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2024-07-09

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精选7篇)

篇1: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本上的科学知识。

2、通过练习,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点,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以致用。

3、查缺补漏,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做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三、复习内容

1、第一单元 《电》《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 《电路出故障了》《导体和绝缘体》 《做个小开关》《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油菜花开了》

2、《各种各样的花》 《花、果实和种子》

3、《把种子撒播到远处》《萌发的种子》

4、《动物的卵》《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一天的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

2、《营养要均衡》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面包发霉了》

3、《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2、《岩石的组成》 《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3、《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岩石、矿物和我们》

四、复习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教师要特别关爱。

2、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式,增加学生对复习内容的兴趣,正规地、系统地引导学生复习科学知识。

3、着重进行感观训练,让学生学会有目的、按顺序地复习。复习内容以实验课培养的动手技能为主,锻炼他们对知识的应用,从而巩固所学习的新旧知识。

4、由于学生有两极分化现象,再加上学习任务重有些学生对科学课的重视相当不够。对他们的复习应因材施教,做好系统观察和定量观察的指导。

五、复习课时安排

1、《电》1课时

2、《新的生命》2课时

3、《食物》1课时

4、《岩石和矿物》 1课时

篇2: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2、测量水温的方法是:①手应拿温度计的上端;②要将温度计的下端浸入水中,并且不能碰到杯壁或杯底;③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④当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水烧开时的温度大约是100℃;水结冰时的温度是0℃

3、零下6摄氏度写作:-6℃;九十四摄氏度写作: 94℃;100℃读作:一百摄氏度;-20℃读作:零下二十摄氏度。

4、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5、液态水降到0℃时开始凝固成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养成。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的温度升至0℃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直至完全融化成冰。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水和冰的共同点是:无色、无味、透明等。加快冰融化的方法有:把冰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放在阳光下晒;用手捂等。

6、装冰的玻璃杯外壁出现小水珠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杯北纬形成的。

7、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了水滴的现象叫凝结。

篇3: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e课堂”核心的作用在于转变教学方式, 不仅拓展课堂的广度和课堂的参与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 更重要的是拓展课堂的深度。2012年的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中提到“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教育范式正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写作学习的模式转型”等一系列未来教育的趋势。在近期 (12个月)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平板电脑是新技术。然而电子书包、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这些都是属于硬件技术工具, 他们可以把学习和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 真正让学生对知识达到深度理解, 同时, 能力得到发展。信息提供并不是硬件学具进入课堂的最核心价值, 转变学生课堂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才是核心追求。

基于以上研究背景, 笔者所在学校也开展了“e学习”的探索实验研究, “e学习”创设了人手一台Ipad的“一对一”的e课堂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试验, 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笔者结合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为例作详细的论述。

《食物的消化》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 (上) 第四单元《吃的学问》中的第三课。在前面单元中学生了解了食物中主要营养及其来源, 科学合理地搭配食物的基础上, 本课将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的主要消化器官, 初步了解消化过程, 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视对消化器官的保护, 同时, 为后继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笔者将这节课的内容放在了e课堂环境中进行设计, 学生利用Ipad平板电脑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自主构建科学概念,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包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可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一、利用good notes软件, 了解学生的先验知识

课上由一首《饮食健康歌》引入到关于饮食的内容上来, 然后根据科学研究提出问题并作出猜测, 启发学生思考并猜测:我们每天吃进去的食物去了哪里?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怎样旅行的?会经过人体的哪些地方?经过这些地方的时候食物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这个环节目的在于检验学生的先验知识, 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流程。学生思考以后利用good notes软件 , 在空白的 人体图上 边思考边 画出自己 的想法。good notes软件里面可以导入教师预先准备的人体空白图, 然后可以选择各种画笔和各种颜色进行画图, 如果画错了还可以选择橡皮擦进行擦除。画完以后, 利用无线网络、苹果电脑、Air service软件搭建的无线投影平台, 让学生把自己画的食物的旅行图投影到大屏幕上, 让学生汇报自己的食物旅行图。在这个环节学生可以自由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师鼓励学生的同时暂不去做知识层面上的评价, 避免教师直接讲解的枯燥, 而是在后面留给学生自学纠正的机会, 由于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 而是他们自己通过自学方式主动获得建构的, 这样做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有更深的印象 (如图1) 。

