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2024-08-21

酒驾肇事刑事责任(精选8篇)

篇1: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刑事责任

作者:裴宇琼 主任律师

交通肇事罪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本罪所侵犯的犯罪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是公共安全的一个方面。

客观方面,本罪的客观表现在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包括几个方面:(1)行为人必须处在从事交通运输活动中或者与正在进行的交通运输有着直接联系;(2)行为人必须是在交通运输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3)必须是发生了重大事故,造成了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的情形,依照刑法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主要是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是其他人。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致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治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犯罪构成的主观方面是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重大交通事故,但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到或者已经预见到但轻信能够避免。在前文中,武汉交通事故律师韩飞(预约电话1398-6149-448)阐述了对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中“医疗费用赔偿限额”的理解,今天再来说一下交强险中“死亡伤残赔偿限额”的相关规定。

根据《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的规定:

一,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人身损失,交强险的承保保险公司在十一元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即交强险对死亡伤残的赔偿额度为十一万元。

二,上述的死亡伤残赔偿限额不仅仅局限于对死亡赔偿金、残疾赔偿金的赔偿,而且还包括丧葬费、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用、残疾辅助器具费、护理费、康复费、交通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住宿费、误工费,被保险人依照法院判决或者调解承担的精神损害抚慰金这些项目的赔偿。

三,如果机动车事故车辆在交通事故中无责任,则上述死亡伤残赔偿限额由十一万元降为一万一千元。

武汉交通事故律师的其他【相关文章】

 某运输公司武汉市洪山区交通事故纠纷一案的律师代理意见

【本文摘要】

1、交通事故的赔偿,首先应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交强险的赔偿责任限额内,不区分事故责任予以赔偿。对于交强险赔偿后,尚未得到赔偿的剩余部分,由事故责任主体按各自责任比例加以分担。

2、对于本应由交强险负责赔偿的项目,肇事司机在诉前进行了垫付的,在诉讼中人民法院应判决交强险承保的保险公司将该垫付费用,返回给肇事司机。

3、鉴定费及人民法院诉讼费不属于交强险的理赔范围,需由交通事故责任主体... 对交强险和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中“第三者”与“本车人员”的理解

【本文摘要】

1、机动车的“本车人员”不属于交强险及商业第三者责任险所界定的“第三人”,因交通事故所发生的损失,“本车人员”无法要求交强险及商业第三者责任险予以赔偿。

2、“本车人员”因交通事故被甩出车外后,又被该机动车致伤的,“本车人员”因空间的变化导致其身份转化为“第三者”,其人身及财产损失,交强险及商业第三者责任险应予赔偿。... 醉酒驾驶、无证驾驶与交强险的赔偿

【本文摘要】

1、醉酒驾驶与无证驾驶是交强险常出现的免赔拒赔理由;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由此产生的财产损失,交强险不予赔偿;保监会制定的交强险保险条款规定除了垫付医疗赔偿责任限额外,交强险不予赔偿其他损失。

2、人民法院倾向

于对于死亡伤残赔偿责任限额部分,即便有醉酒驾驶与无证驾驶的行为,交强险仍需判决赔偿。... “非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交强险也应赔偿

【本文摘要】

1、法律意义上的“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除此之外其他可容机动车通行的地方被俗称为“非道路”。

2、交强险的赔偿,对机动车交通事故发生的场所没有限制,在法律意义上的“道路”或“非道路”上发生的交通事故,承保保险公司均需承担支付保险金的法律责任。... 交强险负责对哪些受害者的损失进行赔偿

【本文摘要】

1、交强险是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其负责赔偿因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受害人的人身及财产损失。

2、机动车上的“本车人员”,以及交强险的“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受到人身或财产损失的,其虽为交通事故的受害人,但其无权请求己方车辆交强险对自己所受到的损失给予赔偿。... 交强险的投保人、被保险人指的是谁?

【本文摘要】

1、交强险的投保人指的是签订保险合同、支付保险费的机动车的所有人或管理人。

2、交强险的被保险人指的是投保人及其允许的合法驾驶人。... 保险期内发生多起交通事故,交强险对每次事故损失均应赔偿

【本文摘要】

1、机动车在其交强险投保期限内发生多起交通事故的,交强险承保保险公司需对每一起交通事故所造成的财

产及人身损失,在赔偿责任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

2、保险期限内发生多起交通事故,每次交强险所赔偿的赔偿数额,不累加计算。... 交通事故责任强制险中医疗费用赔偿限额的理解

【本文摘要】

1、交通事故所造成的医疗费用损失,交强险的承保保险公司在一万元的额度内承担赔偿责任。若事故机动车无责任,则医疗费用赔偿限额由一万元降为一千元。

2、交强险医疗费用赔偿限额负责赔付医药费、诊疗费、住院费、后续治疗费,还有住院伙食补助费和营养费。... 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理赔 不区分事故责任

【本文摘要】

1、交通事故的赔偿,首先应由保险公司在第三者责任交强险的赔偿责任限额内,不区分事故责任予以赔偿。对于交强险赔偿后,尚未得到赔偿的剩余部分,由事故责任主体按各自责任比例加以分担。

2、不委托律师自己处理诉讼事宜的,也应事先咨询专业律师,听取律师的思路和建议,诉讼文书应交由律师审核把关。...

