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7-23

《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13篇)

篇1:《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关于老舍的文学知识。

2、结合具体字词、语句、段落进行反复品读,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真实浓烈、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3、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悟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

【教学方法】:

(1)自主阅读(2)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故乡存留了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表达对故乡的恒久记忆与牵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问:谁想北平?(导入了解作者)

(1)学生介绍老舍相关知识

(2)师指明识记重点: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 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2、问: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导入赏读文章最后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3、问:作者为何如此想念北平?(导入探究文本)

三、欣赏探究交流

(一)探究问题:作者为何想北平想到要落泪的程度?

1、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

(2)找出文中表现出的理由

(3)跳出课本,探寻理由

(4)交流、讨论思考所得

2、参考提示:

(1)不在北平。(引导简单了解作者当时情况)

(2)不只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使然。(引导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

(3)深层次原因:因爱而想(引导赏析课文2、3两节)

(二)探究问题:作者对北平有怎样的爱?

1、学生活动:

(1)诵读课文2、3两节、

(2)归纳、交流

2、参考提示:

爱到说不出

(1)与北平心灵契合融为一体

(2)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了解老舍对母亲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文中所说的那种爱)

(3)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

(三)探究问题:这个让作者如此眷恋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引导赏析“我的北平”)

1、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4---6节

(2)自主概括所写的“我的北平”的特点

(3)交流

2、参考:

复杂而有边际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四)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

1、学生活动:

(1) 欣赏北京的相关图片

(2) 回顾全文内容

(3) 讨论探究: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花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

2、参考:

(了解:)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

(小结:)可以说北京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笔下的北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个平民的北平,一个普通真实的北平。(导入写作技巧的学习)

四、写作技巧延伸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过这叙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与北平的亲密关系,表达了独一无二的情感。

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才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才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写出如此虽简洁、朴实却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五、布置作业:

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下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那些牵挂的人、景、物。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附:板书设计:

复杂而有边际

J   动中有静

J  想  → (我的)  北平  →   布局匀调

真                             K   贴近自然

K  爱  →(表现)       J与北平心灵契合融为一体

爱到说不出   →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

K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

篇2:《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涵义,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地了解散文的特点,培养其鉴赏经典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味作者对故乡北平特有的感情。

2.品位作者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导入:露从今夜白 ,月使故乡明。从“古典的乡愁”到“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故乡成了人生的“恒久的烙印”。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节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老舍这位作家,我想大家一定了解不少,以前或多或少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请同学们来说说对老舍的了解。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所以他非常熟悉社会低层的市民生活。他喜欢流传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些阅历都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老舍的作品主要是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比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等。老舍给我的深刻印象有两点:第一是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市民生活。可以说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第二是他作品的“京味且幽默。”幽默不用多说,只要你看看小说《老张的哲学》《离婚》就可以有直观的感受。说他作品有“北京味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他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另一方面是写作中采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我们的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逝于北平。一生67年中有42个年头是在北平度过的,他对北平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因而,在战火纷飞的1936年身处异地济南的他,就更加地思念担心挚爱的故土,于是就创作了这篇流露自己对北平真情的《想北平》。

研读文本

早自习我们一起朗读了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文本。课文题为“想北平”。为什么用这里要用“想”而不用“写”或“记”呢?答案:“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感情;“写”“记”主要是客观的描述。“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还要我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想”除了回忆地记叙外,还多了一份爱。那么文章中作者直抒对北平的无限爱意的是那一句话呢?答案:“可是,我真爱北平。”作者的这份爱是怎样的?答案: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文章在第2、3两小节四次提到“说不出”。作者反复地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也就是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或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哪些话在诠释他难以言说的爱?答案:比如第2段里,他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对母亲的爱很少是大声说出来的,多数是通过为她快乐、为她担忧以及对她的依恋表现出来。老舍爱北平也是近似如此。还有作者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学历,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些话就告诉我们,作者和北平是同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模糊的粘贴在一起。就如同韩少功在《我心归去》里所说的“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确实这些话就诠释了老舍对北平的爱。还有作者说“我将永远道不出来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也是在言说这份爱。什么是“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以说爱里充满了回忆,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画片浮现在我心中。”我们说这个“想”字有一份浓浓的爱,那么它其实也有记叙、记写的含义。文章中老舍先生关于北平记述了哪些内容呢?也就是他写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答案:关于这方面内容作者主要是在第4-7段展开。每段都可以说写了北平的一个特点。第4小节我们可以总结为“动中有静”,这属于整体感受。第5节可以总结为“布局匀调自然”。这两个特点主要是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得出的。这种用比较来凸现特色的方法经常被使用。除了这篇课文中有,在我们前面学的《我心归去》里也出现过。第6小节可以总结为“物产丰富”。第7小节总结了老舍心中的北平:北平是个大都会,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自然保持着亲近。这是老舍关于北平的记忆。其实,北平作为皇城可写的东西很多,要写出它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是否做了解释?答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看课文的第1段,在这段里作者自己做了一些解释。他说“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以他打算写他所知道的那点“我的北平”。也就是说“想北平”里的北平是老舍的北平,老舍记忆里最深刻的北平,是他的故乡,是和他血肉相连的北平。再进步思考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呢?答案:作为过客或者是游客,在记述北平的时候多写它的名胜,决不会写北平细微的生活场景与画面。正因为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留意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北平,他眼中的北平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这些亲切东西再次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的爱。

整体把握语言特色

我在前面们介绍老舍的时候,提到老舍的语言幽默、充满京味。那么就这篇散文来看,你觉得老舍的散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同学总结出特色并在书中举出例子。答案:①感情真挚。例如:“可是,我真爱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个特点除了这两个直抒胸臆的句子可以体现。其实整篇文章的文字都可以感受到。②语言通俗、纯净而简洁。通俗很明显,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比如第6段的句子就很简单通俗。这点我们可以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比较一下。老舍的散文没什么华丽的句子,也没有像“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这样引人深思的句子。老舍有的更多的是平实的感觉,白描手法的运用。纯净与简洁。比如文章在第4段写积水滩时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是当时的景、情与氛围随着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个特点看似简单、一般,但是真的达到这个境界却比较困难。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③语言“京味”。这个京味除了文中写了许多富有北平特色的东西外,还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创作。最明显的就是儿化音和北京方言的使用。“整个儿”“差点儿”“花草儿”“白霜儿”“挤得慌”“还不愧杀”等等。关于老舍的“京味”如果想多了解和感受,我建议大家读老舍的小说,更能有直观的感触。

