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的经典名言

2024-06-20

柴静的经典名言(共13篇)

篇1:柴静的经典名言

柴静的经典名言

想起当年胡适留美,执教北大,终身倡导的就是梭罗式的思想。后来提倡好政府主义也是这样思想的延续。

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对媒体的容忍有多大,这个社会的进步就有多大

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

小人物也有权力发出自己的声音。

忽然想起有人当初说过的一句话记者就是记着

没有人会忘记,没有人会被忘记。

只要还能思考,恐惧就不能完全控制一个人

博客属于大家,也包括与我们观点不一致的人,包括漫骂和人身攻击的人,如果这样的评论让你看上去不舒服,那这是我们为了表达自由必须付出的代价----但我的底线是不要猥亵。

一个具体的生命在宏大的国家面前是微小的,即使在做父亲的人看来也是一样。

活着,并不简单,他的父亲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说过因为我们曾经经历不尊重生命的年代

无论谁拿着鞭子在我背上鞭打,我也不再进入梦乡,当然我也不再相信梦话。没有神,也就没有兽。大家都是人

在说人民之前,先来说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吧。

篇2:柴静的经典名言

可惜暂时没有看过,更不了解柴静,所以先说说看见吧。记忆中在很多途径又或者很多时候都听到过关于相信眼睛还是相信耳朵的讨论。其实我不是擅长参加讨论的人,因为眼睛近视,耳朵又有点“散光”,昨天也提到了,除了眼睛和耳朵外,脑子还有水,所以,我只能用心态被“看见”。因为太过被动,所以当有知己的时候,那就类似《你是我的眼》;当有知己的时候,那就类似《把耳朵叫醒》。这样的个性,就成就了我的优柔寡断。金庸的小说看过很多,如果说到优柔寡断,那就当属“无忌哥哥”了,不过很可惜,《倚天屠龙记》还真是没有看过。也许是李连杰给我的张无忌台深刻,所以在“优柔寡断”上我比较贴近的主角反而没有通过文字去更多K透,只记得李连杰帅气的脸庞,以及各种奇遇后更加帅气的身手了。

所以,我也只是看见,突然想起前面的一段话:记忆中在很多途径又或者很多时候都听到过关于相信眼睛还是相信耳朵的讨论。

篇3:《看见》中柴静的采访技巧分析

1 用心倾听,拉近距离

采访者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发问、交谈。然后记下采访对象所叙述的材料。虽然,“听”看似一种略处被动的行为,但当倾听者做出积极的反应的时候,这种被动的行为则会发挥出极大的效果。例如,当倾听者对受访者提出的观点表示认同时,则给予肯定的眼神或手势,当受访者提及不幸遭遇时,倾听者给予感动深受的神态。这样的倾听反应实则拉近了两者之间的心里距离,让受访者能敞开心扉,进一步挖掘出有价值的东西。因此,用心倾听是采访者和被访者之间的桥梁,是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

1.1 体态与神情相结合

不管是怎样的倾听技巧,最重要的一点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倾听。对此,柴静做出这样的解释:“采访的时候,我总习惯性身体前倾。这是一种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倾听,我可以更贴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的背后是心灵。消除芥蒂,建立一种信任,而且更具有人文色彩”[1]。柴静的这段话,不仅强调了倾听,同时也说明了在倾听过程中,体态的重要性。

在《中国合伙人》一期中,柴静采访合伙人之一王强。王强一本正经地说:“我常常说我说做噩梦都没想到俞敏洪还能办学,他始终是办学的这种对象嘛。”柴静自然地斜低着头,稍弯着腰笑着倾听,之后又接着提问。

这里,王强在讲述对当时俞敏洪办学的不信任感时,采用了调侃的方式,语言较为幽默。柴静一改之前的正襟危坐,而是斜着头弯腰笑起来。这样的反馈会让整体氛围轻松活跃起来,而且,自然不做作,也拉近了和被访者的距离。

1.2 思考性和目的性相结合

倾听要用心。而这个“用心”实质就是指采访者要将思考性和目的性带进倾听的过程中。采访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灵活多变的过程,虽说,采访要提前准备,但是在采访的过程中,采访者无法把握被访者回答的内容。因而,要通过倾听,根据其回答的内容以及他(她)的语速、面部表情、措辞使用、肢体动作等进行思考,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再继续提问。当然,倾听并不是漫无目的地听,必须有针对性。

在《兰考弃儿》一期中,火灾事故发生后,柴静采访兰考县长。兰考县长在说起自己因7个孩子被烧死而做噩梦时,也回忆了自己的孩童时代,带着忏悔,柴静长时间点头,久久不语约有10秒钟,做出倾听态,而后再看着他的眼睛问出:“你会自责吗?”

