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2024-07-06

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精选6篇)

篇1: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情况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罗平县委《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暂行办法》及有关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文件精神,进一步改善我镇发展软环境,促进我镇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我镇经研究决定成立了九龙镇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了《九龙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这充分表明了我镇努力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推动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决心。

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加强软环境建设,经过全镇上下不懈努力,软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充分认可。现将我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执行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高度重视,把软环境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软环境建设是推进我镇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举措,是早日实现“工业强镇、农业富镇”目标的重要保证。为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精神,不断提高我镇干部职工加强软环境建设的自觉性,我镇党委、政府先后多次听取各相关部门的情况汇报,多次召开专题会,研究部署我镇软环境建设问题,安排工作计划,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我镇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真贯彻执行县委文件精神,加强党员的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切实转变职能,创建九龙经济发展的最优环境。

二、强化教育力度,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软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软环境,就没有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提升软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是提高我镇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的关键所在,是加速推进我镇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镇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开展了提高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人人都是投资软环境的大讨论和专题学教活动;开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做到“两个务必”,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严以律已,率先垂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廉洁从政,艰苦奋斗,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为九龙镇的经济社会大发展和快发展服好务。

三、强化责任意识,认真贯彻落实责任制度。

软环境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很强。必须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明确责任,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我镇及时成立了领导机构,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对此项工作负总责,各分管同志对分管部门负全责,各部门负责人负责抓好自己部门工作,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落实。将软环境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坚持实行“一票否决”。凡发生投诉的单位和个人,要严肃追究责任,给予纪律处分,部门年终不能评先进。责成纪检监察部门对日常工作进行管理考核,各级负责人都要做到工作到位,责任到位,真正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检监察部门组织积极协调的良好氛围。

四、强化制度完善,建立有效监督机制。

为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中共罗平县委《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暂行办法》,结合我镇工作实际,对重要项目审批和重要事项实行班子集体讨论和主要领导签发制度,防止暗厢操做,增加办事透明度,加强工作协调管理力度。

五、广开言路,谏言纳策,认真查摆问题

(一)以设立征求意见箱、召开座谈会、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开言路、谏言纳策,为我镇软环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一是专门制定了九龙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意见征求表260份,征求意见收回260份,由专人整理汇总,提交镇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时梳理反馈,制定相关整改方案。二是设立软环境建设投诉举报电话、实行

24小时值班、并在本镇公开栏公布镇领导班子成员和站所长联系电话,畅通投诉渠道,以便群众来电来访,及时有效处理好紧急突发事件,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落实惠民、为民政策。

(二)以“民主专题生活会”为主要形式,充分发扬民主,深入查摆问题,为优化我镇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提供整改依据。我镇党政班子召开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专题民主生活会,并邀请各站所负责人参加。会议紧紧围绕全镇在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中怎样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怎样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结合征求到的涉及工作作风、服务态度、思想观念、办事效率、执法执纪等五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一切从全镇事业发展出发,从关心、爱护同事的出发,用“三讲”的态度和“整风”的精神分别从思想观念、服务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廉洁自律、严肃执纪六个方面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剖析查摆问题。

(三)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重申服务承诺,积极履行责任,保证工作实效。我镇各部门公开了履行岗位职责的服务承诺,明确了职能、细化了责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郑重表明对工作履职不到位的情况自愿接受组织问责。按

照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要求,为全镇干部职工制作了统一工作证,注明职工所属部门、职务、岗位、工作职责和投诉电话等信息,要求每位职工工作时间必须佩带工作证,以方便当事人反映问题和接受群众监督,为全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强化服务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环境,我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改进服务方式,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质量和办事效率,各单位、各部门坚持每日24小时值班制,保证各类证件、审批事项及时办理;坚持以人为本,对各类涉农收费项目进行公示,增加收费透明度;建立事前咨询,实行免费咨询,保证服务质量,提供让服务对象满意的咨询服务。今年我镇继续推行党政成员联系制度,为各村(居)委会提供优质服务,解决实际问题。

作为罗平县的中心大镇,我镇进一步加大力度优化周边环境、公路沿线环境整治和环境创新,加强了小集镇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深入开展优化软环境建设工作,我镇干部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发挥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创新思维,创造性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几年来,我镇无一人违纪、未收到一封举报信,未接到一个举报电话,实现了零投诉。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部门的肯定。

七、存在问题

通过努力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中共罗平县委《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方面,主要存在思想解放不到位、观念更新不快和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大胆闯、大胆试的步伐不快,招数不多,不能完全适应我镇“富民强镇、快速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是服务意识方面,宗旨意识需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不够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不够紧密;深入基层、服务基层不够,不能时刻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服务质量需进一步提高。

三是业务水平方面,对上级一些决策把握不准、不全,超前意识不强;对涉及全县的战略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

四是工作效率方面,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效率低下的现象,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六项制度推行力度不够,办事时限要进一步缩短。

五是廉洁自律方面,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关规定没有完全到位,缺乏强烈的自律意识。

今后我们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继续抓好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工

作。

八、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镇党委、政府不护短、不遮丑、不怕痛,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九龙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整改方案》,狠抓落实,进行扎实整改。一是要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强化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二是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切实转变职能,建设高效廉洁的政府形象;三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制度建设,继续落实一岗双责,实施责任追究;四是要继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接受社会监督。

