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带不走的记忆美文

2024-07-13

时光带不走的记忆美文(精选13篇)

篇1:时光带不走的记忆美文

带不走的记忆作文

“稍息、立正、抬头挺胸……”在体育老师的口号声中,透过绰绰人影,我仿佛又回到了暑假为期七天的军事夏令营。

起初,我满怀欣喜与期待,跨进军营。穿上军装,戴上军帽,挎着方步,威风凛凛,然而这种愉快的心情很快就被迎面而来的训练一点点地给磨灭掉。

站在烈日下练军姿,不顾蚊虫叮咬练军歌,因为动作不规范而挨训,没有及时集合而加练,没有及时睡觉而进行夜训,经过两天的“魔鬼”训练,悲伤的.情绪蔓延而来,想家的泪水尽情飞逝。可是不经历风雨怎能成长?

紧接着,第三天我们进行了野外拉练。徒步十公里,这可不是个小数目。最初我们欢声笑语,一路高歌走在乡间小路,可是到了后半程,一个个累得气喘吁吁,队员们相互搀扶彼此打气,七八岁的小队员们也不甘落后,大家个个汗流浃背,拖着疲惫的双腿,经过近四个小时全部归队。这是我第一次进行野外拉练,第一次徒步十公里,明白了作为军人不服输、讲团结的重要性。

回到营地,教官向我们讲述他们的从军经历。教官说,他们曾经远离家乡去新疆当兵,每天训练的内容比我们强几十倍。听完这番话,我深深反思:他们何尝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远离家乡?这么一对比,我这短短的七天算什么呀。接下来的几天我不要抱怨,重新振作起来。作为小班长我也要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早上六点半准时起床。十分钟收拾好内务,检查宿舍卫生后迅速集合,晨练时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站队不吵闹,吃饭不剩菜,训练不喊累、不嬉戏,唱军歌时声音响亮,打军体拳时快、准、狠,晚上及时上床睡觉,每一天,都过得无比充实。

很快为期七天的军训就结束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军营,但是那些记忆却是带不走的。未来的某一天,我一定还会回去重温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

再见,军营!再见,我的战友们!

篇2:时光带不走的记忆美文

时光若轮,辗转光阴,且看古道上那位须发尽白、脚步蹒跚却手持节杖的老人——苏武。

受使节,与妻别,踏征途。你抬头挺胸却不是趾高气扬。只愿完成使命,却偏偏横生枝节,你不屈服威逼利诱与以死明志,无奈于身兼使命未完,你不甘心。于是你开始了的.牧羊生涯,虽饱经风霜,体格渐衰仍是矢志不渝。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你傲立于天地之间,独自承受无人问津的悲凉,可不论处境多艰难,你也决不让使节倒下,因为那是民族气节,国家尊严,那是你的责任。五千年的历史长河,19年只是沧海一粟,可就在这转瞬间,你的风华尽显。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忘不了于夕阳中凭栏远眺,望眼欲穿的你——稼轩。

记得你的满腔热血。从小苦修剑法,欲为朝廷奔走沙场,血溅战袍。你以身许国,执着北伐,豪迈倔强,可黑暗在斗争却使你被迫脱离战场,成为一位不甘又无奈的文人墨客。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记得你的自嘲:“君恩重,目教种芙蓉”。怕是任谁也心绪难平,一个正当壮年、胸怀壮志的政治家却只能于山间坡下踱步。真是“脉脉此情谁诉”。尽管如此,你仍然放不下心中志——收复失地。你组军队,威风凛凛,你赋豪词,磅礴大气,你从不曾卸下肩头的责任,也难怪有“及三百南宋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一说。

伫立在光阴路口,随着历史份风倒向流淌,却见你遗世独立,仰天长叹——林则徐。

一场虎门销烟,你震惊了世界,你点燃了国人心中的怒火,唤醒了东方沉睡的雄狮,你做得毅然而又决绝。即使因此你成为了众矢之的,你也毫不退却,从不后悔。而当国家再次面临危难时,你毫不犹豫挺身而出,主动请富调任,接过诏书的你仰天长叹,孑然一身走上广东街头,百姓的挽留令你感动,于是,你抬头担负起你的责任,发配伊犁又怎样,你带领人民开垦荒田,坎儿井上留有你的身影。岁月长河中留有你的足迹,“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生命都不在乎的你,最在乎的是肩上的重责。

时光仍在,是我们在飞逝,可逝去的时光里,你们永存。

篇3:带不走的财富

有一天晚上,他在一座财神庙里过夜,睡梦中迷迷糊糊听到有人对自己说:“年轻人,你是个好人,好人当然会有好报!你把神像下方的石板掀起来,那里有我送给你的宝藏。”年轻人一下子从睡梦中醒了过来。

他半信半疑地翻开神像下面的石板,却只看见一文钱。他不禁取笑自己:“这哪是什么宝藏?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年轻人拿着那一文钱到市集上买了一碗面吃。吃完后,他看见角落里有个钱袋,便上前捡了起来。他并没有打开钱袋,只是站在原地等待失主来找。

没多久,一位老商人慌慌张张地走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像是在寻找什么东西。年轻人看到老商人,便走上前询问了一番,随后归还了钱袋。

自己的钱袋失而复得,老商人喜出望外地说:“谢谢!多亏你这么诚实,我才能拿回钱袋。我还以为这些钱就要付诸东流了呢。”说着,老商人拿出一千两银子,作为对年轻人拾4金4不4昧4行为的答谢。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拒绝说:“我不能收下这些钱,您快拿回去吧!”老商人感到有点儿不可思议,但看到年轻人主意已定,便帮他找了份工作作为答谢。

