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与中国未来

2024-07-08

海洋与中国未来(精选6篇)

篇1:海洋与中国未来

答题纸

(20 12 —20 13 学年 第 一 学期)

课号:_课程名称: 海洋与中国未来改卷教师:

学号:姓名:得分:

海水养殖环境污染及控制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名生活水平的改善,市场对海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大,而传统的海洋捕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样快速增长的需求,人们为了更快更方便的获得海产品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海水养殖产业就应用而生,但随着海水养殖也的不断扩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文就综述了近年来海水养殖迅速发展背景下我国海水环境污染的状况和污染的种类,其中海水养殖中产生的海水富营养化和药物污染成为海水环境最主要的污染类型,而海水养殖中物种的逃逸对海水环境也造成很大的影响间接的对海水环境造成污染,本文通过对海水环境污染的介绍也提出相应的控制对策。提出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水养殖;海水环境污染;控制办法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物质需求有了很大的提升,海鲜逐渐变为了平常家庭餐桌上的家常菜。伴随着的则是海洋渔业生产的广阔的发展前景,从我们的祖先开始就在近海展开了一系列的捕鱼活动,而且近年来对近海的过度开发已经很难再捕到人们所要求的海鲜产品,近海的渔业资源已经基本耗尽。为了满足市场对海产品的需求,海水养殖业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发展起来了。海水养殖作为海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重要起来。同时海水养殖也得发展缓解了过度的海水捕捞给海洋自然资源带来的巨大压力,近年来在海洋渔业产量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历史上,我国渔业以捕捞为主,而自20世纪90年代初起,养殖产量开始超过捕捞产量。2004 年我国水产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65%,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7]。俗话说物极必反,同样迅速发展的海水养殖业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目前养殖水体广泛受到毒害物污染和大量使用农药的污染,它严重影响到水产品出口和食物安全。并通过食物链对人类健康构成了威胁,而且对近岸海水自然环境系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怎样有效的控制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成为近年来科学研究难点和热点。

有研究认为,海水养殖对海洋的污染仅占海洋污染总量的5% ;但有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岸海域赤潮的发生规律与全国陆源污染的排放量不呈正相关关系,却与沿海地区对虾养殖量呈正相关关系[3],可见海水养殖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可海水养殖对海水环境的影响有哪些?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海水养殖对海水环境的影响及其控制的对策。

1、海水养殖对海水环境的污染

1.1、海水的富营养化

海水养殖对海水环境造成的影响中最明显也是最严重的就是养殖海域的海水富营养化。由于向养殖水体中投入大量饵料和有机物,加上生产操作缺乏严格规范,特别是过量施用或不合理施用使养殖水体中残饵、排泄物、生物尸体、渔用营养物质等大量增加,造成氮、磷、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物质在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生态系统中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改变了海水中原有的氮含量以及磷含量等化学平衡,造成了海水水质变化。一旦撤出养殖系统随着海水的不停流动,这种效应还可能会传播和扩大到邻近海域,最终由于营养盐含量过高导致海水水体理化环境的改变,同时造成了养殖区域海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对水体环境的污染,造成水质恶化。

我们还看到有些地方的养殖业仍沿袭传统的养殖方式,向养殖水体投入有机肥,甚至是未发酵的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在养殖水体中分解要消耗大量氧气,往往又产生一些氨氮、亚硝酸盐、沼气等有害物质,并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使得水体营养盐升高,下层水体缺氧。这一做法往往使水体的富营养化直接恶化,而且残饵及鱼类排泄物沉入水底后,还会造成沉积环境中硫化物、有机质和还原物质含量升高。这些问题不但会影响到养殖系统自身的安全,而且严重威胁到周边水体环境的安危。

研究者对河北省昌黎县水产养殖进行研究发现:高、中密度养殖区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含量远远大于其他养殖区的含量,这主要是在养殖过程中高密度区要投入更多的饵料产生更多的排泄物的缘故。而且原来沉积在泥土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在一段时间会重新回到水体对环境产生影响。研究也发现水体富营养化会不仅会导致海产品的品质下降,还会导致海水中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发生改变,使发生赤潮的几率大大的增加。沉积在水底的无机盐使底层海水底层的微生物活动加剧是海水底层的含氧量急剧降低影响底层需氧物种的生存。所以如何控制海水养殖中海水不被富营养化成为当务之急。

1.2 养殖药物对海水的污染

在养殖的过程中由于养殖密度高,水质受到严重的影响,养殖的水生生物极易患各种疾病,为了防范各种疾病,在养殖过程中要投入大量各种化学消毒剂、抗生素、激素、疫苗等化学药品用于防治病害、清除敌害生物、消毒和抑制污染性生物、在防治细菌性疾病的时候要大量的投入抗生素,如土霉素、呋喃唑酮(已禁用)、含氯制剂、含碘制剂等,这些药物在起到防病治病的同时,也会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尤其对水中的微生态系统造成损害,使水中的自然净化能力降低。另外,不加选择和判断地使用大量的多种药物会使海域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破坏生态平衡,而且还会加剧水生动、植物病害,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同时水生动、植物耐药性增强,增加了疫病防治的难度。抗生素造成沉积物中生物群落量和质的改变,抑制沉积物的降解速率,如减弱水体降解有机碳的能力,造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不畅。更为严重的是药物在水生动、植物体内积累,残留量增大,直接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

据报道,1987 年挪威的水产养殖业使用了4815 t 抗生素类药物,1990 年用量比种植业所用还要多;英国水产养殖中常用的化学药物就有23 种;我国在养殖防病中,曾使用过近500 种中西药[8]。这还不包括使用的其他药物。而我们国家存在的问题是药物的过量使用和滥用。这些对海洋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些问题都是急待解决的。