九、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为确保优化软环境建设取得实效,结合我镇实际,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

(一)建立和完善高效办事的机关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六项制度,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二)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镇直各部门于7月底前制作好办事指导,准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和服务承诺,并提供给前来咨询、查询和办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三)建立和完善限时办结制和督查督办制。成立机关工作督查督办组,每天督查机关工作人员的去向和工作情

况,并向主要党政领导汇报。

(四)建立《九龙镇群众说事制度》,切实解决农村群众“人难找、事难办、矛盾难解决”等问题,为九龙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服务职能,树立了良好形象。

(五)建立“党建联线”帮扶制度,对辖区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了解,准确掌握情况,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一对一”进行接对帮扶,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永无止境,必须与时俱进、常抓不懈,既要打攻坚战,又要打持久战。作为中心大镇,我镇将乘势而上,推动软环境建设转入正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九龙镇委员会 九龙镇人民政府 2008年8月20日

篇2: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整 改 方 案

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展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巩固前一阶段取得的成绩,寻找差距,鼓足干劲、以利再战,将我镇的软环境建设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潮。根据《中共罗平县委、罗平县人民政府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罗发„2008‟23号)精神和全镇开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狠抓落实”大讨论活动动员大会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及前一阶段我镇开展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际和自查自纠的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通过前一阶段的自查自纠,寻找差距,鼓足干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进一步改进作风,打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把九龙镇打造成“办事态度最好、办事程序最少、办事效率最快、办事水平最高、办事成本最低、竞争力最强”的发展热土,要让全体机关干部鼓足干劲,发扬民主,创造出真正的“九龙形象”、“发展速度”,凝心聚力,推动全镇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工作任务及时间安排

(一)自查自纠,扎实整改

根据县委、县政府文件精神和九龙镇《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实施方案》、《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暂行办法》要求,紧密结合我镇实际,深入查找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影响软环境的问题,机关干部作风是否做到风清气正,惠民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否到位;是否存在违背“八条禁令”、损害软环境的人和事;通过召开群众代表、党员代表、村社干部、企业业主及其他服务对象参加的座谈会、个别谈话、发放征求意见表、走访等方式,广泛征求对象的意见、建议。

深入开展“八查八纠”活动:一查责任心差,纠正责任心差、事业心不强,耍滑头,不承担责任的问题;二查大局意识差,纠正本位主义、无团队精神、不协同作战、相互拆台、矛盾上移等问题;三查效率低,纠正办事拖沓、程序繁琐、效能低下、缺乏进取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等问题;四查漠视群众、态度蛮横、敷衍塞责、冷硬横推、作风粗暴、吃拿卡要等问题;五查“肠梗阻”,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政令不畅、落实不力,执行梗阻,特别是“中梗阻”严重,执行决定事项“打折扣”等问题;六查不规范,纠正办事不公开、不公平、不公正,搞自由裁量、暗箱操作、弄虚作假,“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七查

工作不在状态,纠正工作上不求创新、安于现状、缺乏进取精神、工作激情不足、作风漂浮、工作不实等问题;八查乱“伸手”,纠正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问题。

(二)健全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高效办事的机关工作机制。建立健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等六项制度,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

2、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镇直各部门于7月底前制作好办事指导,准确政务公开的内容和服务承诺,并提供给前来咨询、查询和办事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3、建立和完善限时办结制和督查督办制。成立机关工作督查督办组,每天督查机关工作人员的去向和工作情况,并向主要党政领导汇报。

4、建立《九龙镇群众说事制度》,为九龙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融洽了干群关系,提升了政府服务职能,树立了良好形象。

5、建立“党建联线”帮扶制度,对辖区的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进行全面排查、了解,准确掌握情况,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一对一”进行接对帮扶,促进全镇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三、工作要求

(一)深入学习发动。通过专栏、专题会、板报等形式,加大教育宣传力度,使每位党员、干部深刻认识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努力营造人人关心软环境建设,全民参与软环境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构建责任体系。成立优化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领导组成员职责和责任。

(三)加大监督和督办力度。镇督查组要对我镇优化软环境建设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通过明查暗访的形式,随时检查各单位和部门学习发动、征求意见、整改措施落实情况,严把学习关、征求意见关、查找问题关、整改落实关。要求每次督查后向镇主要领导汇报督查情况。根据督查组反馈的情况,对工作不到位、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的单位和个人,予以批评教育,问题严重的,将按照《问责办法》的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四、整改效果

我镇软环境建设的重点放在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通过

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促进我镇“一切为了发展,大力振兴九龙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切实做到“四个突破”:

(一)在思想认识上有新突破。目前,在干部职工当中,仍有不少人在思想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偏差。最为突出的是:其一,认为改善软环境是“虚功”、“慢活”,费力不讨好,不如上几个项目、增加点产值、利税来的直接有效;其二,认为优化软环境就是“分权让利、放松管理”,我们的经济本来落后,不严格管理,岂不是要更落后?其三,有极个别人还认为,“软环境好了,我的权力小了,利益没了,自我价值就体现不出来了”。因此,首先要从加强学习教育入手,从根本上消除这样的思想认识。一是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行政执法人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提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二是要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法律意识。三是要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教育,提高按经济规律办事的科学管理意识。四是要加强对软环境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的学习,提高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意识。