总结课文

篇3:《想北平》一课的两次教学

散文较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 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 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 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有的语言美,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 应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 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要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 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还应多用讨论, 加强生生互动。

为此, 我这样设计本课的教学:

在导入上, 用视频播放北京城的布局、环境、自然风景、人文生活, 使学生对北京的特色有感性认识, 这些能让学生更好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下面采用三步骤教学法。

第一步骤, 作家介绍和背景介绍 (用幻灯打出) 。

这一步在介绍老舍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 他的许多作品拍成了影片, 如《骆驼祥子》《茶馆》等的同时, 简略地介绍其散文, 以此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 因为他们平时对老舍的散文接触不多。

第二步骤, 指导美读。

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 也是对散文意境体会的需要。要求学生读得抑扬顿挫, 入情入境, 找几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做示范, 其他同学倾听并画出喜欢的语句, 留待读完后共同分享交流。

第三步骤, 研讨文本, 布置思考题:

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 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 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 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

2.老舍心中北平的景物有很多, 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 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新课程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而研讨文本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上完这堂课, 我发现走廊里来来往往的学生尽在谈论着刚才课堂上放映的关于北京城的片断, 几乎没有人再提及老舍笔下的北平和文章的特色。我捉摸着在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呢?于是, 我细细地研究了教案, 作了如下修改:

在导入时, 我改成引导性的话语:“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一草一木, 一山一水, 一颦一笑, 一离一合, 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 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 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 身临其境地体会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 从而激起情感共鸣, 引发学习兴趣。原本的视频放出来后让不少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于那些生动的画面上, 而在下面的研讨中他们就显得打不起精神。也许上完这节课, 再放映视频作为欣赏还是可行的。

然后, 把教学流程的第二个步骤与第一个互换。

学生阅读文章后基本上能找出优美的语句, 但对大部分学生来说, 要具体说出那些语言美在何处, 却是一难题。所以我先让学生读课文, 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再穿插作家作品以及写作背景的介绍。

例如, 提及老舍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让学生理解本文那些看似平实的语言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是密不可分的;介绍其作品《骆驼祥子》时举小说中大家熟悉的语句让学生悟出本文语言同样朴素、自然, 带有京腔儿的特点;讲述1936年的中国及北平局势, 让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忧心如焚的心情和结尾处作者深情的呼唤。

最后, 鼓励学生对文中某些语句声情并茂地诵读、领悟, 甚至背诵下来。

另外, 前一次教学的第三个步骤对文本的研讨并没能足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前半段时间课堂气氛活跃, 而后半段则略显“冷清”, 尤其对第二问有些同学似乎懒于思考, 这样使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所以这次教学分析第二个问题时, 我借助已学过的《江南的冬景》那一课, 引发学生回忆郁达夫在文中选写了哪些江南的冬景、选择的原因并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 从而让学生自觉地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思考当前的内容。这就是温故而知新。

这个改进的教学流程还存在不少细节需要调整, 比如在教学步骤的转换上可以再自然些,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还可再融洽些等等。

篇4:《想北平》教学设计

1.知识与技能:

①与文本、作者对话,用精炼的文字解读老舍对北平的爱。

②学习和体味老舍简练、质朴的语言, 准确概括北平之美。

③了解文中采用的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①自主研读,根据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爱,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解读这种思乡之情。

②合作探究,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充分交流,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北平之美。

③指导美读,通过对对文本中重点段落的赏析,了解作者的选材技巧和采用的衬托手法。

3.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选材和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技巧。

难点:将文本内容及个人体验有机结合并用自己的语言准确概括或评点。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唤情思:

播放视频音乐《故乡情》,在歌唱家深情的演唱中,教师缓缓解说:故乡真美啊,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总让人牵肠挂肚;北平真美啊,那一动一静,一颦一笑,都牵动着老舍的魂魄。让我们走近老舍,走进《想北平》一文,体会当时身在青岛的老舍先生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吧。

(二)走近老舍读其“爱”

1.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从生平、写作、作品三方面了解老舍及他对北平的爱。

2.自主研读文本,完成下面两个任务:

①文中哪些句、段直接表达出作者对北平深切的思念和爱?请在书上划出并有感情地朗读。

②作者是怎样定义他对北平的“爱”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用“这是 _______的爱,因为_______ ”句式来说话。

3.学生朗读相应句段及解说自己的答案。

4.教师示例:(见课件)

这是儿子对母亲的爱,因为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是说不出的爱,因为爱到了极点,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这是完整的爱,因为不是爱北平的枝枝节节,而是一整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无数风景名胜。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爱,因为我的知识与印象、性格与脾气都得自北平。

这是一种纯洁至诚的爱,因为我的心中有个北平,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等其它地方。

5.小结及过渡:

是啊,老舍与北平,就像儿子与母亲,那是任何珍贵、浓烈的情谊都取代不了的至情,那是任何高贵、典雅的词汇都表达不了的至爱。那么,这个让老舍魂牵梦萦的北平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三)走进北平悟其“美”

1.小组合作,感受文本中所描述的北平之美。

①各组安排一人朗读课文4—7段,其它同学在文中标记出重点词句。

②结合所标记内容,用下列句式加以概括北平的特点。

句式:“这是一个 _______的北平,因为_______ 。”

③组内交流答案,推选出写得最好的同学代表小组上讲台发言。

④教师示例:(见课件)

这是一个个性化的北平,因为它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使人觉得快乐而安适。

这是一个人性化的北平,因为它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处处有空儿,使人能够自由地喘气。

这是一个生活化的北平,因为它花多菜多果子多,省钱省事还很可爱!

这是一个绿色化的北平,因为它没有空气污染,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使人更接近自然。

小结:这是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这样美的北平有谁不爱呢?就是21世纪的今天,我们申办奥运,都还要向“绿色北京、环保北京、人文北京”的方向努力呢!

