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化

2024-07-29

教育均衡化(精选8篇)

篇1:教育均衡化

近年来,我县教育系统按照“高起点定位、高目标追求、高强度推进”的发展要求,坚持求真务实、推进教育创新,各方面工作提升较快,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

1、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全县学前教育一年入园率、三年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高中发展步伐加快,教育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专业验收;

灌南中学成功收购外国语学校,实现初高中分离,四星创建如期接受省验收组现场评估;第二中学顺利进入“三星级”高中行列,并兼并第六中学兴办艺术分部,高中段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六有”、校校通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全县投入资金3586万元,改造、新建了学生食堂、宿舍,添置了寄宿生床位等。全县乡镇中小学实施“六有”工程项目181个,100接入教育城域网,学生电脑配备生机比达20:1,各农村中学积极做好合格学校创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建专用教室13200平方米,县政府投入60万元,集中采购了实验橱柜等配套设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也已启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3、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一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5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以“教干竞选制、教师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2006年,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了完善,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教育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推进评[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学校公信力、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为内容的学校考核评估体系,首次将学生家长、政协委员等列为评价主体,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列为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改革,增强了动力,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4、教学质量得到新提升,强化目标引领,优化过程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牧羊效应”“头羊效应”彰显成效,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小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业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高考、中考、初考主要指标的提升幅度均居全市第一,教育局获得了全市唯一的“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5、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优化培训策略,创新培训模式,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2005年成功组织5000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达到了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50多万元购置图书20000余册,在全县开展5000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开展“四十三百”评选活动,今年教师节期间,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50万元重奖获奖教师,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展开招聘宣传,严把教师进口,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紧缺问题。

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负债问题。近年来,通过省“普九”“危改”“六有”等重点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县镇两级财力有限,实施上述工程除少数省、市专项经费外,基本上靠承建单位垫资,而偿还债务的主体仍是农村中小学,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运转困难,每年开学经常有学校因欠债问题被工程队封门,许多学校的领导被债务负担所困扰,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元,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是设施问题。在巩固提高“两基”和实施农村学校“六有”“校校通”“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乡镇中心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经济困难仍有不足。有些完全小学、村小缺少专用教室,文体设施落后,图书资料短缺,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设施短缺;部分乡镇中心园长期无政府投入,办学“惨淡经营”,条件“因陋就简”,影响了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办园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师资问题。农村教师与县城教师相比,福利低,教学环境差,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校内又没有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校本培训无法进行或质量不高,教师的成长缺乏指导,整体素质与城区教师差距明显。另外还有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普遍不如县城学校,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不断满意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责任

政府要充分认

篇2:教育均衡化

近几年,在线教育越来越流行。由于操作的方便性和新颖性,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选择在线教育。传统的补习班和家教市场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线教育和传统补习到底哪个对孩子学业提高更有帮助呢?

今天,借助可穿戴设备和虚拟技术,你可以“乘”神舟探空,可以“随”蛟龙潜海。只要置身网络世界,无论你是“雪龙号”南极科考船上的科学家,还是生活在乡村的小学生,都可以利用电脑或手机冲浪搜索,获取你感兴趣的知识。

“随着互联网、虚拟现实、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深刻变革。”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说。新时代教育面临新变化,先进科技手段有助于缓解人民对高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短缺之间的矛盾。

“海风教育”是国内首家中小学真人在线1对1辅导平台。由郑文丞等几位亲历自主招生的大学生于2010年创立,企业以“借助互联网科技,践行高效补习”为创业初衷,海风教育是国内最早一批自主研发在线学习的平台的补习机构。现有学科辅导、升学辅导两大课程体系,海风教育通过自主研发的一站式在线学习的平台,全面解决中小学生小升初、中考、高考等升学过程中的各类需求。

海风教育在线辅导教学模式更具人性化特点,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氛围。这点在外语教学中非常重要,老师可以通过浸入式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进一步享受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养成,日后的学习会终身受益。

在数字时代,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海量的信息与新媒体技术,使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反超老师。海风教育认为教师不仅要不断提高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新知识的能力,还要努力创新课程设置和改善教学互动。

篇3:教育均衡化

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根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教育事业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但城乡教育不均衡状况却日趋严重。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曾说:“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温总理提到的这个问题原因很多, 但多年来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着问题是根本的原因。

1.整体教育投入长期严重不足, 严重影响了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整体教育投入被认为是否真正重视教育的硬指标, 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的目标, 但200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仅占GDP的3.14%, 2005年是2.82%, 2006年下降到2.27%, 2007年达到3.32%, 2008年为3.48%[1]。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9%, 发达国家为5.1%, 欠发达国家为4.1%, 印度、哥伦比亚、巴西等发展中国家都超过4%[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再一次明确提出了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的4%。但胡鞍钢在新华网谈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与任务时提出, 即使达到了4%, 在全世界也不是很高, 大体在188个国家中只能排在第101位。