经过一番努力,年轻人建立起了良好的信誉,慢慢地累积起财富,最后成为富可敌国的大富翁。

词句补给站

形容“助人”的成语

1.乐于助人2.挺身而出

3.见义勇为4.拔刀相助

5.慷慨解囊

形容“不愿帮助人”的成语

1.作壁上观2.袖手旁观

篇4:西瓷收藏,时光带不走的美丽

如同翡翠珠玉一样,在瓷器藏家的眼里,美丽的西瓷同样是难得的珍宝。这些年西瓷的价值逐渐为世人所认识,成为火热的收藏门类。而对于爱物胜过爱钱的女人,即使升值空间未必那么肯定,漂亮的西瓷也是可以日常把玩、养心怡神的家居艺术品。何况西洋的文化和历史,东西文化的传承、渗透和借鉴,甚至绘画知识、花卉知识,都可以在了解收藏瓷器时有所涉猎。此外,同好朋友的交流、闲暇时光的充实,都是爱好西洋瓷器带给我们的,这也是另一种升值吧。

从东风西渐到西风东渐

自从德国人于1708年破解了瓷器这一白金的秘密之后,1710年他们开始在麦森小镇生产瓷器,西洋人自此开始生产制造被中国人垄断达数世纪之久的瓷器。在麦森小镇建立的瓷厂也叫麦森(Meissen),商标是两把交叉的蓝色的剑。初期的西洋瓷器生产唯东方是宗,着力于对中国式图案的模仿。无论是德国麦森的蓝洋葱和蓝花,还是丹麦皇家哥本哈根(Royal Copenhagen)的蓝花和唐草,以及英国的蓝柳无不如是。

这其中比较有趣的是德国麦森的蓝洋葱,洋葱从名字就可看出是完全西洋的植物,但从蓝洋葱里却能发现东方瓷器的影子。为什么这么说呢?西洋人最早借鉴中国瓷器图案看到的是蓝色的石榴、芍药和桃子等,而石榴、芍药和桃子等在西洋人的眼中就好像是洋葱一样,他们就把类似的图案叫做蓝洋葱了。除了德国的麦森,生产蓝洋葱图案的西洋瓷器公司不少,当然也有一些是模仿麦森的。英国有些瓷厂也生产类似蓝洋葱图案的瓷器,比如JOHNSON BROTHER。

蓝洋葱直到今天依然是麦森大热的产品系列,据说是青花爱好者必收的系列。我自己赶在2012年5月1日麦森正式提价前买了茶杯、茶壶、盘子、糖罐、镂空盘等。从蓝洋葱里可以看到西洋人对中国瓷器学习借鉴的余韵,遗憾的是,现在的中国几乎没有任何瓷厂能和德国麦森抗衡,中国大陆也鲜有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瓷器牌子,也难怪购买收藏西洋瓷器的人越来越多。

从1710年开始崛起的西洋瓷厂,德国除了麦森,还有皇家柏林瓷厂(简称KPM)、唯宝(Villeroy&Roch)、罗森泰(Rosenthal)、FURSTENEBRG等,英国有Wedgwood、皇家道尔顿(Roval Doulton)、皇家雀儿喜(Roval Chelsea),丹麦有皇家哥本哈根,匈牙利有赫伦(也有叫海蓝德的,Herend),法国有赛佛尔(Sevres),奥地利有皇家维也纳(Royal Vienna)等,这些瓷厂无论建厂时间早晚,无一不因自己的特点而受到不同消费者及瓷器发烧友的认可,因而在璀璨西洋瓷器大花园里散发着自己独有的芬芳。

手工:瓷器魅力的主要构成因素

手工瓷器因其有着机器制品所没有的独特风味而让发烧友如醉如痴,即使付出比机器制品高昂得多的代价也在所不惜,或觉得物有所值。

最初的瓷器都是手拉胚,手绘瓷,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因为成本原因,手绘瓷器渐渐式微。有些瓷厂开始采用半手工,即先转印轮廓,而后手工涂彩。赫伦的有些产品就慢慢转向了半手工,但像麦森、皇家哥本哈根和赛佛尔等还一直坚持手绘,也由此奠定了其不可动摇的地位。皇家哥本哈根的唐草(Blue Fluted),哪怕是一只最简单的瓷器,也需要高达1197次的笔触,费时费力,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瓷厂无法再生产这种耗费手工的瓷绘产品的原因。皇家哥本哈根的另外一个系列公主蓝,虽然不像唐草和蓝花那么繁复,只有轻轻一圈蓝色,但也是手绘的。只要是手绘,就有墨色的差异,所以哪怕是两只同样的盘子,因为瓷绘师的不同,即使碰巧赶上同一个瓷绘师,也会因心情不同、笔触不同而得到两个看似相同其实不同的盘子。皇家哥本哈根的瓷器质地是棱纹的,在这样的瓷胎上手绘难度更大。想想看,在棱纹的瓷胎平面绘制以线条为主的图案,就像在一张褶皱纸上画直线或圆形,还不能有任何晕染,因为是釉下彩,是在素胎上绘制,一旦有晕染就不能再用了。手绘师亲手完成绘制后,还会亲笔签名,每件作品皆是独一无二。“唯有画师亲手以笔或轻盈,或厚重,或浓郁,或淡然的手绘着色画图,才能赋予瓷器鲜活的生命力。”三条水纹旁瓷绘师的签名,是235年手绘传统的最佳证明。资深的唐草瓷绘师洁德·古斯塔森(Jette Gustafson)女士,她的签名代码是“XXZ”,有幸买到她手绘的盘子,会从浓淡不同的笔触中读到她的笔触停顿、一气呵成和挥洒自如。

除了手绘,镂空瓷器更是极需要手工的投入。镂空瓷器在时间和人力上的奢侈投人使得其价格一般是比较昂贵的,一个普通尺寸的镂空盘子价格有时甚至高达4000多元之巨。手握这样的器皿,心里真有对手工艺人深深的感动和尊重。

哪买西洋瓷器好?

