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四月说课稿范文

2024-08-04

乡村四月说课稿范文(精选8篇)

篇1:乡村四月说课稿范文

《乡村四月》说课稿

振 兴 路 小 学 刘 颖

一.说教材

1.说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乡村四月》,这首诗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古诗。《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2.说目标。

本单元教材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古诗的学习中,四年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诗的表面意思,但要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就比较困难了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读中感悟,体会诗的意境,从而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是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谈话法、品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有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说教学程序

(一)解诗题,知作者。(4分钟)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让学生置身于美景当中,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3分钟)

初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通过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句,(三)明诗意,悟诗情。(25分钟)

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放手让学生自读感悟,诗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读懂了什么?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首诗中,我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体会,相机借助课件理解“白满川”的意思,感悟具体景物。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的“川”是指平地,“平地上的一块块稻田在天空的映衬下,给人一种什么感觉?”进而追问那“白满川”是怎样的景象?学生在这样的图文并茂中就比较容易体味诗的意境。

对于容易理解的后两句诗,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生成情感。

入情入境的朗读在课堂上必不可少,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我通过自由读、范读、指名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充分体味,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

3.学习写法,体会情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诵古诗,促提升。(8分钟)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古诗学习的重点。2.练笔:把诗中美景加上自己的想象写一写。我设计这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动笔能力,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写诗中的美景,给学生自由表达的余地,可以更好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

五、说板书设计

我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文章中描绘的场景,又突出了中心,能让学生整体感知古诗,又能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生生互评,师生互评为主来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兴趣,营造诗意盎然的课堂。

篇2:乡村四月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 3 “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最高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板书设计:

绿遍/山野/白满川,子归/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桑蚕/又/插田。

篇3:《乡村四月》说课稿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情,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借助微课和注释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以及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3、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其教学重点、难点为: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利用微课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

说教法学法:

采用微课学习法、诵读感悟法、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过程:

课前让学生看微课,做进阶练习一,对文本进行深度预习。课堂上分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是情境导入,出示课题。播放走近乡村微课,师生交流感受,出示课题:古诗词三首。齐读课题。

二是初读古诗,读出诗韵。先读前两首诗,出示两首诗。指名读诗题。并说出自己的感觉。接着让学生把这两首古诗自由地读两到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然后指名读,生自行评议,正音。并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指导书写汉字。然后指名字正腔圆、有滋有味地把第二首诗读一读。交流进阶练习一。

三是理解诗意,感悟诗情。首先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第一首诗,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美;三四句写:人忙。课件出示第一句,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有哪些色彩?“绿”会是什么?“白”是什么?出示微课体会“绿满山原白满川”。指名通过读来表现出来。课件出示第二句让学生感受仿佛看到的画面。出示微课展示“子规声里雨如烟”的情景。出示养蚕图和名言。从诗句和这些养蚕情景,感受养蚕的辛苦以及农民的勤劳和忙碌。就“忙”出示《四时田园杂兴》微课,让学生体会忙,并交流假设你作为其中的一员,你会忙什么?最后体会到忙的快乐。

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进一步观看微课,学习《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说板书:

板书以其内容为结构,一目了然,后面是诗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农民的勤劳和快乐。

教后反思:

作为运用微课开展经典诵读课题研究,目的是如何借助微课提高经典诵读效率。

1,通过微课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前置学习是很好,学生易于接受的策略,不过必须伴随作进阶练习才行。

2、在教学难点处出示微课也是很有效的。

3、在学第一首时,带出第二首诗,有效减轻第二课时的压力。

篇4:《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分别来到对方的生活环境并引发了一系列不适应状况。现在的孩子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越来越追求物质上的生活而忽视了人类原有的社会公德和生活习惯。因此,我选择了《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这个故事,并将其与语言和社会两个领域相结合。希望通过故事让幼儿知道每个生活的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只要能在自己适应的地方生活,那才是最好的

(二)教学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大班上学期幼儿有了自己的主见,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的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我从情感、能力和认知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情感上:欣赏图片,感受城市、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

2、能力上:通过辩论,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的积极性。

3、情感上:了解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三)教学重、难点

目标中提到:了解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的差异,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在活动中,我把这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a)教学具的准备

考虑到教学具的简单性及多用性,本次活动我准备了一张乡村的图片和一张城市的图片,以及活动教具城市老鼠和乡村老鼠,并运用于整个活动中。

(四)说教学法

本次活动我以幼儿为主体,让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的轻松氛围中掌握活动的重点、难点,运用了提问法、比较法、讨论谈话法、游戏法等。

