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2024-07-04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通用12篇)

篇1: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让幼儿自由快乐地学习数学

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以及笔者的多年教学经验,针对如何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实施快乐教学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幼儿数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作 者:王君  作者单位:相城区陆慕中心幼儿园 刊 名:新课程(教师版) 英文刊名:XINKECHENG 年,卷(期): “”(7) 分类号: 关键词:幼儿   数学   自由   快乐  

篇2: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让学生快乐地学习,自信地说话!

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能在主动积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兴趣是学习数学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因素。没有丝毫数学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兴趣?我在数学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创设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爱因斯坦曾把兴趣比喻成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以及创造性的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说:“请同学们报出一个数,老师能马上断定它能不能被3整除”。一试果真,这时学生被老师料事如神的本领所折服,头脑中便产生老师为什么能这样快地判断出来的疑问,使学生前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知道这种判断方法,使学生处于“心欲而不能”的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如教“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前几天老师买了一个镜框(长方形的),不小心把玻璃打碎了,老师请同学们帮忙配一块玻璃,想一想要买多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都积极思考,想各种办法,最后达成共识,只要求出这个镜框围成的长方形的面积,就知道买多大的玻璃了,这涉及到长方形面积怎样求的问题,促使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情开始了积极主动的探索。总之,让学生在真实、有趣,可操作的思维情景中学习,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情趣,课堂就能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场所。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在日常生活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开展教学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上课自控能力较差,我们必须随时想方设法引起他们的注意。方法是有多种多样的,而其中,游戏最能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学儿歌在紧张的`学习过程中加如了编儿歌学生一定很好奇。“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那三只四只?100只200只,……无数只青蛙又该怎么唱呢?”诸如此类的游戏在学习的过程中非常适用,学生的注意力会很集中,气氛也很热烈,于是学生在不自觉中很努力地获得了知识。

三、调动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基于学生争强好胜、喜欢你追我赶的心理尤为突出,所以一些组员间以及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也很受学生欢迎。比如小组比赛做题看看哪一组最快,最准确等总让学生百玩不厌。这种欲罢不能的势头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地积蓄着学生的兴趣,鼓舞着他们期待着下一课的到来。

四、注意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

问题是促进创新的原动力,在学法指导上,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善提问题,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和必要的条件,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学生变“学答”为“学问”。我们采用“自学一提问一验证”的方式启发学生多提问,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一旦学生提问了,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教师都及时给予肯定,作出合理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与自信,钻研与创造,鼓励他们有独到的见解,教师把学生的提问,特别是思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视作珍贵的回报礼物,帮助教师开拓和展开教学思路,实现教学互动、住处共享。如:在教学“自然数”和“整数”的要领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大胆地提出“0为什么不是自然数,而是整数?”教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聪明、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进行数学史教育,说明“ 0”出现比较晚,人类开始是数看到见的东西,对于没有的东西是不数的,因此没有“0”这个数,随着生产和数学的发展,出现了用“O”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0”虽然不是自然数,但是整数,并对学生说明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整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教师的讲解既加深了学生自学的理解,又获得了认数、记数的基础知识,得到了验证的正确概念,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学法指导上,提倡学习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其目的在于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和识探索精神。

五、体验愉悦,稳定兴趣。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便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愉悦,教

师应当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机会,这样将有利于培

养学生稳定的学习兴趣。在体验愉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多

元评价、学会欣赏、学会分享。既关注自已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

握,更关注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

更要关注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为了稳定学习学习的乐趣,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得以延伸,每节课我都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土地面积的计算时,我根据题意用图文并茂

的形式直观地呈现有关信息,要求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并在小组讨

论中学习有关知识,为了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临下课几分

钟我提问

[1][2]下一页

学生“这节课,你最得意的地方在哪里?”“你学会了什么

本领? ”讲出来和大家分享。“好表现的小朋友发言特别积极,有

的说:”我今天发言很积极,得到了老师的表扬,我很高兴!“有的

说:”我今天本领可大了,学会了从画面找准有用的信息。“有的说:

”我学会了用数学。“有的说:”我认识了单位名称,还懂得了不同

的物体有不同的单位名称。“有的说:”我知道了教室有多大,西湖

有多大。“有的说:”我学会了提出问题。"等等。全班的小朋友都

沉浸在欢乐之中,去尽情体验成功的愉悦,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使他们兴趣盎然。这是针对我们外来人口子女的特点而提出来的。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经历更丰富,思维更活跃。

但是在杭州这个大都市也时刻感到了自卑,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是他

们更加自信更加努力。对学习更加有兴趣。同样也感到了在这里所

受教育的优越和幸福。

以上几点,使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发展;应该从学

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童趣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让学孩子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让孩子在猜测、想象、探索问题的美好空间,体验在数学应用的成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3: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一、玩中学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 是他们的兴趣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促进人们素质、个性发展的最主要途径是人们的实践活动, 而“玩”正是儿童这一年龄阶段所特有的实践活动形式。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天性,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利用各种“玩”的机会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事物形象, 做到能看到的让他们看到, 能摸到的让他们摸到, 能尝到的让他们尝到, 能听到的让他们听到。这样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能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因此教学时, 教师对数学活动的设计要富有情趣, 要灵活多样, 要具有挑战性。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可适时设计一些趣味性强、有吸引的活动。如, 对口令、找朋友、开火车、走迷宫、送信、过独木桥、跳树桩、小蜜蜂采蜜、小鸟回家、数学医院等游戏活动。在这些游戏中, 学生兴趣盎然, 积极性很高, 所学新知在趣味活动中很快被掌握。如教学“10的加减法”的结尾时, 可设计“交朋友”的游戏:每个学习小组一个学具袋, 内装有4张卡片, 每个人分得一张卡片, 谁的卡片上的数字和老师的数字相加得10, 谁就可以和老师交朋友 (上台和老师作拉手动作) , 然后请全班同学做裁判。在游戏中, 我还制作了一些儿道具, 如“小蜜蜂”“小鸟”“小狗”“小猴”“小鸭子”等动物的头饰, 让学生扮演小动物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体会乐趣, 感受快乐, 巩固所学知识。

二、赛中学

奥苏伯尔指出, 激发个体的认知内驱力, 是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需要, 而教师的职责就在于把学生的潜在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竞赛和比赛就是激发学生潜能的有效方法。在教学时, 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创设了一个竞赛和比赛的情境。比如教学了《乘法口诀》后, 可设计背诵乘法口诀的比赛, 学生可以正背, 也可以倒背, 最后选出优胜选手给予物质和精神鼓励。通过比赛, 激发了学生学习口诀的积极性。学生兴趣盎然,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探中学

数学课标指出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培养为明线, 且探究活动应贯穿课堂始终,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于探究活动往往是从发现开始的, 而问题的提出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细致的观察。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 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探究解决方法。学生用小图片代替苹果, 先摆13个 (一堆10个, 另一堆3个) , 然后尝试从13里拿走9个。到底怎样拿?小组讨论便自然展开。通过讨论学生探究出许多方法, 这时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点燃。通过探究, 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更加清晰了, 理解更加到位了, 充分调动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品质。

四、做中学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生性好动, 那么如何让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呢?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动起来, 即让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动手做出自己的作品。如用小棒、圆片来理解“平均分”“10以内数的组成”;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用搭积木、折叠、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动手试验收集数据等。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地接受,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动手操作活动以“动”促“思”, 以“思”促“学”, 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积极地进行自主探究。教学时可通过“画一画”“摸一摸”“比一比”“摆一摆”“分一分”“拼一拼”“折一折”“剪一剪”“贴一贴”等变抽象为直观, 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让学生经历从形象到表象, 从表象到概念,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促使知识得以内化。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和圆》时, 首先让学生“围一围”, 然后“画一画”, 最后“折一折”“剪一剪”。通过“围、画、折、剪”的操作活动,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全方位”地调动起来了, 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动”中得到激发, 知识内涵在动手中得到充分诠释。

