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2024-07-21

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精选11篇)

篇1: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4

授课课题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初步掌握只给出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以及口头叙述的表述能力;培养良好学习情绪以及乐于动脑,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及难点 掌握两步计算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初步学会分析综合法分析两步应用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与生活实际联系,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法指导 注重演算过程中的算理说明和习惯养成。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初步熟知课

计 一、初步感知

1、猜玩具个数

今天,李老师先和大家做个游戏。(出示两个盒子)这里有两个盒子,里面装着些动物玩具。红盒子里装着2个动物玩具,猜猜黄盒子里装了几个动物玩具?(指名猜)

只要老师送你们一句话,你们就能猜对了:黄盒子里装的个数是红盒子里的2倍。(再指名猜)你怎么想的?

两个盒子一共装了多少个?

2、验证

打开盒子验证玩具个数。

我们三(1)班的小朋友真聪明,李老师相信接下来大家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

二、新授

1、出示情景图

玲玲妈妈带着玲玲去去买衣服。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说,齐读两个条件)

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吗?(指名提问,问到“上衣多少钱”时,请学生口头解答,老师板书出算式)。

2、教学例题(1)

(1)理解题意

妈妈想考考玲玲,问道:“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你能理解“一套衣服”的意思吗?(指名说)

(2)画线段图

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听过吗?

我们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画线段图),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画多长呢?(指名说,然后再画)

为什么画3份这样长?(指名说)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衣服一共要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括号和问题)

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3)解答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老师板书)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比较,提示课题

这题和刚才那题比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这题要两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出示课题)

(5)第二种解法

要求“一共要多少元?”还能想出其他方法吗?(同桌讨论,再指名说,老师板书)

4从哪里来?懂的小朋友先和同桌说说。(指名说)

3、教学例题(2)

(1)理解题意

妈妈还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谁来读读问题。(指名读)

(2)线段图

看线段图,问题还能这么表示吗?那怎么表示?你能指出是哪部分吗?

(3)解答

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

指名板演。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第二种解法

还有其他方法吗?(指名说)

2从哪里来?

(5)比较

这两道题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要求什么。

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说说你还能求什么。

三、练习

1、P49(1)

出示汽车图,独立解答。

集体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P50(2)

出示情景图。(本子2元,水彩笔的价钱是本子的8倍,铅笔盒的价钱比本子贵16元)

3、编题练习

编一道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应用题。可以用老师提供给你的条件,也可以根据平时买东西的经验,说个条件再编。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8月29日

周次 1 课次 2

授课课题 练习五(1)

教学

基本内容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练习,进一步弄清口算时进位加与不进位加、退位减与不退位减以及加与减在方法上的异同,进一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练习,提高正确率和速度。

学法指导 说思路练习和笔算相结合。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练习题校对

计 一、导入课题

二、基本题练习

1、完成P51(1)

口算卡片出示。

指名口算。

先比较前两组每组上下两题的区别和联系。

再比较前两组每行左右两题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明白加、减法在算法上的共同之处。

2、完成P51(2)

同桌两人合作练习。

一人操作,一人口算,再交换角色继续练习。

三、综合题练习

1、完成P51(3)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交流估算方法。

在书本上用“○”圈出得数比50小的算式,用“□”圈出得数比50大的算式。

交流订正。

2、完成P51(4)

直接写得数。

注意速度。

3、完成P51(5)

要求提一个一步计算的问题。

指名提问,并口算出结果。

你还能提什么问题?

四、练习小结

作业 P51(5)

板书设计 练习5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6

授课课题 练习五(2)

教学基本内容 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的和要求 着重练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估计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进一步感受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明确思路。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补条件,提问题

(1)大汽车有45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12辆。?

(2)白兔有15只,,白兔和灰兔一共有几只?

二、应用题练习

1、完成P51(6)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2、完成P52(7)

看图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完成在作业本上。

交流,说说你怎样想的。

3、完成P52(8)

看图理解题意。

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组织提问。评评谁提的问题好。

4、完成P52(9)

看图理解题意。

选择你想购买的体育用品,再自己解答问题。

组织交流。

5、完成P52(10)

独立完成,交流估计方法。

集体订正。

三、讲解思考题

出示思考题。

组织分组讨论。

尝试写出相应的算式。

交流。

作业 P52(8)

P52(9)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8 课次 28

授课课题 24时记时法

教学

基本内容 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目的

和要求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实物展示,联系生活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课前认识钟表,日历

计 一、复习导入

1、猜谜语,复习旧知

谜底:钟

你们认识钟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

(1)在钟面上拨出一个整点时刻。让学生说说是几点。

(2)请学生拨出起床的时间,并说一说。拨出吃午饭的时间,说一说。

(3)说说一日有多长。1日=24时

2、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小明看节目预报知道星期六有《大风车》的节目,他急忙告诉了好朋友小红和小强,他打电话让他们星期六六点半准时收看中央台。可是星期六的早上小红和小强一早就等候在电视机旁,等了很久,还没看到《大风车》。这是怎么回事呢?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让学生拨出《大风车》播放的时间。

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怎么说?

3、导入课题。

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出示课题

二、新授

1、讲解0时到12时

24记时法是怎样记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盼望以久的新年钟声是在什么时间敲响?请生在钟面上拨出这个时间。说明,这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在线段图上写出)

24时记时法也就是从此时此刻开始计算一天的时间。

新的一天开始了,(继续拨时针)接下去是几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一步一步往下拨,让学生边看边说,2时、3时……6时。(在线段图上依次写出,其中板书2:00,其他让学生学写)天亮了,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我们该起床了,7时,吃早饭了……中午11时30分,我们该吃饭了,中午12时。问:这个时候时针走了几圈?经过了几小时?