二、巧用学习资源包, 自主学习构建科学概念

1.利用学习资料包进行自主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观认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知识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概念的过程, 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者和组织引导者, 因此, 课堂的教学结构应该是“教师为主导地位, 学生为主体地位”。在第一个模块中教师了解了学生掌握的先前知识经验后, 也就是让学生汇报完自己认为的食物旅行图以后, 教师随机抛出问题:哪一张旅行图才是正确的呢? 这时候就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吸引学生继续往下学, 此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让学生意识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除了问老师还有很多, 尤其是可以靠自己上网查找资料、阅读文献资料、做科学实验等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资料包 (放在360云盘中) , 里面含有一段高清版食物在人体旅行中的视频, 让学生自主点击观看学习, 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暂停、播放、回看等操作来自定步调, 自己去学习关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相关知识。

2.反思中主动构建知识概念

学习完视频以后, 学生再返回good notes继续修改自己的人体图, 这个过程学生经历了自学——反思——纠错的过程, 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 其实就是完成了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脑海里原有的知识结构大厦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学习发生改变, 学生修改人体图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重构修改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知识的获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解、学生被动接受, 而是学生利用Ipad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包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不断完善重构修改脑海里原有的知识概念,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自学完毕, 修改完自己先前画的食物消化过程图,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无线投影汇报, 并且这个时候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再完整清晰地梳理总结一下刚才学生自学所得的知识。

三、妙用小游戏进行知识的巩固

传统环境下巩固新知的环节往往都是以纸上作业的方式或者口头检测的方式来进行的, 这种方式一来比较枯燥、学生兴趣不高, 二来也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被教师点到。然而在e课堂环境下, 笔者用PPT设计制作了一个类似于选择题的“互动小游戏”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 如果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就会给学生奖励性的反馈, 如果选择错误也会给学生一个反馈。学生自己利用WPS软件自由玩游戏, 游戏会及时给学生做出恰当的反馈和评价, 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及时检测自己是否都掌握了所学的知识, 而且游戏的形式用来巩固知识比传统环境下用作业的形式更为有趣生动, 学生更喜欢这样的形式, 他们可以边玩边学。

四、丰富的拓展材料, 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 求

教育的本质应回归到“以人为本”,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应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 也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转变传统课堂上线性的知识传递过程到自己能自定学习步调去学习, 笔者安排了一个拓展阅读的小环节, 准备了4-5篇关于肝脏、胃、小肠等消化器官的阅读小材料, 材料是PDF格式的, 里面还有大量的丰富可读性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自由选择2-3篇在good notes中打开并阅读, 边读可以边用各种笔进行圈点勾画, 读完以后再在小组中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通过阅读学习到的消化器官的相关知识。在课堂中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 (默读、朗读等) , 然后边阅读边用笔圈点勾画,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分享交流。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 我有一个苹果,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 我有一种思想, 我们彼此交换, 每人可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个学生阅读的文章内容都有所不同, 所以, 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也能够获得新的知识。最后教师点选几个学生进行反馈, 因为最后的拓展材料并不是课标规定必须掌握的内容, 但是, 所选择的内容是和本节课内容有关的、拓展开来的, 笔者想要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和迁移。

正是由于前面读了很多关于消化器官的资料, 最后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消化器官的方法, 学生们都积极举手发言, 学生所说大部分都是刚刚从拓展小阅读里面学到的知识, 正是因为有了前面的大输入, 所以, 在后面需要输出的时候学生就有话可说了。笔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其实是为了能够促进学生对所自学的内容进行内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所学的科学小知识, 这也能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总结

