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2024-04-30

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精选3篇)

篇1:反全球化运动考察与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的进行,反全球化运动也在愈演愈烈。它未能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又将其引人误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负面影响。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关键词】全球化;反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1999年11月28日至12月4日,世界贸易组织部长会议在美国西雅图举行。会议期间,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万多抗议者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警察动用了装甲车等维持秩序,但会议仍然无法正常进行。“反全球化运动”一词由此被媒体和学术界广泛使用代写论文。本文将在对反全球化运动形式进行简要归纳的基础上,分析它对发展中国家的误导,进而探讨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影响,以深化人们对反全球化运动的认识代写论文。

一、反全球化运动的主要形式

要了解反全球化运动,首先就要认识它的对立面,即全球化。全球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始于16世纪的历史发展过程,到了20世纪80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开始兴起,并迅速涌向世界。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反全球化现象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一些反全球化活动趋于正规化、制度化。每年,以推进经济全球化为宗旨的世界经济全球论坛的召开之际,被称为“穷人经济论坛”的“世界社会论坛”也会同期举行。正如巴西学者埃米尔 萨德尔(Emir Sadia)所指出:“世界社会论坛是一个里程碑,它表示以往分散的、防御性的抵抗已经进入积蓄力量阶段。形成国际政治、社会、文化的联合。”反全球化“已越来越成为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其本身也已全球化了。”另外,在发达国家形成了许多集宣传、动员、培训、策划、组织为一体的“一条龙”式反全球化组织或网站。因此,它是一种松散的、阵营庞大的社会反抗活动,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归纳起来,今天所说的反全球化运动包括三种主要形式:

(一)直接行动

这是最为世人关注的一种形式,像滚雪球一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包括在国际组织举行会议期间组织公开的游行、集会等活动。如今,维持会议秩序已经成为举办国的一大难题。另一种流行的直接行动就是在重大国际会议举行之际,举办相对应的会议。例如针对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的“非政府组织论坛”等。

(二)网络反抗

它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形式。比比皆是的全球化网站说明,网络已经成为反全球化行动者进行宣传、联络、组织抗议活动最便利、最重要的工具。网络使世界各地分散的反全球化个人和组织联系在一起,他们通过网络交流经验、召集新成员、筹集资金等。极端的网、络反抗形式被叫做“网络战争”。如2002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的网站遭到了反全球化组织支持的黑客攻击,导致该网站瘫痪。

(三)学术反抗

学术上的“反全球化”为行动上的反全球化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达国家的知识分子是反全球化的理论先驱。例如,法国作家维维安尼(Viviane Forrester)在她的《经济的恐怖》一书中,号召人民反抗资本主义,争取更美好的生活。她现在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反全球化作家”。

二、反全球化运动在误导发展中国家

反全球化的中心是反对自由贸易,反对跨国公司。跨国的经济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WTO)等被视为经济全球化的先头兵,也就成为主要的反对目标。那么,是哪些人在反对全球化呢?大多数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因全球化竞争而造成地位下降或感到威胁的阶层;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暂时失败的阶层和集团。他们反对全球化,背后都有利益方面的诉求,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着新的误区。

(一)反全球化的经济误区

在西方,反全球化的人潜意识是为了维护西方人优越的生存条件。他们认为,全球化的美好前景是一个美好陷阱,其结果“不是繁荣和福利,而是衰落、生态破坏、文化蜕变。”

首先,西方反全球化运动,更多的是害怕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廉价劳动力成本的压力下,某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纺织和玩具等,纷纷倒闭。“德国工业承受着从未有过的竞争压力。在日益激烈的压力下,工业界必须节省开支,具体措施就是裁员及不断削减企业和国家所承担的费用。”

西方人还担心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移民的浪潮。问题是,西方人一方面希望有移民做他们不愿意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又惧怕移民抢他们的饭碗。

