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的典故

2024-05-15

百鸟朝凤的典故(精选9篇)

篇1:百鸟朝凤的典故

【成语】百鸟朝凤

【拼音】bǎi niǎo cháo fèng

【简拼】bncf

【近义词】众星捧月

【感情色彩】褒义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解释】朝:朝见;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鸟王。旧时喻指君主圣明而天下依附,后也比喻德高望重者众望所归。

【成语出处】宋・李P等《太平御览》九百一十五卷引《唐书》:“海州言凤见于城上,群鸟数百随之,东北飞向苍梧山。”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例子】那些玉兄械某ご郝毒埔捕加烧驹谏肀呤毯虻墓女接过去倾入一只绘着百鸟朝凤的大瓷缸中。(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英文翻译】all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peace under a wise ruler

【成语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凤凰只是一只很不起眼的小鸟,羽毛也很平常,丝毫不象传说中的那般光彩夺目。但它有一个优点:它很勤劳,不像别的鸟那样吃饱了就知道玩,而是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将别的鸟扔掉的果实都一颗一颗捡起来,收藏在洞里。 有一年,森林大旱。鸟儿们觅不到食物,都饿得头昏眼花,快支撑不下去了。这时,凤凰急忙打开山洞,把自己多年积存下来的干果和草籽拿出来分给大家,和大家共渡难关。 旱灾过后,为了感谢凤凰的救命之恩,鸟儿们都从自己身上选了一根最漂亮的羽毛拔下来,制成了一件光彩耀眼的百鸟衣献给凤凰,并一致推举它为鸟王。 以后,每逢凤凰生日之时,四面八方的鸟儿都会飞来向凤凰表示祝贺,这就是百鸟朝凤。

【产生年代】古代

【常用程度】一般

篇2:百鸟朝凤的典故

第四代导演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自5月6日上映以来,口碑很好,但每天却只有1%左右的低排片量,上映7天票房只有300多万元。5月12日,该片63岁的出品人方励在某直播平台坚持为影片宣传。他坦言影片在上映之初就面临宣发经费短缺、院线不配合等艰难。他还称其实没指望影片赚钱,只是希望有更多观众看到吴天明导演最后这部杰作。方励眼泛泪花称,“只要你(影院经理)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我老方愿意给你下跪”。说到动情处,方励竟真的双膝跪地。方励下跪后,各大院线纷纷发声支持,影片排片由原来的1%飞跃至7.4%以上,上座率一度高达36%。截至5月23日下午6点,中国票房网显示《百鸟朝凤》累计票房为6515万。

多向运用

在国内,艺术院线缺位、艺术片市场规模太小,一直是被文化精英们诟病的问题。于是,方励这一跪恰好再次提醒了一些人,艺术片的生存空间到底在哪里?艺术院线又因何缺席?

一、从方励、电影人的角度来看

在文艺片普遍遭受市场经济规律碾压的现实困境下,“跪”与“呐喊”也许是以方励为代表的电影人为拯救他们心中的高水平电影所能采取的唯一方式吧。这一跪,跪出了一代电影人的不屈与微弱的反抗。适用话题:匠人匠心、文化人的姿态、情怀与商业等。

二、从文艺片发展的角度来看

商业片高歌狂进,文艺片生存维艰,这其中固然有着取悦大众基础不一的原因,同时也暴露了国产文艺片在表现形式上的陈旧与创作方向上的偏离。当前时代并非不需要文艺片,而是需要高质量的文艺片,需要创新接地气的文艺片。适用话题:文艺片的困惑与挣扎、创新、打铁还需自身硬等。

三、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在市场环境下,观众早已不再是单纯的消费者,而是电影圈的中心,我们的选择会引发电影市场的蝴蝶效应,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是圈外人,拥有着评价和审视艺术的权利。文艺片的去与留,在于我们每个人的一念之间。适用话题:为艺术发声、多关注传统文化困境、观众审美等。

写作示例

戏里与戏外的坚守

电影虽然是商品,但也是文艺作品,是文化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戏里,《百鸟朝凤》中所折射出来的那种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广大农村的关注,以及一辈子呕心沥血接近于悲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既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本。戏外,无论是吴天明导演长久以来对艺术的深情,对电影梦想的坚持,还是方励用自己的悲情一跪为他人发声、为文化坚守,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郑凤岐《方励下跪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文艺片发展不能只靠“膝盖”

方励一跪虽有其无奈,但增加排片并不能从根本上为艺术片解围。泰格尔说:艺术的最高旨趣在于启发人们认识自我的心灵。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直击人性、反映时代并最终启迪心智的,都是能够赢得观众的,本不该有“艺术”或“商业”的区分。因此,所谓业界良心的艺术片要想生存,就必须坦然面对自由市场竞争,不依赖院线排片,以让普通观众看得见、看得懂的硬实力作战。除了存活于市场,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艺术片更重要的任务在于重塑佳片标准,引导行业发展,提升观众品味。这些艰巨任务的实现必须靠真正有情怀的中国电影人坚守初心。(鲍蔚萌《〈百鸟朝凤〉,情怀该用来鞭策自己》)

给文艺和情怀留一点空间

就内容来看,《百鸟朝凤》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在这个电影市场高度商业化的时代,这样的电影应当有一定的观众,不必太多但却相当稳定的观众。但是现实却是制片人不得不向影院经理下跪请求支持,值得我们深思。或许我们在看完了精彩的商业大片之后,应当多花点时间去看看“《百鸟朝凤》们”,体会它们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让它们在商业化大潮之中能够有一席生存空间,不能让它们永远靠下跪来赢得票房和未来。(薛峰《“〈百鸟朝凤〉们”的未来不能永远靠下跪》)

文化传承不能靠“跪求” 不久前,一则消息突然火爆刷屏:电影《百鸟朝凤》制片人、63岁的方励,在某直播平台痛哭,并下跪磕头,求院线为电影增加排片,满足吴天明导演的遗愿,支持“中国的文化”。一声“跪求”,票房飙涨:求之前一周157万元,求之后一天1000万元。可求得来高票房,求得了文化的传承发展吗? 《百鸟朝凤》作为一部艺术电影,虽然业内一片叫好,数位明星站台热捧,票房却不尽如人意:首日排片率不到2%、观影者稀稀拉拉,上映第8日票房才破百万。艺术电影相对小众的受众面,加之撞档爆米花大片《美国队长3》,使《百鸟朝凤》遭遇好口碑和低票房的落差。

方励的一跪,在某种程度上使《百鸟朝凤》成为“道德”衡量的标尺。“不看说明没文化”,“不排片证明没情怀”,有网民将其与《美国队长3》对立,认为“不看就是忘本”,“不看不是中国人”。当然,也有不满应运而生。有人说方励的“跪求”,除了对电影本身的支持和推广,更像是把“支持民族文化”、“实现大师遗愿”、“告慰逝者灵魂”同商业宣传捆绑,裹挟影院和观众。