下面开始走第二圈,把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位置。问: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

用24时记时法,我们可以表示为13时。(在线段图上注出)

2、讲解12时到24时

再拨到下午2时,这时24记时法可以怎么表示呢?让学生说说。(线段图上写出)这一部分不急于给学生说时道理,而是让学生感知,自己感悟出记时的方法。

接着往下拨,指向2点30分,问:下午2点30分用24时记时法怎样表示?(板书14:30)

时钟在往下拨,到7点,让学生说怎样表示。这时,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宿舍。时间一晃就到了20时,也就是我们说的晚上几点,这时我们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这个时候,我们称为晚上12点,用24时记时法是几时呢?

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在时间线段上找找普通记时法和24时时法的联系。

明确: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针在走第二圈时,就把时针所指的钟表上的时刻分别加上12。

想一想,16:00是下午几时?18:30呢?同桌说说怎么想的。

3、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联系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24时记时法来记录时间。

把小明看的节目预报用普通记时法说一说。

4、交流,练习

出示情景图。

读出钟面上的时间。说说他们都在做什么。

试着用24时记时法表示出来。

交流订正。

三、练习

1、完成P54(1)

出示情景图。

说说银行储蓄业务上午几时几分开始营业,下午几时几分停止营业?

2、完成P54(2)

出示情景图。

说说这一路公共汽车最早是几时几分开出?最晚呢?

看火车票。弄清13:37开的意思,回答所提的的问题

3、完成P54(3)

看着钟面想一想,这时你可能在做什么?

4、完成P55(5)

5、完成P55(8)

四、课堂小结

P55(4)、P55(6)、P55(7)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29

授课课题 简单的时间计算

教学基本内容 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的和要求 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够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教学重点及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节目预报表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找寻节目预报表

计 一、复习24时记时法

出示节目预报:

节目预报

上午8时50分金色的童年

上午9时30分儿童英语

…………

下午2时六一剧场

下午4时美术星空

下午4时40分七巧板

…………

晚上6时30分大风车

晚上7时新闻联播

…………

你能用24时记时法播报节目吗?

同桌两人练习。

二、新授

1、教学整时的计算

出示节目预报表。

说说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各要多少时间。

思考“六一剧场”播放了多少时间。

指名说说怎么想的。

2、教学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的计算

思考“金色的童年”播放了多少时间。

出示时间线段图。

在时间线段图上找出8:50和9:30。

交流怎么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是10分,再算从9时到9时30分是30分,一共播放了40分钟。

(2)先算从8时50分到9时50分是1小时,9时50分与9时30分比,超过了20分,所以一共播放了60分-20分=40分。

三、练习

1、完成P57(1)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思考。交流怎样想的。

有两种思路:

(1)分别算出上午和下午各有多长时间,再加起来。12:00到13:30是1小时30分,15:40到17:00是1小时20分,合起来是2小时50分。

(2)先算12:00到17:00是5小时,再从5上时中减去不借书的一段时间13:30到15:40是2小时10分,所以是2小时50分。

2、完成P58(2)

看图理解题意。

先估计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再计算实际营业的时间,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1)百货商店:9:30到20:30是11小时。

(2)快餐店:6:00到9:00是3小时,中午11:00到1:00是2小时,下午5:00到8:00是3小时,合起来是8小时。

(3)超市:周一至周五8:00到22:00是14小时,周六至周日9:00到23:00也是14小时。

3、完成P58(4)

看图理解题意。

思考解决方法。

有两种方法:

(1)先算第一天的时间晚上8时到晚上12时是4小时,再算第二天的时间凌晨0时到清晨6时是6小时,合起来是10小时。

(2)也可以假设从第一天晚上8时睡到第二天早上8时,共睡了12小时,再减去2小时,是10小时。

看懂火车时刻表,弄清到达和出发的时刻,明确“运行”和“停靠”的含义,再计算经过时间。

4、完成P59(5)

P58(3)

读一读“你知道吗?”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10月29日

周次 9 课次 30

授课课题 周末一天的安排

教学

基本内容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

教学目的

和要求 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结合实际,能进行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www.xkb1.com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1、了解小华的作息时间表

出示小华的周末作息时间表:

6:30起床

6:40-7:00早锻炼

7:00-7:30吃早饭

7:30-8:10做家务

8:10-8:40做作业

8:40-10:00到新华书店购书

10:00-11:30看课外书

11:30-12:00吃午饭

12:00-13:10午睡

13:20-16:20参观动物园

16:20-18:00看电视

18:00-18:30吃晚饭

18:30-20:00制作航模

20:30睡觉

从这表中了解小华周末一天的生活,说说,自己从这张作息时间表中了解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问题,受到哪些启发。

2、解决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小华做家务用了多少时间?做作业用了多少时间?到新华书店购书呢?

(2)小华参观动物园的时间是从下午几时几分到几时几分?一共用了多少时间?制作航模呢?

(3)看了小华周末一天的安排,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制作一张时间安排表

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自己哪些方面与小华的安排相近,自己还准备安排哪些活动,然后各自设计一张时间安排表,并在小组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调整自己的活动,使活动安排得更合理、更有意义。

作业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www.xkb1.com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1

授课课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基本内容 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方法

及手段 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发长自己的空间观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大家欣赏。(多媒体显示一组图画,都是由长方形和正方形组成的)

看了这些美丽的画片,你有什么感想?发现了什么?

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呢?

3、长方形和正方形中还藏着很多秘密。到底是哪些秘密呢?你们想知道吗?(揭题)

二、猜想验证,归纳发现

1、观察

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

你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吗?同桌交流。

(1)拿出自己的学具,用自己的办法验证。

(2)把自己的猜想和验证向小组汇报。

2、操作验证

(1)对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比等)

相机教学“对边”。

指一指长方形的对边在哪里,一个长方形有几组对边?