1.3 生物多样性影响

在养殖过程中养殖的海产品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会发生逃逸,比如台风天气或者养殖设备发生损坏时。有的时候逃逸的数量还很庞大。而这些逃逸的种群或者个体会或多或少会对养殖场周边的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一般情况下养殖的逃逸鱼在野外生存的能力较差,与海域中的土著鱼类进行长期的种群竞争的可能性比较小。但是,即使是短暂性的竞争也会导致野生种群的物种发生一定的变化,最终影响到海域野生种群的自然变化和自我调控。有关研究发现意外逃逸的养殖鱼群和有意移植的养殖鱼群通过掠夺食物造成原有种群的灭绝会和自然环境中的种群杂交产生新的物种或者与原有的物种产生竞争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2]。而且这些鱼可能随着洋流的方向扩散大量繁殖,成为生物入侵者使得人们在处理这一物种的过程中付出沉重的经济负担。更为严重的,很多鱼类寄生虫病是人畜互传的,会对人类的健康将造成威胁。

现代的海水养殖中有些鱼类被人为的改造了基因,以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而养殖的这些转基因的新物种在丰富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给自然及的物种多样性带来了隐患。一旦这些养殖的鱼类逃逸很有可能对海域生态系统中的基因多样性产生危害。虽

然这些鱼适合在养殖的环境下生存,在野外环境下生存能力极大地下降,但不可避免的是鱼群之间的杂交问题。比如转基因的鱼具有大体型和快增长的优势与土著鱼适应环境的优良基因杂交则有可能长生出一种无敌的物种,严重影响到土著鱼的生存。对土著鱼的原有基因产生污染,使得物种的基因多样性减少。更为甚者原有的土著物种有可能在竞争的环境中处于劣质直至灭绝。

海水养殖使海水富营养化,海水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海水中大量物种的生存环境,在网箱养殖的过程中集中产生很多的排泄物和过量的投料使得大量的有机物质和氮、磷有机质的沉积,这些物质沉积到海水底部使得海水底部的微生物种群发生很大的变化,微生物作为分解者会大量的繁殖来降解这些有机质。但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得洋底部海水含氧量大量减少,影响到底层生物的生长。而且随着氧含量的生长微生物作用降低,有机质继续大量沉积。沉积到一定量的时候,使得海水中的浮游生物种群群落发生变化,发生赤潮。而赤潮的发生又会使得海水大面积的缺氧,造成更大的生态环境的危机。

海水养殖场所的建造也会对近岸的环境和地理地貌发生改变,影响到近岸生物物种的生存,我们不再一一例举。

2、环境污染的对策

我国人口众多,可供利用的资源有限,对水域的利用将是粮食生产的最大可能场所。水产养殖将是今后我国渔业生产的重要投资项目。然而在面对海水养殖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日益显现的影响,我们在忧虑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污染源头的控制,我们面对海洋各种环境危机时有哪些措施可以应对,怎样做到海水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首先我们的政府要发挥政府职能,对严重污染环境的养殖场进行改造,可以给养殖户一定的补偿鼓励其对养殖设施进行改造。而且可以对养殖户进行培训,然他们知道养殖过程中要如何投料,根据什么投料。怎样去用药,什么症状用什么要,也可以让科技所上门指导使滥用鱼药的状况发生改变。

我们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海洋的环境达到实时监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合理规划养殖面积及品种,建立渔业用药限制及养殖废水排放等水质标准,严格控制滥用渔药现象,加强养殖水处理及废水排放的管理,为发展生态渔业提供充足的法律保障。

可以和科研单位加强合作,重新建立一套海水养殖的模式,如实现生态养殖,不同水层养殖不同的种群,实现饵料的最大化的利用,从而彻底的改变现有的养殖模式。加

强营养与饲料学研究,优化饲料结构及投喂方式,减小饵料投放量,增大饲料利用率,改变单一的精养模式,采用有效的混养模式等,最大限度减小沉积量[6]。另一方面加强对海水养殖中产生的废物沉积的处理技术,使得废物沉积的量减到最小,实现底层沉积物的废物重新利用。

参考文献:

[1]李纯厚 , 贾晓平.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进展与几个热点问题[J].南方水产, 2005,3:1-1.[2]刘文辉.关于海水养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7,6:35-3.[3]苏 艺,刘 佳,韩晓庆,高伟明.海水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3):306—309.[4]林琴.海水养殖对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生物修复研究[J].河北渔

业,2012,4:218-2.[5]李纯厚,贾晓平,杜飞雁,蔡文贵,张汉华.南海北部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与研究进展[J].海洋水产研究,2005,6:3-26.[6]苗卫卫, 江 敏.我国水产养殖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可持续发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7, 26 : 319-323.[7]房英春,刘广纯, 田 春, 何小慧, 宋 钢.养殖水体污染对养殖生物的影响及水体的修复[J].水土保持研究,2005,6:12-3.[8]徐永健,钱鲁.海水网箱养殖对环境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4,3:15-3.[

篇2:海洋与中国未来

刘丹宁

136331676

13材料

摘要:现代经济发展已逐渐由内陆向海洋发展,海洋得到进一步开发,但同时伴随着海洋环境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一直较为严重,海洋生物受到直接伤害。污染甚至导致毒素在生物体内累积,从而影响到人类。所以海洋环境保护刻不容缓。海洋环境常用保护技术很多,常规理化监测包括检测理化因素如温度、盐度;金属化合物,非金属化合物等方面。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监测是环境生物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生活在污染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理化因素、生命特征、健康状况等因子的观察测定来监测污染物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影响。生物监测综合性高、反应迅速、成本低,实践中与理化检测结合使用。

关键词:海洋污染 环境保护 生物监测

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

而海洋环境破坏的源头还是人类。

首先,从文化角度来说,大部分中国人对海洋环境的保护意识是很少的。用生活垃圾填海、农业用药的不合理处置等使许多鱼类、贝类产卵场、栖息地被破坏。由于中国公众的海洋环保意识淡薄,使海洋遭到严重损害。资料表明,受陆源排污影响,约80%的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所以要根治海洋问题,首先是提高所有公民的海洋环保意识。