此处,柴静在倾听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沉默。实则是一种思考性与目的性的结合。柴静的“你会自责吗?”是在给被访者一个缓冲和自己思考后提出的。县长表达了自责,也说出了工作的失误,这就是柴静所想要达到的目的。

2 善用语言,刚柔并进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符号。作为一个采访者,语言的运用尤为重要。合理地运用语言,能拉近与被访者之间的距离,同时调动被访者的情绪,使其更好地接受采访。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提到:“我原以为好节目尖锐就成了,陈虻说:‘不是说你把采访对象不愿意说的一句话套出来叫牛逼,把他和你置于风险之中,这不叫力量。要是拿掉那句话,你还有什么?’”陈虻在此强调的,实则是说要将刚性的新闻和柔性的人性相联系。

3 注重人性,情理结合

树立人文典范是如今电视节目的重要一环。《看见》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内容涉及广泛,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事物等宏观话题,也有对个人经历、情感生活的探究。正如柴静所说,她最关心的是新闻中的人,探究人的前提就是要注重人性。在采访过程中,如何让被采者感受到记者对他们的尊重,如何让他们对记者敞开心扉,关键就是看采访者是否真正做到了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上挖掘人背后的故事,探究事实真相。

柴静采访药家鑫一期,节目进行到2分16秒,柴静正采访受害者张妙的父亲张平选时,隔壁忽然传来张妙母亲的一阵嚎啕大哭。她示意摄像师留在原地,不要拍摄。采访戛然而止。进屋后,柴静把手搭在张妙母亲的手臂上。

这个行为在网络上颇受争议,但却是“人文”之举。她示意摄像师中断拍摄,进屋安慰张母,实际上是在将受害者的伤害降到最低的情况下并给予抚慰,展现出了一个采访具备的人文素养和人性中的真善美。

用《看见》制片人李伦的话说:“央视十年,柴静的变化不是颠覆式的,是成长式的,以前她锋芒、灵动,强调现场的激烈感,在《看见》,她变得更宽厚了。”而这里的“宽厚”是对采访对象给予的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这也是一个采访者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摘要:央视《看见》栏目广受好评,蜕变后的柴静纯熟而又独树一帜的采访风格和技巧在央视《看见》栏目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该栏目中,柴静充分体现了其在采访过程中的倾听技巧、语言运用、注重人性三个方面的出色表现。

关键词:柴静,采访技巧,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柴静.看见[M].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3.

篇4:柴静的意义

自央视离职后,她归来了,带着《穹顶之下》,向我们讲述一年来她“看见”的那些不为人知的事。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不管纪录片是怎么拍出来的,不管那些影像资料是哪里提供的,不管她的身世背景怎样,我想,我们共同生活在穹顶之下,别让柴静一个人。

始终记得片头那个脸上满是尘埃的小女孩,一双清澈的眼眸,可是,她的世界里从未有过蓝天;始终记得那个扎着两个小辫的背影,小手拍打着玻璃告诉我们她想出去。雾霾,始终是笼罩在人们心头上的阴霾。

一个个机警又一针见血的发问,一个个荒谬而有合理以致显得无奈的回答,那些多环环相扣的推导与反思,把雾霾的本质、成因,执法的真相,法律的漏洞探究得既深入又明白。我们应该感谢这位看似柔弱实则刚强的母亲,感谢她的无私,感谢她劳神费力四处奔波的社会责任感与公益心。

她奔波于中国、美国、英国,追根溯源,寻找关于空气污染的数据,她竭力收集相关资料、积极向国内外专家求教,而且不惜冒险充当实验对象。《穹顶之下》是求理、讲理,以理服人的。这个专题片的力量,是牢牢建立在对真相的渴求、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敬畏之上的。《穹顶之上》表达的是一个普通公民对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的诉求,这个诉求之所以值得敬佩,是她基于深刻的公民理性。

工业革命后的伦敦名曰雾都,烟尘笼罩下,一片死寂。举目四望,不见茕茕人影;仰望夜空,不见繁星如水。冷空气横跨了英吉利海峡,覆盖了整个泰晤士河的河谷,毒烟被控制于云层之下无法扩散。大烟雾事件对于他们来说,是国殇。但是,倘若今天在穹顶之下的中国人未幡然醒悟不付诸行动,我们终有一天会变成他们。

这部纪录片是一次灵魂深处的洗礼,大有醍醐灌顶之势,然而不是一场媒体舆论的舌战!请不要聚焦于柴静个人,我们无权去指责她,因为她做了多少人不敢做的事,揭露了多少事件的本质!她耗时一年自费百万做了这个片子,是想要唤醒公众以及相关部门麻木的心灵,而不是让人们议论她的过往与身世。南非前总统曼德拉曾说:“如果天空是黑暗的,那就摸黑生存;如果发出声音是危险的,那就保持沉默;如果自觉无力发光的,那就蜷伏于墙角。但不要习惯了黑暗就为黑暗辩护;不要为自己的苟且而得意;不要嘲笑那些比自己更勇敢热情的人们。”所以,无论她是出于什么动机什么目的,我们应该以一种敬意去对待她这一次的大手笔,别忘了柴静的意义——聚焦社会,治理污染。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同呼吸,共命运。与雾霾之间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雾霾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对于我们高中生而言,那些关于能源结构调整,国家能源局的改革以及那些深奥的技术问题,我们很难弄明白。且不谈国家政府各部门该怎么做,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必须行动起来,约束自己,从身边开始,为这个国家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心力。对于柴静,更多的应该是感恩,她给我们展示了这个国家不为人知的一面。永远记住柴静的意义,愿我们的行动能弥补我们曾经对大自然的伤害!

篇5:柴静经典名言

1、每个人的头顶上都有一个穹顶,而我们习惯了低头忙碌地过自己的生活,从不抬头仰望一下头顶上那片最美的天空。

We are all under the dome, but we are too busy to look up and enjoy the most beautiful sky right above us.

