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2024-07-14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精选6篇)

篇1: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是在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类型、了解地表发生的一些物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地形的形成原因和过程作进一步的探究。

在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演示用滴管在空中向面粉堆滴水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质疑,使学生了解到水从高处向底处降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引力的影响,会对面粉产生冲击力,从而使面粉飞溅,在观察的基础上,将这个现象迁移到自然现象下雨的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到雨在降落的过程中,也有力量,这个力量将会对地面产生影响,以此揭示出本课的课题。通过这个实验的导入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初步感知模拟实验是我们研究自然现象的.一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为后面学生的自主研究奠定基础。

本课的教学思路是按照现象——概念——观念这个思维方式编写的,因此在认识了雨水有力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的结果进行预测,并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研究方案,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完整过程,在设计、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研究计划,体会探究的过程的复杂性和重复性。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材料与自然界因素的联系,加强学生对模拟实验的认识。在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探究过程中,教师利用相机将学生的实验过程记录下来,并及时地展现在全体学生面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实验记录,而且在汇报交流的过程中,避免了空谈的弊端,可以让学生对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一目了然,进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侵蚀这一科学概念。

在学生理解侵蚀概念后,通过对黄土高原这一具体地形的分析,将概念进一步升华,在辨析的思维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科学观念——自然界中流动的水会对地表造成侵蚀。

篇2: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本学期我教五年级的科学课。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足之处:由于我是第一年教小学科学于我是,在很多问题上存在不够,所以我会加倍用心的准备备课过程。另外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匆走过场,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通过这几天的接触,我发现有些学生发言不积极,表现欲望差,今后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本教材以学生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以微小生物的丰富结构、神秘的身体,声音的秘密、生活中各种材料的变化、运动与机械活动等为主要内容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重点落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待科学学习:想知道,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2、对待自然: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并用一定的方式赞美自然。

(二)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以及一些生物的生长及环境和生物的关系。

2、认识光以及有关光的一些知识,了解一些光与热的应用。

3、了解我们生活着的地球。

4、知道各种材料变化的特点与用途。

5、认识运动与机械的形态变化及相关知识。

(三)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评议和讨论。

2、培养学生分析、采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比如: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相关资料。

3、培养学生能利用简单的工具,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并做记录;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4、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探究活动提出大致的思路或计划。

5、引导学生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并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交换意见。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本册教科书的编排从探究对象上看,探究水平较前几册教科书有明显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实施力度,加大学生生活经验的整理与提升,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间接生活经验的回顾与运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难点: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思维方式认识问题。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显。

五、基本教学措施:

本册教材在纵观全册教材,教师应更加放开手脚,把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有较强求知欲望的话题作为课的主体,通过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从而加深对科学、对科学探究、对科学学习的理解。解释与模型是五年级集中训练的过程与方法,要结合具体学习内容,在探究过程中有意识地强化解释与模型的训练。

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电教手段来辅助教学。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制作一些课件,借助课件的动画效果、彩色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解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

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查一查、画一画、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做一做,多种感官并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三动”能力,即:动手、动口、动脑。

篇3: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关键词:习作教学,备课研讨,课堂实录,应用策略

习作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和习作能力,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 探究性学习能够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的同时, 促进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下面我们就以五年级上册《一件小事的启示》为例, 从备课研讨、课堂实录中找到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一件小事的启示》的备课研讨

王老师:今天我准备讲授《一件小事的启示》这篇习作文章, 这篇习作文章的要求共有两个:一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小事进行写作;二是要求学生要将从这件小事中得到的启示写清楚、写具体, 所以我想尝试将探究性学习方法应用在这次教学中。

李老师:这次习作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的事件可能会与启示不一致, 那么依我看来, 可以在材料选择环节加入探究学习, 并且在明确了习作要求之后, 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让学生互相交流、沟通。

徐老师:这确实是个不错的办法, 但是学生要将事件和启示写得具体、详细, 还是挺困难的, 你们看要不要再为学生安排其他的探究环节?