西洋瓷器的购买渠道主要有几个途径:一是专卖店,世界各地各品牌的西洋瓷器专卖店都能买到该品牌的西瓷新品。专卖店卖的都是新品,在专卖店偶尔也邂逅同好,也是一大乐趣。去年春节在东京皇家哥本哈根的旗舰店里我就碰上一位给他妈妈寻找白瓷全花边图案瓷器的台湾人。母有品,子有心,令人好感顿生。

第二个渠道就是专卖店之外的其他实体店了,比如奥特莱斯(Outlets),比如批发店,比如名品折扣店。我曾在加拿大的Winners发现了我的第一件镂空手绘瓷篮,葡萄牙制造。还买过Wedgwood的青花带盖深盘,价格大概是原价的四分之一。这几样都成为我最爱的器皿,此后也再没发现过类似的。

此外,官网、淘宝、eBay、网络拍卖等网络渠道越来越成为很多人购买西洋瓷器的补充选择或主要选择。新的、二手的、Vintage的、古董级别甚至博物馆级别的都能由此觅得芳踪,令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实体店拍卖、二手小店、vintage店铺甚至类似佳士得拍卖会等有名的拍卖(这个当然很需要实力了)都是购买西洋瓷器的选择。我的一个瓷友从来就只从网络渠道购买二手、古董甚至博物馆级别的瓷器,不但瓷器的工艺有可能比新品高超很多,而且能觅到新品中再也没有的精美图案和别致器型。对着那些已经存续上百甚至数百年的瓷器,仿佛和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匠人对话,体会他们当时的一笔一触、一思考一蹙眉,其中的乐趣和享受不足为外人道。

网络的发展,使得全球发烧友参加国际网络拍卖会竞拍成为可能。而参加国际网络拍卖会极容易上瘾。竞拍需要研究拍品,把握拍卖节奏,选择拍卖策略,都有惊险刺激的一面。有时候因为时差的原因,落槌时间是半夜,还得半夜爬起来竞拍。但偶尔能看到令人惊喜的产品,还能以非常合理的价位拍到自己心仪的产品,一切也就值了。

篇5:岁月带不走的忧伤美文摘抄

娘推开屋子,屋子里随即流淌出一股浓浓的忧伤,忧伤的,忧伤的梅,还有梅那忧伤的目光。娘有些不忍心。娘坐到床沿上,摸着梅那乌黑发亮的秀发,叹了口气说:闺女,别怪娘狠,谁叫咱穷,你哥都三十好几了,再耽搁下去就要打一辈子光棍了。

梅不吱声,只是低低地抽泣,眼睛一刻也不肯离开手里的玉坠。玉坠碧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那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玉坠,几十块钱就能买到。

你嫁过去不会有罪受的。风年轻有为,有别墅,豪华轿车,这是娘苦断腰也挣不到的。俺不想让你走我的老路,吃一辈子的苦,受了一辈子的罪。娘说完话,抹了抹嘴唇上的口水,叹了口气,走出了小屋,又关上了门。

梅把手里的玉坠戴上了脖子,把玉坠拉到嘴边轻轻地吻了一下,泪水在眼里晶莹着。

结婚那天,梅穿着洁白的婚纱,更加妩媚动人,只是胸前挂着的玉坠与婚纱极不搭调。化妆师要求拿掉玉坠,可是梅坚持要戴着,别人只好随了她的意。

三个月后,风跑来对娘说:娘,我们都结婚三个月了,梅还没对我笑过,这是为什么呀?

娘说:你不用理她,没事的,过一阵子就会好的。

过了一阵子,梅怀孕了,风跑来对娘说:娘,梅还没笑过,现在她还常常一个人躲在书房里,看着玉坠哭。

娘一愣,随即又笑了笑说:没事的`,时间长了会好的。等出世了,她就没时间再看那劳什子了。

孩子终于出生了,是个大胖小子。全家人都高兴坏了,办满月酒是在全市最大的叫鸿运来的酒楼开了整整二十桌筵席。那天客人推杯换盏,祝贺声,夸奖孩子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风正准备叫上梅一起向宾客敬酒时,才发觉梅不见的。风到走道里去找梅,昏黄的灯光,映照着梅孤寂的身影,她的手里正拿着那块玉坠在悄悄地哭泣。

风忍不住了,冲上去劈手夺过那块玉坠,用力往墙上掼去,大声吼道:我受够了!那块玉坠在白花花的墙上溅出了一朵绿色的花朵,瞬间就碎了一地。风气哼哼地往回走,走过厨房时,有一束哀怨的目光无声地掠过他的身影。

当天的夜里,如水的月光在四野里流淌,梅悄悄地来到一条流水河边,然后回望了一下四野,毅然地投进了凉凉的河水中。“通”的一声,水面溅起了一朵大白花,随即,一切又归于平静。只剩下一圈又一圈的涟漪荡漾开去。

三天后,梅被打捞了上来,她仍然是一脸的抹不去的忧伤,手里紧紧地攥着什么。风费了好大的劲才扳开梅的手,几片碎玉片,在梅被沤得白胖胖的手中,放出幽幽的寒光。风拿着玉坠的碎片问娘:娘,这玉坠到底是怎么回事?她为什么这么看重这个玉坠?

娘哭成了泪人,说:是鸿运来酒楼的一位叫军的厨师送给她的,那是他们定情物。那是个不错的小伙子,可是他家太穷了,弟兄四人才三间瓦房,家里常常日不敷出。是我们那天在鸿运来他俩又遇到......

