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2024-07-14

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精选10篇)

篇1: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高一化学离子反应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电解质、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培养探究化学反应实质的能力。

培养学生全面认识事物、分析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4、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

教学难点::强电解质、弱电解质的含义,电离的本质。

教学方法:设疑、实验、讨论、讲解相结合教学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知道: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还有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即将有离子参加的反应统称为离子反应。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反应。

[板书]

第二节

离子反应

[提问]下列物质中哪些能导电?为什么能导电?

盐酸、NaOH溶液、NaCl固体、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小结]

石墨、铜能导电,因为其中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存在。

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导电,因为它们的溶液中有自由移动的离子存在。

[追问]在盐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是怎样产生的?可通过什么方法证明溶液中存在离子?

[小结]

电离产生,其过程可用电离方程式来表示。

可通过溶液导电性来检验。

[思考]物质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电离呢?

[板书]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讲解]电解质、非电解质是根据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导电对化合物的一种分类。

[讨论]下列物质中哪些是电解质?

Cu、NaCl固体、NaOH固体、K2SO4溶液、CO2、蔗糖、NaCl溶液、H2O、酒精。

[小结]应注意以下几点:

电解质应是化合物。而Cu则是单质,K2SO4与NaCl溶液都是混合物。

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而CO2能导电是因CO2与H2O反应生成了H2CO3,H2CO3能够电离而非CO2本身电离。所以CO2不是电解质。

酸、碱、盐、水是电解质,蔗糖、酒精为非电解质。

注意点:

(1)溶于水或熔化状态;注意:“或”字

(2)溶于水和熔化状态两各条件只需满足其中之一,溶于水不是指和水反应;

(3)化合物,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对于不是化合物的物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设问]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实验1-1]观察:五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是否相同?并分析结果。

(结果: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的导电能力不相同)

[讲述]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大小决定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而当溶液体积、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数都相同的情况下,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离子数目,导电能力强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一定比导电能力弱的溶液里的自由移动的离子数目多。

比较以上五种溶液,显然,在CH3COOH、NH3·H2O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离子数目较少。

[设问]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多少跟什么因素有关?(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板书]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阅读]课本第14页。

[图示]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情况。

[板书]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写出电离方程式)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讨论后填表)

强电解质

弱电解质

电离程度

完全

部分

溶液里粒子

水合离子

分子、水合离子

同条件下导电性

物质类别

强碱、强酸、大多数盐

弱碱、弱酸、水

化合物类型

离子化合物、某此共价化合物

某些共价化合物

[讨论]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CH3COOH易溶,是否属强电解质?

[小结]BaSO4、CaCO3、AgCl虽然难溶,但溶解的极少部分却是完全电离,所以它们为强电解质H3COOH体易溶于水,但它却不能完全电离,所以属弱电解质。因此,电解质的强弱跟其溶解度无必然联系,本质区别在于它们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程度。

[思考]利用溶液导电性装置进行实验,向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加以解释,写出有关的反应方程

[分析]随着Ba(OH)2溶液的逐滴加入,灯泡将会由亮

渐暗

熄灭

渐亮

反应为:Ba(OH)2+H2SO4

==

BaSO4↓+2H2O,随着反应的进行,离子浓度将会怎样变化呢?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等。

2.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如蔗糖、酒精等。

二、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1.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aCl、NaOH等。

2.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NH3·H2O、CH3COOH等。

3.强弱电解质的区别。

[探讨]弱电解质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如何表示?

[总结]

强酸:如HCl、H2SO4、HNO3

强电解质

强碱:如KOH、NaOH、Ba(OH)2

电解质

(全部电离)

大多数盐:如:NaCl、AgNO3

弱酸:如H2S、H2SO3、CH3COOH

弱电解质

弱碱:如NH3

•H2O、Cu(OH)2

(部分电离)

水:H2O

[布置作业]

P18习题

一、1

篇2: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本章以分类为中心,介绍物质的分类、化学反应的分类。第二节《离子反应》从有无离子参加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第一课时学习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并从电离的角度深化酸、碱、盐的定义,水到渠成的转入离子反应的讨论。第二课时从概念出发,结合探究实验总结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本节内容在中学阶段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学好这一节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的概念、复分解反应的概念等知识已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能电离出离子,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知道酸、碱、盐的溶解性。但是学生刚进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不丰富,电离理论初步接触,因此本节知识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正处在15、16岁的年龄阶段,好奇心较强,兴趣不太稳定,逻辑思维正在日趋发展中,在知识学习上仍需借助感性材料的支持。

根据以上分析及《化学新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教学方法如下: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含义。

2.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3.使学生掌握简单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发言、实验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通过实验,体验了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善于观察,敢于实践.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的实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难点:实验现象的分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计算机辅助教学

难点突破:

1.精心设计实验:将教材实验设计为4个学生为一组的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参与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取得成功的关系。

