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4-06-28

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通用9篇)

篇1: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XX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XX县大力开展“小康示范百村带动”和“双百”(百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两年共计投入3.1亿元,实施建设项目769个,完成207个村庄建设规划,新建农民新村80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达到240余处,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西王村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东尉村成为“全国敬老养老模范村”、“全国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典型村”;去年,XX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2008年,XX县计划完成72个市级和78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提出了“实施村庄有效整合,开展城中村、城边村和空心村改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思路,以承担“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为契机,打造社区建设试点镇和示范村。目前已有长山、魏桥、韩店、好生、明集五镇18个农村社区,按照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和企业社区的不同模式积极建设,已经取得可喜进展。fanwencn.com

二、XX县部分村镇实施村企合作共建农村社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XX县部分村镇实施村企合作共建农村社区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已经实施,如韩店镇西王村、长山镇的东尉和光明社区;有的即将实施,如长山镇的朱家和盛苑社区。成熟的条件有六个方面:

(一)规律使然,党政领建。胡总书记提出:“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XX县去年二产比重达80%,长山、魏桥、韩店三镇分别达到70.7%、80%和 89%,工业化的程度已经很高。村企合作共建社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三镇都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确定了专人负责。党政领建,定可指日功成。

(二)追求美好,群众思建。“人往高处走”,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性,调查报告《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去年,上述三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远高于全县(6038元)的平均水平,长山镇小牛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5万元的户超过1/3。腰包鼓起来的农民,也渴望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建设新农村社区,成了自下而上的强烈呼声。长山镇甘埠管理区曾发出480份调查问卷,征询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几乎是众口一词:社区早就该建!FanWencn.com

另一方面,工业“三废”虽经治理,但仍难免污染,社区驻地可以远离污染。此外,一些城中村、城郊村,由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村民也盼望把旧村改造清洁的新社区。

(三)谋求空间,企业盼建。一些效益较好、发展较快的企业,迫切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对土地的需求十分强烈。2005年全国有耕地18.31亿亩,中央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严守18亿亩的红线,因此,5年间全国只允许年供地600万亩。而XX县,今年只争取到500余亩的供地指标。按照全县到2012年实现GDp1100亿元,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300万元的计划,则共需建设用地(含已用)55万亩,差距明显。目前,想用农田转为企业发展建设用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企业也盼望与农村进行社区共建,以节约的空宅地供自己发展,解决村企间过去在环境、交通、安全、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农村实现互利双赢。

XX县村庄原占压土地面积约为18万余亩。按各村自报的新规划,占压面积至少可减少2/3(盛苑社区11个村,2624户,过去村庄占压3113亩;现在社区规划3000户,仅占480亩,为原来的23%)。如果XX县都建成新社区,便可至少腾出12万亩土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四)经济发展,实力可建。2007年,全县实现GDp400亿元,人均突破7000美元(北京7030美元),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县财政总收入46亿元,上述三镇分别达到1.8亿元、2亿元和2.91亿元。较高的政府财政收入,使XX县有能力去反哺农业;农民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使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企业资本的迅速膨胀,更使村企共建,甚至企业包建(如韩店镇西王村)成为可能。

(五)社会各界,帮促助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界也都把帮促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年来,已通过多种措施,在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六)先进典型,示范带建。XX县在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西王、东尉和实户等先进典型,这些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推广价值。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省内外也都在积极探索中,他们的经验也很值得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将对农村社区建设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可使今后的社区建设少走弯路,早见成效。

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阻力

在调查中,基层也反映了共建社区的若干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

(一)多数农村,条件不足。镇(办)、村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多数农村目前尚不具备建设新型社区的条件——尤其是不具备村企共建社区的条件。具备条件的,大都是城(镇)郊村、邻企村,而且村企间彼此还要都互感兴趣,双方情愿。

篇2: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XX县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以来,XX县大力开展“小康示范百村带动”和“双百”(百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两年共计投入3.1亿元,实施建设项目769个,完成207个村庄建设规划,新建农民新村80个,农村文化活动场所达到240余处,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西王村成为“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东尉村成为“全国敬老养老模范村”、“全国生态富民家园工程典型村”;去年,XX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

,XX县计划完成72个市级和78个县级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任务,提出了“实施村庄有效整合,开展城中村、城边村和空心村改造,拓展经济发展空间”的思路,以承担“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为契机,打造社区建设试点镇和示范村。目前已有长山、魏桥、韩店、好生、明集五镇18个农村社区,按照一村一社区、多村一社区和企业社区的不同模式积极建设,已经取得可喜进展。

二、XX县部分村镇实施村企合作共建农村社区的条件已经成熟

通过调查了解得知,XX县部分村镇实施村企合作共建农村社区的条件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已经实施,如韩店镇西王村、长山镇的东尉和光明社区;有的即将实施,如长山镇的朱家和盛苑社区。成熟的条件有六个方面:

(一)规律使然,党政领建。胡总书记提出:“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XX县去年二产比重达80%,长山、魏桥、韩店三镇分别达到70.7%、80%和 89%,工业化的程度已经很高。村企合作共建社区,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一项重要举措。三镇都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应政策,确定了专人负责。党政领建,定可指日功成。

(二)追求美好,群众思建。“人往高处走”,追求美好生活是人的本性,调查报告《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去年,上述三镇农民人均纯收入都远高于全县(6038元)的平均水平,长山镇小牛村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过5万元的户超过1/3。腰包鼓起来的农民,也渴望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建设新农村社区,成了自下而上的强烈呼声。长山镇甘埠管理区曾发出480份调查问卷,征询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意见,几乎是众口一词:社区早就该建!

