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2024-06-20

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通用14篇)

篇1: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黄粮小学坚持开放阅览室

2013-01-07 11:14:27湖北兴山县黄粮镇小学三峡晚报宜昌手机报

三峡新闻网消息(通讯员:董怀国 牛海兰 王培喜 马仕贵)为进一步丰富学生文化生活,近两年来,兴山县黄粮镇中心小学开放图书阅览室,让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书中充实自我。同学们高兴的说:“不要借书证、不需要往图书馆跑,我们每天都可以到阅览室里去看书!”各种各样的书籍和儿童期刊全部放在阅览室的书架上,同学们想看什么书随手就可拿到。

黄粮小学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批适合学生喜爱的红色经典、中外名著、科普类阅读书籍,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借阅图书。为保障学生随时借阅到书籍,负责管理图书的教师每天要做好向学生推荐并整理图书的工作,让学生看自己喜爱看的书籍。制定读书计划,要求学生至少自选两本书籍阅读,培养自己独特的思维与创新意识。每读一本书,撰写一篇读书随笔和心得体会。

“有了阅览室之后校园里变得安静了许多,因为很多同学都跑到了阅览室看书。”语文老师觉得学生们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学生们自己也感觉到了,有的同学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学生家长们说“书成了孩子们的精神慰藉,为孩子们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尽管他们人在大山里面,但心早已经飞翔到大山外面了。”

篇2: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为了做到图书资料的资源共知共享,为了进一步加强图书资料的管理,加快图书资料的流通,提高图书资料的利用率,更好有效地利用工具书和有限的新进图书,现结合阅览室的实际情况,特定以下管理制度:

一、阅览室开放制度

1、开放时间:周1至周5按上班时间开放(特殊情况关门除外)。

2、阅览室只对本校教师(学生)开放,非本校教师禁止入内。

3、阅后放回原处。

二、借阅制度

1、工具书一律不外借,原已借的工具书请借阅者归还阅览室。

2、本校教职工每人每次限借图书杂志两本,借期半年,如果超过两本的必须经校长室研究同意后方可借阅。

3、凡需再新借图书杂志的教工,要查看已借阅本数,超过两本暂停借阅,待还书后再借。

4、已经遗失的图书杂志按照学校规定,按原书价赔偿。

5、退休教工一般不再借用图书室图书,但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要经校长室批准方可借阅。

6、如发现有盗窃书刊者,按书刊价的十倍罚款。

三、剔旧制度

每两年由教学科研人员检查一次阅览室书刊,资料的使用价值,对过期又无使用价值的书刊,资料进行剔除处理。

四、安全卫生制度

1、严禁在阅览室内吸烟。

2、管理人员在下班之前要检查门窗水电等是否安全,注意防火防盗,切实加强防火、防盗、防腐等安全防范措施。

篇3: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一、问题的缘起

我校图书阅览室于2012年2月开始“正式营业”,开架阅览的书籍近四千册。每天中午12:30 ~ 13:10的40分钟时间里,都会有2个班级约70名学生同时到阅览室读书。学生阅览区的空间约60平方米,共摆放有8组书架。对于70名学生来说,明显不够宽敞。学生自由坐在阅览区的各个角落,相互距离近,个人所占空间狭窄,阅读环境与专业图书馆相差甚远。由于书架的遮挡,教师必须通过巡视,才能观察到所有学生的阅读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管理教师和阅览的学生,处在一个不断碰撞的状态。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静心读书,保持非常安静的环境,并且进行阅读记录;而学生由于阅读兴趣有浓有淡、阅读习惯有好有坏,阅读能力有高有低,总有部分学生无法静下心,在阅览时出现一些纪律问题,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不断更换图书、说话不能控制音量、懒于动笔不做记录等,甚至还有在书籍上乱写乱画、还书乱放等现象出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营”,种种问题一一暴露。光靠师生的热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像课堂教学需要良好的方法进行管理一样,图书阅览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管理。

二、规范开放阅览管理的方法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以及改进。制定是制定计划 ( 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 );执行是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其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对应上述环节,遵循“明道理、知方法→细指导、常帮助→重检查、速反馈→设奖励、促进步”的步骤,对开放阅览进行规范化管理,落实阅览要求、建立管理制度,实现有序阅览,以优化学生阅读效果。

1. 明道理、知方法——制定规则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首先针对阅览室实际,制定了各种管理办法。

(1) 根据“午间阅览活动”的特点,制定适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对小学生来说,规则不必复杂,浅显易懂、方便实施最好 ( 见表1)。

(2) 制度制定后,要深入人心、形成传统,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宣传。借助学校德育处的支持,通过全校广播进行统一宣讲,可以快速、高效地将制度宣传。讲解时除宣讲规则外,更对要求进行细化,告诉他们具体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既“明道理”又“知方法”。例如,针对如何保持图书洁净,可以做这样细致的指导:“进馆前,要把手洗干净,这样看书时,就不会在书上留下黑黑的小手印;重点提示打篮球、打乒乓球的学生,不要把球带进图书馆,打过球之后一定要把手洗干净再进行阅读。鞋底要干净,不把土带进阅览室。阅读时爱护图书,不在书籍上写写画画。这样做,就能让我们的书籍不被污损,能让每名学生都读到干干净净的图书。”

明理知法的目的是导行。引导学生的正确行为。这种行为的养成则需要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2. 细指导、常帮助——实施管理

在学生实际阅览过程中,对学生提供耐心的指导和帮助。

(1) 细致的“首次指导”。从心理学角度讲,“第一次”是人脑记忆库里从无到有,从未知到感知。“第一次”是概念形成的基础,或者神经节点的源点,随着第二、三、四次的发生,概念不断细化、精确,节点不断饱满、茂盛。“第一次”掌握的就是正确的方法,“第一次”就把规矩立好,再不断强化,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首次来馆阅读的学生,对图书馆环境和阅览程序、要求都很陌生。这些都有可能造成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困扰,不好好解决就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学生首次阅览时,教师要花一定时间,为学生讲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阅读水平的书籍,示范怎样取书、换书、还书,怎样放书签、拿椅子、还椅子,坐在什么位置上等。然后再用一段时间,让学生进行找书、取书、看书、还书的演练。整个过程中,教师全程在旁指导,为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尽管这一次学生真正用于读书的时间很短,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他们在后续读书的过程中比较顺利,这也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2) 长期的“随机指导”。在学生后面的长期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随时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比较个体的、特殊的,教师对他们的问题应随时提供帮助,重在方法的指导。

