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2024-07-10

社会性别研究论文(通用6篇)

篇1: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社会性别研究学习心得

201210800034 物理学 黄莹

社会性别研究这门课程我们是第三周开始上的,通过这几周以来对这个内容的学习,我们不仅从理论上系统地对社会性别研究有了了解,也联系了生活实际,对社会性别有了更具体的感悟。以下就是我这几周以来从理论到生活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社会性别。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

在《性别社会学》一书中这样提到:性别的社会属性比性别的生物属性的内涵要丰富和复杂得多,负载了许多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性别是指社会对男女的社会角色,行为,道德,自我意识的建构和不同的期望。朱蒂斯鲁博认为作为个体的社会性别的构成要素,它包括了生理性别要素,社会性别身份认同,社会性别化的婚姻和生育地位,社会性别化地性取向,社会性别化的个性特征,社会性别过程,社会性别信念,社会性别展示等方面。

现在,社会性别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具备的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于社会性别具有学术性的意义,有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研究对象是以人为本,二性关系与权力,制度的变动。三是社会性别的实质属性是其社会性。四是以性别视角审视传统社会中的文化、法律、政治、经济学,促进二性健康、和睦、均衡发展。

性别社会化的实现过程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人从出生到死亡,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经历着内容和手段侧重点不同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作为一个女生,我可以清楚察觉到自身的社会性别趋于成熟的过程。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并没有多大的性别意识,只是时常听大人说“女孩子不能那么调皮,应该要文静一点”,虽然当时也没有把这话听进去多少,但还是在心里植入了“我是女生”的种子。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了女孩子的爱美之心,总是缠着妈妈买漂亮裙子,这便是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趋于统一的表现。

我一直都是在家人朋友的呵护下长大的,所以没受到过什么性别歧视,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还是能隐隐约约感受得到“男女有别”。比如,小时候男孩子可以尽情地在泥巴里打滚,女生则要安安静静地呆着;选大学的时候,对于男孩子,大人会觉得出去闯荡一番成就事业比较好,而女孩子则是在离家里近的地方找一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就好了。

虽然男女之间的差别不可能一下子就消失,但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女性成才障碍逐步消解,社会性别隔离逐被打破,女性的发展环境日益好转,女性成才意识普遍空前高涨,她们身上所潜藏的女性能力也获得了空间的激发与释放,从未来的方向看,她们的才能是非常值得期许的。

作为女孩子,我们更应该自立自强,活出女孩的本色,勇敢地拥抱属于我们的天空。我想,这就是社会性别研究这门课程给我最大的感悟!

篇2: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授课学期2013学年至2014学年第学院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号名冯巧华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广西师范大学学工部(处)制

社会性别研究的心得体会

摘要: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

关键词:社会性别 ;女权主义; 社会交往

一、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性别研究

从社会学的视野来看,性别分类是社会最基本的分类指标,但这种分类长期以来又常常被忽略或漠视,因为,人们认为,性别是自然天成,男女有两性的区别是毋庸置疑无法改变的。这种状况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女性主义第二波浪潮兴起后,受到了越来越深入的质疑与挑战。

女性主义批判话语深受雅克·德里达解构理论的影响,女性主义运用解构理论对传统的父权制文化所造成的性别二元对立的状况、两性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以及女性历史话语权的缺失等问题,对传统的男性中心社会秩序进行批判和质疑。女性主义在颠覆和解构的同时,创立了社会性别的概念,以此来分析女性的历史地位和生存状况。

社会性别概念强调,女性的性别意识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状况所决定,而是由社会文化规范所塑造、所建构出来的,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理论的一种分析范畴,社会性别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对女性问题及社会两性问题深层次思考的理论视野。

以社会性别的视野来关照目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我们发现即便在社会主义理念中所涵括的男女平等思想在中国已经宣扬了几十年,但性别不平等的状况仍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被人们习以为常。

二、性别研究的起源

1.妇女运动与女性觉醒

(1)英国的玛丽·华尔史东1792年发表妇女发展史上第一部最有影响的著作——《女权辩》。其背景是,当英国的工业革命改善了妇女闭锁家中的境遇。大机器生产导致更多的妇女参与了产业劳动和各种社会活动。但女人们劳动环境恶劣,工薪低,工作没有保障。

一些有知识文化的中产阶级妇女首先觉醒起来。她们为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首先展开了争取参与政治权利的运动。

《女权辩》就是讨论关于妇女权利问题。她认为,男女根本没有差别,女性之所以弱于男性完全是由于环境和教育所造成的。她还认为男女彼此相倚,任何一方的低落,都足以阻碍他方的进步。因此,必须给妇女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使妇女成为有理性、有公民权的人。她痛斥了“男尊女卑说”。

玛丽·华尔史东被称为“世界妇女运动的鼻祖”。《女权辩》是早期妇女运动的经典著作。

(2)1963年出版的《女性的奥秘》。该书常常被认为是妇女运动自我意识新浪潮出现的一份文献,是一种社会宣言,引起广泛的反响,成为妇女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书中提出的困惑是:为什么女人有了丈夫和孩子,有了家庭的幸福仍然感到不满足?作者作为一个全职家庭主妇开始重新思考女性的价值、女性的自我完善问题,认为实现女性完美的奥秘在于自我发展。提出女人首先是应该独立的人,其次才是女人。

1991年美国苏珊·法拉弟在纽约出版了引起妇女界轰动的《狙击》一书,指出:过去十年间,铺天盖地的舆论无非是在炮制这样一个答案,即正是平等造成了痛苦。据说,恰恰是因为妇女自由了,所以就不幸福,她们终于成了自身解放的奴隶;她们得到了一只金耳环,却又失去了另一只;她们获得了生育的控制权,却又糟踏了自己的生育能力;她们追求和实现了事业上的抱负,但却丢弃了女人最大的幸福。一言以蔽之,妇女解放运动成了罪魁祸首!