2.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动画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全面观察,理解微观本质,使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便于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突破难点。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该难点,我做如下设计:初学时让学生按书写步骤进行训练。第二步是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关键和难点。学生的主要错误是不熟悉,不知道也不熟悉哪些能改写成离子,哪些不能改写离子,要指导学生复习酸、碱、盐的溶解性(课本第110页)。采用自学、反馈练习、纠正错误的方法,使同学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得到及时的纠正。并且要将书写难点分散到其他教学环节,在学习离子反应的意义时,设计练习4个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在得出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时,设计练习3个书写。

五、学习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结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六、、教学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胶头滴管、毛刷。

2.实验药品:0.5mol/LCuSO4溶液、0.5mol/LKCl溶液、酚酞溶液、0.5mol/LBaCl2溶液、1mol/LNaOH溶液、1mol/LHCl溶液、0.5mol/LNa2CO3溶液。

3.学生准备:4人一组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总体构思:

教学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探究→实验研究→引导分析→引导归纳→巩固练习

学习序:明确问题→实验研究→分析现象→形成概念→理解应用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篇3: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篇4: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银镜反应是醛类物质的重要反应之一,是检验醛基的特性实验,也是高中化学试验中经典实验之一,对于了解醛的性质,突破醛类性质学习的重难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银氨溶液的配制,特别是银镜反应的书写表达是学习醛类性质的重点、难点,该试验有利于扩展学生对氧化反应的理解,拓宽学生认识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糖类知识打下基础。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1.实验原型

人教版化学选修五教材中的表述为“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滴入2%的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恰好溶解为止,制得银氨溶液。再滴入3滴乙醛,振荡后将试管放在热水浴中温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但在实际操作中实验成功率较低,生成的银镜大多数并不光亮。

2.现行教材中的银镜反应实验有如下不足

(1)需要水浴加热,实验成功率较低;(2)耗时太久,不适合做课堂演示实验;(3)实验室长期放置的乙醛部分氧化为乙酸而且还有部分乙醛聚合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1.无需水浴加热,反应装置更加简易。

2.在银氨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在强碱溶液环境中银镜反应速率加快,演示实验可瞬间完成(1分钟左右),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课堂效率更加高效。

3.稀硫酸可使乙醛溶液中的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提高乙醛溶液的浓度,然后再用氢氧化钠溶液调节溶液呈碱性(用pH试纸检验),有利于银镜的生成,实验成功率大大提高。

4.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四、实验器材

1.药品

2%硝酸银溶液、20%氢氧化钠溶液、2%氨水、先后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处理的乙醛溶液、乙醇。

2.仪器

pH试纸、玻璃棒、洁净的小试管一支。

五、实验原理及装置说明

1.银氨溶液的制备原理

向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稀氨水会形成氢氧化银沉淀,继续滴加,氢氧化银沉淀溶解形成银氨络合离子。①AgNO3+NH3·H2O= AgOH↓+NH4++NO3- ②AgOH+2NH3·H2O=[Ag(NH3)2]OH+2H2O

2.银镜反应原理

乙醛中的醛基具有还原性,氢氧化二氨合银是一种弱氧化剂,它能把乙醛氧化成乙酸(即-CHO被氧化成-COOH),乙酸又与生成的氨气反应生成乙酸铵,而银离子被还原成金属银。

CH3CHO+2Ag(NH3)2OH→CH3COONH4+H2O+2Ag↓+3NH3↑

3.乙醛溶液先后用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处理的原理

(1)实验室存放的乙醛在常温下会聚合生成微溶于水的三聚乙醛使银镜反应效果不佳,实验前应将乙醛溶液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使三聚乙醛发生解聚,从而使乙醛溶液的浓度增大。

(2)乙醛在常温下除生成三聚乙醛外还会被空气氧化生成部分乙酸,从而使乙醛溶液呈一定的酸性,而酸性环境不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所以,加入硫酸解聚后的乙醛溶液还应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乙醛溶液中的乙酸和硫酸,使乙醛溶液成碱性,有利于银镜反应的生成。

4.银镜反应中加入少量乙醇的作用

在乙醛银镜反应过程中加入少量乙醇可使生成的银镜更加均匀光亮。

六、实验过程

由于氧化、聚合以及溶液的酸碱性都会对银镜反应产生影响,因此,实验方案及步骤改革如下:

1.取少量乙醛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几滴稀硫酸,然后在热水中水浴加热2~3分钟,再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将溶液调节呈碱性(用pH试纸检测)待用。

2.向另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入1ml 2%的AgNO3溶液,再加入2滴氢氧化钠溶液,然后边振荡试管边逐滴加入2%的稀氨水,至沉淀恰好溶解,再加入3滴步骤(1)中的乙醛溶液,并加入3滴乙醇,最后充分振荡后静置。

七、实验效果

一分钟内出现均匀光亮的银镜。

八、自我评价

改进后的实验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无需水浴加热,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有利于课堂演示实验,提高了课堂效率,最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形成了积极探索化学反应原理的