3. 重检查、速反馈——检查管理

为加强管理,图书馆可实施“阅览评分制度”,并招募志愿者进行管理。志愿者由高年级各班推荐,经培训上岗,统一标志,每天2人执勤。管理志愿者负责在整个阅览过程巡视纪律,同时为有需要的读者提供服务。

每次的阅览情况均需要在《读书情况记录表》中进行记录。情况记录表如表2所示 ( 该表格经过几个学期的改进,表2为最新版局部 )。

加减分政策如下:

(1) 要求安静,读自己的书。凡不安静者,从提醒的第二次开始,每提醒1次扣1分。

(2) 中途不换书,13:07时进行统计,分班举手,每人次加1分。

(3) 在书签上记录,分班举手,每人次加1分。

(4) 基础分100,扣去减分部分,加上加分部分,最后计算出总分。

(5) 阅览结束前,公布各班分数及优胜班级。凡优胜班级,下一轮次阅览时,有优先进馆选书的权力。

阅览结束后,志愿者会计算当天的分数,并及时反馈给各班的图书管理员。便于班主任教师掌握本班的阅览情况。志愿者延伸了教师的管理,学生因为有评分制度的约束,既清楚什么情况属于违纪行为会被扣分,出现违纪时又会随时被提醒甚至扣分,所以也比较能够约束自己,纪律情况有很大改善。

4. 设奖励、促进步——改进管理

伴随着评分制度,同时实施的还有奖励制度。根据评分结果,有2项奖励制度。在实施中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个是“奖励阅览时间”。每学期每班平均能到图书馆阅览6次。在每轮次的末尾,增加了一次“奖励阅览时间”,用于奖励每轮中得分最高、表现最好的2个班级多读一次书。

第二个是“奖励先入馆阅读”。因为每个阅读时间段都有2个班级同时阅读,得分较高的班级,在下一轮阅览时间可以先进入图书馆选书落座。

此制度的实施使“评分制度”显得更加合理和必要。多读一次书的奖励,对于那些处于“第一集团”的班级促进效果最佳。而更多的无法获得这项奖励的班级也可以为争取“优先进馆、优先选书”,而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赢得奖励的班级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没能获胜的班级也能明确自己的不足,在后续的阅览时间中控制自己慢慢提高。

三、结果与讨论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Peter F·Drucker)说过:“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在开放阅览时间所运用的这些管理方法,效果如何?

管理志愿者认为:“除了2个班级学生同时入馆借书的环节还有些乱之外,其他时间都是非常安静的。学生借还书也比原来好多了。没有争抢图书的现象。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大多数四到六年级学生都能够认认真真地把一本书好好看下去,很少换书。三年级以下的学生稍差一些。”

我们面向60名读者开展了抽样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学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每次去图书馆,都把小椅子放在窗下,让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静静的读一本书的感觉很美好。”“我会挑一本厚厚的书认真阅读,这样大概一个学期能够读完2本,中途肯定不换书,这样就能给班里加分了。”“我原来老是挪椅子、换位子,就想和好朋友坐在一起。有时候声音较大,看着图书管理教师提醒的目光,我就不好意思老动了。”“志愿者管理很严,有的志愿者扣分比较狠,上次我一个人就扣了七八分,大家都埋怨我,我下次得注意。”“为了给班里加分,我每次都记录书名。”“我们班得过2次奖励阅读时间,大家都特别开心。”“我喜欢到图书馆看书,大家鸦雀无声地看书,特别好。”

从阅读评比表的量化记录分析,有些班级在评分中能够得到130分左右的高分 ( 如图1所示 ),这个分值已经可以充分说明他们在阅览时的良好状态了。

经过实践证明,以“明道理、知方法→细指导、常帮助→重检查、速反馈→设奖励、促进步”的步骤,尝试对开放阅览进行规范化管理,是一条可行的管理途径。从实践的过程及效果看,这4步要环环相扣,贯穿管理过程始终。其中的检查反馈和奖励机制是一种以评价促进学生行为改变的方式,一方面采用积分制,将管理重点显性化、数量化,将学生相关读书行为全面、简明地记录并呈现,使得学生、教师都一目了然,都能及时发现或意识到问题出现在哪里。学生就能容易地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前了解到的方法、道理相对应,教师的跟进指导也就有的放矢了。在奖励机制方面,奖励阅览时间和优先入馆资格,其实都体现了到图书馆读书的本质,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感到好的行为习惯的意义,并慢慢形成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篇4: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已势在必行。研究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发展路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免费开放环境下,我们既要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又要切实加强数据资源建设及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基于以上论述,本文从经费保障、数据资源、管理模式三个方面对发展路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3-1588(2012)02-0029-02

1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的背景

在2011年,我国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文件内容非常齐全,既包括了重要意义、工作原则、指导思想等概括性的内容,又包括了基本内容、具体举措、实施步骤等细节性的内容。同时,该文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指导了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工作,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例如,《意见》规定了到2011年底,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要实现无障碍进入。这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指明了航向,促使它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项任务指标。由《意见》我们不难看出,国家已将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问题提上了日程,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发展路径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的发展路径分析

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还是一项新鲜的事物,没有可以直接借鉴的经验。为此,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阅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提出了几项具体的发展路径。具体而言,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要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公共图书馆的运行需要一定的资金做保