邓老师:为学生再增加一个列提纲的环节吧, 让学生按照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的顺序一步一步地完成习作, 而且你在教学的时候, 记得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这样更能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王老师:好的, 谢谢三位老师。

二、《一件小事的启示》的课堂实录

师:这节习作课, 你们要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情来写启示, 那么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钓鱼的启示》, 回想一下作者是怎么写事例和启示的, 回想之后, 自己思考一下要选择哪一件事情。

生1:我选择的是我小时候学骑自行车的事情, 刚开始学的时候, 我很害怕摔跤, 甚至想要放弃学习, 但是最后我勇往直前, 坚持下来了, 学会了骑自行车, 我得到的启示就是遇到什么事, 都要勇往直前、坚持不懈, 这样就能获得成功。

生2:我选择的是我在家自己学做菜的事情, 因为爸爸妈妈不在家, 我想要自己学着做菜, 但是在炒菜的时候, 我不知道具体的流程, 就先将菜放下锅, 再放油, 结果导致菜被我浪费掉了,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 自己不会的事情千万不要自己去做, 不然就会出现一定的危险或是造成浪费。

师:既然大家都已经选好了事例, 那么现在我们就按照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的顺序, 列一个提纲吧, 同学们在列提纲的时候, 可以先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通过小组交流, 根据自己的事例列出提纲)

生3:老师您看我的提纲, 我的钢笔不见了—怀疑是同桌—怀疑是和我关系不好的同学—妈妈送来钢笔, 原来是我忘记带了。这件事让我明白做什么事情, 在没有弄清楚之前, 不要乱下结论。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开始写作吧, 同学们!你们在写作时, 注意要根据自己列的提纲来写作, 写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事例是不是与启示相符合, 不要写偏题了, 有什么不懂或是不明白的可以举手问我。

生3:老师, 我感觉我写的事例太简单了。

师:你可以把启示写得详细一点, 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描述你发现钢笔不见了的心情, 或者你可以描述你错怪同桌, 同桌的表情。

生3:好的, 谢谢老师。

三、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重在尝试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教师应将学生与自己放在同一水平线, 帮助学生通过尝试—讨论—发现—领悟的过程, 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习作的能力, 教师只需要在教学中, 起引导作用, 引导学生发现习作中的问题, 并加以改正。

2.珍视体验

学生通过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不仅能够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 也能让学生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 在上述案例中, 学生通过列提纲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这种探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帮助, 在学生完成探究学习之后, 可以通过回忆、思考、分析等实践活动, 体会到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通过对《一件小事的启示》的教学分析, 可以得出, 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能够充分地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探究的方式, 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 让学生从探究活动中, 获得一些习作的知识和技巧。

参考文献

[1]郎明仙, 金祖凤, 高丽敏, 等.探究性学习在小学习作教学中的应用:五年级上册《一件小事的启示》教学例谈[J].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4 (11) :44-45.

篇4: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一、教材分析

“小数乘法和除法”在五年级上册共分成两个单元,先教学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再教学小数乘小数和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在这两个单元中间插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教学。这样安排有两个原因:一是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教学内容多。例如用竖式计算以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等;在用竖式计算中又有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等各种情况,其中小数除法还涉及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等知识;为了教学小数乘法和除法,还要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的知识,等等。如果把全部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教学,大约需要二十几个课时。在这样的大单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情绪不容易稳定持久。分成两个单元后,有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公顷和平方千米都是较大的面积单位,在进行土地面积计算时经常要进行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与平方米的单位换算。这时,就可以应用第七单元里教学的移动小数点位置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这一规律是探索小数乘小数、小数除以小数计算方法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具体目标,这两个单元精简了有关循环小数知识的教学。在第七单元里不出现除不尽的除法,在第九单元里只结合小数除法中除不尽的实例,指出循环小数的特点,讲述循环小数的概念。在“你知道吗”里介绍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有所了解,不作为必须掌握的知识。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教学是以整数乘、除法的计算作为知识基础。只是计算时多了小数点的处理这一“新问题”。因此,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教师应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尝试、探究、归纳、总结,去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进行小数乘整数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在日常生活以及进一步学习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乘、除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学习和探索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基础:学生有了整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等基础,就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相关运算规律的理解,提高应用四则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及本单元的知识特点,可以预定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在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探索并理解小数乘整数以及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并会根据具体的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乘、除法算式,并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以及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口算和笔算。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能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积或商的近似值;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习用“去尾”或“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3)使学生探索并掌握由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并能应用有关的运算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能主动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推广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中,并能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在观察、探究、实践应用等活动中,体会小数乘、除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除法的实际应用价值,并形成继续学习小数乘、除法的积极意向。并能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教学重、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小数乘整数、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借助计算器探索,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的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应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别进行相应的转化,逐步掌握合乎逻辑的思考方法和计算方法;在帮助学生掌握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本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突破小数乘、除法计算中的难点,学会正确计算,并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引导学生采用已经掌握了的“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小数近似值。初步认识“循环小数”。