篇2: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均提到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的情形的责任承担问题,但对于当场死亡和事后经抢救一段时间后死亡在刑事责任上有何区别没有明确规定。

根据刑法理论,当场死亡与事后死亡,在认定发生交通事故与死亡结果之间的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时,会存在一定差别。当场死亡的情形,可以认定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后经抢救一段时间死亡的,在交通事故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着抢救行为这一介入因素。刑法理论一般认为在因果关系发展进程中,如果介入了第三者的行为、被害人的行为或特殊自然事实等其他因素,则应通过考察介入情况的异常性大小,介入情况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大小,行为人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等情形,进而判断前行为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非异常,对结果发生的作用力较小,行为人的行为本身具有导致结果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的,则应当肯定前行为与结果之间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应当认为前行为与结果之间不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或者说因果关系已经断绝。

经抢救后死亡的,应考虑抢救行为的对死亡结果作用力的大小。如果交通事故只是致被害人轻伤,则应认定交通事故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中断。如果交通事故导致被害人濒临死亡的重伤,则宜认定为交通事故与死亡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这与当场死亡的情形一样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篇3: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关键词:交通事故,行政责任,推定,因果关系

一、基本案情及分歧焦点

2014年2月杨某因醉驾被公安机关吊销机动车驾驶证。2016年2月23日15时许, 杨某驾驶一辆超载货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 李某驾驶一辆小轿车在杨某车辆后方行驶, 李某因饮酒驾驶追尾杨某的货车而当场死亡。事故发生后, 杨某因自己系无证驾驶且车辆超载, 为逃避处罚而逃离现场。次日, 杨某被挡获归案。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定, 杨某系无证驾驶, 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驾车逃逸, 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李某因酒后驾驶操作不当而追尾杨某的货车, 负事故的次要责任。后公安机关将该案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对杨某的行为定性上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 该起事故造成一人死亡的结果, 杨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称“解释”) 第2条第一款的规定, 杨某构成交通肇事罪。另一种观点认为, 杨某虽然属无证驾驶机动车, 但是杨某多年驾驶货车, 虽然曾因酒驾被吊销了驾驶证, 但其仍然具备驾驶货车的能力;杨某虽然在事故发生后驾车逃逸, 公安交警部门作出了杨某负主要责任的事故认定书, 但是该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在于李某饮酒驾驶追尾杨某正常行驶的车辆, 交通事故发生在前, 杨某逃逸行为在后, 逃逸行为与事故发生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杨某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 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以上两种分歧意见的焦点主要在于能否根据公安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书直接认定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二、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之间关系

根据上述《解释》, 分清事故责任是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刑事责任的前提。公安交警部门依据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作出的交通事故认定书性质上是交通事故的行政责任认定, 与交通肇事刑事责任认定性质和要求不同。

(一) 目的与功能不同

公安交警部门作为道路交通安全的行政管理主体, 其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属于行政权的范畴, 依据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行政法律、法规, 在责任认定上讲究“效率”“秩序”, 以维护道路交通的公共安全和秩序为目的。而交通肇事刑事责任的认定是司法机关解决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如何定罪处罚的问题, 依据的是《刑法》。交通事故刑事责任的认定要比行政责任的认定严格得多。

(二) 客观构成要件不同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及相关配套规定, 只要行为人实施了酒驾、无证驾驶、超载驾车、逃逸等交通违法行为, 便成为行政处罚的对象, 即使这些违法行为并不直接导致事故的发生, 行为人仍然要承担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而刑事责任的承担在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的违法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必须存在因果关系。[1]根据刑法第133条关于交通肇事罪的规定, 从字面上看, 连接词“因而”表明, 刑法追究行为人交通肇事罪的刑事责任, 客观上要求重大事故的发生是由于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造成的, 交通违法行为与重大事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三) 主观责任不同

交通事故行政责任认定实行过错原则和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不要求行为人主观上一定有过错, 在一些场合, 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也要承担行政责任。而在刑事责任的认定上, 严格实行责任主义原则, 禁止过错推定, 主观罪过是犯罪构成必备要件之一。在认定行为人构成交通肇事罪时, 必须证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过失 (包括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 。