本节课是笔者在“e课堂”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程深度融合实践层面上的尝试和探索。当然, 反思整节课还有可改进的地方, 比如:课堂上还可以融入一些教学平台进行后台数据的搜集, 这样就能让教师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分析课堂的教学情况, 从而更为科学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 笔者认为要想进一步地推动“e学习”的研究, 还需要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课堂模式, 除了一线教师可以做实践层面上的探索之外, 还需要高校研究专家给予理论层面的深入指导, 教育局等有关教育部门给予各个层面的支持, 要以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思维角度来确定实验学校、实验教师、实验班级, 进行小规模长期深入的跟踪研究。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结合, 我们的教育理论研究才能真正地指导实践的开展, 才可能真正地去变革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方式。

摘要:《2012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培养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在e学习的环境下探索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深度融合, 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食物的消化》这课进行实践层面的探索, 旨在培养小学科学“e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e课堂,自主学习,小学科学

参考文献

[1]徐靖程.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是教育变革的核心内容——专访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26.

[2]陈新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11) :59-60.

[3]刑丽.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有效整合.[DB/OL].http://kg.ftedu.gov.cn/show.aspx?id=8585&cid=47

篇4:科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复习提纲

2、现有人触电时,不该怎么做?答:身体不该直接接触受害者,应该马上切断电源或拉开电闸等。

3、陌生人敲门时,不该做什么,该做什么?答:不该给陌生人开门。应该和家长联系或报警。

4、杨光把班级的花盆打碎了,我让他向老师承认,他却说我不够朋友,我应该怎么办?答:指出他这样做是错的,劝他主动向老师承认错误。

5、在公交车上我把座位让给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却让他的孙子坐了我该怎么办?答:劝说她的孙子把座位让给奶奶,尊敬老人是我们的美德。

6、人多时排队可别人却不排队,,我不拥挤就上不去车了,我该怎么办?答:拥挤是不文明的表现,我要自觉排队,上不去车就等下次。

篇5:科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罗来伟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二、教学内容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三、教材分析

“电”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新的生命”单元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岩石和矿物”单元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1、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是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3、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六、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教科书中给出了各单元相应的记录表,并提示学生用文字、数据、简笔画、气泡图、网状图和柱形图等进行记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客观的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随时提示他们将自己的记录与小组同学的记录进行比较、修正,教师每周都要对学生的记录进行督促和检查。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汇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描述的内容很多,有些甚至是实验过程的描述,这种描述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教学中应耐心引导。、指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观察实验过程中,从证据、表格、图形获得的一些科学信息,并引导他们合理地使用这些信息做出科学解释。

七、教学安排

第一单元 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1课时

2、点亮小灯泡 1课时

3、简单电路 1课时

4、电路出故障了 1课时

5、导体与绝缘体 1课时

6、做个小开关 1课时 7、不一样的电路连接1课时

第二单元 新的生命

1、油菜花开了 1课时 2、各种各样的花 1课时

3、花、果实和种子 1课时 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1课时 5、种子的萌发 1课时

6、动物的卵 1课时

7、动物的繁殖活动 1课时

第三单元 食物

1、一天的食物 1课时

2、食物中的营养 1课时 3、营养要均衡 1课时 4、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1课时

5、面包发霉了 1课时 6、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1课时 7、食物包装上的信息1课时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1课时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1课时

3、岩石的组成 1课时

4、观察、描述矿物(一)1课时

5、观察、描述矿物(二)1课时 6、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1课时

7、岩石、矿物和我们1课时

篇6: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2、在强调动手实践的基础上,重视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课教学活动中,对温度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放在本课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动和结构性探究作为本课的基本教学方式。

3、为了充分保证上述活动和学生自主观测,应当为学生的活动做好各种准备及有效的指导。如:百叶箱的设置、观测地点的选择,学生用温度计的课前检测,带领部分学生用学校百叶箱观测一周气温。收集上课当天本地(教室)的气温实况等。把测定的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教学中指导学生们作折线图,通过折线图,清楚地看出当天的气温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了解气温、天气预报的主要含义。

2、会用温度计等进行简单的观测,搜集有关数据并能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3、激发学生对气温变化的兴致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难点】

测量气温和分析气温变化规律。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百叶箱、温度计、气温变化折线图

2、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导入

(1)谁知道今天早晨气象台预报的气温是多少?

