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

2024-05-29

《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8篇)

篇1:《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德育目标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借鉴意义。

教学重难点

1、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2、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

2、讨论

3、点拨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理清思路,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说话是一门艺术,提意见建议更是一门艺术。会提的,让人心悦诚服;不会提的,让人火冒三丈。今天,我们学习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怎样向齐王提建议,齐王怎样心悦诚服地接受他的建议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战国策》全书共33篇。记载从东周贞定王到秦始皇31年共245年间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概貌。主要记载战国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战国策》特点:长于议论,善于描画;文笔恣肆生动,条理清晰,善于通过人物的言行刻画人物性格;善于夸张渲染和铺陈排比;善于体情状物。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齐威王,在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在生字、多音字、通假字下作记号。

注意下面的字音:

形貌昳丽yì

窥镜kuī

间进jiàn

期年jī

谤讥bàngjī

朝服衣冠zhāo

皆朝于齐cháo

2.教师作诵读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①第一自然段诵读指导:

此段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写起,三问三答,非常精彩,他们身份不同,想法不同,语气也各不相同:其妻由衷的爱恋之情、其妾畏惧拘谨之情、其客的阿谀奉承之情都要读出来。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此句则是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起的深思,他的自言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②第二自然段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和亲身体验来讽劝齐王。

“于是入朝见威王”句要用中速较缓慢地读出。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重音要放在“诚”字上面。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有求于臣”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一一对应,两两相比。三比之中,道理自然而出。节奏感很强,读时要注意,并且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今齐/地/方千里”中的“地”当作“土地”讲,“方”是“方圆”之意,因此在“今齐”与“地”之后都要略作停顿。

③第三自然段诵读指导:

“善”要读出齐威王的心悦诚服,音调要适当拉长。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则是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要用中速读出真诚、恳切之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句中的“此所谓”后要略作停顿。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句,翻译课文。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请学生翻译课文。

四、深入理解,把握文意

1、学习第一段:

①第一段重点词语:

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朝服衣冠早晨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孰与徐公美用于比较,哪一个

孰视之仔细周详

吾妻之美我者形容词意动以……为美

私我也动词偏爱

妾之美我者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孰与”:“与……比,哪个……”用于比较。

意思是:“跟……比较,哪个……?”

吾与徐公孰美?

③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此时动词宾语前置。翻译时我们将宾语放回动词后。

忌不自信。

忌不信自”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④第一段翻译: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英俊。(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端详镜子里自己的形象),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哪个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拜访),(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又)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形象),更(觉得)远不如(徐公美)。晚上睡觉时思考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⑤概括第1段: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⑥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一段

板书

进谏的缘起邹忌比美

受弊———比徐公美

清醒———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求臣

2、学习第二段

①重点词语:

诚确实的确

地方土地方圆

蔽受蒙蔽

②省略句:

皆以美于徐公。

皆以(我)美于徐公。

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③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蔽”,被蒙蔽。

大王您被蒙蔽很深啦!

④第二段译文:

(邹忌)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要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里的王后嫔妃和亲信侍从,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太深啦!”

⑤概括第2段: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⑥熟读课文,并根据板书提示,试背诵第二段

板书

威王受蔽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3、学习第三段

1)重点词语:

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讥讽。谤讥:这里指议论

闻寡人之耳者使……听到

时时而间进断断续续地偶尔

皆朝于齐朝见朝拜

2)注意以下句子(状语后置及文言省略现象):

①谤讥于市朝。

于市朝谤讥(寡人之过)。

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

②朝于齐。

于齐朝。

到齐国来朝见。

③战胜于朝廷。

于朝廷战胜(别国)。

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3)第三段译文:

齐威王说:“好!”于是发布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错的,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寡人的,得中等奖励;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寡人,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命令刚下达,大臣们都来进谏,宫廷里像集市一样(人来人往);几个月以后,有时候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到这种情况,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4)概括第3段: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5)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学生根据板书提示,背诵课文。

板书:

威王除蔽

三赏面刺→上赏上书→中赏谤讥→下赏

三变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

4、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个古人纳谏的故事,这个故事增长了我们的见识,我们从中也受到良好的教益。希望同学们能熟读背诵这篇课文,反复体味,用心领悟,做到学以致用。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思考:邹忌讽谏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篇2:《邹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缘起