篇4: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一、设计合理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快乐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关键在于教师。赞可夫的心理实验表明,教师的良好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的不良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上课和颜悦色,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心理相融、情感共鸣,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学习积极性提高。在数学课上,我总设计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小游戏,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不做旁观者。如:在学习“长度单位的认识”一课,我设计了“招聘超级服装设计师”的游戏,学生纷纷举手参与,课堂真的成了招聘现场,学生亲自测量模特身体各部分的尺寸,最后大家共同总结了测量的正确方法,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运用语言艺术,让学生感受快乐

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中,教师经常会用到带有激励性的即时性评价,例如:“你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你小小年纪就能换位思考,真了不起!”这些激励性的、即时性的评价,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赞美。希望得到尊重和赞美,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愿望,对小学生来讲更是如此。学生喜欢听富有情感色彩的语言,从而自然地融入愉悦学习之中。我经常在课前问好时说:“我亲爱的小羊们到了上数学课的时间了,千万要小心,别让我抓住呀。”这种方式比那一成不变的固定问好方式好多了,学生的兴趣马上被吸引,从而投入课堂知识的学习中。

三、积极开发校本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地方课程资源,并将其以探究成果的方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乐学了、爱学了、好学了,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兴趣是源泉,快乐是动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篇5: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读《致青年教师》有感

“在早晨的阳光中,孩子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能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教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愉快的笑声;中午,他们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国城乡统一标准的营养餐;学生能保有自己的爱好,下午4点起,他们在球场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实验室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妈妈听„„”这是吴非老师在他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中的一段文字。作为一名老师,也是一名孩子的妈妈,这段文字我读了好多遍,让我久久回味,深深的向往。我多么希望,我的学生,我的孩子,都能够像吴非老师书中描写的那样,可以伴着笑声,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剥夺了孩子的天性,从小学开始,分数成了一道无形的枷锁,高悬在老师和学生头上。“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本该是轻松的课堂,因为发分数而不得不“填鸭式”的教学;本该是无忧无虑的花季少年,却因为分数而老气横秋。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开拓精神、吃苦精神,都在一步步削弱,这是不争的事实。可是,在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后,却让我突然发现,作为一名教龄20多年的老师,很多地方,我都与吴非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尚远。读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真正懂得:教龄、资历、经验,未必就意味着是个成熟、理性、称职的教师!吴非老师用一个个信手拈来的小例子,一句句充满温情的话语,如同七月盛开的栀子花,清凉而温柔。他没有教育专家的谆谆教导,没有高深的理论,难懂的词汇,倒好像和朋友聊天,却让我明白:做为一个老师,我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改变和努力,让我的学生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

在“珍视我们的专业”一段中,吴非老师说,一个连自己专业都不爱的老师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而优秀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开关”就在自己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发光,一直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我们要想当一盏不灭的灯,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的充电,才能使这盏灯一直发光。“如果学生不知道,我们要知道;如果学生知道,我们要比学生知道的多;如果学生知道的多,我们要比他们分析的透彻;如果他们分析的透彻,我们就要比他们总结的有个性”,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照亮学生面前的道路。