(二)转变职能,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上有新突破。我镇软环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绝大多数是由于政府职能的“错位”、“越位”和“缺位”造成的。我们必须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软环境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在软环境建设当中,科学划分行政职责,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创新行政管理机制,努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

(三)严格监督,在责任追究上有新突破。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镇软环境建设的重点在于坚持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在于规范行政权力,要想使行政权力规范地使用就必须使权力置于广泛的监督之下。加大软环境治理力度,还必须加大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过错追究和处罚力度,才能保证软环境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继续加强对机关干部队伍的教育整顿,通过法律学习、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把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成一支政治合格、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过硬、执法严明的软环境建设的主力军。要加大对案件的查处力度,对违反法律和规定,各自为政、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以及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的案件,要严肃查处。

(四)加强领导,在督促落实上有新的突破。要保证镇党委、镇政府软环境建设的目标、任务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使我镇软环境有一个明显的好转,关键是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加强领导,以求真务实的作风狠抓落实。领导要切实转变作风,真抓实干,亲自部署任务,亲自制定措施,亲自督促检查,亲自解决问题,亲自督办案件,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中共九龙镇委员会

篇3:关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思考

一、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历史与现状

综观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可谓步履维艰、跌宕起伏。回顾改革开放30年,可以发现我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到高速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萌芽、起步、徘徊阶段。1979年2月,国家工商管理局召开局长会议,提出各地可以批准一些有正式户口的闲散劳动力从事修理、服务和手工业者个体劳动,但不准雇工。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一个允许个体经济发展的报告。到198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发展到185万户,私营企业崭露头角。1987年,党的十三大指出,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到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到“左”的思潮的干扰,民营经济举步维艰。

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初步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单一经济形式逐渐被打破,形成公有经济、合作经济(中外合资)和民营(个体)经济等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社会经济格局。作为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20世纪90年代后,民营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党的十五大提出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将私营经济从体制外纳入体制内,民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到1999年,私营企业户数已经达到150.9万户。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快速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很多地区都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繁荣发展地方经济的突破口,并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可谓开辟了绿色通道。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两次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到2006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已经达到2596万户,缴纳工商税4690亿元。

二、我国民营经济环境优化面临的挑战

1.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国内外经验表明,以法律形式保护私有财产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但目前我国现有法律对民营企业的有效覆盖还很不够,法律对民营企业的保护尚显不足。我国现行的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明确了民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民营企业仍不断受到歧视。如2004年4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和2005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都是原则上赋予了民营资本更大的投资空间,准其进人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领域,但具体配套措施却跟不上,操作起来难度很大。

2. 民营经济融资渠道不规范。

融资难是发展民营经济遇到的最大障碍之一。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太小,而间接融资缺口又太大。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不允许私人银行的成立,对其他民营金融机构的审批也很苛刻;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国有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融资存在极大的压抑和不平等,使得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达不到满足。据抽样调查表明,占GDP贡献率2/3的民营企业仅能获得国有银行贷款总额的15%左右。此外,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度亦很大。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禁止民营企业间相互拆借;另一方面是因为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的嫌疑。因此,一部分民营企业通过供应商、代理商为其融资,但这种方式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缺乏法律支持。国家政策上的偏好不仅限制了民营企业的发展,而且迟缓了民间金融机构的发育,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且狭窄。

3. 民营经济市场准入壁垒高。

市场准入制度是经济制度环境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被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已经明确规定:凡法律法规没有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民营经济均可进入,但目前民营经济在将近三十个产业领域仍遭遇不同程度的“限进”,这一情况在电信、石油、烟草、金融、铁路、广播电视等由国家经济垄断的行业和领域表现尤为突出。这主要是因为政府行政权在经济领域介入太深,为民营经济设置了多重壁垒,或是由行政主管部门采取审批制等手段,授权行业内国有企业担任项目业主;或是实施严格的生产许可证制度,排挤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因此,从我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民营经济真正实现在政策和法律上与国有经济、外资经济进入同一竞争领域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4. 针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服务体系不完善。

尽管20世纪90年代后,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我国民营经济的规模得到迅速增长,但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都不健全。一是政府面向民营经济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长期以来的经济建设型政府充当了经济建设的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而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中却往往处于被动地位。

政府率先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城市中的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基本被排斥在外。其次,面向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在登记注册、技术咨询、项目评价、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关卡过多,为民营企业提供科技培训、信息咨询、金融中介等组织机构过少。同时,真正独立于政府的民间协会数量较少,大部分行业协会属于政府管理体系,不能很好地发挥协会的代表性,难以在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三、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对策选择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核心在于毫不动摇地坚持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作为市场化改革的生力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因此,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将为完善市场结构、打破垄断提供保障。