长的一条边,请你给它起个名字,你会叫它什么?短的一条边呢?

(2)对长方形的角你有什么发现?相机板书。

你是怎样证明的?(量、折等)

(3)正方形的边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正方形的边你会叫它什么?

(4)正方形的角你发现了什么?相机板书。

怎样来证明?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3、反馈

4、归纳

练习:下面哪些图形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哪些不是?为什么?

5、比较

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好朋友,它们之间有干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练习

1、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再把这个长方形变成一个正方形,再说说它们的特点。

2、在书上P64第7题的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再说说小青菜提的问题。

3、完成书上P64第4题。

先自己拼一拼,再与同桌交流一下。

(1)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再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4、思考:你能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吗?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新课标第一网

作业 完成练习四的第3、4、5题。

板书设计 板书: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图形边角

长方形

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教案

年级三主备人周晓炜备课时间2010年9月27日

周次 9 课次 32

授课课题 认识周长

教学

基本内容 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目的

和要求 1、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认识周长的含义,并能指出并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教学方法

及手段

学法指导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

计 一、复习

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

二、导入新课

1、初步认识周长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来研究周长。你能猜猜周长的含义吗?

学生回答。

拿出数学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

指一指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

出示游泳池的图片,你能指出游泳池的周长吗?

2、进一步理解周长的含义

(1)学具盒面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知道它的周长有多长吗?想办法算一算。

交流算法。

(2)三角尺的周长在哪里,你能算一算吗?

(3)拿出一片树叶,你能指出树叶的周长在哪里吗?想办法算出树叶的周长。

学生交流算法。

先指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再实际量一量,算一算,然后交流是怎样计算的。

3、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2题

沿着图形的边描出一周的边线,增强对周长的理解。

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图形的周长。

然后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四、课堂小结

作业 完成P66第5题、第6题。

板书设计

执行情况

与教学反思

篇2: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例5编排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例题中的数量关系比较简单,主要是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过的加、减、乘法运算解决座位数够不够的问题。教材让学生继续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并重在突出“阅读理解”与“分析解决”环节。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应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情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们交流,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和积极学习数学的情感,同时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计算出正确的结果。

2.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难点: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究

↓ ↓

探究新知→解决含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 ↓

巩固应用→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 ↓

课堂小结→总结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情境导入】

在前面学习1~9的过程当中,小朋友表现得非常不错,作为奖励,老师要带小朋友们一起去参观科技馆。先让我们一起去租辆车吧!

课件出示:2名教师带队,30名学生在停车场租车的画面,然后再出示一辆大客车座位示意图。

【探究新知】

学习例5。

1.观察画面,收集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从中你能收集到哪些信息?

生1:我发现三(1)班有30名同学,有2名带队老师。停车场里有大客车停在那里。

生2:我发现大客车上的座位有8排,前面7排的座位数相同,每排都有4个座位,最后一排有5个座位。

2.分析信息,提出问题。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一共有多少名师生?

生2:大客车上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生3:租一辆大客车,老师和学生能坐得下吗?

师:你们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上面提出的数学问题吗?

3.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1个问题。30+2=32(名)

小组合作交流,探求解决第2个问题的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的结果。

生1:我先算出前7排的座位数,再加上最后一排的座位数,前7排每排都有4个座位,也就是有7个4,根据乘法的意义可以列出算式:4×7=28(个),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就是:28+5=33(个)

生2:我会列综合算式:4×7+5=33(个)。

师:这名同学列出的是乘加算式,在这样的算式中,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3: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4:我是把座位竖着数的,有4列,每列有8个,中间还有单独的1个,我列的算式是8×4+1=33(个)。

生5:我先分别算出过道左边和右边分别有多少个座位,再加上最后一排的5个。过道左边有2×7=14(个),过道右边也有2×7=14(个),这样一共有14+14+5=33(个)。

师:一共有32名师生,大客车上一共有33个座位,租一辆大客车,坐得下吗?

生:32<33,所以能坐得下。

【巩固应用】

课件出示教材第84页做一做情境图。

引导学生说一说,根据题意和情境图,知道了哪些信息?

生1:有35个小朋友和一盘鸡蛋。

生2:横着看,有6行鸡蛋,前面4行每行有6个,后面2行每行只有5个。

生3:竖着看,有6列鸡蛋,前5列,每列都有6个,最后一列只有4个。

师:“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这些蛋够吗?”这个问题怎样理解?如何把“鸡蛋”跟“小朋友”联系起来?

生:35个小朋友每人吃1个鸡蛋,需要35个鸡蛋,问这些鸡蛋够不够,需要先求出盘中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再跟35比一比就知道了。

学生小组交流解答方法。

学生汇报交流结果。

【课堂小结】

篇3: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笔算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复习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法、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笔算的方法;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问:笔算加法和减法时我们应注意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全班反馈,归纳小结。

4、巩固练习,第105页第1题。(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笔算的方法,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二、发展练习

1、完成105页第2题。并抽几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完成第4题:先估算再笔算。

先估算并说说估算的方法;再笔算。教师多面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多给予他们辅导和机会,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3、□里能填几。(补充练习题)

5□75754□

+□6-3□-3□+25

7□4□3□6□

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学生能填出几种就几种,都应予以肯定。

[设计意图]: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练习,让学生灵活运用学过的知识,在体验学习成功的同时发展思维的灵敏性,培养学习的自信心。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07页第10题。

学生先独立做再全班交流。

2、小朋友跳绳:

小明小红小东小丁

45下36下53下60下

(1)、小明比小丁少跳了几下?