篇6:带不走的,只有你作文

第一天来到了海亮,我想起了与我一起的好兄弟。在东华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我将来要去哪一个学校呢,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会来到海亮。我这个人吧,有的时候我就会想:有一次,一定会有第二次吧。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海亮,带不走的只有你。

还记得有一次,我在晚上的梦中,想到了我们六20班的同学们,我也开心地笑了。可当我在梦中接到了一个电话,说我要转学。我一听就像是一根蜡烛,立马被熄灭了。单纯可爱的一将,在我脑中转来转去;霸气风范的卢晗博,与我玩悠悠球的画面还在心头记着;名著故事会的冠军马哥讲故事的镜头我还过目不忘;刘老师在为我们上课的时候我也记在心里

如真的有一天,我离开海亮,离开了620班,我一定不会忘记所以的一切。有你们我的生活才更精彩,有你们我的校园时代才会非凡,有你们我才认识了多才多艺的少男少女:会玩空出的一将,会跳啦啦操的方嘉豪,会跳拉丁舞的金温倩

篇7:她带不走的城散文

希望某天,我们都能潇洒的走在去心中珍藏的那座城的路上,忘掉它背负的沉重的意义,虔诚的去那些想念已久的地方,静静的走遍这座城的每个角落,用心去感受属于这座城市本身的意韵。

人,生病时脆弱得很。这句话,真的一点也没有错。

持续了三四天的低烧,终于坚持不住了。在夕阳西下的当,收拾好东西,带着昏沉的头脑,走在去车站的路上。莫明的伤感,很想有个人在身边。

在车上,望着窗外匆匆闪过的路灯与渐渐模糊的繁华,手中漫无目的的玩弄着手机。打开,想到了她。但她灰色的头像,多少令人安分。神不知鬼不觉的,打了“我病了”几个字过去。知道不会有回应,下线。继续思绪飞扬。

在夜的黑幕下,想起了这段日子我们的联系。那是半个月前,她在上突然添加了我,打破了我们两年多来的沉默。当时她生病了,一个人在医院挂点滴。在陌生的上海,除了她的男朋友,她没有一个亲人。她说:“最近这些天,他一直忙着工作上的事情,各种应酬。我现在生病了,他都不管不问,让我独自承受这苦。如果是你,你绝对不会这样丢下我不管的,对不对?”已经分手这么长时间的情侣,甚至这么久没有联系,一开始就说这样的话,我感觉很无奈。我只能客气的安慰几句。

这是她自己的选择,不管现在她幸不幸福,都与他人无关。

四年前的我们也曾像其他情侣一样那样恩爱,我在上高二,她在县房管局工作。我们一有时间就会缠在一起,那时我们的手机短讯一天可以发上四十多条。要是接连几天没有见面,我们就煲电话粥,永远有聊不完的话题,说不完的笑话。

我常常会在中午或者晚上挤出时间出校陪她。穿街走巷,感受东光城的安宁。

我们荒唐的身份差距注定了最后的悲剧。她的父母知道我们的事情后极力反对,因为我还是个学生,高中结束以后还有四年大学,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女儿还要等多久,也很难预测今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即使这样,她还是维系着跟我的交往,不肯断掉。

而我呢,因为感情,我的学习成绩一遍遍刷新最差纪录,我从一个遵纪守规、稳居年纪前三的“好学生”堕落为一个经常逃课、夜不归宿的“坏典范”。班主任、父母的压力可想而知。她也为我的前程满心忧虑。

就在我们都陷入迟疑,不知道如何抉择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替我们作出了答案。

她的父母决定让她去南京她的大伯那去工作,一是那边工作待遇比较好,而且大都市可以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二是顺理成章的断了我们的往来。

她离开前的那个夜里,我们见了一面。

那晚我们在元曲公园,她准备了孔明灯。她说:“在一起这么久了,我一直很想跟你放飞一次孔明灯,一直没有机会。今天正好,为我们的过去画个句点,向我们的未来祈祷吧。”

她拿出一支笔在孔明灯上写到:“王兴振,你要好好的,记住我们曾经爱过!”

我写的是:“你要在南京等我。”

那晚孔明灯的火光映照着我们的脸,我们抬头目送它愈飞愈高,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天际,如同那些过往,或悲伤,或幸福。

“你好好学习吧,考上你理想的大学。”

“我知道。你会在南京等我吗?”

“有些爱说不准,我不能给你保证,一年可以让一个人改变很多,学到很多。我不能保证我会在南京等你,就像你不能保证你明年一定会来南京一样。”

“希望我们以后还是朋友,希望这段爱恋,你不会后悔。好好保重吧。”

自那晚过后,我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学习中,与她联系的机会和时间也渐渐少了,但南京在整个高三都成为我努力的`方向和动力;而她呢,到了南京开始了新的生活,慢慢的走出了过去,融入到了大都市的灯红酒绿中。很庆幸,我们分开之后,没有成为陌人,我们会关心对方,会笑着祝福彼此。以至于我一直都还心存一丝幻想。

高考过后,她曾回过东光一次。我跟她见了一面,时至今日的最后一面。她有了新的归宿,新的依靠,新的故事。这个结果对我是不公平的,她带走了一切,只给我留下了一座日夜思念的南京城。

自那以后,我不想继续在自己的伤口上撒盐,果断删掉了一切可以与她联系的方式。而那个用她身份证办理的手机号我却一直没有换掉,我想等她有一天受伤了,累了,倦了,可以毫不费力的找到我。

后来我曾去过一次南京,望着霓虹闪耀,车水马龙,我不知道在这人山人海中,她会是哪一个?也不知道在这万家灯火中,她在哪一座?整整两天,我都是自己走在一条条陌生的柏油路上,看着陌生的天,听着陌生的歌,迈着陌生的步调,任汗水湿透了衣襟,任嘈杂寒暄,我只想这样走走停停,对这座城市说珍重,对她说幸福。

最终我没有去南京,而是来到了武汉。虽有遗憾,但这也足够了。在心中把一个人装这么长时间,也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武汉,我也会过得很好。

第二天她打来电话。

“兴振,我今天早上才看见你的消息。你病了,好点了吗?”

听着她的声音,陌生又熟悉。心中莫名的滋味,就像故地重游或者回想过去时,有亲切,但更多的是发现一切都不再属于自己的感伤。

我一直没有更换的手机号,不就是在等这一天吗?可当它真切发生的时候,却又期望这不是真的。

原来我要的只是一个念想。

我无语凝噎,什么也没有说,挂了电话。

我给她回了一条信息:

“含含,现在我终于明白,这么多年我念念不忘的不是你,而是南京的守候。你说走就走,去了上海,带走了一切只留下一座南京城给我。这不公平。

不过这么多年过去了,你有了新的一切,我也有了新的追求。有时藕断丝连比一刀两断更让人煎熬,你曾经给了我希望,却又亲手将它吹灭。我只想告诉你,我没有违背诺言,我去了南京,只不过你已经不在了。

我想了很久,若是不爱,请彻底放开。

祝你幸福!”