2.不合理、不完善的义务教育投入致使东、西部以及城乡的义务教育投入不均, 西部、农村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 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1985年以前是高度集中的教育管理体制, 中央支持地方义务教育发展的财力严重不足;地方财权又很小, 不能充分提供教育经费。1986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形成了“县办高中、乡办初中、村办小学”的格局:由于地区、城乡间财力悬殊, 义务教育投入极不均衡。如1993年, 全国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62.8元, 其中城市为292.11元, 农村为144.79元, 农村为城市的49.57%;同年, 全国普通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上年增长9.76%, 但8个省、自治区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减幅最大的达73.3%[3]。

二、义务教育投入的调整

为改善上述局面, 并配合农村税费改革, 2001年公布《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 提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在国务院领导下, 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因为县级财政好于乡镇, 这就部分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困难的局面, 2001-2005年, 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农村占城市的比重由65%提高到78%, 公用经费农村占城市的比重由34%提高到68%[3];另外, 县内教育投入的差距也得到部分改善, 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县内义务教育投入, 但税费改革致使农业税减少, 县财政的绝对匮乏仍无法解决, 县级财政投资农村义务教育仍显不足, 贫困县更是无力承担。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1999年中国县级总数2109个, 而财政补贴县高达1036个 (含固定贫困县574个) [5]。贫困县无法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更缺乏校舍建设和危房改造资金, 甚至水电费都成问题, 义务教育出现“乱收费”行为。2005年农村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仍比城市低22%, 农村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比城市低32%[3]。

2006年新《义务教育法》实施以“两免一补”政策——免学杂费、课本费, 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称为“新机制”: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 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统筹落实, 县级政府编制预算, 除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 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为落实“新机制”,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 加大义务教育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专项转移支付, 支持和引导地方各级政府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一般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 都包含教育转移支付。其基本目的是补助落后地区的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教育公平。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 中央开始对经济困难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 近年力度越来越大[7]。

三、义务教育投入中存在的问题及教育不均衡现状

2006年“新机制”率先从西部地区实行, 2007年在全国推开, 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惠及40多万所农村中小学校, 近1.5亿名中小学生。农村义务教育被纳入国家财政保障范围, 2006-2010年, 不含教职工工资, 国家财政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 其中:中央1254亿元, 地方928亿元[8]。尽管如此, 义务教育投入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致使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仍不平衡, 教育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

1.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 “新机制”中免学杂费和补助公用经费机制、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免费教科书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机制已基本建立起来, 但缺乏有效监督, 存在挪用公费改为他用现象, 各项保障机制不能真正落实。据统计, 2006年全国中小学的危房数量中, 农村中小学分别占49.86%、82.73%。而且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还没能建立起来:虽然各级政府都有保障教师工资的责任, 但具体分担责任不明, 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没有真正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保障工资所需经费仍由县乡财政分级负担;即便纳入了县财政预算的, 财政薄弱的县仍无法保障按时足额发放教师工资, 城乡教师待遇不统一, 农村师资呈现出学历层次偏低、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等现象。与城市教师相比, 农村教师不仅数量相对不足, 教师素质也日益拉大距离。据教育部统计资料, 2006年, 我国城市中小学生师比为:小学19.1∶1, 普通中学16.22∶1, 农村中小学生师比分别为19.40∶1, 20.01∶1;2006年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分别占到全国中小学代课教师总数的48.31%和85.65%。

2.当前义务教育转移支付中存在的问题。

(1) 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依旧偏小。2005年, 在专项转移支付中, 中央对省的义务教育专项补助仅占各省义务教育财政预算的0.95%, 而省对县的教育专项补助仅占县乡教育总支出的4%以下;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 上述相应比例分别是27.01%和24.01%, 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而且以税收返还为主要形式, 以地区税收水平为基础, 富裕地区多得, 贫因地区少得, 2002年税收返还占了40.94%[7]。 (2) 专项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占全国义务教育总支出的1%左右, 多为一次性或临时性、用于特定项目的补助, 包括“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专款、“义务教育危房改造工程”专款及“两免一补”, 不但资金的使用有明确规定, 下级政府无权变动, 而且要求接受补助的地方必须筹到一定比例的配套款项才能得到上级政府资金[10]。这些情况就使转移支付资金不能配置到财政极为匮乏、最急需的地方。据教育部统计, 2006年农村初中、小学在校生分别为城市学生的2.77倍和4.33倍, 但农村中小学的投入只分别占到总投入的41.64%、68.97%。全国初中、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分别为1453.66元、989.76元, 而农村却分别只有1023.52元、845.62元, 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 当各城市学校不惜重金搞素质教育之际, 许多农村学校却连最基本的教育设施也难以更新, 在生均图书拥有量和实验仪器达标学校比例上, 农村都远远低于城市。