1、提问法:这是语言活动中都能用到的方法。在教学中,我尝试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启发式、开放式的`提问。如你觉得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情?等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

2、比较法:通过城市与乡村两张图片的对比,即能增强幼儿的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又能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城市与乡村的不同之处。

3、讨论谈话法:幼儿在讨论、谈话中能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活动程序

结合幼儿年龄特点及活动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1、欣赏城市与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2、讨论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3、通过谈话理解故事所带给大家的真正含义。

1、欣赏城市与乡村各具特色的美景和生活。

这一环节让幼儿通过对两张图片的欣赏及比较,了解各具特色的生活。为下面的理解故事和讨论作好铺垫。

2、讨论故事情节,理解故事内容。

把故事分成两段进行讲述,再让幼儿根据故事内容进行讨论,理解故事所带给大家的真正含义。

3、通过谈话进一步了解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之间的差异。

通过作品,迁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各自的好处与不足之处,懂得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篇5:《透镜》说课稿范文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第三章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教学以实验为教学的主线,以讲学稿为学习载体,采用实验、讨论、交流、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四、教具准备:

电教媒体、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七个部分完成:

(一)课前预习:

分为温故知新和问题线索两部分。本过程是在复习光的折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线索有序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板书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此环节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顺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学点进行。

学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透镜的种类)

先设置活动为“收集透镜并进行分类,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此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幻灯片认识透镜及概念:主轴和光心;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板书:主轴、光心)

幻灯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镜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点2、透镜对的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板书:焦点、焦距;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流程设置三个活动,分别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设计一道思考题: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传播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平行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靠近主轴,光束变窄;平行主轴的光经凹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远离主轴,光束变宽。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接下来,幻灯片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及焦点和焦距。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如下问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在透镜的另一侧还有焦点吗?透镜的两焦距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认识实焦点、虚焦点,且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经过如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可轻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结: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用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用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凹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且分别有 个。

运用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过程中安排小组自由指定组员到黑板展示,或将练习情况通过展台展示,并由学生点评。

此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点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板书: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过程中,要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借助圆规来量焦距(即“亮点”到“光心”的距离),方便、精确!

(三)课堂小结:

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收获展示出来。

此环节可有效督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幻灯片演示:

(四)课堂达标:

(五)拓展提升:

(六)课后延伸:

以上三个环节,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反 思:

该环节,学生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收获、能力的锻炼、认识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态度成就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篇6:《重力》说课稿的(范文)

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之后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时非常重要,同时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个方面来认识重力。

在授课中本人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学生的逻辑思维。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但对于重力的现象较为生疏。乡村孩子,大多基础较差,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虽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情况,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当然在课堂上还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让学生体会和认识到重力的存在及有其产生的效果。

2、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本节课中最担心学生难已掌握下列两个问题:

1、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2、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因此我把这两个问题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重点难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2、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万有引力”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重力

播放PPT,观察图片:建在斜坡上的房子、比萨斜塔等,通过观察图片来发现问题,然后联系生活中的物体下落,扔东西时,物体的下落轨迹等,通过以上现象让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同时让学生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重力的大小

生活中我们提起不同的物体用的力也不相同由此并根据科学实验探究方法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书中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重力的方向、重心

P11,先阅读,分析总结;重力的方向是如何的?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竖直向下”和“垂直向下的区别,同时联系生活中一些物体下落的轨迹来加以巩固。再进一步由力的三要素引出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要求学生掌握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的重心的确定方法。

通过以上教学让学生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4)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1)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2)重力大小G=mg,g=10N/kg

(3)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五)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通过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重力计算公式来解决相关问题。

(6)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

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篇7:思修说课稿(范文)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你们好!(图片1)

我是文法系的吴鹏,我代表思修与法基课教学团队和大家交流一下这门课的教学情况。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阐述:(图片2)

(过渡语)首先是课程定位与目标。(图片3)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因此教育部05方案规定其为公共基础必修课,同时,也是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而设立,其中,德育是首要目标,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而且高端技能型人才不仅仅是指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还应该包括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图片4)

高职思政必修课共三门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侧重点各不相同,共同完成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本课 1

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起到了根本导向作用。因此我们设计了这样的课程目标

(图片5)首先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我们希望学生理解五观一体系,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交往能力及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

素质目标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之上的,逐步提高学生走向社会所需要的思想道德、心理、法律、职业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着重培养学生的不同专业素质,比如:城建系的诚信严谨、计算机系的灵活创新、动科系的吃苦耐劳等精神。(图片6)过渡语: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课程设计了这样的理念与思路。