后来的后来,我决定把她彻底忘记。

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座城,那里的风景,那里的故事,亦或是那里的一个人,都会成为我们守候的理由。

而南京对于我的意义,就是陪伴。

即便到了今天,提起南京,许多记忆,关于她的,关于东光的,关于城本身的,如潮水般涌入脑海。这是她带不走的,也是唯一给我留下的,却是我一直死死守护的。

最近打算陪朋友去南京的,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了,我却做了半路逃兵,望而却步。因为那是南京,我想你懂的。

希望某天,我们都能潇洒的走在去心中珍藏的那座城的路上,忘掉它背负的沉重的意义,虔诚的去那些想念已久的地方,静静的走遍这座城的每个角落,用心去感受属于这座城市本身的意韵。

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

篇8:时光带不走的记忆美文

倘若有人问:“您要工作到什么时候为止?”

他总是这样回答:“直到工作到不能工作的时候。”

我们发现,在他身上闪烁着的,永远是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细致严谨、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雷厉风行、说到做到的工作作风。

18岁:正式走上工岗位

1945年,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年仅18岁的谭俊峤很快参加了革命工作,并于1950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9~1953年,谭俊峤历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工业厅科长、副处长、办公室主任以及东北大区行政委员会地方工业局计划处长。1954年,大区撤销后谭俊峤又来到北京,被调到中央地方工业部、第一轻工业部,轻工业部,在计划司担任综合处处长,国务院第四办公室分管轻工,纺织等几个部处长,这时候的他不过才20多岁,成了年轻的处级干部。

但是,后来一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谭俊峤的从政之路。直到1975年,被提升为中央工艺美院担任院领导小组成员。1980年,他当上了轻工业部进出口局副局长。

57岁:开启后半生的轨迹

57岁,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已经接近退休年龄,或许在3年之后安安稳稳地离休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对于谭俊峤来说,这一年,他真正走入包装行业的后半生轨迹才刚刚开始。也就是在1984年,为加强包装印刷行业的管理和发展,国务院领导要求轻工业部认真抓好包装印刷行业,因此轻工业部党组将组建包装印刷总公司的任务交给了谭俊峤。

实际上,让谭俊峤立志振兴我国包装印刷工业的强大动力,是源自时任财政部长张劲夫的一次访美经历。当时中美双方会谈后互换礼品,没想到张劲夫准备好的驰名中外的景德镇瓷器一“出场”就令自己十分尴尬,因为瓷器包装内的废纸条在会议室风扇的吹动下到处飞舞。张劲夫经常在一些会议上用这个事例讲述我国包装发展滞后的事实。谭俊峤几次听到这个故事之后,一直被我国“一等产品、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现状深深刺痛着。“二等包装”是改革开放初期对我国包装工业发展水平的形象概括,既表明了我国包装工业发展水平的落后,也表明了“Made in China”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弱势地位。因此,在深入调查并了解包装印刷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后,谭俊峤将包装总公司从独家经营变为联合经营,吸收各省市的企业参与联合体。当时还被聘为国家经委领导下的印刷技术协调小组成员及国务院重大办印刷技术专项小组成员,向国家申请和落实了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与此同时,他不仅明确了包装印刷业的发展方向,还主持制定包装印刷行业多项国家标准、上报定点印刷企业以及组织行业评优(国优、部优、行业优秀)、企业升级、产品检测、教育培训等活动,极大推动了包装印刷行业的发展。

此外,自1985年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成立以来,谭俊峤曾连续3届被推选为副秘书长兼包装专业委员会主任。1993年,离休后的谭俊峤依然停不下为包装印刷事业奋斗的脚步。继续在协会兼职,并且分别于1994年和2008年组建了快速印刷分会和标签印刷分会。2001年6月,谭俊峤还荣获了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设立的我国印刷界最高奖项——毕昇奖。

85岁:时光带不走的热情

由于早期工作深入基层,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谭俊峤也磨练出了自己在笔头上的功夫。不仅在很多地方报纸和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文章,还在1951年被聘为《人民日报》的特约记者。如今,85岁高龄的他更是笔耕不辍,经常为几家行业期刊撰写与包装和标签相关的文章,目前还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三本个人文集。

现在,作为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荣誉顾问、印刷技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标签印刷分会名誉理事长,又被聘为北京工业专家顾问、中国印刷技术协会顾问、国家质检总局防伪技术专家及北京印刷学院客座教授等。如今的谭老依然心系行业发展,同时也制定了几项重点工作。首先,虽然我国人均标签消费量不足发达国家的1/5,较大规模的标签印刷企业很少,技术水平也相对落后,但标签印刷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他希望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进一步推动标签行业的发展。其次,目前我国的包装产品质量已经赶上国际,但是印刷企业在科学管理、绿色环保等方面还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如劳动生产率不高,包装还没有完全做到“3R+1D”的要求,即减量化、再利用、易于回收和废弃物可降解,因此也希望包装工业能随着国家GDP的增长而获得更好的发展。再次,他还希望关注并推动技术创新,如喷墨印刷、无轴传动、数字印刷、POD书刊按需印刷等。

回顾多年来在工作上取得的成绩,谭老总结出了自己的3项成功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去学习。一是“五抓”,即“抓住重点、抓住时机,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结果”:二是“五勤”,即“眼勤、脑勤,嘴勤、手勤、腿勤”;三是“雷厉风行、攻坚克难、接触实际”的三大工作作风。