2.深入探究,思考讨论以下三个问题:

①北平真有这么好吗?甚至比巴黎、伦敦等历史都城都好?老舍对北平的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②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此时作者已是37岁的中年人了,难道仅因为北平之美,因为自己身在异地就会想得掉眼泪吗?请体会本文最后一段的含义。

③北平是历代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可是作者为什么只写了一些平凡的点滴事物和平民的日常生活呢?

补充材料一:《老舍自传·望北平》中的一段文字(见课件)。

“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七律来结束这段八方之雨。《乡思》:‘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带文章千古室,余年心愿半庭花!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羊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补充材料二:闻一多说 “呕出一颗心来,你在我心里。”(見课件)

教师点拨:“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河山破碎家”,1936年北平的特殊环境让作者对北平的热爱和依恋中多了惦记、牵挂和担忧,因爱而痛,因忧心而落泪。 “想”,是“相”和“心”的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后明确答案:(见课件)

①老舍的评价并不是客观的,而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主观色彩的,因为他爱北平,像儿子爱母亲一样。所以无论北平如何,他始终认为北平最好,这是一种孩子式的骄傲、偏袒的爱。这里采用了衬托的手法。

②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

③“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作者出身贫寒,熟悉平凡、普通的一切。点滴事物反映他所爱的是真实的北平,不是假大空的北平;也反映了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生活,深入到了北平的血肉肌肤之中。

小结:写文章表达感情时,不一定要选择雄伟壮观的景物和轰轰烈烈的事情,只要我们的情感是真实的,是浓厚的,那么从小处着手,涓涓细流同样也能打动人心。即: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自然最为真。

(四)读文识人赏其“真”

补充材料:老舍之子对老舍的评价。(见课件)

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一个满族人,他是一个穷人,他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去世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

1.读完本文,你觉得老舍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课文内容写写“老舍印象”,200字左右。

2.学生写作并交流,参考要点见课件。

他是一个热爱北平、感情专注的人……

他是一个追求恬静、平淡生活的人……

他是一个热爱自由、崇尚自然的人……

他是一个不喜欢刺激,追求平和心态,易于满足的人……

他是一个不爱战争,淡泊无欲无求的人……

五、学以致用常练笔

北平是老舍的家,也是他精神上永远的家园。身在深圳,你也可能因一句熟悉的家乡话而激动不已,因一阵扑鼻的八宝粥的香气而潸然泪下。那么,请拿起你的笔,像老舍那样写出你对家乡的的爱恋吧!

参考题目:1.我热恋的故乡

2.我眼中的深圳 (可自命题)

附:板书设计

想北平(老舍)

“我”的北平=完美+唯一(个性化、人性化、生活化、绿色化) [衬托]

“我”爱北平=儿子爱母亲(与生俱来、纯洁至诚、骄傲偏袒)

篇5:《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导入: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引出现代作家家乡情结的散文《想北平》 散文的特性:真诚、个性、抒情。(心中有数这种文体的特征)

老舍其人:后来有人问老舍的儿子舒乙,请用最简单的话概括你父亲的一生,舒乙说:他是北京人,他是满族人,他是贫民。(文如其人,总体把握)

一、怎样写“想”,写得怎样?

1、学生自学,提出疑问 学生提出问题:

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

为什么要提到伦敦、巴黎、罗马这些城市?为何不和上海天津不比较? 明明北平有许多可写之处,为何写了一些很小的地方? 为何要写这么多的便宜的花草儿? 作为男人怎么会落泪? 老舍为何化作杜鹃鸟?

(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也是他们的疑惑点,老师根据学情,可作为教学的起点,)

2、老师挑选其中相关的问题展开教学

老舍这么爱北平,为何多次说想说而说不出来?如此曲折为哪般?

(这是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篇散文特性的体现,就是怎样抒发自己真诚的情感,使用了哪些技巧,手段,语言有什么特征。)解读文本时可参考的教学疑问点

(1)老舍到底对北平有爱吗?是怎样的爱?怎样写这种爱?我们关注前三段文本解读。(2)老北京的爱看似矛盾且无理,怎样理解老舍这种感觉? 生活二十多年没到过陶然亭,这是爱吗?(3)爱难道必须和母亲牵扯在一起吗?

“讨”母亲喜欢是爱吗?怎样解读“讨”?(可补充老舍母亲相关资料。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

•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4)独自微笑或落泪是爱吗?

能品味黏和积凑吗?“浸”和“赐”的品味?

自己必须化为杜鹃吗?其他鸟可以吗?杜鹃的古典文化。(细处解读,深入文本,来回的走,散文的教学内容)

篇6:高一语文《想北平》教学设计

《想北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掌握本文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教学方法:发现探究,讨论点拨,朗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人生出发地,也是一个人的精神归宿,每一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特别是对漂泊的旅人来说,故乡更是他们永远的牵挂。老舍先生也曾漂泊在外多年,那么他是怎样表达他对故乡北平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想北平》。

二、走进文本(以解决学生预习时提出的问题为线,学习写法体悟感情)

1、PPT展示问题:

文中出现了四次“说不出”,作者为什么“说不出”?自读1-3段,找出相应的句子。

明确:作者对北平的爱说不出,犹如对母亲的爱说不出一样。是因为爱的深沉,所以才说不出!

板书:怎样的“爱”——“说不出”的爱

小结:安适自在、平凡朴实。既是大都市又能悠游闲适,接近自然的宜居城市。既是作者的生活家园又是精神家园,所以才会让他爱的如此深沉。

2、PPT展示问题:

作者眼中北平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分别概括“我的北平”的总体特征。尽量用原文中的词语进行概括(自读4-7自然段,小组讨论)。

明确:

(1)环境:动中有静

(2)布局:匀调自然

(3)物产:丰富多样

(4)接近自然

板书: “爱”什么——环境、布局、物产、宜居

3、PPT展示问题:

作者为什么拿巴黎和北平对比?

作者写小花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说“"像我这样一个贫寒的人,或许只有在北京才能享受一点清福吧。”?

这是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个问题,老舍对北平这么爱,那他是如何表达他的爱的?

小组讨论。

明确:对比、类比

板书:怎样表达“爱”?——对比、类比

PPT展示问题:作者写小花的目的是什么?

引导:作者是写了墙上的牵牛花,还有墙根的靠山竹和草茉莉,不仅有这些小花,还有什么?