方励本人对《百鸟朝凤》这部电影的热爱、对电影事业的真诚,无须怀疑。另一方面,他是电影的制片人,需要为麾下的电影制造“噱头”,只要不违法违规,用何种奇招刺激市场都无可厚非。

作为市场化营利机构的院线,本着逐利原则多排些爆米花电影,并非什么忘本行为,没必要和情怀、操守强硬挂钩。观众走进电影院,不只有文化寻根、陶冶情操的目的,放松心情、约会社交同样也是现代化影视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此外,好票房并不是好电影的唯一标准。《百鸟朝凤》作为一部远离都市喧嚣、缺乏粉丝经济驱动、立足“谈谈理想和信念”的艺术电影,试图与商业大片抗衡票房,难免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院线“不待见”带来的票房低迷,使大部分艺术电影转变思维,通过发行DVD、出售海外版权、多方参加影展并争取获奖,达到“圈内开花圈外香”的效果,以吸引观众目光,争取回收投资成本。通过“外挂”实现票房的弯道超车,或许是艺术电影的无奈之举。

一次“跪求”促使人们深思不已。可一轮热炒之后,剩下的会是什么?是振兴崛起,还是昙花一现?到底应该“跪着”求生,还是“站着”饿死?这些问题,如同莎士比亚的“生存还是毁灭”,是一个旷世难题。更何况,在这个“商业片最好的年代,严肃电影最坏的年代”,人有各的追求。资本碾压过的艺术电影和民间艺术还有别的出路吗? 走在街上,通常两种人面前放着收钱盒——乞丐和街头艺人。不同的是,一个跪着,一个站着。身体相貌凄惨的乞丐不停地磕头,盒子里的钱虽多是零票,却总有大半。或显颓废或显宁静的街头艺人,吹拉弹唱展示着真本事,盒子里的钱却稀稀拉拉。虽偶有“十元大钞”,却更像志同道合者的认可,而非资助生存。打开网页随便一览,乞丐坐拥几套房、身家百万的新闻屡见不鲜。可除了飞上枝头的“西单女孩”,有几个街头艺人身价倍增? 老舍先生的《断魂枪》中,传统记忆被历史碾碎,镖局改成客栈,身上“放了肉”的大神沙子龙,面对传承衣钵的请求,纹丝不动,只是“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待夜静人稀,无奈而悲愤的沙子龙一口气刺下六十四枪“五虎断魂枪”,摸着微凉的枪杆,微笑着说:“不传!不传!”

饱含荣耀和威风的“断魂枪”,与其沦为戏耍逗乐的玩意儿,还不如用自己的威名,给“断魂枪”殉葬。随着时间的齿轮转动,“神枪沙子龙”慢慢被历史遗忘。

一部《百鸟朝凤》,留下的不应只有下跪喧嚣,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如何生存的思考。剑走偏锋的市场行为,纵然带动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却并非续命良药;一部艺术电影,也没办法全然承载民间文艺振兴的重任。

文化的传承,不能只靠一代导演的悲情执著,更不能靠一位制片人跪地磕头。以唢呐为代表的一众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在留住传统精粹的同时,与时俱进,做出适应当下文化需求的调整,才是比“跪求”更需要被关注的议题。正如电影里的台词:“别盯着钱,盯着唢呐。”(半月谈记者 彭卓)

薛峰《“〈百鸟朝凤〉们”的未来不能永远靠下跪》

近日,劳雷影业公司总裁、制片人方励当众下跪请求影院经理为《百鸟朝凤》增加排片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对此,《人民日报》批评他是“丢了文化人尊严”。方励有没有“丢文化人的尊严”我们暂且不论,或许《百鸟朝凤》这类电影的生存现状才是我们应当关注的,它们不能永远靠下跪来赢得关注和票房。

《百鸟朝凤》是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影片讲述的是李岷城与陶泽如新老两代唢呐艺人为了信念的坚守所产生的真挚的师徒情、父子情、兄弟情。这是一部所谓的“文艺片”。文艺片的票房历来表现平平,这次又正好遭遇《美国队长3》等商业大片,票房更是惨不忍睹,上映一周仅154万元,第二周的周一更是降至42万元,在方励下跪请求增加排片之后,票房飙升至近2500万,成为了内地文艺片的市场“奇迹”。

文艺片历来是小众电影,票房自然不能与商业大片相提并论。但是近几年内地的文艺片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榨,文艺片的生存十分艰难。就像这次《百鸟朝凤》,如果方励没有下跪求影院经理,那么它最终可能会以区区几百万票房收场。从制作来看,导演吴天明为这部电影倾注了全部的心血,甚至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逐字逐句地修改剧本,创作完成后一个月他就去世了。就内容来看,《百鸟朝凤》从表层看是写的吹唢呐,但从深层看,表现的是中华民族对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在这个电影市场高度商业化的时代,这样的电影应当有一定的观众,不必太多但却相当稳定的观众。但是现实却是制片人不得不向影院经理下跪请求支持,值得我们深思。

在当今外来文化如洪水般涌入,我们如何正确地对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只有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才能在这个文化多元的当代社会找到我们民族精神生活的根基。这类小众的“文艺片”往往能带给我们许多思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反思我们的社会,反思我们自身。

或许我们在看完了精彩的商业大片之后,应当多花点时间去看看“《百鸟朝凤》们”,体会它们带给我们的思考,也让它们在商业化大潮之中能够有一席生存空间,不能让它们永远靠下跪来赢得票房和未来。

“如果你能够在这个周末给我们排一场黄金场,老方立马给你磕头,给你下跪,你信不信?„„为了吴天明导演的心愿,为了观众,我愿意跪求你们。” 5月12日晚8点,近期上映的电影《百鸟朝凤》志愿者、著名制片人方励在微博开启直播,下跪磕头恳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增加排片。已有白发的人跪在视频前,一时令看者心中五味杂陈。(5月13日《新京报》)

鲍蔚萌:《百鸟朝凤》,情怀该用来鞭策自己

方励的心酸一跪再次引爆了一场电影行业内对情怀的集体消费。正如方励陈述请求增加排片的理由:“人的一生要是只为钱而活,那多单调?人的一生总要有一次骄傲,有一次任性吧”,显然,此时的情怀已凌驾于充满铜臭味的市场,彰显出一种只属于艺术与理想的光芒。然而,这种情怀非但不能拯救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艺术电影,反而会危害前途早已堪忧的中国电影业。

一方面,对“情怀”的过度渲染等于把本为一体的“叫好”与“叫座”彻底割裂。近年来当每一部高口碑、低票房的良心艺术片惨淡收场时,总有电影人与观众前赴后继地高举“情怀”大旗,痛心市场竞争只会让大众商业片满载而归,让精英艺术片伤痕累累。面对无法改变的尴尬困境,失意的艺术片只能以小众为名片、以情怀为避风港,逃离票房肉搏的险恶江湖,试图为自己营造一个超然于市的桃花源。方励下跪后,导演、演员徐铮不仅声援增加《百鸟朝凤》拍片量,更呼吁将其排片周期延长至半年,倡导艺术电影院线的建设。可试想,若有一日,在早已商业化的中国电影市场中,独立于自由竞争的艺术电影院线真的建成,岂非让“艺术片负责叫好,商业片负责叫座”成为共识与规范,兼顾叫好与叫座的佳片将更难出现。

