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2024-07-07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共11篇)

篇1: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一、从业人员每年应当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参加工作。

二、勤洗澡、勤洗手、勤剪指甲。

三、勤洗衣服、被,勤换工作服,进入操作间须戴发帽,头发必须全部戴入帽内。

四、定期理发,不留长胡须。

五、平日不染红指甲,上班不戴戒指,手表,手镯。

六、不准穿工作服上厕所,大小便后坚持洗手消毒。

七、工作时严禁吸烟。

八、工作时不要随地吐痰。

九、不准用工作服擦汗,擦餐具或擦鼻涕。

十、不准用手抓直接入口食品。

十一、不准对着食品咳嗽或大喷嚏。

十二、自觉遵守卫生制度。

十三、抹布专用,经常搓洗,消毒。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范文-规章制度】

篇2: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为了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管,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2、强化食品经营者作为食品消费安全第一责任人意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质量管理员,实施有效管理措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

3、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查验制度、台帐制度、承诺制度、协议准入制度、自检制度、退市制度,严禁假冒伪劣食品、国家明令淘汰食品、过期、失效、腐烂变质、有毒、有害食品上柜,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4、完善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按照国家食品卫生的相关规定,做到专人、专柜;统一着装(白衣、白帽、口罩、手套)、统一防蝇防尘设施、统一售货器具、统一无菌包装。

5、建立完善食品质量管理服务设施,设立符合国家规定的复验计量器具,并定期向有关计量检定机构申请检定;依据《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的规定,设立蔬菜检测室,实行当日检测结果公示,发现超标蔬菜农药残留情况及时按规定处置。

6、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栏),公布经营信用状况、管理制度、食品质量自检情况,商品行情、服务指南以及食品质量管理的有关注意事项。

7、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设立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建立交易纠纷调解处理制度,受理消费者投诉,调解处理一般交易纠纷。公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投诉机构的工作职责、电话、责任人及照片,方便消费者监督和投诉,并做好详细记载。

8、建立健全协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主体监督机制,杜绝无证无照经营;依法与协议入场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承诺书》,确保上市食品质量安全;对协议入场食品经营者违反本制度规定,制售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将依法按照协议规定清退出场。

9、建立对消费者的先行赔偿制度,入场经营者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消费者无法从入场经营者获得赔偿的,有义务根据管理制度和《承诺书》的规定,向消费者承担赔偿责任或利用入场经营者保证金向消费者实施先行赔偿。

10、与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签订食品质量管理《责任书》,加自管,并积极配合工商部门开展执法检查。

强食品质量自律自查管理制度

1、为了及时消除食品质量安全隐患,防止不合格食品进入消费环节,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市民消费安全,制订本制度。

2、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健全检测工作制度,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检测工作实行日抽检制度,检测结果按产品类别分别建档,建立监测数据档案。

3、建立良好的企业自律经营模式,实行食品自检与送检相结合制度。对季节性食品、热销食品等重要食品,加强食品自检。同时邀请工商、产品质量检验等部门,加强抽检,检验不合格的,不允许上柜销售。

4、在市场或超市醒目位置设立“食品安全管理公示栏”,将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自检抽检结果、食品安全有关信息,服务指南等实行公示。

5、建立和完善食品质量检测设备及条件,对进入市场销售的食品质量实行自行检测。

6、进入市场销售的食用农产品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否则禁止进入市场。

7、自行检测的重点食品为肉类、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散装食品,易污染的食品、豆制品、奶制品、饮料等食品。

8、自行检查、检测确定的有毒有害、污染、变质、过期、不合格食品或者无厂名厂址、无生产日期和保质日期、无合格证食品、劣质食品、冒牌食品等不合格食品,不得入市销售。

9、加大食品质量日常检查、清理和自行检测工作,做好详细登记,确定为不合格食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同时,报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严格防止进入流通环节

进货制度

1、食品经营者必须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国家工商总局《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及《厦门市生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食品经营者为第一责任人。

2、食品经营者对购入的食品应当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流通许可证》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资格证明和许可证件,并由食品经营者保存供应商的有效期内的相关证照复印件备查,并每年进行一次核对。

3、食品经营者按食品品种和批次查验食品出厂检验合格证或质量检验合格报告、进口食品的商检证明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证明文件,并由食品经营者保存供应商的相关证明文件的复印件备查。

4、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者依法履行进货查验义务。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者,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商的许可证、营业执照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可将有关资料复印件留存所属经营者备查,也可以采用信息化技术联网备查。

5、食品经营者对进入商场、超市、便利店悬挂“总经销”、“总代理”字样牌匾的必须查验是否持有合法有效的授权文书,并将文书复印件留存归档备查。

6、严禁准入的食品:(1)假冒伪劣食品;