另一方面,工业“三废”虽经治理,但仍难免污染,社区驻地可以远离污染。此外,一些城中村、城郊村,由于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原来的各种基础设施不配套,导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村民也盼望把旧村改造清洁的新社区。

(三)谋求空间,企业盼建。一些效益较好、发展较快的企业,迫切需要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对土地的需求十分强烈。全国有耕地18.31亿亩,中央要求“十一五”期间必须严守18亿亩的红线,因此,5年间全国只允许年供地600万亩。而XX县,今年只争取到500余亩的供地指标。按照全县到实现GDP1100亿元,每公顷建设用地产出GDP300万元的计划,则共需建设用地(含已用)55万亩,差距明显。目前,想用农田转为企业发展建设用地,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此,企业也盼望与农村进行社区共建,以节约的空宅地供自己发展,解决村企间过去在环境、交通、安全、生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矛盾,与农村实现互利双赢。

XX县村庄原占压土地面积约为18万余亩。按各村自报的.新规划,占压面积至少可减少2/3(盛苑社区11个村,2624户,过去村庄占压3113亩;现在社区规划3000户,仅占480亩,为原来的23%)。如果XX县都建成新社区,便可至少腾出12万亩土地,为企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四)经济发展,实力可建。,全县实现GDP400亿元,人均突破7000美元(北京7030美元),已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县财政总收入46亿元,上述三镇分别达到1.8亿元、2亿元和2.91亿元。较高的政府的财政收入,使XX县有能力去反哺农业;农民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使他们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追求;企业资本的迅速膨胀,更使村企共建,甚至企业包建(如韩店镇西王村)成为可能。

(五)社会各界,帮促助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界也都把帮促新农村建设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三年来,已通过多种措施,在发展生产、转移就业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六)先进典型,示范带建。XX县在近年的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西王、东尉和实户等先进典型,这些村的做法很有借鉴、推广价值。作为一项新生事物,省内外也都在积极探索中,他们的经验也很值得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示范,将对农村社区建设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可使今后的社区建设少走弯路,早见成效。

三、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阻力

在调查中,基层也反映了共建社区的若干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是:

篇3: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 接受问卷的比例分析

1. 性别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 男性为45%, 女性为55%。

2. 文化程度的比例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人员中, 小学为27%, 初中为37%, 高中为19%, 大学 (包括中专、大专、本科) 为8%, 未上过学的为9%。

3. 对社区集中居住的满意度比例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满意 (包括很满意、满意) 为67%, 不满意 (包括不太满意、很不满意) 为33%。

二 集中居住后生活状况的调查分析

1. 社区化管理后取得的成效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经数据统计分析可知, 农村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11人, 占总人数的3.25%;认为提高收入的有32人, 所占比例为9.47%;认为推进乡村文明的有104人, 所占比例为30.77%;认为改善村容村貌的有166人, 所占比例为49.11%;认为未发生任何变化的有25人, 所占比例为7.40%, 见图1。

2. 社区化管理后, 对村民生活工作影响的分析

对回收的有效问卷分析可知:社区化管理后认为就医方便、放心便宜的有83人, 所占比例为15.90%;认为警务机制、居住环境更加安全的有62人, 所占比例为11.88%;认为居住环境优美卫生的有143人, 所占比例为27.39%;认为文化娱乐设施多、生活充实的有130人, 所占比例为24.90%;认为便民超市便利生产生活的有90人, 所占比例为17.24%;认为办事便利的有14人, 所占比例为2.68%, 见图2。

3. 集中居住后, 对体育活动场地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分析了解到:对体育设施满意的有154人, 所占比例为66.96%;不满意的有20人, 所占比例为8.70%;认为一般的有30人, 所占比例为13.04%;感觉无所谓有26人, 所占比例为11.30%;如果以3、2、1、0分别表示满意、不满意、一般、无所谓, 则满意度的平均值为2.3, 标准差为1.07, 从总体上看, 村民对集中居住社区的体育设施基本满意, 见图3。

4. 社区化管理后, 对村民所住楼栋垃圾清理的分析

通过对有效问卷的统计可知:社区化管理后感觉垃圾清理及时的有195人, 所占比例为86%;感觉不及时的有24人, 所占比例为11%;对垃圾清理没注意的有7人, 所占比例为3%, 见图4。

5.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闲暇时间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知:闲暇时间看电视的有123人, 比例为34.55%;看书报杂志的有58人, 比例为16.29%;打牌打麻将的有82人, 所占比例为23.03%;学习钻研技术的有15人, 所占比例为4.21%;从事其他活动的有78人, 比例为21.91%, 见图5。

6.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月收入的分析

由调查数据可知:村民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有82人, 所占比例为37.44%;1500~2000元的有72人, 所占比例为32.88%;2000~3000元的有41人, 所占的比例为18.72%;3000元以上的有24人, 所占的比例为10.96%。如果以1、2、3、4分别表示由低到高的月收入, 我们得到村民的月收入平均值为2.03, 标准差为0.97, 因此村民的月均收入稍高于2000元, 见图6。

7.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家庭开支的分析

由数据分析知:集中居住后村民的消费主要是小孩教育、家人看病和日常生活消费, 大约占村民总消费的90%, 村民的日常消费与集中居住前未发生多大变化。详细数据, 见图7。

三 村民集中居住及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分析

1. 集中居住后, 对村民与村委会关系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认为村民与村委会关系融洽的所占的比例为42.2%, 认为互相对立的为11.4%, 认为说不清的为46.4%。总体来说, 集中居住后村民与村委会的关系一般, 通过我们的访谈了解到出现相互对立主要是由于住房分配感觉不合理、小区绿化不太好, 以及社区相应的配套设施未及时建成, 见图8。

2. 社区化管理后, 村民迫切希望增加服务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社区化管理后村民最希望增加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青少年服务、医疗保健服务, 大约超过希望增加服务的一半;劳动就业服务和法律援助也占很大比重, 见图9。