(二)全球化的政治误区

反全球化的人似乎有一个高尚的目的,即呵护西方的民主制度,维护世界和平。可是,他们关心的不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民主权利,而是通过限制资本和贸易的全球流动的方向,维持发达国家的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进程需要以物质条件的发展为前提.全球发展水平和国际交往有益于创建具有强大的和高素质的公民,从而成为民主,文明社会的主体。“在那些完全沦为外部影响的玩物的国家里中,民主事实上毫无成功的希望。”

全球化的结果也存在国家联合抗衡霸权的趋势。正是它的深入,才可能出现美国从联合国人权组织落选的事。

(三)反全球化的文化误区

经常有西方学者

提议:东方民族应该保持自己的文化特点,避免外来文化的侵袭。可是,结果怎么样呢?这里存在一个误区。由于文化的单一,缺乏异质性成分的相互磨砺,从而,造成其文化活力的衰减.在这样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竞争力的文化也是没有前途的文化。

三、反全球化运动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无庸讳言,全球化的确加剧了贫富不均,恶化了全球环境。而全球化确实对全球化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它推动全球化的精英对于全球化的消极后果再也不会熟视无睹了。另外,它使作为全球化游戏规则的制定者的国际经济组织正在着手推动初步的改革。“来自市民社会的压力已经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和世界银行内部透明度和责任感的增强。”

然而,从总体上讲,反全球化运动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是弊大于利。约瑟夫奈对这一运动的消极后果发出了警告:如果目前的反抗抑制了全球化的积极方面,却没有触及它的消极方面,这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

从经济方面看,在反全球化运动中,西方国家是主角。鉴于反全球化运动的压力,西方国家可能更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并在多边条款提高人权、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要求,对移民的紧缩政策同样也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但是,根据1997年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在过去的50年里贫困人口的减少快于过去的500年。发展中国家在过去30年里取得的进步与工业化国家在过去百年取得的进步相当。如果闭关自守,自绝于国际交往和竞争,那么就永远不能得到发展。南斯拉夫的解体,西方任意轰炸,还不是因为它的相对不发达造成的。在西方发展时,他们没有喊停,现在却让发展中国家不要发展,说什么“经济增长往往是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

事实上,西方学者希望由原来殖民主义体系作框架的全球化,而不喜欢威胁他们优势地位的全球化。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发展中国家跟着反全球化,那么就会再次落人西方人的圈套。

从政治角度看,在一些欧洲国家里,拥护和抗拒一体化和全球化似乎已经成为一条新的政治分界线。在印度,对全球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抗议,已经成为左翼反动派和工会每一次示威活动及印度人民党的大多数运动的一部分。现实问题是,许多政治力量不去完成协商全球化所要求的艰巨任务,反而在激起宗教和民族沙文主义。总之,反全球化运动的扩大会加剧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分裂。

从文化角度看,不少人反对全球化是害怕美国的文化侵略,担忧自己的文化被淘汰;也有人担心,全球化导致文化的单一化。全球化过程中确实有这种情况:当某些文化想影响别人明显不够格时,可能会像阿富汗塔里班那样,企图将保护墙越建越高,这堵墙注定要被“电子族”彻底摧毁。那么,他们的国家和文化难免不成为别的强大国家和文化向外扩张的通道。

实际上,对文化同质化进程存在着深层而实质性的抵制。好莱坞的诱惑力量再大,也不能抹去人们的历史记忆,不同民族的历史差异已经成为各民族政治和文化发展基因。“语言、宗教和种族全都是一种地方特征的重要成分。”“全球化造成的繁荣接着使文化真正能维护其自己的独特性。”

综上所述,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发展的契机,如技术交流促进生产力的迅速提高等。而由西方国家主导的反全球化运动却将发展中国家的很多民众引入误区,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孙中山曾经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事实上,全球化——反是反不了的。因此,有人将反全球化运动比在对抗

工业化的“卢德运动。”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自主地进入全球化浪潮,才能乘风破浪,达到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汉斯·彼得 ·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3][巴西]埃米尔·萨德尔.左派的新变化[M].国外理论动态,2003,(4).