(2)国家明令淘汰的商品、过期、失效、变质食品;(3)不符合人身安全健康要求的食品;

(4)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检验、检疫而未检验、检疫或检验、验收不合格的食品;

(5)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污秽不洁、腐烂变质经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和规定的食品;

(6)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产品标准号、中文说明和标识的食品;(7)非合法生产企业生产的食品;

(8)法律法规规定禁止入市销售的其它食品。

7、食品经营者要针对消费者的投诉、新闻媒体对不合格食品的曝光,及时开展食品经营情况自查,发现问题立即下架处理,并将自检结果通报工商部门,主动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食品进货验收情况的指导和检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要依据有关规定积极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食品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从业人员健康制度

1、食品经营者或从业人员定期参加体检,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2、聘用的从业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明。从业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做到勤洗手,接触污染物后都必须洗净消毒,以避免污染食品。出售直接入口食品时,除将手洗净,还必须使用工具售货。

3、凡患有5种传染病如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包括病毒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渗出性皮肤病者,凡出现腹痛、腹泻、手外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肿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黄疸等症状时,及时停止制售食品工作,进行治疗,经医生证明确已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岗位工作,患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的疾病如流涎症、牛皮癣等,不得参加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

4、食品经营者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管理人员负责组织本单位员工的健康检查,员工患病及时申报。

篇3:食品安全法律管理制度初探

(一) 立法监管

随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建设, 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已经形成了基本体系, 而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关注不断增强, 也为法律制度在民众间形成了一定的影响。《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法律的基本, 在该基础上, 《产品质量法》、《农业法》等成为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法律对于食品的检测以及评估制度进行了建立和完善, 规范了在食品生产以及处理流程上面的方式, 建立全国统一的质量卫生等强制性标准, 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进行了统一性处理。

在这样大力的法律监管中, 食品检疫越来越严格, 废除了曾经的免检措施且进行了法律规定。对于检疫不合格的产品, 国家强制性召回, 保证进入消费者口中的都是通过了质量、卫生等多重检验标准的合格产品。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对于一切供人食用的食物进行了界定, 将食品加工流程不断透明化, 从而保证食用者的人身健康。在基本食品安全法律监管之中, 无论食品是繁殖、加工、种植等生产, 还是进行包装、运输、销售等处理都进行强制性的标准制定, 保证食品在数量上满足人身所需, 在安全上淘汰市场低劣产品。

(二) 执法监管

执法是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有了可靠的法律保证之后, 执法保证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环节中, 部门分段对于流程进行监管。农业部门对于农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监督, 质监部门对于食品的加工环节进行监督, 工商部门主要负责流通环节的监管, 而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于食品的消费环节进行监督。这样分工明确的国家执法方式, 能够保证在每一道流程之中, 食品安全都能够受到应有的重视和监督。在《食品安全法》中, 其规定了县级以上的人民政府都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负责, 协调当地各部门进行相关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 保证各部门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食品监察监督。除此之外, 卫生部门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也在不断提升, 对于整体的资源进行整合调节, 保证食品安全, 将我国的食品安全执法带入规范, 保证基本的执法力度以及各部门的执法能力和标准。

(三) 司法监督

有了立法以及执法两方面作为食品安全的监管, 司法监督主要是对于相关的食品安全乃至引起的经济以及政治问题进行处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处在经济活动中的弱势地位, 这也就说明了需要有司法监督程度来保证其基本的权益, 在受到食品安全侵害的过程中, 能够得到法律支持和帮助。近几年, 我国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这样的现状令消费者开始了自身的基本维权, 但是对于违法者的处理程度较轻, 导致了人们维权之路异常艰难。违法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惩处, 导致了对于不法分子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 令我国司法保护机制存在缺陷和不足。

随着法律制度的完善, 司法管理也在进一步的发展, 提高了违法者以及相关人员对于受害者的赔偿金额, 加重了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基本刑法裁制, 这些方面的司法监督力度提升, 从各个角度上明确了我国发展食品安全法制建设的决心, 国家的执法以及司法部门在联手打击食品安全上达成了共识, 以更强的力度对于相关违法问题进行治理。虽然,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仍然存在不足, 但是作为长期性的任务, 其发展都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对于监管力度进行提高。

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不足与完善

(一)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发展缺陷

1. 监管体制不严格

在对于相关食品问题进行法律监管的过程中, 因为相关的监管体制还没有建设完全, 所以导致了监管力度不强, 监管体制不严格。从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危害事件上来说, 因为在食品处理流程中指定部门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督, 导致了一些漏网之鱼危害人民的安全。各个部门在进行执法的过程中, 没有进行合理的协调与交流, 令执法权限的界定出现问题, 不明朗的执法范围使执法监管出现漏洞。虽然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是由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进行联合监督的, 但是明显各个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地配合。

