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反思论文

2024-07-02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反思论文(精选8篇)

篇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反思论文

1.1元认知理论

主体认知活动的认知是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自身认知能力、认知过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知识主要对认知的规律和知识内容的研究;元认知监控主要是指认知活动的运用过程;而元认知体验则是包含了监控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情绪,一些人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体会的经验会较多。现代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相符[1],大学中为学生开展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情感发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

1.2交往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沟通、互动,完善致使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人及学习理论,或者沟通学习理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要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沟通双方保持尊重,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灵感、启发、借鉴,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从思想误区中走出来,促进双方的心理和智力的提升。这样,才能是良好的沟通交流。而大学教学中,交往学习理论能够完美的运用在其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交流,尤其在实践中,通过合理的组员分配,对单一问题实现充分的研究探讨[2]。

2物理规律探索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2.1教学方式中的观察实验法

大学物理学方法论在物理学的发展中,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之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学探索方法,其中包含了许多极为有益于物理学发展的方式。而观察实验法在物理学研究上属于基础的探索方式,大多数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生活观察以及实验的验证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现象等等,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致使表面人们看到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还有可能误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物体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一说法。物理学研究需要经过漫长的观察实验,验证总结之后,循环往复的找出其中的新型规律,这样才能保证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物理学的拓展。

2.2教学方式中的逻辑思维法

逻辑思维顾名思义使用思维上的逻辑分析,将物理现象通过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推论验证、假说试验真方式,将物理规律的过程发现。逻辑思维法得出的结论需要在事实材料为依据的基础上实现,否则得出的结论必然会被推翻。而在归纳演绎中,就是将大量的事实依据进行归纳,对其中的次要因素和干扰性因素排除之后,将不同的环节进行研究,而后对不同环节中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最终完成复杂的问题研究,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学分解、微元思想等等。而推论验证主要是对已经看到的事实或者现象提出一种假设[3],这种假设需要符合物理学基本的理论,而后,再通过试验的方式,对得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一般会需要大量的实验来完成这一步,如果实验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不同假说,那么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论证的同时,能够将错误的观点排除,通过不断地验证之后,将正确的结论得出,从而实现物理学的规律验证。

2.3教学方式中的数学方法

这一方法在物理规律探索中,属于重要的方式,数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将物理学研究计算推理,还能够将数学中的思维运用到物理学中,帮助物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化。例如:瞬时速度、电场强度和磁场感应等等都应用了数学思维。

3结语

物理规律探索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冬梅.基于物理规律探索下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J].高教学刊,,34(5):88-90.

[2]张春玲.基于物理规律探索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初探[D].上海:华中师范大学,.

[3]梅策香,柳钰,曾利霞.大学物理教学方法中实验教学的作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34(29):171.

篇2: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法反思论文

[关键词]物理规律探索;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创新

当前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才的发展,许多高新型技术人才逐渐展露出自身的积极意义,其不仅能够作为国家经济和国立发展的动力,还能够让社会各行各业中的高层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所以,在物理学科中,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重点的教学目标之一。物理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有关教学的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探索物理知识的规律和方式,这些规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认知,为学生的物理创造力提供有力的知识基础。近些年,物理规律探索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被广泛关注,教师需要在整理完善理论基础以及实验方法的基础上,不断的开创新的教学模式,帮助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化。

1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理论基础

1.1元认知理论

主体认知活动的认知是元认知理论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自身认知能力、认知过程以及这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一理论主要研究元认知知识、元认知监控、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知识主要对认知的规律和知识内容的研究;元认知监控主要是指认知活动的运用过程;而元认知体验则是包含了监控过程中产生的不同情绪,一些人的自我效能感较高,在元认知监控过程中,体会的经验会较多。现代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相符[1],大学中为学生开展的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情感发展,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渠道,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提升自我效能感。