典型课例分析

(注:南师大附小贲友林执教)

教学内容: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8、69页“小数和整数相乘”例1、“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借助已有生活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整数。

2在观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体会小数乘法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法的实际应用价值。

教学准备:学生带计算器。

教学过程:

师:大家买过东西吗?看屏幕(出示购物场景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铅笔,每支0.3元;橡皮筋,每根0.06元;羽毛球,每只0.8元。

出示问题:买2支铅笔要多少元?买9根橡皮筋需要多少元?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

师:你会算吗?

师:请大家观察这3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师:是的,3道算式中,一个因数是小数,一个因数是整数,都是小数和整数相乘。(板书课题:小数和整数相乘)

评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并为下面学生自主探究小数乘整数提供条件。

师:为什么这3题都用乘法算?

师:3个问题中,如买3只羽毛球要多少元,就是求3个0.8是多少。请看屏幕,我们在正方形中涂色表示3个0.8。

师:通过涂色,我们进一步知道:求3个0.8,用乘法算。从图中我们也能看出:0.8×3=2.4。刚才我们同学在口答算式时,也说出了这几道算式的结果,你能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吗?

师:大家的算法差不多。这样算,其实凭借的是感觉。但从同学们刚才交流算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在计算小数乘整数的时候,都是把它先看做——整数乘整数。

评析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计算方法,给学生

提供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屏幕出示)看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妈妈买了一个西瓜,正好3千克,每千克2.35元。

出示:5元,够吗?10元呢?

师:你能口算这一题,不简单!如果估算,把2.35元看做3元——

师:也就是说,买3千克西瓜的钱数,比6元多,比9元——少。

师:要用多少元,能不能用竖式计算?请大家试着在作业本上用竖式计算2.35×3。

学生试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试做情况。学生出现了两种写法,视频展示。

师:请大家比较,两种写法的计算结果相同,都是7.05,但两个竖式有什么不同?

师:说说你们在写竖式时是怎样想的?

写法1的学生:写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乘法的竖式也要相同数位对齐。

写法2的学生:我在课前预习时,看到书上的竖式是末尾对齐。

师:你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的竖式应怎样写呢?

学生争执不下,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

师:我们一起对照竖式,口述回顾刚才的计算过程。(学生说至“三五十五,写五进一,三三得九,加一得十,写零进一,二三得六,加一得七”,教师示意学生“暂停”)这一段计算过程,我们特别熟悉——

师:对!刚才口述的这一段内容,是按照整数乘法的算法在进行计算。所以在写竖式时,末位对齐。当成整数乘法计算之后,还要在积中点上小数点。

师:这一题的积中的小数点点在什么位置?

师:联系这之前我们的估算,7.05元,比6元多,比9元少。积是两位小数,小数点点在7的右下角。关于在积中点小数点,你有什么想法?

师:大家的想法也就是说,积有几位小数,要看——因数。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这是大家现在的猜想。我们来看先前所算的3道题……我们发现与猜想一致。

评析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同时又了解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竖式笔算。

师:再看几题(屏幕出示)。

师:这几题,算完了吗?

师:对!按照大家刚才的猜想,这几题在积中如何点上小数点呢?

学生口答,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点小数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闪烁显示所点的小数点,因数和积中小数部分的数字添加底色。

生:我觉得这几题还没有做完,乘的过程中要点上小数点。

师:说说你的想法。

生:例如第11题,4.76乘2时,积是9.52;4.76乘10时,积是47.6。952、476,都要点小数点。

师:计算过程中点不点小数点,大家的想法呢?

