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2024-07-15

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共14篇)

篇1: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为了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丰富管理学院教师的精神生活和业余生活,以便更有利于教师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团队意识和战斗力,管理学院工会在20XX年3月7日组织了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女性教师“有奖健康知识问卷”活动。

“有奖健康知识问卷”活动从女教师的生活角度出发,问卷涵盖健康、营养、美容等方面。

让老师们能够关注女性健康知识,拥有健康的身体,漂亮的容颜,充沛的精力,符合时代要求的心态以及奋发向上的精神。

管理学院的各位女性积极教师参与了问卷活动,并热情的交流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养生秘诀。

在活动的最后,管理学院工会小家为在“有奖健康知识问卷”活动中答题优秀奖的女教师颁发了奖品。

篇2: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上午8点30分活动正式开始,现场摆放宣传资料和妇科宣传栏,余医生提醒大家:“防治妇科病,预防是关键,大家要做好妇科疾病的复查和自查,尽量远离危险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锻炼”。

义诊活动现场医护人员给孕妇做了孕期指导,还为大家发放了科普资料,免费测血压,通过这些资料的介绍,消除大家对一些妇科疾病的恐惧心理,教会大家妇女保健健康知识。

并倡议将宣传材料带给家人朋友,扩大影响面。

当日共发放宣传资料200份。

篇3: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如何让小班的孩子们大胆地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 这个问题一直是我们在思考的。在这些精彩的科技活动中的有趣现象可能是转瞬即逝的, 而小班的孩子受年龄特点限制, 小肌肉群发育尚未完善, 动手能力较弱;在感知、注意、思维时目的性差, 极易受外部力量的支配。为了让孩子们能清晰地观察, 有目的地操作并捕捉这些瞬间的精彩, 我们觉得小班的孩子也能在科技活动中进行记录。那么记录什么?怎么记录?拿什么记录呢?

一、用“记录”帮助幼儿留住科学探索的瞬间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 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 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要避免为记录而记录, 不能事后追记, 或还没有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记录, 更不能事事都记。因此, 小班的记录重点就放在帮助他们记录一些孩子难以表达的东西上;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 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

1.“记录”梳理探索的“过程”

小班的孩子往往是想一出是一出, 过后很快就忘记。在活动中随着操作要求和材料的递进, 甚至受到同伴的影响, 对于自己的想法会一变再变。往往一个环节下来回头问问之前说了什么, 他们就一脸茫然。所以通过一些集体的记录形式, 可以帮助幼儿记录他们的思维过程, 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例如:科学活动《贪吃的大嘴兄弟》, 两次活动的差异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次活动教师请幼儿猜测哪些水果是哥哥“浮起来”爱吃的, 哪些水果是弟弟“沉下去”爱吃的, 实验后再回过头去回忆原来的猜测时, 孩子们已经完全忘记了。第二次活动时教师就利用集体记录的方式帮助孩子将这些猜想记录了下来。这样在最后的结果出来后, 就能通过比较这些“记录”知道孩子们认知上的变化了。

2.“记录”留住探索的“过程”

小班幼儿不够细致, 持续观察事物的能力不足, 自主性不够, 离开教师的直接引导, 就难以进行长久地观察和自觉地记录。针对小班幼儿的这些年龄特点, 要采用系统的、直接参与式的引导方式, 带动、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没有自觉记录的意识和管理记录工具、材料的能力, 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 还会将常规意义上的记录表画得乱七八糟。于是我就尝试利用美术手段来进行“趣味记录”。

例如:科学活动《掉下来了》, 孩子们观察物体自由落下时产生的运动轨迹。教师利用“身体学一学”到“手指画一画”, 最后用笔画下来这样循序渐进的方式, 让幼儿巧妙地将自己的操作材料贴在长形纸条的最上方, 然后在它的下面用一根直白的线条画下运动轨迹, 别具一格地记录下瞬间发生的事。

又如《小积木动起来》, 孩子们用不同的方法移动积木从而呈现不同的痕迹。孩子们将积木沾上颜料, 然后从纸的一端移动到纸的另一端, 不同的移动会留下不同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很好地表示出幼儿探索的过程, 甚至可以成为孩子们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

3.“记录”呈现探索的“结果”

小班孩子受表达能力的限制, 就算是操作完全成功, 也很难完全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操作结果, 所以就要借助巧妙的记录形式了。

例如在《水变红了》的学习中, 教师的记录重点是结果有没有褪色, 而孩子则每人只能选择一样材料进行操作。教师选择了集体记录的形式, 用实物和磁铁结合的形式。孩子们每人一块磁铁, 上面有他们的名字。当孩子操作完的时候就马上用手中的磁铁进行投票, 放在相应的材料下面的笑脸或哭脸上。这样不但教师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孩子的操作结果, 孩子们还能通过全体的投票结果, 观察到材料之间显而易见的差异, 活动预设的目标较为圆满地达成了。

二、用“记录”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记录是幼儿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环节, 它在帮助幼儿获得科学信息, 建构科学概念, 促进探究能力发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科学态度

(1)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 使幼儿感知身边科学技术的存在, 初步形成科学技术能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印象。例如:在活动中我们常常引导幼儿比较和观察, 在《咕噜咕噜滚》这一科学活动中, 幼儿就是通过观察圆柱、圆台、圆锥形态的不同, 然后尝试制作, 探索, 通过记录下的痕迹知道它们在滚动的时候所产生的运动轨迹是不同的。