(2)请一位学生看看我们教室里的温度计,它有多少度?

(3)我们教室里的气温是不是和气象台预报的一样?

(4)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导入课题——气温的变化

2、认识气象台预报的是什么环境下的气温。

(1)学生参观学校气象站。

(2)百叶箱(没有气象站的学校看课本第35页的百叶箱插图)

(3)观察百叶箱,并进行讨论。

①百叶箱的构造怎样的?

②百叶箱这样的构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叶箱里有哪些仪器?

④百叶箱应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叶箱里的气温和外界气温有什么不同?

(4)谁知道气象台的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3、测测教室里的气温

(1)想一想:温度计应该挂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较合适,怎么挂?

(2)请学生设计一下,你认为怎样测教室气温的变化:

①一天测气温几次

②什么时候测

(3)把自己的观测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4、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

(1)观察课本第36页上图,2002年不同季节的气温记录。

比较一下: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里,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观察课本第36页下图:2002年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想一想:做折线图时,应注意些什么

②教师示范:制作气温折线图

从这幅图中,12月8日工资这天的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最高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最低气温出现在什么时候?

(3)模仿制作气温变化折线图

①学生模仿12月8日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做出自己记录的一天的气温折线图

②教师提示:学生应一天、一天地作折线图

(4)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制作的气温变化折线图,分析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

5、布置作业

(1)收集各种天气的资料,准备下一堂课交流。

篇7:科教版四年级科学复习

某教师在上《摆》一课时, 要求学生根据实验计划, 进行“摆线长短与摆的快慢”的对比实验,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摆线长短, 测试摆的快慢, 摆线长短分别是10 cm, 20 cm, 30 cm。其中有一个小组在完成前面两次实验后, 由于时间关系, 并没有实际测量而是根据猜测把最后一组实验数据记了上去, 并得出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 长则慢, 短则快。

【案例二】

同是上《摆》一课的教学中, 某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实验, 要求只改变摆线长短, 计算出10 s摆摆动的次数, 教师在引导学生汇报、整理实验数据时有一组数据与其他组是完全相反的, 但是教师却有意忽视这组数据, 顺利得出实验结论。

从以上案例及平时对比实验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学生由于教师设计的实验记录单不合适、小组实验操作不规范导致数据不准确;有的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 有意无意忽略一些“异常数据”, 甚至刻意掩盖;有的学生缺少处理异常数据的能力……这些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及运用数据进行解释预测的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要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在我们对事物及现象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时, 数据会使我们思路更清晰, 结果更精确。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运用数据来解释相关的问题、现象, 这将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探究效率。现具体结合《摆》的课例分析, 谈谈小学科学对比实验教学中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

一、实验数据收集的前期准备工作

对比实验中学生需要收集更多的实验数据, 对实验要求高, 实验前, 教师要创设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了解每一组收集数据的情况, 特别是数据有异常的小组。除此之外, 教师更要关注提供给学生进行数据收集的“有结构材料”。“有结构材料”是指根据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设计为学生探究活动所提供教学材料的有机组合。例如《摆》一课中, 要研究“摆长、摆重、摆角”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一节课的时间学生不可能全部做完这些对比实验, 只能有目的选择材料完成其中一组条件对摆摆动快慢的影响, 然后听取其他组的汇报, 使得该课的对比实验探究有一定局限性。因此, 教师对实验器材进行改良, 在原有方座支架上固定一根铁棍, 在铁棍一端安装好刻度盘, 在合适位置钻孔, 穿线固定, 在线上绑上磁石, 制成便于且有效调节重量的摆重, 这样方便操作的“摆的研究实验器材”轻松地把“摆绳、摆重、摆角”三要素都考虑在内,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条件控制更精确, 实验数据将更准确、有效。

在准备有结构材料过程中, 教师要熟悉教材, 只有吃透教材, 才能更好地优化材料结构。例如《摆》一课中, 教师理清了教材中横向和纵向联系, 选择出具有结构性的材料。教师还可以对每个单元的材料清单进行删减, 剔除一些不便操作的材料, 增加一些容易准备且有典型性的材料。例如本课中我们利用增减磁石控制摆重, 便于操作 ( 如图1 所示) 。