2. 法律规定不明确

从立法的角度来说, 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立法不明确有着重要的关系。在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中, 立法没有全面覆盖整个食品生产过程, 导致了没有受到具体法律监督的流程处理不透明, 监管不具体。对于《食品安全法》进行分析, 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并没有对于种植以及养殖业进行规定, 这样的法律漏洞, 导致了目前食品安全问题难以快速解决。

除此之外, 在目前的立法标准中, 有些内容并没有与时俱进, 而是停留于过去的社会发展中。这样的法律标准, 显然已经不适应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3. 民众认识不到位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施行时间较短, 对于社会大众没有进行有效地普及, 导致了许多受到相关危害的人员没能够进行自我维权, 一味地忍让, 令不法分子愈发无法无天。这样的民众认识现状, 是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一大阻碍。违法者难以得到法律惩处, 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监督和改善, 损害的是国民自身的身体状况。

(二)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完善

1. 构建严密法律体系

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法律制度的了解以及相关缺陷的认识之后, 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我国食品安全发展的重要措施。对于食品安全来说, 其需要更为严格的立法标准、执法方式以及司法程序。在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需要对于我国的基本民生和国情进行考虑, 对于欧美国家的法律制度进行参考, 争取制定出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现状的基本体系, 能够形成我国特有的法律监督体制。保证对于全国的食品管理标准进行统一, 将问题食品进行彻查, 将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2. 加强司法追究力度

从我国目前的法律制度上面来看, 立法以及执法都在进行着改革, 对于司法问题的管理是发展食品安全法律重要的一步。因为目前对于相关责任人的司法问责制度不明确, 导致了监督失职以及滥用职权等问题没有得到应有惩处, 令执法力度不够, 出现执法漏洞。在发展的过程中, 加大司法追究力度, 保证相关责任人都受到法律的严惩, 才能够促进依法行政的理念发展, 建设阳光政府。

3. 完善法律举报制度

因为食品安全法律在我国目前的推广力度不够, 导致了群众对于不健康食品的认识不明确, 这样对于不法行为的纵容, 滋生了更多的安全问题。完善我国目前的法律举报制度, 保证能够通过各方面进行相关问题的了解, 对于举报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并给予适当的鼓励措施, 这样不仅能够加快对于不法分子的处理, 还能够增加国民心中对于食品安全法律的认识, 将食品安全维权意识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中去。同时对于举报人员进行相关信息保护, 保证其人身安全。这样的举报机制, 可以将食品安全问题推广到全民中来。

参考文献

[1]田景华, 韩玉莲.我国现行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覆盖面的调查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 (03) .

[2]颜海娜, 聂勇浩.食品安全监管合作困境的机理探究:关系合约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09 (10) .

[3]黎慈.试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以毒奶粉事件为表述对象[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9 (01) .

篇4:论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词施工安全;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72-0187-01

建筑市场的管理尚有许多空白点。国家为了加强对建筑活动的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的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的监督,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从法律的层面上界定了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和义务,规定了施工企业进入建筑市场安全方面的门槛,对促进整个建筑市场安全生产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建筑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比如,许多施工企业,特别是许多一、二级以上资质的施工企业已演变成纯管理型的企业,其本身并无固定的劳务施工队伍,公司一旦工程中标后,全部分包给有关的专业施工队伍,公司派管理人员负责现场的管理工作。这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以包代管,公司只派少量的管理人员到现场,分管安全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从目前一些工程招投标情形来看,挂牌企业充斥市场,层层转包,肢解分包,不能建立合理的工程总承包管理体系;转、分包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水平逐渐走低,管理力量逐渐削弱;对于这种纯管理型的建设施工企业来说,如何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与管理自己的劳务施工队伍又有着区别,比如职工的三级安全教育、现场的安全管理模式等都需要适应新的情况。另外一方面,分包的专业劳务施工队伍本身安全资质管理以及日常的安全生产监督,在一些地方还未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足够重视,还未形成专业化劳务承包市场管理机制,不利于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成熟的劳务承包企业,也不利于劳务承包企业对员工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随着市场分工的逐步细化和整个建筑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对专业化的劳务承包企业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增大,如何培育和建立一批成熟的专业化的分包队伍对保证工程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相互压价已经成为拿到工程的普遍手法,一旦工程到手,压缩安全方面的投入,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用于安全方面的设备、器材、工具等能省则省、能拖则拖,从而导致施工现场安全投入处处不到位,大大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专业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首先,建筑行业是接纳农民工最多的行业,而从一个农民转化成一个地地道道建筑工人应该有一个必要的培训过程,实际上这一培训过程目前在许多地方还是名存实亡的。虽然,许多公司可以提供安全教育记录,但是一些记录的真实性还是有待商榷的。许多农民工没有经过必要的上岗培训,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许多安全事故都是因此而发生的。而如何让作为培训主体的用人单位真正负起该负的职责是政府主管部门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监管的重点。而探索出一条农民工培训的更加有效的途径也是非常必要的。另外,许多施工管理人员甚至包括一些监理人员对施工安全知识也是相当缺乏,许多安全措施不知如何去做,出现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更不用说提前做出防范。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安全知识方面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原有教育培训机制显然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进一步健全和规范这一安全教育培训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施工企业的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施工企业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好的施工队伍能自觉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自觉按照安全规范的相关要求去实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仍然有许多施工企业对安全问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不论从安全投入还是安全教育、安全培训以及日常的安全管理都显得不足。具体表现在安全设备、机具、器材等严重不足,人为消减安全投入;公司日常安全教育、安全培训制度虽然已经制定,但并没有得到认真地执行,培训机制形同虚设,不论是进场工人的三级安全教育还是管理人员安全知识培训都显得不到位;最主要的还是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安全意识淡漠,认为有关安全的人、财、物的投入产生不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能省则省,一味地追求高额利润。虽然许多地方在招投标阶段就规定了不可竞争的安全施工费用,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这笔费用相当程度上并没有直接投入到安全方面上,日积月累,导致企业安全欠账越来越多。