2、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敬畏。

3、“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他说,“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陈虻 ----《看见》

4、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这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看见》

5、1943年,16岁的瑞典少年在魏玛看到纳粹的领袖, 他和千万人一起大声欢呼,泪流满面。当人们后来已不再怀疑纳粹确实屠杀了数百万犹太人的时候,他还固执的说那是反纳粹的.恶毒宣传。 许多年后,电影导演柏格曼突然想通了自己为什么会那样拥戴希特勒,"我们从来没听过自由这个词,从来没尝过自由的滋味。在一个权威体系里,所有的门,都是关着的。不管是一片青草,一个人,一个节目,一座村庄,或是一个时代,成熟生长,都不是与岁月俱来的——除非土壤中饱含养分,枝叶经过风吹雨打,沉实厚重,还有,门打开着,自由,如春风自由流动。 ----《青草,你为什么喧哗》

6、采访不用来评判,只用来了解;不用来改造世界,只用来认识世界。记者的道德,是让人“明白”。 ----《看见》

7、我认为她是美国人,不理解俄罗斯的记者要承受什么,“她是在一个那样的环境下,常常被迫害的人很难避免......”

她说:“但这样慢慢会变成你反对的人。” ----《看见》

8、作出小的就战不仁

宇宙洪荒

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边道作当语言和文字缓缓铺展

人成了上不没要中

你大亮起一盏亘古不灭的灯火 ----《用我一辈子去忘里边多》

9、曾国藩说的对,世间事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

我问一个哈佛的老教授,社会上这么多问题,改起来有很多惰性,怎么改?他说,让问题浮出水面,让他“不得不”改变。 ----《看见》

10、许多事情,是因为有人相信,才会存在 ----《看见》

11、这个世界没有单纯的好人和坏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坏事的人。

12、梦里她总是衣衫破烂,被人追赶,我把她护在身后,向动物一样对那些伤害她的人龇着牙,威胁他们。 ----《看见》

13、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看见》

14、我从来没想过一个节目会以无解来结尾,一直到我明白真实的世界即是可能如此 ----《看见》

篇6:柴静的主持风格[大全]

柴静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历任电台主持人,湖南卫视主持人,cctv新闻调查栏目主持人,现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主持人、出镜记者,《24小时》主持人。

柴静本人,相貌平平,绝对与美女称谓无缘,但柔顺飘逸的黑发,却令人眼馋。主持节目语言犀利,思维敏捷,是目前新闻界炙手可热出镜记者,央视大腕级人物,不可多得的才女。喜欢柴静的主持风格和她的胆识,特别是在非典爆发的时候,她敢做很多主持人不敢做的事情,到一线采访非典病人和医生;喜欢她柔顺的黑发,喜欢她咄咄逼人酷似王志的主持风格,更喜欢她辛勤码字,苦心经营的博客文字,她是唯一用极其朴素的语言,袒露深刻思想的主持人;新闻调查的节目要求记者的调查行为为表现手段、以探寻事实真相为基本内容、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崇尚理性、平衡和深入的精神气质,而柴静通过记者的调查揭示真相,挖掘出被遮掩的事实真相,挖掘内幕,她睿智,犀利和敏锐,是一个敢说真话的记者。

关于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品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在非典期间,她曾成功报导“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栏目,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她就参加了《北京“非典”阻击战》的拍摄,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因其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让人心疼。她曾经这样说过:“假如没有对人的真正的关切,就不能成为记者;假如仅仅停留在对人的关切,而不是对问题的求解上,就不会成为一个好记者”。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她说自己喜欢采访中对方那种温和信任的眼神,像是朋友的。“能得到对方的信赖与爱,比采访本身更有价值。最想要的,是别人需要力量开口说话或者保持沉默时,他能握住我的手”。

在她的采访主持风格方面,曾经有国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一次受邀参加搜狐聊天室网聊时,有网友问她,你的人生信条是什么?柴静说:“你说的是中学时代往日记本上抄的格言吗?”在工作中,她鲜明的采访主持风格总是最令人难忘的。曾有人问她:“你是怎么保持自己风格的?”她反问:“你是怎么保持呼

吸的?你不会自觉,因为它就是那样自然地存在着。”

以前我在电视上看见她和鲁豫,感觉她们两个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她们两个都是主持人,而且她们两长得有点像,特别是发型像。但从看了柴静的blog之后感觉她们有一个特别不像的地方,那就是她们两个的主持风格差别很大。鲁豫主持的鲁豫有约就比较娱乐,但柴静主持的节目探讨的问题比较有深度,挺社会化,看了之后让人心里上不是很舒服,让你知道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就她们两个主持的节目讲,一个节目承载的社会责任小,主要就是娱乐大众,一个节目承载的社会责任大,主要是找关注人性,道德,责任等比较沉重的问题。

篇7:看见——柴静的十年成长

看见——柴静的十年成长

柴静的十年历程。

《看见》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

十年前她被选择成为国家电视台新闻主播,却因毫无经验而遭遇挫败,非典时期成为现场记者后,现实生活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让她一点一滴脱离外在与自我的束缚,对生活与人性有了更为宽广与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间,非典、汶川地震、两会报道、北京奥运……在每个重大事件现场,几乎都能发现柴静的身影,而如华南虎照、征地等刚性的调查报道她也多有制作。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书籍##文化良品##传纪#。爱乐活文化玩意儿书籍。