第二,从政治角度来说,最根本的是决策者的眼光并未放长远,导致立法不全和执法不严。比如,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还有,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事等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所以,在政治方面上应该多借鉴外国经验,多听取大众意见,争取做出最优的决策,还应该精简机构,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以及奖惩措施。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其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污染、近岸养殖业对海洋环境的污染、船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来自海洋石油勘探的污染、海洋开发活动决策失误所造成的污染、港口建设对海洋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等方面。所以,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仅仅追求GDP量的多少,而更应该加强环境的监管,对于污染较大的坚决取缔,对于排放严加控制。

最后,是现代科技在军事之中的应用引起的破坏。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现代高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深入到现代海战武器(如激光炮、电磁炮、微波武器等)之中。此外,目前一些国家建立了海底核基地,其海底核实验活动直接或间接对我国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也是相当严重的。所以应该尽量把实验范围局限在一定范围内,对于在这些过程中产生的废物要及时处理[1]。

海洋环境保护从海洋环境监测开始。我将主要从生物监测方面来探讨海洋环境保护。污染物是进入海洋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的物质[2]。所以一种物质进入环境中后达到一定的浓度数量,并且能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称作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产生一定的变化,如人体吸收盐酸盐会转变成亚硝酸盐。

所谓生物监测,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的物质的敏感性反应来判断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用来补充物理、化学分析方法的不足。如利用敏感植物监测大气污染;应用指示生物群落结构、生物测试及残毒测定等方法,反映水体受污染的情况。简单来说,生物监测是“以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为研究对象、材料或手段而进行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监测”[3]。

生物监测方法的建立是以环境生物学理论为基础的。根据监测生物系统的结构水平、监测指示及分析技术等,可以将生物监测的基本方法大致分为四大类,即生态学方法、生理学方法、毒理学方法及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4]。

生物监测具有理化监测无可比拟的综合性、真实性和灵敏性,可及时反映污染物的综合毒性效应及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潜在危害,为优先控制污染源的研究、进一步的理化分析及污染物优先控制提供可靠的技术资料[5]。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环境的理化监测方法已经十分成熟了,不管在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有了很先进的手段,一些仪器甚至能快速准确的分析出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然而这些测定均需要进行实时采样,也就是说这些理化监测的方法所得到的结果均为瞬时结果,虽然可以通过长期多组的方法来减小误差,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因为环境是时时刻刻在发生变化的,各种化合物之间也在不断的发生各种反应,所以这种实时的监测方式会慢于环境的真实状况。而生物监测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进步。

首先生物群落生活在大环境中,生物群落的性质、动态和健康状况直接反映了环境的变化,不仅包括了理化参数的测定,也包括了那些未测定的因子以及未知因子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还包括了污染物和环境因子的连续性和累积作用的反映[6]。

其次生物监测所利用的生物群落始终生活在环境中,汇集了整个生长时期中环境因素改变的情况,能更真实的反映污染物在环境中迁移、转化和富集规律,一般物理、化学监测手段相对只能反映取样前后环境情况的,而生物监测能更为全面地了解污染物对环境造成的长期效应。这些对于研究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则更有意义。

再者有些设备仪器尚且不能测出某些微量元素的浓度,而某些生物则对这些元素很敏感,一点浓度的变化可能会让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发生一些改变,这样通过测定这些生物的生命指标就能知道环境污染物的变化。同时,监测生物对微量污染物有生物放大作用,通过在生物体内不断累积从而浓度增加,利于监测。这是理化方法所不能实现的。

最后生物监测的成本较低,不需要复杂的仪器设备和大量的实验室分析工作,相对来说简单易行,成本低。这也便于实现监测点、站结合,构成经济便利、有效实用的监测网络。

虽然生物监测有种种优点,但也不乏缺点。如生物监测不能测定污染物的种类和实际浓度。因为生物监测是根据生物个体或者种群群落的行为健康状况来反映环境的变化,所以不能具体反映出污染物的种类和实际浓度。生物监测在灵敏性和专一性方面不如理化监测。生物对环境污染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甚至可能不产生影响。生物监测一般需时较长,且具有延后效应,即污染物的危害可能会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通过生物反映出来,且一旦有所反映,就已经产生了较大危害,错过了最佳的防治时问。所以生物监测与理化监测必须结合进行,相互取长补短。

现代生物监测的方法包括通过测定生物体内污染物的含量判定环境质量;通过观察生物在环境中受伤害现象判定环境质量;通过测定生在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判定环境质量;通过测定环境中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类变化判断环境质量[7]。总的来说,环境污染生物监测的方法是利用生物典型受害症状来测定,如海洋植物叶片伤害症状、动物器官畸形、微生物种类单一等。利用生物体内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含量分析来监测,如动植物和微生物在污染环境中不同程度的吸收积累的污染物成分测定。利用生物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测,生物受污染时的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比可见症状反应灵敏、迅速,适宜用作环境监测。虽然生物监测的方法很多,但是在选择指示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到某些生物之间的作用,或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生物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可能会改变生物的个体或者群落特征,而这些不是环境污染物的作用引起的改变可能会影响生物监测的准确性。

现代生物监测还有一些新技术也逐渐应用到该领域,如生物传感器、核酸探针、聚合酶链式反应、生物芯片等。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是环境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未来的环境保护和治理中,生物将得到更多的开发与应用,生物监测也将结合理化测试得到更大程度的应用[8]。

我们在开发海洋,但不能破坏海洋。所以海洋环境的保护是现代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从国家到各地沿海城市也颁布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定海洋环境的保护,但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海洋保护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能自觉加入到海洋保护的行列中去。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生物监测是目前环境保护中重要的一环,海洋生物多样性更是让这种方法的实施有很大的前景和可能,以生物监测为基础,多种理化监测的方法共同结合的海洋环境监测方法是现在的主流保护方法。也让海洋环境保护更加准确有效。参考文献:

篇3:海洋与中国未来

海工大数据

2015年, WTI和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为48.8美元/桶和53.6美元/桶, 同比分别下降48%和46%, 其中在12月22日布伦特油价达到36.11美元/桶, 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

新接订单: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下降超六成。根据英国Clarksons初步统计, 2015年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金额为142亿美元 (最后确认金额范围可能小幅增加) , 和2014年的426亿美元相比下降超过60%。其中, 钻井装备订单规模严重萎缩, 建造支持装备份额升至首位。

手持订单:截至2015年末, 全球海工手持订单规模为1157艘/1499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26%和19%。其中, 钻井装备手持订单规模下降幅度最大, 减少50座/229亿美元。三用工作船和平台供应船的手持订单数量也出现较大下滑。

交付订单:2015年全球共交付海工装备502艘/339亿美元, 同比分别下降20%和34%。生产装备交付速度明显下滑, 全年仅完工3艘FPSO、1座TLP平台、1座Spar平台、1座自升式生产平台。

逆境求生存

艰难环境下, 海洋油气开发产业链的众多参与者都使出浑身解数, 以期降低开发/运营成本, 捱过困境。

装备运营商努力降低经营成本。数据显示钻井装备的闲置数量已经达到了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众多运营商通过采取 “ 热转冷 (热停转冷停) ” (变warm-stack为cold-stack, 闲置成本降低近2 / 3 ) 、集中闲置地点共享船员、采用“智能型”闲置方案、精简维修体系 (包括完善预防性维修) 、拆解、转售等多种方式压缩船队开支, 确保现金留存和偿债能力。全球排名前10的运营商基本都通过闲置/相对老旧平台等方式缩减了船队规模 (下降6.38%) , 规模排名11-20的运营商船队规模也微幅下降 (下降0.6%) 。通过淘汰老旧平台, 运营商船队船龄迅速下降, 规模靠前的运营商船队船龄下降尤为明显, Transocean公司平均船龄由22降至18.8, Noble公司平均船龄由27.7降至15。但有一点需要注意, 平台闲置成本的降低会放缓钻井平台拆解速度, 导致运营市场需要更长时间恢复平衡, 进而推迟市场复苏。

建造订单延迟交付/撤单现象频发。大量在建平台无租约在身 (全球在建自升式钻井平台中有94%没有租约, 在建的浮式钻井平台有54%没有租约) , 面临着交付即闲置的窘境。在运营市场日租金和利用率屡创新低的局面下, 运营商唯有选择延迟甚至取消已订造装备订单。据统计2015年全球共有44% (数量) 的海洋工程装备延期交付或取消订单。新加坡吉宝岸外海事为巴西建造的3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基本确定延期交付, 三星重工建造的超深水钻井船“Pacific Zonda”号和现代重工在建的“Bollsta Dolphin”号半潜式钻井平台也被撤单。2015年中国有34%的订单延迟交付, 25%的订单取消。

同业者重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韩国企业通过推进标准化和推广新技术实现竞争力提升。韩国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大宇造船海洋三巨头通过合作来推进海工装备材料、 设计和工作程序的标准化, 从而控制成本和项目进度。韩国自主联合研发的KC-1型LNG货物围护系统经过长期产业化推进后终于在2015年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前景一片光明。新加坡吉宝岸外海事在2015年开始转向非钻井装备市场, 包括浮式生产解决方案、FLNG类装备、浮式再气化装置、海底施工船等, 意图减轻钻井装备市场低迷的冲击。同时, 吉宝收购了Cameron公司的钻井平台业务, 不仅拥有了Le Tourneau Super116E型、Workhorse型、Super Gorilla XL型和Jaguar型钻井平台的专利, 扩大了自升式钻井平台设计范围, 还同时通过扩大售后服务管理增强对客户的服务能力, 加强用户粘性。

油服企业合作降低项目成本。油服公司之间、油服公司和工程总包商合作建立技术合作或战略联盟, 降低油气开发成本。FMC和Technip成立合资公司, 通过彻底检查/审视水下油气田操作 (流程) , 提高生产效率;Onesubsea和Subsea 7联合优化深水水下项目, 提高油气田产量;Baker Hughs与Aker合作研究提高油气田产量的生产方案, 以提高油田采收率;GE联合Mcdermott设计项目阶段方案, 实现流程优化。在原材料价格降低的基础上, 大规模的技术优化合作效果显著, 若干项目的开发成本和运营效率明显提升:BP公司Mad Dog项目开发成本由初始的220亿美元降至100亿美元, Shell公司Appomatox项目减少了20%的预定开支。

中国有亮点

2015年中国企业新接订单总金额为59亿美元, 同比减少66%, 市场份额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最主要的竞争对手韩国和新加坡分别获得16亿美元和29亿美元订单。从地区来看, 亚洲依然是主要的海工建造区域, 获得了79%的订单;而以阿联酋为代表的中东地区和以挪威为代表的欧洲地区份额占比分别为2%和17%。

企业产品亮点频频。南通中远船务交付的“高德1号”/“高德2号”半潜式海洋生活平台可同时为990人提供生活居住服务, 是全球可居住人数最多的半潜式海洋生活平台。中集来福士在建的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D90荣获“最佳钻井科技”殊荣, 先前交付的“创新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在北海钻井作业时, 两度被评为挪威北海“月度最佳平台”, 并在2015年10月获得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有史以来授予钻井承包商的首个“完美井” (Perfect Well) 作业荣誉称号, 充分彰显了中国海工企业的产品品质。

未来仍可期

石油市场正走向均衡。2015年, 受低油价对需求的刺激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影响, 世界石油需求大幅提高170万桶/日, 创五年来最快增速, 达到9440万桶/日, 其中经合组织国家石油需求增速由负转正, 增长45万桶/日。据此IEA大幅上调了对原油消费增长的预期。同时, EIA还将全球原油供给预期下调0.2%, 这显示石油市场正走向均衡。