监理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有待提高。国务院《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条例》中明确赋予了监理工程师安全技术措施、专项安全方案审查责任以及现场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隐患的检查和督促整改责任。但从目前的实际来看,许多监理人员安全方面知识、安全技能以及安全意识远远不能满足安全监理工作的需要,对有关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只有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才能对施工过程中危险点、危险源实施预控,才能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发现事故的隐患,也才能对施工单位的不安全行为提出整改的要求和措施。

安全生产的管理是一比较复杂的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单靠任一单位、任一部门都不能办到,需要有关部门牵头,充分促进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系统地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强化行政管理的力度,消除管理上的盲区。国家虽然已经制定了有关安全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但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有关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管理的力度,从市场准入到日常的动态监管实施全过程监控,实时反应企業的实际情况。这需要创新的管理办法和手段,以保证企业包括专业分包企业真正按照有关的要求去落实有关安全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健全建筑从业人员的培训机制,建立建筑从业人员的学习网络,特别是对农民工培训,凡进入工地的农民工必须接受培训教育,合格后持证上岗,把对建筑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的培训、教育纳入施工企业考核、资质年检和升级的重要指标。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功能,采用市场化手段规范企业安全行为、提高企业的安全意识。建立企业的安全信用体系,针对企业日常安全管理、教育培训以及安全事故发生的频次、严重程度及处理情况等建立完整的检查及评价体系,并与市场准入和投标评分相结合,使“安全”真正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另外,培育完整、成熟专业分包市场,培育一批有能力、有实力专业分包队伍无论对整个建筑市场的建设还是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管理水平包括安全管理水平都显得相当重要。

总之,安全问题解决事关整个建筑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各个方面创新思路,认真实施,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2]建设工程安全生产实用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成虎.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吴涛.施工项目经理手册.地震出版社,1999.

[5]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GB/T50358-2005.

[6]方先知.建筑施工.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篇5: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保健食品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严格遵守企业的质量和安全管理的规章制度,对保健食品的卫生管理工作负直接责任。

2、按时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清洁卫生工作,保持内外环境整洁,保证各种设施、设备安全有效。

3、每年负责安排企业经营人员的健康检查,建立并管理员工健康档案,监督检查员工保持日常个人卫生。

4、负责监督做好营业场所和仓库的温湿度检测和记录,保证温湿度在规定的范围内,确保保健食品的质量。

篇6: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做好对经营食品的检验工作,依法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1.负责食品采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的食品进行卫生监督检查,督促做好食品索证、进货查验、台帐记录工作,并做好书面记录;

2.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持证上岗的监督检查;

3.对环境卫生、个人卫生、食品用工具及设备、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设施、工艺流程情况和餐饮服务过程监督检查;

4.对洗涤剂、消毒剂、杀虫剂、灭鼠剂等采购的索证验货、储存保管、标示、记录、使用情况监督检查;

5.对餐具、饮具、食品用工具及盛放直接入口食品的容器清洗、消毒和保洁情况监督检查;

6.组织实施自查自纠活动,定期检查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并记录存档;

篇7: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一、为加强在库食品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数量准确,科学储存,质量稳定、安全可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应按温湿度要求储存于相应的库中,常温库为0-30℃,阴凉库不高于20℃,冷库为2-10℃,相对湿度保持在35%-75%之间。