这本书是对美国舆论界对职业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的种种责难的绝顶概括和生动描述。这些社会舆论是对社会进步、妇女解放的反动。《狙击》一书,实质上是在反狙击。

(3)女人认识到完美女性既需要事业又需要家庭,但这一追求并非轻而易举。社会要求传统女性,职业界排斥女性,女性面临的挑战不在于内部的不同理论派别,而在于性别岐视。性别岐视的根源是什么?

虽然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揭示了它的文化根源,但没有再往前走一步,没有在社会的物质大厦——社会结构中找到原因。

在美国社会学界颇有影响的功能冲突理论的主要代表刘易斯·科塞,在西蒙·波娃成就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了。

1983年出版的作为美国高等院校社会学教科书的《社会学导论》是科塞的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巨著。其中第十章“性别”,专门探讨性别为何不平等,阐明了他的妇女观。

科塞反对性别主义者的先天论,认为:性别差异虽然根源生理原因,但性别角色则是后天形成的。他引述著名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部落的考察,转述米德关于“性别角色和生理没有必然的联系”的断言,指出:“男子气质和女子气质,都是社会化造成的差别”。“孩子生下来只有男女性别的不同,男女的气质只是后天才学到的”。“两性间最重要的差别是通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得到的”。“所谓的母性本能显然是学来的,而不是天生的”。

科塞的结论是,“性别主义植根于把男女安排在不同的地位上的社会结构中,以及维护这种状况的传统价值观念中。

由此,科塞提倡“新型妇女”,“新型妇女”即“按照男性模式的满意的事业以及家庭职责。”

科塞提倡的“新型男子”就是“男子的解放”。“由于男性的身份如此取决于生活支柱这一角色,丈夫与父亲被套上了“家庭支柱的枷锁,”“同料理家务的职责对妇女一样有束缚性。”“传统的男女分工的规范要求他们成为具有强大进取精神的生活支柱,这使他们同妇女一样受到了压迫。”因此,“一些男子已经开始怀疑传统男子气质是否得多于失。”因此也要寻求男子的解放。

2.女性(权)主义理论流派

在后现代的背景上,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研究的介绍。现在Feminism and Gender(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已经得到了较大的传播。

女性主义与后现代思潮有很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在思想、观念、哲学上,这两者都力图摆脱传统的影响和束缚,并力图发展出一套新的社会批判范式。

(1)女性主义理论是与女性主义运动。中国近代的妇女运动是从办女学开始的。

在1844年就有外国教会办女学,后具有较大规模。中国人自己办的女学是1898年在上海的经正女学(经善元)。1900年蔡元培办了爱国女学。当时的女学集中在江南及上海。中国最早的妇女组织是“共爱会”,1903年在东京成立,有同盟会女知识分子200多人。秋瑾与1907年办《中国女报》,还有《中国新女界杂志》(燕斌),《女报》(陈佶芬)。“中国女子参政同盟会”提出过九项纲领。袁世凯政府反对女性运动,其教育司长说女性的生理不适合参政,生育是唯一天职。还悬赏捉拿当时的女性主义运动的领导唐群英、张汉英。

(2)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女性主义从他们那里接受的思想主要有:第一,否定所有宏大理论体系(Great theories)。这点与后现代的观点一样,它反对和批判一切所谓说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大型理论体系,主张分散、细小、局部的理论才是有效的。主张建立社区的政治、道德观念。后现代女性主义认为,过去的宏大理论体系都标榜自己的理论具有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但是实质上都是以男性为其标准的,完全忽视了女性的存在。例如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就把前者当作男性领域,后者当作女性领域。第二,否定并根本上反对西方知识结构中最核心、也最根深蒂固的二分(二元对立)主义(dualism)。第三、赞同并推行“话语即权力”的理论。第四,运用福科“惩戒凝视”(disciplinary gaze)的观点,说明女性生活在怎样一种生活压力之下。第五,赞同福科关于“身体”(body)的理论,反对西方思想家历来轻视身体和身体感受的观念。第六,反本主义(essentialism)和普遍主义(universalism)。认为自然的、本质的、普遍的也是可以变化的。

三、社会转型与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位

影响男女大学生性别意识和态度的因素是十分复杂和多样的。高等院校大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性别意识和态度,这些既定的性别意识和态度,一方面源于以往学校教育的影响,以及社会职业和劳动分工的性别分化模式;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分配和就业的不利处境以及大学管理与大学生活动的性别倾向,也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别态度;男女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方式、闲暇活动、性格特征、职业和发展期待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相当多数人并认为这些差异是自然的、正常的;

女大学生对分配和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的反感是情绪性的,个别化的,缺乏自觉理性和集体行动;