另一方面,“情怀”表面上似乎凌驾于市场,可事实上却又常以“情怀绑架”争夺市场。方励下跪固然令人动容,但那句“请在这一个周末拿出一个黄金场次给我们,证明你是有情怀的,证明你是爱电影的”的确有些让人不舒服——不给《百鸟朝凤》增加排片、不掏钱看《百鸟朝凤》就是没情怀?争取票房原本光明正大,与其“情怀绑架”,不如让高水平影片本身赢得观众。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不少网友微博喊话王思聪,呼吁万达影城院线增加《百鸟朝凤》排片,并称“拯救中国电影就靠你了”。一句戏谑道出“情怀”的难言之隐,即相比感化观众,更重要的是要得到院线同情、增加排片,才可能提升可怜的票房。若拯救中国电影真的要靠院线巨头的慈悲与觉悟,那中国电影才是真的无药可救。

方励一跪虽有其无奈,但增加排片并不能从根本上为艺术片解围,中国电影业愈演愈烈的“情怀危机”才真正值得深思。情怀,不该让“艺术片只负责叫好”变得理所当然,不能成为对观众与市场的绑架,更不能成为中国电影人逃避所肩负责任的保护伞。泰格尔说,艺术的最高旨趣在于启发人们认识自我的心灵。真正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直击人性、反映时代并最终启迪心智的,都是能够赢得观众的,本不该有“艺术”或“商业”的区分。正如吴天明导演的《人生》、《变脸》等佳作感动并激励着不同年代的电影人与观众。因此,所谓业界良心的艺术片要想生存,就必须走出情怀的避风港,坦然面对自由市场竞争。不依赖院线排片,而是以让普通观众看得见、看得懂的硬实力作战。

然而情怀也不能被彻底抛弃。除了存活于市场,以《百鸟朝凤》为代表的艺术片更重要的任务在于重塑佳片标准、引导行业发展、提升观众品味,这些艰巨任务的实现必须靠真正有情怀的中国电影人坚守初心。情怀,该是对艺术与时代不可推卸的责任。《百鸟朝凤》中有句台词,“唢呐,不是吹给别人听的,是吹给自己听的”。同样,对于艺术影片和中国电影行业来说,情怀,不是用来躲避困难的,而是用来鞭策自己的。

稿源:荆楚网

作者:鲍蔚萌(武汉大学)

(郑凤岐《方励下跪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的是发生在黄土地上两代唢呐艺人焦三师傅和徒弟游天鸣的故事。他们是生在黄土地上的农民,他们是遵守着传统手艺人责任和尊严的唢呐匠。他们尊敬自己从事的行当,他们也严守着这个行当的规矩。按照规矩,“百鸟朝凤”只给德高望重的逝者吹奏,如果你生前有瑕疵,无论当多大的官,无论给多少钱,唢呐匠也不会给你吹奏。所以,师徒二人和游家班宁可接不上活儿,宁可外出打工,也要坚持做到有操守、有底线、有尊严。特别是在影片的末尾,焦三师傅走了,游天鸣在新坟前独自为他吹奏“百鸟朝凤”,默默展示着两代民间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让无数观影者潸然泪下。

方励跪下了,这一跪引发了轩然大波。网络上、纸媒上、电视上,各种说法都有。有人说他是为了给电影拉票房,也有人说他丢了文化人的尊严。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就是一部电影嘛,根本不值得如此兴师动众。

窃以为方励的下跪,根本不是为了那一点点票房,因为《百鸟朝凤》不是所谓的大片,制作成本并不会太高,收回成本并不是难事;另外,作为电影发行的志愿者,《百鸟朝凤》的票房收入和方励没有任何关联。同时,方励的下跪也没有给文化人丢脸,作为电影人和文化人的方励为另一位电影人和文化人吴天明的遗作乞求院线在黄金时间多给点排片,以便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吴天明导演以及吴天明导演所拍摄的影片,并从吴天明导演的作品中有所感受和领悟,这是对文化的尊重,特别是对在经济社会中还能够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那些人的尊重。

电影虽然是商品,但也是文艺作品,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是一种宣传方式。与其他文艺作品一样,电影也担负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看看现在影院里大量播放的影片,不是虚构幻想的超级英雄,就是不沾地气的富豪人家,不是莫名其妙的妖魔鬼怪,就是滥竽充数的青春偶像。这些电影带给人们的,只能是低级趣味的享受。对照一下“2·19”讲话精神,这些眼睛里只有钞票而忘了根本的导演们难道就不觉得羞愧吗?

当然,在这个充满商业气息的时代,挣钱并没有错。而吴天明导演的作品《人生》《老井》以及遗作《百鸟朝凤》等,都不是能够挣钱的商业片。但他那种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对广大农村的关注,以及一辈子呕心沥血接近于悲壮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守,其作品所给予人们的感动和震撼,不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重吗?笔者以为,不管时代如何进步,不管商业如何嚣张,唢呐艺人焦三师傅和徒弟游天鸣那种对理想的执着、对誓言的忠诚,既是任何时代都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长久生存发展的根本。

篇3:百鸟朝凤的典故

电影《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秉承了他一贯以来的导演风格。吴天明曾这样说过:“在我的作品中,题材内容与风格样式可以经常变化,但是有一条永远不变,那就是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电影讲述了焦三爷这样一位唢呐匠艺人和众位弟子因为唢呐这门艺术而发生的种种故事。两个小兄弟游天鸣和蓝玉相继来到焦三爷这里学习唢呐艺术,他们或许是为了圆父亲曾经的梦想,或许是为了赢得当时世人敬仰的目光。师傅传授徒弟技艺,本身就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电影中,焦师傅没有选择当时看起来天分最好的蓝玉,而是选定游天鸣为接班人,其实,无论蓝玉的天分再怎么高,他都不可能成为焦家班的继承人,而天鸣最终不管有没有将唢呐继续吹下去,他都已经是能够吹奏《百鸟朝凤》这支曲子的传承人,因为它是对匠心而鸣的。在匠人的眼中,比钱更重要的是原则和品行,即能够让唢呐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品质,是不因时代变迁而消失的美好品质。因为时代的发展,唢呐虽然不能再以世代家族的形式进行传承,但是它们不会就这样消逝,即使是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呈现在我们眼前,也是一种更有时代特色的传承方式。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传统的中国艺术都和唢呐一样,面临着文化传承的发展困境。

二、现实的冲击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游家班在外表演时和人发生冲突,镜头后来扫过满地的狼藉以及地上坏掉的唢呐,让人感到心酸无比,就如同人们内心的坚守被无情地践踏。传统与时尚新旧更替,西洋乐器和唢呐也互不相让,造成了混乱的局面。在曾经的红白喜事丧事中,唢呐吹奏是一种受人尊敬的仪式,但在现代人的眼中,它成了嘈杂的代名词,不被理解。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唢呐艺术受到西洋乐器音乐的冲击和影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面对这逐渐远离的经典,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它?

