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文明区别与联系

2024-07-27

文化与文明区别与联系(精选8篇)

篇1:文化与文明区别与联系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中表述说,中国的“文化”一开始就专注于精神领域,而Culture的内蕴比“文化”更为宽广,而与中国语言系统中的另一词汇“文明”更加切近。“文明”从词源学上追溯,正如唐人孔颖达疏解《尚书·舜典》“睿智文明”时所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明”是从人类的物质创造(尤其是对火的利用)扩展到精神的光明普照大地。简言之,“文明”兼容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双重意义。接近于今天人们通常理解的广义文化。

在“东方文明”和“东方文化”这两个词语中,“文明”和“文化”的含义是不同的。在词典中,两个词语的释义都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具有规则性、具有历史承继性与稳定性、具有可变性。如果细究下来,“文明”的涵义大于“文化”的涵义或者说“文明”包括了“文化”。“文明”“文化”均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 但: “文明”所指的即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文化”一词则特指“精神财富”,不包括“物质财富”。

两者的区别为两者关系主要方面,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文化通常与自然相对应,而文明一般与野蛮相对应;

(2)从时间上来看,文化的产生早于文明的产生,可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中形成的。在原始时代,只有文化,而没有文明,一般称原始时代的文化为 “原始文化”,而不说“原始文明”。因此,学术界往往把文明看作是文化的最高形式或高等形式;

(3)从空间上来看,文明没有明确的边界,它是跨民族的,跨国界的;而广义的文化泛指全人类的文化,相对性的文化概念是指某一个民族或社群的文化;

(4)从形态上来看,文化偏重于精神和规范,而文明偏重于物质和技术。文明较容易比较和衡量,较易区分高低,如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秦代的兵马俑等,因而,文明在考古学使用最为普遍;而文化则难以比较,因为各民族的价值观念不同,而价值是相对的。作为物质文化的文明是累积的和扩散的,如交通工具,不同时 期先后发明的马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直到现在仍存在。而且,一项发明一旦公诸于世,便会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作为精神文化的文化(规范、价值观念等行 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是非累积和凝聚的。

(5)从承载者的角度来看,文化的承载者是民族或族群,每个民族或族群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而文明却不同,承载者是一个地域,一个文明地域可能包含若干个民族或多 个国家,如西方文明,包括众多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我们可以说“中国文明”,但一般不说“汉族文明”,而说“汉族文化”。这也说明“文明”具有国家或地区 性,“文化”具有民族性。另外,一个国家也可以包含多个文明。例如中国,并不仅仅有一个儒教文明,而是有三个主要文明:儒教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藏传佛教文明。

(6)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种文明的形成与 国家的形成密切相关,一般是历史上建立过国家的民族才有可能创造自己的文明,而未建立过国家的民族通常只有文化,未能形成自己的独立文明。

(7)文明的动态性较为明显,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进步,如 物质文明,变化最大;而表现在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文化则不尽然,变化缓慢。

(8)从词义来看,“文化”是中性的,使用范围很广;而文明是褒性的,使用范围较窄。例如,可以 说酒文化、食文化、服饰文化,但一般不说“酒文明”、“食文明”和“服饰文明”。据上,文明属于广义的文化范畴之内,“文明”与“文化”在词义上有些区别,在有些条件下可以替 换,在有些条件下不能替换。

篇2:文化与文明区别与联系

(一)音乐

说到韩国音乐,最主要的还是流行音乐的发展。1998年韩国组合H.O.T在中国一炮走红,顺势而来的NRG、Baby Vox等成功将中国市场打开,被称为“韩流”的鼻祖,并将其称为“K-pop”。如今,韩国音乐文化已经相当成熟,以SM、JYP、YG、FNC为首的经纪公司包含了现活跃在韩国及海外娱乐圈90%以上的“K-pop star”,由此可见,各公司之间的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国歌手多以组合形式出道,在此之前大多数都要经历几年的练习生生涯,同时也可以参加某些选秀,以个人形式出道。当下,SM娱乐公司的少女时代、SJ、EXO等,JYP旗下的2am、2pm、MissA等,YG经数年培养的两团BIGBANG、2NE1以及FNC的得意门生FT.ISLAND、CNblue都是炙手可热的团体组合。反观中国歌坛,大家所熟悉喜爱的歌手以港台的居多,陈奕迅,王菲,周杰伦,蔡依林,萧亚轩等一代天王天后,以及内地以快男超女为首的各大选秀节目推出的小鲜肉。但和韩国培养了几年的艺人相比,明显能力不足,就像速食产品一样,出现得快,短期内有一定影响力,时间一长就没市场了。歌手形象单一,风格雷同,即使有舞蹈型歌手,也大多边跳边喘,影响了音乐的可听性。中国无论内地还是港台都没有给歌手提供专业的打榜舞台,除了网络和一些音乐娱乐节目,我们无从看到歌手的表演,歌手之间也很难进行比较。

(二)影视剧

最近大热的《继承者们》《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剧,俨然又一次掀起了一阵韩剧热。从剧中的角色,演员,台词到其周边无一红遍大街小巷。韩剧也已经早已不局限于“车祸、癌症、治不好”的俗套剧情。最先进入中国的《蓝色生死恋》《冬日恋歌》等剧集,使得更多人开始关注韩剧,即使虐心催泪,但不得不说,当时的韩剧都算经典唯美之作。之后的一些偶像剧集,也难免不落俗套。韩国电视台主要是KBS、SBS以及MBC。根据周一到周日,将播出的剧集划分为“水木剧”“月火剧”等等。其中大部分偶像剧都会列为“水木剧”,于周三周四播出。因此,各个电视台收视率竞争也相当激烈。韩剧的剧情的种类与大陆大抵相同,家庭伦理剧、偶像剧、时尚剧、历史剧等。而其中聚集了当红的明星艺人,长腿偶吧和美女欧尼更加能吸引大批韩饭的热捧。