封面

看见新书发布

柴静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篇8:柴静的围巾

基本上,只要不是他们的伴侣,你能面对面见到央视主持人的机会只有在他们出书的时候。无论是白岩松、芮成钢还是鞠萍姐姐,多少都与荧幕上不同,我不会告诉你,白岩松被主播台挡住的肥肚子装满了中年危机;也不会告诉你,鞠萍姐姐居然要穿貂绒大衣,这让儿时大风车般的梦想情何以堪。

柴静不会,至少形象上保持着电视里的一致。她爱穿黑白灰,再加一条红围巾,这种称为安妮宝贝、绿茶婊和林徽因结合体的打扮在2013年年初让她受了不少微博名人包括不加V(木子美)的肆意吐槽。至少我知道,以前的柴是火柴的柴,之后的柴是劈柴的柴。

后来我看到一则故事,1927年9月14日晚上,现代舞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在外出用餐后,因脖子上的长围巾卷入快速经过的汽车轮子里,飞旋的车轮当场把她勒死。 好在,柴静还抵抗得了微博的车轮,谁也没有被谁勒死。木子美趁势出了《男女内参》,柴静因为一本《看见》也收到了丰厚的版税。爱和憎都各取所需,我们总算可以心平气和地聊一聊她。

柴静有多爱她的围巾呢,这种爱和帽子天后凤飞飞一样登峰造极。签售《看见》的各大见面会上,她的脖子和摄影师爱人成了两块最隐秘的部位。我的一个朋友说电台主持对声音的呵护到了变态顶端,一条围巾显然是最基本装备。可以想象曾经的长沙夜空好声音如何找到围巾这片一生的挚爱。她说起那时候的自己带着怀恋,“主持电台开场白只说一分钟,我会把字都写下来,把多余的字删掉。保持动词多一点,形容词副词少一点。”围巾是柴静唯一留下来的形容词。

她给我发过《看见》封面的那张图片。没有戴围巾,哦,那是人和烤肉只隔一撮孜然的重庆夏天。第二年秋天,在重庆采访同性恋群体,她又戴了围巾。这么多年,围巾给她一种柔软,这种柔软是她想要示范的,她对我说,“我们采访人是很粗暴的事,有时候,记者的权力就是傲慢。靠什么来消除?唯一就是感同身受,我知道你的内心。”好吧,如果她被木子美称为柴徽因,这些围巾一定有功劳。

柴静的围巾绝少碰触奢侈品,有一次鬼使神差戴了一条Burberry的格纹,改天就被雪藏了。现在郭美美这些炫富女让奢侈品臭了大街,她更不敢戴了。我面对面端详过,她的围巾基本上秉承看着低调奢华有品位,摸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路子去的。

写到这里,我会坚信木子美是绝对不会迷恋围巾的,哪怕赫本说过:“当我戴上丝巾的时候,我从没有那样明确地感受到我是一个女人。”这个需要事业线代言事业的年代,围巾是不性感的化身。柴静需要这种不性感,需要这种文气。所以,在每场签书会前面,她会说,“我跟大家说两句话啊。第一,这本书的读者都是很有功德,很能够尊重他人的人,我希望我们在秩序当中能够排起队。第二,我一定会签到最后一个人离开,因为我也期待着跟你们每个人目光相汇的瞬间。”你无法想象一个肉弹说出如此诗气的话吧。

文艺复兴时期克尔阿那赫所画的《田野里的维纳斯》中,描绘了维纳斯身上一条透明轻盈的纱带。里面包藏了她的爱和情欲、以及要把一个聪明男人变成傻子的甜蜜迷魂话语。后来,天后赫拉得知维纳斯拥有这神奇的法宝,便向她借取这条带子以迷惑宙斯。这是围巾的神话源头,我不知道,我们的女神柴静又会用它来迷惑谁?

篇9:柴静的《穹顶之下》观看心得感想

第一篇:关于柴静的《穹顶之下》观看心得

柴静是一个小女子,一个普通的母亲,一个由对孩子的爱升华到对所有中国人的爱的的人,一位曾经的知名记者而现在是一位普通人的人。她的爱是大爱,是儒家所推崇的大仁大爱。穹顶之下的思考是由环境和呼吸引发的思考,进而达到更大的思考,政策的,经济的,法律的,社会的,直至生命的,人生的,人性的,由个体到群体,再升华到个体——人和生活、生命。一个弱女子以君子之风,讲一个难言的话题而娓娓道来,没哀、怨、怒、恨,用自己的行动和平静的语言分析因果,剖析利害,展示事实,客观理性,从容平实。平静中充满了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的热爱,用科学和事实 提醒人们正视生活,珍视生命,继而良知觉醒,体察人性。

这个视频引发了国人的思考,展示了理性的美和力量。她的“我不怕死,但我不想这样活着”的话震撼了听者的心灵,从雾霾的生产到对人体的侵害;从经济的运作,利弊的权衡;政府职能的发挥;法律的缺陷;中外的对比等等诸多方面的陈述,科学准确的展开了社会,社会的各级组织,法律和政策以及普通人的生活等等真相。这个片子对每个人,社会组织,企业,职能部门,政府,法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人生价值,社会价值都起到了振动和积极推动的作用,由此所引起的连锁反应和变化也许是惊心动魄的,但这是必然,是天意,是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无论由此产生的对其个人的生活和选择的指责有多大,多真实,其背景、来历及目的有多少可能,金羊年初两会召开的关节之时,这个曾经知名的普通人引发的的这个事件,以穹顶之下的名义,告之我们每一个人,这是一个深化改革的时代,一个巨变正在发生的大时代。普通人的公民意识、责任感、人性和文化的苏醒、回归正在走来,其轰轰的巨音己经在振动我们的心灵了。人们必然要思考,升华,觉醒,我们究竟要怎样活着。

