛,并见呕吐,腹泻等症状,又谓:“热气留于小肠,腹中痛,热焦渴则坚干不得泄,故痛而闭不通矣”。热结伤津,腑气不通而致痛,常表现为腹内胀痛,满痛,此类疼痛不仅在腹部。可出现头与腹部发生疼痛。《素问,腹中论》:“病热者,阳脉也,以三阳之动也”;夫阳入于阴,故病在头与腹,乃胀而头痛也”。

12、阳衰阴盛 :《素问·疟论》:“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盛则骨寒而痛”;正邪交争,导致阳衰阴盛或阴盛阳衰的格局,脏腑经脉失于温胸而致痛,此类疼痛再逐步分述。

(1)时令影响:《素问·脉解篇》:“正月阳气出在上而阴气盛,阳末得自次也,故肿腰脽痛也 ”。“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人体经脉血气与自然界变化是相输应,通应的,在时令气候影响下,引起经脉血气阴盛阳衰的变化,即可出现一定部位的疼痛,如风湿风寒性腰痛,关节痛真心痛等。

(2)水停藏府:《素问·脉解篇》:“所谓胸痛少气着,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如水停心下或两胁,痰饮病,心包积水等病证中出现胸痛,胁痛,脘腹痛,即属阴盛阳衰或阳衰阴盛的病机的表现。

13、阳微阴竭∶对部分痛症、厥症等病证,当正邪交争导致人体阴阳双方衰竭,往往可突然出现激烈疼痛,甚至因剧痛而致昏死。当然,疼痛而遂致昏死,如能及时救治也是可以阳回阴复而得生的。故《素问·举痛论》;“厥逆 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痛死不知人,气复返则生矣”。

本文就《内经》痛证的病机作了分析,探讨与归纳,于此可见看出:人体因某种治病因素造成营卫气伤,脉络缩腃而急相引,血气虚滞,或凝迟,或稽留,血涩脉急,肌腠间液凝聚,脉满纷争、邪热亢盛,五脏气血逆上,六腑气津失常,阳衰阴盛及阳微阳竭等,均可产生某种性质和程度的疼痛,其疼痛的表现,可因病变的不同层次和具体病机而有所不同。并且《内经》高度概括了寒邪与热毒《阳留》等成痛的过程中血脉生理机能的改变是导致疼痛的基本病理变化。“寒主痛”为寒邪的特性所决定的,“不通则痛”为经脉营卫血气障碍这一疼痛基本病理变化所决定的,进一步说明了寒邪的治病特点,和导致疼痛的常见病证。

参考文献

[1]程士德主编《内经讲义》高等医药院校教材,[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6月100页。

[2]丛书主编 宋兴(主编)马烈光 张新渝 《黄帝内经。 素问》[M]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6月。63,305,337,339,416 ,417,418,340,354,495,829页。

篇4:内经选读学习心得

《黄帝内经》之所以可以位居中医四大经典之首,就在于他叫“经”,“经”为何意?最初是指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竖线是不动的,所以后世用“经”来形容固定不变的标准,那么《黄帝内经》便是中医的基础及标准,他告诉了我们古代先贤认识自然,认识人类,认识疾病的最本质的道理。所以,不读透《黄帝内经》如何可以问心无愧地自称是中医?其实很多质朴的道理,老祖宗们早就告诉了我们,还写在书中流传后世,可是今人却浑然不知,只看到一些皮毛便开始大放厥词,抨击中医是伪科学。请问科学就是评判一切的标准吗?今天看到一位博友的话“不怕中医是伪科学,就怕科学是伪真理”。所以科学不等同于真理,而且中医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医疗保障、健康卫士,经过了千百年的验证,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比实验室里小白鼠身上做出的“证据”可靠得多?

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很多人热衷于中医的,而且我找到了好老师。真正热爱一件东西,它也会给你回报。现在发现看《黄帝内经》是一件很开心的事,如闻黄钟大吕,醍醐灌顶,发蒙解惑,看完后脑袋格外清醒。不像是看教科书,洋洋洒洒那么多字,可是读不到感情,满眼的冷冰冰,看后满脑是浆糊。不过《内经》里还是有很多读不懂的地方,我想那些问好以后都会一一得到解决的。

篇5:《内经》选读的学习心得

关于阴阳节气,向内观止这样的东西就如作者说的那样,没有人愿意去研究除非病找到头上!因为向内看麻烦,外面大千世界那么好;向内看还会苦恼,不如活一日过一日快活。可是人如果不向内看就不了解自己,那就无法了解世界更不能为王!