当前, 农村中小学在教学设施、教学环境、师资配备等方面均处劣势, 其结局就是教育效果的悬殊:据教育部统计数据, 2010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 北京和上海高达59%, 而贵州仅为13.8%。

四、完善义务教育投入的途径

城乡义务教育投入不均最终导致教育效果、教育发展不公平, 形成“贫穷——缺少教育资源——更加贫穷”的恶性循环[11]。因此, 要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因地制宜地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 切实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

1.建立农村义务教育财政分担体制。

我国是越到基层, 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越多, 但财政收入也越少。在区域经济差距极大的情况下, 义务教育投入措施全国一概而论有失偏颇。所以应该针对具体经济状况, 改变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管理重心过低状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提出: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提高保障水平;明确规定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承担责任者, 具体落实到中央、省、市、县其中一级, 规定具体分担比例, 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管理重心级别应越高。如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由中央财政承担;向贫困地区学生免费提供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等, 即“国家办学、分类承担”[5][13]。

2.改革现行教育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加大监管力度。

(1) 降低目前财政转移支付中税收返还比例, 缩小地方财政差距;增加教育专项转移支付中的人员经费, 将一次性投入变为稳定的经常性经费。 (2) 有学者提出“缺口指标”原则, 教育财政转移支付直接向贫困地区倾斜, 打破专项转移支付政策中必须筹到一定比例的配套款项才能接受补助的做法, 中央对缺口大的省多补贴, 缺口小的省少补贴, 而且只有低于某一财政支出才能获得这项补助[7]。如美国的“农村教育成就项目”, 通过差别性专项教育经费资助, 帮助拨款不利的农村学区有效获得联邦教育资金, 保障所有学生达到所规定的学业标准;英、法等国实施“教育优先区”计划:政府对经济极为贫乏的地区, 在经费、师资、设备等方面给予特别支持, 优先予以改善以促进教育机会均等[15]。另外, 统筹区域义务教育投入, 富裕地区参与转移支付, 富裕与贫困地区结成对子, 直接向贫困地区划拨资金, 减轻中央财力压力。 (3) 要加强监管, 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到位。财政部公布的2011年教育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1138.92) 929.29亿元, 为2010年执行数的120.2%。教育专项转移支付预算数为 (1038.20) 620.26亿元, 为2010年执行数的118.1%。为确保此投入富有效率, 把经费真正用在购置教学设备、建设教师队伍及提高教学水平上, 必须加大监管。在《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征求意见时就曾有人提出对策:改革义务教育拨款制度, 由各级政府逐级拨款逐渐变为直接拨付给学生个人, 由学生交给学校, 避免贪污、挥霍现象。

3.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各界的支持是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保障, 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 扩大社会资源进入义务教育投资。发达国家对弱势群体实施教育补偿是政府主导、学校改革和社会支持“三管齐下”。如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3000多个1000万美元以上资产、主要对弱势群体进行教育帮助的基金会[15]。我们国家区域经济差距大, 要实现教育均衡化, 就更要广开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 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 制定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 赋予捐资者对教育一定的管理和监督权利。

改变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就要不断完善义务教育投入, 着力使教育资源向西部和农村贫困地区倾斜, 力求教育均衡发展。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首先, 避免教育同一化。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差距明显拉大是不争的现实, 教育需求多样化不可避免, 教育均衡发展并非教育同一化, 为此, 在尽可能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 应该兼顾市场经济特点考虑教育的多样性和个性化要求,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其次, 在对农村贫困、落后地区、弱势群体进行教育补偿的具体过程中、步骤上要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个体尊严, 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促进城乡、区域以及社会各阶层和谐、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淑娴, 李琴.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725-729.

[2]潘晓凌.中国教育财政投入占GDP4%的目标将在2011年实现[N].南方周末, 2009-05-28.

[3][4][6]陈颂东.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9, (6) :1-6.

[5][12]邵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变迁及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3) :70-74.

[7][9][14]陈国霞.完善我国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4) :10-13.

[8]张晓晶.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实至名归基本走势全部免费[EB/OL].http://www.new8.xinhuanet.com, 2007-09-13.

[10]黄耀伟.论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 2010, (1) :4, 33.

[11]张长征, 郇志坚, 李怀祖.中国教育公平程度实证研究:1978-2004——基于教育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6, (4) :10-14.

[13]王蓉.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J].教育与经济, 2004, (4) :43-47.