[4]王军.对当前“反全球化”现象的认识与判断[M].上海经济研究,2001,(10).

[5]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6]博克斯贝格,克里门塔.全球化的十大谎言[M].新华出版社,200

篇2:反全球化思潮的启示与局限

“反全球化思潮”并不是简单地指反对全球化, 而是在要实现怎样的全球化, 和如何实现全球化方面与现行的全球化运动存在着不同或相反的意见。因此“反全球化思潮”可以理解为批评或纠正全球化主流的思潮, 也有人把它叫做“反思全球化的思潮”。正如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德伯所说:“用‘反全球化’这样一个标签是不适当的, 因为这些专门爱唱反调的力量虽然强烈地反对全球化, 但也热忱地呼唤全球正义和缔造全球社会。”[1]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认为, 这些人或组织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 而是反对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弊端。

反全球化思潮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后现代国际政治思潮, 它是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而存在的, 因此, 要找到反全球化思潮产生的原因就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全球化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地方到全球、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差异性、地域性和传统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也必然触动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无论在穷国还是富国, 对许多人来说, 就业、收入、文化、环境、健康等问题都变得更加不确定与不安全。著名政论家弗里德曼说, 反全球化“这一现象由于受许多不同的情感和忧虑的影响而加剧, 这些情感和忧虑是由全球化这种新体制和为适应这种新体制而出现的挑战所引发的”[2]。全球化产生的金融危机、贫富差距、环境恶化等负面效应, 最终引发了人们的不满与抗议, 那些在全球化进程中感觉到自身的利益正在或可能在受到损害的人们纷纷投入了反全球化的阵营, 这就是反全球化思潮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反全球化思潮的启示

1. 更全面地了解全球化的动因

有些人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纯粹的经济运动, 全球化的动因是信息技术的变革、资本的全球扩张和生产社会化的深入。而反全球化人士的批判, 使人们认识到除信息技术进步、自由市场扩张外, 意识形态以及政治决策也是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 不能忽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对全球化方向和进程的影响。曾经担任过克林顿政府总统顾问委员会主席和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的斯蒂格利茨也认为当下的全球化是代表着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利益的国际组织所操控的全球化。

一方面, 全球化作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客观性;另一方面, 西方大国试图借全球化之机, 实现资本主义的全球称霸战略, 又表明当前的全球化并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进程。

2. 更清楚地认识全球化的本质

如果没有反全球化人士的批判, 一般人可能会把全球化简单地理解为由于技术进步和交通发达而带来的世界性沟通与互动的增强, 是全球越来越密切的经济合作、政治对话与文化交流。这种一般意义的全球化或者科技与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 通常不会遭到质疑或反对。

然而, 透过反全球化思潮, 人们认识到当前的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新自由主义推动的全球化, 其本质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在全球范围的扩张, 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化, 甚至是美国化。发展中国家按照西方的模式走向全球化就是被西方同化。因此, “警惕全球化”, “反对资本主义”以及“人民高于利润”, 成为反全球化的响亮口号。“人民高于利润”这一口号反映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参与者对大公司不断增长、不受限制的利润追求的不满, 反对大公司的暴政成为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的核心。

3. 更客观地看待全球化的效应

如果世界上只有全球化拥护者的一面之词, 就会使人只看到全球化带来的正面效应, 而忽视其负面效应, 就会妨碍人们对全球化作出全面、公正的评价。比如只看到它加快技术传播和经济增长的一面, 而忽视其侵犯国家主权和民族文化, 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面等。反全球化思潮揭穿了全球化是全人类福音的神话, 使人们正视全球化带来的种种弊端。

在全球化对国家主权的影响方面, 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并且在按照逻辑发展的要求对经济、金融以及货币体系进行着全球化管理, 损害着民族国家管理经济的效率。德国《明镜》记者马丁和舒曼在《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一书中, 更为明确地指出, 政府在所有与生存攸关的未来问题上只是一味地让人们注意跨国经济及其强大的客观强制, 把所有政治都变成一种软弱无力的表演, 民主国家于是就名存实亡了。全球化把民主推进陷阱。