三、对在库食品实行色标管理。待验库(区)、退货(区)为黄色,合格库(区)、待发库(区)为绿色,不合格库(区)为红色。

四、正确选择仓位,合理使用仓容。食品与墙面、顶棚(房梁)和散热器或供暖管道的间距不小于30厘米,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厘米,垛与垛通道距离不小于100厘米。做到“五距”适当。

五、搬运和堆垛应严格遵守食品外包装图示标志要求,规范操作,怕压食品须控制高度。食品按批号集中堆放,按批号及效期远近依次或分开堆码。做到堆码规范。

六、建立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货位登记卡,动态、及时地记载食品进、存、出状况。

七、实行效期管理,对近效期每月实行二次催销,避免过期失效,确保在库的质量。

九、温湿度监测系统每分钟对库房温湿度监测记录,当温湿度超出规定范围时,采取措施调控,并记录。

十、在保管人员核对帐货的基础上,每年至少盘点两次,发现差错,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

十一、保持库房、货架和在库食品的清洁卫生,每月清扫,并做好防火、防潮、防热、防霉、防虫、防鼠和防污染工作。不合格食品管理制度

一、为严防不合格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的进入和流出,确保顾客用药安全有效,维护本企业质量信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本企业对不合格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的管理控制,由质管部门具体负责。

三、经药监、药检部门分布的与法定质量标准和有关规定不符的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以及包装、标签和说明书不符合国家规定的食品,均为不合格食品,不得采购、入库和销售。

四、在验收时发现不合格立即拒收,移入不合格品库(区),挂红牌标志。由质管部门确认后,及时与供货方联系,做适当处理。

五、在储存、养护检查和出库复核时发现不合格,经质管部门确认后立即停售,追回已售出的该批号的不合格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区),挂红牌标志。

六、经药监、药检部门抽检判定为不合格食品或公告、发文、通知查处发现的不合格食品,须立即停售,并按销售记录追回已售出该批号不合格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移入不合格品库(区),挂红牌标志,听候处理。

七、当地药监部门到本企业调查某一不合格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一、为加强本企业在食品经营中质量事故的管理,严防和杜绝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方案。

二、质量事故分为重大质量事故和一般质量事故。

1、重大质量事故是指:经营发生严重质量问题,导致人身伤亡造成恶劣影响的;采购把关不严、销售不力、储运不当,造成报废(因假劣、途损、变质、过期失效),经济损失在10000元以上的。

2、一般质量事故是指:采购把关不严、销售不力、储运不当,造成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其他婴幼儿配方食品报废(因量大滞销、途损、变质、过期失效),经济损失在10000元以下的。

三、发生一般质量事故立即上报质管部门和主管,主要领导。

四、发生食品质量问题而致人身伤亡或性质恶劣,影响极坏的重大事故,立即上报质管部门和主管、主要领导,并在24小时内上报当地药监部门。

五、发生其它重大质量事故,立即上报质管部门和主管、主要领导,并在48小时内上报当地药监部门。

六、发生质量事故须填写“质量事故报告记录表”客观反映处理过程。对于重大质量事故,在查清原因后,须向当地药监部门书面报告,一般不超过10天。

七、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如所在部门领导不在场,当事人可直接越级报告至企业领导。

八、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应成立调查小组,负责直接或配合药监部门的调查分析与处理报告。并对内部质量情况进行专题的评审。

九、质量事故的调查,应书面载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所在部门及当事人、原因、经过、后果。调查要客观实际,弄准原因、明确责任、提出整改与对相关人员的处罚意见。

十、对质量事故的处理,坚持“三不放过”原则。即: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人和员工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未订整改措施不放过。处理要及时、慎重和有效。

十一、对发生质量事故的部门、负责人及责任人,年终一票否决,不得参加任何评优活动。

十二、依照本企业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对质量事故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以及隐情不报的责任人,根据情节轻重,分别给以经济、行政和法律处罚,处罚措施经经理办公会议确定。

篇8:食品安全管理的制度缺陷及其对策

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几年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这不仅仅是因为食品本身关系到老百姓的身家性命与健康, 更重要的是因为, 公众发现, 食品安全在中国成了一个离他们近在咫尺的问题。从毒大米、毒豆芽到染色蛋糕, 从双汇瘦肉精、喷甲醛的蔬菜到墨汁粉条, 从三聚氰胺奶粉到染色馒头, 所有这一切, 无形中为公众制造了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生活空间。他们无时无刻不受到食品安全的威胁。但是, 单个的公众, 因为信息机制, 技术系统以及时间与精力的局限性, 对这些安全问题只能采取回避与发牢骚的态度。最终, 无数的这种回避与发牢骚形成了公众集体性的对政府的不满甚至信任危机。在民众看来, 既然从中央到地方都有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 都有相应的制度与惩罚机制, 为何类似的事件还屡禁不止, 反而愈演愈烈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个:政府主观的不作为。但如何我们更进一步的追问, 为何政府敢不作为从制度主义的角度看, 政府不作为所获取的受益远远大于政府不作为所付出的制度惩罚。故而, 发现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从制度方面进行建设, 改进制度机制, 才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治本之策。