(图片7)要充分发挥这门课是思想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既重视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坚持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 2

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通过两个相结合,把学生的生活也纳入教育的范围,坚持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问题,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社会服务各个方面,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浸入式教学效果。

(图片8)根据我们对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设计,我们首先对学生基础和智能特点做了如下分析

(图片9)本课安排在入学第一学期,大一新生,在学习态度上比较端正,但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对政治课存有一些偏见;虽然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意志力薄弱,在学习上吃不得苦。普遍认为政治课实用性差,内容枯燥,难以在短时间内将理论转化为信念。

但困难是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但他们有行动力强,喜欢表现而易于再塑造的特点。所以我们充分运用课内外实践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中的直观性、互动性、多样性。

(图片10)根据学生的特点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必要的选取和组织安排

(图片11)我们根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原则,将课本各章节划分为四个板块分七大专题,进行了合理分配,如下表。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在每一个大板块后都安排了相应的实践活动和作业,在后面我还将详细说明实践活动。

(图片12)针对这样的内容安排我们采取了与之相应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

(图片13)1首先我们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我们采用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四个实践教学内容都与理论教学内容高度相关。入学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活规划;人生理想教育的实践活动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道德品质教育的实践活动是一系列公益活动;基本法律教育则采用了法律宣传的形式。其中,道德品质教育中的这个系列公益活动是一个大型的,历时两个多月的活动。是我们与廊坊志愿者联盟合作,有多家媒体参与的“西部温暖计划”。此活动我们已经成功的参加了两年。2012年我们为这一活动募捐了近万件衣物,取得了 4

很大的社会反响。

(图片14)为了提高本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我们更好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我们采取了融教与学于一体的“六字教学一体法”即:讲、看、辨、读、写、行。

(图片15)讲授是任何一门课都必不可少的,讲是一切课堂教育的基础。我们采用了讲授法、讲演法、讲述法、讲评法等。尤其是学生的课前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仪态气质。(图片16)在课堂讲授时,老师又本着“抓住重点,围绕热点,攻破难点”的原则,做到“透、俗、情、升”四个字。(图片17)看,即直观演示法,看视频。

(图片18)辨,我们通过讨论法、分析法、辩论法、情景模拟法培养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图片19)读,通过老师推荐,建议同学们读课外读物,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加知识,开拓视野。

(图片20)写,通过每次活动后写心得体会,写观后感,写调查报告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图片21)行,最后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去复聪学校、特教学校、敬老院、孤儿院等以一系列公益活动来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5

培养品格,增加团队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图片22)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各种教学环境和社会资源(图片23)

4、考核方式设计 全程性评价

考核方式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平时作业,二是课堂表现,三是实践表现,四是社会调查,各占总成绩的25%。旨在构建多元化、全方位、过程化课程考核体系。

(图片24)通过以上的努力,我们在学生评价中,政治教师的量化成绩名列前茅;在教师互评中,我们相互打分,取长补短,形成了优秀的教学团队;在精品课评选中,我们的思修与法基成为院级精品课;走上社会的优秀毕业生经常感恩我们的正确教育和引导。

(图片25)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我们将现有的教学条件做了比较合理的配置。

(图片26)首先我们拥有一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师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学骨干队伍,其中硕士研究生占64%。此外,教师们每年还去参加省里组织的培训。仅近2年就有累计9人次参加了培训。

(图片27)今年我和郭银花老师参加了在石家庄举办的基础课 6

培训,郭老师还代表我院做了教学交流,是唯一一个做报告的地方高职院校。报告受到了高度评价。

(图片28)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多名老师获得了多项荣誉。(图片29)

2、良好的实践条件

校内实践基地:影视教育基地,定期播放电影;现代化机房,供学生网上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廊坊博物馆、烈士陵园;公益平台:大学城弘德家园孤儿院、廊坊特校、廊坊复聪学校等处。校外实践活动平台:与廊坊志愿者等组织联合举行的“温暖西部”活动

(图片30)

3、丰富的学习资源

文本资源:教材,教参。我们选用系列用书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是全国高校思想政治课指定教材。这部教材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图片31)电子资源:我们在教学中发动教师搜集各种文字、声频和视频资料,在大量收集材料基础上,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基》课的数据库。包括教案、课件、说课、推荐学生视频、案例等库。电子资源库为我们实现讲、看、辨、读、写、行六字教学方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是我们的教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资源支持。