三、交通事故认定书在刑事责任认定中的作用

交通事故认定书既不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书证, 也不是专门机关出具的鉴定意见, 当事人不能申请重新鉴定或者补充鉴定, 它在法律性质上是一种行政文书。一般情况下, 公安机关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作用 (原因力) 以及过错的严重程度, 确定当事人的事故责任。[2]此时, 交通事故认定书可以作为认定刑法上因果关系和行为人主观过错的证据之一。但在出现“推定责任”的场合, 如当事人在事故发生后, 不履行报警、救助伤者等法定义务 (源于行政法) , 逃逸致使事实无法查清的, 公安机关依法推定逃逸当事人负全部责任。此时, 推定责任与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不一致, 不能直接采纳交通事故认定书的责任划分, 将行为人的行政法上的责任认定直接应用于刑事责任认定。

因此, 在确定行为人是否负有交通肇事刑事责任时, 必须依照刑法关于犯罪的构成要件进行, 重点查明交通违法行为与事故的发生是否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以及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有过失。对于本文前述案例,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杨某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参考文献

[1]黄凯.小区内交通肇事行为的司法定性分析[J].读天下, 2016 (16) .

篇4: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答: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有人骑摩托车将你叔叔撞倒后逃逸,并致你叔叔死亡,根据你的陈述,该案属于刑事案件,公安机关应当立案侦查。

要找到肇事司机,首先应当报警,由公安部门立案侦查。我们个人的能力和资源毕竟有限,此类刑事案件由公安部门立案后,公安机关会对该案进行侦查,找出肇事司机,并将其绳之以法。当然,你也可以自己寻找目击者,查找肇事司机,如果能够自行找到肇事司机,你应当将其扭送至公安机关,由公安机关进行处理。

2、在追究责任方面,死者的家属可以追究肇事司机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则由检察机关追究。检察机关会将该案向法院提起公诉。死者(受害人)家属可以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也可以在法院刑事判决生效之后,单独提起民事诉讼,只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不必缴纳诉讼费用。

特约主持:赵平

篇5:交通肇事辩护词(刑事)

审判长、陪审员:

我受被告人XXX的委托,受黑龙江铁兵律师事务所的指派出庭为XXX辩护。我首先对受害人因不慎遇难身亡和受伤表示哀悼,并向他的家属表示慰问。辩护人对于公诉人起诉书中对本案指控被告人XXX犯有交通肇事罪的定性不持异议,辩护人结合刚才的法庭调查,根据事实和法律,提出证明本案被告人具有如下从轻或者减轻的情节的材料和意见,以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现发表如下辩护意见,请合议庭考虑:

一、被告具有从轻减轻酌定情节

首先,本案被告负有一定责任,但由于XXX驾驶机车灯光不全,停车没有设有明显标志占有次要原因,也是形成本案交通肇事的原因。

其二、从主观上来讲,被告人属于过失犯罪并且系初犯,他以前未受到任何处分,工作也不错,经过调查邻居和同事司机们对其评价都很好,本案被告人犯罪其主观恶性不深。

其三、被告人具有悔罪表现。从整个案件对被告人侦查的口供到起诉再到审判可以看出,在案发后被告人能够全部、彻底地向司法机关交待自己的犯罪行为,说明被告人已经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性,有改过自新的良好愿望。从今天的庭审情况来看,被告人能够主动交待犯罪事实,认罪态度较好。

其四,被告人认罪态度很能好,积极赔偿,对于被告人的认罪态度,辩护人认为用“很好”来概括并不为过。从一开始找被告人了解情况,直至公安机关立案侦查,被告人自始自终都是诚恳的态度配合调查,如实陈述,真诚悔过,既不反复,又没狡辩,更没有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这一诚恳的悔罪表现,应当得到法庭的确认,并作为酌情从轻处罚的事实根据。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被告人10岁丧父,家庭困难,在舅舅家抚养长大,其母亲年岁已大,在这种条件下,因经济条件和减轻家庭负担,初中毕业开始工作后开始工作。在2003年从事为他人开车从事司机工作,驾驶车中肇事,此后,在家庭极其困难情况下,为安抚受害人家属,当时就给付了受害者家属部分款,并积极将死者安葬好,被告人通过其母亲和亲属积极借款,将赔偿款给予还清,合计花销和赔偿达9万多元,所以被告认罪态度很能好,积极赔偿。

二、被告人在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犯罪事实的情况下,如实交代自己的罪行,应当按自首处理。

《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是自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进一步明确:“自动投案,是指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该解释列举了应当视为自动投案自首的情况,被告应当按自首处理。其理由是:

1、被告交通肇事时,当时显然还没有被司法机关所发觉;

2、从被告的笔录上可以看出,被告发生交通肇事后,主动给公安110和120急救中心打电话,投案和积极抢救伤者,并协助交警部门拉车,避免损失扩大;

3、交警部门到达后被告人主动如实交代了交通肇事经过,既没有推卸责任,更没有隐瞒事实;

4、从被告人的交代的讯问笔录内容来看,被告人交代的内容是实事求是、不折不扣的,前后一致,悔罪态度是诚恳的。从上述四方面归纳来讲,辩护人认为,被告人的行为具备自首的构成要件,应当按自首犯论处。