“我们将留给学生的记忆”,多么温馨的标题啊。是的,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阶段,直接授课的教师大约在60位到90位。那么,在学生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这60到90位教师,他能真正记住的有几个?记住的这些中,又留下了怎样的记忆,美好的亦或痛苦的?回想起教过我的教师,他们中的一些至今仍无比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中,清晰到他们的眼神、手势、笑容、乃至说话声音的高度。这些记忆,关乎课堂的,少之又少。关乎课的内容的,没有。即使他们中不乏全国名师,即使是录像课、公开课。记住的是什么呢?记住的是老师的口头禅或轶事,老师的品德和气度,这些留在了记忆深处,泯之不去。我自己也教过了三届小学毕业生,我常想我给学生留下的记忆是什么呢?在路上常常遇到教过的学生,尽管他们的身高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我面前,依然像从前一样,并没有太多的疏远。他们回忆的,也很少是我在课堂是如何如何,更多的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比如他们犯了错我没有告诉他们的家长,比如发现了他们有“早恋”倾向的小纸条我没有当众宣读,比如我把课堂搬到校外,让他们观察大自然……如此等等。通过这些真情流露让我明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足够的尊重,要比家长式的威严有用的多。

“不要保留学生的检讨书”、“等一会儿,让他把话说完”„„这些,好像也都是很小的事情,可是让我们自我检讨一下,我们都做到了吗?对学生,有没有过讽刺的话语,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有没有拍案而起、声嘶力竭的高分贝,刺痛他们纯真的眼神;有没有过打断他不完整的述说,让他露出失望的表情……古人把学生称做“弟子”,简单的从字面来了解,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把学生当作“弟弟”和“儿子”?再或者说,把学生当做亲人,去尊重,去体贴,去关心,去爱护。从小事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孩子,可以真正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爱上学习、快乐地学习。

篇6:语文活动课:让学生们快乐地学习

湖南省隆回县北山镇云峰完小 范艳艳

喜爱活动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又能使他们长知识,增长才干,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新课程《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中,每个单元后面巧妙地都设计了语文活动,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趣味性、综合性,使学生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拓展延伸了他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成功的语文活动课往往会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心智发展水平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语文活动课中快乐地学习。

一、采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开展语文活动课教学

上语文活动课,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们首先应该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情况,研究他们特有的问题,设计出具有最佳效果的教学方式。

如在学习上,一年级孩子上进心强,但是控制能力差,忘性大,重点应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常常忘记带学习用品,特别是彩色笔,我在教学《熊猫报考美术班》时,我就设计了“我爱我的小彩笔”活动。让几个孩子扮演各色小彩笔,分别讲述各自在画画上的用途,说明要画一张美的画,离不开自己。扮演者最后一起说,每周到校要把我放在书包里。这样孩子们十分喜欢,教学效果佳。

而在生活上,一年级学生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低,我和学生一起 举行“我真能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分段开展穿衣、摆放桌凳、清理抽屉的比赛,评选单项优秀选手和全能冠军。学生们在活动中互相帮助,增进了友谊,并学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培养了自理能力。

二、寻求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活动中应面向全体学生,尽量做到人人参加活动,不能因为他们的性格,就把他们排除在活动之外。在教学活动中,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寻求切合实际的教学方式。

比如,在教大舞台《我帮小兔写提示牌》时,通过看图片、讲故事、读儿歌等方式,让孩子们懂得保护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做环保小卫士。在组织大家保护环境的教学活动中,就不只是单纯地说不去摘花、折树枝、踩踏小草,搞卫生。要号召他们写上提示牌,时时提醒大家讲卫生,只要见到白色垃圾就随手捡起来。做小调查员,到校外找一找环境污染的现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画、写、照„„)制订《绿色行动计划》等。

再比如参加学校举行科技节活动,一年级学生不可能和高年级学生一样制作航模、搞小发明。我们可以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语文活动课时发动学生用纸折小飞机。千纸鹤之类的小制作。这些作品对于一年级学生正是科学的启蒙教育。如果我们在科技制作展览上,给这些作品一定的位置,注明作者年龄、年级,那么一年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更高。

三、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在一年级进行语文活动教学,更要讲究活动的趣味性。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知识少,理解能力差,要求活动内容浅显、单

一、操作明确,更要贴近学生生活,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他们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时间短,真正有效的时间仅15-20分钟,因此要求教学时间短,他们善于形象思维,易于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要求教学直观形象、具体;他们好奇、好幻想,教学活动中应带有童话色彩;他们好说、好动、好唱、好跳,在活动中要真正使他们“动”起来,唱唱跳跳。