中国电视剧按地域也大致划分三类,大陆剧,港剧和台剧。大陆剧“还珠格格”算是经典中的经典,其重播次数也是令人瞠目。其中港剧大多以TVB为主,包括不管电影或是电视剧,警匪系列剧集足以代表港剧特色。台湾主要是偶像剧为主,但与韩国偶像剧相比,却难以望其项背。国产剧数量日益增加,所谓的“雷剧”也不乏少数。久而久之,观众的兴趣也从剧情转移到吐槽点。微博,豆瓣,天涯的段子层出不穷。因此,可以看出,相对美剧,韩剧,英剧等,国产剧还是乏善可陈的。

(三)综艺节目

2008年以前的韩国娱乐节目仍然走的是“明星”+“游戏”的路子,大陆最早接触的应该属“情书”和“X-man”。08年,韩国三大电视台打着“真实类娱乐节目”的旗号推出各类目,其中MBC《我们结婚了》是以韩国娱乐圈的艺人组成假想夫妇,体验婚姻生活,受到大量粉丝追捧。而后的冒险类《两天一夜》,户外竞技游戏《running man》,谈话类《强心脏》,亲子类节目《爸爸我们去哪儿》,选秀类《K-pop star》的收视率都是数一数二。而音乐类放送《人气歌谣》《音乐中心》等以艺人新歌打榜目的,使大家更近距离接触到韩流音乐。韩国公司联合电视台,使得自家艺人更多放送量并增强其艺能感。

中国综艺节目比较热门的算是台湾的访谈类“康熙来了”、大陆则主要是“快乐大本营”及选秀类“快男超女”、相亲类“非诚勿扰”以及与韩国节目大同小异的亲子节目。尤其最近几年,购买韩国综艺节目版权,再进行深加工,打造出来雷同的节目都会让观众产生审美疲劳。盲目跟风却又难以超越原版,但对于不接触韩综的观众来说,也是有新鲜可言的。或许考虑到娱乐节目大幅增加,广电总局也采取“限娱令”来控制每天综艺节目的播放时长。在这种管制下,国内的综艺也就更显乏味。

篇3:算术与代数的区别与联系

一、同与不同

1. 从总体上说,这显然是算术与代数的一个重要区别,即有着不同的研究对象:

算术主要集中于自然数、分数和小数的认识,包括相应的计算方法;代数的研究对象则不仅由具体的数扩展到了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代数)式,也更加侧重于方程的研究与应用。

当然,从形式上看,代数中关于式的研究又应说是与算术中关于数的研究较为接近的。具体地说,尽管运算的对象不同,其涵义也有所扩展,特别是引进了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等新的运算,但在数的运算与式的运算之间显然又有着直接的类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两者似乎也有着共同的关注,即如何通过适当的计算求得最终的结果。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一些学者提出:“算术在很大程度上是过程性的。”另外,这显然也就是人们在算术的教学中何以特别重视算法的掌握以及计算的准确性和迅速性的直接原因。

然而,应当强调的是,如果我们对于式的教学采取完全相同的观点,即是唯一强调如何能够通过适当的计算求得所需要的结果,就很可能因此而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代数思想:“代数即概括。”更为具体地说,这正是数学中引入字母的一个主要作用,即有助于人们通过概括达到更高的抽象层次。然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强调了用字母去代表数,却没有更加重视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很好理解“概括”这样一种重要的代数思想,就不能不说是忽视了在算术与代数之间所存在的这一重要区别。恰恰相反,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点:“概括也是学习代数的一个途径。”

应当指出,上述的“过程性观点”又不仅仅体现于数的运算,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们对数的理解。例如,在笔者看来,我们就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学生在分数与无限循环小数的学习中何以会经常出现如下的困惑,如“0.999……与1究竟哪个大?”因为,这里的关键恰恰就在于观念的必要更新,也即如何能够帮助学生由过程性的“潜无限观念”转变到对象性的“实无限观念”。

2. 相对于式的教学而言,方程的认识与应用在代数的教学中显然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而也只有从后一角度去分析,我们才能更为深入地认识到这样一点:

代数的学习必然要求学生超越上述的“过程性观点”并达到新的更高的认识水平。从而,这也就应被看成在算术与代数之间所存在的又一重要区别。

具体地说,等量关系无疑应当被看成方程的本质,这也就是指,方程所强调的正是对象之间的等量关系。尽管“解方程”的主要目的仍然在于如何能够经由具体运算求得相应的未知量,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又必须特别注意不能因此而破坏方程两边的等量关系,也即变形后所得出的新方程应是与原来的方程等价的。例如,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人们提出,“等价是代数中的一个核心观念”。

由“等号”的不同理解我们即可更好地认识代数与算术在这一方面的重要区别:如果说等号的使用在算术中主要表明了运算的具体实施过程,也即由具体运算所依次得出的结果,那么,在代数中,“等量关系”就已成为等号的主要意义。例如,从这一角度去分析,我们就可立即看出,以下的常见错误主要就是因为学生仍然处于“过程性观点”的直接影响之下:

进而,我们在此又应明确提出关于“过程性观点”(也可称为“程序性观点”)与“结构性观点”的区别。例如,就字母与式的理解而言,所谓的“过程性观点”就是指将字母或字母表达式看成所要求取的求知量的直接取代物,这也就是指,我们在此所关心的主要是如何通过具体计算求得所说的未知量;与此相对照,“结构性观点”则是将字母或字母表达式看成直接的对象而非具体数量的取代物,我们在此所主要关注的也只是式与式之间的关系——从而,按照这样的理解,符号表达式事实上就应被看成整体数学结构的一个组成成分。

值得指出的是,也正是遵循这样的分析思路,一些学者明确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由“过程”到“对象”的转变(这就是所谓的“凝聚”)可以被看成是代数思维的一个基本形式,我们可从这一角度清楚地去指明在代数与几何之间所存在的重要区别。