三、建议法庭对被告适用缓刑

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对以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告具有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被告又不会有危害社会的可能,符合缓刑条件,建议法庭综合本案情况,请求法庭依法予以考虑缓刑。

篇6:交通肇事逃逸刑事上诉状

原审被告人:白XX,男,XXXX年XX月X日出生,汉族,陕西省XX县人,初中文化,XXX。现羁押于西安市XX区看守所。

上诉人因不服西安市XXX区人民法院XXXX年X月X日(XXXX)雁刑初字第XXX号刑事判决,现提出上诉。

上诉请求:撤销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XXXX年X月X日(XXXX)雁刑初字第XXX7号刑事判决并依法改判。

事实和理由:

一、一审法院虽认定白XX具有法定从轻情节,却量刑畸重。

(一)自首。2月18日,事故发生过后,白XX立即电话报警,并挡了出租车第一时间将伤者杨云娃送至医院。此后,积极配合交警调查,听候处理。即使2月25日得到受害人杨云娃死亡的消息后,没有丝毫隐瞒实情、逃避制裁的行为,一直至事发一月后(3月19日)被刑事拘留。一审法院判决时,所援引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第三条,黑字白纸认定白XX具有自首情节。

(二)偶犯.XX现年23岁,未婚,向来守法,父亲患有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诸事全靠我料理。白XX很孝顺,从小到大,为人真诚,勇于承担责任,进城打工唯一的目的是,挣钱养家,为父治病。事故发生后,白XX也非常后悔,他也想用白XX平生的力量,尽力筹措进行赔偿,已抚慰受害人的身心痛苦。

(三)量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的最高刑为三年,白XX为初犯、偶犯且具有自首的法定从轻的情节,没有半点法定从重情节,而一审法院竟判二年又九个月,严重违法。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印发的《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第十二条“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三年的,量刑基准为有期徒刑一年”、第五十一条第二款“负事故主要责任,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一人逃逸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一年;重伤一人且有定罪的.其他特殊情形之一的,基准刑为有期徒刑六个月;轻伤增加一人,刑期增加一个月”的规定。因此,一审法院法官自由裁量权超大,判刑畸重,违反法律,显失公平。

二、一审法院虽认定白XX和车老板韩XX是雇主、雇员关系,却枉法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以陕高法258号文件印发的《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一条规定:“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应当由该机动车所有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第十一条规定“雇员在受雇期间非因从事雇佣活动驾驶雇主的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的,由雇主承担赔偿责任”。数年来,白XX一直给车老板韩XX开车打工,“干什么、啥时干、怎么干”以及所有收益完全由大老板韩XX决定和支配,白XX仅依靠他给的报酬维持全家人的生活,是地地道道的雇员与雇主关系。这一点,一审判决书认定的和韩XX的证明材料反映的足以证实白XX们是雇员与雇主关系,一审判决书甚至援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作为判决的依据,但知法犯法,肆意枉法,硬将白XX列入民事赔偿主体,判令雇员赔偿受害人经济损失122878.5元。到底谁该是赔偿主体,难道法律说话都不算数了吗?

三、一审判决民责分担难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

根据省高院《关于审理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第十四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致人损害,赔偿权力人起诉要求机动车方与承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分别以下列情形处理:

(一)机动车一方依法投保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的,保险公司应当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三)赔偿责任超过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的部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规定确定责任。白XX受雇于老板韩XX,韩XX系多辆货车的所有人,据说,他的车都上了强制性保险。为何法律有“机动车所有权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保险公司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而不执行,偏让一个承担很大家庭责任且身陷囹圄的年轻小伙十日内承担责任,不但依法无据,也难以保障受害人的利益,最终失去刑罚应有的价值。

四、关于责任认定的补充意见。

作为被告人XXX的母亲,我一直没有收到交警出具的《道路交通责任认定书》,从有关方面得知,《道路交通责任认定书》中,压根没有“白XX负主要责任的表述”。根据XXX讲,出事当天(20**年**月**日),他按照雇主韩XX的要求,驾驶陕ABXXXX号货车正常行驶,沿西影路由东向西行至大雁塔北广场时,由于前面车辆紧急刹车,白XX急打方向盘向左进行避险性超车。看到受害人横穿马路时,白XX立即采取措施、紧急制动,但因此处地表微凹,洒水汇集,轮胎打滑,滑行中的惯性将受害人撞到(现场车辆滑痕为证),发生了谁都不愿看到的事故。这滩积水,毕竟也是改变白XX的命运因素之一吧,但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希望二审法院酌定。

此致

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

上诉人:

年 月 日

篇7:酒驾肇事刑事责任

[内容摘要]……………………………………………………………………………2 [关键词]………………………………………………………………………………2

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2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2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2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2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3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3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3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4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4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4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5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6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6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6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7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7 参考文献………………………………………………………………………………8