篇4:教育均衡化破题

“老百姓是最讲实惠的,如果学校都很好,他们不会花那么多钱,跑那么远路去择校。问题的根源是教育不均衡。义务教育是教育问题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中的重中之重。”2009年11月,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番言论,让人期待2010年教育领域将在“均衡”上做大文章。

“入学如进麦当劳”

2009年成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密集起草的一年。“解决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择校问题的办法措施”,成为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20个问题之一。

在一场名为“‘重点学校’该不该取消——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改革路径探讨”的研讨会上,有与会专家提出一个说法“入学如进麦当劳”——国家通过标准化建设解决义务阶段学校设备和师资不均衡的现状。

其实,早在2003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就开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中小学校中实行了校舍设施设备、教师工资以及学校划拨经费的统一。

四川成都青羊区成立“教育人才管理服务中心”,行使教职工人事聘用权;学校与教职工签订岗位管理合同,行使岗位管理权。此举被称为“区管校用”。该区还开始了校长职级制改革,把中小学校长按职务等级高低分为7级,不同级别校长享受不同的年薪待遇,而不再从所在学校领取任何奖金和福利。这“从根本上消除了学校人才队伍流动的阻力,使更多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涉农地区服务”。

安徽铜陵将好学校的招生指标切块分配,即按每所学校初中毕业生人数的比例,定向分配示范高中的大部分招生指标,使每所学校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升入示范高中就学,让上好高中机会均等。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教育与人力资源研究部主任程方平认为,这些地方的实践都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国版图提供了有益的样本。而无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2010年能否面世,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民间智慧不容小视。

他希望2010年将是地方经验得以普及、推广和通过立法加以保护的一年。

审计统筹将成重点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较好的地区都抓住了“教育资源审计统筹”这一关键。

2006年颁布的《义务教育法》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加以规定:“县级人民政府编制预算,除向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外,应当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

但熊丙奇认为,如果不解决上级政府和当地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方面的比例分摊问题,而将义务教育经费的大头由当地政府承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失去了外部条件。

因此,2010年要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上有大突破,“关键还是突破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现状,转变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熊丙奇说。

2009年11月7日,袁贵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提出,要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的培训、交流力度,继续探索和创新农村中小学教师补充机制。

北京市政协教科文卫体特邀委员、北京一中原校长王晋堂曾用四个“均衡”来强调教师待遇均衡化的重要性:“义务教育的均衡关键是学校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是教师均衡,教师均衡的关键是教师的流动,教师流动的关键是教师待遇均衡。”

熊丙奇认为,只有加大统筹力度,才能保障各县乡中小学教师的收入水平基本一致,进而实现教师资源在各县乡的轮换和交流。

“义务教育券”或成可能

在上述经验交流会上,袁贵仁还强调,要“落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

财政部随后也对外宣布,中央财政已下拨2009年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奖励资金20亿元,专项用于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补充公用经费和改善办学条件。

熊丙奇认为,建立在学籍制度基础上的教育经费衔接制度,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以义务教育资源审计统筹为前提,成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监督国家直接拨款到学校账户,落实到在校学生人头上,而不再经过县乡,可以避免“雁过拔毛”,确保教育经费专款专用。

篇5:实施教育均衡化战略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

------------------

我们新沂市地处江苏北端,东陇海中段,共辖16个镇,256个行政村,97万人口,2004年财政总收入4.2亿元。全市现有小学97所,初中34所,高中8所。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省教育工作会议、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和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把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我市建设东陇海线上第三大城市、第三大工业城市,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内容,作为打造教育强市、教育名市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基础工程,通过调整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合理的教育需求。也就是说我市实现无差别教育的工作重点和重心在广大农村地区。

一、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

我市认真落实“科教兴市”的战略目标,努力增加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经费投入。2003年,我市财政总收入为3.33亿元,财政经常性收入为1.72亿元,教育支出为2.17亿元,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收入的65.13%,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占教育总支出的71.8%,而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经费为1.165亿元,占整个教育支出的53.7%;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我市小学为7.34元,初中为6.24元,其中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分别为8.10元、7.50元,均稍高于城区;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我市小学、初中分别为791元、617元,其中农村地区小学、初中分别为808元、675元,也稍高于城区。无论是教育投资总量,还是人均教育经费,我市农村地区的投入都高于城区,为我市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了经费保障。我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优先保证教育发展的需要,统一安排中小学基本建设资金,2001年以来,共安排学校建设资金3700万元,统一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除学杂费外,三年来,市财政共安排中小学公用经费150万元,确保学校正常运转,统一发放中小学工资、2001年9月我市教师工资国际部分由财政统一、足额及时发放,2003年7月开始教师工资国标、地补均由市财政统一发放,自此,我市建立了“城乡一体、公教同步”的工资发放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村教师工资待遇问题,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大基础建设力度,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