可以肯定的是我现在是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没有什么大病,只是时不时会头痛,肩膀痛,喉咙痛,眼睛痛等等。

但自从有了您的课程之后,每天早上赶到1105,早早的启动多媒体,是您的课,喜欢上了《内经选读》就坚持了下来,才知道:智者之养生也,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记得那个繁星点点的夜晚,我们数着啤酒罐看星星,是您,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让我从堕落中逃脱而出,记得我打游戏虚度年华的时候,是您,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世,方可长久让我的生活从此不再虚度,记得在我病痛缠身之时,是您,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让我摆脱了疾病的困扰。

看过您与老朋友的对诗,才懂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智慧之美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听了您的课,才了解了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您的事,才知道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保持年轻的容颜

篇6:《黄帝内经》读后心得

一,并非“早睡早起身体好”

人的起居需要根据四时来调节,合于天时,并非一味早睡早起,就可以身体好。

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以运其身,披发缓形,以使肝志内生,春气之应,可以调神。在人为养生之道,逆之伤肝,肝伤则春无生,夏有寒病。

夏天要夜卧早起,夏时之光可以调神。夏日长而无厌,则气新清明,故使心气无怒,无怒则平和也。心志平和,则风华英者,使之成秀,则气机充溢,使气得疏弛,逆着伤心,伤心则秋有阴寒之疾,冬何以藏,冬夏重病。

秋天要早卧早起,早起以清,使肺志安宁,收敛神气,乃无外其志也。使秋气平实,肺气清也,秋收之气,冬藏之基,逆着伤肺,肺伤秋无以收,冬有飧泄之病。

冬天宜早卧晚起。以避其寒,必沐日光,以就其温,使肾志若伏者藏,退藏于密,冬养其藏也。逆者不养藏,则伤肾。肾伤,冬无以藏,春有痿厥之病。

二,五味调和,不可以过

五味者酸、咸、甘、苦、辛也。酸为肺之味,过酸则肝气以津,则肝木盛也,则脾土受制,脾气乃绝,故酸味生肝,太过伤脾。咸为肾之味,肾主骨,过咸则大骨气劳,气劳,骨气强盛,能胜无劳也。补肌心气抑者,肾水盛,则心火受制,心气不全,能以骨节而出于肌表,故补肌心气抑,是咸味生肾,太过则伤心矣。甘主脾胃,过则土气盛,而水受制,水虚不能制火,故心气喘满,水受土制,肾气不平,甘味生脾,太过伤肾。苦心之味,过则火克肺金,苦味生心,太过则肺金受制,不与脾气相交,造成脾胃不和。辛者肺之味,过辛则肝木受制,不生心火,筋脉阻弛,精神乃殃,辛味生肺,太过伤肺矣。

五味贵得其平,不少太过,五味和,则肾主骨以正,肝主筋已柔,肺主气以行,心主血以流,脾主理以密,如山则有功之骨,无能之气皆精捧,可生气通天,为命也。

三,阴阳和,百病无

阴阳是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和法则,所以也适用于人体的.健康和疾病。“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即阴阳失去平衡就要生病。阴阳二者互为根,阳即生阴,阴又生阳。在属性上来看:“水为阴,火为阳。”在形态上:“阳为气,阴为味。”在气味上:“味厚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在人体关系上:“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气,气伤于味。”所以在饮食和用药都要以调和阴阳为根本。即是“治病必求于本。”所谓“谨熟阴阳,无与众谋。”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提到“阴阳自和者愈”的道理。正因为“阴阳互根”所以张景岳说补阴阳:“善补阴者,当于阳中求之;善补阳者,当于阴中求之。”不能乱补,乱则适得其反。“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所以选取正确的,您调理阴阳平衡的方法,才能防病,治病,延年益寿。