(2)、小明和小红一共跳了几下?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篇4: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口算方法和笔算方法的理解,并加强应用,培养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乘法。

教学难点: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教具准备:课件、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出示下围棋的画面,介绍有关围棋赛的事例(或战绩)。

放大棋盘,让学生观察棋盘结构。使学生了解到:围棋的棋盘面由纵横19道线交叉组成。

接着,把棋子放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引出问题:“棋盘上一共有多少个交叉点?”

请学生说一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列出算式19×19。

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二、探讨计算方法

1、估一估19×19大约是多少?

2、各组讨论:怎样计算19×19。

请把想出的计算方法写在纸上。

3、组织交流。

各组展示本组的算法。不容易说清楚的,就写在黑板上。

4、师生评议。

(1)请学生说一说,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2)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作以肯定或补充。使学生了解每一种算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3)重点评议笔算。

用检查竖式每一步计算的方式,再现笔算过程。在此基础上,夸赞学生:能用刚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解决今天的新问题。并且,能正确解决乘的过程中的进位问题。完整课题:进位笔算

三、练习

1、尝试练习。

用竖式计算第65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分组选做2道。

完成计算后,组织交流。说出笔算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笔算过程的了解。

2、争当小医生:下列题目对吗?有错的请改正

3 4                    2 2

×  4 1                ×  7 4

3 4                    8 8

1 3 6                1 4 4

1 6 0                1 5 2 8

3、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根据班上出现错题的情况,和学生一起讨论错误的原因,请学生订正错题。请学生注意:计算时要认真仔细。

4、解决问题。

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完成后,请学生向全班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5、游戏。练习十六第2题

贴出写有算式的南瓜卡片。用语言描述菜园里收南瓜的情境,请同学们帮助菜农收南瓜。

让学生自由选择卡片,算对的就收获了这个南瓜。

完成后,先检查是不是算对了,再比一比哪组学生收获的南瓜多。奖励优胜组。

四、课堂总结:

1、请学生讨论笔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并交流。

2、教师强调:用竖式计算时,每次乘得的数的末位应该和那一位对齐。还要注意记住进位数,正确处理进位问题。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3页。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

教后反思: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我在学生笔算之前,总要让学生先估一估,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意进位的处理。尤其在第2步计算,总有进位的,如若学生口算有困难的就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有的写在竖式中,显然找不到合适的位置,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记录在竖式旁边。但是在计算结果校对中发现错误率很高,除了算理不透外很多学生都是在口算时这儿或那儿出点问题。教材在练习十六里还安排了充分的练习。那么就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吧!建议在起步阶段的笔算过程中,要求学生轻声说出每一步计算过程,每个数字都是怎么得来的。在说的过程中改善书写和计算中的一些马虎现象,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篇5: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1、初步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10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认知结构,并能合理、灵活地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

2、提高学生归纳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培养正确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100以内加减法知识的整理以及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猜测:你们想知道老师的年龄吗?现在老师告诉大家我的年龄和×××同学的年龄加起来是38,我几岁?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2、揭题:小朋友们用数学的知识算出了老师的年龄,真能干。这其实是我们上学期学过的百以内的加减法,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学习了10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对本学期学的《100以内加减法》这一单元进行整理与复习,看看谁能更加牢固地掌握这一知识。

(板书:100以内加减法复习)

二、系统梳理,形成网络

1、我们先来看看小朋友们整理得怎么样?(预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需要对本单元知识进行整理的表格,要求每个学生早一天先各自独立地对本单元的知识作初步的整理和复习。)

2、全班整理完善表格,然后同桌交换一下表格,互相检查。

3、学生相互补充整理。

还有一条该怎么填?(随机而行)没关系,等一下我们肯定能找到。

三、分层练习,拓展提升

我们已经对这个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下面老师要出几道题检查小朋友学得怎么样,大家你们有信心吗?

(一)基础性练习

练习一:31+2647+1790-11

57-1864+1779-28

1、估一估(估算时应注意什么呢?)先估后算这样比较快。

2、算一算(比比谁是计算小能手?)

⑴你是怎么算的?

⑵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现在要变个小魔术了,看!这些算式就变成了什么?

练习二:31+26-18=47+17+17=90-11-28=

1、估一估

2、算一算

(二)综合性练习

小朋友做得真棒,下面老师奖励带大家去儿童乐园玩一玩。

1、课件出示:

(比太空船便宜9元)

2、这张价目表你能看懂吗?

小火车的价格怎么算?

完整表格:现在你知道这条毛毛虫应该填什么了吗?

3、老师玩了两项刚好花了50元,猜猜我玩了哪两项?玩一次太空船比木马贵多少?如果我玩了3项,还剩下1元,你猜我又玩了哪三项呢?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给你40元,你最多可以玩几项?有哪些玩法?用算式表示出来。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三)思考性练习

小朋友真会动脑筋,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数学摩天轮上藏着什么数学知识?

1、课件出示有数娃娃的图形:

问:仔细观察周围的8个数娃娃,想想中间藏着数字几?怎么想?

根据学生回答重点板书:30+40=70

25+45=70→十位的2加4怎么会等于7呢?

34+36=70

50+20=70

2、大家的眼睛真亮,那你还能再创造一道□+□=70吗?

出现错误时,追问:怎么改就对了?还可以怎么改?

老师也想来写一写,(两道写完后问:你知道我接下来写什么吗?为什么想得那么快?

引导共同得出规律,并小结:看来我们在计算时不仅要学会算,而且要学会看和想。

3、机动:那你还能写□-□=70吗?(不允许写整十数)

四、课堂总结,回顾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到表格)你最想提醒大家要注意什么?