1.2交往学习理论

这一理论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沟通、互动,完善致使的获取和能力的提升,所以,这一理论又被称为人及学习理论,或者沟通学习理论。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习者之间的沟通要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沟通双方保持尊重,并且在沟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灵感、启发、借鉴,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让学习者从思想误区中走出来,促进双方的心理和智力的提升。这样,才能是良好的沟通交流。而大学教学中,交往学习理论能够完美的运用在其中,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能够进行交流,尤其在实践中,通过合理的组员分配,对单一问题实现充分的研究探讨[2]。

2物理规律探索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方式

2.1教学方式中的观察实验法

大学物理学方法论在物理学的发展中,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之后,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科学探索方法,其中包含了许多极为有益于物理学发展的方式。而观察实验法在物理学研究上属于基础的探索方式,大多数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生活观察以及实验的验证结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例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现象等等,但是,在生活中,很多物理现象致使表面人们看到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还有可能误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物体下落速度和物体的重量成正比这一说法。物理学研究需要经过漫长的观察实验,验证总结之后,循环往复的找出其中的新型规律,这样才能保证在长期的发展中,实现物理学的拓展。

2.2教学方式中的逻辑思维法

逻辑思维顾名思义使用思维上的逻辑分析,将物理现象通过归纳演绎、系统分析、推论验证、假说试验真方式,将物理规律的过程发现。逻辑思维法得出的结论需要在事实材料为依据的基础上实现,否则得出的结论必然会被推翻。而在归纳演绎中,就是将大量的事实依据进行归纳,对其中的次要因素和干扰性因素排除之后,将不同的环节进行研究,而后对不同环节中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最终完成复杂的问题研究,例如:物理学中的力学分解、微元思想等等。而推论验证主要是对已经看到的事实或者现象提出一种假设[3],这种假设需要符合物理学基本的理论,而后,再通过试验的方式,对得出的假设进行验证,一般会需要大量的实验来完成这一步,如果实验法对同一个问题提出了不同假说,那么在采用不同方式进行论证的同时,能够将错误的观点排除,通过不断地验证之后,将正确的结论得出,从而实现物理学的规律验证。

2.3教学方式中的数学方法

这一方法在物理规律探索中,属于重要的方式,数学方法不仅仅能够将物理学研究计算推理,还能够将数学中的思维运用到物理学中,帮助物理学的研究更加深入化。例如:瞬时速度、电场强度和磁场感应等等都应用了数学思维。

3结语

物理规律探索下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的物理思维培养,教师要用科学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从而引导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产生,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篇3: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 运用科学仪器设备, 人为地控制、创造或纯化某种自然过程, 使之按预期的进程发展, 同时在尽可能减少干扰客观状态的前提下进行观测, 以探求过程变化规律的一种科学活动。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它不仅是人们获得感性材料、探索物理规律、认识物理世界的基本手段, 也是检验物理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对物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并能运用物理学理论、物理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 加深对物理学理论的理解;另外, 因为物理实验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所以物理实验研究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最终形成科学方法、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 我国高校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普遍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实验教材落后,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实验教学内容几乎全都是经典物理的实验内容, 缺少最新科技前沿成果;并且以验证性、模拟性和纯测量性的实验为主;另外, 教材上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器材选择、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写得面面俱到, 每次做实验前教师还要去非常具体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然后, 学生照着现有的实验步骤, 摆弄几下实验仪器, 得出数据, 计算出结果, 实验就算大功告成了。整个过程缺乏带有研究性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2.2 高校实验教师队伍科学素养有待提升

大多高校高职称的教师, 如教授与副教授, 他们上课的学时数占工作量比例较少, 实验课程就少之又少了;而年轻教师, 一方面, 其教学经验、学术水平大都还处在上升阶段, 另外, 其面临科研与教学的双重压力, 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完善教育理论素养, 在盲目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难于形成科学的实验教学观, 无法正确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与高校教学的真谛, 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