1、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

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保障。通过法律法规来规范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如德国联邦政府推出的《反限制竞争法》、《关于保持经济稳定和经济增长法律的基本条律》,日本制定的《中小企业现代化促进法》、《大规模零售商店法》,美国颁布的《小企业法》、《机会均等法》等都是用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与国外成功经验相比,我国在制定用以保护和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府监管、融资保障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明显不到位。因此,在新形势下,我国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首先要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法律政策环境。一是加快出台有利于民营企业融资的融资法。拓宽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增强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二是加快推出针对民营企业有效监管的政策法规,确保监管部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提高监管质量。三是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各方的执法守法意识,保证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2、培育民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凡是国家法律没有明令禁止民营经济进入的行业领域,都向民营经济开放,凡是我国政府承诺向外资逐步开放的投资领域和国有资本退出的领域,民间资本都可以进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管理层关于民营经济市场进入的原则已经达成一致。但就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来说,这一原则的贯彻却存在明显不足。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垄断领域和行业仍然是民营经济的禁区,如能源行业和金融业。要改善民营经济这种市场进入的窘境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要从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中撤出,明确服务型政府职能,从宏观角度对民营经济运行提供服务,加以调控。其次要培育公平的竞争环境。政府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者,要确保权力行使的效果达到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在针对发展民营经济这一问题上,政府要减少行政指令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频率,保证市场运行遵循原有的规律,使民营企业能够在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中参与市场活动。

3、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经济长期以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暴露出来,如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技术落后、信息不灵、人才匮乏、市场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民营经济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因此,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国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鼓励发展民间行业协会,确保行业协会的独立性。这要求政府要放手对行业协会的管理,使行业协会运作更加规范,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二是构建民营经济信息网。在现有的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这三个技术研发计划数据库的基础上,集成建设一个面向民营经济发展的,特别是技术创新方面的数据库资料,促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

4、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4: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二中全会、省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三届五次全会、县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县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学员满意、教职工满意、上级认可为标准,以把党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为主要目标,着力解决各科(室)效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建设有利于党校科学发展的软环境,努力开创以干部教育为中心的党校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任务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进一步优化党校政治舆论环境、教学管理环境、行政管理、后勤管理-1-

和人文道德环境,努力把党校建设成为 “软、硬件率先发展,工作环境宽松,教学、科研创一流,行政、后勤服务热情、周到、高效”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三、实施范围

党校各科(室)及全体工作人员。

四、工作重点

(一)全面实行严格的部门首办责任制。各科(室)要严格按照首办责任制的要求,具体业务落实到人,做到凡一事一部门能解决的,必须由该部门以最快速度解决到位;凡一事涉及多个部门才能解决的,由首问责任人或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否则,将按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

(二)全面实行严格的服务事项公开承诺制度,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方案。党校政务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以构建阳光政务为目标,继续修改和完善《马龙县委党校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马龙县委党校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把涉及我校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办事条件、办事程序、办理时限、办理结果等承诺事项以及各类行政事项的办结时间、办

事程序和所需材料等内容逐步通过政府信息网站进行公布,接受社会广泛监督。

(三)全面实行严格、高效、及时、准确、规范的限时办结制。按照我校限时办结制的要求,办理各类业务。

(四)全面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校党总支班子始终坚持民主集中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进行科学决策。班子成员之间加强交心通气,配合支持,形成一个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局面。充分发挥好班子的整体功能,提高班子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涉及党校发展的重大事项,主动积极向县委、县政府请示汇报,并按要求认真办理。

(五)全面实行严格监督、严格管理制。党校在办公室成立投诉监督中心,设立投诉举报电话和信访箱,专门受理涉及学校各部门及领导干部的投诉工作,做到凡投诉的100%受理、凡受理的100%查清、凡查清的100%依纪依规严肃处理。

(六)全面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凡学员、群众投诉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行为,一经查实,学校党

总支将严格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按县委要求,该调的调、该降的降、该撤的撤、该依法追究的依法追究责任,并向社会曝光,作为警示教育典型。

五、组织领导

为切实加强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结合实际,成立县委党校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领导小组,其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赵庆荣

副组长:余琴

成员:李业相张丽慧孙智勇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校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工作。

六、具体要求

(一)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各科(室)及全校工作人员开展自查自纠,对照“六项制度”涉及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查找问题,深挖根源,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转变和改进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二)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各科(室)要严格执行《马龙县委党校问责办法》等四项制度,在服务学员、服务基层方面作出表率,接受广大干部职工和学员的监督。党校党总支也将抽专人组织对落实六项制度工作的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确保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对落实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相关规定追究其责任;对方式创新、措施得力、落实到位、成效显著的将在学校内宣传、表彰。

附件:

1、《马龙县委党校服务承诺制》

2、《马龙县委党校限时办结制》

3、《马龙县委党校首问首办责任制》

4、《马龙县委党校行政事业性收费制度改革实施细则》

5、《马龙县委党校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投诉办法》

篇5: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全面加快机关行政效能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意识,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富源县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动员大会的安排部署,农机局结合实际,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以群众满意、企业满意、上级认可为标准,着力解决我局软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农机局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抓好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为实现富源农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二、目标任务

以全面优化软环境建设为重点,按照富源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农机实际,突出“因地制宜求发展,分类指导强职能,重点突破重服务,依法管机保安全,以机兴农促增收,创建和谐为目的”为主题,紧密联系“爱岗敬业,3团结奋进,公正廉明,求真务实”的局风,充分发挥农机管理机关的职能作用,整体推进农机监理、农机培训、农机推广工作的落实,确保完成机械耕耙面积7.5万亩,机械播种面积1000亩,机械收获面积1万亩,新增动力30万瓦特,农机事故发生率、农机事故重伤率和农机事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4‰、3‰和2‰以下。加强农机局机关思想、组织、作风、制度、能力建设,使机关作风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不断增强,机关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确保农机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实施范围