二、实验数据的获取要真实有效

正确规范的操作, 实验中细节的考量, 将保证对比实验中数据收集的真实有效, 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及时记录数据的习惯, 使学生逐渐学会记录实验数据, 例如, 可以引导学生用实验记录单记录实验过程中观测结果、实验数据等, 把每次测得的数据填在相应的表格或图表中, 使原本无序、杂乱的数据变得有序。由于对比实验只改变某个特定条件, 从收集到的数据中找出某种事物或某个量在这个特定条件发生改变时的变化规律, 因此优化实验记录单显得尤为重要, 它将便于学生通过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 更养成学生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如《摆》一课中, 书本上的实验记录单如下:

这张记录单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对比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不变的条件及各组实验数据等内容, 但是对于刚接触对比实验的四年级学生而言, 这样的表格要求填写的内容太多, 不够简洁, 不易于学生的书写及数据的记录。基于学情分析, 教师对教材中的实验记录单进行优化, 设计了更符合孩子探究水平、便于整理实验数据的记录单 ( 见表1 ~ 3) 。

在引导学生充分讨论并明确本课对比实验要点的基础上, 3 份实验记录单清楚展现了学生进行3 个对比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 较之原来的实验记录单更方便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从而得出实验结论, 这3 份研究摆摆动快慢实验记录表先是研究摆重、摆长相同, 摆角不同时, 在相同的时间内摆摆动次数是否相同;然后研究当摆长、摆角相同, 摆重不同时, 在相同的时间内摆摆动次数是否相同;最后只改变摆线长短, 研究摆摆动快慢是否相同。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 实验安排的顺序也有难易之分。优化实验记录单时可以考虑对比实验中各个需要改变条件的变化顺序, 有利于学生展开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 也更便于学生实验操作及数据的收集整理。

三、实验数据的分析要客观有效

1. 用直观化的形式处理数据

对比实验中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整理、分析, 才能发现其中的联系及规律。《摆》一课以往是用表格收集各组数据, 学生借助数据发现单一变化规律, 但没有对别组的数据进行比较观察, 缺乏大数据的意识。某位教师执教时借助展板展示各组实验数据 ( 如图2 所示) , 通过“观察这些数据, 你有什么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组数据, 学生对数据进行横向对比很快发现摆摆动的快慢与摆重无关, 教师再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当摆重相同时, 观察这些数据, 你又有什么收获呢?”学生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发现了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2. 用质疑的态度处理“可疑”数据

探究改变摆长影响摆摆快慢实验后, 学生继续进行改变摆重重量对摆快慢影响的实验操作, 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 见表4) 。

教师让学生观察哪些数据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时使用, 哪些数据“可疑”。为了便于发现, 教师让学生算出两列数据的差。学生很快发现第七组数据有问题, 因为其他组的两组数据差别在0.3 s之内, 而第七组相差1.14 s, 第七小组把测量的3 次数据拿出来, 发现挂一个钩码3 次测量时间分别是11.22 s, 13.54 s, 12.95 s, 在同一条件下测量的数据差别较大, 所以一致认为第七组数据不可信, 要剔除。学生对第八组数据也产生了疑问, 因为其余七组数据都是在11 秒和12秒之间, 但第八组数据是13 s和14 s之间。通过第八组和其他组实验装置的对比, 发现第八组的摆长比其他组的摆长长, 所以摆动时间也比其他组要多一些, 这组数据是可以考虑的。

当“可疑数据”出现时, 能正确对待的教师比较少, 往往教师更关注“正常”数据, 从“正常”数据中总结出本课结论, 但如果数据本身有问题, 那依靠数据得出的结论也不正确。因此当数据出现错误或偏差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数据, 排除可疑数据, 指导和纠正错误的实验方法, 甚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找到影响实验数据准确性的因素。

四、结束语

上一篇:《爱在前方》电影观后感小学生下一篇:防艾工作总结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