2.3 教学过程缺乏学生主体性, 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较低

一方面, 教材面面俱到, 再加上实验教师还会在课堂上进行详尽的讲解;接下来的实验仪器又都是由实验员排列好, 调试好, 甚至连接线等实验最基本的操作也被替代了, 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的操作, 遇到问题还有指导教师的帮助解决, 学生自己已经没有多少观察, 就更谈不上分析和独立思考, 因此大部分学生上实验态度不端正, 应付了事, 到了实验室好象就好像只为了得到实验数据而已。这种机械性的模仿实验教学过程, 怎么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4 实验教学考核方式单一致使学生创新意识较差

实验考核几乎完全由老师依据实验数据结果和实验报告来完成, 这种实验评价方式的评价主体和评价过程都比较简单, 忽略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现的多元智力, 反而使一部分学生存在投机取巧的心理, 使学生认为平时实验认不认真做没关系, 只要把实验报告写好就行。这就势必严重挫伤了大部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2.5 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实验资源白白浪费

我国经济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来讲比较落后, 国内高校的实验资源相对国外大学来讲极为匮乏, 再加上实验室只有实验课时才对学生开放, 而国外很多大学的实验室都是全天对学生开放的, 以便学生随时进实验室做实验, 这样一来, 本来就很有限的实验资源根本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3 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教材选题新颖宽泛

首先, 从内容上, 应该与时俱进, 适当的加入一些物理学前沿知识, 压缩部分基础性的实验内容, 即减少一些以重复性训练、验证为主的实验内容;另外, 体系安排上, 大学物理实验教材应改变传统的力、热、电、光、原子物理等顺序编排的教材, 取而代之的是, 按照基础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等层次来组织教材, 适当增加一部分以培养学生探索和研究为主的实验内容。

3.2 实验教师应该全面提升自身科学素养

在研究性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是指导者、参与者、组织者, 同时也是学习者。这就必然要求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不断更新知识, 除了必须具有扎实的本学科知识功底, 同时也要具备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研究学生的兴趣、活动能力、知识结构等, 也要研究学习的基本流程、实施规律、课程模式等。最终促进教师主动学习、自我发展, 尽快向专家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3.3 实施研究性实验教学过程

教师应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教学条件。首先, 拟定的实验的选题大多应属于科技前沿范畴, 学生可以自己选择想要做的实验题目、独立或与人合作拟定实验方案、配置所需的实验设备、测量数据、分析与讨论结果、独立完成报告, 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时间来安排所选的实验, 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实验的兴趣与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3.4 评价体系科学严谨

对于设计性、研究性物理实验的评价标准应比基础性验证实验更科学合理, 要求学生对实验目的要明确, 实验原理要清楚, 能正确选用、配置仪器和调整仪器, 迅速分析、判断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正确操作和积累数据, 有目的地去减小误差。教师通过监督每一个实验过程与细节从而形成对学生知识掌握、逻辑推理、观察、言语交流等能力的综合评价。

3.5 实验室管理开放

实验课程实则为学生提供了另一个更广阔的研究探索平台, 开辟了学生学习、掌握物理知识的新环境, 所以,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条件, 使他们在实验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得以充分的发挥, 在亲历亲为的环境中, 物理学中抽象的理论规律变成学生触手可及的可以操作的实验步骤, 使知识真正地渗透到实验过程中, 循序渐进渗透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 开展研究性的大学物理实验, 可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等能力。学生通过自由设计、自行研究观察的方式, 不仅实现了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目标, 同时, 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会得到很好提升, 最终, 学生不仅学会了如何实验, 而且越来越热爱学习、热爱研究。

摘要:结合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特点, 从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学生实验能力的提升等方面, 提出如何通过物理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4: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大学物理实验 教学体系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b)-0161-01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是高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物理实验课程在体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上存在着一些弊端,使得大学物理实验无法达到其应发挥的作用,无法适应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进入21世纪,科技的发展、知识的飞速扩充,学生的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想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传统的物理實验教学进行变化调整势在必行。