3. 社区化集中居住后, 对存在问题的分析

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村民社区化集中居住后感觉社区服务较少、对困难群体的关怀欠缺、缺乏活动场地和公益设施, 这些大约超过社区化管理后存在问题的一半, 这影响了村民对社区化集中居住的认同感, 见图10。

四 调查报告总结

通过这次调查, 我们认为农民对现有生活基本满意, 农民的生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确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在调查中也发现, 在新农村建设中征地补助、拆迁补助感觉及时到位的村民不到一半, 这已成为许昌新区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另外, 农民的生活质量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村民感觉水电费较贵、社区配套设施跟不上、老年人养老及子女上学费用等问题, 这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 在制定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方案时, 多考虑一下新时期农民生活质量中的问题。因此, 许昌市委、市政府在建设许昌新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还需做出不断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4: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新农村社区建设;淄博高新区

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推进郊区城市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农村社区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村域规划编制,居民点改造建设,基础设施改造提升以及产业结构提升等内容;通过对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低效无序利用的改进提高用地效率,改善村居环境,腾退建设用地,并将腾退出的土地用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淄博市高新区共有55个行政村居,常住人口14.9万人。除城中村、居外,主要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是指位于城郊的47个村居。近年来,高新区按照产城一体的发展思路,新农村社区建设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保障重点项目和城市基础建设建设用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南营村等86%的村庄社区建设已全面展开,工程进展顺利。通过对腾退土地的再次开发,带动集体经济和二三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自村域经济的发展特色,村居环境得到了很大改进,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同时应该看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是一项长期工程。在启动这项工作之前,必须要做充分的调查研究,绝不能急功近利。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因经济实力、还房政策、集体土地流转经营、其他配套政策等各类问题给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带来许多困难,现根据实际情况谈几点个人观点。

1、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首先应遵循上位规划,根据农村住房建设规划及实际情况编制村庄改造规划,以科学合理地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

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郊区的村庄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近郊和区县新城周边的村庄会逐步被城市化,而村庄就会成为新城中的社区。远离城区和郊区的村庄,交通以及自然条件不适应继续居住的可适当考虑合村并居,个人以为大规模的人为合村并居不适合我国国情。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重要内容,要从新城建设、中心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个层面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同样不能背离城镇化进程的轨道。在城市總体规划(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界定的功能分区基础上落实小城镇建设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以此作为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前置条件。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同的村庄会有不同改造模式,只有先做好村庄改造规划,结合历史文化积淀和村民意愿,对村庄的改造、建设内容进行合理、可行的统一规划,强化村庄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做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有关规划,用以科学合理有序地指导新农村社区建设,使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真正成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

2、新农村社区建设应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及建筑单体方案设计水平,延续村庄原有历史脉络,体现独有特色

在做村庄规划的时候,许多村庄都是另辟新区,建成风格相似的住宅小区。从视觉效果上来看比以前的状况好多了,但实际上也失去了自己原有的风格和特点,丢掉了农村独有的特色,这对于目前经济实力平常的村庄来说,从长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无法弥补的损失。其实一些村庄老宅大院经过简单的返修整治,完全可以改作活动室,一些石板、石子道路,也没有必要全部改成水泥路面。

因此,我们在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时,一定要坚持因村制宜的原则,选择适合本村改造的方式,创出自己的特色,坚决避免“一刀切”,特别是在设计时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充分考虑区域实情,延续原有村庄特色,保护地方风情,以生态、环保、宜居为出发点,结合人口、用地规模,设计配套齐全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及基础配套设施,并注意在设计时不应仅仅局限于规范的最低标准,要为新村的发展留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3、新农村社区建设要加强规划建设审批管理与服务工作,确保改造合法、有序地顺利开展

新农村社区建设应纳入规范的建设审批与管理程序,合理、合法、有序地逐步开展。在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城镇、村庄正确认识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让其认识到新农村社区建设应从初期选址到竣工验收等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程序,而不是随随便便地自主建设,任意作为。尤其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批复之后,许多村庄在未取得合法的开工建设手续、未取得有关部门审核的施工图纸,未通过正式的勘察放线定点……就拿着一张图纸,自行放线开工建设,这样的行为往往造成工程边开工边修改图纸、监理不及时、施工安全保障不力等许多隐患,甚至有的村庄出现擅自易地建设、变更路网格局等较严重的违规建设行为,打乱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规划整体格局,往往造成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基础配套设施不能得以实施,改造规划频繁调整,牺牲了老百姓的利益,破坏了村庄所属镇(办事处)驻地的总体规划。

加大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管理力度,树立良好的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管理服务意识,从审批的各个环节主动地与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进行良好的交流互动,简化新农村社区建设审批程序,减少因程序冗长、服务不到位等可能阻碍新农村社区建设顺利开展的现象,营造良好的政策与审批环境,确保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顺利开展。

4、新农村社区建设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摒弃短期见成效的急功近利思想,有效地发挥试点村、试点镇的带头作用

农村有其存在的原因,农民需要这种生活生存的土壤。对不具备条件进行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村庄我们应顺其自然,决不可不切实际,一哄而上。在村庄改造过程中,要杜绝贪大求洋,盲目追求村庄的外在形象,盲目照搬城市建筑风格,在把先进昂贵的技术以及住宅搬到农村去的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有的甚至超过了自己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使村集体以及个人背上沉重的包袱,缺少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要改变农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要有一个过程,决不是住上楼房就等于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这个过程要有一个实惠、可行的示范引导过程,经济可行,有限投入。实用为主,不搞面子工程,避免铺张浪费。这正是我们实行试点村、试点镇所要达到的示范效果和作用。