障。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要想在免费开放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所体现。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以此为契机,积极争取政府的财政投入,以填补免费开放带来的资金缺口,保障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以保证免费开放后的服务质量,确保公共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总之,我们要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必须做好争取政府拨款和吸引社会投资两项工作。资金问题是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后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其它各项发展路径也无从谈起。换句话说,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是其它各项发展路径的前提和基础。

2.2要切实加强数据资源建设

对于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来说,数据资源是其核心内容。因此,在免费开放环境下,加强数据资源建设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为了早日实现各项建设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要扩充数据资源。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信息的数量也更加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吸引并留住读者是每一个公共图书馆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长期的实践发现,扩充自身的数据资源就是一项非常有效的办法。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扩充馆藏数字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少年儿童图书馆的特色服务,要加大少儿数字资源、少儿电子图书及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检索、阅览服务,从而赢得少儿读者和家长的欢迎。

其次,要建设优质的数据库。在建设优质数据库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秉着科学有效的原则,凸显其独特性和实用性。具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制作全面的数字参考资料,并实现其自动化与系统化,为读者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二是实现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并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充分履行文化保护和传播职能。三是根据社会的时事热点,建立具有时效性的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各种实时信息。

苏玉珍 :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发展路径探究

最后,要优化各类免费数据库资源。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的数据资源是非常有限的,即使我们采取各项措施来增加数据资源,也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然而,互联网的数据资源却是丰富多彩的,完全能满足每一位读者的需要。因此,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衔接作用,妥善处理两者的矛盾,成为联系数字阅览室数据资源和互联网数据资源的桥梁和纽带。具体而言,它们既可以建立网址分类导航为读者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又可以挖掘互联网中的各项免费数据资源,以摆脱馆藏数据资源不足的困境。

2.3要严格遵循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

在实践中,公共图书馆要坚持科学管理,充分发挥其核心职能。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可以采取以下两项措施来加强管理。

首先,要坚持功能分区和限时使用相结合。数字阅览室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读者比较青睐的场所。进一步讲,数字阅览室是人们学习知识和文化、获取各种有用信息的地方,而不是供人们休闲游乐的场所。我们要想坚持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必须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有走向“网吧化”的倾向。在免费开放的环境下,这种倾向会更加严重。为了防止这种倾向变成现实,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管理,采取功能分区和限时使用相结合的措施。具体而言,我们先要建立学习区和休闲娱乐区两项功能分区,避免两者产生重叠和混乱。在学习区,读者只能查阅馆内以及互联网内的各项数据资源,使该区具有浓厚的学术性。当该区计算机的供给量远不能满足读者需求时,我们可以临时变更功能分区,将休闲娱乐区的计算机适当地划拨给学习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休闲娱乐区,我们要坚决避免读者走极端,通过限时的方法,使读者不沉迷于网络,从而实现休闲的目的。总之,功能分区既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又要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从而满足两区读者的不同需求。

其次,要实现数字资源的虚拟化与全民化。从近期的角度看,在实行免费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将会出现过分拥堵的局面,这是由人的好奇心和趋利性导致的。从长期的角度看,这种局面将不复存在,数字阅览室的利用率会逐渐降低,这种现象在高校图书馆中早就有所体现。因此,从理论上看,公共图书馆的数字阅览室将会步其后尘。为了延缓这种衰退现象,构建新的数字阅览模式已经势在必行。具体而言,公共图书馆可以逐渐减少各项管理或建设成本,集中主要力量建设数字资源,实现数据资源的虚拟化与全民化。这样做不仅为公共图书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实现了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免费开放的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的发展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我们要想将该项工作做好,必须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首先,我们应对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免费开放的社会背景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其次,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发展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解决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在免费开放环境下的发展问题,才能真正地实现公共图书馆事业持续、健康、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宁远.我国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34).

[2]魏文涛.正确认识和利用免费数字读物——对缓解图书馆数字阅览室资源不足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7).

[3]张华宝.我国图书馆数字阅览室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研究[J].图书馆建设,2009(6).

(编校:杨金霞)

篇5: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览室实施方案

泗水县柘沟镇尚庄小学

教务处

2014年4月2日

尚庄小学图书室开放式阅览实施方案为了充分发挥图书室在教学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图书资源的使用价值,从本学期开始,图书室将全面对全校师生开放。

一、开放范围:2-6年级学生、全体教师

二、开放时间:每天12:40-13:30

三、阅读方式:

1.自由阅读:每天一个年级的学生到阅览室自由阅读。三四年级单周阅读,五六年级双周阅读。开放时间由值班教师带领学生集体阅读。

区域划分:分成南北区域,二分之一的学生在阅览室南侧,二分之一的学生在阅览室北侧。

2.阅读课阅读:三至六年级每班抽出一节语文课组织学生到阅览室进行阅读,安排好课时,三四年级双周阅读,五六年级单周阅读。

3.集体借阅:以班级为单位,由老师集中借阅学校图书,每学期至少2次。

四、具体安排

1.配备班级图书管理员。每班安排2名爱好读书的学生在本班级阅览日开放时间到图书室协助值班教师做好图书阅览的管理工作;协助班主任安排、组织本班学生到图书室进行阅览工作。

2.轮到本班级自由阅读的时间,班主任要到阅览室查看,协助值班教师把本班的阅览工作做好。

3.值班教师做好阅读班级情况记录,做好图书的管理与整理工作。

4.学校组织评选优秀读书班级和读书小明星活动,开展各种读书活动。

6、安排任课教师做好阅读指导。

2014学年第二学期阅览室开放时间一览表

学生集体阅览须知:

1.各班可在午饭后,由值班老师带领学生进入阅览室,阅览图书。

2.各班选出一名图书管理员,配合图书室工作。

3.阅览图书时要保持室内安静,不准喧哗。

4.阅读完图书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不准私自拿图书离开阅览室。

5.爱护书刊,不准在书刊上乱涂乱画,不得破坏图书。

6.讲究卫生,不得在阅览室内吃东西,随地吐痰及乱丢杂物。

7.听从值班老师和图书管理人员的安排,做到文明阅读。

8.请各班在规定的阅览时间进行集体阅读。

阅览室开放时间安排如下:

尚庄小学 图书室

篇6: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各分公司及公司各部门:

公司工会阅览室已于11月18日准备就绪,现正式向公司管理者和全体员工开放,为了更好地方便员工,服务读者,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图书阅览室开放时间为每周一 至 周六。

上午 9:00--12:00 下午 3:30--5:30 晚上7:00--9:00

二、开放范围:公司全体员工,需借阅的凭厂牌进行登记借阅,一次最多1本,一月以内归还。

三、地址:公司办公楼四楼。

篇7: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院领导:

由于阅览室李晓霞老师在家哺育小孩,从2014年2月21日开始至2014年5月21日请假三个月,为了保证图书馆及阅览室正常开放,需及时调整值班人员,鉴于薛彦、付媛洁和陈华老师课时少,且薛彦和付媛洁老师在学校住宿,时间相对充裕,故建议以上三位老师利用没课时间到阅览室和图书馆值班,值班时间为:从2014年2月24日开始至本学期结束,现对值班时间调整如下:

1、陈华老师值班时间为:

阅览室:每周二下午14:10-17:30、周三上午8:00-10:00、周四上午8:00-10:00、周五下午14:10-17:30;

以上共计10.5小时;建议每周补助5节课时。

2、薛彦老师值班时间:

阅览室:周二上午8:00-12:00、周五上午8:00-12:00;

图书馆:周四全天、周六8:00-17:30以及每周二、三、四、五晚上17:30-21:00

以上共计43.5小时;建议每周补助22节课时。

3、付媛洁老师值班时间:

阅览室:每周一上午8:00-10:00、下午14:10-17:30;

每周三下午14:10-17:30;

每周四上午10:00-12:00、下午14:10-17:30;

图书馆:每周一、周六晚上17:30-21:00以及每周日全天;

以上共计34小时;建议每周补助17节课时。

当否,请批示。

篇8: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1 电子阅览室基本特点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化图书馆或阅览室已进入数字时代的发展进程,并以其特有的快速、高效和便捷改变着人们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数字化图书馆主要由服务器、终端机、大容量数据库等组成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大量数据处理外设构成,可以跨地区、多用户联网,通过电话线实现远程数据传输,进行网上远程教育;也可接入局域网,向读者提供阅读、联机检索、复制、编辑、收发电子邮件、上网阅读等功能。电子阅览室正在成为公共图书馆一个重要的读者服务阵地。

2 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公共图书馆建立电子阅览室的目的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图书馆读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为不同结构、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服务。

本来预计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后,应该吸引更多的读者到馆,但事实并非如此。一些基层馆电子阅览室的读者出现了减少的趋势,如我馆(乌鲁木齐米东区图书馆)免费开放后,电子阅览室出现了读者逐月递减的现象:2011年6月为1108人,7月为305人,8月为52人,9月为82人。我馆周六周日、寒暑假均接待读者,2010年每月都在数百到上千人,电子阅览室却从以前门庭若市到现在的门可罗雀。近两年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形势大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财政大力支持,而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却出现如此的怪现象,怎能不叫人反思?

乌鲁木齐米东区图书馆是基层县级馆,尽管电子阅览室建设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达不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馆和乌鲁木齐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规模和效应,但也不应该出现读者越来越少的现象。

3 电子阅览室读者减少的原因分析

3.1 思想观念落后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普遍认为自己属于国家财政拨款,接待那么多读者干吗?我们就那么几个人,又不挣钱,没有必要劳累自己。“为读者服务”成了一句空话。

3.2 规章制度限制读者进入图书馆电子阅览室

下面是一些馆的电子阅览室读者须知。

(1)读者须听从工作人员管理,遵守本馆规章制度。

(2)凡到馆上网的读者只能在网上查询资料或网上阅读(看书、看电影),不许下载、玩网络游戏、聊天等。

(3)到馆查阅资料的读者受时间限制,由工作人员安排上机时间。

(4)不准吃零食。不准在室内打电话,大声喧哗。把随身物品存入衣柜并签名。待工作人员同意后方可上机。

(5)对到馆查阅资料的未成年人只能在周六周日、节假日开放,上课时间一律不接待。

原本为了防止拥堵的应急预案变成了规章制度,成为阻止读者来馆的障碍。少年读者来公共馆的目的多半是为了玩游戏。可是图书馆如果没有少年读者来的话,你怎么能让他来看书、看电影?时间限制在1小时之内,一部电影看到一半,就让人给撵下机。就这样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读者越来越少。最后偌大的一个阅览室就只剩下工作人员了。这与国家拨款扶助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初衷是完全相悖的。国家投入资金建成电子阅览室,并启动基层馆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是要解决读者利用图书馆的问题,而不是把国家投资的设备放到那儿闲置起来。

4 电子阅览室管理工作人员业务水平高和专业技能不强

对计算机软硬件缺乏了解,操作起来非常困难。管理人员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所知甚少造成目前电子阅览室上机只限于也只能限制在网上看书、看电影。对计算机的各种软件不懂,出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电子阅览界面也只有图书馆资源共享、天涯在线书库、自治区图书馆三个界面。读者前来咨询,能解答的问题寥寥无几。此外,网络还很容易出现故障。

5 优化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的办法

5.1 转变服务创新观念

加强全馆职工的业务学习,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专业技能。转变服务观念,改变坐、等、要、靠的落后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手段是图书馆最该做的事情。而不是国家拨款了,单位有钱了,衣食无忧了,不用努力吸引、接待读者了。

5.2 完善管理制度

制订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改变限制读者的规章制度。如,可限制上机时间,限制上机内容,通过限制上机读者的数量来调控读者上机,但不限制上网聊天、玩游戏。这样既可使来馆人员增多,又不致使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人满为患。