(2) 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 对玩具和现代生活用品的摆弄, 萌发幼儿关心科学、好问、好奇、乐于尝试等的积极情感。例如:幼儿在《小积木动起来》《斜坡和小球》等这些借助美术手段进行记录的探索活动中, 感受到了物体的平面移动、不同高度的斜坡、自由落体等现象。活动中孩子们的脑海中就会泉涌出很多的“为什么”, 很多的“如果”, 在一次次的尝试、解答后, 又会有新的“为什么”、新的“如果”产生, 如同水中涟漪, 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在孩子的心中荡漾出层层的问题。

2. 科学知识、技能

我们身边有很多的材料, 玩的、用的、吃的, 通过对这些日常物品的观察、摆弄和分类, 可以让幼儿感知物体的特征、区分、性质, 可以通过推、拉、滚等动作的描述和操作, 使幼儿意识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变化。例如:在本学期进行的《掉下来了》《车轮滚画》《玩球》等丰富的活动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美术材料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颜色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3. 科学方法、能力

在组织幼儿开展丰富的科艺活动之后, 我们最终欣喜地看到幼儿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 拥有了初步的科学能力。例如在我们班《咕噜噜》的科技区角中, 孩子们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流程图搭建三层不同高低的斜坡, 并且能主动地询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而询问的对象除了老师, 同伴则更为常见。

本学期我们在小班科技“两小”活动中“记录”的一些改变, 其实是一种教育观念的改变。趣味记录不但能有效地避免幼儿技法上的不足, 而且还能激励幼儿强烈的操作兴趣, 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很多的科学现象并保持较高的兴趣。但是, 如果记录的方式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 那么, 就会成为孩子学习科学过程中的负担。在本学期“移动”的主题中, 幼儿通过做一做、玩一玩的形式感受到了物体丰富的动态, 活动借助趣味记录让这些动态显现出来, 让小班的幼儿观察得更加直观, 有了记录的帮衬, 物体在小班幼儿的手下生动了起来。

摘要:尝试着让小班的孩子在科技小实验和科学小制作活动中进行记录, 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了在活动的不同环节运用不同的手段, 采用不用的形式开展, 让小班的孩子也能在无意间记录下科学探索的痕迹。

关键词:“两小”活动,记录表,幼儿园小班

参考文献

篇4:科学活动记录例谈

一、猜想:什么纸适合做风车

为了了解幼儿关于“什么纸适合做风车”的原始想法,我们和孩子们共同讨论:“什么纸适合做风车?”幼儿不仅选择了自认为最适宜做风车的纸,还说出了很多理由,如“我们每天喝的牛奶袋是锡纸做的,很滑,很结实,做风车一定很好。”“我们家的挂历纸不厚不薄又光滑,用它做风车一定转得快。”“报纸做的风车应该转得好吧,我家有很多报纸。”“绉纸又轻又软,风轻轻一吹它就会动,所以,绉纸应该最适合制作风车。”“我觉得手工纸结实,一定适合制作风车。”

幼儿的猜想各不相同,因此需要他们记录猜想的内容,以便他们根据猜想进行下一步的探究活动。那么,用什么方式来记录呢?虽然绘画是常用的科学记录形式,但在本次活动中,如果要幼儿将猜想的绉纸、宣纸、手工纸、报纸等画下来却很难,即使画出来,其他人也很难分辨。于是,我们选择了实物记录的方法,即将猜想的纸张贴在个人试验记录的猜想栏中(如图)。用实际的纸作记录,不仅具体形象地表达了猜想的内容,还减轻了幼儿记录的压力。

在将个人猜想记录汇总到集体猜想记录时,我们也同样运用了实物记录的方法(如图),统计选择各种纸的人数。结果,有人选择宣纸,有人选择手工纸,有人选择挂历纸……那么,到底哪种纸最适合做风车呢?

二、幼儿个体探究和记录:我猜想的纸最适合做风车吗

每个幼儿都根据自己选择的纸采用同样方法制作了风车,风车摆得琳琅满目。教师将幼儿带到户外问:“你用什么方法证明你选择的纸最适合做风车呢?”幼儿说:“我们从操场的这头起跑,一起停下来后,如果哪个风车转的时间最长,哪种纸就最适合做风车。”于是,幼儿站在起跑线上,教师一声令下,他们一起跑起来。不一会儿,孩子们就发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绉纸风车怎么一点都不转啊?绉纸太软了,风叶都折到后面去了。”“奇怪,我的瓦楞纸风车怎么不转啊?”“我的也不转,是不是瓦楞纸太硬了?”“牛奶袋锡纸风车也有些硬,跑快了才转,跑慢了就不转了。”“宣纸风车太软,纸太薄,有时转,有时不转。”等孩子们一起跑到终点时,只有手工纸和挂历纸制作的风车在继续转,其他纸制作的风车都已经停止了,有些风车如瓦楞纸风车、报纸风车甚至都掉在地上了。

孩子们重新试验了一遍,结果还是手工纸和挂历纸做的风车转的时间最长。探究结束后,我请幼儿将自己的试验结果记录在个人记录表中。那么选择什么方法来让孩子记录呢?在设计这个环节时,我们想,如果采用绘画记录让幼儿画一个能转动和不能转动的风车,一是所需时间比较长,而且幼儿停下来绘画会打断探究过程;二是风车转动的状态也不好表现,受幼儿绘画水平的局限,可能有的幼儿画不出转动的风车,或者画出来的风车只有幼儿自己明白,其他人就看不懂了。这样的科学记录不仅不能帮助幼儿客观真实地记录探索过程中所得到的信息,不能交流分享同伴的经验,还会成为幼儿的负担。于是,在该环节中,我们引导幼儿运用符号记录的方法,即用打“√”表示试验成功,选择的纸张适合做风车,用打“×”表示试验没有成功,选择的纸张不适合制作风车。