一部分男女大学生对大学生学术能力和成绩的认识,带有非常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

四、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一)现实意义

运用性别理论研究女性问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发现一些生活与工作中容易被忽略的两性不平等现象,防止两性不平等状况的发展,避免两性机会和权利上差距的产生和进一步扩大。以劳动就业为例,20世纪以来,尽管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妇女就业率不断上升,但是用性别理论来分析,我们既可以看到用工中的重男轻女现象,也会发现职业中的性别隔离也非常突出,还可以看到男女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异。1980年,联合国哥本哈根大会曾提到:“妇女从事了世界上2/3 到3/4 的劳动量,她们生产了45%的世界食物,但她们仅获得 10%的世界收入,和仅拥有 10%的世界财富。”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过去的 10年中,妇女的工资每年大约增长1%,但妇女的工资仍只有男子工资的 60 —70%。目前,世界各国指标系统所划定的商品性生产的界限都把大量的家务劳动排除在外,妇

女的家务劳动从来不会在国家的经济统计数字、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里得到体现。妇女从事无酬劳动的现状及其结果,必然降低家庭教育女童的积极性,同时也扼杀了妇女的自信甚至生活自立的可能。因此有学者指出,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进程中,家务劳动成为对女性的束缚,且作为全球化理论指导的经济增长概念体系基本不包括家务劳动,这对于女性来说,无疑是极为不公正的。

(二)理论意义

1.它确立了一种新的视角,即性别视角。在社会科学领域,有许多观察研究问题的视角,如社会的、文化的、心理的、政治的、经济的等等,而性别视角在以往的研究中是最受忽略的视角。社会性别理论将性别视角的引入,使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较之以往获得了许多新的发现,人的认识取得了新的进展。例如,女性重情感在以往常常被视为感情用事,性别视角则让人们看到了将感情用于工作和管理领域,将会营造一种关爱友好的气氛,有利于人际关系的相互沟通,有助于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和力。

2.它注意到了男女两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不同利益与需求,并使一向受到漠视的女性价值得到了凸现。一方面它承认女性与男性的差异,但它强调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女性必须因此而依赖于男人,也并不因此而必然丧失人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它又肯定了男女两性的共性,认为女性与男性拥有共同的权利与尊严,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同样不可漠视的作用。在以往两性发展过程中,一直没有解决好两者的关系。社会性别理论对此作出的答复是:当女人拥有与男人一样作为人的权利与尊严时,她可以依然保持着女性的身份,而当女性展示女性的特征时,也不应当失去人的尊严与权利。换句话说,社会性别理论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思维方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认为女性生来就应该是那样的命运。例如,家庭暴力问题,这个在以往看似平常的问题,在传统观念中并不被视为暴力,而被认为是合理的。但是,社会性别理论却将其诉诸了法律。

3.社会性别理论的建立,推进了妇女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长期以来,对性别不平等起源的解释一直是女性研究中的一个关注点。对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列维·施特劳斯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社会性别理论则是通过对两性不平等关系的深入分析,揭示出隐藏在物质生活背后的性别制度,将“性文化关系”与“生产关系”、“经济制度”及“性的制度”区分开来,让我们在阶级的坐标之外又引入了性别这样一个观察人类社会结构的新维度。它的出现,使我们在发展与和平成为世界新的发展潮流的背景下,不能不注视来自社会的弱势群体——女性,不能不关注她们的发展,不能不倾听她们的呼声。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推动下,社会性别渐渐进入决策、统计和学术界。

五、心得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毕竟只经历了短短的几十年,而且由于它的发展队伍还不够强大,其理论架构还不是非常完善。它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别理论内容还无法统一。目前,关于社会性别理论的研究还很薄弱,其内容显得相当庞杂,不利于理论体系的构建。如前所述,对社会性别概念的解释多种多样,没有统一的概念,要形成完整的社会性别理论体系就更难了,显然不利于女性主义理论纳入主流文化和知识体系。第二,受意识形态和历史条件、社会发展水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社会性别理论也受到一些质疑。例如,它认为性别完全由社会文化建构的,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关系,有忽略自然的性别差别和贬低女性气质的色彩。它在研究性别压迫时忽视和

模糊了阶级压迫,认为男性中心的文化建构是导致女性从属地位的主要原因,片面归咎于社会文化和男性压迫。

尽管社会性别理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是社会性别理论仍然不失为分析性别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是认识性别问题的一个有效工具。它不仅是一种崭新的理论观念,更是为改变两性不平等的权利关系而努力的实践。认真研究、借鉴、消化和吸收社会性别理论,结合具体国情发展本土化策略,是中国妇女理论研究面临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 杨晓宁.社会性别概念与女性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社会性别概念的产生

[J].大连大学学报,2003(5):31-33.[2] 杜洁.女性主义与社会性别分析[J].浙江学刊,2000(2):19-21.

[3] 何萍.性别理论与社会发展[J].探索,2001(6):8-9.

[4] 王毅平.社会性别理论:男女平等新视角[J].东岳论丛,2001(4):25-27.

[5] 李小云.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及性别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8(3):27-30.