办学条件是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指标,缩小教育的差别,首先要从缩小办学条件的差距开始,为给我市中小学生提供大体平等的教育条件,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我市一是科学地调整中小学布局,根据省政府的意见,结合我市的实际,2001年制订了《新沂市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三年来,我市共撤并小学232所,初中30所,新建学校30所,在徐州市乃至全省率先完成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任务;二是全力改造中小学危房,三年中,我市共消除危房37.5万平方米,改扩建校舍55.6万平方米,其中新建楼房192幢、44.6万平方米,目前,全市16个镇中,有14个镇实现了校舍楼房化的目标;三是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我市按照省政府的要求,加大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后完成了“三新一亮”(新课桌、新板凳、新讲台、电灯亮)和“六有”(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铺)工程建设,全市共维修和新增课桌凳89029

套,维修和新增讲台2784张,通电达标教室1909口,两项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1100万元,使我市中小学生的学习条件,卫生条件、住宿生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大幅改善。我市2002年通过省中小学无危房县首批验收,是徐州市仅有的两家,2003年在徐州市率先通过省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三新一亮”工程建设验收,2004年底,我市又在徐州地区率先完成了“六有”工程建设任务;四是教育教学设备的添置,我市大力扶持农村中小学添置各种必要的教学设备,如实验设备,图书资料,音、体、美设施以及微机等现代化教育设备,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生均图书资料,中学为25.3册,小学为15.2册,全市购置教学微机4200台,其中农村中小学为3020台。

三、加大教育管理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效益

我市坚持“两基”重中之重的地位,努力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整体提高。一是农村教育“普九”成果得到巩固。我市1993年实现“两基”后,根据农村偏远地区初中、小学学生辍学率仍然偏高的现状,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于1999年出台了《市政府关于严格控制小学和初中学生流失的若干意见》,针对农村教育的实际,制订了控流“四项基本制度”,即流生月报制度、流生责任追究制度、流生专项检查制度和流生重点管理乡镇学校制度,落实了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几年来,我市坚持这“四项基本制度”,学生辍学现象逐年大幅减少,2004年,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分别达100%、99.8%、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分别为98.5%、98.85%,残儿义务教育普及率达97.5%。二是普通高中教育不断壮大,2004年我市普通高中招生10075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75%。目前普通高中在校生数达29637人,规模是2000年的4.2倍。三是幼儿教育迅速发展,全市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5%,其中农村地区达到70%。

为巩固基础教育成果,市政府于2004年制订了《关于在全市开展“爱心助成才”助学活动的意见》,决定每年从政府财政预算内拔出60万元用于扶困助学,另外还发动学校师生和社会各界扶困助学,三年来共捐资292.5万元,扶助2184人次的贫困学生,我市通过设立扶困助学基金,建立扶困助学制度,强化扶困助学措施,确保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努力实现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基础教育的相对公平和公正。

四、加大师资建设力度,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质量

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是实现教育均衡化的根本要求。我市一是通过各种招聘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的问题。几年来,我市共面向社会招聘156名教师,吸收符合学历要求的社会精英从事教育事业,共安排本市籍师范毕业生738人,向外地招聘大学毕业生358人,大大缓解了农村中小学师资不足的矛盾。二是鼓励在职教师学习进修,提高学历层次。通过函授、自学、脱产学习、联合办学等途径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目前全市尚有1200余名教师在岗进修学习,全市小学、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98.4%,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达57.2 %,初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85.6%,其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22.7%,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62.3%,三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我市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小学示范和指导,同时选拔农村学校教师到城区接受培训,规定全市所有城区学校和省示范初中、实验小学都有对口支教的义务。教育局通过开展“教育质量年”、“质量在课堂”、“走进校本”等主题系列活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达标,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同时挖掘教育内涵、打造特色学校;四是加强网络学习,强化远程教育,阿湖镇中心小学参与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朱永新的新教育教学改革实验,教师们通过在网上与朱永新教授的对话,提高了

教师的教育能力和见识。另外,我市还通过公开竞聘、公推竞选等形式选拔农村中小学校长,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2004年,市政府又通过在全市评选100名师10名名校长,每月分别发放300元、500元名教师名校长政府津贴,鼓励校长和教师提高管理和教育水平。

当然,教育均衡化本身就是相对的、发展的,我市也绝不削高就地,削足适履,抑制发展,我们在制订向农村地区、向薄弱学校倾斜的政策时,也鼓励每一所学校争取更大的发展,目前为止,我市8所普通高中中除两所平转为三星级学校外,其余6所都通过二星级学校的验收,创建率为100%,20所初中有10所通过省示范初中的验收,创建率达38%,97所小学中有9所通过省实验小学的验收,创建率为10%、24所幼儿园有16所通过省、市示范幼儿园的验收,创建率为75%,另外,市职教中心、特教中心分别通过国家级综合创建验收。几年来,我市先后荣获省基础教育工作先进县、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县、中小学体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县等称号,扫盲工作也曾获得过教育部颁发的“中华扫盲奖”,现在,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市基础教育已在一个崭新的平台上实现了相对均衡的发展。