学生陷入思考中。少顷,一位学生起立发言:我认为,计算过程中不点小数点,只要在积里点小数点。计算4.76×12,先算476×12。用竖式计算时,我们是先把小数乘法看作整数乘法进行计算。

评析本课以图示让学生直观感受算之道理:凭感觉“先看做——整数乘整数”,让学生道出算之情理;在教与学的进程中,学生自然获得切身体验,即“小数和整数相乘”与“整数和整数相乘”尽管存在差别,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师:我也赞同他的想法。谢谢刚才两位同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另一位同学通过思考,很圆满地解决了问题,而且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小数与整数相乘的计算方法。

生:第三题,103×0.025,积比103小,这和我们以前学习的整数乘法不同。以前,积比因数大;这道题,积比因数小。这就像商场卖东西打折,打折后的价钱比原来少。

师:你学数学的感觉真好!商场打折,计算时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计算的问题,还有你谈到的因数和积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这些在今后的学习中都将要探讨。继续看这3道题,积是不是这样点小数点?我们大家所猜想的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对不对呢?请大家用计算器计算这3道题,看看计算结果是多少?

师:通过验证,我们初步确认: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因数的小数位数相同。我们在后面学习小数乘法时,还要探讨“为什么相同”这个问题。现在,请大家同桌之间说一说:小数和整数相乘,应该怎样计算?

学生同桌互说后全班交流,教师在学生交流后

(学生独立完成。屏幕出示这几题的完整计算过程,学生核对,全对的学生为自己鼓掌祝贺。反馈学生做错的题目,其余学生分析错因。)

评析这里的设计,跳出了教材,又深化了教材,是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灵活处理教材的体现。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小数与整数相乘的积,再研究积与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最终得出了小数乘整数的笔算法则。

典型习题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的理解层面上总结出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综合运用整数乘法法则、乘法中积的变化和由于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3项知识,从计算小数乘法的过程中,归纳小数乘法法则。教学时应根据教材给予学生3点提示,引导学生领会教材中的

(3)判断积扩大了多少倍,再缩小相同的倍数。

由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积5694扩大了100×10=1000倍。为了使积等于4.38×1.3,根据积的变化,把整数积5694÷1000=5.694。所以4.38×1.3=5.694。

按照教材引导学生领会“试一试”的3个步骤,再计算小数乘小数(积的小数部分需要补0),如0.038×0.25;计算整数乘以小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小数位数相同),如106×1.25;计算小数乘以整数(积的小数位数与被乘数相同),如0.024×35。

从而得出,做小数乘法,先把小数转化为整数,再做整数乘法,最后在整数积上点上小数点。当小数乘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因数小数点位数之和;当整数乘以小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乘数小数位数;当小数乘以整数时,积的小数点位数等于被乘数小数位数。

最后,按照乘法的法则结构归纳小数乘法法则。小数乘法法则结构与整数乘法法则结构相同:乘法法则分为计算范围(数的范围和运算范围)和计算过程(计算顺序和结果表示的方法)。

篇5: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反思一,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

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了爱科学,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反思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事物有关的科学知识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大胆想象,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这些活动应当是学生熟悉的,能直接引起他们兴趣的,具有典型科学教育意义的。

反思三教学内容的扩展

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学生对问题已有的经验和认识是重要的教学前提,同时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开展后续活动。开拓学生的信息渠道,不要拘泥于教科书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孩子眼中的科学世界永远是妙趣横生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环境和学生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路,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为他们的学习

学海无涯教学资源

篇6: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参考

师:同学们先和老师一起欣赏我们家乡圣源湖的美景:(PPT播放视频:圣源湖春晓)。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清澈的圣源湖湖水。生:我看到了壮观的圣源湖大桥。生:我看到了美丽的灯光。„„

师:圣源湖如此美丽的景色,正是因为有了清澈的湖水,才会让它呈现出生机勃勃、绚丽多彩。师:你们平时喜欢不喜欢玩水呢? 生:(齐声)喜欢!