清醒——私畏求我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讽谏齐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求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小→大

家事→国事

齐王除蔽

面刺→上赏

三令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门庭若市

三变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篇3:《邹忌讽齐王纳谏》

我们都知道讽谏, 又可以叫做“设喻说理”。即用暗示, 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由于讽谏大多是用生动具体的事例说明抽象的道理, 所以常常会变深奥为浅显, 变复杂为简明, 变逆耳为顺耳, 变生硬直率为和谐风趣, 言辞委婉而富有远见。从而使谏言者与言语环境、说服对象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力, 使谏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当然, 人们都喜爱听顺耳之言。况且就封建社会而言, 皇权赫赫, 不可侵犯, 历史上有多少谋臣良相在朝廷上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如爱国诗人屈原向楚怀王进忠言, 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 (逆耳) , 则被奸臣妒恨, 最后遭放逐, 自沉汨罗江, 成为千古奇冤;还有比干, 纣王不耐烦他提意见, 就下令将其剖腹挖心, 也因逆耳葬送了他的性命; 还有伍子胥, 他建议吴王夫差杀掉勾践以绝后患却遭到拒绝, 最后引剑自刎, 临终前他悲愤地要求把头颅挂在城门上, 要亲眼观看越王勾践东山再起, 来攻打吴国; 司马迁蒙宫刑之辱等等, 都是千古奇冤, 忠言逆耳的结果。

然而, 邹忌却敢于批评齐威王偏信谗言, 教育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 , 即“忠言顺耳”, “良药蜜口”, 足见这种劝谏办法聪明巧妙, 劝谏技巧之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点:

一、替对方考虑———不暴露劝谏目的

邹忌向齐威王献策之时, 齐国的政治比较腐败, 大概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如果邹忌向齐威王再三苦苦劝谏, 甚至流下眼泪或者破口大骂, 以死谏君, 像屈原、比干那样忠言逆耳效果不一定好。然而邹忌注意进谏艺术, 入朝后, 他并未单刀直入, 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 小题大做, 现身说法, 使齐王也同理并切实感到“蒙蔽甚矣”, 于是一声令下, 广纳谏言, 终于“战胜于朝廷”。

二、用婉言相谏———忠言顺耳利于听

通常下级劝说上级, 由于尊卑关系不得不谦言以谏, 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邹忌却实话实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但“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以此创设情景, “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取悦威王。邹忌谙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

三、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 有所畏惧, 有所谋求的环境中, 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 (王之蔽甚矣) , 他为国之清明担忧, 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 为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 “乃下令: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 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受下赏。”结果是“燕、赵、魏、韩闻之, 皆朝于齐”, 提升了齐国的威望, 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由此看来,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中, 邹忌的力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的确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良药一定要苦口”吗? “忠言一定要逆耳”吗? 因此, 我认为“良药蜜口利于病, 忠言顺耳利于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 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 了解别人, 推荐自己, 谈判求职, 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借鉴邹忌的劝谏技巧, 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 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 又不失自己的尊严, 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 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篇4: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噜噜:(轻声地)匹匹,难道不是“魔镜魔镜告诉我”吗?

匹诺曹:老叔哪有钱买大镜子?这副墨镜还是他从老编的垃圾桶里捡回来的。

墨镜:亲爱的主人,

阿木老叔:(跳起来)最帅的难道不是我吗?徐公是谁?是谁?再不说把你扔回垃圾桶……

高导、陈导:我们告诉你!徐公,男,战国时期高颜值男神,本影片特邀演出嘉宾,正是因为他的存在,男主角邹忌悟出一个让齐王接受谏言的道理。长话短说,请看——

第一场

时间:战国时期的某一天早上

地点:邹忌家中

天亮了,邹忌起床洗漱,其妻在整理被褥。他走到镜子前正正衣冠。

邹忌:(打量着镜子中的自己)哎,老婆,你说我和徐公,谁更帅?