也有学者认为, 尽管经济全球化迫使主权国家在功能上作出某些调整, 但其结果是使国家的作用更加突出。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政府干预经济这一事实。作为最基本政治单元的国家仍然是当今社会资源与价值的主要分配者、社会生产与生活的主要管理者、社会秩序的主要保障者。事实上, 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放弃自己的主权。西方大国一方面要求限制别国, 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权;另一方面则竭力把自己国家的主权扩大到全世界[3]。

4. 更合理地调整全球化的方向

绝大多数反全球化人士并不一般地反对全球化, 而是对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持批判和否定态度。新自由主义认为, 在全球化的新时代里, 各个民族将日益服从于全球市场的约束。如果把西方现代化模式或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看作全球化的方向, 那么这个方向必须予以纠正。

在全球化未来走向的问题上, 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呼吁构建公民社会的社会主义全球化。沃勒斯坦认为, 由于资本主义全球体系的发展具有结构上的先天局限性, 全球性自由市场经济将陷入绝境, 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五百年来第一次处在体系解体的危机中, 处在黑暗过渡时期中的世界左翼应适时提出改变世界的新纲领和新策略, 以促进取代资本主义的“世界新秩序”的到来。

虽然全球化的方向还有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但沿着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方前行, 肯定是行不通的。反全球化思潮在客观上起到了监测和调整全球化方向的作用。

三、反全球化思潮的局限

作为全球化的一面镜子, 反全球化思潮给予人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由于集合在反全球化旗帜下的群体有很大的差别, 所以在分析其局限性的时候, 也不能一概而论, 而只能逐一论及。

1. 反全球化思潮中含有对全球化简单、片面的认识

对于全球化, 不能用简单的对与不对来判断, 如果全球化是指基于技术、交通发展所带来的全球各部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日益紧密与合作的增强, 那么全球化是一个历史的、必然的过程,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继续和深入, 这个过程不可抗拒、也不可逆转。

有一些反全球化者把当今世界上所有的危机、矛盾、冲突都归结到全球化头上, 这是简单片面的。事实上, 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事业也是全球性的事业。全球化的负面效应不全都是全球化自身带来的, 而是全球资本主义化带来的。所以不应该统统地反对全球化, 而应该是反对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 如果看到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怀有借全球化来实现其全球扩张的野心, 就拒绝参与全球化进程, 这并不能解决自身贫穷、落后的问题。积极的态度应是自主地进入全球化的过程, 并在这个过程中揭露和摆脱西方大国的操控, 把握好自己的利益和发展方向。

对全球化负面效应进行过分的渲染, 片面强调发达国家的控制作用, 忽视发展中国家自身存在的问题, 忽视经济全球化对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及世界市场形成的必然性, 有可能引导落后国家抵制社会改革开放, 拒斥全球化。

此外, 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也不全都是由全球化带来的, 其中有一些是由错误的国家政策或决策等其他因素造成的, 即使逆转全球化的进程, 这些问题也不可能全都得到解决。

2. 反全球化思潮的理论和理性不够

一些反全球化人士在揭露全球化弊端的时候, 多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虽然列举了大量的现象, 却没有形成有足够说服力的完整理论体系。在反全球化思潮中批判居多, 提出替代方案或改进措施的很少, 即使有, 也多半缺乏可行性。

由于反全球化队伍的成分复杂, 有左派, 也有右派;有发达国家的弱势群体, 也有发展中国家受伤害的人群, 因而其中某些个人或组织难免产生过激进情绪和暴力行为。西方反全球化运动中的街头骚乱就是失去理性的表现。

3. 反全球化思潮中含有保护狭隘既得利益的成分

不同国家、不同群体, 有共同的利益, 也有利益的矛盾或冲突, 如果没有利益平衡或协调的观点, 一味强调某一群体单方面的利益, 采取极端的行动, 就不利于全球的互利发展。