习惯。

篇5: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设计

一、教材分析 ⒈ 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是学生认识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的起始课。从教材的体系看,它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高中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所以从知识体系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学反应分类标准的另一种形式以及从本质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从事化学专业必备的重点知识和能力。掌握好这一内容,既巩固了初中学过的电离初步知识,又为选修四电解质溶液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进而使学习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⒉ 教学目标 ⑴ 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溶液导电性的分析,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

②初步了解电解质的概念;能从电离的角度认识酸、碱、盐的本质;学会常见酸、碱、盐电离方程式的书写。③认识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⑵ 过程与方法

①化学概念是化学基础知识的核心,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运用有效手段,让学生体验、探究概念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③化学原理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有严密的逻辑性,引领或启发学生通过逻辑思维过程的一种探究方式而发现或总结出原理,从本质上认识、掌握原理。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学生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就会从本质上获得学科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就会具备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⒊ 教学重难点

1.从宏观、微观、符号三个水平上建立对电离的认识。2.认识电解质之间的反应本质

二、学情学法分析

初中化学已经了解了氯化钠溶液可以导电,蔗糖溶液不导电,但是对于溶液导电的本质以及还有哪些物质能导电并不是很清楚,本课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计实验和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实验、积极思考和相互讨论中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法

创设情景,使电解质等概念的教学过程化,离子反应等原理的教学逻辑化。整堂课围绕在对溶液导电的研究中,教学方法是实践法、发现法。

四、教学程序

我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实行小班化,采用“两先两后---先学后教、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本节内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学生领悟到溶液在导电,拓宽了视野的同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样的溶质可导电?为什么导电?整堂课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导电的本质、导电的条件、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本质,【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从“家用电器—简易手电筒”的工作原理,引导同学获得信息。重点落实到探讨导电的液体物质是什么。【问题导入】

准备12种试剂和一套自己设计的简易测定物质导电性的装置,学生以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测定13次以上物质的导电性的实验。(目的:若简单的思维条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实验操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教师主导的切入点:不同的溶剂下物质导电性的变化或者溶液相互反应后的导电性的变化。)【设计方案】

学生的探究设计 要求:以一定的依据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种物质测定导电性,然后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本组所能解决 的问题。(目的:①如果学生设计的实验都进行测定在时间上是不允许的②培养学生在物质分类的

基础上对分类有更深的理解 ③为学习酸碱盐定义做准备)流程:学生自我思考,设计方案;小组交流,互相补充,达成共识;小组汇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小组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这个过程也实现了科学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实验的探究)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用导电装置测定CuSO4溶液的导电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让学生观察导电装置中灯泡的变化和溶液中的现象。(目的:在学生的认知水平达不到探究的目的时,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给学生们一个探究的切入点。)【实验探究】

学生六人一组进行分组实验。

⑴ 连接测定导电性的简易装置。⑵ 测定所选试剂的导电性。【课堂纪实】

一、学生的探究设计:

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分类,得到的两种结果是: 潜意识的根据组成分类——选择的试剂有:酸、碱、盐、有机物的溶液; 解决的问题:什么物质可以导电。潜意识的根据物质状态分类——选择的试剂有:蒸馏水、固体、溶液; 解决的问题:导电的原理、条件

这些与预期的相同,在第二种分类的情况汇报时,有的组认为应该测定蒸馏水的导电性,为此学生之

间展开了讨论,并达成了共识,水是使物质电离的条件。但是学生没有认识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剂,教师在此给予引导,不但突破了对分散剂认知的局限性,并凸显了水在电离中的作用,还为学习离子反应做了准备。

落实知识点: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从微观、符号水平上认识电离;从本质上认识酸、碱、盐。(书写板书)

二、教师的探究设计:

学生的方案中有设计溶液相互反应后体系导电性变化的实验,但是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大多数的学生因为繁琐没有做,少数同学做了也没有达到实验目的(选择的试剂不同)。所以我课堂演示了这个“高难度”的实验(方案是学生设计的,只是选择了能达到探究目的的试剂,还要提示学生控制试剂的用量)。

落实知识点:认识离子反应、掌握离子反应的本质(书写板书)

【拓展应用】

手电筒中的溶液是电解质的溶液(目的:扣题,解决了创设情景中的问题,也为电解质理论中电化学知识打下基础)初中所学的化学反应中那些是离子反应?进行分类?(目的:寻找学生学习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宏观的表现为生成沉淀、气体和水)用化学语言表示出离子反应的本质。(目的:促进学生在学习了电离方程式后会用微粒观分析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为下一课时学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打下基础)【教学反思】