师: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玩一玩水,探秘水中的科学。师:我们用手蘸一点水在桌面上写一个字,耐心观察!你会有什么发现?

生:桌面上的字没有了。生:桌面上的水变干了。生:桌面上的水慢慢消失了。师:桌面上的水跑哪儿去了? 生:跑空气中去了。生:跑天上去了。

师: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展示春天晾晒衣服、夏天雨后的水珠、秋天树叶上的露珠、冬天的雪景等。)这些物体上的水过一段时间后

有什么变化? 生:水会慢慢消失。

生:水会越来越少,最后消失了。

师:很好!同学们看到这两种现象,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想知道桌子上的水怎么没了? 生:物体上的水怎么变干了? 生:水变成了什么? 生:水到底跑哪里去了呢?

师:哪位同学知道水变成了什么,跑哪里去了? 生:水可能跑到空气中了!

生:水好像变成了蒸气,跑天上去了。

师:那谁能说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的现象呢?

生:烧开水时,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生:洗过的衣服,慢慢干了。生:洗过头后,头发也慢慢干了。

生:雨过天睛,地上的水就会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边交流边板书:水→水蒸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大家做的小实验以及生活中所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都是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就是蒸发。(板书课题:蒸发)(课件展示雨后的地面)

师:一年四季,下完雨雪后,地面上的水能不能蒸发掉? 生:(齐声)能。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课件出示一个男孩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发抖的图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中的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呢? 生:我看到一个小男孩从游泳池里出来身体在发抖。师:同学们在洗过澡后有这种感觉吗? 生:(齐声)有。

师:那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为什么会冷呢?

师:我们可以借助温度计、棉纱、水来研究这个问题。

师:(演示)用棉纱将一只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与室内温度相同的水,取出来,停留在空中,同学们猜一猜,温度计的读数会怎样呢?

生:下降(29人)。

生:我觉着应该上升(14人)。

生:我认为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为水的温度和室内温度是一样的。(3人)(老师同时统计持不同意见的人数,并记录在黑板上。)师:看来同学们各有各的想法,到底哪些同学的想法正确,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生:动手实验。

师:那现在同学们就利用这些材料,小组分工去研究研究,并要及时的做好记录。(教师发放记录表,巡回辅导,学生实验,实验完毕)师:同学们的实验已经做完了,并且认真地做好了记录,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一组投影展示实验记录):我们组的温度计刚从水里出来时是22℃;1分钟时是19℃;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同时在一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师:现在让我们用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这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通过刚才的实验以及这条图线,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温度是下降的。

师:这能不能说明这29位同学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生:(齐声)能!

师:还不能!为什么呢?因为做这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不是偶然的结果。

那咱们再来看一下第二小组的实验结果吧。

生(二组投影展示实验记录):我们组0分钟的时候是22℃;1分钟时是19.5℃;2分钟时是17℃;3分钟时是16.5℃;4分钟时是16℃。(教师在二组坐标系中相应的位置点上点)

师:我们依然用线把点连接起来。通过观察,发现—— 生:温度也是下降的。

师:第二小组的实验又一次证明了这29位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三四小组再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好吗?

(三四小组汇报完毕)

师:现在老师把三、四小组的点都用线连接起来。看来三、四小组的结果和一、二小组的结果是—— 生:(齐声)一样的!

师:这四次实验都说明了同一个问题,温度是—— 生:(齐声)下降的!

师:同学们要知道,在科学研究中做一次实验是不够的,科学的结果不是偶然的,科学的结论必须经得起反复再反复的检验!

师:四个小组的实验都证明了温度是下降的,那么,为什么温度计的读数会下降呢?也就是说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因为水蒸发时吸收了温度计液泡里的热。

师:温度计的液泡处在水的周围,也就是说水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板书: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

师:现在哪位同学能够告诉大家,刚从游泳池出来身上为什么会冷了吗?

生:老师,我知道了!从游泳池出来,身上的水蒸发,会吸收身体里的热,所以身上感觉到冷。师:对!你说的非常好!