四,气血足,百病除

人体的气血是生命的根本。男人以肾气为主,它主其生长,生殖,寿命。所以男人当以强腰保肾为主,保肾养精,切忌荒淫,耗散精气。当然,男人适当地采阴补阳,女人适当地吸阳补阴,以达到阴阳平衡也是必要的。精需要藏,气需要运行,神需要静养。精为有形之精,和无形之精,肾精足,气血足,精神好,不得病。女人当以补血为主,血足气行,精神好,不得病。精为生命之本,精足血足,气行于全身,经络贯通,血随气行,全身营养丰富,各脏腑功能健全,保证了身体健康,抵抗力增强,所以病不来侵。

篇7:《黄帝内经》与养生

古人提倡适量运动,《黄帝内经》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就是不能让身体老处在一个单一的状态中。儒家中的“六艺”就是克服这些缺点的最为明显的一个例证,他们既要弟子读书写字,又要弟子骑马射箭,还要弟子学习音乐、舞蹈、数学、驾车等技术,使弟子能够及时调节身心,达到养生长寿之目的。

如果只是这样的养生学,很多人都能够做得到。但要说起养心来,不少人就难以达到较高境界了。古人认为,养心是养生的基础,只有先养心再养身才能最后达到真养生。对于养心一说,古代的道家、儒家、佛家等各个派别的观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基础理论又是十分的相像,他们都认为,养心的关键在于要保持较高的道德情操,拥有健康、乐观、理智、豁达、开放的心态,因为很多身体上的疾病,都是由大起大落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喜怒无常是养心的天敌。一个人成天为金钱、美女、地位等欲望所累,那他哪还有健康可言,不病魔缠身、疾病四起才怪哩。

《黄帝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情是导致疾病的主因,所谓的“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时时刻刻都要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今天繁杂的社会,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理智与平和,才能真正让自己延年益寿。

当然,在养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保养自己的身体,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特点来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和作息时间。正像《黄帝内经》上介绍的,春天万物复苏,人要晚睡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天热,要保持心态平和,不要乱发脾气;秋天要做到早睡早起,不贪床恋床;冬天要早睡晚起,严防天寒侵体。这也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

篇8:《黄帝内经》读书心得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

帝曰:劳风为病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瞑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庞然,壅害于言,可刺不?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呜、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篇9:黄帝内经养生读书心得

2。 《大学》讲至善;《中庸》讲太过与不及,而所有的太过与不及即我们身体结构的太过与不及

3。 (肝)木生(心)火,肝不好了,我们的心就会烦乱,做事就容易急躁,假如我们的肾不好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就不够

4。 拿破仑:人的身体结构即命运

5。 生命医学是人类学中最高的学问

6。 中国的文化从医入道和道以医显,意思就是你把医学领悟了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7。生命活力、领导力的词汇——魄——肺神力——肾,魄力关系道本能的问题,是学不来的,是你的肺气足不足,肾气足不足的问题、精——肾,神——心、所谓精神是心肾相交。胆识——决断力,胆气的足不足、意——脾(主运化——关联力能力强,即为意)志——肾,人体的运化能力和收藏能力的表现、聪明——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聪明与否只要看你的肝肾的能力

8。 学习《黄帝内经》实际上向内看的能力

9。 西方社会主要是讲认识自己,而我们中国主要是讲天人合一,天下就是人身,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宇宙与人的和谐

10。中国有一句话叫做:人身难得——关注自己的内心生活。佛法讲我们现在的肉身是我们修行好多年之后才形成的;真法难闻——有缘才能听到,我们要认真听取,修自己的身,修自己的心;中国难生——生为中国人是非常难得的,只有中国是有这么多的经典,我们要重视,只有中国有《黄帝内经》

11。可以培养我们内在的洞察力,中国人对医学有一种耳熟能详的能力,也许我们自己不知道我们懂,但老百姓每天都在使用着这些东西,这叫:百姓日用而不知。我们每天都在用,但是其中的道理我们不知道。

12。 东为肝,南为心,西为肺,北为肾

13。培养我们对天地自然的感悟:买东西不买南北?东为木,西是金,南是火,北是水。我们说木跟金是可以拎着走的,但是水火则不能,如果买南北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们说这个人不是东西——即是南北,就是说这个人跟水火一样的无情。从另外一种层面上讲:东是生发,南方为生长,西方为收敛,北方为收藏。从更深的意义上讲我们买的是可以生发的可以收敛的,要不就做朝阳企业,要不就做赚钱的企业。南方为火是疏布之象,类似于我们讲的企业家做慈善,是为散。这就跟我们讲的心永远在跳动,永远在散,不会因为你睡着了就不跳了。