根据这些特点,我在教语文活动“百宝箱里”的读读背背古诗,《悯农》这首古诗时,先让学生理解古诗内容,使他们知道粮食来之不易,教育大家要“爱惜粮食”,我在教学中采用童话剧表演,分别让学生戴上头饰扮演大米、高粱、大豆、红薯„„用自述的方式讲述自己的生长过程和用处。同时朗诵儿歌“娃娃的下巴”,幽默地批评那些吃饭掉饭粒的孩子,教育大家爱惜粮食,最后大家一起唱“我是一粒米”的歌。整个教学活动二十多分钟,学生们笑声不断,效果很好。

篇7:如何让学生快乐的学习数学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过程要充分的尊重受教育者,创造出有利于发挥学生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儿童年龄幼小,对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活动,愿意参加各种活动和游戏,教师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研究新的问题和新的规律,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到知识,比如在“口算,笔算”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棒、图形当作学生学习的学具和算具,对于学生来说这些也算是玩具,在学生充满好奇和新鲜感时,教会学生如何操作。深深的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小棒、图形进行自由摆放,集体摆放或者小组比赛摆放,这样即像游戏,又像比赛,学生在快乐而又紧张的氛围中,行动迅速,兴趣高涨,并且对于这样用游戏教学的在小学教学阶段中,可以普遍的使用,通过手脑结合的学习,让学生的多种器官和感官协调发展,克服儿童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心理特征,通过游戏和比赛,让学习的气氛高涨,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充分利用教学工具,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对可以亲眼看到的事物接受的比较快,兴趣也比较大,思维更偏重于形象思维,实物的东西更直观,孩子更容易记住,所以,在新课改下,对原用的教材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增加了大量的直观图,通过直观图或者直观的图形更清楚的解释数学知识里的公式、概念,这样做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住公式、概念,逐步的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到“同样多”这样的概念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根据两边的输赢可以让学生感受,多和少,让学生感觉“同样多”的意思,同时这也可以和比多少结合在一起讲,人多的那一边比较容易赢,人少的那边相对输的多,赢的那边的人比输的那边多了多少人,输的那边比赢的那边少几个人,学习完这些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自己喜欢的事物,自行进行比较多少,也可以和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通过这样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这样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和解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三) 把握练习的层次,突出趣味性

课堂是学习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但是要想知识掌握的熟练,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的一环,但是呆板的练习和练习内容,也是学生最容易产生厌倦的地方,这样也会把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情淹没,因此教师在进行练习设计的时候,要注重把握练习的层次,题目的内容也要设计的形式多样,精彩有趣。

1、练习内容的设计要注意层次分明

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练习时,要根据知识的的特点,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模仿性的习题、提示的变式联系、拓展学生思维的练习题,设计的时候都要涉及到,这样才可以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帮助学生保持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 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2、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

篇8:让聋哑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一、捕捉瞬间, 顺应聋哑学生自发兴致, 提高学习兴趣

聋哑学生和正常孩子一样, 有着强烈的探索未知事物的本能愿望。但由于听力和语言障碍, 很多时候, 他们的行为会让我们认为偏离了教师的导向。当我们想指责他们“调皮”“不听话”时, 不妨换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这正是他们跟随自己的兴趣充分自由学习的过程, 这意味着聋哑学生有主动学习的兴致了, 抓住他们的兴致, 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学《认识图形》一课时, 有一位聋哑学生指着教室外的国旗比划着:那是长方形?于是我顺势带着他去教室外找长方形, 学习气氛一下子高涨起来, 他不仅能准确地找出生活中其他的长方形, 还能找到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这样, 应学生而动, 应情境而变, 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一节课的效率远远超过了教学计划。