新农村社区建设决不可超越自身实力互相攀比,比如近郊和远郊农村则应分别从其区域位置分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适合各自发展的规划,量力而行,逐步发展。市郊农村,要考虑今后城市发展需要,改造更多要立足于城市开发用途。而远郊农村,应当更多考虑保持农村的纯朴风貌,更好地改善生活环境,而不是不考量实际,一味的强求农村城镇化,城镇城市化。甚至个别村庄会有拆旧建新扩大消费增加收入的冲动,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名,行开发房地产之实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篇5:新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班级:临床08级13班姓名:赵龙晓学号:20081150787

一、调查目的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国家的“十一五”规划及党的“十七大”报告均强调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建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他公共服务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而农村社区是农村最基层的组织,也是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组织平台。农村社区建设不仅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城乡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一体化的表现,为城乡的社会融合和一体化奠定制度基础。

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摆在面前的问题无疑在告诉我们,在农村中设立社区存在着很大困难,为推动我县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积极稳妥、健康有序地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与社会和谐稳定,特作此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一般情况

1、调查对象:日照市莒县在建设区或筹建社区的57个行政村

2、调查目标:社区作为一个新型的社会生活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正在形成并逐步趋向成熟,正所谓社区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我们将通过了解社区结构和居民生活来总结其优缺点,以期完善社区建设,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二、调查方式

网上调查及检索,同时随机调查报告

三、调查时间

2010年8月1日---2010年8月17日

三、调查内容

详情见附录

四、调查结果

<一> 新社区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一)、社区规划安置问题

1、社区范围规划问题

一个合理有效地规划只有符合农民的需要,才会被农民所认可,才会使农民满意,才能达到建设新农村社区的根本目的;但我们却总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社区规划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和弊端,最终不能被农民买单。

2、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而粮食就是他们的孩子。在处理社区规划范围征地赔青时,只有合理处理好规划范围内粮食作物的赔青问题,才不会引起农民的积怨,才能平稳顺利解决。

3、社区规划范围房屋的征收问题与居民安置问题

社区规划范围最好不要涉及居民住宅区,不但加大征收难度,而且增加安置问题。如有与实际相冲突,则本着居民至上的原则,合情合理解决居民的困难,避免使规划范围内居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4、社区规划范围迁坟工作

做人重在不能忘本,在农村农民最重风俗祭祀,因此在社区规划时,各级部门要顺应民风,合理规划好坟墓搬迁问题,要在认识上与农民在同一战线,努力做好迁坟工作。

(二)、社区建设进展缓慢问题

1、部分领导干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认识不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部分干部和群众不能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认识上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一些村组干部认识上“错位”,部分乡镇干部工作“不到位”,部分共建单位和企业“缺位”。主要体现在:思路不清、措施不明、作风不实,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对新农村建设规范缺少自己的思路。

2、各级职能部门合作力度不足

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步骤,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但是,目前一些单位特别是基层主要领导,对农村社区建设的内涵及其与新农村建设关系认识还不到位,尚未把农村社区建设列入党委、政府的重点工作,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上部门之间还没有形成合力。

3、多数基层部门对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思路不清

在我国,人口分布较广,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差别较大。部分领导和群众将文明生态村、农村社区建设二者产生了混淆,对农村社区如何抓思路不清,更不知如何推进。

<二>合理化【建议】:

(一)、注重科学规划

化与田园化兼容的基本理念,切实提高农村社区的配套标准,确保把农村社区真正建成具有一定现代气息又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美好家园。

(二)、统一广大干群思想。

通过宣传教育,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以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和主线,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上来,把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形成全县上下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有序整合部门资金,加强统筹协调,充分发挥和利用各部门的优势,将相关涉农资金集中起来捆绑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民主体作用,通过农民自筹资金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

(四)、加大共建力度。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引导各行各业的人才、智力和资金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

(五)、注重民计民生打造创业基地。

在产业发展上坚持全面推进和典型示范相结合,政府引导示范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环境整治与长效管理相结合,把新农村社区建设既作为事业,更作为产业来抓。

(六)、坚持积极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树社会新风貌

各试点村以乡风文明为目标,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新村,十星文明农户等丰富多彩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风尚。

五、调查体会

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建设社会

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个逐渐转变人们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深刻的体制创新、组织创新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我们同时应当看到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新平台,它虽然与城市社区有一定联系,但还不同于城市社区,不能完全照抄照搬。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需要一个认识实践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不能求进度,搞形式,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意愿,让广大群众能享受改革成果,最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附录:

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调查问卷

调查时间:___________

篇6: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问题研究

系班:政史系1003班 学号:201003711042 姓名:郭启凯 指导教师: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问题的调查提纲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含义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得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既要求发展年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即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有要求发展农村社会事务;即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而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即是要建立这样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社区,让广大农村人民感受发展的成果。

2.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发展(举例)

进人世纪之交,国际国内的建设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际接轨也赋予新农村建设以深刻的时代内涵。

1996年10月,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提出:“要以提高农民素质、奔小康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并规定了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在经济上,不断解放和发展农生产力;在政治上,加强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文化上,坚持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在21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个目标,其重点和难点在农村。为了加快农村发展,必须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为此,在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城乡发展”等“五个统筹”的要求。

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论断。他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己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0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农业税。

在一系列加强“三农”工作新理念、新举措的基础上,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最终完整地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命题。

2007年l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顺利进行。2月21日,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了今后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阶段中共中央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措施是有力的。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伴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深人的。

3.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举例)

广大农村人民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

4.新农村社区建设带来的积极效应(举例)

从最初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到上升为治国理念,历史走过了将近半个多世纪的征程,这其中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有经验亦有教训。在进人世纪之交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应该紧紧把握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山东省肥城市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努力抓好新农农村社区建设。列举肥城市各地区的先进单位