邹妻:(笑容满面地走到邹忌面前,为他理了理衣服)徐公?拉倒吧!你帅得稀里哗啦的,他哪能跟你比啊!瞧瞧,你英俊潇洒,风流倜傥,一表人才,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深吸一口气)在我眼里,你简直是——

邹、妻:(齐声)完美!

邹忌:就知道又是这一句。

(邹忌气宇轩昂地踱到在一旁端茶送水的小妾小婷身旁)

邹忌:(得意扬扬地)小婷,你说我跟那姓徐的小子比,谁更帅一些?

小婷:(皱眉,独白)徐公是哪位呀?(舒眉展眼,恍然大悟状)哦,徐公啊,他是哪根葱啊!怎么能跟您比呢?

邹忌:(接过小婷盘子里的茶水漱口)真的?(从腰上解下一块玉佩,招手)来来来,赏你的。

小婷:哇,谢老爷!(鞠躬,端着茶水退下)

第二天,邹忌的朋友老陆来到邹家,与邹忌商谈借钱之事。

客人:(站起来握着邹忌的手)哎呀,老邹啊,咱哥俩可是三百年没见了啊!(接过侍女的茶,抿了口茶)

邹忌:老陆啊,幸会幸会,光临寒舍,有何贵干?

客人:能有啥事儿啊,就是来看看你嘛!

邹忌:看你又说笑了,你这大忙人成天在外面跑生意,没事儿你会来看我?

客人:看来还是瞒不过你,我的确有点儿小事想请你帮帮忙。

邹忌:说来听听。

客人:老邹啊,你看,我们这些生意人,风里来雨里去的,一不小心欠了一屁股债,想找你借几个钱捞捞本。

邹忌:噢,这样啊……(若有所思,顿了一会儿)成,回头我让伙计送你家里去。

客人:啊,老邹啊,还是你靠谱,你对我的恩情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

邹忌:行了行了,别贫了,咱俩谁跟谁啊!对了,刚好有个事儿问你,城北的徐帅哥你还记得不?

客人:就是小时侯总挂着两条鼻涕,光着膀子,到处乱窜的小徐?当然记得。

邹忌:你觉得,我和他比,谁帅?

客人:就他那小样儿,丢到人堆里就找不着的货——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能跟你比,那是他八,哦不,十八辈子修来的福!

邹忌:真的?

客人:我怎么会骗你呢?

第二场

第二天,徐公身着端庄的衣服前来拜访邹忌,邹忌以礼相待。

邹忌:(打量徐公)哎,我说小徐啊,你平时喜欢吃什么啊?

徐公:哦,我不讲究的,粗茶淡饭就行。邹先生是要留我吃饭吗?

邹忌:啊……我只是随便问问。(回过神来)那个,小徐啊,你来我这儿有啥事啊?

徐公:邹先生,是这样的,家中庆贺老母八十大寿,我特来邀请您赴宴。(从衣袖里掏出一份请柬,递给邹忌)还请邹先生赏光。

邹忌:(接过请柬,过目一翻)好,我一定前去拜寿!代我向令堂问个好!

徐公:谢邹先生关心。我会转告母亲的。(看天,回头对邹忌说)嗯,天色不早了,我就不久留了,告辞!(起身,作揖)

邹忌:哦,那你慢走,我让下人送送你。(大声喊)小宋子,你送送徐先生。

徐公走后,邹忌一直坐在椅子上苦思冥想。

第三场

邹忌与众臣身穿朝服,入朝见齐威王。

群臣:(跪拜)大王万岁!

齐威王:平身!

群臣:谢大王!

邹忌:(作揖)臣有事上奏。

齐威王:爱卿请讲,寡人洗耳恭听。

邹忌:谢大王。大王,臣一直自认为很帅,觉得自己是齐国第一帅。臣的妻子偏爱臣,小妾畏惧臣,臣的客人有求于臣,所以都说臣比徐公帅。可当我见到徐公时,才知道自己的相貌远不如徐公。就因为这个问题,我昨晚一夜没睡,我悟出了一个道理。

齐威王:说说看。

邹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大臣,尚且会受如此蒙蔽,而如今,咱们齐国,地大物博,繁荣富强,是响当当的超级大国。您后宫中的妃子、侍从,没有谁不偏爱您;朝廷里的大臣,没有谁不畏惧您;全国上下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比我更深啊!