柴静所作是君子所为,平静理性,以理服人,不以声色化人。

柴静是 寓风雷于平静之中。用人性在呐喊。

柴静,才静,才是静,这才是静。柴静诠释了这个“静”。

2015年,让我们记住这个震动了我们心灵的人——柴静。

第二篇:观看《穹顶之下》的心得体会

沉寂一年后,柴静归来,推出自费百万元所拍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两个小时的时间,让每一个中国人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这两天网上对这个事情褒贬都有,前两天恰巧看了一个对柴静专访的视频。其中一段给我的印象很深。正是这段话让我理解柴静为什么会这么做。内容如下: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水,然后他问列车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发票。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但是,如果今天我们放弃了一块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有可能被迫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跟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饭,列车长亲自把这个饭菜端到他面前说,您是现在要发票呢,还是吃完了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我问他,你靠什么赢得尊重?他说,我靠为我的权利所做的斗争。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我和柴静是山西老乡,居住长治。去年的某一天,朋友打来电话,说今天天气不错,空气湿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感觉很舒服,带孩子出来玩玩吧。我说不了,看手机上的天气指数,那天的指数是重度污染,孩子还小不假思索的选择了规避。

这两天看热门微博上,有人抨击柴静去美国生孩子的事情。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有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我想说,她的孩子还在肚子里时,已经查出有肿瘤,一出生做必须做手术切除。我没有去求证国内的医疗水平是否能完成这样的手术,就算是能,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来说,但凡经济许可的,也一定会选择更放心的方案,我不认为去美国生孩子有什么错。就像我不懂雾霾对孩子的身体有什么伤害,但是会选择减少外出是一样的道理。

央视有一个广告,请到海南深呼吸。第一次看觉得这么没有创意的一个广告放央视播。看过这个雾霾记录片后,明白了这个广告的用意,它突出的是实际的意义。在我们这个地方,有一群经济条件好些的老人,会随着季节的变化,选择在长治和海南两地过“候鸟”生活。那边有一个小区,房子基本都被这些来自长治人们买了。我一个朋友的父母就是其中之一。也在那个小区买了房子,每到冬天就会去海南生活居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母亲一到冬天就会咳嗽,但是去了海南就不会。当时也没有想明白为什么,单纯的理解为是气候干燥和湿润的原因。看完柴静的记录片,又想起去年曾经转发过的《2014年全国190个城市污染排行》长治排第69位,似乎,好像,大概,呵呵觉得其中有某种关联。也明白了为什么医生有时会告诉病人不用吃药,换个居住地就会好的建议。

支持柴静的虽多,但是热点终究会过去。时间久了,刻骨铭心的感情都会去淡忘,何况是一个纪录片。为了忘却的纪念,我觉得我应该做些什么。看过罗永浩演讲的人一定会记得,他在和西门子维权后,有人说老罗是名人,有几百万粉丝,影响力大所以能把这个事情做成。作为普通人没有什么影响力。。老罗这么说,你能影响几个人就去影响几个人,至少你身边的人不会再买关不上门的西门子冰箱,这也是一种维权。受到这句话的启发,我做了一件事情,每天早晨起来,打开手机里天气APP,然后把当天的空气指数做一个截图,放到朋友圈。做了两天,第一天有人点赞,第二天有人开始留言评论。时间久了大家或许会忘记柴静说了什么,坚持这么做至少还能时刻提醒自己,提醒身边的人,雾霾还在,我们还需注意。借用老罗的话来说,能影响几个人就影响几个人吧。

说了这么多,我想说的是什么呢。

看过之后,觉得自己很可悲,因为我身处这个时代,正在经历这个时代,却又对这个时代如此的无知。她去做了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让我们明白活在一个什么境况下。和很多人一样,我们想知道很多,但是找不到信息源。我们需要有这样来的人来给我们答案。

片中柴静说,我们不怕死,只是不想这么活。这也是我一直坚持更新这个账号,坚持选“做自己”为主题的文章的原因。只是想大家明白,我们不是不合群,只是想做自己。有些事情总要有人来做,柴静会让我更有信心,这么做没错!

“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

篇10:浅谈柴静的访谈风格论文

节目主持人的访谈风格是主持人在长期主持实践中表现出来并被受众认可且稳定的个性特征。每个主持人必须在了解节目、熟悉节目的基础上,方能更好地驾驭节目,真正成为节目的主人,以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整个节目带动起来。风格的形成是主持人走向成熟的表现和标志,也是获得观众喜爱和信赖的关键。风格一旦形成就拥有了区别性和稳定性,独树一帜,与众不同。