油气开发投资有望在2016年末恢复。尽管油气行业在2015年削减近20%的勘探开发支出以应对低油价环境, 但是未来三年将有超过110份钻井平台合约到期, 届时希望锁定低价格的公司将趁机寻求低成本钻井 (钻井成本到2016年底预计下降三分之一) , 预计全球油气工业也将在2016年末恢复增长。历史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Barclays Capital (巴克莱公司) 在2015年通过对225家能源公司的调查发现, 2015年是近30年的调查历史上第七次出现全球投资减少的情况, 数据显示每一次下降后, 随后一年投资将增加逾10%。

老旧平台加快报废拆解带来结构性更新需求。现役平台船队“老龄化”现象严重, 平均船龄为21年, 其中服役时间超过25年的老旧平台占52%。运营商受闲置压力和老旧平台技术性退役因素双重推动, 加快平台拆解速度。据统计, 过去1 4 个月共有4 4 座海上钻井平台被拆解, 数量超过了过去20年的拆解总和。船龄超过30年的闲置自升式钻井平台数量接近60座, 还有近92座相同船龄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将在2016年结束现有租约, 这类平台很可能面临合约到期即拆解的命运。预计平台船队结构性更新需求将随着运营市场恢复平衡而缓慢释放, 带来新造平台订单。

深水生产装备前景看好。随着岸上成熟区块和浅水区域产量下滑, 深水油气储备资源的开发将随着油价的缓慢恢复而提上日程。综合DW、EMA和中船重工经研中心数据, 预计从2015年到2019年, 浮式生产设备 (FPS) 的资本支出将达到800亿美元, 新订单量将在80-100艘之间, 这其中FPSO将占到近半数。上述需求将主要来自安哥拉、巴西、尼日利亚和美国等主要深水石油生产国。

LNG装备发展迅猛带来商机。尽管2015年全球各地LNG价格接近腰斩, 但是2020年前全球LNG需求量仍有望以年均4%-6%的速度强劲增长, 预计进口LNG的国家数量将从2015年底的34个增至2020年的46个, 一批新上马的再气化和液化项目将吸引大量投资。特别是在新兴中小国家, 灵活性高、效费比高、部署时间短的LNG-FSRU解决方案颇受欢迎, 据EIA数据, 从2015年开始进口LNG的巴基斯坦、约旦和埃及选择了浮式再气化装置, 乌拉圭、印度、多米尼加共和国、哥伦比亚、菲律宾等国也计划在2016-2017年引进浮式LNG再气化装置。全球市场上Golar LNG、Excelerate Energy和Hoegh LNG三大公司争相扩大船队规模。Excelerate Energy公司与大宇造船海洋签署了7 艘LNG-FSRU的新造更新合同, Hoegh LNG也在现代重工订造了其第8座LNG-FSRU, 并且计划到2020年将船队数量提高到至少12座。

身陷目前低迷未来仍有前景的海工市场, 海工企业既不能悲观绝望, 也不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须“明道、取势、优术, 后有所为”。

明道。道即方向。企业只有选定了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 才能不断前行。在当前市场环境下, 更需要立足眼前, 着眼大局, 看准生产装备、LNG类装备等细分市场机遇, 制定产品发展规划和经营策略。

取势。势意指市场发展趋势, 顺势而上就事半功倍, 逆势而行就事倍功半。企业要做到抓住自身结构调整的“内势”和海洋强国/制造强国战略发展环境下的“外势”, 因势布局, 谋势而动。

优术。术是能力, 也是方法。行业低谷时, 优术的内涵不仅包括苦练内功、降本增效, 还包括技术积累和创新。对国内船厂而言, 长期的粗放式增长难以为继, 唯有仿效韩国、新加坡企业做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变 “ 制造” 为 “ 智造”, 方能厚积薄发。

篇4:中国的未来,走向海洋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六百年前,中国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也是世界经济大国。

六百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式向世界宣称中国将成为海洋强国,外界认为这是中国正式吹响“中华民族复兴”的号角。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1405年,郑和率领船队开辟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航程最长的远洋航线,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此后陆权大国思想引发的是非之争使中国开始了300多年的海禁,郑和所留下的遗产,在短短几百年时间里便消失殆尽。

21世纪被称为海洋世纪,加强海洋的开发、利用、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长远发展,海洋经济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盛宴。

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人均土地及各种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海洋之于中国的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成为海洋强国已是成为现代化强国及“中华民族复兴”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海洋,“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首先,中国对资源需求依赖性日益增强,而海洋蕴含的资源超乎想象。

中国拥有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和三百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海洋国土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作为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尚未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对中国发展意义重大。

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会议间隙,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长王宜林透露了对南中国海资源的估计结果,称该区域可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达到170亿吨和498万亿立方英尺。排除掉可能无法开发的一部分资源,南中国海的资源仍将使中国目前的油气探明储量增加一倍。

另一个国际领土争议频频的海域东海,根据相关勘探数据显示,石油及天然气储量足以满足中国需求至少80年。联合国属下的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在1969年提出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钓鱼岛海域的石油储量之大堪称“第二个中东”。

除了石油,日本前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曾说,这些海域中埋藏着足够日本消耗320年的锰、1300年的钴、100年的镍、100年的天然气,以及其他矿物和渔业资源。

毫无疑问,中国在近海域资源的充分开发将可能令中国从一个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转变为资源大国。

其次,国际海洋航行贸易是中国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的中国,其对外贸易90%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海关统计数据表明,自2006年起,中国对外依存度就一直超过半数。相比之下,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4国的外贸依存度在30%左右,法国、英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4国低于50%。中国远洋船队和海员队伍的规模为世界最大,每年航行于中国沿海的船舶达400多万艘次。对于世界许多贸易大国来说,中国依赖海上贸易的程度更高。

第三,海洋经济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增长点。

《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4.56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达9.7%。海洋经济无疑已成为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

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表示,“十二五”时期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海洋经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涉海就业人员260万人。

在中国经济面临转型挑战、结构调整阶段的时候,潜力无限却仍未充分开发的海洋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洋经济”这个词汇成了中国的一个热词,在中国各个地区,海洋经济也成为了未来发展一个重要名词。