二、借助多媒体, 发挥聋哑学生视觉优势, 提高学习兴趣

聋哑学生听力和语言能力损伤后, 视觉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聋哑学生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眼睛。国内外一些心理学实验结果显示, 听力和语言能力残疾儿童视知觉速度提高是比较快的。在凭借视觉的感知活动中, 他们的视知觉能力与健全儿童没有显著差异。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情境不受时空的限制, 它集画面、声音于一体, 动态演示与静态画面相结合, 能有效地调动聋哑学生的视觉感官, 参与学习活动,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一年级数学应用题:“小丽家有15个桃子, 吃了7个, 还剩多少个?”时, 聋生由于听力障碍导致语言的匮乏, 对这类应用题中“还剩下”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时,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摆出15个桃子的图片, 让聋生注意观察, 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再演示“吃了7个”, 引导学生看图片的变化, 整个变化过程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出来, 聋生看得清楚, 看得明白, 了解透彻, 很轻松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再联系减法的含义, 分析数量关系, 这样聋生很容易地说出要求的“还剩下”就是用15减去7, 用减法计算。

三、设置游戏, 调动聋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兴趣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指出:游戏具有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 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 展开丰富的想象, 缓解紧张的情绪, 体验活动的愉悦;游戏是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 在活动中学习,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 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我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聋哑学生进行游戏, 将游戏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 创设欢愉的学习气氛, 让聋哑学生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这样, 课堂教学便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 (少) ”的数学应用题时, 组织学生做“拍皮球”等游戏, 如两位学生在拍完皮球后, 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 “拍皮球比赛, 小明拍了15下, 小华拍了12下, 小明比小华多拍几下?”聋哑学生通过解决游戏中的数学题, 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四、联系生活, 加强聋哑学生数学实践, 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教学时, 教师必须根据聋哑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依据教材特点, 紧密联系日常熟悉的景与物、人和事、学习与生活, 给聋哑学生提供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例子, 使聋哑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对于聋哑学生,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发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应用”是朦胧的、肤浅的, 甚至是无知的。因此, 教学中应努力让聋哑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 把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加工, 并引导聋哑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让聋哑学生在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中, 凸显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培养聋哑学生的实践能力, 提高聋哑学生的兴趣。

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 通过教学反馈, 我发现大部分的聋哑学生能认识人民币的元和角, 但对元和角的换算比较吃力, 我便创设了游戏情景。先将课本后面插页纸币图剪下, 做成纸币卡 (有元和角) ;再准备些道具或实物作商品, 将课堂变成超市, 一部分学生扮演售货员, 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 老师便指导学生如何购物, 如何付款, 看谁是当家理财的高手。学生在游戏中, 轻轻松松地掌握了人民币元和角的换算。

篇9:如何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一、创设操作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好玩是小学生的本性,他们喜欢自由的学习环境,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数学操作情境,可使学生在折一折、剪一剪中不仅能够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点,还可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

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时,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探索,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所以,我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自己动手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转化,以求长方形面积来求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达到大纲要求,而且在操作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本次活动中,并没有感到数学的枯燥和难学,而是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使学生快乐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

数学理论知识的抽象难懂是众所周知的,但是数学在社会各方面的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又使得我们不得不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借助一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工具辅助我们的教学,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

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由于我们在生活中比较常用的是整数和小数,导致学生对分数比较陌生,加上异分母分数的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困难,所以,在教学授课的过程中,我借助了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分数展示在一些圆饼图上,当然,在之前,我切到了圆饼图中的一部分,帮助学生进行理解分数,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的计算法则。学生在多媒体形象的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给学生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中,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进行积极性的评价,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而且,教师对学生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该多样化,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在积极的评价中,感受到教师的关注,体会到教师的“爱”,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构建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及时的发现和评价,或许正因为这一次的肯定评价,学生的一生就将会得到改变。

小学数学基础性教育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营造的轻松的学习氛围,选择的恰当的教学方法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懂得在枯燥的学习中寻找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与成长。