5.各方对新农村建设的观点及评价

6.总结此次调查的结果

党和政府的领导方针促进了城镇化进程,是一项非常英明的决策„„

篇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

摘要

随着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大发展,原有的农村管理体制逐渐表现出诸多不适应。在此背景下,许多城市进行了试点探索,涌现出如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诸城模式、宁波的“联合党委”模式、中山市“2+8+N”模式等一批较为成功的典型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但在探索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困难与阻碍。为此,本文也总结了一些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国特色 新农村 社区建设 社区服务 社区管理

为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中央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重大举措。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四化”,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更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刚刚结束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更提出“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的重要性推向了新高度。

自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我国农村主要实行的是村民委员会制度,即在家庭生产经营基础上实行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村民委员会是社会生活共同体,是村民共同居住和生活的地域。但在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现有的农村管理和组织体制还很不相适应[1],农村管理也明显滞后于农村整体发展的步伐[2],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资源整合能力弱,农村基层本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二是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低,不能满足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由温饱迈向小康而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1]。因此,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显得尤其重要。所谓新型农村社区,是指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为了满足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通过原始村落进行整合改建而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地,并在此地域内形成全新的农民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共同体[1, 3]。新型农村社区,有别于传统的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它是由一个行政村或若干行政村合并,统一规划并建设而成的新型社区。

一、新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

当前农村社区建设大多采取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相结合的方法推行,选择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庄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村,实现农民居住向中心村聚集融合,形成农村新的生活共同体。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三种模式,即,一村一社区模式,其以现有村落为基础,建立一个社区服务中心,管理依靠原来的两委组织执行;一村多社区模式,该模式多见于一些原来建制较大的村落实行;多村一社区模式,其以现有乡镇为单位,对所辖村进行重新整合,选择中心村或者较大的村落为基点设立农村社区;集中建社区,即在新规划的农民集中居住的居民小区设立“社区”[1, 2]。

当前典型的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有:一,苏南农村社区管理模式,这类社区的特点是经济发达且工业和非农收入占村庄收入的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纳入现代公司制度,实行集团化经营,内部社会分层,村民具有多种身份和职业,其村委会负责社区的行政事务和管理事务,村企业为农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人力资源和资金来源。二,诸城模式,该模式突出了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构建了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在农村社区内成立了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发展协调委员会,组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完备的组织体系。它还从保障人力资源、资金投入、规章制度、考核监督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社区服务运行保障机制。三,宁波的“联合党委”模式,该模式保留行政村体制不变,把若干行政村组合为一个服务区域,统一提供公共服务,依托党组织为核心构建社区管理的组织框架和管理体制,设置社区联合党委作为区域内政府型公共服务供给的最高决策机构,对社区内的政府型公共服务提供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四、中山市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即“2+8+N”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2”是指各社区组建一个农村社区协调委员会和一个社区服务中心;“8”是指各社区服务中心内设社区公益事业服务站、环境卫生监督站、志愿者服务站、农技服务站,以及文体活动室、计生卫生室、治安警务室、法律服务室;“N”是指跟据当地居民需要,增设若干服务项目。其实质是将政府公共服务延伸到了农村社区[1]。

以上较为成功的农村社区管理范式非常值得其它地区借鉴和学习,但同时,在新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与挑战也很突出,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医疗服务中心、问题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应有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却不完善[2]。二,国家行政管理的干预过多,政府承担的社区职能过于繁重,也使社区管理过度依赖于政府,挫伤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也影响了社区民主自治管理的健康发展[1, 2]。三,行政村与新农村社区之间的交叉管理浪费了管理资源,降低了管理效率[1]。四,农村社区管理人力资源的缺失,新型社区的

管理队伍主要来源于原来的“村两委”,其管理理念和能力与年初社区化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2, 4, 5]。五,社区管理的服务意识薄弱、设施稀缺、服务功能不健全或专业程度低,对村民的各种新需求不适应[2]。六,农村社区管理资金的匮乏,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和巨大的服务消耗[1, 5]。七,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村民向城镇迁移,造成农村人口外流现象严重,社区发展缺乏动力[2]。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的有效途径

首先,我国农村社区管理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参与、引导和支持是需要的,故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强村党支部建设,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其次,在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时,科学的规划是必要的前提工作,不仅要考虑资源的合理配置,还要兼顾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拓宽村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渠道和途径,建立教育机制以提高村民素质,从而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健全村民参与机制。第四,建立健全农村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一站式”服务大厅、会议室、图书馆、警务室等。第五,积极拓多种社区管理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建设的市场运作机制,以确保资金稳定投入;同时加强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使用效率。第六,加强组织领导,为社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提高社区管理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积极吸引有能力的外来人才到社区建设队伍中,优化 人才队伍,吸引年轻人,做好社区人才的培养工作。其次,还要充分发挥社区业余文化工作者的作用。第七,因为社区经济发展是推动社区建设的主要因素,所以有效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组织也尤为重要。[1, 2, 5, 6]

综上所述,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城镇化的必要准备,农村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结果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7]。建设高水平农村社区管理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方面,也是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转变农民生活方式,让农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的必由之路。也正是,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健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的最终落脚点。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已有的典型范式都是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村落特色而构建并发展的,虽有许多可借鉴之处,但推而广之也有其局限性。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在社会资源的积极投入下,随着我国农村社区实践的发展,农村社区管理模式必将不断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金荣.中国农村社区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2.[2] 王璐.城镇化进程中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模式构建[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14(4):3-5.[3] 乔成邦.新型农村社区的涵义、功能及建设路径研究[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3(1):80-84.[4] 克淑霞.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思考[J].新农民月刊, 2012(12).[5] 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 2013(4):51-54.[6] 蔚霖.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问题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 2016,22(10):84-87.[7] 吕新发, 周晓娟.解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城镇化的关系[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4(9):193-195.校对报告