篇6:浅谈城乡教育的均衡化

城口县左岚乡第二中心小学陈伦顺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城乡教育均衡化。然而在我国的城乡教育中仍然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尤其是城乡教育的差距日益凸显,矛盾越来越深化。如何解决城乡教育均衡的问题,成为了重要的课题。因此,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一、城乡教育现状

(一)、城乡教育投入的失衡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越来越关注教育的公平问题。然而由于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的公平性越来越低。在中国,城市是国家和地方政治、经济与科学文化的中心,集中了现代化物质生产、技术和智力的优势,在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而在对城市教育的投入中,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则显得有些寒颤。尤其是在中国的一些贫困、偏远地区,许多学校的办学条件相当困难。但2001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将义务教育的重心上移到县级政府。这一体制比以前以乡镇为主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无可否认。但不论是“以乡镇为主”还是“以县为主”,由于各地经济贫富不一,加上没有合适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教育投入的差异依然存在。这是导致城乡教育失衡的主要原因。

(二)城乡教育理念的失衡

在城乡教育理念比较中,城市教育理念远远先进于乡村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的失衡集中体现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掘。在城市学生受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及习惯的养成,比如在对学生的启迪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较乡村教育来说,乡村老师、家长、学生更注重于成绩的优劣,分数的高低。有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限制或约束了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在某些地区由于教师收入的不平衡导致教学成果不好,把教学当做一种任务来完成,课堂就是完成任务的地方,并没用主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而城市中学生享受了更多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村学生则被一些老的教育理念紧紧束缚。甚至在某些地区更出现了城市教育就是好,村村教育就是差的谬论。

(三)、城乡择校观的失衡

正是因为现实的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择校热愈演愈热,甚至导致了畸形的择校观。择校之所以成为长期困扰义务教育的一个难题,是因为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失衡。而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越低,择校率就会越高。“一样的孩子,同样的努力,却存在不一样的前途。”这样的话时常让家长感到后怕。有时在城乡教育中,城市中的学生享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的父母不必为他们过多的担忧,他们可以自由的选择城市中的学校就读,而在某些地区农村学生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才有可能被好一点的城市学校录取。这导致了农村学生更

注重自身的成绩,忽略了某些重要的教育内容。尤其是某些农村家长,由于观念的落后,教育孩子的理念存在很大的问题,付出许多心血,只为能在好一点的城市学校中就读。正是由于这种畸形的择校观导致农村的学生越来越来少,城市学生越来越多,许多城市中的学校出现了“大班”的情况,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教学。

二、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应有的认识和对策

既然城乡教育存在失衡问题,我们就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并加以解决。在城乡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促进城乡教育投入的均衡

城乡教育的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城市和农村教育的投入的失衡。而教育的均衡化不仅仅是要让城里的孩子享受到,更重要的是要让农村的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到。为每一个孩子提供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的机会。解决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加大对乡村的教育投入。而在对农村教育投入中,不仅仅是多给钱,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好的老师,好的教育环境,比如让中央统一拨款建造的中学,招聘师范院校的教师,以此壮大农村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师资水平,完善学校设备。或者从名牌学校中抽调一大批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担任校长或任教。

在加大农村教育投入中,尤其要加大对于农村基础教育、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以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为核心目标之一。可以由中央财政直接投入,解决由地方经济水平差异,造成城乡教育投入不均

衡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对于教师队伍的再培养和培训,增加教师的活动经费,参加一些再教育,比如国培等活动。也要加强教育信息化投入,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共享。

(二)改变农村教育理念,加快城乡教育理念的均衡

改变城乡教育理念,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理念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城市有城市的好,农村有农村的惬意。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只看中学生的成绩,成绩虽然是一方面,但是更应该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和独特个性。了解学生的想法,真正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强化责任理念,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家长愿意将学生交给老师,老师就应该做到时刻了解学生动态,关注学生身心,树立起正确的教育理念。

在城乡教育理念的失衡中,既有城市教师的骄傲,又存在农村教师的自卑。那么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点,让城乡教师加强交流沟通,让城市教师走到农村学校感受农村教育,农村教师走进城市学校感受城市教育,城市与农村教师手拉手,同时也派出优秀的教师、教研人员深入农村教学一线指导教育教学,并加以总结汇报,交流心得。同时也要正确认识到21世纪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所要体现的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样的人?我们不能只把升学率和硬件设施作为衡量办学效能的重要尺度