活动结果证明,这种符号记录的方法既形象直观,又便于幼儿观察和记忆,还减少了记录的时间,保证了探究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三、小组记录:什么纸最适合做风车

虽然在个人探究环节中,幼儿已获得了手工纸和挂历纸做的风车转的时间最长的经验,但这个环节主要还是验证和记录幼儿个人的猜想,孩子们的经验并没有得到分享和提升,大家对于什么纸最适合做风车也还比较模糊。为了对比各种纸制作风车的效果,从中发现规律,我们在每个幼儿试验后进行了小组探究、记录及经验共享活动。

我们将全班幼儿分成两个小组,每组选出一个人当组长。孩子们先以小組为单位分散探索,然后进行小组记录。组长负责将幼儿的试验结果汇总在小组记录表上,在最适合做风车的纸的试验栏中打“√”,在不适合做风车的纸的试验栏中打“×”,结果第一组幼儿的汇总表表明手工纸和挂历纸最适合做风车,而其他的纸都不适合。而第二组的探究结果则是手工纸、挂历纸和报纸三种纸最适宜制作风车。

四、集体记录:发现问题,反复试验,解决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为了共享经验,我们将两组不同的结果合在一起进行集体分享。如我们所料,幼儿在分享中果然出现了新问题。第一组幼儿认为报纸不是制作风车最适宜的材料,因为它太软。而第二组幼儿则认为报纸也是做风车最适宜的材料之一,因为它能转很长时间。那么到底哪一组的结论正确呢?于是我们请两组选派代表重新试验。试验的方法是用报纸、挂历纸、手工纸制作风车,然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同时跑向终点,看报纸风车是不是和其他风车一样转的时间很长。试验结果证明报纸风车转的时间很短。

那么第二组幼儿的结论又是怎么来的呢?经过了解我们得知,因为第二组的小组长从一开始就猜测报纸是最适宜做风车的,而在他制作和试验报纸风车时,报纸风车也确实转得较好,所以他就记录报纸最适宜做风车。这样的记录结果带有幼儿的主观意愿,但教师并未直接点破,而是引导该幼儿与其他幼儿一起再次试验,以事实来说明问题。

在两组幼儿反复试验的基础上,我们又组织幼儿进行全班集体记录。集体记录仍然运用实物记录和符号记录相结合的方法,在每种纸张下面用“√”“×”表明它们是否最适宜制作风车。我们还引导幼儿在“最适宜做风车的纸“一栏中贴上手工纸和挂历纸这两种材料。

篇5:三八妇女节会议记录

通过三八妇女节,举行一次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感受从小父母对自己的爱和父母的艰辛,让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父母,更体谅父母,从而教育学生我们要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感谢父母给我们无私的爱。

活动时间:3月5日(周一)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是谁给了我们生命?是谁陪同我们成长?是谁教我们做人?

古诗导入。齐背古诗《游子吟》

二、新授:

1、妇女节的由来?

2、世界著名女性事迹?

3、为妈妈送祝福语

周四就是三八妇女节了,平时妈妈和长辈们总是不辞辛劳、默默地为我们付出着。“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爱永远是个暖和的话题。母爱,是送给婴儿甜甜的吻、是清晨路上的几句叮咛、是眼角两旁的一条皱纹、是秋风吹散的一缕白发……,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长辈的爱也是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在成长的路上,你们接受了太多的关爱,作为孩子,你们想过如何对妈妈、对长辈的关爱吗?当你们接受着无私的关爱时你曾为她们做过些什么?三八国际妇女节即将到来,你们是否也想借此机会向关心你的妈妈、奶奶、外婆、老师做点什么呢?在此,学校大队部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希望在妇女节为她们献上一份最诚挚的爱,送上最非凡的节日祝福。(知道吗?即使是你做的一件小事或有一点小进步都将是长辈们最喜爱的礼物)。

三:手语操《感恩的心》

师:父母为了让我们健康幸福地成长,长辈们破耗了良多心血。尤其是母亲,为我们的成长支出了良多。母爱是天底下最伟年夜的爱,无私奉献却不计回报。我们不能不懂得感恩。下面,请就让我们一起来做手语操《感恩的心》。

四、学雷锋

1、今天还是学雷锋日,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我们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了,班级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请大家来交流一下。

2、下面对经常帮助你的同学真诚地道一声“谢谢”

3、好友结对,让我们共成长,共勉励。

五、三月一事习惯课程——让我们种下一棵树启动仪式。

今天的主题活动虽然即将结束,可是我相信我们的回报才刚刚起头。

六、结束语

篇6:妇女之家会议记录

地点

主持人

主题

参加对象

参加人数

如何搞好妇女儿童之家,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管理问题,村民代表积极讨论,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1、针对本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其管理。

2、建立社区、学校、家庭“三安全”保护的干预模式。

3、为本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生活、营养与卫生、保健教育、心里、行为、技能等多方面服务与指导。

4、妇女儿童之家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益智游戏和文娱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5、组织社交活动,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增强其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以上内容供参考)