当前使用的样式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_GBT_7714-2005] 当前文档包含的题录共24条

有0条题录存在必填字段内容缺失的问题

篇8: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初探

中国的地理情况决定了中国是以农村为主的农业大国, 同时也决定着农村土地问题一直是将来也必须是中国国家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奴隶制到封建制再到社会主义, 无论哪种性质的社会制度需要解决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土地所有权的问题。奴隶制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被推翻和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专政带领人民走向国富民强的道路上无不证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但是中国社会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也是经历几代人的艰辛探索才才有了今天的国泰民安, 其中在农村问题也是分为以下几个重要的转折点。首先, 新中国成立伊始, 面对建国前遗留下来的问题党领导人民继续进行土地革命, 先后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1950年的《中华人们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法律法规解决了东北、华北、华东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问题;并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并发展了生产力。随后,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发展经济实力就必须改变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基本国情, 党从1951年开始采走农业合作化的道路, 直到1956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完成了由农民个体所有制到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为初步奠定国家工业化基础创造了重要条件。然后, 为了提高公有化程度, 扩大公有化规模, 走起了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但是在这次道路并没有使中国得到预计的发展反而很消极的影响, 直到1960年冬, 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逐步地解决当时所能认识到的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 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 作出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 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等。最终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建国以来关于新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历程

经历上述的四个步骤, 中国的经济水平飞速发展, 国家综合实力逐渐得到恢复, 对新时期农村的建设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就是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的这些要求, 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让他们共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2009年10月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中心村为核心, 以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为契机, 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 积极稳妥推进迁村并点, 促进土地节约、资源共享, 提高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其中有几个试点成功的完成了这个农村社会的改革。济宁市在合村并点的基础上成立社区党总支, 乡镇干部兼任总支书记, 各合并进入的村支部书记任委员, 使社区建设牢牢置于党委的坚强领导下, 各村经济事务则暂时仍由各村负责。德州市在取消原村“两委”的基础上, 成立社区党支部, 选举产生“大村”村委会, “先成一家人, 再进一个门”。潍坊市奎文区成立社区党委, 在其领导下, 建立健全了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和社区监督委员会。潍坊、泰安、莱芜等市的一些地方在社区创建了民主共治性质的利益协商组织——发展协调委员会, 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为协调多方利益、减少社区矛盾、促进和谐社区建设起着组织保障作用。

三、未来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方向

虽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毕竟还算是一个新的概念, 其发展仍在探索中, 还有些地方需要补充和创新。第一,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虽然在执行但是并没有新型的合法的组织框架为其支撑, 这样遇到一些新的状况就没有合理的准则来解决这类问题。第二, 社区委员会和社会发展协调委员会没能得到成文的法律保护, 这给社委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不能使其充分的发挥其职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第三, 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不是完全的得到允许也没有得到独立法人的地位。这样既不能很好的保护股份合作社的成员也不利于农村股份合作社的发展。总体来讲就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在探索中, 随之也存在着相应的法律漏洞, 完善法律规范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对的一个重要也是必要的问题。

总结

本文以中国发展的史实中的农村建设发展为根基对新农社区建设命题的由来、发展历程进行研究, 并结合中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其发展的趋势而拟定了几条建议。培根说读诗使人聪慧而读史使人明智, 而本文正是在剖析了农村社区建设的历史的基础上对此提出的几点建议, 希望会对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有一定的帮助, 对国家的建设提供一份灵感。

摘要:中国近现代的几件大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大改造、改革开放, 无论是哪一件都证明了中国领导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其为指导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带领中国人民向前发展的道路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问的思想基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又有着能动的反作用。本文将结合中国近现代的史实剖析中国新农村建设社区建设的由来、发展历程以及将来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农村问题建设,新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贾先文.农村社区建设中农村宗族的作用——关于课题“农村社区建设与农村宗族”研究报告[J].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0) .

[2][美]霍华德威亚尔达 (Howard J.Wiarda) 著, 娄亚译.比较政治学导论:概念与过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吕俊平.城镇化的新路径——城乡一体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3) .

[4]曹洪, 何代忠.加快我国农村社区城镇化进程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J].农村经济, 2006 (03) .

[5]周联兵, 朱海霞.论社区在我国农村民主建设与道德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3) .

[6]李长健, 李伟, 薛报春.我国农民权益保护与农村社区发展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 (03) .

篇9:新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一、浙江社区教育基本情况

浙江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全省有2个副省级城市、9个地级市,共36个县、22个县级市和32个市属城区。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全省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首位,经济总量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已做到县(市、区)、乡镇社区教育全覆盖,城区有电大的,社区学院依托电大系统,没有电大的,政府兴办城区独立社区学院,乡镇社区分院(教育中心)依托乡镇成校,已有1289所,村级社区学校有1283所。创建有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11个、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9个,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县7个。社区教育组织体系健全,县(市、区)政府基本上都有领导担任社区教育领导职务,形成了自下而上重视社区教育的良好局面。各县、乡镇通过多种社区教育途径对农民宣传城市化发展理念、依法维权理念,为推动社会治理、农民致富增收、村民和谐安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萧山社区教育的经验和做法

(一)做好顶层设计,政策制度保障

浙江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都能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把社区教育当作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顶层设计中。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出台了《关于开展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努力构建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社区教育网络,普遍开展社区教育。萧山区人民政府积极响应上级指示精神,及时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教育工作的意见》,就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作了明确规定。区委办和区政府办联合下发了《萧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实施意见》和《萧山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任务分解》。两个文件操作性很强,不仅详细规定了社区教育的具体目标、推进步骤、方法措施、人员编制、经费来源等内容,还把各项工作分解到各部门,真正调动起了各部门的力量,促进了萧山新农村社区教育氛围快速形成。