篇6: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联系电话13867568631电子信箱:jinjn126.com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课,传统的计算教学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打破传统的计算教学方法,突出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湖塘的大香林桂花节为背景,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体验、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算法的多样化,并注意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这样几个特点: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注意知识的迁移。

2、通过合作交流,突现学生的主体性,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3、设计多种练习,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教材分析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是学生在掌握了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探讨每一数位上的积都不满十的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引出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通过计算使学生懂得任意两、三位数乘一位数,都是把这个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乘这个一位数,再把所得的积相加。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多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而且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熟练程度还会影响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的准确率和速度。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好这部分知识。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一般是不会列出乘法笔算竖式的,许多学生都会利用口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笔算竖式是计算的通法,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列出乘法竖式。刚开始用竖式计算的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从高位算起,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去纠正,这个问题可以留待以后学习进位乘法时再加以解决。

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了解竖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及乘法竖式书写的格式,并能正确计算。

难点:使学生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理解并掌握其计算法则。

六、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小朋友们,金秋十月,丹桂飘香,我们家乡美丽的大香林景区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桂花节。十一长假,小明一家也来到了大香林,他们买了3张门票,每张30元。请问:一共要付多少钱?怎么解决这个问题?(30×3)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30)怎样计算?(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师:景区内真是人山人海!入口处,3辆电动车正忙着把游客载往桂花林,(出示挂图)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上都告诉了我们什么?(有3辆电动车,每辆电动车上最多可以坐12名游客。)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一个什么问题呢?(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板书问题。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先请小朋友估计一下,3辆车大约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2、师: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人数,该怎么办呢?

怎样算一共可以坐多少人?(12×3)

为什么用乘法计算?(因为是求3个12是多少)

3、探讨交流

1)12×3等于几?你想怎样计算?写在草稿本上。

2)学生独立思考,请不同算法的学生板演。

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算法。

4)请板演的学生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算法。

方法1用加法算:12+12+12=36

方法2口算:10×3=302×3=630+6=36

方法3:列竖式12

×3

36

4、数形结合,理解算理。

师指着竖式问:大家看懂了吗?6怎么来的?为什么写在个位上?表示什么?十位上的3怎么来?表示什么?

有这么多种算法,它们之间肯定是有联系的。这个6在第二种算法里表示什么?你能在图中把它圈出来吗?

出示: ○○○○○○○○○○○○

○○○○○○○○○○○○

○○○○○○○○○○○○

“3”你能圈出来吗?

5、强调竖式的写法,师生共同完成,师边讲解边板书。

12×3=36,在写竖式时,先写第一个因数12,再写乘号,然后写第二个因数3,注意3要写在哪儿?乘的时候,要先从个位乘起,用3和个位上的2相乘得几?6写在哪儿?表示什么?乘完没有?还要再用3乘十位上的1,得3。这个3表示什么?要写在什么位上?现在竖式算完没有?如果百位上还有数,还要怎么样?乘得的积要写在(百位上)。小朋友们请看,在乘法竖式里,12叫什么?3呢?最后乘得的结果36就是它们的(积)。竖式算完了,一定要记住在横式上写出得数。这道题的单位是什么?一起口答。

6、揭示课题:刚才我们在计算12×3等于几时,不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而且还探讨了用竖式来计算,这就是我们今天新学的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齐读课题)

三、反馈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

323123

×2×2×2

学生独立完成。

师:你发现这3道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第一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1位数;第二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2位数;第三个算式,第一个因数是3位数。)

这3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先乘个位,再乘十位,最后乘百位,这是笔算乘法的基本方法。)

2、小明一家乘着电瓶车来到了桂花林,他们看见路边放着许多花。每一边都放了342盆,两边共放多少盆?

你能列式解答吗?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汇报。

3、小明一家去了钓鱼池钓鱼,小明和妈妈分别钓了14条鱼,爸爸钓了16条,一家人一共钓了多少条鱼?

4、小朋友真能干!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难一点的题目会不会做?

□2□2□□

×3×□

□□98□□

师:看清题目中隐含的条件。第1题你会先解决哪一个数?接着填哪一位?还有不同填法吗?

师:第2题你会先填哪一位?为什么?

5、小明一家在大香林游玩了一圈,要回家了。小明想给阿姨家的2个妹妹带一件纪念品回去。妈妈给了小明50元钱,让小明自己挑选礼物。(出示图片:木挂件11元/个,竹水枪22元/支,风箱24元/只),小明会挑什么礼物?一共要花多少钱?还有钱多吗?多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八、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

3辆车一共可以坐多少名游客?

12×3=36(名)

12……因数

×3……因数

36……积

九、问题探讨

1、教学中,教师是否能够充分放手,让学生独自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享受成功的快乐?

2、学生是否真正懂得了乘法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十、作业设计

1、先说一说计算顺序,再计算。

31122413112

×3×4×2×4

2、解决问题。

(1)黄花有32朵,红花的朵数是黄花的2倍。红花有多少朵?一共有花多少朵?(2)三年级有3个班,2个班都是42人,另一个班有45人。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3、你能写出多少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比一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多。写好后,同桌互相交流。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你还能写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算式吗?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篇7: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1、学生经历发现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最合理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类推的能力。

3、 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加深对乘法含义的理解,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乘法;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乘法的算法

教学难点:理解口算乘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自主学习

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来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老师来了两位老朋友一起上课,请看(出示喜洋洋,沸羊羊)他们给我们打招呼了:大家好,我们一起努力哦!他们要带大家去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过在去之前,我们必须闯过二道关卡,有信心迎接挑战吗?好,我们就来智力闯关(课件演示)1、第1关 快速抢答3×5  2×6  8×9  9×5  7×4  6×7.太棒了,第一关你们顺利过关,来看第二关。2、第二关 口答(1)3个十是( )。 (2)6个百是( )。(3)5个十和8个一是( )。(4)4个百合6个十是。(5)18里有( )个十和( )个一。(6)26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

同学们,你们依靠智慧,勇敢的闯过二关,喜洋洋表扬你们,现在跟他一起玩吧!