“离休后发挥余热,在柔性版、快印、防伪,标签等印刷技术的宣传与推广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印刷事业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是谭俊峤2001年毕异奖的获奖评语。如今谭老依然对行业事事关心,他说:“我就是这样,干一行爱一行。”30多年献身工业领域,30多年献身印刷事业,2006年5月《香港印刷资源》出版社出版的《印刷话当年情意今犹存》一书中,“言为心声,无怨无悔”中有一段谭老对自己的描述:“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有十五六个年头,还能奔波于印刷事业之中,《印刷经理人》杂志送给我一个称号‘解甲不归田’。”

谭老认为自己虽年岁大了,但趁身体尚称健朗之时,能在有生之年,无工作压力和精神负担的情况下,继续为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他说:“特引以为乐,而且长期乐此不疲。自得其乐。这就是我老而不休的原动力。”因此,“退而不休”的谭老依然怀揣着那种“时光带不走的热情”继续奉献着……

篇9:那些时间带不走的小学作文

他有点后悔了,这是良心的煎熬啊!看着老板娘转身去拿食物,冷汗不自觉地从他的额头上冒出来。他,在惧怕……

他家是村中少有的贫困户。这不,为了让他上学,父亲一咬牙,还是把家搬到了镇上,让原本就不宽裕的家境更加困难了。一家人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但不好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父母相继病倒,家里能吃的都已经进了肚子,还要买药,无奈的`他只能拿着张50元的假钞去买食物。他在食品店门口徘徊了很久。几次想要放弃,可是,一想起还病倒在床上的父母,他还是咬牙向店内踱去。在通过店门的一瞬间,他在脑海中狠狠地告诫自己:“这是最后一次,下次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店内设施很简陋,但却很整洁。热狗的香味弥漫整个小店。他咽了咽口水,似乎要把这香味吞进去用来果腹。老板娘有礼貌地问道:“欢迎光临!请问你要买点什么?”他想了想,说了一些食物的名称,然后用颤抖的手将钱送上。老板娘瞟了一眼,身子一怔,抬起头来,用怪异的目光看着他,看得正在幻想父母看到食物高兴不已的他心里发毛。老板娘又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看着他那破旧不堪的衣服,轻叹了一口气,将钱递了过来,道:“小朋友,这些算我请你吃的,这钱你拿回去吧!”他一愣,老板娘把食物都拿了过来,装在一个袋子里递给他,他惊魂未定地接过袋子,老板娘又开口道:“记住,以后别再做这种事了。”他羞愧地点点头,眼泪止不住地往下落,怀着复杂的心情跑回了家。

时光任苒,十几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他已经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公司的总经理,这些年他辛苦打拼、为人低调,总算事业有成,但是心中一直忘不了那位老板娘,这次趁回来看望年老体衰的父母打听到老板娘的情况:她的独生子得了重病,做手术要几十万,为了筹钱把店铺也卖掉了,但钱还是没凑够。他一听这事,来不及思考就往医院赶,掏空了卡上的钱总算是凑齐了手术费。老板娘激动得眼泪盈眶,她没想到自己一时的好意会换来如此大的回报。嘴里只会喃喃地重复:“谢谢!谢谢……”

篇10:明星员工跳槽带不走的东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在于,推动很多专业人士取得成功的因素是他们所在的公司以及他们建立的内部人脉网络。因此,无论对公司还是对个人来说,打破才华可转移性神话至关重要。公司不应该再把更多精力放在招募外部人才上,而应该把外部招募作为内部培养的战略补充,这才是最具持续性的人才战略,

公司必须分析自己的业务战略、人才发展战略以及所在的行业,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内部培养和外部招募比率。

不过,女性员工是个例外。女性明星员工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后,常常仍能取得卓越绩效。这是因为女性员工已经学会更多地依靠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男性通常占主导的人脉网络。这种自立能力意味着她们通常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绩效。而且,女性明星员工在选择新公司时往往更细心,更注重薪酬之外的因素,如文化契合性。

篇11:小学生叙事作文:带不走的回忆

我开始会骑车,大概是三岁左右,但说是骑也不怎么准确,因为我只是在前面蹬呀蹬,但车并不动,而是靠在后面的妈妈推着往前走。

还记得那张照片:一个粉红色的小推车,上面坐着一个穿着粉色同款衣服的我,笑得一脸灿烂,站在后面的一个剪着短发的女人,笑得一脸温柔,那是我的妈妈。

那是个热气还没有完全消退的下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妈妈如往常一样带着我到楼下来玩,一起带下来的还有一辆新买的小推车。小小的我带着出来玩的喜悦和兴奋,坐到了小推车上,两脚往脚蹬上一放,像个小将军一样,可神气了。妈妈轻轻推动着车子,它慢慢地移动着,可我却以为是我脚蹬动的缘故,兴奋地大叫道:“我会骑车了!”坐在一旁的陈爷爷,一边吧嗒着烟袋,一边笑咪咪地说:“好,好,真厉害!”这下我更神气了,一直玩到夕阳完全落山,最后是被妈妈强行给抱回家的。睡觉前,我轻轻地摸了摸小车,在它旁边悄悄地说:“晚安,小车,明天我们还一起下去玩!”

第二天,我没等到下午,上午就让妈妈把小车推了下去。小车是推下去了,可谁陪我玩呢?妈妈?不行,她要煮饭。爸爸?也不行,要上班呢。看来,只能自己玩了。正巧,邻居姐姐小爱也下来玩了,我坐在小推车上,她在后面推着,两人疯呀,笑呀,一直玩到妈妈把饭煮好。再见时,我不舍和小爱姐姐拉着小手,说着刚新学会说的一句话:“下午不见不散!”