(二)建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管理

由于农村教育体系发育并不完善,农民的学习需求不是那么强烈,新农村社区教育在组织结构上比城市社区教育更为复杂。所以,政府的外部推动显得尤为重要。

杭州市在探索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逐步建立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杭州市市政府设立由各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综合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县(市、区)政府具体制定社区教育发展规划,创造有利于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的舆论氛围和政策环境;县(市、区)政府设立社区教育委员会,教育局设立社区教育办公室;街道社区教育工作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负责统筹;学校、社区分别建立校外教育领导小组和青少年教育领导小组。通过管理体制创新,杭州市初步实现了“政府推动力、部门协作力、市场运作力、社区自治力、群众参与力”相结合的“五力合一”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萧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由区委副书记任主任,由区委宣传部长和主管文教的副区长任副组长;区31个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的成员。通过这一组织,把全区各条战线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形成合力,促进社区教育网络的良性运行。

萧山区在推进新农村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树立大教育观念,努力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建立了以萧山社区学院为龙头,以7所社区分院和乡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形成融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各界委托项目教育与居民自治教育于一体的,兼具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

1.社区学院

目前,国内社区学院主要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依托区(县)电大,整合区(县)内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的社区学院。第二种是城区独立社区学院。这类社区学院一般是利用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通过资产重组、改建改造等方式建立的,也有由政府投资兴建的。

萧山社区学院属于第一种类型,是在电大萧山学院、浙江东南专修学院的基础上,整合全区所有高等教育资源,并拓展教育培训和社区教育功能,由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并管理,并行运转,体现特色性与整合性的特点,实行统分结合的领导体制。萧山社区学院在建立之初,就把服务农村社区教育、培养现代农民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与办学特色,因此被百姓誉为“萧山农民家门口的大学”。

萧山社区学院设立三个职能部门,分别是社区教育部、继续教育部和社区培训部。社区教育部主要负责全区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推广和研究,以及镇(街)社区教育中心和社区市民学校的业务指导;继续教育部主要负责协调各成校的学历教育,负责与普通高校的合作;社区培训部主要是开拓新的培训领域,与区人社局、民政局、农业局等单位联合,负责全区政策性培训的计划制定、任务分解、工作落实等。同时,也组织一些较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

萧山社区教育经费来源有四个途径:一是经常性经费,萧山建立了区财政和镇(街)财政“1+1”社区教育专项经费拨款制度。二是社区教育项目经费。三是政府购买培训,比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四是自筹,以社区学历教育学费收入补贴公益培训,以长板养短板。

2.镇(街)社区教育中心

镇(街)社区教育机构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的基本阵地和重要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的作用和指导村、社区和辖区内企业、单位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作用,是新农村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萧山区镇(街)社区教育机构有两种形式:社区分院和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分院是区域性的社区教育协调机构,设在城区街道和中心镇;社区教育中心是镇级社区教育机构,一般是一镇一中心。两者在行政上是平等机构。区域性中心镇辐射五六个乡镇,在中心镇建立社区分院,作为区域内社区教育活动的召集者。

社区分院(教育中心)与原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模式。这些分院和学校都是“四独立”单位(即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编制、独立预算),在业务上,接受区社区学院的指导与管理。社区学院根据萧山区社区教育年度计划或区政府下达的培训指标,再根据各镇(街)社区教育中心的培训特长,分配落实培训计划,帮助社区教育中心解决业务问题,并对培训项目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考核。

3.市民学校

市民学校,是新农村社区教育网络的基础,是联系市民的最关键点。

萧山区建立的市民学校采取三级管理机制,由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分管领导作为成员,区文明办为牵头单位,负责市民学校的管理、考核、并建立区市民学校教学工作协调小组,安排落实市民学校教育内容。各镇也建立相应的市民学校工作小组,负责具体教学工作。名村、社区建立市民学习领导小组,并由村书记任市民学校校长。每个行政村建市民学校1所,社区根据所辖区域大小建市民学习1-2所。各村市民学校在镇(街)社区分院(中心)指导下制订教学计划,负责招收学员、场地安排、设备维护、授课通知等工作。

不管是原先的新农民教育,还是目前的新市民教育,萧山社区教育都是抓老百姓感兴趣的与民生息息相关的课程,为市民打造了“10分钟学习圈”,让市民步行10分钟能到街道社区分院,骑车10分钟可到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与电大互相推动、合作共赢,打造办学共同体,实现教育融合,同时还与浙江四大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当地的全国百强企业高管搞高端培训,为企业家互相交流和提升素质搭建了良好平台。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立体化网络

建立与完善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是萧山新农村社区教育发展的最重要特点,是新农村社区教育模式运行的基础。萧山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分院和镇社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市民学校为基础的纵向社区教育网络日趋完善。随着区社区教育委员会的建立,全区各部门、单位参与社区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横向的社区教育网络也逐渐形成。

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构建现代信息技术的天网,整合全区社区教育资源的地网和遍布全区城乡的社区教育志愿者组成的人网形成了“天地人三张网”。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纵与横两条线,天地人三张网”的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

区社区学院年初研讨谋划该做什么、怎么做,通过社区教育网络,协调分配目标任务,社区分院或教育中心各自确立自己的目标群体,走特色发展之路。在萧山,社区学院一般以学历教育和高层次职业资格培训为重点,镇社区教育中心以成人高中学历教育、后备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而市民学校则以思想道德、休闲娱乐等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培训为主。立体化社区教育网络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纵横贯通、资源共享,使社区教育机制科学高效运行。