按照有的馆的规定,读者一次上机时间最长1—1.5小时,到时必须下机换人。查阅资料的学习型读者优先上机,其次是浏览利用共享工程有关网站的读者,最次是上网聊天,玩游戏的读者。周六周日侧重少儿上机,周一至周五安排培训学员上机或成人上机。周六推出适合少儿的视频,周日播放适合成年人的视频。周一至周五侧重安排多媒体教学。一段时间过后,各类型读者都知道什么时间是自己到图书馆上机阅读的最佳时间,基本上可以养成有规律的上机阅读习惯。公共图书馆界提升服务,用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把全国的公众图书馆带动起来,通过资源共享让更多的读者受惠。要实现公众资源的合理使用,真正让读者免费享受阅览服务、文献流通服务等基本服务。

在寒暑假之初开展入馆教育,对进入电子阅览室的上机人员进行培训。基层公共馆到电子阅览室的读者多为少年读者。少年读者计算机操作不太熟悉,常在上机中出现各种问题。因此在寒暑假之初开展入馆教育,对到馆人员进行上机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5.3 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引进和派出人员对电子阅览室相关工作进行专业培训,是加强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与管理最切实有效的办法。基层图书馆人少,懂专业技能的人更少,图书馆急需引进专业人才,特别是懂计算机的专业人才。

总之,加强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和管理,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造福一方,这才是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的初衷,才能使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规范、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欣禄,秦小燕.基层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4.

[2]杜春娥.基层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思考[J].科技广场,2011,4.

[3]何建利.浙江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免费开放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1,2.

篇9:小学阅览室开放记录

9月16日,咸阳市召开现行文件阅览新闻发布会,省档案馆(局)副馆(局)长王吉德、咸阳市委副书记杨光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郑文宗、市政府副秘书长韩光长、宣传部副部长朱德胜等出席了新闻发布会.

作 者:陕西记者站  作者单位: 刊 名:陕西档案 英文刊名:SHAANXI ARCHIVES 年,卷(期):2003 “”(5) 分类号: 关键词: 

★ 历史与现代同行-阿姆斯特丹市档案馆掠影

★ 档案馆年末工作总结

★ 档案馆调档介绍信

★ 档案馆查资料介绍信

★ 温州市档案馆简介

★ 建筑设计规范: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

★ 城建档案馆介绍信

★ 文件范本

★ 在阅览室里作文500字

篇10:家长开放日活动记录

贺钊小学5月20日以“„快乐作文,快乐学习‟课堂教学研讨”为主题,组织了部分学生家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我们的特色课程——“快乐大作文”。

围绕“快乐作文,快乐学习”的主题,老师分别执教了《给同桌拍特写》和《摩擦起电》两堂作文课,这两节课分别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游戏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文练习。整个课堂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学得快乐,家长们听得投入。

篇11:改革开放访谈记录

在国庆回家的时候,我赶巧和我的母亲进行了一次关于改革开放的访谈,并将其记录了下来。访谈时间:2014年10月4日 访谈方式:面对面交流 被访谈人:我的母亲 访谈内容:

问题一:可以简单叙述一下在那个年代生活上的衣食住行么? 答:那个时候生活很拮据,衣服都是用粗糙的麻布制成的,吃的根本没得追求好不好吃,而是在追求有没有的吃,每天的三餐都是个大问题,我还记得那是过年,你外公从外面买了一条鱼回来,巴掌大,一家四口人分着吃,说真的,塞牙缝都不够,但对于那时的我们来说已经是很满足的了。住的也是会漏水的小屋子,没有家具这个概念可言,大家都是席地而坐,我还记得在地上睡着后被老鼠给咬了。问题二:改革开放后又如何呢?

答:但是现在就不一样了,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确实是提高了很快,你看看咱们的衣服,不单单追求质量和舒适,还要追求款式和潮流。吃的也是,什么美食节啦,美食达人啦一堆堆的,温饱已经不是问题,吃好才是最重要!

问题三:你年轻的时候有什么梦想吗?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你实现了吗?

答:你妈妈我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小的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上学。那时候家里贫困,所以上到小学你爷爷就不让我继续上学了,说女孩子读书没有用,应该留在家里帮忙,供弟弟上学。还记得当时为了买一本一元钱的新华词典偷了你爷爷裤袋里的2块钱,被发现并且暴打了一顿。改革开放到现在,虽然我已经有岁数了,但是还是有很多学习班可以报名的,很多学校现在可以不考虑年龄招收学生,不过你妈妈已经没有激情了。现在的小孩子,学习条件越来越好,有专业的老师,还学起了英语,准备走去国际了!能不能上学已经不是问题了在,这让新一代的中国人文化素质水平都提高了。问题四:你怎么看待改革开放后西方文化的引进?

篇12:家长开放日活动记录1

为树立良好的教育形象,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教育体系,我校于第二周和第十三周实行学校开放周活动,并于10月28日召开了别开生面的家长座谈会。

这次家长学校开放日活动,首先让家长走进课堂,感受孩子们在校的表现。

课后,家长根据自己孩子所在的年级班参加了家长座谈会,会上班主任、科任老师向家长一一汇报了学生在校的表现,参加各项活动情况、在校一日表现,课任教师向家长公布了学生平时和期中测试成绩,家长们翻阅了各种作业,了解学生的作业质量情况和学习情况。

家长会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广泛征求和听取了家长对学校对教师的宝贵建议,家长们说:“通过我们观摩孩子们的各种活动和精彩的表演,说明学校有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领导班子,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老师,有着先进的教学理念,学校充满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使孩子们有一种温馨愉悦的享受。家长会结束了,可家长们余兴未散,不少家长留下来与老师和孩子们兴奋的交谈着。校园内、教室里充满了祥和的气氛,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

通过这次学校开放日活动,我们把家长请进学校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更有利于学校、教师与家长互相了解,家长走进学

校可以从总体上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里 的学习情况、思想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看孩子的各种作业、班级布置,听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对孩子做全面了解,以便对症下药进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德、才皆备”全面发展的人。

篇13: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记录

家长开放日活动记录

一直以来我非常高兴参加学校组织的半日活动,从小小班至今,我一次不落。因为这是我们家长近距离感受和了解幼儿园教育环境、教师工作和孩子在园的生活学习情况的绝好机会。12月24日,又一次到了半日活动,我早早的来到了大二班的教室开始我的半日记录。