14。中央脾土是化,所谓的化是从开花到结果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是包含在四项都有的东西,中央脾土自身就是一个圆,这个用《易经》的乾卦的上九来解释就是见群龙无首吉

15。 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按照东西南北的那个原则去存在的,要是懂得了北京城,我们就懂得了中医的一部分

16。北京的东边是崇文门——文官走的门,只能走酒车,酒是生发之物。西边是玄武门——肃杀之气,秋后问斩,只能走刑车。北边是安定门和德胜门,从风水学上讲北门是不开的,因为北方主收藏,但是北京城开了两个门,一般是不开的,打仗的时候开的是安定门,打仗之后胜利回来走德胜门。藏是一定要藏的,但是必须要开的时候一定要开两个门,有出有进。肾精足的时候一定是镇定。只有一种人会泰山崩于顶而不乱,那就是婴儿,因为婴儿的精气特别足,我们现在的人一点声音就恐惧,那就是精气不足。中医讲习惯可以战胜恐惧。一点事就害怕就是胃肾病。

17。 东——春,南——夏,西——秋,北——冬。

18。 住东边的房子住久了,你每天看到的是朝阳,你就会更加的有朝气。反之,西边的则是苍凉感

19。 封禅泰山——因为泰山是东边,国君要掌握国家的生发之际

篇10:读《黄帝内经》心得体会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 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养生学,生命科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被誉为中国奉献给世界的三大奇书。

读了《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实际上《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这就可以引出《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 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上医医国,中医医心,下医医人.黄帝内经作为一部医药经典, 其中的许多地方都谈到心理管理。值得思想,对今天的企业也有实际 的参考作用。

“有多大本事,就有多大脾气”,“人才顶用不好用,庸才好用不顶用”,这是人们经常说的口头禅.这两句话分解的看的话,最后都涉及在工资待遇基础上的心理管理。心理管理好,有脾气他也不发,顶用也能好用。

《黄帝内经》中说:“古之治病,唯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祝由这个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医生,有些病,吃药不能治,打针不能治,一番谈话就OK了,病人立即从床上鲤鱼打挺蹦起来,该干啥干啥了.书中还举例说明,说《玫乘 七发》中讲,楚国有个太子,病的差不多了,吃药没用,打针没有用,结果有个叫吴客的人一席话,太子听完立刻“霍然病已”。这其实就是心理管理的作用。

正面的案例带给企业的启示是: 第一要及时掌握和了解员工心理,强化沟通.世界上根本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不好的企业领导人.为什么这么说,自有道理,无需展开。

第二是强化沟通机制.要从内心关注员工的成长,要用心的与员工交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如同通经络,一通百通.只有身心愉快,工作才有动力。

第三是要有开阔的胸怀。第三条,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难。人的胸怀是难以改变的,小心眼的人,你就是给他吃个原子弹,他还是 小心眼.这东西培训不来的。俗话说,修行在个人。

篇11:《黄帝内经》与情志

情志论是一种方法论。笛卡尔从理性的角度出发认为人的“情志”,即思维、情绪、心理,他将情志与身体分开,主张精神与物质的二元论,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情志论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命理论。这种理论不仅仅只关乎人的身体,更把重点放在了主导人一切肢体活动的精神层次,心理层次。情志是否健全与完善很大程度地决定一个人的健康。

二、中医论情志

中西方对于心理认知的不同造就了两种医疗手段与方法——中医和西医,“情志”是中医的对人心理活动的称谓。而西医对“情志”的认知是从现象学入手的,它将“情志”二字孤立化,西医将情志看作人体生理、生化机体的一种现象。进一步讲这与中国式的逻辑思维与西方逻辑思维的差异造成的。“中式思维”注重事物的整体性,并将万事万物看成一种普遍联系的系统。而“西式思维”下事物总是彼此具有差异而相互独立的。