篇3: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一、国内基层公务员性别比例现状

从社会性别视角看, 男女两性被给予了不同的社会地位, 两者间的社会地位有明显差距。受其影响, 这种不平等的社会性别关系也深深嵌入了基层公务员性别比例这一问题之中。

1、基层组织女性任职比例过低。乡、镇、村级组织是中国行政体制最基层的组织, 它履行的工作职责非常具体和繁重, 而女性基层干部背负着转变人们性别观念的艰巨任务, 责任重大。然而中国基层女性干部十分匿乏, 乡、镇、村一级女干部严重短缺。

2、妇女参政的结构欠佳、层次偏低。我国妇女参政结构呈现为“金字塔”型或者是“类金字塔”型。目前, 我国女性领导干部多数集中在教科文卫等政府部门和群众团体, 在党政主干线和重要的综合部门任职的很少且所任职位正职少, 副职多。

二、国内基层公务员制度的性别平等缺失

1、基层公务员录用过程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1) 地方公务员报考条件设置性别障碍。如:有的岗位只允许男性报考或者严格限定男女报考比例。 (2) 面试过程中性别歧视难以根除。面试成绩很多时候取决于面试官的主观意志, 没有科学的评分和监督机制。因此, 尽管有的单位在招考条件设置上非常公平, 没有对性别做出任何限制, 然而一旦进入面试程序就可能存在“男性优先”的价值倾向, 性别歧视问题难以从制度上根本杜绝。

2、基层公务员职业发展女性滞后

(1) 由于女性需要承担生育重任, 因此这一时期女性职业生涯发展几乎停滞, 直到孩子慢慢长大, 女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女性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这一过程使得女干部在晋升中基本处于弱势地位。 (2) 由于女性就业隐含非连续性的特点, 无论是一般培训还是特殊培训, 女性都较男性少接受培训, 这种人力资本投资将对男性的职业生涯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进一步扩大两性在职业生涯发展水平上的差距。

3、基层公务员退休权益两性差异

女性退休年龄偏低造成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女公务员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 特别是高学历女专业人才 (硕士、博士) , 即使同是22岁的大学本科毕业生, 若女性比男性提前5年退休, 女性人力资本的正常使用年限仅仅相当于男性的84.8% 。而且, 50岁左右也正是女性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仅仅因为是女性就必须提前退休, 这一规定不仅造成女性人才资源的浪费, 甚至会给教育的良性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三、优化中国基层公务员制度性别平等体系的路径

1、构建先进的社会性别文化

(1) 将社会性别平等纳入国家基础教育。首先, 改进教学内容, 在基础课程中设置有关性别平等的多元文化课程, 并增加教材中女性形象比例;其次, 鼓励女同学进入非传统性职业领域。 (2) 发挥大众传媒向社会宣传先进性别文化的作用, 建立符合性别平等趋势的、先进的大众文化形态, 真正发挥先进性别文化对大众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2、建立健全性别法律体系

(1) 健全职场中性别平等的法律法规。首先, 将现有法律条款 (特别是内容不易界定的条款) 具体化, 增强其可操作性。其次, 加大惩罚力度, 绝对不能以发展经济为借口纵容侵害妇女劳动权利的行为, 一经发现, 立即查处。 (2) 完善生育保险制度。国家应积极推进生育保险制度改革, 建设统一的社会生育保险模式;通过立法形式出台生育保险条例, 并认真管理和监督该条例的运作过程, 在社会运行机制上保障女性获得平等竞争的权利。

3、完善基层公务员制度中的性别平等措施

(1) 公务员入口管理。建议相关部门在拟任职位所要求的资格条件时, 必须严格遵循平等竞争的原则, 不得违反《宪法》和《立法法》的相关规定, 否则该项条件无效。逐步完善面试考官小组的成员结构, 加强对面试考官的监督与管理。如面试考官小组可聘请与招录机关无利害关系的专家充当面试考官, 对每名考生的面试过程也应当进行录像、录音, 这些资料既可作为证据以备考生核查面试成绩, 又可作为监督考官是否公平的证据。

(2) 公务员在职管理。培训需求分析中应增加人员分析比重, 增加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为女性公务员工作提供便利服务, 对女性公务员提供职业咨询、解释其在职业上的问题和困惑、理清其职业发展的思路等服务。

(3) 公务员出口管理。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发放水平和工龄有着间接的关系。任职的时间越长则工龄越长, 养老金发放水平也越高。我国应该从根本制度上提高女性职工的养老金发放水平, 提高女性退休年龄, 延长女性工作年限, 从而提高女性养老金缴费年限。如:可实行弹性退休制, 在充分考虑身体状况、个人意愿、岗位需要、组织考核, 通过个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方式, 使得退休年龄更具弹性。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中国基层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事业已经取得显著成就, 公务员管理制度正式步入专业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性别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公共部门要想成为性别和谐的代表者和示范者, 必须从根本上起到影响全社会价值判断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的作用, 因此将社会性别纳入基层公务员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摘要:中国基层公务员性别比例存在严重失衡现象, 造成这种性别失调的社会因素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和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本文首先介绍国内基层公务员的性别现状, 然后分别从基层公务员的录用, 在职发展以及退休权益三个方面体现性别比例的缺失, 最后给出优化基层公务员制度性别平等的途径。

关键词:社会性别视角,基层公务员,性别比例

参考文献

[1]俞萍.男女平等与和谐社会—从人口性别比失衡谈起[J].甘肃社会科学, 2007 (2) :189-191.

[2]魏姝.性别因素在公务员录用和晋升中的影响—代表性官僚制理论视角下的分析[J], 妇女研究论丛, 2011 (2) :32-39.

[3]任洁.对当前女性在就业中遭遇性别歧视问题的研究一一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思考[D],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 2007.