保护海洋权益是当务之急

不过,维持海洋领土主权已日益成为中国兴起的挑战。随着全球资源供应日渐紧张,资源消耗日益加大,资源丰富的中国临近海域也成为了国际领土争端最为激烈的地区。除渤海外,黄海、东海和南海都需要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邻国进行划分。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一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是从该国大陆架延伸200海里范围内,或两国之间正中线的范围内。中国大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处于争议中。在东海海域,钓鱼岛便是中国与日本如今的争论中心。

一种观点是东海大陆架是中国陆地的自然延伸,因此,面积77万平方公里的海区中应归中国管辖的为54万平方公里,但是日本提出的观点是中日两国是共架国,要求按中间线划分海域,中日之间最宽间隔为360海里。按日本的观点,日本与中国有16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地区。

很明显,中日两国对专属经济区的概念采用不同标准。在黄海,中国与韩国和朝鲜也存在着18万平方公里的争议海区。在南海,中国也与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邻国有着关于南沙群岛的领土纠纷。

远洋贸易、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活动都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海上保护力量。而中国海洋军事力量的兴起必然带来前所未有的地区性及全球性地缘政治的转变,同时也对中华民族提出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全球挑战。

种种因素都表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对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意义重大。这也是美国著名海军史学家和战略思想家阿尔弗雷德·赛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的海权思想的一种现代的延续,马汉的海上力量的观点着眼于确保贸易、政治和军事进入至关重要的区域。这样做的意义在于建立以一个贸易创造的财富,财富收入为海军提供经费以及海军保护贸易发展的良性循环。

高调宣示“海洋强国”面临诸多挑战

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中国宣示成为海洋强国是深受马汉思想的影响,美国海洋战事主任美国海军战争学院的教授罗伯特·鲁贝尔(Robert C. Rubel)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中国现时境遇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兴起时境遇如出一辙。当时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接受马汉学说,放弃坚守美洲“孤立主义”。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宣布建设海洋强国,也是摒弃实行了多年的“韬光养晦”外交政策。

从海洋大国变成海洋强国,不仅是对历史缅怀或是认同,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济实力、科技水平,或是国家、民族的决心上,中国具备了许多条件。不过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许多挑战。

建设海洋强国的措辞无疑加剧了中国邻国以及美国对于中国将如何处理多起领土纠纷的担忧。军备的扩充也将面临更大的国际压力。十八大政治报告正式向世界宣示中国将要发展成为海洋强国的誓言已经引起国际社会、政商学界的广泛争议,成为近日国际政治论坛的又一争论议题。

中国的海洋宣言发生在中国钓鱼岛领土争端不断升级、白热化的阶段,军事上的对峙有擦枪走火、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二任任期开始,高调强化他“重返亚太”以及发出21世纪是美国“太平洋世纪”的宣示。

中国南海领土纷争问题也存在随时爆发冲突的可能性。所以,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牵动亚太地缘政治,甚至全球地缘政治变局。

必须加强的海上力量

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核心问题是建立一支能够保护领海及远洋护航的海空军力量。中国军事现代化在近十年已有本质上的突破。特别是与远洋作战相关的远洋海军舰队,已经拥有了第一艘航空母舰,空中预警机、空中加油机。中国海军也远航各大洋,出访各国,护航远洋运输,打击海盗。

世界各国有欢迎中国参与维护海洋安全的声音,也有对中国远洋力量发展的担忧,也有加强应对中国兴起,遏制中国发展的行动。

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克里布朗指出中国旨在成为一个海上力量是非常重要的,鉴于中国对于能源的极度需求,其战略旨在尽量少地与美国及其他国家产生冲突。鉴于现在中国在全球权力利益,期待中国不这样做将是不现实的。但避免冲突的情况是很重要的。

澳大利亚前国防部官员、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休·怀特指出中日之间的冲突将有可能导致2013年美日联合对华作战。怀特在《悉尼先驱晨报》上撰文指出,世人正在见证历史上导致战争的一些条件——尽管这种冲突对任何一方都不利。他表示,这场战争的实质就是中国使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受到挑战。

奥巴马所提出的“重返亚太”战略就是对中国日渐发展的国力的反应。怀特表示,中国宣示钓鱼岛主权也是一种试探西方态度的方法。而这种针锋相对的方式必然会引起一方开火。

悉尼大学国际安全研究中心教授约翰·李在文章中表达了这样一种看法,“与几乎所有的亚洲大国的人共享了海上边界的中国,任何显著增加其海军的能力都会从根本上影响所有其他国家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作为一个陆地大国,从陆地大国到海洋大国的转变在本质上令所有亚洲国家感到不安,特别是这种转变增强了中国对待领土纠纷问题上的自信”。

美国的海权战略以强大的、执行攻势战略的海空力量为基础,同时拥有着遍及世界各海洋战略要地的海空军基地,稳固地建立起覆盖全球的海洋霸权。西太平洋是美国海洋霸权的重心之地。自冷战之初,美国即已开始经营这一地区。

多年来,美国通过它在关岛、冲绳等地的驻军,与日本结成的军事同盟关系,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开展的军事交流与合作项目,与印度和澳大利亚达成的相关海洋战略合作意向,建立起了一个足以掌控西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战略架构。

当前对中国而言,成为海洋强国的挑战是如何处理好与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及世界性海洋霸权美国的政治外交及军事关系。奥巴马总统的“重返亚洲”战略不言是否针对中国,但五角大楼在这一战略之下的一个很具体的战略部署就是在2020年之前把美国在全球的海军力量及军舰的百分之六十都部署在中国的出海口——西太平洋。约翰·李称中国海军实力的提升事实上是旨在抵消美国海军力量,这将意味着尽管有着经济相互依赖性的两国战略竞争将不可避免。