成书于汉代的《伤寒杂病论》反映了名医张仲景对修身养性、生命、固本的重视,对世人“举世昏迷”、“不惜其命”、“竞逐荣势,企踵权豪”、“惟名利是务”种种态势的嗤之以鼻,并称之为“崇饰其末,忽弃其本”。这里的“末”和“本”,分别指向人的外在,身外之物以及人的内在人的“情志”和“肉身”。

三国时期,通晓养性之术的华佗利用“激怒疗法”治愈了太守简病,这里华佗妙用情志的规律“以毒攻毒”、“以病治病”。华佗真正对情志理论运用在“治病”的实践之中。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继承唐代以来“养性”的情志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十二多和十二少”。丰富了情志理论。

宋代的陈无择的《三因极-病症方论》将“七情”的情志因素作为致病的三大诱因之一,予以高度重视。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子和的《儒门事亲》在《内经》“以情胜情”、“以病治病”的基础之上发展“习以平之”等多种情志疗法。

明清时期的《摄生集览》提出了“养神为首”,指出情志与“不寐”(失眠)的关系;《遵生八笺》中通过诗情画意与游览风光来陶冶情操与健心明智。

纵观古代养生思想,都与《内经》中的情志论有着不解之缘,在其基础之上各家养生思想得以提炼、丰富、升华。其中“养性”(调养情志)的思想和方法贯穿整书。

三、黄帝内经中的情志论

《黄帝内经》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医学思想,它对“情志”的见解独到。区别于源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使之成为中医理论的奠基石。《内经》将人的“情志”划为“九气”和“五志”是指人内在心理变化而引起的外在情绪化的表现。古人早已将情志与生命质量的高低联系起来,《内经》中的情志论由内而外、由内及表、由表及里。从精神层次到身体层次在到环境层次。总结下来包含以下五点:第一,和七情。第二,安五脏。第三,顺四时。第四,克五志。第五,意内守。

1.和七情。《内经》虽然没有直接提及“七情”,但在《素问·阴阳映象大论》中论说了人以“五脏”化“五气”,以“五气”化“五情”的过程。人的“心、肝、脾、肺、肾”产生的五种“志气”分别化作人的五种情志“喜、怒、思、忧、恐”。这五种情绪皆与“心”相连。若情志正常,阴阳调和,则“精神专指,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2.安五脏。“五脏藏神”《内经》中讲每一个脏器都参与精神活动,故五脏又称为“五神脏”。每一个脏器如同古代的官吏一样掌管着不同的精神活动和情志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志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在人体的五脏之中,心为五脏之首,掌管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

3.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一篇中有述:“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虽然语句简单,但却道出了智者养性的规律——顺应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智者养生必定顺着四时来适应寒暑的气候,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房事,调和刚柔。这样,虚邪贼风就不能侵袭人体,自然就可以延年益寿了。

4.胜五志。中国哲学讲究阴阳平衡,五行相生相克,认为万事万物都在一种制衡和适度的状态之中。情志的失调和过度,最终会导致“病由心生”,由内而外伤及人体的脏腑并导致各种疾病。《内经》称之为“喜伤心、暴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红楼梦》的例子。如何克服这些负面的“情志”。根据五行的规律《内经》提出了“五志相胜法”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忧、悲胜怒。”

5.意内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从保持情志的平衡、平静、到观心、观身是一个“精神内守”的过程也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对自身的身心状况真正能做到“明察秋毫”,就可以达到“治未病”的效果。

综上所述。笔者对情志论概述为主导人一切肢体活动的精神层次,心理层次的理论。中医理论中的情志论强调促进身心健康,防病治病为目的的精神活动。黄帝内经中重点阐述了情志论。

【参考文献】

[1]吴志超.中国古代养生心理学思想试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5,18(01):16

[2]序言.情志健身养生[J].体育学刊,1998(1):124

篇12:《黄帝内经》读书心得体会

学以致用,讲女人如何爱自己

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这是最著名的一段对女人生长过程的总结,所以就从这里开始学习。