一、食品安全的制度缺陷

责任追究机制的缺乏是我国目前食品安全领域最重要也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任何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 都必须经过两道程序。一是食品生产者生产了不安全的食品, 二是这些不安全的食品通过层层关卡进入到了合法的流通领域。目前我们对于食品安全问题, 基本上都是对第一道程序的责任者进行处罚, 包括进行严厉的刑事处分甚至剥夺生命权。但是, 对第二道程序的责任者, 往往采取的是象征性的处分。除非发生大规模的安全问题, 否则甚至可能不进行任何处分。正是因为处分机制与责任机制的缺席, 才使得一些地方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习惯在“办公室看样品”, 在“瘦肉精事件”中, 甚至暴露出一些监管部门“让养猪户自己取样送检”的尴尬。更有甚者, 把监管按照罚款数量进行年度量化, 从而提前完成全年监管任务而迟迟不监管。试想, 如果我们任何一种食品安全出了问题, 都可以通过回溯的形式找出在哪一个监管环节出了问题, 从而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厉的处罚, 那么, 在现实中就会大大降低那种监而不管甚至以罚代监的现象的可能性。

制度与机构错位也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重要制度性缺陷。在我国, 控制与监督食品安全的责任往往被多个机构与部门同时承担, 这些机构及其职能往往存在着交差的地方, 往往在现实中形成互相推诿, 一旦出现责任与事故, 难以找到真正的责任主体。以食品安全中最重要的原材料农产品为例, 在我国, 对于农产品的产地管理, 往往以农业部门以及当地的环保部门负责, 而对于农产品的耕种, 种子, 施肥等后期照料, 则又由农业, 工商, 质检等部门负责, 对于农产品的加工品, 除了工商与质检以外, 还有卫生部门负责, 一旦出现流通, 则商务部门也有一定的监管权力。这种多头管理在管理学上其实是典型的违背了命令统一原则。表面上看似乎有多个部门进行管理, 应该管理的更好, 把关更严, 但在操作中则不仅容易形成责任不清, 监管不明, 而且也往往因为各自为政, 而无法形成统一的合力, 甚至造成资源浪费。

食品安全检查制度不到位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重大缺陷。这种检查的不到位与我国目前食品生产的分散化紧密相连。我国目前在很多乡镇一级, 存在着大量的家庭小作坊, 这些小家庭作坊多、小、散、乱。很多都没有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要件与许可;不仅设备陈旧、卫生不达标、而且生产工序不合规范, 生产人员达不到相关要求。出于利益的驱使, 有的在食品中掺杂使假, 以假充真, 滥用添加剂问题相当严重。但是, 从绝对数量上看, 我国目前乡镇一级的工商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确实数量有限, 因此, 单靠这些有限的人力与物力去对付数量庞大, 生产隐蔽的家庭小作坊, 确实存在着困难。更重要的是, 食品安全的检验是一项技术性很高的业务①, 对于很多县以及县以下的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来说, 目前还未必全部具备这些技术与设备与从业人员, 故而, 最终结果只能是食品安全检查制度不到位。

食品安全的宣传制度不到位是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另一制度性诱因。确实, 很多小作坊是知法犯法, 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 也有一些企业与作坊, 是不懂法而犯法。对于这一部分人来说, 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 技术与法规方面的宣传与培训则是防止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重要办法。此外, 这种宣传制度还应该向社会与广大公众普及, 因为一旦公众自己知道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 那么, 他们就会抵制身边那些存在着安全问题的食品。从而从销路上断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二、加强食品安全的制度对策

毫无疑问, 建立与健全责任机制是加强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制度。这种制度不仅仅是针对生产不安全食品的生产者, 还应该形成整个制度链条, 包括生产者, 流通者, 颁发许可以及从事各种检验检疫的各级政府职能部门。一旦出现食品安全方面的事故, 就应该层层追究责任, 通过制度的形式形成程序公正与实质公平, 做到不冤枉一个好人, 也不放过任何一个玩忽职守与贪赃枉法者。还需要强调的是, 目前我们对于发生大规模的食品安全的问题, 往往追究的是一把手的政治责任, 但却忽视了两方面的问题, 一是直接责任人的行政与刑事责任, 二是事后在制度方面的反思, 这些都应该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反省, 从制度方面进行认真的改进。