1 更新教育观念

物理实验课程是一门涉及领域广阔、时代性、社会性十分强的课程,它时刻面对着新时代、新科技的挑战。我们在对于大学物理实验的认识不能停留在教材上,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科学,他的发展离不开大量的实验,所以物理实验课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学生能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物理实验为此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它有助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有助于教师的提高。我们应在教育改革思路和实践上有重大突破。传统的物理实验教材与物理知识的发展之间的脱节,传统的课堂授课的局限,实验仪器的程式化,这样都很难调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2 丰富实验教学体系

长期以来,大学物理实验是作为理论课程的一种延伸,学生只能按照理论课的知道机械的刻板的完成实验,这样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原本充满乐趣的实践性课程变得很枯燥乏味。大学物理实验应该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独立课程,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也不能仅仅限于普通物理的范围内,当前科技发展中的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的加入会使得基础实验又赋予了新内容,提升了实验档次。除了学生必须的基础性验证实验外,我们还要加强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开辟一种分层次实验教学的模式。其中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要真正的开设起来,要求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确定实验参数、拟订实验步骤,在实验过程中完善实验结果,然后撰写实验报告。另外,研究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还可以通过教师开设的科研课题小组的形式来完成,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搞科研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研究的思维和科学创新精神。在学校开设物理实验课的同时,还可以并行开设一些“物理实验系列讲座”,讲述各领域的背景、思想、方法、现代技术和应用,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物理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应用,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层次和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3 改进教学方法

首先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往往是老师把实验仪器调整好,在学生做实验前详细的讲解,甚至做出实验演示。学生只要被动地按照老师演示的步骤机械的重复实验操作,就能成功的测到数据,完成实验。学生在思想上对大学物理实验课程不够重视,每次实验操作都是按部就班的应付了事。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认识的基本方法。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包含提出问题、设计操作、数据分析和理论解释4个阶段。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过程,教师应当采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按照这种规律进行实验。

例如:实验的引入应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有趣的物理史实、物理现象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适当的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死板的采用教材上的事例引入,对于学生来说,这已早没有了新鲜感,这就需要教师自身积极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要具有十分丰富的知识面和很强的科学实践能力,将枯燥的知识联系实际,形象化。另外,在不同类型的实验课上,教师应该根据实验课的特点调整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免使学生产生精神疲劳。在指导学生实验时,教师应当贯穿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教育,而不是简单的解决学生当前的困难,而要让学生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活应用实验设计思想和方法,独立排除故障。

4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我们学校学生的大学物理实验成绩评定分为三部分:预习成绩+操作成绩+报告成绩。其中预习成绩我们一般是针对学生写的预习报告的情况打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仅是将教材上的内容大抄一番,并没有对实验进行必要的预习,仅仅想通过课堂上的提问检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进一步完善物理实验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正确的教学评价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它对教师的教学历程、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和导向作用。对于不同的实验类型,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评价方式,关键看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课程的学习能否提高动手能力、培养科学创新精神。传统的实验报告是千篇一律的格式,学生往往按照教师的要求计算结果并进行一定的分析,实验结论和小结也仅仅是将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复述一遍,这样不利于学生科研论文的写作能力。对于研究开放性实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式的实验报告,自己收集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步骤,写出报告。

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巨长期的工程,需要我们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丰富多层次的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能够客观公正的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使物理实验课程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成为一个较好的平台,成为更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 许森东.冯元新.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索[J].大学物理实验,2006,19(4):77~79.

[2]张宝林,朱莉.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1999,9(5):15~16.

[3]杨建宋.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评价的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5(3):196~197.