篇4: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关键词:社会性别;苗族民间作品;女性形象;社会地位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85-06

目前,学界关于苗族研究的文献很多,涉及苗族历史、苗族文化、苗族语言、苗族教育等多方面,成果丰硕。但是,对苗族民间作品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见。现有文献中,《苗族女性文化》(1995)对神话中的女性始祖、传说中的青年女性、爱情故事中的女性、古歌中的女英雄四类女性形象进行写实性描述;《苗族文学史》(1981)、《苗族民间诗歌》(2008)两部作品着重介绍《仰阿莎》、《娥娇与金丹》、《久宜和欧金》等8首影响较大的爱情叙事诗,并对《仰阿莎》诗中的女性形象仰阿莎进行较为详尽的分析。此外《苗族文学史》还介绍了部分嘎百福歌的女性形象;单篇文献研究方面,在知网上搜索到与苗族女性形象相关的文献仅见潘定智的《试论黔东南苗族爱情叙事长诗》、洪桦的《试论苗族爱情叙事诗歌的悲剧性》、龙初凡的《试论〈仰婀莎〉的艺术形象》、余勇的《最美丽的歌——解读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等几篇。且研究成果多集中在对单篇作品或某类体裁作品女性形象类型分析和作品艺术性的分析上,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对作品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进行阐述的文献少见,这是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研究的一个不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国内最大的苗族聚居区,苗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居全国各苗族地区之首。且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编印的27集苗族民间文学资料集中黔东南地区的就达18集,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基于以上原因,笔者以黔东南苗族民间文学作品为切入点,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将女性形象放置到社会文化背景下,系统深入地剖析女性形象的社会地位及其成因,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研究进入到一个更深更新的层面,为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

一、黔东南苗族民间作品的女性形象拥有和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

社会性别是女性主义学术和理论研究的核心概念,指男女两性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下形成的性别特征和差异,即在社会文化长期积淀中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1]。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在社会发展中女性与男性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因此,在精神上女性应该独立自主,摆脱依赖男性的软弱心理;在处理与男性的关系上,应当与男性结成彼此尊重平等相处的伙伴关系;在对待国家和组织的态度上,应该主动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能成为一种工具[2]。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考察分析黔东南苗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女性形象(以下简称作品的女性),可以看到女性拥有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作品的女性形象大都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体意识,具有独立地位、享有独立人格、独立意志和独立愿望。当爱情婚姻出现问题时不是哭泣或诅咒,而是奋起抗争以获取应有的权利和地位。她们相对平等的地位主要体现在她们享有和男性大致相等的权利上。

(一)情歌中的自由恋爱权

情歌是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主要形式,从陌生到认识、相知、相恋进而成婚的全过程都要吟唱情歌。据学者统计,苗族情歌中的女主人公占2/3左右,她们面对意中人表现更为主动率真,唱出的情歌大胆而热烈,毫无忸怩做作之态。如:“浅水深水一起过,千言万语一起说,离开别人没关系,离开阿哥呀!简直就像谁扯掉我的心!”① ①苗族文学史编写组编.民间文学资料第八集·黔东南、湘西苗族情歌[C].贵阳中中印刷厂,1959:42.女子以最质朴浅显的语言深深地打动心上人,让人为之感叹。从情歌可以窥见作品的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平等,都享有自由恋爱的权利。唱情歌时,既可以男唱女答,亦可是女唱男和,无论哪种方式都没有性别歧视。女性意识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专有名词,是指女性从自我主体的角度出发自觉地把握自身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并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选择人生方向、追寻生命意义和发出自己的声音[4]。情歌中的女性意识到了自身的地位和价值,当爱情降临时不是傻傻等待、被动接受,而是充分行使话语权尽情表达对爱情的理解与感悟。

(二)婚姻理辞、离婚歌中的离婚自主权

理辞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有季节理词、民事纠纷理词、丧葬理词等。婚姻理辞是民事纠纷理辞中的一种,用于调解各种婚姻家庭纠纷。当出现难以解决的纠纷时,男女任何一方都可请理老来主持调解,理老则用理辞来劝导双方和好,对于执意要离婚的在演唱完“劈筒歌”后判决离婚。如,《离婚理辞·女方理老的说理辞》讲述妻子无法忍受夫家的无理行为,跑回娘家请理老来阐明离婚的缘由:“米不给我舂,水不让我挑;先前还整我,以后就怀恨;公公装耳厚,婆婆做脸黑……我才回到自己家,我才跑到自己屋;……我上山找大树,出门找理老。”……“论情是你错,论理是你输……”[5]这位女性通过理老旗帜鲜明地反对夫家的无理以及解初痛苦婚姻的坚决态度,最后成功离婚。

离婚歌是青年男女的一方或双方表示忠于愛情,决意解除封建包办婚姻,希望达到自由结合的歌。如,《离婚歌》:“山坳不踩就不矮,不如意的婚姻不离就不脱……假使离不脱,妹妹就请大家来讲理,妹妹要像打雷一样的讲理。只要妹妹下决心,踩到哪里哪里都会矮,说到哪里都会赢。……假如山谷有水,哥哥象妹妹一样的真心,我们就在游方场上定终身。”[6]歌中的女子向恋人表明自己坚决解除包办婚姻的态度以及对对方的忠贞爱情。