一、柴静访谈风格的形成

《东方时空》是一档新闻杂志型栏目,“开创了中国电视改革的先河”。柴静曾担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她用“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来形容当时的自己。在她的《看见》一书中她写到,“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整理记录同行的提问,一个采访准备一百多个问题,自己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可以看出柴静改变了过去温柔平和的女性特质,开始以锋芒犀利的质疑、毫无保留的提问,以连环式的追问,达到自己希望的效果。有观众写信给《东方时空》说道:“冷酷的《东方时空》,冷酷的柴静。”可见,风格很重要,但也不能局限于已有的风格,不但要能突破前人树立的模范,更要勇于突破自我。对于在《东方时空》的柴静来说,其主持风格不太明晰,还处于摸索学习、借鉴同行的阶段。

4月,柴静来到《新闻调查》担任出镜记者,站在了新闻的前线。《新闻调查》是通过一系列主题性调查、事件性调查、人文故事性调查和内幕性调查等获取新闻、深度剖析新闻的节目。“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要怎么去问。你只要去感觉它,按正常人那样,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在《新闻调查》的日子里,柴静做过众多耳熟能详的新闻作品,如《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命运的琴弦》《揭秘华南虎事件》《注射隆胸》等,这时的柴静思维日益缜密、逻辑清晰,全然没有娇柔之气。不断的实践,对新闻理念的深入,让柴静日益成熟,慢慢开始形成自己稳定的风格,硬新闻中也有柔情,柔情后有硬内容,一步步形成了为人称赞的“柴式报道”。

柴静和邱启明主持的《看见》周末版在8月7日开始播出,作为一档全新的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人物形象,努力刻画这个快速转型的时代下,人的冷暖、感知、思想与渴望。柴静试图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更多的采访焦点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人身上来关注新闻事件中人的生活、人的感受、人的情感与追求,分析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情感。有人说,柴静主持《看见》之后,有了细微的变化,显得更宽厚、沉稳,至此,柴静的访谈风格进入了成熟阶段。

二、柴静访谈风格上的变化

初到中央电视台,柴静年轻气盛,对新闻的理解并不深入。她说坐在主播台上,“想着自己脸上的表情、语言、化妆、衣服。这一场下来什么都得想,不知道怎么才能忘掉自己。”所以最开始柴静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时受到多方面批评。那时,她认为新闻是严肃端正的,应该刻板,新闻的挖掘应该是“快,准,狠,一刀见血,见血封喉”式。例如《新闻调查》节目《飞越的界限》中她的提问是:“以我们对您的了解,您以前是中学的体育老师,以您这样的专业背景来指导他们做这么高难度的飞跃的话,靠什么呢?”“可是会死人啊?”“你觉得敢和不敢比理智更重要吗?”“我很冒昧地问你一句,您这次飞跃成功的话有酬金吗?”“我觉得你在西安有一次试飞,试飞成功之后,很多媒体采访你,又有很多观众找你签名,当时我们中央电视台也有一位记者采访你,你说这种生活真带劲,带劲这两个字是不是你这三年来一直在追求的东西?”以上提问无一不咄咄逼人,带着腾腾杀气,尖锐冷峻的气势直逼被采访对象。随着采访经验的逐步积累,柴静不断摸索着新闻语言当中切实可感的部分,注重站在采访对象的立场上进行思考。在20《双城的创伤》里,柴静话语中的柔情已从内心深处打动受众。

柴静:是什么让你下定决心了?

小杨:就是我解释,他们(凉州区公安局)不听。

柴静:他们问你的过程当中,觉得什么是使你最难忍受的?

小杨:就是说我和苗肯定有啥事情。

柴静:你在意他们怎么看你吗?

小杨:在意。他们那事情肯定会传出去,传出去,我也就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柴静:这可怕吗?

小杨:可怕。

柴静:比失去生命还可怕?

小杨:也许吧。

采访中,柴静以小孩子的视角为出发点,站在他们的立场提出问题,循循善诱的提问中透露着女性节目主持人的柔情,柴静不再只是冷峻的面孔,她转向了更为人性化的访问,摒弃了刻板成见,去倾听新闻当事人内心的声音。随着时间的推移,柴静节目中的语言充满人文关怀,她试图客观地了解新闻中的人,而不是从采访之初就把事件定性,带着主观成见去采访。柴静带着对新闻现场的敬畏,以“因为我自知无知――这是我所有观察和思考的起点”的方式去探寻真相,言辞和话语内敛了许多,但对于追寻新闻真相的过程仍一如既往犀利。

三、柴静访谈风格形成的原因

主持人是以个体行为出现,代表着群体的观念,那么在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中,主持人个性并不是单一性的,而是节目个性和主持人自身个性的有机融合体,不同的节目有不同的节目宗旨、节目内容和节目样式,也自然会形成不同的节目风格个性。大凡成功的主持人节目,在设计和策划节目的总体风格和定位的同时都要考虑与之相吻合的节目主持人的风格。主持风格始终受节目定位、类型与节目内容的制约,不可能离开节目去谈主持风格。“主持人的个性色彩应该和他所主持的栏目风格一致,这样才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才能融为一体。”节目的发展与成熟需要主持人主持风格的个性化。

主持人的综合素质是由多方面内容构成的,包括个性特征、文化修养、独特思维和人格魅力。风格的形成不仅仅是外在形象的客观表现,更是一种全方位的被大众审美接受且认可的定型化表现。在高手如云的央视,柴静的脱颖而出,与她不断求索、自我突破息息相关。对新闻的欲望、对未知的探索让她在央视的舞台上站稳脚跟。在《东方时空》的一段时间里,柴静翻阅国内外著名主持人记者的采访资料,从每一个提问方式出发,向优秀的记者学习,战地记者法拉奇、《新闻60分》中的华莱士都是她早期效仿的对象。