科学探究的最终目的是达成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演变过程我们是亲身经历者。从讲授、灌输到一定层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种探究要素的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是一节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环节在应用中关注本质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提出问题的氛围,进而建立假设——制定研究方案——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交流结果。从课堂的教学效果看,基本上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教学过程中,我也深刻体会到有的学生提不出问题(小组学习的优势此时体现),有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测水的导电性),有很多同学对做实验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是不可能仅仅依靠一种形式化的探究步骤来实现的,必须坚持在教学的点点滴滴中,必须坚持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学过程中,还需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在探究教学下,有的教师会感受到教学时间不够,知识点强化所需要的时间不够,如何解决?我的体会是:学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组交流中表达出来的不要再重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关注知识点的落实,关注典型问题的解决。

每堂课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学设计,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理念,它在考验着教师的教学功底,它在考验着教师的职业素养,它关系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让我们共同来实践吧。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离子反应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

1.从电离认识化合物 3.从电离认识酸、碱、盐 电解质 酸 非电解质 碱 盐

篇6: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题1】甲溶液的pH=6,乙溶液的pH=2,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甲、乙两溶液的[H+]之比为400:1

B.甲、乙两溶液均呈酸性 C.甲中水的电离程度小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

D.甲中水的电离程度与乙中水的电离程度无法比较

【解析】甲、乙两溶液中[H]之比(1×10 mol•L):(1×10

-6

-1

-2

mol•L

-1)=1:1×10,4故A错。未指明溶液的温度,Kw值未确定,pH<7的溶液不一定呈酸性,故B错误。若甲、乙两溶液都是酸的溶液,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小,电离程度大,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被抑制程度大,电离程度小;若甲、乙两溶液都是强酸弱碱盐的溶液,+

+则甲中[H]较小,H2O的电离程度较小,乙中[H]较大,H2O的电离程度较大。综合上述分析,可知C错,D对。

【题2】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氢硫酸和硫酸溶液中,存在的离子总数的关系是(B)A.H2S中多

B.H2SO4中多

C.一样多

D.无法比较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的强弱与电离的关系。氢硫酸、硫酸分别属于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前者在溶液中只有极少量电离,尽管溶液的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一样,但是离子的个数却是后者大于前者。

【题3】在0.1 mol•L-1硫酸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是(A)

A.5×10-13 mol•L-1 B.0.02 mol•L-1 C.1×10-7 mol•L-1 D.1×10-12mol•L-1

【解析】硫酸属于二元强酸,硫酸溶液中c(H+)=0.02mol•L-1,由此可以求出氢氧根离子的浓度:c(OH-)=Kw/c(H+)=10-14/0.02 mol•L-1=5×10-13 mol•L-1,根据水的电离特点,可知由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必等于其所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

【题4】已达到电离平衡的的醋酸溶液中,为了促进醋酸的电离,同时使溶液的pH降低,应采取的措施是(B)

A.加一定量的水

B.加热溶液

C.加入少量盐酸

D.再加入少量冰醋酸

【解析】加一定量的水,促进了醋酸电离,但氢离子浓度却会降低,引起溶液pH升高;加入少量盐酸和再加入少量冰醋酸等措施均会抑制醋酸的电离,虽然氢离子浓度高了,也不符合要求。

【题5】某一元酸HR的溶液中,H+与HR的个数之比为m:n,则此时HR的电离平衡常数为(A)

A.m2/n

B.m2/(m+n)

C.m2/(n-m)

D.n2/m2

【解析】根据一元弱酸的电离方程式HRH++R-,可知其电离常数等于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浓度的乘积再除以弱酸分子的浓度。所以选项A符合题意。【题6】某温度下,可逆反应HA

H++A-的电离常数为K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D)

A.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易电离

B.Ka越大,表示该弱酸较难电离 C.Ka随反应物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D.Ka随体系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电离平衡常数的理解以及影响因素,各离子浓度的系数次方乘积与原来总的分子浓度系数次方的比值,只受温度影响。

【题7】相同温度下的Na2CO3和NaHCO3溶液的pH,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A)A.前者大

B.相等

C.前者小

D.不能肯定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盐类的水解程度大小的有关因素,从内因来看,由于多元弱酸电离出正酸根离子最困难(弱酸的各级电离程度不同,最后一步的电离最困难),所以其正酸根离子就比酸式根离子更易水解,所以本题中Na2CO3的水解程度就比NaHCO3大,故而溶液的碱性前者比后者大。

【题8】下列各式属于正确的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是(A)A.NH4++H2OB.S2-NH3•H2O+H+

-+2H2O===H2S+2OH

CH3COO-+H3O+ C.CH3COOH+H2OD.CH3COOH+OH-==== CH3COO-+H2O 【解析】本题考查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的原则。B选项错误,因为多元弱酸的水解是分步进行的,不能合起来写;C选项也是错误的,因这是电离方程式,不是水解方程式;D选项也不对,因这是一个酸碱中和的离子方程式。【题9】关于“盐类的水解”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C)A.溶液呈中性的盐一定是强酸强碱生成的盐 B.含有弱酸根离子的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 D.同浓度的NH4Cl和NaCl pH之和大于14 【解析】盐溶液的酸碱性主要决定于形成的盐的酸碱性的相对强弱:强酸强碱盐,因不水解,溶液仍呈中性;某些弱酸弱碱盐,比如CH3COONH4,因醋酸和氨水的酸碱性相当,所以两种离子的水解程度相等,溶液也仍呈中性;由此可知A、B选项均错;同浓度的NH4Cl和NaCl,前者的pH<7,后者的pH=7,所以两者之和小于14,所以也错。