从以上婚姻理辞和离婚歌可以看见女性同样享有离婚自主权。“如果说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么也只有继续保持爱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如果感情确定已经消失或已经被新的热烈的爱情所排挤,那就会使离婚无论对于双方或对于社会都会成为幸事”[7]。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离婚”行为既是苗族社会对女性婚姻自主权的维护,更是女性充分行使离婚自主权以获得重新追求幸福的体现。

nlc202309030502

(三)爱情叙事诗、逃婚歌中对婚姻自主权的争取

苗族妇女的婚姻自主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指苗族女性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丈夫结婚的权利;第二是婚姻破裂后的离婚自主权;第三是离婚或丈夫死后还有再婚的自主权。此处特指作品的女性形象采取各种办法与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进行抗争,甚至是牺牲生命也要争取自己选择丈夫的权利。

古代爱情叙事诗《久宜和阿金》[8]讲述久宜和阿金相爱却遭到氏族的反对,几经抗争后氏族才同意买牛祭祖分支开亲。可是在姑表婚习俗的重压下,阿金被迫嫁到舅家。面对才五六岁的丈夫,阿金要求退婚,却因久宜家无力支付舅家索要的巨额外甥钱“白银三百两,骡马三百匹,水牯三百头,鸭子三百对,花布三百块,差点不允许,多了也不要”,二人还是不能成亲。人们有感于舅权制对幸福婚姻的摧残,纷纷支持她们斗争迫使舅家降低礼金,使得两人最终成亲。

逃婚歌是反映青年男女在情投意合之后,婚姻方面受到家庭的阻拦,双方表示愿意逃走他乡成婚的歌。苗族逃婚,多数是女子主动,逃婚歌也多是女子所唱。如,《逃婚歌》[9]:“我俩逃走吧!逃不出去呀!顺河逃走吧!顺河逃走好,河水淹脚印,……大概逃走了,逃婚有道理,有理就要逃!”逃婚歌唱出了女性对婚姻自主权的争取。从某种意义上讲,逃婚是苗族妇女争取婚姻自主、反对用婚姻损害自身利益的有力法宝,对争取妇女地位和自身的解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10]。

从社会性别视角来看,作品的女性已经“意识到社会中应该有自己身为女人的一个合法、独立的生存空间”,部分女性甚至“已经意识到身为女性的我们应该也能够做自己命运的主人、生活的主人”[11]。当婚姻自主权要被剥夺时,她们并非俯首帖耳、沉默不语而是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从而争取到选择丈夫的权利。

二、黔东南女性形象具有相对平等地位的成因分析

社会性别理论认为,考察女性问题,应该将其放在男女两性共同塑造的社会角色和权力结构中,而不能将女性问题孤立地割裂开来[12]。曹端波认为“每一个文化因素最适用的功能是在它的文化系统之中,如果一个文化因素放到另一个文化系统中,它便可能失去其原有的意义与功能”[13]。故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将作品的女性形象放置到苗族社会文化背景下分析,发现女性形象相对平等地位及相应权利获得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母系社会的女性崇拜意识促进两性和谐相处理念的树立

在母系社会,由于女性承担的双重生产任务(物质生产和人类再生产)超越了男性的生产能力和认识能力,男性为女性的自然创造力和崇高的社会威望所慑服产生了对女性的崇拜心理。这种崇拜一方面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和说教功能,使得苗族人民的相互认同感增强产生凝聚力;另一方面让男女两性在共同信仰下和睦相处,建立一种和谐的性别理念。如,黔东苗族神话中的始祖女神“蝴蝶妈妈”以其很强的生殖繁衍能力成为始祖崇拜对象,并对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在大型椎牛祭祖活动仪式上,巫师往往要唱《妹榜妹留》(即《蝶母歌》),讲述“蝴蝶妈妈”的一生;苗族女性服饰中蝴蝶的纹样最为常见;此外,苗族古歌中女性的身影不但随处可见,而且往往被视为主导地位贯穿全诗。《运金运银》诗开篇直言:“运金做什么?运银做什么?运金给妈妈,运银给妈妈,妈妈得金银,装满柜和箱;妈妈造房屋,好比龙宫殿……”。从诗里行间不但可以看出苗族女性合法的文化地位和价值,还可看到尊重女性的观念存在苗族人民的集体无意识中,并对两性和谐相处理念的树立产生深远而又积极地影响。

(二)传统习俗为男女平等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习俗是指人们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一种社会行为规范。习俗构成一个民族的民风中涉及社会上遵从或违禁的规范,具有强大的约束力,让人们遵照执行[14]。黔东南苗族聚居区很多传统习俗中蕴涵着对苗族女性的关怀和保护,为男女平等奠定良好的现实基础。

1.游方与依歌择偶婚恋习俗给予自由恋爱的权利

游方和依歌择偶习俗没有性别先后和优劣的设定,更没有性别贬损和排斥的尊卑主张,在游方活动构建起的自由交往空间里,既可以等待对方询问的歌声,有选择地回歌作答,也可以主动放歌联络心上人,约定交往直至婚配结合。

(1)游方活动构建自由平等的交往空间。游方是黔东南州苗族青年男女社交和娱乐的一种重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前,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的自由恋爱主要通过游方来实现,而游方活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保护。游方的年龄通常不受限制,在十五六岁行完成人礼之后,就可以在游方场里通过游方活动来结交异性选择伴侣。有的地方即使是已出嫁的女性只要还没怀孕都可参加游方[15]。