明确:还有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有嫩蜻蜓和小蝌蚪,有青菜白菜毛豆角,海棠玉李,甚至还有带着泥点的韭菜!

引导:这些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特点:身边的平常之物

引导:北平那么大,还是历史的都城,可写的东西也很多,为什么老舍选取自己身边的平常之物来写呢?

说说如果我们写北平会写什么?

再看看林语堂眼中的北平和老舍心中的北平有什么不同?

PPT展示材料(齐读)

明确:林语堂写的是北平是富丽堂皇、气宇轩昂,有宫殿御园古物古玩,为什么?因为林语堂是坐黄包车上学的人,而且他也不是北平人,所以他对北平是以欣赏者的态度写的,和老舍已经与北平融为一体的血肉相连的感情是不同的。

板书:怎样表达“爱”——选取生活中平凡细微的事物为素材

明确:老舍是一个平民,出身贫寒,他的身份和经历决定了他不会写北京的豪华建筑,不会写北京的热闹和拥挤,不会写北京的“书多人物多”,而是从自己身边的平常的事物写起,于细微之处抒写真情。

PPT总结

三、、品读悟情

1、我们能不能将题目中的“想”改为“写”呢?

明确:不可以。“想”带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而“写”可能只是客观地描写,最多只是惊叹,赞美。“想”字就暗示出作者不仅要描述北平,而且要把自己对北平的爱与读者分享。强调对故乡的思念。想是因为爱。

2、PPT展示问题:

文章为什么要以“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结尾?

引导明确:因为情不自禁,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明白如话,不加任何藻饰,因为此时任何修饰都是多余和无力的,只有落泪和深情的呼唤才是最真实的。

自己揣摩文章的情感,选取自己有感悟的片段朗读。生展示。

总结:散文是最具个性化的文体;

老舍是通过选取身边平常事物作为素材,表达他对故乡的浓浓深情。于细微之处见真情。

四、作业

1、扩展阅读

郁达夫 《故都的秋》 林语堂 《说北平》

汪曾祺 《故乡的食物》 叶圣陶 《藕与莼菜》

篇7:《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想北平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在人类世界的锦囊里,有一课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这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你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妙的诠释。

[多媒体投影出《想北平》]

二介绍作家、作品

1请一位同学朗读有关老舍的介绍

[多媒体打出]

2请同学交流,读过老舍哪些作品,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例:《骆驼祥子》 《茶馆》

三 诵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诵读三分钟,熟悉课文。

2推荐出三位同学分段依次朗读本文

注意三点:

[读姿 语音 语速 感情]

①找出三人读错的字

[重点字:粘合(zhān) 什刹海(chà)骨骸(hái) 惆怅(chóu chàng)]

②众人评议,三人的朗读效果

③思考本文的写作思路

明确:Ⅰ先是考虑如何写北平的(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

Ⅱ接着写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Ⅲ再写北平的特点,

Ⅳ最后再次抒发自己想念北平的思想感情。

四 探究文本

1分析文章前3段

①思考:作者为什么觉得对北平的爱“说不出”?

(从文中找答案)

明确:①“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②“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③“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教师小结:

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融为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他不是在“写”北平,而是在“想”北平。

②思考: 四个“说不出”是何修辞,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这“说不出”三个字,在前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这是“反复”的写法,强调了作者对北平强烈的爱。

联系本文:文中作者是这样说的: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照着通常的方法写,因为,即使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

2学生迅速浏览文章4-6小节

①找出作者所写的北平的几个特点:

明确:动中有静 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讨论:作者是怎样来突出北平的这些特点的

明确:对比手法

“巴黎热闹”与“北平安静”对比--动中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布局合理

“美国的橘子”与“北京的玉李”对比--贴近自然

②请同学找出自己最为欣赏的片段,并进行赏析

例一:“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睡在摇篮里。”

点评:[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有物有情,都笔笔到位,

如同天成。]

例二:“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点评:[生动形象,亲切自然]

3思考:①作者在想北平时都想到了哪些事物?

明确:温和的香片茶 院子 树 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 青菜 白菜 扁豆 毛豆角 黄瓜 菠菜 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北平带霜儿的玉李等

这些事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多媒体打出故宫、长城等北京标志性建筑]

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些景物来写?这是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①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带了他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平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深入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平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啊”。

②以小见大

4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最后一小节

明确:本文写于1936年,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政府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机、北平危机。而当时作者不在北平.

5 本文写作特色

①比喻之中见挚爱

②比较之中有偏爱(对比)

③细节之中出情趣(以小见大)

④京味之中显真切

请仿照文章写作特色中所提到的“比喻”、“对比”、“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表达你对家的思念之情。

五 课堂小结

六 布置作业

泰州市白马中学

篇8:想北平.教案

我对快乐与幸福的定义

什么是幸福和快乐?其实每一个人对之的定义是不同的,我对它的定义很简单:可以读自己想读的书,可以自由的写出自己所想写的文字,让自己的心灵充实,让自己的灵魂干净。幸福是自己拥有一个殷实的美丽的精神家园,拥有一颗善良纯洁而又饱满的心灵,因此读书、思考、写作、工作,一天至少在五六个小时的伏案,让我痛并快乐着(颈椎病比较严重)。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远离职业倦怠,能够把每一天看成是崭新的充满挑战的一天,也才能使自己能够充满自信的去迎接挑战和机遇。同样一天的生活,怎样过取决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以阳光的积极的生活态度去面对,我觉得我们自然能够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而教师工作的特殊性,这种心态和生活方式是何其重要?作为教书育人者,整天板着面孔,面对学生没有一点热情,只有训斥和发怒,只有憎恨和埋怨,那对于成长中的孩子又会产生怎样消极的影响?况且,对自己的身心和生活也产生不小的消极影响。不管积极还是消极,你都面临同样的一天,那么我更愿意以笑脸迎接!