游戏:按照常规,9:00以前的时间是孩子的游戏时间,比照原来的游戏,升入大班后的游戏充分考虑到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幼小衔接的情况,在不是原来简单的娃娃家,我在教室里四处看看现在主要有和数字有关的小猫钓鱼游戏、和空间思维能力相关的积木游戏、拼板游戏、和逻辑思维能力相关的逻辑狗游戏,有语言相关的阅读等等。而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孩子,(但并不是干涉),适当的时候提醒孩子

各种注意事项,让孩子在小小社会中交际能力、情商等方面也得到提高。在观察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室的环境创设是一如既往的具有巧思妙想,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都设计、布置得很仔细、很认真,每个地方都被有效的利用起来,服务于不同教育主题和功能。

教学活动:这天的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集中在大于、小于和等于号的意义以及数字之间的比较,孩子们上课的认真以及积极,教师授课准备得充分以及设计,让我很感动。我都不知道孩子们能把大于、小于、及等于这些符号认识和使用得如此之好;第二部分主要集中在圈内、圈外的数(用成人的话语是集合的概念),教学部分结束,不禁感叹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而这与教师的认真和努力分别开,开发孩子能力的课程设计及选材非常细心,幼小衔接上也很花功夫。

室外活动:该活动穿插在2 部分教学活动中间的,首先是热身运动——做操,所有的孩子都能整齐的完

成“世界真美好”的体操,可以看得出来,平时大家都是认真完成,而且体操的口令非常有意思,她将孩子平时要注意学习的文明礼貌,以及很多动物的特点融入其中,看来在这个细节上幼儿园也没有放松。接下来是户外游戏时间,他们的游戏不是瞎玩哦,有合作、创新、表达能力的培养(自己找伙伴用一个大圈、一个小圈配合创造游戏玩法并介绍);有数字能力培养(大风吹大小树叶进圈的游戏)。

保教:小朋友在幼儿园的穿衣、喝水、吃饭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且处处在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篇14:意摄影师记录改革开放前北京影像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照片,图中一位农民在天安门广场卖萝卜,但没有人管

图为改革开放前的天安门广场北京交通改革开放30年发生了什么查看原帖>>

关闭1972年,北京正在准备迎接尼克松图为迎接尼克松时的仪仗队

1972年的北京“越野车”

典型的北京老宿舍

1978年,从酒店窗口望向北京街头

1970年代的北京人。1983年,酒精检测器和声级计在那个年代还是个稀罕物。酒后禁止开车的观念也是随着常年的宣传和严格执法才逐渐深入人心的。

1984年,车辆稀少的长安街,这样的场景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摄影师为了使这张照片有更好的效果,特意通过电话通知沿途的岗亭延长红灯时间,以便拦截更多的车辆,体现出车水马龙的场景。如今却是千方百计地想寻找车辆稀少的瞬间。

1985年,坐在爸爸的车斗里面,悠闲地穿过长安街,这样的童年该是美好的吧。

1986年,可曾记得这样畅通的二环路,早已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三环通了修四环,四环通了修五环,还有六环、七环……道路在不停地修,可怎么也赶不上车辆增长的脚步

1987年,为值勤的民警送一份温暖和关怀,是普通老百姓乐于奉献的。这不是为了表现警民一家亲而特意摆拍的。

而是摄影师在拍摄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场面。老百姓知道交通警察的辛苦与疲劳,也理解他们的工作压力。更多地关怀与沟通是保证执法顺畅的重要手段。

1988年,那个年代的街头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警察的职能也从站岗值勤转变成为了疏导交通,因此才会有巡警的出现。

那个年代的街头场景。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警察的职能也从站岗值勤转变成为了疏导交通,因此才会有巡警的出现。

1989年,行人过街天桥的出现,大大地减少了行人路口的违章,缓解了交通的压力,起到同样作用的还有地下通道。伴随而来的是在天桥上面摆摊的小贩和地下通道里卖艺的歌手,还有形形色色的人……

1990年,北京有自行车730万辆。这730万辆自行车若一齐出动,以2米的间隔计算,就是14600公里,可以从北京排到莫斯科还要有余。

1991年,出租车的普及缓解了百姓出行的压力,同时给道路的交通带来了诸多问题。

曾有人总结若干种不能尾随的车辆,出租车就是其中的一种,因为他们有可能突然地刹车,只为了更多地拉活。

1992年,出租车司机曾经是令人羡慕的职业,高收入、见世面,也令司机们自豪过一阵子,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个职业已经变成了一个辛苦并且收入一般的工作。

巨大的反差也使司机的脾气变得不太好,经常会因为一些小问题和乘客争吵,遇到双方脾气都暴躁的,很有可能就动起手来。

1993年,小小的意外有可能造成大大的拥堵。一个是着急往前冲,一个是没有秩序的概念随意地骑,这样的碰撞实在难免。我们走在路上,几乎每天都可以看见。

1994年街头一景。

1995年,现代化设备的应用提高了交通管理的效率。大屏幕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实时的道路交通状况,以便管理部门及时应对,最大限度地保障交通顺畅。

每逢重大活动,交通管理部门就会出动指挥车辆进行现场指挥。实时监控现场交通的情况,以便做出最快的反应。

1996年,这是指挥车内部的情景。

1997年,儿童的应变能力、注意能力都不及成年人,行走在路上会更容易遇到危险。

小黄帽、指示牌……各种措施的应用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儿童在道路上的安全。《1976—1979巨变前夜——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摄影展展厅摄影/本报记者黄亮上世纪70年代末的前门大街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如今,35年过去,弹指一挥间。期间七次三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决定中,有5次是与深化改革直接相关的议题,2次则和农村改革与发展息息相关,“深化改革”贯穿七次三中全会的始终,各项紧密关系国计民生的政策的出台,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改善着老百姓的生活和行为方式,由此成为国人心中的深刻记忆。戴红领巾的小学生1979年的复兴门内大街胡同里跳皮筋的女孩