论交通肇事案件的刑事和解制度

[内容摘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和解制度的构建,必须在刑事案件的处理背景下。基于此背景下的案件处理要结合交通肇事案件刑事问题的自身特点,以及刑事案件和解处理的条件综合把握。首先,要回到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一般处理程序中;其次,要给交通肇事犯罪一个准确的定位;最后,我们才能得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特有的处理程序。我们既不能漠视私法的当事人意思自治,也不能放弃公

法的适当监督。而在此基础上的两种思路两条法理精神的结合恰是我们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案件的基础。同时要看到刑事和解制度的运行成本将再次挑战我们一贯认为的和解节约成本一说。

[关键词]:刑事和解、交通肇事、逃逸、处罚、预防、一、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一)刑事和解制度的含义

所谓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人的和解,是指犯罪行为发生后,在作为调停人的第三方的帮助下,使加害人和被害人面对面地直接对话、协商,取得相互谅解,达成协议,最终解决纠纷和冲突的一种制度。

(二)刑事和解制度的特点

刑事和解是顺应现代发展的产物,它是一种刑事诉讼合意,所以具有其自身特点:

1、刑事和解具有自主性。刑事和解是在被害人与加害人双方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的,要不要和解,通过什么方式和解等一系列与和解相关的事项都是由双方当事人的自由意志支配的,在双方协商达到利益平衡点时和解才能达成。

2、刑事和解具有缓和性。刑事和解的缓和性表现在刑事和解通过加害人认罪、赔偿、道歉等方式同被害人达到和解,缓和双方之间的矛盾,修复因犯罪行为而被破坏的社会关系。

3、刑事和解具有多赢性。犯罪发生后,被害人更加希望自身因犯罪行为受到的损失能够得到赔偿;而加害人则希望免除、减轻刑罚,不被贴上“罪犯”的标签,得到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对社会而言,加害人的人身危险性基本被消除,社会秩序得以恢复和稳定。

(三)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

1、西方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当代意义的刑事和解制度则是西方刑事法学的创举,这种制度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加拿大。当时,加拿大安大略省基秦拿县的一名年轻缓刑官员说服法官让两名被判处破坏艺术作品犯罪的年轻人同所有的被害人见面,法官责令两年轻人向被害人赔偿所有损失作为其判处缓刑的条件。几个月后,两名加害人再次会见所有被害人并支付相应的赔偿以履行法院判决。随后,加拿大其它地区也纷纷效仿。1978年,美国印第安纳州埃尔克哈特市首次将“被害人—加害人”和解方案引入美国。自此,该和解方案迅速传遍了整个美国和欧洲。

2、中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渊源。刑事和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我国早在唐朝时,就以律典的形式规定了刑事和解制度的雏形——保辜制度。所谓保辜制度,是指伤害罪在伤情未定时,由犯罪人保养被害人的伤情使之及早平复,以减免犯罪者罪责的制度。在保辜制度的运行中,通过加害方对受害人的积极治疗,实现了双方接触和沟通,在内心感情上恢复和好,消除受害人及其家族因复仇和治疗费可能导致的矛盾。同时,加害人也因对自己行为的真诚悔悟而被减轻处罚,并被社会宽容。由此可见,保辜制度虽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刑事司法制度,但它所具有的和解性功能无疑对立足本土文化,探讨刑事和解具有借鉴价值。

二、交通肇事罪概述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造成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肇事逃逸

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一切直接从事交通运输业务和保证交通运输的人员以及非交通运输人员,不分国籍、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务,均可作为该罪的主休。具体的讲,交通运输人员包括:(1)交通运输工具的驾驶人员,如火车、汽车、电车司机等;(2)交通设备的操纵人员,如扳道员、巡道员、道口看守员等;(3)交通运输活动的直接领导人员,如船长、机长、领航员、调度员等;(4)交通运输安全的管理人员,如交通监理员、交通警察等。他们担负的职责同交通运输有直接关系,一旦不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都可能造成重大交通事故。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在交通运输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也构成本罪的主体,如非司机违章开车。

2、主观要件。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到危害结果会发生,导致发生了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危害结果可能会发生,但过于自信认为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导致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3、客体要件。本罪的客体,是交通运输的安全交通秩序的稳定。交通运输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紧相连,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就会危害到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公私财产的损失。

4、客观要件。本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大损失的行为。本罪的客观方面包括以下几方面:

(1)必须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行为主要表现为违反劳动纪律或操作规程,玩忽职守或擅离职守、违章指挥、违章作业,或者违章行驶等。

(2)必须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严重后果。这是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必要条件之一。行为人虽然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未造成上述法定严重后果的,不构成本罪。

(3)违章行为和造成的严重后果必须存在因果关系。虽然行为人有违章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但造成的后果不是由行为人的违章行为造成的,则不构成本罪。

(4)行为人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运输的过程中,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特定时空条件。