在影片中,由于现实的冲击,游家班的各个兄弟也都相继离开,二师兄离开时,焦三爷愤怒地将他的行李打乱,镜头后来转到室内,二师兄的家人看着窗外的一切,捂脸痛哭,可能对于他们来说,对于唢呐的热爱还在,只是抵不住现实的冲击和压力,于是他成了焦三爷眼中的那个不争气的徒弟。在这一段讲述中,笔者看到了遗憾和无奈,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靠吹唢呐为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与其说他们没有良心,不如说因为现实选择了另外的生存方式。在西洋乐器的冲击下,传统的唢呐艺术已然失去了更好的发展空间,也正因为如此,唢呐匠人的生活也饱受考验,无论是西洋乐器的冲击还是生活的压迫,他们的选择都不是大错特错的,只是在那样的一种情形下,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坚守。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另外一部影片——《百花深处》,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大多以仰拍表现搬家工人,而用俯拍表现冯先生,暗示在常人眼中冯先生是个“疯子”,表明了居于强势地位的现代文明对传统文明的蔑视和不屑。

三、自我的坚守

电影中的焦三爷可以说为唢呐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一次吹奏中,焦三爷当场吐血,然后他却高喊:“我还没死呢!”那一刻,犹如飞蛾扑火般壮烈。焦三爷的人生中,大部分的快乐和满足都来源于手里的唢呐,最终他因长期嗜烟如命而患肺癌去世。在焦三爷的一生中,他内心的那份自我坚守让人动容,一生为了一个热爱的艺术坚持到底,这份坚守在当代社会中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笔者相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让很多人有了保护传统艺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然而对于观影人来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去传承唢呐这门艺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接触到不一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要执着守护的也并不是这些,那么,面对现实的繁杂,我们真正应该坚守的到底是什么?

在那个传统乐器受到西洋乐器冲击的时代,焦三爷和游天鸣依然为了自己内心的坚守选择继续吹奏唢呐,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纷繁复杂,浮生若梦,我们内心是否有一份自我的坚守?不只是为了简单地活下去,而是像吴天明导演的所说过那样:“对诚信、善良、正义、勇敢等人类高尚情操的呼唤”。

摘要:电影《百鸟朝凤》于2016年5月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是吴天明导演生前执导的最后一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传统唢呐匠艺人对唢呐艺术的执着和坚守,是一部让人思考颇多的文艺片。本文从文化传承、现实冲击、自我坚守三个方面来对电影《百鸟朝凤》的文化情怀进行分析。

关键词:百鸟朝凤,文化,传承,坚守

参考文献

[1]方舟.吴天明口述:努力展现中国人生——吴天明[J].大众电影,2007,(07):42-45.

篇4:关于成长与逝去的《百鸟朝凤》

不懂电影的门道,却会因它有与我共同的记忆而珍藏。

关于成长

片中的两个小孩子,天真,纯粹,让人可怜,可爱,又可敬。跟着师傅当学生,吃住在一起,学也在一起,难免有竞争。可都又那么坦荡荡,那么动人。小小孩子的自尊心,敏感,倔强,敛然,大气。我们都曾经是聪明的小孩子,被老师夸,被亲人赞,在小伙伴们中间一枝独秀,骄傲又害羞。我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直到遇到挫折。我们也曾经是不那么聪明的孩子,泯然于人群,看着别人发光,偷偷地羡慕。但也终于开始接受夸奖,承担责任,变得重要,有担当。

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至少从中能窥出自己的成长路线。

关于逝去

“死亡”这个词太冷,用“逝去”让它变得有人情味一点。

电影里,不管是八台,十二台,还是百鸟朝凤,除过红事,便是在白事上吹。有白事,便有死者,有逝去的人。

人总是会死的,死亡是一个现实。每个人都要经历,没有办法错过。从经历第一场送别开始,我们便要送走身边的一个个人。爱的人,恨的人,无关的人,紧要的人。痛哭,撕心,怅惘,迷茫。这些逝去的人最后能留下些什么,我们能记住些什么。最后,我们送走自己,躺在地下,或化成一道青烟,与这个世界告别。留恋也罢,不舍也罢,再痛心也不能改变。死亡教会我们成长,但我们从不愿“被”接受这样的成长。

师傅给很多白事吹过唢呐,带着他的班子。最后,在自己的坟前,徒弟给他吹了一曲百鸟朝凤,为他送别。关于死亡,我们都从经历者变成亲历者,我们躺在地下,变成白骨,与这热闹的盛大人间再无分毫的关系。

独木不成林。唢呐得和别的乐器配在一起,才叫一个浑全班子,加上锣、鼓、铲、笙、笛、二胡等乐器,各行当的匠人坐在一起,成了气候了,打出名堂了,用我们那儿的话说,才能叫作“一班好吹手”。婚丧嫁娶,都需要这么一班好吹手。尤其丧事,这一班好的吹手是用来彰显逝者生前的德行的。

电影里,焦师傅喊着:“我们村里不能没有唢呐匠!”但是最后呢?请唢呐匠去演奏的人越来越少,把吹唢呐当主业的人也越来越少,直至连一个班子都凑不齐的地步。电影里一个特写镜头:古城里一个孤零零的老唢呐匠在吹奏,伴随着丢在他身前碗里的清脆的硬币声。

唢呐在逝去,一种老的艺术形式在逝去,或许更多的老的艺术或者传统的东西正在逝去的路上。面对这种逝去,我们的态度是什么?我们怎么应对逝去?逝去的原因又是什么?

今年春节的时候回了一趟家乡,空落落。我小时候长大的热热闹闹的村子,如今只寥落着几户人家。孩子们长大了,都向外走,向城里走,向大地方走,朝着“好的生活”奔,只留着老人守在家里,守在村里,守在他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上。可是,最寂寞最孤独最绝望最无能为力的是,老人们,一个个地走了,带着他们的辛劳,带着他们的牵挂,带着他们的智慧,带着他们的一生。老人走了,村子的灵魂没了,终于成了荒村。

一场阔别已久的秧歌在村里的戏台,在唯一一所小学的操场上扑腾开了。终于又听到了唢呐声,锣鼓声,又亲耳听到了一班吹手。看的是热闹,听的是寂寥。人们在说这个鼓敲的好,那个唢呐吹的不好,这个腰扭得好,那个步子迈得一点儿都不灵动。十里八乡都有一个唢呐吹得好的,鼓打得好的,伞头跳得好的。都是老把式啦,人们说起都带着崇敬,就属他啦,没有他就不算得一般好吹手,不算得一场好事业。行当里的人渐渐老了,懂得些行道的人也都成老人了。年轻人不愿意学,谁愿意去学?都是老古董啦。于是,叹息着老了,老了,渐渐地,真的老了。再没有好的吹手了,也没了懂门道的人,于是稀里哗啦凑起一帮人,锣鼓喧天只为了热闹,上台啦。