齐威王:嗯,邹爱卿说得有理,寡人忽视了这个问题啊!那你说,寡人怎样才能不受蒙蔽呢?

邹忌:这个好办,只要您下个命令,鼓励天下人共同给您挑刺儿、找碴,这样下去,咱们齐国一定会更加强盛!

齐威王:好,就这么办!(拍案而起,音乐起)众爱卿,从今天开始,特设全国挑刺儿找碴委员会,由邹爱卿担任会长,能够当面指责寡人过失的人,奖励“爱疯18”手机一部、马尔代夫双人双飞十日游;能写奏折指责寡人过失的,奖励“爱派德”平板电脑一部、首尔五日游;能在街市上批评议论寡人的过失,并被寡人听到的,奖励“小麦”智能手机一部,三亚四日游!

群臣:大王万岁!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到齐国朝拜。这就是所谓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剧终

篇5: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邹忌敢下结论的原因: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评析

标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 齐策一》原是没有小标题的,本文的题目为编者所加。题目用“讽”齐王纳谏。而不用“劝”,一个“讽”字抓住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讽,就是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讽谏,不同于直谏或劝谏,关键在于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谏,去启发、开导被谏者。良药而不苦口,便于对方接受。邹忌正是以自身的生活体悟,委婉地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改革弊政,整顿吏治,从而收到很好的效果。本文以“孰美”的问答开篇,继写邹忌暮寝自思,寻找妻、妾、客人赞美自己的原因,并因小悟大,将生活小事与国家大事有机地联系起来。由自己的“蔽”,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婉讽“王之蔽甚”,充分显示了邹忌巧妙的讽谏艺术与娴熟的从政谋略。

内容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做到纳谏除弊,才能把事情做好。邹忌劝谏的对象是齐威王,目的是让齐王听纳忠言,振兴齐国。但是文章却以很大的篇幅写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以及他从中所受到的启发。邹忌用自己的例子和体会劝说齐威王,看来似与主题游离,实则邹忌是以自己的切身感受为喻,从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用来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两事的类比中受到启发,明白其中道理。文章的思路是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这种写法委婉动听,浅显易懂,能使读者受到启发和教育。

人物刻画

本文作者极善于刻画人物,其表现手法,不重于形体的描绘,而着墨于对人物的举止细节的摹画和对话的细微差别。例如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都用“窥”而不用“对”,“窥”不能解作“偷看”而应释为“暗自”,将人物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表现出来。“孰视”,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内心里反反复复地做着比较,这些细节都惟妙惟肖。再如,第一段的三问三答,句式相同而略有变化,尤其是三答,虽然异口同声地说“你比徐公美”,但是各自答话的微小差别,却显示了人物关系的亲疏与各自的心态。妻的回答是不假思索的为之骄傲的,妾的回答却多少有些迟疑、紧张而谨慎,客的回答虽然斩钉截铁挺干脆,但敷衍应酬也是显而易见的。

道理

本文通过齐人邹忌劝说齐威王纳谏的故事,说明只有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纳谏除弊,方能把事情做好。文章不是直抒其意,而是先从自己的切身体会谈感受,强调蒙弊的害处。再说私事,层层设喻,进而谈论到君王执政这间国家大事,让齐威王从类比中受到启迪,感到察纳众言的必要。文章思路清晰,由远及近,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层层深入。这种写法委婉生动,浅近易懂,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篇6:《邹忌讽齐王纳谏》训练

一.文学常识

1.本文节选自《》。

2.《战国策》:是一部体历史著作,由时期编订。

二.解词(书下注释)

1、讽()

2、谏()

3、修()

4、昳丽()

5、窥()

6、孰与()

7、旦日()

8、孰视之()..

9、美我()

10、私()

11、诚().

12、地方()

13、蔽()

14、面刺().

15、谤()

16、间进()

17、期年().

18、朝于齐().

19、门庭若市()

三.三大要点

1.文章主旨

2.写法:

3.人物形象

邹忌:

齐王:

四.内容理解

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2.妻、妾、客在回答邹忌时语气感情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5.讽谏的结果如何?