篇5: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物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实验教学

一、创设物理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生活现象以及物理实验的启发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创设相关的物理情趣,激发学生思考,带动学习的兴趣。学生才会乐意主动思考,乐趣发现其中的乐趣,乐此不疲。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知识,所以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以当成引课的最好事例。这些事例也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我们从来没有思考过其中的原理是什么。利用这些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我们学习物理的意义是什么,让学生真正明白物理并非是遥不可及,高深的一门学科。例如下图是科技馆中拍摄的一幅图片。图片的中人只能看见他的头,而她的身体我们却看不见。去过科技馆的学生也许都去感受过这个有趣的实验模型。只给学生播放图片是不够的,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它的神秘,课前老师可以利用两块平面镜做出一个相同的模型。一个实实在在的模型放在学生面前可以使学生走进去观察。利用这个看似PS过的图片,配上老师自制的模型,学生可以近距离的感受这个模型。引课的时间大学在五分钟以内。课前的15分钟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间,所以用来引课的时间不应该太长。主要的时间用来知识点讲授,然后学生动手实验。实验的时间学生更容易让学生注意力集中。

二、结合教学实践,优化实验探究

(一)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改进原有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实验,学习相适应的良好环境。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内在。真正的懂得了知识的内在,这样才可以想出更好的实验改进方案。理解知识的内在才能真正做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中存在的一些探究点。传统的实验教学也是讲授式的教学。教师在课上讲授实验的过程,并且演示实验的操作方法。这样的教学导致学生实验自主设计部分的欠缺,没有根本的落实到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教师应该立足于“学生才是课堂主体”进行真正的地位转换。教师在课上可以从引导,教学辅导的角度开展内容的讲解,从而来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充分的做到让学生敢于动手,提升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不仅仅作为讲授者,教师更应该是学生能力培养的发掘者。

(二)精心设计实验,强化实验改进。初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好,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应该让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出发去主动获取物理知识,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光的折射这一实验中,学生发现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度不断的改变,折射角度也在不断的变化。当入射角达到一定范围内我们不仅可以看见折射光线也可以看见反射光线,并且在一定角度时只能看见反射光线而看不见折射光线。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善于观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动脑思考,这也是我们进行实验的真正目的。学生的能力,思维在实验探究中得到提升。

(三)转变思维,交流演示实验方法。实验课中教师的演示虽然可以节省时间,流利的讲解实验步骤,但学生的听课的效果却没有我们预想的那么高效。传统的教师讲解知识点虽然可以节省时间,知识点讲解的更加全面,但由于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着不同学科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学生的精力很容易分散。不是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可以理解多少,如果我们种方法来翻转我们的课堂,结果会出乎我们的预料。

三、善于发现、总结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篇6: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我在教学中始终贯穿一个理念,就是让学生多自学,独立思考,然后辅以讨论交流,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资源。但课后想想议议上设置的问题,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较难,所以我将原有的题目简化,分解为更简单的小问题,小问题解决了,大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对学生以后无论面对中考,还是面对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解决都是大有裨益的。

在实验教学中,以往的做法是先讲步骤,演示过程,学生依着做,这样做,学生只是机械的重复,没有思考为什么这样做,这就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积极学习的主动性,我在这方面做了一点尝试,实验前只交代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及注意安全的问题,其余的均由学生去做,放手让学生去做。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我会及时地与学生沟通探讨,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篇7: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反思

理化生组 隋东强

初中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中考占很大的比重,而且特别注重学生动手实验的考察。而“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我认为,低年级的物理教学首先是要正确的引导,让学生顺利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其次是要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物理知识基础,然后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提高。以下是我借鉴一些优秀教师的做法及查阅大量资料对本学科的一些反思。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教师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如《平面镜成像》这堂课是物理实验教材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

1. 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本课主要围绕科学家在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拔,最后还是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二.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举例:在《平面镜成像》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温故知新→激趣质疑→实验探究→互动研讨→分析解疑→反馈练习→应用提高的教学程序。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有很多感性认识,每一位同学都能说出一些,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我不失时机的提出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验证各自的观点看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由于平时很少进行分组实验,加上过高估计学生的能力,相当一部分学生刚开始无从下手,只在左顾右盼,不知怎样做。在实验中我感觉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需要老师更多的指导,需要创设更多的机会,培养他们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更好的体现新课标理念。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是虚像,作为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学生不易理解,通过设计学生容易答出三个问题进行引导,加上前面复习中光路图的画法为突破学生理解平面镜成虚像这一难点打下基础,在课上我又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在镜后放一张白纸作为光屏,从边上看屏上有没有像,和平时投影仪屏上的像进行比较,使学生明白实像和虚像区别,针对学生平时的认识“人离镜子越远,像越小”,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辨别,很好的纠正以前的错误观点。三.对训练方法的反思