最后应当强调的是,我们不应把“结构性观点”与“过程(程序)性观点”绝对地对立起来。恰恰相反,这正是数学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应当依据不同的情景和需要在“过程”与“对象”之间作出必要的转换,包括由“过程”转向“对象”,以及由“对象”重新回到“过程”。例如,在求解方程时,我们显然必须将相应的表达式,如(x+3)2=1,看成单一的对象,而非具体的计算过程,不然的话,就会出现上述的“连等式”这样的错误。然而,一旦求得了方程的解,如x=-2和-4,作为一种检验,我们又必须将其代入原来的表达式并实行具体的计算,这时所采取的又是一种“过程”的观点。

二、聚焦教学涵义

就代数思想在小学算术教学中的渗透而言,应当首先明确:这并非外部强加给小学数学教学的附加性成分,因为,小学数学的相关内容本身就包含了这些因素。例如,这事实上也就是在现今的数学教育研究何以会出现以下一些术语的主要原因,如“算术的内在代数本质”“早期代数思维”“涌现的代数”等。进而,又如“涌现”(emergence)这一词语所清楚表明的,我们在此所提倡的正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变化,也即如何能在算术的教学中自然而然地体现代数思维。以下就围绕“概括”与“等价观念”这样两个代数思想对此作出进一步的分析论述。

1.

上面已经提到,字母的引入(更为一般地说,就是由数到式的过渡)应当很好体现“概括”这样一种思想。例如,我们显然就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以下的一些论述:“代数是概括的算术”“代数意义衍生于它的数字基础”“概括也是学习代数的一个途径”等。

我们显然也可从同一角度去理解以下研究工作的意义,特别是,这更可被看成是我们具体判断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了可能的标准:就学生对于字母表达式的理解而言,可以大致地区分出这样六个不同的水平:(1)赋予特定数值的字母:从一开始就对字母赋予一个特定的值;(2)对字母不予考虑:根本忽视字母的存在,或虽然承认它的存在但不赋予其意义;(3)序母被看成一个具体的对象:认为字母是一个具体物体的速记或其本身就被看成一个具体的物体;(4)字母作为一个特定的未知量:把字母看成一个特定的,但是未知的量;(5)一般化的数:把字母看成代表了或至少可以取几个而不只是一个值;(6)字母作为一个变量:把字母看成代表一组未指定的值,并在两组这样的值之间存在有系统的关系。进而,以下的调查结果(这是1976年在英国实施的一项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其中共对3000名13~15岁的中学生进行了51项的笔试)显然又更为清楚地表明了注意代数思想在算术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大多数学生(13岁中的73%,14岁中的59%,15岁中的53%)或是把字母当做具体的对象,或者根本就不去管它们。

再者,就概括思想的具体学习而言,表格无疑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例如,这显然也就是以下论述的一个主要意义:“表格可能是学习代数旅程的起点。”然而,这又是在现实中经常可以看到的一种弊病,即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给学生的主动探究留下足够的空间,特别是忽视了关于图像的视觉与实际操作应当被看成概括的必要基础,从而就极大地“削减了概括过程的丰富性”。

更为一般地说,这事实上也就是众多“找规律”课程的一个共同弊病:其所希望的是学生能够按照教师(或者说教材)的暗示、用教师(教材)指定的方法、按照教师(教材)指定的步骤去作出所谓的“发现”。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探究”在很大程度上就只能说是一种“假探究”。

例如,以下关于韦达定理的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可被看成这样的一个实例:

先让学生填下面的表格,然后问:你认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

尽管从教学的角度看以下的措施似乎都只是一种小技巧,即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不同的字母,或是对已选定的字母作出改变,如将4x+7=35变形为4y+7=35,直至用更为复杂的符号表达式去取代原来的字母,如4x+7=35与4(2r+1)+7=35等,但这显然十分有益于学生超出“外在形式的感知”从而也就能够更为深入地去认识对象的内在数学结构。值得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外在形式的感知”事实上也正是学生在操作性活动何以经常出现某些“规律性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我们在教学中又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所说的不同表达式作出必要的比较。

另外,我们显然也可从同一角度去理解以下一些教学设计的意义,即如何帮助学生初步地建立起关于“等号”的“结构性观念”,而不只是认为“等号”表明“给出答案”(正因为此,等式也就常常被看成具有固定的“方向”:左边表示应做的运算,右边表示答案):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构造这样一些等式,先是每边都有一个运算,如4+3=6+1,2×6=4×3,2×6=10+2等;接下来是每边都有两个运算的,随后是每边都有乘法的,如7×2+3-2=5×2-1+6等。

更为一般地说,以下正是学生形成关于方程的“结构性观念”的一些关键环节:(1)用字母代表数;(2)等号表示左、右双方的等价性;(3)右边的项不一定是单一的数而也可能是一个代数式。从而,这也就十分清楚地表明这样一点:小学数学教学确实能在这一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具体地说,这应当被看成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即努力促进学生由“过程性观念”向“结构性观念”转变。值得指出的是,从这一角度去分析我们也可更为深入地认识“奥数”的盛行对于数学教学的严重影响:由于在小学奥数的训练中,方程几乎无一例外地只是作为一种新的解题方法得到了介绍,学生对于方程方法的应用又常常依赖于记忆与模仿。因此,这种学习恰恰就是丢掉了代数学习中最为根本的一些东西,由此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也必然会对学生将来的数学学习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在笔者看来,后一实例事实上已进一步证实了笔者对于当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如下判断:“所谓的‘超前教育’正是造成现今‘两极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就是指,我们所看到的事实上并非真正的‘优生’与‘差生’之间的差距,而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提前起跑者’与‘正常起跑者’之间的差距。而且,这里所说的‘先进生’有很多不仅不能被看成真正的优秀学生,更可能是一个‘越做越恨’‘越学失败感越强’,甚至灵魂也因此受到一定扭曲的‘偷跑者’。”

三、更为一般的分析

1. 依据上述分析,我们也可更为深入地去理解什么是“过程教育”的主要涵义,特别是,什么是真正的数学活动,什么又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适当活动?