发达国家中的民族主义者片面地把本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弊端归咎于全球化, 认为全球化使失业率上升, 福利水平下降、民族文化灭亡、非法移民和犯罪率提高等。他们认为全球化有利于发展中国家, 而不利于发达国家。为了保护其既得利益, 他们要求政府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排斥外来移民、限制第三世界工业的发展。对于这样的反全球化, 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警惕, 谨防西方国家借口国内反全球化的呼声高涨而采取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当然, 我们更不能盲目地跟着他们反对全球化, 否则就有可能落入西方反全球化的“陷阱”。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还有少数新法西斯主义者公然鼓吹所谓的“种族优越性”, 反对文化宽容。对于这样的反全球化, 我们绝不赞同。

从中国或发展中国家的立场看,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使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发展的机遇———就像中国、印度与巴西, 不利的方面是使发展中国家面临着风险———就像亚洲金融危机中的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中国在主动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精神, 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并获得了巨大发展, 因此, 我们并不一般地反对全球化, 而只是反对新自由主义鼓吹的资本主义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1]查尔斯·德伯.人高于利润·导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4.

[2]托马斯·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341.

篇3:走上前台的反全球化运动

1994年元旦,也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的首日,墨西哥恰帕斯州就爆发了一次印第安农民起义,也称萨帕塔运动。这被认为是“打响了反全球化运动的第一枪”,也是第一个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球化的运动。

起义一开始,印第安農民采取直接反抗的方式与政府对抗,但由于大部分人都是“杂牌军”,也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因此水平不足,无法与国家机器抗衡,很快便败退山林。硬碰硬行不通后,他们便将战争转移到互联网上,以舆论为武器,诉说自身的凄惨处境,并如愿赢得了大众的同情和声援。萨帕塔运动最终历时10多年,几乎用尽反全球化运动的各种方式,同时与其它左翼运动产生互动,成为一个线上线下统一发展的底层抗争运动,也为今后的反全球化运动定下了基调。

最近,反全球化趋势在发达国家中也越演越烈。因为全球化的相互作用,让国家之间、文明之间出现了斥力。拉美国家对“美国化”有强烈意见,美国底层民众对“拉丁化”“伊斯兰化”也有着强烈的不满。这一点,从美国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在大选中的受欢迎程度上可见一斑。这位此前不被看好的商人,抓住了“反全球化”的民众心理,高举“美国优先”的孤立主义大旗,获得了一大批狂热选民的支持。

回顾西方国家的反全球化运动,不难发现早在萨帕塔运动期间,反全球化运动就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1999年美国西雅图爆发“反世贸组织”运动;2000年瑞士达沃斯论坛举办期间,麦当劳被砸;不久后,时任IMF总裁康德苏的退休演讲被反自由贸易人士掷来的馅饼打断;同年底,法国尼斯欧盟首脑会议期间,5万人大游行;2001年加拿大魁北克举办美洲国家首脑会议,示威者向警察投掷石块与酒瓶……这些事件构成了21世纪初的反全球化运动,表明西方国家已出现了多个支持萨帕塔运动的群体(又叫萨帕塔之友)。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反全球化运动更是从“边缘人”变成了“大多数”,逐渐走上前台。占领华尔街、占领伦敦、反对壳牌等运动,都是以公平之名,关注弱势群体的人权与保障,呼吁更多的就业机会与保护政策——在优胜劣汰的市场逻辑中,缺乏竞争力的人将迅速陷入贫困。同样,近期的英国脱欧公投实质上也是英国本土主义、保守主义和反欧盟派的胜利,这意味着欧洲或将进入“各家自扫门前雪”的新阶段,上世纪90年代地球村式的理想主义受到了重大挫折。

劳动力自由化流动是全球化时代的内在逻辑,因此,在西方国家,反全球化通常体现为“反移民”。在保守主义者看来,移民的到来意味着资源、机会的减少,来自亚裔、非裔、拉丁裔优质人才的流入将大大威胁本地人的就业。以巴黎为例,不少蓝领岗位如酒店服务员、客车司机、超市售货员、建筑工人等的从业者多数是移民。此外,对伊斯兰恐怖主义的担忧也是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缘由,这也是为什么在德国总理默克尔决定放松移民管制、准许难民进入时,会引起保守势力不满和反移民游行的原因。