篇7: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又一个三八妇女节来到了,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让孩子自己亲手制作一样礼物(贺卡或绘画)送给自己的妈妈,今年这项“任务”肯定也不会省略。但我们为了让孩子们学会付出,学会感恩,同时也为了向长辈献上最诚挚的爱和最特别的节日礼物,在昨天就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小任务:回去给自己的妈妈、奶奶或外婆做一件事。孩子们都开心地交流着回去准备做一件什么事让家人开心。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期待着三八节这天孩子们的成果汇报。

今天孩子们开开心心的来园了,大部分孩子一到就教室就跟我们打招呼:“老师,祝你们节日快乐!”有几个孩子还给我们画了一张画。看来孩子们昨天可能已有所行动,没有忘记“三八节”。晨间谈话时孩子们就交流了自己的感受,赫赫说:“以前都是妈妈为我铺被子,昨天我也为妈妈铺被子,今天早上我还帮助妈妈叠被子。妈妈开心得直夸我长大了,还给我一个大大的吻。其实我发现叠被子也不是很难的,以后我要天天自己铺被子、叠被子。”还有的孩子说昨晚回去帮助妈妈洗碗,发筷子,有的为奶奶扫地,捶背,为外婆倒茶……虽然都是很细小的事,但孩子们在用实际行动回报长辈的养育之恩。

孩子们开心的讲述着昨晚发生的一切,从孩子们兴奋的话语和激动的眼神中,我们相信孩子们不但今天这样做,明天,明天的明天,都会坚持不懈地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篇8:关注活动记录单提高活动有效性

一、合理设计记录单

1. 难度适宜, 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

科学课教学内容是由一个个的活动构成, 这些活动的难度设置应该适宜。要让记录单的难度符合学生能力“最近发展区”, 要让学生“跳一下能摘到桃子”。当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或小组成员的齐心协力, 经历挫折,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 迸发探究科学的热情, 更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本人在参与《电路图》课例研究时, 发现第一稿记录单和第二稿之间由于难度的差异, 课堂效果显著不同。《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一稿:学生活动:连接电路, 模拟有2只灯泡的手电筒的电路,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并画出电路图。《电路图》学生活动记录单第二稿:学生活动:小游戏———邀请小灯泡加入队伍。从课堂效果看, 第一稿活动设计单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的良好愿望并没有得到实现。“使2只灯泡亮起来”的活动中, 人为地将电路连接的内容提前, 造成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很多学生不知所措;而有的学生能进行电路连接, 却为无法画出电路图而抓耳挠腮;而要求“尽可能多的方法”, 更是造成学生连了后边的方案, 却忘记了前面的连接方案, 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难, 重重地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在第二稿记录单中, 使“2只小灯泡亮起来”的任务, 由小游戏来代替, 既增加了趣味性, 又不至于增加难度, 更是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一调整, 使整个教学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探究电路的兴趣, 又将电路的基本知识落实到了实处。经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体验到了“成功”, 有了进一步探究电路的浓厚兴趣。把“成功”设计进记录单就必须要先了解学生, 只有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才能以学生为本。学生有多种起点的可能, 作为教师, 要善于分析学生的认知起点, 从大部分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 架设台阶, 让大部分同学都能摘到“果实”, 从而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2. 改进内容, 把“兴趣”设计进记录单

施瓦布说过:“如果要学生学习科学, 那么有什么比积极地投入到探究的过程中去更好的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投入探究过程呢?有时候, 任务单上一个小小的改变, 就能带来不同的课堂效果。比如, 把活动名称从“探究磁铁的性质”变为“帮磁铁找朋友”。教师创设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 还可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进行探究, 参与热情非常高涨, 探究气氛浓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把“探究的乐趣”融入到学生的课堂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情趣盎然地完成探究活动, 使学生活动不再是为了完成某份记录单而努力, 而是实现师生共享共创、共同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3. 精心筛选, 把“重点”设计进记录单

本人在参与《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这一课例研究时, 活动记录单中, 活动二、四、五都要求学生不仅完成探究活动, 还要求详细记录实验器材、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那么, 学生真的有办法在45分钟内完成5个活动, 详细记录3个活动过程吗?从课堂效果来看似乎每一个活动都是匆匆结束, 学生则疲于填写活动记录单。在设计一份记录单时, 我们往往贪多求全, 总希望记录单能完整地呈现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所以, 往往会把问题、猜想、实验方案、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等一股脑儿地往记录纸上放。这样一来, “学生活动记录”的内容是全面了, 但是, 活动记录不是“刷墙壁”, 若是每一个活动都要让学生进行记录, 不仅时间上不允许, 甚至带给学生手笔苦劳, 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4. 形式多样, 把“自主”设计进记录单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活动中对话, 在活动中互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实现主动发展。学生活动的形式是多样的, 记录单的形式也可多样, 并非一定是统一模式, 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 可以是表格式, 也可以是非表格式, 有文字, 也有图画、标本……如在“观察月相”的活动中, 有的同学以日记的形式, 描述了观察到的月相, 也有同学采用图画的形式, 既清晰明了, 又方便快捷;有些学生采用照片的形式;也有些同学则采用了表格的形式。