三、我国现行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

(一)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的法律依据 首先,我们要否定的是刑事自诉案件的法律条款在此处适用的情况。因为那些条款的规定丝毫没有涉及到我国刑法中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犯罪一章的任何一种犯罪。其次,要反驳的是实践中有将《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作为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重要程序法依据的情况。再次,我们公认的那条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刑事和解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第十一条规定:“对于下列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工作:……过失致人重伤、过失致人死亡案、交通肇事案;……”从立法学的角度说,该规定虽然能够贯彻刑事和解政策但是法律位阶

未免过低。立法者既然已经将刑事和解作为国家司法制度的弦上之箭,就应当给这支箭一个好的发力点。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刑事和解的立法位阶已成当务之急。最后,对于刑诉法第一百四十二条第二款的“微罪”情况,由于其开放性较强,我认为可以适用。

(二)交通肇事罪刑事和解目前的处理方式

1、双方当事人的主动和解。在理论上,“刑事和解本身被认为是犯罪人在犯罪后,通过犯罪人与被害人及社区代表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并经专业法律人员充当中立的第三者的调解,促进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从而确定犯罪发生后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该方案侧重于对被害人的精神安抚和物质补偿同步。

2、交通警察介入的和解。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做出后,交警部门认为属于刑事案件但是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情绪、事故的损害状况、肇事者的态度而做出撤消案件,归入和解的情况。

3、检察机关介入的和解。发生在审查起诉阶段,检察机关依照自身的不起诉权力对某些危害性不大的犯罪进行有选择的放弃起诉,转入和解的情况。

4、人民法院介入的和解。案件已经进入审判阶段,人民法院综合考虑当事人双方的各种因素和损害程度,社会影响,经当事人申请而将案件转入和解的情况。

(三)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处理中的常见问题

1、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是否适用的问题。此处的一般刑事案件和解程序指的是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程序以外的和解程序。那些程序因为与交通肇事案件有着相同的法律性质,因此基本的启动方式上应该是相同的。

2、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问题。现实操作中,“交警部门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对行为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交警部门对交通事故的认定属于法律规定的行政行为。当他们在认定过程中发现涉及交通肇事犯罪时,案件自然要转入立案侦查阶段。

3、交警部门能否参与处理交通肇事刑事和解。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交通警察显然是有权主持交通事故的和解的。但是这里仅仅限于民事赔偿问题的和解。在刑事案件的处理上,公安机关所能做的 仅仅是在案件调查清楚之后需要移送审查起诉的,立即移交检察院审查起诉。不需要的,则直接撤销案件。

4、和解自愿的问题。交通肇事的刑事和解应当基于双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现实中司法机关主动要求双方和解的做法不仅违背了这一原则,而且极其容易对被害人造成不公平的结局。但是司法机关有义务告知当事人该案件是否可以和解。

5、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其实这一问题无论是否实现和解都应当得到重视。但是在实务中,和解似乎就意味着对被告人而言不需要负刑事责任,对被害人而言只能得到一些财产补偿。基于此种想法,有些被害人或者其亲属常会在和解协议达成之前或者协议达成后向肇事者实施报复,以平衡内心的怨气。这种行为虽然是违法的,受害方之所以会做出此种过激行为,原因还是其精神上仍然未得到真正的慰藉,虽然其在物质上可以得到一定的补偿,但作为肇事者的一方所受到的不应有的伤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无辜的。

四、完善交通肇事案件刑事和解制度的建议

(一)拓宽交通肇事刑事案件适用刑事和解的范围

1、从量刑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我们知道刑法将交通肇事罪划分为三个量刑档次,分别是一般交通肇事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除第一档次,其他两个档次的刑期都在三年以上,而适用刑事和解的案件一般都是轻微的刑事案件,因而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交通肇事案件进行刑事和解比较适宜。至于第二档次的交通肇事案件,如果有减轻情节可能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也可以考虑适用刑事和解。

2、从犯罪情节方面衡量是否适用和解。具有逃逸情节或者因此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案件,不宜适用和解。否定这一情节适用和解的原因并非可能被害人或者被害人亲属怨愤较大。真正的原因在于肇事者在违反法律的恶性结果发生后仍然继续违法,其主观恶性较大,社会危害性也较大。

(二)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运作原则

1、侦查机关积极侦查原则。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侦查机关应当对交通刑事案件严格立案侦查。不能以行政调查代替刑事侦查,对于证据不足无法确定责任人是否承担责任的案件应当按照刑事诉讼法对刑事案件的处理程序办理,更不能超期羁押嫌疑人。

2、和解的限制性使用和和解自愿原则。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限制性使用是指:首先从立法上,严格规定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适用条件,否则极容易导致刑事问题民事化的结果出现。其次,只有检察机关和人民法院有权决定和解协议的效力.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和解的申请必须是有形受害方的当事人和肇事者的主动做出。

3、检察机关主动监督原则。本类和解问题不仅仅围绕着对肇事者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下,受害者能否实现物质补偿和精神抚慰的问题,检察机关还是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代表。