其次, 应该理顺与食品卫生安全相关的各管理机构。如前所述, 在我国, 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政府职能部门很多, 至少包括商务、农业、工商、质监、卫生、药监等, 部门众多, 扯皮的事自然不会少, 尤其是像食品安全这样很少甚至没有收益却可能有责任的事情就更不愿管, 最终导致出现监管的真空地带, 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场有空子可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有一个强有力行政执法部门行使市场监管职责, 应该由政府牵头, 分管首长负责, 建立一个职能全面、管理得力、业务精湛、内通外联的食品安全管理机构, 强化管理力度。

第三, 要尽快建立食品污染监测网。市里建立一个食品污染物监测中心, 各县区设监测站, 各集贸市场、大中型商场和超市等分设监测点, 强化食品安全检验制度, 系统地开展食品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的监测。监测结果将为各级政府有针对性的开展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为消费者提供科学可靠的仪器安全信息。市政府应该对监测网的运行提供必要的经费。

第四、要制定食品经营管理法。我国现已颁布的涉及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数量多达几十部, 虽然数量较多, 但因分段立法, 条款相对分散, 不仅时间滞后, 且标准体系不完善, 尚存诸多法律“盲区”, 法律中罚则较轻, 威慑力明显不够。如食品卫生法仅对104种农药在粮食、水果、蔬菜、肉等45种食品中规定了允许的残留量。而国际食品法典则对176种农药在375种食品中规定了2439条农药残留标准。这样在执法过程中, 就会使许多有害物质蒙混过关, 为违法者留下作恶空间。

第四、行政执法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目前大部分的食品违法、违规问题都是出于商家故意, 而非过失, 因此, 对厂家、商家生产销售不合格产品的处罚力度, 按国际通行规则, 只要被发现一次严重食品造假售假行为, 就做出相应的处理, 而且通过媒体充分曝光;对无证无照的“山寨厂”, 及时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 让一些铤而走险者不敢再越“雷池”。

最后, 要通过制度性的渠道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大对公众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力度, 特别是对农村消费者的宣传, 这项工作显得十分重要。通过科学的宣传, 可以提高广大消费者的卫生意识和防范意识。及时曝光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案例, 通告广大公众不要购买无安全食品检验证的食品, 同时提高群众对食品安全的参与意识, 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实施监督。设立不安全食品产销举报制度, 重奖举报者。

摘要:食品安全事故频发, 引发民众的持续关注。本人从制度层面剖析了现行食品安全管理在责任追究、机构与职能设定、检测制度、宣传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缺陷, 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办法。

篇9:浅析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关键词】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

护理安全管理是医院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医院综合效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精神科病区,患者由于疾病的原因会出现行为异常、精神障碍甚至做出一些危险性行为,如伤人、毁物、冲动及自伤等等。护理安全在精神科护理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也是护理人员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1],进入到医院的精神病患者需要采取怎样的管理模式,才能保证每个人的人身安全,这是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最关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提高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多进行学习和交流

由护士长组织本科室人员进行行业规范、专科护理制度以及职业道德培训,同时学习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每个医护人员都能在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工作。由于精神科室服务的人群比较特殊,在实施护理的工作中,要为患者提供高效、安全及优质的服务,使广大护理人员心理上深深扎下“安全第一,质量第一”的理念,降低护理中出现不安全因素的几率[2]。

2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根据每个患者的特点,以及患者家属为医院提供的各项诊疗方法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以及安全管理规章制度等等,主要包括:住院、出院等等环节上,保证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3将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后,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操作,从每个工作环节、工作岗位入手,保证每项工作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严格禁止有章不循的事件发生。因精神科患者存在特殊性,精神科护士要对每个患者都熟悉,在实施护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三查八对原则,防止出现差错。

4加强安全管理质量检查

护士长要定期进行工作考核,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解决,将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降到最低,同时制定出相应的改正措施,将护理安全列入到考核护理质量的标准中,年终进行分析总结。

5加强沟通,杜绝安全隐患

护士要多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及交流,帮助患者家属尽快熟悉医院的规章制度,防止家属将危险物品放在患者的身边,带来安全隐患,一些护士不知道如何和患者进行接触,这就有可能受到伤害,一些家属将不洁的食品带入病房,导致患者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因而,家属在给患者带食品时,要由护士进行检查[3]。医院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尽量遵循:在不违背安全原则的同时,尽量满足患者生活上和生理上的需要。护士要和医生多沟通,对于需要重点防治的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仔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关心和体贴,尊重和理解患者,防止出现意外。