篇12:带不走的沉重

前些天与友人谈及有关外国人名的译法,忽然联想到爱伦堡。因为父亲曾写过一篇短文《译海细浪》,谈的就是有关爱伦堡姓氏的译法。他最早接触与翻译爱伦堡的作品,是在1925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他受李大钊派遣,到开封国民第二军担任苏军顾问团翻译,在那里结识了苏联人瓦西里耶夫(中文名王希礼)。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一个懂俄文,一个会汉语,又都喜好文学,很快便熟识起来,工作之余常在一起畅谈人生、理想。王希礼希望通过中国文学了解中国社会,父亲送他鲁迅先生的《呐喊》,建议他先读读《阿Q正传》,王希礼回赠一本苏联短篇小说集《十三只烟斗》。

王希礼看完《阿Q正传》,对鲁迅先生推崇备至,决心将它译成俄文。然而文中诸如绍兴民间赌博用的“天门”、“角回”等术语如何译,父亲也无能为力,他们只好写信向鲁迅先生求教。鲁迅先生不仅一一做了解答,并应王希礼恳求为俄译本写了序与自传,还特意去照相馆拍了作者像。父亲与王希礼这两个异国青年自己也未曾想到,他们在中国大革命前夕战马倥偬中的这次相遇,竟使鲁迅先生和他的《阿Q正传》冲破了中国沉沉暗夜和封建军阀的严密封锁,迅即传播到苏联与欧洲。父亲与鲁迅先生密切联系,也是自那时开始并延续下去的。

就在协助王希礼翻译《阿Q正传》的同时,父亲也读完了王希礼送他的小说集,集中共有13个短篇,每篇都与烟斗有关。其中写得最好的,是爱伦堡的《康穆纳尔的烟斗》,父亲便抽空将它译成中文。这是爱伦堡的作品最早介绍到中国的一篇,也是父亲翻译生涯中翻译的第一篇小说,在这之前他译的都是剧作,如契诃夫的《蠢货》《三姊妹》等。但当时瞬息万变的局势却使他无暇它顾:国民第二军军长病故,继任者相互倾轧,给军阀吴佩孚可乘之机,1926年春吴佩孚相继攻占开封、郑州后,顾问团被迫辙离,父亲也于兵荒马乱中返回北平。此时北伐在即,李大钊指派父亲赶往广州,担任北伐军总顾问加伦将军的翻译。北伐开始后,他随北伐军一路征战:长沙、岳阳、武汉……就在北伐军节节胜利,工农运动蓬勃开展之际,帝国主义为维护其在华利益,也加紧与右翼势力勾结,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上海、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民众,把北伐与大好形势葬送。父亲在党的安排下,冲开反革命的刀光剑影,再赴苏联。先后在中山大学与列宁格勒大学任教,并通过“未名社”同仁与鲁迅先生保持着联系。他授课之余,也继续从事苏俄文学翻译工作,最初寄回国内的一批译稿中,就包括了在开封译的爱伦堡的那篇文稿。

当鲁迅先生看过“未名社”转去的《康穆纳尔的烟斗》的译稿后,回信说:“我以为很好,应立即出版,中国正缺少这一类书。”同时又指出:“有几个名词似有碍,不知在京印无妨否?倘改去,又失了精神。”鲁迅先生说的“几个名词”,主要指“康穆纳尔”,意即“公社社员”。爱伦堡中学时受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影响,参加学生运动,遭沙皇政府逮捕,那时年仅17岁。他说他是“从监狱里领到了一个人成熟的毕业证书”。出狱后只身流亡巴黎,参加法共组织的集会与活动,熟识巴黎公社。这篇小说即是描写巴黎公社社员的。在中国当时的白色恐怖下,文网如织,“禁锢得比罐头还要严密”,类似“马克思”、“苏联”、“公社社员”这类词都是“犯忌”的。尽管“倘改去,又失了精神”,也总比被查禁不能与读者见面要好。为避免“麻烦”,“未名社”同仁反复斟酌,最后选定了一个不带“危险色彩”的很土的字眼“烟袋”,于1928年12月出版。然而后来,“未名社”遭特务机关查封时,恰由于有部分《烟袋》存书,被当作“罪证”而惹过“麻烦”。这是父亲和“未名社”同仁始料未及的……1936年鲁迅先生为父亲编《苏联作家七人集》时,曾将《烟袋》收入,送审时却被“抽出”。直到1945年父亲将它收进短篇小说集《死敌》,并恢复了原名《康穆纳尔的烟斗》,却侥幸躲过了检查,得以在各地流传。在太行山游击区,还专门将它与《不走正路的安得伦》《第四十一》等用钢版刻印成小册子,供干部、战士传阅,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对于外国人名译法,父亲在《关于翻译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说过:“外国人名往往较长,中国读者、尤其是工农读者很感不便。因此,外语人名中可有可无,似有似无的音,可适当紧缩,只译出清楚而响亮的音节。万不可无中生有,将原来没有那么长的音,强把它拉长……总之,译者心目中应时刻有读者。至于具体办法不外乎意译、音译、半意译半音译,可以灵活运用,根据不同场合妥善处理。”他在那篇文章中没有举例说明,而爱伦堡这个姓氏的译法,却是“半音译半意译”,灵活运用的实例。在父亲选用“爱伦堡”这个译法之前,也曾有过“爱伦布尔格”之类的译法。父亲在《译海细浪》中说:这“比起京沪铁路来,没有那么长,毕竟有点繁琐,能缩短时还是尽可能缩短吧。”他想爱伦堡这个姓氏的字尾,来自德语的“布尔格”,意为“城堡”。它与人名联在一起,多用于地名,如德国的汉堡、纽伦堡、俄罗斯的彼得堡等。而爱伦堡却是人名,也能这样用吗?父亲回答说:“倘热衷于繁琐哲学,凡事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那只好让他到黄泉去问作者(爱伦堡)吧。”