篇5:海洋生物与未来发展

摘要:海洋虽然是一个巨大的宝藏,但也经不起我们人类无尽的索取。海洋生物,人类同样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当在开发海洋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本文讲述了海藻和轮虫这两种海洋生物的特性和生存现状,海洋生物的未来发展、为什么要保护和如何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还有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意义。关键词:海藻 轮虫 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

1、海藻和轮虫的特性和生存现状 1.1海藻

海洋植物是海洋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孢子植物的海藻和种子植物的海草、红树林等,而海藻是海洋植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海藻,顾名思义,是生活在海洋的藻类,是一类海洋孢子植物。海藻类的分布极其广泛,在海洋中凡是潮湿的地带到阳光到达的水域都能找到他们的踪迹。

全世界现有海藻记录6495种,而我国沿海已有记录835种,约占世界总数的1/8.。① 海藻按生活方式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①浮游生活型:常见于单细胞和群体的浮游藻类,一般属于较小型的海洋藻类,例如甲藻、金藻等;②底栖附生生活型:常见于红藻、褐藻和绿藻,附生在基质或其它物体上。另外,根据藻体繁殖后代的方式,也可分为一年生、多年生、丝状体过渡和休眠过渡等几种类型。②

海藻的主要特征既指鉴别特征,包括细胞学特性、光合色素、贮存物质、细胞壁结构、组成成分以及鞭毛的类型和生着部位等。它是无维管束组织,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现象;不开花,无果实和种子;生殖器官无特化的保护组织,常直接由单一细胞产生孢子或配子;以及无胚胎的形成。由于藻类的结构简单,所以有的植物学家将它跟菌类同归于低等植物的“叶状体植物群”。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海藻中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如铁、锌、硒、钙等。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抗病毒的活性。可抵抗辐射,是世界公认的抗辐射辅助治疗食品。它有大量的叶绿素,可净化血液。清除体内毒素和清洗直肠。经常食用可清除色斑、柔嫩肌肤、防止皮肤粗糙,廷缓细胞衰老。③ 1.2轮虫

目前全世界被描述的轮虫种类达2000种以上,我国已报道的轮虫亦已超过400种,在已报道的轮虫中,95%为淡水种类。④

轮虫形体微小,长约0.04-2毫米,多数不超过0.5毫米。身体为长形,分头部、躯干及尾部。头部有一个由1-2圈纤组成的、能转动的轮盘,形如车轮故叫轮虫。轮盘为轮虫的运动和摄食器官,咽内有一个几丁质的咀嚼器。躯干呈圆简形,背腹扁宽,具刺或棘,外面有透明的角质甲腊。尾部末端有分叉的趾,内有腺体分泌粘液,借以固着有其他物体上。雌雄异体。卵生,多为孤雌生殖。

轮虫广泛分布于各种各样淡水水域中,在海洋、咸水中种类不多、数量很少。在江河中,由于流速较快,不利于喜好浮游或附生轮虫的生活,种类、数量也相当贫乏,水坑、水塘等间歇性水体,也因生态因子的变化,仅适合于一些生态耐性大、生殖性强的种类。轮虫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库中,尤其是水生植物茂盛的沿岸带,种类特别丰富,一般以周丛、底棲生活种类为主,而敞水区则主要以浮游生活的种类为主。⑤

轮虫是大多数经济水生动物幼体的开口饵料。例如,中国特有的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半咸水的梭鲻鱼,海水的牙鲆、黑鲷、对虾等,在培育幼苗中均以轮虫作为幼体的主要食物。在渔业生产上有颇大的应用价值。轮虫也是一类指示生物,在环境监测和生态毒理研究中被普遍采用。

2.海洋生物与未来发展

民以食为天。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首选目标就是向大海要食品、要优良蛋白和精细化工产品。在浩瀚的海洋与广阔的滩涂开展生物资源的增养殖和深加工,正在和必将形成潜力巨大、意义非凡的21世纪的“蓝色农业”。但我们必须看到,整个人类对于海洋科学的认识还非常肤浅,21世纪海洋生物学发展面对着严峻挑战。我们应该科学应用海洋生物来造福人类并且要共同维护海洋生物的持续发展。

一、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蓝色农业”的第二次飞跃。

今后的海水养殖业一定要实现养殖生物良种化、养殖技术生态工程化、养殖产品洁净化和高质化,最终实现海水养殖持续、高效、健康发展。在未来的工作中,首先要树立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及生态意识,平衡沿海各种经济的需要,不同产业在生态、社会及经济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及相互影响必须认真加以研究。

二、以养殖生态学理论为基础,进一步科学地调整已养海区的产业结构。

各地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养殖对象。科学地开展浅海和滩涂多品种、多元化的综合养殖,特别是适当加大大型藻类的养殖面积,有助于养殖海区环境的改善。

三、实施“良种工程”,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

目前,进行海水养殖的苗种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其遗传基础还是野生型的,生长速度,抗逆能力乃至品质质量都急需经过系统的人工选育而加以改进。必须实现养殖对象的品种化,不断推出养殖新品种,促进苗种生产持续健康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因种质衰退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选择育种是育种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四、运用高新技术合理开发海洋生物资源

①海水增养殖技术研究 ②海洋生物代谢研究

③海洋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治理研究

④建立海洋生物利用系统和辅助系统的研究

五、实施“外延稀养”战略,减轻养殖对近岸海区的环境压力。

随着鱼、贝、藻等养殖区的外移,近岸区的养殖密度将得以有效的解决,甚至完全可以实施内湾和近岸数公里海区内禁养,此举将明显减轻浅海养殖对沿岸浅水区环境的影响,有利于浅海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环境保护。实施深水养殖战略,还沿海地区以青山绿水,也将有利于我国沿海生态旅游业的发展。⑥

3.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海洋生态系统是海洋生命系统与海洋环境系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海洋生态系统对人类的作用巨大,其服务功能及其生态价值是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素。长期以来,人们在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中,只注重其直接使用价值和市场价值,而忽略了海洋资源的生态价值。对海洋资源无序、无度的开发利用,使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撑能力降低。⑦