二、合理使用记录单

1. 调整活动形式, 让记录更有针对性

《电路图》课例研究过程时, 由于希望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来自行发现电路的奥秘, 在第一稿学生活动记录单上, 设计者采用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布置了7个学生任务。这在客观上造成了每个探究活动时间不足, 使学生不能深入进行研究, 渐渐也就演变成为学生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而不是为了自行探究而进行活动, 有效性就得不到体现。在第二稿中, 设计者将众多的学生任务进行了分解, 学生的负担大大减轻。 (1) 原“逐个减少元件”研究电路元件作用的任务, 被要求学生装好一只手电筒并使之发亮所取代, 既达到了了解各元件作用的目的, 还拉近了师生关系。 (2) “短路实验”现象既然不明显, 就果断地去掉了学生实验, 以教师的“短路现象改进实验”来代替, 产生了燃烧现象, 现象明显, 学生印象深刻。 (3) 第一次接触电学的学生们既然不知道实物图怎么画, 那么不妨就先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以后再找机会教给学生就是了。⑷活动七难度大了, 不妨利用游戏, 只要将连接好的电路板展示给其他同学看就是了。活动形式的调整, 带来了意外的收获。

2. 给足记录时间, 让记录顺利进行

时间是记录的保证。短短45分钟的课堂, 有时候, 教师为了顺利完成任务, 特别给学生限定“探究加记录”的时间, 时间一到, 马上喊停, 根本不考虑学生的记录是否完成, 至于记录的质量就无法说起。做记录只是一个形式, 匆匆就走过场。这样的活动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作为科学教师,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讲解时间, 课堂时间尽可能让学生去支配, 保证充足的活动时间, 记录他们的研究成果。为了学生“研究”的收获, 老师等一等有何不可?

3. 力求记录方便, 让记录圆满完成

让学生认真进行科学记录, 对于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习惯很重要。但是如果在课内让他们完成复杂、字数很多的记录, 很不现实。这就要求科学记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考虑记录的简便性, 不能面面俱到。要有侧重点, 控制记录的量, 有时甚至可以是打打钩、写写数字、画画简图等。例如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时, 可以让学生用小组统一好的符号来记录浮沉情况:用“↑”表示上浮, 用“↓”表示下沉等。在记录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记录热情较高, 记录速度较快, 用较少时间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合理解读、保存记录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活动记录单”为教师打开了一扇可透视学生学习的窗户, 使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的交流评价上, 还可在课后通过对“记录单”作进一步解读, 更客观地了解并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程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如他们的观察是否全面, 实验是否正确, 测量是否准确;搜集、整理信息、进行合理解释的能力怎么样;学生参与科学学习活动是否主动积极, 是否持之以恒, 是否实事求是, 是否尊重事实等等。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不仅是对学生完成探究目标而进行努力的肯定, 更是对学生劳动成果的尊重。当我们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时, 这个成果也会成为教育的资源。学生对教师的态度是十分敏感的, 如果教师对他们的“记录单”作出积极回应, 他们就能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自主建构活动的关注和支持, 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激发起乐学的情感, 从而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中去。

教师对学生记录单的认真解读, 还可帮助教师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哪些是有价值的, 哪些是没有价值的, 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帮助教师整合和丰富自己的经验, 获取处理复杂的、不确定的具体教学情境的知识和能力, 构建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珍藏积累记录单则是对学生探究成果的深层次的尊重。如果学生的劳动成果在一定时期内还得到有效保留, 那么, 这种保留比起前面的分享交流、整理分析是更大、更隐含、更到位的尊重, 而且尊重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记录”结果本身, 成为对学生整个成长轨迹的记录, 成为对学生整个人格的尊重。这种珍藏积累可以让每个孩子准备一本记录本, 让他们把老师设计的记录单, 贴在记录本中, 这样就不至于让这些有价值的记录单流失了。或让每个孩子准备一个档案袋, 把每次的活动记录及时地珍藏到档案袋中, 到期末的时候, 教师再指导学生把活动记录进行整理与编目, 装订成一本趣味十足的“科学书”。

四、合理评价记录单

在各类公开课中, 教师在布置学生探究活动, 并要求学生做记录后, 只有极少数老师会针对学生的记录作出实质性的评价。一堂课结束后, 那些没有机会参与汇报的个人或小组的记录单如何处理?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对, 是错?有无创新之处?他们的活动记录单很多时候是无人问津, 甚至被当做废纸扔进了垃圾桶。长此以往, 就会给学生的一种感觉:记录只不过是做做样子, 做好做坏一个样, 没啥大用场, 只为体现“过程”而做罢了。

在课堂上, 教师针对学生的记录可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 及时强化;在课后, 对学生的记录单可以有针对性进行上墙展示、评比, 也可采用评语、或者等级等方式对学生的记录单作出评价。这些对待学生劳动成果的方式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增强他们学好科学的信心, 而且还为学生的成长过程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形成性评价。它是体现学生学习过程, 记录成长轨迹的好方式, 使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点滴进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提高学习主动性的目的。使学生活动更有效, 学得轻松, 教师教得愉快, 让我们从学生活动记录单开始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科学活动记录有效性探析

一、记录应体现探究性,为幼儿提示科学探究的方向

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在幼儿自由探索物体下落现象后,向幼儿出示记录单(上画一些物体),并讲解记录方法:将这些物体抛向空中,然后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在物体旁边做记号(用“↓”表示物体下落)。结果不尽如人意,有的幼儿在操作、记录了两三种物体下落的情况后,便开始在记录单上画自己想画的物体,有的开始互相抛接波波球,有的干脆把记录单放在一边,专心玩玩具了。