县农机局领导班子、机关各股(室)、站(校)及全体干部职工。

四、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感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机关职能转变,建设高效、服务、廉洁型机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必须加强学习,着力提高整体素质,立足本职,不断提高工作能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感。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要围绕软环境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积极采用黑板报、宣传板、在办公地点公示、发放宣传册等多种方法,广泛深入宣传软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和典型经验,向群众公开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服务承诺书和各项制度,通过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和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营造“人人关注软环境、人人建设软环境”的浓厚氛围,切实增强投身软环境建设的自觉性。

(三)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长效机制。

要把制度建设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工作重点,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重点建立和落实一批管用、实用的制度。一是要实行严格的部门首办首问责任制,凡一事一部门能解决的,必须由该部门以最快速度解决到位,凡一事涉及多个部门才能解决的,由首办部门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尽快解决,否则,将严格追究责任。二是要实行严格的服务事项公开承诺制,在清理、精简、规范的基础上,明确部门行政许可事项、办事程序,同时做到部门领导的姓名、电话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的广泛监督。三是实行严格的高效、优质、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限时办结制,在相关文件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相关业务。四是严格监督管理体制,对服务对象的投诉,做到凡投诉的百分之百受理,凡受理的百分之百查清,凡查清的百分之百依纪依规处理。五是实行严格责任追究制,农机工作人员有不作为、乱作为的,依法追究责任。六是要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政务公开目录,如实公开政务信息;要提升“窗口”功能,按照“立即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办,跟踪办”的要求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质量。

(四)加强考核监督。

为确保软环境建设取得实效,加强督促检查和工作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确保软环境建设工作取得实效。要研究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机关干部绩效考核办法,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软环境和政风行风机制,督促干部“要干事、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要主动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要严肃查处影响软环境建设和机关效能的行为,促进富源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组织领导

成立富源县农机局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农机局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和本次活动的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组长:杨志奎(富源县农机局局长)

副组长:徐永贵(富源县农机局书记)

肖 军(富源县农机局副局长)

袁 旭(富源县农机局副局长)

成员:董天成(富源县农机办公室主任兼监理站站长)

李冬春(富源县农机技术推广站站长)张 进(富源县农机化技术学校校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由董天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篇6:九龙镇落实关于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的实施意

关键词:市场环境,成都民营经济,招商引资,中小企业,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完善行政服务体系

一、成都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一) 总量扩大, 超过成都经济“半壁河山”

2010年, 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080.06亿元 (个私及港澳台外商经济) , 占GDP的比重为55.5%, 相对于2003年我市民营经济增长了324%, 据成都市统计局的统计, 2003—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状况如图1所示。

从图1可见我市民营经济增长较快, 对成都的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但图1也显示出近年来我市民营经济的增速有放缓的趋势。

(二)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010年, 我市民营经济在加快发展过程中的同时, 内部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我市民营经济各产业的经济增加值见图2。

从图2可见全市民营经济“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特征日益显著, 民营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为2.7:47.1:50.3, 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这说明民营企业是我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主力军。按照统计口径, 民营经济可分为个体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 本文重点关注民营经济中的个体私营经济, 尤其是我市的中小民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2010年我市第三产业发展中, 个体私营经济的贡献为22.7%, 其中批发、零售业所占比重为6.19%, 住宿、餐饮业所占比重仅为2.93%, 在第三产业发展中, 我市的民营经济发展十分不够, 尤其是服务业方面民营经济还需大力发展。

(三) 民营企业成为吸纳就业、增加税收、维稳的重要力量

截至2010年12月底, 全市工商登记企业期末总户数达885595户, 比上年增加71617户;工商登记企业期末注册资金达3152.78亿元, 同比增长68.4%;全市工商登记从业人数244.67万人, 同比增长1.1%。当前, 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民营企业对全市税收贡献进一步增大, 成为全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0年, 全市民营企业共上缴税收290.04亿元, 增长33.8%。

(四) 民营经济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 各区县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 促使民营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当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推动区县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2010年我市区县民营经济的发展情况如图3所示。

二、宁波、晋江发展民营经济的启示

与我市同为副省级城市的宁波市, 在2010年民营经济已经占到宁波地方经济总量的90%以上, 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 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 民营企业数量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1.5%以上, 我市与这些民营经济先行地区相比有不小差距。图4为2010年成都、宁波、重庆、西安民营经济发展对比图。

从图4可见, 重庆的民营经济发展已超越成都, 虽然西安与成都比较还稍显差距, 但其非公经济增长势头明显。而宁波市发展民营经济的做法有以下启示:

启示一:多服务、少干扰。真正意识到民营企业才是宁波的未来, 相关职能部门服务意识极强。

启示二:不断破除政策壁垒。出台系列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

启示三:塑造民企发展“软环境”。出台系列地方法规, 对相关职能部门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让企业安心于经营与发展。

而福建经济最强县、中国品牌之都晋江市则依靠“草根式本地民企” 摸索出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 其做法具有以下启示:

启示一:政府真心、贴心支持与关爱民营经济发展, 扶持民企创立民族品牌, 使晋江企业资本运营与品牌经营比翼双飞。

启示二:在产业规划、政策引导、融资服务、人才服务、土地政策等方面不断创新。

启示三:引导晋江民企由家庭管理向现代企业转变。

三、成都民营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一) 对民营经济发展问题认识不足

尽管省、市政府有明确的鼓励民企发展的系列文件, 但我市政府部门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决策意识或发展战略层面, 民企仍然处于“非公”的边缘化、补充性角色, 没有意识到民企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在相关部门的决策中民企仍处于可有可无、自生自灭状态。政府“三重三轻”行为特征明显。一是重招商, 轻引导。在大力招商引资后缺少对民企的产业发展规划与引导, 我们不但要招商, 还需要增强重商、引商、亲商、护商、爱商意识。二是重抓大, 轻扶小。抓大企业不能放弃中小民企, 招大引强固然在短期内效果明显, 但是招大引强不具备持续性, 唯有外生性增长和内生性增长并举方可持续。三是重监管, 轻服务。政府在民企出问题的时候其检查、监管力度大, 但是在服务方面做得很少, 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要求我们要并抓监管与服务, 二者缺一不可。

(二) 民企获得的支持空间小, 期待“国民待遇”

虽然国务院出台了“非公经济36条”、“新36条”, 我市相关职能部门也制定了系列配套文件, 有利于去除我市民营企业遭遇的“铁门”现象, “铁门”就是明文规定不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领域。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民企仍遭遇玻璃门、弹簧门现象。“玻璃门” 就是看上去没有门, 实际上仍然存在着“行规”和“门槛”, 让民营企业难以进入。比如部分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已经做得很好, 不是不够资格, 但就是无法通过行政审批获得相关领域的经营资格。四川日机密封件公司在部分工业密封件上具备较强竞争实力, 但是由于企业是地方企业, 在部分国家项目上完全不能和相关部委的下属单位竞争, 很难进入国家项目的采购体系, 甚至连竞争的机会都没有。“弹簧门”则是本来民营经济已经进去了但又被“弹”出来。如我市部分民营加油站无油可卖, 油价批零倒挂现象, 导致部分民营加油站无奈被两大石油集团收购, 又如国内首家民营航空鹰联航空由中国商飞、川航、成都交通集团三方重组的成都航空所接替, 民营资本彻底退出成都航空业。

(三) 吸引人才难、招工用工艰

民企是我市用人需求主体, 来自成都劳动力市场的数据显示, 我市的劳动力总体上需求略小于供给, 供求基本达到平衡, 但是一方面随着国内物价上涨, 普工、部分非技能性岗位工种工资上涨, 国内沿海企业由于“用工荒”到我市争抢人才等原因, 我市民企“用工荒”现象凸显, 工资成本上升成为压在民企身上的难题。另一方面技术等级岗位劳动者就业岗位技能要求与劳动者技能结构不匹配导致部分企业“招工难”、部分求职者“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仍突出, 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供求矛盾更为突出, 我市各技术等级岗位均处于需求人数大于求职人数的状况。以优博创为代表的科技类公司、阳光润禾药业为代表的医药类公司难找到从事研发及技术创新人才, 随着这些企业的工厂搬迁到邛崃、眉山等地, 很难招到优秀人才。成都白家食品公司提高了生产线一般员工工资待遇都不能保证招收到足够的员工, 甚至连我市引入的富士康都出现了由于员工工资问题不能招收到足够的一线员工。

(四) 行政执法部门以权监管, 服务意识弱

自从我市构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以来, 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不断强化, 政务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但是部分行政执法终端在执法过程中, 往往不是依法监管, 而是以权监管, 伤害企业经营, 如对企业检查过多, 质监、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的不合理收费还变相存在, 国税部门的代理申报费还在收取, 甚至在税收征收过程中, 有税收征收人员由于没有完成当年征收任务而要求企业提前上缴来年税收, 而企业只能按额缴纳, 否则会被“穿小鞋”。消防检查时执法人员不管企业的生产、成本、经营检查企业, 而消防设备是否合法具备很强的随意性, 权力掌握在执法人员手中。而受伤害的民营企业还不愿伸张, 我市某区由纪委和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一个协调小组, 解决民营中小企业对执法人员的投诉问题, 经过很长时间居然没有一个民营企业上门投诉, 连纪委书记都觉得很奇怪, 而事实是这些中小民营企业不敢去投诉, 只能忍气吞声。如何监管执法部门、监管执法者、监管职能部门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此外我市民营企业的隐形支出 (除税、费之外的负担) 巨大, 表现在民营企业非经营、管理精力付出, 包括跑关系、被迫的勾兑、接待、免祸性活动的费用等支出巨大。来自IFC (国际金融公司) 于2009年对成都的调查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家用在隐形支出上的时间为28.6天/年。工商、质检、安全、卫生、消防等部门经常随意到企业检查, 而企业必须要认真接待,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内部经营管理和生产活动开展。本次调研的问卷调查结果见图5。

从图5可见, 我市仍需花大力气打造民企发展软环境上, 民企的隐形支出无法准确估计的间接成本, 它伤害企业的发展能力。而江浙民营经济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是很小的。