(图片32)网络资源:我们建立了基础课程网站,链接了国家精品课网站,成立了政治课师生交流群,提供学生自学的资源;政治教师教研群。这些网络资源为我们教学由课内到课外提供了平台支持。

(图片33)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一直采用“精彩首堂课”的理念,就让我以第一部分入学教育部分为例来说说我们的第一单元说课。

(图片34)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就把第一部分定位于心理疏导为主,理论灌输为辅,轻讲授重效果。于是在目标上没有做过高的设定。知识目标为:认识大学新特点,适应大学新生活;能力上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能力;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完善人格修养。

(图片35)在课堂导入上我采取了现实对比法。首先设计“缘来在一起”活动。我让同学在课后每人交我一张电子版的照片,在下面写一句对大学的感受,再选择其他三位同学各写下一句对他的印象。并告诉他们在下学期概论课结束时再拍一张,毕业时再拍一张。通过对比,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同时也珍惜大学生活中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图片36)在课堂讲授时采用了讲述法和直观演示法。就围绕介绍展开。介绍自己,让学生亲近老师,敞开心扉;介绍学院,8

让学生们尽快了解学校,适应学校生活,这也正是课本第一节的内容;介绍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本课的重要性,学习的意义和方法,这正是课本第三四节的内容;最后还要介绍专业,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困难同时也要树立学习的信心。真正适应大学的新生活。

(图片37)课堂小结 我采用了分析法和分组讨论法,让学生看图说话。

(图片38)组织学生课下召开新老生交流会,让他们通过师哥师姐了解大学生活。

(图片39)必须弄明白本专业应了解的几个基本问题。(图片40)最后让学生完成大学新生规划表,根据表的完成情况记入考核成绩。

(图片41)今天我们依然还会收到已经毕业的学生或者大二大三的学生乃至大一新生发给我们的短信、QQ留言、微信等,向我们诉说苦恼和我们分享快乐。

而亲近、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除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之外的又一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教育人、引导人,又要关心人、帮助人,每位老师都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做到了“亲其师 信其道近其生 育其人”

篇8:《春望》说课稿(范文模版)

《春 望》

稿

说课人:梁皓普

班 级:12级文秘1班

《春望》说课稿

教学流程

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杜甫诗三首》分别为《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

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

同学们已经在历史课上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清楚本诗的创作背景。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

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

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3、培养自己自主学习古诗歌的意识和习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3、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

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诵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六、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熟读本诗,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一)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接下来我将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副杜甫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通过以上环节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走进《春望》这首诗。

(二)、朗读感知

1、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体会诗歌的朗诵节奏和感情,规范读音。

2、学生放声自由朗读,通过自由朗诵,让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形成初步感知。

3、学生配乐朗诵《春望》。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进行朗诵,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加深对诗歌整体的体会。

(三)画面欣赏、整体把握

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内容以及感受。由此引入本诗的背景介绍。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尝试理解本诗,分小组交流并选代表发言。最后我将总结学生发言。带领学生在学习中积累相关文言知识,梳理诗意,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感知和情感的把握。

(四)品味探究、小组讨论

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哪些景象,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2、通过诗歌中的意象,说明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描写安史之乱中长安的荒凉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3、诗人在《春望》中的“望”是指什么?

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国家**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所以总的来看,“望”是全文的诗眼。望”是贯穿全篇的线索。从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态作结。通过眺望沦陷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这三个问题的设立,在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 主旨的体会理解,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同时,提高自 己的合作探究能力。

(五)细化讲解,拓展延伸

细化讲解: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鸟鸣而惊心,用对偶,移请于景,诗人视线的转移,情与景的变化,自然的过渡到想念亲人,表现出诗人的悲伤与愁苦。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安史之乱后,“烽火苦教多信断”,这句话写出了亲人之间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急切心情,使人产生共鸣。

比较《望岳》和《春望》两首诗的风格。

(六)课堂小结,作业设置

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作业设置:情景作文,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爱国的,不少于500字

七、说板书设计

首联:残破景象

春 颔联:感时恨别 描绘凄凉之景

望 颈联:忧国思亲 寄寓家国仇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乡村四月说课稿范文】相关文章:

乡村四月说课稿一等奖06-02

乡村四月范文05-17

乡村四月教案范文06-02

《乡村四月》07-30

乡村四月诗歌04-21

古诗乡村四月05-09

乡村四月古诗教案07-20

乡村四月的散文05-13

《乡村四月》改写作文06-02

《乡村四月》吟诵教案07-01

上一篇:车间6s管理表态发言稿下一篇: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