活动为什么会演变成这样,值得教师深思。记录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幼儿记录什么,怎么记录,对探究活动是否有效至关重要。在“物体的下落”活动中,教师对记录内容的确定和记录方式的选择均存在较大缺陷。首先,从内容来说,教师只单纯让幼儿向上抛物体,并用“↓”记录观察到的现象。众所周知,所有的物体抛向空中都会下落,如果教师只要求幼儿用“↓”记录物体是否下落,这样的记录还有什么意义?又如何促使幼儿进行有效的探究呢?我觉得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可扩充记录的内容,如先让幼儿进行猜想记录,然后进行操作,观察并记录不同物体下落时的状态,这样目的明确的记录必然会引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提高探究的有效性。其次,从记录方式来说,教师规定幼儿只用“↓”记录,影响了幼儿的自主思考和表达。因为如果幼儿观察到沙袋和气球下落时速度不同,完全可以用“↓”表示沙袋落下的情况,用“ ”表示气球落下的情况,然后针对记录情况分析并发现物体下落速度的不同。而教师也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比较,并进一步探究物体下落速度与物体本身的关系,从而延伸探究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在确定记录的内容和方法时,必须考虑它们能否有效提示并促进幼儿探究,能否让幼儿明确要探究的问题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

二、重视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发现蕴含的教育价值

教师在组织“纸会吸水”活动时,先向幼儿出示了餐巾纸、图画纸、蜡光纸、牛皮纸、宣纸、电光纸等,请幼儿猜想这些纸是否会吸水,并请他们把自己的猜想记下来,接着教师问幼儿想怎么记。正当幼儿纷纷表示自己对记录方法的想法时,教师话锋一转,出示了自己设计好的记录表,并向幼儿讲解记录的方法和要求:如果猜想某一种纸会吸水,就在记录表中写有“猜想”的格子内打上“√”,不吸水的就打“×”。然后你们去试一试,看看到底哪种纸吸水,哪种纸不吸水。试过以后,你们还要在写有“操作”的格子内打“√”或“×”。如此交代之后,幼儿便开始猜想→记录→操作→记录,然后教师又把幼儿集中起来,请他们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操作结果分别是怎样的,最后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情况进行总结,说只有电光纸不吸水。

在这里,我们暂且不论让幼儿使用教师设计的统一记录表格和记录方法是否得当,是否会限制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因为这个问题前文已有所涉及。单就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分析来说,我认为教师没有发现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上述活动中,虽然教师只规定了打“√”或“×”这种方法,但不少幼儿仍采用自己独特的记录方法。如有个幼儿用了↑、↓、Θ等记录符号,经了解得知,他用“↑”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浮在水面,“↓”表示有的纸吸水后沉下去了,用“Θ”表示纸在吸水后处在半浮状态。如果教师重视该幼儿的记录方法,认真仔细地分析幼儿的记录结果,耐心地了解幼儿的想法,就会发现幼儿的记录已不仅仅涉及纸的吸水性问题,还说明了不同的纸因吸水速度不同而导致沉浮状态的不同。这个幼儿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真实,可惜教师只关注自己原先的设计,对幼儿个性化的记录方法和结果视而不见,因而未能及时捕捉教育契机,发现幼儿记录结果蕴含的教育价值。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幼儿的记录方法和结果,善于分析和利用,从而真正发挥记录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另外,在“纸的吸水”活动中,我们还发现教师对幼儿的猜想记录关注不够,教师似乎更重视将幼儿验证后的结果与原来的猜想作比较,因为这直接关系到由此推断出的结论。其实幼儿的猜想是其原有经验与认识水平的反映,教师应认真地关注幼儿的猜想情况,发现不同幼儿在认识问题或现象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据此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与帮助,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篇10:三八妇女节活动记录

活动记录表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一

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组织学生慰问敬老院是我校一项传统活动,已坚持了二十多年了。以前活动通常由学校少先队统一组织,现在改为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开展活动,每年总有几班主动积极报名,延续这一传统。前些年,这类活动在上半年举行,通常是在三月份作为学雷锋做好事活动。现在改在下半年九九重阳节,作为一种敬老志愿者活动。

我班年年参加慰问敬老院的活动,今年也不例外。我们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是向同学们介绍志愿者活动常识。

志愿者指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而是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志愿者以自愿且不图报酬的方式参加社会活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人类社会事业发展。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救灾、大型运动会艺术节等场合均有志愿者的身影。xx年北京奥运会需要大量的志愿者,能当上一名奥运志愿者是广大青年学生的光荣。(xx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成千上万的志愿者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抗震救灾,挽救生命,帮助了灾区人民,温暖了全中国,感动了全世界)。志愿者主体是成人。广大中小学生服务社会、体验生活的志愿者活动主要是在其父母允许和学校批准的前提下,在学校班主任的有序组织引导下,以预备期志愿者的身份进行的。

讲完之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向同学们提出了几个问题:做志愿者光荣吗?我

们能不能做志愿者?中小学生做志愿者应当注意的问题?同学们都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气氛热烈。

二是发出“敬老爱老”活动倡议书。

全体少先队员:“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学校二十二年来一直的追求,为了让这一传统美德在我们少先队员中发扬光大,请全体少先队员迅速行动起来。为此,我们特提出如下倡议:礼遇身边老人,给一张笑脸;孝敬家中长辈,做一件实事;关爱孤寡老人,参与一次志愿活动。以真心敬老,以热心爱老,以实际行动助老。让我们的社会充满温馨,让老人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三是分组进行具体的准备。

礼物筹划小组,负责搜集和准备小礼物,以学生自制的小玩艺,手工艺品为主,根据“班级财务”状况购买一些礼品。文艺表演小组,负责节目筹划,组织与协调班级同学的节目。服务小组,主要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动,谈

心聊天。

刚确定了分组名单,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也许是对分组有意见,也许是受我介绍的志愿者活动知识的启发,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提议,“为什么我们班志愿者活动总是那样单一,没有一点创意,年年慰问敬老院?当奥运志愿者多光荣,虽然说我们没有机会成为北京奥运志愿者,但我们可在火车站,汽车站在地方宣传宣传奥运知识,为北京加油,为奥运加油。能不能多设计一些志愿者活动,谁愿意参加哪个小组活动,由同学们自由报名。”

还有一个同学说“志愿者活动前提是志愿,那天有刚好有点事,我可请假吗?”