在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发展理念,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积极倡导德育首位、主流价值观,让素质教育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使全体学生获得均衡发展,并引领学生走向全面发展、科学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择校观,推进城乡教育的均衡

在城乡教育中,错误的择校观严重阻碍着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那么,树立正确的择校观,则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国家应该严格控制,建立法律法规规范择校行为。从法律高度主导大众意识,让正确的择校观深入民心。

其次,教育的的载体是学校。那么学校应该规范办学行为,防范和杜绝校园教育失衡。城市学校应该规范收生行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和谐教育”。城市学校收取的“择校费”,则更是阻碍城乡教育的罪魁祸首。然而“择校费”有时候并不是城市学校自己收了,而是交到上级教育部门,然后按照公用收费拨给城市学校。这必然导致农村教育投入减少。所以学校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教育离不开老师,在这其中,教师起着一个引导者的作用。既要给学生灌输正确的择校观,又要做好学生父母的思想工作。中国的情形是城市好于农村,因此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形成了许多错误的认识。教师应加以引导,时刻做好学生家访工作。不仅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且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应该了然于胸。

总之,在城乡教育发展过程中,城乡教育的失衡必然会出现许多矛盾和问题。这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城乡教育。同时也要保证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为祖国培养更多可用之才。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应更多关注农村教育、重视农村教

篇7: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化汇报材料

一、学校概况

宝坻区霍各庄镇高八堼中心小学始建于2000年,学校现有五个教学班(一至五年级),招收学生范围为高八庄、北堼、张台、王台四个自然村。在校学生127名,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3名,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小学。壮观实用的教学楼,秀美玲珑的绿化带,高速互联的校园网,充满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立体折射出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音乐教室、美术教室、乒乓球室、图书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

学校有一支爱岗敬业、积极奉献、素质精良、争创一流的教师队伍,一名教师为市级265学员,1名教师被评为区级学科带头人,6名校级骨干教师,全校17名教职工全部取得了大专及以上学历,学历全部达标。

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享受幸福教育,奠基出彩人生”的办学理念,围绕“创造人性化、个性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宝坻名校”的办学目标,践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办学思路,逐步形成了“勤学、守纪、求实、创新”的学风和“静心教书、潜心育人、专心治学”的教风,曾多次荣获区镇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二、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

学校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校园布局合理,功能区划清晰。现有教学楼一幢,教辅用房11间。校舍建筑面积共1688平方米,其中,教学楼面积1450平方米,各教辅用房238平方米,生均教学及辅助

用房面积5.54平方米。学校运动场地1780平方米,生均运动场地面积为14.02平方米。

2.教学装备

学校各类教学装备齐全,符合市级配备标准,拥有音乐室、美术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功能室,各功能室器材设施齐全,音体美器材能满足教学需要;科学实验室有16座,有成套实验器材和标本模型;图书室藏书丰厚,藏有各类书籍4433册,生均图书册数34.91册;电脑室有计算机15台(不含办公电脑6台),每百名学生11.81台,接入互联网带宽为4M。3.经费情况

上级财政部门对我校的教育投入严格按有关政策拨付,并逐年提高,(现公用经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100元),年初学校作预算,上级相关部门进行审核,资金管理使用严格审定后预算执行,严格按上级主管部门相关制度规定执行,无滞留资金不使用情况。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实施及时到位,义务教育免收教科书费全部落实到位,并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无挤占、平调、截留问题,无乱收费现象。教师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能按时、足额发放。

三、质量与管理

(一)依法治教,确保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多年来,我们一直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办重点班,拒绝择校生,坚决执行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政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公平教育的理念贯彻在每一个教学行为中,让教育的阳光塞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2.工作中,我们关爱留守生,关心学困生,关怀贫困生,通过教师结对帮扶、争取社会援助、学生共同成长等方式,让每个学生均能享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接受学校幸福教育。多年来,我校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为100%,无一学生辍学。

(二)安全立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层层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充分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以及全国各地发生的安全事故及时传达到全体师生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法制副校长和镇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知识讲座。尤其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坚持日查、周查、月查制度,使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三)狠抓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多年来,我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教学为中心、质量为生命,以常规管理为突破口,以素质教育为着眼点,优化管理体制,学校管理已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1.抓德育管理,做好管理育人

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始终把德育工作摆放在学校工作首位,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做到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形成了有效地育人网络。具体表现在:

一是健全组织,开展活动。学校充分发挥党组织、少先大队的作用,组织全校师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争当文明学生、争当文明教师、创建文明班级、创建文明学校活动,师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学校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二是严格执行升国旗制度,坚持每周一次推荐优秀班级代表国旗下讲话,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学校根据周围发生的鲜活事例,培养爱家、爱国的情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团结协作和面对困难的坚忍不拔的精神。