6加强物品管理

将物品进行分类,分为必需品和非必需品两种。将非必需品去除,同时将必需品的数量降到最低。医护办公室要依照精神科的特点,对物品进行规范管理,进行定位管理。对于可能出现危险的物品(如针线、保护带、针带及剪刀等等)妥善保管同时上锁固定,交接班时要查看物品的数量[4]。每天对患者的床单进行清理,确保床头柜上无杂物,由于精神科的特殊要求,每天要对患者的衣物进行清理,尽快发现危险物品。

7定期对急救物品、药品进行检查

每天对抢救车内的物品、药品进行检查,保证设施齐全,无损坏,药品均在保质期内。每周对抢救设备进行检查,做到功能良好,物品齐全,人人均可熟练操作,确保需要使用时可以立即投入到抢救和治疗中。

8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每周的周一进行彻底的安全检查,包括浴室、门窗、厕所、各个角落、床头柜以及患者床单等,对检查结果进行登记,保证病区环境舒适、安全、整洁[5]。

9对于精神障碍同时存在急性期患者、躯体疾病以及用药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要防止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同时加强其生活护理

安全护理是精神疾病护理中主要的环节,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精神科医护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护理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实施护理的過程中保护和尊重患者的生命安全,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叶二农,曾玲,舒玉.精神科护士长如何应对新形势下的护理管理[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06):716-717.

[2]刘德春,马起群,赵翠辉,蒋霏霏.“五常法”在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9(08):58-59.

[3]刘春乔,李亚红,王晓玲,朱永鑫,张君,周晓坤.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20):403-403.

[4]姚宁,田素英,张蕊.风险管理对提高精神科护理安全的作用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2009(02):62-64.

篇10: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安全处罚制度

一、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为创建安全文明施工,堵绝不安全责任事故的出现,制定以下安全规章制度.1、进入施工现场均应佩戴安全帽,遵守安全规范、制度、规章。

2、任何管理人员均有权制止不安全行为,处置不安全隐患的责任和义务。

3、管理人员应带头遵章,服从安全管理,给工人做表帅。

4、进入施工现场严禁穿拖鞋、光身,在有危险源的地方滞留。

5、严禁私接,乱拉电源,接电应找专业电工。

6、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标语、标牌、标识、警示设施未征得主管领导、安全员的同意,严禁擅自拆除和移位。

二、安全处罚制度:

1、进入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赤脚、穿拖鞋、光身者发现一次处10~50元人民币。

2、私拉、乱接电源发现一次处50~100人民币。

3、破坏、拆除安全标牌、警示设施者,除赔偿费用外另处50元罚款。处罚金从个人工资或班组工程费用中扣除,一月内连续有2次以上违反安全制度的班组和个人则扣除班组1000~2000元人民币,个人100~300元人民币。

4.工地出现打架斗偶者、按其情节的大小各处罚100—500元.然后按其各责任给以处理、事故严重者交于当的公安部门处理。

5.工地若出现偷盗行为者.处罚100—2000元在其班组当月生活费中扣除.陕西关中建司渭化项目部

篇11:安全制度管理制度

1、查看一班运行记录,运行如有异常,应先进行检查再开梯;

2、司梯工应打开首层钥匙开关后,查看电梯是否停在首层,切勿一开门就迈入,防止坠落事故;

3、入轿厢内,开启轿厢内照明,打开检修及电源开关,先选层,确定方向后再关门启车防止电梯反向运行。

4、每天第一班上岗时,进入轿厢内,先用手检查触板灵敏度,急停电钮作用,然后上下试行二、三个循环,检查各层门锁,以及选层、换速、

5、平层、停层是否正确可靠,警铃开关是否灵敏,灯、铃指示是否正确 如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维修人员进行修理,切勿带病运行。

司梯工守则

一、文明服务

1、热爱本职工作,文明礼貌,周到热情;

2、司梯工熟悉楼内住户情况;

3、对特殊户做到心中有数,措施要具体;

4、电梯运行时间,夜间呼梯地点,监督电话公布于众;

5、司梯工在工作时间内使用文明用语,礼貌开梯,上班不准穿拖鞋,短裤,不准浓壮艳抹。

二、劳动纪律

1、坚守工作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能随意打自动;

2、坚持停梯时挂示意牌,并配合维修保养;

3、司梯工就餐、就寝不得远离,值班室夜间不得留外人住宿。

三、安全运行

1、熟悉电梯性能,操作技术熟练;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所有开关、按钮必须用手操作,严禁用 身体或其他物件操作;

3、认真填写每日运行记录,不得漏记。

四、卫生

1、电梯内外干净、整齐,各门厅干净,无油污,厅门槽无脏 土、杂物;

2、值班室不得洗晾衣物、被褥,物品摆放整齐;

上一篇:上海吴淞电气实业股份公司考察报告下一篇:4s店营销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