对这两位同学的发言我虽略感不快,却也挑不出大的毛病。

我耐心地向学生解释:“志愿者活动的要义是志愿,参与活动发自内心。从理想的角度来说,应同时开展多种多样志愿者活动,让同学们自主选择。社

会上志愿者活动就是这样,这正是志愿者活动的魅力所在。但是,班级志愿者活动是一种集体活动,因为安全上考虑每一项活动都需要教师的指导,一个班同时举行多种志愿者活动确实存在困难。慰问敬老院是我们学校的一项传统,这类活动贵在坚持。为奥运加油志愿者活动是一个好提议,我将认真考虑。至于有的同学下星期六有事,不能参加活动,可向我请假,报学校批准。”

同学们没有再说什么。各项准备活动进展很顺利。

活动如期举行,也没有同学缺席。活动的效果应当说不错,有一位同学在题为“队旗飘飘”的作文这样来描述这次活动: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也是温馨的老人节。一大早,我们便依旧举起少先队队旗,来到“汉丰敬老院”,看望常年生活在那里的爷爷奶奶。

来到敬老院门口,老态龙钟的老人们凝望着我们,似乎好久才回过神来。

篇11:综合实践活动---军训活动记录

(一)————军训活动 班级: 二

活动起止时间:2009-08-20-> 2009-08-27 活动地点:体育场

组长: 活动证明人:

联系电话: 其他成员:

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国防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纪律养成教育

活动目的:磨练意志,增强国防意识,掌握军事技能,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个人社会实践活动报告(不少于500字):

篇12:党员活动日活动记录

地点:

出席人员:

主持人:

会议内容:《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通知》。

一、充分认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意义。党的十九大是全体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大会,是党和国家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二、准确把握精神实质,以十九大精神为动力,全面推进公司各项工作。

三、加强组织领导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

1、要坚持领导带头,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贯彻落实做到先学一步,学透学深。

2、要组织好宣传引导,大力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新典型。

篇13:记录让幼儿探究式科学活动更精彩

一、拓展记录内容,萌发记录兴趣

教师应充分挖掘日常生活环境区角等有效教育资源,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1. 在科学活动中记录

现代幼儿科学教育强调的是让幼儿在与周围环境和材料的互动中建构经验发展的能力。科学活动应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的兴趣点,在活动中探索,在记录中提升幼儿科学探究的能力。如在大班科学《有趣的纸桥》这一活动中就是从幼儿日常游戏中选取操作材料,用长纸条做桥面,用积木做桥墩,承重用的是雪花片,让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多次互动中记录桥面、桥墩,改变纸后桥承重力的变化,获得有关纸桥承重力的感性经验。孩子对此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两次操作活动中,每位孩子都认真操作、仔细清点雪花片的数量,如实地记录。这次的操作记录更需要幼儿的细心、耐心与韧性,因为稍有不慎就会使之前的操作功亏一篑。因此,孩子一个个都全神贯注,专注地进行着实验。

2. 在区角活动中记录

自然角应选取幼儿身边熟悉的植物和动物,让他们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建立有益观察并引导他们进行有目的持续性的观察记录活动。在进行观察时,要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并尝试挖掘出幼儿能观察感知到的表象性问题,在孩子身边,所有一切都吸引着他们的眼睛,爬行的动物、色彩缤纷的花草树木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注意力,引导着他们思考各种问题:他们看起来像什么?他们怎样长大?……这些无穷无尽的问题又促使着他们去思考,去研究,因此,在观察活动中,要把观察的真实结果记录下来,从小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品质,这也是我们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二、集体交流分享,鼓励个性记录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独立探究和自我学习的能力逐步增强,但观察能力、动作技能和表达能力还十分有限。因此,教师应采用个别记录和集体记录相结合的方法,既有助于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又有助于幼儿与同伴间的交流和经验分享,获得更多的观点和不同的发现。

如果说个体记录始于每个幼儿自我创造的机会,那么集体交流则是展示这种个性创作有效的舞台。因此,记录要与分享、交流紧密结合,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说明和描述自己记录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尽可能用准确、连贯的语言去讲述,提高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那种记录完毕就束之高阁的做法违背了记录本身的目的。

三、采取多种策略,提高记录能力

1. 选择适宜的记录形式

科学设计记录表在幼儿的探究科学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本着易懂、形象、简明的原则,设计出使用难度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的记录表,内容、格式和符号等要适宜幼儿特点。对于小班幼儿来说,记录对象一次以1种为宜,对于中班幼儿来说,以2~3种为宜,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可以适当增多粘贴式记录;要让幼儿知道往哪儿记录、记录什么,不论是横向式记录表还是纵向式记录表的设计,都应明确指示操作内容和正确记录的方位,采取每一项操作图示与记录单相对应的方式,使其一目了然。