二、学法引入,合作探究(出示课件:儿童乐园)

1 .出示课件:游乐园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答:(价格表中的信息)一生能全部说全就全部说,说不全就其余生补充。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

2. 学生提问,如果简单的问题可以当场解决,如果有人提出了例题中的问题就出示例题。

3.课件出示例题: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列式解答:20*3=60(元) (教师板书列式)

你是怎样算出结果得60呢?可以动用学具摆一摆。独立完成。

选学生汇报:20+20+20=60,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2*3=6,6后面添一个0. …..

师:真厉害,如果20换成200,呢?你会算吗?学生思考举手回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展示梳理,点拨提升

1. 师:大家玩了碰碰车,喜洋洋带着大家玩过山车,看看遇到什么问题了?(课件出示例2)

例2.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读题1遍。

2.学生列式(只列式不计算)

3.小组合作,将你们的计算方法下来,看看哪组的计算方法多。(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我们组想了( )种方法,第一种是(   ),第二种是(   )。……

5.梳理方法:课件出示:方法1:12+12+12=36,方法2:10*3=30,2*3=6,30+6=36

强调:12里面有1个十,2个一

6.考考大家,有没有掌握这些计算方法。

练一练:12*4=   23*2=   32*3=  要求说出计算过程。

四.巩固反馈,拓展创新

1.师:喜洋洋看大家这么厉害,邀请我们一起玩游戏。开火车游戏

课件出示1.开火车

2.你发现用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怎样计算简便?

3.游戏玩玩了,喜洋洋说我们一起去购物. 课件出示2算一算购货单的价钱

4. 喜洋洋真开心,大家帮他完成了购物,老师这有个难题请你们帮帮我,愿意吗?出示第3题。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在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      口算乘法

20*3=60(元)

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12*3=36(元)

篇8: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课    时 第 3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验估算的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重难点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设计理念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运用乘法进行估算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提出问题。 1、、用多媒体幻灯片逐一出示各种图片。创设问题情境。

内容:邮局邮票出售处,有的邮票一枚80分,有的邮票一枚60 分。

百货商店鞋柜,一双旅游鞋78元,一双皮鞋164元。

电影院售票处:日场一张电影票15元,夜场一张电影票20元。

小袋鼠蹦跳一次约2米,小袋鼠蹦跳33次。

文具商店柜台,每合 图钉120个,每包日记本25本。

2、出示教科书第70页例2主题图: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老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补充提出如果老师这时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学生提出用乘法计算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

针对各类信息提出乘法问题,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尝试解决。 1、教师先请学生猜一猜带250元够不够?再请学生思考怎么知道我们猜得对不对呢?看看小精灵是怎么说的?

2、怎么才能知道8×29大约是多少呢?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过的计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启发学生想出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整十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我们可以把29看成最接近的整十数来估算。由小精灵介绍约等号。

可见带250元够买门票。 猜一猜够不够。

探究得出估算方法:因为8×30﹦240,所以8×29的积比较接近240。我们可以列成8×29≈240。 在具体的教学情景中让学生经历运用乘法进行估算过程,初步了解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三、拓展引伸 估计下列几道乘法算式的积大约是多少?

32×6    49×5

218×4  581×2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说明各应看成几百或几十。说明因数是三位数时,只要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既可。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中的4道题。

2、教科书第4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3、同上课开始时呈现的几个问题情境和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估算结果,找出答案。

4、请学生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 先由学生独立计算,然后集体订正答案。结合订正答案的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估算的过程。

五、全课小结 1、这节课开头我们碰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的?

2、上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自由发言。

完成课堂作业。

计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乘法

三年纪一班29个同学去参观航天航空展览,门票每张8元。

只带250元钱去够吗?

8×29≈240

答:带250元够买门票。 教

教学内容 练习课 设 计 者 陈晓宏

课    时 第 4 课时(总 11 课时) 上课日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训练,体会到乘法在生活中,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运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中,体会到乘法来自于生活,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练习题,投影

教学活动过程预设

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改进建议

一、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举例吗? 学生回答并举例。 回顾刚学过的新知识。

二、解决问题。 1、出示教科书p73第8题。

2、出示教科书第73页第9题。

①先由一名学生读题。

②师: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你会列算式吗?

3、教科书p73第11题为开放题,学生能写多少算多少写对既可。

4、出示教科书p73第7、10题。

5、出示教科书p73第12题。 1、先由学生独立口算然后同桌互相检查订正答案。

2、指名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3、用多种方法解决。

4、①分小组讨论,由组长将讨论结果记下。

②小组汇报,说说是怎样想的?