意大利摄影师记录了改革开放前的北京影像,希望寻找当年照片中的人。

1976年4月底,34岁的意大利青年马达罗生平第一次踏上了中国北京的土地,自此拉开了他39年内往返中国190次的序幕。他是“改革开放前夕第一位被允许以私人身份来华采访的西方记者”,对“神秘”的中国充满向往和热爱,他用“第三只眼睛”——柯尼卡相机记录了他在北京大街小巷所看到的一切。

如今39年过去,这位73岁的意大利老人带着对中国的无限留恋和温情,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展出了他1976年至1979年间在中国拍摄的照片,特别是47张北京的旧照片,希望寻找39年前那些有缘“片中人”。

“巨变前夜”照片展“老北京”重温老北京

3月20日,《1976—1979巨变前夜——意大利记者马达罗镜头中的中国》摄影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这位现年73岁的意大利老人将自己39年前在中国拍摄的照片重新带回中国,希望能找到照片中的那些有缘人,还原当年的场景,共同回忆旧时北京城的点滴生活。

走进展览厅,色彩鲜明的彩色照片挂在白色的墙壁上:旧时的天安门广场,胡同里跳皮筋的小女孩,坐在藤条婴儿车里的孩子,骑着自行车穿着藏蓝色工装的青年,戴着红袖章的女学生……一张张旧照片记录着大街小巷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点滴,展示着那个时代的生活图景。

一对年过五十的夫妇很认真地在每一张照片前停下来讨论,“这不是粮票吗,咱们那时候有粮票才能买粮食,有钱都不行”,“你看这婴儿车,藤条做的,我小时候就坐这种车”,“我小时候在学校表演节目,也化妆成这样,你看这脸化得红的,多难看”。

展厅一进门左手边摆放着上世纪70年代的桌椅、黑白电视、收音机和各色胸章。据此次展览的协办方之一北京正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闫经理介绍,这些旧物件都是自己的收藏品,摆在这里是想帮助大家忆起那些70年代的旧日子。

一位中年“老北京”对黑白电视产生了兴趣,“就是这种电视,以前还摆在胡同里,晚上我就搬着小板凳在外面看。”周围人也纷纷围过来应和,“对,就是这种黑白电视,还有这个收音机,那时候我天天抱着。”几个老北京人围在一起大声讲着这些物件引发的回忆,讲完了就满眼留恋地看看那些旧物件,像看一件久已失去的珍宝。

门口的留言簿上,一位看展览的老人写着:“感谢这些照片,让我想起来自己年轻时候的日子,我今年70岁了,非常怀念旧时的北京,照片里没有我,但有我最爱的好时光。”

73岁的意大利摄影师欲寻片中有缘人

“照片上那个质朴、安静和恬淡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一去不复返了。”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郭俊英如是说。

鲁迅博物馆展厅内,一位年过六十的大妈站在一幅照片前说:“你看以前的孩子多可怜,脸都冻红了,读书条件也差,但那会儿日子虽然苦,现在想想也还是特别怀念。”这位大妈也是来找找看自己有没有出现在马达罗的照片里,“没有我,”她笑了笑,“但看了这些照片还是很有感触。”她指着照片上一栋灰色的楼说:“我小时候,家就在这后面,现在这楼都不是这样子了,但我能认出来。”

鲁迅博物馆附近有一所中学,时不时有穿着校服的学生来展厅转转。一位“00后”女初中生说:“拍照片的时候我都还没有出生,我就是来看看以前北京是什么样子的。”几位初中生还指着照片上的场景讨论现在这些地方都成了什么样,旁边的老先生笑着对他们说:“这粮票你们没见过吧,这种小车现在也很少见了。”

“我有幸见到了那个尚能从旧地图上辨认出来的北京城,那如织网密布的胡同和错落其间的四合院。在最初的那些时日里,这一切于我是那么浪漫,但同时又是那么令人心酸,”马达罗在自传中写道:“那是一个不再存在的北京,现代化进程的雄心壮志已将她改得面目全非,急切地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摩登建筑一争高低。”

来看展览的人络绎不绝,每一张照片都能引起一阵讨论。马达罗照片上的人都是最普通最真实的上世纪70年代老百姓。73岁的意大利老人想要找寻那些年出现在自己镜头中的“有缘人”,想要复原当时的场景,这也给了人们一个寻找旧时自己和旧时光的契机。过去了的时间已经过去,但过去的记忆依然值得缅怀。

“这是他的一个愿望。”马达罗的好友陆辛说。他们两人相识了30多年。

当年的中国领导人称马达罗是“现代马可·波罗”

马达罗一直认为,自己和中国的情缘是从小注定的。

马达罗自传《老马》里讲述,1957年,马达罗15岁,夏日的一天,一个流动商贩载着一车书籍从马达罗家门前经过,五颜六色的小书皮吸引了马达罗的目光,他上前漫无目的地翻找起书来。一张奇怪的封面吸引了马达罗的眼球,封面上印着黑色的剪纸图案,就连书名也让马达罗感到奇怪,作者的名字他从未听说过,但他感觉如获至宝,当即买下来回家读书,那本书就是鲁迅的《阿Q正传及其他》意大利文版。

鲁迅的那本书让马达罗十分兴奋,他一直认为那是一种“神秘的牵引力”。马达罗在自传里写道:“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感觉到了一种神秘的倾向于那个世界和那种展现方式的归属感。这次阅读产生的效应,加之我青春澎湃的激情,让我明白并体味到了我那种无法解释的归属感,我那认知的车轮驶向了中国及其时代的动荡。”

新中国成立后,距离马达罗最近的中国大使馆在瑞士,马达罗给伯尼尔中国大使馆写信,请他们帮助搜集图片资料,其后便一直和大使馆文化专员劳辛先生保持书信来往。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成立后,马达罗的阵地就转向了罗马。1975年10月,时任外交部长乔冠华在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召开国庆招待会,见到了马达罗,听说了马达罗对中国的热情之后,乔冠华说:“可以来中国看看。”

于是,在大使馆的帮助下,1976年4月初,马达罗成功办理了中国签证,4月底,他便乘坐中国国航每周一次的巴黎至北京航班,途经卡拉奇,辗转来到了中国。“在春日里一个美妙的夜晚,我终于来到了中国,她就在我的眼前,淘尽了我的想象与阅历,我发现仍是那么多的未知,我为这场相聚已准备了近30年。”

之后的两年里,马达罗一直致力于将中国的文化带到意大利,1979年秋,当时国家领导人在访问意大利时,马达罗作为媒体一员在威尼斯见到了访问团,国家领导人握着马达罗的手说:“那么你就是现代马可·波罗了!”