(五)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获取困难

从2010年开始央行连续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让民企获得资金更加困难,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我市所有的企业都反映融资难, 一方面是民企寻求资金要快, 希望尽快消化资金使用成本, 而银行金融品种单一、政策门槛高导致民企融资艰难, 抽样调查显示, 我市82.5%的企业表示从银行获取贷款难, 90%以上的民营企业在创业阶段完全依靠自筹资金, 部分中小民营企业选择高利贷等形式从民间集资, 这种融资方式风险极高。另一方面, 我市虽然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由于国家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时间较短, 省级相关部门对设立该类新型金融机构要求较高, 审批较严。我市新型金融机构还存在数量较少, 整体实力较弱, 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对新型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仍有一定差距。

(六) 品牌支撑软弱、产业聚集能力差

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家名单中, 除新希望之外, 在前100强中再难见到我市民营企业上榜, 我市民营企业还未能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品牌影响力, 产业聚集能力差。以餐饮业为例, 成都号称“美食之都”, 川菜享誉四方, 但是在2010年餐饮百强企业排名中, 前20强中没有一个我市 (我省) 的企业, 而重庆的餐饮企业在前50强中占了四分之一。我市餐饮业呈现典型的小、散、实力弱、品牌无影响局面。

四、成都优化民营经济生存、发展环境的对策建议

(一) 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一, 深入贯彻落实“新36条”。

首先, 在市场准入方面, 去除前置审批门槛过高、条件苛刻、手续繁杂、收费过多的要求, 进一步放宽审批政策, 试行主体资格与经营资格登记分离、放宽名称核准登记条件、延长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有效期限, 降低企业资金准入条件、放宽经营范围核定标准、支持民间主体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企业集团和总部经济发展、支持创业带动就业、支持股权投资机构和新型金融性经济组织发展。在深化市场准入服务中推行“登记事务助导制”, 提供行政指导服务, 推行企业网上审批、创建并联审批平台、打造“企业之家”服务平台、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协同系统, 做到高效、便捷、规范、公开, 切实方便投资者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继续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实现审批提速。名称预先核准当场可取 (须报上级核准的, 24小时内作出决定) , 登记注册业务自受理之日起, 5个工作日内核发营业执照。其次, 强化行会职能。我市行会发展还不够, 作用还有待加强, 充分发挥行会联系企业广、能代表行业企业、能发挥行业自律、协助职能部门加强市场监管的优势, 架设起政企沟通的桥梁。最后, 在铁路、公用等部分领域要求投资规模比较大, 我市民营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 单打独斗参与难度很高, 因此形成资金联盟、抱团扩大资金规模是我市企业拓宽投资领域和范围的重要形式。目前我市20余家民营企业筹建了投资联合体四川川商投资控股公司, 拟设立“川商银行”。

第二, 强化理念。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我市各级领导人要高度意识到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民企在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税收、就业、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不可替代, 着力为我市民营企业打造一个更宽松、更开放、更有利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 在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尽快制定与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成都民营经济发展规划纲要》 (5年或10年) , 引导、指导我市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三, 高度重视发展本地民企与招商引资的关系。

政府要加强认识本土民企的作用, 不过分重视外来招商, 抓大企业不能放弃中小民企, 招大引强固然能在短期内效益明显, 但唯有外生性增长和内生性增长方可持续。如2005年通过招商引来的某公司欲在大邑投资50亿, 占地29平方公里, 结果到今天, 投资不超过5个亿, 用工不超过100人, 这些招来的公司占了很多土地指标, 挤压了民企的发展空间, 导致民企因为没有土地指标而艰难。

在招商引资时不能忽略本地企业的投资, 在招商引资考核中不能只考核省外资金来源, 不算本地企业的投资, 对招来企业在水电气等费用上涨和成本增加的情况下, 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弥补招商引资时的承诺。建议对花了大量资金、资源、土地引进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要进行评估, 评估项目的贡献和危害, 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调整招商引资政策。

(二) 构建并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第一, 体制机制创新。

定期进行产业政策梳理, 清理不适宜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限制, 每年发布成都年度产业经济工作方向引导民企投资, 由市级主要领导挂帅民企“企业之家”, 参与、倾听民企的呼声, 定期举行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家大会, 大力宣扬纳税多、吸纳就业多的企业家, 相关职能部门在制定政策的时候要听取行业代表性民营企业、行业协会的意见,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诉求处理机制, 对民营企业的诉求给予明确答复。

第二, 税收政策支持。

首先税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简化办事流程, 提高审批效率, 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便利的减免税审批服务。然后引导纳税人用好用足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享受15%的税收优惠。

第三, 土地政策支持。

首先是开辟民企办两证的“绿色通道”, 在不违反法规的前提下进行流程再造, 把有审批权的部门召集起来共同为企业办理“两证”, 坚持“条件达到一个办理一个”, 妥善解决企业“两证”办理的历史遗留问题, 助力民企获取新的融资渠方式。其次, 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用地指标, 用于解决民企用地问题, 重大发展项目可由市统一调剂安排用地指标。进一步健全土地市场, 从机制上保障民企依法依规参与公平竞争。开展工业用地出让年限分阶段实施、出让金分批缴付改革试点。最后, 在我市一区一主业的发展模式下, 部分多年在本地经营但不符合当地主业规划的企业被要求强制搬迁, 导致大量中小企业面临死亡, 政府在发展“一区一主业”时不能搞一刀切, 要关注、扶持那些有发展前景的民企, 给广大中小企业一个生存空间。建议有差别地设立中小企业园区, 在使用土地方面, 适当安排中小企业的土地使用指标。