③小组派代表上台板演。学生评议。

5、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并说一说。 使学生在各种不同形式的训练中,体会到乘法来自于生活,能初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课堂小结 1、今天的训练,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2、教师小结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发言。

四、作业 独立完成课堂作业。

计 练习课 教

篇9: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电子邮箱shuang97805@126.com

一、 设计思想

《标准》认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二、 教材分析

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所以,教材中将这部分内容专门作为一段,安排在学生掌握了用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学生集中学习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

教材中先讲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了0乘非零自然数、非零自然数乘0和0乘0三种情况。对于0乘非零自然数,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0的和。

例5教学关于0的乘法,说明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为后继教学做好准备。“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个结论在小学阶段包含0和任一非0自然数相乘及0乘0两种情况。对于0和非0自然数相乘,可以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即表示几个几的和。对于0乘0,就不能用乘法的意义来解释。这种情况在数学理论上只是一种补充规定,在教学中只能直接告诉学生,不宜作其他的解释。

例5首先呈现了一幅极富情趣的主题图:七仙女向王母娘娘汇报说,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大仙桃也没摘到。由此引出小精灵问:“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的问题。然后通过加法和乘法的计算,得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例6教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里教材也呈现出了一幅有趣的主题画,老寿星因为天天到公园散步所以才会长寿。他每天都要在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的公园里步行3圈,从而引出了问题:你能算出老寿星每天要步行多少米吗?鼓励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教材出示了学生的两种算法,既可互相对照,又体现多种算法。对于分步计算的方法,因为进位难度降低,所以还可以鼓励有能力的学生从高位算起,直接进行口算。

三、 学情分析

有一个因数是0的乘法、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和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

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一个难点。教材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方法之后,以便学生集中学习0在乘的过程中的具体处理方法。由于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学生已能根据问题进行讨论交流,使“任何数与0相乘都得0”的规律呈现出来。学生在出次接触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会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及强烈的探索欲望。但在计算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特别注意: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当个位8不满十时,十位上要用0占位。对于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要加强比较和改错的教学。

四、 教学目标

1、知道“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经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进

行计算。

3、体验类推、迁移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迁移类推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认真思考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进行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的结论。

六、 教学策略与手段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七、课前准备

例5、例6主题图、投影仪。

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2、学生看图,把摘仙桃的情节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

一天,王母娘娘派七仙女到蟠桃园去摘仙桃为自己祝寿,仙女们到蟠桃园一看,大吃一惊,只见孙悟空正坐在桃树上大口大口的吃着桃子,树上一个桃子也没有了。仙女们赶快回来向王母娘娘汇报:“仙桃都被孙悟空吃光了,一个也没摘到。”

二、探究体验

(一)关于0的乘法

出示所要解决的问题:一共摘了多少个仙桃?

[设计意图:运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从图中提出数学问题。这个过程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为新课的学习酝酿良好的情绪。]

(1)上题可以用什么方法列式计算?

0×7=0

那为什么是0呢?你想过吗?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验证一下。

这么多小朋友已经想好了。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小朋友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2)汇报。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0+0+0+0+0+0+0=0,7个0相加还是等于0。所以0×7=0。(板书)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0×7=0,那么7×0呢?(板书)=0。又是怎么想的?

(3)像这样0×7=0,7×0=0积都是0的乘法算式,你还能说吗?(10个)

(学生边举例,教师边板书)

(板书出特例:0×一位数,一位数×0,0×两位数,0×0)

小朋友们说了这么多,老师也来举个例子:999×0=?0×0=?

(4)小结。观察上面的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汇报)

(板书: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5)练习反馈:做一做.

4×0=0×20=0×8=100×0=

0+4=20+0=8+0=100+0=

反馈校对:比较一下,这两题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加法,一个是乘法,答案呢?100×0=0,而100+0,还是等于100。)

小结:说得真好!我们在口算时一定要看清楚运算符号。

[设计意图:由加法过渡到乘法,帮助学生理解关于0的乘法算式的意义,进而理解其算理及算法。]

(二)关于一个因数中间0的乘法

出示例6情景图

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说说图意,根据图意提出问题:你们能算出老寿星跑了多少米吗?

想一想:要算老寿星每天步行多少米,应该用什么方法?怎样列算式?

1、同桌互说。(教师可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列式并能说出算式意义。)

2、汇报交流

请你先估计一下,大约等于多少?(学生汇报)

3、提问:这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你能算出它的准确结果吗?自己试试看。(学生试算,教师巡视)

生1:8×3=24500×3=150024+1500=1524

是一种好方法,其他小朋友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吗?

生2:508

×3

1524

4、自主探索:“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教师及时指导。并且可以适当提问“为什么这样计算,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是怎样得来的。)

①追问“你是怎么算的呢?”

②0×3是多少呢?表示什么呢?

5、小组交流:各自算法,并纠错。

6、汇报算法。(请几个学生写到黑板上)

7、分析算理:积的1、5、2、4分别是怎么来的?表示什么意思?

重点--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

(3先乘8得24,个位满20,向十位进2。再用3乘十位上的0得0。加上进上来的2就得2,把2写在十位上。最后用3乘5得15。)

8、小结:

不管因数中间是否有0,都要用这个一位数去乘多位数里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即使十位上是0也要乘。

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板题: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获得对“0和一个数相乘得0”的理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估算、口算以及学过的笔算方法上算法上进行探索,中间有0的三位数都是接近整百的数,这为学生运用估算提供了很好的机会。通过估算,能使学生对笔算结果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笔算中错误的发生,通过教学,努力使学生感受到:把估算和笔算结合起来,可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逐步培养学生在笔算时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

三.巩固练习

谈话:现在正是小朋友们长身体的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参加体育锻炼呦!今天,我们一起去参加一个智力长跑,好吗?

1.师:首先进入第一关

苹果后面藏着几?

103109

×2 ×5

2655

为什么这个苹果后面是0,而这个苹果后面是4呢?

想想,什么时候中间会是0,什么时候中间不会是0?

2.师:第一关顺利通过,老师祝贺你们。我们再接再厉去闯第二关。

用竖式计算(在练习纸上做这四题)

205×9203×31002×41007×6

反馈:第一题,对吗?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这个4是怎么来的?

3.判断改错。

请大家用手势来表示,对的,用手势√来表示,你认为错的,用手势×来表示。听明白了吗?好,第一题,开始!

(1)103

×7()

791

(2)409×6积的中间有1个0。()

(3)102乘一位数,积的中间肯定有1个0。()

(当这个一位数是哪几个数时,积的中间肯定有1个0?)