看来,“热衷于繁琐哲学”的人并不多,迄今为止,爱伦堡所有著作的中译本,译名都是爱伦堡。

爱伦堡全名伊里亚·爱伦堡,伊里亚是他的名字。但他署名时,却往往在名与姓中间加上“洛赫马蒂”一词,意为“头发蓬乱的”。据说那还是他早年流亡巴黎期间,应邀去列宁住处作客时,由于他不修边幅,常常是手握烟斗,一头乱发,满面沧桑,列宁随口说的一句玩笑话。他觉得很切合自己,署名时也常将它加进去。而这“一头乱发,满面沧桑”,似乎从那时起便是大家与爱伦堡一致认可的他的“招牌形象”,就连他的墓碑上镌刻的肖像,也是当年法国著名画家毕加索为他画的这样一幅速写,凸显出他亦狂亦狷,刚直耿介的性格。

爱伦堡不仅是著名作家,也是著名的国际社会活动家和保卫世界和平运动的战士。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作为记者,日夜奔波在德、法及欧洲前线,写下大量揭露帝国主义战争残酷与破坏的通讯报道。西班牙内战时,他又以记者身份,深入前线,接连出版了《我的巴黎》《西班牙》等通讯与特写,为动员世界人民支援西班牙人民正义事业起了积极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为各报刊与广播电台写出的通讯报道,后来汇集成厚厚的三大卷的《战争》。二次大战前后,他先后创作了《巴黎的陷落》《暴风雨》《九级浪》

等长篇,前两部荣膺斯大林文学奖,也奠定了他在苏联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由于他曾长期旅居国外,并以记者与作家身份,和众多国际和平友好人士一起,参与重大国际事务,曾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副主席,并荣膺列宁国际和平奖章。他文笔犀利,刚正不阿。“二战”中,他毫不容情地抨击德国法西斯,令希特勒对他恨之入骨,曾扬言:攻下莫斯科,先绞死爱伦堡。对权势,他敢于直面,绝不阿谀奉迎。“二战”前夕,在法、德所见所闻,使他深感希特勒正磨刀霍霍,而苏联当局却还沉浸在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的虚假太平中。他忧心忡忡,上书莫洛托夫,莫洛托夫让秘书见他,秘书对他的陈述心不在焉。他问:“难道您对我讲的不感兴趣?”秘书苦笑道:“我个人很感兴趣,可您要知道,我们实行的是另一种政策。”他认为苏联战争初期的失利主要由于斯大林的轻信与固执,而不是当局强调的德国“背信弃义”,他认为同法西斯根本就没有信义可言。“二战”结束前,当苏联红军攻占柏林后,他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为胜利欢欣若狂。他在《胜利》一诗中说:“我曾像等待情人那样等候她/我曾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她/我曾在鲜血、泥泞、悲伤中呼唤她/到时候了——战争结束了/我向家中走去,她迎面而来/然而,我们却互不相识了……”只有与苏联人民、战士们一起,在“鲜血、泥泞、悲伤”中等候过,期盼过,呼唤过,“像了解自己一样了解她”的人,才会用如此沉重的笔触来书写胜利吧?

尽管他对斯大林“长期信任他,也怕他”,但他直言不讳地说:“我不喜欢斯大林”,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更极其不满。他晚年的著述《重读契诃夫》《法兰西札记》中,批评苏联文艺领导部门不尊重艺术规律,粗暴地用行政手段干预作家们的创作。用语直自、犀利,是同期作家中少有的。1954至1956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解冻》,更较早地集中揭示了行政部门的弊端,被认为是“解冻时期”的开始。而他晚年用5年时间撰写的6卷本长达200多万字的长篇回忆录《人、岁月、生活》,更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真实、客观的写照。用他自己的话说:“它与其说是一部编年史,倒不如说是一部自白书更为恰当。”它除了记述他一生所经历的欧洲与苏联重大事件,所接触的各国与苏联作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及政要,还真实、直率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也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曾引起巨大反响。

爱伦堡曾经说过:“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他于1965年完成了《人、岁月、生活》这部分量最重的回忆录,两年之后——1967年8月31日,病逝于莫斯科。

篇13:时光带不走初心

渭南初级中学 八年级十四班李佳乐

时钟一分一秒地走着,看似很慢,可时间却一去不复返。人终究还是敌不过时间,经过岁月的洗礼,她的脸上好像又多了几条皱纹,她的头上好像又添了几根银丝。

十三年前她忍痛生下了我,一年一年过去了,经过她和父亲的悉心照料,我健康地长成了一个大姑娘。谢谢您,母亲!

还记得那天,我考试没考好,拿着试卷伤心地回到家中。饭后,我和母亲坐在沙发上看电视,到了广告时间,她突然问起我这次考得怎样,我低头不语,不敢把试卷拿给她看,更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就这样一直沉默着。她似乎是猜到了什么,便开始安慰我:“哎呀,没关系的!人这一生总有个不如意的时候!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既然成长的道路上少不了困难,那你就要学着去克服困难,而不是像个胆小鬼一样一遇到困难就退缩,还没开战就被困难所打败。你要记住,这个世界上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只有克服不了困难的人,只要你努力了,就算失败也不会一无所获。你要相信自己,努力去拼、去闯!不试试怎么知道能不能够成功呢?就算是输也要输得漂亮!”听了母亲这番话,我沉思了好久:是啊,我怎能被这点小困难所打败,这场战争还没开始我怎么能输!还没努力过我怎么能先认输!

在这之后,我每天都努力地学习,认真地钻研每一道题,下决心期末考试一定要考好。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期末考试中,我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回到家,我把试卷拿给母亲看,她捧着卷子来回看了好半天,脸上尽是遮不住的喜悦。突然,她抱住我,说:“我就知道你这次一定能考好!看吧,只要你努力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是啊,您说的没错,付出和收获是成正比的。”我看着妈妈,微微一笑。

这次能考好,说到底还是要归功于母亲,是她的那番话激励了我,让我燃起了新的斗志!她就像是我人生的灯塔,照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黑暗,指引我走向成功的大道。这一路上,正因为有了她的陪伴和指引,我才少走了许多弯路,少受了许多伤。在这里,请允许我真挚地向她说声:“谢谢您,母亲,我爱您!”

上一篇:设计 《认识角》教学下一篇:电厂土建施工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