(四)以大教育观为引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

萧山通过建立纵横贯通的立体网络、构建社区教育服务平台、整合利用普教、职教、成教、高教等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电大系统优势,提高社区教育的师资水平,补充社区学院的师资队伍;利用电大学生资源,建立一支朝气蓬勃、不断壮大的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同时,发挥电大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与国内高等院校联合举办远程学历教育等,开展了包括学历教育、后备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思想道德教育、休闲文化教育等,以提高居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各类教育和培训,发挥了社区教育的最大效能。

(五)围绕产业创品牌,项目建设促发展

萧山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当地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化而变化,把社区教育的重点由新农民教育向新市民教育转变,把新市民教育打造成为萧山社区教育的新品牌。注重围绕特色产业或特色文化,创建有特色的社区教育实验项目,使社区教育工作在项目建设中得以创新,在创新中得以发展。

萧山区围绕当地产业开展的品牌培训有很多,如:绿化、餐饮、营销、水果栽培、羽绒加工等特色培训,为当地农民致富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真正形成了一镇一产业、一镇一中心、一镇一品牌。

萧山社区教育以农村文化礼堂、道德讲堂和湘湖大讲堂为载体,构建“专题讲座+实践活动”的教育模式。同时,社区学院或市民学校利用“数字化学习港”“万名农民进课堂”“做一个幸福的城乡人”“科普进万家”等项目建设,推动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当地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由教育部门和社区学院牵头,各乡镇争相申办启动仪式,各分会场都要申报各自的活动项目,每个镇都有主题日,活动结束后还要接受上级评估。至今活动周已开展了15年,每年都在提升内涵、创新形式上下功夫,不断提高群众的参与度。

萧山区社区学院确立了教育科研课题化的工作机制,通过举办科研骨干培训、发布实验项目课题指南等形式,指导全区的社区教育研究。近年来,结合当地特色产业开发出版了花木培训、绿化工、园林工等培训鉴定标准、果木栽培技术等特色教材11套。编写了包括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钓鱼养生、美发美容等内容的市民闲暇读本45套,极大的丰富了市民闲暇生活,提高了市民生活质量。基本实现“用实用技术致富农民(培养新型农民)、用现代经营理念引导农民(培养商人)、用现代技术改造农民(培养工人)、用现代文明武装农民(培养市民)、用科学文化提升农民(培养文化人)的社区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河南农村社区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村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村人口结构加剧变化,非户籍居民的社会融入问题凸显,农村“三留守”群体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服务需求更加多样,等等。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就业能力,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规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要求,到“十三五”末期,全省转移就业规模将达到3100多万人。到2020年,建设5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品牌基地。《规划》明确了目标,通过开展培训将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培养成为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到2020年,力争使新进入劳动力市场的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全部接受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实现“一人、一技、一业”。抓好农民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但仅抓好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在提高农民生存生活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农民文明素养,抓好学习型新农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才能真正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促进城乡社会和谐、增强农村社区自治和服务能力,才能加快河南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面对巨大的服务群体,河南的农村社区教育任重道远。

第一,政府要把社区教育当做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载体、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各级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搞好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加强全省社区教育工作的文件,制订目标任务、明确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指导一级,对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各部门要有检查、督导、考核和相应的奖惩措施,从而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长期性、稳定性、持续性。让基层工作者工作有依据,经费有保障,事业有奔头,形成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第二,建立全省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把社区教育视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以市(县)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街道(乡镇)社区学校(中心)为骨干、居委会(行政村)社区教育教学点为基础的三级社区教育机构。做到省级主导,市(县)、街道(乡镇)、居委会(行政村)三级联动。要成立各级社区教育委员会或领导小组,由各级政府主要领导任负责人,召集各部门的分管领导担任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把各条战线的力量都调动起来参与社区教育,对各级社区教育机构进行工作指导、任务分配、资源统筹,促进社区教育网络的良性运行。要重点扶持乡(镇)社区学校和村级教学点的建设,落实乡(镇)社区学校教师编制和财政保障机制,改善办学基础条件。市(县)、政府按照常住人口人均不少于1元的标准投入社区教育,并列入经常性财政开支。每年县、乡(镇)政府对社区学校的经费投入不少于10000元。

第三,抓好社区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与职能任务和办学要求相适应的专职教师队伍,农村社区学校按社区人口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原则上乡(镇)社区学校专职教师不少于3 人。把赋闲在家的教师或社会能人、志愿者等组织起来做为兼职教师队伍的主体。加强社区教育专干的培训力度,更新其学习理念和工作理念,提高其对社区教育工作的认识。确立教育科研课题化的工作机制,逐步提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既可以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科学、正确的依据,又能提高教师队伍的服务水平,使社区教育工作在研究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第四,搭建全省社区教育学习资源平台,推进社区教育信息化建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尽快实现学习资源共享,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建设。利用电大系统或其他网络资源或平台,以政府购买的形式为基层和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学习资源,或部分学习资源向居民免费开放使用。着重加强乡(镇)社区学校、农村教学点的数字化建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新农村建设的需求,让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享用丰富的学习资源。

第五,以项目为抓手,搞好全省社区教育示范区、实验区项目建设,抓好全省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学校(社区学校)的评选工作,以项目建设为契机,树立典型、辐射带动,提高社区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推进全省社区教育规范化、制度化发展,促进社区教育工作的广泛开展和进一步深化。

第六,社区学院要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加强对乡(镇)社区学校、农村社区教学点的工作指导。顺应城镇化发展形势,服务特色农业,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培训项目,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面向城乡社区居民开展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活动,如组织开展好省级、市级“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全民读书节”等大型活动,打造社区教育品牌,发挥示范作用;培育一批“终身学习之星”,为居民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在乡村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如法制、科普、公民素养、人文艺术、体育保健、生活休闲等方面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乡村、学习型家庭的建设,培育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良好社会氛围。

上一篇:你若安好,便是晴天作文350字下一篇:2010秋季学期九年级英语教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