女子到了七岁,肾气盛旺了起来(所以其实小孩儿的各个器官都是崭新的,且肾气又是最旺盛的时候,肾气是一个人活力的来源,是不容易得病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中小孩儿是很容易得病的,那是因为和成人的接触,感染了成人体内的病毒,这些病菌在成人体内已经达到平衡的状态,所以成人不会得病,但是小孩儿不会,这时候就容易得病了),乳齿更换,头发开始茂盛。十四岁时,天癸产生(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它来源于先天肾气,靠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任脉通畅,太冲脉旺盛,月经按时来潮(女子14岁来例假,但是我们现在基本上12岁左右,甚至更早就会来例假,那是因为没有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惯例来生活,晚上日落之后有日光灯的照射,这样就会导致激素的不均衡,另外,乱用药物也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具备了生育子女的能力(但却不是生孩子的最佳时期,因为自己的身体还都没长完全)。二十一岁时,肾气充满,真牙生出(我们所说的智齿),牙齿就长全了。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茂盛的阶段,此时身体最为强壮(所以说21--28岁是女子生育的最佳时期)。三十五岁时,阳明经脉气血渐衰弱,面部开始憔悴,头发也开始脱落(从这里开始,女子的身体开始走下坡路了)。四十二岁时,三阳经脉气血衰弱,面部憔悴无华,头发开始变白。四十九岁时,任脉气血虚弱,太冲脉的气血也衰少了,天葵枯竭,月经断绝,所以形体衰老,失去了生育能力。

中医讲人讲求阴阳平衡,那什么是阴阳?《皇帝内经》讲:”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思是说,天、地、人万物都是由阴阳而产生的,天地的变化、气候的变化、人体的生长都由阴阳的变化而成。其中,天和地之间,天为阳,地为阴;人之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就一个人来说,体表的为阳,体内的就为阴;人的手,手背为阳,手掌为阴。如何保持阴阳平衡,其实简单一句话:过犹不及。做什么都要有度。虽然阴阳是对立的两面,但是阴阳是密切相关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阴不足时,我们用阳来转阴,阳不足时,又可以用阴来生阳。阴太过了,也可以补阳来制约阴。阳太过了,就用补阴来制约阳。

阴阳平衡在女性美的表现有几个方面:气血足, 精力旺,容色靓,体型适,心情好。

女性多数都气血不足,容易出现黑眼圈,容易劳累,眼涩,痛经,肥胖等等。血气是一切生命的基础,这里不只是女性,男性也是同样的道理。

中医经常用阴、阳、虚、实、血气、火等这些字来描述人体血气和脏器的状况。中医把人体的能量分为“血气”和“火”,血气指的是一个人的正常能量,“火”则指人体储存的能量,也就是我们透支体力时的能量来源。另外也用阴阳来代表这两种能源,阴指储存的“火”,阳指正常的“血气”。“阳虚”指的是血气略有不足:“阴虚”则是人体血气不足到需要动用储存的“火”:“阴虚火重”则说 明不但动用储存的“火”,而且还在大量透支:“阴阳两虚”则代表“血气”和“火”都已大量亏虚接近殆尽。

血气分这些等级1、健康水平这种人各方面都很平衡,身体能抵抗外来的各种入侵,不容易得病。这种人其实很少,或许常年练气功或者瑜伽高手才会达到这种程度(瑜伽,是非常有益的运动,一方面不会过度运动,黄帝内经讲要“形劳而不倦”,而且过度劳累伤肝,另一方面瑜伽动作能够有效地拉伸经络,对身体循环绝对有好处)2、阳虚水平3、阴虚水平4、阴阳两虚5、血气枯竭 (后面两项,我觉得稍微正常点儿都到不了那个程度)

其实只要知道血气需要吃好、睡好来养就够了。所以晚上10点之前要睡觉,三餐都要保证,没事儿敲胆经(敲胆经促进胆汁分泌,脾消化食物需要胆汁,如果食物吃下去不消化,和没吃一样,血气也补充不了多少)(另外,女人第一条皱纹通常都是鱼尾纹,而鱼尾纹就是与胆经有关,所以养成敲胆经的好习惯至关重要),坚持热水泡脚(脚上有全身各个器官的反射区,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注意热水最好浸过三阴交)。

痛经,体寒以及久坐都会引起痛经。体寒的话熬姜枣茶喝,计量的话12颗大枣、大拇指甲盖儿大的姜块儿,切片儿,如果需要调味儿,就加红糖。久坐会导致中段淤血,这里适用瑜伽拉伸,可缓解。

上一篇:三年级上《花钟》 教学设计下一篇:劳动合同顺延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