6.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7.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⑵

8.邹忌与徐公的比美中悟出的治国道理是什么?

篇7: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重点掌握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作归纳,如“朝孰、诚、方、善、间”等。

2、掌握文中出现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并能辨析和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3、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4、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多种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纳谏除弊在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和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2.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式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比干因进谏纣王而被剖心致死动画。引入:你们听说过有人被挖了心后还复活了的吗?动画中的这个人在神话传说中就活了过来,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因为直谏纣王而被剖心的比干。你们觉得他的这种做法好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同比干进谏方式不一样的邹忌是如何进谏的。板书课题。

历史上的谏臣

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

比干:挖心

商纣王:暴君

屈原:投江

楚怀王:昏君魏征:死谏

唐太宗:明君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解题

解题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兼语句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邹忌进谏齐王纳谏 1.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战国策》

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其体列为国别体,由汉代刘向编订的。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反映战国时期策士谋臣的言论和谋略。全书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共12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小组合作,讨论问题

1、面对妻、妾、客的不同程度的赞美,邹忌从“不自信”到“暮寝而思之”,反映出他怎样的品质? 答: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冷静思考,能正视自己。(围绕“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

2、针对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的问题,妻、妾、客的回答有什么异同?试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说明不同在哪里?

答:本文第一段里的三问三答,答的内容都是说邹忌美,只有一两个字的增减或变化,但却反映了对话人物间的关系亲疏远近的不同。

相同点:赞扬邹忌比徐公美;

不同点:妻子热情赞扬邹忌,反映了妻的偏爱(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在家中的地位卑微,因为怕,回答比较敷衍(如“徐公何能及君也”);客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有事相求,所以回答用了一个陈述句,比妾的反问句,语气更轻(如:“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3、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4、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答:因为齐王身边的人阿谀奉承(私王、畏王、有求于王),不可能听到真实的情况。

5、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二是把家事同国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6、“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的有什么作用?

答:使用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步步逼近的语势,一环扣一环,给人以无可辩驳的感觉,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从语势与论证关系上谈即可)

7、“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8、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9、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10、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或齐王纳谏后,需要改进的地方越来越少。)

1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答:“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

五.研习此文:

(一)邹忌的“思”

1.邹忌这个人聪明吗?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这个人物的特点?(思。)2.因何而思?(因他对他的妻、妾和客人都说他美他感到怀疑。)3.找三:课文的故事情节有六个“三”,谁能找出来? 提示1、邹忌向几个人询问自己有没有徐公美?

2、他们的答案一致吗?

3、邹忌对他们的回答分别如何分析?

4、邹忌进谏齐王时将自己和齐王进行了几方面比较?

5、齐王有几种级别的奖赏?

6、下令后按时间顺序发生了几次变化?

(1)邹忌有三问:问其妻:“我孰与成北徐公美?”问其妾:“吾孰与徐公美?”问其客:“吾与徐公孰美?”

(2)其妻、妾、客先后有三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比较“三问”、“三答”有何不同?(对象不同;身份不同;语气不同。不著一字,尽显风流。)

(4)既然他的妻、妾、客都说他美,他因何又“暮寝而思之”?说明他是个怎样的人?(因“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说明他是个能正确看待自己的睿智的人。)

(5)邹忌解蔽,当晚有三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6)他思量结果是什么?(,有他的“思”才有他入朝向齐威王进谏)他是如何进谏的?(以喻说理)分析“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客求我→四境莫不有求于王

三问、三答邹忌进谏妻→私我妾→畏我客→求我小家事三思三比齐王纳谏宫妇左右→私王朝廷大臣→畏王三赏四境之内→求王大三变国事战胜于朝廷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妻妾美,口气易毋庸置疑。“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客“徐公不若君之美。”妻→私:偏爱赞扬妾→畏:卑微畏怯客→有求:逢迎敷衍

(二)齐威王的“善”

1.文中的哪个字最能体现齐威王这个人物的特点?