这不成样子的怀念。

贾平凹《极花》后记里这样写道:“我关注的是城市在怎样地肥大了而农村在怎样地凋敝着”,一个陕西的作家,一个陕西的导演,这两个最近备受关注又有不少争议的艺术作品题材虽不同,背后注视的目光却有不少共同点:城市与农村的矛盾、传统的一些东西的消逝。这些问题艺术家解决不了,媒体的关注解决不了妇女被拐卖的问题,一个纠结于“正傅处长”称谓的官员提出的“非遗”措施恐怕也不能根本解决传统艺术形式没落的难题。这两个切实地在关心土地、关心在土地上人们生存的艺术家,把这样的难题与矛盾揭示在公众眼前,这是他们的诚意与真心。也是他们的良心。

《极花》可以看,《百鸟朝凤》也可以看。能从一个作品里看出点自己的东西,或者唤起自己的某些回忆,我便觉得这是好的。我们常疲惫于思考,疏懒于感动,能有些不同于寻常的经验,这已很难能可贵。

篇5:百鸟朝凤的心得体会

我是昨天下午1点半订的3点场的票,那时已经只有前三排了,看来观影的人还不少。进到电影场内,第一次在同场次电影里看到不少大叔大妈大爷,还有不少父母带着小学生大的孩子去看。以前看的欧美大片或者爱情文艺片都是年轻人居多,鲜见中高龄以上的观影人。

这部发生在1982年背景下的故事电影想必会激起他们更深处的记忆和共鸣。娃娃13岁,父亲35岁,一个代表着60后一个代表着40后。60后不正是我们80后90初的父辈。父亲小时候一心想当唢呐匠没人教,就把这个愿望寄托到了孩子身上。让娃娃拜名师焦三爷学艺,成为接班人,一时好不风光。没几年功夫,唢呐匠就开始没落,不被尊重,无法再考它养家挣钱。当焦家班消失,即使换成了游班主,也正式预示着那一套老家伙正在走向没落。红白喜事不再喜欢请吹唢呐,开始兴起洋乐器洋乐队。老艺术老文明与现代流行的冲撞和对抗,洋乐队搭起大舞台,所有人都围着在看,游家班不服,越吹越大声越敲越响。“你们吹一天多少钱,我付你们双倍的钱,求你们别吹了” ,最后以一场扭打的闹剧收场。

父亲母亲开始嫌弃天明再捣鼓那些唢呐,赚不了几个钱,更不能靠吹唢呐讨生活。游家班的其他师兄弟开始陆续出去打工。人凑不齐,焦三爷顶着一把年纪亲自出活,给德高望重的逝人吹百鸟朝凤,最后吹到唢呐口流出了鲜血,换上天明继续吹,焦三爷用力抿着嘴继续敲大鼓,好不悲壮。 终究是倒下了,师父肺癌晚期。

有人想拍非遗记录片,想请游家班表演一次。可惜天明千里迢迢去城里找到了那些师兄们,有的做工手指断了一根,有的被工作恶劣的环境整得一身肺炎咳嗽。大家都叫天明留下一起在外面打工,可是天明只能坚守,因为他给师父发过誓的,不能让师父失望。最后焦三爷叫天明把家里养了几十年的大黄牛给卖掉了,不是用卖牛的钱拿来看病,而是说要拿那钱给天明置办一套新家伙。焦三爷走了,黄河边上,只有天明一个人在他坟前给他吹唢呐......

唢呐的没落,渐渐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代人,一个时代的谢幕。前年外婆去逝的时候,灵堂上敲锣吹唢呐的三四个老人都是六七十岁的年纪,满脸皱纹白发苍苍,说是从其他县请来的师傅,这种师傅已经很不好请,没有年轻人愿意学,现在的年轻人也忌讳这种事情。灵堂外面请的是唱桂剧的表演队,还有跳舞的唱歌的舞狮的。灵堂里和灵堂外完全是两种氛围。现在村里镇上无论是红事白事都会这样请现代表演队热闹热闹,已见怪不怪。

我记得外公是在我念高中的时候走的,转眼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我还记得外公过大寿的时候,妈妈是外公唯一的女儿,请了唢呐队大张旗鼓的一路敲到外公家......

这部电影本也许无法做到现在这么大的讨论度,即使在方制片下跪前,那么多大牌明星知名导演张艺谋、李安都用自己的行动向大家呼吁过去影院支持这部电影,但仍没起到什么效果。说方制片“一跪千金”也好,博取同情也好,高超的营销也好,终究是一个无奈之举,引起了一部分人的关注,一部分人的反思,获得了一些票房。一些力量有限,也终究无法让这类艺术电影得到大市场的热情拥抱。

一些卖座的商业电影,因为一些明星光环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前去电影院买单,永远会有持续不断的一批又一批的粉丝,00后,又一轮的10后,前仆后继。好吧,那又怎么样,中国艺术电影依然有它存在的理由。

篇6:电影百鸟朝凤的观后感

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天鸣的父亲强迫天鸣学习唢呐,因为天鸣的父亲想了一辈子的吹唢呐却没有实现,而要强加给自己的儿子学习吹唢呐。于是拜在的焦师傅的名下,每天练习用芦管吸水,刚通过不懈努力吸来的水,焦师傅又给了他一根更长的芦管。练习了不久后,焦师傅就给了蓝玉一支唢呐,而天鸣没有得到。伤心的他又一次回到家后,听到了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又回到了师傅家里。师傅给了天鸣一支唢呐,并说了一句话:“你可看他个小,调可高,唢呐,就是这样,调越高,个头越小。”

其中有许许多多使人感动的镜头:如用芦管吸水,下雨了也不回家。长大后,在传统乐器和洋乐器相撞时的无奈。游家班要解散时焦师傅的痛苦与生气……

但是最让我感受深的是这个片段:在村长死后,游家班开始出班,这个时候焦师傅也跟着他们去了,过程中,由于村长品德高尚,所以“百鸟朝凤”这首珍贵的曲子,就献给了村长,而天鸣,这时候身子不舒服,无奈之下,焦师傅只好亲自演出,本身患有气管炎的他身子就不好,但是他还是坚持要吹,吹了一阵子之后,一些鲜血就从唢呐里流了出来,几秒钟后,鲜血便喷了出来,不能吹唢呐的他,又忍着痛苦打起了鼓,口中流着鲜血,手里还打着鼓。经检查,焦师傅患上了肺癌,还是晚期,治疗已经无效了。

就这样,一位唢呐王去世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唢呐事业,其实我认为,焦师傅本来可以在一年之前,来到医院治疗,但是他怕没有人坚持吹唢呐和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我们现在的小孩子越来越喜欢电子游戏,有什么红白喜事也是花大价钱去请洋乐队,花大价钱唱流行歌曲,而真正会传统文化的人,也只有七老八十的老爷爷,老奶奶,甚至现在有的传统文化开始面临失传的原因,虽然现在都十分喜欢流行乐曲,洋乐器,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忘记自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可以接受新的外来文化,但传统文化也应该继承。