4.解决问题

我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已经连闯了三关。胜利在望。有没有信心,冲过第四关。(有!)好,进入第四关。谁把题目来读一读。

小牛、白马和骆驼一起运粮食。

我一次能运208千克。我运的是小牛的3倍。我运的是小牛的5倍。

根据上面的这些信息,请你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做在练习纸上。

反馈:我提的问题是……,我是这样做的,对吗?你们和我做的一样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针对知识的重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由易到难的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知识回归到生活中去。]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表现的都非常出色。请大家想一想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学习了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知道了“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一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一知识正确进行乘法计算。)

拓展:动脑筋:□里填几?

403 403

×□ ×□

□□0□□□1□

拿出练习纸,先自己想一想,算一算。

反馈:第一题,你是怎么想的?

第二题,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可能吗?

九、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0+0+0+0+0=0508×3=1524

0×5=05×0=0508

0×3=03×0=0×3

0×0=01524

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

十、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一页

十一、镇街交流意见

十二、教师使用体会

[问题探讨]

1、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掌握算法,还要做哪些方面的努力?

2、 在计算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

[参考资料]

卢江:《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出版社版,第112-114页

篇10: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将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转化成表内乘法的计算。

2、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学习重点: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一位数。

一、自主学习

1、观察56页情景图,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2、看书上第57页例题1:坐碰碰车每人20元,求3人要多少元?

3、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要多少钱?

理解题意,列出算式: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探究2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3转化成3个()相加。

方法二:想20里面有2个(),20×3实际上是2个()乘3,是6个(),即()。

方法三:先把2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再看20末尾有()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即()。

2、探究200×3的口算方法

方法一:把200×3转化成3个()相加。

方法二:想200里面有2个(),200×3实际上是2个()乘3,是6个(),即()。

方法三:先把200中0前面的2与3相乘得(),再看200末尾有()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个0,即()。

3、比较找出最简单的方法

4、探究12×3的口算方法:

先用小棒摆一摆

12×3=()(元)

12=()+()

10×3=()

2×3=()

()+()=()

三、达标检测

完成书57的做一做,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反思总结

五、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十二1-5题

2、拓展提高:

篇11:两步计算的乘法和加法(减法)解决问题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正确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初步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新。

小红和小丽在一次旅游中照了很多漂亮的相片,她们去到玻璃店想给自已心爱的相框加上玻璃,以便保存.课件展示两块面积相等,但是形状不同的玻璃,店长安装好了,却让她们付同样多的钱,可小红和小丽认为:两块大小不一样的玻璃收同样多的钱不合理,你想知道为什么吗?

一、探索面积的含义。

1、认识物体的面积: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物体的时候,你首先会看到它的什么呢?

生:回答。

让学生动手摸一摸数学书的表面、课桌的表面、练习本的表面。

问:你知道这些物体的表面就是它们的什么吗?

生:回答。

板书:物体的表面。

问:你发现这些物本的表面有什么不同吗?

生:回答。

2、认识封闭图形的面积:

出示:

问:你知道它们的面积在那里吗?(课件展示)

面积周长呢?(课件展示)并比较大小。

师:像这样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师生一齐归纳面积的含义。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二、比较面积的大小。

问:1、学生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让学生比较电视和黑板的频幕哪个大?

生:回答。

师:像这样用眼睛观察就能比较面积的大小的,我们叫什么方法呢?师生归纳。

板书:观察法。

第一关: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图形,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

师生归纳重叠法。

板书:重叠法。

第二关:

师生归纳数格子法。

板书:数格子法。

师生一齐归纳比较面积大小的三种方法:观察法、重叠法、数格子法。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师:出示两个图形,让学生通过刚才学习的方法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

四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

让学生利用手上的学具拼一拼、摆一摆。

展示几个小组不同的摆法,并师生共同归纳:

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而用□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让学生看书质疑,并把自已认为重要的句子画出来。

1、认识平方厘米。

问:1平方厘米有多大呢?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板书并出示1平方厘米的图形。

问:测量什么物体的时候用平方厘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回答。

2、认识平方分米。

让学生说出: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师板书并出示1平方分米的图形。

让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平方分米的大小。并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表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问:测量什么物体的时候用平方分米作单位比较合适呢?

生:回答。

3、认识平方米。

让学生说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师板书。

师:你们能用手势做一个1平方米的大小吗?

让学生4人双手围成一个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的图形。

即时提出问题:让学生估一估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教室地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4、加强常用面积单位大小的印象。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

四、巩固概念。

1.完成课本第75页“做一做”。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1、2题。

3、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一块黑板的面积是3           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教室的面积是54

五、本课小结(略)

板书设计:

面积和面积单位

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三(2)班数学

蔡素云

1. 教材把握准确,处理得当.

2. 过度自然,容量恰当.

3. “三动紧密配合,练习形式多样,学习积极较高.语句速度偏快,照中下先意识弱.

三(2)班数学

蔡素云

1. 老师表情亲切,语调柔和,自信从容,和学生的互动较好,课堂 气氛轻松融洽,学生的学习热情较高.

2. 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教法得当,面向全体,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 讲练结合,有适量的练习,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三(2)班

蔡素云

蔡老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课堂确有办法,每次听她的谭,都感到课堂响亮,活跃.如果靓女的特长我无法仿效,如是方法方面,有必要找她请教.把自己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水平提高一点.

三(2)班数学

蔡素云

1. 教者善于用教态和语音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的气氛.

2. 准确把握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 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4. 学生的热情高,回答声音响亮.

三(2)班数学

蔡素云

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也抓得比较好.教师面向学生全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XXX班“文明修身”活动总结下一篇:钢铁冶金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