四、柴式访谈的学习意义

伴随着节目市场化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的发展和日益加快的现代化步伐,在新形势下,主持人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节目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标识和符号的基础上,名牌节目与明星主持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很多观众对主持人产生了更多的期待,希望他们能赋予节目更多的意义和价值。在受众期待和收视率的压力下,各大电视节目必须求新求变,主持人也急需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以提升个人的自身价值,提高节目的收视率。

篇11:关于柴静的几点想法(精)

“ 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安静的柴点燃,就是一团火。”柴静用这 样带有文艺字眼的一句话来介绍着自己, 其实也是在告诉我们, 记者并不是冷冰 冰的字眼,而是有些有肉的灵魂。

柴静, 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 1995年,电台主持《夜 色温柔》节目, 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 主持 《新青年》 节目。2001年 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 《东方时空》 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 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 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 100万册,成为最畅销书籍。2014年 从央视离职, 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柴静,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 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 她有一颗炽热的 扶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优雅,而又锋芒毕露。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 以她的犀利和敏锐、坚定与坚持, 最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在非典 期间,她曾成功报道“非典”,她本人也因《北京“非典”狙击战》等专题节目, 成为著名的“非典前线”女记者。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清简,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每每面对镜头,神情淡定, 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柴静在 媒体上表现出来的形象也让公众相信她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公知女神”。在别人采访柴静的时候,柴静总是要说 2003年对她来说是很重要的一年。因为 在这一年,她完成了主持人到出镜记者的转变。2003年 2月 24日上午,新疆发 生 6.8级地震。柴静跟随节目负责人白岩松去新疆采访, 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路 程后, 他们到达的严重受灾区, 落脚在一片废墟之中, 看到当地的人们正在举行 葬礼。那时候柴静突然明白了什么是自己要找的新闻。她说:新闻像一盆水,兜 头浇下来,满地都是水,满地都是新闻。也是从那时起,柴静才真正的体会到了 记者的使命:亲耳所见、亲眼所闻、去找到真实的新闻。一直以来,柴静都遵循 着自己的初衷, 做自己最真实的新闻。也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告诉人们

记者是什 么。在柴静的身上体现着很多优秀 记者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一直以来柴静都 尽量的完善着自身的这些素养。

曾经在《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柴静时,问柴静觉得什么是最重要的,柴静回 答说:从自我中解放出来, 不再仅仅关注自我的或是个人的幸福。这是柴静认为 作为一个记者比较重要的一个素养。就是在记者的内心, 不再仅仅的关注自己的 幸福或苦难,而是把自己的眼光投向社会。做新闻的时候不再是急于表达什么, 不再只停留在是否能做出有很大的影响力, 让别人都关注的新闻。而是开始关注, 自己做出来的新闻是否会产生一些现实的影响力, 能否对这个世界的一些不好的 社会现实做出一些改变, 能否因为自己的一些努力为社会、他人贡献出一点光和 热。也可以这样说, 柴静已经不再把记者仅仅当做一个谋生的职业, 对她来说更 多的,是一份权力与责任。我认为,作为一名记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把自己 从仅仅关注自己的世界中解放出来, 而开始去关注社会, 思考我要怎样做好自己 的本职工作, 才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才能改变些什么从而让这个社会变得跟 美好。很喜欢柴静说过的一句话“‘一份耕耘, 一份收获’, 其实耕耘本身就是 收获”。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我想,这应该是一个记者在本职工作中应该履行 的责任。

很多人一直以为在把握“公正客观的态度”方面, 柴静做的不够好。因为在 节目中,柴静很多时候会带点自己的情绪。例如在《双城的创伤》里,柴静抹去 被访者流出的眼泪;在采访李阳家暴事件时, 因为不能理解李阳对于家庭的看法, 柴静一度露出自己的锋芒;在 《事故的背后》 中柴静用主观的情感区质疑厂方对 于自己工厂污染的否认。对于自己在采访中的情感流露,柴静一直在做着反思。的确, 对于一个记者来说, 在采访当中渗透个人的主观感情是不对的。对于记者 来说, 最主要的就是呈现最为客观真实的新闻给观众, 然后让观众去做判断。柴 静在采访中的感情流露, 在很大程度上受众会根据她的情感偏向而做出判断, 也 许就会产生误导观众的效果。但柴静在博客上引摘的一句话, 对我触动很大:客 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 对生活在此侧与生活在彼侧的人都要 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 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样看着, 也许每次的采访, 柴静都只是在试图的把自己 交给被采访的对象, 想要进入他们的世界, 通

篇12:叶静的名言专题

3.爱情是一种爱好,你今天爱好集邮了,明天爱好摄影了,后天你就爱好徒步旅行了,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但工作这个东西是维持你的生命的,你要养家糊口,工作你才有饭吃,你对他负责任,他也对你负责。

4.每个人的性格都有多面性,演不同角色的时候,是把你性格当中的某个方面无限地扩大,突出人物的性格。

5.很多人称呼我是童星叶静,只能说我现在没有做到很好,如果我做到更好的话,那么观众就会接受我现在的形象,接受我现在演得戏,就会忘记以前的形象。

6.男人要懂义气,还要懂情字,要懂情和义两个字。

7.不管你现在什么样,你就永远坚持住文化学习,为你以后多几条腿走路,做好准备,这是最重要的。

8.演员是名和利双收的一个职业,但是,名或者利其中的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把你弄得粉身碎骨,当你跌下来的时候,不管从心理上来说,各方面来说,都会很压抑,难以承受。