【题10】将20 mL.0.4 mol•L

-1

硝酸铵溶液跟50 mL.0.1 mol•L

-1

氢氧化钡溶液混合,则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是(B)

A.c(NO3-)>c(OH-)>c(NH4+)>c(Ba2+)B.c(NO3-)>c(Ba2+)>c(OH-)>c(NH4+)C.c(Ba)>c(NO3)>c(OH)>c(NH4)D.c(NO3)>c(Ba)>c(NH4)>c(OH)【解析】NH4+和OH-生成一水合氨过程中,其他离子未参加反应,故Ba2+为0.005 mol,NO3为0.008 mol。根据反应计算,OH过量了0.002 mol,溶液显碱性;因为溶液较稀,且反应在常温时进行(无加热条件),氨气不会全部逸出,故溶液中仍有氨水电离出的NH4+,NH4+要比OH-少的多,所以c(OH-)>c(NH4+)。【题11】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C)A.铝片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H=AlO2+H2↑ B.硫酸镁溶液跟氢氧化钡溶液反应: SO42-+Ba2+=BaSO4↓

C.碳酸钙跟醋酸反应:CaCO3+2CH3COOH=Ca2++2CH3COO-+H2O+CO2↑ D.铜片跟稀硝酸反应:Cu+NO3-+4H+=Cu2++NO↑+2 H2O 【解析】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应根据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找出参加反应的离子,再抓住关键,即参加反应的离子来源物质的性质,确定所书写的化学符号。离子方程式判断的常见错误为:化学反应原理不正确、不能正确使用化学符号、电荷数不守恒、忽略了反应物用量的影响等。A、D选项电荷均不守恒,其中A选项还存在反应原理的错误。B选项中未找全参加反应的离子,除Ba2+与SO42-生成沉淀外,Mg2+和OH-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题12】醋酸是因为过度燃烧煤和石油,生成硫的氧化物及氧化物溶于水而生成硫酸和硝酸的缘故。某次雨水的分析数据如下:

[NH4+]=2.0×10-5 mol•L-1,[Cl-]=6.0×10-5 mol•L-1,[Na+]=1.9×10-5 mol•L-1,[NO3-

--

-2+-

2+

-]=2.3×10-5 mol•L-1,[SO4

2-

]=2.8×10

-5

mol•L

-1,则该酸雨的pH为(D)

【解析】本题要根据溶液中正负电荷总数相等(即电荷守恒)求出[H+],再求出pH。因为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负电荷总数一定和阳离子所带正电荷总数相等,即[NH4+]+[Na+]+[H+]=[Cl-]+[NO3-]+2[SO42-]

篇7: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2、学会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中,让学生亲历体验实验的探究的过程,培养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

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教学过程

【引入】三国演义片段“哑泉”与“安乐泉”的故事。

2+-【故事解读】安乐泉泉水中含有较多的碱,碱与CuSO4发生了离子反应Cu+2OH==Cu(OH)2↓使原来可溶性铜盐变成不溶性的Cu(OH)2沉淀而不会被人体吸收。【板书】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一、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实验探究】

1、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稀KCl溶液。

2、向盛有2mlNa2SO4溶液的试管里加入2mlBaCl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现象】实验1无明显现象;实验2产生白色沉淀。【思考】BaCl2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后发生了怎样的反应? 【学生交流】

化学反应方程式: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2+2-反应的实质: Ba+ SO4==BaSO4 ↓

【板书】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交流】如何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呢? 【板书】

2、书写步骤

一写;二拆;三删;四查。

【教师分析】一写,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二拆,离子反应指电解质溶液里发生的反应,是客观存在的,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人为规定的,规定只有易溶于水且易电离的物质(强酸、强碱、易溶性盐)写成离子形式,而难溶于水、难电离以及气体、水、单质、氧化物、非电解质等用化学式表示;三删,删去方程式两边不参与反应的离子;四查,查看离子方程式是否符合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例1:Na2SO4溶液与BaCl2溶液反应 ①Na2SO4+BaCl2 = 2NaCl+BaSO4↓

+2-2+-+-②2 Na+ SO4+Ba+2Cl = 2 Na+2Cl+ BaSO4↓ 2-2+③SO4+Ba = BaSO4↓ 【练习】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①Cu(OH)2溶液和NaOH溶液 ②CaCO3和盐酸

③Fe和CuSO4溶液 ④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

【注意】

1、对于离子反应中生成物中存在微溶物,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时微溶物一律用化学式表示;对于离子反应中反应物中存在微溶物,例如Ca(OH)2,对于澄清石灰水书写离子方程式时要拆写成离子形式,石灰水浊液则不拆(清拆浊不拆)。例2:将少量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化学方程式:CO2+Ca(OH)2 = CaCO3↓+H2O 离子方程式:CO2+-2+Ca+2OH = CaCO3↓+H2O 【注意】