第四, 人才支持政策。

首先是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制定我市《关于加强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引进、培训、科研、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等方面, 与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享受同等政策和待遇。其次是健全和完善人才培训体系。由市工商联牵头实施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管理者的培训、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工程。改变目前在人才培训中就业局对培训市场形成垄断, 但培训出来的人又不符合企业需要, 企业要进行再次培训的现象, 建议对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由企业自身进行培养, 谁培养政府财政的培训费就划拨给谁。最后是加强人才市场建设, 大力举办层次较高、针对性强的招聘会, 充分发挥成都人才市场在人才交流、人才储备、人才预测等方面的作用。

(三) 规范并完善行政服务体系

第一, 在机会分配上强调公平。

首先, 涉及到我市的项目投资、政府采购等要给民企机会, 建议在我市正大力推进的地铁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 要让民营企业有公平的竞争机会, 部分政策适度向本地民营企业倾斜。其次, 在市场环境中, 由于外汇结算方式不一致, 导致民企和国企的政策不平等, 对于民营大型出口企业影响甚大, 建议调整外汇结算方式。再次, 建议调整国有企业和民企在贷款利率上的不平等 (国企在基准利率下下浮利率, 而民企则上浮) 。

第二, 对垄断国企间接挤压民企进行适度限制、补救。

打破地域、行业垄断, 规范并透明化企业在项目投资过程中所需的供电、供水、环评、消防等服务, 向社会公开部分垄断国企的服务标准。探索充分利用成都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 出台部分地方性法规对垄断国企进行适当约束。

第三, 禁止行政权力任意干涉民营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首先, 严厉查处利用行政权力对民营企业任意摊派、乱收费、乱罚款行为, 建议规范并透明收费项目和标准。其次, 公安、工商、质监、税务、城管等一线执法人员不能随意到企业进行检查, 执法过程中对于无法律、法规、规章依据实施检查的, 超越职权实施检查的都要给予相应的处分。下大力打击“以权执法”现象。

第四, 强化行会和工商联在民企维权服务方面的作用。

充分发挥行会作为政府监管部门的补充作用, 行会代表民企的利益, 对以权执法行为行会代表民企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进一步发挥工商联作为政府管理和服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作用, 建立和完善商会在信息、培训、维权、交流合作等内容的服务体系。

第五, 强化非公经济联系会议办公室的职能。

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非公经济发展状况, 由经信委牵头, 建立科学的非公经济采集指标体系, 准确披露民企数据, 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准确可靠数据。

(四) 构建民营企业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 引导民企减少恶性竞争。

首先建议加强政府政策引导, 定期发布我市产业发展、产业政策、风险预警等信息,

引导民企进行产业分工、抱团竞争, 变竞争为合作, 做大做强产业。其次, 建议大力发挥行会的联系面广、行业知晓度高、更了解行业及行业企业、更能服务行业企业的优势, 让行会使民企通过行业自律减少恶性竞争。

第二, 支持民营企业创建品牌。

首先, 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积极注册商标并争创“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 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在境外注册商标和申报知识产权。其次, 对现有的名牌产品、品牌民营企业给予切实有力的政策性鼓励和保护, 并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对准备首次公开发行 (IPO) 的我市民营企业, 政府要给予奖励。

(五) 构建适应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第一, 进一步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

首先, 进一步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建议我市可积极协调省政府相关部门, 加快审批进程, 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范围。其次, 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建议采取“政府+评估公司+担保公司+银行”的“四位一体”融资新模式, 民企可采用包括应收账款、仓单、动产、股权、发明专利、商标专用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做质押向银行申请融资, 激活企业无形资产经济价值, 规范信用担保机构运营。再次, 推进有实力的民营资本组建创业投资公司, 鼓励民营创业投资公司投资中小科技企业与项目, 积极引进风险投资公司、战略投资公司、股权投资基金, 为我市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风险援助。

第二, 出台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首先, 建立银企合作对接平台。建议市金融办定期组织民企与金融机构的项目贷款洽谈会, 帮助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成都农商行要重点服务民营经济, 不断提高对民营经济贷款的规模和比重。其次, 促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资信评价标准, 将有关部门掌握的中小企业财务信息纳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引导银行开展如无抵押贷款、个人信用贷款等业务。再次, 推动城市商业银行加快在县域设立分支机构, 支持农商行完善网点布局。最后, 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增设为民营企业户服务的特色支行、特色柜台。对小企业设立独立的审批和信贷准入标准, 发放微型企业和创业扶持贷款。

第三, 融资体制、机制创新。

充分利用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平台, 规范、引导“地下钱庄”的发展, 激发民间资本的作用。探索将 “地下钱庄”阳光化, 允许个人注册从事放贷业务, 用于放贷的钱必须是自有资金, 严禁吸收存款, “只借不收”, 借贷利率不能超过基准利率的4倍, 公司负责人和高管应无犯罪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 符合条件者可向银行主管部门提请前置审批后到工商部门注册。

参考文献

[1]王品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途径[J].吉林日报, 2008-10-25.

[2]于代松.关注民私企业的规模化困境[J].商业研究, 2003 (10) .

[3]李智成.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初探[J].江西财税与会计, 2004 (1) .

[4]许崇正.民营经济发展与制度环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上一篇:四年级下:《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下一篇:员工不买社保承诺书