篇10: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河北省大名县孙甘店乡中学 宋增田

【摘要】数学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体验数学,感受到数学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变学数学枯燥的感受为生动好奇。

【关键词】数学;体验;生动;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26 【文章标识码】C 【文章编号】1326-358704-0013-01

受应试教育影响,长期以来,数学留在很多学生心里的强烈印象,就是枯燥的计算、刻板的公式、远离现实生活的应用题,初中生学习数学是脱离于生活的一种纯符号的逻辑演绎,学生怕学,甚至厌学。在实际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学生怕学数学,认为数学太抽象,不易理解。而面对新课程的改革的大潮中,被传统教材培养长大,已经非常习惯了传统教材的我,一度也很迷茫,如何才能有效的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怕学、厌学到不怕,甚至喜欢数学?如何使数学课堂能够充满活力呢?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初探。

一、创设有效情景,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是我采用了如下方法:测量自己未来身高,首先我先问我的学生想知道自己的未来身高吗?他们听后一起说:“想”。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 表示父亲的身高,Y 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 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二、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三、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 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篇11: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完成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转变。口头语言是小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掌握的,学生认识字理解词并不适宜掌握诸如声母韵母、音节笔画或偏旁部首为前提的,事实上,飞越的张老师提到:强调类似的“知识”是无助于语文的学习的。有一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张老师,他总结语文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能力,是一种以达意与交际为核心的能力。其次,对孩子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完成首要任务的前提下的一个进阶。孩子是最具想象力的,语文的学习——无论是对文字的教学、对阅读的开启无不是诱发孩子想象力喷薄的一个动力。

小学教育这个阶段的语文学习对孩子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对自学以及自控能力都不够强的小学生来说,家长以及老师的循循善诱精心指导就显得必不可少了。飞越的理念是先进而以人为本的。张老师告诉我们,对小学生的教育要让他们感觉不是为了识字而识字。飞越的课堂讲究让学生主动走入语文学习中,主动接触语文感受语文的乐趣。在我小时候,填鸭式的语文语文教育让我苦不堪言,大量的诗词背诵,对小学生记忆施以重负的拼音——平翘舌、前后鼻音以及那时候被我视为天敌的“一字开花”,放假期间一两本的习题册子,即使现在语文不错也对那种训练毫无感激。飞越始终秉持着新教育人的精神,也一直坚持以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的过程中更加优异的信条。在短短15天的语文暑期班,不敢说让你通古晓今精通诗词,但至少让孩子能感到语文学习的快乐无压力,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最好的兴趣基础。

篇12:让学生快乐地写作

1、紧贴学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引导学生在参与生活中学作文,在审视自已的生活中写作文,在品味自己的生活感悟中写作文,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注重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开放图书室,让学生自由地大量读写。在班里办手抄小报,语文课向课外延伸。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了丰富的写作养料。我还注意营造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各种活动中自主地搜集素材,记录体验,写感想、心得。学生作文一律从学生经历的活动中感受最深的事件中选题,这样,儿童由“无话”到“有话”,由“怕写到“乐写”,由“瞎编乱造”到“真情涌现”。

2、引导儿童交际小学作文教学是言语交际中最基本的表达训练,从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出发,为社会言语交际的实际需要服务是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要让学生明白:写文章就是向人家介绍一件事情或一位人物,表达自己一定的情感。要强化学生的“作者”意识,在写前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思考:我的文章写给谁看?怎样写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进而能打动人,使读者身临其境。站在这样的预防交际的角度上构思写作,文章便容易倾注作者的情感。写完后我让儿童把习作读给别人听,或征求别人意见,或与听者一道分享美词佳句的快乐。让同学们修改自己的习作,也倾听别人的习作,对同学的习作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每一次写作的过程都是一次语言交际的过程,使学生感到写作文不仅是提高自己运用语言能力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人际交往的需要,从而乐写不疲。