9.做导演这事情不是信手拈来的,我觉得没有做好准备,这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别人也不负责任。

篇13:柴静励志名言

2、人生奇诡,处处与旧日生活撞在一起。

3、可见似锦繁华的夜,处处有寂寞的信徒。

4、我问他;“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 他说:“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这么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5、陈虻说过:“去,用你的皮肤感觉新闻。” 这地震把我从演播室震出来,震到了地上。

6、真实的人性有无尽的可能。善当然存在,但恶也可能一直存在。歉意不一定能弥补,伤害却有可能被原谅,忏悔也许存在,也许永远没有,都无法强制,强制出来也没有意义。 非常同意,人的一生,本来就是善良与罪恶,人性与兽欲不断交织不断干戈的过程。

7、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8、一刹那觉得,就这样停留下来吧。在这如同流沙幻影的世界上,夜深如海时,为了那些悲欢翻卷的心,让我来守着这一点点恒定不变的东西吧。

9、我就像是动物世界里的豹子要改变身上的花纹,注定让自己全身血淋淋。

10、在这个浮躁的随波逐流的时代,仍然有真心付出有信仰的人存在。

11、我仍固执地在寻找着那份触电的感觉,在渴望那份女人终生企求的爱情,我无法放低这个最低的要求。朋友说:你的要求其实很高,两情相悦如今已经不多了,尤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这已是奢望。但我仍然带着我的热情跟向往在等待那个风雨夜归的人。

12、天地不仁 宇宙洪荒 人的存在犹如电光石火 而当语言和文字缓缓铺展 人间世中 就亮起一盏亘古不灭的灯火

13、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记自己。

14、你告诉人们剖腹产是错误的,自然生产如何好,这只是一个知识层面,你深下去没有?谁有权利决定剖腹产?医生和家属。怎么决定?这是一个医疗体制的问题。有没有比这个更深的层面?如果你认为人们都选择剖腹产是个错误的观点,那么这个观点是如何传播的?人们为什么会相信它?一个新闻事实至少可以深入到知、行业、社会三个不同的层面,越深,覆盖的人群就越广,你找了几个层面?

15、一刹那觉得,就这样停留下来吧。在这如同流沙幻影的世界上,夜深如海时,为了那些悲欢翻卷的心,让我来守着这一点点恒定不变的东西吧。

16、人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灵没有归属,不管你知不知觉,承不承认。

17、崔永元劝过我一次:“你不适合调查,跟在别人后面追,那是疯丫头野小子干的事,你去做个读书节目吧。”他怕我有点逼自己。我深知他的好意,但文静了这么多年,一直泡在自己那点小世界里头,怕冷怕热怕苦怕出门怕应酬,除了眼前,别无所 见。有次看漫画,查理布朗得了抑郁症,露西问:“你是怕猫么?”“不是。”“是怕狗么?”“不是。”“那你为什么?”“圣诞节要来了,可我就是高兴不起来。”“我知道了,”这姑娘说,“你需要参与进这个世界。

18、现在到了电视台,做了新闻,我清清楚楚地知道,我在工作,卖命地工作,但我是在为制片人、奖金、虚荣心,为我的恐惧而工作。最简单的东西没有了,我的 心不在腔子里。 有天,吹着高高的头发,化了妆去录节目,路上碰到一个当年的朋友,看着我,看了一会儿,说:“你可小心,别变成最初你反对的人。”

19、一个记者首先不是一个记者,而是一个人,只有你的内心先对别人袒露,才会得到别人的心灵,我希望自己永远都可以这样。

20、窗口正对着老榆树,倦了便望望它,春绿冬白,永远永远。

21、采访是一种抵达。

22、心灵与心灵的相遇才是文艺。

23、只有同样经历过无边黑暗的人,才有资格说,我理解你。

24、批评你不可怕,对你失望才可怕。

25、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

26、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

27、已经知道有些人承受的东西是他人无力改变也无法体会的。唯一能做的是得到别人允许后,陪伴于此。跟你一起,试图感受你的感受

28、在我的人生里,当我有机会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远离家乡,我选择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节目和自己的爱情。我以为这就是自由。可是,我从来没有感到过轻松,就像一个带着镣铐跳舞的人,永远离不开方寸之地。

29、以前,做电台的时候,我喜欢说,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那是非常文艺和情绪的字眼,而2000年接近25岁的时候,我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现在是时候该蹲下来观察地面上的沙粒了,观察它们的湿度、密度、结构、流向和探究为什么这样流向的原因。我庆幸,在迈入成年的门槛时,从自我的世界里走了出来,开始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公共事务,关心将自己和这个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东西。

30、从尘土里来的人,能理解开怀大笑背后的酸楚,也知道幽默是面对不完美人生的最好办法。

31、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32、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33、生与死,苦难与苍老,都蕴涵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34、一个人不应该一辈子背着不加解释的污点生活

35、语言很多时候是假的,一起经历过的事情才是真的。

36、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那么幸福。

上一篇:幼儿园教学活动评价表下一篇:注册bvi公司办理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