篇7:吴天明的《百鸟朝凤》观后感

好不容易找到第九排座位,坐下来凳子还没捂热,就有两个美女来找座位,我们又换到了另一边。这才正儿八经的看起电影来。

游天鸣的爸爸为了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梦想强加给天鸣,甚至为了让焦班主留下天鸣而暴打天鸣。搁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很多父辈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子女身上,也让我想起一些学戏曲、杂耍的孩子,因为偷懒或者学艺不精而被鞭打,挨饿等酷罚。还好,在天鸣学唢呐时并没有因为笨让焦班主打他,反而越来越喜欢他,但他并不会表达出对任何一个徒弟的喜爱,这也大概跟严师出高徒有关系吧。

一个人学艺总是孤单的,也没有比较。剧情安排一个灵活性较强年龄又相仿的蓝玉,从而更衬托出学习唢呐需要一个稳重踏实又能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的人。蓝玉吹着一根鹅毛出场确实看得出他的肺活量比天鸣好,更适合吹唢呐。但是蓝玉看似学什么都很快,也很聪明,很讨喜,仿佛大家一开始就注定蓝玉是百鸟朝凤的继承人。但是只有真正爱唢呐,把唢呐吹到骨子里的人才更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走这一门路。焦班主告诉天鸣,当初选择他是因为他的眼泪。纯真,不是天性。

再说说唢呐的兴衰,电影从一开始天鸣爸以会吹唢呐为荣,到后面游家班解散,游爸爸指责天鸣说学唢呐有什么用?游妈妈说吹唢呐能挣几个钱?连个媳妇都娶不到。看看现在的社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是守了一辈子的宝贝唢呐,荣耀了一辈子的百鸟朝凤,在人们面对乐器新乐声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任谁都接受不了这个现实。看到焦班主因为人们的转变急红了眼睛,几个徒弟因为唢呐赚不到钱不得不放弃唢呐,嘲讽、无奈、甚至有些绝望。

社会在变迁,不得不抛弃一些旧事物,但是不应该抛弃老一辈传下来的艺术品,除了电影中我们中的唢呐,还有一些像中国的戏曲、杂技、书法、武术、古琴等渐渐已被人们所淡忘。前几天我看电视节目,一个27岁长得很文静的一个女孩身穿戏曲服,我以为是表演变脸的绝活,但是观察了一下,脸上的色彩并没有变化,而嘴巴里露出几颗獠牙来。我以为是她生理缺陷或者什么导致的,结果卸妆之后主持人采访她时,嘴巴里的牙齿又变正常。跟着主持人的思路渐渐了解到她是我们国家一个獠牙戏表演者。通过她我才了解到,原来我们国家还有这样一种绝艺。今天顺带百度了一下中华獠牙戏,(獠牙材料取自二百公斤以上的雄性野猪下腭骨上的野猪獠牙。 每一代传人都有一个艰苦的练功过程, 时间约为3年 , 练功期间会出现口腔红肿,舌头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振、口腔糜烂、脱皮、结茧的艰辛过程。可称之“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中华獠牙戏的“变獠牙”艺术看似轻松, 实则是中华三大苦功之一。 艺人将獠牙含在口中,以舌为主要动力,齿、唇、气为辅助。它的程序分一咬、二舔、三吞、四吐。变化多端的动作,刻划了正义之神在野性中凸显的灵动之美。它以精湛的“变獠牙”功夫,强烈吸引观众的眼球,常以狂放的身段亮相,在不同的戏剧中塑造了众多神话的化身, 如龙王、阎王、雷公等各种神话人物的骄横之态被称之华夏一绝!)看完实则惊叹不已。

篇8:百鸟朝凤的典故

撇开《百鸟朝凤》上映以来的种种话题, 电影无论是从剧本的情节创作、电影的视听设计、寓意的深刻表达, 都体现着吴天鸣导演对于传统文化艺术之美、艺人品德德行之美和生命淳朴之美的执着追求。本文将从物件细节、人物塑造、主题呈现三个角度入手, 对吴天鸣导演的《百鸟朝凤》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一、物件细节

唢呐在这部电影当中成为浓墨重彩的表现对象。焦三爷打开尘封多年的唢呐箱子, 向两位徒弟讲授唢呐悠久的流传故事, 并多次对天鸣和蓝玉强调“唢呐离口不离手”, 唢呐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声工具, 是匠人身份的代表, 更是匠人精神的象征。影片中天鸣眼中噙泪, 双手捧起焦三爷给他的第一个唢呐, 这是天鸣唢呐匠人生涯的开端, 也是他传承匠人精神的重要时刻。

从“匠人”晋升为“大家”, 在电影中直接表现为能否吹奏《百鸟朝凤》这支曲子。《百鸟朝凤》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 原名“十样景”。除了鸟鸣, 此曲还加入猪、马、羊、鸡、鸭等家畜的鸣叫声, [1]为的是让农民听得懂。但因为猪、马、羊、鸡、鸭的叫声难登大雅之堂, 曲子里渐渐删掉了家畜声, 引入了更多的鸟鸣。熟悉此曲的人, 可听出布谷鸟、画眉、鹦鹉、燕子等各种鸟类的叫声。《百鸟朝凤》在中国有很多个版本, 在唢呐曲目里, 算是技巧最全面的一首, 随着时代发展, 它本身也在不断自我丰富。

但不同于舞台上《百鸟朝凤》的欢悦情绪, 电影当中的《百鸟朝凤》曲调深沉, 只在葬礼上吹奏, 并且只有德高望重的逝者才配使用。因此, 在电影当中, 被层层铺垫的《百鸟朝凤》只吹响过两次, 一次是焦三爷为窦村长吹奏, 一次是天鸣为焦三爷吹奏。这是逝者的荣誉, 也是《百鸟朝凤》这支曲目所代表的唢呐高超的技艺和水准。

二、人物塑造

人物出场, 是人物塑造的起点, 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物的出场中, 观众可以获得关于人物的身份、性格、动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相关信息, [2]人物的出场方式更是使上述信息得以充分传达的重要表现手段。焦三爷的出场就是作了巧妙安排, 先是天鸣父亲站高远眺焦三爷家时流露出的敬畏眼神, 再是天鸣父亲交代儿子“见了焦师父, 不管他说啥, 你都要顺着他”, 最后是焦三爷缓缓地从堂前踱步走出来。焦三爷在无双镇老百姓的眼里, 显然是一位有身份有地位的人物。在电影当中, 焦三爷严格要求每一位徒弟, 尤其在选取焦家班的接班人上, 没有因为蓝玉的悟性高而选择蓝玉, 而是选择了秉性敦厚的天鸣。但是在蓝玉离开的那天, 他避而不见, 体现出了他对徒弟的不舍。作为唢呐匠人, 他具备高尚的艺品, 直截了当地拒绝了查村长儿子请求吹奏《百鸟朝凤》的愿望, 因为查村长在世时仗势欺人, 即使当了四十年的村长, 焦三爷也不会为这样的人吹奏《百鸟朝凤》。