3、开放写作时空这样的作文教学大纲司空见惯:老师命题《我的++》,学生“遵命服从”,全班学生搜肠刮肚,胡编乱写,凭空塑造一位“伟大的母亲”、“可敬的老师”。学生心里明白老师要求的是文章技巧如何,并不管你是否真有其人,确有其事;老师要求的是你快速作文、当堂完成,以训练写作上的应试能力。这种指导思想,这种写作的时空条件,不管学生有无经历、体验、积累,只要编得圆满即可。如何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呢?据报载:一位美国教师让学生写《我的爸爸》,给学生两周的时间,让学生去采访父母、亲戚、邻居,观察爸爸上班的情形,以深刻地了解自己的爸爸。这样,为自己的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有话可说,自然情深意切。我们不妨开放学生的写作时空,让学生在自由的时空里捕捉作文的生命活力。

4、鼓励文体各异当今,普高语文教材及成人复习教材的目录中,都悄悄地将“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所谓的文体取消了。“淡化文体”正成为语文界的热门话题。成人如此,何况初学习作的小学生?文章本无体,古人作文是不讲文体的: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苏东坡的《石钟山记》都属“文体难辨”的文章。文是用来抒发心曲的,本应是满腔热情、满腔思想的自然流淌和外泄。作文指导,无疑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记叙文在小学生习作中占重要地位,如教师一味地指导学生围绕这个圈子转,势必会阻碍他们思维的发展,思路的拓宽。以至于一抬笔,文体的约束就占据了大脑,唯恐不合规范。这样写哪有激情和灵感。小学生要表达的东西也有深沉的、羞涩的、神秘的,他们有自己的听众,自己的读者,要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如写一个人物,书信体、日记体、议论说明体皆可用之,甚至比起记叙文抒发起感情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思想,教学作文,文体无需千篇一律,而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5、放手自拟文题统一规定文题同样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拓,更使部分学生易犯“无病呻吟”的坏毛病。在此方面也应为学生营造相应宽松的空间。“开放式”文题。即在主题确定以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减少文题对学生思想的束缚。如写一位老师,以《我的老师》为题,可能多数学生会写现在的尤其是语文老师,无疑内容的来源的文章的思路都是很窄的;若放手让学生自拟,那么诸如《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我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我的启蒙老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管,形式自然不会单一,感情也自然真挚感人。“补充式”文题。即提供文题的形式,让生自补文题内容。如《我最难忘的……》,同学们有了自己的生活阅历,总有自己最难忘的东西。这此东西可能是人、事或物。于是,诸如《我最难忘的一个人》、《我最难忘的一件事》、《我最难忘的一次旅行》等都可能出现。让他们自己填补文题空白,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学生说空话、说假话,语言雷同,形式单一的弊端。

6、改革评价机制传统的作文评价总是教师一人专制,一语定千金定优劣,极少给予学生参与评价的机会。这样,学生总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无法主动客观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作文评价,除教师评价外,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自我评价的空间。学生参评。可将某个学生的习作作为范文请小读者在课堂上朗读,指导全班学生各抒已见,直抒胸臆,谈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意见虽多,甚至有时会针锋相对,这对于小作者、小读者双方都是受益无穷的。指导自评。教师可适当地写些启发性、思考性的评语,做些批注,然后指导小学生多读、多看、多思,根据教师的评价总结一下写得精彩的地方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原因何在。将师评与自评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自己作文的价值和水平。少批评多激励。对于小学生作文无需过多地指出缺点和不足,甚至针对细微之处吹毛求疵,从而打击学生自信心。教师应更多地针对其优点,给予表扬的鼓励,使其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相信自己倍受老师欣赏,在心里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习作的水平的质量。总之,作文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宽松的环境,留给学生充分施展自己的空间,使其能够真正地展现和发展自己,这便达到了作文教学的真正目的。

让学生快乐地写作让学生快乐地写作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上一篇:怎样制作PPT制作多媒体课件 幻灯片下一篇:生物教师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