第一,解题要规范。对新生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其次再是正确率,规范性养成了,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

第二,训练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思路应该由原来的覆盖题型、重复不断的模仿练习转到以问题为载体,训练学生思维,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目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成为一种潮流,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其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能在参与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产生感悟,学到方法,从而有效的发展能力。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并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运用和改进。

第三,训练扎实,具有基础性、针对性、量力性、典型性和层次性。

第四,作业要布置了必收、收了必批改、批改了必讲评、讲评了必订正,做到反馈全面,校正及时。四.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其一,讲授正确,语言规范简练。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一线教师非常重要。物理学是有着严密逻辑性的学科,首先不能讲错,推导流畅,过度自然。其次,语言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其二,板书精当,书写工整。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同时老师也要练就一些作图的基本功,学会画直线,画圆,画各种姿势的小人物等等。

其三,教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熟练、规范。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举例:对《平面镜成像》这堂课的教学技能和实验方法的不足之处:

1.对基础差的学生关注不够,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会很多,可是由于在课堂上需要面对的是大多数学生,另外在课堂上时间有限也是一个原因,如果是小班制授课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2.对于错误的处理方法需要完善,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

3.在得出实验结论后,我又试着问同学除了刚才的实验结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还有什么猜想。此时学生普遍提不出问题,表现为思维短路。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衡量一个人有无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很多学生习惯于老师的包办代替,他只是一名听众。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有意识的降低初中物理学习的门槛,先将学生引进门,哪怕先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好学”的假象,我认为也是成功的。只要加强引导,学生的智慧就会在玩与错中碰撞出火花,会在玩与错中逐步走进科学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8:对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反思

一、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

(一)实验设备落后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初中相继建起了物理实验室,多为与生物、化学合一实验室模式。随着时间推移、课改不断推进,原有实验器材已不能适应现代教学需求,加之原有实验器材日趋老化、损耗严重、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连一些简单演示实验标准也无法达到,不能发挥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滑动变阻器接触不良、弹簧秤精度普遍低、天平测量数据不一、实验装置设计不到位等器材问题经常使得师生哭笑不得,很多本该实物操作的实验却被搬到了黑板上,成了“黑板实验”。长期的“黑板实验”,使学生失去了“实验的兴趣”,感到物理学习很乏味,兴趣不浓度。

(二)教学人员老化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掌握实验知识、提高实验技能和培养实验思维等三个方面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农村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师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年龄结构偏大,以临近退休年龄人员为主,工作上精力不足,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业务水平不高,参加培训机会少,离实验室工作人员要求相距太远。可以说,实验教师老龄化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实践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的瓶颈。

(三)教师思想麻痹

课改教材中列出了许多小实验,小实验的进行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在课堂上、课后甚至家里开展,还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工具,自制各种各样简单的仪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加深理解物理知识有着重要作用[1]。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小看这些“小实验”,思想上不重视,认为这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小实验,没必要做。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实验知晓率低、动手操作机会少、学习物理兴趣不浓、学习效果差,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实验方法陈旧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往往是采用先准备仪器、做实验、观察现象、归纳出结论的步骤进行,而没以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教材特点去设计教法,不注重创设情境和调动思维积极性。同时教法单一也显示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操作过程简单,原理却比较复杂;实验现象隐性,视觉效果差,学生识记、运用困难,往往忽视电教媒体在实验教学中图文并茂、声像合一的效果。

(五)教学行为“四多四少”