幸福的体验是靠修炼的

当然,这种幸福的体验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想要就能要来的。我觉得读书和写作是修炼这种心态的最好方法和最佳途径!回顾自己的成长史,其实就是一部从来也没有间断过的读书史;探究自己心灵的成熟史,就是一部不断反思自己的写作史。我喜欢读书,源自于高中,在周浦中学读书,镇上有一个新华书店,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便用自己的方式买书来看;后来念中文系,在一个寒假里,曾经创下一个礼拜看四部世界长篇名著的历史。我把《红楼梦》读了六遍,跟它学做人,每读一遍便会有不同的体验!读《简爱》和《呼啸山庄》我读得泪流满面,读书,真的有太多的故事。当然还包括许多买书的故事,每年暑假都要去参加书展,每个月都要到书城,福州路、文庙、博库、九久网、一城网、当当网等我都是常客。现在,我像守财奴似的积聚下的几千册图书已经没有办法读完,常常是旧书没有读完,新书就已经来了。我常有这样一个感觉,就静静坐在书房里,心便安定和充实起来。读书真的改变了我的性格,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有许多的朋友。刚工作的时候,血气方刚,脾气很不好,很容易冲动,得罪人,但这种习性,现在已经几乎没有了;也曾有过“愤青”的做派,但现在能够比较全面看问题了,包括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观的认识,在专业上对自己的提升等,都很有帮助。如读了黄老师惠赠的《学会教学》,恍然觉得原来教书是这样的;近几年来一直读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包括中国教育史,感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想法越来越多了。这些变化,其实都得益于读书。另外一点,与读书相伴的是写作,我的写作经历其实也来自高中,自己的处女作是自己纪录87年连民龙卷风的日记,发表在《青少年日记》上,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我如今还有写日记的习惯,二十多年,一直没有中断过!刚开始的时候,写作真的是为了名利,为了发表,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于是拼命的写,拼命的投稿,当然也小有收获。但近几年来特别是05年后,我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这种想法,我感觉写作更多的是带来精神上的一种宣泄,心灵上的一份满足和灵魂上的洗礼。譬如每天在日记中对自己言行得失的反思,可以提升自己性格的品位,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譬如在写作教学中或教育中的一些课例和案例的时候,可以使自己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积累一些教育教学的经验。而且写得多了,更可以为自己做一点教学研究服务。没有功利性的写作,让我写得更轻松、更自由,不用去考虑什么主题,也不用去考虑怎样构思,写得随心所欲,得心应手。08年在上海解放网上开了个博客,今年4月在教育1+1上开了个博客,对于写作就更是欲罢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每天所碰到的教育事故成为我写作的内容,教育1+1几乎每天在更新新的东西。因为写作,我就更加细心留意学校里发生的一切,每天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个教室、在每一个课堂,都会出现我的身影。也因为爱写作,我也更爱思考,对教育教学、对学校管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随之不断提高。更因为写作,自己的每一天都能留下点痕迹,每一天过得忙碌而充实。有什么还比具有自由而饱满的心灵更让人感到幸福的呢?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有一个幸福的人生,其实很简单,以自己的方式努力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让心灵充盈,你就会过得更加快乐!

篇9:《想北平》教案

老舍

教学目标:

1.品读作品,感受作者质朴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熟悉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事物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往往一条弯曲的小路,一株疤痕累累的老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扑面而来的米粥香,都能引发游子的乡情。关于乡情,从古到今有多少人抒写它,有多少人讴歌它。现代作家老舍的散文《想北平》再次对它作了精妙的诠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欣赏这篇优美深情的散文。

二.品读原文

1.老舍的故乡是北平,北平有他熟悉的身影,有他刻骨的记忆,也有他流淌在血液里的骨肉情感。正因如此,文章开头第二段便毫不掩饰地深情呼唤:“我真爱北平”。请大家读课文并思考:在作者笔下,北平到底有哪些可爱之处?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

(找出描述北平的语句,加以归纳概括)

思考:作者在描述故乡的美丽可爱时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大家齐读课文第七段。

思考:作者说“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又说“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大家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在故乡“享受清福”的描写,并体会这些描写中所体现的内心情怀。

3.讨论: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写尽了内心的感受和真情,可文章的开头为何要反复说“我说不出”呢?怎么理解这“说不出”三个字的含义?

短短三个字,却蕴涵了三层含义。原来作者就是要用这种语言来表达对北平故乡的真挚深情。表情达意亲切自然让人回味无穷!——从中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作家,杰出语言大师老舍的语言特点:话语质朴却含义深厚,通俗简洁却耐人寻味。

这种语言特点,大家可在课后再读课文细细品味。

三.今天我们学习了老舍的散文《想北平》,相信大家一定为作家的真情所打动,一定为作家个性化的语言所感染。对故乡的眷恋永远是人类共有的感情,若干年后,在座的同学若有人真的是身在异国或身处他乡,请想一想故乡,那时,故乡一定会更加美丽!

篇10:《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探究文本内容,感受并分享作者对故乡的爱。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并分享作者对故乡的爱。2.体验思乡之情,热爱自己的家乡。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幻灯片“故乡”,请同学们说说:看到这个词语,能联想到什么。

2.老舍先生的故乡在哪里?我们一起来看看他写自己故乡的散文《想北平》。

二、解题入情,知人论世

1.作者为什么要说“想”北平呢?

2.我们能不能将标题中的“想”改为“写”呢?

三、探究文本,共叙“爱”意

(一)“我”对北平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爱” 思考:

1.老舍先生对故乡北平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2.作者是怎么写这种“爱”的呢?

(二)“我”究竟“爱”北平的什么

思考:北平究竟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特征?

四、微信传情,作业拓展

篇11:《想北平》教案_2

一、引入

有一首诗大家都非常熟悉,那就是:床前明月光……是的,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始终在召唤着一个地方,无论你是浪迹天涯的孤独的游子,还是功成名就的天之骄子,这个地方的名字就叫做故乡,她是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

有一位作家,巴金称他为“中国知识分子最好的典型”,他的长篇小说&laqu;骆驼祥子&raqu;畅销美国,话剧&laqu;茶馆&raqu;震动欧洲,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是谁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先生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题)

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思考探究可分为三个层次:与作品对话、与作家对话和与自己对话。欣赏,就是读者的心灵与作家的心灵进行交流。要能与作家的心灵交流,首先要与作品对话,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作品。

二、探究•欣赏•交流

与作品对话,把握的内容

首先请大家推荐一位同学和我一起来朗读这篇。在欣赏完之后,请大家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的结构内容。

播放《小夜曲》,师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诵。师读1、2、3段,学生读4—8段。

(读完)师评:这位同学朗读的很好,她特别注意到北京的儿化音,如:“空儿”、“差点事儿”、“白霜儿”等,还有“哼”这一字读的也很到位,她把老舍的“京味儿”给读出来了。

好了,下面该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你们的初读感受和的大致结构了。

(总结)经过几位同学的发言,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的思路

---3段:我爱北平但说不出来。

4—7段:爱北平的理由(北平的特点、北平的美)

从北平的建设、布置、生活环境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

8段:表达感受——想念北平(想得落泪)。

板书:

爱到说不出

爱的理由

想得落泪

爱到说不出——爱得深沉

北平的美——爱的表达

想得落泪——爱的极致

教师小结:欣赏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内容,看看写了什么。我们可结合的标题、段落的总起句与总结句、过渡句、主旨句等标志性语句来整体感知内容。

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是写出来的,标题为什么不写成“写北平”?