4、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原则。无论是受害方还是肇事方,其合法权益都应当得到应有的保障。诉讼状态下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容易受到漠视,从被害人的角度讲,被害人如果采用和解的方式结案,在和解程序中如果没能提出有效的补偿及精神抚慰要求,对受害者而言将是雪上加霜。检察机关有义务在和解程序中对无形受害方的利益保护方式提出具体要求。

(三)积极对待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与受理

通肇事刑事和解的提出应由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及其各自的诉讼代理人提出。提出和解的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平等,不存在先后关系。这是因为该和解结果与被害人、犯罪嫌疑人均存在利益关系。因此权利列为平等更容易使得权利得到灵活行使。有人认为公诉机关也有权提出刑事和解,但必须在查明案情、预计做出不起诉决定并充分建立在是否受理提案并启动刑事和解程序的基础上。我认为公诉机关的这种提出不应当和当事人的提出权等量齐观。公诉机关的所谓提出权更应当理解为是一种说明权。此正如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的时候询问当事人是否调解。

在该类案件的受理上,我认为只能由检察机关和法院有权最终决定或者有权以国家机关的名义参与到刑事和解中来。我的理由如下:

1、多种机构参与到和解中来,会影响到案件和解的公正效率。很多情况下甚至只会带来两种后果,要么各机构充分发挥其监督职权作用,但这样会使案件久拖不决。要么某些结构只是名义的参与,显然又与我们的制度设立目的南辕北

辙。而且很多和解的当事人本来是报着尽量缩小影响才和解的目的,其后果只能是把和解制度最终置于无人问津的地步。

2、检察机关的审查起诉权和不起诉权是宪法和刑事诉讼法赋予的权力。每一个国家机关都需要接受监督,但是这种监督机制已经由宪法明确做了分工。如果还需要变化的话,只能通过宪法、刑事诉讼法的修改来完成。

(四)完善交通肇事刑事和解的具体处理程序

1、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在该认定书的制作过程中或者制作完成后发现有犯罪事实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仅仅是刑事立案的参考,不能是绝对依据。只有在刑事立案之后,才能开始案件的刑事侦查。目前的法律规定已经完全可以支撑这个程序,所缺少的仅仅是有些地方的依法执行。

2、审查是否起诉。当公安机关的侦查完成之后,移交检察机关审查起诉。在听取当事人双方和侦查机关意见后,承办检察官应全面审查案件肇事方在赔偿问题上表示愿意妥协并积极履行赔偿义务。承办检察官认为可以适用和解机制的,提出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审核。经审核批准的,检察机关做出不起诉决定书。

3、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由双方当事人自行沟通,进行和解。但是这种和解应当接受检察机关的主动监督,必要时,检察机关可以派员直接见习和解的整个过程。当然,也可以由检察机关主持调解。在和解或者调解过程中承办检察官应提供相关的法律咨询和帮助。受害人一方需要聘请律师,但经济特别困难的,承办检察官可联系有关部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

4、和解时,肇事方应当做出何种赎罪措施。此处,我认为应当特别强调受害方的意见,因为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对受害者的精神抚慰。对于有形受害方,我认为其单方面不宜做出太多的要求犯罪分子悔过道歉的具体措施。因为由于个体上的差异,司法机关提出的要求,未必是有形受害方真正需要的。而受害方出于自身条件提出的要求可能更符合其个人实际状态。

5、制作书面协议书。和解书完成签字后,需要承办检察官及时完成案件审查报告,提出适用不起诉处理意见,报院检委会或检察长决定。该决定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请复议一次。申请复议的主体不仅仅限于有形损害方,还包括无形损害方。

6、人民法院主持或者参与交通肇事刑事案的和解。该程序应该发生在检察机关提起公诉之后,双方当事人又申请和解结案的情况下。具体操作与检察机关的操作有诸多相似之处。

7、受害方的自我救济。如果肇事方的行为严重违反和解协议的,受害方可以到检察院申请对其恢复审查起诉。经检察机关核实,检察长批准,可以恢复起诉。和解协议的事后监督工作其实在和解工作中十分的重要。

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合法合理解决,依赖的不仅是法学理论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还包括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备。其实,更依赖于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的办案水平的提高以及包括司法人员在内的全社会对交通肇事犯罪的正确定位。交通肇事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构建,只有在这样的司法环境下才能正常的运转,交通肇事犯罪比率自然可以因此降低。

[参考文献]:

[1] 向朝阳,马静华.刑事和解的价值构造及中国模式的构建 [J],中国法学,2003,(6)

[2] 冯仁强,李益明.刑事和解的理论基础与案件范围[J].法治研究,2007,(3):3.