实验次数多,实验记载少,导致物理实验年年做,困难问题年年有,多走了弯路,浪费了时间;书面考核多,实际操作少,造成实验教学中重实验结果、轻实验过程,重学生书面考核、轻学生实际操作;实验搀扶多,自主实验少,教师包办实验器材准备、步骤设计、结论归纳,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实验的可谓凤毛麟角;注重结论多,思想渗透少,往往只注重讲授实验现象及结论,不注重各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渗透辩证思想了。

二、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意义、特点

物理分组实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获得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增强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做好物理分组实验,对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意义重大。

(一)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演示实验由老师做,学生看,往往不能调动起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这主要是:(1)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是很难看得清的。(2)即使看得到,演示结果每次都和书中的一样,看与不看都没关系。时间一长学生的“参与”愈来愈少,由“看实验”变为“听实验”再变为“背实验”,也就没有了学习兴趣。结果往往是,演示实验做得再漂亮,效果也不理想。实验的乐趣其实就在于亲身的体验,不仅仅是视觉的体验、脑的体验,更重要的是手的体验,心灵的体验。分组后让学生自己实验:看得清,记得牢,更重要的是学得快乐。而分组实验教学法,能较好地克服演示实验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参与实验、获得认知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二)分组实验教学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和创新教育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特征,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是技术革命的生命,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进步都离不开创新。学生虽不能像科学家、思想家那样去探究,去创新,但从小树立探究和创新意识尤为重要[2]。初中物理课本中的实验虽多为验证实验,由老师来做,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早已定好,根本就没有可以创新的余地,但分组实验为探究实验提供了基础,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条件。学生在分组实验中参与其中,探究了实验现象,分析了实现原理,总结了实验结论,激发了创新意识。

(三)分组实验教学法有利于建立合作式学习环境

在分组实验中,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小组协作完成实验,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协同讨论解决问题,在协作中增长了学识,在实验中培养了感情,为学生日后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保障。

三、改进农村初中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内容标准中强调,在参与完整和部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并发展全体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基本技能与对科学探究的本质的理解[3]。在实际教学中,好多实验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或许是农村的孩子见识少,每次上实验室上课时,学生们都很兴奋,个个情绪高涨,但一节课下来,我喊得是声音沙哑,整个过程有些控制不住。而学生呢?大概只有1/3的学生实现了实验目标。目前在国内一部分教师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点:“分组实验不如演示实验,演示实验不如口头实验”。之所以出现这种错误的观点,笔者认为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完成实验,以至于最终学生从实验中获取的知识还不如教师在课堂上对实验进行口头分析获取的多。教师若因此而以讲述或演示的方式取缔分组实验,从应试角度考虑,可能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势必会抹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经过不断反思与总结,我认为要上好一节分组实验课,除了加大资金投入,购置实验器材;大力开展师资培训,提高实验教师素质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正确的实验意识是上好分组实验课的前提

教师的任何一个设问、任何一个教学过程设计、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受到一定的思想所支配,或者说是受到一定的教学思想、理念的指导的[3]。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不可替代作用,高度重视实验的重要性,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物理实验,绝不能因为某个实验太简单,涉及的结论太少而放弃不做,更不能因为某个实验涉及的实验器材较多,实验准备工作较繁,实验时间较长而滋生惰性心理,厌烦情绪,于是勉强为之,草率了事。学生的分组实验技能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着眼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如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分组实验,将验证性实验转换为探索性实验。教师在平时还应多给学生讲授一些物理学史,介绍历史上物理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来得到一些重要的发现、规律、公式等。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实验的重要性、严谨性,明白实验是探索真理的途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形成一种正确的实验意识,促使他们在实验时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去进行。

(二)积极的实验兴趣是上好分组实验课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成功的支点。做任何事情,没有兴趣最终是走不远的。因此,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对于学生做好分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有些人认为兴趣是天生的,靠后天的培养很难形成。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物理实验兴趣并不是件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平时多结合身边的物理现象,设计思考性小实验,利用身边的实用性器材,展现生动的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体验小实验带来的乐趣和收获,就可以起到培养实验兴趣的作用。