海洋生态平衡的打破,一般来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本身的变化,如自然灾害。二是来自人类的活动,一类是不合理的、超强度的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例如近海区域的酷渔滥捕,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另一类是海洋环境空间不适当地利用,致使海域污染的发生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例如对沿海湿地的围垦必然改变海岸形态,降低海岸线的曲折度,危及红树林等生物资源,造成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恶化的一个信号,这一趋势目前还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其影响固然直接危及当代人的利益,但更为主要的是对后代人未来持续发展的积累性后果。因此,只有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真正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⑧

海洋生态系统保护迫在眉睫。

一、防止海洋污染

防止海洋污染,这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因为海洋环境(水体、底质、海滩等)的污染损害,使海洋生物失去良好的生态环境,破坏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因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工作是防止海洋污染。据有关部门预测,如果在现有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治措施,则我国近海三分之二以上的海域可以保持良好的状态,可使近岸河口区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局部污染严重的海区也可得到治理。同时要建立特别的保护制度和保护区,加强海洋自然保护,采取综合措施控制陆源污染物向海洋的排放,控制海上污染源排放,加强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重视国际和区域性合作。不然,海洋被污染时,首先受到危害的就是海洋动植物,而最终受损的还是人类自身利益。

二、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等原因,许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因而引起了科学家和渔民的关注,他们纷纷呼吁采取各种保护措施,以维持海洋生态平衡和确保海洋生物资源永续利用。

海洋环境污染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世界各地海洋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海区,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大量减少,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渔民的经济损失严重。我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胶州湾2 600亩养殖区曾经有 40%遭受污染,大量生物资源死亡。如果海洋环境污染的趋势得不到控制,必将严重威胁近海的海洋生态平衡和海洋渔业的发展。

过度捕捞是破坏海洋生态平衡、损害海洋生物资源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例如大黄鱼,70年代最高年产量为19.6万吨,而到1987年只有1.2万吨。⑨ 保护是为了永续开发利用,满足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所以我们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系统,不仅仅是为了让海洋生物有个可以栖息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们人类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① 张水浸 中国沿海海藻的种类与分布.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 ② 相建海.2002.海洋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39 ③ http://baike.baidu.com/view/24499.htm ④ 刘健康.2002..高级水生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5 ⑤刘健康.2002..高级水生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4-205 ⑥相建海.2002.海洋生物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72-274 ⑦陈娜 海洋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及其价估价值 ⑧中国人大网

篇6:海洋与中国未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 高 恒 2009年9月10日

21世纪被不少人视为“海洋世纪”。今年7月11日是郑和航海壮举600周年纪念活动。也许,海洋问题确确实实值得当前国人投入更大的精力和热情。本文从全球与未来的视角探讨我国海洋战略的调整问题。

一、牢固树立整体海洋观

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人普遍的共识。特别是一些大国正在把经济外交提升到对外战略的核心地位。鉴于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也就有不平衡的突出特点。据统计,世界上约有3/4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离海岸线200公里以内地区。随着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经济组织活动的不断扩展,经济全球化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在不断加强。不言而喻,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海洋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牢固树立整体海洋观已是大势所趋。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其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

综观我国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史,凡是正确处理陆海关系的时候,也就是社会发展比较顺利和比较繁荣的时候;凡是不能正确处理陆海关系的时候,也就是社会发展比较坎坷和比较缓慢的时候。从今后10

方国家和某些发达国家那样,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特别是在海洋事业发展问题上要着眼于长远和科技因素,更要着眼于海洋公土的科研与开发。要积极地去抢占世界海洋公土中的战略制高点,要把眼光放在2050年以后,要把眼光放在22世纪。

四、综合安全必须要有全球化属性

经济全球化历来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经济全球化的狭义理解,主要是指:产业、生产、运输、交换上的全球化特点。所谓经济全球化的广义理解,主要是指产业生存与运作的基础上与相关条件的全球化特点。如信息全球化、技术全球化。当然,如果从保证经济全球化正常进行的角度来讲,还有个综合安全全球化问题。例如,历次的石油危机就告诉世人,没有经济新秩序作保证,经济全球化就随时可能被中断。作为广义的海洋产业来讲,经济全球化程度越高,其脆弱性也就会越大。比如,战争、地震、污染、海盗、恐怖等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就是难以从根本上避免的。就我国而言,早已是缺油大国。如果我们不从多渠道考虑石油来源问题,我们就非常可能受制于经济全球化。因此,不从综合安全全球化角度考虑问题和预作防范,那就难免会遭到毁灭性的冲突。

五、不断提升海洋文化全球化的程度

经济全球化的水平和程度是会不断提升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海洋文化,其全球化的水平和程度也必然会随之提升。历史告诉我们,西方海洋文化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对外扩张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历来就带有极强的掠夺性和残酷性。与此相反,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海洋文

七、经济全球化将不断催生新技术革命高潮的到来

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极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全人类所共有的财产和赖以生存的3.61亿平方公里的家园。与此同时,海洋也是人类蛋白质资源的大宝库。为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进一步开发与保护海洋。而要做到这一点,全世界各国政府都必须不断地推动海洋高科技革命向前发展。

从当今和未来的角度讲,在海洋高科技中占有何种地位就直接标志着该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弱。特别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从1994年11月生效以来,发达国家几乎都把发展海洋高科技当成了海洋开发的重中之重。他们不仅抢占海洋资源,而且把争夺要点瞄准了高科技。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也必须奋起直追。我们仅仅有一个《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是远远不够的!

八、经济全球化中的战略制高点是人才工程建设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物质运动的过程。同样,也是人才运动的过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当然有着很多物质上的差距。但是,最大的差距还是人才上的差距,特别是人才素质上的差距。因此,经济全球化中的争夺焦点是战略主动权,而战略主动权的核心便是人才工程建设,人才争夺与使用将是关键中的关键。

上一篇:园林设计中传统与现代的应用论文下一篇:财经商贸系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