2. 选择适宜的记录支持

教给幼儿记录流程,使其学会记录的方法就需要教师的讲解,操作前不仅要讲解,还应贯穿于操作的过程中,包括引领幼儿解读记录结果,初步进行科学活动的分析与归纳等。运用举例的方式是操作前讲解的一种较好形式,示范式的讲解语言和动作能把抽象的图表记录转化得更加形象、直观,相当于为幼儿的正确记录搭建了良好的“攀登架”,保证了幼儿记录的有效性。

对于部分对记录表的理解存在困难的幼儿,在操作记录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巡回观察和再次讲解来帮助幼儿。这样,教师在巡回观察时循序渐进式的启发和更加具体的语言描述、记录位置的适时指示,就能帮助不同个体幼儿学会正确记录。

3. 培养良好的记录习惯

多数幼儿通常是操作几项之后才开始记录,很少做到操作一项、记录一项的习惯,造成记录不完整、不正确。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应该做到:动手探究前,教师提出要求;操作和记录过程中,教师巡回提示;记录分享时,表扬优秀的小伙伴,给予示范榜样作用。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养成良好的记录习惯。

篇14:如何在科学活动中运用记录方式

一、探索记录的方式,获得知识的提升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用的最多的也是常见的以照片的形式记录幼儿探究的结果。然而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幼儿来讲,记录的形式也是需要深层的挖掘与不断的探讨的。那么我们对于幼儿园的幼儿应该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记录,以下就是一些尝试。

1.小小的符号,大大的妙用

符号,对于幼儿来讲是比较抽象的一个词。其实符号囊括很多种,图画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以符号来代替文字容易理解。在活动中会出现“猜想、结果”等词语,幼儿对于文字是无法理解的,记录表就失去了意义。我们设计的符号也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通常会让幼儿来讨论,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图标来表现呢?幼儿在讨论中就提出了许多建议:问号、耳朵、脑袋、小手、眼睛……我们确立“?”作为幼儿自主寻找答案的标记。实验中的操作通常会用一个小手来表现。实验后的记录则选择了一只眼睛的图案,“我实验后的发现”。大班最后的探索改变则选用了小手的图案。这些形象生动的图案,解决了幼儿不识字、认字量少的问题。

如在《好听的声音》的活动,提供了回形针、沙子、豆子等基本的工具,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在不同颜色的罐子里听到的是什么声音,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听到的声音的不同。幼儿在探索的过程中,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都能把听到的物体发出的声音用大圆圈和小圆圈表示出来。在记录纸则是画成罐子的形状,也是从形状上一个创意,突破以往比较单一的形状。通过让幼儿进行猜想,最后进行集体记录,发现罐子的秘密。

2.小小的图标,大大的妙用

记录最重要的就是一个“真”字,在设计记录表时也要遵循这一点。因此提供图标时,应尽可能与实物相近,利于幼儿记录。在活动《纸包宝宝大揭秘》的探索活动中,很多纸是幼儿没有接触过的,在活动中如果认识图片,那就不容易观察、探索。活动前,幼儿将实物剪下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也是幼儿在科学活动中的一个表现。如在《神奇的魔术罐》活动中,“餐巾纸”“自粘纸”“报纸”这些物体,如果直接张贴在记录表上,在活动中幼儿就容易关注到这些纸上面。如果用照片这样的形式来替代文字和实物那也是一个很实用的方法。不同的形式的体现在活动中的作品和用意也是不同的。

二、触摸科学的温度,感受记录的过程

记录一定要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经常帮助他们一起记录一些他们难以表达的东西;鼓励孩子将自己的记录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孩子在失败的记录中寻找原因,在成功的记录中得到启示。在我们的特色区域活动《玩色》中有“神奇的紫甘蓝”这一活动。有配色这个活动,特别是在两种材料的探索过程中,幼儿通过玩玩、想想、猜猜的过程,感受颜色的变化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采用猜猜的、玩玩的引导方式,启发、鼓励幼儿参与观察并记录科学发现。由于小班幼儿的绘画能力和表达意识不强,他们不但不会自觉记录,还会不听老师要求操作。于是就利用彩涂色等方法引导幼儿记录,简单易行,能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探究活动。

三、徜徉有趣的记录,吸吮科学的奥秘

很多时候,一个简单的活动如果加入了记录表这个形式,那不管是在孩子能力还是解析活动的能力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会看记录表会用记录表的孩子在能力上要远远比没有尝试过这种方法的孩子能力要强很多。如科学活动《有趣的褪色》,过年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很多红色的物品,小兔子不小心将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设计了此活动“水变红了”。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为幼儿设计了这样一张记录表格,将物品直接粘贴在表格上作为标记,同时,为幼儿提供了拓印棒,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发现哪样东西会褪色,就用拓印棒在这个东西的标记下面印个印。

其实对于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来讲,记录表的形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小班幼儿更注重的是图标的年龄性与形象性。幼儿的年龄本身比较小,在图标和形式的选择上还是需要老师给予更大的使用性。对于中大班的幼儿来讲,记录表应是更注重幼儿的层次与提高,在记录的方式上能够多样化。科学的记录是幼儿提高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发展的重要和关键。教师要遵循孩子的能力,不要为了记录而记录,那就失去了整个活动的真正价值,我们要让科学活动更符合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让记录成为孩子成长的过程。

上一篇:游览景德镇心得感想初中下一篇:关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