(善,一个“善”把齐威王的“从善如流”的高大形象表现的淋漓尽致,读时要读出心悦诚服的语气。)

2、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上赏 能上书谏寡人者

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

下赏

3、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门庭若市

数月

间进

期年

无可进 效果:燕赵韩魏皆朝于齐

(三)“思”与“善”

邹忌的“思”是家事,齐王的“善”是国事,家事与国事的巧妙结合依赖于邹忌的“讽”。

教师小结:由邹忌的三问、三答、三思、三比,到齐威王的三赏、三变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这种结构即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在结构上倍受称赞的“三叠法”。这种结构有前后呼应,上下关照的形式特点。

通过设置或借用一个寓言、故事或自然现象来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邹忌齐王妻→私→宫妇左右妾→畏→朝廷之臣客→有求→四境之内受蔽受蔽(甚矣)根据两个同类事物某种属性的相同,推某种属性的相同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推理。4 •(4)邹忌入朝见威王,有三比:宫妇左右莫臣之妻不私王私臣臣之妾朝廷之臣莫畏臣不畏王臣之客欲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臣有求于王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本文的题目是《邹忌讽齐王纳谏》,而作者却用占全文二分之一的篇幅去写邹忌和徐公比美,这是不是详略不当?

明确:不是。写比美,是为后文铺垫,是设喻手法。从全文来看,设喻、讽谏写得详,而齐王纳谏除蔽写得略。这种详略得当的手法,值得我们学习。

邹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劝说齐威王?(设喻说理,类比推理。)

2、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察纳雅言(开张圣听 咨诹善道))

3、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以大比小,以家比国,喻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

4、邹忌进谏的方式与诸葛亮有什么不同?

邹忌:以家事喻国事,婉言进谏;口头进谏,以理服人; 诸葛亮:直接提出建议,直言进谏;书面进谏,以情感人。

5、总结人物形象:

邹忌:是一位足智多谋、善于思考、善于辞令、勇于进谏、善于纳谏,有自知之明, 说话讲究技巧、头脑冷静、实事求是、目光敏锐、善于观察分析事理、从谏如流的忠臣谋士。

齐威王:是一位从谏如流、闻过则改、虚心纳谏、明智果断、兴利除弊、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智慧的、有气度、有魄力的开明君主。有富国强兵的愿望

6、请简要分析文中两个人物的形象特点。答:A邹忌:(1)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发现问题并分析思索;(2)在政治上有除弊革新的责任感,敢于坚持真理;(3)有善于运用能启发人、使人容易接受的方式,摆事实,讲道理,说服对方。

B、齐威王:心胸宽阔,气度宏大,知错能改的贤明君主。有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的决心

7、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一效果的?

(齐威王欣然接受他的意见。因邹忌能由小到大,由家事到国事,用自己的切身体验来规劝齐王,设喻巧妙,推论自然,态度诚恳。)

8、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答:劝诫别人要看对象,有人适合听顺耳之言,有人则非逆耳之言不起作用,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一定要讲究劝诫方式。既然是给别人提建议或意见,又希望被别人接受,最好选择一种让人愉快的方式,因而忠言未必逆耳。

9、臣子劝谏君主是有一定的进谏艺术的是,你认为邹忌讽谏齐王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巧妙设喻,委婉劝谏,使齐王从中受到启发后明白了事理,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劝谏。

10、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讨论指导:

1、邹忌在妻妾客赞他后飘飘然了吗?

2、邹忌有没有实际观察?

3、邹忌没怪妻妾客先前的赞“美”,而是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去分析赞他的原因。

4、进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谁?

5、说服齐王时若方法不对会有何后果?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语言要委婉,方法要得当。A、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B、一个人,即使是普通公民,也应当积极向有关部门或上级领导指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C、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选择恰当的语言、语气,抓住恰当的时机,便于别人采纳,提高建议效果。

D、作为领导者,应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11、这个故事给你哪些启示?