天鸣和蓝玉作为年轻一代的唢呐匠人, 二人的人物形象却形成鲜明对比。天鸣认真谨慎, 蓝玉玩世不恭。影片当中, 二人赶去帮师父和师娘下地割麦, 蓝玉争强好胜, 割下的麦子却杂乱不堪, 天鸣稳字当先, 一堆堆的麦子搁置得整整齐齐。出活时, 蓝玉东张西望, 注意力都在漂亮的女娃身上, 而天鸣的注意力则在师父为何拒绝吹奏《百鸟朝凤》上。长大后, 蓝玉四处求生, 努力寻求生存之道, 天鸣继承师父的衣钵, 立志将唢呐技艺传承下去。

三、主题呈现

焦三爷说吹唢呐是“一门匠活, 既然是匠活, 就得有人担起责任, 把这活传承下去……不单是看唢呐吹得多好, 更要紧的, 是看他能不能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只有把唢呐吹到骨头缝里, 他才能拼着命把这唢呐保住传承下去”。焦三爷的这段话, 体现了他执着的匠人精神, 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价值所在。

影片中, 焦三爷总是出现在唢呐技艺受到冲击的危急时刻, 一次是游家班与流行乐队的对垒, 一次是游家班散伙兄弟各奔东西, 还有一次是窦村长葬礼上替天鸣引奏《百鸟朝凤》, 他是在用生命捍卫唢呐这门技艺。同时, 他倾尽一生延续着唢呐技艺的传承, 他让天鸣把家里的牛卖掉, 要给游家班置办一套新的唢呐。生命危在旦夕, 却迫切要求天鸣答应县文化局的唢呐吹奏邀请。影片最后, 天鸣在焦三爷的墓前吹响《百鸟朝凤》, 是对焦三爷身上匠人精神最完美的诠释。在影像表达上, 天鸣似乎又看见了焦三爷稳稳的坐在对面, 直到焦三爷看到天鸣将唢呐技艺传承下去后, 焦三爷才放心地离去。

焦三爷用一生刻画出匠人精神, 他在流行文化的冲击困境中坚持。这样的坚持, 并不是故步自封, 而是对无常变幻的时代和命运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执着态度。匠人精神, 是一种超越庸俗社会的精神特质, 是尽最大可能诚实的、努力的坚守本心, 是一种对艺术的追求, 也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

参考文献

[1]《百鸟朝凤》里的唢呐, 民族乐器究竟为何没落[DB/OL].电影新闻 (澎湃新闻) , http://ent.qq.com/a/20160518/027956.htm, 2016-05-18.

篇9:百鸟朝凤的典故

一、“西部电影”风格

1984年3月6日,在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年度创作会议上,钟惦斐在《面向大西北,开拓新型的西部片》中提议,美国有所谓的“西部片”,我们是否也可有自己特色的“西部片”。钟惦斐首次提出了“西部电影”的概念,并大力倡导,此后这一提议在电影界引发强烈反响,以西安电影制片厂为代表的众多电影创作者在创作实践中开始有意识地“拍摄中国西部片”,形成了一种较为鲜明的、群体性的电影美学追求。值得注意的是,从形式特征到深层内涵,中国的黄土地电影与美国的西部片的概念截然不同,只是借用美国“西部片”的名称而已。

吴天明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之一,还曾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他开明,锐意改革,不遗余力地扶持后辈,启用有才华的青年导演,让黄建新、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周晓文、芦苇、何平、顾长卫、赵非、曹久平等导演迅速成长。张艺谋说:“吴天明是我电影之路的伯乐,也是第五代导演的伯乐。没有他就没有《红高粱》,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改变了我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天明将有才华的青年导演聚拢在西安电影制片厂,他们创作了一系列以展现西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为主,反映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民族性格的结构特征与现实生存状态的影片[1],开创了中国西部片的先河。

西部电影拓宽了民族电影的创作视域与境界,提供了新的电影审美形式与层次。西部电影在精神文化的表现上,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西部人的性格特征、情感方式以及风俗民情中的那些真、善、美,同时也展示了西北人受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影响而导致的愚昧、麻木和保守,这样的电影表现或再现是对民族性格与民族命运的反思。西部电影立足本土,注重挖掘民族性的文化特征,拓展历史性的人文视野,对西部地域文化充满深切的人文关怀。概而言之,西部电影呈现了独具韵味的空间美、基于深厚历史文化下的悲剧美以及现实主义美学风格下的真朴美,其主流特征即坚守纪实风格并塑造典型的中低层人物形象来表达创作者对于民族性格、民族命运的体悟,并揭示民族内在文化的原动力。

不同的导演因其个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经历及体验、性格、价值观、艺术审美不同,其作品往往都有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吴天明作为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有特殊的西北黄土地生活和感情经历、个人体验,他的个人艺术经验源于苦难、忧患和悲悯。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创作了《人生》《老井》《变脸》等经典电影,无一例外都选择了极具西部意象的黄土地、西北民俗、农耕文明等视觉呈现元素,开创了中国西部电影的先河。他的西部电影始终坚持关注社会现实,关注在苦难中与命运抗争的人,保持着悲天悯人的人文主义情怀,影片呈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苦难中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其作品有着浓厚的悲剧美学意蕴,这些都构成了吴天明的西部电影风格。《百鸟朝凤》正是这种西部电影风格的延续与坚守。

二、《百鸟朝凤》中的“西部电影”视觉呈现元素

影片中,那三秦大地上巍峨粗犷的黄土高坡,那略显破败却颇具地方特色的村镇,那浓缩着千年文化积淀的民俗礼仪、婚丧嫁娶,那金色的麦田和绿油油的菜地等,使得影片散发出一股久违了的挥之不去的厚重的乡土气息与质朴。

对西北黄土地的偏爱。吴天明对大西北自然地理环境的险恶有着切身的刻骨体验,对西北人生存的艰难始终担忧,这种个人独特的体验为其电影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让他更擅长表现或再现以黄土地为叙事背景的故事,用镜头注视着这片土地上生活、挣扎着的人们,这毕竟是他熟悉的故土。从《人生》《老井》到遗作《百鸟朝凤》,无一例外吴天明均以黄土地作为视觉呈现元素。小说《百鸟朝凤》原本写的是肖江虹老家贵州修文的故事,吴天明则把小说故事发生地移植到自己的家乡陕西。影片中,当镜头缓缓推开西北山水时,黄土地那么粗犷苍凉,又那么厚重踏实。在天鸣父亲带其拜师途中,影片一再再现了八百里秦川的壮观。师傅焦三爷为了让徒弟们更好地传承唢呐这一传统民间音乐技艺,在黄河岸边让徒弟们用一根长长的芦苇杆从河里吸出水以锻炼他们的气力。而结尾处,徒弟天鸣在师傅坟前吹起《百鸟朝凤》这一象征着逝者德高望重的唢呐古曲。黄土地这一厚重而悠远的底色奠定了电影的主基调——一种对传统民间技艺、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忧患意识,一种对历史与现实诗意化的怀念与担忧。吴天明最擅长表现关于黄土地的故事与人物,因为他生于斯长于斯,深深眷恋黄土地,始终关注大西北人的生存与发展,这种深沉的爱融入到其艺术创作中,就呈现了一种强烈的悲剧美,一种对苦难的哀思。