事实上,自2008年起,全世界流动资本额已下跌过半,高歌猛进的全球化浪潮从那时候起便开始大幅减退。此后8年,伴随着经济衰退、复苏艰难,绝望、沮丧、失败等情绪弥漫民间,底层民众发现自己成为了全球化的输家。于是,政治左翼的声音渐涨,他们举起了反全球化的大旗,将目标指向外籍移民、跨国资本和开放市场。美国专栏作家鲁尔奇·夏尔马总结道:“全球化进入了倒车模式。”当然,也有人只是相对单纯地认为,全球化给他们带来的是另一种乏味:“某一天这个世界上所有人都穿着阿迪达斯、耐克,喝着可乐,看好莱坞。”

全球化亟需“兜底”制度

我在一篇名为《这是一个全球都抵制麦当劳化的时代》的文中分析过当下的反全球化群体与跨国公司(国际性品牌)之间形成对立的现象。在很多民众的眼中,遍布各地的麦当劳就是全球化的化身。此前,社会学家乔治·里茨尔发明了一个词,叫做麦当劳化,指社会也在经历速食餐厅之特色的过程:效率优先、标准化、量产、顾客至上。“速食餐厅的准则,正逐渐支配着美国社会和世界其它地方越来越多的层面”。这一轮全球化某种意义上可以概括为麦当劳化,联想到在各国发生的反全球化运动,从巴黎到里约,从首尔到墨西哥城,麦当劳或肯德基总是容易成为被袭击和抵制的对象。这种抵制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或文化保守主义,更有对未来的恐惧、对生存的担忧、对竞争的绝望……

在中国,除了抵制国际品牌,反全球化运动也在以网络战和学术战等的方式进行。比如在网上一度不受待见的民粹主义、保守主义,也逐渐变得更加“巧妙”、更具隐蔽性,近期还以“卖萌”“爱国”“正能量”等形式出现。而学术战也不再遥远,很多学者、媒体人都加入了文化保守主义的阵营中,“穷人的经济学家”“穷人的代言人”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主导舆论。

在大航海时代的那一波全球化中,一些农民失去土地,一些土著人被虐杀,一些手工业者破产,一些地方的王权分崩离析。而在今日的全球化进程中,同样有人的利益遭到损害乃至被边缘化。如果说,经济全球化的核心是充分竞争,即在全球市场上展开角逐,而市场化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那么,在这样的角逐中,就容易造成富者更富,穷者更穷的局面,形成马太效应。可以想象,如果没有“兜底”设置,这种竞争机制必然导致失败者陷入深渊。

因此,研究反全球化的意义在于,让人们从不同视角认识全球化。全球化当然极大地提升了当前的生活质量,但也会对一些弱势群体带来威胁。全球化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也会使一部分人陷入失业、贫困、落后的困境之中。近年来的全球化进程由西方国家主导,存在着许多弊端以及不合理、不公正的现象,尤其对处于产业链底端的第三世界国家而言尤甚。

但也要清楚知道,反全球化并非全球化的对立面,而是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大多数“反全球化”势力其实并不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中不合理、不公正的部分。正如学者庞中英所言,“反全球化是让全球化的脚步走向更加公平、公正、自由的方向”,因此,“只有广大人民对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有了切身感受,全球化才能获得真正的动力源”,全球化才会有可持续性。

一直以来,各国参与全球化,其出发点都是为了让每个人能享受到发展的果实,如今看来,似乎事与愿违。因此,与其重拾“闭关锁国”、盲目地反对全球化,不如认真思考怎样才能让全球化显得更人性化,怎样通过完善制度设计,在全球化大潮中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帮助他们适应市场化的竞争规则,保证每个群体都能从中受益,而不是遭受掠夺。

上一篇:增压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行政部工作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