1、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迷惑。

2、要多去实践,多去观察。

3、要多角度看待问题。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5、提出批评建议时要考虑方式、方法。

即使是同一鸡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形状便立即不同。六.再读此文,要求: 1.读出情感。

2.展示此文的背诵思路: 三问三答→三思→三比(讽)→善→三赏→三变试背此文。

七、写作特点:

本文在刻画人物形象上采取了哪些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1)细节描写、对话描写、心理描写。:(2)有力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

哲理美: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整齐美:

八.课堂小结:

1、邹忌的“思”不仅让他避免了比干的下场,也让他取得了良好的进谏效果。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评价自己,亦能积极接受他人的意见。关于此点我们下一节课将作重点研读。

2、出自本文的一个 成语是:门庭若市

请写出它的反义成语:门可罗雀

九、作业

1、简介《战国策》

2、邹忌是怎样让齐王纳谏的?

十、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

齐威王 妻→→→→→→私←←←←←←←宫妇左右

|

|

妾→→→→→→畏←←←←←←←朝廷之臣

|

|

客→→→→→→有求←←←←←←国境之内

↓ 受蔽

受蔽

篇8:《邹忌讽齐王纳谏》注解辨析

1.“邹忌修八尺有余, 而形貌昳丽。”课本注:“昳丽:光艳美丽。”

许慎《说文解字》注日:“昳, 日昃也。”即“日落”之意, 并据此引申为“光艳” (见《辞源》“昳”字条目) 。由此看出, 把“昳”释为“光艳”是有章可寻的, 但是如果用“光艳”一词来形容“八尺”男儿的形貌, 似乎给人不伦不类之感。

东汉高诱认为:“昳, 读日逸”, 他把“昳”看成“逸”的通假字, 《辞海》亦承认此说:“昳, 神采焕发, 容貌美丽。东汉高诱注日:昳, 读日逸。”其实高诱所注的“逸”也是通假字, 本字应为“佚”。如《论语》“逸民”, 《说文解字》作“佚民”, “佚”有“美”之意;《离骚》:“见有之佚女”, 王逸注:“佚, 美也。” (见《辞海》) 显见, “昳丽”的“昳”是“佚”的同音通假字。那么, “昳丽”则为同义复词, 作“美丽, 漂亮”讲。故全句可翻译成:“邹忌身高八尺多, 身材魁梧, 容貌漂亮。”

2.“皆以美于徐公。”课本注:“以:以为, 认为。”

查《现代汉语词典》:“[以为]认为。”“[认为]对人或事物确定某种看法, 做出某种判断。”所举例句为:“这部电影我以为很有教育意义。”“我认为他可以担任这项工作。”从这两例可以看出, 说话人用“以为”和“认为”所确定的看法、所作出的判断都是肯定的。如果把“皆以美于徐公”的“以”解释为“以为”“认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 (他们) 都认为 (我) 比徐公美”。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邹忌的妻、妾、客赞美邹忌, 都有一定的目的。对于他们的话, 邹忌本来就不大相信。直到徐公来后, 特别是“暮寝而思之”时, 才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他们都在说假话蒙蔽自己, 这正是他“入朝见威王”说“王之蔽甚矣”的事实依据。

那么, 这里的“以”究竟当作何解呢?我认为当解作“谓”, 意思是“言说”。“以”字的这一用法前人早已指出, 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以’犹‘谓’也。”在引例“皆以美于徐公”句下说:“言皆谓美于徐公也。”杨树达的《词诠》和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都遵从了这一说法。《古书虚字集释》还找到了另外两条训“以”为“谓”的例证:《战国策·燕策》:“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 祸必不振矣。”《史记·刺客传》“以”作“谓”。《韩非子·解老篇》:“夫谓音, 是以蚤服。”《老子》作“夫惟啬, 是谓早服”。

“以”既可训“以为 (认为) ”, 又可训“谓”, 但在具体语境中却不是可此可彼的。一般来说, 凡训“以为”, 重在主观认定, 表示想法 (或看法) 。凡训“谓”, 重在“言说”, 表示说法。“皆以美于徐公”是邹忌在面谏齐威王时说的话, 这里强调的是妻、妾、客各有用心, 都在说假话, 而不是真的以为。所以其中的“以”应注为“谓, 言说”, 而不应注为“以为, 认为”。

3.“旦日”, 课本注“旦日:第二天。”