师:生活中我们会这样做:(展示图片:病人发高烧时,用湿毛巾擦拭皮肤或在额头上敷上湿毛巾)这样做的科学道理是什么? 生:水蒸发时吸收周围的热,能使皮肤的温度降低。

师:现在每组桌上都有湿布,(顺手拿起一块湿布)谁能想办法让这块湿布尽快变干呢?

生:可以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生:也可以放在暖气片上。生:可以用风扇吹一吹。生:还可以拧一拧,甩一甩。„„

师:为什么要在太阳下晒一晒,在火上烤一烤呢? 生:因为温度高了,干的才比较快。师:那你认为蒸发的快慢与—— 生:(齐声)温度高低有关。师:那为什么又要用风吹一吹呢? 生:风吹可以使空气流动的快,蒸发快。师:那你的意思是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系。

(板书: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温度高低 空气流动快慢

师:这也只是同学们的一种想法,科学可不能想当然!到底水蒸发的快慢是不是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同学们想不想亲自动手研究一下呢?

生:(齐声)想!

师:那哪个小组愿意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呢?(学生踊跃举手,教师指定两个小组)

师:那好,第一、二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老师给你们很多的材料。(教师随时发放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两个同样大的盘子、火柴、滴管。)

师:

三、四小组就来研究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动的关系,好吗? 生:好!

师:老师给你们的材料更好玩,看,微型小风扇!(随手发放小风扇,学生感到非常惊喜)

师:现在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呢?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实验方法,老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师:讨论好之后,就开始动手研究吧!(学生做对比实验,几分钟后)

师:同学们!通过做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呢?

生:(二组)(举手)我们组发现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系。师:那你们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我们是在两个盘子里分别滴上相同量的水,一个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另一个放在桌上不动,过一会儿,被加热的水很快就蒸发完,变干了,而另一个盘子里的水蒸发的就很慢。因此,我们知道温度高,蒸发的就快,温度低,蒸发的就慢。

师:那你们为什么在两个盘子里滴同样多的水呢?

生:这样才能正确的做对比实验呀。

师:对!我们应该在同样大盘子里滴上同样多的水,只改变温度这样才能正确比较蒸发的快慢是否跟温度有关系。师:第一小组你们研究的结果和他们的一样吗? 生:(一组)一样。

师:通过实验,一、二小组的研究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温度有关。

师:第三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吧!

生:(三组)我们发现蒸发的快慢和空气流动有关系。师:怎么研究的?

生:把两块纱布浸湿,一个用小风扇吹一吹,另一放在一旁晾,用风扇吹的纱布干的快。

师: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问题呢? 生:两块纱布一样大,湿度相同。师:非常好!那你们的实验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了加快空气流动可以使水蒸发的快。师:真不错!四组是怎样研究的呢?

生:(四组)和三组的一样,并且结果也一样!

师:看来三、四小组的实验结果都说明了蒸发的快慢的确和空气流动有关。(去掉板书中的问号)

师:那同学们想一想,水蒸发的快慢除了和温度、空气流动有关,还与什么有关系呢?

(学生沉默)

师:(教师随手拿起桌上的湿纱布)这块湿布,你是展开干的快呢?还是叠在一起干的快呢? 生:当然展开喽!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展开面积大,这样蒸发的就快。师:这说明蒸发的快慢还和—— 生(齐声):表面积大小有关系。

师:在生活当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增大面积加快蒸发的现象呢? 生:农民伯伯晒粮食时,都要摊开晒。生:还有晒衣服晒被子时,也要展开晒。(学生边回答,教师边PPT展示相关图片。)

师:对!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希望同们们在课下注意留心观察!

师:短短的40分钟就要结束了,那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蒸发。

生:我知道了在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生:我还知道了怎样加快蒸发。师:你们喜欢科学课吗? 生:(齐声)喜欢!生:我觉得很有意思!

生:我很高兴能够在科学课上做实验。

生:我还愿意再上这样的科学课。师:同学们喜欢科学课,老师非常高兴。

师:好了!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什么是蒸发,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知道了如何加快蒸发,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是需要避免蒸发的,希望同学们到课下留心去观察、去寻找看哪些地方需要避免蒸发,好吗? 生:(齐声)好!

上一篇:城市规划论文开题报告下一篇:企业减免税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