关注

帮助意大利老人寻找片中有缘人

北京青年报社会版组和此次展览主办方鲁迅博物馆,协办方意中时代(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正视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合作,一起寻找39年前的照片中人。如果要观看更多马达罗摄影展旧照片,可关注北青报社会版组微信公号“很社会”进行观赏。同时,如果您是照片中人,或您认识照片中人,欢迎您在微信公号“很社会”上留言。线索一经采纳,我们将送上一份纪念品表示感谢。(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关注“很社会”)

“不是人间天堂,也绝非人间地狱”

“回到特雷维左后,所有知道我去过‘禁闭之国’的人都用好奇的眼光看着我,我到过那儿,那些人仿佛无法信服这世界上真的有中国。逢到有人向我探问,我便告诉他们我所到的地方固然不是人间天堂,但也绝非他们想象中的人间地狱。”

马达罗的好友陆辛曾就职国际旅行社。陆辛回忆起马达罗第一次来北京时的一件小事儿,1976年,马达罗第一次来北京,前往长城游览,但在游玩时丢失了自己的柯尼卡相机,他十分失落。但第二日游玩回酒店后,酒店工作人员告诉他长城附近的派出所民警将他的相机送到了酒店。原来,一位在长城游玩的农民捡到了马达罗丢失的相机并交到了派出所。陆辛回忆说,马达罗一直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马达罗在1976年、1977年和1979年共三次来到北京。在这里,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串胡同,在大街小巷溜达,对着街头巷尾的普通人按下快门。马达罗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位十分幸运的记者。他本以为自己带着相机对着普通人拍照会被拒绝,或被政府检查甚至驱逐,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据马达罗回忆,人们很友善地对待马达罗的“冒昧”,街头的人们见到他还会冲他打招呼。

在外国人十分罕见的年代,马达罗的出现常常引来路人好奇的目光,但却从没拒绝过马达罗对着自己按下快门。马达罗也常常调侃自己“被围观”的经历,他告诉自己的意大利朋友:“他们很好奇,但很友好、朴实。”

马达罗自传里写着:“我到过那个生活有十亿人口的国度,他们像我们一样,有鼻有口,只是添了一双杏眼儿,执筷吃饭,书写和阅读我们看似天书的方块字儿,他们曾经饱受战争与侵略的浩劫,奴役和压迫之苦,也经历了沉痛矛盾的革命血洗,但是时候了,西方应当放下自己的傲慢,去看一看那个渴望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她的悠久文明的中国。”

公共交通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改革开放前,人们出行主要靠公交。而在改革开放30年以后的今天,公共交通对于居民的生活来说,又有了新的意义。随着北京市私家车的日益增多,交通拥堵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公交优先的理念逐步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现在北京的公共交通,已经是今非昔比,用老百姓的话说是“鸟枪换”,尤其是奥运会的举办,更是促进了北京公交的长足发展,使得北京公交开始进入了现代化装备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前,北京市公交车陈旧落后,70年代前,街道上跑的大多是带拖斗的公交车。前面一辆客车,后面拖着一辆拖车,前后各有一名售票员。由于两个车厢是完全分开的,后面的售票员与司机之间的联系靠的是电铃。后面的车门关好了,售票员按铃通知司机开车。有紧急情况,也用电铃通知司机停车。这种车拉人多,缺点是后面摇晃得厉害,一般人不愿上后面的车厢。当然,这样的车不可能开得很快。在长安街和其它一些主要线路上跑的是捷克生产的斯柯达轿车,不论是机车还是挂车都是很大的。

那时候城乡差别很大,北京的公交车也分为城区线路与长途汽车。城区线路可以使用月票,长途汽车则要每次买票。北京的远郊区除了通州、大兴、昌平等县外,大多不通城区线路,那里的人也就不能每天往返城郊之间,就业空间受到了限制。

在那些通公交的地区,人们上班就要买月票。月票分4种,学生和职工,城区和通用。此外还有一种公用月票,没有照片,谁都可以用,一般是单位购买,谁用谁拿。公交月票一直使用了几十年,直到2005年才被公交一卡通所代替。

当时乘坐公交车,感受最深的是挤车。那时候一般都把乘公交车叫做“挤公共”,可见公交是与“挤”字密不可分的。挤车不仅要有力气,还要有技术,这成为城市中公交一族的一项“基本功”。城里人喜欢把不会挤车的乡下人叫“土老帽”,因为从挤车的动作就可以看出你是不是城里人。因为挤,所以车上常闹矛盾,动不动就骂上了,这边说:“哥们,悠着点,再挤我就成相片了。”这边说:“怕挤,你坐小汽车呀,小汽车不挤,你没那福气呀!”乘车文明礼貌,基本顾不上,因为没有这条件。

对于今天的公交车,如果比自驾车来,显得还是不那么方便。但是,如果比起30年前,那可是天壤之别了。现在的公交车还有一条优点,就是价格便宜。4毛钱可以坐上几十公里,而且车次很多,不用挤着赶一趟车。现在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很多人开始否定之否定,放下私家车而改乘公共了。相信北京的公交车今后一定会更加的便捷,人们的出行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公交当家的时候应该为期不晚了。

上一篇:设计院新员工年终总结下一篇:理想的诗歌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