[3] 孙谦.构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之思考[J].法学研究,2007,(2)[4] 吴建雄.刑事和解与检察官客观义务[J].法学家, 2007,(5)

篇8:酒驾肇事的罪行辨析与法律反思

关键词:醉酒驾驶;交通肇事;司法审判;预防

一、目前对酒驾行为的规制现状

国家公安部于2009年8月15日正式展开严厉整治酒后驾驶机动车的专项打击行动,并发动全国各地协同查治,以期预防酒驾肇事等重特大交通事故。

1.概念

关于酒驾,质检总局出台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明确规定,当机动车驾驶人员的血液中酒精含量小于80MG/100ML或等于20MG/100ML的属于饮酒驾驶;当机动车驾驶人员的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80ML/100ML或以上者,属于醉酒驾驶。根据医学判定,按醉酒的性质划分为两类,一是生理醉酒即普通的醉酒,会导致饮酒者情绪波动、控制能力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机能障碍等;二是病理性的醉酒,饮酒者则是完全丧失控制能力,无法作出距离、方向等的任一识别,因此不具备民事行为能力。由于病理性的醉酒纳入精神病范畴,因此现行刑法所指的醉酒是生理性的醉酒。

2.法律规范与整治措施

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对于酒驾行为并未制定专门的法律规条来定罪,而是将酒后驾驶与其他违法行为合并统一作规定。如《刑法》第十八条的规定:“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以此说明醉酒不属于我国法律中可予免责的行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规定:“饮酒、服用国家管制的精神药品……,不得驾驶机动车。”强调饮酒后驾驶机动车,或是纵容他人酒驾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但2009年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的意见》中明确了酒驾肇事的定罪量刑要区别对待,即当事人明知酒后驾车是违法的、醉酒驾车会危害公共安全的,却无视法律后果继续醉酒驾车,并在肇事后仍然驾车冲撞,造成重大伤亡的,说明行为人主观上对持续发生的危害结果持有放任的态度,具备了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针对这类醉酒驾车造成重大伤亡的,应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定罪。

二、酒驾肇事案件的司法分析

下文选取近年发生的一起较典型酒驾肇事案件展开论述。

1.案情介绍

孙某于2008年12月酒后驾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导致4人死亡、1人受伤,××人民法院于2009年7月一审判决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孙某死刑,孙某随后提起上诉至××高级法院,上诉期间,孙某家人积极联系被害人家属协商经济赔偿,并得到社会各界的捐款资助。后在法院的调解下,孙某与被害人家属达成赔偿协议,并取得被害方家属一定程度的谅解。××高级法院审理意见认为,孙某长期无证驾驶机动车,并多次违反交通规则,且明知酒醉仍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后继续驾车行驶,冲撞多台车辆造车多人死亡的行为,主观上是对危害结果发生持有放任的态度,具备危害公共安全上的间接故意,符合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构成要件。但是,孙某属于间接故意犯罪,在主观意识上的恶性程度不是很深,且犯案时处于醉酒状态,辨识行为与控制能力相对有所减弱;又于案发后悔罪态度良好,得到了被害方家属的谅解,且能够支付赔偿款。据此,××高级法院最终以危害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孙某无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判决背后的反思

该判决一下达,立刻引发多名律师发出联合公开信,建议在刑法中增设针对酒驾肇事的明确具体的条款,加大酒驾处罚与治理力度。随后法学界学者也就此展开了针对酒驾入刑是交通肇事罪还是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是否有必要增设酒驾肇事的新罪名等议题讨论。

三、治理酒驾行为的法律探讨

1.借鉴实践经验

首先,将酒后驾驶的门槛降低,将血液酒精浓度占比标准调整為0.05%,并对每一交通事故进行全国联网登记,实行车辆保险费用与个人安全驾驶记录进行挂钩征费,对于交通肇事者直接吊销驾驶执照,情节较重的判处监禁一年,如犯有造成他人伤害的酒驾行为,则以二级谋杀罪进行立案起诉,最高刑罚可判处死刑。另,日本对酒驾的治理力度也值得借鉴。自2005年后,日本酒驾刑罚最高提升到了20年,并于2008年开始实施新交通法,规定凡是向饮酒者提供车辆或酒水,都视作违法行为,分别以车辆提供罪和酒水提供罪予以重罚。

2.有效预防与避免

酒驾肇事造成的社会危害性较大,且呈现蔓延现象,公安部于2009年公布的《关于修改酒后驾驶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将酒驾等危险驾驶行为纳入刑法范围,包括同乘人员对酒驾行为不制止的行为也应一并受罚的建议,并按后果危害程度划分三个档次分别处罚:未造成交通事故、已造成交通事故、事故后果特别严重。随后2010年全国人大常委组织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八)》,将酒驾纳入刑法归罪,正式将酒驾行为定罪——“危险驾驶罪”。原交通肇事罪必须是产生严重的危害后果才能够处以刑事处罚,但此次修正案指明只要存在酒后驾驶行为或明知其自身驾驶行为具有危害性仍驾驶车辆,不论有无危害后果,都由刑法处理,很大程度上对酒驾行为起到了震慑与预防作用。

完善的法律法规必须发动群体的力量共同关注、协同治理,方能实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丁后盾.《刑法法益原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版

上一篇:高考补录学校下一篇:农村初中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