(2)依歌择偶婚恋习俗赋予自主选择权。史载苗族的婚姻是“先唱歌而后聘娶”,也就是有“依歌择偶”的婚恋习俗。即男女青年以对歌的形式交往,通过对歌来了解对方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决定是否继续交往乃至成婚[16]。民间有“姑娘能歌不愁嫁,男儿能歌不愁娶”之说,在对歌时问得巧妙或对答如流,则被视为英才可以收获爱情。反之,不但不受欢迎还很难找到对象。《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1997)中就有一段话佐证:“访谈人:以前的择偶标准是什么?被访谈人:那时都是农民,也看漂亮,漂亮的才喜欢,看谁嘴甜会唱歌。我那七十多岁的伯妈,就是伯伯唱歌唱不赢她才娶她。”[17]依歌擇偶习俗对女性最根本的支撑是赋予女性与男性一样具有对爱情自我做主的权利,故而情歌中女子的歌词显得率真、热烈。

2.习惯法赋予自由离婚的权利

苗族文化格外重视家庭的重要性,讲究夫妻和谐相处。一旦夫妻不睦,双方均可提出离婚。根据苗族习惯法,男方向女方提出的离婚条件是女方“脚不踩丈夫的席,头不进丈夫的被”,女方向男方提出离婚的条件是“米不给女舂,水不给女挑,公公‘打谷仓’,婆婆‘吹晒架’”。可以看出,离婚的主要原因是夫妻感情不和[18]。黔东南苗族地区男女都享有离婚自由的权利。女性在离婚、再嫁、续弦、入赘等问题上不受任何歧视和干预,如果女方提出离婚除赔偿男方的财礼钱及婚礼相关费用外没有其他纠葛。如果男方提出离婚则要补偿女方名誉上的损失,且不得索回定亲时的彩礼。苗族男女离婚自主权的拥有无疑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美满和谐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nlc202309030502

3.逃婚习俗对女性逃婚行为的默认

苗族青年男女在游方中感情深厚互定终身,却遭到一方或双方家长的反对,于是两人约好逃婚。逃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如果是女方父母单方反对,那么两个恋人商量好之后,由男方以“抢婚”方式先把姑娘抢到家中,再请媒人到女方家报亲、说合之后议定聘金,举行婚礼。如女孩被父母察觉后软禁在家,则逃婚失败[19];(2)双方父母都反对,两人一起逃到异乡组建自己的家庭。逃婚代表了苗族青年男女对爱情坚贞不渝的道德标准和共同愿望,姑娘的逃婚行为往往得到女伴们的祝福、支持并保密,而社会舆论对这种逃婚行为也并不给与谴责。

4.争取婚姻自主权的行为得到支持

黔东南苗族地区伦理习俗中“舅权为大”。马克思指出:“世系按女系计算,继承权按女系实行,由舅传甥,除去高级酋长外,一般说来,舅父在家族中享有最高的权利。”[20]姑舅表婚制指的是姑舅表兄妹之间有优先婚配的权利,有交互姑舅表婚、舅表婚和姑表婚三种基本形式。黔东南苗族地区盛行的婚姻形式是姑舅表单方优先婚,同时严禁姨表兄妹通婚。这种婚姻制度的最主要特点是它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择偶优先权上,尤其是舅家的优先权[21]。舅舅有权优先娶姑妈家的女儿为媳妇,即便是舅家没有儿子或者是坚决不愿意娶时,也要在支付“舅爹钱”之后外甥女才能出嫁。由于姑舅表婚制是舅权制的一项主要内容,因此,舅权制与姑舅表婚制持久存在并作为社会习惯法的监督而执行,一旦违法立即有相应的社会控制手段加以制裁,这在很大程度上剥夺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自主权,势必激起苗族人民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抗,坚决支持那些敢于冲击不合理制度的人,并为她们提供必要的帮助。

5.“不落夫家”习俗给予苗族女性一定的关怀和爱护

“不落夫家”习俗又称为“不坐家”或“长住娘家”,指姑娘出嫁后要在娘家住几年时间。自由恋爱结婚的到夫家住一月半月之后就回娘家“坐家”;包办婚姻在结婚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坐家”。坐家期间,每逢过年过节或农忙时由男家去接来住一段时间,有小孩后就不“坐家”。“不落夫家”习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利于促进苗族女性的身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家庭,促进社会和谐。

(1)有助于从姑娘到媳妇角色的转换。为繁衍后代,苗族普遍存在早婚习俗。女性一般十五岁左右结婚,生理上仍处于身体成长时期,心理上还不能适应从姑娘到媳妇角色的转换,结婚后就“坐家”难以承担家庭主妇和社会角色。在“不落夫家”期间,她可以与昔日女伴密切来往交流初为人妇的感受,丰富作为妻子角色的持家经验,这就给了女性一个“缓冲”期,一个充分的生理、心理调适期去实现角色的转换,是对女性的很好保护。

(2)为强化女红技艺,提高地位奠定基础。在“不落夫家”期间,苗族女性除了向母亲学习操持家务外,更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提高女红技艺。她们利用这段时间备齐自己和丈夫家人的衣料,制衣、做鞋、做背孩子的背带等,准备得越丰富,手艺越精湛,就会得到夫家的尊重,家庭地位就会提高。

(3)提供深入了解男方的机会。苗族女性婚后虽不“坐家”,但在农忙季节会到夫家参加生产和家务劳动,男方也随时到女方家帮忙,对男方的了解不断加深。如果感觉无法相處的,可以提出离婚。经过“不落夫家”一段时间相处后的婚姻家庭往往更为稳定。