提示:“写”只是客观的介绍、描写,情味淡了。“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一个“想”字,不仅点明了作者与北京的距离,而且还表达了作者对北京的无尽的爱、深沉的爱。(写北平重点在写,想北平重点在想)那下面就让我们与作家对话,体悟作家的情感。

2、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哪一段讲到?齐读最后一句:好,不再说了。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3、讨论、交流:那么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呢?那个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又有哪些特点呢?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下面请大家再读,并且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前四排(左边)的同学讨论: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后四排的同学讨论: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当然你们感到值得思考的问题也可提出来与大家一起讨论。现在请大家先自由大声地朗读,然后再讨论。

(1)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真想念”北平?为什么?

A、第一自然段: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只是牛的一毛。“我的”两个字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感情,因为老舍老舍生在北京,长在北京,他的血液中流淌着北平的细微东西,北平,是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作者心中的北平。“我的”两字看似平常,实则深情。

谢谢这一组同学的分享。

B、第二段中:将自己对北平的爱比喻为儿子对母亲的爱。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爱得真切与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的浸在自己的血液中,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作者不是诗人,他是小说家,而诗歌是最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为了传达自己的思念,他愿意成为诗人。古代有个叫杜宇的国王被人放逐到山中后,很想念他的故国,就化做杜鹃鸟,日夜的啼叫,并啼出了鲜血,用在这里写出了对家乡极度的思念。

D、“可是,我真爱北平”,为什么后面多次说到这种爱“说不出”?

要点:老舍先生“说不出”——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犹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所说: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的可以说,可以唱,甚至可以画。但有的情感却无法诉说。即便是柳永,尽管他才华横溢,词赋甲天下,在友人分别之际,也只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令作者如此想念的北平有哪些特点?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A、特点概括:

动中有静

(我的)

北平

布局匀调

贴近自然

B、在描述北平特点时,作者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的句子有哪些?作者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等历史都城相比较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它们都比不上北平?

这是作者以他特别的方式强化他对北平的爱。这种对比显然是有失公允的,老舍向我们袒露的是一种毫不掩饰的偏爱。用这种毫不掩饰的执拗的偏爱来表达他对北平的深情。因为它是“我的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所以,我真想念它,想得都要落泪了。、你们觉得都已38岁的老舍是不是太矫情了?是不是老舍写作的时候有什么特殊的事情发生了?

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平,在青岛教书。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华北危急,北平危急。北平北平,可北方不太平呀!我们文化的古都可能就要成为侵略者的肥肉,我的北平可能不再属于我了!亦正如诗人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郁达夫的《北平的四季》、老舍的《想北平》、以及吴伯箫的《话故都》,都写于1936年前后。

D、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比如人人都知道的故宫、圆明园、地坛等,老舍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而多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

要点: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只有那些融入到他血液里的细小的事物和景物才能承载他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深刻的。

与自己对话,情感深层熏陶

是啊,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却写出了如此纯净、亲切、深入人心的文字。让我们也学习这种写法,与自己对话,用心品味我们的情感,表达我们的情感。

仿照《想北平》的写法,以《想______》为题,写一个片断(200字左右),把你对家或母校的独特感受表达出来。

篇12: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教学重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教学难点 :文本的主观性和读者的个人体验结合点的把握。教学过程:

一、导入:“关于北京城,北京人和北京的文化,是一个极有魅力的、永远的话题。对于上年纪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梦;对于五十岁以下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难猜难解的谜,对于漂泊海外的北京人来说,老北京是魂牵梦绕的家;对于我们来说,老北京也许只是一片空白。”对老舍来说,老北京又是什么呢?

二、课文赏析(15分钟):

1、昨天我们布置了同学预习老舍的《想北平》,并试着根据前面板块的学习来做个评点。那我们先来看看他笔下的北平又是如何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并回答: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

学生回答:4、5、6段。学生可能会答到第7段,这是一个总结性的抒情段落,可暂时不作解释。

2、好,请男生齐读第4、5段,女生思考:在这两段中作者写出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呢? 男生齐读,女生思考并回答。(可用文中词句回答:动中有静,安静而温和;在人为中显出自然)

3、这些特点在文中又是如何具体表现的呢? 一是比较(衬托),设置情景(比喻);二是具体展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点评情况回答,“摇篮”的比喻、“温和的香片茶”)

4、(过渡)刚才我们男生读得怎么样?有什么问题没有?

明确:朗读声音的感情不是装出来的,读的时候要有画面感。毕竟北平是生他养他的地方,积水潭也是老舍在北京最喜欢的一个地方,那里的一石一水,一枝一叶都深含着他的情感。特别是后面小节里那些裹挟着最真挚的市民情感的田园都市物象,一些实实在在的生活细节,都蕴含着老舍深情。

下面就请女生带着这样的理解齐读第6小节,男生思考并回答:在这一段中作者又写出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呢? 女生齐读,男生概括回答。

(学生可能会直接回答“花多菜多果子多”,这个答案缺少了韵味——质朴自然,接近生活;接近自然)

5、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老舍为什么会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呢?是不是显得小气了一点?(过渡到人,通过作者的了解来理解作者倾注在文本中的情感)

提示:老舍是中国近现代文坛的一代宗师。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人们提起老舍,就不能不想起北京,这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

明确: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正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他才写出北平的与众不同。如果是北京的匆匆过客,恐怕除了感叹历史的悠久,建筑的恢宏也就没什么了。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就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京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娴雅而热烈的情怀(曾因创作《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老舍以一个贫寒人的眼光看待北平,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看到的就是“温和自然”“布置匀调”“物产可爱”,归结到一点就是他的“平民意识”(而老舍本身也是一个恬淡平和的人,“文化大革命”初期就被迫害不堪忍辱而弃世)。

三、评点文本(15分钟):

6、正因为“北平”的这些好处,所以老舍先生在他羁居外地时就会时不时地想念起它来。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他在这篇文章中又是如何“想”的呢?(过渡到1-3节的学习)

我想这个问题就不再有老师带着大家一起来研究了,我们请同学们根据昨天的预习,先来交流一下各自的点评,看能不能解决,好不好?