《说文》:“旦, 明也, 从日见一上。一, 地也。”“旦”是会意字, 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郝懿行《尔雅义疏》:“日出地上曰旦, 日入地下曰昏。”《公羊传·哀公十三年》:“其言于东方何?见于旦也。”何休解诂:“旦者, 日方出之时。”旦, 当为“日出”。《古诗源·鸡鸣歌》:“曲终酒尽严具陈, 月没星稀天下旦。”宋苏轼《登州谢上表》之一:日将旦而四海明, 天下春而万物作。”元王霖《续兰亭会补王献之诗》之一:“兰皋野气芳, 桐冈日初旦。”

又《传·昭公五年》:“自王已下, 其二为公, 其三为卿:日上其中, 食日为二, 旦日为三。”杜预注:“日中当王, 食时为公, 平旦为卿。”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说得最正确:“而据杜注, 日中为王, 食日为公, 旦日为卿, 岂不先后倒次?盖日上其中者, 日由地中上, 鸡初鸣也;食日者, 昧爽也;旦日者, 日初出也。如此, 始得其序。”《史记·陈涉世家》:“卒皆夜惊恐。旦日, 卒中往往语, 皆指目陈胜。”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八:“太祖闻叶赫兵来, 时已夜半。恐我军昏夜出, 致惊国人, 传语诸将, 旦日启行。遂就寝甚酣。”“夜”、“夜半”与“旦日”对举, 是“旦日”为时辰, 谓日出时分, 在卯时。

古人生活习俗与现代人不同, 他们黎明起床, “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乐府诗集·杂曲歌谣一·击壤歌》。《礼记·内则》云:“由命士以上, 父子皆异官, 昧爽而朝, 慈以旨甘;日出而退, 各从其事。”《仪礼·士冠礼》:“质明行事。”郑玄注:“质, 正也。宰告曰:‘旦日正明行冠事。”《庄子·让王》:“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宋苏辙《春日耕者》诗:“雨深一尺春耕到, 日出三竿晓饷迟。”据前文《礼记》、《左传》、《荀子》、《新序》所引, 诸侯“平明” (或“平旦”) 听其朝, 卿、士大夫“日出”从其事。邹忌居卿位, 日出时分接待来访的客人和客人在日出时分来拜访他, 皆合乎古之礼仪。

4.“闻寡人之耳者。”课本注“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课本把“闻”看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 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 是含有“致使”意义的动作, 即:“主语不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而是使宾语产生某种行为变化” (语见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其昀主编的《古代汉语》) 。如果照注释那样把“闻”看作使动用法, 那么“闻寡人之耳者”, 就变成“使我的耳朵听到”的意思。也就是说, “谤讥于市朝”的议论使耳朵发出“听到”的这个动作, 这不是滑天下之大稽吗?

因此, 笔者认为, 在这里不妨把“闻”看作“被动用法”, “闻寡人之耳”, 就是“闻于寡人之耳”, 可以翻译为“被我的耳朵听到”, 也可简化翻译为“被我听到。”

5.“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课本注“时时:不时, 有时候。”

课本把“时时”看作一个词, 注作“不时, 有时候”。“不时”表动作频率较高, “有时候”表示动作频率较低, 二者差异甚大, 扭合在一处殊为不妥。注者可能是先从“时时”的现代词义考虑, 注为“不时”, 又发觉“不时”与后面的“间进 (按, 教材注:偶然进谏) ”难以说通, 于是又补上“有时候”, 以圆其说。这一来反而造成了自相矛盾。

再说, 即便干脆将“时时”解作“有时候”, 也还是不妥。“时时而间进”译成“有时候偶然进谏”显得重复累赘。既然“时时”释为“不时”或“有时候”均有问题, 当另求别解。《辞海》和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都认为“时”可通“伺”, 是“伺候、等待”之意。《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庄子·人世间》:“ (养虎) 时其饥饱, 达其怒心。”两个“时”均与“伺”通假。我们所讨论的“时时”实为两个词, 后者即“时机”;前者通“伺”;连起来便是“伺候时机”。按, 时, 禅纽之部, 伺:心纽之部。二字声母相近, 韵都相同, 乃叠韵通假。

上一篇:2018新股申购中签技巧 申购新股如何才能提高中签率下一篇: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