2、对于酸式盐,除了HSO-4外,其余不能完全拆开。例3:小苏打与稀HCl反应

化学方程式:NaHCO3+HCl = NaCl+ H2O+CO2↑

离子方程式: HCO-+ 3+H= H2O+CO2↑ 【课堂小结】

一、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2、书写步骤 【作业】 【板书设计】

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

一、离子反应

定义:有离子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叫离子反应。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来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反应方程式。

2、书写步骤

篇8: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1.离子反应的判断

看化学方程式中是否有电解质可拆写成离子形式, 且反应前后离子的数目或种类有所改变, 若有, 则为离子反应。

【例1】下列物质混合发生化学反应, 且反应属于离子反应的是 () 。

2.离子共存的判断

离子共存即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 而我们所学到的离子反应, 主要有以下的四种不同类型, 如果溶液中的离子能发生这四种中的一种或几种, 则离子不能共存。

(1) 复分解反应:若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物质, 则不能共存。

(2) 氧化还原反应:

3.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

(1) 看离子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例3】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

4.离子反应的综合利用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离子反应知识在实验推断、物质制备、离子检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应用, 命题很广。

(1) 不做任何实验就可以肯定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

(2) 取少量原溶液, 加入过量稀盐酸, 有白色沉淀生成, 再加入过量的稀硝酸, 白色沉淀不消失。说明原溶液中, 肯定存在的离子是, 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

解析:在无色的溶液中, 肯定不存在带颜色的离子: Cu2+ (蓝色) 、Fe3+ (黄色) ;与盐酸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沉淀, 应该是Ag+的性质, 在Ag+被沉淀完全后, 溶液中再加稀氨水, 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原溶液中含有Mg2+, 白色沉淀为Mg (OH) 2。

篇9: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关键词:数量;类型;对策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一方面,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出版机构却大量出版各类教育教学辅导资料,学校大搞各种补充习题,印发各种试卷,许多教师放着教材习题不用,用许多粗制滥造的教辅资料做学生的课后习题,许多学生在完成教师指定的习题后,根本没有其他自由支配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不但不能使学生通过练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效果,而且还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甚至造成学生厌烦学习等不良后果。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受“考试教育”的影响,“题海战术”依旧是学生学习评价的主流。

一、教材课后习题数量

《化学反应原理》全书共四章,由于教材中每章所含的节数量有所不同,对习题数量的统计按每节内容所含的习题量为标准。

通过对习题数量的统计结果来看,全书共15节,习题总数为99题,平均每节有6.6道习题。每一节内容结束后设置的题量一般为4~6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反应原理》的教学为36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远远大于36课时。若以36课时来计算,教材中供学生来完成的习题,平均每课时有2.75道,这还需要教材所有的习题都适应学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时数增加和习题设计等因素,教材能提供给学生的习题数要比平均课时2.75道更少。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真正掌握、牢固记住4至20个组块(一个产生式),要反复经过20次,才能够贮存运用。玛什比茨的研究表明:“在对一个典型问题的运算形成解法之前,无论在什么学科中,不同的学生需要1~22次不等的练习。”可见,要掌握某个知识点离不开一定数量的习题,而过量的习题,又有可能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要让习题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能力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习题的数量上应该给予保证,而且数量要恰当。

二、兼具习题性质的过程性学习栏目

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习题不再局限于学生学习完有关知识之后所安排的习题,而是随机穿插或渗透在正文及各种活动栏目中,如“思考与交流”“实践活动”“学与问”“家庭小实验”等活动栏目中就兼具习题性质。

对兼具习题性质的栏目统计来看,“思考与交流”栏目共计12个,“学与问”栏目共计7个,“实践活动”共计5个,“家庭小实验”共计1个,“科学探究”共计7个。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不是很高,如最多的为“思考与交流”栏目,在第三章第四节中,一节出现四次,但平均每节还不到一次,其他几个栏目出现的频次就更少了,最少的为家庭小实验,整本教材中只出现了一次。可见,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教材中活动栏目的设置数量相对鲁教版还是比较少。对于兼具习题性质的这些活动栏目,是否能发挥其作用,关键是教师如何选择、开发、利用。

三、教材课后习题类型

与以往化学教材相比,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教材习题类型除了传统的选择题、填充题、简答题、计算题、综合题等以外,又引入了大量的新题型,如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可行性评价和绘制表格等实践性习题。

从《化学反应原理》教材课后习题类型分类统计数据可以看出,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课后习题设置的形式多样、灵活,无论从客观到主观,从理论到实践,引入了调查、实践、讨论、实验设计等新题型。但从比例数据来看,仍以选择、简答、填充类习题为主,这三个类型的习题占据了76.6%,调查、实践、讨论和实验设计类习题比例共计不到8%,而实践题包括完成实践性任务,在实践情境中的练习,解释、解决实际情境中的问题。实践性习题以往也有,如家庭小实验,但是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版本的教科书中增加了很多查阅类、调查类、角色扮演类实践型习题。