具体地说,这是笔者在这一方面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数学活动的丰富性。例如,上面已提到的概括、抽象、符号化、视觉化、操作、算法的应用等显然都应被看成学生数学活动的重要形式,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提及下定义、综合、表征、证明和公理化等活动。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相对于外在的形式而言,我们又应更加重视内在的数学思维,也即应当十分重视通过具体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例如,从这一角度去分析,就代数思维向小学数学的渗透而言,字母的使用就不是真正的关键,因为就如以下的论述所清楚表明的:“低年级的代数思维涉及在活动中培养思维方式,字母一符号代数可以作为工具被应用于这些活动中,但是这些活动并非排除代数,而且在根本不使用任何字母一符号代数的情况下,学生可以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比如,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注意结构、研究变化、归纳化、问题解决、模式化、判断、证明和预测。”

更为一般地说,这事实上也可被看成“关于算术教学的现代观点”的核心所在:“算术不(应)仅仅关注计算能力,它还应该通过数学知识活动,为学生提供机会,以便于他们奠定一个坚实的数学倾向的基础。通过简单的例子,理解数学陈述与它们所模拟的情境(或者没有模拟)之间的关系,学习猜想、论证(或多或少是非正规的)和证明(如在数字理论领域)的艺术,甚至从理想的角度来看,意识到作为‘数字’意义的激进的概念结构化的本质正在得到逐步的扩展。”

另外,在笔者看来,上述观点也为我们究竟应当如何去理解所谓的“数感”(众所周知,这是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明确主张,即应将“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数感”作为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提供了直接启示。后者即是指,尽管我们在此所使用的是“数感”(the number sense)这样一个词语,但这又不被理解成仅仅局限于“数的感知”这样一个范围,毋宁说,就如对于“外在形式的感知”的必要超越,我们在此也应积极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地去认识研究对象的内在数学结构。当然,由所做的分析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出,“数感”不应被看成先天的才能,而主要依赖于后天的学习。

2. 除去算术与初中代数的(区别和)联系以外,我们显然也应从同一角度去看待初中代数与高中代数(乃至抽象代数之间)的联系。

例如,上述对于“数学结构”的强调就正是现代数学研究最为基本的一个思想。另外,在笔者看来,我们显然也应从同一角度去理解以下的论述:“代数不仅仅成为关于方程和解方程的研究,也逐步发展成涵盖函数(及其表征形式)和变换的研究。”又,“函数方法……不仅扩大了代数的内容,而且也被用来设计和解释研究的理论观点和技术观点,这增加了意义源泉分析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在算术的教学中我们就应积极地去渗透这样三个代数思想:第一,概括的思想;第二,等价观念;第三,变化与函数的思想。当然,就这方面的具体工作而言,我们又应高度重视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

篇4: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 文化 基本概念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期刊事业 期刊产业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2) 06-0012-05

[Abstract]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Since the cultural cause and cultural industry was separated from the culture, what is the cultural cause, what is the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is inconclusive. To some extent,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falling behind will restrict 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system reform. Therefore, to find out cultural cause, cultural industry, and its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has a very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epen cultural restructuring.

[Key words] Culture Basic concepts Cultural cause Cultural industry Journal cause Journal industry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与高度。但在计划经济时期,文化隶属于上层建筑,文化作为一种事业,人们更多地看到其意识形态属性,而忽视它的产业属性。

我国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后的1985年。在国务院转发的国家统计局《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中,首次将文化艺术列入第三产业,但直到2000年,文化产业的概念才出现在中共中央关于制订“十五”计划的建议中。2002年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文化分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并且从理论上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这一科学论断,明确提出发展中国文化产业的总体要求和长远目标。这对于处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中的我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是我们党在文化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但是,什么是文化事业,什么是文化产业,它们有何区别和联系,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尚无定论。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其区别与联系,对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什么是文化事业

何为文化事业,目前尚无统一公认的概念。经网上搜索,对文化事业有以下一些定义。

(1)文化事业是指为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健身、求知、审美、交际等精神需要和求知需要而组织活动,并提供经费、场地、器材和各种服务的社会公益性而非盈利性的工作[1]。

(2)文化事业是指以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和同化优秀域外文化,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纯化和优化社会风气、生产秩序、行为规范与价值取向,并能给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为目的的文化建设[2]。

(3)文化事业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泛指整个文化。人们通常所说的“发展文化事业”就是指发展整个文化。第二个层次是指与文化产业相对的整个文化事业。具体包括公益性文化和部分亚市场文化,其特点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其他投入(包括社会基金会、社会捐赠等)为辅,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公众文化需要,不是盈利。第三层次是指文化事业单位。所谓文化事业单位是指受国家各级文化行政部门直接管理的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独立的社会组织。具体包括:音乐、歌舞、戏曲、话剧、杂技等艺术表演团体,地方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学艺术、文物研究单位、画院等。文化事业单位既不同于文化行政管理机关,也不同于文化企业单位,其资金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目前也有些单位实行自收自支),没有创利创税任务,服务对象是全社会的公众[3]。

第一个概念是从目标取向来定义的;第二个概念是从价值取向来定义的;第三个定义是以层次内容来定义的。三个概念各有千秋,但都未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化事业的内涵。

笔者认为,给文化事业定义应从其基本性质、根本职能和目标取向入手:首先,文化事业必须是一种公益性事业,决不以盈利为目的,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事业的基本性质;其次,文化事业所从事的是文化建设工作,具有国家行为特征,这是它的根本职能;第三,国家发展和建设文化事业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日益增长的需求;其四,文化事业不是虚无缥缈的,必须由一些实实在在的部门和单位来承担,它同其他事业一样,在国民经济分类中属于一种行业。

篇5:物证与书证的联系与区别

问: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有哪些规定?

朱叶: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明标准作出直接的规定,而是间接体现在该法第153条的规定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

本条将证明标准从否定的方面进行表达,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正确的表达就应当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由于证据本身必须以确实为条件,所以,这与刑事案件中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一样的。问:行政诉讼法对证明标准有哪些规定?

朱叶:行政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行政诉讼法同民事诉讼法一样,也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对证明标准作了规定。《行政诉讼法》第61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由于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

可见,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也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问:偷录偷拍的视听资料的证据力如何把握?