对农耕文明的深厚感情。黄河流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吴天明生于陕西农村,上山下乡期间又回到农村,来自农民,理解农民,始终关注中国土地上沉默的大多数,对农耕文明有特别情缘,即使当前农村题材的电影很难有市场,依然坚持拍摄《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讲述陕西农村无双镇的焦三爷传承唢呐技艺的故事。曾经吹唢呐既是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唢呐艺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与尊敬,在无双镇,吹唢呐绝不止于娱乐,而被赋予了更深的意味,成为对逝者的一种人生评价——道德平庸者只吹两台,中等的吹四台,上等者吹八台,德高望重者才有资格吹“百鸟朝凤”。影片中查村长去世,唢呐王焦三爷认为他为人无德,拒绝在其葬礼上吹奏《百鸟朝凤》,因其当村长期间将其他四姓人挤走,只剩查姓。而当窦村长去世后,焦三爷认为他是有德之人,亲自为其吹奏《百鸟朝凤》这一象征死者德高望重的古曲,甚至吹到吐血,因其抗日期间打过鬼子,带领村民修过水利。社会转型巨变之时,面对西洋流行乐的冲击,唢呐日渐式微,小说中天鸣渐渐发现唢呐与当下社会脱节,人心离散,出外打工。最后,连师父焦三爷也进城为徒弟蓝玉的工厂看门。而影片中,吹奏唢呐难以维持生计,当徒弟们纷纷向现实的生活妥协要进城打工时,三爷倔强地打了一顿想进城的徒弟。焦三爷拖着病体最后一次吹“百鸟朝凤”,自己则吹唢呐吹到泣血后。天鸣依然坚守吹唢呐,只因师傅选他作唢呐接班人时,他向师傅承诺过会把无双镇的唢呐担起来,传下去。虽然焦三爷们老了、没了,但“匠人”的精、气、神还在,“匠人”的魂儿还在,匠心匠德还深深植根在农村。

具有精神指向的西北民俗。1980年代,“寻根文学”“伤痕文学”为电影创作提供了以传统民俗为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思路。第四代导演深入到蕴含丰富风俗民情的农村去寻找创作灵感。吴天明因其得天独厚的西北地缘亲近感,电影创作中呈现了丰富多彩的西北民俗风情奇观。电影《百鸟朝凤》中,运用传统婚丧礼当中丰富多彩的具有象征性的唢呐曲、写意性的场景,以及唢呐接班人培养过程中焦三爷选择唢呐接班人不只看天赋、后天努力,更看重人品德行,最终放弃天赋和技艺更好的蓝玉,而选择了德行好的天鸣,这种传承与坚守的民俗具有精神指向性。影片结尾,天鸣独自伫立在焦三爷坟前,用那把泣血的唢呐吹出“百鸟朝凤”,恍惚中,仿佛师傅就坐在半空中仔细聆听,临近曲终,师傅从太师椅上起身,头也不回地缓缓地消失在唢呐声中。这组画面对唢呐这一民俗的美妙又苍凉的再现,表达了吴天明对传统民间技艺日渐式微的深切忧患。电影《百鸟朝凤》对西北民俗的再现,不只丰富电影的表现元素,还通过民俗意象表达创作者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和反思,有利于中国电影本土化民族特色风格的形成。

在中国乡土文化的表达上,吴天明无疑是最充分的一个。他的西部电影对黄土地、农耕文、西北民俗等的表现或再现,大西北那苍凉而贫瘠的黄土地、古朴的农耕文明、丰富的风土人情都使得影片的视觉呈现更具冲击力,让人们透过社会表象来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逐渐式微,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构成电影的美学内核,影片有凝重的悲剧美学意蕴。

三、 新旧文化冲突的悲剧美学意蕴

悲剧美学是西方美学体系中的一种独立的审美形式,在文学、音乐、绘画、话剧、电影中被广泛运用,通过艺术作品内在的矛盾冲突表现美,产生神圣而崇高的艺术效果,引发人们的思考、同情和共鸣。吴天明在《人生》中刻画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在《老井》中刻画人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冲突,在《百鸟朝凤》中刻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构成了其电影的悲剧美学内核。

电影《百鸟朝凤》通过表现社会转型巨变中,在中国农村社会日渐变迁和裂解,传统乡村社会原有的礼俗与秩序逐步解体的背景下,唢呐这一传统民间技艺在现代化的挤压下在传承与坚守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传统民间文化所陷入的窘境,这种新旧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构成电影的悲剧美学意蕴。影片关注民间艺术日渐式微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呈现出了身为文化传承者们所面临的困局与无奈。

影片中,西洋交响乐作为大众流行文化的象征,席卷了大西北闭塞、落后的农村,带给农民不一样的新奇体验,更易进入寻常百姓家,流行交响乐替代了唢呐在村里流行开来,让村里的年轻人开始浮躁,不再看重传统的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因此,传统的唢呐班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他们纷纷进城打工。而影片中无双镇的唢呐王焦三爷始终视唢呐技艺为生命,坚守着唢呐技艺,想让唢呐班代代传承。《百鸟朝凤》表面上看是讲唢呐传统民间技艺的传承中的困境,本质上是表达了对乡土伦理及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深切的忧患意识,而这种新旧文化的冲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力无可奈何,这正是悲剧的冲突,让吴天明的电影有着崇高的悲剧美。吴天明对传统民间文化是极力挽留的,用一种近乎悲壮的方式来保持传统文化的尊严。吴天明显然对焦三爷这样固守传统民间技艺所秉承的艺术态度是肯定的。在娱乐化的电影市场里,吴天明坚持开拍,为传统民间文化发声,突显了强烈的人文情怀。当结尾处,浑厚的黄土地上,响起悲怆的古曲《百鸟朝凤》,是致敬有坚守的民间艺人,也是致敬真诚献身艺术的人。这种悲怆让人感慨,引发内心的震动,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力量。焦三爷作为悲剧人物的缩影,体现了人的欲求与现实社会之间的矛盾,面对困境,有作为“人”的坚守,勇于同命运抗争,抗争精神让人心灵震撼,更加凸显了悲怆美。吴天明的悲剧意识源于他对艺术、黄土地及西北人的深沉的爱,强烈的纪实风格使其作品极具悲剧美感。

上一篇:大三班全体家长致老师的感谢信下一篇:报纸征文公告范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