(学生交流评点内容,可以一段一段来,也可以三段一起来)第一节:

①写小说“以北平作背景不怕”——你知道他有哪些作品是以北平为背景的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正红旗下》《月牙儿》《老张的哲学》;话剧《龙须沟》《茶馆》

②“捡”——信手拈来,唾手可得 ③“我的北平”——把北平据为己有,这样的主观论述更能体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 第二节:

①“可是,我真爱北平”——从上文知道不多转折而来,直抒胸臆,可见爱的直白。这也是全文的感情基调,“文眼”所在,统摄全文

②“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对北平的爱又很含蓄

③“我爱我的母亲„„”——人间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母子深情,以此作比较,可见我跟北平的爱是孩子对妈妈的爱,朴素而真诚

④“我的爱不是„„而是„„都„„”——我与北京已经融为一体,深沉而热烈 第三节:

①“真愿成为诗人„„”——诗人是最会表达感情的,而我内心对北平的难以割舍的情感,也许只有用诗的形式才能表达得更为淋漓尽致。“杜鹃啼血”刻骨铭心。②“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动听悦耳,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把爱的情感可感化 ③“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像孩子与母亲,血浓于水的情谊 ④“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我的内心已没有空间可以容纳其他地方 点评:准确到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与广度

7、小结:那么老舍是如何“想”北平的,这个问题解决没有?

提示:作者反复说我对北平的爱“说不出”,到底说出来没有?怎样说的?(回顾三小节内容即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我说不出”是因为爱到极致却往往难以表达出来,说不出来是为了强调对北平爱之深,诉说很多还是为了表达对北平的爱。

四、情感体验(15分钟)

8、最后一小节的点评是我们同学昨天最感到头疼的地方,不知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认识了。这样吧,我们先请同学们听一段朗诵,然后再一起来说这个问题。听朗诵:《想北平》(6分钟),体会老舍语言的京味特点。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北京味儿”(即指用提炼过的普通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希望)。

投影:在《老舍自传》里有一篇《望北平》的文章,其中有这么一段:八年流浪到处为家,反正到哪里我也还是写作。干嘛去挤车挤船的受罪呢?我很想念家乡,这是当然的。可是我既没钱去买黑票,又没有衣锦还乡的光荣。那么就教北平先等一等我吧。写了一首“乡思”的七律,就拿它结束这段“八方风雨”吧: 《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936年,作者当时在青岛,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战争即将爆发,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怎么读:没有悲,只有愁;没有恨,只有爱。

9、课堂总结: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老舍的故乡思念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让我们包含深情的齐声朗诵最后一段。

五、作业安排:

1、学习与评价

2、明代金圣叹评点才子书全集之水浒传为古往今来之伟作,我们不妨模仿古人评点老舍名作《想北平》。

整理课上点评,结合笔记,小组合作,给全文作全面点评。

3、选作:

a课后搜集我国古典诗词中思家的作品。例如:李白《静夜思》《渡荆门送别》 杜甫《月夜》纳兰性德《长相思》等

篇13:《想北平》(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授课学校:江苏省淮阴中学 授课教师:韦佳

一.设计指导思想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要想用有限的篇幅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城市的面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特别是对北平这样的大城市,就更为不易了。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其情缱绻,足以深深打动读者,因此,把分析北平主要特点及作者感情设计为教学重点之一。另外,本文前半部分写自己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以抒发感情为主,学生不易深入体会;后半部分通过对比的方法写出北平的特点,以此表达对北平的热爱,学生易于领会,因此,授课时决定由后半部分入手,调整授课顺序,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本。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文意,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

⑵学习文本对比衬托、类比的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写法; ⑶品味带有京味儿的通俗隽永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现代散文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线索;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之情。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的特色;分析理解关键语句的情感和含义。

四.教法选择:

1、诵读法:通过诵读,更直接地体会作者的感情

2、导问法:通过设置疑问让学生回答的方式,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法:用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课堂内讨论。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主动解决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课时安排:

一个半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导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融在一个人的身体、骨肉、血液之中,使人总也忍不住回头眺望,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结是怎样的呢?那今天让我们来走进“老舍的北平”。一.解题

1.师:你通过“想北平”的“想”读到什么? A.作者此时不在北平(背景简单带过,学案)B.作者对北平的爱、牵挂和忧虑

2.师:再来看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北平”,老舍先生的故乡是北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从1899年出生到1966年去世,一生中有四十二年是在北平度过的。

3.现在根据题目中的两个关键词来划分层次,集中表达作者想念、爱恋情感的段落(1——3),描写北平的段落(4——7),最后来个点题升华。

4.我们已经了解作者生活在北京很多年,按理说,应该很了解北平了。可他在第一段中说“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那么作者写得是北平的什么?(“我的北平”)二.研读4—7段

1.师:作者的北平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来研读4——7节。先请同学们默读这几小节,并思考主要写了北平的哪些特点?先找出反映这些特点的句子,并在段中提取归纳出“关键词”。2.以上我们了解了老舍的北平具有哪些特点,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老舍先生他“家住北平”又有怎样的感受?