(4)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社交自由。在“不落夫家”期间,女子在夫家的地位较高,来要请回要送。在台江县,每逢过年过节或农忙季节,都是夫家的母亲去接回来,如果没有母亲则由姐妹去接。同时,女子仍然拥有一定的社交自由,可以游方结交异性。

(三)生活中女性的重要地位决定两性地位的相对平等

妇女的地位是一个内涵复杂的概念,包括家庭、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和习俗地位等。由于地缘环境及其相应生存方式的制约,使得农耕文明中比较稳固的依据性别分工的“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界限常常被打破,从某种意义上说,苗族女性在应对外部生活环境的挑战时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也就决定了作品中女性形象相对平等地位与权力的获得。

1.苗族女性在生产劳动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受农耕文化相对固定性与封闭性特点的制约,使得苗族女性必须参到社会生产劳动中,与男性一起劳作以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这也就决定了女性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地位[22]。

2.苗族女性有较多的家庭自主权。苗族小家庭的自然分工通常是男主外,女主内。凡涉外的要务都由丈夫出面解决,而家中的一切事务,小至晒谷舂米、挑水做饭、纺纱织布、染布缝衣、喂养禽畜,大到儿女婚事都由妻子来料理,因而,苗族女性享有较多的家庭自主权,夫妻基本处于平等的地位[23]。

3.苗族男女在婚姻中的地位基本平等。苗族的婚姻崇尚自由,以自主婚为主。以恋爱求偶活动为基础而缔结的婚姻约占婚姻总数的80%。在恋爱过程中苗族女性往往占据主动地位,而结婚后夫妻齐心协力创造家庭财富,共同享用财富,夫妻之间的地位大体上是平等的[24]。

4.共同承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苗族社会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夫妻共同承担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父亲教儿子学习开荒种树、耕田犁地、吹笙击鼓,母亲教女儿学习耕耘收割、纺纱织布、刺绣蜡染、唱歌跳舞等,逐步掌握生存的基本技能和知识,明白做人的准则,学会与人交往[25]。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习得本民族的信仰、价值观、道德规范及种种谋生技能。

三、结语

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以对黔东南苗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为切入点,对作品的女性形象进行较为系统深入地研究后发现,作品的女性形象拥有和男性形象相对平等的地位,享有大致相等的权力。她们社会地位的拥有和权利的获得是民族文化认同与苗族女性在现实生活中重要地位的决定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苗族传统文化注重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为贵”的思想渗透到苗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意识形态上建构起两性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得苗族社会信仰、习俗中都蕴含有尊崇女性的态度和性别平等的“积极自尊”,为作品中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起到导向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女性自主展现与自我选择的权力,为两性地位的平等搭建平台、奠定良好地基础。而现实生活中苗族女性在生产劳动、家庭管理、婚姻、子女教育等各个方面所起的重要地位,使得她们成为社会品质的最高典范,决定了她们在苗族民间文学作品中相对平等社会地位和各项权利的拥有。

nlc202309030502

参考文献:

[1]师凤莲.社会性别视角下当代中国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10-03-01.

[2]徐立萍.论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公共政策中的应用下载[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8-04-15.

[3]田子爽.在女性形象塑造的历史坐标上——从蒲松龄、曹雪芹到贾平凹[J].名作欣赏·文学研究,2010(4):117-119.

[4]苏晓红,胡晓东.苗族婚姻理辞女性形象社会地位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7-72.

[5]苗族文学史编写组.民间文学资料第八集·黔东南、湘西苗族情歌[C].贵阳中中印刷厂,1959:97.

[6]贵州省民间文学工作组,田兵.苗族文学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101-102.

[7]龙国辉.苗族文化大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177.

[8]周国光.苗族“私婚”习俗辨析[M]//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民族世俗艺术研究.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116.

[9]李小江.解讀女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0.

[10]朱小桃.社会性别理论视阈下的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3-20.

[11]曹端波.苗族文化的社会控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65-71.

[12]周健.“依歌择配”与妇女发展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7):137-140.

[13]张晓.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147.

[14]张光俊.苗族婚俗——“逃婚”[J].贵州文史丛刊,1986(4):117-118.

[15]李锦平.从苗语词汇看苗族历史文化[J].贵州文史丛刊,1999(6):53-55.

[16]薛平.论姑舅表婚制的历史存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23-126.

[17]李廷贵,张山,周光大.苗族历史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386.

[责任编辑:曾祥慧]

篇5: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发展及相关研究

青少年性别角色心理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影响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心理过程,对它的研究主要从青少年性别角色认同中的.焦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偏向、性别角色认同中的较严重偏差现象等三个方面进行,并应采取相应的教育对策.

作 者:杨杏 YANG Xing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科院心理系,陕西,西安,710062刊 名: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17(4)分类号:B84关键词:青少年 性别角色心理 社会化

篇6:社会性别研究论文

性别与科学的社会建构-试论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

从女性主义和科学史领域的发展背景出发,初步探讨了西方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理论基础,认为坚持性别的社会建构和科学的社会建构是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两大理论前提,它们表达了女性主义将性别与科学关联起来的.深层内涵,性别与科学的相互建构构成了女性主义科学史研究的编史基础和研究内容.

作 者:章梅芳 ZHANG Mei-fang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刊 名: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9 23(2) 分类号:C912.4 关键词:社会性别   科学史   女性主义   建构主义  

上一篇:二年级班德育工作计划下一篇:英语师范专业应届毕业生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