(三)演示实验是上课分组实验课的基础

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较好手段,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很重要的一环。课堂演示实验不仅可以在物理教学中给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它是传授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每一次课堂演示实验一定要力争清晰、明了。有些演示实验还可以让学生来独立完成,这样可以有效地发现学生在实验时的错误与不妥之处,并及时地予以纠正。往往某个学生易犯的错误可能就是大多数同学易犯的错误,这对于增强实验的自信心、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验水平很有利。

(四)实验准备是上好分组实验课先决条件

1. 教师自身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教师必须熟悉教材,明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备出一份详细的实验教案。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记录表、实验结论、问题讨论和实验作业等。每一个分组实验教师应事先预做,充分估计学生在做该实验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对策。实验前,教师必须到实验室检查每一组实验器材是否准备齐全,有无损坏。若发现有,则及时予以更换,并任选几组器材试做一下。实验前,教师必须先分好合作小组。比如每次分12个小组,每个小组由不同层次的5—6个学生组成。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绝不能任由学生自由组合。这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与保障。

2. 学生的准备工作

实验前,教师应要求每位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具体包括明确实验目的、知道实验原理、了解实验器材、清楚实验步骤等。为此,教师可以事先布置一份预习作业来指导学生的预习。其中还应包括对某些实验器材的正确使用方法的预习。比如电压表、电流表的连接方式、量程的选择依据、滑动变阻器的连接方式、电路在接通前滑动片应置于什么位置,等等。通过这些预习作业的完成,可以让同学们对即将做的实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不至于走进实验室而茫然失措。同时,要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教育学生一定要爱惜公共财物,爱惜每一样实验器材,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和说明书,保护好实验器材。

五、有序组织是上好实验课的保障

在分组实验课上,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气氛是很活跃的,但若未能有序地去组织他们,很可能会使整个实验课成为一盘散沙,最终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分组实验开始,老师在旁边巡视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种仪器仪表。小组内分工要明确,操作的操作,记录的记录,要互相合作,完成任务。以一节40分钟的分组实验课为例,教师可先利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预习检查,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们进一步明确目的,了解原理,营造一种认真、严谨的实验气氛。然后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分组独立完成实验。这其中包括学生的操作、记录、计算、讨论、得出结论等。此时,教师不要过多地干涉学生的实验行为,应充分尊重学生实验的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去探究。教师则巡视于各组之间,及时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不要立即帮助其纠正(有些问题如短路则除外),最好让他们自己通过讨论、思考之后解决。在学生经过努力仍不能排除困难的情况下,帮其分析原因,给予适当的指导。对于一些典型的错误,教师注意总结归纳,以待全班讨论、讲评。

实验课的最后10分钟还是应该留给学生,由学生来整理好数据,总结实验结论,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讲出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等等。对于某一组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来讨论、分析。在讨论阶段,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不要急于当“裁判”,过早评判答案的正误,而是要当好“参谋”,相机诱导,让同学们各抒己见。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论证推断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所解决的问题的认识才能更加深刻。最后,指导学生整理器材,检查各种器材有无损坏,如发现及时报告给老师。

综上所述,引导学生做好分组实验不是一项局限于实验室里就能完成的工作,还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注重平时的点点滴滴,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实验真正体现:“学生力所能及,教师让之;学生力所难及,教师助之;学生力所不及,教师为之”的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取得良好的实验预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农村初中实验教学现状的初步调查分析, 说明农村物理实验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针对农村初中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分析农村初中分组实验的意义、特点等, 提出了改进农村初中物理分组实验教学的策略, 以提高农村初中物理教学质量。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分组实验

参考文献

[1]陕西师范大学.初中物理小实验的作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 2011.

[2]邓伟力.试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J].西江教育论丛, 2006.

[3]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科学教育标准[S].戢守志、金庆和等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4]陈瑞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策略[J].宁夏教育, 2005.

上一篇:爱的主题的朗诵稿下一篇:XX植树节机关单位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