明确: 特点 感受

4段: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安适(安心、闲适)5段:布置匀调 自由 6段:花多菜多果子多,便宜、鲜美

7段:接近自然 清闲、清淡

“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

明确:将北平比喻成太极拳。太极拳是套拳法,当然有动,但从其姿势、步法来看,又那么安闲、自在,这一特征与北京的“闹中有静”非常相似。这一比喻既新颖简洁又显得韵味无穷。

师:(总结)作者从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了北平的好处。北平每一个特点都显出了“中庸”意味:既热闹又清净,既人为又自然;既有大都市的阔大又能有农村的花菜果子,既是大都城又能优游闲适,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

3.师:老舍他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凸现北平的特点和“家住北平”的感受?【学生默读思考】

A.师:明显的、能一眼看出的是那种手法?(比较的手法)

师:具体来看,作者写了哪些对比?【回顾:我们在学《师说》时说过在比较、对比的的时候要有三点需要明确,对比双方,比什么,以及对比的目的。】 明确:把北平和“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觉得“巴黎更近似北平”。环境气氛上,“巴黎太热闹未免太旷”而“北平动中有静”对比,突出北平宁静的特征。

布置上,巴黎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儿”,突出北平布置匀调的特征。水果中,“美国包纸的橘子”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玉李”,要愧杀。突出北平的接近自然(俏皮。透射的是老舍对于北平的平民生活的眷恋,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在里面。)

B.要是让咱们来写北平北京,肯定写北京的长城、故宫多么多么的雄伟,现在就加上个鸟巢多么的酷炫,这都是从大处着眼,“大处落墨”。那老舍有没有这样写,他是怎么写的呢?老舍把笔伸向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只选择那些日常生活中寻常的花草蔬菜来写。(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以小见大。“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表现了老舍和北平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入了北平的生活。因为他是一个平民,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写的是最寻常的最平淡的事物:摸着老城墙;坐看小蝌蚪和嫩蜻蜓;品味温和的香片茶;不挤不偏,处处有空的街景;种满花儿的院落。这就是老舍眼中独一无二的北平。

三.研读2——3节

1.师:北平如此的可爱,老舍在文章中却没有用热烈的文字,动人的句子大段大段地来抒发对北平的热爱之情,为什么?看2——3节。

生1:因为他对北平的爱“说不出”。这一点在2-3节中反复强调。生2:他抒发了对北平的感情,只不过将他融入了爱的深沉。

2.师:作着反复说自己对北京的爱“说不出来”,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吗?(能)哪些地方能感受到?感受到怎样的爱?【生齐读2—3段】

⑴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明确:爱北平类比爱母亲,老舍先生爱自己的母亲,但这种发自内心的爱却无法言传,只能付诸行动,用“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达内心,足见先生对母亲爱得深沉。

母爱亲切、温暖、舒适、自然,体现在点点滴滴之中,时刻包围着你,无形无声却让人沐浴沉浸其中。母爱无声,同样,人对母亲的爱也难以用语言表达。——无言的爱

⑵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 明确:诗人的情感表达热情奔放,激情澎湃,“浸”字写出了爱之刻骨铭心,“啼”字写出爱之酣畅淋漓。用典故“望帝啼鹃”更写出了对北平泪尽继之以血、矢志不渝、魂牵梦绕的深情。——与心连合,与血融合

⑶ 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

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明确:我的点点滴滴中有个北平,北平的点点滴滴中有个我。我与北平,血肉相连,永不可分离。

明确:这不是没有爱或爱太少,而是这种爱太浓厚太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也如舒婷在《思念》一诗中写到(投影《思念》):“(纵使我心中)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老舍对于他日思夜想的北平,也达到了这种程度。爱虽然不能大声喊出,溢美之词也想不出几个,但朴实的老舍还是娓娓道出了北平的种种他所认为的好处,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师:我们从二三段中,能感受到老舍的语言的什么特色。(浸透情感)文章中的那句话能把老舍想念北平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呢?【过渡到第八段】

四、研读第八段

老舍在文章的最后说 “好,不要再说了;要落泪了”,为什么?(提示背景学案:1926年,当时老舍羁旅青岛,身在异乡。军阀混战)【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北平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情调和“健康”,而中国,也像一座破烂的大屋一样,在风雨中摇摇欲倒,国将不国,何以为家!想到这里,老舍感受到一种摧肝裂肺的伤痛,含着热泪写道:“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然后几乎是带着哭腔嘶哑地说:“真想念北平呀!”结尾虽仅16字,但字字含泪,句句带血。老舍先生为之哭泣的,不光是无法归去的家园,还有那千疮百孔的中华!

正如爱国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中写道(投影《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让学生反复诵读这一段)为什么老舍先生的眼中含着泪水,正因为他对北平“爱得深沉”!我爱这土地。

五、品味语言 师:前面我们已经体会到老舍的语言浸透着深深的情感,我们再看老舍的语言还有其他什么特色呢? A.浸透感情 B.通俗隽永 C.浓郁京味儿

B.引导分析:

{1.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2.我可以捡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北平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

3.我不能爱北京与上海,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可是我说不出来!}

小结:老舍的“俗白”并不是粗俗浅露,而是精练含蓄、耐人寻味。

老舍曾说过:“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想北平》一文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充满生活气息。这也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C.引导分析:

1.师:正是北平这座古城融化在了老舍的血脉中,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北平的老舍”。这就导致老舍创作有着浓郁的“京味儿”(投影解释),在《想北平》中表现的不是特别明显,但也有所体现。北京话有个特别明显的标志就是“儿话音”。

2段,“整个儿与我的心灵” 5段,“处处有空儿”

6段,“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

⑴“京味”是指用北京话特别是北京口语写的文字中表现出来的韵味,儿化韵是一个主要标志。老舍开创了用北京话、包括它的口语来表现北京人生活的先河,大大展现了这种地域语言的表现力和魅力。

2.师:“就如同听到他的茶余酒后的谈话那样地亲切而简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老舍的语言平淡质朴,体会一下“京味儿”。(投影)【学生读一读】

①“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胡同文化》)”

明确:一个“嘿”字,表现了北京市民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满足感。

②“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胡同文化》)”

明确:北京人的“忍”,生动而鲜明地跃然纸上。

③ “敢情人家女子愿意‘大家’在后面追随着。(老舍《黑白李》)”

“可是这个娘们敢情知道先干什么,她先奔了夏大嫂去。”(老舍《柳屯的》)” “太太本想叫大家早起,为是显着精神,敢情有的人越早越不精神。”(老舍《牛天赐传》)明确:“敢情”是北京话特有的一个口语词汇,在普通话里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因而尤其能反映北京话的特点和北京的风土人情。

七.作业

请以“想##”为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上一篇:钢琴简谱教学下一篇:日子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