四、教材习题内容分析

化学习题设计中,不仅要综合考虑考查的知识点与不同题型的设计技术,还要设计习题的内容情境,并对习题的难度加以控制,使习题内容在选材上具有整合性、借鉴性、开放性和阶梯性。

通过统计研究发现,课本习题侧重于考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设置了较多习题,如盐类水解的应用,体现了新课标把重点放在考查学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要求上。

五、主要对策

通过对《化学反应原理》习题的分析及习题适应性的调研,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总结了教师和学生对习题资源优化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1.选择课外习题,要灵活、多变、创新、针对性强,防止“繁、难、偏、杂”。

2.充分利用教材中过程性学习栏目,丰富习题资源。

3.根据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不同层次的习题,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使用。

4.适当增加教材习题数量,为师生提供选择的空间。

当前,我国“新课程”正处于实施深化阶段,教材习题的使用必然会经历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从不适应到适应的相互磨合阶段。在高考升学压力面前,教材习题是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如何在教学中运用和实践,值得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一线老师关注。

参考文献:

唐雅婷,刘克文.美国化学教材.化学与社会.习题的特点及启示[J].化学教育,2010(10).

篇10:人教版离子反应教案

教学目标:盖斯定律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盖斯定律、反应热的计算 教学难点:盖斯定律的应用 学习过程

1.引入:如何测出这个反应的反应热:C(s)+1/2O2(g)==CO(g)①C(s)+1/2O2(g)==CO(g)

ΔH1=? ②CO(g)+1/2O2(g)== CO2(g)ΔH2=-283.0kJ/mol ③C(s)+O2(g)==CO2(g)

ΔH3=-393.5kJ/mol① + ② = ③,则 ΔH1 + ΔH2 =ΔH3所以,ΔH1=ΔH3-ΔH2 ΔH1=-393.5kJ/mol+ 283.0kJ/mol=-110.5kJ/mol 2.盖斯定律:

不管化学反应是分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3.如何理解盖斯定律?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盖斯定律。2)盖斯定律有哪些用途? 4.例题

1、在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Q2>Q1的是(B)A.H2(g)+Cl2(g)=2HCl(g);△H=-Q1/2H2(g)+1/2Cl2(g)=HCl(g);△H =-Q2 B.C(s)+1/2O2(g)=CO(g);△H=-Q1

C(s)+O2(g)=CO2(g);△H=-Q2 C.2H2(g)+O2(g)=2H2O(l);△H=-Q1

2H2(g)+O2(g)=2H2O(g);△H=-Q2 D.S(g)+O2(g)=SO2(g);△H=-Q1

S(s)+O2(g)=SO2(g);△H=-Q2 2、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反应热计算相关内容。

[例1] 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生成CO2和液态H2O,放出 890 kJ的热量,CH4 的燃烧热为多少? 1000 L CH4(标准状况)燃烧后所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解]根据题意,在 101 kPa时,1mol CH4 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2O2(g)= CO2(g)+ 2H2O(l);ΔH=-890 kJ/mol

即CH4 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的物质的量为: n(CH4)=V(CH4)/ V m=1000L / 22.4L·mol-1 = 44.6mol 1mol CH4 完全燃烧放出 890 kJ的热量,44.6 molCH4 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44.6 mol×890 kJ/mol=3.97×104kJ 答:CH4的燃烧热为 890 kJ/mol,1000 L CH4(标准状况)完全燃烧产生的热量为 3.97×104kJ。

[例2] 葡萄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重要来源之一。葡萄糖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0 kJ/mol葡萄糖在人体组织中氧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与它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相同。计算 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解] 根据题意,葡萄糖的燃烧热为2800kJ/mol。100 g葡萄糖的物质的量为:n(C6H12O6)= m(C6H12O6)/M(C6H12O6)=100g/180g·mol-1=0.556mol。1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 2 800 kJ的热量,0.556 mol C6H12O6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0.556 mol×2800 kJ/mol=1560 kJ。答:100g葡萄糖在人体中完全氧化时产生1560 kJ的热量。巩固练习

1.1 g炭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需吸收10.94 kJ的热量,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D)

A.C+H2O=CO+H2 ; ΔH=+10.9 kJ/ mol B.C(s)+H2O(g)=CO(g)+H2(g);ΔH=+10.94 kJ/ mol C.C(s)+H2O(g)=CO(g)+H2(g);

ΔH=+131.28 kJ/ mol D.1/2C(s)+ 1/2H2O(g)= 1/2CO(g)+ 1/2H2(g); ΔH=+65.64 kJ/ mol 2.已知1mol白磷转化成1mol红磷,放出18.39 kJ热量,又知:P4(白,s)+5O