三是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守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育、训练和学习,把德育工作具体落实到思品课、班队活动,渗透到各科教学、各种课外活动,坚持从严、从细、从实、经常抓,抓经常,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和家长建立经常性联系。争取家长、社会的理解、配合与积极支持,形成教育合力,根据实际,印发致学生家长一封信、召开座谈会,广泛地、诚恳地征询意见和建议,及时归类、认真整理、积极整改,力求营造一个和谐的教育氛围。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到环境育人。

一是立足长远,认真做好学校建设的整体规划,大力整治校园环境。

二是绿化、美化环境,狠抓卫生工作的落实,责任到班,责任到人,保持窗明几净,花草鲜艳。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布置橱窗、板报,定时、不定时检查、评比,奖优促劣。

四是充分发挥广播系统功能,保持课余时间有音乐,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3.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做到教书育人。

一是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教育教学秩序井然,严格执行国家和市颁行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重视语文、数学,突出艺体特长,活动类课程按规定开设,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效果,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二是规范教学过程,抓好备课、辅导、批改、检测、评价六个环节的管理,钻研教材要深,课堂教学要实,作业练习要精,个别辅导要细,考试考核要严,评价评定要全面公正。

三是严格一天按早读、出操、午休、送队及六节课共计十节次逐节课侯课制度,保障教学时间的投入。

四是以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为载体,有效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发挥学生的特长,组建书法、舞蹈、音乐等特长小组,着眼素质,培养能力。

五是加强教研活动,积级推动新课改教案,组织教师学习新理念和新做法。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即上好一节示范课、评好一节公开课、讲好一节观摩课、写好一课好教案、学好一本理论书、写好一篇好论文。严抓平时,细抓定时,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同时我校在全镇积极开展新课程的交流、观摩和示范课,坚持领导深入班级听课制,努力创设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氛围。

六是优化教师队伍,提高课堂效率。营造人尽其力、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励教师能过进修、自学、培训、岗练等,提高业务能力,优化教师队伍;坚持做到基础实、思维活、兴趣浓、密度高,既注重“双基”又培养能力。

七是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重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后进生管理制度,努力做到热心、细心、耐心,思想上不歧视、感情上不厌恶、态度上不粗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让所有的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八是完善考评制度,全面、科学、客观、真实公正地考评师生的成绩,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今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积极申报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工作。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让全体学生能专心学习,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总之,学校工作头绪多、任务重,压力大,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投入更加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奋发进取,力争把我校办成让上级满意、家长满意、人民满意的文明学校。

篇8:均衡编班, 教育均衡

“均衡编班”其实就是对教育资源“不均衡分配”的一种“对症下药”, 它的实现对学生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都有实质性的促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把“促进公平”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针, 提出了形成惠及全民公平教育的战略目标, 作为享受义务教育的学校,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 应当充分利用这次“均衡编班”的契机, 找准学校发展的薄弱点和增长点, 积极为实现素质教育目标, 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营造良好氛围。

一、“均衡编班”,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均衡编班”整个过程由电脑对学生成绩、男女生比例进行排序, 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人大代表、记者等共同参与, 抽签决定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杜绝了人为操作, 让所有的孩子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消除了家长和学生的顾虑, 避免了以前那种违背教育规律, 依据各种社会关系编班而出现的心里攀比等不良现象, 给每个学生创造了接受优质教育的平等机会, 孩子们在阳光、均衡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二、“均衡编班”, 有利于促进校园的和谐发展

“均衡编班”, 不仅让学生享受到教育的公平, 让家长们放心, 同时也给学校管理带来了好处, 教师资源均衡了, 学校各个班级的教学水平、教学成绩也得到均衡发展, 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新、老教师站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 各项考核更加公平、更加公正, 以前优秀教师和高素质学生“扎堆”等现象不复存在, 教师和谐了, 学生和谐了, 整个校园也和谐了, 学校的教学在充满紧张、和谐的气氛中有序发展。

“均衡编班”是一项得民心、合民意、顺民情的好政策, 这项政策满足了孩子们渴望得到尊重、信任和关爱的深层次需要, 他们的自信心得到保护, 他们积极上进的进取心也被激发, 同龄人能站在全新的起点上竞争拼搏, 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的公平与尊重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 新的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学生观、质量观在“均衡编班”的氛围下逐渐内化到每一位教师心中, 良性竞争的氛围充斥着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教育均衡的风帆正在向着学校、家长、学生所期待的理想彼岸驶去。

摘要:“择校热”引发的教育不均衡现象存在已久, 如何让择校、择班、择师热逐渐降温, 只有“均衡编班”, 才能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才能促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校风学风建设积极有序发展。

上一篇:兔子小拉的故事童话故事下一篇:公交一体化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