朱叶: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有关规定取得手段不违法一般来讲可以作为证据。

2001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这是自《民事诉讼法》颁布以来最高司法机关第一次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证据规定。《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仅有12条,而这个证据规定却有83条,极大在丰富了民事审判的证据规则。由于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证据法典,因此,这个证据规定所确立的一系列证据规则不论是对公民参加诉讼还是法官审理案件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非法取证的效力,一直是众说纷纭。证据规定中明确“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这一规定对“非法”的范围进行了限定,必须是明确地侵犯了他人的某种权益,或者违背了法律上明令禁止的规定。电视暗访、私自录音并不一定就是非法证据,只有侵犯了隐私权、侵犯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等才成为非法证据。

问:根据诉讼法的规定,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在司法实践中,好像没有这么高。新的证据规则也确定了类似于高度的盖然性的标准。不知考试时涉及到这样的案例分析题应该怎么答?

朱叶:考试时按教材就可以。

问:在第一次作业的案例中为何找不到直接证据?

朱叶:问题:(1)本案诉讼中应当由谁承担举证责任?简要说明理由。(2)本案诉讼中应当证明哪些事实?本题不需要找直接证据。

问:民事诉讼的证明责任如何承担?

朱叶: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是这样的:对于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两大法系差别并不大,表述方式也基本相同,一般都是用“盖然性的优势”这一词汇,另外还使用“盖然性的平衡”、“优势证据”等表述方法。

盖然性的优势的含义是,如果证明责任的承担者所提供的证据在总体上的分量上高出对方当事人或者更为可信,用百分比来表达的话,就是双方当事人证据的分量或者可信度形成了51%和49%的对比关系,那么,证明责任承担者便完成了他的证明责任;相反,如果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分量相等或者反证者的证据分量更重,那么,证明责任承担者便要承受败诉的结果。盖然性优势的证明不是说哪一方的证据在数量上占优势即可胜诉,而是看哪一方的证据在总体上对案件事实的证明程度更高,也就是质量更高。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民事诉讼法没有对证明标准作出直接的规定,而是间接体现在该法第153条的规定中:“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经过审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的,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原判决适用法律错误的,依法改判;

(三)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或者查清事实后改判;

(四)原判决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的裁定撤销原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本条将证明标准从否定的方面进行表达,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那么,正确的表达就应当是“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由于证据本身必须以确实为条件,所以,这与刑事案件中的证明标准实际上是一样的。

问:电脑软盘属于何种证据?

朱叶:按照教材它属于视听资料。

问:刚才谈到法律推定的分类有四种。其中,从推定有无基础事实来分,可分为基础事实的推定和无基础事实的推定;按照是否需要前提事实为标准,可分为直接推定和推论推定。但我觉得这两种分类是一样的。

朱叶:有近似之处,但由于划分的标准不同,导致了结果的不同。请再仔细看一下教材第253页。问:推定与证明责任的关系怎样?我看教材不太能懂。

朱叶:推定与证明责任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推定,是指由法律规定或者由法院按照经验法则,从已知的前提事实推断未知的结果事实存在,并允许当事人举证推翻的一种证据法则。推定的主要特征是:

1.推定是法律所直接认可或间接允许的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特殊规则。

2.推定应许可当事人提出反证推翻,因而与证明责任紧密关联。

3.推定既可依法律规定进行,又可按经验法则进行。

4.推定既须有前提事实,又须有推断事实,因而推定是沟通二者关系的法律桥梁,倘若缺乏其一,则均不能构成推定。

5.不同的推定具有不同的法律效力。

证明责任,是指司法机关或者当事人收集或者提供证据证明主张的案件事实成立或者有利于自己的主张的责任,否则,将承担其主张不能成立的危险。

证明责任有如下特征:

(1)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法律职责和义务相联系。

(2)(2)证明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法律风险相联系。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是指一切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的认定,均由法官根据自己良心、理性进行自由判断,并根据其形成的内心确信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制度。它是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国家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自由心证证据制度的立法最早产生于法国,法国的杜波尔在1790年12月26日向宪法会议提交了一项革新草案,自由心证的原则第一次被提出来。自由心证是作为法定证据理论的直接否定物出现的,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为法官的理性和良心,二是心证达到确信的程度。理性是判断证据的依据,良心是真诚地按照理性的启示判断证据的道德保障。总之,自由心证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各种证据的真伪、证明力的大小以及案件事实如何认定,法律并不作具体规定,完全

听凭法官根据理性和良心的指示自由判断。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在思想中形成的信念就叫做“心证”,“心证”达到无任何合理怀疑的程度叫做“确信”,法官通过自由判断证据所形成的“内心确信”这样一种理性状态就是判决的依据。在自由心证理论中还有一种“盖然性”理论,认为法官不可能完全准确地判定证据的证明力,因而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他们对此做出的决定只能具有一定盖然性。即自由心证是有限度的。

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取代封建时期的法定证据制度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它的建立引起了诉讼结构的变革。有关证据、证据力和证明力的问题。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证据及其证据力和证明力是三个密切相关的概念。证据是与案件有关的一切事实,证据力是指证据材料进入诉讼作为定案根据的资格和条件,特别是法律所规定的程序条件和合法形式。只有具备证据合法性条件的证据才具有证据力。证明力是指证据所具有的内在事实对案件事实的证明价值和证明作用,即通常所说的可信性、可靠性、可采性。证据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形式要件,证明力是证据所必须具有的内容和实质要件。

朱叶:证人证言属于言词证据,同实物证据比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优点,但在证明力上客观性较差,容易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每个证人的情况不同,在案件事实的感觉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即使是一个诚实的人提供的情况,也可能有失真的可能。因此,审查判断证人证言的证明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按照证人证言形成的三个阶段,即感受、记忆、陈述三个阶段,判断证据力的大小与强弱。

(2)审查判断证人证言同案件事实的关联性。

(3)审查判断证人与案件当事人或案件本身是否具有利害关系,以确定其证言的倾向性,判断其真实程度。

(4)审查认定证人的品格、操行对其证言是否产生影响。

(5)审查判断证人的作证能力。

(6)综合对比,实物验证。

常用的收集证据的方法有:

(1)询问。询问是任何案件中都经常使用的证据收集措施和方法。

(2)讯问。讯问是指执法机关要求违法行为人、犯罪嫌疑人或者刑事被告人如实交代案情的方法。

(3)辨认。辨认是要求当事人或者证人在若干类似的物品、场所或人中,挑选出自己曾经所见所闻的部分。

(4)勘验。勘验是执法人员亲临现场,发现和提取证据的专门活动。

(5)检查。检查是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人身进行检查的专门活动。

(6)搜查。搜查是指执法机关依法对与案件有关的场所或人身进行强制性的搜寻、寻找和提取证据材料的专门活动。

(7)实验。实验是执法机关模拟再现犯罪现场、犯罪过程或案件发生过程中的专门活动。

(8)鉴定。鉴定是指专门的机构或者人员利用其专业技术知识和科学技术设备,对有关问题进行检测,并作出鉴定结论的活动。

上述措施和方法不仅可用来收集证据,还可用来查明案件事实和审查判断证据。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们也可以说是证据调查的措施和方法。

刑事诉讼法对证明标准的规定:刑事诉讼法》第162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

(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

(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

(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

篇6: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与联系

【管理者≠领导者】管理者:是“牧羊犬”,以(权)力服人,以理服人,以利服人。领导者:是“领头羊”,以(魅)力服人,以身正服人,以情感人。管理者:务实者,执行者,执行领导者的战略布署,目的是完成领导者的战略任务,举轻若重。领导者:务虚者,决策者,策划变革,制定战略,把握方向,目的就是推动改革,举重若轻;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者领导靠的是影响力,管理者管理靠的是管理权领导者应能超越现实与制度,管理者是无情与遵照;领导者在队伍前面示范,管理者在队伍中间控制;领导者给出方向做正确的事,管理者寻找方法正确地做事。

从领导学的一般原理来看,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领导具有全局性,管理具有局部性。也就是说.领导侧重于战略,管理侧重于战术。领导活动注重对组织内部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整体性的计划、协调和控制,而管理则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其目的在于提高某项工作的效率。

第二,领导具有超前性,管理具有当前性。领导活动致力于整个组织发展方向的规定,这主要体现在决策和目标的制定等方面,而管理则侧重于当前活动的落实。领导是一种变革的力量,而管理则是一种程序化的控制工作。

第三、领导是对人的行为施加影响,管理则是对事情加以控制。领导以人为导向,管理以事为导向。

第四、领导通常关注意义和价值,关注所要达到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值得。领导关注做人,关注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潜能、人的激励和发展。相对应的是,管理通常是整合各种资源借助各种手段来达到既定的目标,管理注重做事,把事情做得效果既有又有效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又快又好。

所以,领导不能等同于管理。领导和管理有很大差异。在具体的工作中,因

为管理过分而领导不力或是领导过分而管理不力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失,我们应该要正确、科学地处理领导和管理的关系,而不应该简单地将两者混为一谈。

篇7:策划与计划的区别与联系

策划和计划都面向未来、指导未来,都强调前导性和科学性,即: 策划和计划都是管理的前期阶段,都有着明确的目的,都指导着工作、任务的具体实施。

策划和计划都要高度重视方案的可行性和高效性,要充分考虑各类要素和条件。

但策划和计划并不相同,其不同处在于:

策划一般在决策之前,是决策的依据和前提。因此,它强调价值、科学和竞争,即首先要创意出有价值的目标和谋划出科学可行的方案,这些目标和方案都应是最优的,应该在竞争中展现自己的优势并获得决策通过。

计划一般在决策之后,是决策的细化和实现决策的保证。因此,它强调具体、明确和控制,即重在围绕决策目标和优先方案对工作进行分解、对资源进行细致安排,这些分解和部署都应是明确的,以便在实现过程中进行控制和评估。

策划与计划的联系非常紧密,主要表现在:

策划是制订计划的重要依据。策划不仅提供了计划制订和实施所应围绕的中心即目标,还提供了目标实现的最优方案,这些都应是计划制订时所必须加以考虑的。

计划是策划实施的重要保证。计划是策划和实施之间的桥梁。因为策划是事先谋划,所以侧重于目标和较为粗略的实施方案,其通过决策后要进行细化才能组织、控制实施行为;而计划即是策划的细化。

正是因为策划和计划的紧密联系,所以: 在现实生活中,策划文案和计划文案也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当策划书对具体实施方案制订得比较详细时,一旦获得决策通过往往不用再制订计划书,而直接成为实施的依据。而很多计划都深深的根植了策划的思想,如对背景的分析、目标的解释、方案的评估和论证等。很多策划文案往往以“计划书”为名,而很多计划文案又自称“策划书”。

下面两文分别是相关的策划书和计划书,可作为策划与计划区别的参考样例:

http://

**公司中秋节活动策划方案

活动主题:“月亮之心”中秋亲情会 活动背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赋予了中秋节浓郁的“家和”概念。在这个尽享天伦、祈福圆满的月圆之夜,每一颗心灵都是圣洁的,最容易被激发出人性的真善美,是绝好的增进情感、推动业务的时机。活动目的:

1)公司是个大家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归宿感。打破一家一户团圆过节的小格局,以分部或科、组为单位(视团队规模而定,以八至十二户为佳),员工带家属一起来参加团队的中秋亲情会。2)让员工家属了解公司文化,增进对公司的亲切感,提高对员工工作的支持度。

3)激发员工的感恩心与荣誉心,为家人、为团队,更努力、更有价值感的投入工作(以自发立誓定工作目标或生活目标的效果为最佳)。

4)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平衡理念,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珍惜与家人之间、与同事之间共同生活的缘份,引导员工的博爱意识、大家意识。

5)尊重中国的传统风俗,祈福人生的圆满光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

活动对象:全体员工及其家属

活动时间:农历八月十五(或十四)晚 活动流程:

1、团队负责人致欢迎辞

2、舞台剧《中秋溯源》。如后羿射日、朱元璋起义等典故翻演

3、快板(三句半,二人转)《瞧我们这一家子》内容是分别介绍本团队的员工

4、颁奖。团队负责人总结每一位员工对团队所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给予不同的荣誉称号,并颁发相应奖项奖品给该员工的家属,藉此也请员工和家属即兴讲话。

5、家庭秀。所有家庭才艺表演,或是进行家庭游戏。

6、音乐故事《蓝绸带》。现场发动蓝绸带感恩行动。(可同事或家人之间相互进行感恩,给自己要感谢的人系上一根蓝绸带)

7、月下祈福(烧灯塔,放礼花)。

8、业务推动方案的宣导与拍卖。制定下阶段不同业绩档次的不同奖励标准(以家庭型奖励为主,如家庭用品或全家旅游等)由每个家庭商讨后先拿去奖励指标。

9、派送中秋礼物(有小孩者另外加送)。团队负责人致感谢辞。活动准备:

1、大小适合的场地及布置

2、音效、碟片准备

3、员工奖品准备

4、业务推动方案奖品准备

5、蓝绸带准备

6、相关节目准备

7、中秋礼物准备

相关支持方案:

1、场地布置方面

可用人寿专用汽球装饰以创造出节日的欢乐气氛,并在职场内悬挂公司司旗,体现公司专业良好企业形象。

2、员工奖品(根据不同员工特征,给其评以相应的荣誉称号,并颁发奖品)给每人颁发荣誉称号的喜报,并给予价值20元以内的奖品以资鼓励,如:

价值5元的滑动式名片盒、价值6元的快乐小子 价值15元的广告钥匙包、钱夹、万年历、走珠签字笔

3、业务推动奖品(设定不同的业绩标准,让员工与其家属共同选择,并有奖品达到激励最佳效果)

价值20元以内的礼品:广告三节伞、直柄伞、保温杯、奇趣手牵手餐具 价值30元以内的礼品:浴室套装(四件套、三件套、二件套)、水果削皮器、银光杯

价值50元以内的礼品:健康秤、大型家庭保健箱、厨房五件套、保鲜真空套杯

价值100元以内的礼品:君子氧吧、淑女氧吧、小康氧吧、时尚对表、化妆镜、湘绣摆件

4、表演节目奖(可评出最佳默契奖、最佳表演奖、最佳亲密奖并授予不同的奖项礼品)

价值10元以内礼品:水晶杯垫、三合一啤酒桶、童男玉女开瓶器、QQ杯、男孩/女孩杯

价值20元以内礼品:卡通电话机、卡通收音机、浴室三件套、迷你吹风筒、奥运钥匙扣

价值30元以内礼品:摩托车雨披、CD盒、不锈钢餐具套装、5、中秋节礼品(赠送月饼系列或家居生活用品以示节日的问候)

价值60元的温馨是团圆系列:月饼礼盒+奇趣手牵手餐具 价值98元的秋月雅韵系列:月饼礼盒+《健康食文化》手册 价值128元的绿之光系列:月饼礼盒+不锈刚餐具一套 策划:×××

×××年×月×日

据http://内容修改补充

**公司中秋节活动实施方案

随着公司业务的拓展,公司员工队伍日益壮大,现已有正式员工350人。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归宿感,公司决定在今年×月×日(农历八月十四)晚上举办“月亮之心”中秋亲情会,由我部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为了保证本次活动的顺利举行,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成立“月亮之心”中秋会筹备组: 筹备组主任:×××

副主任:×××(兼秘书长)下设7个小组(各组首位成员为组长):

场地组:××× ××× ××× ××× ××× ××× 节目组:××× ××× ××× ××× ×× ××× 礼宾组:××× ××× ××× ××× ××× 礼品采购组:××× ××× ××× ××× ××× 宣传组:××× ××× ××× ××× ××× 维安组:××× ××× ××× ××× ××× 机动组:×××

二、各组成员须熟知的有关内容

活动主题:“月亮之心”中秋亲情会

活动背景:

“每逢佳节倍思亲”赋予了中秋节浓郁的“家和”概念。在这个尽享天伦、祈福圆满的月圆之夜,每一颗心灵都是圣洁的,最容易被激发出人性的真善美,是绝好的增进情感、推动业务的时机。

活动目的:

1)公司是个大家庭,增强团队凝聚力和员工归宿感

2)让员工家属了解公司文化,增进对公司的亲切感,提高对员工工作的支持度。

3)激发员工的感恩心与荣誉心,为家人、为团队,更努力、更有价值感的投入工作。4)倡导“快乐工作·幸福生活”的平衡理念,强化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珍惜与家人之间、与同事之间共同生活的缘份,引导员工的博爱意识、大家意识。

5)尊重中国的传统风俗,祈福人生的圆满光辉,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提升员工的文化素养。

活动对象:全体员工及其家属 活动时间:农历八月十四晚 活动流程:

1、团队负责人致欢迎辞

2、舞台剧《中秋溯源》。如后羿射日、朱元璋起义等典故翻演

3、快板(三句半,二人转)《瞧我们这一家子》内容是分别介绍本团队的员工

4、颁奖。团队负责人总结每一位员工对团队所做出的成绩与贡献,给予不同的荣誉称号,并颁发相应奖项奖品给该员工的家属,藉此也请员工和家属即兴讲话。

5、家庭秀。所有家庭才艺表演,或是进行家庭游戏。

6、音乐故事《蓝绸带》。现场发动蓝绸带感恩行动。(可同事或家人之间相互进行感恩,给自己要感谢的人系上一根蓝绸带)

7、月下祈福(烧灯塔,放礼花)。

8、业务推动方案的宣导与拍卖。制定下阶段不同业绩档次的不同奖励标准(以家庭型奖励为主,如家庭用品或全家旅游等)由每个家庭商讨后先拿去奖励指标。

9、派送中秋礼物(有小孩者另外加送)。团队负责人致感谢辞。

三、各组职责:(略)

四、保障措施:

1.主任、副主任、各组组长必须保证24小时开机,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

2.实施分组负责制。各组须分工明确,妥善安排时间,确保在×月×日前两天完成所有准备工作。

3.实施奖惩制度。在规定时间内无法完成任务的小组,立即取消其组长职务,并扣除年终奖金;对顺利完成任务的小组,对组长予以800元的活动奖,对组内所有成员予以500元的活动奖。

4.定期汇报工作。每周一、四召开组长会,听取各组进展汇报。

**公司公关部

篇8:文化与文明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内涵,教师,老师

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学校中会听到和看到学生喊教学的人与做行政的人, 甚至还有后勤的人为老师, 在辅导机构的学员也会喊招生的、行政的以及辅导的人为老师。看到这一情景时, 总会感觉到现在的社会中, “老师”这一称呼已经被我们开始 “滥用”了。

那么, 到底什么样的人可以被称为 “老师”、什么样的人被称为 “教师”? 这两种称呼有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本文着重从词源的角度, 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他们进行分析, 以便我们在生活中可以更好的理解和运用这两个称呼。

一、“教师”与 “老师”的词源

《辞海》中对 “老师”有详细解释:“①学生对教师的尊称, 又, 明清两代, 生员和举子称主试的座主和血管。”[1]

韩愈在 《师说》中写到:“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也就是说, 韩愈认为教师是传递知识、教授业务以及解决疑惑的人。从这里可以看出, 教师是拥有着渊博知识与高深造诣的人。

从生活的经验,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推论: 从心里认可并向其学习的人, 被称为老师; 但是教师则是众多职业的一种, 是拥有某门专业技巧、渊博知识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人致力于的一种谋生手段。

二、“教师”与 “老师”的联系

一直以来, 很多人都觉得 “教师”与 “老师”有着一种惟妙惟肖的关系, 二者在某些方面是一致的, 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与 “老师”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有相同的对象———学生, 也都需要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书育人。

在别人问到做什么的时候, 可以说 “做教师”也可以说”做老师”, 此时使用 “教师”与 “老师”, 都是在表达一个意思, 可以通用。

三、“教师”与 “老师”的区别

“教师”与 “老师”不仅有一定的联系, 同时二者还有很多方面的区别。“教师”与 “老师”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是一种职业, “教师”指的是一种职业, 也就是一些人的谋生手段。从一种职业角度来看, “教师”中的 “教”凸显了该职业的责任和义务: 教书育人。一般情况下, 我们填写个人简历与履历表的时候, 都在职业的一项中填写 “教师”而不是 “老师”。而 “老师”一般来说, 是一种称谓。在学校或者其他地方见到教师时, 我们说 “许老师好”、 “赵老师, 您好”, 而没有喊 “许教师好”或者 “许教师, 您好”。

其次, “老师”的范围更广, 而 “教师”的范文相对窄些。“老师”不仅涵盖了 “教师”的内涵和外延, 还侧重 “老”字, 含有资格老、阅历多、本领大、见闻光、认识深刻、见解独特等方面的意蕴, 有被他人所敬重的长者风范。并且有时和年龄的大小是没有关系的。此外, “老师”的称谓不受地域与时间的限制, 更不会因为学生职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我们会看到不管是某位企业家、领导, 还是一位抱着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 甚至是抱着孙子的爷爷或者奶奶, 在见到自己昔日的老师时, 依然是彬彬有礼的喊道 “老师好”。

还有一种情况, 虽然某人不是教师, 仍然会有人称之为 “老师”, 其实在这种语境下, 这是对被称呼的人的一种尊重与尊敬。

然后, “教师”多用于书面语, “老师”常用于口语。书面语一般显得比较严肃, 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或者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时候, 多使用 “教师”一词, 而不是 “老师”。但是, 在日常生活中, 没有那么正式的场合下或者是随意聊的情况下, 多使用“老师”一词, 显得谈话双方的关系比较亲近。

最后, 田正平、章小谦 ( 2007) 从语法的角度, 分析了 “教师”与 “老师”的不同: “从词的构造讲, 现代语境中使用的 ‘老师’是偏正结构, ‘老’是一个虚词, 无实际意义。 ‘师’则是词根, 意为 ‘能给人指导、值得学习和效仿的人’, 教师是动宾结构, 教, 动词, 会意, 从攴 ( pū) , 从孝, 孝亦声。‘老师’则是具体的人, 从事教育的人, 教师的具体个体;‘老师’的含义比 ‘教师’更加丰富。”[2]“崔希亮在 《汉语称谓系统的嬗变及其动因》 中对‘老师’一词在近代的发展是这样解释的, 可见 ‘老师’一词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情况是紧密联系的。”[3]

另外, “教师”与 “老师”的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 也表明双方彼此关系的疏离和亲密。 “老师”这种称呼显示的关系, 是谈话者一方内心认可的, 表明交流双方的关系比较亲近, 感情比较亲密。而 “教师”则显得比较呆板, 也是双方的关系停留于表面而无法达到内心深处。因此, “老师”一词使用范围很大, 从课堂、学校、各种辅导机构一直延伸到能锻炼实际能力和学习实用知识的地方, 并在情感上扩展为怀有尊重之意的有技能有德行的一群人, 比如焊接老师、瓦匠老师、门窗老师等。

四、结论

“教师”与 “老师” 有一定的联系, 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 二者可以互用, 大多数情况下, 二者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教师”与 “老师”在职业、范围、口语与书面语、语法、感情色彩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 我们在教师节时可以说 “教师节快乐”, 却没有人说 “老师节快乐”; 我们平时说 “谢老师”, “张老师”而不说 “谢教师”, “张教师”。

明了 “教师”与 “老师”的联系与区别之后, 我们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更好地把它们区别开来, 我们也才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下更好地使用它们, 而不至于犯一些低智商的错误搞出闹剧; 在口语和书面表达中, 也不会因为错用称谓而犯低级错误。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普及本音序.

[2]田正平, 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3) .

上一篇:圣诞节平安快乐经典祝福短信下一篇:婚礼答谢宴家族代表致辞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