2= 2P2O5(s)ΔH1,4P(红,s)+5O2

= 2P2O5(s)ΔH2,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解析] 设想P4(白)转化为P(红),由题意第一个反应放的热量大于第二个反应,故ΔH1<ΔH2。

3.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

ΔH=a kJ/ mol H2(g)+1/2O2(g)=H2O(l);

ΔH=b kJ/ mol 2H2(g)+O2(g)=2H2O(l);ΔH=c kJ/ 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a、b和c均为正值

C.a=b

D.2b=c [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规定知,氢燃烧放热,其ΔH应为负值,故A、B错;再据相同物质的反应,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可判断a≠b,C错;第三对相同反应,反应热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可判断2b=c。[答案]D。

[解题回顾]反应放热则ΔH为负值,方程式前的计量数为物质的量,而不是粒子个数。

4、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4 kJ/mol)

[解析]该运动员该时段的加速度为a=2S/t2=98m/s2,故1/7s时的速度:v1=v0+at=0+98m/s2×1/7s=14m/s这段时间消耗的能量

E=1/2mv

2=7056J=7.056kJ,于是m(C6H12O6)=7.056kJ/2804kJ.mol-1×180g.mol-1=0.45g。[答案]0.45g。[解题回顾]这是一道理化综合题,注意两科间能量的联系。[作业] P13 7、8、9、10、11

(第三课时)

二、反应热的计算

1、例2: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例3:盖斯定律的应用

注意:

1、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准确、规范;准确理解反应热、燃烧热、盖斯定律的概念;

2、进行有关燃烧热的计算时,规定以1 mol纯物质为标准,故 注意热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和反应的△H相对 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常以分数形式出现)。例题

1、同素异形体相互转化但反应热相当小而且转化速率慢,有时还很不完全,测定反应热很困难。现在可根据盖斯提出的观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这个总过程的热效应是相同的”。已知P4(s、白磷)+5O2(g)=P4O10(s);ΔH =-2983.2 kJ/mol P(s、红磷)+5/4O2(g)=1/4P4O10(s);ΔH =-738.5 kJ/mol 试写出白磷转化为红磷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98K,101kPa时,合成氨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N2(g)+3H2(g)=2NH3(g);△H=-92.38kJ/mol。

在该温度下,取1 mol N2(g)和3 mol H2(g)放在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进行反应,测得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少于92.38kJ,其原因是什么。巩固练习

1.1 g炭与适量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需吸收10.94 kJ的热量,相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D)A.C+H2O=CO+H2 ; ΔH=+10.9 kJ/ mol B.C(s)+H2O(g)=CO(g)+H2(g);ΔH=+10.94 kJ/ mol

C.C(s)+H2O(g)=CO(g)+H2(g);

ΔH=+131.28 kJ/ mol D.1/2C(s)+ 1/2H2O(g)= 1/2CO(g)+ 1/2H2(g); ΔH=+65.64 kJ/ mol 2.已知1mol白磷转化成1mol红磷,放出18.39 kJ热量,又知:P4(白,s)+5O

2= 2P2O5(s)ΔH1,4P(红,s)+5O2

= 2P2O5(s)ΔH2,则ΔH1和ΔH2的关系正确的是(B)A.ΔH1>ΔH2

B.ΔH1<ΔH2

C.ΔH1=ΔH2

D.无法确定

[解析] 设想P4(白)转化为P(红),由题意第一个反应放的热量大于第二个反应,故ΔH1<ΔH2。

3.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

ΔH=a kJ/ mol H2(g)+1/2O2(g)=H2O(l);

ΔH=b kJ/ mol 2H2(g)+O2(g)=2H2O(l);ΔH=c kJ/ 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C.a=b

B.a、b和c均为正值

D.2b=c [解析]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表示方法规定知,氢燃烧放热,其ΔH应为负值,故A、B错;再据相同物质的反应,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可判断a≠b,C错;第三对相同反应,反应热与可燃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可判断2b=c。[答案]D。

[解题回顾]反应放热则ΔH为负值,方程式前的计量数为物质的量,而不是粒子个数。

4、某短跑运动员的体重为72 kg,起跑时能以1/7s冲出1m远。能量全部由消耗体内的葡萄糖提供,则该运动员起跑时冲出1m远将消耗多少克葡萄糖?(已知葡萄糖缓慢氧化时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6H12O6(s)+6O2(g)= 6CO2(g)+6H2O(l); ΔH=-2 804 kJ/mol)

[解析]该运动员该时段的加速度为a=2S/t2=98m/s2,故1/7s时的速度:v1=v0+at=0+98m/s2×1/7s=14m/s这段时间消耗的能量

E=1/2mv

2=7056J=7.056kJ,于是m(C6H12O6)=7.056kJ/2804kJ.mol-1×180g.mol-1=0.45g。[答案]0.45g。

上一篇:课题:2、化石告诉我们什么下一篇:田园风光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